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人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4 03:20:59

城市人

城市人范文篇1

〔关键词〕北京市;人口;户籍

一近年来北京市人口变动的趋势。

从1999年到2007年,北京市的经济发展速度连续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与此同时,北京市常住人口和外来人口也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势头。北京市近年来人口变动表现出以下几个趋势。

1.人口保持增长态势。

从过去的几年看,北京市2007年常住人口为1633万人,相比1998年的1245.6万人,9年间北京市每年新增常住人口43万人,人口增长仍然呈现较高的增长水平。

2.外来人口保持较大规模增长。

北京市的人口增加主要是由外来人口引起的。

数据显示,9年间,外来人口由1998年的154.1万人,增长到2007年的419.7万人,每年新增29.5万人,占常住人口新增量的68.6%,即每三个新增人口中就有两个是外来人口……这体现了外来人口的常住化趋势,故控制外来人口的增长规模是北京市人口管理的重要课题。

3.户籍人口的机械增长。

目前,人们对北京市人口增长的关注主要集中在外来人口的增长上面,对户籍人口的增长尚关注不够。通过数据对比可以看出,近9年来户籍人口也呈大幅上升的增长趋势,每年新增13.5万人,占新增常住人口的31.4%,相当于每三个新增人口中有一个是户籍人口,户籍人口增长的90%来源于机械增长,且常住人口自然增长率基本保持稳定。这种增长固然是经济社会发展所必需的,但面对如此快速的增长,也应有相应的对策。

4.区域人口增长格局分化明显。

近五年来,人口变动的区域差距性最为显著也最具有代表性。核心区人口大幅减少67.1万人,拓展区人口大幅增加190.9万人,发展新区人口增加86万人,涵养区人口整体增加2.3万人。核心区和涵养区的人口变动数量符合北京市人口发展目标,但拓展区外来人口增加幅度过大(每年增加人口为47.7万人),发展新区吸引中心城区人口能力相对不足,每年仅吸引7.6万人。

二存在的问题。

1.人口快速增长使北京市面临巨大压力。

按现在每年净增43万人口的规模,北京市到2010年常住人口将达到1762万人,到2020年将达到2192万人,大大超出北京市“十一五”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到2010年和2020年的人口规模。而且2007年北京市常住人口新增52万人,相当于国外一个大中城市的规模,是历年来人口增加最多的一年,人口增长呈现出加速膨胀的趋势,如不加以合理解决,未来人口比上述预测数字还要庞大。这对北京市的资源、能源、环境、城市服务等方面造成的压力会越来越大。

2.外来人口过于集中在拓展区。

拓展区目前已经成为外来人口的主要聚集地。2002-2006年,拓展区新增外来人口56.1万人,占北京市新增外来人口的58.1%,拓展区良好的投资环境、教育水平、发展空间(就业吸引、置业吸引、学业吸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口,造成了人口分布也呈“摊大饼”式发展。这种外来人口过于集中在拓展区的趋势不利于北京城市的整体发展。

3.新城承担中心城人口疏散功能需加强。

目前,新城地区承担了大约北京市三分之一的外来人口,主要集中在城市发展新区,外来人口增加量占整个新城地区的83,3%。应当说新城的人口集聚效应开始显现。但作为未来北京市人口疏散的重点区域,其产业集聚能力还较弱,其人口承载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增强。

4.周边地区发展相对滞后。

据《中国区域发展蓝皮书》显示,2006年,京津冀区域的“环京津贫困带”贫困人口达到272,6万,这说明尽管北京市自身的发展速度很快,但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很弱。周边地区发展的落后,导致这些贫困区域的人口不断地涌向北京市,致使北京市的人口出口不畅,人口只进不出,难以疏散。

这也是近年来北京市外来人口(较低素质人口)不断增加的一个重要因素。

5.户籍管理及人口统计工作需加强。

户籍的多头管理和政策放松是人口机械增长的主要原因。中央、市属和军队三大系统均握有进京户口审批权(涉及26个单位的41个部门),小城镇、房地产外销、高校进京指标等方面的户籍管理政策也较为宽松。同时,因政策性原因造成的人户分离现象比较严重。据统计局抽样调查数据,截止到2005年底,北京市人户分离人口已达228.6万人,占户籍人口总量的19.4%,五分之一的户籍人口人户分离。人口管理的松散,造成人口统计工作不清,人口政策指向不明。

北京市人口增长应该主要吸引高端人才,以实现“高端、高效、高辐射”产业发展,但目前的人口管理现状难以做到这一点

三对策建议。

在全国快速城市化、人口大流动的背景下,实现北京市人口与资源的协调发展,应该多措并举。一要靠管理,采取市场经济措施,以优化产业结构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先导,引导人口自由、合理的流动,而且满足吸引高端人才的需要;二要靠疏导,从整个区域发展的角度考虑人口疏散,把更多的人口放到新城、周边地区及全国各地去。

1.优化北京市人口增长空间结构。

按照北京城市空间布局规划,应以调整产业结构为主线,逐步形成按主体功能定位的人口发展趋势,力争用5年时间,实现核心区人口比重有所下降,拓展区人口比重基本稳定,新区人口比重明显增加,涵养区人口集聚水平提高。

一是优化各主体功能区产业结构,控制功能区人口的相应比例,疏解中心城市部分功能转移到新城,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人口的有序、合理流动。

二是调控户籍政策,适当限制城八区的外来人口规模,积极引导外来人口流入发展新区。用鼓励外来人口在发展新区入户籍的制度,减少城八区外来人口持续增长的压力,实现北京市人口空间的合理布局。如新增机械迁入人口,户口优先落在新城;由中心城迁入的人口,其子女可优先进入新城优质中小学就学等。

三是加强房地产业的调控与管理。房地产业在全市范围内合理布局,在发展新区和轨道交通站点附近,采取积极措施使其成为中心城区人口的主要疏散地,控制新城商品房外销比例,避免成为外地流动人口的“新城”。可以对符合城市空间布局要求的居住区采取低生活成本的政策。

四是加强新城的优质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着力解决新城在教育、医疗、体育等方面的先天不足现象。建设若干重点项目,鼓励中心城优质公共服务设施整体搬迁到新城,以提升新城的人口吸引力。

2.加强区域合作。

加快推进京津冀区域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协作,从区域的角度平衡资源和产业,带动周边区域发展,引导人口在大区域空间上的合理流动。

一是加快推进京津冀区域在基础设施布局、产业发展、城镇建设等方面的合作实质性的开展,以产业就业引导人口转移疏解,减缓北京的人口涌入压力。

二是应特别注重与廊坊等周边中小城市的合作,提高其承载力,通过经济适用房、老年公寓、高校转移等方面的合作,引导人口向外疏解。

三是加强人口异地疏导政策研究,探索异地养老的医疗、社会保障政策,鼓励人口跨区域流动。

3.加强人口管理。

人口管理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的工作,应该在传统户籍管理手段与经济社会发展、劳动力供需与城市承载能力、完善各项服务与有效控制人口规模的现实矛盾中寻找平衡,立足现有条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提高人口管理与服务水平。

一是成立由国家有关部委、驻京部队和北京市政府有关部门参加的首都人口发展委员会,统一领导、协调首都人口管理政策法规的研究、制定、实施和修订工作;清理户籍迁入政策,变“多支笔”审批为“一支笔”审批,提高户籍迁入人口素质,确实为首都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二是建立流动人口管理信息系统,统筹协调各职能部门,建立标准一致、互为补充的全市人口综合动态信息管理平台,及时掌握全市人口信息,提高人口管理效率,降低人口管理成本。

三是对外来务工人员实行常态化管理。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劳动监察,规范用人单位的用工行为,如保障最低工资水平,健全社会保障机制,提高企业雇用外来劳动力的成本;严格限制大量使用外来人口为主体的企业和产业的发展。

四是对外来人口提供市民化服务。依法加强对居住场所的管理和服务,改善外来人口的居住和工作条件,如清理整治“城中村”、城乡结合部、城市地下空间等聚居地,防止形成“贫民窟”;合理调整水、电、气等生活要素价格,提高北京市居住、生活成本,以此控制和减少“三无”人员等寄居型人口的盲目流入。

参考文献:

城市人范文篇2

一、城市管理的人本转向

从人本的“本”的本意来看,它既有本体、本源、本根之意,也有本质、本真、本纲之意,由此观之,所谓人本管理就是高度的关心人、重视人、尊重人,以至将其提升到世界之本的地位。当然,这些只是从哲学的角度进行关照的,具体到管理思想发展史而言,人本管理的出现,是伴随着管理思想的两次转变而出现的,即从客体至上的效率哲学到主体至上的行为哲学再到主客体统一的系统哲学的管理思想的转变而出现的,它标志着管理者被管理者之间新颖关系的诞生。从这种新颖关系来看,人本管理不仅仅是要求管理者把被管理者当作人来看待,也不仅仅限于重视人、关心人、尊重人、依靠人、激发人的热情;更不局限于做好人的思想工作,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协调好人际关系;同样,它也不仅仅就是人力资源的开发,对人力资本的重视和运用……等等。它的新颖之处在于它是对旧的管理关系的颠覆。在这种新颖的关系中,管理者的权力与被管理者的权利被进行重新审视,这就意味着管理者权力的合理性及合法性需要进行重新塑造。当然,这种塑造是需要条件的。就行政管理而言,人本管理的出现是伴随着权力的人民性的出现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它标志着管理权力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已经实现了转换,即由注重单一的工具合理性或价值合理性向工具合理性与价值合理性的和谐统一转变,权力的来源由魅力型、传统型向法理型的转变。管理的重心由权力本位向权利本位转变。管理目标由注重效率向注重效益转变。最终,它是以谋求管理的高效率和高效益为直接目的,以人的身心健康、人与人的平等、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的和谐为旨归,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最终目的。这即是说,在人本管理中,人不仅是实现管理目标的手段,而且是管理的目的所在。管理的一切工作,最终都需落脚到每一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上来。“城市管理(UrbanManagement),又称城市社会事业管理……城市管理是从市政那儿分离出来的,到目前为止,城市管理与市政在许多方面有重叠部分。城市管理与市政不同的地方是,市政包括城市政治过程、经济行政、行政组织,……城市管理是指城市中非政治、非经济的公共社会事务的管理活动。”203由此可见,城市管理属于城市公共社会事务管理(即公共管理)。虽然城市管理不能等同于行政管理,但是在目前,世界各国政府仍是城市管理的核心主体。就中国而言,更是如此,因为我国公民社会还不发达,因此,绝大部分城市公共社会事务都还由政府各职能部门来承担。从此意义上说,城市管理仍然属于行政管理(夏书章教授就认为狭义的公共管理是指政府对社会公共事业的管理(即狭义的行政管理)。57而马克思也曾指出:城市一出现,就需要有公共的政治机构。30当然,问题的重心并不在于城市管理是否是行政管理,而在于如何实现管理创新,即把城市管理从单一管理主体变成多元管理主体,从注重以事务为主、以政府为本位的管理行政向以人为本的服务行政转变,这才是贯彻实施好城市人本管理的关键。

二、以人为本是城市管理发展的必然

城市人本管理的出现,并不是突如其来的,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和现实缘由的。首先,从城市的起源来看,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城市作为一个客观实体存在,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从城市这个词的起源来看,城市起初是分离的。城和市最初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城是一种防御设施,是奴隶制国家为了军事防御而建造的,它四周围以城墙,扼守交通要冲。《墨子·七患》中说,“城者所以自守也”,“城郭沟池以为固,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而市则指商品交换的固定场所。我国古代有“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周易·系辞》)之说。这说明最初的市是在一定地域内固定的、集中商品交易场所。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商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的产物。城与市结合起来既反映出了城市的起源,又反映出城市的两种最古老的功能——卫君守民和商品交换。可见,城市从它建立的那一天起,就寄寓着淡淡的人本情怀。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的数量不断增多,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的人口不断增加,城市的功能也越来越丰富。城市已发展成为集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娱乐、金融、贸易、旅游、信息、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人类活动中心。城市的发展与发达程度,已成为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然而,不管城市如何发展,人始终是城市的创造者,城市也始终是人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而建造的。没有人的存在,没有人对于自身居住环境的需要,也就无法论及城市的产生。因此,城市从本质上说,“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而创造的人工环境。城市物化环境的背后是人类社会的存在,而人类的需要又是人创造城市的动力之源”3。可见,城市终究不过是人类需要的产物。离开了人类的需要,城市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价值,而且很快就会衰败。在历史上,这种例子是不少见的。至此,我们认为,只有人才是城市的主体,城市是为人的生存、自由和发展而存在的。当然,是为多数人存在还是为少数人存在,则不仅反映出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和民主程度,也决定了城市管理能否真正实行人本管理。这表明,城市的属人性并不意味着城市管理天然就是人本管理,历史的事实是: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城市管理只是奴隶主阶级和地主阶级奴役人民的手段。只有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城市人本管理才作为理念第一次被提了出来。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管理只是有钱人与有权人的游戏,对于广大民众而言,他们无权无钱,因而是极少有机会参与到城市管理的事务中来的,就此而言,城市人本管理只不过是资本家及其代言人装点门面的一出“好”戏而已。是不可能真正实现的。只有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社会,城市人本管理才有可能变成现实。

