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扶贫办科学发展观分析检查报告

时间:2022-01-29 10:00:00

县扶贫办科学发展观分析检查报告

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取得的主要成效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办领导班子能够始终站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进步和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开发工作兴旺发达的高度,自觉用科学发展观理论武装头脑、统揽扶贫工作,积极探索扶贫开发工作科学发展之路,努力实现扶贫开发工作跨越式发展。××县是“十五”期间新增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回顾我县十多年来扶贫开发的过程,经历了从点、线到面的发展过程,就总体而言,已经实现了从救济式扶贫为主向开发式扶贫为主的跨越,贫困农户的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有了一些提高,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发式扶贫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要深化扶贫开发工作,就要有开放的思维和观念,使这项工作适应开放的环境,要自觉借鉴外地甚至外国的经验,有效获取国际和国内的支持,拓宽思路,从实际出发制定更切实的政策措施,形成开放促开发的态势。通过整村推进、产业扶贫、信贷扶贫、易地扶贫、安居工程、劳务输出等项目的实施,贫困人口从2000年底的21.3万人减少到了2008年底的11.45万人,8年间共减少贫困人口9.85万人,可以说扶贫开发的成效是显著的。

(一)探索科学发展思路,凝聚科学发展共识。要推动一个单位发展,首先要有一个好的共识,凝聚科学发展的动力,把科学发展观变为扶贫开发新的理念、方式和实实在在的生产力。我办领导班子以学习实践活动等一系列学习教育活动为载体,用科学发展观武装扶贫干部头脑,切实转变思想观念,更新发展理念,拓宽视野,明晰思路,确立了以“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为核心,以贫困村为主战场,以贫困户为对象,以增加贫困群众收入、解决贫困人口为目标,以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以提高对扶贫项目的监督能力为手段,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构建和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坚实的基础,走管理机制建设协调发展,队伍建设及信息化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之路。

(二)始终坚持服务科学发展大局,带动实现扶贫工作科学发展。按照“一体两冀”扶贫工作思路,将整村推进、产业扶贫和劳务输出作为工作的重点。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自力更生、开发扶贫”的方针,调整扶贫思路,转变扶贫观念,创新扶贫开发模式,把发展生产、发展经济作为消灭贫困的关键点来抓,坚持一手抓基础设施建设,一手抓产业发展,有效推动扶贫开发。以《云南省创新扶贫开发机制试点县管理办法》为指导,不断创新扶贫项目和资金管理机制。切实贯彻落实国家十部委《关于共同做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构建和谐文明新村工作的意见》,坚持“统一规划、渠道不变、用途不乱、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充分发挥部门优势,以整村推进为平台,相互配合,形成合力。

(三)瞄准贫困对象、实行分类指导,搞好扶贫开发。坚持“以人为本”,把解决群众的温饱问题作为贫困地区的中心任务来抓,以解决温饱和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瞄准贫困区域、贫困群体和贫困农户,坚持"一地一策、一族一策、一村一策"的原则,因地制宜采取产业扶贫、科技扶贫和劳务输出、社会帮扶、小额信贷、易地搬迁等行之有效的扶贫措施,极大地改善了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增强了综合发展能力。

(四)创新扶贫模式,完善工作思路,推动扶贫开发。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自力更生、开发扶贫”的方针,不断完善扶贫思路,创新扶贫模式,农村扶贫开发呈现五个方面的根本性转变:一是由“撒胡椒面”式的分散扶贫向整村推进集中扶贫转变。“九五”以前的扶贫开发,以乡为单位组织实施,扶贫资金投入不集中,象撒胡椒面,使用效益不明显。新一轮扶贫开发,我们以贫困村委会、贫困自然村为单位,瞄准贫困对象、贫困人口,开展有针对性的扶贫开发,特别是近两年来,大力实施以自然村为单元的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并积极整合资源,将各部门资金捆绑使用,统一规划项目,集中投入贫困村,使受到扶持的贫困村得到了较大的改善,达到了整村推进项目实施一个村,脱贫一个村,巩固一个村,发展一个村的目标;二是由注重基础设施扶贫向基础与产业扶贫并重转变。把发展生产、发展经济作为消灭贫困的关键点来抓,坚持一手抓基础设施,一手抓产业发展,加快贫困地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促进贫困农村经济发展,带动贫困农民增收。三是由就地扶贫向就地、易地扶贫相结合转变。创新易地搬迁扶贫的模式,采取“山坝”结合的方式,把金沙江沿岸热区资源开发与扶贫开发结合起来,大规模集中安置与多点小集中安置相结合,妥善安置了部分丧失生存条件的贫困人口,扩大了他们的生存发展空间;四是由单纯国家扶贫向全社会扶贫转变。一方面积极开展“1+1”结对帮扶助学活动,单位干部职工人均每年捐款不低于200元,累计帮助2.4万多名贫困学生解决了上学难的问题;另一方面组织机关、企事业单位挂钩扶贫,挂钩单位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无钱无力出主意、想办法,积极为贫困村开辟新的发展出路。五是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坚持“自力更生,开发扶贫”的方针,大力发展贫困地区的教育、科技、文化事业,提高了人口素质,增强贫困人口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充分调动贫困群众积极性,让他们参与扶贫项目的制定、规划、实施和监督,实现了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

