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的路径

时间:2022-06-17 11:54:09

技术创新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的路径

摘要:产业链与创新链的双向融合是实现科技创新的商业价值和产业链的高附加值的必要路径。而产业链与创新链的融合是一项持久性、系统性的战略工程,受诸多因素的制约。本文以技术创新体系为切入点,通过调研郑州市产业发展状况及技术创新体系的现状,分析两者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企业的创新能力不足、产学研合作不够紧密、创新资源投入缺乏等,未能形成对产业发展的强劲推动力。从而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以期实现郑州市产业跨越式、高端化的发展。

关键词: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产业链;创新链

一、郑州市产业发展及技术创新体系的现状分析

1.郑州市产业发展取得成就

“十三五”时期郑州市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及新冠疫情的严重冲击,坚决贯彻党中央精神和河南省委省政府的部署,抓住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部地区崛起等国家战略的机遇,扎实工作,郑州市各项事业发展取得了新成绩。经过五年的发展,郑州市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生产总值由8114亿元上升到12003亿元,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一二三产业比重由2.1∶49.6∶48.3调整为1.3∶39.8∶58.9。产业发展取得不错成就,具体表现在制造业支撑力不断增强、现代农业及现代服务业提质发展、数字经济快速发展。

2.郑州市技术创新体系现状

(1)研发投入加速增长,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十三五”时期,郑州市不断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投入,联合各研发执行部门,不断拓宽科技创新经费的融资渠道。“十三五”时期郑州市科技经费不断增加,全市R&D经费投入总量年度增幅逐年扩大,研发投入强度持续提升。(2)技术创新产出呈上升趋势“十三五”时期郑州市专利申请量与授予量、技术合同成交量与成交额的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从图表可以看出郑州市的技术创新产出量呈连年增长的趋势。(3)建成多元化创新创业平台郑州市紧紧围绕党中央与省政府关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新驱动战略部署,以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原创新创业中心为目标,不断完善研发平台的建设,逐渐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多元化研发平台。截至目前,郑州市拥有各类创新创业载体255家,孵化载体总面积达863万平方米,在孵企业团队超过12000家。郑州市还有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76个,重点实验室420个,接下来还会积极参与省级平台的申报。真正地把科技创新平台的作用发挥到实处,全方位、多元化地为创新创业者提供优质的发展环境,打造优质创新资源的汇集地和辐射地,在建设国家创新高地中出彩。(4)产学研合作进一步发展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推行了一系列的举措。首先,多所高校与高新技术企业紧密合作,校企合作的项目明显增多,产学研合作获批的专利不断增加。其次,产学研各方严格遵守市场的发展规律,全力整合优质资源,组建起了一批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中介机构,成立了部级、省级的科技研发中心等。有这些专门的科研机构,有助于科研技术研发人员的数量不断增加,质量不断提高;协作创新的资金投入也会得到保证,避免资金的不合理使用。

二、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存在问题

1.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1)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从下图数据可以看出自2011年以来,郑州市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比重呈下降趋势,第三产业比重呈上升趋势,在2016年之前第二产业的比重都高于第三产业,但是经过不断发展,第三产业比重有很大提高。2016年,郑州市第三产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达到了51.3%,郑州的产业结构逐步升级,第三产业的兴起也预示着郑州发展进一步成熟,经济发展水平有了一定提升。但2020年有所放缓,较2019年的产业结构比重变化不大。(2)产业链处于价值低端①第一产业附加值低郑州市第一产业资金、技术、规模等投入不足,农产品只是简单加工,整体的附加值不高,第一产业整个产业链价值处于低端。受发展的制约,科学技术无法在产业内大范围地应用推广,难以推动生产力的大幅提高,第一产业升级转型难以实现。②第二产业存在较高的产能过剩郑州市当前传统工业产业仍位于主导地位。传统工业产业初级产品较多,整体科技含量不高,竞争激烈,使产品面临附加值低的状况。随着主导产业与新兴产业的发展,产品的附加值有一定的改善,但是,和发达地区相比,郑州市的这些产业竞争力仍旧不强。主导产品仍多集中在产业链的前中端、价值链的低端,没有竞争优势,加上企业创新能力不足,使第二产业的转型升级困难重重。③第三产业发展仍不足第三产业中现代服务业受服务意识低、服务质量差等因素的影响,使得第三产业仍以物质性消费为主,服务性消费动力不足,第三产业的结构没有明显的改善。第三产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一定要注重发展数量的同时,更要注重发展的质量,提升在产业链的位置。(3)产业自主创新程度低目前,郑州市在产业特别是传统制造业方面,多数企业面临着技术的升级与创新,关键核心技术严重欠缺,但是通常情况下技术的升级与创新需要较高的投资,同时还面临技术升级创新失败的风险,以至于企业不愿意去进行创新。不创新就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就容易被市场淘汰,就会使企业处于两难的境地,造成企业发展的恶性循环,这种恶性循环严重阻碍了郑州市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当前郑州市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关键性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不利于产业的持久稳定发展。

