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资源在思政课的运用

时间:2022-06-01 14:57:51

历史文化资源在思政课的运用

摘要:抗战历史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中的运用有利于突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政治引导,有利于实现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知识拓展,有利于增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能力塑造。通过朗诵抗战诗词、演唱抗战歌曲、讲解抗战故事、表演情景剧目、参观抗战遗址和纪念馆、创造抗战文艺作品、撰写研究成果等方式来开展课内外、校内外实践环节。思政课教师应通过加强对抗战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和整理,做好课内外、校内外实践教学环节设计,加强对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管理和评价来保障实践教学的有效实施。

关键词:抗战历史文化资源;思政课;实践教学

一、地方抗战历史文化资源运用到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中的主要价值

地方抗战历史文化资源内容丰富多彩,是高校思政课开展实践教学的宝贵资源。将其运用到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之中,具有突出的价值。

(一)有利于突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政治引导

政治引导是思政课的基本功能[1]17。抗战历史文化资源对于突出思政课教学的政治引导,尤其是体现其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来说具有突出作用。一方面,高校思政课教学利用抗战历史文化资源对学生开展深入、持久的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不断领悟爱国之理、厚植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2]。另一方面,抗战历史文化资源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丰功伟绩,这对于帮助大学生理解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中流砥柱地位具有重要引导作用,进而使学生知史爱党,自觉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二)有利于实现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知识拓展

增强思政课教学的知识性是提升其教学获得感的重要途径之一。地方抗战历史文化资源无疑对于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生动性、多样性具有突出作用。一方面,学生对于本地的抗战历史了解不多,将其运用到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能够提升教学的新鲜感,满足学生对新知识的获取要求。另一方面,将地方抗战历史文化资源运用到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中,用具体、直观、形象、生动的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与教材内容相融合、相印证[3]193,能有效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和多样性。

(三)有利于增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能力塑造

成功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最大的特点是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自我体验、自我实践中,获取思想材料,从而对课程理论、结论进一步理解、深化和运用,进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理论思维能力和运用能力等[4]200。将地方抗战历史文化资源与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相结合,学生在教师的安排和指导之下,对抗战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深入理解,并通过自己擅长的形式,尤其是与学生本专业相结合展现出来,即加深了对课程教学内容的把握,也提升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以及专业能力。

二、抗战历史文化资源运用到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中的主要形式

抗战历史文化资源融入到思政课实践教学中,通过“读”“唱”“讲”“演”“访”“创”“研”“写”等形式来开展课内外、校内外实践教学。本文以河南抗战历史文化资源为例,对上述形式加以说明。

(一)“读”:朗诵抗战诗词

抗战历史文化资源中有很多抗战诗词,这些诗词产生于特定历史背景,每一首诗词都有一段深刻的历史。通过让学生朗诵这些抗战诗词,并讲解这些诗词产生的历史背景、反映的历史细节和表达的具体情感等,使学生深入理解中国抗战的艰苦历程,尤其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的中流砥柱作用。如姚萍所做《渔家傲�豫西抗日根据地反“扫荡”》,该词全文为:“中岳嵩山风雨袭,万安山下呼声急。田野青纱藏主力。休停息,军民歼敌丰功立。夜里行军山地寂,月光收敛星辰密。横扫倭奴谁与敌?军情逼,人民群起争朝夕。”[5]206该词反映的是1944年豫西大部沦陷后,八路军先遣队深入敌后创办豫西抗日根据地的历史。姚萍还有一首《贺新郎.欢庆八一五日寇投降》,该词全文为:“北国寒风冽,更那堪,长空星黯,九州悲切。忆往事,中原伤别。难忘嵩阳桑梓地,叹少林威武空官阙。民族恨,几时雪。全面抗战心如铁,执长缨,擎枪怒吼,誓除妖孽。烽火八年硝烟漫,倭寇魂丧胆灭。正壮士,军号传捷。败敌降旗消我恨,喜振兴华夏新章页。斟美酒,醉明月。”[6]198这首词描述的是抗日战争胜利后,豫西抗日根据地民众的喜悦之情。类似的抗战诗词很多,思政课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后通过查阅资料对上述历史和诗词的含义进行了解的基础上,在课堂上先简要介绍该词产生的具体历史背景和词中反映的历史事件,并结合课程内容谈一下自己的看法,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历史。

