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医学范文10篇

时间:2023-09-12 17:16:16

中医基础医学

中医基础医学范文篇1

一、生理学课程的性质及在医学教育(课程体系)和中西医结合临床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和地位

生理学是生物科学的重要分支,是研究正常人体生命活动过程和规律及其发生机制的科学,其主要内容是探讨人体各种功能活动的发生原理、产生过程、活动规律,阐明构成人体各系统、器官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作用,进一步认识人体作为一个完整的机体,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其各部分功能活动的相互制约、协调与统一等。生理学让医学生在了解正常人体各个组成部分功能的基础上,理解各种疾病情况下身体某个器官或某些部分发生的功能变化,也就是说不了解生理学就不能完全的了解疾病。所以说生理学与医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以组织形态学为基础,同时也是病理学、药理学和临床诊断学等后续课程的基础,是迈向临床医学的桥梁[1]。生理学的研究推动了临床医学的发展,在医学教育(课程体系)中扮演者重要角色。中西医结合临床人才培养主要是培养能较系统掌握中、西医基本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能综合运用中西医结合知识防治疾病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医学人才。因此,在知识结构上强调“复合”,中西医并重,在培养目标上强调“应用”[2]。我国传统医学-中医学,虽然没有现代生理学的概念,但在古代已对人体各器官组织的生理功能有了较为深刻而全面的认识。中医生理学以整体观念、阴阳学说为主导思想,强调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在生理功能活动中相互协调、相互为用,达成平衡。藏象学说是中医生理学的核心,其实质是以心、肝、脾、肺、肾五脏为中心的5个生理、病理系统,由此切入,全面阐释人体生命活动的规律。生理学的研究推动了中、西医的融合。生理学的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后续临床课程的学习及培养的医学生专业素质。掌握生理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对培养医学生的推理分析逻辑思维能力大有裨益,从而使医学生们具备科学的临床思维模式,最终将生理学知识运用到临床诊疗过程中,提高临床诊治能力,科学高效地为广大患者服务。生理学课程推动中、西医融合,强调临床应用,在中西医结合临床人才培养中贡献卓越。

二、在生理学课程教学中搭建基础医学通向临床医学的桥梁

1.加强与相关课程的知识联系:学科领域在继续分化的同时又呈现高度集中的趋势,这是当今学科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生理学既有形态学知识(组织学、解剖学),也包含了生物化学、药理学、病理生理学的基本内容,还与临床各科有密切联系[3]。生理学与组胚、解剖、生化、药理和病生等都作为基础医学课程,各自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但他们之间又有机配合,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一个整体,为临床课程的学习和临床实践奠定基础。例如,心肌电生理内容和抗心律失常药物作用机理的学习,有助于临床心律失常用药的选择;肺通气、肺换气的原理和病理呼吸衰竭的学习,有助于临床对呼吸衰竭的诊断治疗。临床上激素分泌异常的疾病非常多,比如:糖尿病、呆小症和甲状腺肿大等,有关激素的作用和调节主要在生理学课程中学习,而激素的结构和代谢由生化科讲授;临床医师对人体各个系统结构的认识来自于解剖课,对各个系统功能的了解,则来自于生理课。因此,生理学要很好的借助与其相关的基础学科知识,搭建基础医学通向临床医学的桥梁。2.促进临床思维模式的培养:我国现行的医学教育模式多是在医学生本科教育的前2年系统学习生理学、生物学和解剖学等基础医学理论知识,而后则进入临床各专科知识的学习。这种教学安排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基础医学与临床脱节明显[4]。所以,如何将生理学这一密切联系临床的学科更好地传授给学生,将生理学的课堂教学与临床运用相结合,最重要的就是在生理学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的临床思维模式。比如,学习动脉血压的形成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走近高血压世界(中国高血压患者已突破3.3亿,每3名成人中有1人患高血压,堪称"沉默杀手"),首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带领学生剖析学习高血压发病的机制,最后,讲解动脉血压的形成因素。在生理学教学过程中有机地加入丰富的临床案例,也是一种培养临床思维模式的有效手段。比如,给学生提供有关水肿的临床案例,组织学生根据临床症状体征进行讨论,并运用生理学知识来分析水肿产生的机理,以及相应的治疗手段,运用生理学知识解决临床中实际问题,使学生在临床思维能力方面得到很大的提高,从而搭建基础医学通向临床医学的桥梁。

三、在生理学课程教学中培养中西医结合思维,实现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中西医结合专业的教学中,学生既要学习传统的中医学理论知识,又要学习现代医学的西医学知识。如何在生理学教学中培养中西医结合思维,是我们在教学中需要注重和探究的课题。中西医结合思维是功能辨证与形态辨病有机结合、宏观辨证与微观辨病有机结合的一种思维方式[5]。通过中医所属脏腑经络系统功能辨证与西医所属生理病理解剖结构系统或微观组织辨病,探究两者之间的关系。例如,生理学内环境稳态与中医学阴阳学说都揭示了生命活动的对立统一、相互消长、动态平衡的普遍规律。当内环境稳态破坏,如pH值的变化,血钠、血钾浓度的改变等,都会引发病理状态;而中医学则用阴阳学说阐释人体的病理变化,如:阴阳偏盛,阴阳偏衰,阴阳互损。中医脏腑功能理论和生理学各器官功能阐述在很多内容上一致,针对两者间的知识共通点,在讲解这些内容时可进行适当的中西医结合教学。如生理学教学阐述心血管功能活动时,注意和中医学中“心主血脉”知识点的统一,两者在心脏功能认识上其内涵具有一致性。同理,在生理学教学中讲解呼吸功能时,可有效结合中医学关于“肺主气,司呼吸”功能的介绍,两者在机体对气体交换的认识上其内涵也一致。在生理学教学中进行中西医结合知识的渗透,加强两种医学体系理论的中西医结合,培养学生的中西医结合思维。在生理学教学过程中,加强知识的拓展,不能局限于书本知识。例如,病证结合动物模型作为中医药研究的对象,既能体现中医辨证论治的特色,又能明确西医对疾病病理变化的认识,更符合临床诊治的实际情况,对于探讨疾病的病理生理变化与中医症候特征之间的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6]。因此,在生理学课程教学中,结合某一系统知识的学习,可适当增加相应的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研究的学习,如冠心病气虚血瘀证动物模型,肾阴虚证动物模型等,对培养学生运用中西医结合思维模式开展科学研究,实现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生理学作为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的重要医学基础课程,在生理学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搭建基础医学通向临床医学的桥梁,还要加强中西医结合思维的培养,从而实现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凌斌,邓世文,何坪,等.基于助理全科医生培养的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7(4):28-29.

[2]姜如娇,吴英杰,孙杰.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医学与哲学,2015(3):95-97.

[3]肖海,朱思泉,马星,等.“5+3”一体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思考[J].医学教育管理,2016,2(4):567-571.

[4]柴勇,李祥林.基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临床医学专业建设与发展探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7,35(1):3-4.

[5]张凤华,贲莹,刘威,等.基于中西医结合专业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J].时珍国医国药,2016,27(3):741-742.

中医基础医学范文篇2

关键词:基础医学;综合设计性实验;虚拟仿真课程;设计

基础医学综合设计性实验是我校在国家政策号召下开设的一门用于培养创新型大学生的教学改革课程。虚拟仿真实验可以将虚拟与现实相结合,为实验教学提供新的方法。开设综合设计性实验的虚拟仿真课程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实验流程复杂学生不容易入手、实验课程开设专业的限制的问题,同时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侧重在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方面的培养。综合设计性试验虚拟仿真课程是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提高中医实验教学质量的关键,是实验教学的发展趋势[1-2]。

一基础医学综合设计性实验存在的问题

综合设计性实验具有时间长、费用高、实验不确定因素多等特点,实验流程繁琐,从实验宣讲、课题设计、耗材申报、确定实验方案、预实验、正式实验、结项答辩每个环节都需要学生与带教老师及实验准备老师的配合才能完成。繁琐的实验环节,导致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沟通出现问题,影响实验的正常进行。此外,由于专业开设的限制,部分专业学生不能得到相关的培养。有些学生设计的实验,由于试剂或耗材的不安全性而导致实验不能开设,需要重新更改实验方案。实验方案难易参差不齐,较难观察的实验结果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增加了带教老师的指导难度[3]。

二开设基础医学综合设计性实验虚拟仿真

课程的意义综合设计性实验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熟悉科研课题的开题、实验研究、结项等过程,为以后的科研实验奠定基础。设置综合设计性实验虚拟仿真课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将实验的过程设计成虚拟仿真的模块,学生通过操作模块可以在短期内熟悉实验各个环节,及其在每个环节中需要完成的任务、每个环节的沟通流程,极大的解决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不知该做什么、不知哪些能做的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效率。虚拟仿真课程开设后,学生将不受专业限制选择该课程,进行虚拟综合设计性实验,并在相关评分体系及纠错体系模块中对实验课程的完成进行评价和指导。虚拟仿真实验应遵循“虚实结合、能实不虚”的原则,在实验开设过程中,将一些有毒有害环节设置成虚拟模式,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又免受毒害,减轻对环境的污染。