其次,城市管理能否实行人本管理取决于城市管理者的权力来源。这就是说,权力是否属于人民决定了城市管理者能否真正实行人本管理。资本主义社会也声称权力属于人民。但我们知道,在资本主义社会,权力在本质上源于钱,而不是源于人民,权力总是被掌握在少数有钱人及其代言人的手中。因此,权力属于人民只不过是一个骗人的幌子而已。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我国宪法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国家行使行政权的国家机关是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1999年宪法修正案又明确规定我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宪法的这种规定,标志着我国权力的合法性已从魅力型、传统型向法理型转变。这即是说,人民的权力通过法律的形式授予政府,政府依法进行管理。可见,城市管理的实质就是城市管理者为它的委托人即为人民而管理。正是由于人民权力对于城市管理权的源生性,使得城市管理者在城市管理中所做的一切都必须以人民的权利为依归。舍此,管理者的管理权就失去其合理性与合法性。虽然,到现在为止,我们还做不到全体人民直接参与管理城市的各种事务,并且在实际管理中,广大人民群众也常常是处于被管理者的地位。但是,既然我们宪法已确认了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人民,那么就必然决定了城市管理者手中的管理权只能是为了人民的利益服务的。这一点是任何一位城市管理者都必须清楚的,只有这样,城市管理者在进行城市管理时,才能做到一切为了人民。也只有这样,在进行管理时,才会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齐之以法”,文明管理。由于人民群众不仅是管理者权力的源泉而且也是他们的衣食父母,因而在城市管理过程中,对于那些违章占道、摆摊、乱倒垃圾、乱排污水等少数违章者(人民也是有缺点和错误的),城市管理者要从思想上使他们认清他们的所作所为的危害性,以便自觉地做到以后不再重犯;对屡犯者,也要用制度进行管理,做到让他们受罚也罚得心服口服,而不是一身的怨气。更为重要的是,要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上去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人民总是由一个个个人组成的,他们在社会中分为不同的阶层和阶级,他们中总是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弱势群体,特别是那些下岗职工、残疾人员,文化水平较低,家庭经济困难,社会关系单一,谋生技能较弱。作为城市管理者,最重要的是要想方设法为他们排忧解难,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对待他们,或者一罚了事,而是要本着人民权力为人民的原则,认真细致地做好服务工作。总之,只要这些做法是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依归的,都会最终取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理解而能把问题妥善地解决的。人民不是“刁民”,人民是城市管理者的服务对象。只有明白这一点,才会切实做到总书记所说的“三个为民”,即“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而这,又怎么检验呢?答案很简单,那就是: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唯有如此,才能使城市管理者化管理为服务,才能发展好、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利益,才能做到人民的权力为人民,也才能真正实现城市人本管理。

再次,执政党的性质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人本管理能否真正实行。现代政治,绝大多数都是政党政治。与世界其它国家的执政党相比,惟有中国共产党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定为自己的宗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永远不变的誓言。“人民是我们国家的主人,是决定我国前途和命运的根本力量。党的全部任务和责任,就是为人民谋利益,团结和带领人民群众为实现自己的根本利益而奋斗,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党的一切工作和方针政策,都要以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最高衡量标准”2,这就为城市管理定下了人本的基调。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又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表明,人本管理已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项重要的战略决策。在我国,城市管理主要是党领导下的人民政府的具体职能部门所行使的职责,它理应把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贯彻落实到城市管理工作中去。因此,在管理过程中,首先应该树立平等意识和服务意识,即在人格上,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人格是平等的;管理者没有丝毫的特权,相反,手中的权力是为被管理者服务的。其次,应树立法治意识,即手中的权力是由法律规定和赋予的,不能超出法律之外。再次,应该有高度的效率和效益意识。因为城市管理工作的好坏,与城市管理效率的高低是有着密切联系的。只有提高城市管理的效率,消耗最低的成本为人民群众做出最好的服务时,才算实现管理的高效益,可见,管理上的高效益其实就等于减轻了人民的负担和资源的压力。更为重要的是,“‘以尽可能少的消耗获取尽可能多的产出’的催化剂和推动力,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通过学习和实践所获得的智力的进化和因智力进化驱使的对物质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在生存空间有限、资源稀缺和人口迅速膨胀的今天,为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赖以持续的基础就是人类自身智力的进化以及控制资源配置效率的能力提高在内的整体素质更为全面的发展和完善”126。如此看来,人本管理的实行不仅是中国共产党战略决策的落实,也是通向节约型社会、和谐社会以及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必由之路。最后,在利益问题上,应做到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就决定了城市管理者的一切工作是为了广大市民营造一个工作、学习、生活的良好环境而不是为己谋私利的。也只有这样,才会无愧于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三、彰显人本管理,引导城市和谐

城市管理如何实现人本管理?首先,必须走法治与德治相结合之路。当前,我国宪法已经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确定,为依法治市明确了方向。行政管理“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法律管理。这种法律管理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国家行政工作要以法管理,用法律手段去管理相对人及行政事务。另一方面,国家行政要依法管理,不实行法律管理,行政管理就无法进行,也无法存在”31-32,因此,在城市管理中,首先应是依法管理、依法治市。我国是一个有着二千多年封建历史的国家,“人治”观念根深蒂固。人治,本质上就是专制,人民的利益从根本上说是不在统治者的考虑之内的。现在,“人治”这种封建流毒还依然存在,轻“法治”,重“人治”,长官意志较浓,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等现象还比较突出,各种人为干扰因素还比较大。究其原因,这许多都是与领导者和主管部门法治意识不强,违法操作造成的,而其实质,则是领导和主管行政部门的自身利益在做祟。社会主义的建立,就是为了消除这种只顾私利而不顾人民大众的利益的做法。同时,这也是与“三个代表”中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相违背的。因此,必须切实走到依法治市的法治轨道上来。法治,从其根本上说就是:“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订得良好法律”192。在我国,法律是体现人民的根本意志和利益的,它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因此,在城市管理中,只有走法治之路,才能更好地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才能更好地规范城市管理中权力的运行,将权力置于法律之下。也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管理中的腐败现象,使城市管理更加文明。当然,光靠法治也是不行的,因为法律重在治“标”,是一种事后的“惩”治。德治,则强调思想道德的防范作用,它重事前的说服与劝导,是一种“治本”的方式。我国有着重视道德教育的光荣传统,把依法治国方略与以德治国思想结合起来,不仅能充分发挥我们的特长,而且,可以弥补我国缺少法治传统的不足,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从而最大限度地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其次,扩大城市管理中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参与度,使“人本”回到“本人”,这既是实现城市人本管理最重要的基础,也是城市人本管理的内在要求,更是权力向其主人——人民回归的表现。如果说“任何一种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身”[9]443的话,那么,从终极意义上说,任何城市管理都是把管理城市公共社会事务的权力还给市民,任何人本管理都是把人的管理还给人自身。从唯物史观来看,国家是从社会中产生出来的,即“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使社会分割为阶级时,国家就由于这部分分裂而成为必要了”[10]170。国家权力向社会的回归,正说明“社会把国家权力重新收回”、“变成社会本身的生命力”[11]95。当然,在现阶段,这种理想还不可能实现。但是,既然城市管理是公共管理(虽然也是行政管理,并且管理主体是政府),那么城市管理的主体也就应该是多元的。即城市管理主体由政府单一主体向政府、市民、社会中介组织等多元主体转变。这种转变意味着城市管理权力向公民社会的逐渐回归,因而也势必要求精简政府机构、转变政府管理城市社会公共事业的职能,将其中的政府管不了、管不好的事情交给社会中介组织,逐渐使城市社会公共事业市场化和社会化。而城市管理社会化的结果又会使市民的管理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而最终促成公民社会的成熟。当这种共同管理达到一种和谐状态时,就意味着城市管理逐渐走向了善治。从善治的本质上看,“善治实际上是国家的权力向社会的回归,善治的过程就是一个还政于民的过程。善治表示国家与社会或者说政府与公民之间的良好合作,从全社会的范围看,善治离不开政府但更离不开公民。从某个小范围的社群来看,可以没有政府统治,却不能没有公共管理。善治有赖于公民自愿的合作和对权威的自觉认同,没有公民的积极参与和合作,至多只有善政而不会有善治。所以,善治的基础与其说是有政府或国家,还不如说有公民或民间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说,公民社会是善治的现实基础,没有一个健全的公民社会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善治。”[12]195而且,走群众路线、依靠广大群众,历来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人民群众作为城市的主人不仅是城市的管理对象,更是城市管理的积极参与者。他们依法有权参与城市管理决策、实施、监督的全过程。从现实上看,以人为本的城市管理的任何一项活动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首先,人民群众作为城市的主人和城市生活的主体,他们依法有权参与城市的管理。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主体的权利。其次,人民群众的充分参与是保障其利益实现的有效途径。人民群众是城市管理最直接的利害者,把城市建设管理好,其根本目的是改善人民群众工作、学习、生活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的工作、学习生活质量。人民群众作为城市管理的“用户”,是检验城市管理是否以人为本的最终评判者,必然对其“产品”的质量最为关心,在这一“产品”的生产过程中,他们就会自动地进行质量把关,严格要求。再次,人民群众的积极的参与是城市管理民主化科学化的必然要求。现代城市是一个大系统,涉及到多部门、多学科。现代城市管理包括许多方面的内容,我国颁布的《城市容貌标准》中规定的城市管理包含四个方面九项内容,即市政设施管理、园林绿化管理、城市道路、建筑物、公共设施,园林绿化、环境卫生、广告设置、各类标志、贸易市场、公共场所等。这说明城市管理内容的构成是多要素的统一。仅以市政设施管理中的城市规划的为例,它涉及到技术、行政、经济、社会等多个学科、多部门、多主体的认可和协作,即使仅就规划技术而言,也涵盖了规划理论,工程技术,空间美学等内容,任何规划师竭尽毕生精力,也不可能成为规划全才、通才,就专业和社会角色局限,编制规划的规划师团体也无法客观独立地处理好影响规划的方方面面的复杂因素。因此,应吸收多学科专家、多层次、多部门人士参与规划,为规划献计献策,集思广益,这一方面可以避免规划脱离实际而造成的判断失误,使规划结果更为科学与合理。

城市人范文篇3

关键词:人文景观;城市设计;荆门市

一、荆门市城市空间的布局

1.荆门市历史自然环境。荆门城依山而建,城名也因山而得,据历史资料记载,早在唐代就有“荆门”这一地名,自古就有军事重镇素有“荆楚门户,控制要冲”之说。《荆门州志卷之四(疆域)》中的记载:“江、汉、沮、漳,楚之望也,荆门适当其中,东抵汉,西抵漳,南抵荆州,北抵蛮河。”位于湖北省的中部,距江陵以抵汉水,连鄢郢而控巴蜀。结合东西南北的地域特点具有包容性。荆门市目前所辖管着包括钟祥市、掇刀区、东宝区、沙洋县、漳河新区和屈家岭管理区在内以及一个首级高新区的共计三百多万人口。2.城市空间布局发展的进程。从城市发展的进程上来看,荆门市的前身荆门县抓住发展“三线城市”的机遇,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主动进行产业结构的升级,逐渐将城市由传统农业耕作经济转型成以工业化生产为主的城市。从七十年代开始,引进了一批中央、省、地区级别的企业与建设完备的铁路设施为主,城市形成东西并立的格局。东城区主要是产业工业区域,西城区则是延象山大道建设的居民主城区。在一九八三年荆门市荣格获升成省辖市之后迎来了经济的蓬勃发展,城市迅速扩张成中等规模的城市。但受地形的影响,荆门市逐步向南发展,于二〇〇〇年跳脱主城区的限制沿二零七国道和荆宜高速公路等交通要道选址,成立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掇刀区。这一决策也加快了荆门主城区的向南扩张,形成以东宝山、西宝山嵌入主城区“两山携城”的情况。3.人文景观的分布。基于荆门城的地理条件,目前主城区现存的人文景观主要分布在以东宝山、西宝山、象山和城区以内为主的区域。按照曾经的荆门古城承链状环形“包围”着荆门荆门古城,可根据这些人文景观的用途和分布位置划分为标志性宗教建筑、历史人文建筑和文化景观。(1)标志性宗教建筑荆门的宗教信仰多元化,尤其是以佛道两家见长,因此以白云楼、唐安古寺为代表的古代宗教建筑分布在荆门城中东西两座山上,白云楼的建造起因是在东宝山峦发现一洞曲径通幽,相传当年吕洞宾曾骑白鹤驾白云在此处修行。故当时的道教信徒便在此处建立了白云观,是荆门是道教活动的重要建筑。唐安古寺相传始建于唐武德元年(618年),元赐名广福寺,于明代洪武元年翻修,后改名为安福寺,又在清代乾隆十九年改名为唐安寺。原址位于蒙山东峦(如今的象山公园),与上世纪五十年代拆除后又重建在西雨山山顶,在二〇〇九年又移至宝马山东麓宝马泉北端。(2)历史人文建筑荆门城的两座有名的历史人文建筑,陆公祠和老莱子山庄都坐落于城西的象山,陆公即是南宋著名理学家陆九渊,陆九渊曾官拜荆门知军在任期内开设讲堂,设立官学贡院,十分受百姓的爱戴。后于明朝弘治年间将他讲学的“蒙山”改名为“象山”,并在象山脚下修建陆公祠来纪念他。老莱子山庄是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老莱子隐居的地方,老莱子的“斑衣娱亲”被列为中国二十四孝之一,后由各代的荆门知军因其典故逐渐修缮成形。(3)文化景观龙泉十亭和象山碑刻坐落于象山风景区文明湖一带,自隋代以来始建初月亭,后经历各朝代逐渐修葺亭阁十处有余。与之相对应的象山碑刻因坐落在亭子附近的几眼泉水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而得来,其中不乏有黄庭坚、陆九渊的墨笔。

