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产教融合育人模式

时间:2022-09-29 09:06:52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产教融合育人模式

2021年3月,教育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推荐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的通知》,以此推动新文科的全面建设。新文科建设的主要目标是人文学科与其他各个学科的交叉融合,在其他学科原有的发展基础上对文科专业进行重新升级,培养创新型人文社会科学专业人才,从而更加符合新时展的需求。新文科建设对教育理念提出了新要求,着重于学生的差异化教育,力求培养真正的“综合性独立”的新人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特征完全符合新文科建设的属性,其人才培养模式必将受到新文科发展的影响,在此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亟待调整和升级。本文对新文科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产教融合育人模式进行探究,通过问题本质的寻求,发现目前专业建设存在的短板,并提出可行性的优化策略,旨在探寻目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发展的着力点和实施路径。

一、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素质化办学理念在实践上的应用稍显不足

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对于人才需求方面的“综合性”与人才培养供给侧的“单一培养目标性”存在严重的不对称性。虽然大部分高校都树立了完善的办学理念,并且具有成熟的教学方式,但是在具体应用上并没有完全适应学生的发展。高校专业人才在毕业时面临用人单位的综合性发展需求时,并不能很好地满足,用人单位在选择人才时,主要需求是人才的职业素养和相关实践能力。在实践化方面,目前的高校主要还是保持着注重理论学习的单一方向,并没有很好地给予相应人才实践型与理论型相结合的师资培养。缺乏实践的指导,人才可能无法得到全面的发展,在某些能力方面会有相应的缺失。

(二)特色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待进一步凝练

目前,许多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一直都是在向知名高校学习、模仿的基础之上,并未考虑到自身的实际情况。尤其是部分地方性高校,在进行专业建设时,没有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只是单纯注重理论教学,在具体的培养模式上没有一个清晰完善的目标。另一方面,自身的发展定位也比较模糊,导致的结果便是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趋同化。正如OBE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成果为导向”,教育过程被工具化、手段化,教育因素以教育结果为导向,教育结果的转向最终以学生为中心,实现了教育理念与教育主体的变革。考虑到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性、综合性的特点,高校更应该深入思考,应进一步凝练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色,真正贯彻“OBE”的教育理念,贯彻以成果导向型的教育原则。

(三)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需要同步推进产教融合创新理念在高校推行的时间并不短,但大部分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融入度和深入度均有待提升。高校的课堂教学可以传授给学生较为全面的理论知识,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又需要学生拥有较强的实践运用能力,而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是最好的实现原则。高校只有创新理念、开发政策、打造平台才能保证学生得到真正的锻炼,同时积极落实行动,完善配套设施,才能有效解决学生在此过程中会遇到的各类问题。总之,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有一个完整的质量保障体系,以此推动产教融合在高校中更好发展。

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路径

(一)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紧贴社会发展需求

结合新文科的建设背景,创新型人力资源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应该立足于新时展的方向,高校应该注重创新型人才培养理念,明确具有“大教育观”的新思路。对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更新应该始终立足于“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这三个特点之上,同时再与产教融合的培养理念相适应。高校应该将自身的培养机制设置与市场目标相结合,首先,应充分了解自身的培养模式定位并遵循当地区域经济发展路径,设置相应的标准化人才需求目标优化培养模式。其次,在具体的创新型培养方面,高校应该创建数字化教学平台、向人才提供相应的可利用资源,引领人才进行探究式学习,从而培养其具备创新意识。最后,高校还应该给予学生良好的学习环境,落实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模式,不断完善高素质人才培养发展路径,打造满足市场需求、适应时展的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

(二)打造“双师型”教师团队,提升综合教学能力

产教融合的具体要求是为了实现人才供给侧与需求侧相适应。教师是人才培养目标导向的主体,单一的教学模式很难使人才的能力得到全方位提升。高校需要更新师资模式设置,尽可能引入外来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士,建设“双师型”教学队伍。同时也应鼓励在校教师定期参与相应的实践活动,弥补在校期间无法得到实践锻炼的缺口。一方面,企业实践人士进校园可以更好地给人才提供经验教学,使专业人才更好体验到确切的市场导向化训练,从而提升人才职业素养的层次。另一方面,高校教师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将自身丰富的理论知识加以论证,不仅能提升自身能力,同时也能够实时更新教学理念,使得人才培养方案能与市场的发展方向更好契合。

