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地理教学范文10篇

时间:2023-09-12 17:16:16

区域地理教学

区域地理教学范文篇1

关键词:初中地理;高中地理;教学衔接

中学地理是中学课程中一门兼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特性的学科,是各学科中唯一以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和人类与环境关系及可持续发展为内容的学科。中学地理的学习包含初中与高中两个阶段,两个阶段的地理学习衔接应该是科学而循序的。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旨在把握地理学习的认识过程,注重知识、能力、情感和行为的融合和地理思维与行为能力的培养、地理思想方法与价值观的形成,并着眼于培养学生获取、处理、更新知识与再学习的能力,陶冶学生的地理情怀[1]。

一、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背景

1.课程设置模式使学生知识学习出现断层。“初二结业,初三暂歇,阔别一年,再学高中地理”,是当前中学地理课程的设置模式。由此,学生在中学地理学习中出现了断层现象。当学生在接受高中地理学习时,对初中地理知识的遗忘程度往往已经非常严重。区域地理知识的匮乏深深地困扰着高中地理教学与学生的学习和升学,这在乡村初中毕业生中表现格外明显。在现行课程设置模式下,初中地理教学与高中地理教学是相互孤立的。初高中阶段的地理教师及教学内容几乎没有交融。初中地理教师只管眼前的一亩三分地,缺少高瞻远瞩的眼光;而许多高中地理教师则没有建立系统的中学地理知识体系的意识,从而难以建构起清晰明确的地理教学思路。2.学科边缘化影响高中地理教学的顺利开展。地理学科在初二下学期以会考的形式结业,以分数段设定等级或按照百分数计分,在高中录取时参考分值不高。在应试教育依然根深蒂固的背景下,实际结果是学校和学生对初中地理教育教学的漠视。由于评价的偏颇,学生学习兴趣低落深深影响了地理教师的教学热情,而地理教师浅显单调的讲解更使学生失去地理学习热情,初中地理考试题型单调、题目简单,多为机械性记忆题目,许多地理教师或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或是给学生圈范围、划重点,这种“应试”教学模式深刻影响高中阶段地理教学的顺利开展。中学地理学习包含初中与高中两个阶段,两个不同的学习阶段有着各自的学习特征。如何实现初高中地理教学的平稳过渡,以提升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适应高中地理学习的需要是目前中学地理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参照中学地理课程标准、地理高考要求及福建省的中学地理教学实际,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可从加强系统地理知识教学衔接、强化区域地理教学衔接、加强学习方法教学衔接等方面入手。

二、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路径

1.加强系统地理知识教学衔接。初中地理知识框架以自然地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的顺序建构。高中地理则分成三个模块: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选修模块。近年来初中地理知识明显简化,而高考地理对学生知识与能力要求则保持在较高的难度。高中地理知识在初中的基础上梯度增强,角度多维,广度拓宽,跨度增大,深度深入。因此,教学中加强初高中系统地理知识衔接显得尤其重要。通过解读高考地理考试大纲、初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整合人教、湘教、鲁教、中图等版本地理教材,分析近几年各地高考地理试题等工作,按专题梳理出初高中地理知识的衔接点及在高中地理教学中需要补充与深化的部分知识[2-3](表1)。因此,要求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明确初高中地理课程之间知识、能力要求上的差异,有助于形成清晰的教学思路,在教学活动中张弛有度。在初中地理教学阶段以更高的目标为导向,适当渗透高中地理知识,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地理科学的知识框架与思维模型,同时建议学生作学习笔记;在对学有余力且有兴趣的学生进行个别教学时,可以对高中的知识进行较大幅度的扩展延伸,并为学生课外自主学习提供相应的指导。2.强化区域地理知识教学衔接。区域地理作为地理学习的知识与技能贯穿于地理学习的始终,深刻地反映了地理学科的综合性特点,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既有整体性又有差异性,各地理要素放在一个区域,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体现了高考试题考查能力的主旨。由于初中地理教学的简化导致大部分高中学生对于区域地理背景知识了解甚少。在高二阶段名义上是“复习”区域地理,实则等同新授课。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根据地理学科的区域性、综合性特点,在落实区域地理知识的基础上将初高中地理知识有效衔接,帮助学生建构系统的区域地理知识框架,熟悉区域位置,分析区域特征,比较区域差异,发现区域问题,做出合理分析评价成为高中地理教学中需要师生齐心协力认真对待的课题。(1)加强分区主题式教学,使学生掌握区域地理分析方法。通过复习区域地理,明确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象气候、水文、植被土壤、自然资源、自然灾害)与人文地理特征(人口、城市、工业、农业、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生态环境问题),建构区域地理知识框架。由于区域空间位置不同,影响区域的自然要素存在差异,某些地理要素在一定的空间相对稳定统一,形成该地区的整体特征;而在另一地区则会因为某些要素的变化而形成不同的特征。有时相同的地理事物中会存在差别,而不同的地理事物则可能存在联系。在分析区域特征的基础上类比区域差异,设定教学主题,可以使学生深入系统地掌握区域特征,了解区域差异[4]。在分区教学中设定区域特色鲜明的案例情境与探讨主题,使“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素养。以世界地理为例,可设置的部分主题如表2所示[5]。根据区域实际差异,探讨主题问题的设定视角与维度应有区域特色。初中阶段大尺度世界地理的探讨问题比较宏观,而在学生已经具备的区域地理知识的基础上,高中阶段探讨问题的设置可以比较微观,可以是中国四大地区、某一具体省区、某一市县甚至某一个村落。把区域地理知识当作载体,提出具有区域特色的地理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在学习与复习中训练地理思维品质,建构系统的地理知识体系。(2)深化区域地理专题教学,为学生建构模块化知识体系。将宛如涓涓细流的地理知识按照模块汇聚成专题的海洋,变换角度,以知识的内在联系类比归纳、图文转化、纵向递进和横向迁移,调整学生的认知结构,重新编组中学地理知识,建构专题化的地理知识体系,使学生的地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培养学生对地理事物发展规律和内在联系的分析能力。在初中地理学习阶段,教会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对高中阶段的深入学习作用显著,应适时开展专题性的地理教学,给学生的学习提供另一扇窗。如在学习“气象与气候”知识模块时,可以将七年级上册气象与气候、七年级下册世界各区域的气候、八年级上册中国的气象与气候,以及教材与地图中出现的气象气候对自然与人文环境现象的影响提取出来,形成角度多维、内容丰富的专题,再学习有关内容时还可穿插复习与小结。而高中阶段的地理教学可以从更多的视角,以更深的维度开展专题化的地理教学。从知识专题的角度,以区域地理穿插渗透其间,可以划分为地球的运动、气象与气候、河流湖泊与海洋、地质与地貌形态、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人口与环境、城市与城市化、农业、工业、交通、区域可持续发展、地理界线、自然灾害、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等模块;若以题型的角度,可按照空间定位型、提取信息型、推理转换型、规律提炼型、时间计算型等专题组织复习。在初中地理学科处于边缘位置和初中区域地理教学被明显简化的情况下,以高瞻远瞩的眼光突破应试教育的束缚,在教学中加强渗透初中区域地理的学习是必须的。在班级授课的基础上对部分学生进行个性化教学,在趣味开放的教学中为学生初步建构地理知识体系,发展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记忆理解能力、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读图析图与图文转换能力、语言组织能力等,为学生学习高中地理打下坚实基础。33.培养地理图表判读能力,加强学习方法的教学衔接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地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均依存于一定的地理空间,有了空间定位才有空间联系与空间结构等一系列地理效应,而这一切需要通过地理图表呈现。地理图表作为地理信息的载体,是地理科学的学科语言,成为地理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伙伴。良好的地理图表素养将使学生终生受用,培养学生的地理图表能力是地理教师需要长期坚持的职责,也有利于实现初高中地理知识的平稳过渡。地理图表的信息量大、知识密度高,许多需要琐碎语言表达的地理知识都可以通过地理图表清晰直观地呈现出来。许多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现象、要素以地理图表呈现,可以进一步发展形象思维,以动态思维解析地理事物。地理图表能力包括注意、观察、记忆、想象和思维等多种基础能力。地理图表是学生获取信息的背景,建构地理空间依据和发展想象思维的媒介[6]。学会读图对初学地理的初中生而言是巨大的挑战,对高中文科生难度也不小。学生学会读图的前提是掌握地理图像的基础知识。在中学地理学习中应由浅及深,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地教会学生阅读地理图表,提升学生思维能力。(1)养成地理图表要素阅读习惯。对地理图表上呈现的地理要素进行阅读是重点。在阅读时一般先观其大略,了解所读图表包含的地理信息,然后按照主题、题目要求详细判读地理事物的分布与变化规律,还可以深入挖掘图表信息背后的地理元素。对于中学生而言,地理图表阅读建议遵循一定的顺序:反映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特征的(气温与降水、气候类型、洋流、人口、城市、自然资源等的分布)一般按照地理事物的空间顺序,即自西向东,从北到南,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阅读;反映地理事物随时间变化的(如地球公转与季节更替、人口增长历程、气温与降水的变迁、河流湖泊的演变等)一般按照时间顺序阅读;反映揭示地理事物内部联系的(区域气候形成示意图、区域城市、工农业的区位分析示意等)可按内在因果关系阅读;从自然地理现象到人文地理现象的一般先阅读自然现象再阅读人文现象[7]。(2)布置个性化阅读地理图表作业。从初中开始,便应根据知识的特征并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征,经常性地指导他们阅读地理图表。既面向全体学生指导其掌握常规读图表的方法,又针对学生实际进行个别指导,使其找到适合自己的地理图表学习方法。在阅读地理图表作业的设置上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思维及认知水平的差异,编制不同水平的阅读地理图表作业。初中阶段的作业设置应侧重于现象的描述,以熟悉区域为目标。而高中阶段的作业设置应注重现象背后的信息提取与分析思维,以建构地理思维模型,探索各地理要素的联系为目标(尽量使用贴近高考的黑白地理图表)。地理图表教学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和技能训练,而是培养能力、训练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充分感知、丰富想象、活跃思维,改变重文字轻图表、重结论轻过程、重传授轻思考、重积累轻运用的做法。(3)指导学生建构心理地图。地理教学对地图阅读、地图解释等颇为重视,然而却忽略了对学生心理地图的培养。许多学生到了高中阶段,对曾经熟悉的区域地理地图会感觉很陌生。学生的心理地图是丰富的学习资源,能够引导其进行地理思维[8]。

