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

时间:2022-03-09 04:03:52

德育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

摘要:高职语文课程本身就具有天然的隐性德育功能,用中国梦指导高职语文教学实现其重要的德育功能,从教材建设、教师师德修养及德育实施能力、传统文化的作用、校园文化的开发,课内实践与课外活动拓展等几个方面给出了具体路径方法。

关键词:中国梦;高职语文教学;德育功能;隐性德育

中国梦的实现与高职教学改革,特别是与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的关系十分密切。用中国梦指导高职语文教学实现其重要的德育功能,进而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更好地促进高职学生的健康成长,更好地培养“德艺双馨”的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更好地鼓励当代大学生“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1]”,更好地促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健康发展。

1中国梦为高职语文教学指出了新的改革方向

中国梦不但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富强梦、世界梦、和平梦,而且是中华文化全面振兴的幸福梦、文化梦、道德梦。中国梦不但指明了国家建设的方向,指明了人民追求的方向,而且指明了行动发展的方向,指明了个人拼博的方向。同样,中国梦也指明了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用中国梦指导高职语文教学实现其重要的德育功能,进而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提升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引导他们“讲仁爱、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让他们在实现自身梦想的同时,坚持“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德艺双馨”的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类的基础课,高职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四种基本能力与提高学生的人格修养和文化素养的同时,与职业特点结合起来,进而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高职的语文教师,应该心怀“铁肩担道义”的精神,把中国梦的思想与理念贯彻到高职语文教学改革中去,把中国梦变成每个学生心中的梦,把中国梦落实到学生的行为习惯中去。基于中国梦视域以及党和国家“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育方针,高职语文课必须把德育教育渗透到日常的教育教学改革中去,必须把每个学生个人梦想的教育渗透到中国梦教育中去,而且这一定会成为全民族追求与实现中国梦时期的一个重要的改革方向。

2高职语文课程具有天然的隐性德育功能

隐性的德育功能是指“对学生的知识、情感、信念、意志、行为和价值观等方面会起潜移默化作用”,具有一定隐蔽性的教育功能。高职语文课程本身就具有天然的隐性德育功能,中国梦视域下突出高职语文的德育功能是完全可行的。高职语文教学中,对于知识积累、认知欣赏、审美教育、素质提升、能力培养等主要是通过对文学作品中经典名篇的解读、分析、探讨、学习与欣赏中实现的,其隐性德育的导向功能、启发功能、育人功能也都是在这些过程中得以实现的。通过对大量优秀作品的阅读、探讨、学习与赏析,学生不但可以拓宽自己的思维空间、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而且作品中的内容、思想、观点、价值判断与行为方式等都会对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对学生心灵的净化、思想的升华也是最有效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善于抓住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而且要善于联系社会、生活、工作的实际,并在此基础上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对这些优秀文学经典的内容、思想、观点、价值判断与行为方式等具有德育功能的成份产生认同。

3中国梦视域下高职语文德育功能的实现路径

3.1教材是实现高职语文德育功能的最好载体

语文这门学科不但具有天然的人文特征,而且具有天然的求真、向善、向美的感召力。在编写高职语文教材的时候,不但要充分考虑到高职院校的实际,而且要特别注重高职学生的特点,在突出人文性、工具性与高职性的同时,更加侧重考虑选进教材的那些经典篇目的道德力量。同时,还特别针对高职院校应用性、实践性等方面的实际要求,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体现教学方法的启发性,为高职院校应用型、技术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奠定厚重的人文素养基础。所以,自主开发编写的教材,在编写体例上完全打破了以往按文学史,或者按文体编写的格局,综合设计了“大学•大师•创新”、“友情•爱情•梦想”、“经典•仁爱•智慧”、“人文•丰碑•艺术”、“自由•品格•财富”、“眼光•境界•人生”和“写作实训•语文实践”等七大专题。这些专题均涵盖了读、写、听、说等各种基础技能的训练,并且做到了各有侧重,各具特色,把高职语文所要传授给学生的最为关键的内容均作了缜密的安排。选文方面的原则是力求选择反映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人类共同美德、涵盖古今中外的经典名篇,体现了高尚理想、人格力量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内容和时代风貌,体现了各种不同的写作风格。

