新农村建设工作意见

时间:2022-03-30 03:11:00

新农村建设工作意见

据中共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方针以及市委提出的“规划布局合理、经济实力增强、人居环境良好、人文素质提高、民主法制加强”的目标要求,为切实推进我区社会主义新郊区、新农村建设,我们通过对区内有关职能部门以及部分镇、村的走访和调查,就加快村级基础设施、推进郊区新农村建设这一课题,进行了相关调研,提出了一些思考和建议。

一、我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1、乡村道路建设现状

目前我区已建乡村公路总长约568公里,各村已建宅村道路总长平均在10~20公里,基本实现了村与村、以及村与主干道之间的联通。但是由于规划滞后、资金有限,道路通达水平还较差,“瓶颈路”、“断头路”现象较多;已建道路等级也较低,宅村道路宽度一般在2.2~2.5米,路面狭窄,行车困难。此外,由于缺乏建前、建中各环节的科学管理和建成后的日常养护管理,宅村道路质量普遍较差。

2、农村水利设施建设现状

目前全区各村现有的水利灌溉设施(主要指地下渠道)多为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初所建,年久失修,普遍老化,已进入维修高峰期,且维修难度大,资金投入大。二是河道排水能力差。河道淤泥多,各村均有农户挤占河道进行养殖的现象,致使河道在汛期雨季排水能力下降,甚至无法顺利排水,造成部分农田浸水受淹。此外,农桥改造滞后于宅村道路建设,导致桥梁负荷过重,危桥增多,改造任务加重。

3、农村改水、改厕建设现状

通过前几年的投入和建设,目前我区已基本完成各行政村(个别规划调整的行政村除外)的农村水网改造,农村抄表到户同步完成,根本性的解决了农村供水压力低、农民饮水质量差、管道水损大等问题。自2005年起,实施全区旱厕改造,目前已完成改造105只。

4、公益性设施建设现状

目前全区各行政村均已建成新的村民居委会,各村的办公设施条件得到改善。相当部分村建成了村文化服务中心、村卫生所、村公共运动场等公益性设施,方便和丰富了百姓文化娱乐生活。但公益设施投入方向单一,资源整合措施不够。走访中,我们了解到许多村对建设村级广播呼声较高,认为通过自办村级广播,可以将党的方针政策、科技兴农致富、植保防虫情报等及时贯彻、传达到农户百姓。

综上所述,我区农村基础设施现状还较为落后,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尚有相当的差距。

二、我区农村基础设施投入情况

通过发放调查表形式,我们获得了近三年内我区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的相关数据,经汇总如下:

1、各年度投入情况

从上表来看:我区在农村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逐年增加,投资总量逐渐放大,但增速不均。2005年投资总量较上年增长了1.2倍,而2006年在上年高位的基础上投资增速明显放缓。乡村公路建设力度较大,占投资总量的近七成,而水利排灌设施投入明显不足,农桥改造、河道疏浚、排灌小农水项目投入合计只占总量的一成有余。

2、各级财力投入情况

从上表来看:市、区两级财力每年投资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的资金有限,占投资总量的17%,尤其市级财力仅占5%,镇村级投资压力相对较大。

三、我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1、资金投入不足,市级财力扶持力度不强。

在调研时我们发现,影响村级基础设施建设的瓶颈主要是资金,由于资金缺乏,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投入严重不足,部分行政村的农田水利建设、地下渠道维修、河道疏浚等难以开展,导致农村抗风险能力薄弱。虽然市级财力每年安排了补贴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的资金,但补贴力度相对于农村经济发展对基础设施的要求来说还远远不够。

2、规划滞后,农村发展支撑载体脆弱。

很多行政村由于缺乏统一科学的规划,土地较为分散,集约化程度差,影响了农村基础设施更新和建设,致使农村基础设施在存量上与农业生产需求不相适应,增量上也不能满足农业发展的要求,表现在设施建设工程规模小,道路建设标准低、通行能力差。

3、建设重点不突出,已有设施整合不够。

由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帐较多,道路桥梁、供电供水、水利排灌、文化健身、养老服务等设施往往都是村民急盼的,因此建设中出现“蜻蜓点水摆摆平”的现象,对已有设施缺乏资源集约利用的考虑,对新建设施投入也没有发挥其最大效益。

四、几点思考和建议

通过调研发现,我区农村的生产、生活设施仍然十分落后,阻碍了各村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乡村道路桥梁、农田水利、供电供水等设施以及卫生、文化、健身、养老等公益性设施现状,对建设社会主义新郊区、新农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为加快我区村级基础设施,保障村级工作的正常运行,推进我区社会主义新郊区、新农村建设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进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时,应坚持和贯彻因地制宜的原则,尤其在卫生、文化、健身、养老等公益性设施建设方面,应做到村村有重点、有特色,杜绝面面俱到,因此要结合已建设施,采取补缺的方法,科学合理地使用有限的建设资金,发挥其最大的经济效益。建议区有关部门在扶持各村落实建设资金时,形成一个评估体系,通过评估,分清轻重缓急,合理安排建设项目、建设时间、建设资金额度。

(二)明确重点,有针对性地加快生产生活设施建设。

由于资金和要素的约束,不可能同时发展、完善所有的基础设施,在具体建设过程中还是应从实际出发,根据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和社会的贡献因素大小,以解决农民最急需、最现实的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入手,突出重点,择优扶持,诸如对乡村道路、农桥改造、水利排灌设施、有线电视组组通等基础设施项目制定“行动计划”,明确各年度建设任务,集中力量进行突破,力争更快更大的改善农村面貌。

(三)加大扶持,有效推进村级基础设施、公益性设施建设。

要尽量争取市有关部门对农村基础设施的资金支持、提高补贴标准,并加大区级配套资金的支持力度,同时还加大各镇级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扶持村级新郊区、新农村建设,要确保用于村级“三农”的资金总量逐年提高,特别是对村级道路、水利设施等的建设贴款要高于上年投入的20%以上。

(四)加强管理,完善村级生产生活设施建设的管理体制。

引入利益驱动机制,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管理体制,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提升其对农村各项公共事务和公共财产的管理能力。从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实际出发,分类制定相应配套的管理办法,提高基础设施建设使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