(五)加强扶贫项目资金管理,为搞好扶贫开发提供保障。以《云南省创新扶贫开发机制试点县管理办法》为指导,切实加强扶贫工程项目资金的监督和管理,积极探索了我县扶贫开发项目资金管理的新办法、新措施。制定和完善了《扶贫重点村管理办法》、《扶贫资金报帐制实施管理办法》、《安居工程建设技术标准》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和办法,实行了项目管理合同制,坚持项目评审制,完善监督管理机制,探索了产业滚动发展机制和信贷扶贫新机制。通过制度的建立完善和机制创新,使扶贫项目、资金管理有章可循,有据可依,逐步规范,形成制度。

(六)结合新农村建设,狠抓扶贫项目的实施。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为目标,加大扶贫开发力度,筑牢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基础。贫困山区是我县新农村建设的难点和重点,消除贫困是建设新农村的前提和基础。我们把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围绕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重点实施了以村民小组为单位,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科、教、文、卫建设共同发展的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使贫困村逐步实现“五通、五有、五能”目标,为建设新农村奠定了基础。

(七)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认真落实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努力创造优良农村经济发展环境,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参与扶贫项目建设。

二、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观的主要问题和原因分析

(一)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观的主要问题。

一是扶贫项目的实施在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巩固和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方面还做得不够,致使贫困群众增收速度缓慢,脱贫速度缓慢。

二是对乡(镇)扶贫项目和扶贫资金的监督管理力度不够。

三是认真对照科学发展观和责任政府“四项制度”的要求,个别人员还存在办事拖拉、作风不实的问题。

四是个别干部职工责任心不强、组织纪律涣散、上下班制度坚持得不好,没有感恩的心态来工作。

五是在机关自身建设上,存在用劲不够、管理不严、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的问题,就事论事多,挖根源、较真问责少,一般号召要求多,建立长效机制少。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是我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基础设施落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高,在扶贫项目的实施上,过去几年主要解决基础设施落后的问题,加之每个整村推进项目只补助财政资金15万元,要达到整村推进的目的,需要完成通路、通电、通水等基础设施项目,致使产业发展资金不足。

二是由于扶贫项目涉及全县15个乡(镇)的贫困村,点多面广,每年实施的整村推进项目都在60个左右,还有产业扶贫、信贷扶贫、易地扶贫、村级互助资金、革命老区建设等项目,由于人少事多人手不足,在事前、事中的跟踪管理上督查力度不够。

三是个别干部职工平时不注意加强学习,在知识不断更新、信息化的时代,无法满足工作的需求。同时在认识上还有一定的差距,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不强,总是抱有“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思想。

四是个别人员由于办事能力弱、工作不忙,找他办事的也少,长期以往导致纪律涣散。领导在还坚持得好一点,领导不在就我行我素。

五是在指导思想和工作方法上统筹协调做得不够,在建立扶贫长效机制上创新意识不强,创新的氛围还不够浓,思维方式、工作方法还有局限,因循守旧,封闭保守,不能完全适应形势的发展变化,特别是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灵活性、有效性还不强,尤其是习惯于沿用计划经济的手段、行政推动的方法指导各项工作,用市场的方法配置资源、推动工作的思路、方法还不够多,运用的还不够好。制度已规定得详细,但在执行中总是从轻处理,没有严格执行。

三、今后努力的方向、工作思路和主要措施

我办将以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进一步提高领导科学发展能力,充分履行扶贫开发的职能职责,全力为贫困群众破解发展难题,不断增强发展后劲,促进贫困群众稳定快速脱贫致富。

(一)今后努力的方向。

1、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抓好理论武装,做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只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扶贫工作才能始终保持科学发展的正确方向。办领导班子成员要加强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和领会,认识其深刻内涵,增强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扶贫工作的自觉性,通过加强中心组理论学习、干部职工集中学习、研讨等方式,不断加强理论武装,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扶贫开发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认真探索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扶贫开发工作的具体实现形式,坚持“以人为本”,把解决群众的温饱问题作为贫困地区的中心任务来抓,坚持“一体两翼”的扶贫开发战略思路,以解决温饱和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瞄准贫困区域、贫困群体和贫困农户,坚持"一地一策、一族一策、一村一策"的原则,因地制宜采取整村推进、产业扶贫、劳务输出、社会帮扶、信贷扶贫、易地搬迁扶贫等行之有效的扶贫措施,着力改善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增强贫困村的综合发展能力。