二、荆门市现存的人文景观现状

1.城市快速发展缺陷。随着城市发展的进程加快,城市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很大的程度上改善城市居民交通、商业、生活水平。人民物质水平提高的同时对于精神文明的需求也在提高。同时,城市化的发展也带来了人文景观保护上的问题,通过挖掘文化深度提高城市归属感,可以作为一种增加城市居民的幸福指数的手段。2.荆门现存人文景观问题。根据我国《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的规定对于现存的较多人类活动的文化遗址的保护,荆门市区的人文景观保护修葺还是尊重原址面貌,但现代的技术和材料的运用还是难以避免失真。其次,有部分位于城市社区的人文景观会占据城市居民的生活空间,也因此产生了一些矛盾。对于文化景观的认知,历史文化人物的教育科普也是十分欠缺的,这些现存坐落于荆门城市间的人文景观就如同一般的休闲娱乐场所,失去其特定的历史意义。

三、荆门市人文景观建设的指导理论

1.理论指导。正确处理好现代城市发展与人文景观保护,弘扬传统文化,使城市的横纵向发展趋于平衡和谐的状态。在基于对文化的保护与宣传科普的前提下,吸收借鉴部分国内外优秀的城市设计理论及实践经验,从根源上对城市动态长期的运行起到良性循环的效果。2.城市设计的定义。城市设计的定义可以理解为对于城市面的整体设计,这并不是类似于建筑设计的一元性而是建立一个可以再次创作的基础环境,通过将城市区段的划分建立起一种“无形的网”从而影响设计者的决策。这些具体的策略在几十年的实验运行中趋向于完备,在对于荆门市设计空间的整合与规划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3.城市设计的方法。当代城市设计的概念最早是在1971年的旧金山,由当时的城市设计师们设想采用一种区别于建筑设计中建筑师所惯用的针对一个单体建筑的,进行区域化的联系影响各个单体与群体决策,通过这种方法来实现对于城市环境规划与合理扩建的构想。这些构想在进行了一系列的归纳和实践,逐渐实现了设计师对于城市环境设计的构想,在1982年林奇提出的由“方针、计划与导则来指导形成城市环境。”希尔瓦尼在1985年发展了林奇的理论,他将城市设计产品分为了四类“方针政策、设计方案、设计导则和计划”为了更好的理解与运用这四种方针,对这四类方针作出具体解释。(1)方针策略“方针策略”是指对各种想法的综合阐述,多方面的影响最终决策,它以各种表现形式影响各个单体与群体层面上提供了合理的解决方法,多用在历史人文保护和解决税收政策上。(2)设计方案“设计方案”则是针对其他三种方针的具体描述说明,在类似文件中最为具体同时针对编制这类文件的限制也是最大的。(3)设计导则“设计导则”是一类非强制性的规则,其性质包含的内容广泛,属于一种广义上的概念。是决策者在作出决策时所需要考量的范畴,城市设计的规则策略也包括了立面处理、建筑的体块与建造面的研究。(4)计划“计划”则是指一种对城市的长期维护以及对于城市环境的管理,是一种动态有机的综合调整,运用丰富的程序计划来鼓励那些改建或是扩建的城市环境从碎片化的无秩序向规则的统一转向。4.规划构想。运用这一城市设计理论在整体的规划设计上从源头针对城市现存的人文景观制定方案,依据现行的政府规划文件,同时加强区域、部门、各层次之间协调与整合。

四、结语

现代城市飞速发展扩张与传统人文文化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针对荆门市现存的人文景观与城市发展所产生的矛盾,运用成熟的城市设计理论搭建框架,在此框架下设定的城市处理方案或许会对引导城市建设今古共生,提高城市居民归宿感有一定参考意见。

参考文献:

[1]边晋如.生态立市背景下的城市绿地系统优化提升研究——以荆门市为例[J].建设科技,2016(13):61-64.

[2]刘玉杰.现代景观规划设计诠释──由西蒙兹的《景观设计学》谈起[J].中国园林,2002(01):19-22.

城市人范文篇4

一、增加投资兴业人口

1、完善招商引资考核办法。

鼓励引进外来资本改造重组或参股控股本地工业企业,新增固定资产投资额500万元以上的,纳入年度招商引资考核,其他类型按考核办法折合。

新引进注册资本1000万元以上的商业银行、担保、典当等金融机构、市政府实施的“55210”工程中的五大物流中心、十大市场开发项目和落户湖滨新城开发区的固定资产投资300万元以上的设施农业项目,固定资产投资800万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一次性开工建设20000平方米以上的房地产开发项目、固定资产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卫生、科技、旅游、文化等项目以及职教园区投资3000万元以上的学校项目,视同工业项目考核,计入部门招商引资实绩。

对提供超过500个固定就业岗位的招商引资工业企业,按固定资产投资额的1.2倍纳入招商引资考核;提供就业岗位在1000个以上的,按1.5倍纳入招商引资考核。

2、鼓励在市区建设知名企业总部、研发中心、销售总部。层数超过12层的,容积率可超过5。凡自用的,可按政府零收益供地,如需转让房屋产权,可根据出让面积按比例以政府最低保护价缴纳土地出让金,并取得完全的产权证明。

3、鼓励建设标准厂房。各类社会资本建设标准厂房且一次性开工面积达到10万平方米以上的,免收市权范围内的各项建设规费。

4、鼓励建设大型市场。

对大型商业综合市场建设用地,建设期限在2年之内的,土地出让金实行先交后奖政策。建筑面积在10万平方米以上的,成交土地出让金净收益的60%奖励给投资者;建筑面积在15万平方米以上的,成交土地出让金净收益的80%奖励给投资者;建筑面积在20万平方米以上的,成交土地出让金净收益全额奖励给投资者。

在市区建10万平方米以上的市场,建成后2年内自用或出租的,可按政府零收益供地。2年后允许产权转让,并根据转让面积按比例以政府最低保护价减半补征土地出让金。

5、鼓励发展市场配套加工企业。对为大型市场配套的加工区内的加工企业,除享受市经济开发区的有关优惠政策外,免收在基本建设审批过程中所涉及的市权范围内的各项规费。

6、降低注册门槛。凡从事产业政策鼓励类的服务业,新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未达到《公司法》规定的最低数额,允许实行分期到位,首期注册资本可按申请注册资本额的10%给予注册。允许注册资本3万元成立科技类有限责任公司。对从事科技开发、咨询、中介服务和专为物流企业提供服务的服务业个人独资和合伙企业,实行1元注册。注册资本达到500万元的贸易型企业,注册资本达到200万元的专业科技咨询、服务型企业,均可申请冠省名。

7、提高外来投资者政治待遇。凡固定资产投资在1000万元以上或提供1000个以上就业岗位,符合有关条件的,可作为市、区人大代表候选人或聘为政协委员。

二、增加创业就业人口

8、鼓励发展蓝领公寓。

鼓励在市经济开发区、湖滨新城开发区、*经济开发区、宿城经济开发区(以上四区统称开发区)规划建设蓝领公寓,低价出租或按成本价出售给开发区内企业及其员工。

蓝领公寓的绿化率、容积率等指标可依据省定标准执行。用于出租的蓝领公寓,土地价格和各项建设规费享受安居房政策。

9、鼓励企业自建职工宿舍。在不改变土地用途的前提下,鼓励开发区内企业自建职工宿舍,用于出租给本企业职工,免收市权范围内的各项规费。

10、鼓励党政机关人员创业。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辞职在本地创办企业的,组织人事部门应予批准,并按原工资渠道分别给予2—5万元经济补偿。党政机关行政工作人员工龄满20年的,在本地创业的,经批准可提前退休,享受正常退休待遇。

11、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创业。对大中专毕业生,实行“先落户后就业”政策,自主创业的,自开业之日起,3年内免征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所得税,并免收属于管理类、登记类和证照类的所有各项行政性收费。免费为去民营企业、自主创业的毕业生提供档案管理等人事服务,符合条件的可评定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招(聘)工作人员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聘)用。

12、鼓励外出人员回乡创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在200万元以上的,其子女在基础教育阶段,可在公办学校免费自主择校;投资兴办公益事业的,投资额占项目总投资额50%以上的,可根据本人意愿为项目冠名。

13、成立创业就业辅导中心。凡有市场主体培育准入职能的市直、区直部门,根据各自的职能特点,年内分别成立创业就业辅导中心和培训中心,为创业就业者提供业务培训、项目开发、信息咨询、政策指导、手续办理、资金扶持等方面的综合服务,并每年结队帮扶创业者不低于20个。

14、降低进城入市门槛。进入新建市场的经营者,前2年免收工商管理费,后3年减半收取工商管理费;税收实行先交后奖的政策,由同级财政按年度结算,前2年税收地方留成部分实行全额奖励,后3年奖励税收地方留成部分的50%。

15、增强开发区的城市功能。

鼓励在开发区设立银行营业网点、ATM机、POS机,因业务发展需要建设自用营业或网点用房的,土地按政府零收益出让,免收市权范围内的各项规费。对在开发区设立支行的银行机构,办公用房土地出让金按政府最低保护价减半收取。

鼓励在开发区内以3000户以上为一组团,建设教育、医疗、购物及娱乐等生活配套设施完善的新型社区,对社区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免收市权范围内的各项规费。

增开市区到开发区的公交专线,公交班车亏损经费由开发区财政会市公交公司给予定补。

16、积极鼓励发展物流业、物业管理、家政服务、托幼业、养老业。5年内免收教育费附加,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和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由同级财政先征后奖。

17、加快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鼓励法人资本、民间个人资本和外商资本,按照国家法律和政策规定,投资设立商业性信用担保机构和企业间互助担保机构。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和再担保机构从事担保业务的收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3年内免征营业税。

18、鼓励企业吸纳“4050”下岗失业人员。各类服务型企业,包括商贸、餐饮企业(国家限制的行业除外),当年新招用“4050”下岗失业人员,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经市、区劳动保障部门认定,可享受社会保险补贴。

三、增加就学就医人口

19、加快推进两区农村高中进城。*区、宿城区的所有农村高中学校,2年内全部集中到市区,优先享受民办学校的各项优惠政策。

20、鼓励引进人才和学生。

凡具有本科以上学历、高中级职称以及我市紧缺型和具有特殊技能的各类人才来我市就业、创业的,按人才派遣管理办法实行人事。

鼓励市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院校扩大办学规模,扩大对市内三县和市外、省外招生。大力发展各类教育中介机构和经纪人队伍,从市外每招收一名职业学历教育学生奖励50元;设立教育中介服务特别贡献奖,连续3年每年从市外招生1500人以上或连续3年累计从市外招生5000人以上来我市就读职业学历教育的中介机构和经纪人,一次性奖励8—10万元,奖金由同级财政支付。对到我市职业学校就读的外地学生,实行弹性学制和学分制,边工作边学习,达到一定学分后,发放毕业证书。对经济困难的学生,学校要适当降低学杂费并给予一定生活费补助。

21、设立民办教育发展基金。市、区财政分别设立教育发展专项基金,资助和奖励民办学校,对创建成三星级以上普通高中、省重点职业中学、省合格职教中心、部级重点职业中学和省示范幼儿园的民办学校,按等级给予20—6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

22、增加职业教育投入。教育费附加主要用于职业教育。在确保农村成人教育人均0.5元经费全额拨付的基础上,各级在安排使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科技开发和科技推广经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经费以及扶贫资金时,把农村职业教育培训经费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在职业院校紧缺型人才基地建设、示范专业创建等方面,市、县财政安排一定的配套资金。

23、优先安排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由居住地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情况就近安排,并享受市区户籍学生同等待遇。

24、鼓励各类资本在中心城市办学、办医。达到一定规模的,政府零收益出让土地,免收市权范围内的各项规费。

四、增加购物休闲人口

25、加大旅游开发力度。

市财政每年安排100万元旅游宣传促销专项经费,建立专门帐户,专款专用。*区、宿城区参照设立旅游宣传促销专项经费,并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新创办的国家3A级以上旅游景区、四星级以上饭店、旅游商品加工企业、旅行社等旅游企业,税收实行先交后奖的政策,由同级财政按年度结算,前2年税收地方留成部分实行全额奖励,后3年奖励税收地方留成部分的50%。3年内免收市权范围内的各项规费。

