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大会讲话稿

时间:2022-02-15 09:41:00

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大会讲话稿

同志们:

一会儿,书记同志还要做重要发言,希望大家认真领会,切实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先讲几点意见。

一、认清当前形势,进一步增强推进“两转双赢”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近年来,盟委、行署着眼于解决全盟草原生态恶化、草畜矛盾日益突出和牧民增收困难等“三牧”问题,作出围封转移、“一转双赢”直至“两转双赢”的战略部署。从围封转移战略实施以来,特别是十届五次旗委扩大会议提出“转变、调整、开放”的发展思路以来,我旗通过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提高了工业反哺畜牧业的能力,逐步完善了“两项基本制度”和基础建设、畜种改良、饲养管理、产业化经营、人口转移等“五项重点措施”为主的围封转移战略基本框架,提出了畜牧业“六大基地”和“四带四区”等战略目标。年我旗巴音图嘎嘎查被确定为全国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试点以来,又提出了以“一个不变、两个坚持、三个发挥、四个整合”的发展思路,草场整合、规模化经营等全新经营方式开始实施,向现代畜牧业迈出坚实的步伐。在近年来自然灾害频发的情况下,牧区经济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思想认识全面提高。通过组织牧民出国考察、赴发达地区学习、现场观摩、举办“”等多种形式的教育引导,牧民思想认识发生了深刻变化。接冬羔、早春羔和缩减牲畜、划区轮牧、养殖西门塔尔牛等新的生产经营方式被广大牧民逐步接受,畜牧业开始由数量向质量、由粗放向集约转变。针对小生产、大市场的矛盾,牧民成立了合作经济组织;部分牧户开始从事非牧产业经营,乃林郭勒旅游度假村、“乌博民族工艺制品厂”、民族服饰和餐饮等一批牧民兴办的企业迅速发展壮大。特别是通过转变发展观念,加快经济转型,确立了工业经济的主导地位,提升壮大了县域经济实力,摆脱了长期以来对畜牧业的依赖,以城带乡、以工带牧的能力不断增强,推动了牧区工作的全面进步。

转变生产经营方式取得成效。近年来,我旗相继出台了引进西门塔尔牛、接冬羔、早春羔、种公羊管理等优惠政策,对于转变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起到了至关重要地推动作用,实施了畜牧业“六大基地”建设工程。建设划区轮牧、黄牛改良等精品户300个,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建设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51个。羊标准化畜群达到2000群,良改比重达到96%,较年分别提高6.44个百分点;良改牛发展到近47000头,良改比重达到73%,较年提高48个百分点。大小畜商品率分别达到58.05%和93.29%,四年接冬羔、早春羔311万只。采取有效措施扶持肉食品加工企业壮大,引进台湾元盛60万只冰鲜羊加工项目,多家企业进行升级改造,年加工能力达到200万羊单位。年,在牧业年度全旗牲畜数量缩减近70万头只的情况下,畜牧业产值稳中有升,由4.9亿元提高到5.2亿元,较年增加3000万元。

牧区人口转移步伐加快。出台了《扶持引导牧区人口向城镇转移的实施意见》,在医疗、教育、住房租房、就业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投资6000余万元完成牧区中小学布局调整,通过引导民子女进城读书、富裕户进城置业、青年人进城创业、老年人进城养老,开发牧民商业开发小区新艾里商城等牧民能人进城工程,以及建设生态移民奶牛养殖小区、强化企业用工等综合措施,从年至今转移牧区人口2057人。

生态建设成效显著。草场“三牧”制度基本覆盖全部可利用草场,突出抓好“四带四区”建设,禁牧面积800多万亩,轮牧面积超过1000万亩,清理非牧户草场247万亩。实施了额和宝力格百万亩草场禁牧、生态移民、200个划区轮牧示范户等精品工程和沙源治理、水源工程等生态项目,遏制了草原生态总体退化趋势,植被盖度较年提高了17个百分点,局部地区治理成效显著。

牧民收入稳步提高。产业化经营兼之支牧惠牧项目、免征涉牧税费、发展非牧产业、算帐理财等综合措施,促进了牧民增收。年,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084元,较年提高金1700元。

