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防范与管理路径

时间:2022-06-08 09:51:23

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防范与管理路径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实施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作为提供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载体,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体制改革不断趋于完善的过程中,财务风险逐渐成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中不容小觑的一环。本文主要根据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实际情况,探讨多元化的管理方案,以此推动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防范管理

在现代事业单位的经营和发展中,加强财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作为提升整体管理水平的重要内容,能够为单位的稳定运转提供有力的财务支撑。我国明确提出“建立权责发生制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作为政府会计改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财务管理工作越发复杂,也将面更多的风险与挑战。

1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防范的意义

事业单位以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为主要目标,是行政事业单位的重要组成部门,在规范全社会财经纪律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表率作用。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是伴随着基本会计活动产生的,不注重会计核算和审计工作中出现的财务风险,容易导致事业单位无法合理有效的获取使用财政资金,无法充分承担自身的社会职能。在事业单位机构运行过程中,财政拨款是最主要的经济来源。保证事业单位会计活动的法制化、规范化,确保每笔财政资金得到科学合理的应用。严格执行财务工作流程,规范收支核算,不仅可以避免资金流失,还能从根源上避免舞弊和贪污的现象。从事业单位的长远发展来看,推进财务管理整体工作,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水平,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与完整,风险防控逐渐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2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的问题现状

2.1管理人员风险意识淡薄

随着我国国民体系建设的不断完善,环境市场变化所引起的财务风险越来越多,也推动着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进行不断的修正和优化。综合来看,大部分事业单位具有公共服务和非盈利性的特点,机构运行过程中财务管理人员普遍认为只要依据预算申请取得的财政资金,合理合规的使用并不会带来财务风险。就现状来看,单位管理人员没有及时引入新的财务管理理念,还未全面意识到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财务管理只停留在形式上,并没有深入的进行分析,难以做到有效的风险规避与规划。久而久之,这不仅会影响事业单位的综合发展,还会影响财务市场风险管理的整体质量。会计工作人员是财务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工作能力与业务水平直接影响单位财务工作的开展。在管理层面,对于领导的考评主要集中在政绩方面,加上会计风险的产生往往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在单位管理层内部容易被忽视。在执行层面,部分事业单位并未注重对财务人员的思想培训,导致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淡薄,甚至还有部分人员存在专业素质不高,致使部门整体规避风险的技能较弱,不利于机构的长远发展。

2.2管理机制不完善

事业单位是履行监督职能、提供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机构,大部分事业单位具有非盈利性的特点,机构运行目标不仅在于提高经济效益,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率,还应当充分考虑其所具有的社会效益与可持续发展方向。为了适应市场发展,很多事业单位已经初步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但是由于内控制度的规范标准并未提升,造成了部分单位内控制度改革推行缓慢,管理层与执行层缺乏主动遵从性的现状。部门职责不明确,对于资金的管理缺乏严格约束,就无法发挥资金使用的最大效益。在事业单位以往的管理模式下,单位运行活动中只重视经营,忽视财务管理工作的情况多有发生。在财务决策上缺乏全面可行性的分析,致使管理部门存在主观性决策,加之对风险管理缺乏重视,预算管理制度及内控制度尚不健全,也会对事业单位的资金管理使用造成极大的影响。

2.3预算执行力度不足

由于行政事业单位具有的特殊属性,在机构运行过程中,经常会出现预算执行力度不足的情况。在预算编制时,由于时间紧任务重,一些项目并没有进行完整的分析调研和筹备,没有掌握更多的科学数据作为理论支撑,会间接导致执行时出现偏差。在预算执行过程中,事业单位没有将具体的目标任务落实,容易演变成模糊化的分配任务,导致资金支出结构产生不合理。目前,行政事业单位中挤占挪用资金的现象还是普遍存在的,有的是挪用部分项目资金来填补基本运营支出的不足,有的是由于会计核算不规范,在不同属性的项目资金之间相互挪用。事业单位应当重视预算管理,建立以预算工作为重心的管理体系,结合现有的资金来源,合理编制预算计划,并形成动态的管理模式。

3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管理路径

3.1重视财务监督管理

要提升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管理水平,从根本上说就是要树立自身的风险防范意识。财务风险作为事业单位较为常见的内容,它的表现往往是有迹可循的。不管是资产核算方式不严谨、固定资产管理方式不完善、项目资金使用结构不合理,这些都逐渐变得容易辨别。在会计日常核算中,管理人员需要根据风险系数的不同,将财务整体风险依照不同种类进行划分,通过对业务流程进行梳理确定风险点,涉及经济利益流出的各项支出,从不同环节出发评估存在的特定风险。事业单位规划各项财务活动,必须立足现状,给予财务监督管理工作足够的重视,在适应经济环境变化的同时,做好风险防控工作,有计划的把风险降到最低。强化财务监督,管理人员要带头落实专业知识培训,将监督管理的责任承担起来,再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全员对风险管理的认知,培养风险识别与管控能力,在逐渐完善风险预警、内控管理、绩效评价机制的体系建设中做好有效支撑。

3.2建立责任制

任何有针对性的管理制度,都需要集中组织人员贯彻和执行。在风险防范执行过程中,事业单位要明确不同部门、不同岗位和人员的责任分工,对风险防范和管理的执行结果进行监督和奖惩,形成完善的责任机制。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已经贯穿于机构工作的各个环节,在进行财务风险防范和管理的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建立岗位责任制,强化资金使用的刚性约束。明确管理人员、财务、审计、监察等各个岗位的职责范围,使岗位的职能最大化、最优化,保证不同人员之间的配合与制约。尝试建立多维度的责任体系,明确责任制的主要内容,有效保证经济活动的工作质量。与此同时,随着风险防控意识的逐渐深入,事业单位要对自身的内部组织架构进行持续改良和优化,推进责任部门之间的通力合作,财务风险防控已经不再是单位当中某一个部门的职责,而是落实在每一位内部工作人员的思想认识里。