2.创新体系存在的问题

(1)企业主体的创新能力有限郑州市目前大多数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是有限的,拥有关键核心技术的企业数量很少,大部分技术对外的依存度较高。无论是河南省还是郑州市参与科研活动的企业比例还比较低,其中大中型企业数目也较少,与小型企业相比,大中型企业拥有的人才、资金、基础设施、技术等资源是比较可观的,应该成为科技研发队伍的领头军、主力军。郑州市作为河南省的省会,集各种优势于一身,在科研创新方面更应该有所成就,但是当前郑州市投入研发的企业数量很少,能够拥有核心和关键技术的企业更是少之又少。(2)产学研融合水平有待提升郑州市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产学研融合上有一定的成绩,但是产学研融合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郑州市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之间“两张皮”的问题仍未得到解决。郑州市只有少数龙头骨干企业,大多数企业的研发能力有限,很难接受和转化研究机构的科研成果,即使有成果转化也是低质量的,无法提升整体的科研实力,难以形成高效的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体系。产学研各方主体在创新链上合作的脱节,导致科研成果存在只讲数量、不求质量的倾向,只有成果的研发、缺乏成果转化的驱动机制。另外各方追求利益之间的差异,导致各方之间存在投融资机制不明确、产权归属不清、成果共享利益分配不明等问题,无法确立产学研融合的长效机制,这些现状严重减弱了产学研合作的基础和动力。(3)创新资源缺乏①科研经费投入不够2020年河南省R&D经费内部支出超过百亿元的省辖市有2个,分别是郑州(276.7亿元)和洛阳(143.5亿元),R&D经费投入强度超过2.0%的地区有4个,分别是洛阳(2.80%)、郑州(2.31%)、新乡(2.22%)和济源示范区(2.06%),洛阳市为河南省唯一R&D经费投入强度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地区,郑州市的经费投入及投入强度虽然连年增长,但是仍然不足,有待提高。②创新型人才缺乏郑州市要更好地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就离不开科技型、创新型的高素质人才的支撑。近年来郑州市虽然引进了不少研发机构,也培养了一批高技术创新人才,但是与产业经济的迅速发展的需要相比,还是有所缺乏。人才的不足源于企业的吸引力不够,没能为创新型人才提供良好的待遇,缺少激励机制。人才已是制约当地创新能力的关键要素,为此,郑州市一定要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措施,为郑州市的创新链与产业链发展提供可持续动力。

