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知识范文10篇

时间:2023-07-14 17:50:27

中医学知识

中医学知识范文篇1

关键词:基层定向;医学生;中医学;教材

基层定向医学生的就业方向以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主,学生将来的服务人群是基层群众,工作内容以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和治疗为主,因此人才培养目标、方向与普通医学生有一定区别。目前,国家对基层医疗服务有更严格的要求,提出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实用型医药卫生人才,以满足“小病在基层解决”的要求。中医因其“简便效廉”的优点,在基层医院被广泛应用,因此中医学在基层定向医学生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是目前中医学教师不断探索的问题。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基层定向医学生对中医学授课教师、课程设置、授课方式、教材设置等方面的评价,分析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并制订相应对策,为提高中医学教学水平提供参考。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首都医科大学2017级定向临床班和预防班的学生,参与调查并填写有效问卷的共92人,问卷应答率为100.00%。

1.2调查方法

在咨询授课教师、与学生访谈、查阅相关文献后,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学生对中医学的了解,学习中医学的动机和目标、学习中医学的方法、对中医学教材的评价、对中医未来的看法5方面,每个方面设置4~12个问题。利用问卷星发放调查问卷,学生网上填写、提交。为了更真实地反映学生的评价和建议,采用不记名填写问卷的方法。

2结果与分析

2.1对中医学的了解

很喜欢中医学的学生占32.61%,完全相信中医药疗效的学生占47.74%,非常了解中医学的学生占7.61%。对于中医学知识的获取途径,66.3%的学生选择书、电视、广播。58.7%的学生曾经找中医师看病。通过阅读书籍获取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学生占27.17%。自己或家人偶尔看中医的学生占81.52%,经常看中医的占15.22%。认为有必要开展中医学教学的学生占79.35%,42.39%的学生认为针灸治疗有效,33.70%的学生认为对内科疾病有效。67.39%的学生认为中药见效慢、煎服麻烦、太苦。50%以上的学生认为中医具有副作用小、历史悠久、能治本等优点。52.17%的学生认为非中医类专业医学生有必要掌握中医学知识,实现中西医结合,而46.74%的学生则认为应根据学生兴趣决定是否开设中医学课程。通过此次新冠肺炎疫情,73.91%的学生对中医的认识有很大改观,60.87%的学生认为中医药在抗击疫情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医学生不了解中医,自己以及家人也很少看中医,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通过阅读书籍了解中医学知识。可见,大众包括西医医生对中医的认识均有待提高。学生比较肯定针灸的疗效,大部分学生认为中药见效慢、煎服麻烦、太苦,但是肯定中医历史悠久、副作用小、能治本的优点。因此,应发挥中医针灸的优势,克服中药的缺点,如推广中药颗粒剂,扩大中药应用范围。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医药做出巨大贡献,学生切身感受到了中医的疗效,73.91%的学生对中医的认识有了很大改观。可见,切实的疗效对学生观念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2.2学习中医学的动机和目标

34.78%的学生非常想学习中医学,65.22%的学生想学习,没有学生不愿意学习中医学。46.74%的学生因为感兴趣而学习中医学,26.09%的学生因课程设置而学习,27.17%的学生因为有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学习。58.70%的学生希望学习中医学知识后应用于临床,39.96%的学生则希望用于养生保健。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于学习中医学很感兴趣,希望能够将所学应用于临床以及自己和家人养生保健。因此,在课程设置时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很重要。中医学的发展源于临床,因其病机描述抽象、概念内涵模糊初学者往往难以理解,授课教师应在不失科学性、真实性的前提下,增加课堂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临床案例示教,使学生在临床实践中体会中医的魅力。西医院校中医学理论课课时相对较少,见习课更是少之又少,较少的实践机会无法使学生充分应用理论知识[1]。应增加临床见习课时,尤其是针灸课课时,以实用、可操作为教学目标,使学生学以致用、学有所用。当前,健康观已从“以疾病治疗为中心”转变为“以促进人的健康为中心”,基层医生应发挥中医治未病的优势,承担中医养生保健知识推广普及的责任[2]。故在课程中可增加治未病、养生相关内容,讲授保健穴位、保健操、保健中药知识,突出简单易行、可操作性强、有一定疗效的特点,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为己所用,工作后为患者及其家人健康提供可行性建议。

2.3学习中医学的方法

54.35%的学生认为学好中医学的关键是兴趣,30.43%的学生认为是用功程度,还有15.22%的学生认为与教师的授课方法有关。50.00%的学生认为授课教师要有一定的授课技巧,专业基础扎实,至于知识渊博、热情坦诚等优点并不是他们看重的。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占比最高的是临床实践与病例分析,分别为68.48%和63.26%,选择问答式教学的学生只有9.78%。82.61%的学生认为中医学教学中应多讲有趣的故事,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希望多一些实践机会。有84.78%的学生认为最佳中医学教学模式为理论讲授+实践。57.61%的学生认为中医学教学存在中医基础薄弱,中医临床思维得不到培养的问题,并且认为中西医课程安排不均衡。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认为兴趣是学好中医学的关键,而且学生对于教师也寄予了很高的期望,认为教师的教学方法是教学效果最关键的因素。有调查显示,中医院校95.6%的学生希望教师博学多才,知识渊博,拥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能在讲授理论时联系临床[3]。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应提高课堂趣味性、生动性。我们在遴选授课教师时,不应仅以学历、科研成就、职称等为条件,相反,扎实的临床基础、娴熟的授课技巧、丰富的临床经验才是重要标准,既往问卷调查发现,中医学教师应具备较高的医学人文素养和高尚的职业道德,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执教能力与操作能力,有教学组织管理能力,熟知中医适宜技术,具备较强的医患沟通能力[4]。学生比较认可临床实践和病例分析的授课方式,并期望教师在课堂上多讲有趣生动的故事及案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与中医学学科特点有关。另外,学生认为应多实践,了解中医看病特点,使其对理论知识理解得更加深刻。

2.4对中医学教材的评价

对于教材内容,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是针灸、中药、拔罐、食疗、推拿、艾灸、刮痧,分别占75.00%、66.30%、55.43%、52.17%、44.57%、43.48%、31.52%。认为教材内容难易适中的占47.83%,较难的占42.39%;对教材内容很满意的占44.57%,一般满意的占54.35%。47.83%的学生认为教材有特色,但不够鲜明;44.57%的学生认为教材特色突出,和西医有明显差异。问卷调查显示,58.70%的学生认为中医学课时太少,感兴趣的知识点被删掉了;39.13%的学生认为课时完全够。41.30%的学生认为课程压力大,课后没有时间学习;36.96%的学生认为在课堂上就能够掌握,不需要课后进一步学习。从以上学生对中医学教材内容的反馈可见,有近半数的学生对教材满意,认为内容难易适中;半数以上的学生认为课时太少,应适当增加课时数。对于教材内容,学生感兴趣程度排名前3的为针灸、中药、拔罐,半数以上学生对食疗、推拿、艾灸、刮痧等内容感兴趣,希望适当增加针灸、艾灸、刮痧等实用性强的内容,突出中医特色。

2.5对中医未来的看法

对于中医发展趋势,64.13%的学生认为有很好的发展前景;21.74%的学生认为发展前景一般,比较难传承。认为中医发展难的原因在于中药口感差、携带不便、难以推广的学生占51.09%,45.65%的学生认为中医没有明确的科学依据,31.52%的学生认为是见效慢,33.70%的学生认为是媒体宣传不到位,还有28.26%的学生认为中医只是根据前人经验、没有创新。对于今后的学习内容,51.09%的学生希望是常用中医知识。可见,对于中医理论的理解以及现代中医发展的认识,学生理解得不够深刻。中医理论来源于临床,是一门经验医学,重视个体辨证,与西医不同的是临床可重复性差,这使得一部分学生认为其缺乏科学性。目前,中医也在逐步现代化,做了大量现代机理的研究,力求与现代医学接轨,然而由于学科体制不同,还需要一定时间,并且两个学科完全吻合也是不现实的,正是由于二者的差异性,才能利用各自优势进行互补性的治疗和预防。比如,中医在慢性病、预防保健方面优于西医,而西医在危急重症的治疗方面优于中医。这就需要教师在理论授课时对两种医学的特点进行讲解,使学生对中医有更清晰的认识。

3思考与建议

随着国家对中医的认可和推广,中医在基层的应用将迎来更广阔的空间。基层医师中医知识掌握情况对于中医临床疗效的发挥起到关键作用。因此,要对基层定向医学生中医学教育引起重视。目前,从问卷结果来看,基层定向医学生中医学教学存在一些问题,现提出以下建议。

3.1加强中医学知识宣传

学生对中医学认识了解欠佳,因此,有必要加强中医学知识宣传,弘扬中医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于此次全球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医在疫情防控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学生切身感受到了中医的疗效,许多人对中医有了新的认识。

3.2培养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大多数学生注重授课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以及授课技巧,既往问卷调查显示,带教教师的临床诊疗水平和医患沟通能力与教学效果相关[5]。因此,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仅要求教师有过硬的临床技能以及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求教师采用多种授课方法,提高课堂趣味性、灵活性、实用性,使学生理解“艰涩难懂”的中医学概念,主动学习中医学课程,在实践中多运用、多总结、多观察,真正掌握中医学的精髓,而不是单纯为了学分、考试去学习。

3.3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

通过学生对中医学教材内容的反馈可以发现,学生对拔罐、艾灸、养生方面的知识较感兴趣,因此可以增加这部分内容。这些内容简单易学、可操作性强,学生易于掌握并能应用于临床且效果显著,能激发其学习兴趣。值得注意的是,教材内容不能过多强调中医学的科普性和养生保健性,要注重其临床性和学术性,中医在很多疾病治疗方面具有西医不可比拟的优点,要防止学生形成“中医的作用类似街边养生馆”的误解。

3.4改进教学方法,合理安排课程

从问卷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学生喜欢的教学方法仍以讲授、操作相结合为主,很大一部分学生希望增加见习课时,这也是我们在课程安排时应当关注的。中医学概念内涵模糊的特点使学生对经络、脏腑理论的掌握有一定难度,中医理论来源于实践,通过实践能更好地理解相关知识。比如,学习中药天麻钩藤饮治疗眩晕,可使学生对肝阳上亢的肝脏病理特点掌握得更好。因此,可以适当增加实践内容,使学生真实感受中医疗效,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中医学理论。

4结语

基层定向医学生未来的执业对象是社区居民,以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中医临床诊疗居多,因此在中医学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掌握更多、更实用的临床知识和技能,发挥中医临床治疗优势,是值得重视的问题。此项问卷调查从学生视角出发,了解学生对中医学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的看法,为中医学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安丽,李雅洁,曹国强.高等西医院校中医教学方法研究[J].医学信息,2018,31(12):21-22.

[2]张贵锋,李力强,祝晓忠,等.基层中医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2019,37(19):25-27.

[3]李欢,郭惟,洪晓敏,等.学生视角下的现代中医教育模式调查研究[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17(4):4-5.

[4]崔淑兰,任小宁,丑建伟,等.从基层医疗需求探索高职中医教师素质提升[J].卫生职业教育,2021,39(4):14-16.