3.2教师是实现高职语文德育功能的执行长官

德育教育是语文教育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实现语文德育功能首席执行官的教师应有这样的意识与高度,挖掘语文学科潜移默化的、渗透式的道德教育、情感教育,严格遵循语文学科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在备课的时候,力争做到有效地设计各个教学环节,并充分利用各种语文教学资源。无论是作者简介、作品讲授,还是文学欣赏、读写训练等任何一个具体的教学环节,都应该充分运用灵活的方法、生动的形式,使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内容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得到全面渗透,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优秀经典中的通过教师最朴实的语言诠释过的带有德育力量的思想与观念。在此同时,教师还要善于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激情与活力,从而让学生在积极、主动、自觉、自愿的状态下实现思想的升华。如果要让高职语文的德育渗透功能得以充分的发挥,一个教师的高尚情操与人格魅力也是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孔子曰:“子师以正,孰敢不正”,教师的高尚情操与人格魅力、语文教师身上“德技双馨”的素质要求就显得特别重要,正所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教师高尚的情操与人格的魅力对学生的品格教育虽然是无声、无形的,但这却是一种“大道”,教师人格楷模与道德楷模的力量都是不可忽视的德育渗透因素。

3.3传统文化是实现高职语文德育功能的厚重根基

无论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富强梦、世界梦、和平梦,还是中华文化全面振兴的幸福梦、文化梦、道德梦,如果失去了传统文化的滋养,那都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深入挖掘蕴涵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宝贵精神、光辉思想、可贵品格等并应用于高职语文教学中,才能夯实高职学生的文化根基,才能全面激活这股实现“中国梦”至为重要的力量。传统文化当中不但蕴涵着“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积极入世的立身哲学,而且蕴涵着“讲仁爱、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这些非常可贵的处世准则。数千年的教育实践证明,传统文化对一个人高尚品质的形成、健全人格的塑造,可以产生非常巨大的影响。自从提出中国梦以来,并明确提出“各级各类学校要增加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比重;要积极运用传统的节日仪式等弘扬传统文化;让13亿人的每一分子都成为传播中华美德、中华文化的主体。”传统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传统文化在立德树人方面的教育作用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各级各类学校还要特别强调语文课堂应该充分体现传统文化的回归,充分利用优秀、博大、深厚的传统文化在立志、修身、爱国、仁孝、勤俭、诚信等多方面塑造学生的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中国梦视域下要实现高职语文德育功能当然要侧重中华民族光辉灿烂、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侧重传统文化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撷取传统文化中的人文性、思想性,从而实现对学生的熏陶和感染,往往能够收到“润物无声”的德育效果。传统文化的回归,传统美德的重塑,让新时期的高职德育与高职语文德育都拥有了新的内涵,特别是中国梦视域下,高职语文德育功能的实现不但拥有了厚重的根基,而且出现了现代的元素,即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结合,传统美德与现代道德结合,这样更有利于共同构建现代高职学生良好完备的道德观,也更有利于中国梦的实现。

