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美丽乡村建设研究

时间:2022-04-08 03:19:03

信息技术美丽乡村建设研究

摘要:当前我国美丽乡村建设如火如荼,已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抓手,它改变了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发展面貌。同时,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在我国部分农村地区虽有不同程度的应用,但总体上与城市落差较大,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本文以南京市江宁区为例,探析“美丽”与“智慧”融合在乡村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美丽乡村;新一代信息技术;农村信息化;智慧乡村

1问题的提出

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我国多年“三农”发展的经验表明,传统农业发展具有很多局限性,需要突破创新,需要引入新技术,重新改造传统农业,特别是要打造互联网时代的新农业农村。“信息化”作为有效推进手段和路径,能够积极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农村经济社会政治各方面的融合,有效支撑农村的全面深化改革,拓宽农民创业增收致富的渠道,是推动农村地区“智慧”发展的有效措施。当前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城市生活面貌,但在广大农村地区,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新技术的应用尚有很大的空间。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五大发展理念,顺应信息化发展潮流,建设智慧型美丽乡村,着力拓展信息化在农村生产、服务、治理及生活中的应用广度和深度,推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与农村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深度融合,切实提高农村生产效率,有效提高农民收入。“美丽乡村”建设在江宁区发展势头迅猛,但是“智慧乡村”建设相对比较滞后,这与全国大多数地区发展形势相似——美丽乡村和智慧乡村发展方向、发展程度并没有较好的结合起来,两者协同推进农村建设方面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如何将“美丽”与“智慧”更好地融合起来,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发展态势,是当前持续推进农村发展的现实难题,但同时也是实现乡村振兴较好的突破口。

2理论回顾

关于美丽乡村的相关文献。浙江安吉县于2008年正式提出“中国美丽乡村”计划,出台《建设“中国美丽乡村”行动纲要》,提出用10年时间,把安吉县建成中国最美丽乡村。受安吉县影响,全国各地兴起建设美丽乡村的热潮,学者们对美丽乡村的内涵界定、模式、面临的挑战展开了研究。如黄克亮等(2013)认为,美丽乡村的“美丽”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生态良好、环境优美、布局合理、设施完善;二是指产业发展、农民富裕、特色鲜明、社会和谐。中国农业部(2014)年总结了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十大模式。关于智慧乡村的相关文献。国外对应中国“智慧乡村”的概念是农业信息化,发达国家完成了农业现代化、城乡一体化,其目前主要任务是利用新技术进一步发展农业信息化,建设智慧农业和智慧城市。国内“智慧农村”由天仕物联网研究院提出,不同于智慧城市,指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现代化新农村建设,以现在最先进的物联网技术为依托,针对中国农村普遍不发达的现状,实现农村生活现代化、科技化、智能化目的,从而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建立农民自有的智能生活价值体系。顾彬(2012)指出,可以把智慧乡村看作是智慧城市理念的延伸,依托智慧城市的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构建一个农村发展的智慧环。2012年北京《北京市智慧社区指导标准(试行)》,将智慧社区定义为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对各类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信息的自动感知、及时传送、及时和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实现对社区居民“吃、住、行、游、娱、健”生活七大要素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互动化、协同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乡村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美丽”与“智慧”乡村协同发展是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将美丽乡村和智慧乡村相结合在北京首次提出,并在“美丽智慧乡村”的实践探索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功,但是在实践上全国大部分区域美丽乡村和智慧乡村是两个不同的发展方向,借鉴北京等地的经验,我们将“智慧型美丽乡村”发展模式定义为:依托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信息技术对农业、农村、农民进行全方位的管理与服务,通过推动乡村在“美丽”与“智慧”两个方面的融合发展,实现乡村产业兴旺、乡村治理完善、生态环境优化、农民生活提升。