新牧区建设开局良好。在去年完成各试点规划的基础上,我旗把新牧区建设工作作为今年三大重点工作之一,提出用于新牧区的建设资金不低于2000万元、全国新牧区建设试点嘎查牧户安全饮水率达到80%和牧户实行划区轮牧、风光互补设备安装率、电脑入户率达到30%的奋斗目标,提高了生态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畜种改良等方面的建设标准。投资1292万元启动“户户通”工程,ETS升级改造、安全饮水等一批基础设施工程全面实施。按照“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要求,各苏木镇全面启动本级试点嘎查建设工作。

通过多年实践,我们初步探索出恢复生态、发展生产、增加收入、改善生活的“双赢”之路。但我们在“两转”、“双赢”上还存在一些困难与问题,与推进“两转双赢”、建设现代化畜牧业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在生态建设方面。虽然草原生态整体退化的趋势得到遏制,但距离草原生态环境根本性好转还有很大差距,部分地区草原退化仍在加剧。这里有气温逐渐升高,降雨逐渐减少的影响,造成草场整体功能下降。同时,草场集约利用水平低,非牧户和超载过牧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据保守估计,目前超载户数约占全旗牧业户数的7%,其中牧业大户约占70%。草原生态保护和治理任务依然艰巨。

在转变生产经营方式方面。饲养管理粗放,先进生产经营方式推进难度大,家畜品种优化意识需要进一步提高。这几年黄牛改良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良种牛数量仍然偏低,与总体目标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存栏母畜比重低,牛羊母畜比重不足90%、60%,而发达地区的存栏母畜比重几乎达到100%。畜产品加工企业就地加工能力不高,与“不加工不出境”的要求差距较大。今年,截至9月10日我旗出栏牲畜162万头只,外流近90万头只,且订单收购比重低。这说明,肉食品企业市场开拓能力、产业化带动能力还不够强,牧区经济组织还未能充分发挥作用。

牧民增收渠道单一,增收幅度不大。虽然牧民收入在增长,但年均增幅不足9%,主要收益仍然来自于畜牧业,且畜牧业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升,生产成本加大;工资性收入、产业化经营收入所占比例偏低,畜牧业科技含量、单产水平和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较低。由于因病致贫、自然灾害、不合理消费等因素,贫困户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增收难度较大。

牧区人口转移工作还存在许多困难。我旗牧区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较低,相当多的牧民思想观念仍然比较保守,转移牧区人口难度很大。宣传引导、落实政策、强化培训、创造就业岗位等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当前,我旗牧区工作正处在一个历史性转变的关键时期。通过全旗上下的不懈努力、积极探索和大胆实践,我们已经找到了一条符合实际的解决“三牧”问题的发展思路和有效方法,这就是加快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和转移牧区人口、努力实现改善生态环境和增加牧民收入的“双赢”目标、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两转双赢”。这是指导我旗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牧”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也将成为我旗建设社会主义新牧区的主旋律。对我旗这样一个传统的牧业大旗来讲,解决“三牧”问题任重而道远,推进“两转双赢”和建设社会主义新牧区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对“三牧’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要有足够的认识。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树立打持久战的思想,注重政策的连续性、措施的配套性和操作实施过程中的创新性,坚定不移地推进“两转双赢”,因地制宜地解决好“三牧”问题,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

二、扭住“两转双赢”,全力以赴推进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进程

我们仍处于向建设养畜、集约经营、质量效益型生产方式的转变阶段,所面临的诸如生态环境、牧民增收等困难和深层次的矛盾,需要我们继续扎实推进“两转双赢”战略,努力走出一条具有我旗特色的现代化畜牧业发展道路。

(一)以“两项基本制度”为核心,加强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草畜平衡、全面休牧、普遍轮牧、局部禁牧制度是加强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的根本性措施,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