在初中阶段拥有丰富心理地图储备的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后能够随时调动心理地图,游刃有余地学习高中地理。心理地图如果不注意保持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从记忆中逐渐衰退分解,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指导与训练,启发学生经常性地去阅读地理地图;当学生在初中阶段建构起较为稳定的心理地图后,到了更高阶段的学习会更加自信从容。思想的传递仿佛薪火相传,深入探究初高中地理教学内容及方法的衔接对学生的学习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在今后的教学探索中,初高中阶段地理教学均应紧密结合学生心理与思维特征,注重知识、能力、情感和行为的融合和地理思维与行为能力的培养、地理思想方法与价值观的形成,并着眼于培养学生获取、处理、更新知识与再学习的能力,陶冶学生自然与人文情怀,提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王树声.中学地理教学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袁少民.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策略探讨[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2(11):9-10.

[3]相炜地理研究室.2012年高考地理试题统计分析与评价[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2(07):8-39.

[4]王树声.中学地理教学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5]蒋程程.区域地理双轨式教学策略的运用[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2(11):12.

[6]王树声.教海求索五十年——我的地理教学实践与思考[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7]李家清.新理念地理教学技能训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区域地理教学范文篇2

关键词:中原城市群;地理教学

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对城市发展有很重要的影响,同时对我们的地理教学也有非常大的借鉴意义。因此,我认为有必要探讨一下中原城市群发展与地理教学的关系,以及有可能对地理教学产生的影响。

一中原城市群

城市群是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布局不同数量和规模的城市而形成的空间布局形态和城市化载体。中原城市群位于中国的中东部地区,其中涵盖了5个省30个市,其中包括河南省的18个市、山西省的3个市、山东省的2个市、安徽省5个市、河北省的2个市,它们之间建立了紧密的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等各方面的联系。

二“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与地理教学的关系

(一)“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能很好地诠释地理素养。“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虽然是国家发展规划但是对于培养学生地理素养有重要作用。地理核素养是地理学习中经过地理学习后所养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品格,包括地理知识、地理观点、地理方法、地理能力、地理态度、地理情感等构成要素。[1]中原城市群包括5个省18个城市,涉及该区域与其他城市群空间上的划分,及本区域内整体性和差异性的区分,有利于培养学生区域认知能力,培养学生们的地理空间观念。“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所涵盖的30个城市涉及自然、人文和社会等各种因素,城市之间各因素相互影响、优势互补、促进共同发展,因此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综合思维能力。中原城市群以人为的方式划分出来,但人类生活在这个区域内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同时仍然要尊重自然,实现人地和谐、协调持续发展,同时我们身处在这个城市群中,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人地和谐的地理观念。“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看似是一个区域的发展规划,其中却包含着很多地理知识,不仅包含了中原城市群的区域地理知识,同时也涉及各个城市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识。通过对“中原城市群”的了解与认识,可以丰富我们的地理知识,强化地理观念。(二)“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与地理教学内容紧密联系。高中地理教学内容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自然地理是地理学习的基础,但随着人口、资源、社会的不断发展,问题的不断出现,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重要性越发彰显,所以在地理教学中更加重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学习。“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的充分体现着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知识。第一,中原城市群包括不同等级的城市,虽然城市的发展状况各不相同,但现在他们同属于一个城市群中使得各地联系更加紧密,城市化现象更加明显,这些对于我们地理教学很有价值。由于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中建设重要节点城市和培育现代中小城市,这些发展规划将会推动城市土地利用和城市功能分区进一步细化和调整。同时将会成为地理教学中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分析比较好的研究范例,对于地理教学有很好的创新和推动作用。第二,以郑州为核心发展“米”字形高速铁路网和现代综合交通枢纽格局正在加速形成,立体交通综合交通网络不断完善。“米”字形快速铁路网是在京广铁路和徐兰“十”字形快速客运通道基础上,建设郑州到万州、郑州到济南、郑州到合肥郑州到太原高速铁路,“米”字形大体是:“一竖”是京广高铁;“一横”是徐兰高铁;“一撇”是郑万铁路从郑州到万州;“一捺”是郑州到合肥的郑合高铁;“两点”是郑州到太原的郑太高铁,和郑州到济南的郑济高铁。“米”字形高铁的建成将使得我国交通运输网更加完善、便捷。对于地理教学中交通运输布局的线路的讲解补充了更加崭新的知识,同时对于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影响将会补充更多和更新的案例。如新郑机场的建成加强了我们与其他城市甚至世界的联系;郑汴一体化中郑开大道的建成,加速了两个城市间的发展和联系;同时郑汴城铁、郑焦城铁的通车使得城市之间交流更加频繁,人们的联系更加紧密。一小时城市圈的提出、郑万高铁、郑济高铁的规划建设等这些都将为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这都是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方式,都属于地理教学的重要内容。第三,中原城市发展规划中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集中发展产业集群、加速发展新兴产业、深度发展服务业等,其中包括很多人文地理的知识,这些对于我们地理教学有重要作用。中原城市发展规划的政策支持这一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可能会使得该区域工业地域发生变化,同时区域联系更加紧密,区域协调发展更加和谐。区域经济发展、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都属于地理教学中区域地理的重要内容。如中原城市群区域农业发展和区域工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可以为我们地理教学提供很好的素材。中原城市群集中发展产业集群、加速发展新兴产业这些措施对于中原地区发展有重要意义,同时可能为以后中区域联系地理教学提供很好的利用价值。第四,中原城市群建设深度挖掘文化旅游产业,推动区域旅游联合发展,使得中原地区旅游文化进一步发展,对于旅游地理教学很有帮助。