3江宁区智慧型美丽乡村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江宁美丽乡村建设现状分析。2011年,江宁区正式启动了“美丽乡村”的规划与建设工作,先后打造了一批美丽乡村示范村,经历了政府主导、多方主体参与等3代美丽乡村建设过程,带动了许多传统乡村转变为新型农村社区,成功规划、建设了以“石塘人家”“黄龙岘”“马场山”等一大批极具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不仅外在的物质空间环境得到很大的提升,乡村旅游。以江宁区交通集团投资建设并负责打造的黄龙岘村为例,该项目取得较大的成功,不仅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吸引周边市民纷至沓来,而且村民收入有了较大的提高,月人均收入增长了1500~2000元。3.2江宁农村信息化发展现状。(1)农村互联网接入增长迅猛。根据《江宁区统计年鉴》显示,截至2016年底,江宁农村每百户接入互联网的电脑89台,比上年增长30.9%,每百户手机154台,比上年增长226%,增速极为迅猛,资料显示农村网民上网设备进一步向移动端集中,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相比,江宁农村互联网普及率虽低于城区,但城乡“数字鸿沟”并不明显。(2)农业农村信息资源建设效果显著。2017年,江宁区建设了47个村级信息服务站(益农信息社),实现农业型村居益农信息社建设全覆盖,超额完成了上级下达的建设目标任务。(3)农业电子商务快速发展。几年来,江宁区积极实施“互联网+”战略,推动电子商务+商贸业+服务业+农业+生产制造业的加速融合,电子商务发展体系不断完善,逐步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新动力。2017年,江宁区农业电子商务销售额达5.2亿元,同比增长126.1%。(4)农业生产智能化建设初见成效。江宁加大智能农业建设力度,将3S、传感、数据传输、智能控制等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的环境感知、远程监测、决策管理、自动控制、精准作业等方面。2017年,江宁区共实施了2个省级、4个市级、6个区级农业物联网项目,全区智能化设施种养殖面积达14467亩,同比增长40.53%,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程度达55.62%。3.3主要存在的问题。当前江宁美丽乡村建设经过这几年的推动和发展,乡村的“美丽”方面大获成功,成绩有目共睹,但在“智慧”方面却相对滞后,由于农村信息化起步较晚,基础较弱,信息化推进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对于农产品电子商务、村务管理信息化、智能生产等农业农村信息化推进缓慢,难以满足农民和农业发展对信息化的要求。3.3.1认识上尚处于萌芽期,重视程度有待提高受经济发展战略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农村整体发展速度低于城市,时至今日,农村己从整体上落后于城市发展。江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1698元,仅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4.7%,且在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广大的农村在江宁区域经济体系中的比重已不足15%(以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乘以农村人口与全区人均可支配收入全区常住人口总数的比值表示),农村在中国经济系统的地位一直远低于城市,因此,这就导致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对农村的受重视程度相对较低。