草畜平衡制度。在牧区主体经济仍是畜牧业的情况下,如果不解决超载过牧问题,牧民以最经济、最简单的方式能够获取利益,就难以改变传统生产方式,就无法实现生态环境、畜牧业生产和牧民增收三者协调发展的目标,因此说,草畜平衡是当前牧区工作的重中之重。我旗虽然总体上虽然基本能达到草畜平衡的要求,但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完善实施工作思路和具体措施。一是暖季超载问题。由于仔畜繁成,畜群规模扩大,普遍存在超载现象,特别是牧业大户。今后,在暖季草畜平衡方面,要根据前四年的草场载畜量,核定出比较合理的标准。二是冷季超载问题。部分牧户饲草储备不足,与存栏牲畜数量不成比例,要依据牧户贮存饲草量来核定载畜量。三是区域性局部超载。大户即使不超载,由于畜群规模过大,对草场的破坏程度大,相当于草场局部超载。为防止大户因数量扩张而破坏草场,今后,牧业年度一个畜群点上的畜群规模一般应控制在600至700只羊单位左右,而且要合理调整畜群结构,因而要求大户必须要早出栏、多出栏。落实草畜平衡制度、核定载畜量一定要与转变生产经营方式、集约利用草场相结合,一定要统筹打草场培育、转人减畜、轮牧、接冬羔等内容,做到更准确、更科学、更合理、更有利于引导牧民转变生产经营方式。落实草畜平衡制度,还需要严格监督和执法,有关部门要强化责任意识,今后我们在实绩考核中要实行“一票否决”制。

划区轮牧工作。划区轮牧是科学、集约利用草场和保护草场的有效方式。我旗草场面积大,户均草场面积近1万亩,居全盟各旗县之首。这就决定了我们在推行划区轮牧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因而我们今后的主推措施就是划区轮牧,实行“常轮常休”。由于思想认识和其它客观条件的影响,全面推行划区轮牧需要一个过程,需要大力加强宣传引导。生态、农牧、科技等部门要帮助牧户搞好规划,林水部门要做好牧区水利设施布局研究工作,进一步抓好水资源勘探和规划,为划区轮牧创造必要的条件,为实现“十一五”末全部划区轮牧的目标奠定良好的基础。

休牧工作。在春季休牧方面,国家舍饲禁牧项目接近尾声,投资缩减,对明年和今后春季休牧工作势必造成一定的影响。如果措施、投入各等方面工作跟不上,很可能会不进则退,甚至会前功尽弃。开展明年的春季休牧工作,需要涉牧部门、苏木镇从现在开始认真调研,强化储草工作,准确掌握牧户划区轮牧、基础设施、存栏牲等情况,为春季休牧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禁牧工作。要因地制宜,结合功能区划分工作进行。“四带四区”要严格实行禁牧,继续扩大范围,加强管护利用;额吉淖尔生态移民工程的迁出区和封育区170万亩草场要严格实行禁牧,继续巩固成果;国家重点生态工程项目要严格实行禁牧,确保项目建设的成果;无水区要严格实行禁牧,逐步培育成打草场。按照上级的要求,今年我们将开展调研论证工作,编制全旗功能区划分规划,进一步细化禁牧区域,今后的项目要结合规划统筹安排。

落实“三牧”制度需要大力引导牧民转变重畜轻草的传统观念,树立以生态环境为本、资源永续利用和以建设求发展的新观念,走立草为业,建设养畜的路子。除“四带四区”禁牧区打草场以外,要逐步围封无水区域草场。牧户要将承包草场的5%进行围封培育成打草场,并通过联户经营、集中连片的方式形成规模,体现出经济效益。流转的草场,可以在嘎查的统一管理下,围封成打草场。要切实加强对打草场的监督管理,确保打草场功能和用途,严格依照打储草管理办法,实行轮刈制度。同时,要大力推广伏草青储技术,进一步提高机械化水平,推广牧草高密度捆绑技术;引进饲草料加工龙头企业,开发天然牧草颗粒饲料、草粉、草饼等草产品。建设高产饲料地是草产业有益的补充,要结合电力和水源点布局进行建设,并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必须逐级上报,经旗政府同意、业务部门规划后方可进行,严禁私自开垦,严禁在无水无电、生态好的区域进行,进一步加强对重大生态建设项目的管理,不断提高建设质量和效益,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力争早日实现重点治理区域生态状况全面好转。要积极探索建立与促进牧民增收相结合的有效机制,改变项目资金投入方式,逐步推行政府适当补助、牧民竞标建设和以奖代补运作方式,努力在重点地区和重点项目建设上取得新的突破,并使牧民在项目建设中得到劳动收入。