3.4校园文化是实现高职语文德育功能的肥沃土壤

只有充分重视校园文化中的价值观念、大学精神、行为准则、校风、教风、学风以及校园文化设施等因素,并与高职语文教学密切结合起来,校园文化才能成为高职语文德育功能实现的沃土。在中国梦视域下,语文教师如果要塑造学生纯美的灵魂,就要十分重视校园文化这片沃土的开发,特别是重视价值观念与大学精神的解读。正如民盟主席蒋树声所说:“大学精神应该是一个大学的灵魂,大学精神难以言述,但是无处不在,到处可以看到,包括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创新精神、批判精神以及好的学风、优良传统,综合起来存在一种大学精神”。现代大学的德育理念的根本价值取向就是爱国精神、批判精神、创新精神、人文精神、科学精神、自由精神等精神的全面确立,并通过这些精神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这些精神当中,最具锋芒的部分是批判精神,因为批判精神不但是对“德育主体的精神彰显”,而且是“德育中的不可或缺的理性风格与探究工具”,不过,批判绝对不是吹毛求疵,其支撑点就是爱国精神,所进行的批判都是出于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的热爱,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精神,并最终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在中国梦视域下,高职语文教师在重视价值观念与大学精神解读的同时,还应该时刻注意结合校园文化的相关活动,依照全校师生员工共同遵守的价值观念与大学精神,有意识、有步骤地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到校园文化活动中去,从而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等方面的能力。

3.5活动拓展是实现高职语文德育功能的实践路径

第一,高职语文教师在课堂内外都必须加强学生们在听、说、读、写等方面综合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全面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赏析、运用汉语言文字的能力。基于这种指导思想,笔者所在课题组编写教材的时候根据项目导向的思路设计了专门的“写作实训”,每个项目都设计有项目说明、项目要求、基础知识、基本功要求、写作技能、模拟场景和实训任务等操作性很强的内容,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带着项目任务进行有效的实践与训练。除此之外,还特别编排了“故事会”、“赋诗填词”、“书香校园”、“即席演讲”、“书法技能”等合适在课堂中开展的系列的语文实践和训练内容,不但充分突出了高职院校能力本位和“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改革要求,而且可以全方位地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常态化的训练与实践,教师可以更方便、更有效地在学生的课堂实践与训练中有针对地融入中国梦及德育的因素。第二,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好课内的实践活动,全面发动学生积极参加校内的各种实践活动。例如,在大学一年级时,结合大学精神及时进行行为规范方面的教育,结合语文课和各种语文活动,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全校性的经典诵读大赛、汉字听写大赛、演讲比赛等。在大学二年级时,全面发动学生积极参加全院性的主持人大赛、校园歌手大赛等活动,深度整合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之外的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各种有意义的活动和项目,全面实施大学生综合素质拓展与培养计划,让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社会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各种技能技术能力都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从而促进和帮助每一个学生在德、智、体方面全面发展,全面成长,全面成才。第三,陶行知说:“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应将德育实践纳入语文课堂教学,创设有效、广阔的德育环境,密切结合社会大课堂、生活大课堂,实行与时俱进、兼容并包的教学模式。一方面是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或实践活动,到革命纪念馆参观访问,深入当地社区开展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让学生在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实践活动中得到思想上与人格上的升华;另一方面是培养高职学生在平时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经常性地关注身边人和身边事,把高尚的人和事写下来,记下来,并在班上进行交流。特别要善于借助高职学生到工厂,到企事业单位去实训、见习或实习的机会,要求他们写好实训、见习或实习的方案、计划、调查报告或实践报告等。这样做不但把语文课堂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了,而且把语文课堂与日常生活真正融合起来了。通过丰富的社会活动,关注的不仅仅是学生的切身利益与前途命运,还与当前的社会、当前的生活息息相关,语文德育渗透功能不但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得到充分的发挥,而且在校园实践与社会实践中也得到了很好的拓展,中国梦视域下的语文德育功能不但因此充满了时代气息,而且把素质培养、能力训练落到了实处,适应了新时代对高职院校提出的培养“德艺双馨”的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要求。综上所述,在中国梦视域下把高职语文德育功能的实现作为教学改革的一个新方向,是时代的要求,是高职语文教学改革必须把握的一个重要方向。

作者:郭孔生 单位: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肖群忠.仁义信和民本大同———中华核心价值“新六德”论[J].道德与文明,2014(5):11-15.

[2]郭孔生.论隐性课程的涵义、特征和建设思路[J].辽宁教育,2012(11):21-23.

[3]董根洪.论的传统文化观[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4(9):6-7.

[4]宋洋.立足当代大学精神的德育创新建设[J].宣传思想文化工作,2011(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