中医学知识范文篇2

[关键词]全科医学;社区卫生服务;中医学;毕业实习;教学病例讨论

社区全科医学模式的发展适应当今社会发展、医学模式改变以及老龄化社会的需要,加强全科医学教育是目前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高等医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动力。临床教学病例讨论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典型性、实践性等特点,是临床教学、毕业实习教学的重要方式。笔者从社区全科医学背景、中医学本科实习特点、临床教学病例讨论模式等,探讨在社区全科医学背景下,在中医学本科毕业实习中开展多学科融合临床教学病例讨论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并初步探讨其实施模式。

1社区全科医学背景

全科医疗是世界公认的社区卫生服务的理想模式。《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指出“加快建设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完善服务功能,以维护社区居民健康为中心,提供疾病预防控制等公共卫生服务、一般常见病及多发病的初级诊疗服务、慢性病管理和康复服务”。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患者大多数患有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脑血管意外等多种内科慢性病,需长期服药、监测、随访,这对社区全科医疗服务提出需求。到三级医院就诊的患者中,只有50%左右真正需要专科医生的诊治,80%~90%的基本健康问题完全可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解决。世界全科医生组织著名专家Dicon教授曾说:“任何国家的医疗保健系统若不是以受过良好培训的全科医生为基础,便要注定付出高昂的代价。”[1]据统计,我国目前通过考试的全科医生人数,远远无法满足全国5亿城市居民的需要。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因地制宜地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全科医学教育,培养全科医生[2],势在必行。《关于加强城市社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2006年)、《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2009年)都强调高等医学院校应该加强医学生的全科医学教育,将医学生的全科医学知识教育与技能培养作为一项基本任务。目前我国的社区全科医生,绝大部分是临床医学毕业生经培训后考试或考核合格后上岗,这一方式和发达国家早期的全科医生产生的方法相似。早在2000年,国家就要求在高等院校医学专业中设立全科医学课程,为医学生将来成为全科医生或专科医生与全科医生协作打下基础。但是目前我国仅有46.1%的医学院校开设了全科医学课程,在课程性质、师资数量、师资知识结构和配置情况、教学时数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发展不平衡[3-4]。

2开展多学科融合临床教学病例讨论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人是一个整体,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都有生理、病理上的交叉因素,在临床诊疗中必然涉及多学科、跨学科的问题。多学科融合是一种系统的整合,不同于传统的单一治疗模式,多学科融合有利于形成个体化、综合性的治疗方式,使广大患者受益,实现“以人为本”的理念[5]。原国家卫生部科教司项目(20101220)对辽宁、福建、宁夏3个省的全科医学培训师资人员实施的专题小组访谈结果显示,①社区全科医生培训应增加:急症的早期识别、鉴别诊断、处理和及时转诊;院前急救;预防保健、健康教育、沟通能力等。②培训重点包括:常见病、多发病的规范诊断流程,各专科常用药品不良反应的预防和识别,常规化验、影像结果的解读等[6]。由此可见多学科医学知识融合在社区全科医学工作中的重要性。临床实习教学是整个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医学生把课堂理论知识过渡到临床实践的重要时期,是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关键环节[7]。医学生从课堂到临床,面对患者错综复杂、千变万化的病情,树立正确的临床思维方法至关重要。正确的、融合多学科的临床思维方法,可帮助医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探求未知,诊断未曾诊断过的病症,处理好未曾遇到的情况。这就要求医学院校应积极开展以“学生为中心”和“自主学习”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方法改革,注重批判性思维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8]。有专家通过分析综合性大学附属医院临床实践教学现状,归纳出毕业实习教学存在诸多问题:①多数患者只接受自己信赖的医生诊治,不愿意配合医学生的实习工作;②临床教学是一个“软”任务,缺乏严格、完善的考核评价标准体系;③由于医学院校扩大招生,需要大规模增加实习医院,但各个医院师资参差不齐、教学方法不统一、教学质量不统一;④实习生在每个专科轮转的时间有限,经常未能见到典型、重点专科病例[9]。病例讨论是临床教学、毕业实习教学的重要方式,临床教学病例来源于医院、科室多年来的临床实践和积累,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典型性、实践性等特点,可以弥补传统教材的局限性以及未能见到临床典型病例的不足,充分调动实习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能够培养他们独立处理常见病、多发病的工作素质[10]。临床教学病例讨论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能力、工作态度及教学责任心提出更高要求。带教老师要认真做好准备,精选临床实践中经典的、具有代表性的病例,使每一位实习生都积极参与对病例的分析和讨论,达到典型病例教学的目的。同时,教师应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寻找适宜的教学病例,更新病例内容,不断推陈出新,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11]。在多学科融合的大趋势下,临床教学病例讨论可以融合心血管、消化、呼吸、内分泌等内科各个专科以及外科、影像、内窥镜、康复、护理等多个学科内容,增加实习生对全科医疗的感性认识,符合社区全科医学的需要。由此可见,多学科融合临床教学病例讨论模式符合社区全科医学背景下医学临床、教学发展以及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需要。中医学和全科医学有着诸多相似之处,使中医药高等院校培养全科医生有自身的优势。第一,中医学强调整体观和辨证论治,与全科医学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相吻合的。第二,中医学强调“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养生保健”,这与全科医学重视预防保健和健康教育的诊疗方式也是相似的。第三,中医和全科医学都承担着社区全体人群“从摇篮到坟墓”的一揽子服务[12-14],两者服务对象和疾病谱系相似。

3多学科融合临床教学病例讨论模式探讨

如何进一步发挥医学院校附属医院临床教学上的优势,集中内科、外科、肿瘤科、医技科、消化内窥镜室、护理学、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多个专业的教学资源,在社区全科医学背景下,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实施过程、师资要求、评价体系等多个方面,深入开展多学科融合临床教学病例讨论模式在中医学本科毕业实习中的实践与研究,形成统一、规范的临床教学模式,把该教学模式的改革和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结合考虑、系统改革,使两者共同达到优化与创新,显得尤其重要。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脾胃病科一直非常重视中医学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并把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临床型人才作为教育教学的主要任务,笔者长期从事临床教学,初步提出多学科融合临床教学病例讨论模式。(1)根据社区全科医学背景、多学科交叉融合趋势及中医学本科毕业实习教学要求,制定多学科融合临床教学病例讨论模式改革总体方案。(2)从内科、外科、肿瘤科、医技科、消化内窥镜室、护理学、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多个专科/专业中,挑选有多年临床工作和教学经验的中级以上职称教师组成带教团队进行短期培训,主要加强教师相关背景及现代教育理论、教学技巧的学习培训,把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情感,拓展学生多学科诊治思维以及运用中医药预防保健、诊治疾病纳入其中。(3)带教团队根据学科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表现、诊治特点、鉴别诊断,系统、有规划地收集临床病例,尤其要融入中医学辨证论治及整体观。病例可来源于既往诊治的病例、专业期刊、著作或医学网站,对病例资料进行整理、设计,或教师结合专业实际自行设计编写模拟病例。(4)以脾胃病科为试点科室,对入科实习的中医学本科生(同时欢迎其他专科中医学本科实习生参加)开展多学科融合临床教学病例讨论教学,形成文字、音频、视频资料及网络资源。同时,组织实习生到社区医院对实际病例进行讨论、分析。(5)通过设计多学科融合临床教学病例讨论试卷考核实习生、设计调查问卷及小组访谈等多种形式,评价该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6)不断优化该教学模式,通过文字、音频、视频及网络等多种形式推广。

4结语

中医学知识范文篇3

关键词:微型讲座;临床医学专业;临床知识

刚刚进入医科大学的临床医学专业学生都怀揣着美好的梦想,希望能成为一名妙手回春的医生。但是大一与医学有关的只有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和中医学概论,其他都是一些公共基础课程。因此学生常常会有疑问:“学习这些知识有用吗?我们是西医临床,为什么还要学习高深莫测的中医?”由于学习的知识与学生梦想相差甚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会大大降低。因此,面对厚厚的医学专业书籍以及许多需要记忆的知识点时,学生往往会有“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受挫感。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主要培养学生的临床操作技能。学生只有明确将来的发展方向,也就是了解自己未来的职业具体是做什么的,在学习过程中才能占据主动。比如美国公共卫生学院的学生入校一周就开始接触患者,包括角色体会、床边访谈等,对于临床专业学生的入门教育非常有必要[1]。但是国内大多数医学院校学生刚入校就去临床接触患者是不可能的。如何在大一学生中有效渗透临床医学知识,让学生在入门医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可以接触到临床。我们学校是由辅导教师和班主任共同管理学生的工作,班主任主要从学习方面对学生加以指导和帮助。因此,为了让学生提早接触临床知识,我们班从大一开始就组织学生针对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病、多发病开设学生微型讲座,使学生对临床疾病有了一定的认识,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学习医学基础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性,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多种能力的培养。

1微型讲座的模式

大学举办各类学术讲座对学生拓展专业知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多种能力的培养。学术讲座一般是专家将知识在较短时间内通过演讲传授给学生[2]。学术讲座一般专业性很强,对没有基础的学生来说无疑是在“听天书”,达不到讲座预期的目的。我们组织的这种微型讲座是由学生独立完成的讲座,学生是主角,即由学生独立查阅文献资料,然后自讲、自评、自我探究、自我总结和分析的小型班级讲座。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确定讲座的主题,引导学生查阅资料、讨论和交流,并对学生的问题进行答疑。与学术讲座有所不同,微型讲座强调的是小、实用和有效。“小”指的是针对一个临床小问题或一个知识点开展的班级活动;“实用”和“有效”强调的是讲座主题要围绕与临床或正在学习的医学基础知识展开,其目的在于消除学生对临床医学知识的疑虑和神秘感,减小学习医学的难度,了解医学基础知识是临床的灵魂,并充分体现了临床紧密结合的教育理念。