(二)以规模化经营为切入点,推动畜牧业又好又快地发展。畜牧业发展较快、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也是规模养殖发展较快、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调整结构、产业化和规模经营是相辅相成的,畜群结构、畜种结构、品种结构必须与规模经营结合起来,需要抓住几个关键环节。

加快草场整合工作。整合草场是规模经营的前提,要本着政府引导、牧民自愿的原则,充分发挥政策的导向性作用,坚持内部流转的原则,使草地资源等畜牧业生产要素向牧区能人集中,重点推进适度规模的现代化家庭牧场经营模式,实现“”末整合1000万亩草场的目标。整合的草场大、牲畜多并不意味规模经营,现代畜牧业才是规模经营的宗旨,那就是落实“两项基本制度”、合理利用草场、优化品种、调整畜群结构、提高母畜比重、开展订单收购、疫病防治等各项工作要达到一定的水平,形成一定的效益。如果达到这样的要求,就可以享受政府出台的草场整合优惠政策。整合草场一定要按照“四个整合”的要求集约利用,科学划分草场功能,实现划区轮牧。涉牧部门要加大引导、支持力度,在项目资金上给予倾斜。

转变生产经营方式。要坚持不懈地抓好畜牧业基地建设,大力开展家畜品种优化工程,提高个体产值。以主打西门塔尔牛品牌的黄牛改良工作,是提高畜牧业产值和增加牧民收入的重要措施,是盟委、行署的战略决策之一。各级党委、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坚持黄牛改良路线不动摇,坚持主打西门塔尔牛品牌的技术路线不动摇,加强调查研究,完善措施,引进和冷配并重,有针对性地解决思想认识、饲养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羊提纯复壮工作方面,要加强标准化畜群建设,抓好种公畜基地建设和种公羊管理,鼓励企业从事专业化种畜养殖,力争使全旗种公羊达到特一级标准,后备种公羊要达到25000只。接冬羔、早春羔顺应了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是保护生态、促进牧民增收的重要措施之一,要继续加强宣传引导和政策扶持,并注重推广饲养技术、母子分群饲养模式。

提高产业化程度。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为关键,以完善带动牧户的组织制度和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以建设标准化生产的畜牧业“六大基地”为基础,加快畜牧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强乌里雅斯太畜产品科技示范区建设,提高畜产品加工规模和水平。实施元盛60万只冰鲜羊出口加工项目品牌带动战略,扩大出口;继续推进肉食品企业升级改造,提高精深加工水平;加强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以及加工包装、市场准入等各个环节的全程监管,打造原产地和绿色品牌,力争通过原产地标识认证和无公害食品认证,努力实现优质优价。以中天绒毛为龙头,促进绒毛加工上档次;以悦艺生物制品为龙头,促进牛羊脏器、骨血、角、粪原料的综合利用。全面提升草产业、马产业,尽快扩张乳产业,创新壮大特色产业,提高整体带动能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面向龙头企业加工需要和市场需求,以城郊育肥、规模化育肥户建设为重点,以加强推广应用先进的饲养管理技术为核心,切实加强规模化育肥、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水平。

落实扶持畜牧业产业化经营各项政策,全面贯彻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大力发展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增强各类产业化经营组织面向畜牧业、服务牧民的支撑和保障功能,促进龙头企业与基地牧户之间结成较为完善的利益联结机制,使更多的牧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受益。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电子商务和网上交易等现代畜牧业流通方式,进一步做好信息网络建设工作。与内蒙古农业大学合作,加快推进地理信息系统建设,整合全旗信息资源,健全畜牧业信息收集和制度。各苏木镇、各部门要加快信息资料收集和报送工作。