三设计模块及流程

综合设计性实验虚拟仿真课程的设计应按照实验流程的各个环节进行设计,共包括:范例参考、模拟实验、考核三个部分。范例参考是将往届经典案例按照模拟实验的流程完整列出,供学生进行参考。其中模拟实验包括:实验宣讲、课题设计、耗材申报、确定实验方案、预实验、正式实验、结项答辩七个模块。实验宣讲模块中将学生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实验课题的研究方向等详细列出,在本模块结束时对学生进行考核,加强学生对实验注意事项的理解和重视程度。课题设计模块中主要指导学生如何查找资料、如何填写立项依据、如何辨别课题的创新性和新颖性,如何将所有的课题思路设计成一个完整规范的实验方案。在本模块结束时对学生进行考核,考核的内容是在查找资料、立项依据、课题的创新性和新颖性方面出题,让学生用模块中指导的方法进行判断,以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学以致用。耗材申报方面对申报的每一种耗材,在备注栏里列出详细需要的用量及依据、参考书、参考文献等,做到尽可能的节俭,同样在模块结束时对学生进行考核,列出一些实验的耗材、试剂和药物的用量,让学生进行计算和判断。确定实验方案模块是有带教老师对实验方案进行审核提出修改意见,由学生进行修改经带教老师审核结束后方可进入下一步实验。预实验环节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实验操作,如煎药时应先浸泡多长时间、煎煮火候、药物浓缩等,以及给药剂量的计算,实验观察指标的观察方法、试剂盒的使用方法、各种仪器的操作方法等,让学生熟悉并掌握;并在本模块结束时就给药剂量计算、试剂盒的使用方法、各种仪器的操作方法进行考核。正式实验中严格按照实验方案的流程进行试验,并在此项中增加对团队协作意识的考核,对可同时开展的实验项目进行分工合作,考核学生是否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同时完成多个实验内容;并在本模块结束时就团队协作效率,给药剂量计算、试剂盒的使用方法、各种仪器的操作方法的熟练程度进行考核。结项答辩环节中是考核学生在完成实验后对实验结果的处理、实验报告的撰写、答辩PPT的制作等能力。同时在每个模块结束时,由带教老师进行审核、提出修改意见并进行指导。

四设计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综合设计性实验虚拟课程学生不能在短时间内完成,要让学生能坚持完成这个实验还缺乏一个有效的监督体系和奖励机制。综合设计性实验复杂,设计模块较多,项目复杂,学生设计思路较广,如何能够使软件正常运行是一个较难解决的技术问题。虚拟仿真实验的设计原则是“虚实结合、能实不虚”,如何将虚拟课程与传统课程有机结合是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对虚实及虚实结合的环节的判断,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一个非必修课程,我们还应在如何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方面进行努力。

五展望

虚拟仿真教学是互联网时代的特定产物,它不能取代传统教学,同时虚拟仿真综合设计性试验课程也不能取代传统设计性实验课程,而是将其融入到传统的实验教学中与其结合,实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综合设计性实验虚拟课程目前处于设计阶段,还存在很多未发现的问题,任何的改革都不会轻易成功,需要许多人的付出和坚持不懈,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和完善,以推动和促进我校教学质量的提升。

作者:龚曼 孙慧娟 张明昊 李玉洁 赵珍珍 朱艳琴 孙曙光 单位:河南中医药大学

参考文献

[1]贾永森,田福玲,齐峰,吴范武,马会霞,高秀娟.中医理论实验课优化与整合初探[J].中医学报,2011,09:1054-1055.

中医基础医学范文篇3

【关键词】院校,医学;基础医学概论;非临床专业;青年教师

基础医学概论作为一门独立的基础学科,是一门整合了解剖学、生理学、组织学与胚胎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及药理学的课程。其所针对的教学对象是医学院校的非临床专业学生,如药学、医学影像技术、心理学、公共卫生管理学等,学生层次及基础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各门课程之间联系非常紧密,且内容繁杂。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是一个挺大的挑战。作者结合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体会及反思,从青年教师角度总结出如下几点经验及教训。

1简化授课内容,突出重要知识点

本课程涉及学科众多、知识点较多且相对枯燥,对于医学知识比较薄弱的非临床专业学生而言,学习起来确实难度比较大。因此,教师在上课时要注重对授课方式及授课内容的调整。要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去了解熟悉需要掌握的重点内容。因此,就整本教材而言,上课时需要授课教师挑重点内容去讲,而重点内容也需要针对学生层次、专业的不同进行调整,不仅是对知识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删减,更重要的是授课方式更加灵活,内容更浅显易懂。最终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尽量避免过细过深过难的机制和描述内容,让其在轻松愉悦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相对简单的医学常识。针对专业特色,调整教学内容。在进行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授课时,可以多讲解一些和大脑、心理学紧密相关的知识。例如,古代普遍接收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认为心脏是智慧之源、灵魂的集聚地和记忆的居所。后来经过盖伦、笛卡尔等科学家的不断探索,才形成了现在的理论,认为大脑在这些功能中占据着主导地位。而针对药学专业学生,多讲解药物作用相关的配体、受体、离子通道等知识,可能更有助于其加深对自身学科专业的理解。例如,离子通道有多种门控形式:化学门控、电压门控、机械门控。一些西药或中药可能就是存在和离子通道的结合位点,从而调控离子通道的开闭,影响细胞的活动,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应。

2改变授课方式,因材施教

“夫子教人,各因其才”,这是孔子的教学经验,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要遵循的原则。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了解所教授的专业及班级特性。针对二本及三本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班级的学生采用更有针对性的幻灯片,简单扼要地归纳授课内容。此外,还应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去学习。教师可通过临床病例分析的方式,提前把相关病例、学习资料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课后复习、查阅资料的方式进行病例分析,对上课的内容进行复习和强化,并在下一次上课前上讲台进行病例分析、讲解、全班同学一起讨论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对上课内容再次进行强化记忆,达到巩固知识点的效果。这些都是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另外,因材施教强调针对性,针对不同的班级、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授课内容;布置不同的病例分析,针对同样的问题,不同性格的学生教师应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回答。当然精美生动、逻辑清晰的课件制作也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作者通过整合教研室其他教师及自己搜集的资料,努力在授课课件里将图像、动画、视频、文字等结合起来,将原本艰深复杂的机制内容,用浅显易懂的图片或动画的方式进行演示,不但能更有效地吸引学生,而且能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通过这些手段,让学生尽量掌握所学的知识,变被动的填鸭式教学为主动学习。

3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作者通过课堂观察及课后对学生的询问及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到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积极性不高有如下原因:教材较厚、学科较多、知识点众多,难以记忆;有些内容比较艰深,难以理解。针对这些原因,作者提出了各种针对性的解决办法。首先,医学相关教材均较厚,对于非临床专业学生而言,平时接触得比较少,理解记忆确实比较困难,这就需要大家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例如,结合大纲要求,针对性地看书,花费主要的时间精力对重点掌握内容进行学习,同时多看书、多复习,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非掌握的内容只需浅读达到了解的程度就好。近些年,医学教学强调整合,如基础医学学科之间的整合、临床学科之间的整合或者医学整体上的整合教育。《基础医学概论》就是一本整合的教材,但是实际教学中每个学科只教授本学科的内容,离“整合”二字相去甚远,这就需要各个学科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多交流沟通,例如,将各个学科教师集合到一起进行集体备课,共同讨论每个学科的授课内容,并将本学科内容进行相应的调整,做到前后上课的学科之间授课内容相互呼应,学生理解起来也更加容易。同时,各个学科的教师,都是有深厚的医学背景及知识储备的,可以在上课讲解本学科课程的同时,穿插一些其他学科的知识,旁征博引,也许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比如,临床案例方式讲解炎症的红、肿、热、痛症状时,可以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引起肿胀?这就和生理学上的组织液的生成联系到一起了。

医学知识内容繁杂,记忆比较困难。每名学生要根据自己的特点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联想、掌握重点、逻辑推理、整合贯通、先整体框架后具体细节都是行之有效的学习医学知识的方法。虽然记忆的内容较多,但医学的学习不能只是记忆,要体现学,体现思考。尤其在遇到难以理解的内容多思考,查阅书籍,逻辑推导,当然课后询问教师或者查阅资料、观看相关在线视频,都是较好地征服难点的方法。例如,压力感受性反射是调节机体外周血压的重要方式,但是也可以让学生去思考,压力信号是如何传递的,神经信息如何进行编码,递质和受体又是怎么回事呢,动作电位怎么产生?这些问题也许很少有人提,但是确确实实是存在于这个案例中的。思考多了,将相关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就会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知识在你手中就会越来越融汇贯通,而不是学过这门课程就把这门课程的内容很快就忘记。

4增加教学手段

现在的教学手段很多,有启发式、问题式、微课、慕课等[10],可以通过配合传统的教学手段进行授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采用多种教学手段配合使用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需要教师认真研读教材,针对知识点查阅文献,积累素材,并且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及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对课程中提出的问题等进行精心设计。例如,讲授尿液的生成排放的影响因素时,询问学生有没有体会,出汗及大量喝水后如厕的次数会怎样?这样学生学习兴趣就会被调动起来,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各部分知识联系紧密,要联系对比,归纳总结才能更好地掌握。例如,学习病理生理学的心力衰竭章节时,要先引导学生复习正常的心功能活动规律及心肌细胞收缩的分子机制,进而引出心功能受损后从代偿到失代偿阶段则会发展为心力衰竭,从而引导学生顺利进入病理生理学内容的学习。通过总结,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这样会使学生理清知识,分辨易混淆的知识点。

5重视实验教学

基础医学概论所包含的多门课程都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的,教师可以通过实验教学显著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初步培养本科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同时也对理论知识进行了再次强化。还可通过积极引导学有余力的学生积极参与到教研室教师的相关课题研究,掌握最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培养科研思维,为以后的工作和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总之,作为刚参加工作没多久的青年教师,在教学经验还多有欠缺,应多向老教师学习教学经验。本校实行青年教师配备导师制度,给每位青年教师配备一名高资历教师,帮助青年教师快速地熟悉教学科研工作。而科室的高资历教师都已从教多年,教学经验丰富,不仅对本学科知识非常熟悉,还对学生非常了解,懂得如何授课能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兴趣,更懂得如何将知识重点难点用深入浅出的方法讲授出来,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因此,青年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多听高资历教师上课,不仅能帮助自己加强自身的理论知识,还能学习高资历教师的授课技巧,帮助自己更快地成长、进步。

参考文献

[1]李彬彬,孔霞,郭向华,等.非医学专业基础医学概论教学模式优化的探索与实践[J].基础医学教育,2017,19(4):267⁃269.