2微型讲座开设的步骤与方法

2.1选择合适的主题。在大一开展微型讲座,一定要选择好主题,所选临床有关的内容要尽量贴近生活,难度不能太高,要适合这个阶段的学生理解和学习,才能有效达到学习的目的。第一次讲座选择了“感冒”这个主题。因为生活中“感冒”这种小病十分普遍,所有学生都有过感冒的经历,也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尤其是儿科疾病大多数都与感冒有关[3]。目前西医对感冒的治疗普遍使用抗生素加抗病毒药物,糖皮质激素的使用也相当普遍[4]。在感冒并发细菌感染时,此类治疗方法是有必要的。但在感冒初期,滥用抗生素弊大于利。因为抗生素的过度使用会使细菌耐药性增加引起菌群失调和双重感染、腹泻、肝肾功能损害,甚至会导致患者死亡[5]。中医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在治疗疾病方面具有独到的效果,尤其在感冒的治疗方面有很多疗效很好的良方。由于我们是中医药大学,学生在大一的时候正好在学习中医学概论,为了促进学生对中医学概论的学习,所以第一次讲座的主题确定为“感冒的治疗与预防”,讨论普通感冒的发病原因与防治方法,着重介绍感冒的中医药防治。2.2分组准备资料。将班级分为4个学习小组,布置任务。教师告诉学生查阅文献的方法和途径以及怎样获取知识点。每个小组学生自主查阅与感冒相关的文献资料,利用业余时间自学并准备,收集、整理资料和图片,并制成精美的PPT。2.3微型讲座的具体实施过程。经过认真、精心的准备,第一次讲座在大一的第二个学期正式举行。学生积极性很高,由小组代表轮流上台汇报该组收集和总结的有关感冒的资料。第一小组讲解了感冒的主要病因:普通感冒是常见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一般在受凉、淋雨和过度疲劳等情况下发病,主要由呼吸道合胞病毒、鼻病毒和腺病毒等引起,抵抗力低的人容易并发细菌感染,如鼻炎、咽喉炎或扁桃体炎[6]。中医认为感冒是指身体感受风邪或者时行疫毒,导致肺卫失和引起的外感性疾病[7]。第二组介绍了西医对感冒的治疗[8-9]:抗感冒西药主要是减轻感冒的症状,根据作用效果不同可分为五类:(1)收缩血管药物,如伪麻黄碱,可减轻鼻窦、鼻腔黏膜血管充血,解除鼻塞症状,常用的药物有新康泰克、力克舒和白加黑等。(2)抗组胺药物,如马来酸氯苯那敏和苯海拉明等,可缓解流泪、流鼻涕、打喷嚏和鼻塞等症状,该类药物的不良反应有嗜睡、疲劳等。(3)解热镇痛药,如果伴有发烧、头痛、肌肉酸痛等症状,需要选择解热镇痛类药物,常用的有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药物,该类药物对胃、肝、肾有一定的副作用。(4)抗病毒药物,由于感冒大多由病毒感染引起,在感冒初期运用抗病毒药,可以抑制病毒增殖和释放,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是副作用比较多,常用药物有金刚烷胺和盐酸吗啉胍等。(5)止咳祛痰药物,可选择右美沙芬等镇咳药物。第三组重点介绍了中医对感冒的治疗:中医将感冒分为实证感冒和体虚感冒两大类。实证感冒又可分为风寒、风热、风燥和暑湿四种证候[10]。中医对不同证候感冒的治疗方法是有很大区别的。风寒型感冒是由于人体承受不了六气的剧烈变化,当天气突然转凉时就很容易感染风寒。其症状有鼻塞流清涕、打喷嚏、咳嗽、头痛、脉浮、无汗、畏寒与低热并存、吐稀薄白色痰、苔薄白等特点,治疗风寒感冒的原则应以辛温解表为主。传统方剂有桂枝汤、麻黄汤、小青龙汤和小柴胡汤等,也可用中成药伤风感冒冲剂、感冒清热颗粒、柴连口服液和通宣理肺丸等药物[11]。风热型感冒通常有发热重、便秘、鼻窍干热或流浊涕、痰液黏稠呈黄色或带绿色、口干和喉咙痛等症状,治疗应以辛凉解表为原则。中医方剂桑菊饮可达到明显改善病情的目的,其主要功效为疏风清热,宣肺止咳;中成药如桑菊感冒片、板蓝根冲剂、银翘解毒颗粒、羚羊感冒片和感冒清胶囊等,同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12]。风燥型感冒要注意与风热型感冒区分,其主要症状包括发热恶风、唇干鼻燥、咽喉干痒甚至伴有疼痛感,舌苔薄白干或薄黄等,治疗应以辛凉宣透、润燥生津为主。用于该类型感冒治疗的中成药有杏苏止咳颗粒、桑菊感冒片和蜜炼川贝枇杷膏等。暑湿型感冒多发生在夏季,患者主要表现为畏寒恶风或发热、口淡无味或粘腻、头痛头胀和胸闷心烦等症状。主要治疗方剂有:新加香薷饮是治疗暑湿型感冒的良方,白虎加苍术汤既清热又化湿,为治疗暑湿病症之名方;中成药有六一散、藿香正气水和银翘解毒丸等[13-14]。第四组讲述有关感冒的预防[15]:一则需避免诱因,避免受凉、淋雨、过度疲劳,避免与感冒患者接触,避免脏手接触口、眼、鼻,年老体弱易感者更应注意防护,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时应戴口罩,避免在人多的公共场合出入。二则需增强体质,坚持适度有规律的户外运动,提高机体免疫力是预防本病的主要方法。2.4教师点评和总结。学生汇报完后,教师对4个小组依次进行点评,挖掘学生汇报中的亮点,对学生给予鼓励,尤其是对学生整理的中医药治疗感冒评价非常高。同时教师也强调西医治疗感冒方法有限,而临床上治疗感冒的中成药较多,但是要运用中医理论分清感冒的类型,才能正确选择中成药类感冒药。如果辨证不清,错误选择感冒中成药,往往会适得其反。教师还与全体学生分享了自己或家人感冒时的一些治疗经验,使学生获益甚多。最后,要求学生将这次讲座以论文的形式进行整理和总结。

3微型讲座开设的收获和反思

中医学知识范文篇4

关键词:中医学;西医学;语言文化差异;中医英译

中医西传历经300多年,时至今日,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传统的中医学与现代西方医学共存,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中西医学都是“研究人体生命过程以及防治疾病的科学体系”。可见,二者至少具有三点共性,即研究对象相同——“人体生命过程”,目标一致——“防治疾病”,且都是“科学体系”中的一员。但是,二者的语言文化差异折射出中医学文化所具备的人文特征和西医学文化,尤其是现代西医学文化,所具备的典型的科学特征。

语言是文化的结果,一个民族所说的语言是这个民族总的文化的反映;但也可以说,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部分,⋯⋯语言与文化都共同发展了几千年。

1象形文字、拼音文字与思维模式

中国文字是3000多年以来一直保留着象形书写法(与拼音书写法相对)的唯一文字。笔者通过比较、分析《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注:东汉·许慎撰,我国第一部收字齐全、形音义综合考辨、编排科学而系统的字典]与《黄帝内经》所反映的思维模式、哲学观念以及人体解剖、疾病和治疗知识,得出以下结论:《说文》中蕴涵的中医学知识与《内经》一脉相承;《说文》所体现的“天一地一人”宇宙思维模式与贯穿《内经》的“天一地一人”生态医学思维模式同出一辙;作为《内经》理论基础的“气、阴阳、五行”学说可通过《说文》追本溯源;《说文》主要通过分析汉字的造字结构、追溯汉字源流及本义,是研读《内经》以及探索研究中医学起源的重要书籍。以象形字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中国文字及其所代表的意义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和保守性。这对于促进中医学家的类比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发展,以及用《内经》奠定的这种思维特点去影响其后的历代医家,发挥了无形的巨大作用。从阴阳、五行、精、气的象形字到《内经》广泛的取类比象,再到明清医籍对字的形音义的校勘、考辨,都显现出中医学思维之链中象形汉字的深远影响。

英语是拼音文字。英语单词的“形”与发音直接联系,对其语义的理解是以听觉为基础,从而跳出了以事物具体形象为材料的视觉思维框架,为发展以抽象概念为基础的逻辑思维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从而形成抽象推测、概念思维和范畴区分以及对这个世界力求得出客观判断的传统。实际上,医学英语词汇中所含的纯英语词汇只占很小的一部分。大部分医学英语词汇都是由医学词缀通过构词法拼缀而成的,而医学词缀多来自拉丁文和希腊文词素。由于深刻的结构性差异(包括世界观、思维模式乃至语言),产生了中西文化之间理解和翻译的极大困难。从一种文化角度研究另一文化,往往把一套世界观和思维体系都“走私”进来,而这套世界观和思维体系能否被对方文化传统接受、并相互融合呢?以“气”为例。《说文·气部》:“气,云气也。象形。”“气”在甲骨文中作“气”,象空中流动的气流,蒸发升腾,其象如云,不久消失,又为无形。因此,“气”是无形的,无处不在的,可聚而有形的(如可凝而成水)。此时的“气”可英译为air。随后,包围、充斥在人类空间的“气”,被抽象化为一种哲学意义上具有物质含义的“气”。春秋战国时期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就认为“气”是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医学家抓住时机,适时地将“气”引入医学。这样,“气”就成了先秦自然哲学与医学的中介、桥梁。到了《内经》时代,“气”不仅是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亦是人体的基本物质,且可化而为血、为精、为津液等,它所主持的人体正常生命功能活动为“神”。《内经》的全部理论与技术,几乎无一不与“气”相关,且各种各样的“气”名目繁多,有阴气、阳气;清气、浊气;天气、地气;正气、邪气;营气、卫气;四时之气、藏府之气、经脉之气;等等。此时。“气”早已不是air,也不是energy或vitalenergy或atmosphere,只能是qi了。现在,对大部分西方人来说,qi已不再陌生。

2中医学术语、西医学术语与中医英译

现代术语学所观察到“专业术语的产生大部分是由普通语言衍生而来”的情形,在中、西医学中都可以清楚地得到证明。熟悉中医用语的人应该能够察觉,中医书籍中的用字大部分是普通语言用字,且比较广泛地出现在同一成书年代的其他著作中。魏逦杰博士和文树德教授都主张将中医学的基本术语分为两大类:一是代表一般概念的日常用语,如头、脚、胸、腹、心、肝、血等;一是从日常用语所引申出来的中医学专有名词,如窍、穴、卫、邪、命门、三焦、督脉等。由于前一类用语大多具有普遍性,也就是说,大部分文化种群都有这类概念,而且各种群所使用的不同语言也都存在着表达这些概念的词汇,因此翻译时,采用译人语的对应词应该是最准确的方法;后一类代表中医专门知识的词汇则大多源自于隐喻(metaphor)的命名方式,即由普通语言、以类比的方式形成,翻译时,可以通过字对字直译的方式加以译解,也就是将字面上的意思译出来。如窍译成orifice,穴译成point或hole、卫译成defense、邪译成evil、命门译成lifegate、三焦译成tripleburner、督脉译成governorvessel。关于西医学术语,魏逦杰博士将其分为三类:第一类由借用自普通语言的用词构成,如fever、chill、cough、cold、influenza等;第二类则是由西医用以描述特定专业概念的词语组成,如conjunctivitis、anemia、hypertension、arteriosclerosis、hyperchlorhydria等;第三类由医学来源词语组成,如enuresis、lochia、pharynx、1arynx、dysphagia等。第一类词语,尽管通常由医师使用,但是一般人都能够明白,而且大部分正常成人都能够分辨这些名词所指的情形为何。第二类词语中虽然有些词(如anemia、hypertension、conjunctivitis)对一般非专业者可能并不陌生,甚至还被他们所使用,但是非专业者并无法以医学的准确性诊断出这些病情;这些名词所反应出的专业知识与一般的认知有很大的距离。第三类词语则不需要任何专业知识或设备便能加以了解或确定。魏遁杰博士认为,应该绝对避免使用纯然“严谨专业性的”第二类西医学名词术语翻译中医学概念,认为这样“必然会破坏了他(指‘译者’)意欲传达的这个知识体系(指‘中医学’)的完整性”,并相信只有第一类与第三类西医学名词术语才能用于翻译中医学概念H。笔者颇为赞同。笔者认为,中医学术语基本上也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由借用自普通语言的词汇组成,如心、肝、脾、肺、肾、发热、头痛、咳嗽、心悸等;第二类由中医用以描述特定专业概念的词语组成,如痰饮、悬饮、溢饮、支饮等;第三类由中医学来源词语组成,如《说文解字·广部》中的某些形声字——疝、疸、痈、疡、痔等。而当初西医中译时所“借用”的中医学词汇也是相应的第一类和第三类,也就是说把heart、liver、spleen、lung、kidney和measles、leprosy、malaria、epilepsy分别译为“心、肝、脾、肺、肾”和“麻疹、麻风、疟疾、癫痫”是基于全人类对人体和病的共同认识。而同时,我们也应从西医中译实践中吸取教训:采用第二类中医学名词术语翻译西医学术语所引起的中西医学概念混淆不清的状况不应在中医英译中重演。如将typhoid,typhoidfever译为“伤寒”,typhoid或typhoidfever指的是“infectionoftheintestinecausedbySalmonellatyphiinfoodandwater”,临床表现为发烧、腹泻,甚至有血便,是肠的感染性疾病(infectionoftheintestine)。而中医学中的“伤寒”,广义指外感热病的总称,狭义指外受寒邪,感而即发的病变。

3医古文、医学英语与中医英译

让我们先观察比较一下下面两段短文:(1)“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日人。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素问·宝命全形论》)。(2)“Manismetazoon,triploblastic,chordale,vertebrate,pen—tadactyle,mammalian,eutherian,primate...Theout—linesofeachofhisprincipalsystemoforgansmaybetracedback,likethoseofothermammals,tothefish—es.’’(L.A.B.一orradaile)。

(译文是:人属于后生动物,系五趾,三胚层高级动物,属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哺乳纲,灵长目⋯⋯象其他哺乳动物一样,他的每一个器官系统的轮廓可以追溯到鱼类)。以上都是从“发生学(genetics)”角度来界定人生命的起源,若仅从语言学角度考察,第一段四、六字成句,文辞简练、优美,具有诗一般的韵律,读起来朗朗上口;而第二段含有大量的专业术语,语句平实、严谨,属于科技英语,谈不上文辞、韵律的优美。中医学的核心知识都来源于古典文献,即“文言文”。实际上,自《内经》问世以来,中医语言就基本定格在“文言文”。而“医古文”是文言文的一种,是文学语体。由于中医学术语具有高度多义性、同义性和模糊性,医古文又异常简练、具有丰富的修辞格,因此极易造成中医语言语义模糊,并引发学术之争。因此,中医学中的“咬文嚼字”现象——校勘、训诂或注释中医古典著作,更是渊远流长,并延续至今,从而体现出中医学所具有的人文、社会科学特征。而医学英语语义明确清晰,所表达的理论具有可证伪性,属于科技英语,是科学语体。因此,在译介中医时,尤其是中医古典著作时,绝不能像西医中译一样仅注重传达原文所体现的医学知识,同时也应对原文所体现的各种人文、社会科学特征给予必要的关注,因为这些特征本身就是中医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基于上述观点,笔者认为应坚持严谨应用保持中医概念系统性、完整性和独立性的名词术语英译原则,并在现有的基础上推出一个体现中医典籍文化的更完美的翻译体系,使建立在中医典籍文化基础上的中医学顺利、持久地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夏征农.辞海[缩印本(音序)].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2006.