(三)健全监督配套政策,实施多元化评价体系

有效合理的人力资源专业产教融合育人模式的构建,可以使高校和企业共同进步与发展。高校在实行产教融合这一教育理念时,想要切实保障政策实施的效果就需要具备相应完善的监督评价体系。相较于之前的培养体系,在高校培养目标的结果具体表现主要还是集中在人才通过专业测评考试。单一的考核方式使得人才发展侧重于纯理论的学习,从而忽略了实践的检验。在产教融合制度中,首先考虑的是人才培养是否适应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问题,其重要的方式就是将产教融合的具体行为融入产业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的各个环节中。应用型高校的高质量发展只有遵循开放办学的基本思路,走深化产教融合的发展道路,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对于适应新文科背景之下结合产教融合的培养模式构建的新育人方式,也需要一个完善的配套评价系统。高校应该根据市场导向的标准制定评价体系,同时健全在教学中每一个环节的实施效果的监督政策。具体需要对人才的考核应该包含专业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两大方面,在此基础上还应该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保障人才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收获相应的效果。完善的监督机制和评价体系可以更好地帮助专业人才的发展,以此为依据在人才离开校园进入社会市场时会更具有职业能力,同时也能更好适应发展需求。

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案例介绍

(一)专业发展简介

西安财经大学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于2002年开始招收本科生,2006年依托专业获得企业管理硕士学位授予权,2007、2008、2019年先后获得央陕共建高等学校专项资金,建成包括多功能行为观察室、体验式测评实验室和综合实验室“三合一”的人力资源综合仿真实验室。2014年获批省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点,目前,专业教师团队11人,其中8人具有博士学位,8人具有高级职称,在校学生331名。经过20年的发展,深化产教融合是高等院校实施的重要举措,是应对供给导向向需求导向转变的积极回应。西安财经大学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不断优化办学资源、提升育人质量,其培养目标较好地满足了当地甚至于全国其他地区对于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

(二)“三段式”+“三位一体”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

产教融合的具体要求是为了实现人才供给侧与需求侧的相适应,单一的培养方式难以使人才得到全面的发展。高等院校拥有大量科技成果,但缺乏产业化与商业化的金融资本支撑与相关转化的技能。为了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应用型创新人才,有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西安财经大学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结合专业特点,构建了“三段式”+“三位一体”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1.三段式。第一阶段为通识课程学习,该阶段拓宽人文基础,为学生后期专业学习打好扎实的基础;第二阶段为“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学习,该阶段强化专业知识和基本职业技能的培养;第三阶段为“软件实训+企业实习+毕业设计”,该阶段强化职业素质的锻炼,软件实训以设备先进、资源共享、开放服务的人力资源综合实训仿真实验室为依托,模拟岗位环境;企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使学生真实体验企业的职业要求,发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实际问题,尽早适应实际职场岗位要求,为就业做好准备。2.三位一体。基于主动实践,强化“学科竞赛、第二课堂、项目引导”三位一体的创新培养体系,构建第二课堂,通过学生参与竞赛、横向、纵向项目,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创新思维的养成,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的基础能力。每年坚持开展“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术沙龙系列活动”,邀请专家学者、业界精英开展学科前沿沙龙、讲座,将企业情景导入课程教学;组织教师与学生积极申报国家、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基于校企协同,构建“平台、企业、学校”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多家企业建立校外教学实践基地和集中实习点,签署校企合作协议,建立协同培养模式和机制。在此基础上,利用市场调研、实习走访、实习鉴定等环节不断优化和评价培养机制,通过校企双方合作,帮助学生在满足自身兴趣的前提下确定未来工作领域的个性化需求。

(三)“三段式”+“三位一体”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效果

在以上培养体系持续推进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成效稳步提升:近三年,本科生获批部级创新创业项目6项,省级项目21项;获得部级奖励10项,省级奖励13项,校级奖励4项,80%以上的同学具有实习实践经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综合素质较高,就业率达到90%以上,用人单位满意度达到95%以上,较好实现了该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及办学要求。由此可见,合理有效的产教融合育人模式的构建,实现了高校和企业共同发展的宏伟蓝图。以此为依据,在学生离开校园进入社会时,会拥有较强的职业技能,同时也能更好适应企业和社会的发展需求。

四、结语

实施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路径目前不存在固定模式,对于高校来说,尤其是地方本科高校更应该主动拥抱企业,通过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企业导师进课堂、顶岗实习等一系列实践探索,逐步开展校企全方位深度合作。在明确培养目标、制订培养方案的大前提下继续加大对学生申报各类创新创业大赛的支持力度,并探索建立吸收用人单位参与方案研究制订的有效机制,同时鼓励更多的教师带着学生组建科研团队,将学习深入企业当中,主动参加科研服务,了解项目进行科研活动,发挥产学研在人才培养中的协同作用,争取与实习基地、就业基地合作单位共同开展科学研究、技术攻关以及技术培训,取得深层次成效。

作者:王郁蓉 刘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