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解剖学与科学化训练架构方法

时间:2022-05-05 09:17:48

舞蹈解剖学与科学化训练架构方法

摘要:“舞蹈解剖学”是以人体的形态结构为基础,探讨人体形态结构、身体各项机能、人体运动规律和生长发育规律与舞蹈专业之间内在联系的学科。在这种特殊的舞蹈教学模式中,教师和学生都拥有一定的自主权,即教师可以在确保科学合理的前提下加强或减弱训练强度,学生也可在自身承受范围内进行训练计划的调整。通过这种自主性,传统舞蹈训练中频发的意外事故大大减少,舞蹈教学与训练也变得更加科学和规范,一方面延长了舞蹈演员的艺术生涯,另一方面也丰富了舞蹈艺术研究成果。

关键词:舞蹈解剖学;科学化训练;方法;损伤

一、舞蹈解剖学认知

作为以人体解剖学为基础形成的独立学科,舞蹈解剖学研究的是人体形态结构健康的情况下,舞蹈训练与身体各项机能、生长发育规律等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在这种关系作用下舞蹈技能提升的相关问题。对于舞蹈教育者和舞蹈艺术家而言,要深刻剖析舞蹈解剖学的理论内涵,对在舞蹈训练影响下的人体形态结构及其运动规律进行进一步探索,使舞蹈技术动作有舞蹈解剖学理论支持[1]。舞蹈解剖学之于舞蹈艺术而言,既是其课程体系的基本构成,又将通过系统的理论指导科学的实践训练。因此,舞蹈教学人员以及学生应该掌握一定的舞蹈解剖学知识,当学生、表演人员在学习舞蹈、表演舞蹈的过程中身体出现问题时,应该根据舞蹈解剖学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舞蹈动作的解剖学分析

从解剖学的角度,对舞蹈动作进行分析,这种分析充分结合了人体力学的相关理论,并深入剖析当人体运动时相关结构(包括骨骼、关节以及肌肉等)的特点。这种分析能够使舞蹈从业者、教育者更了解舞蹈过程中身体机构的状态,有助于加深对动作标准的理解,学会对舞蹈动作进行分析,掌握舞蹈教学中的动作要领,不仅能够提高舞蹈专业水平,还能够有效避免舞蹈带来的身体损伤。从这个角度来看,无论是对提高教学质量,还是维持舞蹈从业者的健康,分析舞蹈动作都具有现实意义。

(一)抬、踢前腿

当演员进行抬前腿或者踢前腿的动作时,将腿抬高的一瞬间,属于动力性克制工作,直接参与这个动作的肌肉包括髂腰肌以及股直肌等,这些肌肉收缩,将前腿抬起。对抗肌包括半腱肌以及半膜肌等。进行抬前腿或者踢前腿动作时,绝大多数情况下,需要大腿向外旋转一定幅度,髂腰肌等肌肉能够带动大腿弯曲以及向外旋转,但是如果同时做这两个动作,那么动作的效果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某些肌肉不仅能够使大腿弯曲,还能够使其向内旋转一定幅度,如果只让肌肉达到前者效果,则要使其他肌肉抑制其内旋功能,同时还要降低弯曲大腿以及使大腿向外旋转的幅度。也正因如此,相比单一抬、踢前腿,向外旋转的该动作摆动的宽度更小。在进行抬前腿或者踢前腿动作时,直接完成这些动作的肌肉大多属于关节肌(股四头肌以及阔肌膜张肌等)。在伸直小腿的情况下,弯曲大腿,将出现收缩主动不足。因此,相对于弯曲膝盖时,直膝情况下前腿的摆动宽度更小。当舞蹈演员从高处开始落下,并表演外旋式前腿动作时,屈大腿原动肌的活动状态会发生改变,会从克制状态变成退让状态。同时,为了达到降低落下的速度,肌肉还是会收缩,在此情况下,工作状态仍然保持不变。

(二)小跳

跳前起法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下蹲速度快;二是突然肌肉收缩。直接参与这项动作的肌肉包括股二头肌等。直接参与起跳动作的肌肉主要包括股四头肌以及缝匠肌等,在跳起的瞬间,股四头肌以及缝匠肌等肌肉会突然收缩,以使脚能够有力推地。随后,拇长屈肌以及拇短屈肌等肌肉,开始绷脚背以及脚趾,这些肌肉的突然收缩,能够将脚离开地面。落地实质上是一种退让工作。脚趾落地的一瞬间,相关的肌肉立即启动退让工作,包括短屈肌、长屈肌以及趾长屈肌等,随后,小腿三头肌等也开始退让工作,这些肌肉的退让工作主要是为了使脚的其他部位(脚掌以及脚跟等)能够平稳落地。最后股四头肌以及阔筋膜张肌等肌肉启动退让工作,这些肌肉的退让工作能够让屈膝更富有弹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身体重量带来的冲撞,减小对身体的损害。

