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锻炼总结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1 17:26:58

自我锻炼总结

自我锻炼总结范文篇1

一、指导思想

根据中央、省、市、县委要求,围绕档案局的基本任务和目标,加强档案局工作人员党性教育和党性锻炼,进一步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引导工作人员牢固树立党的宗旨观念、群众观念,为实践三个代表奠定思想基础。

二、党性教育和党性锻炼的内容

1、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和教育是进行党性教育;

2、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教育,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加强思想道德修养的教育;

3、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的教育;

4、《党章》、党的基本知识的教育;

5、艰苦奋斗和反腐倡廉教育;

6、执行党校各种规章制度的教育;

7、先进典型的模范事迹教育;

8、国际国内形势教育。

三、党性教育方法

采取人员自我教育、部门统一组织学习相结合的方法,充分发挥档案局党性锻炼熔炉的整体功能作用。

1、学员应以自我教育为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将党性教育和锻炼贯穿于在校学习、生活的全过程。特别是要严格执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增强集体观念、增强组织性和纪律性;认真参加组织生活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2、学员党支部制订和实施学员党性教育和党性锻炼方案,努力做到自我管理为主、自我教育为主、自我提高为主。坚持制度。一是定期开好党小组民主生活会。民主生活会应以整风的精神为指导,学员反思过去,总结经验,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达到自我解剖、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目的。二是定期开好支委会。支部委员会要及时分析总结学员党性锻炼情况。三是定期开好支部大会。支部要向全体学员汇报学习、组织生活、作风纪律等情况,听取学员对有关问题的意见或建议。四是上好党课。对学员进行《党章》和党的基本知识的教育。

3、党性教育要贯穿于整个理论教育和各学科教学之中。要旗帜鲜明地进行党性教育,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提高认识,增强党性,努力改造世界观,提高贯彻执行党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的自觉性。

4、单位排统一的党性教育活动。一是抓好工作人员前期教育。通过入学教育,使他们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的自觉性;明确加强党性锻炼和党性修养的重要性,了解各项规章制度和要求。

四、党性锻炼总结

党性锻炼总结,是学员在思想、学习、生活情况的总检查。要进行认真的党性锻炼总结和党性分析。通过党性锻炼总结和党性分析,找出差距,明确努力方向,进行一次再学习和再教育。

1、党性锻炼总结的内容:

(1)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对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的掌握情况;

(2)按照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以领导干部、共产党员条件为标准,对照三个代表要求,剖析自己,自觉改造世界观的情况;

(3)对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学习贯彻的情况,思想收获及解决的问题;

(4)坚持党的宗旨,树立密切联系群众、廉洁奉公、勤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观念的情况;

(5)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正确认识形势、抵制和批判各种错误思潮、在思想上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的情况;

(6)树立全局观念、坚持党的组织性和纪律性、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的情况;

(7)遵纪守法、遵守校规、参加组织生活和集体活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情况及问题。

2、党性锻炼总结的步骤:

自我锻炼总结范文篇2

*州党校紧紧围绕自治州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中心任务,坚持“加强领导、强化培训、严格管理、注重实效”的培训原则,以抓各项管理制度的落实为重点,以提高培训质量为根本,以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为保证,积极探索主体班次的规范化管理模式,不断加强学员党性锻炼,进一步提升干部培训、轮训管理层次,圆满完成了各级各类干部培训轮训任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党委重视,创造政策环境,严格调训纪律

根据全国大规模培训轮训干部的形势需求,州党委制定了《*州2003-2007年干部教育培训安排意见》,结合自治州干部教育工作实际,紧紧围绕自治州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干部队伍现状,以“增强执政意识、提高执政能力”为总体目标,将干部教育培训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切入点,高度重视,狠抓落实,保证了大规模教育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是有明确的培训目标和方向。州委组织部每年按照“突出重点对象,拓宽培训渠道,提高培训层次,保证培训质量”和“重点干部重点培训,优秀干部优先培训,年轻干部经常培训,紧抓人才抓紧培训”的原则,及时制定下发《州委党校主体班次和其它班次以及选派干部挂职锻炼计划》。这种具有前瞻性和充分体现时代需要的干部教育培训规划,真正实现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避免了随意性和盲目性。

二是坚持点名调训制度,严肃调训纪律。根据计划州委组织部以红头文件的形式批转下发《关于州委党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明确参训学员和有关要求,凡确定的调训名单,无特殊情况不得变动;凡参加培训的干部,不得安排学习以外的出差等等,并坚持派员跟班学习制度,在各主体班配备跟班管理人员,督促协调学员报到、参观考察、结业考核等事宜,有效提高了学员参训率,使学员按时报到率达到100%。

三是多方参与,齐抓共管。州党委分管副书记(党校校长)、组织部领导亲自参加开学典礼、军训会操、考察动员、结业典礼等重大活动,组织部分管副部长和有关科室全程跟踪管理,及时调查了解有关培训情况,既树立了调训权威,又追踪考察了干部。

二、全员管理,密切协作,集中力量抓好培训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教学和培训管理工作,积极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干部教育培训的组织实施上坚持改革创新,突破封闭的教学模式和传统的管理模式,尝试运用实地考察、共同研讨、模拟答辩、案例教学等新的教学方式,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下功夫。另外,坚持强化管理,在管理过程中强调始终贯穿“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一手抓教学,一手抓管理,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形成了全员抓管理,全校上下人人都是管理者,人人都是服务者的良好氛围。如在主体培训班中建立的跟班管理小组,由校领导亲自挂帅,各科科长参与管理,为处理好学员学习、生活、管理各方面问题提供了组织保障。尤其是在学习十六大精神、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大规模培训轮训工作中,培训任务急、人员多、层次高,从校长、科长到全体教师、一般工作人员,从教学一线到后勤保障,全员参与,严密组织,严格管理,创造了在短期内培训近千人、一期培训达400人的成功经验,整体培训成效明显,收获突出,受到了各方面的好评。

2003年州党校、州行政学校共举办各类培训班27期,培训学员2381人次。其中党校举办主体班8期,培训345人次;举办县处级干部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专题研讨班3期11个班,培训学员998人次。行政学校举办主体班次6个,培训386人次;举办公务员行为规范和依法行政轮训班7期,培训532人次。

2004年州党校、州行政学校共举办各类培训班、轮训班22个,共33期,培训学员3550人。其中州党校共举办主体班11个,培训437人;州党校主办和协办轮训班7个,共14期,轮训2509人;州行政学校共举办培训班4个,共8期,培训学员604人。

三、适应形势,开拓创新,积极探索规范化管理模式

近两年来,根据州党委统一安排的年度主体班次培训计划和人事部门下达的公务员培训工作计划,我们不断加强与组织、人事部门的联系与协调,加强了各类培训的计划性、规范性、严密性,形成了统一、协调、高效的大培训格局。并不断建立完善学员学习期间的各项管理制度,严肃校规校纪,培养学员良好的学风。

——培训计划的落实和执行规范化。严格落实和执行培训计划、教学计划,党校和行政学校各类培训班和轮训班适度集中,协调步骤,统一安排各类教育教学活动,不仅有效利用了教学资源,而且增加了各班次集中开展党团活动、文体活动的次数,增强了培训效果。