[2]侯玲,陶虹,聂黎虹.“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基础医学概论课程中的应用初探[J].卫生职业教育,2017,35(18):31⁃32.

[3]宋佳玉,刘金宝,孙明振.高职院校药理学简约教学浅谈[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6,14(18):13⁃14.

[4]于丽玲,张斌.从医学生的心理需求现状探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模式[J].卫生职业教育,2018,36(2):40⁃41.

[5]闫堃,程玮,曹罡,等.教好“一堂课”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8,10(5):35⁃37.

[6]沈湛云,喻晓雁.基于“以生为本”的非中药专业中药鉴定技术分类分层教学研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8,16(1):49⁃51.

[7]沈超.启发式和多媒体教学法在医学免疫学教学中的合理应用[J].心理医生,2015,21(15):220⁃221.

[8]樊代明.HIM,医学发展新时代的必由之路[J].医学争鸣,2017,8(3):1⁃19.

中医基础医学范文篇4

关键词:基础医学教育;期刊;文献计量学

《基础医学教育》是反映我国基础医学教学改革领域研究动态的专门学术刊物。其办刊宗旨是为我国从事基础医学教学改革的教师、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提供学术交流平台,促进我国在基础医学教学实践改革、管理政策和理论探讨方面的发展。本刊的主要栏目有教学改革与教学法研究、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现代教育技术、留学生教育与双语教学、医学人文与素质教育、教育理论与管理等。2020年,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影响,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也发生了改变,为了解和总结《基础医学教育》的载文情况,为期刊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现将2020年度《基础医学教育》的载文情况进行统计,并与2016年的统计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选取《基础医学教育》2020年第22卷1-12期发表的287篇论文为研究对象,将所有论文按照栏目,基金项目类型、数量,第一作者单位、地区、学历、职称等信息逐项录入Excel表格,建立数据库,对所得数据进行分类、筛选、求和、汇总等处理,对最终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各栏目的载文情况

研究教育理论,探讨管理政策,交流教学经验是《基础医学教育》始终坚持的办刊宗旨。《基础医学教育》的主要设置有“教学改革与教学法研究”“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留学生教育与双语教学”“现代教育技术”“医学人文与素质教育”“临床医学教学研究”“教育理论与管理”“国外医学教育”等栏目。《基础医学教育》2020年度载文主要集中在7个栏目,各栏目发文量见表1。《基础医学教育》2020年度第22卷12期共载文287篇,“教学改革与教学法研究”栏目发文最多,为86篇,占总发文量的30%。其中,第1期(12篇)和第3期(11篇)发文较多,充分体现了《基础医学教育》的办刊特点。“现代教育技术”栏目发文排第二(78篇),比“教学改革与教学法研究”栏目发表的文章少8篇。2020年“现代教育技术”栏目发文量超过“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栏目,而在2009年、2016年的数据统计中,“现代教育技术”栏目的发文量少于“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栏目的发文量[1,2]。从表1可以看出,2020年第5期、第6期,“现代教育技术”栏目发文最多,均为10篇,这可能与2020年的教学方式改革有关。“留学生教育与双语教学”栏目发文14篇,“医学人文与素质教育”栏目发文最少,仅有4篇,均在第2期。

2.2论文基金资助情况

基金资助包括部级项目、省级项目、市级项目和院校级项目。2020年《基础医学教育》发表文章受到不同级别基金资助见表2,2020年《基础医学教育》发表文章不同栏目基金资助情况见表3。由表2可知,《基础医学教育》2020年度登载的287篇论文中,有基金资助论文249篇,占比86.8%,第3期登载的24篇论文全部有基金资助。省级(包括市级)项目支持论文最多,114篇,占基金资助论文总数的45.8%;其次是院校级项目(87篇,占比34.9%),最后是部级项目(48篇,19.3%)。这与2016年的统计结果不同,2016年,院校级项目资助论文最多,占比接近当年基金资助论文的一半[1];2020年,省级(包括市级)项目资助论文数量增加。249篇基金资助的论文中,单项基金资助论文数量最多,106篇,占比42.6%,其次为2项基金资助论文(87篇,34.9%),基金数目最多为5项。

2.3第一作者地区分布情况《基础医学教育》

2020年度登载的287篇论文的第一作者来自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发文最少的省是云南省、江西省、河北省,均只有1篇。发文数量排名前8位的分别是江苏省(37篇)、上海市(33篇)、广东省(32篇)、山西省(22篇)、陕西省(18篇)、辽宁省(15篇)、安徽省(14篇),北京市、湖南省、山东省发文均为11篇,并列第8位,见表4。山西省发文22篇,占7.7%,山西省的发文高校主要有山西医科大学(17篇,占5.9%)、山西中医药大学(2篇)。287位第一作者来自86个高校、科研院所、附属医院,发文排名前10的单位是海军军医大学(22篇)、南京医科大学(21篇)、山西医科大学(17篇)、西安交通大学(11篇)、首都医科大学(8篇)、中国医科大学(8篇)、皖南医学院(8篇)、空军军医大学(6篇)、南方医科大学(6篇)、广州医科大学(6篇)。由此可见,《基础医学教育》2020年度登载的教学改革文章江苏省主要集中在南京医科大学、上海市集中在海军军医大学、北京市主要在首都医科大学、山西省集中在山西医科大学,广东省和陕西省文章分布学校较多,广东省主要在南方医科大学和广州医科大学、陕西省分布在西安交通大学和空军军医大学。

2.4第一作者教育背景和职称分布情况

《基础医学教育》2020年度的287位核心作者中,除5位作者没有或未标注职称外,其他作者的学历和职称分布情况见表5,表6。由表5可知,《基础医学教育》发文作者的学历较高,主要为博士192人,占比66.9%;硕士85人,占比30%,本科学历人数最少,仅占3.1%,主要在“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栏目;无本科以下学历。由表6可知,282位第一作者的职称主要分布情况:正高级职称40人,占比14.2%,副高级职称134人,占比47.5%,中级级职称95人,占比33.7%,初级职称仅占4.6%。与2016年的统计结果比较,作者的职称分布重点从中级职称上升为高级职称。

3讨论

3.1《基础医学教育》办刊理念

《基础医学教育》2020年出版12期,287篇论文,涉及7个栏目,“教学改革与教学法研究”栏目载文86篇,“现代教育技术”栏目载文78篇,这两个栏目的发文量占2020年总发文量的57.1%。“教学改革与教学法研究”栏目是《基础医学教育》的特色栏目,每期载文量均较高。2020年第5期、第6期,“现代教育技术”栏目发文最多,与当时进行的线上教学改革相呼应,充分说明《基础医学教育》紧跟教学前沿,能反映高等医学教育的教学改革趋势,引领医学教育发展方向。服务科研是学术出版的最高追求。高水平的学术期刊就是要坚守初心,引领创新,展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支持优秀学术人才成长,促进中外学术交流[4]。《基础医学教育》作为我国基础医学教学改革领域的专门学术刊物,坚持特色鲜明、学术严谨、快速发表的办刊理念,不断研究和探讨服务基础医学教学改革的措施。近年来,《基础医学教育》编辑部重点策划“教学改革和教学法研究”和“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栏目,积极介绍我国高校的改革经验和研究动态,对于具有典型改革经验的学科和单位在封3进行了专题报道,以促进我国高等基础医学教育的发展。同时,随着我国基础医学教育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以及医学人文与素养教育的改革逐渐成为学术界探讨的热点,《基础医学教育》也积极对这两个栏目进行了组稿和策划,发文数量和质量都有了明显的提高。

3.2作者队伍培养

2020年,287位核心作者来自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86个高校、科研院所、附属医院。江苏省发文最多,海军军医大学发文量排首位。这说明《基础医学教育》的学术质量得到大多数高等医学院校教学研究人员和教学管理者的认可。同时,《基础医学教育》继续执行有效的办刊方针,坚持反映高等医学院校基础医学教育改革的经验,论文作者的单位大多来源于全国重点高等医学院校[3]。2020年,作者队伍中,66.9%为博士学位,本科仅占3.1%,这种情况反映了我国高等医学院校教师的学历结构明显提高。高级职称占比61.7%,说明从事我国基础医学教育研究的主要力量是长期工作在这一领域的资深专家。作者队伍的培养是学术期刊发展的核心要素。优秀的学术期刊必须有一批优秀的作者队伍[5]。《基础医学教育》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吸引优秀作者为本刊投稿。例如,对于长期在一线从事基础医学教育的资深教师优先发表其论文。对于能反映基础医学教育改革热点问题的论文快速发表,对于多次向期刊投稿的老作者重点发表其论文。同时,编辑部积极参加国内相关会议,发现和联系基础医学教育领域的青年学者,主动联系,培养他们为本刊投稿的积极性。当前,高等医学教育基础医学教学改革面临机遇和挑战,如线上教学将开启全新的教学方式,《基础医学教育》将坚持正确的办刊方针,继续为广大高等医学教育研究人员服务,为基础医学教育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沁萍,阮爱萍,马艳霞,等.《基础医学教育》2016年载文分析[J].基础医学教育,2017,19(12):999-1000.