2何裕民.差异·困惑与选择——中西医学比较研究.沈阳:沈阳出版社,1990:149,170.

3魏遁杰.中医西传与翻译问题.医学与哲学2001;22(7):51—54.

4魏遁杰.英汉汉英中医词典.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25.

中医学知识范文篇5

【关键词】中医;宣传

中医历史悠久,经历长时间和无数次疫病的检验,是我国历代人民生命和健康的重要保证,深受广大民众的信任。但近百年来,中医的命运却非常坎坷,逐步走向衰落。在20世纪早期,刚兴起的科学主义是以现代科学为最高的评价标准,用这样的标准来理解、评价和发展中医,其结果必然将中医视为“伪科学”,而一切不科学的东西在科学主义的眼里是要被废除或改造的,于是就在20世纪初出现了“废止中医”的口号和主张,但这些错误的主张遭到了全国人民的反对。然而中医还是遭到了重大打击。解放以后,曾任卫生部副部长的王斌提出了改造中医,中医要学习西医的主张,这种思想一直影响着中医的发展,持续到现在。现在中医的状况是“中西医结合”处于“结而未合”的状态,而中医现代化的道路也是困难重重。

提起中医,很多人都会想起鲁迅先生写的一段记述“我有四年多,曾经常常,——几乎是每天,出入于质铺和药店里……开方的医生是最有名的,因此所用的药引也很奇特:冬天的芦根,经霜三年的甘蔗……多是不容易办到的东西,然而我的父亲终于日重一日的病故了。”后来鲁迅到国外学医,记起以前医生的言论和方药,“便渐渐地悟得中医不过是一种或有意或无意的骗子”。中医沦落到这个地步,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从直接原因看,因为中医里的良医少,庸医多。一剂中药几十味,像霰弹枪打麻雀,瞄得不准,总有一味对症的。一些病人也相信中医,特别是在中小城市和乡镇农村,由于中医医疗费用低,受大城市的西医至上论的污染少,找中医看病,但是常常找的是庸医。虽然一时治不死病,但也治不好病。一来二去,病人失去了对中医的信心,还是找西医开刀动手术,搞“暴力革命”[1]。

当今的现实是,在科学(现代医学)的耀眼光环下,中医的公众信任度不断下降,越来越多的人对中医的能力持怀疑态度,越来越少的人得病时求助于中医。这使中医的发展环境更加艰难,道路更加坎坷。我们认为这些现象与我们对中医的宣传有很大关系。现在,我们中医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要重新树立民众对中医的信心。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对中医的宣传,让人们正确认识中医、信任中医、选择中医,这将为中医长期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1关于宣传

1.1宣传的目的宣传的目的是左右和影响公众的思想行为和社会舆论。宣传的过程就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信息交流过程[2]。通过宣传可以使人们对所宣传内容有一定了解,并对所宣传内容产生一定影响。因此,通过对外宣传中医,就可以使更多的人进一步正确认识中医、接受中医。

1.2宣传效益在宣传中或宣传后,宣传对象理解宣传者的观点并自愿地按照宣传者的指导采取行动,就会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这就是宣传效益[2]。决定宣传效益的社会因素有宣传者,宣传内容、场合、时机、动机、方法等。因此,中医的宣传只有处理好这些因素,才能收到良好的宣传效益,为中医的普及打下坚实基础。

2中医界对外宣传存在的问题

2.1中医院宣传不足中医院作为大众认识中医、了解中医中药的第一个窗口,也是最直接、最重要的窗口,其形象良好与否直接关系到中医的形象与发展。同时中医院也是中医临床实践的最重要基地,因此,发展好中医院对中医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2.1.1形象和品牌不突出目前对中医院的形象和品牌打造不够,在全国有大至省级小至县级以至社区的中医院、国医馆等大大小小众多的中医医疗机构,而有形象、有品牌的则是凤毛麟角,与之相比,有声誉、有形象的西医院则比比皆是。

2.1.2中医特色彰显不足首先目前中医院在建设过程中,缺乏中医特色,导致各级中医院建成了无论是科室分布,还是仪器设备都与西医院基本上如出一辙的局面,不中不西,甚至使中医院变成了二流的西医院。在大多数中医院,对中医辨证所需要的四诊资料,特别是中医需要的各种体征所录甚少,比如,我们的很多中医院,医生已经很少进行脉诊之类的诊疗手段,而主要依靠西医的检查诊断方法。其次,中药的利用率也很低。据《健康报》一项涵盖2004年全国近百所不同等级中医院的监测资料显示,中医院的中医药治疗率呈逐渐下降趋势,而西医治疗率反呈上升。在2000,2001,2002,2003年的住院病人中,中医药治疗病案数分别占28%,25%,20%,18%。在住院收费比例中,西药费占总费用的37.4%,而中药饮片和成药费仅占总费用的8.07%[3]。中医的精华被摒弃,从而导致了中医院无中医特色,中医西医化等种种弊端。中医院里以西药为主,中药仅为辅助作用,这无形中给人们一个印象:中医不如西医。

另外还缺少宣传一些中医特色保健与防治疾病方法,如中医养生,推拿以及经络美容等,没有充分展现具有中医特色的整体观念以及中医“简、验、便、廉”的优势。这些既不利于中医学的继承与发展,也不利于广大民众对中医的认可。

2.1.3对病人的宣传不足在宣传过程中,对病人的宣传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有过这样的调查,在某一门诊对就诊的患者进行查询,询问他们是通过何种方式找到需要的医生就诊,他们的回答主要是通过该门诊就诊过的病人。这就说明了病人口碑的重要性,而中医生在对病人诊治时,向病人解释与宣传中医学知识是存在很大不足的,很多中医生往往用西医术语对病人的病因病机进行解释,而很少用中医理论解释其病因病机,甚至在病人问及中医学的病名病因时,也常常以中医术语难以理解为托词含混过去[4]。这样,大大影响了中医学基本理论的宣传和普及。

2.2在基础教育中宣传不足中医学是我国人民在生活实践中与疾病长期斗争的经验总结,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我国的中小学教育是继承与发扬中华文化传统的基础教育,但我们在从小学到中学的教材中却很少有关于中医学的理论和方药的基本知识的介绍,偶尔见到的仅是关于华佗和李时珍等几个中医人物的简介。与之相比,与西医有很大关系的《自然与社会》和用西医观点阐述的《生理健康》等医学知识则在中小学教材中应用广泛[4]。

2.3针对广大民众的宣传不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西医病名、术语充斥耳旁,而中医病名、术语则很少听见。当病人或民众被问及某种疾病时,常能用西医的观点略述一二,而被问及是否知其中医病名或发病机理时,则大都摇头或说的与事实大有出入。现今社会是市场经济社会,宣传推销随处可见。在很多一流西医医院,如协和医院,都倡导“大专家与小文章”,十分重视西医的科普工作。相比之下,中医学面向大众的宣传则显得很不足,特别是对青年一代和信息传播较封闭的广大农村民众宣传的针对性不强,他们之中很多对中医缺乏认识,认识不足甚至为数较多的人对中医有很大的误解。正因为这样,有许多所谓的“江湖术士”和游医骗子打着中医的旗号,什么“老中医,包治百病”、“中药一包灵”等,到处招摇撞骗,使许多民众上当受骗,蒙受财产甚至生命健康的损害,这也严重损害了中医的形象。

2.4科普书籍宣传不足现代科学技术的宣传常常是国家有关部门有计划地组织有关专家撰写出版科普读物,将复杂深奥的科学理论或现代技术,通过深入浅出的描述,生动有趣的讲解,呈现给广大读者,既提高了民众的科学素养,又传播了科学知识。而中医学在这方面的工作却还很欠缺:一方面介绍中医学知识的科普书籍数量不多。另一方面,这些仅有的介绍中医知识的书籍中又多数只限于方药的介绍、家庭护理、成方选用和简单地对症下药等死板的知识,混淆了中医的证与西医的症,而对中医学的基础理论,辨证论治等重要知识的介绍,则显得很欠缺。

2.5中医院校对外的宣传不足中医院校作为培养中医药人才的主基地,担负着培养中医药接班人、复兴和发扬祖国博大精深的中医学的重任。然而,由于其特色往往不够鲜明及宣传不够,导致其在高校之中甚至只在医学院校之中知名度和地位都明显地不尽人意,提到医学院校,人们大都会联想到学习人体解剖,动物、化学实验,现代医疗仪器检查等等的西医学校,而很少会想到有学习阴阳、五行、精、气、神等等的中医学校。一些学生选择了中医学专业,却对中医有何特色,所学是否有用,是否科学等等一知半解或心存疑虑,甚至有些人是不得已而选择中医院校。

还有就是中医院校对高考考生的宣传显得相对不足,很多考生对中医院校了解不多,对中医院校的特色、优势更是知之甚少,很多选择学习医学的高考考生一般只把中医院校作为第二、第三志愿,甚至最后的志愿。由此导致的生源不足和学生质量不高也严重制约了中医的继承与发展。

3大力宣传,促进中医的发展

3.1中医院要重视宣传,加强宣传

3.1.1树立中医院形象

打造中医院品牌在树立形象、打造品牌、促进医院发展的战略上,需要有长远眼光、一定现代的营销策略,更要紧紧抓住中医自身的优势和特色,特别是中医具有的疗效灵验、价格廉惠、使用方便、用法简单等优势进行大力宣传。另外注意搞好医疗环境和服务,不要说装饰得多么漂亮、豪华,至少也让病人感到简洁、舒适。换句话说,就是尽量提升医院的“硬件”和“软件”质量。在具体做法上,中医院有必要大力开展立体化宣传,对一些专科专病进行正面的报道,带动一些品牌专科的发展;注意提高中医生素质、招揽各类中医高级人才;对院内知名专家或名老中医进行特别宣传,提高医院知名度。在院内通过宣传栏、医院简讯进行宣传的同时,在院外则通过电视台、报纸、电台等各大媒体报道,以及进行社区义诊服务等活动形式宣传中医,提高中医和医院的认知度和知名度,吸引病人到医院就诊,从而促进医院的发展。

3.1.2坚持中医特色,加强特色宣传在认真继承的基础上,沿着中医的思路与方法发展。中医临床必须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在兼顾西医药的同时,突出中医中药,提高中药及其他治法的应用率,重视临床治疗与中医药发展的关系及对中医中药治病的规律和作用机理的研究。在大的中医院进行品牌与形象打造的同时,处在社区或农村城镇内小的中医医疗点或国医馆等则着力于民众利益,积极开展针灸、推拿、按摩、足疗等具有中医特色的医疗活动,贴近民众生活,方便民众,为广大民众服务。让民众切身体会到中医“简、验、便、廉”所带来的实惠,这也是最直接的宣传。据报道,在广州的荔港国医馆已经“晋升”为广州市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定点机构,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中医特色的宣传还需要我们中医药人继续为之努力奋斗。

