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况研究

时间:2022-07-11 08:46:33

导语: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况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况研究

摘要:乡村文化艺术是中华文化之根,是乡村振兴之魂。深入挖掘乡村文化艺术资源,助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既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途径,又是提高地方文化软实力、推动乡村振兴特别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举措。文章从乡村文化艺术资源的梳理入手,旨在挖掘朝阳市带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文化艺术资源,通过对其发展现状的分析论证,阐述其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的作用,以利用为导向,提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可行路径。

关键词:乡村文化艺术;文化旅游产业;乡村振兴

乡村文化艺术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之根,是乡村振兴之魂。乡村文化艺术流传至今,代代传承、去粗取精,是优秀的文化艺术资源,并且随着时代的向前发展而不断进步、兼收并蓄。深入挖掘乡村文化艺术资源,助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既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途径,又是提高地方文化软实力、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举措。

一、朝阳市乡村文化艺术资源的发展现状

朝阳市地处辽宁省西部,市辖两区、三县、两市,共164个乡镇场(街道),农村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90%以上。乡村文化艺术资源丰富、特色鲜明、优势明显,文化旅游产业开发势头良好。朝阳市委、市政府以“花鸟源头、文明曙光”作为宣传口号,坚持问题导向,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历史文化名城、文明城市创建的各项工作。2020年,在朝阳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举全市之力发展文旅产业,启动系列活动,聚焦产业转型升级。2020年9月,朝阳市北票县大黑山特别管理区西苍村、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平房子镇小营村入选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朝阳市凌源市入选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地区。朝阳市国家级传统村落总数占全省一半,古建筑物是辽宁省内最多的,现存古代寺观址142处。古人类遗址鸽子洞、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彰显着中华民族史前文明的辉煌。非遗保护工作喜讯频传,目前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6项、省级12项、市级50余项,涉及民间舞蹈、民间美术、民间戏曲、传统技艺、杂技与竞技等类别。自然资源禀赋良好,相继有凤凰山、清风岭、大黑山、燕山湖等大批文化景区投资开发。“新辽西派”乡土散文古朴浑厚,群众文化品牌“大地放歌”久负盛名,入选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示范项目。自古营州是中国古代多种文化融合交汇之地,结合史料和墓志记载,唐代就有了“营州入安东道”,而且文化交流辐射广泛,影响深远。朝阳市也是多民族集聚交融的地方,是佛教圣地、化石宝库,在历史上更是多次成为辽西以至东北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孕育了独特的地域风情。

二、乡村文化艺术资源与文化旅游融合存在的问题

尽管朝阳市历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但乡村文化艺术资源与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的过程中,仍存在发展瓶颈。一是专业型人才匮乏。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劳动力逐渐由农村流向城镇,出现了乡村的空心化和乡村人口的老龄化等现象。由于人才的缺乏,一些非物质文化、传统手工艺、传统村落等宝贵的乡村文化艺术资源正在流失,乡村文化艺术传承发展的动力不足,影响了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二是资金投入有限。资金投入单一,乡村公共文化建设尤其是景区建设主要依靠财政拨款,很少有社会资本融入,单一的投资主体带来巨大的资金92压力,导致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不完善,难以满足乡村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需求。三是没有形成特色品牌。乡村文化艺术资源有待打造特色品牌,有些地方在城镇化进程中,只注重乡村基础建设和经济建设,忽略了乡村文化艺术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导致缺乏品牌亮点。

三、传承乡村文化艺术资源助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一)保护乡村原始风貌,传承乡村传统技艺

