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相关知识范文10篇

时间:2023-07-10 17:10:26

中医相关知识

中医相关知识范文篇1

关键词:中药学;案例教学;中医药文化;表面活性剂

中药药剂学是中药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课程内容较为繁杂,知识点较多,既体现了中医药学各学科的综合应用,又包含了现代药剂学的众多理论与应用内容。因此,对本课程的讲授,要求教师具备较为完备、扎实的中医药学理论背景,又要掌握现代药剂学的相关内容。为区别于药剂学课程,在进行中药药剂学教学活动时,将中医药思维引入课程教学,尤其针对其中的某些现代药剂学内容,如何通过教学设计来与中医药进行关联,真正体现“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的教学,凸显本课程的中医药内涵,是需要授课教师深入探索、思考的问题[1-2]。我校近年来十分重视将中医药文化引入课堂教学的实践活动,针对中药药剂学课程的特点,任课教师积极将中医药思维融入该课程的案例教学设计,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3-4]。现以“表面活性剂”的教学设计为例,介绍中医药背景下的中药药剂学案例教学设计。

1案例教学设计方法

中药药剂学为我校中药学专业必修课,针对中药本科三年级学生开设。本实例(表面活性剂)授课学时为1学时。所用教材为国家统编教材,参考书目可适当选择与表面活性剂相关的国内外著作。另外,还可向学生提供网络学习资源,如大学的精品课程建设网站、各类文献检索数据库网站,以及世界主要国家的政府药物管理网站,如美国FDA网站等,以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习效果。在中药药剂学课程内容中,“表面活性剂”一节与中医药知识关联较少,如何在讲授本部分内容时嵌入中医药相关知识,是教学设计的难点。笔者与研究团队从中药中所含的具有表面活性剂作用的物质入手,较好地解决了中医药背景与表面活性剂的衔接。1.1教学内容与目标的设定。根据授课内容设定课时为1学时(40min),具体节点为:导课(2min)、甘草“调和诸药”的作用(8min)、表面活性剂的含义与分类(15min)、表面活性剂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5min)、表面活性剂在新型给药系统(自微乳)中的应用(双语学习)(8min)、小结(2min)。参照授课大纲,分别从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学生主观认知目标等设定教学目标,其中知识目标设置“掌握”“熟悉”“了解”3个层次,技能目标分别凸显科研思维与方法技术,主观认知目标则强调学习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知识目标的设置中,要求掌握表面活性剂的定义、理化特性,熟悉甘草酸铵的增溶原理,了解表面活性剂的发展、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针对技能目标,强调中医药背景下中药药剂学科研思维的养成培养,即借助表面活性剂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以及甘草“调和诸药”中的“表面活性剂增溶作用”,阐述表面活性剂在中药制药中的重要作用。另需关注科研方法、技术的培养,如在本案例中,低毒的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被广泛应用于中药制剂中药物的增溶,可通过学习体会表面活性剂在中药增溶中的重要性。在学习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设定上,结合专业特色,提升学生对中医药事业的热爱与信心。在中药中,有较多的活性成分属于水难溶性成分,在中药制剂中多采用加入表面活性剂的方式,以增加其溶解度。表面活性剂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历史悠久,最著名的例子为甘草在中药汤剂中的应用,其中所含的甘草酸铵即具有表面活性剂作用,是发挥其“调和诸药”作用的重要机制之一。通过本案例的学习,引导学生发散性思维,善于将传统与现代知识相结合,增强对中医药“科学性”的认知。1.2教学重点与难点及解决办法。本案例的重点在于向学生阐释表面活性剂的增溶机制。教学难点有二:①表面活性剂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表面活性剂种类较多,而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在中药制剂中有广泛应用,其主要考量为安全性较好,如在中药注射剂中的应用,如何能够达到增溶效果的同时减小其用量,是本实例教学中的难点。可通过对表面活性剂增溶作用机制的详细阐释,使学生掌握临界胶束浓度(CMC)的含义,以及在中药制剂中测定CMC值的重要性,加深学生对表面活性剂在中药制剂中合理应用的理解。②甘草“调和诸药”与表面活性剂的关联性。甘草在中药复方中应用广泛,被称为“国老”。现代研究发现甘草在中药复方汤剂中可起到增加难溶性药物成分溶解度的作用,其主要增溶成分为甘草酸盐,如何理解甘草酸盐的“增溶”作用,是本案例教学中的又一难点[5]。可结合表面活性剂的理化性质,讲解甘草酸盐(甘草酸铵)的结构与功能,参考已发表的相关文献,系统阐述甘草酸铵作为表面活性剂的特点与应用。1.3学情分析及教学预测。(1)学情分析。结合专业设置、学生情况与培养方向,进行学情分析。①专业培养方向和目标:中药学专业旨在培养掌握中医药传统理论知识和现代生物医药技术,能从事中药研究等多种岗位工作的高级中药专门人才。要求学生在知识结构上体现传统中药学与现代药学的结合,中药学与医学、化学、生物学的结合,掌握运用现代实验研究技术、中药新药研究技术;中药药剂学为中药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综合了中药学、中药化学、中药药理学等各基础学科的知识,为中药学各科专业知识的集成应用学科,在教学过程中,需注意与中药学各科知识的串联讲解,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诸如表面活性剂等制剂辅料的应用原理,使学生对中药制剂知识有较好的掌握。②学生特点及知识基础:中药药剂学课程面向中药学本科三年级学生开展,学生已储备有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化学、中药药理学等中药学专业知识,以及有机化学、高等物理学等基础学科内容,有助于理解中药药剂学的相关知识点。本例中,表面活性剂的增溶作用及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包含了以上学科的相关知识,如在对甘草“增溶”作用的阐释时,需要对甘草酸铵的理化性质进行说明,对于具备上述专业知识的高年级学生而言,可以较好地理解和掌握。③学生未来发展方向:学生毕业后,一般选择继续深造或者从事与药物研发、生产、销售等相关工作。可借助案例教学的优势,衔接课堂知识与现实应用,为学生未来就业提供参考。(2)教学预测。甘草为常用中药,从其“调和诸药”入手,阐述表面活性剂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表面活性剂为中药制剂中广泛应用的一类重要制剂辅料,需要学生较好地掌握。本案例结合甘草酸铵的表面活性剂作用,教授表面活性剂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便于学生掌握表面活性剂的相关知识点。将传统中药与现代制剂相结合,有助于在讲授中药药剂学课程时,对学生中医药思维的培养,并可启发学生主动寻求传统中医药与现代制剂技术的对接,激发其利用现代科技研究阐释传统中医药理论的动力。1.4教学策略与方法选择。在教学策略的实施上,坚持由简入深、问题导向、互动教学等教学理念,并强化双语教学。具体实施方法为:通过甘草在“调和诸药”中发挥的表面活性剂作用,引出表面活性剂的概念,并由此展开对表面活性剂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介绍;从“甘草酸铵为什么能起到表面活性剂的作用”“甘草酸铵属于何种类型的表面活性剂”等问题的设定,引出表面活性剂的增溶机制,及其分类与应用等[6];借鉴PBL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查阅相关文献,并实现与教师的有机互动[7];表面活性剂为现代引入的词汇,可从介绍其相关专业英文词汇入手,实施对该章节知识的中英双语教学。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利用现有多媒体教学手段,制作教学ppt,引用相关影像资料,注重图文并茂、言简意赅,提高学生注意力,提升教学效果;结合板书等传统教学媒介,将提纲性内容与重点难点的关键词进行板书,便于学生从整体上了解课程内容,提示学生关注与掌握重点知识。借鉴SSL、三明治教学法等教学理念,开展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课前查阅文献,并在课堂中主动与教师互动探讨相关授课内容,教师利用PPT做模拟实景的相关展示,使学生加深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在教学环节的设置上,分别设立课外自主学习与互动教学环节。在自主学习环节中,敦促学生预习表面活性剂的含义,并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查阅相关文献,完成字数不少于2000字、参考文献数量不少于15篇(其中英文文献不少于2篇)的小综述,锻炼学生的文献查阅与总结及综述论文的规范化书写能力。在互动教学阶段,借鉴PBL教学法,设置课堂互动与课后互动内容,引出问题,启发学生针对问题进行深入讨论,教师做适当引导,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互动环节中,以问题引入(甘草的“调和诸药”作用)、问题提出(甘草酸铵的“增溶”作用如何实现)、问题扩展(表面活性剂的作用机制)、互动思考(表面活性剂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知识提升(传统中医药知识与现代科技的对接)等节点逐步推进,启发学生针对表面活性剂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范围,以及在新型给药系统中的应用,展开讨论,激发其主动学习探索的欲望;在课后互动环节,利用学校教学网络平台,布置课前预习题目及课后讨论题目,利用课后时间面对面互动。

2结果与讨论

为凸显中药学专业的中医药特色,培养具有鲜明中医药背景的药学人才,满足当前社会对中药学专业人才的需求,在中药学相关课程授课过程中,需要有针对性地加强中医药文化的学习[8]。