[2]王沁萍,李军纪.《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9年度载文分析[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10,12(6):671-673.

[3]王沁萍,马艳霞,李军纪.《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5年载文情况分析[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5,7(6):671-672.

[4]新华社.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回信[EB/OL].(2021-05-10)[2021-08-10].

中医基础医学范文篇5

关键词:中医/糖尿病治疗新思路医学/环境治疗

糖尿病属中医的“消渴”范畴,指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随着对糖尿病认识的深入,目前认为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缺陷是2型糖尿病发病基础。在胰岛素抵抗阶段,常常表现为一组临床症状,即所谓的胰岛素抵抗综合症或称代谢综合症。包括: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向心性肥胖、进行性的葡萄糖耐量异常和血脂紊乱、高血压、内皮功能障碍、及血液流变学、纤维蛋白溶解、凝血方面的障碍等。在糖尿病的患者中,有40%存在大血管病变,50%有高血压,50%有高甘油三酯血症,40%有微量蛋白尿。因此在糖尿病的早期尽早改善胰岛素抵抗是预防延缓糖尿病发展的关键。因而中医的治疗思路也应随之转变,由单纯的治疗“消渴”,到改善胰岛素抵抗,干预阻断代谢综合症的核心环节,预防糖尿病及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未病先防”唯如此才能体现中医的势。故在现代中医对糖尿病的治疗中应有特别强调对“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抵抗综合症”的防治。

一、中医对胰岛素抵抗代谢综合症的认识

代谢综合症类似中医的“痰湿”“肝郁”“食郁”“血瘀”等致病的“肥满”“眩晕”“湿阻”等。“肥满”“眩晕”等,这些“证”看似与“消渴”无关,实际与消渴有共同的核心机制,或可以说是消渴早期的病理基础。中医认为以食郁为主导的六郁是该代谢综合症的发病基础;以肝脾功能失调为核心的代谢功能紊乱是其基本病机。过食、少动造成食、气、血、热、痰、湿六郁作用于脾胃而酿成痰、瘀、浊、脂等病理产物。在该代谢综合症的早期,高胰岛素血症期,机体处于代偿阶段,形体壮实,整体机能旺盛,以实证为主,属郁、热阶段,并没有明显的病态;至中晚期由实而虚,由盛而损,由脾开始既而肝肾,脏腑功能减退,整体机能失调而出现多种代谢紊乱;到晚期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使全身脉络损伤,脉络瘀滞出现严重的循环障碍,并导致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二、中医对代谢综合症的防治

在辨证治疗上,主张按“郁热虚损”不同病机分阶段治疗。

2.1郁证阶段:临床表现仅见肥胖、过食、不耐疲劳。中医辨证属郁证,包括食郁、气郁、痰郁、湿郁、血郁、火郁等“六郁”范畴,并以食郁为核心,治疗宜消食散结,常用越鞠丸加减。

2.2热证阶段:临床常见肝胃郁热和痰热互结两个证型。肝胃郁热者宜用开郁清热的大柴胡汤加减;痰热互结者宜用清热活血的加味三黄汤(生大黄、黄芩、黄连、水蛭、地龙、赤芍)加减。其中防风通圣散,三黄泻心汤,三仁汤、三石汤,小陷胸汤等分别用于此阶段之表里三焦俱热、肺胃热盛、湿热较盛、痰热壅盛等不同证型。此阶段因饮食不节,酒食生痰者亦不少见,常以顺气消食化痰丸治疗;如因素体胃弱,因虚而郁,因郁而热者宜用升阳散火汤或升阳益胃汤。热证后期,气由热耗,虚实夹杂者宜用健脾丸,枳术丸等。

2.3虚损阶段:病机复杂,脏腑功能减退,气血阴阳不足,痰浊瘀血日甚,或以糖尿病为主要表现,或以高血压病为主要表现,或以血脂异常为主要表现。终致“脉损”、“络损”此时本虚标实是其核心病机,应根据侧重的不同,在益气、温阳、滋阴、养血基础上清化痰浊,活血化瘀。因该综合症的最终归宿是血管病变,故中医治疗应以“活血化瘀通络”为贯彻始终的主线。中医在防治该综合症的“五高”上有独到之处,即“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高凝低纤溶血症”“高粘血症”的治疗。如以黄连阿胶汤、黄连温胆汤治疗因抑郁失眠造成的难控制的高血糖;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合泻心汤治疗因肝经郁热、肝阳上亢导致的以高血压为主的该综合症;以泻心汤合硝石矾石散治疗因痰、湿、郁、热导致的以血脂异常为主的该综合症;用抵挡丸治疗该综合症的高凝、高粘血症都能取得满意疗效。公务员之家

三、中医治疗糖尿病思路的转变

中医治疗糖尿病的思路应由单纯治疗消渴转变到防治胰岛素抵抗、治疗代谢综合症上。特别要重视该综合症的早中期,临床症状不明显而仅表现为身体肥胖、形体壮实、多食少动即郁热阶段,开郁清热为其主要治法;该综合症的后期虚实夹杂,既有脏腑气血功能不足又有痰、湿、瘀标实为患,治疗当标本兼顾;到该综合症的晚期,虚症更重、脉络瘀阻更甚,补虚的同时更要强调活血化瘀通络。随着临床和实验研究的深入发展,证实许多单味药或成方能改善胰岛素分泌时相;调节胰岛素与胰升糖素之间的反馈平衡;改善胰岛素抵抗、调节血压血脂;拮抗血浆内皮素受体,保护糖尿病患者的内皮细胞功能,预防治疗糖尿病的血管病变等,这些成果为中药治疗该综合症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参考文献:

[1]潘长玉,尹士男.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的重要因素.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0,16(1):56.

[2]李赛美,熊曼琪,林安钟,等.不同治法阻断糖尿病大鼠高糖、高脂、胰岛素初步观察.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9,5(8):34~37.

中医基础医学范文篇6

关键词:中医/糖尿病治疗新思路医学/环境治疗

糖尿病属中医的“消渴”范畴,指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随着对糖尿病认识的深入,目前认为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缺陷是2型糖尿病发病基础。在胰岛素抵抗阶段,常常表现为一组临床症状,即所谓的胰岛素抵抗综合征或称代谢综合征。包括: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向心性肥胖、进行性的葡萄糖耐量异常和血脂紊乱、高血压、内皮功能障碍、及血液流变学、纤维蛋白溶解、凝血方面的障碍等。在糖尿病的患者中,有40%存在大血管病变,50%有高血压,50%有高甘油三酯血症,40%有微量蛋白尿。因此在糖尿病的早期尽早改善胰岛素抵抗是预防延缓糖尿病发展的关键。因而中医的治疗思路也应随之转变,由单纯的治疗“消渴”,到改善胰岛素抵抗,干预阻断代谢综合征的核心环节,预防糖尿病及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未病先防”唯如此才能体现中医的势。故在现代中医对糖尿病的治疗中应有特别强调对“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抵抗综合征”的防治。

1中医对胰岛素抵抗代谢综合征的认识代谢综合征类似中医的“痰湿”“肝郁”“食郁”“血瘀”等致病的“肥满”“眩晕”“湿阻”等。“肥满”“眩晕”等。这些“证”看似与“消渴”无关,实际与消渴有共同的核心机制,或可以说是消渴早期的病理基础。中医认为以食郁为主导的六郁是该代谢综合征的发病基础;以肝脾功能失调为核心的代谢功能紊乱是其基本病机。过食、少动造成食、气、血、热、痰、湿六郁作用于脾胃而酿成痰、瘀、浊、脂等病理产物。在该代谢综合征的早期,高胰岛素血症期,机体处于代偿阶段,形体壮实,整体机能旺盛,以实证为主,属郁、热阶段,并没有明显的病态;至中晚期由实而虚,由盛而损,由脾开始既而肝肾,脏腑功能减退,整体机能失调而出现多种代谢紊乱;到晚期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使全身脉络损伤,脉络瘀滞出现严重的循环障碍,并导致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2中医对代谢综合征的防治在辨证治疗上,主张按“郁热虚损”不同病机分阶段治疗。

2.1郁证阶段:临床表现仅见肥胖、过食、不耐疲劳。中医辨证属郁证,包括食郁、气郁、痰郁、湿郁、血郁、火郁等“六郁”范畴,并以食郁为核心,治疗宜消食散结,常用越鞠丸加减。

2.2热证阶段:临床常见肝胃郁热和痰热互结两个证型。肝胃郁热者宜用开郁清热的大柴胡汤加减;痰热互结者宜用清热活血的加味三黄汤(生大黄、黄芩、黄连、水蛭、地龙、赤芍)加减。其中防风通圣散,三黄泻心汤,三仁汤、三石汤,小陷胸汤等分别用于此阶段之表里三焦俱热、肺胃热盛、湿热较盛、痰热壅盛等不同证型。此阶段因饮食不节,酒食生痰者亦不少见,常以顺气消食化痰丸治疗;如因素体胃弱,因虚而郁,因郁而热者宜用升阳散火汤或升阳益胃汤。热证后期,气由热耗,虚实夹杂者宜用健脾丸,枳术丸等。