争取建设省级骆马湖疗养度假基地,吸引市内外离退休干部和单位职工到宿迁疗养度假。

26、大力发展会展业。鼓励各单位、各部门申办省级、部级部门工作会议和专业会议。对在我市举办各种省级或部级会议、展览、竞赛等活动,每次由同级财政奖励主办单位或个人2-10万元。单位和个人举办上述各项活动向参观者收取的各项价款,按“服务业——业”征收营业税。大型展览馆的建设,免征城市市政公用基础设施配套费。

27、迅速增加客运、货运线路数量。招标开辟除边远省份以外的直达长途客运和货运线路,对新辟线路免征市权范围内的各项规费,对亏损线路由同级财政会交通部门在一定时期内按比例给予补贴。

28、广泛开展文化活动。中心城市每年开展大型文化活动不低于12次、广场文化活动不低于30次。

29、延长公交车运营时间和拓展线路。

自2006年6月1日起,城区公交车在5:30—21:30,其中夏季5:00—23:00之间保证正常运行,因延长营业时间而发生的亏损由同级财政会交通部门予以补贴。

*区和宿城区内所有农村公路通达的行政村和居住点,都要开通通往市区的公交车。

30、延长经营场所营业时间。市区各商场、超市、新华书店晚间营业时间延长至21:30。

五、增加入城居住人口

31、进一步放宽户籍政策。

凡在市区有合法固定住所,或固定就业岗位,或求学培训人员,不受任何条件限制,均可在所属城区登记入户。

对在市区购房居住的本市农民,凭房屋产权手续可直接办理家庭成员户籍登记手续。

32、继续鼓励房地产业发展。

市区经营性用地出让实行净地挂牌,契税由土地储备中心缴纳。国土部门可根据缴纳的土地出让金比例,办理相应的土地手续。

鼓励在规划确定的重点区域集中发展高层建筑(8层以上),并免收市权范围内的各项规费。凡开发高层建筑面积占总开发建筑面积60%以上的,成交土地出让金净收益的50%奖励给投资者;凡开发高层建筑面积占总开发建筑面积95%以上的,成交土地出让金净收益的80%奖励给投资者。

房地产开发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建筑渣土,实行分类管理。拆迁渣土按标准减半收费,地基渣土外运的按标准减半收费,不外运可以回填的不收费。

市区范围内所有房地产开发项目的行政规费,可延缓至商品房预(销)售许可证前缴纳。

凡取得《土地使用证》的,金融机构都应当办理房地产项目贷款。进一步放宽商品房预(销)售限制条件,凡项目取得《土地使用证》,商品房基础出正负零以上,即可办理《商品房预售许可证》。

33、鼓励到市区购房、租房。

凡在市区内购买的住房,不受单套建筑面积144平方米和成交价格在同级别土地(同类区域)住房均价1.44倍等条件限制,契税一律按1.5%征收,商业用房按3%征收,与国家规定税率的差额部分由同级财政补齐。不具备产权面积的车库不缴纳契税。

市区范围内个人购买普通住房超过2年转手交易的,缓征营业税。

支持、鼓励居民和房地产开发企业依法出租自有闲置房屋和空置商品房,房产税3年内享受先征后奖政策。

34、积极鼓励发展私家车。

对私家车的购置附加、养路费用、证照办理等费用的征收,按淮海经济区最低标准执行。

对无法及时办理牌照的新购私家车,凭临时牌照均可办理车辆移动证,车辆移动证的有效时间延长至6个月。

35、完善配套功能。年内完成城区公厕、公共活动场所等专项规划编制并启动建设。开工建设市区第二水厂,引进骆马湖优质水源。

六、强化组织领导

36、健全领导体系。市里成立中心城市人口五年倍增计划领导小组,市长任组长,常务副市长任副组长,市直各有关部门“一把手”为小组成员。*区、宿城区、市经济开发区和湖滨新城开发区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切实增强对中心城市人口五年倍增计划的组织领导。

城市人范文篇5

城市地下空间是以岩土体为介质和环境,地下防空洞所引发的地质灾害因地质构造、岩土体性质、工程规模和施工方法而异,核心地质问题是岩土体强度、变形、水文条件以及岩土体与地下结构相互作用下的稳定性问题.一般情况下,由地下防空洞引发的地质灾害破坏机制为:上部(荷载、水浸等)作用→洞室顶板受压变形、岩土体局部屈服变形→洞顶、拱脚及洞脚附近应力集中→顶板弯曲变形(伴有局部脱落)→岩土层发生拉伸或局部剪切破坏→顶拱附近塑性破坏区扩展并与地表贯通→上覆岩土体剪切错动→洞室破坏→地基基础悬空→地面变形(不均匀沉降→塌陷→地面裂缝产生)→地表建筑物变形破坏(墙体裂缝、局部倾斜)→危害城市建设、威胁人身财产安全.由于城市地下防空洞是隐蔽的,几乎无任何外在的直观信息,如果顶板突然坍塌,时间短暂,一旦发生,造成的后果相当严重.例如,大连市某大楼因防空洞塌陷造成基础悬空;清华大学第三教学楼配电间因防空洞影响产生局部沉降,导致墙体开裂;西宁市人防工程失效产生的地面变形已构成环境地质问题等.

2城市地面塌陷灾害勘查与防治

2.1工程测量与现场调查相辅助

在现场进行细致的调查、记录,对灾害区实测定点,掌握原始的基础资料,为后期的综合分析提供直接的依据和支撑,同时也有利于治理方案的适宜性选择.

2.2工程物探与钻探相结合

对城市地下防空洞引发的地质灾害进行工程地质勘查,其目的是查明浅埋洞室的范围、规模、赋存的地质条件,提供围岩的物理力学性质,分析其稳定程度,从而判断其引发的地质灾害的危害程度,预测发展趋势并提出预防和治理方案.目前浅埋洞室的勘查手段较多,一般采用物探加钻探等综合勘查方式,常用的物探方法有:高密度电阻率法、地质雷达等,数字化采集设备及专业处理软件等都对浅埋地下洞室的地面勘测定位提供了条件.在物探的基础上,再通过钻探验证,可进一步对浅埋洞室做精确、合理的定位和探查,对物探成果也可做出准确的解译.

2.3定性分析与定量评价相统一

勘查定位之后,就需要对地下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等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价.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研究地下结构稳定性的方法和手段已经越来越丰富.浅埋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分析和评价经历了从定性到定量的过程,具体评价可概括为:实际洞体→几何模型→力学模型→数学模型→计算方法→结论.其核心内容是数学模型、计算方法以及力学模型模拟的研究,近几年来,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数值模拟分析方法的运用越来越多.定性分析方法适用于初勘阶段选择场地及一般工程,洞室围岩稳定性定性分析方法主要有综合分析法、工程类比法等.定量分析法有荷载传递线交汇法、顶板厚跨比法、结构力学近似分析法(按梁板抗弯估算安全厚度和按梁板抗剪估算安全厚度)、普氏压力拱理论分析法等,在具体确定围岩稳定性时,还需依靠现场工程人员的经验.此外,随着现代化的计算手段和计算工具的发展,具有考虑各种因素、描述材料非线性和几何非线性等能力和特点的数值分析方法的应用较为广泛,其分析方法和成果更接近工程实际,成为近年来的方向和趋势.

2.4城市地面塌陷灾害防治

对于防空洞引发的地面塌陷灾害防治,应结合现场地质条件、防空洞的现状以及建筑物基底压力等多种不同情况,综合考虑采取防治措施.由于不同工程所处地质、水文环境条件和防空洞形式有较大差异,可采用的处理方法较多,处理效果差别较大.因此,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处理方法,方法是否得当将关系到工程建设的经济合理性与建筑的安全性.若地下防空洞洞顶距离基础底面较浅,洞顶覆土不足以承受上部结构传来的荷载,防空洞又无利用和加固价值,上部存在拟建建筑时,一般可采用揭露回填压实的办法进行处理,即采用灰土夯填压实等方法,加强地基土强度,提高地基承载力.若防空洞上方存在正常使用建筑设备,为不破坏原有基础,需尽可能小地扰动地基土,可选择桩基加固法.即用基础外扩承台梁+托换桩的加固处理方案,将基础上的荷载扩散传至承台梁,再由承台梁通过托换桩(灌注桩)传至深部较硬地层来加固处理.

3工程实例

3.1工程概况

郑州市某小区建于20世纪70年代,建筑区存在地下防空洞,因年代久远,地下防空洞发生一定程度的破坏,引发了地面塌陷,造成地面住宅楼墙体裂缝发育并贯通,威胁住户安全.由于资料记载缺失,且没有统一的标准和图纸,仅搜集到早期简要的手绘图纸.因此,在治理之前必须进行勘查工作,查明场区的工程地质条件以及浅埋洞室的位置,分析地面塌陷的成因、分布范围和规模、发展趋势及对建筑物的危害情况,为治理工程设计提供地质依据.

3.2勘查方案(方法)制定

由于已有资料相对简单,不能满足现行地质灾害防治的需求.因此,本次采用综合勘探方法,以工程地质测绘、工程物探、钻探以及土工试验为主,并辅以现场调查等手段,对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3.2.1既有建筑物现状调查

经调查,该小区住宅楼共5层,总高度约15m,条形基础,砖混结构,埋深1.5m,下设0.3m厚三七灰土垫层.资料显示,地下防空洞洞宽约1.5m,洞高约2.0m,埋深约10.0m,砖砌拱形结构.小区地面局部已发生塌陷脱空现象,如图2所示.曾采取素土轻压回填措施,未压实.对现状墙体的裂缝发育情况进行调查,主要特征有:①多处发育斜向裂缝,高端指向地面塌陷一侧,长度1.0~3.0m,宽度0.5~1.0cm,部分裂缝已贯通;②竖向裂缝,主要分布在发生沉降的横、纵墙交接部位,呈撕裂状.根据该建筑物发生裂缝的部位及形态,经判断裂缝的发生系地面塌陷导致地基基础不均匀沉降所致,且裂缝最集中的区域为地面塌陷脱空部位.

3.2.2现场勘探(物探、静探、钻探等)

现场勘探的目的是查明场区的工程地质条件以及浅埋洞室的位置,布设高密度电法物探、工程钻孔、静力触探和探坑.在钻孔内取原状土样进行土工试验,同时在现场勘探过程中加强对软弱地层(人工回填土等)的勘探.根据调查结果,选择在地面塌陷、建筑物墙体裂缝发育较多的区域布设物探线,采用温纳装置测量,电极间距为1.0m.根据物探成果解译出异常区位置和走向,进而在异常区布置勘探点,以提高工效.经钻探验证,浅部异常区是浅埋排水管道局部渗漏及地表局部下陷积水所致,深部异常区则为地下人防工程塌淤所致.现场钻探与物探成果相互验证,吻合较好.考虑到需对现状地基、基础进行保护,防止地表水和地下水沿着钻孔、探坑入渗浸泡地基而使其软化,勘探结束后对钻孔、探坑进行黏性土分层回填、压实.现场勘探验证地下人防工程存在塌落及泥土淤埋,查明的人防工程位置、走向以及不均匀沉降及塌陷部位情况均与搜集的资料基本吻合.

3.2.3室内试验

根据资料及现场勘探情况,场地土自上而下主要划分为7层,对所取的土样进行了物理力学试验,对主要土层物理力学指标进行数理统计。

3.3人防工程围岩稳定性分析

3.3.1定性分析

根据现场调查情况,结合勘查揭露的地下土层情况、地下防空洞的分布及现状条件,对其稳定性进行的定性分析如下:地下防空洞埋深较浅,约10.0m,横断面宽度1.2~1.5m,防空洞存在变形,且场地土层主要为粉土、粉质黏土,渗透性较强,防空洞稳定性较差.

3.3.2定量分析

利用快速拉格朗日有限差分法FLAC软件进行数值模拟定量研究,分析验证地面塌陷地质灾害与下伏防空洞围岩稳定情况的相互关系.