此外,智慧农村的建设主体农民对于智慧农村的认识不足,尚不知晓智慧农村为何物、智慧农村对自身发展的意义、如何参与智慧农村建设的过程等,智慧农村在认识层面的推广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3.3.2信息化市场程度不高,信息化应用主动性有待加强课题组在江宁涉农街道调研结果显示,目前互联网基本覆盖江宁全部村庄,发展基础好的个别乡村建立了村级微信公众号、营销平台等信息化应用,但是这些便捷的信息化服务还没有真正地被农民所用,多数农民还没有意识到信息化可以为他们的生活、生产带来哪些改变,对于信息化应用更是比较模糊,推而广之,农民对信息化的需求不旺盛。因此,农村和农民对于信息化的使用意识不清,应用热情不高,同时也缺乏应用信息化服务的手段。此外,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村社集体领导对信息化建设积极性不高,依然停留在“等人来、靠嘴说”的被动发展阶段。3.3.3基础设施建设还需完善,缺乏信息化人才经过多年建设,江宁农业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已有长足进步,互联网光纤入村,村级政务外网接入、移动通信网络100%覆盖和基本实现视频监控摄像头在农村治安综治方面的应用4个约束性指标已基本完成。但是无线局域网建设、智能终端和生产环境监测和自动化控制设备等预期性指标还应结合实际需求进行选择性建设。此外,目前农村产业智慧化严重缺乏信息化人才。以江宁区农村电子商务为例,电子商务人才十分匮乏,很多农村电商经营户是通过低门槛模仿开店发展起来的,对电子商务相关知识了解甚少,大多数农村电商经营户没有学习过电商知识,仅有很少的农村电商经营户曾经系统地学习掌握了解电商知识,由于农民自身文化素质较低,对新技术、新信息学习程度掌握有限,难以胜任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要求。3.3.4乡村旅游智慧化不足,电子商务发展规模较小江宁区在发展美丽乡村、开发乡村休闲旅游过程中,注重“互联网+乡村旅游”,借助现代科技进步,运用了微信公众号、淘宝店等多种渠道进行推广。但是在实际运作中,普遍存在着各自为政的现象,众多的资源与资金没有形成有效合力。如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打造了“江苏南京美丽乡村”的微信公众号、江宁区旅游局推出了“南京江宁旅游”的微信公众号,石塘互联网小镇运营了“田园江宁”微信公众号。这些微信公众号的运营过程都存在一些问题,“江苏南京美丽乡村”缺乏继续开发和维护,自2016年11月21日以来就没有更新过内容,常规项目里也显示不出来内容,以上这些江宁区休闲乡村旅游电商渠道的推广受众也较为有限,主要是江苏省内或者附近对江宁有一定熟悉程度的游客,而在全国性旅游网站上,如携程、途牛、驴妈妈、同程、穷游网,江宁休闲乡村旅游的介绍和推广规模小到可以几乎不计,因此在全国范围内,江宁休闲乡村旅游的知名度并不高。3.3.5农业农村智慧化成本较高,投入效益提升不明显以物联网应用为例,课题组通过走访,发现无论是走在全国农业物联网前列的无锡还是智慧乡村建设起步较早的北京,农业物联网普遍存在投入高、维护难、收益低等问题,绝大多数还是依靠政府的项目支持。如传感器标签成本过高,使得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推广困难重重。