2、加强对扶贫工作全局意识的培养,提高组织领导和统筹兼顾能力,做推动扶贫工作科学发展的领导者。领导班子要努力增强领导班子成员分工不分家的大局意识,立足工作全局,狠抓思想认识,认真履行职能,真正确立起扶贫工作一盘棋的思想。要通过经常性的主任办公会议、中心组理论学习会、民主生活会等形式将班子成员的思想和认识统一到推动扶贫工作科学发展上来;班子成员要通过谈心交底、坦诚相见,达到思想统一、工作同心、步调一致,自觉维护“班长”核心地位,真诚支持一把手工作,在工作中做到分工不分家,分职不分责,使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向心力进一步增强。同时领导班子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兼顾能力,把学习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成果转化为服务科学发展的实践能力,重点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积极探索和完善扶贫开发工作的新机制,加强业务骨干培训和轮岗工作,通过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和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努力破解扶贫工作业务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促进工作全面发展;二是不断完善工作任务量化分解和部门定期考核制度,提高机关管理效能,促进扶贫工作协调发展。

3、强化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做推动扶贫工作科学发展的排头兵。创新是科学发展的动力,没有创新就难于实现科学发展。办领导班子要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在解放思想学习讨论活动等一系列学习教育活动取得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强化创新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包括理论创新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以此有力地推动我县扶贫工作的跨越式发展。具体要做好几方面的工作:一是“走出去”,以“学生”的身份和心态向其他县学习取经,通过对照检查,查找我县扶贫工作在科学发展上与先进单位相比存在的差距和不足;二是班子成员要带头开展扶贫理论研究工作,可以结合自身分管工作的业务撰写论文,也可以就如何破解扶贫开发科学发展难题开展调研,通过开展调研找出问题找出差距,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改进建议和工作措施;三是办领导班子要积极借助“民智”,不拘形式地倾听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对其中有价值的建议组织力量进行研究论证,对证实可行的予以采纳实施。

(二)工作思路和主要措施

一是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把思想和认识统一到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早日消除贫困,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打牢基础的阶段性定位上来。学习、贯彻、落实好县委十一届四次全会、“两会”和中央、省、市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省、市“关于加快新时期扶贫开发进程的决定”,认真组织实施好××县“十一五”扶贫开发规划,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举全县之力,全面推进新时期扶贫开发进程。

二是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按照中央提出的“省负总责,县抓落实,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要求,把扶贫开发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以扶贫开发统揽农业农村各项工作,切实加强对扶贫工作的领导,主要领导亲自抓,建立县、乡、村三级扶贫开发目标管理责任制。

三是强化管理,精心组织实施项目。加强对项目的前期规划论证,科学合理设计项目。严格实行项目报批制、评审制、验收制和资金使用报帐制。对项目资金公告公示,强化项目资金的监督管理,构筑上级监督、部门监督、监察审计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五道防线,确保扶贫资金使用安全,发挥应有的效益。

四是进一步探索扶贫开发新机制。按照“云南省创新扶贫几制试点县管理办法”的规定,继续抓好扶贫开发机制创新工作,要在扶贫开发的领导机制、投入机制、协调机制、责任机制、参与机制和激励机制等方面进行大胆创新;要在整村推进、产业开发、信贷扶贫等方面有新的突破;在项目管理、整合资金、提高扶贫质量效益方面探索好的经验和做法。

四、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的具体要求和措施

办领导班子在集中精力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的同时,要注重抓好自身建设,自觉改造主观世界,切实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要以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严格按照“讲党性、抓机遇、重民生、谋发展”作风建设教育活动的要求,以建设坚定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善于领导扶贫工作科学发展的领导班子为目标,切实抓好办领导班子的思想政治建设、组织建设和纪律作风建设。要自觉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省委、市委和县委的要求上来,努力在推进科学发展的实践中走在前列。要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的政治学习,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法律意识、廉洁意识,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能力建设,加强领导班子内部民主监督,完善决策机制,提高科学、民主、依法决策和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不断加强领导班子党风廉政建设,强化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落实。

加强领导班子和机关建设。一是建立健全学习制度,全面提高机关干部的综合素质。二是搞好建章立制,理顺职能,明确责任,提高工作效率。三是建立干部交流制度。四是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和绩效考核制度,增强事业单位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