4结语

城市人范文篇6

一、开展全民创业行动,创建创业型城市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1.重要意义。开展全民创业行动,创建创业型城市,是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区的内在要求,是推进改革开放、促进城乡等值化发展的现实需要,是实现资源型城市转型、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之路。

当前,我市既面临着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又面临着国际金融危机给实体经济带来的严峻挑战。在机遇与挑战面前,只有把全市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应对挑战、保持经济平稳增长上,凝聚到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区和人民群众幸福之都的伟大实践中,才能真正抢抓国家扩内需、保增长一系列政策机遇,牢牢把握*湾“四点一带”和四大城市主体功能区开发建设和创建部级创业型城市的有利时机,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

全市各级各单位必须站在深入落实和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从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出发,切实把开展全民创业行动,创建创业型城市作为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区和“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一号工程,积极创造一切有利条件,采取一切有效措施,迅速掀起全民大创业、创大业的热潮。

2.指导思想。以市委八届五次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创建部级创业型城市为契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政府促进、社会支持、市场导向、自主创业的原则,通过进一步放宽政策、搭建平台、优化环境、构建全民创业支撑体系,激发全民创业激情,挖掘全民创业潜能,提高全民创业能力,加快在全社会营造崇尚创业、鼓励致富的良好氛围,努力打造万商云集、全民创业的生动局面,以创业促发展,以发展促就业,以就业促和谐。

3.工作目标。到2010年,平等竞争、支撑有力、充满活力的新型创业机制基本建立,创建创业型城市的目标任务基本实现,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明显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明显提升。具体目标是,参与创业活动的人数占城镇劳动者的比例达到20%以上;新增创业及带动就业人数占新增就业人数的30%以上;建立各类创业孵化基地30至40个,吸纳创业企业2000户以上;新增免费创业培训10000人,创业培训后创业成功率50%以上,创业带动就业率1?3以上;平均每年培育、新增中小企业不低于1000户,个体工商户不低于10000家;当年毕业大学生基本实现各种形式的见习和就业;每年新增城镇就业岗位6.6万个,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5万人次。

二、加强扶持,大力培育创业主体

4.鼓励下岗失业人员自主创业。对持有《就业失业登记证》的登记失业人员创办企业或从事个体经营的,按有关规定减免营业税、城市建设维护费、教育费附加和个人所得税,自其在工商部门首次注册之日起,3年内免收属于管理类、登记类和证照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对领取低保金人员创业的,自领取创业企业营业执照起,继续享受1年低保待遇。符合条件的可申请小额贷款。

5.鼓励高校毕业生积极创业。建立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绿色通道。各级政府劳动人事部门建立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服务机构,会同劳动就业、人才中心、人力资源市场等单位,为毕业生提供创业培训、开业指导、咨询服务、后续扶持、人事、社会保险等一条龙服务。

对高校毕业生毕业后两年以内从事个体经营的,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之日起3年内免交有关登记类、证照类和管理类收费。对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创业服务机构长期免费提供档案管理。对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其实际缴费年限可计算工作年限?作为退休后计发待遇的依据,可评定相应的专业技术职称。被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录用后,人事期间的年限可计算为连续工龄。

对登记失业的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并稳定经营6个月以上的,从当地就业专项资金中给予每人不超过3000元的一次性创业补助。

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高校毕业生在见习单位或基地见习期间,原则上按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给予生活补助,最低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90%,并为其缴纳意外伤害保险。所需资金除按现行政策支付外,其余部分从失业保险基金中列支。

6.鼓励转业退役军人创业。城镇退役士兵从事个体经营的,自领取营业执照之日起,凭《城镇退役士兵自谋职业证》3年内免交登记类、证照类和管理类收费。对从事个体经营的军队转业干部、退役士兵,经主管税务机关批准,自领取税务登记证之日起3年内免征营业税和个人所得税。创业资金不足时,各商业银行为其办理贷款手续。

建立自主择业退役军人和军转干部创业基地,依托基地组织自主创业的退役军人和军转干部开展就业、创业培训。对符合计划安置条件,但有自主创业愿望的退役军人和军转干部,给予3年的创业适应期,支持其进行创业试验。适应期满后,允许其继续创业或重新列入计划安置。

7.吸引外来人员来唐创业。外地人员来唐投资兴业的,享受《*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扩大开放的若干奖励规定》的相关优惠政策。其子女在居住地学区入学接受义务教育,免借读费。外来人员来唐创业人员及其配偶、未达法定婚龄子女和父母在其实际居住地落户,可不受合法固定住所条件限制。

*籍在外人士回乡创业,享受外来投资者同等待遇。

鼓励海外留学人员回国来唐创业。留学人员来唐创业要求取得常住户口的,由市公安局按有关规定办理入户手续。留学人员来唐创业从事技术转让、技术开发业务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取得的收入,经有关部门认定,免征营业税。在市财政预算中每年安排一定资金专门用于资助留学人员从事科研活动,给留学人员创办的高新技术企业贷款贴息。留学人员在*湾“四点一带”创办外商投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自开业年度起,五年内由同级财政部门给予扶持,扶持资金前两年不低于企业缴纳所得税地方分成部分,后三年不低于企业缴纳所得税地方分成部分的一半。

经科技主管部门认定的留学人才创办从事高新技术研发和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企业,同级财政可给予100万元配套资金或贷款贴息扶持,个别重大项目可达200万元。留学人员创办企业租用的公共场地、房产用于办公、科研和生产,可享受高新区创业中心和留学生创业园的有关优惠政策(在50平方米以内的,房租前三年免交)。

留学人员创办的企业从进驻留学人员创业园之日起,两年内所缴的所得税、营业税及增值税中地方所得部分,由当地财政列收列支进行全额补贴,之后三年按50%给予补贴。

留学人员创办企业,凡属国家鼓励发展的国内外投资项目在投资总额内进口的自用设备(除不予免税商品外),免征关税和抵退进口环节增值税。留学人员企业用于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按实际发生额税前列支,不受销售额限制。

全国各地人才来唐创业,并将技术成果转让给我市企事业单位的,可采取一次性买断、分期支付、利润提成、作价入股等多种收益分配方式。

对来唐创业的两院院士、国家和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著名高校的博士生导师等高层次人才,除享受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若干政策的实施意见》(唐发?2008?9号)文件规定的有关待遇外,同时享受我市鼓励创业和外商投资的各项优惠政策。

8.鼓励农民致富创业。农村流动性小商贩和农民在集贸市场或地方人民政府指定区域内销售自产农副产品,免于工商登记和收取各项工商行政管理费。对农民创业发展特色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非农业生产的,除经主管税务机关或有关主管机关按照有关规定审查批准减征、免征所得税有关税费外,政府有关部门给予适当补贴。“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在建店和经营过程中享受免收工商行政管理费、减征所得税等优惠政策。

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鼓励和支持农民进城的若干政策》要求,市、县两级设立的农民进城受理服务中心,要同时承担为农民进城创业提供服务的职能,统一受理农民进城创业的政策咨询、迁移落户、劳动社保、子女教育等相关事宜,为农民进城创业提供“一站式”服务。农民到城镇创业凭本人身份证和营业执照,到当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参保手续,享受与城镇参保人员相同养老保险待遇。

9.鼓励科技人员兼职创业。鼓励科技人员在完成本职工作和不侵犯本单位技术、经济权益的前提下兼职创办企业或从事国家政策非限制的有报酬的兼职经营活动。

10.鼓励公职人员辞职创业。鼓励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辞职领办、创办企业(法律法规和国家有特殊规定的除外),经批准辞职创办企业的,根据经费来源由同级财政或用人单位发给一次性辞职费。一次性辞职费的发放标准根据其国家承认的工作年限,每满一年发给其本人辞职前一个月的工资总额;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发。辞职人员的人事档案可转至人事服务机构进行人事。其社会保险关系参照非财政拨款事业单位人员的办法建立和接续。

机关公务员(含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作年限满三十年或距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不足五年且工作年限满二十年的工作人员,经本人申请,按人事管理权限批准,可提前退休自主创业,工作年限计算到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在达到法定的退休年龄前,仍按在职人员晋升工资级别及档次,仍按在职人员缴纳社会保险费,其余各种津贴补贴按退休人员办理;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后,养老金纳入社会保险机构统筹支付。

11.鼓励企业做强做大。扶持培育龙头企业,发挥其在创业中的带动作用。落实各项鼓励政策,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技术和竞争优势,有良好成长性的中小企业,支持其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2009年,对企业在新增岗位中招用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与其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从当地就业专项资金中按每人1000元标准给予企业一次性新增就业补助。

支持个体业主二次创业。对从个体工商户新转成的私营企业,在2年过渡期内,可继续实行税收定额征收办法。对新办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的,3年内按收费标准(有下限的按下限)减半收取行政事业性收费(收费上解和经营性的除外)。

三、降低门槛,拓宽全民创业领域

12.放宽市场准入。凡法律法规未禁止的所有行业和领域,一律向各类创业者开放。对国家限制的行业和领域,只要符合规定的条件和标准,鼓励各类创业者进入。

13.放宽注册限制。放宽出资形式和出资比例限制。创业者可以货币、实物、工业产权、非专利技术、出让土地使用权、高新技术成果等各种形式出资创办企业。非货币形式出资比例最高可放宽到注册资本的70%。有限责任公司只要注册资本达到3万元?含3万元,一人有限责任公司和房地产开发企业除外?,即可申请登记,货币出资降至注册资本的30%,首期认缴资本金降至注册资本额的20%?不低于法定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其余资本金可在2年内分期到位,投资公司五年内缴足。扶持创办各类农村合伙企业,允许企业和个人资金、技术以有限责任的形式投资入股,对从事种植业、养殖业的经营者,允许其以与生产经营相关的苗木、家禽、牲畜等经评估后作价出资。

放宽对名称登记限制。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冠用“*”名称,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注册资本不再设限;允许注册资本在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在企业名称中间使用“国际”字样。允许进出口企业在名称中直接使用“国际贸易”“国际技术贸易”“对外贸易”“进出口”等行业用语。

放宽经营场所限制。凡持有合法有效房地产证明文件,均可以作为生产经营场所进行登记。创业者以自有产权房产作为经营场所的,如暂未取得房地产部门制发的产权证书,可以提交房地产管理部门的证明或者购房合同和发票及房屋销售许可证复印件。

14.简化登记手续,实施“零成本注册”。有关职能部门要按照各自管理职责和权限,简化创业企业项目备案、核准、规划、用地、环保、工商注册、供电、供水、安监、消防、建设等环节的办理手续?实行限时办结制。

在我市创业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免收注册费和工本费,实行零成本注册。

四、多措并举,改善全民创业融资环境

15.增强财政支持。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创业资金500万元,用于支持科技型、外向型、就业型等创业企业发展,以及人才培训和国家有关扶持资金配套。安排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500万元,用于支持中小企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专业化发展、与大企业协作配套等。安排农业产业化扶持资金600万元,主要用于支持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新建、改扩建项目贷款贴息和企业投资建设与农户联系紧密的原料生产基地的补贴,促进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增强企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能力。

16.加大小额担保贷款扶持。市财政安排小额贷款担保基金500万元,用于支持下岗失业人员创业,并将农民工和就地转移创业农民纳入小额担保贷款政策范围。凡符合条件的自主创业人员,均可申请小额贷款支持,额度不超过5万元。所有县(市)区人力资源保障部门要在今年6月底前开展担保贷款业务。属于合伙经营的企业,按人均贷款额度不超过5万元为限。对当年新招用下岗失业人员达到企业现有在职职工总数30%(超过100人的企业达15%)以上,并与其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的劳动密集型小企业,经金融机构根据企业实际招用人数合理确定小额贷款额度,最高不超过200万元,贷款期限不超过两年,具体贴息办法按现行政策执行。

引导支持小额贷款公司增加创业贷款投放,对小额贷款公司发放创业贷款给予税收减免。

17.加强信用担保扶持。建立完善全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到2009年底,各县(市)区都要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到2010年,市级担保机构资本金达到2亿元以上,县级担保机构资本金不低于3000万元。建立担保机构风险补偿制度,支持担保机构扩大担保业务,市财政安排500万元作为中小企业担保机构风险补偿资金。

五、构建平台,拓展全民创业空间

18.加强创业辅导基地建设。各县(市)区要采取多种模式,利用各类园区、闲置厂房和场地、专业化市场等场所,建设中小企业创业辅导基地。市及县(市)区土地部门要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每年安排不低于50亩土地用于创业辅导基地建设。各县(市)区要在目前已建立创业辅导基地的基础上,推进乡镇、街道建立中小企业创业辅导基地,到2010年全市要达到40个。对投资亿元以上、建筑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的省级示范基地,除享受省级重点建设项目优惠政策,市还将予以扶持。市、县(市)区政府主办和享受政府创业资金扶持的创业辅导基地,可对上缴利税超过租金3倍以上的创业企业减免2年厂房、设备等租金。

19.推进中小企业园区建设。在*湾“四点一带”,建4至6个10平方公里中小企业产业园区,用于为主导产业链配套建设的新上项目及市内“退二进三”中小企业搬迁改造;在市中心区通过盘活既有厂区、厂房、土地等存量资产建设2至3个中小企业创业园区,建设标准厂房,完善配套服务设施,开业前各项行政审批手续,用于鼓励支持包括农村富余劳动力、城市下岗人员在内的创业者进区创业。凡是符合相关条件进入园区创业的人员,可在第一年享受免交租金、在第二至三年享受租金减半的优惠政策。每个县(市)建设一个规模化的工业园区或特色鲜明的专业化产业园区,引导存量产业向园区集中,在园区提升。凡进入园区的中小企业,属于工业企业的,土地出让金可以参照国家规定的最低限价收取。

20.加强各类孵化基地建设。依托现有各类工业集中区,充分利用闲置厂房、场地、校舍楼宇等设施,经过改造形成各具特色的创业孵化基地,为创业者提供生产经营场所。到2010年,每个县(市)区必须建设1至2个孵化基地。

对符合国家规定条件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大学科技园自用及无偿或通过出租等方式提供给孵化企业使用的房产、土地,2008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免征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对其向孵化企业出租场地、房屋以及提供孵化服务的收入,免征营业税。创业人员在创业孵化基地创办的企业,安置“4050”等就业困难人员,从再就业资金中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和岗位补贴。