——入学教育规范化。狠抓入学教育,促使学员尽快实现“三个转变”。我们将各类管理制度汇编打印成《学员入学教育读本》,作为入学教育资料配发给每一个学员,并利用开学典礼、全校和班级不同层次入学教育、军训会操比赛、反腐倡廉教育等多种形式,扎实做好入学教育,为全面落实各项管理制度奠定基础。

——常规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对于常规性的工作,明确要求,严格管理。

一是努力做到科学管理与热情服务相结合。在学员报到时针对每个班下发详细的《学员须知,服务指南》,明确了学员交费、领取教材、住宿等各个环节和有关制度要求。在社会调查、大会集中、活动组织等方面,尽力做到周密细致、不出差错。当学员在学习、生活方面遇到困难时,及时协调有关科室,主动帮助排忧解难,使他们能安心学习。

二是围绕学校提出的杜绝大课、小课来回走动和接打手机两大问题,我们通过学员“桌签制”、班级“一日一报”任课教师监督制、上大课进出签到制、会前提要求会后作总结等各种有效管理形式,对主体班学员来回走动打手机现象做出了大会点名批评、做书面检查等处理,提高了学员自觉遵纪守纪意识,在全校各班形成了上课接打手机是违纪现象的共识,维护了课堂教学的严肃性,保证了良好的教学环境。学员科通过每日两次考勤核查,利用宣传栏、大屏幕通报等制度,加强了学员出勤管理制度,严肃了调训纪律,主体班次到课率均达到了95%以上。

三是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学员的党性锻炼,使之制度化、规范化。在主体班学员中通过组织社会调查,区、内外考察和开展军训、广播操比赛、文艺汇演、体育比赛等,培养良好的组织纪律观念、集体精神和班级荣誉感,增强了班级凝聚力。为改变班级活动就是大吃大喝,引导主体班举办师生茶话会、读书活动交流会、访贫问苦慰问活动、去劳改农场听案犯现身说法、接受反腐倡廉教育等活动,有意识探索了学员班集体开展活动的新方式。

四、量化考核,自我管理,创建科学化管理模式

全面实施了“三级量化”考核管理办法,即《班主任工作量化考核管理办法》、《班级量化考核管理办法》和《学员量化考核管理办法》。班主任量化考核重点考核班主任为人师表、严格管理、全程跟班和管理业绩,在规范班主任工作规程、规范主体班学籍档案等各方面发挥作用;班级量化考核重点考核班级纪律作风、学风考风和日常规范,在规范班级党支部工作规程、严格班级党内生活、严肃校规校纪,发挥班级党支部作用,调动全体学员积极性,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争创优秀班级等各方面发挥作用;学员量化考核重点考核学员在理论武装、党性锻炼、能力建设各方面的学习成绩与收获,在增强学员理论素养、知识水平和综合能力上发挥积极作用。

在党校学员中实行量化考核,是不断加强党员干部先进性教育、增强学员理论学习积极性和党性锻炼自觉性的需要,是保证教学计划有效实施和培训质量进一步提高的需要,是促进学员尽快实现“三个转变”、认真贯彻“三个自我”的需要。量化考核管理方式充分发挥了学员参与的主观能动性,在管理模式上突出了以下特点:首先创新方式,注重一个“活”字。量化考核坚持以学员党支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三自我”为途径,注重抓好学员入学教育、课堂纪律、组织生活、党性锻炼、考察考核、结业鉴定等各个环节,在严格党内生活,严肃校规校纪,进一步规范学员行为,激发学员奋发进取精神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成效。其次提高质量,落实一个“考”字。通过量化考核,把培训学习刚性化,防止走过场。对于一个月以内的班级实行综合考核(考勤、作业、考试或考查),一个月以上的班级实行综合考试和量化考核双百分制。这样,每个学员只有凭过硬的成绩才能结业,真正让每一个参训者不只是“认认人,串串门,养养神”。第三,量化考核工作把握一个“严”字。通过“一日一报”、“一周一公布一上墙”、汇总备案等环节,严格管理,以此达到量化考核目的。第四,端正学风,打造一个“实”字。通过量化考核加强和改进学习风气,使学员在校能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第五,激励作用,突出一个“比”字。通过量化考核,形成你追我赶,互学互帮互比的氛围,以此达到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目的。

五、加强党性锻炼,增强培训效果

党性锻炼,是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党校是党员领导干部培训的主阵地、主渠道,是党性锻炼的熔炉。加强党性锻炼,努力提高学员的党性修养是坚持党校姓“党”的要求,是贯彻“一个中心、四个方面”教学布局的要求,也是建设一支经得住风浪考验的领导干部队伍的客观需要。因此,我们坚持“两个贯穿”,即将学员党性锻炼贯穿于党校教育教学全过程、贯穿于党校学习生活各个方面,严格党内生活,积极探索党性锻炼的有效载体,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党性锻炼活动。

第一、出台《学员党性锻炼及学员党支部工作意见》,围绕“实事求是、与

时俱进、艰苦奋斗、执政为民“的培训根本要求,明确要求党性锻炼应同共产党员先进性要求结合起来,通过党性锻炼,使学员在坚持理想信念,坚定不移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坚持勤奋学习,扎扎实实地提高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领;坚持党的根本宗旨,始终不渝地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勤奋工作,兢兢业业地创造一流工作业绩;坚持遵守党的纪律、身体力行地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坚持“两个务必”,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方面都有新的收获和新的提高。

第二、明确党性锻炼的主要方向:一是坚持以“三观”为目标。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二是坚持以“三基本”为主要内容。即马列主义基本问题、思想基本问题、邓小平理论基本问题;三是坚持以“三转变”为前提。即由工作岗位到党校学习、由领导干部到普通学员、由家庭生活到集体生活的转变;四是坚持以“三自我”为途径。即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五是坚持以“三代表”为目的。即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

第三、制定学员班集体党性锻炼计划并每周细化打印公布,严格了学员党性锻炼和组织生活,设立了“大局观念自己谈”、“两个务必对照谈”、“公仆意识大家谈”、“学风状况认真谈”、“民主作风深入谈”等组织生活主题,使每周三下午的党团活动落到了实处,使党性锻炼有了载体。利用大会集中时间对各班党性锻炼情况及时总结,对存在问题分析,对后期工作做安排,增强了党性锻炼活动的计划性、连贯性。

自我锻炼总结范文篇3

一、党委重视,创造政策环境,严格调训纪律根据全国大规模培训轮训干部的形势需求,州党委制定了《州年-年干部教育培训安排意见》,结合自治州干部教育工作实际,紧紧围绕自治州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干部队伍现状,以“增强执政意识、提高执政能力”为总体目标,将干部教育培训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切入点,高度重视,狠抓落实,保证了大规模教育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是有明确的培训目标和方向。州委组织部每年按照“突出重点对象,拓宽培训渠道,提高培训层次,保证培训质量”和“重点干部重点培训,优秀干部优先培训,年轻干部经常培训,紧抓人才抓紧培训”的原则,及时制定下发《州委党校主体班次和其它班次以及选派干部挂职锻炼计划》。这种具有前瞻性和充分体现时代需要的干部教育培训规划,真正实现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避免了随意性和盲目性。