中医相关知识范文篇2

关键词:中医药文化理念;护理带教;神经内科;效果

有研究指出近年来护理人员中医药素养薄弱,对于中医药基础理论和操作水平也有待进一步提高[1]。近年来国家对于中医药的扶持政策不断加大,如何实施有效地在临床中普及和推广中医药是管理者所面对的难题。鉴于大部分护理人员在医学高等教育期间获得的中医药相关知识比较有限,有报道提出应该着重从高等教育课程内容安排入手[2-3]。目前,对于在临床实习带教中融入中医药文化理念、知识等的文献报道比较有效,其效果、可接受性、满意度等内容仍需进一步探讨,以提高实习生中医药素养。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7年1月~2020年6月在医院神经内科实习的120名护理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名。观察组男7名,女53名;年龄为19~24岁。对照组男5名,女55名;年龄为19~24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后开展实施,所有参与对象均知情同意。1.2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带教方式,根据教学大纲内容对护理基础理论知识、护理临床操作、神经内科病患护理特点、护理病例讨论、护理查房、实习考核等进行课程安排。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融入中医药文化理念课程内容。①中医药文化特点与古代名医事迹。②中医药护理基础理论知识与实践。③中医药护理操作与特征。④中医药文书书写内容。⑤中医药病例讨论与辨证施护等。通过专题讲座、带教老师手把手传授、小组学习并结合线上和线下等方式进行开展。1.3观察指标在带教结束后,对两组实习生进行综合能力考核评价,包括笔试和操作两部分,内容主要有中医理论知识、中医技术操作、中医文书书写、疾病信息管理、沟通协调能力等。通过设计问卷调查每位实习生对带教课程安排的满意度,分为满意、较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等四个方面。满意度=(满意人数+较满意人数+一般满意人数)/总人数×100%。1.4统计学方法选择MicrosoftExcel2013进行数据整理、保存和分析。用(χ±s)表示计量资料,以t检验;用%表示计数资料,以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实习生综合能力评分比较带教后观察组实习生综合能力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实习生的中医理论知识、中医技术操作、中医文书书写等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实习生的疾病信息管理、沟通协调能力得分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见表1。2.2两组实习生的满意度比较结果显示,观察组实习生对带教课程安排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讨论

中医药凝聚了我国数千年以来防治疾病、健康养生理念及实践经验等,而中医药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其“仁爱”“天人合一”“大医精诚”等思想影响和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医务工作者[4]。如何传承中医药文化理念、中医药知识、中医药技术等是亟需研究并且非常重要的课题。早在2011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出台的《关于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就指出:高等医学院校必须将中医药文化理念与实践主动融入到人才培养全过程中,逐步推进中医药文化知识教育进学校、进课堂[4]。对于临床一线工作者来说,临床实习是其步入专业殿堂非常重要和关键的一步,在实习期间获得地专业素养可能会对其的人生信念产生较大的影响[5-6]。在实习带教中融入正能量的中医药文化理念以及中医药相关知识,一方面对于提高其本身的综合素养有促进作用,另外一方面则能够从人才培养中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以及促进中医药传承。本研究中在护理实习带教课程内容中融入了两部分中医药相关内容:①中医药文化理念,如中医药文化内涵、特点及古代名医相关事迹。②中医知识和技术,包括中医药护理基础理论知识、中医药护理操作、中医药文书等。单纯对中医药文化理念进行灌输,收获的效果较小,一方面实习生的人生经历短浅,在专业领域中的涉猎较少,难以深刻理解“大医精诚”等中医药伟大精神。另一方面文化理念是抽象的,需要借助具体的事物、知识、操作等来更深刻地体会。因此,我们在授予中医药文化理念的课程时,也增加了中医药知识和操作技术,以助于实习生更系统地了解中医药相关理念。本研究结果提示,在神经内科护理带教中融入中医药文化理念等,能显著提高实习生的综合能力,其综合能力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对于中医理论知识、中医技术操作、中医文书书写等也有更高的得分,对于疾病信息管理、沟通协调能力等,则差异不大。观察组中安排了较系统的中医药相关理念和知识课程,其学习的深度和广度要大于对照组,也因此能够增强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带教过程中,观察组实习生在学习某些中医药知识点或者操作技术时,要求其去了解背后的中医药文化背景、相关人物及相关事迹,以加深对知识点的学习,也提高了对于中医药文化理念的认知水平。此外,观察组对于带教课程安排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他研究也有相类似的结果,我们分析这主要与以下几个方面相关:①课程内容中融入中医药等相关内容,能促使其掌握更多的知识点,提高自身综合能力,这对于其进一步深造或者应聘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②带教老师良好的专业素养以及良好的沟通机制能够促进其对于知识的掌握。③提高学习的自主性,增加学习内容的输出,能够有效提高实习生的语言表达等能力,这容易让其获得荣誉感。

参考文献

[1]李艳,叶丽,夏鲁鲁,等.中医药文化教学在护理带教中的效果[J].中医药管理杂志,2020,28(9):213-215.

[2]于娜,宫萍,黄雨峰.对不同学历中医实习护生的带教体会[J].中国农村卫生,2016(11):32-33.

[3]雷丽芳,张广清.中医本科生临床护理教学程序化模式的规范化研究[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7,6(8):35-37.

[4]靳方,李永新,郑访江,等.临床护理带教中引入中医药文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内科,2015,10(4):566-567.

[5]周鹥,朱亚丹.探讨神经内科护生带教的方法及效果[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7(11):132-133.

中医相关知识范文篇3

关键词:中医骨科;护理带教;PBL教学法;传统带教方法

护理专业医学生进入临床岗位前需进行临床实习,临床实习为护理专业医学生提前了解临床岗位性质以及工作内容,提高自身护理技能,巩固临床护理专业知识提供了途径,骨科属于医院外科重要组成部分,中医骨科临床治疗包括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等相关操作,上述操作实施过程中中医医师以及中医骨科护理人员临床技能以及医护配合可直接影响患者预后[1-2]。传统中医骨科护理带教模式采取一对一或一对多带教,护理专业医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被动接受临床护理知识,难以激发护理专业实习生实习积极性[3]。本次研究为论证中医骨科护理带教中PBL教学法临床应用价值,比较我校中医骨科2018年8月—2019年8月实习生66名分别行传统带教、PBL教学法,应用2种不同教学模式干预护理专业实习生出入科考试成绩、实习积极性以及对临床教学方法满意度。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8月—2019年8月我院中医骨科66名入科护理专业实习生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带教方式的不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3名。实验组(n=33):男、女分别2、31名;年龄18~23岁,平均年龄为(21.02±0.12)岁;生源学校:源于中专院校、源于大专院校,源于本科院校分别有8、11、14名。对照组(n=33):男、女分别2、31名,年龄18~23岁,平均年龄为(21.02±0.12)岁;生源学校:源于中专院校、源于大专院校,源于本科院校分别有8、11、14名。2组护理专业实习生性别、平均年龄等基础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入选标准。纳入标准:(1)本次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在校就读专业均为护理专业,且均自愿入中医骨科实习,中医骨科护理实习为期4周。(2)中医骨科实习期间均严格遵循中医骨科护理管理制度,未迟到、早退或请假时间超过3d的情况发生。排除标准:(1)实习期间迟到、早退或请假时间超过3d的护理专业实习生。(2)确诊神经系统疾病、有药物滥用史、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护理专业实习生。1.3教学方法。1.3.1对照组(传统带教)。选取中医骨科有3年带教经验的护理专业护理人员为带教老师,根绝护理专业实习生数量以及护理专业带教老师数量,合理分组,每位护理专业带教老师带3~4名护理专业实习生。护理专业实习生跟随带教老师实施临床护理操作,带教老师在带教过程中结合中医骨科收治患者,向护理专业实习生讲解中医骨科穴位按摩、中药熏蒸、中药敷贴、膳食疗法等特色中医骨科知识以及特色中医骨科护理临床实践操作要点,并在实施穴位按摩、中药熏蒸、中药敷贴等特色中医骨科临床操作过程中边操作边讲解,从而使护理专业实习生掌握临床操作要点,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在征得患者同意的情况下,实施带教过程中作为护理带教老师应为护理专业实习生提供临床实践机会。1.3.2实验组。(PBL带教法)PBL带教法实施过程中护理人员结合科室典型案例组织教学活动,PBL带教法具体步骤如下。(1)查房前:护理专业实习生每日应参与科室早晨交班以及定期查房等常规科室流程。中医骨科护理专业带教老师应结合科室患者疾病诊断,分别针对穴位按摩、中药熏蒸、中药敷贴、膳食疗法等特色以及医护配合常规心理护理作为临床教学目标,确定每次查房目的与任务。在查房前一日大体向护理专业带教老师复述次日患者入院疾病诊断,请护理专业实习生有针对性地提前通过上网、阅读《诊断学》《中医骨科》专业书籍等方式,回顾中医骨科护理相关知识。(2)查房过程中:中医骨科带教老师结合案例向护理专业实习生介绍中医骨科穴位按摩、中药熏蒸、中药敷贴、膳食疗法等特色以及常规心理护理的重点、难点,向护理专业实习生提供患者入院诊断、入院后相关检查结果,请护理专业实习生按照中医骨科临床护理程序明确诊断、制定护理计划,复述护理干预措施,从而引导护理专业实习生可结合患者病情有效落实医嘱。带教老师在带教过程中应示范专科护理操作,启发护理专业实习生总结中医骨科护理特点、要点。(3)查房结束后:护理带教老师应请护理专业实习生总结教学重点、难点,并结合查房过程中患者疾病诊断、病情发展以及护理干预中遇到的问题,如“患者抗拒实施穴位按摩、中药熏蒸、中药敷贴等特色中医骨科护理干预怎么办?”“中医骨科手术患者如何借助膳食疗法改善病情?”从而促使护理专业实习生通过期刊、网络、专业书籍等多种途径,归纳问题答案,并在次日请护理专业实习生交流答案,带教老师总结问题答案,并评估护理专业实习生答案。1.4观察指标。(1)观察比较2组护理专业实习生入科和出科时理论知识、操作知识以及实践操作评分等考试成绩。实习生入科和出科时理论知识、操作知识三项考试内容总分在0~100分,得分越高表示护理专业医学生相关知识与技能掌握程度越高;(2)观察比较2组护理专业实习生实习积极性。中医骨科带教老师结合学生平时表现评估护理专业实习生实习积极性,实习积极性分为积极、较积极和不积极;(3)并随访比较2组护理专业实习生对教学内容满意度。2组护理专业实习生出科时询问其对教学方法的满意度,满意度分为十分满意、基本满意与不满意。若护理专业实习生认为带教紧扣知识点、结合护理专业特点且与临床专业知识紧密结合则表示十分满意。若护理专业实习生认为带教知识较全面,临床专业特点以及临床专业知识未紧密结合则表示基本满意。若护理专业实习生认为带教未紧扣知识点,未结合科室护理专业特点,未结合临床专业知识则表示不满意,满意度=[(十分满意人数+基本满意人数)/总人数]×100%。1.5统计学方法。SPSS21.0软件系统处理相关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应用х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出科和入科考试成绩2组入科的理论知识、操作知识以及实践操作成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出科的理论知识、操作知识以及实践。操作成绩高于入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出科的理论知识、操作知识以及实践操作成绩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2护理专业实习生实习积极性。实验组护理专业实习生护理积极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2.3护理专业实习生对教学方法满意度。实验组护理专业实习生对教学方法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3讨论