六、创新机制,构建全民创业服务体系

21.建立完善创业辅导机构。市县两级都要成立指导创业活动的工作机构,从政策扶持、场地安排、融资渠道、服务体系等多方面支持创业。全市现有创业辅导基地都要建立创业辅导机构,设置服务、物业管理、招商引资、投资预算等部门,整合社会资源,发挥社会中介组织作用,为创业者和企业提供政策信息、咨询培训、管理策划、市场融资、人才技术以及会计、税务、法律、劳保、外贸等多方面服务,构建功能齐全、品种多样、方式规范的全民创业服务体系。

每个县(市)区都要成立一个功能完善的创业指导中心,免费为创业者提供政策咨询、项目开发、创业培训、创业孵化、小额贷款、开业指导、跟踪辅导的“一条龙”服务。

22.加强创业辅导队伍建设。市开展全民创业行动,创建创业型城市领导小组办公室将通过聘请政府专业人士、知名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专家学者、社会中介机构人员,组建创业辅导师和创业辅导员两支队伍,根据创业者不同需要,提供咨询、技术、管理、政务等项服务,解决企业初创阶段的突出困难,提高创业成功率。鼓励全民创业辅导队伍为创业者提供公益性创业辅导服务,全市每年定期组织针对创业企业的公益性创业辅导活动。

23.加强创业培训。要加强创业培训的针对性,与项目推荐、技术支持、人才服务、小额贷款、融资担保、开业指导等紧密结合,帮助创业者增强创业信心、掌握创业必备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创业能力。市及县(区)政府要在创业资金中拿出10%用于创业培训机构的创业培训补贴。到“十一五”末,全市通过各种形式力争培训创业者20万人次。

24.强化技术和人才智力服务。大力培育技术市场,完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网络。创业技术服务部门要积极向创业者推荐一批市场前景好、投资见效快、易学实用的新产品新技术,并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开展创业服务。各大中专院校要创造条件,根据创业者需要,增设有关课程,提高创业者能力。

25.积极推进创业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全面启动创建信用企业和信用社区工作,大力推进“信用企业、信用社区与小额担保贷款”联动机制。市中小企业信用评价委员会每年要开展一次对创业主体的信用评价活动,实行信用社区、信用企业和信用个人评价、认定制度,建立完善信用体系网络。

26.加大信息服务力度。各县(市)区及市直各部门要设立创业服务窗口,并在所属网站和相关媒体开设创业政策和信息专栏,为各类创业人员提供创业政策咨询、投资信息、市场行情、项目推介、技术进步、外经外贸和劳务供求等有关资讯服务。

27.引导社会支持。积极动员引导大中型企业、高校、社会团体、各类成功人士强化社会责任意识,以“帮、传、促、带”等多种方式支持全民创业活动,逐步形成政府引导、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全民创业服务体系。

七、加强领导,确保全民创业行动扎实推进

28.加强组织领导。市委、市政府成立开展全民创业行动,创建创业型城市领导小组,负责对全市全民创业工作进行统一安排部署,制定鼓励全民创业工作的总体规划和年度实施方案。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市政府办公厅工业处。各县(市)区也要建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制定、完善和落实开展全民创业行动,创建创业型城市的工作措施,确保工作扎实推进。

29.强化责任落实。市委、市政府将开展全民创业行动,创建创业型城市的情况纳入各县(市)区和市直相关部门指标考核体系。各级各部门一把手为第一责任人,实行目标责任制,加大协调服务力度,着力帮助创业者解决资金、场地、项目、人才、技术等方面的问题,确保各项扶持政策落实到位。各职能部门抓紧制定开展全民创业行动,创建创业型城市的实施细则。

城市人范文篇7

一、充分认识加强城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意义

多年来,经过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我省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在全国较早地实现了低生育水平。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臻完善,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日趋多元化,许多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人户分离现象不断增多,流动人口等特殊人群大量增加,现有的管理体制难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城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强城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性、长期性、艰巨性和紧迫性,解放思想,干事创业,认真解决影响城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深入发展的思想观念、体制机制、领导方式和工作作风等方面的问题,为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开辟新的途径。

二、城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和任务目标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决定》,认真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及有关法律法规,积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相适应的“属地管理、单位负责、居民自治、社区服务”计划生育管理体制,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大力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切实解决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不断改善育龄群众生殖健康水平,推动全省城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整体水平不断提高,促进城市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二)任务目标。全面建立计划生育属地管理和流动人口以现居住地为主的管理体制;依法落实各类企事业组织和各类经济园区、城市居民住宅小区法定代表人或者负责人计划生育责任制,健全完善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制度,强化对流动人口等特殊人群的综合治理;把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落实到社区,深化计划生育居民自治,提高居民自治水平;充分利用城市公共资源,建立健全满足育龄群众需求的避孕节育、优生优育和生殖保健社区服务体系。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之内,出生缺陷发生率控制在6‰以内,出生人口性别比控制在107之内,晚婚晚育率保持在90%以上,尽快实现育龄妇女享有基本生殖保健服务的目标,使全省人均占有国民生产总值在全国的位次逐步前移。

三、健全适应城市特点的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体制

(一)落实计划生育属地管理。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下同)应当把辖区内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组织以及常住人口、流动人口及特殊人口全部纳入管理范围,指导、帮助、支持居(村)民委员会依法实行计划生育居(村)民自治;指导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组织等依法落实法定代表人或者负责人计划生育责任制;指导计划生育服务机构、医疗保健机构依法开展以技术服务为重点的优质服务。各类经济园区和城市居民住宅小区应当依法承担计划生育管理服务责任。没有完全实行属地管理的地方,要积极创造条件,把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体制尽快调整到属地化管理上来。没有建立社区的地方,要按照城市发展到哪里、社区就建到哪里的原则,加快社区建设步伐,为实行属地管理和计划生育居(村)民自治创造条件。

(二)实行法定代表人或者负责人计划生育责任制。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组织等应当依法建立并实行法定代表人或者负责人计划生育责任制,全面落实法定代表人或者负责人计划生育工作职责,做好本单位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协助地方政府做好临时用工及职工家属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落实《*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规定的奖励、优先、优惠政策和有关社会保障措施;自觉接受驻地街道办事处的指导、检查、监督、考核,有义务支持、协助和参与社区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对于不落实计划生育工作职责的单位及其法定代表人要依法追究相应责任,实行计划生育“一票否决”。

(三)深化计划生育居(村)民自治。居(村)民委员会应当依法制定计划生育居民公约或者村民公约,依法签订计划生育协议(合同),约定居(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双方的权利与义务,规范居民的婚育行为,实行计划生育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健全完善人口与计划生育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形成计划生育居(村)民自治的良好运行秩序。要把计划生育居(村)民自治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社区建设、社区管理、争先创优等结合起来,提高计划生育居(村)民自治能力,为城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深入发展奠定基础。

(四)完善计划生育社区服务体系。按照健全网络、完善功能、面向公众、搞好服务的原则,加强城市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实施资源共享,完善以社区为载体的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全面开展以技术服务为重点的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把计划生育纳入社区建设、服务、卫生、环境、综合治理、精神文明等项工作之中,深入开展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先进街道办事处和模范居(村)民委员会创建活动。通过深入扎实地开展“宣传教育进村、婚育新风进家”和“建设新型生育文化、建设文明幸福家庭”活动,大力普及晚婚晚育、避孕节育、优生优育、生殖健康科学知识,最大限度地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晚婚晚育、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生殖保健需求,引导广大群众形成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

(五)加强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的管理服务。落实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由其户籍所在地和现居住地人民政府共同负责,以现居住地为主的管理体制。相关部门要进一步落实计划生育工作责任,围绕办证、租房、用工、保健等环节,按照“谁用工谁负责、谁受益谁管理、谁管辖谁服务”和“抓雇主管雇工,抓房主管房客”的原则,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做到无缝隙覆盖、无漏洞管理。对流动人口要坚持平等对待、依法维权、综合治理、优质服务,探索和总结新的管理模式。对失业人员、人户分离人员等特殊人群,应按照现居住地管理的原则,由所在单位与街道办事处和居(村)民委员会搞好衔接,把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落到实处。

(六)做好各类经济园区(含高新区、民营区等)的计划生育工作。各类经济园区要严格执行国家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和政府规章,落实计划生育管理服务责任。当地政府已经按照法律、法规和政府规章赋予经济园区计划生育管理职能的,各类经济园区必须认真履行,抓好落实;上一级政府没有赋予经济园区计划生育管理职能的,应由政府尽快明确计划生育工作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加强计划生育网络队伍建设,健全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制度,确保责任到位、管理服务到位。

(七)搞好城市居民住宅小区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城市居民住宅小区要严格执行国家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和政府规章,落实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责任。居民住宅小区要有社区服务场所,完善管理和服务功能。居民住宅小区物业管理部门要依法落实法定代表人或者负责人计划生育责任制。居民住宅小区业主委员会要把计划生育工作纳入小区自治范围,实行计划生育社区自治。居民住宅小区物业管理部门和住宅小区业主委员会要自觉接受所在地街道办事处的指导、检查、监督和考核,协助所在地人民政府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

(八)充分发挥计划生育协会、志愿者队伍的作用。计划生育协会和志愿者队伍是新时期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要重视和支持国有企业、三资企业、民营企业和流动人口聚集地、大型集贸市场等建立计划生育协会组织,在所在地人民政府的指导下开展工作,发挥其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作用。

四、健全城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保障机制

(一)加强对城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领导。各地要把做好城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摆在实施城市化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坚持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要认真研究解决新形势下制约城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发展的管理体制不顺、社区建设滞后、部门职责不清、法人责任制不落实、综合治理不到位等问题。要加强城市行政管理体系、公共服务体系和群众工作体系建设,把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纳入重大事项督查范围,切实做到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为搞好城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提供领导保障。

(二)强化城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综合治理。针对城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内外环境发生的变化,各级政府要组织动员计划、教育、科技、公安、民政、司法、财税、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建设、文化、卫生、广播电视、计划生育、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门依法履行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职责,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及计划生育协会、志愿者队伍的作用,彻底改变城市基层建设滞后于城市发展的状况,认真研究解决实行户籍制度改革和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完善各项制度,形成职责明确、行为规范、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综合治理机制。

(三)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城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队伍。重点加强街道办事处计划生育机构、阵地、队伍建设,落实人员、责任和报酬,加强教育、培训和指导,提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按照“精简、优化、规范、提高”的原则,建立完善公开选聘、竞争上岗、绩效挂钩、服务承诺、能上能下、能进能出、能多能少的人事分配机制。坚持讲实话、办实事、报实数、求实效,加大对违法行政、“三乱”和弄虚作假等问题的查处力度,树立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优质服务的良好形象。

(四)加强城市人口与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大力实施信息化带动战略,全面推进城市计划生育行政管理和育龄妇女管理服务信息化。以建立和完善省际间流动人口信息交换平台和异地查询为突破口,完善流动人口信息、管理和服务制度,探索建立人口信息资源综合数据库,逐步形成覆盖计划生育各项业务工作的信息化应用体系,实现资源共享。

(五)保障城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经费投入。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是一项具有显著社会效益的公益性事业,对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投入属于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投入。要把计划生育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提高人口与计划生育经费投入的总体水平,保障人口与计划生育必要的经费开支。法律法规规定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免费项目,城市实行计划生育的育龄夫妻参加生育保险、医疗保险和其他社会保险的,属于保险统筹基金支付范围内的项目由社会保险统筹基金支付,其他项目由所在单位或者现居住地财政负担;未参加上述保险的,由所在单位或财政负担。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服务经费,列入地方财政预算。对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和独生子女父母退休时加发的退休金(或者一次性养老补助),依法按照规定的渠道予以落实。

城市人范文篇8

选民登记是指确认公民享有选举权的一道法律程序,现代法治国家的选举制度中都有关于选民登记的程序规定。任何民主的选举都必须建立在及时而又准确的选民登记基础之上,没有选民登记的顺利进行和完成,选举的其他环节就无法继续。

一、选民登记的基本模式及有关理论

选民登记(VoterRegistration(USA)or;RegistrationofElectors(UK);Electoralenrolment(AU))的模式一般可分为自愿登记和自动登记二类。

自愿登记指符合选民资格的选民在法定时间内自愿前往选举登记机构进行登记的制度。实行自愿登记的理论依据是:选举权是公民与生俱来的当然权利,不应被任意限制与剥夺。由于对权利的来源与限制的认识不同,又分本源权利说和既得权利说。本源权利说认为作为自然权利的选举权是绝对、抽象的,无须国家宪法和法律赋予;既得权利说则认为选举权必须由宪法和法律的形式确认,主张选举权是相对和现实的,应当受社会生活条件的制约。不论哪种权利学说,都认为选举权是一项政治权利和责任,公民是否登记并投票的权利由其自己决定,因此登记选民资格的责任也在公民自己。实行这种自愿登记的国家主要有美国(部分州)、拉丁美洲的大多数国家及非洲的一些国家。

