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科技一体化发展工作意见

时间:2022-12-05 09:33:23

城乡科技一体化发展工作意见

为贯彻落实《市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纲要》精神,建立城乡一体化科技发展体系,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特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全面实施“科教强市”战略,统筹城市与农村、工业与农业、经济和社会科学技术发展,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完善科技创新平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大科普工作力度,推进城市科技资源向农村延伸,为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二、工作目标

(一)总体目标:到2012年,初步建立以城带乡、城乡互动、覆盖城乡的科技创新体系和服务体系,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科技成果转化率明显上升,科技人才队伍发展壮大,全民科学素质显著提高。

(二)具体目标

1、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建成高新区、钢城经济开发区、莱城工业区3大专利密集区。专利申请总量、发明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10%以上;获省以上科学技术奖项数量年均增长10%以上;实施农业重大科技计划项目26项;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在姜蒜、丹参、花椒、黑猪等特色产业中的应用取得突破性进展。

2、城乡科技投入稳定增长。全社会R&D占GDP的比重达到2.2%以上。科技应用研发资金占同级财政决算支出的比例每年不低于1.3%,其中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达到30%以上。

3、城乡节能降耗水平不断提高。万元GDP能耗比2005年降低25%以上;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太阳能、沼气等新型能源在农村广泛应用。

4、城乡科技创新平台不断完善。建成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新增省级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

5、农业农村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形成一支国家、省、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队伍,全市农业专业技术人员达到1700人以上。

6、全民科学素质不断提高。建立起科普示范基地、科技培训、科普宣传、农技协发展、技术服务五大城乡科普体系,全民科学素质达到全省中上游水平。

三、主要任务

(一)加大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力度

1、加快工业技术在农业农村领域的研发与转化推广。抓好“可工业化生产的新型节能建筑关键技术及装备”、“大型塑料挤出机械关键技术及设备”、“新型节水技术与器具”等新技术、新设备的研发与转化推广,发挥工业技术在改善农村新型建筑住宅体系、开发多种类大宽幅塑料薄膜生产机组、发展节水农业等方面的作用。

2、加快农业特色产业技术研发与转化推广。①姜蒜产业。发挥职业技术学院、市农科院等科研机构的人才技术优势,围绕种质资源保护、创新利用及标准化生产,抓好生姜抗姜瘟病育种、姜瘟病综合防治、姜蛆防治、加工专用型姜蒜新品种培育等关键技术研发,建成全国最大、品种最全的生姜种质资源圃和生姜种质资源信息库;围绕食用、医用、保健、洗涤化妆等姜蒜精深加工技术研究,研究开发生姜精油、蒜氨酸等系列产品;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重点推广姜蒜标准化种植、高产栽培、病虫害综合防治、测土配方施肥、土壤改良等先进适用技术和农业优良品种,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②“三黑一花”畜牧产业。以鲁莱黑猪研究开发中心、鲁中波尔山羊繁育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为依托,围绕黑猪、黑鸡、黑山羊、花脸长毛兔种质资源保护、评价、创新利用及产业化开发,突出抓好“黑猪世代选育—新品种培育—配套系开发—标准化养殖基地—精深加工”等技术的研发,建立全国优良地方猪种黑猪基因库;大力推广畜禽疫病综合防治、高效健康养殖、标准化饲养等先进适用技术和优良品种,加快畜禽集约化、规模化和标准化生产。③白花丹参产业。以职业技术学院、紫光生态园等单位为依托,开展白花丹参提纯复壮、新品种选育、标准化种植等技术研发与转化推广,开发饮片、保健茶系列药品等新产品,建成全国重要的白花丹参GAP种植基地。④林业。以市林业局、市果科所为依托,开展森林生物防虫、森林资源与生态监测、林业生态保护、瘠薄荒山造林、容器育苗造林等关键技术研究与转化推广,推进林业科技创新。

3、加快节能减排、环境整治、污染防治等新技术的研发与转化推广。①重点围绕钢铁、煤炭、电力、化工、建材、造纸等行业节能减排,加强电炉除尘、高炉煤气回收利用、余压余热发电、中水回用、废液污泥处理、废旧轮胎综合利用、再生节能保温墙体材料等新技术的研发与转化推广,减少污染物向城乡排放,提高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保护和改善城乡环境。②开展以畜禽粪便、秸秆和生活垃圾为主的农业和农村废弃物资源肥料化、饲料化技术研究;开发以鲜姜苗为主的绿色无公害功能性饲料、饲料添加剂,规模化养殖场便污物及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技术;研究开发沼气发电、照明、炊事、供暖等技术,示范推广“一池三改”(沼气池、改圈、改厕、改厨)等循环生态农业和家庭模式,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③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精准施肥和无公害施肥技术,生物农药、植物源农药和生态控制技术,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二)大力培育科技型龙头和骨干企业

1、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辐射带动农村配套发展。重点围绕新型钢材及钢铁深加工,粉末冶金,纺织新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精细化工及煤化工,电子信息等优势产业,扶持龙头和骨干企业,实施一批对企业发展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项目,突破一批制约企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产品,做大做强一批对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高新技术企业。到2012年,全市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2家以上。开展高新技术企业与农村中小型科技企业牵手共建行动,扶持高新技术龙头和骨干企业,到农村中小型科技企业建立科研基地、中试加工基地,引导更多有条件的中小型企业为高新技术企业搞配套加工,实现城市高新技术资源与农村人力资源、空间资源的优势互补、融合发展。