二是坚持点名调训制度,严肃调训纪律。根据计划州委组织部以红头文件的形式批转下发《关于州委党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明确参训学员和有关要求,凡确定的调训名单,无特殊情况不得变动;凡参加培训的干部,不得安排学习以外的出差等等,并坚持派员跟班学习制度,在各主体班配备跟班管理人员,督促协调学员报到、参观考察、结业考核等事宜,有效提高了学员参训率,使学员按时报到率达到100%。

三是多方参与,齐抓共管。州党委分管副书记(党校校长)、组织部领导亲自参加开学典礼、军训会操、考察动员、结业典礼等重大活动,组织部分管副部长和有关科室全程跟踪管理,及时调查了解有关培训情况,既树立了调训权威,又追踪考察了干部。

二、全员管理,密切协作,集中力量抓好培训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教学和培训管理工作,积极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干部教育培训的组织实施上坚持改革创新,突破封闭的教学模式和传统的管理模式,尝试运用实地考察、共同研讨、模拟答辩、案例教学等新的教学方式,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下功夫。另外,坚持强化管理,在管理过程中强调始终贯穿“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一手抓教学,一手抓管理,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形成了全员抓管理,全校上下人人都是管理者,人人都是服务者的良好氛围。如在主体培训班中建立的跟班管理小组,由校领导亲自挂帅,各科科长参与管理,为处理好学员学习、生活、管理各方面问题提供了组织保障。尤其是在学习十七大精神、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大规模培训轮训工作中,培训任务急、人员多、层次高,从校长、科长到全体教师、一般工作人员,从教学一线到后勤保障,全员参与,严密组织,严格管理,创造了在短期内培训近千人、一期培训达400人的成功经验,整体培训成效明显,收获突出,受到了各方面的好评。

年州党校、州行政学校共举办各类培训班27期,培训学员2381人次。其中党校举办主体班8期,培训345人次;举办县处级干部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专题研讨班3期11个班,培训学员998人次。行政学校举办主体班次6个,培训386人次;举办公务员行为规范和依法行政轮训班7期,培训532人次。

年州党校、州行政学校共举办各类培训班、轮训班22个,共33期,培训学员3550人。其中州党校共举办主体班11个,培训437人;州党校主办和协办轮训班7个,共14期,轮训2509人;州行政学校共举办培训班4个,共8期,培训学员604人。

三、适应形势,开拓创新,积极探索规范化管理模式

近两年来,根据州党委统一安排的年度主体班次培训计划和人事部门下达的公务员培训工作计划,我们不断加强与组织、人事部门的联系与协调,加强了各类培训的计划性、规范性、严密性,形成了统一、协调、高效的大培训格局。并不断建立完善学员学习期间的各项管理制度,严肃校规校纪,培养学员良好的学风。

——培训计划的落实和执行规范化。严格落实和执行培训计划、教学计划,党校和行政学校各类培训班和轮训班适度集中,协调步骤,统一安排各类教育教学活动,不仅有效利用了教学资源,而且增加了各班次集中开展党团活动、文体活动的次数,增强了培训效果。

——入学教育规范化。狠抓入学教育,促使学员尽快实现“三个转变”。我们将各类管理制度汇编打印成《学员入学教育读本》,作为入学教育资料配发给每一个学员,并利用开学典礼、全校和班级不同层次入学教育、军训会操比赛、反腐倡廉教育等多种形式,扎实做好入学教育,为全面落实各项管理制度奠定基础。

——常规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对于常规性的工作,明确要求,严格管理。

一是努力做到科学管理与热情服务相结合。在学员报到时针对每个班下发详细的《学员须知,服务指南》,明确了学员交费、领取教材、住宿等各个环节和有关制度要求。在社会调查、大会集中、活动组织等方面,尽力做到周密细致、不出差错。当学员在学习、生活方面遇到困难时,及时协调有关科室,主动帮助排忧解难,使他们能安心学习。

二是围绕学校提出的杜绝大课、小课来回走动和接打手机两大问题,我们通过学员“桌签制”、班级“一日一报”任课教师监督制、上大课进出签到制、会前提要求会后作总结等各种有效管理形式,对主体班学员来回走动打手机现象做出了大会点名批评、做书面检查等处理,提高了学员自觉遵纪守纪意识,在全校各班形成了上课接打手机是违纪现象的共识,维护了课堂教学的严肃性,保证了良好的教学环境。学员科通过每日两次考勤核查,利用宣传栏、大屏幕通报等制度,加强了学员出勤管理制度,严肃了调训纪律,主体班次到课率均达到了95%以上。

三是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学员的党性锻炼,使之制度化、规范化。在主体班学员中通过组织社会调查,区、内外考察和开展军训、广播操比赛、文艺汇演、体育比赛等,培养良好的组织纪律观念、集体精神和班级荣誉感,增强了班级凝聚力。为改变班级活动就是大吃大喝,引导主体班举办师生茶话会、读书活动交流会、访贫问苦慰问活动、去劳改农场听案犯现身说法、接受反腐倡廉教育等活动,有意识探索了学员班集体开展活动的新方式。

四、量化考核,自我管理,创建科学化管理模式全面实施了“三级量化”考核管理办法,即《班主任工作量化考核管理办法》、《班级量化考核管理办法》和《学员量化考核管理办法》。班主任量化考核重点考核班主任为人师表、严格管理、全程跟班和管理业绩,在规范班主任工作规程、规范主体班学籍档案等各方面发挥作用;班级量化考核重点考核班级纪律作风、学风考风和日常规范,在规范班级党支部工作规程、严格班级党内生活、严肃校规校纪,发挥班级党支部作用,调动全体学员积极性,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争创优秀班级等各方面发挥作用;学员量化考核重点考核学员在理论武装、党性锻炼、能力建设各方面的学习成绩与收获,在增强学员理论素养、知识水平和综合能力上发挥积极作用。

在党校学员中实行量化考核,是不断加强党员干部先进性教育、增强学员理论学习积极性和党性锻炼自觉性的需要,是保证教学计划有效实施和培训质量进一步提高的需要,是促进学员尽快实现“三个转变”、认真贯彻“三个自我”的需要。量化考核管理方式充分发挥了学员参与的主观能动性,在管理模式上突出了以下特点:首先创新方式,注重一个“活”字。量化考核坚持以学员党支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三自我”为途径,注重抓好学员入学教育、课堂纪律、组织生活、党性锻炼、考察考核、结业鉴定等各个环节,在严格党内生活,严肃校规校纪,进一步规范学员行为,激发学员奋发进取精神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成效。其次提高质量,落实一个“考”字。通过量化考核,把培训学习刚性化,防止走过场。对于一个月以内的班级实行综合考核(考勤、作业、考试或考查),一个月以上的班级实行综合考试和量化考核双百分制。这样,每个学员只有凭过硬的成绩才能结业,真正让每一个参训者不只是“认认人,串串门,养养神”。第三,量化考核工作把握一个“严”字。通过“一日一报”、“一周一公布一上墙”、汇总备案等环节,严格管理,以此达到量化考核目的。第四,端正学风,打造一个“实”字。通过量化考核加强和改进学习风气,使学员在校能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第五,激励作用,突出一个“比”字。通过量化考核,形成你追我赶,互学互帮互比的氛围,以此达到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目的。