三中原城市群发展对地理教学的影响

(一)“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的实施会影响区域地理的教学。“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的实施正在影响着区域的发展,对区域地理产生影响: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联合发展加快城市化的进程;“米”字形综合经济发展轴的建成对于我国交通运输网的布局产生重要影响;区域的联合发展会影响工业、农业的发展方向,促进产业升级;各个城市文化旅游业联合发展会对中原地区文化产业、旅游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二)转变地理教学理念,“学习身边的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更要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地理教学的内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学生更有兴趣学习。我们身处在中原地区这一发展规划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中原城市群发展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利用学生身边的变化和例子来进行教学,学生们能够有切身的体会,以此作为学习的素材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三)全面挖掘地理教学素材。我国地理教学普遍存在就教材讲知识的现象,现在素质教育要求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对教师要求不仅仅局限于传授课本知识,更要多角度、全方位的挖掘地理教学资源,从而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能力。“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是从国家发展规划中提取出来的,部级城市发展规划包括多个,我们可以从中发掘素材,使得教学素材更有新颖性和独特性,同时在挖掘教学素材时也要注意准确性。(四)进行试题编制。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正在慢慢实施,这一措施对于城市发展、区域建设、交通运输网的布局等地理教学内容息息相关,同时国家还制定了其他的区域发展规划,这也是一个相对热点的话题,所以地理试题的编制也将会利用这一方面的相关信息,使得地理试题更加新颖、更加全面。

参考文献

[1]王向东,袁孝亭.地理素养的核心构成和主要特点[J].课程.教材.教法,2004(12):64-67.

[2]欧海燕.“一带一路”与地理教学[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5(11):14-15.

区域地理教学范文篇3

关键词:核心素养;地理教学目标;达成措施

教育部门在新课改中明确指明,要全面深化教育事业,提升人才的培养质量和效率,而地理教学改革则是该工作的重点。地理学科本身就有着很强的实践性,在教学时,教师只有将地理知识和实践进行有机结合才能够达到教学的目的。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教师还必须将核心素养和地理知识进行融合,在教学目标的引导下完成一系列的教学任务。

一、核心素养下的地理教学目标设计

(一)教学目标设计依据。在地理教学目标设计的过程当中,必须要遵循以下几个设计依据。第一是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地理核心素养的养成可以说是素质教育的集中体现,在教育的时候包含了很多的素养,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以及实践能力等,在这些能力当中,任何一个都不能缺少,也正是因为这些素养的存在,使得地理体系成为了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在地理教学过程当中,应用进这种教学理念,会渐渐感染学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当中转变对于地理的认识和认知,甚至还会在品德道德放方面也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在地理教学目标设计的时候一定要遵循地理学科本身的核心素养,并在之后的教学过程当中融入进去,真正落实到要点处。第二是地理课程标准。任何教学目标的设计都应当是和课程标准相匹配的。首先,教师必须要将新课程标准内涵实施落实。其次,按照有关的内容标准对目标进行设计,并且把内容标准进行适当程度上的分化,再和班级的实际情况进行结合,构建成为全新的教学目标。教师在进行整体教学的时候,也应该根据课程标准来进行实施,这是实现地理教学高效率的有效途径。第三是地理教材内容。不管是语文教学目标还是数学教学目标,都要在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实现,教师需要按照不一样的课本和辅助资源以及教学设施来重新定义教学目标,因为地理学科都是接触的各个国家及各个地点地理知识,有着比较强的实时性和变化性,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还应该根据社会当前的趋势进行设计,这样有助于学生养成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二)教学目标设计的注意事项。在核心素养背景下设计地理教学目标,有两点注意事项,第一,要将地理教学目标的完整性体现出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要将立德树人思想贯彻到底,久而久之,就会在潜移默化之中将这一思想灌输给学生,以此来提高地理学科教学在学生心中的地位。在传统的地理学科“三维目标”当中,很多目标都是缺乏一定协调性的,地理是一个整体,很多环节都是可以联系起来的,如果教学目标之间彼此脱节,就会导致整个教学过程也变得零散起来,这对于学生将来的发展是很不利的。并且,有的教师在教学时,太过于重视学生技能的掌握,以至于和教学目标不符合,总之,导致教学目标和实际教学割裂。在地理学科当中,其核心素养对于三维目标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在这一形势下,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必须要深入了解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含义、作用等相关知识。在设计地理教学目标时,也应当尽量满足协调性和整体性特征,这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必经途径。第二,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尽可能将地理核心素养体现出来,地理核心素养一共包括了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念、实践能力以及区域认知能力四个方面,在每一个内容当中又可以分成几个水平。通常情况下,这几个方面强调的是学生的基础性认知性,在这个阶段要求学生可以对一些简单的地理现象有所认知,并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分析给出初步的地理信息,如在观察完之后可以说出是盆地,还是丘陵等。三级水平要求学生能够对一些简单的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解释,来提升学生的基础解析能力。二级水平要求学生可以和一些较为复杂的地理现象进行结合,并对现象进行充足的说明,并举例说出类似的地理现象。一级水平要求学生可以和实际的城市区域地理知识相结合,并对其进行创造,养成创造性思维,而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就可以按照这几个级别来进行定义。

