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思考

时间:2022-12-23 08:51:14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思考

一、信阳市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工作基本情况

信阳市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工作最早从1986年开始,各县区开展时间不一。2006年企业养老保险实行市级统筹以后,各县区均成立了机关事业养老保险经办机构,并按照全省试点意见,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本地相关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试点办法,开展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各县区目前实行县级统筹,全市未制定统一的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制度。截至2014年年底,全市机关事业单位总人数25.15万人,其中在职职工18.28万人,离退休人员6.87万人,在职职工与离退休人员比例为2.6:1。在职职工年工资总额57.1亿元,离退休人员年退休费总额18.2亿元。全市机关事业单位实际参保职工人数为6.08万人,实际参保率24%。其中在职职工4.35万人,离退休人员1.73万人,基金累计结余-2684万元。

二、目前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试点覆盖范围窄,参保率低。有的县区维持1994年省试点办法规定的参保范围,参保对象为机关事业单位合同制工人和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全体职工。有的是在省试点办法的基础上,把覆盖范围扩展至全供及差供事业单位。原信阳市所属固始县则把覆盖范围扩大到所有行政机关和党委部门的公务员。目前我市参保主体主要是机关事业单位合同制工人、差供及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职工。全市目前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试点参保率只有24%。

2.统筹层次低,基金入不敷出。由于是以县区为单位进行统筹,一旦出现收不抵支,无法进行调剂,只能由同级财政进行补贴。目前,全市所有县区基金当期征收少于支出,截止目前,基金累计结余-2684万元。造成基金入不敷出的主要原因有四个:一是覆盖范围窄。新增的参保人员仅局限于已参保单位,造成离退休职工逐年增加,在职职工人数增长缓慢。二是部分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改制,原有事业编制人数大幅减少,有的改为企业,人员分流,造成缴费职工大量减少,部分县区出现在职职工负增长的现象。三是部分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经济效益下滑,收入降低,缴费能力下降。

3.费率不统一、缴费基数不规范。一是缴费比例不统一。商城县、光山县、淮滨县、罗山县、新县五个县为28%(单位20%,个人8%);潢川县、息县、平桥区、师河区四个县区为29%(单位21%,个人8%)。二是缴费基数偏低。主要有两类情况:一是以档案工资为缴费基数,二是以档案工资加津补贴为缴费基数。其中8个县区缴费基数低于当年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60%。缴费基数执行不合理也造成基金征收严重不足。

4.参保人员状况混乱,同工不同样。同一参保单位同身份的职工有的参保有的未参保,参保退休人员与未参保退休人员养老金发放渠道不一样,有的是基金发放,有的是单位自行解决,有的是财政发放。部分改制单位的退休人员未能整体移交企业养老保险经办机构,仍在事业养老保险经办机构领取待遇。

5.征缴工作不力,历史欠费巨大。部分参保单位因财政拨款不足,或经营效益差、资金紧张等原因,多年来造成大量历史欠费,县区财政难以负担。

6.经办能力较弱,基础管理不够规范。大部分县区机构编制不足,经办机构人员少,县区人社部门自行调剂人员,一人身兼多职现象较为普遍。有的经办机构办公设备和经费不足,影响工作开展。由于是县区为单位进行统筹,省、市主管部门对县区的指导和监管力度较弱,管理松散,造成县区管理制度不健全,基础管理不规范。各县区经办机构成立后,还没有形成一整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和科学规范的业务经办流程。管理手段落后,信息化建设严重不足。大部分县区仍停留在手工操作阶段,实行计算机管理的县区也是单机运行,没有开发相应的业务管理软件,大部分参保人员没有建立个人账户,个人参保信息和账户信息不完善。

三、新的改革实施办法启动

后需要解决的与原试点工作存在的衔接问题第一,由于试点期间个人缴费与养老保险待遇不挂钩及经办管理手段落后等因素,原有历史数据记录不清,不能准确反映参保职工的个人缴费本息,无法自然过渡到新的制度。即使可以考虑把以往的个人缴费或个人账户部分划入新的账户寄存,或转入职业年金过渡,但如果历史账户记录不清不实,亦无法实现有效衔接。不妥善解决这一问题,势必损害已参保人员的利益,引发新的矛盾。第二,目前全市总体情况是收不抵支,历史欠费较大,参保人员个人账户是空账运行,改革后个人缴费本息并入本人职业年金个人账户仍是空账,以当地财政现状做实改革前的个人账户困难很大。第三,部分事业单位改制后仍在机关事业经办机构参保并领取待遇,这些人员是否整体移交企业养老保险管理,如要移交管理相应基金如何划转?还有部分事业单位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并按企业标准领取待遇,改革后是否整体移交机关事业经办机构管理,移交后待遇如何计发、基金如何划转?这些都是需要考虑和解决的问题。第四,机关事业单位编外人员改革后按相关规定参保,如果不允许这部分人员参加机关事业养老保险而参加企业养老保险,则是否补缴?补缴标准、资金来源及视同缴费年限如何确定也需要予以明确。

四、几点建议

第一,合理确定统筹层次。鉴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实际情况,为确保政策统一,积极应对基金收支平衡,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实现制度可持续发展,避免出现地方局部风险进而导致系统性风险,建议尽可能地高起点起步,实行省级统筹或省级基金调剂制度。第二,实施方案要统筹考虑原试点时的各类遗留问题,如历史欠费问题,超编人员、漏保人员参保问题,改制单位人员移交等问题应一揽子解决,确保新制度的高起点顺利运行。对于原参保人员个人账户空账问题,改革后应对历史数据进行整理和恢复,确保详细记录本人缴费本息。考虑到财政的实际负担能力,建议在参保人员退休时做实此部分个人账户,或转入职业年金,退休时一次性结算。第三,规范全省经办机构名称、规格、编制和经费标准,实行参照公务员管理,便于统一管理和顺利开展工作。第四,全省统一开发信息管理系统,加强人员培训,以提高经办服务能力。

作者:刘振强 单位:信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