三、舞蹈科学化训练的重要意义

舞蹈科学化训练的主要作用有以下三个方面,如图1所示。第一,交流感情,体验美感。作为世界八大艺术样式之一,舞蹈承载着人们情感互动和情绪表达的职能。当这种思想情感得到充分表达时,就会给人一种美感,而科学化舞蹈训练的重要意义就在于赋予舞蹈演员表现动作以观赏价值[2]。第二,规范训练强度,降低意外伤害。对于舞蹈艺术家而言,舞蹈带给他们的除了荣誉、情感宣泄之外,还为他们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伤。之所以要规范训练强度,就是为了在兼顾训练效率和训练质量的前提下,保护舞蹈从业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而规范化的训练强度主要指的是合理的训练量和科学的训练流程,通过这样的调整,让舞者积累实践经验[3]。第三,掌握舞蹈技巧、提升舞蹈实力。扎实的舞蹈基本功是舞蹈从业者掌握舞蹈技巧、提升舞蹈实力的重要前提,更是舞蹈艺术拥有较强综合律动的重要保障。科学化的舞蹈训练为舞者精准把握动作细节,使舞蹈表现更富于变化和表现力创造了绝佳的空间,因此成为舞者扎实基本功的主要来源。但也要认识到,即使科学的舞蹈训练方法很大程度上推动着舞者舞蹈素养和能力的提升,但其仍是一种处于不断变化和发展中的训练方法。

四、舞蹈解剖学视阈下科学化训练的方法构建

(一)做好腿部的柔韧度训练

在强化腿部柔软度方面,可以采用压腿、劈叉、蛙式蹲跳等训练方法,一方面使腿部更灵活,另一方面使人体旋转更协调。在采用这些训练方法时,要始终贯彻和落实两个基本原则,即兼顾考虑训练价值和表演价值。腿部柔韧度在舞蹈表演艺术中的重要作用在于渲染表演气氛,引起观众共鸣等。因此,在制定科学有效的训练方法时,要明确目标提升,处于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中,因此要定时定量提升腿部、腰腹等的柔韧度。

(二)做好腰腹的柔软度训练

腰腹是连接上半身和下半身的重要纽带,是判断舞蹈动作是否协调的关键,更是评价舞蹈呈现效果是否具有美感的重要内容。腰腹柔软度训练主要针对的身体部位是胸腰、后腰、斜腰和拧腰,科学的腰腹训练是舞蹈训练的核心。具体来讲,就是要以周期性的训练课程为参照,使训练内容更规范、更有序[4]。而科学性的腰腹训练若想取得良好的效果,即强化腰腹柔软度和韧劲儿,就必须坚持不懈地按照计划训练,切不可半途而废。

(三)强化舞蹈的组合训练

舞蹈的组合训练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第一,动作和技巧的组合,将其进行组合,既是舞蹈动作中的基本训练内容,如踏步组合、颤膝组合(藏族舞)等,同时也可以通过舞蹈动作的组合对舞者动作的熟练程度和运用能力进行检验,典型的动作技巧组合,如大跳连倒踢、串翻身连卧鱼等;第二,表演性舞蹈组合,如完成后的舞蹈作品、原创的舞蹈编排等,具有动作多、密度大的基本特征。因为表演性舞蹈组合多为原创或成品,所以对其进行训练可以提高四肢的协调度、脑部思维运作能力和情感表现力等[5]。除此之外,若想使表演性舞蹈组合发挥其本身的价值,要求舞者必须同时具备过硬的基本功和反复的训练,若缺少其中任意一环,都会影响舞蹈动作的衔接,进而导致有一定难度的舞蹈动作缺乏顺畅度、美感和完整度。

(四)强化把杆技能的基本训练

扶把杆是舞蹈基本功训练中最基础的舞蹈动作,由扶把杆过渡到把下同样是一个勤加练习的漫长过程,这个过程既要遵循系统化的训练顺序,又要遵循科学化的训练方法。对于舞蹈基础薄弱的初学者而言,普遍缺乏对舞蹈的控制力、支撑力和稳定性,对其进行把杆训练可以使舞蹈对训练部位进行力量传输更为精准,还可以通过对舞者压、拉、推、按等进行训练,使舞蹈更具感染力和表现力[6],从而提高舞蹈练习的质量。在舞蹈中利用把杆,并不是说要形成对把杆的依赖,而是以其为支撑,确保训练动作的完整性、审美性。但现阶段针对初级舞者的基本功训练相对较少,使得他们尚未建立起对舞蹈的整体感知,相反的,整体呈现出一种厌学的状态,具体表现为把杆训练信心不足、耐心不够,舞蹈表现欠缺力量和艺术审美价值等。总而言之,对于培养舞者的柔韧性和力量而言,把杆训练是最基础和最重要的内容,它不仅可以夯实舞者舞蹈训练的扎实基础,同时也为舞蹈动作的流畅、自然和优美提供了重要保障。