2.3虚损阶段:病机复杂,脏腑功能减退,气血阴阳不足,痰浊瘀血日甚,或以糖尿病为主要表现,或以高血压病为主要表现,或以血脂异常为主要表现。终致“脉损”、“络损”此时本虚标实是其核心病机,应根据侧重的不同,在益气、温阳、滋阴、养血基础上清化痰浊,活血化瘀。因该综合征的最终归宿是血管病变,故中医治疗应以“活血化瘀通络”为贯彻始终的主线。中医在防治该综合征的“五高”上有独到之处,即“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高凝低纤溶血症”“高粘血症”的治疗。如以黄连阿胶汤、黄连温胆汤治疗因抑郁失眠造成的难控制的高血糖;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合泻心汤治疗因肝经郁热、肝阳上亢导致的以高血压为主的该综合征;以泻心汤合硝石矾石散治疗因痰、湿、郁、热导致的以血脂异常为主的该综合征;用抵挡丸治疗该综合征的高凝、高粘血症都能取得满意疗效。

3中医治疗糖尿病思路的转变中医治疗糖尿病的思路应由单纯治疗消渴转变到防治胰岛素抵抗、治疗代谢综合征上。特别要重视该综合征的早中期,临床症状不明显而仅表现为身体肥胖、形体壮实、多食少动即郁热阶段,开郁清热为其主要治法;该综合征的后期虚实夹杂,既有脏腑气血功能不足又有痰、湿、瘀标实为患,治疗当标本兼顾;到该综合征的晚期,虚症更重、脉络瘀阻更甚,补虚的同时更要强调活血化瘀通络。随着临床和实验研究的深入发展,证实许多单味药或成方能改善胰岛素分泌时相;调节胰岛素与胰升糖素之间的反馈平衡;改善胰岛素抵抗、调节血压血脂;拮抗血浆内皮素受体,保护糖尿病患者的内皮细胞功能,预防治疗糖尿病的血管病变等,这些成果为中药治疗该综合征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参考文献

[1]潘长玉,尹士男.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的重要因素.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0,16(1):56.

[2]李赛美,熊曼琪,林安钟,等.不同治法阻断糖尿病大鼠高糖、高脂、胰岛素初步观察.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9,5(8):34~37.

中医基础医学范文篇7

关键词:中医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

1现状与问题

自古以来,中医是以民间、家庭师承授受教育模式传承和发展的。1949年后,我国系统的中医药学校教育逐步确立,中医师承模式首先被中专教育制度所取代。随着办学制度逐步规范,课程体系不断完善,培养质量不断提高,为社会输送了一批又一批具有一定中医药知识和中医临床实践能力、康体服务能力的技能型中医药人才。这不仅为改变城乡落后的医疗卫生状况、维护基层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做出了历史性贡献,也为我国高等中医药教育储备了教学师资,积累了办学经验,起到了“本科教育摇篮”的作用,成绩有目共睹。中医药高等职业教育基本上是近十几年发展定型的一个相对独立的教育类别[1],小部分院校由中医药本科高校分化而来,大部分由中职中医药学校升格而成。国内独立开办的中医药高职、高专院校不足10所,更多的高职中医药专业分布在全国各省综合类、卫生类高职高专院校。中医药高职教育在本科教育和中职教育夹缝中起步,在医学教育和职业教育氛围中发展,自成体系,但问题也伴随着成绩逐步显现。1.1办学思路局限,理念冲突。医学教育具有明确的普通教育属性,但专科层次的中医药专业人才培养,究竟属于普通高等教育还是高等职业教育,抑或两者属性都有,在我国是个模糊不清的理论问题。实践中,我国目前把专科层次中医药专业人才培养多归属于职业教育范畴,专业设置在职业院校,即使在高等医专也是以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在这种教育理念指导下,办学者的思维方式更倾向于模仿理工专业的实训操作,更注重技术训练,往往忽视基础理论夯实、实验室建设、实验教学效果提升、中医思辨能力培养以及医学道德伦理教育等,与当今医学模式转变对从业者的要求差距不小。中医药高职院校和专业大多是在原中职中医药类学校基础上升格组建起来的,在运行体制、管理机制、办学理念、培养模式、课程设计、教学方法等方面或多或少停留在升格前的状态,领导的思路、教师的观念、员工的素养等也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存在明显差距。因此,办学质量、培养水平难以达标。中医药学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医理论具有哲学属性。中医(传统医学)与西医(现代医学)在基本观念、基础理论、诊疗技术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思维方式、理论体系也不同。中医药相关专业的教学标准、课程体系等,是仿照现代医学(西医)教学模式制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中西医两种思维模式相互转换、碰撞、冲突。而中医概念、理论、经典、逻辑与现代思维模式不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产生怀疑,在某种意义上对中医学习也是有弊的,甚至导致中医思维弱化、中医评价西化、中医学术异化、中医技术退化、中医特色淡化[2]。1.2专业课时短缺,课程简化。根据教育部2019年7月最新高等职业学校教学标准[3],中医学、中医骨伤、针灸推拿、康复治疗技术、中医康复技术、中医养生保健、中药学等专业学制三年,总学时一般为2800学时,理论与实践约1800~2000学时,实习最多44周。构成公共基础课的德育课、文化课、体育课等学时占总学时的1/3,专业核心课、专业(技能)方向课和专业选修课的专业技能课学时约占总学时的1/3,毕业实习占1/3。专业技能课是培养中医岗位能力的关键课程,学生专业基础知识是否扎实、专业能力是否过硬以及职业素养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专业技能课的教学效果。知识获取需要学习、吸收、消化和积累,从教育的内在规律和学生学习能力来说,1年内要完成1000学时、二十余门核心骨干课程的教学、实验、实训,任务较重,同时,三年学制内绝大多数学生无法熟练掌握每门课程内容。课程方面,一是中医思维方法的形成与拓展、中国古代哲学史、中国古代科技史、中国传统文化等应该构成中医学基础和桥梁的核心课程缺少或没有。二是为了应对短学制,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普遍存在体量压缩、内容浅显问题,尤其是专业基础课如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诊断学、中医内外妇儿科学和国医经典等,只能做到提纲挈领、点到为止,成了概念性的“压缩饼干”,深度不够,广度不宽,学生理解消化吃力、吸收掌握困难、学习效果较差。三是公共基础课存在被动让路、被迫挤占问题,所谓“德智体美四育并重”只停留在口号上。四是现行教学标准虽然规定实践教学学时不得低于总学时的50%,但中医药类专业普遍存在不重视基础实验教学的事实,实验室投入不足,实验教学资源匮乏,实验仪器设备简陋、使用率低。1.3实习问题突出,就业堪忧。中医药类专业实践性极强,临床实习和顶岗实习至关重要,但存在较多问题。一是高水平医院越来越不接收低学历学生实习,学生多在低等级医疗机构实习,带教教师水平不高,学生反映学不到更多东西。二是学生实习转科少,接触病种范围小,动手机会不多,实习效果难以令人满意。三是针灸推拿专业学生几乎全在以营利为目的的康体保健机构顶岗实习,多以足浴、按摩、开背、减肥等项目为主,学生按教学标准应该学习的中医推拿、保健按摩、保健刮痧等技能无法掌握。四是按教学标准规定临床实习8~9个月,学生返校后距毕业离校还有两三个月,加上实习中途返校参加双选会、专升本考试报名、现场确认、体检,多次往返,难以保证有效的实习时间。高职中医药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空间越来越小,有多方面原因。一是全社会对职业教育存有偏见,认为高职学生水平低、能力差,用人单位也不愿意聘用中医药类高职毕业生。二是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普及阶段,本科及研究生毕业人数逐年增多,中医药高职毕业生不具有学历优势,二级以上医院对高职中医药专业毕业生零需求。三是我国阶段性医改目标已实现,医疗机构外延型扩张接近尾声,医改红利快速消退,人才储备基本完成,规模引进人才现象不再重现,中医药高职毕业生就业形势将常态面临“寒冬模式”。四是中医药高职毕业生的培养目标和就业政策以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站、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为指向,有调查显示几年前乡镇卫生院尚有10%的需求量[4],高层次中医药人才尤其缺乏,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大部分没有编制,长期虚位以待。五是高职中医药专业毕业生报考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较低,无法考取执业医师资格证,始终不能进入医疗机构,学非所用、用非所长,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