3.3优化财务管理内控体系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防范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风险,根据识别的不同风险,制定整体方案确定关注重点和优先应对策略。事业单位作为公共部门提供公共服务,要将这些风险控制在可承诺范围内,杜绝舞弊、低效、浪费等错误的发生。事业单位机构运转和项目支出的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划拨,依照预算批复进行资金的配备和使用,建立健全风险预警机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财务风险防范水平。事业单位在经济活动开展过程中,应当制定有针对性的控制活动。对于相互牵制的岗位进行适度分离,建立内部控制授权机制,使每个岗位在充分发挥各自职能的同时相互制约有效制衡。对资金的流量使用提前做好预算计划和职能审批,运行过程中不断健全风险防控预警机制的建设,对每笔财政资金的用途进行监督,确保财政资金的使用合理规范。事业单位定期开展内部审查工作,对于有效防止和解决潜在风险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财务管理部门中配备专门负责内部审查的监督机构,也可以适时会同第三方审计机构对单位各项业务进行审查,使用预警机制对风险进行实时监测,及时根据审查结果进行整改和优化。通过自我警示,进一步促进财务标准化,牢固树立风险意识、底线意识,构建“不敢、不能、不想”长效机制。

3.4强化预算资金管理

预算资金管理在事业单位财务活动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为了有效避免财务风险,根据财务管理的实际工作,开展合理的预算管理控制。在编制预算的过程中,应当结合自身发展目标以及上一年度的执行情况进行合理分析,找出执行力度薄弱的项目中存在的问题。财务人员结合政府制定的各项政策,对于不同的预算项目,按照侧重点划分项目之间的比重,在编制时既要保证项目的合理性,也要确保预算编制的可操作性和透明度。对于经济活动的全面控制,在实际财务管理的过程中,根据工作的内容进行合理分析与修正。将项目要素进行分解细化,落实项目的对应责任主体,在实际风险出现时,做到快速识别风险因素,确保财务风险管理的有效性与严肃性,促进机构的可持续发展。在实施预算监控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搭建相关的风控管理系统,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提升预算管理实施高效性,规避运行中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开展预算管理工作,不仅要做好合理化编制,还应定期进行预算分析与预算审核。加强财务内部控制,以预算管理为重点,做好全面财务收支分析工作。结合对会计核算数据的筛查结果,严格规范收支管理。消除预算执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盲目性与随意性,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3.5建立绩效评价机制

开展事业单位绩效评价管理,就是为了提高财政预算资金的使用率,为事业单位的有序运转夯实基础。健全绩效评价机制,可以细化预算执行,推进预算资金的统筹使用,进一步强化存量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透明度。在事业单位财务制度转型的过程中,构建内部控制与绩效评价相辅相成的管理体系,对于财务风险的管控也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事业单位参与社会经济建设的活动趋于多样化,财务工作已经不单局限于单位经营运转、国有资产使用管理,也需要适度的进行结构调整。绩效评价的主体已经从单一的部门整体绩效转变为对各个资金项目进行绩效跟踪的多元化评价主体。在预算编制阶段,对各资金使用项目确定绩效评价指标,不仅仅包括数量指标、质量指标,还需要结合事业单位的社会属性,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等方面设置考评指标,涵盖服务质量、群众满意率、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合理对资金的使用计划进行事前监督。在工作过程中落实事中监管,实时获取管理数据,坚持绩效导向,保障资金使用过程的稳定有序。事业单位对于出现的与绩效目标值的偏差,及时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修正和改良,规避工作中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为财务决策提供可靠支持。绩效评价管理体系的建立要做到全方位、全过程,实时对资金的使用进行跟踪监督和绩效评价,完善绩效结果与预算收支的挂钩机制。实施绩效评价,使工作变得更具体、更精细、更具有目标性。

3.6合理利用新技术

事业单位在进行财务活动的过程中,应当合理利用大数据技术,推进政府会计制度的现代化和网络化进程。在当前的发展形势下,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已经深入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政府会计制度改革过程中,为了满足当代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的发展需求,财政部门应当不断推进信息工作的改革和创新,打破“信息孤岛”的传统管理理念,建立统一的政府会计信息化平台。使用大数据技术进行会计数据的核算和整理,实现信息在政府信息化平台上的实时分享。一个成熟的信息化平台,不仅可以实时反映机构运行、资金拨付、资产清理等数据变化,对于风控管理也能做到及时预警,为机构运行提供事实依据。事业单位的管理部门应当建立人员培训制度,加强对复合型财务人才的培养,及时掌握大数据的使用方法和应用技能,了解事业单位在风险防范方面的最新知识。依托预算管理系统、资产管理系统、财务指标监测系统,约束单位的各项经济活动。

4结语

综合上述,财务管理工作关系到事业单位的整体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随着风险预防工作的重要性不断提升,面对可能出现或者已经出现的财务风险,事业单位要加大对风控管理制度建设的重视,有针对性的制定风险管理措施,提升规避风险的实际能力,优化财务风险管理水平,提升事业单位的综合服务能力,积极发挥行政管理职能,促进事业单位的健康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崔彦宁.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防范与管理路径探讨[J].中国市场,2020(2):2-11.

[2]秦静.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防范管理路径研究[J].营销界,2019(52):225-229.

[3]郭丽华.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控体系优化及风险防范策略[J].中国总会计师.2021(10):167-169.

[4]李玲姿.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及防范对策[J].财会研究2020(29):49-50.

[5]梁语姗,王成.事业单位财务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构建思考[J].知识经济,2019(02):74-76.

作者:冯源 单位:南京市六合区社会保险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