护理专业实习生临床实践有利于护理专业实习生将学校所学专科知识与临床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为护理专业实习生未来走向护理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常规中医骨科临床教学模式为一对一或一对多带教,中医骨科护理实习带教过程中护理专业实习生被动接受中医骨科专业知识,无法激发护理专业实习生学习积极性与学习兴趣,无法为临床培养所需人才,且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系的发展,传统带教中的弊端逐渐显现出来,对此,总结国内外带教经验,优化带教模式就显得十分重要[4-7]。PBL带教法即以情境问题为教学基础,老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该教学模式下学生在整个教学流程中处于主导地位,中医骨科护理带教中PBL教学应结合科室护理特点以及实纲,选择中医骨科有代表性的案例[8]。中医骨科护理PBL带教过程中带教老师确定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在正式开展教学活动前请护理专业实习生自主回顾相关知识。在正式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为护理专业实习生提供患者相关资料,以利于护理专业实习生充分了解患者情况,并融入到特定情境中,以思考带教老师提出的问题[9-10]。护理专业实习生从问题为出发点,自主通过教材、医学期刊、网络等多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以总结问题答案,护理专业实习生彼此交流答案,借此优化临床护理干预方案,最后由带教教师对问题进行总结并评价护理专业实习生答案,PBL教学模式可激发护理专业实习生学习积极性,改良中医骨科护理带教内容,使中医骨科护理带教内容与中医骨科接诊患者实际情况相结合[11-12]。

本次研究显示,实验组应用PBL教学模式的护理专业实习生出科成绩优于对照组,实习积极性高,且对教学方法满意度高,综上所述,中医骨科护理带教过程中PBL教学模式有较高的临床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1]朱伟珍.PBL教学法在肿瘤内科护理带教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20(1):127,129.

[2]金花.探讨PBL教学法在手术室护理带教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社区医师,2020,36(4):183,185.

[3]商文娟.PBL教学法在肿瘤外科临床护理实习生带教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20,17(3):136-137,140.

[4]谭琼.PBL教学法在临床儿科护理带教中的开展价值研究[J].中国卫生产业,2020,17(4):120-121,124.

[5]田延芳,田婧.骨科护理带教中的问题式学习教学法联合案例分析的应用价值[J].中国卫生产业,2019,16(12):122-123.

[6]陈艳.PBL教学法在骨科护理带教中的应用观察[J].健康大视野,2019,8(10):122.

[7]王雁红.PBL教学法在骨科临床护理带教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6(6):113-114.

[8]王莉娜.PBL教学法在骨科临床护理带教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6(4):107-108.

[9]王小平,杨芳.PBL教学法在骨科护理实习教学中的推广应用[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7(8):156-157.

[10]闫鹏,朱野萍,赵辉,等.PBL结合循证医学在骨科教学查房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9,17(7):3-5.

[11]沈以.问题式学习教学法联合案例分析在骨科护理带教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7,14(22):134-136.

中医相关知识范文篇4

关键词:中药临床药师;药学服务;合理用药;需求调研

随着中医药事业的快速发展,中药在国际上被广泛应用,面临着非常大的机遇和挑战,同时中药不合理使用现象也愈发严重[1]。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中,中药的不良反应病例报告数逐年上升,中药注射剂引发的不良反应尤为突出[2-3]。引发中药安全性问题的因素很多,用药不规范是最主要的原因[4]。有关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中,大多为医务工作者不合理用药导致[5]。近年来,生产力和自然科学的发展,促进了医师和药师的精细分工[6],中药应用范围日益扩增,医师在实际应用中更易出现辨证不当、药不对证、无适应证用药、超剂量用药、药物选择不当、中西药合用不当等诸多用药安全问题[7]。为促进中药临床合理用药,国内不少医疗机构已逐步开展中药临床药学工作,探索中药临床药学服务模式,但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8-9]。中华中医药学会于2016年启动了中药临床药师培训工作,目前共有43家中药临床药师培训基地招生,现阶段培训尚无标准的参考模式,仍存在许多困惑与不足[10]。本研究中结合我国中药临床药学发展实际,调研了全国医疗机构范围内开展的中药临床药学服务现状及需求,为提升中药临床药师的药学服务水平提出了建议。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在文献梳理、专家咨询的基础上,初拟《医药护-中药临床药学服务现状与需求调研》问卷,通过预调研与专家论证进一步修改、完善问卷。调研内容包括医师、药师、护士的一般情况,中药临床药学服务开展现状,中药临床药学服务需求,中药临床药师培训需求,医师、药师、护士对中药临床药师的职业态度5个方面。问卷共设计43道题,包括单选题、多选题、填空题及开放性问答题。以网络问卷星的形式向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我国东部、东北部、中部、西部地区)2469家医疗卫生机构的医师、药师、护士、其他药学工作者发放问卷。将回收的问卷进行统一审核,将调研数据分别录入Excel软件,并进行标准化处理。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与分析

2.1医药护一般情况

共回收问卷2469份,问卷样本组成见表1。调研样本中,女性占66.26%,男性占33.74%;26~40岁年龄段占61.89%;大学本科占61.12%,硕士研究生占23.21%。与总样本比较,中药临床药师硕士研究生占49.07%,大学本科占40.89%;中药学类占78.81%,包括临床中药学类在内的其他专业均较少。调研样本所在医疗机构等级为三级甲等医院占70.31%,医疗机构类型为中医综合医院和中西医结合综合医院分别占52.61%和23.57%。详见表2。工作年限大多在5年以上;中级占39.04%,初级占32.40%。参与调研的976名医师、药师、护士所在科室主要为内科(41.39%),其次是外科、中医科、儿科、妇产科等;参与调研的269名中药临床药师中,有相关培训经历188名(69.89%),其中表回收问卷样本组成通过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临床药师培训151名。

2.2中药临床药学服务开展现状

中药临床药师配备情况:调研样本所在医疗机构中,设立中药临床药学部门的占57.59%,配备中药临床药师的占63.39%,数量1~5名占多数。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不同等级医疗机构中药临床药师配备情况存在显著差异(P<0.05),东部地区医院、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三级医院优于其他类型医院。详见表3。中药临床药学服务开展情况及评价:1)调研结果显示,56.54%的医师、药师、护士表示所在医疗机构已开展中药临床药学服务,进一步分析显示,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不同等级医疗机构中药临床药学服务开展情况存在显著差异(P<0.05),东部及西部地区医院、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三级医院、二级甲等医院中药临床药学服务开展情况优于其他类型医院。详见表4。2)已开展的中药临床药学服务内容主要有中药处方点评、中药药学咨询、中药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等。部分医疗机构同时开展了“中药饮片鉴别”“中药汤剂煎煮指导”“特殊人群用药指导”“中药特殊剂型使用指导”“中药注射剂监管和使用指导”“有毒中药饮片监管和使用指导”等中药特色药学服务。详见表5。参与调研的医师、药师、护士所在医疗机构仅有24.83%设立了药师门诊,参与调研的中药临床药师中有71.75%每日平均临床工作时长在3h以内。3)多数医师、药师、护士对中药临床药师的药学服务工作持肯定态度。有46.58%的认为中药临床药师“基本能参加临床工作,解决简单临床用药问题,对临床医疗有帮助”;有46.13%的认为中药临床药师“思维活跃、技能扎实,能解决临床用药问题,对临床医疗非常有帮助”,但也有个别医师、药师、护士对中药临床药师的药学服务工作持否定态度。另外,调研医师、药师、护士认为,目前中药临床药学服务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中药临床药师配备数量不足;中药临床药学服务管理体制不完善;医师、护士和患者对中药临床药师的接受度及信任度不高;中药临床药师缺乏临床医学和治疗学相关知识;中药临床药师职业定位不明确;中药临床药师缺乏临床技能及实践经验等。

2.3医药护中药临床药学服务需求

中药临床药师配备需求:关于临床科室是否需要中药临床药师,多数医师、药师、护士表示肯定,且期望实现中药临床药师科室全覆盖,以每50张以内的病床配备1名为宜。详见表6。医药护中药临床药学服务需求倾向:参与调研的医师、药师、护士认为,中药临床药师的主要职责应该是“参与临床查房、会诊,在中药用药方面提供专业建议”“中药处方前置审核”“中药处方点评”“开展药学查房,关注患者病情变化,做好中药用药监护”“特殊人群用药指导”“中药不良反应监测、收集与分析”等。除临床药师外的医师、药师、护士调研样本对中药临床药师的服务需求,“中药使用注意(配伍禁忌、证候禁忌、饮食禁忌、溶剂选择、滴速等)”占72.30%,“特殊人群用药问题”占61.81%,“联合用药问题”占59.63%。其中,医师特别是护士同时也选择“中药基本信息(用法用量、适应证等)”作为主要需求倾向;另外,医师对“中药炮制品的正确遴选”需求较集中;护士对“特殊中药的煎煮方法”需求较集中;除临床药师外的其他药学工作者对“中药不良反应监测”,“指导患者合理用药”需求较集中。详见表7。