二、核心素养下的地理教学目标实现措施

(一)充分体现地理学科的思维及方法。地理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师必须要重视四大体系的建成,首先,人地协调观这一块,人地协调观就是指的对人和地理环境关系研究的学科,在这一板块中,教师要将重心放在地理知识的开发和延伸上,将人和大自然的关系进行调整,可以和谐相处。其次,是区域认知性和综合思维这两方面,这两个方面其实就是体现地理学科区域性和综合性的地方,而这两个特征也是地理学科久存的。区域性就是代表的两个地区之间有着差异,而综合性则反复强调了地理的整体性。另外,实践能力是指的地理教学要不断提升学生的地理知识应用能力,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使用,地理也是如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除了传授给学生地理理论知识之外,还应当尽可能制造实践机会,这是验证学生学习结果的有效方法。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野外考察,在考察的时候,学生可以将自己课堂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用到实地中,而这也是核心素养的体现。比如,教师组织学生一同前往学校周围的观光农业区,让学生进入实地调查农业区的变化条件,一般来说,农业区的变化条件包含了市场、交通、技术等。学生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进去,对农业区的变化因素进行分析和判断,并将变化可能造成的后果写下来,并做到举一反一。这样一来,学生不仅掌握到了相关的地理知识,还懂得了如何对实地进行调研,在将来的就业上也有一定的帮助。(二)重视问题式教学。在我国实际的地理教学过程中,基本上都是脱离实践的,问题式教学旨在把课堂内容糅合在一起,并从中发现问题,该教学模式可以分成四个步骤,先整合知识,再提出问题,然后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先将课本上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整合起来,再给学生制造足够的时间使其自己思索,针对一些比较复杂的地理知识,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组队共同完成。在学生讨论过后,教师让学生将自己的疑问提出来,在问题得到认可之后,再让学生从中寻找答案,从而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架构。地理是来源于生活的,也是服务于生活的,为了让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看到地理现象,在条件不允许的前提下,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呈现一些实时图片或视频给学生看,当学生进入解决问题这一阶段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自主发表自己的意见,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也渐渐得到了升华。比如,教师将“德国某矿区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何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核心,当学生在综合学习了矿产资源这一内容的基础上,再结合德国的经济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矿产资源和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最终为该问题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在“德国矿区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何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问题上,首先,教师要了解学生对于这一类型的知识基础认识有多少,对于学生对于该问题可能存在的疑惑要做好准备。其次,教师要设计一个问题链条,站在自然地理的角度上对德国的地理环境与人类之间的关系进行大致的阐述。比如,德国某矿区的地理位置是怎样的,今年经济发展态势如何,将来发展如何,存在哪些问题等。这些问题之间有着层层递进的关系,有着较强的逻辑性和细分化,而这样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对遥远的事物有所了解,并且,这一过程是全班一起参与进来的,有着较强的覆盖性。在实际的地理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要尽可能防止一个学生只解决一个问题,这样只会导致事倍功半。(三)在教学中应用进现代信息技术。二十一世纪的到来也带来了很多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实施地理教学,教师应该懂得如何正确且适宜地使用信息技术,在使用信息技术时,既不能过度地使用也不能不使用,3S技术和谷歌地球等技术的出现,的确给地理教学带来了很大的优势,但是,由于有的教师使用不恰当,导致过度使用,而将传统的地球仪和挂图遗忘了。在传统的地理教学中,地球仪、板图、标本等都是经常用到的教学工具,在今日,当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高效率教学手段之后,也不能忘本,没有一件事物是十全十美的,信息技术有优势也有劣势,如果教师在使用的时候没有掌握好方法和尺度,就会导致物极必反的负面结果。在教学时,不能过度崇拜高新科技,为了更好地体现出地理教学效果,教师必须将传统教学工具和现代技术进行有机的结合,从而形成互补,提升我国地理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

三、结语

在核心素养教育形势下,地理教学改革迫在眉睫,地理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取决于教学目标的好坏,因此,为了全方位促进我国地理教学的质量体系保障,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复合型素质人才,在设计目标时,教师必须充分体现地理学科的思维及方法,重视问题式教学,在教学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此同时,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还应当关注教学目标设计的几大设计依据和需注意事项,这是保障地理教学高效率落实的关键环节。

参考文献:

[1]沈慈勇.重构富有地理思辨的课堂教学———以初中地理第三节世界的地形第二课时“学看地形图”为例[J].地理教学,2019(11).

[2]田肖肖.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初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衔接研究[D].2017.

[3]张铁牛,朱锦伟,黄嘉永,等.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校园活动课教学与评价[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3).

区域地理教学范文篇4

关键词地理教学改革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指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也就是同志指出的:“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思想是当代最重要的科学思想,同时也是人地关系最高道德水准,运用科教手段,为推进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1可持续发展促进了中学地理教育理论的系统化、科学化、时代化

20世纪初期以来,由于世界一些落后民族的相继独立和经济的发展,使世界人口急剧增加。资源的匮乏及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使地球环境日渐恶化。如何协调自然环境和人类文化生活的关系已经成为国际地理学界面临的主要研究课题。世界许多国家在地理教育中开始了新的改革和创新,逐渐形成了较系统的科学的现代地理教育理论。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又进一步充实了人地关系和谐论的地理教育思想。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可持续发展”为主题通过了《21世纪议程》,标志着可持续发展理论得到了全球共识。因此,可持续发展的人地和谐论必将成为未来各国地理教育发展的基本理论,这表明了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科学性和系统性的现代地理教育理论日臻完备。

2可持续发展思想敦促了中学地理教育的目的全面化、综合化

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意味着一场深刻的变革,是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变革,是人类行为的变革。公众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也是环境的管理者;提高公众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倡导公众积极参与,是中学地理教育目的的新内容,同时也是中学地理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作为中学地理教育,它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对全体学生———这支未来可持续发展参与者的大军进行可持续发展思想意识教育。通过可持续发展教育,激励学生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观、从观念上改变自己错误的环境意识,规范自己的行为方式,积极推动社会的参与,使人们不断提高环境意识,从我做起,从日常行为活动中做起。进而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方法来改变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使人类和生态朝着良性方向持续发展。1992年8月,在美国华盛顿召开的第27届国际地理大会上通过的《地理教育国际宪章》,呼吁各国重视地理教育,并对地理教育的性质、任务、内容、策略等做出统一的、规范化要求,其意义就在于此。拓宽了中学地理教育目的,使其全面化、综合化。这也是中学地理学科相对于基础教育其他学科在素质教育中的独特作用。它使学生具有21世纪建设人才参与可持续发展所必需的环境意识、地理素养和地理能力。为此,中学地理教育应受到各级教育领导部门的重视,使其在21世纪这一历史时期有效发挥其特有的功能,为未来人才的素质建设做出贡献。

3可持续发展思想促进了教学内容的更新

随着现代地理学的发展和改革,许多现代地理的新知识、新成果,及时反映到地理教学内容之中。特别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内容的加入,加强了资源保护、生态保护、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内容。要求合理使用、节约和保护水、土地、能源、森林、草地、矿产、海洋、气候、矿产等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综合利用水平;建立科学、完善的生态环境监测、管理体系,形成类型齐全、分布合理、面积适宜的自然保护区,建立沙漠化防治体系,强化重点水土流失区的治理,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加强城市绿地建设,逐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将成为地理教育的主要内容,体现出教学内容改革的时代特征,同时这也是世界各国地理教育改革的新趋势。

3.1增加新的地理观念和学科思想教育的内容

为适应参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应在地理教学内容中增加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地理观念以及新的生产观、消费观、发展观、价值观等的教育内容。这些新的地理观念和信息,可参考《里约宣言》、《21世纪议程》和国际地理联合会地理教育委员会制定的《地理教育国际宪章》以及我国政府制定的《中国21世纪议程》等文件。这些内容的增补会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环境意识和行为习惯。3.2减轻知识学习的负担,加强地理能力的培养

地理能力是顺利完成地理活动,即地理认识活动和地理实践活动所必需的能力的总和。现代教育观认为,能力培养是基础教育阶段第一位的任务。因为接受知识是一个终身过程。随着知识的快速更新,使学生具备各种学习过程所需要的能力,比获得知识更有价值和意义。所以,中学地理教育也应把地理能力的培养视为中心任务。

3.3系统地理要强化人地关系,突出学科的应用性特色

系统地理的教学内容改革必须走出为学知识而学知识的误区,同时也要避免在知识上面面俱到。在人地关系的教育上应改变重说教、轻能力的现状。避免只是从消极方面对人类活动加以限制,而要从积极的角度指出人与自然持续发展的方向。公务员之家

为此,系统地理的教学内容要体现两条原则:一是强化人地关系,使学生懂得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并预测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以正确地调控人类自身的生产和消费的活动方式;二是突出地理应用的特色,使学生明确所学各类地理系统及要素性质,物能的流动和转化,演变和发展规律的意义,并掌握利用、改造和保护各类地理系统的基本方法及合理开发利用各种自然资源的方式和途径。