3.1.3加强对病人的宣传病人的口碑是最有力的宣传,医生在为病人治病时,应当尽量以中医学的名词术语耐心向病人解释病因病机,诊断依据,治疗方案等,以提高病人对中医的重视度和信任度。中医历来重视“治未病”,要向病人宣传中医的基本理论知识,养生保健方法,提高病人对疾病的防治意识。同时,中医院开给病人中药的包装上也可简要注上一些介绍中医的小知识,一方面作为病人的心理来说,他们很渴望知道这些关于医学方面的常识特别是与他们的疾病息息相关的知识。另一方面,通过这样让病人看病看得明明白白,减少不必要的神秘感,客观上也宣传了中医院本身,以此不断提高中医学的普及率和提高中医的知名度。

另外,在西医院的中医科,也需要政府、医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并给予资金支持,搞出中医特色,创出高疗效,就诊病人自然就会增多,科室也会发展起来,形成良性循环。

3.2应加强基础教育的中医宣传针对基础教育中宣传不足这种不利情况,我们建议在中小学基础教材中有计划地适当增设有关中医学的专题介绍,使人们从小就对中医知识有大致的了解。同时学校还应定期组织中小学生去中医药大学实验室,文献馆,药圃等参观,尽早地让中小学生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医文化,培养对中医的兴趣,树立对中医的信心。

3.3加强对广大民众的宣传应当效法现代科技知识的宣传方式,充分利用声像、图文、报刊、广播、电视、戏剧、医院简报等多种形式的媒体和载体对中医学基本理论及诊治方法进行广泛的宣传,或定期通过医院、社区、广场等公共场所向民众进行宣传。

这里有一个很好的例子,最近广州日报专题连篇报道广东省中医院里的名老中医,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通过宣传、介绍名老中医的事迹与特长,不仅使读者们以及广大市民们了解更多的名老中医,还增强了他们对中医治疗疾病的信心,收到很好的社会效益。

随着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需要特别重视网络的宣传,有必要制定一系列宣传政策和措施,针对广大网民(青年大多是“上网”一族)进行宣传。针对不同的宣传对象,应该对宣传的内容有所侧重。比如:对一般病人,除了详细讲解病情外,还要侧重中医治疗效果的宣传;对青年一代和文化水平较高者,应侧重中医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的宣传,使其相信中医并认可中医。针对收入水平较低者,则侧重于宣传中医廉、验等优势。对于信息较落后,相对封闭的广大农村可以采取下乡义诊和咨询等活动形式,需要更多地宣传中医“简、验、便、廉”的特色,这些更符合广大农村民众的利益。也可考虑在各地组建“中医进修班”,招收农村中的“赤脚”医生,对他们进行再教育,然后通过他们使用中医为民众治病服务来扩大中医的影响。这样多方面、有侧重地进行宣传,使更多的人认识中医,了解中医并选择中医。

3.4加强中医科普教材的建设,提高“质”与“量”政府和有关部门应该有计划地组织有关中医药学专家撰写出版中医药方面的科普读物。适应现代人的愿望和习惯,将复杂深奥的中医学的基本理论、思维方法、学术特点、中医学对人体、对疾病的认识,通过大众喜闻乐见的深入浅出的描述,生动有趣的语言,呈现给广大读者,这样既传播了中医学的知识,又提高了民众的中国传统文化水平。

3.5加强中医院校对外的宣传中医院校作为传承和发扬祖国博大精深的中医学的主要阵地,应当突出其中医药文化的特色,加大对外界尤其是对高考报考医学的学生群体的宣传,以吸引更多的更高素质的人才投身中医药事业。而身为中医药接班人的中医院校学生,也应该有宣传和发扬中医药文化的使命感,在努力学好自身专业知识的同时,积极参与中医药和中医药文化的普及与宣传。如参加一些义诊活动和咨询活动,用所学到的中医药知识为群众治病和为不了解中医的人们解答疑惑等等。

4中医现代化对中医宣传的促进

中医现代化目标是适应人们的要求(即现代市场的需求),能够更好、更快、更方便地防治疾病,为人类健康服务。当今社会,人们在疗效、携带和安全问题有着越来越高的需求,而中医的现代化符合大众的需求,必然会使更多的人接受中医。因此、中医的现代化对中医的宣传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所以要大力进行中医的现代化,加快中医现代化的步伐。而要进行中医现代化应避免进入认识误区,如果走入误区,对中医的宣传是很不利的。有人认为量化客观化就是中医现代化,用西药的理论为依据来研究中药,或认为把对中医证候进行量化客观化就是中医现代化,还有人认为统计处理或动物实验就是现代化。其实这些都是对中医认识的误区,这些认识都违背了中医最基本的特点——辨证论治。他们把西医的体系完全移植到中医,而两者是不同的体系,绝不能用西医的标准来评判中医。因此,通过逐步吸收现代成果,主动与现代科技接轨,提高中医现代化的水平和中医医疗的科技含量,可以让具有顽强生命力的古老中医与时俱进,大步迈向现代化。

5宣传中应注意的问题[5~9]

5.1宣传者自身的问题现今中医界也普遍存在对中医缺乏信任的信任危机,这对中医的宣传有极大的负面影响。应该让中医界人士明白中医发展面临的挑战性和形势的严峻性,假设连中医界的人士都没有足够信心的话,怎么能让大众相信你所宣传的中医并接受中医?因此,作为一名中医界人士,对中医的发展应抱有绝对的信心,要坚信中医可以并且能够发展得更快、更好。

5.2宣传的后动力问题在现阶段下,中医的发展并不乐观,中医处于被动地位,对中医的宣传必定需要长期持续地进行下去,这就必然涉及到宣传的后动力上,即中医的教育问题。许多名老中医、中医界人士都对中医现行的教育体制感到担忧,这是关系到中医生死存亡的大问题。中医泰斗邓铁涛就曾说过:我们这一代人将成为中医的掘墓人。因此,势必要解决好中医的传承问题,中医宣传的后动力才能得到保证。

5.3中医的宣传应进行“上、下、内、外”,多方位相结合的有针对性的宣传“上”可理解为非中医界的医学人士,“下”可说是普通广大民众,通过上下结合有针对性地宣传,让社会都能够正确认识中医并支持中医,则中医将会得到快速的发展。“内、外”则是指国内和国外宣传相结合。在现阶段,据报道可知,国外对中医药的宣传要优于国内,国外对中医的宣传更注重其自身特色和基本特点。据国内、国外宣传的经验以及各自优缺点的对比,二者可互相借鉴,以让中医更好地走向世界,为世界人民所接受。

5.4应该让社会各界广泛支持中医,特别是媒体,新闻界,广泛、积极宣传中医我国的人口基数大,医疗资源匮乏,不管从基本国情还是国民经济来看,大力发展中医药都是利国利民的举措。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就一直都很重视和支持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20031001颁布并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合国中医药条例》从法律上确定了国家对中医药的扶持。但是尽管如此,中医药在社会上的认识和接受程度还是未尽如人意,探其究竟,这与我们的宣传和普及工作未到位有很大关系。如对中医的宣传工作“束之高阁”,老百姓只能“敬而远之”了。有着广大读者、听众、观众的非医类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中很少有专门介绍中医的栏目或节目。因此除了继续加大各级政府对中医药的扶持力度外,还必须配合广播、报纸、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和载体,对中医药进行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持续性立体宣传,使中医药深入人心。这就让社会各界更广泛地关注和推动中医药的发展,从而为国家发展和人类的健康卫生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韩德强.中医是怎样被淘汰的[J].健康大视野,2006,4:20.

[2]邵培仁.20世纪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宣传学和舆论学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5.

[3]刘燕玲.中医院里中医难称绝对主角[J].家庭中医药,2005,12(3):12.

[4]张庆祥.中医科普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途径[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4,10:39.

[5]张玉泉.中西医结合何以“结而不合”[J].河南中医,2004,24(1):12.

[6]邓铁涛.中医药必须深化改革[J].中国中医药报,2003,35(6):18.

[7]程彩云.做好宣传工作促进中医院发展[J].中医药管理杂志,1996,6(6):27.

中医学知识范文篇6

【关键词】中医;宣传

中医历史悠久,经历长时间和无数次疫病的检验,是我国历代人民生命和健康的重要保证,深受广大民众的信任。但近百年来,中医的命运却非常坎坷,逐步走向衰落。在20世纪早期,刚兴起的科学主义是以现代科学为最高的评价标准,用这样的标准来理解、评价和发展中医,其结果必然将中医视为“伪科学”,而一切不科学的东西在科学主义的眼里是要被废除或改造的,于是就在20世纪初出现了“废止中医”的口号和主张,但这些错误的主张遭到了全国人民的反对。然而中医还是遭到了重大打击。解放以后,曾任卫生部副部长的王斌提出了改造中医,中医要学习西医的主张,这种思想一直影响着中医的发展,持续到现在。现在中医的状况是“中西医结合”处于“结而未合”的状态,而中医现代化的道路也是困难重重。

提起中医,很多人都会想起鲁迅先生写的一段记述“我有四年多,曾经常常,——几乎是每天,出入于质铺和药店里……开方的医生是最有名的,因此所用的药引也很奇特:冬天的芦根,经霜三年的甘蔗……多是不容易办到的东西,然而我的父亲终于日重一日的病故了。”后来鲁迅到国外学医,记起以前医生的言论和方药,“便渐渐地悟得中医不过是一种或有意或无意的骗子”。中医沦落到这个地步,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从直接原因看,因为中医里的良医少,庸医多。一剂中药几十味,像霰弹枪打麻雀,瞄得不准,总有一味对症的。一些病人也相信中医,特别是在中小城市和乡镇农村,由于中医医疗费用低,受大城市的西医至上论的污染少,找中医看病,但是常常找的是庸医。虽然一时治不死病,但也治不好病。一来二去,病人失去了对中医的信心,还是找西医开刀动手术,搞“暴力革命”[1]。

当今的现实是,在科学(现代医学)的耀眼光环下,中医的公众信任度不断下降,越来越多的人对中医的能力持怀疑态度,越来越少的人得病时求助于中医。这使中医的发展环境更加艰难,道路更加坎坷。我们认为这些现象与我们对中医的宣传有很大关系。现在,我们中医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要重新树立民众对中医的信心。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对中医的宣传,让人们正确认识中医、信任中医、选择中医,这将为中医长期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1关于宣传

1.1宣传的目的宣传的目的是左右和影响公众的思想行为和社会舆论。宣传的过程就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信息交流过程[2]。通过宣传可以使人们对所宣传内容有一定了解,并对所宣传内容产生一定影响。因此,通过对外宣传中医,就可以使更多的人进一步正确认识中医、接受中医。

1.2宣传效益在宣传中或宣传后,宣传对象理解宣传者的观点并自愿地按照宣传者的指导采取行动,就会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这就是宣传效益[2]。决定宣传效益的社会因素有宣传者,宣传内容、场合、时机、动机、方法等。因此,中医的宣传只有处理好这些因素,才能收到良好的宣传效益,为中医的普及打下坚实基础。

2中医界对外宣传存在的问题

2.1中医院宣传不足中医院作为大众认识中医、了解中医中药的第一个窗口,也是最直接、最重要的窗口,其形象良好与否直接关系到中医的形象与发展。同时中医院也是中医临床实践的最重要基地,因此,发展好中医院对中医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2.1.1形象和品牌不突出目前对中医院的形象和品牌打造不够,在全国有大至省级小至县级以至社区的中医院、国医馆等大大小小众多的中医医疗机构,而有形象、有品牌的则是凤毛麟角,与之相比,有声誉、有形象的西医院则比比皆是。

