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危机原因及策略

时间:2022-05-06 02:46:00

中国石油危机原因及策略

近来.由于国际市场上原油价格直线上升.在2005年9月间甚至达到了每桶70美元的历史最高价。由于油价的高涨.使中国在低油价时代被掩盖的外向型高能耗的增长模式的问题严重凸显了出来。如何应对高油价带给中国经济的冲击.成了摆在决策者面前的一道斯芬克思难题。

一、油价走高是石油消费权争夺日益激烈的反映

近来国际市场上各方面的原因拉高了石油价格.如由于美国和欧元区经济复苏压力上升导致对石油消费增加.欧配克宣布对石油生产限产导致预期供给不足.发展中国家经济迅速增强加速消费石油.国际市场上投机资金的炒作.甚至有自然灾害造成的原因等等.正是由于这些错综复杂的原因导致了油价创造了历史的最高位。然而价格是怎么决定的.远没有价格决定了什么重要(阿尔钦)。那在国际市场上.高的的石油价格决定了什么状况!一切价格问题本质上都是产权问题(阿尔钦)。国际市场上油价是进行石油竞争的主要方法。原油价格的上升,实质的问题是每个石油进口国想通过进口的方法取得石油的消费权.都得付出更多的代价才能得到。因此.居高难下的高价.折射反映出的是石油进口国对石油的消费权争夺日趋激烈的现实情况。价格虽然是国际上进行石油争夺的主要手段.但却不是惟一的手段。除了价格竞争.还可能有其他非价格的竞争方式.这种方式可能是付出更多的外交资源.也可能是战争,如美国多次发动的对伊拉克的战争很大因素上就是基于对美国石油利益的考虑导致的。显而易见.从国际环境以及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上看,非价格方式不应该.也不可能是中国参与国际市场上石油争夺的主要方式。多数情况下我们只能通过价格的方式来竞争国际市场上的原油。在我们原油进口支出一定的前提下.升高的油价决定了我们只能购买到更少的石油。高油价时代给中国带来的主要问题也就转化成了.我们如何让更少的石油能源消耗来满足国内建设所需7然而.将中国石油供需矛盾严重放大的原因.不是别的.正是国内现行对购进原油价格和销售成品油价格倒挂的定价机制。正是由于现行定价机制.很大程度上助长了中国经济对进口石油消费的依赖。

二、不合情理的国内石油价格机制

近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举办的新闻会上.发改委官员表示.目前.国内销售的汽油、柴油大体比国际上每吨低1500元~2000元.这是基于各方面的利益的考虑以出租车行业举例.解释如果油价调到位.出租车行业将“肯定会受到打击云云。同时张强调.虽然中国已制定了石油储备计划.并且已有一批石油储备设施正在建设.但基于目前的高油价中国不会进口石油充实到石油储备设施中。听罢官方给出的事实.同时结合相关资料分析.发现国内现行油价的定价模式.在当前的条件下.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甚至有导致对中国经济极大不利状况出现的可能。资料显示.从上半年中国石油产业的情况上看.分别处于石油产业上游的石油生产和下游的炼化企业冰火两重天。上游的原油生产企业借国际油价飚升之机只赚得盆盈钵满,而下游的炼化企业则既然炼油企业亏损严重,炼得越多亏损越多这其中自有奥秘:由于当前的石油价格倒挂的机制,石油上游价格与国际市场接轨,而下游的成品油则由物价部门统一管理.”基于各方面利益的考虑“每吨比国际市场的价格低了1500—2000元。然而.基于石油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地位.因此.即使炼油是亏本买卖.也必须得有人做。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想叫自负盈亏的企业长期做亏本买卖.就得有人为企业的亏损买单。如果这个亏损的部份无人来弥补.只好由国家财政买单了。据官方数据.中国2004年石油进口量为11717_,吨。假设国家为每吨石油补贴1000元.那仅进口石油一项.国家财政就需补贴支出款就达到1170亿元之巨。那这么大的一笔财政可能补贴了谁昵我们都知道.穷人买不起车.更养不起车。除去穷人、富人都能够享受的城市公交、地铁外,作为石油消费重要组成部份的汽油消费的主要是由有钱人的汽车完成的。但是.因为现行的石油价格体系造成的不合理开支.却使这些穷人也该有份享受财政投资的一部份被作为油价补贴补给了富人.这岂不是应了《老子》上的话:“天之道.损有余以奉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奉有余7这就是现行油价机制”不合情的理由。从现行油价机制引发的下面连串的事实.继续实行现行油价制度是不合理的:

1.事实上鼓励了油料的琅费。我国汽车石油消费占整个石油消费的三分之一强.到2010年将达到三分之二由于油料消费的成本低.因此.有闲阶级在消费油料时不会太多考虑油价成本,相反却以奢侈消费为荣,显然,现行定价制度鼓励了油料的浪费。

2.从生产消费的角度看,低廉的油料价格使制造生产企业失去寻找替代能源的动力,使相关企业对石油消费产生了过度依赖,使企业的生产模式锁定在高能耗基础上.这从很大程度上助长了一些企业经营者的短视行为。

3.高能消耗产业的移入加重了环境污染。由于中国资源价格(包括石油)偏低.因此.~些跨国公司将通过消费中国资源.污染中国环境制造出的产品廉价出口然后将经精加工后的高价成品卖到世界各地因此.当中国为成为”世界工厂”而沾沾自喜的时候,要警惕环境污染问题,防止一不小心成为”世界垃圾场”。