3.4区域地理要突出区域发展条件、问题和区域发展方向、策略两个方面

参与可持续发展,必须以地域为依托。区域地理研究的意义就是在具体的地域范围内,对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综合考虑,协调解决。区域地理的教育目的不能只是让学生记住一些地理名词和地理分布,了解区域地理现状,而是要让学生运用地理基础知识和原理,分析、解决区域地理问题。所以,区域地理教学内容能更深刻地揭示人地关系,为地理应用提供广阔的领域。为此,从区域条件、问题,区域发展方向、策略这一新的视角重建教学内容结构模式,培养学生以后参加地区持续发展工作所需要的基本方法和能力。

4可持续发展对地理教育工作者的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到主导作用,在实现学生主体地位中起到关键作用,教师的自身素质直接影响学生素质的培养。因此,作为地理教育工作者应不断了解国内外最新的关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动态,提高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以便于更好地、更快地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

4.1积极掌握和充实新的理论性知识

作为一名中学地理教师,要达到使学生进一步获得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基础知识和能力,使学生进一步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和品德教育,应重视地理教育发展趋势,及时适当地调整地理教育工作,积极跟上时代的发展,不断地用新理论、新知识充实头脑,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关注国家发展,让教学工作紧密联系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培养合格的中学生打下坚实的知识、理论基础。同时应密切关注地理教育理论的充实、更新,及时了解掌握地理教育新理论。除此之外,作为地理教育的工作者,在地理教学活动中,应注意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领域内的新思想、新观念,以便在教学中恰当借鉴利用其研究成果。

4.2提高思维能力、不断改善教学方法和手段

为了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地理教学法的研究和利用。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思想道德情操培养时,必须充分研究教材,利用教材,设计出形式新颖、图文并茂、具有启发性、思考性特点的课堂教学及课外活动实施方案,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增大教学活动容量,改进和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接受知识,思考问题的热情和兴趣,圆满完成地理教育工作的时代使命,最终贯彻可持续性发展思想。

5构建新的地理教学模式、方法体系

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确定的情况下,教学模式、方法就是教学过程的核心部分,是完成教学目标的保证。要完成地理教学目标所提出的新任务,不是任何一种单一的教学模式、方法所能承担的,而是需要多种教学模式、方法所组成的结构体系共同完成。所以我们要探索多种地理教学模式、方法,使它们在实现地理教学新功能中发挥优势,最终实现完全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李继术.浅谈中学地理教育的发展趋势与策略[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6)

2刘健.中学地理与可持续发展教育[J].课程·教材·教法,2002(9)

区域地理教学范文篇5

[关键词]新媒体;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策略新

媒体以一种重要教学手段的角色助力教育事业的现代化发展,目前国家和社会都愈加关注新媒体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新媒体在实现师生沟通、学生自主学习和家校共育等方面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在高中地理课外的延伸领域更体现出独特的优势,对于完善高中地理教学,加强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新媒体整合于高中地理教学的优势

1.实现教学资源的多元化发展。第一,通过媒体设备教师可以方便快捷地整合并充实地理教学资料,同时新媒体放宽了地理教学的地点和时间,让教师可以随时分享教学资源,促使教学资源多元化发展。第二,新媒体实现了地理学习资源的共享,为学生创造了更多的机会和空间去了解大数据时代下无穷的地理知识,获取更加多元化的信息。2.实现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发展。新媒体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高中地理学科教学的方式和途径。各种新媒体的出现扩大了教学手段和方式的选择空间,教育从传统单一的学历教育和课堂教授逐渐发展成了多层次的终身教育。高中地理教学方式与新媒体在深入融合过程中,各种媒体、网络设备等得到充分利用。3.实现了师生关系的平等化发展。新媒体有效地优化并改善了教师与学生之间交流、互动的关系及形式,实现了师生之间平等、自由的双向良性沟通。新媒体下的双向沟通具有跨时空交流的优势,地理教师可以随时向学生发送一些学习信息和资料,同时还能及时地解答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跟进学生学习进度;学生则可以更便捷地表达自己的思考,激发自主学习的动力。

新媒体整合于高中地理教学的具体应用

高中地理教育的核心素养构成可以用“一线三面”来体现,其中人地关系为主线,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能力为三面。人地协调观是地理学和地理教育的核心观念,也是高中地理教育核心素养的关键内容,主要指的是学生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形成协调关系必要性的理解、判断和认识。下面就围绕人地协调观,分别从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能力三个方面,探究新媒体整合于高中地理教学的具体应用。1.利用多媒体进行地图教学——区域认识。区域认知属于地理学基本的认知方法之一,培养学生区域认知能力,就是让学生养成以区域角度看待地理问题的习惯,从而运用区域比较、区域综合分析的方法进一步探索区域人地关系和区域特征,最终形成以因地制宜为原则进行区域开发的观念。培养学生区域认知能力通常有三种途径,第一是勤于使用图片,让学生养成读图、绘图和用图的学习习惯;第二是培养学生图文、图图的转换能力;第三是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定位能力。地图是地理教学中最主要的辅助工具,在教学实践中以地图为基点整合新媒体与地理教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高中地理知识琐碎且涉及范围广,而高中生的见闻和视野都比较有限,因此学习压力较大,以单一的理论讲解方式来传授知识,难以让学生形成预期的区域认知能力,所以地球仪和地图等辅助工具的应用就非常有必要了。而将地图与多媒体技术结合进行教学,能让地图的呈现方式由静态变为动态,甚至实现山川河流等地理地貌的三维立体展现,可以激活学生的感官思维,这就是区域认知里的养成读图习惯和培养空间想象能力的动力。以高中地理必修科目《工业地域的形成》为例,教师教学时可以将教学内容所涉及的生产上的工业联系、非生产空间上的联系以及工业地域的划分标准等内容通过多媒体技术呈现于直观形象的关系图中,以知识串联讲解的方式,让学生以观察图片为主的形式了解按成因分类的工业地域和按发育程度分类的工业地域分别有哪些,进而拓展认知工业分散与工业地域的联系,认知各个关系图之间存在的前因后果或者前后铺垫的关系,一步步地让学生在头脑中构建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2.巧用GIS技术整合地理教学——综合思维。综合思维是地理学基本的思维方法,要求学生从多个维度分析地理事物和现象,理清每个要素之间的作用、影响和制约关系,试着解释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早期发生以及后期演化过程,进而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对地区发展进行综合分析,并且能够用辩证的态度看待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将新媒体中的GIS技术与地理教学整合能更好地将地理学的综合性和区域性特征体现出来。高中地理GIS教学法是让学生应用GIS软件将地理数据和信息进行数据化处理,进而从时空的角度对诸多地理要素进行分析,最后用直观易懂的图像、图表和数字的方式将分析结果表达出来。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教学为例,可以运用GIS技术软件ARCMAP软件平台,围绕区域地理教学思路设计教学案例,即“阅读课本—查找资料—自主分析—讨论结果—提出建议”。为了让学生了解珠三角具有怎样的自然区位条件,首先让学生打开ARCMAP添加好中国地图,并使用空间查询功能了解珠三角地理位置等相关数据,初步建立珠三角自然因素图层,再对比地形和气候图层分析出珠三角的地形和气候优势。其次用同样的方式分析珠三角的社会经济因素。最后教师指导学生将珠三角的各个图层分析叠加在一起,从而更加综合全面地对珠三角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区域影响因素展开分析,在这个分析结果的基础上理解教材提供的当下该地区的国内和国际环境,最终总结出有利于珠三角发展的工业化条件。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亲身体验了叠加诸多有关地理要素的过程,在叠加分析中更好地理解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从而提高了综合思维能力。3.利用新媒体打造地理活动——地理实践能力。地理实践能力指的是人的某种品质和行为能力,主要体现在社会调查、地理户外考察和模拟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中,具备地理实践能力是灵活运用地理工具完成地理活动的基础。培养学生地理实践能力的第一步就是要让学生走出课堂进行实地观察。传统观念认为媒体技术在地理实践活动中的应用仅限于构建虚拟的试验,让学生课堂上拥有将所学知识加以运用的实践体验,但这根本达不到核心素养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要求。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全球定位系统(GPS)》为例,教师可以利用新媒体中的通信软件和定位系统建立学生、教师和家长“三位一体”的家校合作关系,在确保地理实践能力培养的持续性和连贯性的同时,解决学生外出的人身安全问题。教师可以选定出发地和目的地,让家长课后驾车,学生使用手机或者汽车上的GPS导航,与家长一起在语音提示下完成行程,从而让学生切实体会GPS导航的工作过程。再例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一节的教学,教师可以让学生记录自己家里的用水情况,并制定出家庭节水计划。针对实践活动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学生可以通过微信或者QQ及时与教师沟通,由教师给予指导,最终自己制定出家庭节水计划。这种新媒体提供的及时沟通的平台,是助力地理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地理实践能力的重要渠道。