2.4中药临床药师培训需求

269名中药临床药师中,认为目前最迫切需要补充的知识与技能中,76.58%选择临床中药学与临床药学相关知识与思维;65.43%选择临床医学与治疗学知识;62.83%选择临床药学实践技能;61.71%选择临床辨证辨病能力。认为中药临床药师培训应设置的理论课程主要为中医诊断学、方剂学、中药临床药学、中医基础理论学、中药学、中药不良反应、实用内科学、中成药学、临床药物治疗学、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药药理学、中药饮片鉴别等;应设置的实践课程中,饮片鉴别、医嘱审核、处方点评、用药监护、药历书写、药学查房、病例讨论、药学咨询、用药教育、临床会诊等选项占比相对均衡,只有临方加工被选择较少。62.45%的认为培训周期1年为宜。2.5医药护对中药临床药师职业的态度大多医师、药师、护士对中药临床药师的未来职业前景持乐观态度,表示“非常乐观”(占31.59%)和“比较乐观”(占37.26%),其中参与调研的1493名其他药学工作者中,大多都对中药临床药师的工作表示“非常感兴趣”(占42.26%)和“有兴趣”(占50.64%),且表示“非常有意愿”(占48.63%)和“有意愿”(占40.66%)成为中药临床药师。

3讨论

3.1现状与不足

专业技能有限,人员配置不足:我国中药临床药师学历普遍较高,但专业以中药学为主,具临床中药学专业教育背景者较少。我国中药学专业教育以中药相关基础知识为主,教学侧重中药的生产和科研;临床中药学专业教育则在中药学基础理论上,适当增加了诊断学和中医基础知识等课程。教育内容仍跳不出《中药学》的总框架,其知识体系与中药临床药学工作的具体工作内容尚存在差距。有很多医疗机构中药临床药师未经过规范化培训,中药临床药学服务能力非常有限。另外,目前医疗机构中药临床药师配备不足,远远不能满足临床需求,应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和不同等级医疗机构配备。药学服务工作有待加强,缺乏中医药特色:目前,我国仅1/2的医疗机构开展了中药临床药学服务工作,其服务内容仍局限于中药处方点评、中药药学咨询、中药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等较单一、基础性的工作,中药饮片鉴别、中药汤剂煎煮指导、特殊人群用药指导、中药特殊剂型使用指导、中药注射剂的监管和使用指导、有毒中药饮片的监管和使用指导等中药特色药学服务工作开展也尚显不足。调研结果显示,配备有中药临床药师的样本量为1565人,而已开展中药临床药学服务工作的样本量为1396人,说明有些医疗机构并未开展实质性的中药临床药学服务。医药护认可度高,药学服务需求各有不同:绝大多数医师、药师、护士表示非常需要中药临床药师共同参与临床医疗,提供相应的药学服务,在中药用药方面提供专业建议。表明对中药临床药师的认知已从传统的保障供应过渡到参与临床医疗保障合理用药,中药临床药师的工作得到了认可与重视。另外,不同主体对希望获得的药学服务内容各有不同,如医师更希望在中药基本信息、中药炮制品的正确遴选等方面得到帮助;护士更希望在中药基本信息、特殊中药的煎煮方法等方面得到帮助;除临床药师处的其他药学工作者更希望在中药不良反应监测及指导患者合理用药方面得到帮助。

3.2改进建议

中医相关知识范文篇5

关键词: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用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不断转变、不良生活方式的不断增加、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慢性病患者的发病率呈逐年增长的趋势[1]。再加上患者对于疾病的认知程度较低,自我管理能力较差,因此往往会导致因此现阶段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水平,加强科学的健康管理工作已成为人们重点关注的内容[2]。在社区服务中心的工作开展过程中,由于其属于综合服务性质较强的一类机构,主要可为居民提供常见疾病诊疗、康复、保健的服务,因而对于患者的机体健康起到良好的保障作用[3]。目前在社区服务中心,其服务的核心多集中在常规西医健康管理模式之中,虽经干预,患者自身机体健康能够得到良好改善,但是依然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4]。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逐渐得到人们的青睐,且产生的应用效果更为突出,能够进一步促进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开展。为深入探究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措施的应用效果,对此进行了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8年10月~2019年10月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受诊治的12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2例。对照组男30例,女32例;年龄为42~73岁。观察组男32例,女30例;年龄为43~72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具有可比性。1.2方法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管理,嘱患者为了进一步做好慢性疾病的防治工作,应当定期接受身体检查,从而对于疾病可以及时的发现与诊治。观察组患者接受中医药健康管理。①中医药健康管理小组的建立,将具体的工作方案进行制定,并对组内成员的具体责任、工作内容加以明确,同时将中医养生方案、康复措施等内容融入其中,使各类中医健康管理方案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建立并完善健康管理服务的新体系及新模式。②定期开展中医药健康管理相关知识体系的培训、学习工作,组织组内成员共同参与其中,使之服务能力能够得到有效提升。此外,在对工作人员实施培训工作过程中,应当把中医治未病的思想与培训内容进行有效融合,使健康管理服务质量及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保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健康服务工作可以开展的更加顺利。③通过运用多元化手段为患者进行健康知识、疾病常识等相关知识的普及,例如,可通过采取宣传栏、互联网、公益讲座、健康宣传手册等,通过图文结合、面对面共同交流等多种方式,促进患者及广大居民认知程度的提升,从而在预防及治疗疾病中能够更加正确、科学、合理的运用与中医药相关的知识,促进诊疗效果的提升。④在实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考核的过程中,可将中医药管理纳入其中,并采取定期或抽查的方式对工作人员中医健康管理工作水平进行考核,从而能够将现存问题及时发现,并采取针对性的解决办法,是健康管理体系能够不但得到完善,进一步促进工作人员健康管理服务质量及水平的提升。1.3观察指标统计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包括生理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关系、物质生活等,每个项目满分为100分,分值与患者生活质量呈正相关,即患者评分越高,说明其生活质量越好。利用填写调查问卷的方式对患者健康知识掌握程度进行评分,其涵盖的内容主要有健康锻炼、疾病防治、日常行为、家庭急救等内容,每项内容满分为25分,总分为100分。通过填写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患者满意度进行调查,问卷采取百分制,分为十分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等,85~100分为十分满意,60~85分为一般满意,60分以下为不满意。总满意度=(十分满意例数+一般满意例数)/总例数×100%。1.4统计学方法选择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χ±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卡方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2.2两组患者的健康知识掌握程度评分比较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对健康知识掌握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2.3两组患者的满意度比较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3讨论

现阶段,随着人们对健康意识的不断提升,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要求也在逐渐增高,仅靠单纯的常规西医健康管理方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于健康及服务质量的需求[5]。自2013年开始,我国便已经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将中医药健康管理纳入其中,并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逐渐推行和实施,现已收获较好的应用效果[6]。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首先通过中医药健康管理小组的成立,可将健康管理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并通过加强培训、学习等方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相关工作人员的服务能力大大提升,从而促进患者满意度的提高[7]。而通过运用多种方式加强患者对于健康知识及疾病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高遵医依从性,使其临床效果得到良好提升,最终将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良好改善。可见,中医药健康管理在实际工作开展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综上所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实施健康管理工作中,利用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产生的应用效果显著,具有显著的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志娟.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实施[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9,27(23):212-213.

[2]袁泱,杨莉玮.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在上海虹口社区护士对老年人的护理干预中的应用[J].中华养生保健,2020,38(1):150-151.

[3]侯进,蔡利强,康建忠,等.基于SERVQUAL量表的以家庭医生为主体的社区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评价[J].中国全科医学,2019,22(28):3441-3445.

[4]张洪.社区家庭医生“1+1+1签约服务式”中医药健康管理在高血压患者并发症预防中的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8,26(7):165-167.

[5]何军.以全科医生为主体的糖尿病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流程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影响[J].糖尿病天地,2020,17(7):243.

[6]张洪,王剑波,颜骅,等.以全科医生为主体的糖尿病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流程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8,21(26):3206-3211.

