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内涵的思考

时间:2022-09-04 10:00:00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内涵的思考

科学发展观是同志作为第四代中央领导集体权威代表的标志性理论创新和卓越贡献,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熠熠生辉的璀璨明珠和重要的创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作为来自实践而又指导实践的科学理论,作为我们观察、分析、解决现阶段经济社会问题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作为指引我们应对挑战、加快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一经提出,就充分展现出其深厚的思想内涵、理论渊源、实践依据和群众基础,而且越来越显示出强大的真理力量,越来越成为全社会的基本共识和自觉行动,越来越得到全党全国人民的衷心拥护。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最好坚持和实践,也是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最好坚持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看似简短几句话,实则内容丰富、底蕴深厚、博大精深、经天纬地,高度概括了关于科学发展问题的思想理念、观点和方法。如果说邓小平同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创者,同志是承上启下的继承者,那么同志则是这一理论体系的集大成者。我个人认为,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似乎应该从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科学发展的内涵入手。现不揣浅陋,尝试作一些思考和分析,以求教于大家。什么是科学发展?我理解:

一、必须是坚持第一要义突出发展主题的发展

发展是时代的主题,是民族的福音,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和利益所在,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使命和不懈追求。发展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规律所致、国情所需,一句话,在中国是天大的事情、最现实的问题、最紧迫的任务和最大的政治,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发展是几代中国领导人不断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重大课题,是中国共产党人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重大转变的重要标志,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们走过了一条多么艰辛曲折的路!集我国改革开放30年乃至集建国近60年经验教训,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结论,那就是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义和首要主题不动摇、不放松、不中断、不偏离。所以小平同志强调发展是硬道理;所以同志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所以同志强调发展是第一要义。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生产力不发达仍然是我国的最大实际没有变。所以我们必须认清发展的长期性、艰巨性,提高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绝不脱离实际的自觉性。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发展是决定中国一切矛盾的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把握住了发展,就把握住了人民群众的根本愿望,就把握住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就把握住了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枢纽;抓住了发展,就抓住了牛鼻子,就抓住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就抓住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键。用家宝同志的话讲,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用锦涛同志的话讲,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总钥匙,“具有决定性意义”。在中国,发展是动机,也是效应;是手段,也是目的;是过程,也是结果;是出发点,也是归宿;是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社会和政治问题。真正坚持科学发展,就必须深刻领会第一要义,始终突出第一要义,切实抓好第一要义,从而坚持以发展的理念、发展的意识、发展的眼界、发展的思路、发展的方法,解决发展中、前进中的问题。因为只有依靠发展,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从而进一步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只有依靠发展,才能增强我国综合国力,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只有依靠发展,才能履行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的责任,从而在风诡云谲的国际局势中立于不败之地。反之,离开了发展,就没有当今中国的一切。同志讲得好:“离开了发展,科学发展观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坚持第一要义就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切实突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个主题,牢牢抓住需要同发展这对主要矛盾,把物质生产摆上首要位置。我们无法想象,假如没有长期发展的基础和积累,没有近年来10%以上的增长速度,中国汶川大地震后的抗震救灾,奥运会、残奥会的举办,神七的飞天,会是一种怎样的结果和情景。必须明白,深刻变化了的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决定了中国不是西方,当今的中国已不是过去的中国,不发展固然不行,发展不快同样不行。没有较快的发展速度,没有一定的经济规模和经济总量,就办不好中国的事情,解决不了中国的问题,保持不了中国的稳定。这里,好是快的重要前提和必然要求,而快是好的重要指标和具体体现。家宝同志讲得再清楚不过:“必须清醒地看到,没有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就业、财政收入、社会发展都会出现困难,民生问题难以改善,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就会增多。”显然,坚持第一要义和发展主题,就要力求在确保较好效益和较高质量的前提下,实现更快速度、更大规模、更足后劲、更强实力的发展。安徽如此,安徽的供销系统更应如此,所以我们所倡导和要求的必须是、只能是更好更快。