五、加强党性锻炼,增强培训效果

党性锻炼,是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党校是党员领导干部培训的主阵地、主渠道,是党性锻炼的熔炉。加强党性锻炼,努力提高学员的党性修养是坚持党校姓“党”的要求,是贯彻“一个中心、四个方面”教学布局的要求,也是建设一支经得住风浪考验的领导干部队伍的客观需要。因此,我们坚持“两个贯穿”,即将学员党性锻炼贯穿于党校教育教学全过程、贯穿于党校学习生活各个方面,严格党内生活,积极探索党性锻炼的有效载体,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党性锻炼活动。

第一、出台《学员党性锻炼及学员党支部工作意见》,围绕“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艰苦奋斗、执政为民“的培训根本要求,明确要求党性锻炼应同共产党员先进性要求结合起来,通过党性锻炼,使学员在坚持理想信念,坚定不移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坚持勤奋学习,扎扎实实地提高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领;坚持党的根本宗旨,始终不渝地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勤奋工作,兢兢业业地创造一流工作业绩;坚持遵守党的纪律、身体力行地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坚持“两个务必”,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方面都有新的收获和新的提高。

第二、明确党性锻炼的主要方向:一是坚持以“三观”为目标。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二是坚持以“三基本”为主要内容。即马列主义基本问题、思想基本问题、邓小平理论基本问题;三是坚持以“三转变”为前提。即由工作岗位到党校学习、由领导干部到普通学员、由家庭生活到集体生活的转变;四是坚持以“三自我”为途径。即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五是坚持以“三代表”为目的。即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

第三、制定学员班集体党性锻炼计划并每周细化打印公布,严格了学员党性锻炼和组织生活,设立了“大局观念自己谈”、“两个务必对照谈”、“公仆意识大家谈”、“学风状况认真谈”、“民主作风深入谈”等组织生活主题,使每周三下午的党团活动落到了实处,使党性锻炼有了载体。利用大会集中时间对各班党性锻炼情况及时总结,对存在问题分析,对后期工作做安排,增强了党性锻炼活动的计划性、连贯性。

自我锻炼总结范文篇4

毕业自我鉴定

毕业生自我鉴定是毕业生对自己在校期间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行、专业学习、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方面,全面如实的自我总结。鉴定是毕业生档案中的重要材料,要求认真做好。如下提纲,供毕业生在进行自我鉴定时参考。

1、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会。

2、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思想品德课、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五种品格”的学习和时政教育,有那些收获,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道德修养方面的体会,对当前国内形势有何认识。

3、对所学专业重要性的认识,学习目的、学习态度、成绩如何,以及在课堂学习、生产实习、科学研究等方面的表现情况。通过几年来的学习和实践锻炼,掌握了那些科学知识和专业技能,各种能力如何。在校期间的奖惩情况。

4、在校园文明建设、学雷锋、青年志愿者活动、公益活动、团结同学、遵纪守法等方面的表现情况。

5、参加校、院、办组织的各项活动的具体表现,担任社会工作的情况,以及通过这些活动和社会工作,取得了那些收获

6、参加体育锻炼特别是早锻炼、课外活动、各类体育比赛的表现和取得的成绩。

7、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认识以及如何确立正确择业标准和就业观念。

自我锻炼总结范文篇5

[论文摘要]文章探讨了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认为体育锻炼有降低抑郁、缓解焦虑、提高自尊等作用,并针对国内外关于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建议。

[论文关键词]体育锻炼;心理健康;促进作用

一、前言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入,社会竞争更为激烈,在面对高效率、快节奏的学习生活和日益复杂的人际关系等等问题上,处于接触社会临界点的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不断地被发现,这些现象已成为一个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主要是探讨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着重地分析适当的体育活动对几种情绪的积极影响,希望能让更多大学生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通过体育锻炼行为来调节自己的心理,从而使自己能真正肩负起建设国家的历史使命。

二、对心理健康的认识

(一)健康的定义

世界卫生组织在其宪章中表述:“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表现,而且还是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一种完美的状态。”这也促成了目前的生物一心理一社会(bio—psycho—social)医学模式。学者张德根据这个“健康”的定义将健康总结为两部分:一是生理健康,即没有身体上的缺陷和疾病及有完整的生理状态;二是心理健康,即指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也就是说他将个体在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美状态总结为心理健康。这也突出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具体解释为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离开心理问题谈健康是片面的。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的标准至今尚不统一。人的心理健康是一个连续的变化的过程,不可能存在极端的健康,因为那是精神的完美状态;而极端的障碍是精神病的状态。绝大多数人都是处在这两个极端之间的。殷恒蝉等在阐述对心理健康标准的理解时认为:人们在确定心理健康标准时常常具有完善性,指的是一种理想状态,实际上,心理健康的标准只是反映了社会对个体良好的适应社会生活所应有的心理状态的一般要求,而不是最高境界。学者张长力等认为心理健康的要点包括:(1)正确的自我意识;(2)正视现实,适应社会;(3)和谐的人际关系;(4)智力正常;(5)情绪自控;(6)积极的人生态度;(7)人格完整统一;(8)个人能力能得到发挥;(9)适当满足个人需要;(10)心理行为符合年龄、性别特征。必须指出的是,心理健康的标准是相对的,它具有时效性、特殊性等等特点,因为人所要面对的问题是复杂而又不断在变化的。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其特殊性,因为他们的年龄特点及其处在一个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习的时期,对社会的接触比较少。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世界卫生组织所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可确定为5个方面,即情绪稳定性标准、焦虑标准、人际关系和谐性标准、对现实感知的充分性标准、心理适应性标准。综合国内外专家学者的观点,依据大学生这一年龄段的特点,结合大量的实践经验,刘列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归纳如下:(1)热爱生活,乐于学习;(2)情绪稳定,心情愉快;(3)意志健全,行为协调;(4)自知之明,接受自我;(5)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6)接受现实,适应环境。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所要反映的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还要表现出年轻人的活力。而要获得健康只能是依靠大学生自身的能力,通过自己的学习,学会如何正确地对待问题,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心理健康。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公务员之家

目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仍不容小视,2000年诸杰等人对2086名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现状进行了调查,发现有26.99%的大学生心理反应不正常。毕秀淑等人在2003年对400名大学生进行心理调查得出:有20.36%的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依次为抑郁、焦虑、人际敏感、强迫、偏执等。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仍是比较严重的,在人们的教育观念发生深刻变化的今天,“健康第一”思想已成为肩负培养高素质人才重任的各级学校的指导思想。作为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的学校体育应该在健康第一的思想指导下,发挥体育锻炼特有的作用,全面提高学生健康水平。

