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意见

时间:2022-09-19 11:38:00

新农村建设意见

**村是泸西县中枢镇逸圃村民委员会下属的一个纯彝族村,位于县城西南14公里处。全村有农户69户289人,有耕地578亩,人均耕地2亩,均为旱地;森林覆盖率达31%。有共青团员21名。近几年来,**团支部在上级团组织和村党支部的领导下,广泛动员、组织团员青年积极投身发展当地产业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战场中充分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

发展经济当先锋

烤烟是**村的经济支柱,但实行“双控”以来,收入便每况愈下,种植的投入越来越大,群众增收越来越难。面对这一难题,村团支部积极响应村小组作出进一步调整种植结构、培植后续产业、增加农民收入的号召。**年在村小组作出发展灯盏花的决策后,团支部便主动请缨参与试验种植和推广,为打消村干部的顾虑,团支部当即动员村中团员做通父母工作,拿出家中田地作试验,使当年全村的灯盏花种植面积发展到50亩。为确保试验获得成功,团支部又组织种有灯盏花的团员青年与村干部一道外出学习栽培、管理技术,通过大家的不懈努力,灯盏花种植当年获得了较大成功。**年,在示范引导的作用下,**村的灯盏花面积发展到了270亩,第一批参与试种的团员青年没有保留技术,对种植灯盏花的农户倾囊给予技术指导,传授经验,提高了灯盏花的质量和产量,当年全村灯盏花产值达135万元。团支部的工作得到了村小组的肯定、群众的称赞。今年,由村小组从镇上争取到50亩荷兰豆、40亩韩国辣椒的订单种植任务后,团支部又动员团员青年参与到种植推广中,目前90亩的蔬菜长势良好,即将进入采摘阶段。新产业的培植成功,为该村经济的腾飞插上了翅膀,为新农村建设的“生产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投身建设展风采

实施产业结构调整以来,**人的生活条件有了极大的改善,家家户户过上了殷实的生活。但由于该村与外界连接的通村道路弯曲不平,路况特差,严重制约着该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每到雨季,群众交售烟叶、灯盏花及其它农产品时,根本无法出行。针对这一困难,**年在镇领导、村干部的多方争取下,得到州、县领导的重视、支持,全长3.68千米的通村道路水泥硬化工程共投资178万元,于11月开工建设。在工程建设中,团支部主动承担起应由当地群众投工投劳的基础建设部分,组织团员青年近30人,与村小组党员干部一道,奋战在建设一线,10余天的时间,共投工300余个,期间没有一名团员青年退缩,为该道路的按质按期完工奠定了基础。不仅如此,在该村村间道路硬化、自来水管道铺设中,团支部均充分发挥好参谋助手作用,当修路资金不足时,团员青年与党员干部一道带头出资,积极动员群众,想方设法筹集资金,有人出人、有车出车,拉土铺路,硬化村间道路3600米,实现了村内水泥路面户户通。铺设自来水管道中,与施工人员一起,义务搬运、架设管道,使自来水入户率达100%,为新农村建设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倡导文明新风尚

为让物质上富裕起来的**人也实现精神上的“富裕”,团支部及时向党支部反映,希望成立一支宣传队,以便活跃当地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在得到村党支部、村小组的支持下,**年初,团支部成立了青年文艺宣传队,农闲时节组织队员,围绕党的方针、政策、国家法律法规、农科知识、好人好事,编排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文艺节目,在村中演出,使广大群众在欣赏文艺节目的同时,又了解国家的政策、法律,学到知识,使该村纯朴的民风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延续,群众尊老养老、邻里团结友善,打架斗殴绝迹,多年无刑事案件发生,是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好山寨,真正实现了“乡风文明”的创建目标,为新农村建设开了一个好头。

改善村容作表率

随着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要建设“村容整洁”的村子,解决好群众生产资料堆放这一问题是关键,为避免占街乱堆乱放的现象发生,在村党支部、村小组的支持下,团支部有效地做好了三项工作:一是组织青年团员与村中两名卫生人员一道负责村庄道路的清扫、监督;二是实施农村沼气池建设中,团支部通过广泛的宣传,组织青年团员带头在自己家中建设,打消群众疑虑,使全村97%的农户(66户)完成了“三改一配套”(即:改厕、改厩、改厨和配套沼气池),既改变了当地群众以往做饭靠烧柴的习惯,保护了森林资源、节约了劳力,又改善了庭院卫生,为无法堆放的粪草找到了新归宿;三是响应州、县、镇实施城乡卫生整治行动,动员团员青年搞好个人、家庭房前屋后的环境卫生。走进现在的**村,村道整洁,农户小院窗明几亮,物品摆放整齐,与周围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相得益彰。

党有行动、团也有行动。正是做到了这一点,**村团支部的工作才会得到组织和群众的认可。现在他们在不断探索、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依然奋斗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