(三)继续加快牧区人口转移步伐。在不断提高畜牧业集约化、产业化、现代化水平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在减少牧区人口上做文章。树立“统筹、互动”的理念,将优势特色产业发展、重点工业基地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镇化与转移牧区人口、改善草原生态紧密结合起来。在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进程中,引导和扶持牧区人口向城镇转移,使广牧民群众成为工业化、城镇化的推动者、建设者和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成果的共享者。着力通过市场需求牵动、政策和项目扶持、舆论引导、典型示范和政府服务,推动牧区人口自主转移和牧民自主转变生产经营方式机制的形成。牧民转移能否成功,教育培训是关键。要加强与用工单位的联系,根据市场和不同行业需求抓好定向技能培训,增强就业能力。深入持久地开展好“牧区青年创业行动”和“阳光工程”等培训活动,整合培训资源,充实培训内容,扩大培训数量,确保培训质量,使经过培训的牧民具备转移进城就业的思想准备和劳动技能。要合理安排财政支出,支牧资金的投入重点要放到转移人口的培训和安置上。要健全城乡一体化劳动就业服务体系,做到苏木镇有工作机构,嘎查有协理员,为外出务工牧民免费提供法律政策咨询、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逐步建立工资保障金制度,切实解决务工牧民工资偏低和拖欠问题。完善劳动合同制度,加强务工牧民的职业安全卫生保护,进一步完善“三项保险”制度。要切实加强牧区人口户籍管理,坚决杜绝外地人口、城镇人口流入现象的发生。

(四)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牵动性强,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我们的认识和经验还不足,必须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新牧区建设的内涵,把握好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中的几个关系。

一是县域经济发展与新牧区建设的关系。建设社会主义新牧区,发展牧区先进生产力是中心,促进牧民增收是核心,这些都必须依靠县域经济发展。没有县域经济的大发展,新牧区建设就是无本之木、就是空中楼阁。对我旗来说,发展县域经济,工业是主导战略,是发展县域经济、推进新牧区建设的根本动力和重要支撑,必须持之以恒抓工业,突出重点抓招商,以工业化提升城镇化和畜牧业产业化水平,促进企业向园区集聚、人口向城镇集聚、各类创业资源向能人集聚,全面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二是政府主导与牧民主体的关系。建设新牧区需要政府与牧民群众的双向互动,各级党委、政府和牧区基层组织,是新牧区建设的领导者、组织者;广大牧民群众则是新牧区建设的受益主体和建设主体。我们要按照既要防止忽视牧民的主体地位,习惯用行政命令推动工作,以政府主导作用取代牧民主体作用的倾向;也要防止政府工作缺位,一味依赖群众,放任自流。要正确把握角色定位和工作职责,加强宣传引导,向群众讲清楚党的方针政策,帮助他们认识新牧区建设的前景,充分激发广大牧民群众参与新牧区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牧民由“要我建”变为“我要建”。特别是要注意帮助牧民消除认识上的一些误区,克服“等、靠、要”的思想,激励他们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不搞“一刀切”、不强迫命令、不包办代替、不盲目攀比,以牧民是否满意、是否赞成来衡量新牧民建设的实际成效,最大限度地促使政府与牧民群众目标保持一致,实现主导与主体的最佳结合。

三是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的关系。新牧区建设内容丰富,涵盖了牧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各个方面。在实施过程中,既要注重基础设施、环境整治等硬件建设,更要注重文明行为的培育、牧区工作新机制的建立等软件建设,做到“硬件”和“软件”同步建设,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在硬件建设上,要从牧民群众反映突出、要求迫切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落后的问题入手,着力改善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把实事办好、好事办实,给牧民群众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在软件建设上,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到“人的全面发展”,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牧民。要加强牧区文化建设,大力推进牧区精神文明建设,通过开展牧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努力提高牧民生活质量和牧区社会文明程度。只有从软硬件两方面整体上提高牧区的现代文明程度,建设社会主义新牧区才能深入人心,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

四是典型示范与整体推进的关系。新牧区建设量大面广,而且各苏木镇差异很大,必须处理好整体推进与典型示范的关系,既要营造整体推进的浓厚氛围,又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着力抓好示范嘎查的建设,打造一批鲜活典型,以典型示范推动面上工作,使新牧区建设干有目标、学有榜样。国家试点、自治区试点、旗级试点以及各苏木镇本级试点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加快建设;旗内可调控的相关建设资金和项目要向示范点倾斜,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使示范点面貌发生明显变化,各项工作取得明显进展。在抓好示范点的基础上,各苏木镇要切实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科学规划、分类指导,以促进牧民增收、提高牧民生活质量为出发点,以发展新产业、建设新嘎查、培育新牧民民为目标,稳步推进“十有十无”建设。

