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性分析

时间:2022-08-24 10:26:35

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性分析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产生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性这一名词,我们当代人需要对这一名词进行深入的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是以人们的实际生活为出发点,并且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传统哲学以及西方哲学的基础上形成的,是需要哲学家通过对哲学理论的系统性分析及通过哲学思维方式来呈现出的时代精神。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性认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当代价值两方面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进行相关论述。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当代性

1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性的认识

站在马克思主义的视角,我们可以清楚的认识到其哲学的当代性主要是由于它具有的实践性,然而,这里所说的实践性是以人为中心所开展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一系列对象化的活动。其对象化是以人为主导地位,有一定预期目标,且在其实施的对象方面得以实现。他指出,唯有在人这一主体融入的前提下,才会有认识的存在,不然不会有认识论的形成。因此,马克思对实践的认识是将人行为的本质看做是人的感性活动。马克思特别强调了实践在检验真理方面的重要性,并且真理需要在不断的实践中去体现它的价值。人类思维的客观真理性已经从实践问题的层面上来判断,这已经不是简单的理论性问题。而外界客观环境的变化与人的活动是保持统一性的,马克思对于哲学的认识虽然是从每个小点着手来提出自己的认识与观点,但是其中包含特别深刻的哲理,其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是通过不停的实践来完成的。故而,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实践哲学,这才是马克思主义真正意义上的当代性。实践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基,在1845年哲学革命之后,实践的概念已经不再局限于伦理意义,而是指作为社会生活之本质规定的人类的感性物质实践。说到实践我们就要提一提《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通篇11条都离不开实践这一重点,将它的重要性阐述的淋漓尽致。《提纲》不仅意味着西方哲学转向实践,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转向实践的重要标志。对于费尔巴哈的观点,马克思不反对也不赞成,而是提出来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对于旧唯物主义和新唯物主义的理解,以及在提纲最后一条对于新旧唯物主义的区别做出了阐述,指出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以往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世界的活动。同时提出了人类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是一个实践层面上的问题,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是一致的,都是实践。社会关系是通过人来维持的,其本质是人类通过实践来完成的。因此证实,只有通过人类社会活动和实践才能使人类自身得以发展,才能使历史得以进步。

2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性拥有时代性与历史性的辩证统一,实践性创造了新的思维方式,科学性凸显出当代价值这三个特性,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才能够得以发展,在一步一步发展的过程中使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才是马克思主义当代价值的时代背景。故而我们才能够在这里讨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建设社会主义方面的当代价值。2.1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共党的十八大会议中一项重要提议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作为基本导向,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广大群众为中心,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将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总的发展目标也是在这一次会议中提出来的,并且还提出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2.2国家“管理”变为国家“治理”。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国家“管理”变为国家“治理”,从实践这一层面来说有了本质的提高。其一,主体。政府部门为管理主体,广大人民群众是治理的主体。其二,权力。政府的管理权力是由国家相关权利部门所下达的,治理权力则是由人民群众直接行使的;其三,运行方式。国家治理的运行方式是通过互相合作的形式来实现的,在治理过程中受到大家的理解与重视,整体有效性十分显著。因此我们说,现代化的国家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的提升能够解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需要指出的是,国家“管理”变为国家“治理”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公平、正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人道主义精神的体现。2.3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社会在发展过程当中可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实践是包含所有社会关系的一种产物。从马克思哲学的层面进行分析,社会的发展主客观方面皆是实践创造的一种结果。人作为认识的主体并非以抽象的形态在这个世界上存在,是通过不同的社会方式对世界进行客观或主观性的不断创造。人们进行世界的不断创造过程中,与社会实践存在非常密切的联系,并且在整个实践过程中来获得一种对世界的全新认识、形成全新的思想理念。文化作为一面旗帜,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础之上,使人类社会发展更加稳定而持续,因此来说,人类哲学历史上真真正正的实践观就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它成功汲取了传统哲学思维的精华,并且在哲学方法论方面对传统哲学的实践观作出了进一步的创新。2.4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党的十八大正式将社会建设放置到最为关键的地位,明确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社会要站在人民群众的角度出发,公共服务系统还需继续创建完善,社会管理也需要不断的进行创新改革,这样才可以使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更加美好稳健的发展。“取代阶级和阶级对立资产阶级的旧社会的一种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事物自由发展的客观条件”这句话是出自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它向我们指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方向。由此可以了解到,马克思是通过劳动实践来看到社会与自认界之间关系的,他将努力推动人类的全面发展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基本需求,由此我们应该明白,国家发展过程中最关键的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社会。

3结语

中国革命以及社会建设的发展都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下进行的,这才一步一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具有当代的实践意义,并且具备一定的时代性、历史性的意义,实践性开创了新颖的思维模式,科学性彰显出很好的当代性价值。故而我们能够看出来,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具有当代性特征,还具备了显著的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汪岩桥.马克思主义哲学当展的几个问题[J].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2017(3).

[3]郭建宁.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当代思考[J].哲学研究,2015(09):30-33.

作者:杨昕怡 单位:西安石油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