2.1.2中医特色彰显不足首先目前中医院在建设过程中,缺乏中医特色,导致各级中医院建成了无论是科室分布,还是仪器设备都与西医院基本上如出一辙的局面,不中不西,甚至使中医院变成了二流的西医院。在大多数中医院,对中医辨证所需要的四诊资料,特别是中医需要的各种体征所录甚少,比如,我们的很多中医院,医生已经很少进行脉诊之类的诊疗手段,而主要依靠西医的检查诊断方法。其次,中药的利用率也很低。据《健康报》一项涵盖2004年全国近百所不同等级中医院的监测资料显示,中医院的中医药治疗率呈逐渐下降趋势,而西医治疗率反呈上升。在2000,2001,2002,2003年的住院病人中,中医药治疗病案数分别占28%,25%,20%,18%。在住院收费比例中,西药费占总费用的37.4%,而中药饮片和成药费仅占总费用的8.07%[3]。中医的精华被摒弃,从而导致了中医院无中医特色,中医西医化等种种弊端。中医院里以西药为主,中药仅为辅助作用,这无形中给人们一个印象:中医不如西医。

另外还缺少宣传一些中医特色保健与防治疾病方法,如中医养生,推拿以及经络美容等,没有充分展现具有中医特色的整体观念以及中医“简、验、便、廉”的优势。这些既不利于中医学的继承与发展,也不利于广大民众对中医的认可。

2.1.3对病人的宣传不足在宣传过程中,对病人的宣传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有过这样的调查,在某一门诊对就诊的患者进行查询,询问他们是通过何种方式找到需要的医生就诊,他们的回答主要是通过该门诊就诊过的病人。这就说明了病人口碑的重要性,而中医生在对病人诊治时,向病人解释与宣传中医学知识是存在很大不足的,很多中医生往往用西医术语对病人的病因病机进行解释,而很少用中医理论解释其病因病机,甚至在病人问及中医学的病名病因时,也常常以中医术语难以理解为托词含混过去[4]。这样,大大影响了中医学基本理论的宣传和普及。

2.2在基础教育中宣传不足中医学是我国人民在生活实践中与疾病长期斗争的经验总结,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我国的中小学教育是继承与发扬中华文化传统的基础教育,但我们在从小学到中学的教材中却很少有关于中医学的理论和方药的基本知识的介绍,偶尔见到的仅是关于华佗和李时珍等几个中医人物的简介。与之相比,与西医有很大关系的《自然与社会》和用西医观点阐述的《生理健康》等医学知识则在中小学教材中应用广泛[4]。

2.3针对广大民众的宣传不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西医病名、术语充斥耳旁,而中医病名、术语则很少听见。当病人或民众被问及某种疾病时,常能用西医的观点略述一二,而被问及是否知其中医病名或发病机理时,则大都摇头或说的与事实大有出入。现今社会是市场经济社会,宣传推销随处可见。在很多一流西医医院,如协和医院,都倡导“大专家与小文章”,十分重视西医的科普工作。相比之下,中医学面向大众的宣传则显得很不足,特别是对青年一代和信息传播较封闭的广大农村民众宣传的针对性不强,他们之中很多对中医缺乏认识,认识不足甚至为数较多的人对中医有很大的误解。正因为这样,有许多所谓的“江湖术士”和游医骗子打着中医的旗号,什么“老中医,包治百病”、“中药一包灵”等,到处招摇撞骗,使许多民众上当受骗,蒙受财产甚至生命健康的损害,这也严重损害了中医的形象。

2.4科普书籍宣传不足现代科学技术的宣传常常是国家有关部门有计划地组织有关专家撰写出版科普读物,将复杂深奥的科学理论或现代技术,通过深入浅出的描述,生动有趣的讲解,呈现给广大读者,既提高了民众的科学素养,又传播了科学知识。而中医学在这方面的工作却还很欠缺:一方面介绍中医学知识的科普书籍数量不多。另一方面,这些仅有的介绍中医知识的书籍中又多数只限于方药的介绍、家庭护理、成方选用和简单地对症下药等死板的知识,混淆了中医的证与西医的症,而对中医学的基础理论,辨证论治等重要知识的介绍,则显得很欠缺。

2.5中医院校对外的宣传不足中医院校作为培养中医药人才的主基地,担负着培养中医药接班人、复兴和发扬祖国博大精深的中医学的重任。然而,由于其特色往往不够鲜明及宣传不够,导致其在高校之中甚至只在医学院校之中知名度和地位都明显地不尽人意,提到医学院校,人们大都会联想到学习人体解剖,动物、化学实验,现代医疗仪器检查等等的西医学校,而很少会想到有学习阴阳、五行、精、气、神等等的中医学校。一些学生选择了中医学专业,却对中医有何特色,所学是否有用,是否科学等等一知半解或心存疑虑,甚至有些人是不得已而选择中医院校。

还有就是中医院校对高考考生的宣传显得相对不足,很多考生对中医院校了解不多,对中医院校的特色、优势更是知之甚少,很多选择学习医学的高考考生一般只把中医院校作为第二、第三志愿,甚至最后的志愿。由此导致的生源不足和学生质量不高也严重制约了中医的继承与发展。

3大力宣传,促进中医的发展

3.1中医院要重视宣传,加强宣传

3.1.1树立中医院形象

打造中医院品牌在树立形象、打造品牌、促进医院发展的战略上,需要有长远眼光、一定现代的营销策略,更要紧紧抓住中医自身的优势和特色,特别是中医具有的疗效灵验、价格廉惠、使用方便、用法简单等优势进行大力宣传。另外注意搞好医疗环境和服务,不要说装饰得多么漂亮、豪华,至少也让病人感到简洁、舒适。换句话说,就是尽量提升医院的“硬件”和“软件”质量。在具体做法上,中医院有必要大力开展立体化宣传,对一些专科专病进行正面的报道,带动一些品牌专科的发展;注意提高中医生素质、招揽各类中医高级人才;对院内知名专家或名老中医进行特别宣传,提高医院知名度。在院内通过宣传栏、医院简讯进行宣传的同时,在院外则通过电视台、报纸、电台等各大媒体报道,以及进行社区义诊服务等活动形式宣传中医,提高中医和医院的认知度和知名度,吸引病人到医院就诊,从而促进医院的发展。

.1.2坚持中医特色,加强特色宣传在认真继承的基础上,沿着中医的思路与方法发展。中医临床必须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在兼顾西医药的同时,突出中医中药,提高中药及其他治法的应用率,重视临床治疗与中医药发展的关系及对中医中药治病的规律和作用机理的研究。在大的中医院进行品牌与形象打造的同时,处在社区或农村城镇内小的中医医疗点或国医馆等则着力于民众利益,积极开展针灸、推拿、按摩、足疗等具有中医特色的医疗活动,贴近民众生活,方便民众,为广大民众服务。让民众切身体会到中医“简、验、便、廉”所带来的实惠,这也是最直接的宣传。据报道,在广州的荔港国医馆已经“晋升”为广州市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定点机构,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中医特色的宣传还需要我们中医药人继续为之努力奋斗。

3.1.3加强对病人的宣传病人的口碑是最有力的宣传,医生在为病人治病时,应当尽量以中医学的名词术语耐心向病人解释病因病机,诊断依据,治疗方案等,以提高病人对中医的重视度和信任度。中医历来重视“治未病”,要向病人宣传中医的基本理论知识,养生保健方法,提高病人对疾病的防治意识。同时,中医院开给病人中药的包装上也可简要注上一些介绍中医的小知识,一方面作为病人的心理来说,他们很渴望知道这些关于医学方面的常识特别是与他们的疾病息息相关的知识。另一方面,通过这样让病人看病看得明明白白,减少不必要的神秘感,客观上也宣传了中医院本身,以此不断提高中医学的普及率和提高中医的知名度。

另外,在西医院的中医科,也需要政府、医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并给予资金支持,搞出中医特色,创出高疗效,就诊病人自然就会增多,科室也会发展起来,形成良性循环。

3.2应加强基础教育的中医宣传针对基础教育中宣传不足这种不利情况,我们建议在中小学基础教材中有计划地适当增设有关中医学的专题介绍,使人们从小就对中医知识有大致的了解。同时学校还应定期组织中小学生去中医药大学实验室,文献馆,药圃等参观,尽早地让中小学生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医文化,培养对中医的兴趣,树立对中医的信心。

3.3加强对广大民众的宣传应当效法现代科技知识的宣传方式,充分利用声像、图文、报刊、广播、电视、戏剧、医院简报等多种形式的媒体和载体对中医学基本理论及诊治方法进行广泛的宣传,或定期通过医院、社区、广场等公共场所向民众进行宣传。

这里有一个很好的例子,最近广州日报专题连篇报道广东省中医院里的名老中医,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通过宣传、介绍名老中医的事迹与特长,不仅使读者们以及广大市民们了解更多的名老中医,还增强了他们对中医治疗疾病的信心,收到很好的社会效益。

随着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需要特别重视网络的宣传,有必要制定一系列宣传政策和措施,针对广大网民(青年大多是“上网”一族)进行宣传。针对不同的宣传对象,应该对宣传的内容有所侧重。比如:对一般病人,除了详细讲解病情外,还要侧重中医治疗效果的宣传;对青年一代和文化水平较高者,应侧重中医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的宣传,使其相信中医并认可中医。针对收入水平较低者,则侧重于宣传中医廉、验等优势。对于信息较落后,相对封闭的广大农村可以采取下乡义诊和咨询等活动形式,需要更多地宣传中医“简、验、便、廉”的特色,这些更符合广大农村民众的利益。也可考虑在各地组建“中医进修班”,招收农村中的“赤脚”医生,对他们进行再教育,然后通过他们使用中医为民众治病服务来扩大中医的影响。这样多方面、有侧重地进行宣传,使更多的人认识中医,了解中医并选择中医。

3.4加强中医科普教材的建设,提高“质”与“量”政府和有关部门应该有计划地组织有关中医药学专家撰写出版中医药方面的科普读物。适应现代人的愿望和习惯,将复杂深奥的中医学的基本理论、思维方法、学术特点、中医学对人体、对疾病的认识,通过大众喜闻乐见的深入浅出的描述,生动有趣的语言,呈现给广大读者,这样既传播了中医学的知识,又提高了民众的中国传统文化水平。

3.5加强中医院校对外的宣传中医院校作为传承和发扬祖国博大精深的中医学的主要阵地,应当突出其中医药文化的特色,加大对外界尤其是对高考报考医学的学生群体的宣传,以吸引更多的更高素质的人才投身中医药事业。而身为中医药接班人的中医院校学生,也应该有宣传和发扬中医药文化的使命感,在努力学好自身专业知识的同时,积极参与中医药和中医药文化的普及与宣传。如参加一些义诊活动和咨询活动,用所学到的中医药知识为群众治病和为不了解中医的人们解答疑惑等等。

4中医现代化对中医宣传的促进

中医现代化目标是适应人们的要求(即现代市场的需求),能够更好、更快、更方便地防治疾病,为人类健康服务。当今社会,人们在疗效、携带和安全问题有着越来越高的需求,而中医的现代化符合大众的需求,必然会使更多的人接受中医。因此、中医的现代化对中医的宣传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所以要大力进行中医的现代化,加快中医现代化的步伐。而要进行中医现代化应避免进入认识误区,如果走入误区,对中医的宣传是很不利的。有人认为量化客观化就是中医现代化,用西药的理论为依据来研究中药,或认为把对中医证候进行量化客观化就是中医现代化,还有人认为统计处理或动物实验就是现代化。其实这些都是对中医认识的误区,这些认识都违背了中医最基本的特点——辨证论治。他们把西医的体系完全移植到中医,而两者是不同的体系,绝不能用西医的标准来评判中医。因此,通过逐步吸收现代成果,主动与现代科技接轨,提高中医现代化的水平和中医医疗的科技含量,可以让具有顽强生命力的古老中医与时俱进,大步迈向现代化。

5宣传中应注意的问题[5~9]

5.1宣传者自身的问题现今中医界也普遍存在对中医缺乏信任的信任危机,这对中医的宣传有极大的负面影响。应该让中医界人士明白中医发展面临的挑战性和形势的严峻性,假设连中医界的人士都没有足够信心的话,怎么能让大众相信你所宣传的中医并接受中医?因此,作为一名中医界人士,对中医的发展应抱有绝对的信心,要坚信中医可以并且能够发展得更快、更好。