中医相关知识范文篇6

关键词:医药物流人才;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和“十三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推进,医药流通行业的发展站上了新高点。2017年商务部我国药品流通行业上一年度全年销售总额达1.8393万亿元,同比增长10.4%,医药行业的高速发展,也带动了医药物流的发展,对物流人才特别是高级医药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日益紧迫。然而我国物流教育滞后于物流业发展的需求,造成现代物流人才的匮乏。因此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应整合自身资源优势,创新性地培养适应物流业发展和社会需求的物流管理人才。

1中医药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物流行业的高速发展,带来了对物流人才的迫切需求。一方面物流企业求贤若渴,却难以招到合适的人才,且人才的流动性大;另一方面很多物流专业的毕业生面临就业难的情境。医药物流属于物流行业的分支,医药产品又属于特殊商品,因此对人才的要求更高专业性更强。如何培养既具备物流管理知识又掌握医药相关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成为高等中医药院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亟需解决的问题。作为全国为数不多设立物流管理专业的中医药类大学,我校于2005年设立了医药市场营销专业(物流管理方向),2013年正式设立物流管理专业,现已向社会输送人才800余人。由于我校物流管理专业是由医药市场营销(物流管理方向)转变过来,成立时间不长,因此在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设置上大部分沿用医药市场营销专业的培养模式,原有的课程设置体系重营销轻物流,重理论轻实践,并没有很好地针对物流企业尤其是医药物流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而进行能力培养,所以有相当一部分的毕业生从事医药企业的销售类岗位,物流类相关岗位的就业率较低,造成了医药物流人才的流失。针对这一现状我们深刻意识到,原有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体系,已经不能适应我国现代物流行业用人需求。我们必须通过制定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调整和优化我校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充分利用中医药大学深厚的中医药文化底蕴,着重培养既具备物流管理方面的专业技能,同时又掌握医药流通相关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2医药物流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设立

2.1确立医药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目标

为适应医药物流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结合我校中医药办学特色,我校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确立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系统地掌握经济学、管理学基础理论及医药基础知识,掌握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系统分析、设计、运营、管理的基本理论、方法与技术,熟悉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物流运作,既能在大型连锁医药企业从事物流相关岗位工作,同时又能在物流企业、科研院所及政府部门从事供应链设计与管理、物流系统优化及运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2.2医药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结合我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在原有的物流管理课程体系设置基础上,注重厚基础、宽口径、重特色的思想,为此我们设置了全新的课程设置体系,新的课程体系主要以物流学作为专业知识模块,中医中药作为特色学科以及管理学作为公共基础课模块这三个部分组成,以培养学生系统地掌握物流学相关知识和技能,同时兼顾医药学、管理学知识和技能。物流学专业知识模块主要由物流学概论、运输管理、仓储与配送管理、采购管理、物流信息管理、供应链管理等课程组成。医药学知识模块由中医学基础、中药学基础、现代医学概论、医院管理学等课程组成。公共基础课模块由管理学基础、微宏观经济学、人力资源、财务管理等课程组成。新的课程体系在设立上不仅体现了物流的“宽口径”,同时也注重专业深度的培养,去掉了前课程设置上的偏向于营销类课程,增设了供应链管理、物流信息管理、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等课程。这些课程可以培养学生从整体上,包括从上游的供应商到终端的消费者,对整个物流系统的从计划、实施、协调和控制等能力。区别于普通高校开设的物流管理专业,我校所开设的物流管理专业特别注重物流学与医药学知识的交叉融合,突出中医药特色。公共基础课程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具备一定的分析与解决物流运作费用、物流成本核算、物流方案的选择与实施等问题的能力。在整体的课程设置体系上,力求注重各知识模块之间的交叉联系、循序渐进和融会贯通。

3医药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3.1突出特色,优化课程体系设置

原有的课程体系设置上,没有处理好物流学、经济学、管理学与医药专业等学科的交叉融合,物流课程的设置深度不够,在课程时间分配上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述而忽略了实践教学的作用。新的课程设置中删掉销售管理、营销策划等偏营销类的课程,增设了物流系统仿真、物流系统设计与管理等课程,加强了物流学课程设置的深度。在原有的医药学课程上,增设了医院管理学、药学导论等课程,突出了我校的中医药特色。

3.2实践课程体系的建立

物流是一门具有极强实践性的专业,在原有的课程设置体系上,调整了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加强了实践环节的教学。我校通过加大经费投入,购入多套物流实验软件,加强了物流实验室的硬件条件建设。新的课程体系中增设了一门物流系统仿真课程,主要模拟商贸物流系统、生产物流系统、区域物流系统等环节和场景的实际应用,学生通过模拟仿真系统的演练,熟悉了物流各环节的操作流程。我校重视与九州通等企业的合作,组织学生去九州通物流基地参观学习,观摩其仓储环节的实际操作,包括货物的接收、入库、盘点、上架、出库等环节,从而对物流的主要操作环节有了比较直观的认识,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通过与物流企业、医药企业签订实习协议,由企业为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提供实习岗位,满足学生顶岗实训的场所需求,共同建立持久稳定、和谐共赢的多类型、多领域、多层次的实习实训基地。严格按照教学计划要求,定时、定量、定质地在实习实训基地进行专业性或综合性的实践技能学习。我校通过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共建教学实训基地,多渠道、全方位地打造具有我校特色的物流管理创新人才培养平台。

3.3优化教学方法,加强教师队伍为建设

由于物流专业本身具备极强的实践操作性,应从以往惯有的“灌输式”以老师为核心的课堂讲授模式,逐步转变成以学生为核心的“引导式”与“启发式”教学方式上来。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引进和使用“慕课”、“微课”和“BOOPPS”教学法等多种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对于理论知识的讲述,应多结合实践操作与案例去讲解,让学生通过模拟实际的操作步骤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物流管理是一门新兴的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而我国高校此类课程的任课教师绝大多数没有相关工作经验,很多高校物流教师都是从其他专业转型而来或是直接从学校毕业缺乏实践经验,因此师资队伍的建设至关重要。通过引进高水平人才,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鼓励教师积极深造,深入企业参加社会实践,不断提高与完善教学与科研水平,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促进物流管理专业的发展。

4结语

物流管理专业的设置由于各高校办学理念与培养目标不同,课程设置上各有千秋。我校坚持创办具有中医药特色的物流管理专业,不断探索与完善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设置体系,努力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且具备创新精神的、适应市场需求的复合型人才,为高等中医药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借鉴与参考。*通讯作者:伍宁杰校级项目:湖北中医药大学教育教学研究项目——高等中医药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参考文献

[1]汤中明,周玲.基于能力导向的医药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6(33):85-86.

[2]梁旭,段梅丽,朱民田.高等医药院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市场,2014(40):158.

[3]陈宁.医药类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物流教学,2012(10):99.

中医相关知识范文篇7

关键词:老年护理需求;老年护理学;课程设置

目前,我国部分高校在设置《老年护理学》课程方面存在课程目标不够明确、课程内容单一落后、缺乏课程实习安排等问题,难以满足老年护理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加强对《老年护理学》课程的科学设置是迫在眉睫。因此,为了提升高校老年护理人才的培养质量,促进医疗保健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如何根据老年护理需求科学设置《老年护理学》课程,是相关教师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老年护理学》课程设置必要性

(一)护理专业课程设置与国际接轨的需要

早在1900年,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逐渐开设了老年护理专业,并形成了相对成熟的老年护理专业课程体系。同时,通过美国护理认证的高校均开设了《老年护理学》课程,为促进老年护理专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此,我国作为人口大国[1],人口老龄化现象日益严重。要加大对老年护理专业开设力度,通过设置《老年护理学》课程,完善老年护理教育体系。从而进一步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确保老年人能够安度晚年。因此,必须加强对《老年护理学》课程的设置,很好地实现与国际接轨的需求。

(二)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需要

随着我国老龄化人口基数的不断增大,早在1999年10月,我国作为人口大国,进入了老龄化社会的阶段,我国成为了世界老龄化人数增长最快的国家。目前,我国老年人数在世界中排名第一,占世界老年人总人数的五分之一。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人们的寿命也呈现出不断延长的趋势[2],这无疑增加了我国老龄化人口的高龄化发展趋势。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我国必须要加大对老年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为了实现以上目标,各相关高校要重视对《老年护理学》课程的科学设置。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老年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以满足老年护理需求,从而缓解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

(三)促进我国老年护理发展的需要

早在20世纪70年代,我国逐渐开设和发展老年护理专业,该专业所从事的老年护理工作内容主要以老年人医疗护理和老年人生活护理为主。在80年代中期,部分城市陆续地开设了老年医院、老年公寓、老年护理院等[3]。同时,还将老年人临终关怀纳入到了老年护理工作中。但是,我国老年护理教育,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我国要加强对《老年护理学》课程的科学设置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科学设置该课程,可以提高老年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满足老年护理需求,为更好地促进我国老年护理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基于老年护理需求的《老年护理学》课程设置策略

(一)《老年护理学》课程目标确定

1.基于不同老年人个性化需求设定教学目标住院老年人大多处于疾病严重期,需要老年护理专业人员针对不同病人的疾病情况,以老年人常见病为护理重点,对这些老年人进行专业护理。老年护理与医院护理两者之间存在很大的不同。随着老年人年龄的不断增长,老年人身体机能逐渐下降,同时,一些常见的疾病不断出现,需要老年护理专业人员将老年人常见疾病护理转化为老年人护理教育,如,健康知识宣传、常见疾病预防和身体调理等[4]。因此,为了保证《老年护理学》教学目标设定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教师要根据不同老年人的个性化需求,设定以下教学目标:老龄化概念定义与老年人年龄范围划分标准和要求;熟悉和掌握老年人身体机能老化的主要特征;掌握老年人保健的常用技巧和原则;老年人常见疾病预防措施;老年人心理健康辅导;老年人临终护理技巧等。2.基于专业能力设置教学目标对于《老年护理学》专业人才而言,需要具备以下7种能力:评价和干预能力、沟通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管理和领导能力、教学能力和知识综合能力。经过访问调查后,护理技能作为老年护理专业人员的必备技能[5],需要教师以专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对《老年护理学》课程教学目标进行针对性地设定。同时,还要保证以学历层次为基准设定的《老年护理学》课程教学目标,与以老年护理需求为基准设定的课程教学目标要保持一致。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培养出来的专业人员能够满足老年护理岗需求。此外,还要根据老年护理专业人员必备的专业能力,对《老年护理学》课程教学目标进行细化处理,并在整个相关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开展教学工作,提高《老年护理学》课程教学内容全面性、完善性和系统性,以确保该课程教学计划的可操作性。