4加快江宁区智慧型美丽乡村建设的对策建议

4.1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大力推动江宁乡村信息化发展战略。通过调研我们发现,现阶段一个地区的“智慧化”对政策的依赖性较强。当前江宁农村相对于城区,在“智慧化”的进程中起步较晚且基础薄弱,更需要政府在顶层的推动和参与。一是提高思想认识,将农村信息化建设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点工程。政府及有关部门应深刻认识“智慧型美丽乡村”的内涵及重要意义,以“智慧乡村”为发展方向,有预见性的研究制定相应的规划与政策。二是明确分工职责,科学制定江宁农村信息化建设战略。确定主要领导负责制,由农业主管部门牵头负责,制定江宁农村信息化战略,提供江宁农村信息化的长远规划,克服各自为政,建立有利于信息开发和利用的新的管理、服务机制和体制,使江宁农村信息化健康发展。三是鼓励多方参与,扩大农村信息服务渠道。运用政策导向、财政扶持及行政、法律、经济等多种手段,探索形成以市场为导向、多种资本广泛参与的信息化建设投入模式,提高信息服务层次。4.2推进“智慧”与“美丽”融合发展,提升江宁乡村整体发展水平。当前江宁美丽乡村品牌效应越来越大,下一步要在“智慧”上做足文章,推动“智慧”与“美丽”融合发展,进一步扩大乡村旅游的影响力和美誉度。一是注重典型引导。从全区范围内选择交通便利、产业发展较好的美丽乡村作为“智慧型美丽乡村”示范村,进行乡村无线网络规划和建设,做到WiFi全覆盖,让游客随时随地都能连接上无线网络。二是注重资源整合。推进“一村一网”或“一村一微信”建设,对现有的休闲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平台资源进行整合,对已经长时间没有更新的平台、微信公众号经核实后可以关闭或整改,对内容布局不全面、开发栏目不健全的电子商务平台进行及时完善,对内容、功能存在相似性的平台进行合并或调整,让资源和资金形成合力。三是注重景区大数据分析。加强美丽乡村网应用,实现对园区整体环境的安全监控,建设经营管理系统对休闲观光农业园区、美丽乡村景点的日常运营、游客信息等进行管理,提高休闲观光旅游的运营管理效率。4.3分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业农村信息化基础体系。“智慧乡村”的建设难点不仅在于高科技手段的应用与创新,更在于公众对“智慧乡村”理念的广泛认知,因此“智慧乡村”的建设必须要遵循科学的方法和规律:不同地区必须结合本地发展的需求和实际,制定差异化的建设策略和方案,逐步探索、循序渐进。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的第一步,应该鼓励农民更多的使用智能手机。与电脑相比,智能手机成本低,便携且操作比较简单,手机上网基本能够满足农民的生活服务需求。推进无线局域网建设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的第二步。应按照村庄生产生活实际需求,分类分布推进无线局域网建设。对于发展休闲农业产业的村庄,需要大力建设休闲旅游服务区及农家乐等公共关系场地的无线局域网络,以满足顾客需求。对于旧村改造、整村拆迁等新建村庄,由于村民居住集中,应推进无线网络建设,提高WiFi覆盖率,降低村民个人网络基础投入成本,减少农民使用网络的经济负担,从而提升村民网络使用率。基础设施建设第三步,是加强生产环境监测和自动化控制设备的建设。对于发展集体一产的村庄,需要安装高清视频监控摄像头应用于农业生产管理,引进农业传感器等设施和先进的互联网、物联网技术,开发建设生产环境监测及生产管理平台,提升生产管理的效率和水平。4.4创新农村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应用的盈利模式,推动智慧型美丽乡村内生增长。要将智慧型美丽乡村建设与农民增收和生活改善紧密结合,提升农民参与智慧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一是推动智慧营销,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利用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大好机遇,发挥农村在土特产品方面的资源优势以及低劳动力成本的优势,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并创新农业产业化发展方式,实现智慧农村的建设与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民增收有效联接。二是推动智慧生产,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利用物联网的可溯源性和可实时监控优势,向消费者展示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等信息,采取物联网认证模式提升农村应用新技术的市场价值,实现企业或项目的盈利。让生产经营者看到、得到实实在在的收益,从而克服当前农村物联网投入大、运营成本高的困难;让农民从中得到实惠,逐步改变农民对智慧乡村的认知,提高农民对智慧乡村的参与度,实现农民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行为的转变,让农民成为智慧型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从而成为推动乡村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4.5大力增强农民信息素养,重点培养农村电商人才。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要结合本地实际,针对农民特点,加强推进农民信息素质教育培训工作。培训内容和目的主要是增强农民的信息化意识和使用意识。首先要增强农民的信息意识。了解什么是信息化,信息化能为生活和生产做什么,切实让农民提高对信息化优越性的认识,提高农民利用信息化服务于生活的能力。其次要增强农民对信息科技的应用能力。对于有产业以及信息化意识比较强的社区和农民,要与产业相结合,根据各产业类型有针对性引导农民应用信息化手段和方法,服务于生产和营销等环节,促进产业发展。目前江宁区建立电子商务培训体系,培育了一定规模的农村电商人才,但是在实践中还是存在着人才匮乏的问题,究其原因,一是培训对象少,影响范围不够;二是培训偏于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发挥有限;三是农村基层条件艰苦,造成电商人才流动性大;四是基层管理队伍对电商重视不足。因此,要完善农村电商人才培养,进一步推动江宁区的农村电子商务发展。

参考文献

[1]南京市江宁区规划局江宁分局.南京江宁美丽乡村——乡村规划的新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

[2]郭光磊.北京农村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3]袁野.中国农村信息化资源配置的相关问题研究:基于有效供给与有效需求的视[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6.

[4]李道亮.中国农村信息化发展报告[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7.

[5]刘军萍,白晨,王晓丽.“美丽科慧乡村”集成创新试点建设实践探索与思考:以北京市平谷区大兴庄镇西柏店村为例[J].农业工程技术,2016(5).

作者:张永军 单位:南京市江宁区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