2、大力培育农业科技型企业,辐射带动农村加快发展。通过政策扶持、项目带动、产学研合作等方式,支持有条件的农业企业与高校院所联合组建科研开发机构,建立中试基地、良种繁育基地等,以技术创新带动万兴、东井、一品、通海等姜蒜加工科技龙头企业,恒瑞生物、远望生物、盛德泰等林果加工科技龙头企业,得利斯、六和等畜产品加工科技龙头企业快速发展,增创农业产业化发展新优势。

(三)努力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

1、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落实市政府《关于贯彻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意见》,以未成年人、农民、城镇劳动人口、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四大重点人群为重点,实施科学教育与培训基础工程、科普资源开发与资源共享工程、大众传媒能力建设工程、科普基础设施工程。2008年,面向四大重点人群,以“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为主题,举办科普巡回展览4次,科技创新大赛1次。

2、启动市级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在争取国家、省科普惠农兴村计划项目的基础上,从2008年开始,启动实施市级科普惠农兴村计划项目,市财政每年投入10万元资金,通过以奖代补形式,表彰奖励一批农技协、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和农村科普带头人。

3、深入开展科普村村通工程。在村级健全完善“一站一栏一员”(科普宣传栏、科普站、科普员)科普宣传阵地。依托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2008年村村建立科普站;加强各村科普宣传栏维护管理,及时更新科普挂图;2008年所有行政村全部配齐科普员,统一登记造册,发放证件。

4、抓好“科字号”文化下乡服务活动。组织“梆子”剧团,深入农村基层开展“科字号”文艺节目演出活动,每年巡演30场次以上;每年“全国科普日”、“全省科技活动周”期间,组织开展科普赶大集、送科技下乡等活动,弘扬科学思想,传播科学知识,提高农民科学素养。

(四)完善城乡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1、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推进工程。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方式,培育和壮大一批服务于科技项目实施和项目产业化的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一批服务于科技咨询和技术评估的科技信息咨询服务中心、知识产权服务中心、技术评估中心,一批服务于信息共享和技术转移的技术市场、资源共享网络等各类科技中介服务平台,搭建技术研发、技术转移、产业化示范等成果转化平台。到2012年,全市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发展到230家。

2、实施农业科技特派员技术推广工程。根据国家、省统一部署,2009年在莱城区先行试点,从市、区具有专业技术特长的涉农企事业单位技术人员、高校院所与我市开展科技合作的专家、大中专毕业生等人员当中,首批选派20人到农业龙头企业、重点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科技示范乡镇、村等,开展农业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培训农业科技人才,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带动农民致富。

3、农村信息化网络工程。2009年,在莱城区开展试点,通过完善莱城区科技信息网,建立农业技术专家咨询队伍和实用技术查询数据库,借助莱城区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网络平台,向广大农民提供先进适用技术信息、市场信息,适时提供互动式专家咨询服务,建立覆盖全区787个行政村的科技信息服务网络体系。争取到2012年,建成覆盖全市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网络。

4、农技协培育发展工程。按照以协会为组织纽带,以实体经营公司为龙头,建立生产基地,下联周边农户的“协会+公司+基地+农户”发展模式,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方式,加快农技协由小型化向规模化发展,由技术、经营协作型向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型过渡,发挥好农技协在良种引进、技术培训,种植、管理、贮藏、销售配套服务,农村剩余劳力就地转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力争到2012年,新增农村专业技术协会15家。

(五)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1、创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集中解决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稳定性、协调性不强,水资源、土地资源等要素制约和环境保护压力大等突出矛盾和问题,积极争创可持续发展实验区。2008年重点做好规划编制和申报工作,力争2009年创成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2、创建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抢抓“十一五”期间全省重点建设10家省级农高区的机遇,以中西部姜蒜加工储运板块为依托,加快杨庄镇姜蒜精深加工核心区建设,整合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省级农业特色(畜牧)科技园,建设国内一流的集品种选育、生产、加工、储运、交易、信息为一体的特色基地。力争2008年创成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3、依托企业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以东兴源食品有限公司为主体,年内建成包括6000平方米研发大楼、质量检测中心、信息服务中心和中试车间在内的省生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市鲁莱黑猪研发中心为主体,到2010年建成集黑猪、鲁莱黑猪种质资源、性能测定、育种、繁育研究于一体的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远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为依托,到2012年建成省水果籽加工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领导保障。发挥各级科技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加强对各项目标任务落实情况的宏观指导和综合协调。建立科学的考核和奖惩工作机制,将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全民科学素质、城乡科技创新投入、城乡节能降耗水平等重要指标列入对市直有关部门和区级领导班子年度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严格考核,奖惩兑现。

(二)强化投入保障。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科技投入的有关政策规定,依法保障和落实科技投入,科技应用研发资金占同级财政决算支出的比例每年不低于1.3%。2008年设立300万元的农业科技扶持资金和40万元的科普专项经费。同时,发挥好企业科技投入主体作用,引导企业按国家、省规定落实研发投入比例,并将能否达到规定标准作为科技政策支持的重要条件。鼓励引导社会资金进入城乡科技创新领域,支持各类民营机构积极开展风险投资和融资担保业务,加快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主体、金融机构及其它社会力量参与的多元化科技投入格局。

(三)强化项目支撑。围绕解决制约城乡发展的一系列技术难题,实施26项国家、省农转资金、省自主创新成果转化重大专项、科技富民强县、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试点、农业良种产业化等重点科技计划项目,通过项目实施,突破关键技术,加快成果转化,提高城乡科技创新能力,为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