(二)《老年护理学》课程内容优化

1.突出老年人特点,选取《老年护理学》中重点内容进行教学《老年护理学》课程与《健康评估》和《成人护理》两门课程在内容上存在一定的交叉和重复现象。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学习更多的老年护理知识,教师在优化《老年护理学》课程内容时,要重点突出老年人的生理特点,避免该课程内容与其他学科出现重复、交叉现象。为此,教师要确保《老年护理学》课程安排在《护理心理学》《外科护理学》和《内科护理学》等课程之后,再安排《老年护理学》课程教学内容。同时,还要选出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老年人问题进行针对性讲解。如老年人心理问题、健康问题、护理问题等。并引导学生自学老年人疾病护理相关知识。其次,教师还要选择性地删除《老年护理学》课程与其他课程相重复的内容。同时以老年人日常护理技能相关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6],还要适当地补充老年人精神障碍护理、保健沟通等相关知识。2.提升职业素养,增加和老年护理相关的人文护理内容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教师还要将老年护理相关的人文护理知识纳入《老年护理学》课程中,让学生通过学习这些知识,全面了解和认识老年人在心理、社会、文化方面的需求,从而实现对自身职业素质的全面提高。例如,引导学生到老年人病房与老人接触,从而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护理意识;引导学生到老年公寓、公园等聚集大量老年人的场所中,开展健康咨询、专题讲座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健康教育技能。3.注重预防保健,发挥中西医护理优势中西医护理主要是指将中医与西医的护理理念和护理技术进行充分融合,使之形成一个统一整体,以达到提高资源利用率,服务老年人的目的。这种护理模式具有使用可行、先进新颖、物美价廉、护理效果显著等优势。为了充分发挥和利用中西医护理优势,教师要将针灸、刮痧、推拿等中医护理知识纳入到《老年护理学》课程实践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中医护理技能。同时,还要将中医护理理念与西医临床护理技术进行充分结合和融入,为此,教师要将中医衰老的机制相关概念、老年疾病辩证论治知识纳入《老年护理学》课程中。让学生在学习《老年护理学》课程的同时,也能全面了解和学习中医护理相关知识和技能,从而实现中西医护理的充分结合和应用。为提高老年人的预防保健能力,进一步发挥和利用中医护理优势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外,教师还要根据老年护理需求,自编一套《老年中医护理》相关课程,以起到补充《老年护理学》课程内容的作用,从而提高老年护理专业人才的护理技能和综合素养。

(三)《老年护理学》的课时与实习安排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首先,教师要重视对《老年护理学》课时设计[7],由于《老年护理学》课程与《健康评估》和《成人护理》两门课程在内容上存在一定的交叉和重复。但是,这些课程均具有各自的特色,为此,教师要从课时设计入手,将这些课程进行有效结合,确保学生不会感觉到课程内容有交叉重复现象,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效果,《老年护理学》课时设计如表1所示。其次,还要安排学生到社区老年保健院、老年康复中心、老年病院等单位进行老年护理实习[8]。让学生在实习中提高自身学以致用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同时,教师还要及时收集和整理学生在实习中遇到的共性问题,为后期更好地优化实习内容提供重要的依据和参考。从而进一步提高《老年护理学》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的不断加剧,我国对老年护理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旨在提高老年护理专业人员的综合素养,满足老年护理需求。而《老年护理学》课程的科学设置,在提高老年护理专业人员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相关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同时,还要根据老年护理需求,从《老年护理学》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时与实习安排入手,对《老年护理学》课程设置方案进行优化和完善。为提高老年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促进我国医疗保健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李秀青.能力本位教育理论指导下的高职《老年护理学》教学设计[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70):180,204.

[2]高华,谢冰,仲其军,等.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模式在高职老年护理学课程设置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8,22(26):3708-3712.

[3]杨敏,刘珂,易婕,等.我国老年护理课程建设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19,30(24):2948-2951.

[4]孙毅恒.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老年护理学的研究[J].赤子(上中旬),2020,33(5):12-13.

[5]蒋新军,陈燕,马改红,等.涉外护理专业学生对开设《老年护理学》双语教学专业选修课的评价[J].护理研究,2019,28(8):942-943.

[6]谢杭.人口老龄化与护理学专业课程建设[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20(4):388-390.

[7]周璇.《老年护理学》课程设计[J].医学信息,2020(7):1140-1141.

中医相关知识范文篇8

1.全行业统一管理的必然要求涉中医药非医疗服务行业严重缺乏全行业的从业管理规范,缺乏统一而权威的法律依据。这种缺失不仅导致了多头管理等各种问题,同时也扰乱了正常的医疗预防保健服务秩序,更为严重的是阻碍了我国中医药事业的良性发展。统一而系统的管理规范,不仅有利于落实相关政策,更大的意义在于通过法律的形式进行制度化。因此,从全行业的角度进行立法很有必要,是实现对中医药相关行业有效管理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涉中医药服务领域专业性的内在要求。2.保障消费者身心健康的需要涉中医药非医疗服务行业属于知识与技术密集型服务行业,虽然不是专业的医疗服务机构,但是由于会使用到中医药的相关知识、技术、方法、药物等,而且从业人员在服务过程中通常都要直接接触人体,甚至涉及保健药物的外用内服,对消费者的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然而该领域在各项服务方面尚不规范,比如,不少不具备执业医师资格的人员随意向消费者提供相关医疗服务,如针灸等,给消费者的健康安全带来隐患。3.从业管理问题突出,亟待通过法律途径规范管理(1)从业人员服务范围模糊,服务内容混乱,需要立法明确和规范。涉中医药的非医疗服务种类繁多,我国对此没有权威明确的法律法规来界定,比如现有管理制度没有严格区分医疗服务从业人员、涉中医药非医疗服务从业人员和普通的保健养生服务行业从业人员的从业范围,既不利于行业的良性发展,又给管理带来了困难。据调查,在为数众多的涉中医药非医疗服务机构中,从业人员服务范围不明确,服务内容也较为混乱,推拿按摩、美容、浴足等不同工作随意交叉,甚至还有部分涉中医药非医疗服务机构让完全不具备中医药专业知识的从业人员草草培训便仓促上岗。因此,有必要严格界定从业人员的服务范围,保证服务的安全性和专业性。(2)管理主体不明,多头管理混乱,需要立法明确和统一。目前劳动、人事、民政、卫生等部门及一些行业协会在某种程度上均参与了该领域从业人员的管理,同一行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常常出现由多个部门颁发的情况。例如保健按摩师的职业证书,既可由劳动局颁发,也可由人事局和民政局颁发。各个部门在颁发职业证书的同时,也各自出台了一些相关的职业资格管理规定。由于多头管理,部门之间缺乏协调整合,导致这些规定之间缺乏内在一致性、统一性,甚至出现相互矛盾的地方,管理呈现出混乱无序的状况。因此,有必要通过立法来明确涉中医药非医疗服务行业的专业管理主体,进行归口统一管理。(3)从业人员专业知识缺乏,需要通过立法构建系统的培训制度。据调查,54.84%的从业人员没有在学校系统接受过中医药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只有39.0%的从业人员认为得到了较多或很多的技术指导。而且目前从业人员的培训以短期培训为主,大多由机构内部人员进行,培训内容也主要是一些专业技能。从总体情况看,现有培训制度尚不健全,缺乏统一的培训标准,且时间安排也不尽合理,很难保证从业人员从培训中获得较为系统的业务知识与技术。系统的培训教育是提高从业人员专业水平的前提条件,因此有必要通过立法构建系统的职前培训制度,规范培训机构的管理。(4)从业人员资质混乱,需要立法来构建资格认定制度。目前,相关管理部门并未对从业人员进行强制性的从业资格管理,缺乏权威性的从业资格证书(颁发部门不统一、分级也比较混乱),导致从业人员资质混乱,职业素质良莠不齐,大量不具备从业资格的人员充斥其中,与消费者发生冲突的情况时有发生,对行业的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4.行业发展的内在要求(1)从业管理立法有助于突破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顾客和技术知识是行业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调查数据表明,1/3左右的从业人员认为工作中最大的困难来自于顾客(沟通难和顾客少);1/3左右的从业人员认为最大困难在于技术知识的不足;另有从业人员认为最大困难在于收入低下、缺乏社会认可、员工管理等。因此,若能通过立法构建系统的培训制度和认证制度,不仅有利于全面提升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而且也能增加整个行业的认可度和可信度,从而有助于突破行业发展的瓶颈,有利于整个行业的良性发展。(2)从业管理立法符合从业人员的诉求。调查数据表明,71.2%的从业人员认为从业管理立法是必要的,由于当前从业人员管理不规范,没有统一的法律法规,自身权益得不到保障。比如,47.4%的从业人员没有与其所在的企业签订正式劳动合同,仅有31.6%的企业给从业人员购买了社会保险,而社会保险类型主要为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其他类型的社会保险则较少。

当前立法研究缺点和立法缺陷

虽然从业管理立法如此必要,且引起了一些地方政府和研究机构的注意,但是从目前已出台的法律法规看,在立法研究和立法上都存在着明显的缺陷。一方面,目前立法研究主要集中在分行业管理方面,很少将涉中医药非医疗服务行业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研究;现有研究的重点也主要在探讨行业的服务及技术标准,全面涉及从业人员的准入条件、资格认证、技能培训、技能鉴定、管理制度研究非常欠缺。另一方面,从目前已出台的法规条例和协会管理规定看,立法缺陷比较明显,主要表现在:(1)涉中医药非医疗服务行业管理规定主要集中在服务标准、技术标准及对服务机构基本条件的规定,专门针对从业人员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很少;(2)涉及从业人员管理部分的立法重点主要是规范某一具体行业从业人员的管理,没有针对整个行业从业人员的管理规定,缺乏共性;(3)目前法律体系的构成以地方法规和协会管理规定为主,中央政府出台的相关规定不多;(4)相关法律法规以通用性规定为主,未明确区分涉中医药和不涉中医药从业人员的界限及一般保健服务与医疗保健服务从业人员的界限。

