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的新构想

时间:2022-08-20 07:34:26

历史教学的新构想

“问题”是开展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手段,但“问什么”、“如何问”、“为什么问”是需要精心设计的,否则“提问”与“回答”就会流于形式,实现不了教学的有效性。在新课程改革中,历史教学从传统的满堂灌转向启发疏导,从传授知识转变为培养思维素质,在这一转型中,课堂设问对提高课堂效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历史课堂教学“问题设计”应体现:一要体现历史学科的特点,符合历史学科的内在逻辑;二要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符合教育学的内在逻辑。

一、如何设计课堂设问

有效地启发学生对历史问题进行思考,是每一位历史教师值得探究的课题。有效设问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启迪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手段。设想一堂历史课:

情景一:从头至尾都是教师一味地灌输历史知识与概念,教师一相情愿地传授知识给学生;如果教师的教学语言相对还比较生动的话,或许学生可能会记住教师讲授的部分教学内容;但如果教师的个人魅力不足,教学语言比较乏味,只可能导致学生哈欠连天,昏昏欲睡,即使不想睡觉的学生,也是思维停滞,思维分散不集中,一堂课下来学生或许根本不知教师所云。

情景二:一节课中教师只有寥寥无几的一两个问题,或者教师设计的问题是无疑而问,学生根本无需作答,又或是教师设计的问题大而不当,学生无从思考。以上这些情况,教师虽设计课堂问题,但并未精心设计,提问不到位,甚至是无效提问。这样的课堂是低效的课堂,是令人乏味的课堂。教师精心设计问题,将设问贯穿于教学始终,此方式可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在设计问题时,教师应找准教学的核心内容。历史知识内容纷繁复杂,只有抓住核心问题进行设问,才能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增强问题的深度和切入点。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不是处处而问,时时而问,而应在关键处设问。

二、问题设计要遵循“三问”

第一,问什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中选取素材,创设情境。情境是问题产生的基础,问题与情境结合,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意识到问题的意义。从认识论上来看,人类的认知规律是由近及远,由已知到未知,而历史则是过去发生的一连串的事件,历史的过去性与人类的认知规律存在矛盾。在教学中破解这一矛盾的关键是教师必须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创设情境,从而化解历史与现实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隔膜,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包括“现在进行时”和“过去完成时”两个层面的意思。“现在进行时”是指现实社会中正在发生的事情,属于直接经验;“过去完成时”是指历史上曾经发生的事情,但学生已经了解掌握的知识,属于间接经验。

第二,如何问———问题的指向明确,并给学生提示思考的方向。因为学生可能会有一些历史知识的储备,但是受到年龄阅历,抽象思维能力的制约,学生对历史的认识会存在感性、片面的一面,因此教师的引导极为重要。一般而言,设问是教师开展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思维活动的重要手段,但课堂教学的目标却不能仅仅关注“思考了没有”,追求表面的思维活跃,还要进一步追问“是怎样思考的”,聚焦思考的力度和效度。这不仅关系到学生是否能获得知识与能力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还涉及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问题。如七年级下册第9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中,教师可设计如下问题:“从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关系中我们看出当时北宋的综合国力是什么样呢?”老师引导,可以从北宋版图、战果、合约内容等方面分析。学生回答:“北宋国力不强盛。”教师补充学生的回答:“北宋是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在设计问题时,要对课堂内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预设,要朝着自己要求的目标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大而空的问题,会使学生无从下手,使学生不知如何回答是好。所以问题设计必须要有针对性、方向性、明确性。

第三,为什么问———锁定本节课的教学主题,为完成教学任务服务。教学时间的有限性和教学内容的繁杂是历史教学面临的两道难题。如何锁定教学主题,进行画龙点睛式的设问是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要使方法适当,即要凭借方法所决定的行为体系去实现所求的结果。”“为什么而问”就是要求教师用正确的方法设计“问题”的思维导向,从而引导学生完成对历史课“教学主题”的认识。

三、问题设计要及时总结、自我反思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每一位教师都必须做到精心设计、有效引入、适时指导、耐心听取、正确评价。问题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力量,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从学习的本质上来讲,感知是学习产生的表象,问题是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没有问题,难以诱发和激起学生求知欲;没有问题,学生也不会深入思考;没有问题,学生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教师在备课时要精心设计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师生的目标更明确,从而突破教学重难点。总之,使每个学生具有积极参与的意识,保持高涨的学习情绪,使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都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