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产业发展演变历程浅析论文

时间:2022-12-09 02:42:00

林业产业发展演变历程浅析论文

摘要:林业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又是一项重要的基础产业,承担着国土生态安全和向人类社会提供多种林副产品的双重任务。林业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越来越明显。文章从林业发展的历史和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了强化基地建设、培植龙头企业、完善森林资源流转和林木采伐管理制度等对策来加强林业发展,促进农民经济收入增长。

近年来我州林业产业取得较快发展,但我州林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比重不高,林地生产力较低,科技支撑能力薄弱,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少,林产品精深加工水平低,投资不足,融资困难,林业集约化和产业化发展的程度低,全州森林资源蕴藏的经济潜力还未得到充分挖掘,大资源、小产业、低效益的状况尚未得到扭转,林业产业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增加农民经济收入等方面的作用还远未得到充分发挥。为了充分发挥我州森林资源的潜力,有效增加农民经济收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绿色经济强州建设,促进全州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州各级党委、政府和各有关部门一定要充分认识加快林业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推进我州林业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黔西南林业产业的历史沿革

黔西南林业产业在解放前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更谈不到林业产业体系建设。新中国成立后,各级党委和人民政府都高度重视林业生产,州县都设有林业局,乡镇设有林业站,领导全州人民发展林业生产。先后建立州普晴林场、州板坝紫胶场、兴义市丰都林场、兴仁县梨树坪林场、普安县普白林场、册享县秧坝林场、望谟县纳上林场、望谟县岩架紫胶场、望谟县红水河林场等9个国有经营林场开展营林生产,建立州巧马采育林场、州、县木材公司等11个森工企业进行木材采伐和加工,按国家计划对集体林区的木材、竹材实行统购统销。从1958年后到十年“”,由于农村生产关系多变和人口增长,致使森林遭到乱砍滥伐,加之重采轻造、只造不管、毁林种粮、放火烧山烧林,森林保存率和成林率较低。在建国后的前30年里,造林平均保存率只23.69%,据1975年森林资源调查,森林覆盖率已由建国初期的34.09%下降到18.36%,而且林分质量不高,分布不均,森林资源的消耗量大于生长量。

改革开放后,黔西南州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林业事业也进入了一个较快发展时期。全州各县先后办起了一批乡村林场,到1984年底,共有乡村林场308个,经营面积为50.7万亩,有林业专业户1184户,经营面积20.1万亩,林业重点户2343户,经营面积18.7万亩,联户林场90个,经营面积7.9万亩。

1990年贵州省委、省政府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作出了十年基本绿化贵州的决定,州委、州政府结合自治州实际制定了十年基本绿化黔西南的实施意见,提出了全党动员,全民动手,大力开展植树造林的号召。全州各级政府层层签订责任状,落实任务,明确目标,每年实行目标任务考核和兑现奖惩。从1991年至2000年十年间全州共完成营造林556.35万亩,为计划任务520万亩的107%,其中飞机播种造林133.17万亩,封山育林267万亩,育苗3.27万亩。同时还建立了清水河、坡岗、龙头大山、仙鹤坪四个州级自然保护区和一批县级生态保护和治理小区。这一时期,黔西南林业从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林业发展由以获取产品为目的,转为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并重,林业产业结构,林种、树种结构得到初步调整,加大了造林护林的力度,速生丰产用材林和名特优新经济林、防护林比重大幅度提高,望谟县获得“全国油桐之乡”称号,林业科研和技术推广取得明显成效,林产工业向深加工、产业化发展,森林资源的保护和管理逐步走上法制化轨道。

随着国家重点林业项目的投入逐年加大,营造林形成规模推进,森林资源得到快速增长。森林面积和森林覆盖率由1985年的303万亩和12.3%上升到2005年的1025万亩和40.6%。面积净增722万亩,年均增加36.1万亩,覆盖率提高28.3%,年均提高1.4个百分点。针对黔西南石漠化面积大的情况,黔西南在治理石漠化方面进行了探索,创造了贞丰顶坛花椒、安龙德卧金银花生态经济型治理模式,兴义、晴隆车桑子生态治理模式,贞丰县获“中国花椒之乡”称号。同时,放开搞活木材经营加工市场,调动各方面的力量,有重点的发展林产工业,把兴办林产工业作为脱贫致富的突破口来抓。建成一批小型胶合板、刨花板、细木工板、竹材等林产工业和油料、果、药、茶、松脂等加工业产业,林业产业结构得到初步调整,经济实力逐步加强。国有林场、苗圃开展花卉、盆景、栽培经济作物等多种经营和加工综合利用,第二第三产业有所发展,林业产业向林工贸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方向发展,形成了以山区林业综合开发为主的林业产业发展格局。林业发展步入良性循环轨道,林业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得到充分体现,逐步朝着建立完备的生态林业体系和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迈进。