区域地理教学范文篇6

关键词地理教学改革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指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也就是同志指出的:“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思想是当代最重要的科学思想,同时也是人地关系最高道德水准,运用科教手段,为推进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1可持续发展促进了中学地理教育理论的系统化、科学化、时代化

20世纪初期以来,由于世界一些落后民族的相继独立和经济的发展,使世界人口急剧增加。资源的匮乏及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使地球环境日渐恶化。如何协调自然环境和人类文化生活的关系已经成为国际地理学界面临的主要研究课题。世界许多国家在地理教育中开始了新的改革和创新,逐渐形成了较系统的科学的现代地理教育理论。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又进一步充实了人地关系和谐论的地理教育思想。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可持续发展”为主题通过了《21世纪议程》,标志着可持续发展理论得到了全球共识。因此,可持续发展的人地和谐论必将成为未来各国地理教育发展的基本理论,这表明了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科学性和系统性的现代地理教育理论日臻完备。

2可持续发展思想敦促了中学地理教育的目的全面化、综合化

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意味着一场深刻的变革,是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变革,是人类行为的变革。公众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也是环境的管理者;提高公众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倡导公众积极参与,是中学地理教育目的的新内容,同时也是中学地理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作为中学地理教育,它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对全体学生———这支未来可持续发展参与者的大军进行可持续发展思想意识教育。通过可持续发展教育,激励学生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观、从观念上改变自己错误的环境意识,规范自己的行为方式,积极推动社会的参与,使人们不断提高环境意识,从我做起,从日常行为活动中做起。进而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方法来改变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使人类和生态朝着良性方向持续发展。1992年8月,在美国华盛顿召开的第27届国际地理大会上通过的《地理教育国际宪章》,呼吁各国重视地理教育,并对地理教育的性质、任务、内容、策略等做出统一的、规范化要求,其意义就在于此。拓宽了中学地理教育目的,使其全面化、综合化。这也是中学地理学科相对于基础教育其他学科在素质教育中的独特作用。它使学生具有21世纪建设人才参与可持续发展所必需的环境意识、地理素养和地理能力。为此,中学地理教育应受到各级教育领导部门的重视,使其在21世纪这一历史时期有效发挥其特有的功能,为未来人才的素质建设做出贡献。

3可持续发展思想促进了教学内容的更新

随着现代地理学的发展和改革,许多现代地理的新知识、新成果,及时反映到地理教学内容之中。特别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内容的加入,加强了资源保护、生态保护、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内容。要求合理使用、节约和保护水、土地、能源、森林、草地、矿产、海洋、气候、矿产等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综合利用水平;建立科学、完善的生态环境监测、管理体系,形成类型齐全、分布合理、面积适宜的自然保护区,建立沙漠化防治体系,强化重点水土流失区的治理,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加强城市绿地建设,逐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将成为地理教育的主要内容,体现出教学内容改革的时代特征,同时这也是世界各国地理教育改革的新趋势。

3.1增加新的地理观念和学科思想教育的内容

为适应参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应在地理教学内容中增加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地理观念以及新的生产观、消费观、发展观、价值观等的教育内容。这些新的地理观念和信息,可参考《里约宣言》、《21世纪议程》和国际地理联合会地理教育委员会制定的《地理教育国际宪章》以及我国政府制定的《中国21世纪议程》等文件。这些内容的增补会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环境意识和行为习惯。

.2减轻知识学习的负担,加强地理能力的培养

地理能力是顺利完成地理活动,即地理认识活动和地理实践活动所必需的能力的总和。现代教育观认为,能力培养是基础教育阶段第一位的任务。因为接受知识是一个终身过程。随着知识的快速更新,使学生具备各种学习过程所需要的能力,比获得知识更有价值和意义。所以,中学地理教育也应把地理能力的培养视为中心任务。

3.3系统地理要强化人地关系,突出学科的应用性特色

系统地理的教学内容改革必须走出为学知识而学知识的误区,同时也要避免在知识上面面俱到。在人地关系的教育上应改变重说教、轻能力的现状。避免只是从消极方面对人类活动加以限制,而要从积极的角度指出人与自然持续发展的方向。

为此,系统地理的教学内容要体现两条原则:一是强化人地关系,使学生懂得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并预测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以正确地调控人类自身的生产和消费的活动方式;二是突出地理应用的特色,使学生明确所学各类地理系统及要素性质,物能的流动和转化,演变和发展规律的意义,并掌握利用、改造和保护各类地理系统的基本方法及合理开发利用各种自然资源的方式和途径。

3.4区域地理要突出区域发展条件、问题和区域发展方向、策略两个方面

参与可持续发展,必须以地域为依托。区域地理研究的意义就是在具体的地域范围内,对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综合考虑,协调解决。区域地理的教育目的不能只是让学生记住一些地理名词和地理分布,了解区域地理现状,而是要让学生运用地理基础知识和原理,分析、解决区域地理问题。所以,区域地理教学内容能更深刻地揭示人地关系,为地理应用提供广阔的领域。为此,从区域条件、问题,区域发展方向、策略这一新的视角重建教学内容结构模式,培养学生以后参加地区持续发展工作所需要的基本方法和能力。

4可持续发展对地理教育工作者的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到主导作用,在实现学生主体地位中起到关键作用,教师的自身素质直接影响学生素质的培养。因此,作为地理教育工作者应不断了解国内外最新的关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动态,提高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以便于更好地、更快地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

4.1积极掌握和充实新的理论性知识

作为一名中学地理教师,要达到使学生进一步获得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基础知识和能力,使学生进一步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和品德教育,应重视地理教育发展趋势,及时适当地调整地理教育工作,积极跟上时代的发展,不断地用新理论、新知识充实头脑,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关注国家发展,让教学工作紧密联系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培养合格的中学生打下坚实的知识、理论基础。同时应密切关注地理教育理论的充实、更新,及时了解掌握地理教育新理论。除此之外,作为地理教育的工作者,在地理教学活动中,应注意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领域内的新思想、新观念,以便在教学中恰当借鉴利用其研究成果。

4.2提高思维能力、不断改善教学方法和手段

为了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地理教学法的研究和利用。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思想道德情操培养时,必须充分研究教材,利用教材,设计出形式新颖、图文并茂、具有启发性、思考性特点的课堂教学及课外活动实施方案,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增大教学活动容量,改进和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接受知识,思考问题的热情和兴趣,圆满完成地理教育工作的时代使命,最终贯彻可持续性发展思想。