四、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一个健康的人进行体育活动,从生理上来看,能有强身健体的作用;从心理上来看,能陶冶情操,使不良的情绪得到疏导。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体育锻炼行为与心理状态的改变密切相关。早在1993年吕红斌就有了“在进行体育锻炼行为中获得良好的心理效应可与标准的心理疗法相类似”的结论。这种心理效应可以分为两种:一是身体活动(physicalactivity)产生的短期情绪效益;二是身体锻炼(physicalexercise)产生的长期情绪效益。国内学者毛志雄、韩旭将这两种情绪效应(moodenhancement)总结如下:身体活动可产生的情绪效益:第一,与于心境状态的改善有关;第二,可缓解焦虑与紧张情绪;第三,活动中可产生诸如流畅(flow)和跑步者高潮(the13Linnet’shigh)等良好情绪。而身体锻炼的情绪效益主要表现在:第一,它与心理自我良好感(psychologicalwell—being)有正相关;第二,长期身体锻炼对焦虑、抑郁的治疗作用。从具体的属性来看,身体活动和身体锻炼都属于体育锻炼,它们只是体育锻炼中不同的表述,总的来说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是有促进作用的。下面笔者将具体阐述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一)降低抑郁

抑郁是一种对不良刺激发生长时间的沮丧感受反应的情绪改变。人们在事业上、情感上受挫折时会出现抑郁,在各种灾害后也会出现抑郁。抑郁症是危害人类身心健康的常见病,是大学生群体中较常见的一种情绪困扰。其患病率为6.1%~9.5%。约13%~20%的人一生曾有过一次抑郁体验。

1990年,North等人对1969~1989年的80个研究进行锻炼与抑郁关系的元分析表明:一次性运动活动和长期的体育锻炼均能有效地降低抑郁,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均可降低抑郁,身体锻炼比放松练习和其他愉快活动能更有效地降低抑郁。这些表明体育锻炼对降低抑郁的作用是明显的,而且适合降低抑郁的运动类型也是比较广泛的。

国内学者曾芊等人在1995年的研究表明:体育活动对降低抑郁性的心理障碍效能十分明显。2004年何颖等对240名大学生进行了实验研究,

结论为:16周的体育锻炼能显著降低大学生的抑郁水平,其改善抑郁的程度因锻炼类型和性别而存在差异,采用力量训练和健身操锻炼行为方式的效果最为突出。欧阳文珍研究表明:在集体心理咨询中对大学生进行低心率的运动游戏训练并且辅以理性情绪疗法,是治疗轻度抑郁倾向的良好途径。

因此,可以说体育锻炼是有降低抑郁的作用的,只是利用什么样的锻炼方式才能更有效地降低抑郁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还需要我们去探索。

(二)缓解焦虑

焦虑是对刺激产生不适当的严重和长时间的恐惧、焦急和忧虑反应的情绪和情感异常。2002年金雯等人研究表明:大强度的一次性运动(75%V02peak)可明显降低状态焦虑。薛林峰等(2004)研究得出:太极拳对学习焦虑的改善作用明显。胡望洋等人(2004)对311名大学生进行研究得出:体育锻炼对减少或消除青春期大学生的连续性焦虑是十分有效的。

有一项研究对1960—1989年间进行的104项有关体育活动对焦虑的控制作用的研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身体活动量必须长于20分钟,才能有效地降低焦虑,长期的和一次性的有氧练习均可有效地降低焦虑状态,但锻炼必须坚持10周以上,才可能有效地降低焦虑,而无氧练习不能降低焦虑。

从上面的资料分析可以发现,有氧运动对焦虑的缓解作用比较明显,但是在无氧运动对焦虑的作用问题上,不同的学者还是持不同的意见,这需要我们进一步地去研究分析。总的来说体育锻炼对焦虑是有缓解作用的。

(三)提高自尊

自尊是一种最能反映运动对心理效益的最有潜力的变量。自尊心常被视为唯一最重要的心理良好感的测量指标。

有研究证明体育活动对提高自尊是有帮助的,我国学者吕红斌对国外相关研究总结说:长期有规律的运动能提高自尊,这种效果至少能持续6—20周,在不同年龄和性别的患者中都可以见到这种效果。1998年赵淑英等对一系列的研究进行综述得出:运动与自尊心成正相关,且自尊心低的人表现更强。杨剑等在论文《健身运动处方锻炼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实验研究》(2002年)中总结说道:经28周的健身运动处方锻炼,大学生的情绪感受性、身体自尊均出现显著变化,表明大学生身体自尊、良好情绪体验得到提高。张立敏等(2004)进行一项关于自尊的研究得出:通过3个月的身体锻炼,受试者自我观念的有些方面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特别是与身体有关的自我概念。

体育锻炼对提高自尊的作用是明显的,这是因为通过体育锻炼,锻炼者的身体得到锻炼,同时情绪得到宣泄,而随着体育锻炼对形体的改变,这种改变应是让体型更加健美,提高人的自信,让一些消极的情绪得到宣泄,使锻炼者的心理处于一个较为健康的状态,这些无形之中都将提高人的自尊。

五、建议

1.现在我国对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研究越来越多,但是目前国内关于体育锻炼的概念有很多,如体育锻炼、体育活动、身体活动、健身活动等,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定。应该统一概念,这对于体育与心理健康的研究有积极的意义。

自我锻炼总结范文篇6

毕业生自荐信范文

毕业生自我鉴定是毕业生对自己在校期间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行、专业学习、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方面,全面如实的自我总结。鉴定是毕业生档案中的重要材料,要求认真做好。如下提纲,供毕业生在进行自我鉴定时参考。

1、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会。

2、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思想品德课、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五种品格”的学习和时政教育,有那些收获,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道德修养方面的体会,对当前国内形势有何认识。

3、对所学专业重要性的认识,学习目的、学习态度、成绩如何,以及在课堂学习、生产实习、科学研究等方面的表现情况。通过几年来的学习和实践锻炼,掌握了那些科学知识和专业技能,各种能力如何。在校期间的奖惩情况。

4、在校园文明建设、学雷锋、青年志愿者活动、公益活动、团结同学、遵纪守法等方面的表现情况。

5、参加校、院、办组织的各项活动的具体表现,担任社会工作的情况,以及通过这些活动和社会工作,取得了那些收获。

6、参加体育锻炼特别是早锻炼、课外活动、各类体育比赛的表现和取得的成绩。

7、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认识以及如何确立正确择业标准和就业观念。

自我锻炼总结范文篇7

论文关键词:高等学校体育课自我创新教学模式自主身体练习自我创新

论文摘要:高校体育课自我创新教学模式是一个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主动身体锻炼为基础,以学生健康意识培养和身体素质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教学过程,操作程序由“自主身体练习一自我创新学习”组成.自主身体练习包括出示身体练习菜单,教学分班等环节;自我创新学习包括确定目标,身体练习,内部转化和自我评价等环节.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并且,教育部在大力推进学校体育工作中强调教学观念从重竞技、重技能向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特别是身心素质转变;体育课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主转变;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怎样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在当前形势下对学校体育提出的新要求?长期以来,高校体育课教学与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有哪些差距?如何建立一套既体现国家的教育体育指导思想,又与高校学生身心发展相适应的教育教学模式?这些问题是当前体育教育改革的焦点.本文从实际出发,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体,以现代教学论为依据,仅就高校体育课堂教育模式进行实践性研究.