二、黔西南林业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全州林业产业呈现蓬勃发展的势头,但同省内及邻近省区、地区相比,我州的林业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许多矛盾和问题:

(一)对林业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缺乏科学认识

长期以来,各级领导干部对森林资源具有多种功能缺乏足够的认识,把林业发展的经济目标和生态目标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对林业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的辩证关系认识不足。

部分县市领导抱着“保住绿水青山也是正绩”的态度,以保护生态为名,不审批采伐木材,甚至砍伐一立方米木材都要县长、书记亲自审批,如此做法,老百姓怎么会有造林积极性,又怎么从发展林业中获得收益?中央提出的分类经营和林权制度改革,让农民通过林改获得责、权、利的想法岂不是要落空。江苏等林业发达地区,放宽对林木采伐的审批程序,林子才会“愈砍愈多”,老百姓甚至用农田造林,为确保粮食安全,国务院不得不下文阻止用基本农田造林。造林(生态建设)和砍伐(产业发展)确实是矛盾的,但从另一角度看它们又是相互促进的,只砍不造会造成生态破坏,而只造不砍同样会影响广大农民和投资者的造林积极性,同样影响生态建设,这需要我们的管理者用辩证的思维去科学认识和正确决策,不要让农民自己造林成材后还要“偷砍盗卖”,要使农民真正从林业发展中得到实惠,使我们黔西南真正实现天蓝、地绿、水青、人和。

(二)林业政策支撑力度不够

目前,林业正处于整体转型时期,林业改革还处于攻坚阶段,林业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已经成为制约林业产业发展的深层次根源。尚未建立起适应林业产业发展的市场经济体制,在许多方面还存在着较厚的计划和行政管理色彩。一是林权制度改革滞后,林农造林、护林的积极性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二是国有森工企业和国有场圃改革迟缓,较难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三是鼓励非公有制林业发展的政策、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全社会发展林业产业的氛围还没有真正形成。

(三)“大林业、小产业、低收入”问题突出

主要体现在林业产业总产值偏低,林业第二、三产业不发达,第二产业产值偏低、第三产业刚起步,林业产业链较短,产品附加值低。在用材林的造林树种、林种上,结构简单,虽然近年来作了一定的调整,但还未达到资源充分利用的程度。在经济林品种上,低产品种多,高效品种少;一般品种多,名特优新品种少;鲜果多,干果少。加工业方面,主要还是停留在初级加工阶段,精加工少;在服务业方面,主要是花卉及森林旅游,其它服务业发展滞后。

(四)森林资源偏少,质量不高,总量不足

全州森林资源持续增长,但总量仍然不足,商品性集约化、规模化的产业基地很少,支柱产业基地尚未形成。全州人均占有森林面积仅3.29亩,人均占有森林蓄积仅5.59立方米,低于全省人均4.2亩、9.1立方米和世界人均13.3亩、70立方米的水平。

(五)企业规模小,生产技术水平低,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一是林产工业总规模偏小,带动作用不明显;二是企业生产规模小,目前最大规模的奥森纤维板厂年生产能力只有5万立方米,与全国同行业企业比较,属于小企业;三是生产技术水平低,大部分企业采用相对落后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基本停留在上世纪中后期的水平,相当部分企业的生产设备落后,工业化程度低;四是产品科技含量不高,由于投入有限,科研力量不强,导致林业技术力量薄弱,产品科技支撑力度不够,产品附加值低;五是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由于观念和经济等诸多因素,企业员工缺少继续再教育和定期培训的机会,即使进行过短期培训,效果也不明显。

(六)林业税费过重,不利于农民增收

国家虽然取消了农林特产税,但仅育林基金和维简费就高达20%,还有增值税、所得税、个人收入调节税等等,累计税费仍然高达30%~40%,在市场价格确定的前提下,这些费用只有由林农来自己消化,降低了农民的纯收入,严重挫伤农民的积极性,不利于林业产业发展。