5.2宣传的后动力问题在现阶段下,中医的发展并不乐观,中医处于被动地位,对中医的宣传必定需要长期持续地进行下去,这就必然涉及到宣传的后动力上,即中医的教育问题。许多名老中医、中医界人士都对中医现行的教育体制感到担忧,这是关系到中医生死存亡的大问题。中医泰斗邓铁涛就曾说过:我们这一代人将成为中医的掘墓人。因此,势必要解决好中医的传承问题,中医宣传的后动力才能得到保证。

5.3中医的宣传应进行“上、下、内、外”,多方位相结合的有针对性的宣传“上”可理解为非中医界的医学人士,“下”可说是普通广大民众,通过上下结合有针对性地宣传,让社会都能够正确认识中医并支持中医,则中医将会得到快速的发展。“内、外”则是指国内和国外宣传相结合。在现阶段,据报道可知,国外对中医药的宣传要优于国内,国外对中医的宣传更注重其自身特色和基本特点。据国内、国外宣传的经验以及各自优缺点的对比,二者可互相借鉴,以让中医更好地走向世界,为世界人民所接受。

5.4应该让社会各界广泛支持中医,特别是媒体,新闻界,广泛、积极宣传中医我国的人口基数大,医疗资源匮乏,不管从基本国情还是国民经济来看,大力发展中医药都是利国利民的举措。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就一直都很重视和支持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20031001颁布并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合国中医药条例》从法律上确定了国家对中医药的扶持。但是尽管如此,中医药在社会上的认识和接受程度还是未尽如人意,探其究竟,这与我们的宣传和普及工作未到位有很大关系。如对中医的宣传工作“束之高阁”,老百姓只能“敬而远之”了。有着广大读者、听众、观众的非医类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中很少有专门介绍中医的栏目或节目。因此除了继续加大各级政府对中医药的扶持力度外,还必须配合广播、报纸、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和载体,对中医药进行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持续性立体宣传,使中医药深入人心。这就让社会各界更广泛地关注和推动中医药的发展,从而为国家发展和人类的健康卫生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韩德强.中医是怎样被淘汰的[J].健康大视野,2006,4:20.

[2]邵培仁.20世纪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宣传学和舆论学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5.

[3]刘燕玲.中医院里中医难称绝对主角[J].家庭中医药,2005,12(3):12.

[4]张庆祥.中医科普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途径[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4,10:39.

[5]张玉泉.中西医结合何以“结而不合”[J].河南中医,2004,24(1):12.

[6]邓铁涛.中医药必须深化改革[J].中国中医药报,2003,35(6):18.

[7]程彩云.做好宣传工作促进中医院发展[J].中医药管理杂志,1996,6(6):27.

中医学知识范文篇7

关键词:临床医学;中医学;应用型课程

中医学具有独特理论体系和卓越诊疗效果,是我国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现代医学共同承担着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任务。中医学作为临床医学学生必修科目之一,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能够理解中医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的精华,初步掌握中医基本理论和诊断、治疗常识,加深了对人类复杂生命现象的认识,理解不同医学体系对于生命现象认知的差异,拓宽视野,开阔思路,增加临床诊疗知识和技术。由于中医学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常见内科疾病、针灸推拿技术等,内容繁多,但课时安排又相对较少,加之中医学内容抽象,难于理解,造成学生对中医学的掌握情况不佳,临床应用情况不甚理想。临床医学高等专科学生的培养方向是面向基层,使学生具有基层医生岗位基本素质,能够运用安全、有效、经济的治疗方法处理城乡基层多发病,慢性病等[1]。临床上中成药的使用数量非常之大,大部分中成药处方是由西医开具。所以临床医学专科学生学好中医学很有必要。张家连统计其院门诊中成药处方中发现门诊中成药处方68%是由西医医生开具,中成药处方不合理率达15%[2]。说明具备中医学诊疗知识对于基层西医临床医生也十分必要。针对上述情况,若要提高临床医学学生的中医学治疗技术,首先要提高学生的兴趣度和中医学教学的实用性。笔者就中医学在临床医学高等专科的教学方法进行探索,具体如下。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一)研究对象。选取我学院院2018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1班(43人,对照组)和2班(43人,研究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两组学生由同一老师采用不同教学法分班进行授课。两组学生年龄与人学成绩资料对比无差异(P>0.05),可做学生考核成绩和满意度的对比分析。(二)研究方法。对照组采用的传统教学安排,按照既往的知识模块安排相应课时,根据教学目标讲解教材知识点,并进行讨论、答疑,课后布置作业,督促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课堂内容。究组实施应用型课程教学法,具体方法:(1)将中医学知识模块的课时安排进行调整,适当减少中医学基础理论的课时安排,将教授重点向偏向诊法与辩证和中药学上,因为正确的辨证和对中成药的药性能做出正确的选择用药,可避免“寒证”误用“寒药”,“热证”误用“热药”等,药证不符的情况。再者,加强学生对中药知识的掌握,可避免含有中药配伍禁忌的两种中成药同时开给同一个病人。同时能在辨证的基础上根据病人的情况选择更适合病人的中成药剂型,以提高疗效或方便患者服用。(2)将临床常用中成药方剂组成引入方剂学基础知识的教学内容中,如桑菊感冒片,药名中未体现的是治疗风寒还是风热、气虚还是阴虚感冒,就要靠医生根据药物组成来判断。方药组成为桑叶、菊花、薄荷、杏仁、桔梗、连翘、芦根、生甘草。学生通过学习能分析出方中桑叶、菊花、薄荷辛凉清透,疏风清热,解肌透邪;杏仁、桔梗宣降肺气,化痰止咳;连翘清心泄热,芦根清热生津止渴;生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以判断出此成药适用于感冒症见发热、头痛、咳嗽、咽干咽痛、口渴的病人。(3)加强中医操作技能训练,将基层常用的中医保健技能更多的摄入教学,使学生掌握拔罐、刮痧、耳穴等安全性高的中医保健操作[3]。使学生能够在进入工作岗位后,在基层慢性病的康复和预防方面能熟练的融入中医治疗方法,更好的服务基层患者。(三)观察指标。学生成绩:课程结束后,以期末考试成绩和实践操作能力成绩为评价标准,并将两组成绩进行统计学分析。学生满意度:课程结束后,从学习兴趣、实用性、学习效率、教学方法4个方面制定满意度调查问卷,请学生认真完成调查问卷。整理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四)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利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测验成绩均以(x士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和false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一)学生期末成绩比较。如表1所示,研究组学生理论成绩和操作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学生课堂满意度比较。如表2所示,研究组学生课堂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三、讨论

(一)应用型教学方法的应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应用型教学将教学内容向学生感兴趣的中医诊断和辨证倾斜,适当减少抽象,难于理解的中医基础理论内容,提高了学生对中医学的学习兴趣。与传统课程安排相比学生课上注意力更为集中,小组讨论表现积极,善思考,爱提问。通过让学生整理自己和家人生病时的病例,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使得学生学习效率和成绩都有所提高。(二)应用型教学方法的应用提高了学生对中医学课堂的满意度。应用型教学通过联系临床,联系生活的教学方式,加大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发现中医药应用广泛,在临床的实用性强,也由此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搜集资料获得更多课堂以外的知识,互相之间讨论增多,课堂气氛活跃,学习效率也由此提高。

四、小结

对临床医学专科学生实施《中医学》应用型课程可减小因学时安排少而教学内容多的矛盾,可提高学生对中医学的学习兴趣,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提高中医学教学效果,学生成绩也因此提高。另外,应用型课程的实施拓宽了学生视野,提高了临床实践能力,为临床学生进入工作岗位打下基础,对培养复合型医药人才起到积极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杨友谊,黄振元,杨敬博,等.面向基层的专科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3,10(36):130-132+135+6.

[2]张家连.门诊中成药处方存在的问题及干预措施[J].中国农村卫生,2019,11(9):10-13.

中医学知识范文篇8

目前中西医结合专业课程的设置是“两个基础加一个临床”的模式,即中医基础课程和西医基础课程加中、西医临床课程,学时各占1/3。结果是学生对现代医学体系掌握得不够全面,对中医学理论体系掌握得不太熟悉,对中、西医理论不能够融会贯通,对运用中西医结合理论揭示疾病的内在本质存在着不确定性和盲目性,没有完全体现出中西医结合专业的特点。在中西医结合专业课程的设置上,两个基础课程没有什么争议,关键在于中西医结合临床课程,而中西医结合内科学又是重中之重。以下是笔者在教学课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

1.1培养目标茫然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主要是面向中西医结合五年制本科阶段教学。对中西医结合本科的培养目标目前仍不统一[1],北方某中医药大学确定该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系统掌握中西医基本临床技能与中医临床思维方法,能运用中医诊疗思维与技能和一定西医学知识和基本临床技能,从事中西医结合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工作的中医临床专门人才;而南方某医科大学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良好素质的从事中西医临床医疗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确保其毕业后作为医生时在上级医师指导下,从事安全有效的医疗实践,保证他们有适当的基础能够进行终身学习和在中西医临床医学某一学科领域内进一步深造。郭勇等[2]对中西医结合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目标为:培养既能继承传统中医精华,又能掌握现代医学知识,并且能够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有机结合并熟练地应用于临床的现代中医人才,成为新时展的迫切需求。以上对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培养目标均不统一,笔者认为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培养目标不仅仅在于精通中医和西医两门医学,更重要的是如何把这两种医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不是机械地堆砌杂糅在一起。在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的教学课程中,也经常遇到学生会有这样的困扰:对自己的专业学习感觉很茫然,由于中医和西医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医学体系,学习起来也感觉非常吃力,很难实现两种思维的转换,更不用说是结合。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对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生实行“减负”的教学改革,而“减负”的重中之重又在于减轻学生两种医学思维转化和结合的思维负担,这不仅是教学者的难题,也是当今医学界面临的挑战。

1.2教材建设不完善

目前中西医结合教材的内涵与真正体现中西医结合仍有一定的差距,尽管它们都涵盖了传统中医和现代医学的部分内容,各论中每种疾病都分别列出中、西医的病因病机、治疗方法,但均未能较好解决中西医结合理念与内涵问题,存在严重的“中”归“中”,“西”归“西”的问题,教材存在着概念不够清晰,内容结合的少,凑合的多,夹生现象明显;教材编写上欠精炼扼要,重复的篇幅多,有关新知识、新技术的内容少,可操作性不强[3]。

1.3临床基地缺乏

临床见习是医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近年来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临床基地不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中医学的师承教育很难实施。临床基地的缺乏也是中西医结合内科学教学的一大难题,由于缺乏临床的切身体会,学生很难深刻地体会课本的知识,很多内容都处于似懂非懂的状态。

2教学改革探析

对以上中西医结合内科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笔者进行以下初步的教学改革探析,希望为中西结合内科学教学改革提供思路。

2.1明确培养目标,制定总体计划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的培养目标有3点:(1)熟练掌握西医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治疗;(2)熟练掌握中医常见病症的证治方药;(3)实现中西医的融汇贯通。

2.2整合课程结构,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由于目前教材的编写大多是将每种疾病的中西医内容放在一起,如果学生对中医内科学和西医内科学都不是很了解的情况下,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完成两种思维的转化和结合就比较困难,而且每一种疾病的中西医认识并不是一对一的关系。因此在课程结构的设置上,笔者尝试提出“先分后合”的教学模式,就是先分别讲中医内科学和西医内科学的内容,最后讲中西医结合的内容,一共分三部分讲授,中医内科学由专门的中医学老师讲授,西医内科学由专门的西医学老师讲授,中西医结合部分由资深的中西医结合专家讲授。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前两部分重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要狠抓学生的记忆牢靠程度,最后一部分重在学生思维的开发和对中西医的融会贯通。