乡村原始风貌与乡村传统技艺,是一个地区遗迹、建筑、艺术、民俗、民风等传统文艺资源的真实写照,既包括古代建筑、古代遗址,也包括民俗语言、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民间戏曲、民间舞蹈等各种传统技艺,具有很高的开发和研究价值。朝阳市现存和正在挖掘的鸽子洞、牛河梁红山文化等遗址,佑顺寺、惠宁寺、天成观、凤凰山及南北双塔等142座古代寺庙宫观建筑群,秧歌、高桥秧歌、舞龙舞狮、太平鼓、黄河阵、霸王鞭、銮舆会、韶音会、十王会等民俗节庆,剪纸、皮影、红土泥塑、紫砂、麦秆画、皮雕等民间美术工艺等,都蕴含了丰富的哲学、宗教、历史、艺术、文化内涵,都是朝阳市不可多得的文化旅游资源。保护乡村原始风貌,传承乡村传统技艺,既是发展文化旅游的需要,也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准确把握好各乡村文艺资源的差异性,挖掘乡村的历史、地理、文化、艺术特色,延续乡村与自然有机融合的空间关系,保护好乡村的原始风貌,彰显乡村文艺特色的地域特点和时代特征。朝阳县西五家子乡是唯一保存有两个中国传统村落的乡镇,近年来,三道沟村依托“百年牡丹”和“举人故居”两张响亮的名片,以及传统村落和自然资源,逐步打通旅游产业。中共朝阳县委、朝阳县人民政府统筹安排,对三道沟村进行了整体规划设计,对历史建筑、传统院落全面修缮,现已建成牡丹画廊、甲子广场。配套设施日趋完善,道路实现硬化亮化,周边建有停车场、农家院等,逐步形成了带有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古村落,成为朝阳县唯一省级乡村旅游试点村和“乡贤文化”“书法创作活动”基地。为落实关于弘扬优秀历史文化的重要部署,自2016年开始,中国文联牵头组织,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实施了《中国民间工艺集成》编纂工作,以省为单位通过集成的形式系统辑录民间工艺历史、人物、技艺等详细信息,保留民间工艺文化基因,建立民间工艺学术档案库。目前,朝阳市已经有建平剪纸、凌源皮影等4个民间工艺项目入选,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乡村传统技艺的传承。

(二)重视艺术教育发展,注重专业人才培养

乡村文艺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乡村振兴人才队伍的重要保障和支撑,加强乡村文艺人才的专业培训,保证现有文艺项目的传承发展,积极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乡村文艺事业。只有青年人扎根基层、扎根乡村,才能留住乡愁、乡情,才能让乡村的文化艺术薪火相传。同时,为了促使艺术教育与地方文化艺术、艺术教育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协同发展,作为艺术教育的主要阵地及艺术人才培养的摇篮,高校应积极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结合文旅、文创产业发展现状及乡村文艺资源的实际情况,从人才培养的相关政策、模式、就业、校企合作等方面开展调查和研究,调整艺术教育的办学方法与教育理念,通过产学研模式加强当代艺术教育创新力度,提高教学成效,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创新创意型文艺人才。为更好地推进辽宁省人民政府惠民实事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进社区”活动,朝阳市相关部门积极为项目传承人举办培训班,鼓励项目传承人招收学徒,组织传承人到大型商场、化石公园、桃花山、凤凰山、职业院校、中小学等地进行展演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喀左紫砂文化产业现与朝阳师专正在积极合作,开设了紫砂专业,以期创建以“理论+实践+创意”为总体架构的校企合作新模式,做到企业资源与学校艺术教育协同发展,达到了产学研相结合的多赢途径。

(三)保留传统文化基因,吸收现代文化供给

乡村文艺资源在文旅产业化的过程中,既要保留传统文化基因,也要吸收现代文化的供给。传统文化基因能够反映乡村文化艺术的脉络和机理,包括传统村落与名人故居等传统建筑物的修缮保护、传统民俗节日活动的开展、传统农业文化创意项目的实施,还包括各种文化之间的移植。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深度挖掘并理清乡村文艺资源的同时,还要吸收现代文化进一步丰富文艺载体,将科普活动、图书期刊、影视曲艺、文艺演出、全民健身活动等优秀的现代文化资源送到乡村,寻求物质与非物质、审美与使用、传统与现代、自然与人工等多方面的融合。借助乡村文化艺术资源的影响力,带动文化旅游产业创新发展,积极组织开展各类文艺活动,营造健康向上、多姿多彩的艺术氛围,从而彰显乡村文化艺术的多样性、亲民感、获得感〔1〕。在朝阳市地域范围内有许多极具民族特色的艺术资源。如《喀左东蒙民间故事》就是喀左民间故事集成,主要是收集老百姓唇齿之间讲述的具体事情,故事的主要内容反映的是定居后蒙古族人的生活,并且吸收了汉民族文化营养,将草原文化和农耕文化交会相融、兼容并蓄,是来自蒙汉双语和不同文化因素的碰撞。故事讲述者可以使用蒙、汉两种语言,通过口耳相传,代代传承。喀左东蒙民间故事经过数百年的融合发展,现今以全新的面貌出版面世。2020年9月喀左县成功举办了“喀左·东蒙民间故事”学术研讨会,各届学者对东蒙故事产生了极大兴趣,给予兼容并包的东蒙文化极高的评价。朝阳县依托胜利镇天门山景区自然资源优势,在写生基地建立了赵子卿革命事迹纪念馆,现有数十家单位将此地作为开展党日活动的红色教育阵地。赵子卿是朝阳地区早期革命政权领导人之一,是朝阳县的第一任县长,为朝阳地区革命事业作出过积极贡献。纪念馆可以满足参观学习、教育培训、旅游娱乐等需要,通过各类活动寻根艰苦卓绝的革命精神,彰显了乡村文化资源的教育价值。