(二)“唱”:演唱抗战歌曲

抗战历史中,产生了许多抗战歌曲,这些抗战歌曲涉及抗战动员、歌颂八路军、歌唱胜利等内容。每首抗战歌曲背后都有一段历史。比如《和乐学校校歌》,该歌曲歌词为:“潺潺伊水,魏巍皋山,这里是我们的乐园,倭仅人寇,祖国途蹇,民族复兴,有赖吾辈少年,志如钢铁,克服万坚,看!胜利正向我们召唤,曙光就在前面,曙光就在前面!”[7]382-383这首歌由冼星海作曲。其中提到的何乐学校,位于洛阳南约四十公里的九皋山下的酒后村。抗战初期,这里聚集着一批具有进步思想的教师和青年学生,伊川县第一个党组织就诞生在这里。再如《保卫洛阳》,该歌曲唱到:“帝都三代,威震八方,洛阳是我们的家乡。北橫大河,南踞中城,洛阳是河南的心脏。洛阳人要保卫洛阳,河南人要保卫洛阳,中国人要保卫洛阳,大家都要保卫洛阳。赶快走上前线,参加抗战,慰劳救护,巩固后防。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不分男女老少都来保卫洛阳,保卫家乡!大家组织起来,保卫家乡,洛阳就是敌人的坟墓!赶走敌人,保卫家乡,拯救祖国出危亡!”[8]17该歌曲是七七事变后,抗敌演剧第十队音乐组长马可在洛阳期间创作的歌曲,用于动员群众纷纷起来支援抗战,该歌曲尚保留有乐谱。这些抗战歌曲现在已经少为人知。思政课教师可以选择音乐专业学生或具有乐理素养的学生课后做好准备,学唱这些歌曲,并了解这些歌曲的历史背景。在课堂上让学生演唱歌曲并简要介绍歌曲产生的具体历史背景和歌词中反映的历史事件,并结合课程内容谈一下看法,在“唱”中感悟历史。教师可对学生没有讲清楚的历史背景进行补充,并通过挖掘其中的思政育人元素,加深学生对这些抗战歌曲的认识,对抗战歌曲背后历史的认识,从中汲取精神力量。

(三)“讲”:讲解抗战故事

抗战历史上发生了许多彪炳史册的历史事件,涌现出许多名垂千古的抗战人物。比如河南籍抗战英烈人物方面,吉鸿昌、郑廷珍、赵崇德、叶成焕、沈东平、陈锦秀、陈德馨、理琪、韩明柱、杨木贵、杨靖宇、官楚印、董天知、谢家庆、鲁雨亭、邢清忠、燕鼎九、孔庆同、汪洋、肖永智、彭雪枫、桂干生、宋学义等均是其中代表人物。抗战英烈面对滴血的刀枪所表现出来的坚定与从容、刚烈与无畏,他们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同仇敌忾、共御外侮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杀身成仁、马革裹尸的崇高英雄气概永远值得我们敬仰[9]1。每一位抗战英烈的生平都是一部精彩的故事,是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榜样教育的宝贵财富。比如吉鸿昌将军为追求真理加入中国共产党,由一个爱国的旧军人转变为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为抗日积极同国民党爱国将领组建抗日同盟军;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绝不向国民党反动派妥协,最终被杀害。吉鸿昌将军的事迹中有许多感人的思政元素。如他在给妻子胡红霞的遗嘱中写道:“夫今死矣,是为时代而牺牲……”上刑场时,写下气壮山河的《就义诗》:“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这些是对学生进行理想理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的生动素材。其他抗战英烈身上也都有着许许多多类似的感人事迹。思政课教师应引导学生挖掘这些抗战英烈事迹中的思政元素。通过在课后就其感兴趣的抗战英烈的事迹进行了解,在课堂上讲解这些抗战英烈的光辉一生中的几个精彩故事,并谈谈自己的看法和理解,使学生在讲故事和听故事中既增长了见闻,也得到思想上的升华。

(四)“演”:表演情景剧目

大学生普遍对经典影视剧印象深刻且反应强烈,并能够深刻理解影视剧所反映的理想信念和崇高革命精神。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也应利用好抗战影视剧素材。目前,有不少反映河南抗战历史的影视剧,如电影《狼牙山五壮士》(注:狼牙山五壮士中的宋学义为河南籍)、《杨靖宇》和电视剧《彭雪枫》等。这些影视剧反映的是河南抗战史上的著名抗战英烈的感人故事,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电影《1942》反映的是河南抗战历史上遭受的特大旱灾之下,民众在战争和天灾的双重打击之下的生存困境。《1942》中对国民党在天灾面前对民众生命的漠视进行了展示,尤其是在河南遭受天灾的情况下,对河南民众征收的军粮仍旧十分沉疴,从一个侧面展现出为什么国民党的抗战不得民心。思政课教师应在帮助学生了解这些影视剧展现的时代背景和相关史实的基础上,通过让学生摘取这些影视剧中的精彩片段,以团队的形式展开分工合作,以情景剧的形式再现这些精彩片段。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用心感受影视剧中的历史史实,进而加深对于那段历史的认识,了解国共两党在河南抗战中不同的路线、方针以及不同的抗战效果,从而认同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中流砥柱的地位。