2.3总结选择“结合点”,开拓学生思路

在中西医结合部分,可以采用课堂互动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创造性,由于中西医不是一对一的关系,也不是毫无关联,在很多认识上两者都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学者要找准两者的“结合点”,引导学生以这个结合点进行思维散发,最后老师再进行总结。此“结合点”也就是中西医两种思维的结合点,是辨病与辨证结合、宏观与微观结合,治标与治本结合、局部与整体结合、西药与中药结合。此外,为了更好地让学生解读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还可以引用王树人先生提出的“象思维”,象思维是中医学的原创性思维,是中医药文化的灵魂。象思维首要在“察象”,此“象”,可有象有形,也可无象无形。有象有形者,取自然之形;无象无形者,取自然之理。前者取自然之“图像”,后者取自然之“法象”[4]。如在中医心系病症的讲解中,对于初学的学生可能不是很明白为什么不寐、癫狂也属于心的病症,不是属于脑吗?这就犯了中西医概念混淆的错误,也是很多初学面临的困扰,如果老师引导学生从功能象,即“法象”来思考,思路将会明了很多,例如,脾主运化是中医脾脏的一个功能象,而在西医学中各种消化腺有消化食物的功能,因此此两者有共同的功能象,也就是中西医的结合点。

2.4加强实践,注重中西医结合临床能力培养

中医学知识范文篇9

【关键词】问题式学习法;中医科门诊;临床实践

中医学临床实习中,准确判断患者所患疾病并正确选择验方是每一个中医学学生所需具备的基本能力。在临床实习时,带教老师的主要任务是让实习生掌握各种相关的诊断技巧,充分的将中医学理论知识与临床实际相结合。传统教学模式过多的重视学习理论知识,缺乏对临床患者差异性的关注,致使带教效果不佳,实习生无法充分的得到锻炼。本次研究表明,中医学临床实践带教中采用中医门诊提问式教学法,可使实习生更好的掌握中医学知识,弥补传统教学模式过于注重理论缺乏实践的不足,更好的实现临床实习的目的。目前,中医科临床带教时,即采用中医门诊提问式教学法,效果较为理想,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6年7月-2017年5月中医实习生90名,年龄18-23岁,平均年龄21.1±0.7岁。纳入标准:(1)90名带教前所进行的基础理论考试实习生成绩相近;(2)90名实习生均对本研究不知情;排除标准:(1)既往曾经从事过中医科相关医疗或临床工作者;(2)已接受过中医学临床实习者。随机分为A组与B组,各45名,两组实习生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方法。A组实习生,采用传统教学方法,依照中医科带教要求实施相应的带教工作。B组实习生,应用中医门诊提问式教学法,具体方法如下:1.2.1做好带教前预习准备工作。带教老师选择门诊教学病例时,以实习生学习过的为主,且具有典型性,先从典型病例症状入手,实习教学覆盖疾病观察要点、诊断重点等相关问题,以便于实施问题教学,设计问题过程中,难度与实习生水平相适应,并保证基本诊断技能、理论知识均包含在问题中,便于实习生分析、解决问题时复习相关的知识。1.2.2根据门诊情况,科学安排临床带教内容。实习生在中医院的实习时间为四周,每周学习任务由带教组长做出安排。前三周中,就主要讲解疾病进行门诊的跟诊并进行提问,每种重点疾病主要带教一周,带教内容涵盖疾病症状、诊断重点、治疗方案为讲解的主要内容,同时,实习过程中,尽可能多的选择患者由实习生进行诊治,由带教教师进行确诊。此种带教模式下,实习生可通过诊治真实患者而进一步了解疾病,有效的将理论知识结合临床护理实践,提升实习生的诊治操作能力。1.2.3进行分组讨论。实习生讨论是带教中重要的一部分,应每周开展两次,将实习生分组后,讨论门诊遇到患者的不同诊治选择问题。讨论过程中,带教老师以鼓励方式让每名实习生都参与到讨论中,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取长补短,当错误出现,或某些问题实习生无法理解时,带教老师给予实习生相应的纠正、指导。讨论完成后,小组组长归纳所有成员的发言情况,对于出现较大分歧的看法,带教老师予以解答,并给出相应的建议,促使实习生正确的掌握相关知识。1.3观察指标。出科前一周,以试卷方式考核两组实习生理论知识掌握情况,满分100分。利用科室自制问卷调查实习生的临床综合能力,内容包含基础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综合表达与沟通能力、临床知识的获取及利用、问题分析与处理、自主学习能力5项,分数越高,表示实习生临床综合能力越强。同时进行教学满意度调查,以9分为非常满意,7分为满意,5分为无差别,3分为不满意,1分为非常不满意。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理论成绩考核结果比较2.2教学满意度评价结果比较两组学习反馈的教学方式满意度调查,A组最终结果,教学方式最终平均得分5.9分。B组最终结果,教学方式最终平均得分6.8分,与A组相比,P<0.05。

3.讨论

随着中医门诊提问式教学法的采用,教师教学中心由原来的带教老师转换为实习生,以问题为先导,选择多种多样病例为蓝本,充分发挥实习生潜力,激发实习生参与一线临床工作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到临床实践中,根据实践找出并解决存在的问题。同时,带教老师能够更多的观察到实习生所存在的问题,并将观察到的问题更好得以教学内容结合起来。此外,中医门诊提问式教学法实施后,有利于学生学会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的临床实践问题,并逐渐的形成正确的中医学诊治思维,促进学生临床综合能力的提高。

中医学知识范文篇10

1明析中医之体,明确教学目的

明确中医学与生物学的关系是理解现代生物学在中医学教学中地位的必要条件。生物学是中医学的主要科学理论基础。中医学作为一门医学科学与西医学相同,其对象为作为生物学存在的人类。中医学在对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等生物学范畴之历史认识基础上,巧妙地以古代哲学思想为工具,经过数千年的临床实践,不断完善其独特的理论体系。生物科学为中医之体。

生物科学为中医之体,这决定了现代生物学在中医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医学的形成和发展是生物科学成就运用的结果。中医学在产生和历史沿革的过程中着眼于古典生物学,同时又借鉴了古代哲学对生物体人的认识,有着当时历史阶段的先进性,并在当今临床医疗的某些方面较西医仍有一定的优势。然而,中医学与现代生物学的衔接却有些差强人意。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近代西医密切跟踪现代生物学的迅速发展,因之取得了相当的优势。因此,从现代生物学角度完善对中医学理论的诠释,进而为中医学理论发展提供更多思路,可以更好地说明中医学“源”和“流”的问题,为中医学的继往开来铺平道路。中医学与现代生物学的有机融合是时代的要求,而在中医学教学中加强现代生物学教学是必要的实现途径。

社会的发展和人类对健康的追求是医学进步的源动力,而生物科学知识的发展及其在医学科学的应用是实现这一要求的必经途径。从而,人类对医学进步的需求为生物学发展提供了巨大生命力。医学科学扎根于生物科学,并从中获取营养;二者又休戚相关地伴随时代进步。在现代生物学的带动下,西医学的发展为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医学饱含了丰富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如何借力于现代生物学而承前启后,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在遵循经典中医学理论框架的基础上,合理运用现代生物学的知识体系,适当地对中医学理论增添现代生物学范畴的诠释,“古为今用”与“今为古用”并举,是中医发展的历史必然。现代生物学在中医学教学中的加强遵循了中医学发展的必然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当今生物学的进步为中医学和西医学均提供了广大的发展空间。中医学必将在现代生物学平台上发扬光大--不要局限于历史渊源的角度,习惯性地将生物学只划归西医学的范畴,无意中将生物学与中医学剥离开来。割裂中医学与生物学的关系,就使得中医学丧失了其科学性的基础。

明确了生物学为中医之体,在中医学教育体系中完善现代生物学教学的目的和迫切性则是不言而喻的。学生在掌握现代生物学知识后将获得更大的中医学研究潜能,并会自觉地从生物学知识理论源泉中为中医学发展汲取营养。为了顺应中医学教育发展的这一趋势,既需要加强现代生物学课程建设,也有必要结合中医学专业特点创新现代生物学教学方法。

2服务中医之本,精选教学内容

现代生物学课程的开设是对中医学教育的有益补充,但要考虑不能过分加重学生负担。在中医药院校现行五年学制的时间内,中医学专业学生需要完成中医学课程和西医学课程,任务之重已不言而喻。学制改革为七年制是一条有研究价值的途径,但短期内不会成为现实。我们当然也不能照搬其它一些国家的做法,即以完成生物学专业的本科教育作为进入医学院的前提要求。但是,我们还是可以将其作为借鉴,探索有选择地将精华版的普通高等院校生物学专业的相关专业课程列入教学内容。结合中医学专业的特点,本着学以致用的精神,有目的地筛选内容,在不过分增加于学生学习负担的前提下,将部分重要的有关课程列入教学计划;其它课程或者学生们已有必要的了解,或者与中医学的发展关系不是很密切,在目前情况下可暂不考虑。

现代生物学课程开设的目的是系统性地为学生引入现代生物学概念,介绍理论,使之服务于中医药学的发展。综合考虑上述因素,现阶段课程内容的设置有必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化学在一定程度上是现代生物学的基础,是生物学的语言。学生在高中阶段积累了一些化学知识,但仍需要有系统地提高,以便为更好地学习现代生物学知识奠定基础。可以将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和胶体化学的重点内容进行综合,合并开设一门课程。在兼顾基础内容的全面性的同时,结合现代生物学教学的需要,精选重点教学内容。例如,物理化学中的热力学内容与生物学中细胞膜脂双层的形成、分子生物学中蛋白质疏水作用的原理有密切联系,则应当作为课程的一级内容。

其二,实验动物学是近代生物学乃至医学的重要支柱,是中医学证候模型研究的基础。掌握实验动物学的基本原理,掌握实验动物的背景材料,充分考量实验动物与人体在行为学等方面的差异,遵循正确的操作规程,是建立中医学证候模型并正确评价结果的要求。同时,学习实验动物学的知识也勿庸置疑地可以开拓中医学证候模型设计的思路。

其三,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已成为现代生物学研究的平台,作为中医药研究的新兴手段。这两门学科已经与现代生物学的许多领域联系密切,知识体系形成交叉,内容非常丰富。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将领悟从微观角度阐释中医学知识体系的思路和方法。例如,在现代生物学中的信号传递体系中,生理、病理或药理等信号沿相应的通路传递,经过细胞内复杂的网络系统的精密调制,而最终发挥效应,即代谢改变、基因表达水平变化等,反映在中医学临床的观察,则为人整体的气血阴阳的变化。

3.遵循中医之道,创新教学思路

中医药学根据古代生物学对人体的认识以及临床观察的积累,成功总结并应用了整体观和阴阳平衡等理论。经典中医理论经受了历史考验,在当代医疗体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正在被更深入地研究和发掘。中医学久经临床检验的思想理论是中医学的根本,中医理论拥抱现代生物学是中医传承和发展的必经途径。在现代生物学有关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强调中医学与生物学的血肉至亲关系,结合自己对中医现状的了解和在教学科研中的心得体会,适当提示从生物学角度考察中医学的线索,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同时,教师有必要根据有关中医药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适当调整授

课内容,以更好地为发扬传统中医药学理论服务。

在中医学教育体系中,中医药类专业课程自然占据主导地位,因而学生养成了吸收和消化知识的相对固定的思维模式。为了使现代生物学的教学适应这种思维模式,教学思路需要创新。在科研和教学实践中,我们注意到中医理论与现代生物学的逻辑思路包含内在的相似之处。我们可以据此在教学中将现代生物学的知识与古典的中医学内容进行类比,从而既有助于学生接受现代生物学知识,又便于学生将来学以致用,利用生物学的知识中去思考和解决中医学的“源”和“流”的有关问题。这种创新的教学思路在下面的两个例子中有所体现。

在考察某个信号对生物体系的影响时,需要整体地研究复杂的信号传递网络系统,分析系统的平衡状况的变化;而整体观念和平衡思想是中医理论的重要原则。有鉴于此,在教学中则可先行回顾宏观中医学的有关理论,再转而引导学生进入微观领域学习信号传递网络中的多种信号传导分子如何精密调制信号,实现整体平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