三、主要政策措施

(一)强化基地建设

本着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形成规模的原则,积极争取各级造林项目,落实国家优惠政策,加快低产林改造步伐,大力发展经济林、用材林、原料林、能源林以及野生菌、花卉等林业产业基地,为林业产业发展夯实基础。鼓励各种社会主体应用新技术、新品种、新方法,开展商品林定向培育、集约经营和标准化生产,建立稳固的、规模化的原料生产基地。加快现有人工中幼林抚育间伐和低产低效林改造,提高基地建设的质量和效益。

(二)培植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是林业产业发展的火车头,各县市要将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作为林业产业发展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项目、资金、技术和人才,大力扶持培育一批起点高、规模大、效益好的龙头企业,增强企业对产业建设的辐射带动能力。加大对龙头企业的项目立项、土地征用、税收优惠、贷款贴息、技术改造、质量认证、名牌创建、兼并重组、扩大规模和上市等方面的支持。鼓励林业龙头企业争创州级、省级和部级重点龙头企业,争创省级、部级名牌(商标)。

(三)深化林业体制机制改革

加快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及综合配套改革,积极完善产权处置和收益保障机制,充分挖掘林地、林木生产潜力,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发展林业产业的积极性。推进森林分类经营改革,依法放开放活商品林采伐、运输等相关政策,充分保障经营者的经营自主权和林木处置权;严格公益林的管理,充分挖掘其森林景观、非木质林产品等方面的潜力,大力发展生态旅游、非木质等林业产业。深化国有林场改革,管好用活国有森林资源,释放国有林的产业发展潜力。加快发展非公有制林业,鼓励跨所有制、跨行业、跨地区发展林业产业。

(四)完善森林资源流转和林木采伐管理制度

各县市要尽快建立林权流转服务中心,做好资源评估、信息、林权变更、林权登记、法律政策咨询等服务。要规范林权流转程序,鼓励林农通过林权流转服务中心平台,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基础上,实现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的流转。林木的采伐以森林限额采伐制度为基础,积极探索与家庭承包经营林业相适应的林木采伐管理制度,完善林木采伐审批制度,简化审批程序和手续,减少采伐管理上的限制条件,把采伐限额指标落实到符合采伐条件的企业和农户,保障林农商品林的林木处置权和收益权。

(五)加大财政资金投入

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对木本油料林、特色经济林、生物质能源林、花卉基地建设及科技推广、良种选育、林产品精深加工等投入。州、县财政要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加大对林业产业的投入。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围绕全州林业产业发展目标,多方争取、筹集发展资金扶持林业产业发展,形成发展合力。同时,要整合现有项目,将各级对“三农”的扶持资金和项目向林业产业倾斜,加快发展步伐。对林业龙头企业及各类经济实体的种植业、养殖业、林产品加工业贷款项目等,按照有关政策给予扶持、贴息。

(六)推进林业投融资改革

金融部门要发挥职能作用,积极开发适合林业特点的信贷产品,加大对龙头企业的贷款力度和林农的小额信贷力度,并适当放宽贷款条件、简化贷款手续,拓宽林业融资渠道。要积极探索林业贷款抵押、贷款担保的有效途径,开展政策性贷款担保业务,建立多种形式的担保机制,积极开展以林木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抵押贷款、wu抵押贷款等多种信贷模式。支持保险机构开展森林保险业务,加快建立政策性森林保险制度,引导林农参加投保,降低经营林业的风险,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公务员之家

(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各县市要建立健全招商引资工作机制,加大改革开放和招商引资力度,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引进人才、资金、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投身我州林业产业发展。特别要吸引鼓励国内外资金雄厚、技术力量强、经营管理水平高的大型企业(企业集团)投资造林和发展林产品精深加工业。同时,要做好对招商引资项目的服务,认真落实国家对林业发展的各项优惠和扶持政策,营造良好的投资发展环境。

(八)强化林业产业科技支撑

坚持科技兴林和人才强林战略,扎实抓好林业产业行政管理、专业技术、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集中优势力量开展林木良种选育、优良乡土树种开发、经济林集约经营、林产品精深加工、森林资源综合利用等关键技术攻关和技术推广,加快林业新技术、新成果转化运用速度,提高科技对林业产业发展的贡献率,转变林业经济增长方式。实施科技入户和科技培训工程,加强对林业产业从业人员的实用技能培训,提高林业产业经营者的整体素质。加强林业标准化建设和林产品质量监督工作,逐步建立完善市场准入制度,适应市场对林产品的质量需求,提高林产品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