(四)深挖乡村文化资源,促进文旅产业发展

加大深挖乡村文化艺术资源的力度,按照地域分布、文艺特色进行定位、整合和规划,对乡村文艺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加强文艺精品和特色品牌的建设,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特色”,真正发挥乡村文化艺术资源的优势,积极培育乡村文化艺术产业,实现从特色文化艺术资源———特色文化品牌———文旅产业的发展,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础上,促进文化旅游与科技、金融、旅游、信息产业融合发展〔2〕。乡村文化资源不仅可以提升村镇的文化品质,更能促进乡村产业的升级,从而带动乡村的文化振兴、产业振兴。朝阳市现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并已启动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申报,以朝阳市为中心,发挥史前、历史文化资源优势,打造并完善“辽西历史文化走廊”;打造以朝阳寻龙岛、凌源热水汤、浴龙谷等主题公园、温泉为主的娱乐旅游品牌;打造朝阳古生物化石遗址为主的化石文化旅游品牌;围绕“国歌的发源地”,探索县域创新驱动发展路径;发挥辽宁红色资源优势,挖掘抗战英雄人物事迹,以各博物馆、纪念馆、纪念地、陈列馆等为依托,打造精品红色旅游品牌;依托周边各市现存的古城、古镇、古村落、古宅、古街道等特色历史文化资源,共同搭建“五古”文化生态集聚地优势品牌。

(五)培育特色民俗品牌,延伸文化产业链条

留住乡村文化艺术的多样性特征,培育特色民俗品牌。在资源禀赋的差异中找到可以融合的契合点,用独特的艺术形式来发展特色旅游产业,成就有代表性的文化创意品牌、艺术活动形式和服务。因地制宜对佛教文化、红色文化、历史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进行艺术化改造,创新文旅融合模式,创新民俗文化、红色文化体验形式,改变艺术节庆、民间工艺展演传统形式,将精神内涵融入乡村旅游景区、特色民宿、田园综合体、艺术展馆等综合体项目建设。这样,既能通过乡村特色文化旅游吸引游客来感受乡村生活淳朴的风味,也能通过乡村文艺多样化的参与与互动体验,将生产、生活、民俗、农舍、休闲、养生、田野等乡村特色系统链接,打造、衍生乡村文化产业链条〔3〕。目前,朝阳市的文艺资源比较分散,纪念馆、风景区、名胜古迹、文化遗址等各在一方,可以采取“串点连线”的产业开发方式,组合包装精品旅游产品。依托红山文化遗址、鸽子洞、鸟化石地质公园等历史文化资源,打造“远古文化城”品牌,创建展现古生物化石的最大基地和科普教育基地;依托佑顺寺、万祥寺、南北塔、凤凰山等佛教文化资源,打造东北地区佛教圣地和佛教文化传播中心;依托凌源皮影戏、朝阳民间秧歌、高跷秧歌、建平十王会、喀左东蒙民间故事等民俗文化,用现代技术手段对内容进行解说,促进大众化的理解和欣赏;依托赵尚志纪念馆、清风岭、龙轩谷凌青绥革命根据地纪念馆等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建设红色教育路线;依托建平剪纸、凌源皮影、红土泥塑、喀左紫砂、朝阳县民间锈活等民间工艺,组织传承人进行特色文化产品加工经营,开发特色工艺产品。

参考文献

〔1〕疏仁华.艺术赋能乡村文化振兴[N].安徽日报,2020-06-02(15).

〔2〕郭秀兰.以乡村文化构筑乡村振兴之魂[N].太原日报,2019-07-02(06).

〔3〕易开刚.乡村文旅融合的典型案例与推进策略[N].中国旅游报,2019-09-03(03).

作者:郝英良 杨杰 单位: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朝阳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