三、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优化路径

1.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1)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要着力发挥企业的作用,从创新观点的提出到创新成果的产业化都要企业的全过程参与,提升企业的参与度与话语权,以企业为主体带动产学研各方在科技与产业融合的各环节协力合作,从而实现科技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需要政府提供有力的创新制度,以及持续的财政资金支持,确保企业在提升创新能力进程中,有强有力的外部支撑,使企业勇于进行技术创新,从而使企业的实力不断提升,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区域的经济发展不断增强。(2)增强企业自主创新意识要培养和树立企业的创新意识,从而大力推动企业进行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组织生产、调动市场的积极性,实现技术创新与产业的有机融合。创新意识的树立,要使企业有一种不创新就会被淘汰的危机感,促使企业上下形成对创新活动的重视、支持的气氛,进而情愿地投入和参与进来。使企业打破原有的按部就班、固步自封的僵局,形成一种敢于挑战自我、勇于创新、永不言败、开放宽容、追求卓越的企业文化,为企业的开展创新活动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3)强化科技领军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要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要发挥科技领军企业的引领与带动作用,以先行者带动后来者,从而实现全社会企业的创新能力的提升。要着重推动科技领军企业牵头整合创新资源,鼓励其承担重大科技项目及产业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成果转化及产业化;推进以科技领军企业为代表,立足于产业发展需要,构建跨领域、大协作、高水平的创新平台,加快提升产业的基础能力。(4)提升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作用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要有政策的大力支持。一是要强化科技创新政策的完善与落实,如推动提高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进一步落实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等政策;二是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问题,政府可以通过设立专项资金或者放宽资本市场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条件等对其提供资金支持。三是对于创新资源不要只投放在科技领军企业,也要向科技型中小企业集聚,同时建立科技资源的共享机制,使科技型中小企业也能够享受到优质平台的服务。

2.开创产学研联动机制

(1)明确产学研各方的定位高校与科研机构在坚持科学研究的基本规范的同时,社会也应该允许科研人员享受研究成果带来的商业价值,通过把学术价值与商业价值统一起来,充分地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正确对待商业价值与学术价值的关系,使科研人员的学术能力、个人收益与社会贡献相统一,增强科研人员对研究成果转化的注重,有利于加强与企业间的合作。(2)加强科技中介机构的建设政府要加强对产学研合作过程中涉及的科技中介机构的培育,大力支持优质的单位或个人加入到科技中介行业来;加强对中介机构市场的规范和监管,出现问题的要进行整顿;尽快出台行业规范等,使科技中介机构规模更大、专业更强、服务更优;严格把控从业人员的准入资质,并定期进行培训和考查,使其专业素质能够满足市场的需要。对于产学研之间的合作,有一套完善的产学研合作服务体系的支持,为合作提供平台、信息、资金等要素,让创新主体有一个自由、宽松的创新环境,推动产学研合作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3.加大创新资源投入

(1)构建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模式一方面,郑州市可以吸收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合理利用资本市场为产业发展提供不断的、持久的资金支持。资本市场中企业可以与银行保持借贷关系,通过间接融资增加资金;还可以发行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拓宽融资渠道,企业通过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同时发力,大大地增加资金的来源。另一方面,可以引入风险投资资金,通过完善风险投资资金的进入机制、退出机制、风险补偿机制等支撑体系,并对于风险投资资本给予政策上的优惠,充分调动投资者的积极性,增加资金的来源渠道。(2)加速构建创新人才高地在人才引进上,要聚焦重点领域、重点产业,以能力和成果为主要参考依据,大力引进一流的战略人才、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把引进人才队伍与引进项目一样放在重要位置,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养与人才队伍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协同促进科技创新的提升。同时建立并完善各类创新人才激励制度,郑州市可以设立人才发展财政专项资金,建立引进高质量人才和领军人才的绿色通道,为各类创新人才给予政策上的优待等。可以通过税收的减免、住房的提供、配偶子女的保障等一系列的优待条件吸引高端人才,使他们没有后顾之忧,安心踏实地从事创新事业。

参考文献:

[1]徐玉婷.国家技术创新体系中企业主体地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4.

[2]陈劲松.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J].广西社会科学,2016(02).

[3]陈云.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范式研究[J].江汉论坛,2017(09).

[4]董秀梅.新形势下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科技经济导刊,2020(27).

[5]冯金强.企业创新能力视角下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以江西为例[J].科技创业月刊,2020(07).

[6]河南省统计局.河南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5-2019.

[7]郑州市统计局.郑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2016-2020.

作者:邱丽娜 单位:郑州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