自动登记是指选举管理机关在法定时间内主动登记合格选民的制度。其理论依据是:公民必须要参加投票活动,合格选民有义务要进行登记。从这个意义上讲,选举权是公民受国家委托而必须履行的义务,被授予选举权的公民参加选举就是在依法履行社会的职责,否则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根据这种社会义务学说,国家可以基于社会利益规定选民的资格,对参加选举做出必要的限制如国籍、年龄、住所等,同时选民也负有参加选举履行义务的责任,不得自行放弃和转让,在此理论基础上的自动登记也被称作是强制登记。英国、澳大利亚及印度等英联邦国家采取的是自动登记制度,尤其是澳大利亚的选民强制登记模式最具有代表性。

还有一种理论认为,选举权具有权利和义务双重性质。由于选举权是宪法和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因此这种权利的设立因为关系到公共利益而具有公权的性质;对公民个人来说,是一项权利,对国家和社会来说,则是一种社会责任。根据这一学说,既然选举权是法律赋予的权利,任何对选举权的侵犯或疏漏都应获是法律的救济;既然参加选举是公民的社会责任和义务,那么公民不得转让、委托或放弃选举权。从我国目前的选民登记模式看,是以选举机构主动登记选民为主的模式,但又没有强制选民登记的法律规定,选民不登记的行为并没有受到国家强制力的约束,因此蕴含着公民权利自愿行使的理念。

无论是自愿登记还是自动登记,都各有利弊。自愿登记强调选民对自己行为负责,国家和社会在选民登记时的负担相对要轻得多,但是带来的后果是较低的参选率,有时会使操纵选举和舞弊行为盛行;自动登记强调的是国家主动干预和公民主动履行义务,与国家人口管理的程度高低有很大的关系,同时也保证了高参选率,但问题是国家负担较重,往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不久前柬埔寨举行的全国大选中,采取的是自愿登记的模式。虽然该国在选举前已经登记了630万选民,相对该国1200万人民而言,选民登记率勉强超过50%。李凡先生《柬埔寨选举观察报告》中对该国的选举情景描述是:“选民进入投票站以后要依次出示身份证和其它选举规定有效的证件,并在选民登记册上找到选民的名字加以注销,然后领取选票。”但是,这种选民在现场出示有效证件领取选票并在选民登记册上核销名字的做法,使得投票过程显得较为缓慢。非洲的尼日利亚共和国在今年4月举行了总统和州长大选。从伊佩庄先生在《关于尼日利亚大选的观察报告》中所述的该国选举日当天,“选民手持选民证排队等候;凭选民证领取选票;由工作人员在领取选票后的选民拇指盖上涂上特制墨水,以避免重复领取选票”等做法来看,该国实行的也是选民自愿登记制度。尼日利亚共有一亿三千万人口,根据该国2002年颁布的选举规则,在4月19日选举日前,选举委员会共收到选民登记申请6780万份,正式登记选民6082万人,比1999年的大选登记选民多出了2200多万人,尽管如此,登记率仍不足50%。此外,由于尼日利亚从未组织过正规的人口普查,政府部门也没有系统全面的人口资料,从而使选民登记变得异常困难,选民登记的错误率很高。

二、我国流动人口的选民登记问题

《辞海》中对人口的定义为“地球上某一区域人的数量的总和”。因此,人们一般是从统计学的角度来看待人口问题。但从人口学的意义来看,还可以从人口的数量、人口的素质、人口的分布、人口的结构、人口的迁移和人口的发展六个方面因素来研究。人口流动和流动人口都是从人口的数量和人口的迁移变化状态来考量的,但二者的含义却不一样。人口流动是指本地或外来人口处于区域性的动态变化之中的状态;而流动人口从广义上看,是指一定期限内在本地居住的非户籍地或非常住地的外来人口以及实际已迁居外地但户籍仍在原地的外出人口。本文从选民登记意义上所指的流动人口,是指非户籍地的外来暂住人口。

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的户籍管理制度使得人口的管理处于相对静态之中,基于这种户籍管理制度而设计的选举制度中的选民登记很少出现错登、漏登或重登的情况,也不存在流动人口的选民登记问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乡人口的流动也在不断增加与变化。城市化不单纯是指农民进城,它意味着国民经济增长模式、国民生活形态和国民意识的重大转变。城市化进程必然要带来人口的大量流动,有关资料显示,深圳作为国内最早的经济特区和移民城市,其流动人口所占比例非常大:截止2000年底止,深圳全市常住人口432.9万,其中户籍人口124万,暂住人口308.9万,暂住人口占常住人口的71.4%。到2002年,深圳市的常住人口达到504万,其中户籍人口140万,暂住人口364万,暂住人口占常住人口的72.2%。

一方面,城市化为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提供和创造了大量的建筑业、工业就业岗位,使人口流动由农村和小城镇趋向大中城市;另一方面,流动人口在城市化过程中也起到相当大的作用,流动人口已经成为城市生产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农民和其他流动打工经商者,是城市的重要纳税者,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因此,在城市化的进程中,这样一个越来越庞大的社会群体如果游离于他们所生活的城市之外,对城市的管理和稳定都会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要让这部分人融入其所工作生活的城市,使他们的利益诉求得到回应和保障,使他们关心所在城市的发展,就不能不关注他们的政治权利,其中他们参加选举的权利能否能以实现就显得十分重要。

城市化进程中大量的人口流动给各地的选民登记带来许多困难。由于现行《选举法》及《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县级以下人大代表直接选举的若干规定》“选民实际上已经迁居外地但是没有转出户口的,在取得原选区选民资格的证明后,可以在现居住地的选区参加选举。”的规定,我国对流动人口的选民登记仍然囿于以户籍登记为主的方式,且五花八门,情况十分复杂:那些不在户口地工作或生活的人经选区选举委员会按照户口资料主动登记为选民,但这部分选民一般只能通过委托投票来参选,其权利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行使;而非当地户籍的外来暂住人员,因为不可能回原籍参选,加上有些地方虽然规定一定工作或生活年限的外来人员,可以凭原籍的户口证明或选民资格证明到现在的暂住地进行选民登记,但是由于受选举利益的关联性及程序设计等因素的制约,这些外来人员一般都不可能专门为此回原籍去开户口证明或选民资格证明,因此,这部分人的选举权利实际上无法得到保障。从这二方面来看,如果不解决流动人口的选民登记问题,表面上的高参选率所掩盖着的是相当一部分选民权利的失落,他们的政治权利并没有得到法律的保障,相反是被法律或规则的排斥在选举之外。

深圳2003年的区人大代表换届选举中,有9名暂住人员当选为区人大代表,其中外来打工妹陈彩琼被当选为所在选区龙岗区的人大代表虽有浓重的制度安排色彩,但对于如何维护流动人口中外来人员的选举权与被选举权,仍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当然,陈彩琼在作为“另选他人”参选前,是否进行过选民登记,也就是说陈彩琼的选民资格是否得到法律上的确认尚有不同说法,因此,她的当选和所在选区的选举显然存在是否有效的疑问。这种局面的产生虽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深圳的陈彩琼等暂住人口参选并当选为人大代表及武汉市数十名外来人员当选为区人大代表等事件的出现,提出了我们该如何帮助包括外来人口在内的公民增强权利意识,如何在选民登记中维护流动人口中的外来人员的选举权利,但更为重要的是我们立法机关以及选举组织机构应当从法律规则和选举技术的层面加以充分考虑等一系列的问题。

三、国外流动人口选民登记的基本模式

从世界发达国家的发展来看,国民人口基本上都经历了从乡村到城市,再从分散的中小城市到大的中心城市集中的过程,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绕过城市化这一过程而走上现代化之路。城市化进程必然要带来人口的大量流动,从互联网所搜索到的信息来看,西方国家的选民登记制度已经完成了由静态登记向动态登记的转换。仅以美国为例,独立选举登记机构的常设,唯一终身的公民社会保障号,网络化选民资格登记方式的使用及在多种途径公布选民名单(包括网上查询选民名单)等做法,使得美国流动人口中的选民登记变得十分的便利,既保障了公民的选举权,也避免了人口流动带来的登记困难。美国各个州选举事务所(StateBoardofElections)都有其独立的网站,这些网站的网页内容十分丰富,除了登载有关选举的法律和规则、程序外,还有选举基本知识方面的介绍。例如:谁需要登记?(Whohastoenroll)为什么要登记?(Whytoenroll)如何及在那里登记?(HowandWheretoEnroll)等等。同时,每次选举前,选举事务所都会在网上公布选民登记时间及投票时间,选民既可以亲自到选举机构去登记,也可以在网上登记,还可以下载登记表格填写后邮寄给选举办公室,并且可以在网上查询各选区的选民名单。

美国的马里兰州(StateofMaryland)的选举网站上,对本地及在海外的居民,非本地居民,正在服役的本地居民及学生等人员的选民登记(VoterRegistration)做了详细的介绍。如非本地居民(Non-Marylandresidents)的选民资格,除了要求申请人必须具备美国公民身份、在选举日前的最后一天满18周岁及没有犯美国刑法所规定的如破坏选举、欺骗或贪污等罪行外,还应在本地有住宅及纳税记录。符合上述资格的非本地居民登记时,只须提供诸如银行帐号、保险单或驾驶执照或其他政府证明文件副本之一即可。

美国的华盛顿州、乔治亚州等均在网上公布选民登记的电子表格,供选民自愿登记申请使用。如乔治亚州的选举事务所提示选民,根据该州的《选民登记规则》,首次登记选民资格的选民在递交申请前,须附上下列表明选民名字和地址的有效文件的副本之一,如带有ID号码的照片、银行对帐单、薪金支票或政府的证明文件等即可。华盛顿州则规定可以下载打印申请登记表格寄达选举办公室,也可通过电子邮件直接发送网上表格,但不允许以传真方式递交登记申请。

英国的选民登记在每年的1月和7月进行,对流动人口的选民登记则有居住时间的限制。如军人选民在选民的居住时间至少是一个月,普通选民在选区的居住时间至少应有三个月。

同是英联邦国家的澳大利亚实行的是强制选民登记制度,即选民必须主动登记,有关选民信息的任何变化必须主动申报。选民必须参加投票,无故不投票者处以20澳元(约合100元人民币)罚款。不交罚款者,将被澳大利亚独立的选举机构AEC(AustralianElectoralCommission)起诉到法庭,处以更高的罚款或其他处罚。同时,网上登记和申报选民信息变化等方式,也解决了澳大利亚流动人口的选民登记问题。

世界上发达国家对流动人口选民登记的各种程序和模式设计,充分运用了现代信息化的技术,体现了对选民选举权利的保障,也为我国解决流动人口的选民登记难题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四、完善我国选民登记制度的几点建议

人口信息资源是社会最宝贵的基础资源,外来人口的信息化管理为我国直接选举中的流动人口选民登记提供了重要路径,而我国户籍制度的改革也为流动人口选民登记提供了改革的基础。同时,今年6月23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法》的第六条第二款规定“居民身份证具备视读与机读二种功能”,尽管视读与机读的内容限于该法第三条第一款规定的项目,但是,如果我们的选民登记规则能与居民身份证管理系统接轨,就会有效地解决我国人口流动中的公民选举权保护这一难题。

此外,正在修改中的《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亦已淡化了原有的居民概念中的户籍因素,该法修改稿中的第十一条规定:凡社区年满18周岁,居住三年以上,有民事行为能力的人,不受“户籍”所限,有选举与被选举的权利。这条规定如能通过,就为城市中的暂住人口在社区自治组织选举中的民主权利提供了法律保障,也给我国人大代表直接选举时,如何在选民登记时保障流动人口中的公民选举权奠定了基础。

建议全国人大能结合我国户籍制度的一系列改革,起草并制定全国统一的《选民登记规则》,对全国进行直接选举的农村村民委员会选举、城市社区选举和人大代表的直接选举中的选民登记做出统一的登记规则。这套规则中,应对选民资格的确定、选民登记的原则、选民登记的程序、选民名单的公布、信息化手段的运用、选民资料的查询与更新及选民资格诉讼等做出统一规定。

在选民登记统一规则出台前,根据我国的国情,流动人口的选民登记可以先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第一,主动登记与自愿登记相结合原则。我国选举法“一次登记长期有效”规定的目的是为了减少选举登记机构和选民的麻烦,但实际操作中,由于人口的流动及城市化的发展,每次选举前的登记选民仍然在重新进行。因此,建议国家及地方应常设选民登记机构,选民登记机构可以设在民政部门,接受各级人大常委会的指导。选民登记机构在每次选举前,应主动根据有关户籍管理资料主动登记选民,及时更新选民信息和公布选民名单。同时,强调选民应主动到选举登记机构去办理登记手续,领取选民证。

第二,网络登记与手工登记相结合原则。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来开展选民登记,以提高登记的效率和登记的准确性。当然,由于中国东、西部发展的不平衡,不可能一下子完全做到网上选民登记,但可以在有条件的大中城市试行建立选举网站,普及有关选举知识及选举前公布选举日。同时,也可试行选民网上登记,网上公布选民名单等,以方便选民登记和查询选民名单。