1旧的教学模式与当今高校体育发展的不适应性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体育课始终没能摆脱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组织形式.一节体育课,从教师的备课到教师对教材难易程度的理解,从教师的讲解与示范到教学手段的运用,从教学任务的完成程度到最后的教学效果评价等等,始终是教师的教在扮演主角.尽管如此,却没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终没能实现体育教学对发展学生身体所起的积极作用.具体表现在:

(1)教学目标上,只注重知识和技术的传授,不重视能力培养,学生缺乏独立、自主和创新精神.

(2)教学内容仍然以竞技体育的内容为主线,只重视知识体系本身,没有强调知识的传授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甚至把多数学生拒在体育教学的门外.

(3)教学方法过于呆板、严肃,只强调学生跟着教师按部就班地做,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相对的自主性,久而久之失去对体育课的兴趣.

(4)教学组织单调,忽视区别对待及个性培养.

(5)教学评价形式单一,评价标准统一,缺乏必须的灵活性,相当一部分学生带着很大的心理压力参与体育课,普遍存在着被动学习的状况.所有这些,既违背了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又与当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精神实质差距巨大.素质教育的显著特征是教育的全面性、全体性和个性化,其实质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显而易见,突破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探索与之相适应的21世纪教育发展需要的新体系势在必行.

2构建高校新型体育教学模式

我们从实际出发,在认真总结经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以素质教育的精神实质和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为依据,初步建立了一套体育教学新模式,并在驻马店师专、南阳师院、商丘师院、平顶山师专、新乡师专等高等院校进行全面试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该教学模式是一个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主动身体锻炼为基础,以学生健康意识培养和身体素质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教学过程.

2.1自主身体练习

自主身体练习是该教学模式的突出特点,它是以人为本,以学生自愿、自选和主动学习为主体,充分体现其自主性特点,具体操作包括:

(1)出示身体练习菜单.根据体育教学大纲和学校的实际情况,选定出年级教学内容,编制身体练习菜单,内容有教学内容、学时、任课教师、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等,在学期正式上课前出示给每一位学生(见表1).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身体特征自主选择教学内容,选择授课教师.

(2)教学分班.以年级为单位,.打破原教学班,根据学生选项情况重新组成体育教学班,如篮球班、乒乓球班、武术班、田径班、舞蹈健美操班等,各项目教学班在任课教师的统一组织下在同一时间内上课.

(3)自主身体练习的延续.在学校规定的课外活动时间里开设的球类俱乐部、武术俱乐部、舞蹈俱乐部、健美俱乐部等是自主身体练习的延续,其目的是保证学生身体锻炼的时间,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巩固课堂教学知识,培养终身体育锻炼意识身体练习能力.

2.2自我创新学习

自我创新学习是指各个项目教学班在实施该目教学时,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自我锻炼力为目标,以实现素质教育所赋予的任务.在具实施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自我创新学习的内容主要包括:

(1)确定目标.师生共同确定课堂教学目标是该教学模式的又一特点.传统体育课教学目标是由教师根据教学任务统一确定的,在具体操作时不能区别学生在体能或接受能力方面所存在的个体差异.新的教学模式要求每一位学生在教师的提示和帮助下分别确定自己的学习和锻炼目标.此时教师活动体现在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教材。提出教材的性质和特点,从生理学、心理学、解剖学等多方面分析教材的学习与掌握对发展身心的值,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主动地认识和分析教材,发现问题,并进行综合整理,将教材内容加工成若干问题,自定学习目标,并主动与教师商讨.

(2)身体练习.这是根据确定的教学目标,学生主动学习和自学锻炼的过程,它包括每一个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反复练习、自主感悟获取知识、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学习方法,还包括一个学习集体中学生与教师之间和同学之间的互相帮助、互相探讨、互相观摩、互相交流的教学组织方式.

在身体练习过程中,教师活动要体现在:教师要以最快的速度从知识的传授者过渡到教学活动的指导者,这符合体育教学的特点,只有给学生尽可能多的身体练习时间,学生才能掌握知识,增强体质;创设学生主动练习的课堂气氛,无论是个体练习,还是集体相互交流,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身体练习情况,还要观察其心理变化,创设和谐、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以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学生活动要体现在:个体自主创新学习,根据教师的讲解与示范,要求学生的学习和锻炼不再寻求一个固定的、统一的过程,只寻求一个相对基本统一的结果(教学目标),以发展个体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集体互相交流与观摩,在学生主动练习的基础上,通过互相交流与观摩,找出普遍存在的问题,并进行集体攻关.

(3)内部转化.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自身练习中所反馈的信息,师生共同进行总结,目的在于让学生正确认识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和形成能力的过程中有更确切的自我了解.体育教学内化的过程即是一个学生个体知识掌握及身体素质发展的过程.建立在学生对每一堂课的内化和认知基础上的体育课堂教学,经过直观和具体的分析综合,会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在内化环节中,教师活动表现在:引导学生对教材进行创造想象,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该教材对锻炼身体的科学价值;鼓励学生求异求新,激发学生进行课余体育锻炼的欲望.学生活动表现在:自我辨析,根据其在课堂上的表现,用口头语言表述体育锻炼的快乐,形成自主创新学习和主动锻炼的意识,加强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通过集体交流,学生将个人学习和锻炼成果贡献给集体,在接受集体帮助的同时,享用集体学习的成果.

(4)自我评价.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具有激励和导向作用,是课堂教学的指挥棒.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培养学生渴求新知的动机,强化学生竞争的意识.评价方式包括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师生共评等.评价内容为自主探究学习活动的成果和自主探究学习活动的本身.评价要求致力于调动学生继续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迅速转化为能力.

自我锻炼总结范文篇8

[关键词]后疫情时期;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

课外体育锻炼是大学生充分发挥个人兴趣、提升运动技能、丰富课余生活、促进身心健康的重要内容和形式。突如其来的疫情,在使高校几乎所有工作停滞的同时,学生课外体育锻炼也不得不转化为体育课的“网络辅导”和居家的“拳打卧牛之地”式的简单身体活动。长期的居家隔离生活,很多学生身体上出现了明显的变化,比如懒散现象加重、体重增加等。随着疫情的逐渐好转,各高校基本恢复正常教学秩序,如何更好地开展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成为后疫情时期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

一、影响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因素

(一)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主要表现为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价值观、健康意识及兴趣等。通常来讲,体育锻炼是个体有意识、有目的地根据自身的需要,运用各类的手段,并结合卫生措施和自然力,以增进健康、发展身体、调节精神、增强体质、支配空暇时间和丰富文化生活的体育活动,而正确引导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体育锻炼行为,否则便会使学生产生消极或偏执的锻炼意识。此外,引导学生认识课外体育建设的必要性及重要性,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

