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两头两尾的路径与建议

时间:2022-08-23 11:00:05

发展两头两尾的路径与建议

摘要:近年来,黑龙江省坚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打造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促进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服务深度融合。“十四五”时期,黑龙江省应立足落实省十三次党代会关于争当农业现代化排头兵的战略要求,着力在质的提升中实现量的快速扩张,实现“粮头食尾”“农头工尾”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食物安全保障体系,让更多人吃上优质、可口、放心、丰富的龙江农产品,为更有底气、更为安全的“中国粮食”作出更大贡献。

关键词:黑龙江省;农业发展;农业现代化;“粮头食尾”;“农头工尾”

一、黑龙江省发展“两头两尾”的现状

(一)“农头”和“粮头”发展情况

一是农业产值增速始终领跑全国。黑龙江省是全国第一产粮大省,粮食资源优势明显,当前正值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黑龙江省农业总产值从2000年的625.1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6460亿元。2021年,全省粮食生产实现面积、产量“双增”,总播种面积2.18亿亩,比上年增加169.4万亩;总产量1573.5亿斤,比上年增产65.4亿斤,占全国增量的24.5%,再创历史新高。粮食总产量、人均产量、调出量三个全国第一,奠定了作为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的战略地位。二是农林牧渔各业发展势头强进。2021年黑龙江省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460.0亿元,比上年增长7.1%。其中,种植业产值4099.5亿元,增长5.8%;林业产值208.0亿元,增长9.6%;畜牧业产值1833.1亿元,增长9.5%;渔业产值135.9亿元,增长6.8%;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产值183.4亿元,增长5.7%。全省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248.47平方公里。农业机械总动力6888.35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7%。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98.0%。三是粮食作物品种更加集中。近五年,黑龙江省种植面积基本保持稳定,增速趋缓;大豆种植受市场影响较大,长期处于波动状态,近两年大豆市场价格攀升加上国家补贴力度增加,面积增长较快。2020年,全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21657万亩,比上年增加近50万亩;粮食总产量达到1508.2亿斤,实现十七连丰,占全国总产量的11.3%,比2019年增加7.6亿斤,占全国增量的6.7%。绿色食品种植认证面积从2010年的6100万亩增长到2020年的8513.7万亩,面积为全国第一。四是主要粮食作物单产逐年提高。近20年来,黑龙江省水稻单产增长7.66%,大豆增长了16.25%,玉米增长幅度最大达到52.76%。其中:粳稻亩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品质显著提升,且水稻品种实现自主供给;大豆单产增幅不高,受大豆主产区北移的影响,较全国单产水平略低;玉米单产增幅最大,且继续处于上升期,主要得益于良种化、机械化、标准化生产措施的落实,以及先进农业科技在玉米生产中的广泛应用。

(二)“工尾”“食尾”发展情况

一是农产品加工业成为全省第一支柱产业。截至2020年末,黑龙江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提高到63%,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为0.5:1。到2021年底,全省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1750家,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3.5%,县域地区生产总值实现6389.6亿元。食品工业增速超过全省工业平均增速,呈现出加快发展的良好趋势。二是超百亿级主导产业格局基本形成。黑龙江省稻米加工业逐步走出“稻强米弱”的困境,水稻加工企业增至1032家,实现营业收入656.6亿元。作为玉米生产第一大省,阜丰、鸿展、象屿、新和成等一批玉米深加工大项目纷纷落户龙江,玉米加工企业增至191家,实现营业收入396.27亿元。屠宰及肉类加工企业增至87家,实现营业收入319.4亿元。乳制品制造企业增至48家,日处理生鲜奶能力2.1万吨,产能居全国第一,实现营业收入429.5亿元。三是百亿级产业加快生成。2021年,全省果蔬(含大宗蔬菜、西甜瓜、鲜食玉米、果树)种植面积826万亩,总产量1688万吨,加工企业发展到431家,实现营业收入99.7亿元。2022年,全省大豆种植面积要达到6850万亩,预计比2021年增加1000万亩以上;力争总产量达到170亿斤,比2021年增加26亿斤以上。中药材、食用菌、杂粮杂豆、汉麻、渔业等产业也表现出较好发展势头,未来有潜力发展成为百亿级产业。