中医相关知识范文篇9

关键词:急性胰腺炎;穴位贴敷;穴位按揉;辨证施食;用药指导;情志调护;中医护理管理

急性胰腺炎(AcutePancreatitis)起病急、并发症多,严重者可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病死率约为10%[1-2]。研究显示,急性胰腺炎发病机制复杂,是不良饮食方式、肝胆疾病等多种因素共同诱发,单一的治疗与护理措施难以达到理想效果[3]。根据中医学理论,急性胰腺炎属于“结胸”“胰瘅”范畴[4]。中医学强调整体观念,重视饮食、心理等多种因素对疾病转归的重要影响。近年来已有多项研究尝试将中医护理方法应用于急性胰腺炎的临床治疗中,均取得一定的积极效果[5-7],但目前尚未形成系统化、规范化的中医护理模式。本研究根据急性胰腺炎疾病发展、转归的特点以及患者的护理需求,制订基于医护协作的系统性中医护理管理措施,包括对证施策、用药指导、辨证施食、情志调护4个方面,应用于急性胰腺炎患者,取得一定成效,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9年4月至2020年4月在我院治疗的急性胰腺炎患者126例。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制订的急性胰腺炎诊断标准[8];②年龄≥18岁;③具有基本读写能力,能够完成问卷填写;④自愿参加研究。排除标准:①合并心、肝、肺、肾脏器严重疾病;②合并恶性肿瘤或免疫系统疾病;③存在认知功能、语言、听力障碍;④合并精神障碍性疾病;⑤有相关药物过敏史;⑥接受外科手术治疗。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为避免组间沾染,对照组63例安排入住单号病房,观察组63例入住双号病房。两组一般资料比较,见表1。1.2方法。1.2.1干预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①病情观察。严密观察患者腹痛、体温、脉搏、神志等症状与体征变化,发现异常时报告医生处置。②全身护理。帮助患者清洁口腔、皮肤,变换体位,做好病房消毒,避免受凉、感染等。③中药给药护理。遵医嘱按时给予中药治疗,如胃管给予柴芩承气汤、鼻饲大柴胡汤、中药灌肠等。④饮食护理。遵医嘱实施禁食与营养支持,禁食结束后先给予不含脂肪清流质食物,逐渐过渡至半流质饮食。⑤情志护理。讲解急性胰腺炎发病及治疗相关知识,告知用药、饮食注意事项,耐心解答患者疑问,对存在较严重不良情绪的患者进行心理疏导。观察组在做好基础护理的同时实施系统性中医护理管理,具体如下。1.2.1.1成立系统性中医护理管理小组由1名中医内科主治医师、1名护士长、2名主管护师、6名责任护士组成。主治医师、护士长、主管护师负责系统性中医护理管理模式的制订、人员培训与监督;责任护士经统一培训与考核合格后,负责具体护理措施的实施。1.2.1.2对证施策①芒硝贴敷。对肝胆湿热证、腑实热结证、瘀热互结证患者,采用芒硝贴敷法。用专门缝制的布袋装入芒硝1000g,贴敷于肚脐及其周围部位,每日更换2次[9]。芒硝具有泻下通便、润燥软坚、清火消肿作用,能够缓解肠麻痹症状,促进消化道功能恢复。②耳穴贴敷及按揉。对肝郁气滞证、内闭外脱证患者,采用王不留行籽耳穴贴,贴敷于胆、胰、乙状结肠、肝、大肠等对应耳穴,每日用示指与拇指按揉5~6次,每次约3min,力度由轻至重,以出现可耐受的酸、麻、胀痛为宜,每2d更换1次[10]。通过穴位按揉,能够调节胆、胰、肝、大肠等脏腑功能,改善腹胀、腹痛症状。1.2.1.3辨证施食根据中华中医药学会关于急性期急性胰腺炎的5种辨证分型[11]给予饮食调护:①肝郁气滞证患者,饮食以舒肝解郁为宜,适当进食苦瓜、金桔等食物;同时用佛手5~10g、山楂5~10g、陈皮5~10g泡水饮用,以理气镇痛。②肝胆湿热证患者,适宜进食菠菜、黄瓜、冬瓜、莲藕、梨、绿豆等食物,同时用芦根、茅根10~20g,水煮约20min饮用。以清肝利胆、去湿泄热。③腑实热结证患者,适宜食用莲藕、绿豆、苦瓜等,以清热泻火。④瘀热互结证患者,适宜食用莲藕、黑木耳、猴头菇等,同时用山楂10~15g泡水饮用。⑤内闭外脱证患者,适宜食用小米、百合、大麦等煮粥食用,以袪邪扶正、补充元气。在实施过程中注意与现代营养学相结合,既考虑食物的四性五味,又注重营养成分,做到搭配合理,营养充分。1.2.1.4用药指导总结中西药联合用药、中药配伍、服用中药的饮食禁忌等相关知识,制作成健康教育教材,为患者实施药物指导。如茵陈是治疗肝胆疾病的常用中药,不可与氯霉素等抗生素同用;中医治疗急性胰腺炎常用大承气汤,服药时不可食用油腻食物等。使患者了解药物的正确用法、用量、不良反应等,避免因药物、饮食搭配不当出现不良反应,或降低治疗效果。1.2.1.5情志调护①五行音乐法。按照五行音乐理论[12],肝郁气滞证、肝胆湿热证患者选择调节肝胆疏泄的角调音乐,如“姑苏行”“江南竹丝乐”“蓝色多瑙河”“春之声圆舞曲”等乐曲。腑实热结证、瘀热互结证、内闭外脱证患者选择有利于养脾健胃、安神定志的宫调音乐,如“月儿高”“平湖秋月”“良宵”“月光奏鸣曲”等乐曲[13]。自患者入院第2天开始,将选择的曲目存至MP3,提供专用耳机给患者聆听,每天至少3次,每次约30min。指导患者听音乐时配合深呼吸、肌肉放松等方法进行情绪调节。②情志相胜法。按照中医“七情致病”“以其胜治之”的理论实施针对性心理疏导。责任护士主动与患者交流,鼓励患者倾诉其患病感受,评估患者存在的情绪问题,每天20~30min。对于忧虑、抑郁情绪较严重的患者,遵循“喜胜忧”的原则,引导患者听笑话、观看娱乐节目等,并要求家属多与患者谈论轻松有趣的话题,帮助患者放松情绪。对于害怕、恐惧情绪较严重的患者,遵循“思胜恐”的原则,详细向患者介绍急性胰腺炎的临床治疗措施,通过健康宣教,增加患者的疾病知识,引导患者理性对待疾病,提升治疗信心。1.2.1.6质量控制根据临床护理措施表,以时间为横轴,以上述各项护理措施为纵轴,责任护士每日根据路径表内容落实各项中医护理措施,并在已执行的项目打“√”,对于因故未按时执行的项目则打“×”,并标注具体原因与应对措施。交班时将路径表移交给下一班次的责任护士继续跟进,护士长不定时抽查路径表的实施情况,以确保各项中医护理措施规范、有序地实施。1.2.2评价方法①临床指标。包括血淀粉酶、血钙及白细胞计数(WBC),选取入院时与治疗7d后的检验值。②两组住院时间。③生存质量。于患者入院时和出院前1d采用SF-36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hortForm36Questionnaire,SF-36)[14]进行调查。SF-36量表共8个维度36个条目,包括生理(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4个维度与心理(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4个维度。各维度得分及总分转化为百分制,得分范围均为0~100分,得分越高,表明个体生存质量越高。本研究统计两组患者总分。本研究中Cronbach′sα系数为0.857。1.2.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行t检验、χ2检验及Fisher精确概率法。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两组干预前后血淀粉酶、血钙及WBC比较见表2。2.2两组干预前后SF-36总分及住院时间比较见表3。

3讨论

3.1系统性中医护理管理有助于提高急性胰腺炎治疗效果。急性胰腺炎患者发病急骤,大部分存在胃肠动力障碍的严重并发症,可导致肠道屏障受损,引起全身炎性反应,增加病死率[2]。改善胃肠动力障碍是提高治疗效果的关键环节。观察组在制订中医护理管理计划时将解决该项问题放在首位即对证施策,对肝胆湿热证、腑实热结证、瘀热互结证患者,采用芒硝贴敷法;对肝郁气滞证、内闭外脱证患者,采用耳穴贴敷及按揉,以疏通经脉、攻积泻火、通里泄下;多种中医技术综合应用,以改善血液循环,抑制肠道细菌,增强机体自我康复进程,有效缩短肠功能恢复时间[15-16]。第二,辨证施食。中医理论认为,食物有寒、热、温、凉属性,应根据病情的阴阳偏盛偏衰,“热者寒之,寒者热之”,进食合适的食物以辅佐临床治疗[17-18]。观察组根据不同证型为患者推荐适宜食物,以食养身,以食促治,真正体现中医学认为的药食同源、辨证施食理论观与施治原则,且区别于以往对所有急性胰腺炎患者采取相同饮食指导的常规,有利于促进患者机体康复。第三,对急性胰腺炎同时采用中西医相结合的综合治疗,用药复杂,为避免药物、饮食搭配不当,本研究结合联合用药情况,将中药配伍、服用中药的饮食禁忌等相关知识,制作成健康教育教材,指导患者,发挥了较好的作用。因此,观察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且住院时间显著缩短(均P<0.01)。提示基于医护协作的中医护理管理有利于提高临床治疗效果。3.2系统性中医护理管理有利于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急性胰腺炎起病急骤、病情变化快、治疗时间长,患者被迫中断正常的生活、工作与社会交往,心理压力巨大,这是影响其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常规的临床护理关注患者病情变化,而对其情绪、心理需求关注不够。而中医重视整体观念,中医护理干预对于促进全身症状改善具有独特优势[16]。“七情致病”理论认为,不良情志可影响气血运行,损害脏腑功能[19]。应用“以情胜情”的心理疏导方法,结合音乐干预,有效缓解患者负性情绪[20]。