5构建新的地理教学模式、方法体系

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确定的情况下,教学模式、方法就是教学过程的核心部分,是完成教学目标的保证。要完成地理教学目标所提出的新任务,不是任何一种单一的教学模式、方法所能承担的,而是需要多种教学模式、方法所组成的结构体系共同完成。所以我们要探索多种地理教学模式、方法,使它们在实现地理教学新功能中发挥优势,最终实现完全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李继术.浅谈中学地理教育的发展趋势与策略[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6)

2刘健.中学地理与可持续发展教育[J].课程·教材·教法,2002(9)

区域地理教学范文篇7

关键词:地理教学改革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指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也就是同志指出的:“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思想是当代最重要的科学思想,同时也是人地关系最高道德水准,运用科教手段,为推进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一、可持续发展促进了中学地理教育理论的系统化、科学化、时代化

20世纪初期以来,由于世界一些落后民族的相继独立和经济的发展,使世界人口急剧增加。资源的匮乏及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使地球环境日渐恶化。如何协调自然环境和人类文化生活的关系已经成为国际地理学界面临的主要研究课题。世界许多国家在地理教育中开始了新的改革和创新,逐渐形成了较系统的科学的现代地理教育理论。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又进一步充实了人地关系和谐论的地理教育思想。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可持续发展”为主题通过了《21世纪议程》,标志着可持续发展理论得到了全球共识。因此,可持续发展的人地和谐论必将成为未来各国地理教育发展的基本理论,这表明了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科学性和系统性的现代地理教育理论日臻完备。

二、可持续发展思想敦促了中学地理教育的目的全面化、综合化

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意味着一场深刻的变革,是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变革,是人类行为的变革。公众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也是环境的管理者;提高公众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倡导公众积极参与,是中学地理教育目的的新内容,同时也是中学地理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作为中学地理教育,它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对全体学生———这支未来可持续发展参与者的大军进行可持续发展思想意识教育。通过可持续发展教育,激励学生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观、从观念上改变自己错误的环境意识,规范自己的行为方式,积极推动社会的参与,使人们不断提高环境意识,从我做起,从日常行为活动中做起。进而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方法来改变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使人类和生态朝着良性方向持续发展。1992年8月,在美国华盛顿召开的第27届国际地理大会上通过的《地理教育国际宪章》,呼吁各国重视地理教育,并对地理教育的性质、任务、内容、策略等做出统一的、规范化要求,其意义就在于此。拓宽了中学地理教育目的,使其全面化、综合化。这也是中学地理学科相对于基础教育其他学科在素质教育中的独特作用。它使学生具有21世纪建设人才参与可持续发展所必需的环境意识、地理素养和地理能力。为此,中学地理教育应受到各级教育领导部门的重视,使其在21世纪这一历史时期有效发挥其特有的功能,为未来人才的素质建设做出贡献。

三、可持续发展思想促进了教学内容的更新

随着现代地理学的发展和改革,许多现代地理的新知识、新成果,及时反映到地理教学内容之中。特别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内容的加入,加强了资源保护、生态保护、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内容。要求合理使用、节约和保护水、土地、能源、森林、草地、矿产、海洋、气候、矿产等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综合利用水平;建立科学、完善的生态环境监测、管理体系,形成类型齐全、分布合理、面积适宜的自然保护区,建立沙漠化防治体系,强化重点水土流失区的治理,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加强城市绿地建设,逐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将成为地理教育的主要内容,体现出教学内容改革的时代特征,同时这也是世界各国地理教育改革的新趋势。

3.1增加新的地理观念和学科思想教育的内容

为适应参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应在地理教学内容中增加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地理观念以及新的生产观、消费观、发展观、价值观等的教育内容。这些新的地理观念和信息,可参考《里约宣言》、《21世纪议程》和国际地理联合会地理教育委员会制定的《地理教育国际宪章》以及我国政府制定的《中国21世纪议程》等文件。这些内容的增补会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环境意识和行为习惯。

3.2减轻知识学习的负担,加强地理能力的培养

地理能力是顺利完成地理活动,即地理认识活动和地理实践活动所必需的能力的总和。现代教育观认为,能力培养是基础教育阶段第一位的任务。因为接受知识是一个终身过程。随着知识的快速更新,使学生具备各种学习过程所需要的能力,比获得知识更有价值和意义。所以,中学地理教育也应把地理能力的培养视为中心任务。

3.3系统地理要强化人地关系,突出学科的应用性特色

系统地理的教学内容改革必须走出为学知识而学知识的误区,同时也要避免在知识上面面俱到。在人地关系的教育上应改变重说教、轻能力的现状。避免只是从消极方面对人类活动加以限制,而要从积极的角度指出人与自然持续发展的方向。为此,系统地理的教学内容要体现两条原则:一是强化人地关系,使学生懂得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并预测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以正确地调控人类自身的生产和消费的活动方式;二是突出地理应用的特色,使学生明确所学各类地理系统及要素性质,物能的流动和转化,演变和发展规律的意义,并掌握利用、改造和保护各类地理系统的基本方法及合理开发利用各种自然资源的方式和途径。

3.4区域地理要突出区域发展条件、问题和区域发展方向、策略两个方面

参与可持续发展,必须以地域为依托。区域地理研究的意义就是在具体的地域范围内,对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综合考虑,协调解决。区域地理的教育目的不能只是让学生记住一些地理名词和地理分布,了解区域地理现状,而是要让学生运用地理基础知识和原理,分析、解决区域地理问题。所以,区域地理教学内容能更深刻地揭示人地关系,为地理应用提供广阔的领域。为此,从区域条件、问题,区域发展方向、策略这一新的视角重建教学内容结构模式,培养学生以后参加地区持续发展工作所需要的基本方法和能力。

四、可持续发展对地理教育工作者的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到主导作用,在实现学生主体地位中起到关键作用,教师的自身素质直接影响学生素质的培养。因此,作为地理教育工作者应不断了解国内外最新的关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动态,提高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以便于更好地、更快地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

4.1积极掌握和充实新的理论性知识

作为一名中学地理教师,要达到使学生进一步获得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基础知识和能力,使学生进一步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和品德教育,应重视地理教育发展趋势,及时适当地调整地理教育工作,积极跟上时代的发展,不断地用新理论、新知识充实头脑,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关注国家发展,让教学工作紧密联系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培养合格的中学生打下坚实的知识、理论基础。同时应密切关注地理教育理论的充实、更新,及时了解掌握地理教育新理论。除此之外,作为地理教育的工作者,在地理教学活动中,应注意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领域内的新思想、新观念,以便在教学中恰当借鉴利用其研究成果。

4.2提高思维能力、不断改善教学方法和手段

为了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地理教学法的研究和利用。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思想道德情操培养时,必须充分研究教材,利用教材,设计出形式新颖、图文并茂、具有启发性、思考性特点的课堂教学及课外活动实施方案,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增大教学活动容量,改进和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接受知识,思考问题的热情和兴趣,圆满完成地理教育工作的时代使命,最终贯彻可持续性发展思想。

五、构建新的地理教学模式、方法体系

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确定的情况下,教学模式、方法就是教学过程的核心部分,是完成教学目标的保证。要完成地理教学目标所提出的新任务,不是任何一种单一的教学模式、方法所能承担的,而是需要多种教学模式、方法所组成的结构体系共同完成。所以我们要探索多种地理教学模式、方法,使它们在实现地理教学新功能中发挥优势,最终实现完全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李继术.浅谈中学地理教育的发展趋势与策略[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6)

2刘健.中学地理与可持续发展教育[J].课程·教材·教法,2002(9)