(五)“访”:参观抗战遗址、纪念馆

抗战纪念馆、英雄纪念馆、战争遗址等,陈列着许多的历史照片及影像资料,折射出了宝贵的英雄主义与崇高的大无畏思想[10]184。河南抗战历史文化资源中,有许多抗战遗址、纪念馆。如安阳有安阳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濮阳的濮县惨案纪念碑、冀鲁豫边区革命根据地旧址纪念馆、抗日堡垒“武联防”纪念地、汪洋故居等,开封的抗战时期河南省委旧址,济源市坡头镇泰山村杜八联革命纪念馆,焦作沁阳太行常平抗日阻击战遗址,洛阳的八路军驻洛阳办事处纪念馆、王寨村抗日旧址,郑州的登封抗日县政府旧址、皮定均工作旧址、董天知将军故居、豫西抗日根据地纪念馆等。这些抗战遗址、纪念馆承载着不同的抗战记忆,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思政课教师应在各方的支持下,组织学生到这些抗战遗址、纪念馆进行实地参观,通过文字介绍,图片、视频展示,导游介绍等在亲临其境中了解历史,感悟历史。高校还可以建设虚拟仿真项目,使学生在校园中即可通过网络进行参观,扩大实践教学的效果。

(六)“创”:创作文艺作品

发挥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颇为重要,思政课也要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作文艺作品无疑体现了这一点。教师可为学生提供河南抗战的史料,如档案、报刊资料、日记、回忆录、口述史料等,结合学生专业,可以让文学类专业学生创作抗战诗词、音乐类专业学生创作抗战歌曲、美术类专业学生创作抗战书画,动画专业学生创作抗战小动画等,其他如制作抗战标语、剧本、情景剧等,均可与前述“读”“唱”“讲”“演”等实践教学方式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锻炼学生的创造精神。比如九一八事变后,开封各校推出五名学生代表赴南京参加全国学生抗日救国联合会代表大会。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这一史实,进行发挥创作,呈现这一历史事件。在创作的过程中,思政课教师应加强引导,注重锻炼学生解读史料的能力和根据史料进行艺术加工的能力,尤其是引导学生树立科学创作理念,以宣传正能量为主,以塑造良好道德风尚为目的。

(七)“研”:撰写研究成果

开展社会调查是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主要做法之一。其中可以设置与河南抗战历史文化资源相关的社会调查,如《家乡抗战史话》《家乡抗战著名人物事迹》《家乡抗战遗址开发与保护调查研究》等。让学生通过了解家乡抗战遗址的历史背景、现实状况,尤其是开发、保护和利用的情况,思考如何挖掘其社会价值。还可以让学生对一些经历过河南抗战的老人进行口述资料搜集,为保留抗战记忆做些具体并有价值的工作。在一些文科专业中,更可以结合其专业培养对学生进行科研训练,如结合历史专业学生为其提供河南抗战史方面的科研选题,结合思政专业学生为其确定河南抗战精神方面选题,结合文学专业学生为其提供河南抗战文学方面选题等。让学生在搜集相关史料和科学构思框架的基础上,写出学术论文,进行学术锻炼,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训练,提升思想认识与提升专业素养相结合。这一过程中,思政课教师可以与专业课教师互相配合,发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合力,促进学生思想素质和专业素质共同提升。

(八)“写”:写出实践心得

写作实践心得具有总结性质。与上述撰写研究成果不同,写作实践心得以汇报学生参与实践各环节的收获为主。思政课教师要求学生在实践心得中至少汇报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参与的实践环节有哪些?二是在实践环节中做了哪些工作?尤其是以团队完成的实践教学中具体承担了什么工作?三是在实践教学中自己有哪些收获,尤其是思想上有哪些触动?通过撰写实践心得,一方面是学生进行了总结,另一方面也为教师考核、评价学生的实践教学提供了依据。

三、地方抗战历史文化资源运用到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中的注意事项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利用好地方抗战历史文化资源,教师需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加强抗战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和整理

只有对本地抗战历史文化资源有较为详致的了解,才会结合课程特色将其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这就对思政课教师掌握和运用本地抗战历史文化资源的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可发挥团队优势,集体攻关,编写本地抗战历史文化资源案例库,将搜集到的抗战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分类梳理,并相应地设计好在实践环节中的运用建议,对实践教学的开展提供材料和集体智慧支撑。

(二)做好课内外、校内外实践教学环节设计

实践教学开展的效果与前期设计紧密挂钩。实践教学之所以称之为“教学”,而非“活动”,就在于其有着明确的教学目标和严密的实施流程。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做好思政课课内外、校内外实践教学环节设计。一是要设计好与各门课程教学目标的契合,运用地方抗战历史文化资源开展实践教学环节必须为实现课程教学目标服务。二是要设计好实践教学环节与理论教学的关联,运用地方抗战历史文化资源实践教学要为理论教学服务,而不是两张皮,各自为政。

(三)加强对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管理和评价

加强对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管理和评价是保障实践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详细掌握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情况,根据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情况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尤其是做好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评价。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制定较为严密的实践教学开展方案,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参与进来,保证每位学生的努力都能得到回报。教师也可以利用在线教学平台的相应分组、作品展示、加分和评价等功能加强实践教学的管理和评价。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环节,进而起到较好的实践教学效果。总之,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根据课程特色、教学内容、学生专业等把抗战历史文化资源融入到课内外、校内外实践教学环节中,增强了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获得感,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探索。当然,上述实践教学的方式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也适用于结合其他教学资源构建实践教学环节。

作者:陈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