2对策与措施

中医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问题,是系统性问题,既有制度层面的不足,也有执行层面的缺憾,还有社会快速发展产生的新变化。要针对问题的根源,着力转变教育理念,完善顶层设计,延长修业年限,培养中医思维,优化课程结构,重视实验教学,加强见习教学,强化毕业实习。多措并举,深化改革,推动中医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范、健康运行。2.1转变教育理念。医学教育在全球都是一种精英教育,具有办学成本高、学制长、学历高、师生比高、实践性强、强调文理交叉、注重人文精神等特点,属于普通教育类别,世界各国鲜有把医学教育归属到职业教育类别的做法。医学模式已从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向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这种转变又对医学教育包括中医药类专业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中医药高等职业院校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勇于打破多年来已成思维定式的教育观,跳出职业教育思维模式,树立普通医学教育理念。借鉴现代医学教育方法,对中医学、中医骨伤、针灸推拿、康复治疗技术、中医康复技术、中医健康管理、中医养生保健、中药学等专业特点进行具体分析,区别对待,在现代医学教育框架下重新进行高职中医药专业的教学标准、目标定位、修业年限、课程体系、实验设置、培养模式、教学计划等的顶层设计。2.2完善顶层设计。新颁布的《中医药法》指出,“中医药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修业年限、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评价及学术水平评价标准等,应当体现中医药学科特色,符合中医药学科发展规律”。顶层设计是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的改革举措,应着重在标准、专业、定位、学制等方面迈出关键性步伐。一是中医药职业教育行业指导委员会应牵头组织专家团队,深入医药行业、学校、教师、学生之中,了解办学现状、人才需求、就业变化等,以全面、客观、准确的依据制定适应新时代的教学标准。二是根据中医药本科、研究生教育发展趋势及人才培养变化,预测和论证高职中医药各专业的就业前景,逐步缩减高职中医学、中医骨伤、中药学等专业招生人数,扩大针灸推拿、康复治疗技术、中医健康管理、中医养生保健等专业招生规模,对接国家大力发展健康服务业的产业政策,科学、合理设置专业。三是树立与国际接轨的医学教育观,淡化职业教育色彩,以普通医学教育理念和视角准确定位培养目标,更多地关注知识结构全面的复合型应用型中医人才培养,使中医药类专业毕业生生存能力更强。四是完善课程体系,统筹设置现代医学和中医专业核心课程,突出基础医学地位和中医药学科特色。五是遵循医学教育一般规律,探索中医药高等职业教育的合理学制,科学设置修业年限。六是制定中医药高职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督导办学过程,保障培养水平逐年提升。2.3延长修业年限。生命现象极其复杂神秘,医学教育在国际上作为精英教育,是明确有别于文、理、工、农诸学科的特殊教育,需要较长修业年限才能完成培养任务。虽然中医药在国际上属于传统医学和补充医学范畴,但在我国仍居于主流医学地位,同样关乎千家万户的生命健康。现代中医药高等教育只有几十年历史,由高职高专开办三年制中医药类专业也是典型的中国特色。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医理论博大精深,中医思维方法特立独行,没有足够时间修业,不可能完成必要的传统文化知识奠基和中医思维训练。现行中医药高职教学标准按三年学制设计,课程体系、教学时数、教材内容、培养目标等与中职几乎完全雷同,无法区分高职与中职。中医药高职教学标准明显存在先天不足,不仅不能适应本来就缩水严重的课程内容,更不可能在此基础上增加传统文化、基础理论课程并合理设置基础实验教学及实训操作项目。为此,修订专业教学标准、设计修业年限必须考虑医学教育的本质属性,不能囿于一般高职修业3年的规定,需要打破传统思维定式,大胆改变沿用了几十年的中医药高职学制,至少将中医学、中医骨伤、康复治疗技术、中医康复技术等专业学制增加一年,“量身定制”为四年制修业期限,其他专业如针灸推拿、中医健康管理、中医养生保健、中药学等仍可保留三年学制。2.4培养中医思维。中医药和西医药都是服务于人类、维护健康和防治疾病的有效工具,但两者哲学基点的不同造成对生命、健康和疾病的本质认识大相径庭,进而采行的技术路线和方法也势同水火,形成了两种迥然不同的知识理论和方法技能体系。我们知道造成中西医各层面差异的核心要素就是思维方式,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中西医学的本质区别就是思维方式的区别。在方法论层面,中医学的思维方式集中表现为直观观察、司外揣内、取象比类、直觉体悟,与西医思维相比,具有重神轻形、重合轻分、重用轻体、重时轻空、重悟轻测等特征。西医比之中医,理论通俗,概念具体,方法直接,临床规范,很容易影响一些中医专业学生的理论信仰、专业思想和职业信念,这与中医药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不相符的。因此,中医药教育的顶层设计者和教育者要坚持中医药教育不管选择什么样的办学理念、什么样的教学模式都必须姓“中”的原则,树立中医哲学观,建构中医特色课程体系,让学生注重传统文化学习,注重中医思维方法训练,具备辩证思维能力,真正、自觉地信仰中医,这是中医药教育的重中之重[5]。2.5优化课程结构。课程体系设置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重点,在四年学制框架下,现有课程结构需要根据中医药学特色、教育规律以及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进行调整、优化、完善。一是由于中医药学是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理论来源于传统文化,涉及古文基础、国学经典等知识范畴,有必要将医古文、中国古代思想史、中国医学史、中医文献学等纳入中医药职业教育公共基础必修课,厚植学生的传统文化底蕴。二是中医经典著作哺育、培养了一代代名医,但现在高职中医经典课程被压缩、简化,无法发挥引领、启示作用,不利于学生体悟、掌握中医学术的精髓,应合理引入中医经典内容并设置为高职中医药相关专业的必修课。三是中医姓“中”不代表封闭僵化、排斥现代医学成果,要兼容并蓄、开放吸收,选择增设部分重要医学基础和临床骨干课程,如生物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物化学、寄生虫学、医学心理学、机能实验学、急救医学、皮肤医学、传染病学、循证医学、流行病学等课程,朝着中医全科医生方向定位培养目标。四是充实课程内容,拓展知识的深度和宽度,美育课程要增设一定的艺术门类,体育课要保质保量、“体”“育”并重,专业核心课中的诊断学要按照临床诊断学、实验诊断学、影像诊断学+放射诊断学+超声诊断学+核医诊断学等细化知识内容,增强知识的系统性。五是把基础医学实验作为课程体系的重要内容,严谨设计,合理安排。六是在时间安排上,第一年开设文化课、公共基础课,第二年开设专业基础课及专业实验课,第三年开设专业核心课、专业方向课、实训课及临床见习,第四年进行专业实习与社会实践。2.6重视实验教学。中医药学在建立和发展自己的学术体系时,吸收了哲学、天文、历法、地理、气象、数学、生物、社会、心理等中国古代传统人文、自然多学科研究方法和成果,但缺乏实验手段求真验证。《中医药法》指出中医药教育应当注重“现代教育方式和传统教育方式相结合”,这里的现代教育方式就包括实验教学。医学实验不是让学生背诵科学结论的描述,而是让他们分析实验现象和结果,验证事实,加深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实验课具有形象、直观、生动、明了、真实、有趣的特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科学精神,锻炼动手能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现代医学自希波克拉底的眼见为实、威廉•哈维的实验为真、科克伦的循证为信一脉相承而来,贯穿始终的主线就是观察、实验。中医经典理论不需要实验验证,不等于中医专业不需要实验课,相反,生理学、生物化学、药理学、病理学、免疫学等基础课程都应该开设实验课。传统中药药效是靠经验总结传承的,不等于今天的中医大夫可以罔顾实验事实只靠取象比类臆测和使用药物疗效,屠呦呦获诺贝尔奖就说明了中药的出路在于利用现代科学实验手段被验证和承认。所以,中医药高职教育要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方针,在加强传统人文教育、中医经典教学的同时,重视基础医学实验室建设,开足开好基础医学实验课程,这是现代教育制度和医学教育的本质要求。2.7加强见习教学。专业实训教学与医院见习存在本质区别。实训是使用设备、工具在模拟的职业环境中进行技能训练,见习是在医院的真实人体上观察、动手操作,并与课堂教学穿插进行。目前开设高职中医药专业的院校多数没有附属医院,没法安排见习教学,只能在校内进行实训。但医学生包括中医专业学生未来的工作对象是人,人不是一成不变的机器,而是活着的复杂的有机体,个体差异显著,生命现象变化多端。中医的舌诊、脉象、经络腧穴、望闻问切都在模型上训练,局限性很大;西医诊断、西医内科、西医外科等只在实训室进行仿真演练,误差率很高。加强见习教学的关键是学校要建立有隶属关系的附属医院,或有能自主灵活安排见习教学的医疗机构。对此,教育主管部门要坚持医学教育的办学标准,严格执行“必须有一所二级甲等以上直属附属医院(中医医疗机构)”“生均床位数不少于0.5张”的规定,把设置附属教学医院作为评价学校办学的硬性条件,不达标的挂黄牌限制招生,直至亮红牌撤销专业。2.8强化毕业实习。临床实习不仅是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过程,还是实现从医学生到医生转变的过程,除角色转变外,还包括思维方式、心理素质、工作态度、职业素养、伦理道德、责任意识、社会适应等多方面的转变,是医学生不可缺少的学习过程。一是在保证中医教育特色的前提下,借鉴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实习方案,制定好实习教学大纲。二是尽量选择科室设置、设施设备、指导教师等能基本满足实习教学大纲要求的教学医院,落实好学生轮转科室计划,扩大学生接触病种范围,增加动手机会,严格出科考试,提高实习效果。三是校院双方要共同提升带教能力,努力培养“双师型”教师,争取达到教学标准要求的60%占比,提高临床医生的带教水平,定期开展实习评价和带教评价,向医院反馈评价结果。四是努力保证学生实习时间充足,可以通过推迟双选会举办时间、实行“2+1.5+0.5”学制、为参加专升本考试的学生提供跟进服务等方式,避免干扰和中断正常实习。五是针对针灸推拿、中医骨伤、康复治疗技术、中医康复技术、中医养生保健、中药学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的特点,与医疗机构、康体保健机构、制药企业等建立长期合作机制,共同制订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顶岗实习计划,真正把教学标准规定的、能涵盖专业发展和产业发展的主流技术、中医适宜技术等实习内容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龚晋文.关于推进中医药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几点建议[J].世界华商经济年鉴•高校教育研究,2008(8):151-153.

[2]李慎明.中医药立法:解决中医思维弱化等问题[J].法治与社会,2014(7):46-49.

[3]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体系[Z].2019.

[4]王允娜,景书州.中等职业中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调研报告[J].卫生职业教育,2015,33(14):93-94.

