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服装表演毕业实习改革研究

时间:2022-09-26 03:05:00

关于服装表演毕业实习改革研究

一、服装表演专业毕业实习时间的合理安排

毕业实习是服装表演专业学生的最后学习阶段之一,合理的安排毕业实习的时间,这样既有利于学生与社会接轨;又有利于学生充分的进行实践,从中可以切身体会和专业相一致的实践过程,使学生所学的基本理论得以应用,专业知识得到升华和提高,可以顺利完成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的构思和撰写,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毕业实习是全面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重要环节,在实践中学生能碰到一些实际的问题,通过查阅资料,利用网上资源,来解决这些问题,这样既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把学生毕业实习的时间安排在大学最后一学年,有利于学生充分了解社会,调整自己的心态,正确评价自身的能力,正确面对岗位的选择。

二、服装表演专业毕业实习环节的改革

为了使毕业实习达到良好的效果,根据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结合本专业的实际特点,对毕业实习环节进行了探索与改革,在实习内容上做了适当的调整,目标是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其独立工作和自主创业的本领。

(一)体验中国国际时装周

毕业实习时间的安排要具有合理性,还要有合适的实习地点,才能使毕业实习的环节更加完整。服装表演专业学生的毕业实习地点安排在北京,主要目的是观看和参与中国国际时装周上展演的服装会,通过亲临服装会的现场,通过视觉直观感受会的氛围,体验在秀场上服装模特对服装风格的演绎,体会舞台美术的精心设计和模特造型与服装风格的契合。在时装会的现场,学生身临其境,可以深入了解成功的策划一场时装会所应具备的素质,并了解完美诠释设计师的设计创意的同时,还要给现场的观众以视觉的冲击力,给观众带来美的享受,从而产生共鸣,实现时装、品牌的最终目的——引导消费,提升大众的审美。时装周的出现,为服装表演专业学生的综合素养的提升搭建了一个平台,培养学生在服装表演的编导与策划方面的能力,迎合了当代大学生的需求。现如今,中国国际时装周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范围也更为广阔,为一些中外知名时装品牌和时装设计师推广形象、创新设计的展示等,提供了一个专业平台,并且引导着当季服装的流行趋势。在这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时尚舞台上,来自中国、日本、法国、意大利、美国、英国、瑞士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外设计师和中外品牌举办了新品会,通过服饰品牌和设计师的新品的,可以使消费者更加了解品牌的文化内涵和企业形象,从而引领时尚,贴近了消费者的审美心理,也增强了品牌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在时装周的秀场上,通过观看和身体力行的参与到时装会中,使学生得到了锻炼的机会,并能认识到自身所存在的不足,通过实践学习,可以不断地弥补,为自己的未来发展“充电”;同时学生可以了解当前的时尚趋势,了解服装流行的最新动态,掌握当今形势服装表演的新形式。在这个时尚浪潮中,新的时尚元素的应用,使学生开拓了视野,增强了自信心。

(二)图书馆资源的利用

图书馆中珍藏着许多珍贵的文献资源,保存着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财富,是“知识的宝库”,为广大读者提供了大量的文献信息,提供了“精神食粮”。作为毕业生,应该学会利用这些宝贵的资源。如中国国家图书馆不仅建筑美丽,而且馆藏也极为丰富,品类齐全,能查阅许多与专业相关的资料。还有一些省内图书馆资源,可以收集到具有地方特色的资料信息。借助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学生依据自己的毕业设计选题立意,收集相关的资料,并进行分类梳理,为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的撰写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同时也可以使学生掌握一些撰写论文的方法,提高毕业论文的写作水平,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能力。

三、服装表演专业毕业实习的思考

毕业实习环节安排在大学的最后一学年进行,在部分学生眼里,似乎与找工作、考研相冲突,这样就出现了有的学生不能专心投入实习中,有些散漫、烦躁、不踏实,没有摆正心态,造成对实践环节了解的不全面,在进行毕业设计时就会出现诸多问题,而且学生不认真对待毕业实习这一环节也不利于毕业后在社会上的立足。针对这种情况,指导教师应给予学生恰当的心理疏导,加强学生的管理,纠正学生对待毕业实习的不正确态度,关键点还在于合理的、科学的安排实习的内容,制定与专业相适应的行之有效的毕业实习计划,从而改善毕业实习的质量,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积累实践经验,达到实习的真正目的,收到预期的效果。正确处理毕业实习与就业的关系,达到双赢是最终的目的。综上所述,服装表演专业的毕业实习这一环节在不断的总结和改进,逐步的充实和完善,形成了适合本专业特色的实习模式,目的是使学生的毕业实习不流于形式,正视自我价值的实现,有社会竞争意识,同时辅助学生顺利完成就业,毕业后能顺利地适应工作岗位。同时,毕业实习阶段是学生从学校走向工作岗位的过渡时期,使学生了解一些工作的程序,熟悉一些工作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社会生存能力,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本文作者:孙晓波工作单位:东北电力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