五是着眼长远与立足当前的关系。建设社会主义新牧区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牢固树立持之以恒、常抓不懈的思想,不能急功近利、急于求成。要从实际出发,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区分轻重缓急,从规划和示范抓起,从牧民群众最急最盼又能够做到的事情做起,干一件成一件,一步一个脚印地加以推进。要注重抓好环境整治,加大对牧区公共配套设施建设的投入,并采取以奖代补、以物代资等方式,对示范点建设予以扶持。要抓住国家基础设施投入转向牧区的机遇,认真研究上级政策,有针对性地做好项目编制申报工作,积极争取国家和自治区项目,增加对我旗牧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三、提高领导能力,为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一要强化领导。党政主要领导必须拿出足够的精力研究牧区工作、指导牧区工作不断完善解决“三牧”问题的工作思路和方法,创造性地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要充分发挥新牧区建设办公室、转移牧区人口领导小组的作用,统筹协调推进牧区工作。要形成例会制度,定期互通情况,交流经验,查找问题,发挥好议事协调、研究对策和督促检查作用。要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多深入基层,多深入群众,时刻关注牧民群众生产生活和切身利益,帮助基层解决实际问题。要把增加牧民收入作为牧区的中心工作来抓,以解决农牧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把增加牧民收入作为着眼点、把解决牧民实际问题作为切入点、把牧民得到实惠作为落脚点,多办好事和实事,让农牧民得到实惠。紧紧围绕脱贫致富工作,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方针,突出抓好整嘎查村推进、产业化扶贫、转移培训三项重点工作。要采取责任到人的措施,把增收指标量化,把增收措施细化,促进牧民稳定增收、贫困户稳定脱贫。

二要夯实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牧区的各项任务,最终要靠牧区基层党组织带领广大牧民民完成。必须以“三级联创”为抓手,坚持不懈地加强牧区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牧区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要坚持围绕发展选任干部,着力把那些公道正派、群众基础好、“双带”(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强的牧区“能人”充实进嘎查班子。推进“两转双赢”、建设新牧区需要现代畜牧业的技术、政策、法规、信息等进入牧区,关键在于牧区党员和基层干部通过培训全面系统地掌握,并主动运用到“两转双赢”的实践中,带动牧民群众提高致富的能力。要有针对性、分层次地开展政策法规培训教育,着力构建牧区党员经常性教育、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的长效机制,努力提高牧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执行政策的能力、加快发展的能力、服务群众的能力和维护稳定的能力。要从苏木镇和嘎查两级领导班子的职能职责入手,制定完善的责任目标和考核奖惩机制,加强日常考核和年终考核,奖优惩劣,促使基层领导干部增强干事创业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真正成为加快转型和实现“两转双赢”的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的坚强战斗堡垒。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让牧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

三要形成合力。建设社会主义新牧区是全社会的事业,要跳出“三牧”抓“三牧”,坚持以工促牧、以城带乡,动员各种社会资源参与新牧区建设,形成一个共同关心和支持牧区工作的良好氛围和强大合力。要逐步建立健全“领导联系、部门包扶、企业援助”的工作机制,形成合力推进的局面。各相关部门要明确自身在新牧区建设中的职责和义务,结合各自职能,加强协调配合,在制定发展规划、安排建设投资、调配相关资源等方面向牧区倾斜。新牧区建设办公室要充分发挥综合协调职能,抓紧做好各相关职能部门涉牧项目、资金的整合。要加强舆论引导,加大宣传力度,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鼓励社会各界积极投身新牧区建设,努力营造全社会支持、参与新牧区建设的浓厚氛围。

同志们,做好牧区工作,破解“三牧”问题,意义重大,任务艰巨。我们一定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两转双赢”战略,为推进社会主义新牧区和现代畜牧业建设进程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