二、必须是坚持以人为本核心理念的发展

老子认为: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人乃万物灵长、大自然骄子,是历史的创造者、推动者,是生产力中最为活跃、积极、先进的因素,是科学发展实践活动的主导者、组织者、实践者、依靠者,或者叫做发展的主体。以人为本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其实质就是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创新和贡献主要在于,它创造性地将发展问题提高到哲学和人的层面来认识,第一次确立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并将以人为本的理念与尊重规律的原则结合起来,亦即把发展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结合起来,从而深刻揭示了发展的本质和核心是人的发展。从以神为本——以君(官)为本—以金为本--以物为本——到以人为本,浓缩了人们多少在实践和认识中对所走过弯路的反思、所付出沉重代价的感叹啊。不是吗?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多少人的价值和生命被忽略、漠视和低估?人们的生存条件和环境被多大程度地弱化、损毁、破坏?在人与经济社会的关系中,人的价值需要、能力怎样地被物化、金钱化、资本化?在物的世界增值的同时,带来了多少人的世界的贬值?在人和人的关系中,人的价值、尊严、权力、自由怎样地被矮化、异化、奴役化、非人化(何谓异化?本来是自己制造的东西,或者自己做的事情,但是它发展的结果,成为一种异己的力量,超出了自己控制,结果反过来支配、控制了自己)?在那些特殊的年代和岁月,人自己的内心世界中,又是怎样地处于矛盾和不平衡状态,心灵又是怎样地被扭曲、被撕裂(“本我、自我、超我”在打架)?显然,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所揭示的发展是以人为中心、主导、主体的发展(当然这儿的人,是指一般意义的人,是指绝大多数的人,或者说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是依靠人、为了人的发展,是满足人的多种需要(当一个人为温饱问题而苦恼时,他只有一个烦恼,而这个问题一旦解决,便会有无数个烦恼向他走来)、体现人的全面价值、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升人的全面素质的发展;是在发展实践中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注重激发人的热情、活力、情趣、潜能的发展;是保护人的尊严,尊重人的权利,关爱、珍惜人的生命、体现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和人文关怀的发展;是丰富、提升人、体现人的价值最大化的发展;是不断满足人的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差异性的发展。一句话,应该是时时、处处体现了大写的“人”的发展。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以人为本理念的核心和实质,体现了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揭示了发展的核心价值和根本目的,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继承、丰富和发展。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艰辛的、渐进的过程,不可能“跑步前进”,更不能一蹴而就。眼下,我们坚持这一理念,就要注重在工作实践中,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保护人民的首创精神,顺应人民的新期盼,满足人民的新需要,实现人民素质的新提升,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从而走出、走好一条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发展的道路。

三、必须是全面完整全方位的发展

世界各国的发展实践表明,发展绝不仅仅是经济的发展,而应该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应该是社会公平随着社会财富增加得到更好的发展,应该是统筹国际国内的发展,应该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在新的历史阶段,我国进入了发展的关键期、改革的攻坚期、矛盾的凸显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许多新形势、新矛盾和新问题,呈现出发展的复杂性、多样性、独特性,这也决定了科学发展的内涵必须具备全面性、完整性和丰富性,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三点要求:第一,在理论和思维上,必须把发展所包含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人口、资源、环境等各方面内容进行全面、完整、全方位的分析、认知和把握,从而形成规律性认识,对发展问题进行科学思维、科学谋划和科学决策;第二,在发展实践上,必须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党的建设全面、完整、五位一体、有力有序地予以推进;第三,在具体运作和把握上,在建设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政治文明的方略、方法、措施、途径上,既要坚持“兴国之要”,也要坚持“立国之本”,还要坚持“强国之路”。用同志的话说:“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结合,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结合,开放兼容与自主创新结合,时代精神与文化结合的全方位发展。”我们坚持全面发展的理念,就是要防止在工作实践中顾此失彼,甚至挖肉补疮,从而导致以影响阻碍某一方的发展为代价和成本来促进另一方面的发展,或者导致某一方面的发展破坏乃至扼杀了其它方面的发展,以至于得不偿失,作茧自缚,甚至于出现与我们良好愿望恰恰相反的破坏、阻碍、制约、延缓发展的伪发展、逆发展、异化的发展。

