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高策略

时间:2022-05-26 15:21:38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高策略

科学课程以其独特的魅力对小学生有着极强的吸引力,能有效满足小学生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以及具备“十万个为什么”的脑洞。同时,科学教育对小学生的培养也有着诸多的积极意义,具备综合培养的辅助效果。但在教学的具体实施上,仍需要教师的助力,以科学的手段落实科学课堂,促使课堂教学更具效率,为小学生提供更优质的培养效果,促进其更好地发展。科学教育的开展实施任重道远,具备较高的教育价值,能促使小学生的学习获得进一步的提高。在此期间,教师可结合新课程理念,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科学课堂,从小学生的兴趣、情感认知、个性发展等为依据展开创新型教学,让小学生能高效地融入科学的课堂学习,从而实现有效教学,推进科学教育的持续发展。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小学生的注意力相对并不集中,且易受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在学习过程中走神,导致难以集中、有效地获取知识信息。而有效的教学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确保学生能高效地将知识吸收内化,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因而针对小学生的注意力问题,教师可从其兴趣的培养着手,通过情境的创设,引领学生更快地在情境中展开学习,使其能更集中地思考和探索科学知识,激发科学学习的兴趣及热情。在此过程中,教师可结合教材内容创设不同的情境内容。例如,在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声音的奥秘”中,教师可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各种声音,并通过控制音量的大小让学生感知声音。在学生明确了这一主题的情况下,教师可引入趣味的声音现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及兴趣,如为学生播放一段“腹语”相关的动画、综艺节目等,或是给声音“盖上”不同的“声罩”等,此时,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被充分激发,借此时机,教师可进行设疑提问,调动学生思考,如“那个表演者并没有张口说话,他的声音是哪里来的呢?”“为什么声音被障碍物遮挡就会变得很小,甚至发出‘奇怪’的声音?”等,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好奇心则更强,从而在情境中形成积极思考,并有效提高教学的质量。

二、引导提问,促进思考

科学的教育在于思考、探究、实验等各个方面,且学习的过程缺一不可,只有当学生真正思考问题,才能使其有效探索并发现科学问题,不仅能实现科学知识的深刻学习,还能发展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其良好的科学探究习惯。然而小学生在面对新问题、新知识时并不具备较好的学习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指导学生以更有效的方式进行科学知识的探索学习,实现教与学效率的提高。例如,在四年级上册学习“动物大家族”部分时,内容上涵括了鱼类、鸟类以及哺乳类动物,大多数小学生对此都很感兴趣,而这一课程的教学旨在指导学生了解更多的动物、学会给动物分类。一般情况下,学生在分类时常会以自身的想法、喜好进行分类,显然,这样的分类是不科学的,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后进行分类,如教师可先将学生划分为小组,并为其提供各种动物小卡片,进而引导提问,如“大家看看这些小动物都有哪些特点呢?现在我们要给小动物分类,大家有什么意见吗?”“哪些是水里游的?哪些是天上飞的?”等等。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引导问题时,需要与学生形成互动,不论学生的回答对错,教师都需耐心引导,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和发现的表现机会,促使学生不断地获得信心与成就感,从而推动学生的学习动力,实现教学效果的切实提升。

三、组织实践,增强体验

前文已述,科学的学习需要学生的切实参与,能在实验中感受和体验,在自己的探索与发现中获得知识、掌握知识。因而教师在课堂中应积极展开实践实验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动手操作,使其在亲身体验中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从而提升其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五年级下册“神奇的机械”部分,教师可在课堂伊始抛出问题,如“我们每周都会参加升旗仪式,那么大家知道国旗是怎样升上去的吗?”学生很聪明,都能答出来一二,此时,教师可让学生自己制作升旗模型,然后再回答教师的问题。在实验中,学生会发现现实与想象以及平时的观察存在一定的差异,从而诱发新的问题,如此一来,学生的探索欲则逐渐被激发,指引其更为热忱地展开科学探索。可以说,实验活动的有效组织,对小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动手能力、思维发展、学习体验等都具备较好的促进效果,更有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优化提升。教师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才能保障教育教学真正、有效地落实于课堂中,使学生切实吸收新的知识内容,获得能力素养的发展与进步。在小学科学的有效教学实施中,教师要注重教学方法的科学性,融合小学生的发展情况与身心特点,为其创建高效课堂,引领其在欢愉的学习空间里充分吸取其中的知识营养,为学生后期的学习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颜艳 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丁伙镇锦西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