中医相关知识范文篇10

多媒体教学即是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图形、图像、影响、语言、文字和声音等多种媒体信息,根据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将多媒体的各个要素进行有机组合,并利用投影仪和屏幕显现出来,并依照实际情况配以声频,从而让教学工作者和计算机之间利用人机交互操作以实现多媒体教学的目的,完成教学和训练过程[1]。

2多媒体技术在中医骨伤科学教学中的优势

2.1有利于提高中医骨伤科学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多媒体教学主要应用了CAI课件、幻灯片和影像等媒体,把教学中需要的视频、图片、表格、文字、数字和声音等有效地联系起来,利用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展示现实的临床场景,让学生有亲身体会的感觉,获得直观的印象,增强学生学习中医骨伤科学相关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及时准确把握专业发展轨迹。有效地促使传统教学模式的转型,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中医骨伤科学的教学模式更加通俗易懂,课堂的学习气氛也更加活跃积极,有利于提升中医骨伤科学的教学质量和水平。2.2有利于教学内容的表述。在中医骨伤科学教学中,有些内容单凭文字和口头叙述无法取得良好的效果,例如在学习人体骨骼发育不同时期的生理特征、病理变化、生长过程和骨折手术方式时,如果仅仅参考工具书中的文字介绍,依靠想象理解和掌握这些内容,也就不会取得良好的授课效果。多媒体技术可以对图像、图形、文字、视频、声音等教学信息进行整合,从而形成集声音和图文一体的多媒体教学方式,使刻板的文字与图表、动画、视频充分兼容,将抽象繁杂的知识变得更加形象直观,使学生更容易理解中医骨伤科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不断提高学生对复杂理论知识的认识,有效填补单纯授课的缺陷。与此同时,多媒体技术能够通过直播或者录像的模式向学生们展现经典病例和手术方式,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中医骨伤科学的知识和实践过程,提升学生学习中医骨伤科学有关知识的效果。2.3有利于临床教学。中医骨伤科学是一门研究中医筋伤和骨伤专业基础、临床课程的综合学科。而中医筋伤学则是基于中医骨伤科学基础和中医伤科学基础上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临床骨伤专业学科,既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也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和独立的临床思维能力[2]、筋伤学更是一门临床学科,学生只有到临床见习,实习阶段才有机会见到真实的病例。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全方位地反映教学内容。而应用多媒体技术,则能够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字形、图文及声音直观形象地展现出来,在很大水平上扩大了课堂的信息范畴,节省了教师画图及板书的时间,对于一些不好理解和掌握的知识可以重复地讲解,从而有效提升教学效率。在讲授关节脱位时,可以把每个脱位的病例直接投射在多媒体屏幕上。学生立即有一个直观的认识,由此引出关节脱位的概念,进而对该疾病进行系统地讲解,并通过相关视频短片,更加直观地讲解关节脱位的发生原因、分型及中医手法复位的详细过程,加深学生的印象。又如不同部位的骨折,在讲课始初,学生觉得部分解剖单调、乏味,记忆困难,通过该部位三维立体解剖图清晰地显现在学生眼前,学生既感新鲜又有兴趣,一般10分钟左右,就可以将局部解剖解释清楚,不仅可以起到了一个好的开端,还可以在讲解所涉及的解剖时让学生更便于理解。例如在讲解神经损伤时,每条脊神经分布区域,支配的感觉、运动、位置、痛温觉部位在用文字表达的同时,利用幻灯上神经根彩色局部解剖图谱,老师讲解更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更深刻。又如在讲到颈髓损伤中的“甩鞭样”损伤时,用动画模拟司机突然刹车时,速度突然降低至0m/s时,先引起颈椎屈曲暴力损伤,由于反作用力的关系,又导致颈椎后伸暴力损伤,同学们很感兴趣并乐于学习损伤的过程[3]。中医骨伤科学在骨折保守治疗中的手法复位加小夹板固定是本课程的一大亮点。但是如何让学生更好的通俗易懂,在传统教学中是一个难题。一般是在临床实训室及见习中示范,但是实训次数及见习时间少,很多骨折的手法复位是没法看到的,例如在讲到桡骨远端骨折治疗时,因骨折分型问题,每型的复位手法不同,手的摆放部位不同,尽管你讲解详细,但学生还是极易混淆或记不清,课堂效果极差,但是在多媒体教学中不同部位的骨折的手法复位通过视频播放,慢画面分化,能直接、清楚认识每个环节,学生轻而易举地熟悉和掌握。在对于老年人桡骨远端骨折时用“克雷氏”专用夹板时,需要改进后才能使用,如果给学生演示,每次大约消耗30分钟甚至更长,而且只有少数学生看得清楚且不明了,利用视频播放讲解,一般需要7~8分钟,这些是传统讲习要领无法相比的。还有在X线阅片上,传统讲课时分组分次在放射科电脑上讲解,学生抱怨多,老师也很辛苦,不仅消耗了许多时间,效果也不尽人意,通过多媒体教学,教师先将大量的X线片作成幻灯,通过投影仪在讲堂上清晰地展现出,让学生很容易熟悉和掌握正常X线片、异常X线片,取得理想的效果。2.4有利于手术观摩。多媒体技术对于骨科手术的宣传讲解来说是一个重大转折,既往手术的传播通过手口相传、手手相传,甚至为观看一台手术不远千里,而现在则通过多媒体,网络上什么手术都可以看到,特别是对于一些难度高而又复杂的手术,平时很难有机遇进行现场观摩,通过高清摄像机将手术过程拍摄,然后重复在教室播出,就成了一个很好的解决途径。特别是骨科技术水平条件差的骨科大夫,平常很难到上级医院进修、深造,造成相关疾病的确诊困难,或无法开展相关的手术。此时可以通过利用网络观摩相关专家的手术视频,了解最新、最全面的相关手术方式,以提高自身的临床动手能力。不仅使学生建立自信心,更让学生在进入临床实践中积累经验。

3多媒体教学中遇到的弊端及对策

3.1讲课节律不齐。重点不突出在中医骨伤科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有效提升了教学效率,但是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讲课节律不齐,重点不突出的问题。大脑在一定时间内能接收的信息量是有限的,在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时,由于幻灯片的停留时间过短、变换速度快,学生在课堂上忙于记笔记或听课,几乎没有思考的时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不利于学生掌握课堂内容,增加了复习的难度,降低了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在讲课前要让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功课,保证课堂效率;其次,教师在制作教学课件时要保证纲领性文字的存在,不断提高多媒体的导向性,突出重点;最后,教师在课堂上要把握授课进度和画面节律,针对一些重点、难点内容要细致地讲解和适当地板书,突出重点,从而高效率解决课堂理解与课后复习的不足。3.2过于依赖多媒体。传统教学方法和多媒体讲习各有自己的优缺点,传统教学方式的优势在于:教师可以随时知道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并对教学速度进行适当变动,使学生到达最好的学习效果。此外,板书是教师全心备课的成果,是每节课的精髓所在,板书搭配老师抑扬顿挫的言语及形体语言则更好反映教学内容疑难点。除此之外,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对学生的学习同样重要,学生听课的条记也是复习和巩固知识的重要保障。而在多媒体教学中,如果过于追求幻灯片色彩的制作,则会导致只重视幻灯片的“外貌”,而忽略了教学重点,反而弄巧成拙。因此,多媒体教学虽有这么多的好处,但也无法完全顶替传统的教学方法,应该将传统教学方式与多媒体教学相连系,将教师的授课经历融合到多媒体教学中,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多媒体教学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教师会使用多媒体,还要完全掌握多媒体相关知识和技能操作,从而提升教学效果。3.3师生交流过少。教学不仅是解惑授业的过程,更是师生感情互换的过程,老师是教书育人的引导者,而学习者则是知识的学习和探索者。多媒体技术在中医骨伤科学教学中的使用,不仅降低了教师书写和传统教学方式的运用比例,还使学生将绝大部分的时间花费在幻灯上,造成师生间的互换减少,师生之间的维系也逐步疏远。教师也不能很好地发觉学习者就学过程中的困惑,降低了讲习效果。因此,教师在讲习工作中要科学地规划讲习内容和适宜的讲习模式,注重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模式的有机搭配,从而增强师生之间的互换,另外,教师和学生也可以在课外举行互换和沟通,学校可以组织一些社会实践,并鼓励教师和学生积极到场,从而增进师生之间的联系。

4讨论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高速成长,其在各个范围都得到了普及和应用,中医骨伤科学作为医学特别是中医教学中的重要学科之一,是我国传统骨折保守治疗的必须课程,在中医骨伤科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是新形势下中医骨伤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提升中医骨伤科教学效果和培养高素质中医骨伤人才的必要条件。尤其在当前的形势下,中医骨伤科学教学应用多媒体技术越来越普及,要完全发挥多媒体的优点,同时也要结合传统教学模式,两者结合,共同提高中医骨伤科学的教学水平,从而为我国中医骨伤事业提供更加优秀、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孙宇.浅析妇产科教学中多媒体手段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4,2(29):212-215.

[2]何新.多媒体技术在妇产科教学中的应用[J].教师,2015,3(17):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