中医基础医学范文篇8

关键词:OBE理念;PBL+LBL;教学模式;基础医学

当前,我国社会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要求是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并能利用这些知识与技能“解决生活与生产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1]。教育部、卫生部联合颁发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2008版、2016版)明确指出,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的教育目标是使医学生具备初步临床能力、具备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质。那么,地方医学院校如何实现上述目标呢?纵观我国近年来的医学教育改革,首先需要实现高等医学教育由传统知识讲授到能力培养的转变,并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不断创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是提高教学质量[2]。因此,基于新时代人才培养的要求,我们将OBE(Out-come-basedEducation,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和PBL教学法引入基础医学课程教学中,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本文总结在OBE理念指导下将PBL+LBL教学模式应用于我校临床医学(杰出医生)实验班“人体结构与功能”整合课程中的教学体会,这门课程涉及的内容从人体形态学到功能再到病理,理论性、实践性都极强,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1OBE理念和PBL教学法

1.1OBE理念

OBE理念最早出现在20世纪70—80年代美国和澳大利亚的基础教育中,由美国学者斯派迪提出。该理念认为,教学设计应该围绕专业需求,明确当前社会对该专业学生毕业后所具有的知识、技能的要求,关注学生适应社会能力的培养,故被认为是一种朴素的育人理念。

1.2PBL教学法

起源于美国麦克马斯特大学医学院的PBL教学法以问题为导向,以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等综合素质为主要特点,目前已在多学科领域得到成功应用,在医学教育领域尤为适合。PBL教学法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将学习与实际问题相关联。我校自2017年开始独立开设临床医学(杰出医生)实验班,每班约30人,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将基础医学课程整合为“人体结构与功能学”“细胞、分子与基因”“病原与宿主防御系统”三大模块,模块之间知识的连接性、系统性都比较好,为实施PBL+LBL教学模式打下了基础。

2OBE理念指导下的PBL+LBL教学模式

2.1基于OBE理念的培养方案设计

培养高素质人才是高校的根本任务,而教学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基于OBE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明确将要达成的培养目标,根据培养目标进行培养方案的设计。培养方案通常包括本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时和学分安排等。OBE理念强调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预期表现,教师要清楚如何协助学生学习。因此,地方医学院校基于OBE理念设计培养方案,首先要明确自身的定位,如是否为“双一流”大学等,再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对毕业生培养目标进行定位;要了解用人单位、行业岗位对毕业生专业知识、职业素养、专业技能等的需求;要主动对接国家和区域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既考虑学校服务的区域性,又兼顾专业和学科发展;注重毕业生跟踪、质量报告、全面发展需求及用人单位反馈,科学合理地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培养规格和基本要求,优化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的课程在体现本专业知识和能力要求的同时,还应包含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充分发掘课程蕴含的思政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做到“门门有思政,节节有思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指导学生成长成才。因此,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特别要注重“两个融合”,一是注重思政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思政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应动员全体教师参与、全过程融入;二是注重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适应“互联网+”时代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变革,切实促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学生学习方式、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的深度融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坚持以能力培养为主,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2018年)中临床医学专业和临床医学专业认证标准(2008版、2016版)为依据,围绕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对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支撑度、培养方案与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度等,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构建多元化、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这一点与OBE理念聚焦培养具有高度适应性的人才一致。教师可根据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教学大纲,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以及企业、毕业生的反馈情况等确定教学内容。教学大纲要明确知识点的设计、技能要求、情感目标及人文关怀能力等。

2.2基于OBE理念设计PBL教学预案

新时代需要高校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团结协作精神、解决问题能力的新型人才,而OBE理念正好强调“学生学到了什么”,而不是“教师教了什么”,尤其重视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坚定对人生意义的追求,两者的目标刚好一致。课程设计能更直接、更具体地体现OBE理念,把教师对知识的系统性讲授与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主观能动性相结合,达到教学目标。传统教学方式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导致学生学习多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难以弄清知识的内在联系,但是传统教学涵盖的知识点较为全面。为此,我们实行PBL+LBL教学模式,在学习相关章节后进行问题讨论。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按照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内在联系和教育教学规律,在OBE理念的基础上明确课程内容,加大课程重组和整合的力度,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纵横联系、对比,形成较为完善的知识体系,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团结协作和主动创新能力。PBL教学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3],因为学生的参与度对提高案例学习效果和推动讨论进程非常重要。因此,我们在教学前要设计详细的PBL教学预案(教师版、学生版),该预案一定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情况,所以任课教师要进行学情分析。当然,具体实施之前还要对学生进行OBE理念、PBL教学培训,讲解PBL教学的基本流程,具体环节与常规的PBL教学基本一致,包括课前、课中和课后3个阶段。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时时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观察他们的反应,及时调整与引导,既注重教又注重学,教与学密切配合,提高教学质量。

2.3意义

OBE理念指导下的PBL+LBL教学模式,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的提升有很大帮助,为将来的临床协作打下了基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普遍提高。我们要求每组在最后一节课根据所学案例进行相关PPT汇报,包括本组学习过程中分工协作情况、遇到问题时的解决方式,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结语

本研究以行业能力需求为导向,通过对目前各地方医学院校基础医学课程教学情况和PBL教学的研究,构建具有应用型特色的课程体系,将LBL教学法与PBL教学法相结合,既使学生较系统地掌握基础医学知识,又实现了基础医学各学科间以及基础与临床各学科间知识的交叉,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学习能力;促进地方医学院校教育模式的转变,以“注重基础,突出素质,整体优化,兼顾专业”为基本原则,加强了医学基础课程与临床知识的有机整合,深化了教学改革;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团结协作精神以及综合分析问题能力,有利于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科学素养的提升,对培养满足新时代要求的本科医学人才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基于OBE理念的PBL+LBL教学模式,可根据行业需求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发挥OBE理念的优势,使人才培养更具针对性。而PBL+LBL教学模式在丰富学生实践经验、提升专业素养方面优势明显,可在教学后对照教学目标和教学成果分析差距,并及时通过团队合作、讨论进行调整,确保能够完全实现教学目标,符合当前地方医学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刘萌,郑煊.OBE模式结合PBL教学法实现地方高校教育范式转变的研究[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9,34(3):31-36.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A].2010.

中医基础医学范文篇9

【关键词】院校,医学;基础医学概论;非临床专业;青年教师

基础医学概论作为一门独立的基础学科,是一门整合了解剖学、生理学、组织学与胚胎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及药理学的课程。其所针对的教学对象是医学院校的非临床专业学生,如药学、医学影像技术、心理学、公共卫生管理学等,学生层次及基础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各门课程之间联系非常紧密,且内容繁杂。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是一个挺大的挑战。作者结合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体会及反思,从青年教师角度总结出如下几点经验及教训。

1简化授课内容,突出重要知识点

本课程涉及学科众多、知识点较多且相对枯燥,对于医学知识比较薄弱的非临床专业学生而言,学习起来确实难度比较大。因此,教师在上课时要注重对授课方式及授课内容的调整。要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去了解熟悉需要掌握的重点内容。因此,就整本教材而言,上课时需要授课教师挑重点内容去讲,而重点内容也需要针对学生层次、专业的不同进行调整,不仅是对知识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删减,更重要的是授课方式更加灵活,内容更浅显易懂。最终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尽量避免过细过深过难的机制和描述内容,让其在轻松愉悦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相对简单的医学常识。针对专业特色,调整教学内容[4]。在进行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授课时,可以多讲解一些和大脑、心理学紧密相关的知识。例如,古代普遍接收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认为心脏是智慧之源、灵魂的集聚地和记忆的居所。后来经过盖伦、笛卡尔等科学家的不断探索,才形成了现在的理论,认为大脑在这些功能中占据着主导地位。而针对药学专业学生,多讲解药物作用相关的配体、受体、离子通道等知识,可能更有助于其加深对自身学科专业的理解。例如,离子通道有多种门控形式:化学门控、电压门控、机械门控。一些西药或中药可能就是存在和离子通道的结合位点,从而调控离子通道的开闭,影响细胞的活动,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应。

2改变授课方式,因材施教

“夫子教人,各因其才”,这是孔子的教学经验,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要遵循的原则。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了解所教授的专业及班级特性。针对二本及三本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班级的学生采用更有针对性的幻灯片,简单扼要地归纳授课内容。此外,还应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去学习。教师可通过临床病例分析的方式,提前把相关病例、学习资料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课后复习、查阅资料的方式进行病例分析,对上课的内容进行复习和强化,并在下一次上课前上讲台进行病例分析、讲解、全班同学一起讨论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对上课内容再次进行强化记忆,达到巩固知识点的效果。这些都是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另外,因材施教强调针对性,针对不同的班级、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授课内容;布置不同的病例分析,针对同样的问题,不同性格的学生教师应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回答。当然精美生动、逻辑清晰的课件制作也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作者通过整合教研室其他教师及自己搜集的资料,努力在授课课件里将图像、动画、视频、文字等结合起来,将原本艰深复杂的机制内容,用浅显易懂的图片或动画的方式进行演示,不但能更有效地吸引学生,而且能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通过这些手段,让学生尽量掌握所学的知识,变被动的填鸭式教学为主动学习。

