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对减少妇产科不良事件的作用

时间:2022-08-02 04:41:16

护理干预对减少妇产科不良事件的作用

妇产科为医学临床中重要学科,妇产科疾病种类繁多,包括卵巢囊肿、子宫肌瘤、宫颈糜烂、宫颈炎、盆腔炎等[1],患者对护理的要求较高,常规护理措施不能满足其需求,所以需要对其实施更优质的护理措施。因此,该研究选取2013年7月—2015年4月某院妇产科收治的100例患者,旨在探究护理干预对妇产科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7月—2015年4月某院妇产科收治的10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5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中,年龄为22~37岁,平均年龄为(26.9±3.2)岁;观察组患者年龄为23~35岁,平均年龄为(27.3±2.8)岁;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即关注患者生命特征和术前、术中、术后的基础护理。观察组实施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如下。(1)疾病宣教:护理人员平时应注重对患者相关疾病知识宣教,使患者了解自身的身体状况和疾病特征,防止患者不知情与困惑的心理[2]。(2)患者穿刺部位护理: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在患者输液穿刺前,先对患者的穿刺部位进行热敷,扩张血管弹性,促进血液流通[3]。(3)手术护理:护理人员在患者术前应做好准备工作,术中密切注意患者的心电图、血液流畅情况,术后将输液管、引流袋、引流管等进行妥善的处理。(4)不良事件护理:护理人员可对患者进行事先预防,防止不良事件的发生。如宫内节育者密切观察患者月经时间、月经血量等[4-5]。(5)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应多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了解患者的心理,避免产生一些不良情绪。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护理后的治愈率、并发症的发生率和不良事件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和治愈率对比

观察组患者总满意率为98.0%(49例),治愈率为96.0%(48例);对照组患者总满意率为84.0%(42例),治愈率为80.0%(4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83、6.061,P<0.05)。

2.2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患者出现便秘有2例,出血1例,抑郁1例,焦虑0例,并发症发生率为8.0%;对照组患者分别有5例、2例、3例、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43,P<0.05)。

2.3两组患者的总不良事件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患者发生重度伤害0例、中度伤害1例、轻度伤害3例、无伤害46例,总不良事件发生率为8.0%;对照组患者分别为0例、3例、9例、38例,总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62,P<0.05)。

3讨论

妇产科疾病种类繁多,治疗过程复杂,易导致不良事件。所以,在对患者的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及时做好应对不良事件的预防措施,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服务质量[6-8]。在该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总满意率为98.0%,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翁秀华[9]的研究中,对照组患者术后护理满意率(83.33%),低于试验组的满意率(95.24%),与该研究结果相似。综上所述,护理干预提高了患者的治愈率,降低了不良事件和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度也得到明显提高。

作者:吴慧 单位:淄博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心医院妇产科

参考文献

[1]蒋桃.护理干预对减少妇产科不良事件发生率的作用[J].养生保健指南:医药研究,2016,4(5):112.

[2]姜丽丹,董瑞珍,马爱玲.护理干预对减少妇产科不良事件发生率的作用[J].中国农村卫生,2016,8(17):58-59.

[3]李文艳.护理干预对减少妇产科不良事件发生率的作用探讨[J].临床医药实践,2015,24(7):548-549.

[4]纪小兰.护理干预降低妇产科不良事件发生率的作用机制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7(3):148-149.

[5]宋忠芬.护理干预对减少妇产科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影响[J].中国伤残医学,2015,23(7):186-187.

[6]张珍珍.优质护理干预对降低妇产科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影响[J].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2015,2(9):125.

[7]谭惠兴,李馨.护理干预对减少妇产科不良事件发生率的作用[J].当代护士:学术版,2011,18(6):178-180.

[8]郑英杰.腹腔镜在妇科疾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7(6):37-38.

[9]翁秀华.护理干预对降低妇产科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16,14(28):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