(五)提高舞蹈训练方式和目标之间的关联度

这一点不仅是提升舞蹈针对性的必然选择,更是提升舞者艺术素养的内在要求。所谓针对性就是说,不同的舞者,其基本功的扎实程度不同,对舞蹈动作的熟练度也不同,所以要有针对性地教学,从教学内容、训练方法和训练目标层面,对不同舞蹈功底舞者有所区分。但其中也要有共性保留,如兼顾动作要领的强化和舞蹈理论知识的钻研。除了舞蹈动作的训练之外,科学化的舞蹈训练方法还体现在音乐与舞蹈动作的融合度上,也就是说要能在伴奏音乐的陪衬下,体现舞蹈美感。这就要求舞者在演绎时,对音乐、训练项目和训练内容有一定的掌控力,挑选音乐要以实现其风格与训练项目的统一化为基本原则[7]。除此之外,在处理一些难度系数较高的舞蹈动作时,还要改变舞者的畏难心理,以其兴趣为切入点,以强化舞者的自信心为目的,选择一些斗志昂扬的歌曲,使舞者情绪稳定。与此同时,还要注重音乐与不同舞蹈动作风格的契合度,并及时做出调整,以和谐愉悦的训练氛围完成训练过程,既让舞者放松,又实现了其爱好与舞蹈学习的融合,从而保证训练效果。

五、运用舞蹈解剖学知识,科学预防舞蹈训练中的损伤

对于学习舞蹈的人来讲,掌握舞蹈解剖学基础知识是学习舞蹈的前提,掌握舞蹈解剖学的运用能力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控骨骼和肌肉,通过科学化的训练,可以有效减少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

(一)预防脚受伤

外开站立是舞蹈基础训练课对学生站姿的要求,所谓的外开并不是让自己的脚呈一字形打开状态,而是使髋关节及周围的韧带结构处于外开的状态[8]。具体来讲,就是以髋关节为起始点(理解外开的关键),在大腿骨骼和肌肉的传导下,经膝关节,到达终点踝关节和脚的各个关节,然后由内向外呈标准的一位。需要注意的是,作为重要的传输媒介,膝关节只可在弯曲时进行小幅度的旋内和旋外,除此之外几乎无法转动。当一位姿势完成时,三个关节要确保外旋角度、膝盖与脚尖方向的一致性,以及人体重力线与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中心点始终呈直线排列,只有这样,才能保持身体正确的垂直位置,才能让双脚均匀分担身体重量,也就是通常说的重心稳定,只有重心稳才能预防脚受伤。

(二)防止膝关节受伤

膝关节是连接大腿和小腿的纽带,具有复杂的结构,负担着身体绝大部分的重量,因此相对于其他部位,受伤的概率明显要大很多,当大小腿方向不一致等情况出现时都会引起膝关节损伤[9]。在舞蹈训练中,容易引起膝关节损伤的情况有很多,比如明显畸形腿,拧着膝盖练习,甚至是舞者本身注意力不集中、先天肌肉功能欠缺或者过度劳累等。因此,预防膝关节受伤也是舞者训练的必修课,尤其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高度集中注意力,心无旁骛,当感觉到疲惫时,要尽量休息,若不得不坚持训练,尤其要注意大跳和高难度技巧动作操作时的规范;第二,要严格按照动作要领和动作规范进行训练,否则就有可能引起膝关节、髋关节和踝关节的损伤,比如在保持膝盖和脚尖方向一致性的前提下,完成站立或蹲跳训练;第三,半弯曲姿势是舞蹈训练中各种起跳动作和落地动作的基本操作要领,这种姿势可以使关节负荷得到最大限度的减弱;第四,护膝可以保护舞者的膝盖,以辅助舞者完成难度较大的动作,尤其是跪地动作;第五,股四头肌作为膝关节周围最重要的肌肉,对于控制膝关节正常的轴上运动有重要作用,因此要在均衡发展腿部各肌群的前提下,着重强化股四头肌的机能,从而保护膝关节不受损伤。总而言之,舞蹈训练是舞蹈艺术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保障,而这个保障的重要依据就在于舞蹈解剖学的理论支撑,因此,为了舞蹈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大力度来推动舞蹈解剖学理论与舞蹈实践的有机融合。

参考文献:

[1]高云.舞蹈解剖学[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李俏.“舞蹈解剖学”在舞蹈实践中的应用[J].戏剧之家(上半月),2014(04):255.

[3]李鑫.论“身心合一”理念对高校舞蹈形体教学的作用[J].大众文艺,2017(17):207-208.

[4]王文军.浅析舞蹈科学训练在舞蹈教育中的重要性——以柔韧训练为例[J].艺术评鉴,2021(03):124-126.

[5]吴兰.谈舞蹈基础训练的科学性[J].西江月,2013(10):308-309.

[6]商亮.浅谈舞蹈解剖学在舞蹈基训中的作用[J].参花,2017(22):132.

[7]何颖.舞蹈解剖学在舞蹈基础课中的运用[J].科学之友(B版),2008(12):110-112.

[8]邵帅.高师舞蹈教学中基本能力训练分析[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10):124-125.

[9]田静思佳.论髋关节在中国古典舞控制训练中的作用[J].大观,2019(06):119-120.

作者:解冰 单位:吉林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