四、必须是协调和谐和平的发展

坚持这一理念和观点,我们就必须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就必须使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人口发展和资源环境相协调。与之相对应,我们要强调和注意的,或者说要着力防止、改变的、着力解决好的是三个方面的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和谐问题。一是要着力解决好区域之间、城乡之间、不同收入群众群体之间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和谐问题,关注弱势地区、产业和群体,坚持不懈地扶持和倾斜“三农”,努力追求和实现稳定和谐发展;二是着力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经济社会、人与人及其内心世界之间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和谐问题,努力追求和实现协调健康发展;三是注意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把中国的发展放到世界的大局中去思考谋划,不断提高把握机遇、应对风险的能力,始终掌握发展的主动权。和平和发展是当今世界主题,世界多极化发展不可逆转,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但同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国际竞争更趋激烈,地区冲突此起彼伏,潜在风险增多。因此着力解决好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之间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和谐问题,理直气壮地坚持中国需要世界、世界更需要中国的理念,不靠输出战争和暴力,不搞侵略和掠夺,不单靠扩大贸易顺差,而是心无旁骛地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努力与其它国家搞好平衡、协调和和谐,正大光明地实现“和平崛起”和“和平发展”。而走和平发展道路,就要积极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努力为国内发展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用家宝同志的话说:“我们要充分利用各种多、双边组织和机制,扩大共同利益的汇合点,妥善处理分歧和摩擦,消除国际社会对我国的各种疑虑和担心,努力为国内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五、必须是长时期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理念所强调的发展必须是长时期的、能持久接续的发展,这同样反映了发展理念上的深刻革命和巨大进步,它揭示了发展问题上的4个根本性、标志性转变:1、从物的发展向人和物共同发展的转变;2、从单一的唯经济发展向全面发展的转变;3、从着眼于现代人向关心未来人的转变;4、从热衷开发资源环境向负责任保护资源环境的转变。这种发展理念要求我们必须真正解决好三个可持续问题:即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政治社会稳定运转上的可持续和人类文明的可持续,显然,这是三个带有长远性、根本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建立在社会可持续发展基础上的一切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人本身资源的开发、配置,从理论上讲,都必须无条件服从于人类存续的基本需要,因此,决不能再对有限的资源进行不计成本、不计代价的无限掠夺,决不能再对不可再生的人类唯一的生存环境进行不顾死活、自杀式的践踏和破坏,必须保持经济、社会、政治的稳定有序持久运转,必须保证子孙后代的正常接续和薪火相传,必须完成经济发展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双重使命,从而做到既履行好现代人的使命,又要兼顾传承后来人的责任。

六、必须是坚持统筹兼顾根本方法的发展

科学发展的内涵是一个完整、严密、有机联系的系统,所以必须坚持联系、统一、系统的观点和思想方法去研究和认知发展的规律和发展的实践,必须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完整而非片面、深刻而非肤浅、清晰而非模糊、系统而非割裂、科学而非庸俗地把握、领悟科学发展的思想内涵,自觉地运用其武装头脑、指导实践、解决问题、推动工作。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要注意处理好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个别与一般的关系问题。既要坚持两点论,又要坚持重点论;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某些重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事项、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难题,重点推进,重点突破。这就必须立足基本国情,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统筹好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不断提高整体运筹、内外兼顾、趋利避害、把握主动的能力,从而在微观与宏观、局部与全局、现实与长远、人与资源环境、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结合和统一中进行系统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和战略思维,在科学思维的基础上进行科学谋划、科学决策和科学实践,适时进行科学总结,从而进一步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思路,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努力实现速度、规模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现实与长远相兼顾,中国与国际社会相融洽。正如同志所说:“我们推动科学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坚持和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思想奋斗与最广大人民谋利的一致性,坚持为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坚持保障人民权益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一致性;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七、必须是将解放思想、改革创新贯穿始终的发展

坚持科学发展理念,就要在促进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着力促进人主观世界的改造。从这个意义和角度说,确立新的发展观、推进科学发展的过程,就是将解放思想、改革创新贯穿始终的过程,是解放思想的继续、深入和发展的过程,或者说是新一轮更高层次、更深程度、更广领域、更大范畴的解放思想,是推进人主观世界改造的又一次深刻革命。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我们只有继续解放思想,树立世界眼光,才能赢得更多发展机遇,获得更大发展空间,取得更大发展成就;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改革发展正处于关键阶段,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挑战和机遇前所未有,我们只有继续解放思想,勇于变革,积极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才能更好地适应这种新变化、顺应人民的新期待,解决好改革发展中的新课题、新矛盾,不断实现好新目标,从而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美好前景。记得我曾多次讲过,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科学发展的重要先导和前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改革创新,是科学发展中重要的、富有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是我们实现科学发展的保障、动力和必由路径。而科学发展,则是我们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我们为之不懈奋斗并努力实现的终极目标。从哲学的层面看,解放思想属于认识论的范畴,所谓解放思想就是把广大干群的思想认识,从不符合、不适应、不利于科学发展的认识中解放出来,回到实事求是的科学轨道。这种来源于科学发展实践的新认识,又反作用于、指导于我们创造性、创新性的实践活动,使我们在实践活动中,更好地坚持改革创新,积极进行破、改和立,敢于和善于发现问题、化解矛盾、破解难题,从而进一步促进科学发展。解放思想的认识和改革创新的实践相结合的结果,就体现在科学发展的成果上。三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作用,浑然一体,天衣无缝,恰是一个既与认识论和实践论相关,也与世界观和方法论有缘的哲学命题。

八、坚持科学发展理念必须突出实践特色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我国国情、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特点、总结发展实践、适应新的发展要求而提出的,是在深刻分析国际形势、顺应世界发展趋势、借鉴国外发展经验而提出的,它赋予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它来源于我国长期的发展实践,并将长期指导我们的实践活动。因此,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必须从实际出发,突出实践特色、事业特色、发展特色。我认为,至少应在以下三个方面着力:

1.要准确把握宏观经济走向。国际上,经济全球化持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产业转移不断加快,但是不确定、不稳定、不可测的问题很多,这就需要我们准确把握宏观走向,增强预判能力,提高风险应对能力。目前这场“百年不遇”的金融海啸(格林斯潘语),将可能导致美国出现严重衰退,世界经济将迎来严冬,对我们的冲击和影响绝对不能低估。现在不少运输码头、港口冷清了,钢铁价格下降了,农资化肥价格大幅“跳水”,企业破产增加,失业人员增多。虽然美国7000亿美元救市方案通过,但能否顺利实施尚存疑问,至于成效更是未知数,伴随着信心不足和信用危机,全球市场将持续震荡。国内,金融风险、房价下跌、股市震荡、发展速度趋缓等变化对我们的影响,也需要认真分析、准确把握、增强预判能力和应对能力。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经济发展都将面临巨大挑战。今年乃至明年上半年可能是我们最困难的一段时间。对此,必须高度重视、未雨绸缪、从容应对。公务员之家:

2.要准确把握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导向。每项宏观政策出台,都有一定预兆和苗头,主要看我们是否敏感,能否抢得先机、力争主动、规避风险、争取实惠。毫无疑问,国家将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但是政策导向可能有新的变化。同样是“两防”,其变化轨迹将有可能从防过热转到防过冷上,由防通胀转到防滞胀乃至防通缩上;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将更为宽松、积极和灵活。中国经济发展的立足点,将转到扩大内需上来,下一步很可能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扩大消费需求、着手解决妨碍消费需求的体制机制问题。与此相关,下一步国家将下决心解决的是城乡统筹问题,下决心扶持的是“三农”。因为最大的消费空间在农村,阻碍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主要困难在农村,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最大的市场潜力在农村,最需要消费的群体也在农村;农民的利益得不到保障,就不会有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可以预料,国家下一步将以多种方式提高对三农的倾斜、扶持、补贴,在农村土地上,将有一场新的“革命”,至少在土地流转、入股、转让方面有新的突破。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增强政策上的敏感性、敏锐性、敏捷性,用好政策,努力成为农村流通、农业社会化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的主导力量、骨干力量、带动力量,在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壮大自身,实现新的崛起。

3.要准确把握自身着力方向。供销社不是理论研究机构或政策制定部门,对于我们来说,学习的目的主要在于应用,着力的方向主要在实践和操作层面。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突出实践特色,着力实际运用和实践运作,重点在解决实际问题、争取实惠和注重实际效果。既要看思想认识高不高,思路清不清,问题找得准不准,形势分析的透不透,更要看问题解决的好不好。对于企业来说,主要是企业发展得怎么样?各种风险应对得怎么样?当前问题和长远问题解决得怎么样?当前,着力的重点是三个方面,第一,企业发展问题。着力解决的是发展不快、发展不好、发展潜力不足、发展不平衡问题。我们的主题是“更好更快科学发展,服务崛起再创辉煌”,但是核心是更好更快,必须是更好更快,关键能否做到更好更快。第二,人的发展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首先要提升各级领导班子素质,这体现在思想观念、团结配合、开拓创新上;其次要提升广大干部职工的素质,体现在工作作风、精神状态、能力水平上。我们说学习实践活动和效能建设要结合起来,怎么结合?最终要看我们队伍的执行力。我多次说过,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科学发展,就是要把自己摆进去、把差距找出来、把任务完成好、把问题、困难克服掉。第三,环境发展问题。对内要凝聚、和谐、稳定。每个单位都把自身的问题解决好,不“上交”负担,把问题困难解决掉、化解掉,就为和谐、稳定的局面做出了贡献,全局的和谐稳定就有基础了;对外一要争取,二要拓展。争取是指争取资金、政策、补贴、项目等;拓展就是对外发展,追求联合、合作;对于省社机关来说,就是继续做好“四个服务”,为扩张、发展奠定基础。要注意,在任何时候都要处理好两方面的关系。一是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一是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科学发展之间的关系。不能在想好处、得实惠的时候,就思想解放、支持创新、期盼改革,而一碰到挫折、困难、问题,就反对改革,就想走回头路,甚至希望回到计划经济、由省社包起来、扶起来。改革哪有回头路?按照在十七大上所说的,就是“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总之,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必须从认知科学发展的内涵入手,坚持全面的、联系的、辩证的观点,突出第一要义,恪守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科学发展的有机联系和高度统一,从而努力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实现各方面事业有机统一、社会成员团结和睦的和谐发展,实现促进和维护世界和平的和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