二、黑龙江省发展“两头两尾”的制约因素

(一)“两头”产出投入比低,处于低利润区间

黑龙江省“两头”投入大、产出不高,一产增加值与农业中间消耗的比值(简称产投比)为1.21,仅优于辽宁,低于全国1.47的平均水平,与农业强省差距更大。一产内部不均衡,与对照省份相比,种植业产值比例过大,而林业、渔业占比较小,第一产业整体处于低利润区间。从农、林、牧、渔各产业看,种植业产投比为1.60,低于全国平均数的1.81;林业产投比为1.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88;畜牧业产投比为0.6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0.99。渔业产投比为1.00,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53,农业整体投入规模大,但利润水平低、比较效益低。

(二)“两尾”增值量不高,与农业强省差距较大

2020年,黑龙江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营收2961.3亿元,仅占全国的1.9%,较广东、江苏、山东、河南等农业强省差距较大;其中食品制造业规上企业营业收入562.75亿元,仅占全国2.88%。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比仅为0.5:1,低于全国2.3:1的水平。农产品加工率低、加工值小、产业链短、价值链不高,以玉米为例,全国加工增加值为1:1.97,而我省仅为1:1.19,价值增值的水平低、差距大。

(三)“两尾”精深加工链条短,延伸度不足

黑龙江省稻米业整体处于初级加工阶段,大多数企业仍以单一制取大米为主,对碎米、稻壳等加工副产物的利用率低。玉米产业整体链短,玉米加工企业中的深加工企业仅占1/6。肉业的标准化、规模养殖发展水平偏低,特别是精深加工比重低。大豆加工业规模较小,且以油脂为主,油脂加工产能占比高达87.2%。

(四)“两尾”产品品牌效应弱,市场影响力不高

黑龙江省“农头工尾”“粮头食尾”的拳头产品较少,处于品牌价值链的低端,知名品牌、驰名商标少,进入高端消费市场的不多,质量不优、效益不佳;而已经闯出一定市场知名度的农林加工产品,由于品质趋同、市场趋同,组织化程度低,没有聚合成品牌合力。

(五)“两尾”涉农企业和农民合作社困难较多

一是资金短缺。企业普遍缺少周转资金,银行贷款存在贷款门槛高。二是引才留才难。受访企业员工普遍学历不高,普遍缺少管理高水平人才,由于无力支付高薪,现有技术骨干也容易外流。三是政策落实不到位。部分企业缺乏了解国家扶持政策的渠道,地方政府存在落实政策不及时、不彻底、打折扣的情况。四是企业市场竞争力低。多数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农业企业集团,竞争力不强主要表现为产业链延伸不足。

三、黑龙江省发展“两头两尾”的对策建议

省委明确了“十四五”阶段的发展目标,提出了粮食产能达到1600亿斤、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集群规模突破万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战略目标。要实现上述目标,解决“头重尾轻”的问题,必须加强“头尾衔接”,着力实现“稳头强尾”,高质量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产业体系、经营体系,推进“两头两尾”高质量发展。大力发展高品质、高附加值农产品,做优叫响绿色有机农产品品牌,建设全国最大的绿色粮仓、绿色厨房。

(一)进一步提升“两头”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加快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型升级

