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功能效率农村金融论文

时间:2022-06-01 10:14:01

组织功能效率农村金融论文

一、提升农村金融机构的基本功能效率

1.创新农村金融组织的经营模式。一方面各级政府通过各种直接和间接金融政策调整对农村金融加以扶持,对农村金融提供政策性支持,同时鼓励商业金融机构发挥支农功能,鼓励商业金融进入农村金融领域开展服务。另外一方面,对现有金融机构,特别是农村信用社进行改造调整,鼓励农村信用社突出农村金融专门化特点,成为农村金融市场的一线主力。同时,还要让农村股份制、合作制商业银行发挥农村金融特点,提升金融机构对农村金融市场的关注度和支持力度,进一步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允许金融机构自主调整利率浮动幅度,并且结合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和新趋势,鼓励金融机构探讨摸索新的商业模式。2.拓展农村政策性金融业务范围。农村政策性金融具有直接面向农村扶持农业发展的重要职责,同时还要做好引导其他金融机构进入农村金融领域开展支农的职责。对于农村金融需求中带有公共产品性质的需求,涉及国计民生,各级政府应当直接加以支持;对于准公共产品,可以通过各种政策引导,利用市场资源配置和商业金融部门的经营优势,有效提供各种金融供给,既满足公平价值,又满足效率价值,并缩小公共财政的支出规模,提高农民满意度。目前农村政策性金融的业务范围,主要集中在农业信贷领域。在今后农村金融改革中,要考虑把农村经济所有的政策性金融需求都纳入扶持领域。目前主要问题是农村信贷资金供给与农业资金需求存在巨大缺口,农村地区金融生态环境欠佳,现有银行业经营机制转换与市场需求对接不力,农业保险发展缓慢,迫切需要建立健全农业保险体系作为保障。3.根据农村金融需求特点,推进农村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小额信贷的存在和活跃是农村金融市场非常明显的特点。金融管理部门要正视小额信贷的存在,尊重市场规律,做好引导和规范工作。可以考虑引进民间资本,按照市场规律,用市场法则活跃农村金融市场。要甄别政府扶贫功能与小额信贷功能,把小额信贷在农村金融发展中的单一扶贫功能,过渡发展到新型金融形式。小额信贷发展的前提是存在一定的利润空间,应准许小额信贷机构在一定幅度内自由决定利率。小额信贷的活跃和发展可以转换政府的扶持方式,如可以用小额信贷担保基金代替政府贴息政策,鼓励资金需求方通过金融市场获得资金。可以发挥扶贫政策具有的导向功能,鼓励各类小额信贷机构进入农村金融开展商业经营。4.提高农村金融制度核心竞争力。金融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有效发挥其资源配置功能。资源配置功能是指为了实现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对价值进行的引导。农村金融体系通过资源配置,在资金需求者和供给者之间建立流通渠道,调剂农业生产中的资金不平衡状况,最终达到对资金和实际经济资源的更有效利用。农村金融机构开展信贷服务大多带有政策性质,农村保险业的兴起以及多种经济成份进入农业领域,势必促进证券、信托、租赁等金融业务发展和扩张,多层次农村金融市场体系的构建对农村金融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农村信用关系的变革对现行金融制度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提升农村金融组织的核心功能效率

核心功能效率是指农村金融组织对资金赤字和盈余之间进行调剂,提高农村社会福利水平的程度。农村金融组织还可以通过聚集社会闲散资金,投入经济效率更高的领域或产业,提高资金利用率和使用率。1.引入利率竞争机制,有效激活农村金融市场。利率是个有效杠杆,可以调节市场资金的供求状况,同时利率本身也是金融市场上的资金价格信号。应当进一步加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建设,浮动利率试点,给予农村金融机构利率决定权。商业性金融机构取消贷款利率上限后,利率才能真正反映资本市场的贷款风险水平。这样可以从优化资金配置的角度防止农村资金外流,引导外流资金回流农村;对金融机构而言可以降低风险和运营成本,扩大盈利空间。完善金融市场竞争机制也包括建立公平的市场准入与退出机制、加强监管和健全相关法律法规。2.构建农村资金回流导入机制。商业资本不愿进入农村金融市场,农村闲散资金通过各种渠道游离农村,使得农村金融处于无源之水的困境。引导资金回流农村,法律、经济、行政各种手段应综合发挥作用,但根本还在于国家政策和利息补贴、税收、担保等经济手段,吸引和促进商业金融、合作金融和其他社会资金向农村回流。国家可以考虑实行地区性差别化税率政策来调动金融机构的积极性,特别是对待农业大省,应当通过加大投入、减少税赋等方式引导资金流向农村。3.全面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进一步完善农村征信体系,在完善信用立法的基础上建立结构完整、功能协调的信用法律体系。信用在经济学意义上,广义是指信守合约,狭义专指信贷活动。信用是农村金融健康发展的基础。目前我国正在建设法人和自然人的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随着社会信用信息资源共享,农村征信系统也会随之建立起来,为农村金融发展提供坚实的信息保障。

三、提升农村金融机构的扩展功能效率

1.降低农村金融组织信用风险。因农村金融组织的服务对象为农、林、牧、渔业,具体来说是大量的农户和中小型企业。由于历史原因,他们不能给金融机构提供可以查阅的有效信用记录,更没有完备的财务记录可供参考,使用任何系统先进的方式也无法对他们展开全面系统的信用评估。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金融生态环境相对较差,一些贷款户的信用意识不强,信贷资金安全面临较大风险。农村金融机构服务支持的对象是农民和农业组织,他们从事的行业利润率低且风险较高,由此信贷风险也相应较大。农民居住和作业面大且分散,造成农村金融业务经营成本较高,金融机构经济效益受到一定程度影响,盈利风险加大。同时,由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设立时间较短,企业管理体系尚不完善,从业人员素质普遍不高,自觉接受和落实监管的意识和能力还有待提升。因此,农村金融机构建立信用风险评价体系已势在必行。由于农村机构在建立评估体系方面存在能力、资金、数据等诸多困难,应当考虑与社会第三方合作,建立金融机构内部评估和外部第三方评估相结合的综合评估体系。根据服务对象特点,对信贷资金使用进行全程监控,确保风险防范落实到位。2.推进农村金融机构金融创新。可以开展支农信贷方式创新和中间业务创新。应进一步下放贷款审批权限,简化贷款审批环节,提高审批速度和效率;对符合综合评估贷款条件的对象,可通过农户贷款证、联保贷款、评优授信和开办不同贷款方式提供多种形式的资金支持。由于各类金融机构的进入,农村金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农村金融机构应积极探索、创新金融产品,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服务。要重新定位中间业务在农村金融业务中的地位,逐步提高中间业务比重,全面开发系统性、行业性的代收代付产品、产品、理财产品、信托产品及其它新产品,因地制宜逐步健全中间业务体系。3.提高农村金融机构流动性风险管控水平。随着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业务范围不断扩展,信贷流动性风险也随之加大,风险管控要求越来越高。目前许多农村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结构不合理、资产变现能力较差、资金的流动性较弱,流动性管理不足对农村金融机构的业务经营带来很大影响。农村金融机构应建立健全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逐步创新流动性风险管理方法,引进先进风险管理技术,建立系统的动态预警机制,做好风险应急预案,层层落实风险防控,提升综合风险防控水平。

作者:刘笛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