第三,选民资格应作必要的居住或工作年限的限制。从国外的情况来看,流动人口在现居住地的登记都有一定的时间限制,因此,应根据我国直接选举进行的周期,确定一定居住或工作年限较为合适。具体操作中,可以借助公安部门外来人口管理系统,对经过登记并达到一定居住或工作年限的暂住人口予以选民登记。这种限制与宪法和选举法的规定并不抵触,因为这种居住或工作年限的规定仅针对非本地户籍的选民登记,这部分人如回到原籍登记选民资格,并不受年限的限制。

城市人范文篇9

关键词:声乐;人文精神;文化融合

声乐艺术是一种依靠音乐来表达人类思想感情的艺术表现形式,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人们在祈雨等祭祀活动中,利用声音的传递来表达对神明的敬畏。欧洲中世纪的古典音乐,更是把声乐艺术带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给人以艺术的享受和思想的启迪,不仅能够陶冶情操,还能够表达更高级的人文精神,是人文精神培养的载体,也是寄托精神财富的方式。受文化、地域、气候、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每个历史时期,每个地理环境,每个气候类型都会产生不一样的声乐表达,这样就更加为声乐作为人文精神的载体提供了充分的便利和条件。文化是有地域差异的,但是在如今科技和交通如此发达的年代,各地域之间的交流变得便捷和迅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能够走出自己的地域限制,更好地进行交流,这种交流虽然会产生一部分的文化冲突,但是也同样产生了文化的融合,进而产生了一些融合的新文化。基于这样的视域,声乐艺术作为文化的载体,自然也进行了更为迅速和充分的融合,起到了培养人文精神的效果。本文就声乐艺术对城市人文精神的培育效果进行阐述和探究,以达到实际应用的目的。

一、基于文化融合视域下声乐艺术的发展现状

文化融合是当今世界的背景也是我们国家的现状。我们国家拥有悠久的历史,人文精神资源丰富,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文化产生了不同的差异和区别。结合历史的变迁和当今民族政策的融合,让文化融合成为一种势在必行的趋势,也是我们未来文化发展的方向。我们国家是一个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国家,56个民族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分布在南北的诸多少数民族都有着自己鲜明的文化,甚至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着自己的语言和文化传统。新中国成立,我们国家一直推行的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保证每个民族享有独立的文化政策,享受自己民族的文化和宗教信仰,这样一方面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发展,另一方面,从广义上维持了我们国家文化的多元性和丰富性,为我们发展自己民族国家特色的人精神奠定基础。从历史发展的眼光中看,我们国家文化的多元性和当今的融合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文化融合的现状

我国幅员辽阔,地理形态复杂,气候类型多样,不同的地理和环境造就不同的文化。这些少数民族散落在我国的山川大河之中,他们之间的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甚至比中华民族的历史还要悠远。这样深厚的文化背景和积淀下,所呈现的文化氛围一定是浓烈的,发展至今,我们国家56个民族都保持着各自的文化的延续性和完整性。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交通等基础建设以及网络等现代化科技的建设完善,各地域之间的沟通减少,很多少数民族的文化能走出大山,能进行广泛的交流。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基于文化融合的视域是常态化的一种态度,也是促进我国文化繁荣的一种有效的视域。许多民族的元素都在融合中得到了更具有现代化特色的表达,很多民族的文化甚至语言开始成为世界的流行,这样更加坚定我们国家民族自己发展自己文化的信心,增强我们文化的深度和认可度,让我们更加自信。

(二)基于文化融合视域下声乐艺术的发展

声乐艺术是文化的一种具体表达。不同的民族基于自己的文化有着不同的声乐传统。内蒙古的长调,陕西的秦腔,鄂伦春族的小调,广西的民歌等等,每个民族几乎都有属于自己民族的声乐体系和声乐表达,反映的是民族自身的文化土壤和历史环境。在古代社会,由于交通等限制,民族与民族之间,地域与地域之间想要实现文化交流是很困难的,因此一些民族的声乐艺术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甚至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失殆尽,不为人知。但是现在,科技和交通的便利,让这些民族的声乐文化变得不再孤立,而是能够通过更加直接的表达被更多的人认知和接受,在网络上,我们经常可以听到一些流行音乐中有民族声乐的融合,例如马头琴、冬不拉、葫芦丝等等的声乐乐器因素,在很多的音乐中都能听到,这就体现了基于文化融合视域下的声乐艺术的发展,这种发展极大的拓宽的文化融合的边界,加速了文化融合的速度,成为当今飞速发展社会中,人文精神繁荣的一种有效途径,是每个城市发展人文精神可以尝试的一种有效手段。这种声乐艺术的影响是有渊源有深度的,正好能够填补不同城市在物质飞速发展下,人文精神空白的局面。尝试发展声乐艺术,是一条值得探索的道路,当今的文化繁荣可以被复制,也可以被有效的应用。

二、声乐艺术在城市人文精神培养中的困境

如果说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高楼大厦是一个城市的外表,那么城市的人文精神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没有人文精神的城市就是一座没有精神的城市。如何涵养一座城市的人文精神,让整个城市在繁华的背后有精神的支撑,是每个城市建设者考虑的重要的一点。声乐艺术能够承担这样的任务,并且能够通过优化和正确的引导,起到更加出色的效果。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城市在人文精神的培养中,对于声乐艺术的应用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境,需要城市建设者引起思考,找到问题的核心,走出困境,让声乐艺术的影响更好更有效地为城市人文精神的培养服务,主要存在的困境如下:

(一)对声乐艺术认识不深入

发展城市人文精神有很多种途径。有些城市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做广告宣传,抢先注册名胜古迹,名人故居等,期望通过宣传来达到人文精神的培养和寄托。但是这种宣传和投入,只是表面上的文章,和城市的高楼大厦一样,是缺少文化内涵和精神寄托的“假的文化精神”,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做法。人文精神的培养应该深入城市内部,是每个居民都能够从中感受到的精神寄托。声乐艺术,能够通过这样普遍适用的方式,激发每个城市居民的精神文化细胞,即使不识字的人,也对声乐有着直观的感受和认可,而城市人文精神的建设者,恰恰对声乐艺术的认识不足,不深入。

(二)声乐艺术基础建设薄弱

思想上存在不重视的问题,就导致了在声乐艺术的基础设施建设中也存在问题,那就是声乐艺术的基础建设薄弱。从学生的基础教育,以及为城市居民提供相关声乐艺术欣赏的场所上,都存在缺失的现象,基础设施的缺失,导致了声乐艺术不能在城市市民间广泛开展,依靠声乐艺术所起到城市人文精神培养的目的,自然就没有办法达成,或者即使有收获,也是收效甚微,不能够达到持续培养的效果。社区等基层场所,缺少与声乐艺术建设相关的场所和设备,声乐艺术教育的投入不足,都导致了声乐艺术发展的不足。

(三)基于文化融合视域下声乐艺术平台缺乏

基于文化融合视域下声乐艺术的主要特点就是文化的融合,只有进行多平台的持续有效的交流,才能够不断促进声乐艺术的发展,从而完成对城市人文精神的培育。实际发展中,声乐艺术交流平台还呈现单一化,没有进行有效推广,参与的人员多为专业性较强的人士,缺少与城市居民的良好互动和启发,不利于促进城市人文精神的培养。

三、基于文化融合视域下声乐艺术对城市人文精神培养的探究

文化融合能够有效促进文化的交流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在当今的城市文化建设中,要发挥声乐艺术的独特作用,走出人文精神培养的困境和陷阱,才能有效探索出属于当下经济发展中的人文精神同步发展的道路,才能不断摸索出属于城市特色的人文精神培养的路径,声乐艺术发挥的作用和作为载体的承载性,应该被充分认可,在不断地实践探究中,找到发展的道路。主要的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充分认识基于文化融合视域下声乐艺术对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性

城市人文精神的建设者要充分认识到基于文化融合视域下声乐艺术对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性。通过认识才能完成思想上的转变,才能对声乐艺术的发展起到帮助的效果。这种认识是需要全方位深刻的认识,需要建设者对文化和声乐艺术有全面深刻的了解,明白文化融合的来龙去脉,甚至能够结合当地的民族文化特色和地域特色,探索属于自己城市的文化内涵,从而发挥声乐艺术对于人文精神培养的作用。

(二)加强声乐艺术相关基础的投入

加大声乐艺术在城市中相关基础的投入。从设计到建设,要充分考虑当地文化的特色,最好能找到城市自身声乐艺术的历史和当代的特色,进而有针对性地建设基础声乐艺术的促进和培养。加大基础声乐教育的投入,在社区设置基层的声乐艺术展示和训练的场所,一点点让声乐艺术深入人心,达到人文精神的培养。

(三)提供多方位的声乐艺术交流的平台

借助当前的科技手段,推出更多的声乐艺术交流的平台,打造属于城市特色的声乐艺术交流体系,让更多的基层人员参与其中,获得声乐艺术的知识,例如可以尝试举办相关的竞赛,可以利用微信平台的宣传媒体,这样可以扩大声乐艺术的影响力,进而促进人文精神的培养。

结语

基于文化融合视域下声乐艺术对人文精神培养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口,是每个城市在人文精神建设上尝试和探索的一条道路。认清声乐艺术的重要性,用好这个工具,城市人文精神的建设一定会像城市经济发展的速度一样,变得更加繁荣。

参考文献

[1]陈珍.简析声乐艺术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发展[J].黄河之声,2018,(12).

城市人范文篇10

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空间,人居环境。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近几年来,县在抓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狠抓了以城市建筑、市政基础设施、自然环境改善为内容的人居环境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一、县人居环境取得可喜变化

全县人均居住面积仅为15.11平方米。年末,居住条件明显改善。人均居住面积大幅度增加。年。全县人均居住面积达到17.33平方米,增加了14.7%城镇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1.47平方米,已经超过小康社会标准。楼房居住面积扩大。年住宅楼面积仅为276102平方米,年末,住宅楼面积累计达到478670平方米,人均楼房居住面积由年的4.7平方米增加到年的8平方米。其中有39万平方米实现了集中供热,占住宅楼面积的81.5%

新增白色、黑色街路面积14万平方米,交通状况大为改观。城镇道路建设步伐加快。县相继完成了镇、宝泉镇主次干道硬化改造项目13项。硬化面积为24万平方米,铺装人行步道板6万平方米,硬化率达到95.5%通乡通村公路建设取得实效。截至目前,完成通乡公路107.8公里,实现了全线通车。

增幅达到80%新安装路灯810盏,绿化、亮化工程同步推进。绿地面积由年的75公顷增加到年的135公顷。做到路铺到哪里,亮化和绿化工作就做到哪里。同时,根据“依山建城,围山发展”城镇发展战略,将二克山融入了城镇建设的整体规划,赋予了生态县、园林城”建设目标的新内涵。

镇内新建水厂2处,城镇供水能力得到提高。年以来。新打机电井4眼,更新供水管线米,持续供水能力进一步增强,饮水安全问题得到有效破解。

镇更新改造公厕座,环境保洁取得实效。年以来。污水井个,垃圾清运设施个,清运车辆台,镇内道路保洁力度加大,环卫工人年均增加工资元。城内居民(包括住宅楼)垃圾清运和公厕及污水井的管理实现了市场化运作,居民保洁意识得到大幅度提升,卫生状况得到极大改善。

二、人居环境发生可喜变化的原因

1、领导重视到位。县领导非常重视人居环境改善工作。政府主要领导和主管领导经常深入工程建设一线,现场解决工程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通村公路建设上,县委、县政府根据县情实际提出了五年任务三年完工”目标,实行了县、乡(镇)村、屯“四长”负责制;城镇环卫保洁和文明城镇建设上,专门召开会议,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亲自部署,亲自深入综合整治一线检查督促,确保了人居环境改善工作的健康开展。

2、资金投入到位。资金投放上。勒紧腰带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积极跑省进京争取项目和资金用于人居环境建设;通过市场化运作,引进外埠资金进入我县房地产开发、城镇管理等领域,弥补了县环境改善和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问题。据统计,年以来,县用于人居环境改善资金近万元。

3、部门管理到位。城镇环卫保洁上。加大管理力度,对造脏现象坚决制止和处罚。公安、交警加大执法力度,对镇内车辆乱停、乱放、违章行车等现象严格管理和规范;居民拆迁和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规划、拆迁、新闻宣传等部门也都充分发挥部门职能,形成了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三、存在问题

但在调查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虽然我县城镇的人居环境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

1、城镇建设东西发展不均衡。由于城内中小学分布和建设规划等原因。镇内形成以202国道为界线,东西两侧发展不平衡,人居环境改善不同步的格局。主要表现为202国道东侧房价大幅度上扬,每年楼房开发面积都在万平方米以上,而国道西侧很少有开发商问津,房屋价格持续低靡。

2、物业配套建设相对滞后。由于集中供热方式的转变。承包物业效益低下,无人愿意参与物业管理,部分居民楼因物业问题而引发大面积上访。

3、个别部门配合缺失。由于职责交叉、部门利益等原因。环卫保洁,占道经营,噪音处理等方面出现了些推诱扯皮等现象,滞约了人居环境改善的进程。

四、今后努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