3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作者通过课堂观察及课后对学生的询问及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到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积极性不高有如下原因:教材较厚、学科较多、知识点众多,难以记忆;有些内容比较艰深,难以理解。针对这些原因,作者提出了各种针对性的解决办法。首先,医学相关教材均较厚,对于非临床专业学生而言,平时接触得比较少,理解记忆确实比较困难,这就需要大家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例如,结合大纲要求,针对性地看书,花费主要的时间精力对重点掌握内容进行学习,同时多看书、多复习,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非掌握的内容只需浅读达到了解的程度就好。近些年,医学教学强调整合,如基础医学学科之间的整合、临床学科之间的整合或者医学整体上的整合教育。《基础医学概论》就是一本整合的教材,但是实际教学中每个学科只教授本学科的内容,离“整合”二字相去甚远,这就需要各个学科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多交流沟通,例如,将各个学科教师集合到一起进行集体备课,共同讨论每个学科的授课内容,并将本学科内容进行相应的调整,做到前后上课的学科之间授课内容相互呼应,学生理解起来也更加容易。同时,各个学科的教师,都是有深厚的医学背景及知识储备的,可以在上课讲解本学科课程的同时,穿插一些其他学科的知识,旁征博引,也许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比如,临床案例方式讲解炎症的红、肿、热、痛症状时,可以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引起肿胀?这就和生理学上的组织液的生成联系到一起了。

医学知识内容繁杂,记忆比较困难。每名学生要根据自己的特点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联想、掌握重点、逻辑推理、整合贯通、先整体框架后具体细节都是行之有效的学习医学知识的方法。虽然记忆的内容较多,但医学的学习不能只是记忆,要体现学,体现思考。尤其在遇到难以理解的内容多思考,查阅书籍,逻辑推导,当然课后询问教师或者查阅资料、观看相关在线视频,都是较好地征服难点的方法。例如,压力感受性反射是调节机体外周血压的重要方式,但是也可以让学生去思考,压力信号是如何传递的,神经信息如何进行编码,递质和受体又是怎么回事呢,动作电位怎么产生?这些问题也许很少有人提,但是确确实实是存在于这个案例中的。思考多了,将相关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就会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知识在你手中就会越来越融汇贯通,而不是学过这门课程就把这门课程的内容很快就忘记。

4增加教学手段

现在的教学手段很多,有启发式、问题式、微课、慕课等,可以通过配合传统的教学手段进行授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采用多种教学手段配合使用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需要教师认真研读教材,针对知识点查阅文献,积累素材,并且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及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对课程中提出的问题等进行精心设计。例如,讲授尿液的生成排放的影响因素时,询问学生有没有体会,出汗及大量喝水后如厕的次数会怎样?这样学生学习兴趣就会被调动起来,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各部分知识联系紧密,要联系对比,归纳总结才能更好地掌握。例如,学习病理生理学的心力衰竭章节时,要先引导学生复习正常的心功能活动规律及心肌细胞收缩的分子机制,进而引出心功能受损后从代偿到失代偿阶段则会发展为心力衰竭,从而引导学生顺利进入病理生理学内容的学习。通过总结,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这样会使学生理清知识,分辨易混淆的知识点。

5重视实验教学

基础医学概论所包含的多门课程都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的,教师可以通过实验教学显著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初步培养本科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同时也对理论知识进行了再次强化。还可通过积极引导学有余力的学生积极参与到教研室教师的相关课题研究,掌握最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培养科研思维,为以后的工作和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作为刚参加工作没多久的青年教师,在教学经验还多有欠缺,应多向老教师学习教学经验。本校实行青年教师配备导师制度,给每位青年教师配备一名高资历教师,帮助青年教师快速地熟悉教学科研工作。而科室的高资历教师都已从教多年,教学经验丰富,不仅对本学科知识非常熟悉,还对学生非常了解,懂得如何授课能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兴趣,更懂得如何将知识重点难点用深入浅出的方法讲授出来,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因此,青年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多听高资历教师上课,不仅能帮助自己加强自身的理论知识,还能学习高资历教师的授课技巧,帮助自己更快地成长、进步。

参考文献

[1]李彬彬,孔霞,郭向华,等.非医学专业基础医学概论教学模式优化的探索与实践[J].基础医学教育,2017,19(4):267⁃269.

[2]侯玲,陶虹,聂黎虹.“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基础医学概论课程中的应用初探[J].卫生职业教育,2017,35(18):31⁃32.

[3]宋佳玉,刘金宝,孙明振.高职院校药理学简约教学浅谈[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6,14(18):13⁃14.

[4]于丽玲,张斌.从医学生的心理需求现状探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模式[J].卫生职业教育,2018,36(2):40⁃41.

[5]闫堃,程玮,曹罡,等.教好“一堂课”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8,10(5):35⁃37.

[6]沈湛云,喻晓雁.基于“以生为本”的非中药专业中药鉴定技术分类分层教学研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8,16(1):49⁃51.

中医基础医学范文篇10

【关键词】中医学;象医学;天人合一

中医是什么?这个问题如果放在解放前不是一个问题。因为当时的西医在中国还不普及,而所有的中医都是师带徒出来的,师傅怎么教,弟子就怎么做,背汤头、背经典、望闻问切、抄方、处方、出师,没有人去思考这个问题,也没有必要去思考这个问题,中医按照它自身的理论模式和特有的运行机制在运转。可是解放后随着西医的推广,以及中医院校的建立,掀起了中西医结合的热潮后,中医教育开始套用西医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一些人按照西医的化验检查和中药药理来诊治疾病,结果走上了南辕北辙的歧路。因此,重新正确认知中医显得非常必要。

一、西医强调“之化之变”以前的原生状态,中医强调“之化之变”后的反应状态

五十多年的曲折教训给我们以启示,中医、西医是两大不同的医学体系,中西医具有不可通约性。《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之化之变”也就成了中西医思维的分水岭。西医强调解剖、生理、病理、病因、药理、疾病、治病;中医与之对应的则为藏象、证候、病机、药性、类病、辨证施治。西医强调“之化之变”以前的原生状态;中医强调“之化之变”后的反应状态。比如,一个鸡蛋,对于西医来说,主要是这个鸡蛋含多少氨基酸、多少维生素;而对中医来说,主要是看病人吃了这个鸡蛋后会产生什么反应,是补虚还是泻实,是发热还是恶寒,是补气还是补血。一支人参,对西医来说,是一个很好的营养品;但在一个中医眼中,它既可能是补益药,也可能是杀人的毒药,因为气有余便是火。中医理论思维属于“象”思维而非概念思维,是复杂思维而非线性思维。中医的概念为类概念,中医的病为类病。中医关注的重点不是病因,而是病因“之化之变”的结果,即病机。病机是导致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关键要素。中医认为是正邪相争的结果导致机体处于何种反应状态,这种反应状态是一种多因素的全身综合反应,同一状态可由不同病因、不同病理改变导致。因此,状态的解释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对状态的分类与治疗。病从纵切面、证从横切面来反映这种病理反应状态。两个人同时感冒,一个辨证为风寒感冒,要用辛温解表药;一个辨证为风热感冒,则需要辛凉解表药。

二、西医是治“人的病”,而中医是治“病的人”

中医、西医是两大不同的医学体系。西医是治“人的病”;而中医是治“病的人”,既要重病,更要重人。由于对归纳人体生理、病理属性的“阴阳”概念有“道、器”的不同,对“人”的认知层次也就有“道、器”的不同。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古人以阴阳五行学说作为认识自然和解释自然现象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并将其引用于医学领域。《素问·宝命全形论》云:“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天地有四时阴阳的变化,作为天地中的人也应顺应其变化。许多古代名医都是以《阴阳大论》(即王冰在注《素问》时补入的“七篇大论”)为圭臬,讲求“五运六气”、“天人合一”。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认为阴阳的矛盾对立统一运动规律是自然界一切事物运动变化固有的规律,世界本身就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运动的结果。作为大自然中的人,不论是养生还是治病,都应根据阴阳的变化而进行调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此处的阴阳应该是“道”这个层次的阴阳,是太极生两仪的“阴阳二气”。把人放在自然中去研究,强调要因人、因时、因地。同时,后世众多医家在临床诊疗时又多是以个体在天地人三者相互作用后的反应状态(“象”)为依据进行辨证论治的。此时,用以归纳对立双方属性的“阴阳”与具体的相关事物或现象结合后,即具体语境下的所谓阴阳已有特定的内涵,如阴虚阳虚、阴盛阳盛、阴水阳水、阴黄阳黄、阴暑阳暑等等都是有所指的,已经属于“器”这个层次的阴阳了,是可以用虚实二纲来统领的,如阴虚阳虚为虚、阴盛阳盛为实。也就是说,研究“病的人”要道器合一,既要研究病人的体质变化(“器之阴阳”),又要研究与之进行能量和信息交换的大自然的变化(“道之阴阳”),强调因人、因时、因地。

三、西医擅长于杀灭病原体,中医擅长于改善内环境

中、西医在诊疗疾病时参照系是不一样的,西医重理化指标,而中医讲天地人合一,把人放在自然中去研究,讲求人与自然、以及人体自身内部的和谐、平衡。许多人都说,中医是治本,西医是治标。这话在某些时候是有些道理的。假设人是木头,要想长出蘑菇,至少要两个条件:菌种和环境,西医擅长于杀灭菌种,中医擅长于改善环境。环境改变,什么菌也不长。环境不改变,蘑菇菌种杀灭了,还会长金针菇。这就是中医的“体质辨治法”。可见,中西医尽管存在某些不同的,但两者在某些方面、某些时候可以互补。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学西医的学生也要了解一些中医的常识、一些常用的诊治技术。我们学习了中医学后,就不至于象现在许多西医那样,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见到发炎就用清热解毒药,而应辨证施治,是热则清热,是寒的则要温寒,充分发挥中西医结合治疗的长处来为病人服务。公务员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