(二)环境因素

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离不开自身与社会环境、物质环境之间的联系,故环境因素具体体现在体育锻炼的指导、组织及体育氛围等方面。如果大学生没有共同参与体育锻炼的朋友、同学,便会严重影响其课外体育锻炼的持续性。一方面,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有赖于切实可行的实践指导。教师基于教学实践经验的指导往往以班级教学或社团活动的形式进行,可以保障锻炼的科学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科学合理的理论指导,能够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参与到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以科学的方式,提升体育锻炼的质量。因此,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体育理论基础,能够及时、专业地为学生锻炼中产生的问题提供解答。

(三)家庭因素

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的锻炼习惯、家庭锻炼的设施条件等是影响大学生从事家庭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学生锻炼习惯的养成与父母关系密切。根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学生家长由于缺乏正确的健康意识或锻炼习惯,将导致学生难以形成较为持久和稳定的锻炼行为。除了人的因素,家庭体育设施也是决定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重要物质条件。由于部分家庭缺乏体育器材或场所,致使学生不具备开展体育锻炼活动的条件,进而影响到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进而丧失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及积极性。

(四)疫情因素

在以“隔离”为主要措施的疫情防控形势下,足不出户的现实决定学生难以积极、直接、有效地参与到各类课外体育锻炼活动中。首先,疫情限制了学生体育锻炼的空间,往往使其体育活动局限于家庭内部或家庭附近很小的范围内;其次,疫情限制了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方式。疫情期间的体育活动基本限于徒手健身、各种简易体操等,依赖校内提供体育场地、设施的课程内容和锻炼形式难以获得;再次,疫情对师生之间的教学活动形成了较大的阻碍。尽管可以通过网络以“网课”形式进行学习,但对于体育这门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的课程而言,网课无疑使体育课失去了教与学的最为本质的部分。总之,作为突发的不可抗因素,疫情对学生体育锻炼具有较大的负面作用。因此,如何在后疫情时期,在防范疫情、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提升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活动之效,锻炼的原则成为首先考虑的问题。

二、后疫情时代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原则

疫情过后,学生的课外体育锻炼基本得以恢复,但仍要紧绷“防疫抗毒”之弦,从由特殊时期向正常生活过度的角度,重新认识和坚持“自觉、经常、实际”的锻炼原则。

(一)坚持疫情防控不松懈

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通常以户外锻炼为主,难免会进入人群密集场所。因此教师应结合后疫情时代的防控形势,要求学生做好安全防护工作,使学生在教师指引下科学开展体育锻炼活动。此外,教师需要根据体育教学目标及疫情防控要求,合理建构课外体育锻炼内容,使锻炼内容与疫情防控相融合,提升课外体育锻炼的安全性、稳定性及流畅性。后疫情时代,学生主要以安全防控为主,尽量减少与外界的接触和互动,以此提升个体的安全性。

(二)强化自觉积极的主动锻炼

课外体育锻炼是自我完善、自我锻炼及战胜困难和惰性的过程,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健身习惯,提升学生的身体机能和素质。然而在课外体育锻炼的过程中,需要学生拥有较强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唯有如此,才能切实地参与到体育锻炼的过程中,保障课外体育锻炼的稳定性和持续性。而兴趣爱好是提升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的重要保障,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挖掘自身的潜能,提升课外体育锻炼的实效性与有效性,使课外体育锻炼真正地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

(三)坚持有规律有计划地经常锻炼

体育锻炼是通过身体锻炼的方式对机体进行反复刺激的过程,每次刺激都能够对人体带来一定的影响。而连续不断的机体刺激,能够会产生“作用累积”的效果,帮助人体强化条件反射,形成特定的动作技能。而在持续刺激下,机体的机能和结构会形成新的适应,能够使人类的体质得到有效的提升。假如体育锻炼长期停止或时断时续,将会导致机体的素质和技能慢慢减弱,技能和动作也会逐渐地消退。所以说较高的素质和强健的体魄并非一蹴而就的,学生要想获得较高的运动水平,就必须保持体育锻炼强度、次数及时间的连续性、衔接性,唯有如此才能获得较高的健身效果。

(四)立足实际充分考虑主客观条件

首先,我国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要根据当地实际选择适宜的运动项目,如东北地区宜以户外冰雪运动为主,南方则较少受气候限制;其次,根据学校的场地器材等条件选择适宜的课外锻炼形式。再次,要考虑身体素质等主观条件。因先天禀赋、后天锻炼的差异,个体运动能力不尽相同,因此要根据自身体质状况、性别、年龄选择适宜的运动项目。因此,体育教师在制定课外体育锻炼方案时,必须根据实际的情况出发,根据学校条件、气候特征及学生特点,确定相应的方法手段及锻炼内容。唯有如此,才能切实地抓住课外锻炼的自主权,提升课外体育锻炼的实效性。

三、后疫情时期大学生课外锻炼的教学策略

后疫情时期,大学生课外锻炼应在形式、手段、内容、指导思想等方面实现教学策略的优化。指导思想上,应将体育锻炼时刻置于疫情防控的背景下考虑其具体实施;形式上,应充分总结疫情期间线上教学经验,探索线上与线下教学的有效结合;手段上,既重视教师指导,也要充分发挥自我评估的主观能动性,以提升锻炼效果;内容上,重视身体运动实践的同时,充分汲取疫情期间网络教学的经验,充分认识体育理论学习的意义。

(一)疫情防控与体育锻炼相结合

在创新课外体育锻炼机制的过程中,教师应将疫情防控机制与体育锻炼机制充分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更好地开展课外体育锻炼活动。首先,应将体育意识与疫情防控意识融合起来,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课外体育锻炼理念。其次,要将课内体育、课外体育及疫情防范内容结合起来,使学生更从容地开展各类体育锻炼活动,明确体育锻炼方向及方法。最后,需要结合疫情防控的格局,重构课外体育锻炼的实施环节,降低课外体育锻炼活动对疫情防控的不利影响,促进课外体育锻炼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线上与线下相结合

体育教师在编制课外锻炼方案、构建课外体育锻炼机制、确定体育锻炼内容的过程中,应将线上指导与线下锻炼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混合式课外锻炼机制,充分了解学生的课外锻炼实际、学生个体差异及学生兴趣爱好,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切合实际的课外锻炼标准,帮助学生更好地开展课外体育锻炼活动。而在实际的体育锻炼中,教师可通过线上监督的方式,明确学生的课外锻炼量、次数及周期,进而更好地评估学生的体育锻炼效果,使学生在经常性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此外,可根据后疫情时期的疫情防控要求,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体育锻炼项目、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提升课外体育锻炼的效率。

(三)教师指导与自我评估相结合

首先是教师指导。由于心理因素和家庭因素是影响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在教师指导层面,教师除了要指导学生开展课外体育锻炼的方法、方式及疫情防控措施外,还要从丰富生活、调节精神、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及发展身体等角度,形成良好的、健康的、正确的体育锻炼需求。其次是自我评估。教师指导是帮助学生形成健康体育理念、体育行为及体育习惯的重要抓手,而学生评估是完善指导内容,提升课外锻炼成效的保障。体育教师需要为学生制定相应的自我评价标准,并使自我评估与教师指导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自我评估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落实教师的指导内容,提升课外体育锻炼的稳定性、持续性及科学性。