4造成大量石油资源的外流。今年以来,国内四处弥漫着”油荒”的现象与此相对照,成品油出口以90%的同比增幅,悄然蹿到了出口增幅榜眼”的位置。在国内大量进口尚不能满足需求的情况下.又通过以更大的数量大肆流出。

5.造成煤炭出口价格的偏低。由于成品油价格偏低,与石油有替代关系的煤炭的价格同样不能充分实现,因此,煤炭能源就大量出口。由于中国占了世界焦炭出口的约一半.出口量的增加给了别国打压中国焦炭价格的机会.由此近期中国的焦炭出口价格跌了3O%。

三、石油争夺战可能成为中国发展的巨大隐患

甚至,以上算的都只是从个人企业或行业角度出发的小账.而从整个国家利益的角度出发.我们有更大的账本值得算.现行油价机制有更值得改革的理由。有识之士皆认为.中国目前的最大的利益是和平崛起。而中国和平崛起最大的障碍是美国。作为当前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美国某些政客一直将中国视为可能向其21世纪霸主地位提出挑战的潜在竞争对手,主张对中国崛起实行遏制的呼声也一直没有停息。随着中国对石油进口依存度的增加,虽然中国石油消费量还远赶不上美国.但由于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原因.中国对进口石油的依赖性并不亚于美国。美中两国在世界范围内为争夺石油展开的明战暗战将会愈演愈烈。

大事件却无一不与石油相关.这两桩事情的第一桩为台湾问题的解决.第二桩是中日东海的Ⅸ商场现代化》2005年12月(中)总第452期纠葛。我们先来看台湾问题。从中国的立场来看.台湾问题是中华民族的核心利益问题.中国决对不会容许”台独”成为事实上的可能。然而.从美国的角度看.基于台湾重大的地理及战略地位.台湾问题同样是事关美国的全球战略中的重要环节。因此,设想如果台独份子铤而走险,中国决对不可能坐视的,美国也可能不会置身事外。由于中国战略石油储备的短缺.将成为中国行为选择的制肘因素.进而可能造成中国解决台湾问题时的被动。去年的东南亚海啸,而今年飓风”卡特里娜“和”丽塔“接踵而至,在给美国造成巨大灾难损失的同时.也给中国重重地敲响了警钟。现实的战略石油储备不仅将提高中国抵御战争造成的风险的能力,也可减少因难以提防的天灾导致的损失的危险。对于中曰东海纠葛来看,由于事关双方领土和主权问题,也关乎双方巨大的油田利益因此在国际市场上能源日趋紧张价格高开高走的背景下.双方加紧了争夺,也成为影响双方关系发展的极大隐患。如果双方进一步磋商不利.东海局势进一步恶化也并非没有可能。这些.都是由于国际国内石油消费的增长.我们可能付出的价格四、缓解中国石油能源危机的对策:对现行价格体制进行改革其实.从现实的角度来说.欲缓解中国石油能源紧张的问题.无非是通过三大主要途径来完成.这三大途径可以概括为六个字:开源、节流、替代。

这三大途径要取得应有的成效.必须以市场的理念和行动对现行的石油价格体制进行改革。对于开源问题.中国做了不少努力.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中国不但大力发展与俄国,中东等主要产油国和地区的关系.对一些亚,非洲的其它产油国,中国也礼遇有加.这些措施保障了中国进口途径的顺畅。节流也就是有效利用石油的问题.国内就做得不那么好了。原因如上所述.现行对成品油的定价制度一方面实际上鼓励了石油的浪费,另一方面也助长了石油的出口甚至走私流出.这对中国的能源安全是很不利的并很大程度上使我国政府为缓解用油矛盾所作的种种努力的效果付之东流。替代,也就是开发使用替代能源.以此缓急石油需求的压力。从替代能源的开发利用的角度看,中国处于较落后的位置。在这个方面,德国、巴西、南非等国家做出的努力较多.也取得了好的成效。

理论上中国可以借鉴这些国家的经验.但由于现行的油价制度的原因,企业开发及个人使用替代能源的动力都不太高。既然已经找到了中国石油问题的病源.我们就可以对症下药了。由于现行石油上下游价格倒挂的制度导致了如上所分析的种种不利状况.因此,我们要抛开对市场不信任的态度,向现行的油价制度开刀。我们要以市场的理念更要以市场的操作方法来应对解决石油市场上资源配置出现的问题,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设想一下.当我们将现存的石油的生产和消费价格都统一由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来掌控的话,上述的种种问题将会大为改观。小账一清二楚,就是事关中国说话底气的战略石油储备的“大账”,也能得到解决:由于对价格的考虑,一方面企业和个人消费的石油能源将大大减少,另一方面,大量出El和走私流出的石油的状况也会停止。替代能源将得到更好的开发和利用.利于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财政也甩掉了一个非常巨大的包袱.真正做到将钱花在刀刃上。同时.在不增加进口的情况下.将节约下来的石油.以及停止流出的石油全部注入到我们的战略库存中.不但缓急了石油能源消费的压力。也提高了中国抵御风险的能力,这岂不是于国于家于民皆有利的大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