1.强化农业生产条件建设,夯实基础一是多措并举保护好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黑龙江省拥有独特的黑土地和生态资源,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资源和区位优势明显,深入推进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大力实施大豆产能提升工程,建设国家粳稻口粮战略保障基地、玉米和大豆优质粮源生产基地。二是大力发展水浇地面积,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和风险的能力,增强农业生产稳定性。三是通过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更多地利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农业生产条件建设,有利于土地集中整治。2.提升农机制造和装备能力,做强动力一要提升我省农业机械制造能力,支持现有农机制造业提档升级、高质量发展,鼓励国内外农机龙头企业来我省投资建厂。二要建立健全覆盖县乡的农机维修网络,对于能够履行区域维修服务的农机制造企业给予扶植。三要提升我省农机具自主研发能力,对具有研发能力的科研院所和企业给予持续立项支持,实现农机制造业自立自强。3.提升农业科技实力,强化支撑坚定不移推进农业现代化,不断提高农业产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振兴发展的重要内容,实施现代农业振兴计划。加快建三江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加强对农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预算内固定科研经费支持和竞争性科研立项,以奖励后补助的方式鼓励农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为农业全产业链提供技术输出。4.着力发展数字农业,创新驱动争当全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排头兵,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实施“数商兴农”行动,加快大数据赋能农村实体店,推进农产品数字物流配送中心建设,逐步实现农产品供应链智能化。建设基于为区域农业生产服务的网络化数字农业技术服务平台,支持农业头部企业率先向农业生产数字化转型,形成平台效应和规模效应,共同推进数字农业发展。5.强化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绿色发展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力推进低碳农业、绿色农业发展。重点加强农业有害物质治理、秸秆还田及综合利用、高效种养循环模式的关键技术攻关和推广应用。深入实施休耕轮作试点、区域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行动以及土壤污染防治行动。

(二)坚持全链条集群化发展,做强做优“两尾”,着力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1.以全产业链思维科学谋划产业发展在水稻、玉米、乳品、肉类等优势主导产业上,在生产环节生成一批精深加工项目,在流通环节生成一批冷链物流项目,在营销环节生成一批电商平台项目,在食品安全环节生成一批质量追溯项目,积极洽商国内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业机械制造企业来我省投资建厂。要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强化创新链和产业链、服务链、资金链对接,把振兴发展的基点放在创新上。2.以结构优化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全力推进以市场、消费需求为导向的农业供给侧改革,把提高农产品品质和附加值作为主攻方向,由主要追求产品数量向更加重视产品品质提高方向转变。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挥黄金奶牛养殖带、林业资源丰富等优势,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和食物品种,大力发展林下特色种养业、生物农业、冷水鱼产业,建设全国重要的北菜南销生产基地和食用菌生产加工基地。3.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升产品价值属性重视农产品精深加工业的培育和发展,只有高附加值产品才能弱化我省地缘劣势。我省需尽快转变“原产原出”的经济模式,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将初级农产品通过产业链提升产品价值属性。重点打造玉米、水稻、大豆、乳品、肉类、果蔬6个千亿级优势产业,积极培育中药材、食用菌、杂粮杂豆、汉麻、渔业5个百亿级特色产业。4.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进一步加强优化营商环境治理,促进县域企业成长环境的公平,对所有企业“一视同仁”。大力改善我省“强行政、弱市场”的政治经济环境,逐渐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重点整治对民营企业“吃拿卡要”、有关政策“反复无常”、政府官员“不做事儿”、行政人员以懒政怠政应付企业需求等问题和现象,重新树立龙江营商环境的良好形象。

(三)实现“两头两尾”组织化、社会化、集群化,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1.深入推进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加强和规范集体经营性资产运营管理,通过资产租赁、资源开发、投资入股、兴办产业等形式,促进集体资产运营效益最大化。深入开展“三权分置”,坚持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放活经营权,重点开展“三变改革”,即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将农村集体资源资产化,吸引社会资本向农村投资,对农村资源进行整体性开发。2.大力推行农业生产托管服务我省应推广将农业生产中的耕、种、防、收等全部或部分作业环节委托给农业生产性服务组织完成的农业经营方式,农业生产托管重点支持面向小农户和新型经营主体开展多种合作模式,实现农户等经营主体在不流转土地经营权的条件下,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有益于政府监管和推广新技术新规范。3.加快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由政府牵头或支持民间团体组建各类农业生产和社会化服务协会,强化资本集聚和产业组织度。在加强以政府主导的农业公益性社会化服务基础上,着力培育新型农业服务主体,重点发展面向农业生产的专业化服务公司,鼓励和支持农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积极与产业对接成为一类新型农业生产服务主体,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向价值链高端延伸,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

作者:魏鹏飞 单位: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