(四)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后疫情时期,体育教师应结合疫情防控、学校条件、体育锻炼目标等,动态调整课外体育教学内容。首先,体育教师应加强课外体育锻炼理论研究,积极传授体育锻炼理论知识,从主客观因素多角度深化学生的体育锻炼认知,探寻提升课外体育锻炼持续性、积极性的有效途径。其次,要立足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具体情况,根据学生自我评估及线上平台反馈,动态调整课外体育锻炼方案,帮助教师总结、归纳出实践中所存在的问题,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指导。总之,经过疫情的洗礼,我们应充分重视理论知识的指导作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落到实处,从提升教师的理论素养出发,构建既有技术含量又充满人文关怀的“完整”的课外体育锻炼内容体系。

四、结语

对后疫情时代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思考建立在疫情期间的经验之上。疫情使我们重新提炼和总结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影响因素,继而重新确立课外体育锻炼的原则,以此为基础,我们从四个方面归纳了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教学策略,以期在后疫情时期更好地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锻炼意识、习惯及理念。需要强调的是,后疫情时期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仍然需要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人本主义教育理念,从理论联系实践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以及医学防疫等多学科、多面向的诸多因素,充分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体育教学规律。唯此,才能真正以“疫情”之史为鉴,将后疫情时代的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提升至新的水平。

参考文献:

[1]章建成,张绍礼,罗炯.中国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报告[J].体育科学,2012,32(11):3-18.

[2]陈开梅,盛岗,董磊,赵亚洪.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方式对自卑心理的干预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16,37(3):358-360.

自我锻炼总结范文篇9

论文摘要: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自我锻炼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是现代体育教育发展和社会的要求,是现代体育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就如何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等方面,作了较为详细的讨论。

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多年来,诸多教育者在科学的殿堂中不断研究探索和改革。体育教育是科学领域中一部分,同样也在寻找改革的途径。而现行体育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都存在着多方面的不足,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改革。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扩宽学生的知识领域,加强自我锻炼意识,培养自我锻炼能力。因此,如何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是高校体育界以及广大体育教师进行体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1加强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

随着当代世界经济、科技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许多国家都在不断的进行教育改革,而且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能力上。虽然我国的教育改革也在蓬勃发展,但体育教学还是摆脱不了老的框框,教学方法、方式也比较陈旧,教师只注重学生的“三基”教育和增强体质教育。教学上采用“注人式”或“灌输式”的方法,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这样只能暂时满足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难以应付学生离开学校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难以应付学生离开学校以后漫长人生的工作和生活上的不断需求。因此,改革教学方式和方法,加强体育意识,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奠定终身体育锻炼基础就显得非常重要。在1988年召开的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学校休育特点、地位、作用、目标及深化改革的专题研讨会上,就已经把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做为学校体育总目标的重要内容之一提出。因此,加强体育意识和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就是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使之终身受益。在教学中应以“被动”教学向“主动”学习方面发展。表现为“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

2强化学生自我体育锻炼意识

高校体育是学生在校期间,接受体育教育自我完善的最后阶段。也是学校体育的最高层次,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转折点。要学生懂得拥有良好的体育锻炼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有资料显示,我国中青年知识分子的死亡率是老年人死亡的3售;某高校对4009名中青年教师,在一次健康普查中发现75%以上的人患有顽疾,l99l年对我国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高级知识分子的抽样调查材料揭示60%以上的人患有疾病,平均寿命为58.52岁。比同期全国人均寿命少10岁。北京关村地区知识分子的平均寿命在1994年竟下降到53.31岁。著名学者英年早逝现象屡见不鲜。通过这些实例,让学生得到深刻教育,明确锻炼目的,了解体育教育不性、实效性和自我锻炼的方法,去进一步强化自我锻炼的意识。

3因材施教建立合理的教学体系

目前,在我国高校普通体育课整个教学过程中,仍以运动技术教学为中心,增强学生体质为教育目标。近几年来学生体质普遍下降,而学校对素质达标要求比较高,制定了一些措施。例如,评选三好学生和获得奖学金的学生必需达标,否则,不能参加评选或奖学金降级。所以许多学校把五项素质做为学校体育教学的唯一目标,这直接影响和决定了体育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形式秘方法,是按照固定的课时计划、形式、结构和教学程序,由教师教授、学生学习动作、锻炼身体,实现和达到统一规定的标准。如果学生在某一项目一旦达标,此项体育教学即告终结,这种终结性严重影响学生从事和继续活动的兴趣,影响对学生进行体育意识、爱好和独立进行自我体育锻炼能力的培养。因此,在体育课程设置方面,应根据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依据学生爱好、兴趣给学生较大的选择性,开设多种形式的选修课和选项课。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科学的安排教材内容,在教法上要采用竞争性、趣味性的组织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改革传统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独立组织能力

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主要是指让学生掌握身体基本活动能力、运动能力、自我评价能力和自我锻炼等能力,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技术和方法做为理论指导进行自我锻炼和自我评价。

注重培养学生独立组织能力,可采用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形式,代替过去由教师“承包”的方法。例如: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向学生讲明课的准备活动、放松活动或有目的性的游戏的内容要求、练习形式及规定时间。如需用音乐,应帮助他们选好音乐或规定好音乐节奏。要求学生提前写出一个简案,经过多次修改和教学实践后,由教师讲评,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发挥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又活跃了课堂的宵习气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独立的组织能力。

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特别是大学一年级,由于学生还没有摆脱中学体育课的常规习惯,对教师仍有依刺性。在这一阶段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课上经常提示学生要完成的任务、安排准备活动的依据,所学的动作、技术练习对身体有何作用等。另外,要求学生做课后笔记,教师进行检查和讲评。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总结,学生对体育教学有所了解,教师应安排学生参与教学,由学生轮换带准备活动、放松活动等,发展他们的独立组织能力。通过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开展,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5结束语

教师的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的进一步改革,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前提。教师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及新颖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提高他们的兴趣,让他们明确自我锻炼所带来的益处和今后的发展的关系,以达到终身受益之目的。

参考文献

自我锻炼总结范文篇10

1、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会。

2、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思想品德课、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五种品格”的学习和时政教育,有那些收获,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道德修养方面的体会,对当前国内形势有何认识。

3、对所学专业重要性的认识,学习目的、学习态度、成绩如何,以及在课堂学习、生产实习、科学研究等方面的表现情况。通过几年来的学习和实践锻炼,掌握了那些科学知识和专业技能,各种能力如何。在校期间的奖惩情况。

4、在校园文明建设、学雷锋、青年志愿者活动、公益活动、团结同学、遵纪守法等方面的表现情况。

5、参加校、院、办组织的各项活动的具体表现,担任社会工作的情况,以及通过这些活动和社会工作,取得了那些收获。

6、参加体育锻炼特别是早锻炼、课外活动、各类体育比赛的表现和取得的成绩。

7、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认识以及如何确立正确择业标准和就业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