区域地理教学范文篇8

关键词:初高中地理;衔接;探析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如何顺利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问题已经受到地理教学领域的高度重视。初中地理知识与高中地理知识是密切联系的整体,初中地理教学为高中地理教学夯实基础,然而由于初中地理课程并不是中考科目,从而导致初中地理成为无足轻重的“豆芽菜”,导致初高中地理衔接出现问题,影响高中地理教学的高效开展。因此,在新课程改革时期,如何取消初中地理知识与高中地理知识的跨度感,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需要地理教学以新方法、新思维展开研究。

一、新时期下初高中地理的衔接探析

(一)立足学情,科学选取衔接内容。做好初高中地理知识的衔接,教师首先要正确掌握学生的地理知识水平,以免由于主观判断错误而导致地理知识衔接不当,而造成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困难,影响地理学习兴趣。教师要立足地理教学课本,整体把握教学内容,找准地理教学的价值定位,紧扣地理学科核心概念,根据高中地理教学目标,梳理初高中地理教学整体脉络,总结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联系点。笔者通过表格对初、高中地理知识联系点进行举例。(二)初高中地理学习方法与能力的衔接。初中地理教材,偏向于对地理现象的直接描述,学生死记硬背就能够掌握,而高中地理则更侧重于对学生分析理解能力、总结推理能力的培养。[1]与初中地理教材相比,高中地理教材无论是教学问题设计还是知识的传授等方面都有诸多不同,例如,关于气候的知识,初中地理要求学生掌握不同气候的分布地区,而高中地理要求学生还要在此基础上了解气候的成因、特征,并根据地理图表等资料,进行具体气候类型的分析、判断。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高中地理知识是在初中地理基础上进行的更深层次的探究。因此,教师在学生初接触高中地理知识时,要以科学的教学方式对他们加以引导,才能帮助学新时期下初高中地理的衔接探析韩志辉(盐城市伍佑中学江苏盐城224000)生能够尽快接受高中地理学习。例如教师在培养学生地理地图读图、用图能力时,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空白的地理地图,让学生标注重要经纬线,并标明主要的地形区、自然带等,总结归纳区域地理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对区域环境问题展开探究。(三)实行教学制度的衔接。建议教育主管相关部门将初中地理纳入中考科目,端正师生对于初中地理的教学、学习态度,认识到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性,为高中地理学习夯实基础,以免高中地理知识与初中地理学习出现断层。同时,还可在高一开设地理知识衔接课程,根据学生实情与初高中地理知识联系点编制衔接教材。另外,学校方面还要为高中教师配备初中地理教材,建立初高中地理之间的联系,整体协调协调初高中地理教学,实现初高中地理教学的无缝衔接。(四)整合初高中地理知识,构建清晰的地理知识网络新课程改革后的文科综合高考试题更加偏向于考察学生对于学科内综合能力的考察。学生在进入高三阶段后,由于地理知识覆盖范围广、知识点零散,需要从整体上对地理知识进行梳理,以免由于知识结构混乱而造成学生混淆、遗忘重点知识。从地理学科结构的角度来看,初高中地理本来就存在交叉重复之处。因此,在复习高中地理知识时,教师可以巧妙利用初高中地理知识的衔接,帮助学生树立地理知识脉络,构建清晰的地理知识网络。例如在高考文科综合试题中,往往会出现以初中地理知识为背景的地理试题,然后根据区域地理特征,考查学生对于高中地理核心知识的掌握。因此,在复习时,教师要深入研读地理教学课标与考纲,以高考的角度挖掘考点内容,并通过案例教学的方式将初高中地理知识有效衔接起来,以初中地理知识为背景,拓展高中地理知识,帮助学生真正掌握、理解高中地理知识,从而提升复习效率。

二、结束语

初中地理知识与高中地理知识是相互联系的整体,高中地理知识是对初中地理知识的进一步拓展,消除高中地理知识与初中地理知识的跨度感,实现高中地理知识与初中地理知识的无缝衔接,[2]在增加学生对于高中地理知识学习兴趣的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构建清晰、完整的地理知识体系,有利于学生的后续地理专业学习,从而有效提升地理学习实效性,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李凤梅.探究新课标下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方法[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6).

区域地理教学范文篇9

关键词地理教学改革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指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也就是同志指出的:“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思想是当代最重要的科学思想,同时也是人地关系最高道德水准,运用科教手段,为推进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1可持续发展促进了中学地理教育理论的系统化、科学化、时代化

20世纪初期以来,由于世界一些落后民族的相继独立和经济的发展,使世界人口急剧增加。资源的匮乏及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使地球环境日渐恶化。如何协调自然环境和人类文化生活的关系已经成为国际地理学界面临的主要研究课题。世界许多国家在地理教育中开始了新的改革和创新,逐渐形成了较系统的科学的现代地理教育理论。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又进一步充实了人地关系和谐论的地理教育思想。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可持续发展”为主题通过了《21世纪议程》,标志着可持续发展理论得到了全球共识。因此,可持续发展的人地和谐论必将成为未来各国地理教育发展的基本理论,这表明了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科学性和系统性的现代地理教育理论日臻完备。

2可持续发展思想敦促了中学地理教育的目的全面化、综合化

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意味着一场深刻的变革,是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变革,是人类行为的变革。公众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也是环境的管理者;提高公众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倡导公众积极参与,是中学地理教育目的的新内容,同时也是中学地理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作为中学地理教育,它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对全体学生———这支未来可持续发展参与者的大军进行可持续发展思想意识教育。通过可持续发展教育,激励学生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观、从观念上改变自己错误的环境意识,规范自己的行为方式,积极推动社会的参与,使人们不断提高环境意识,从我做起,从日常行为活动中做起。进而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方法来改变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使人类和生态朝着良性方向持续发展。1992年8月,在美国华盛顿召开的第27届国际地理大会上通过的《地理教育国际宪章》,呼吁各国重视地理教育,并对地理教育的性质、任务、内容、策略等做出统一的、规范化要求,其意义就在于此。拓宽了中学地理教育目的,使其全面化、综合化。这也是中学地理学科相对于基础教育其他学科在素质教育中的独特作用。它使学生具有21世纪建设人才参与可持续发展所必需的环境意识、地理素养和地理能力。为此,中学地理教育应受到各级教育领导部门的重视,使其在21世纪这一历史时期有效发挥其特有的功能,为未来人才的素质建设做出贡献。

3可持续发展思想促进了教学内容的更新

随着现代地理学的发展和改革,许多现代地理的新知识、新成果,及时反映到地理教学内容之中。特别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内容的加入,加强了资源保护、生态保护、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内容。要求合理使用、节约和保护水、土地、能源、森林、草地、矿产、海洋、气候、矿产等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综合利用水平;建立科学、完善的生态环境监测、管理体系,形成类型齐全、分布合理、面积适宜的自然保护区,建立沙漠化防治体系,强化重点水土流失区的治理,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加强城市绿地建设,逐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将成为地理教育的主要内容,体现出教学内容改革的时代特征,同时这也是世界各国地理教育改革的新趋势。

3.1增加新的地理观念和学科思想教育的内容

为适应参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应在地理教学内容中增加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地理观念以及新的生产观、消费观、发展观、价值观等的教育内容。这些新的地理观念和信息,可参考《里约宣言》、《21世纪议程》和国际地理联合会地理教育委员会制定的《地理教育国际宪章》以及我国政府制定的《中国21世纪议程》等文件。这些内容的增补会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环境意识和行为习惯。

3.2减轻知识学习的负担,加强地理能力的培养

地理能力是顺利完成地理活动,即地理认识活动和地理实践活动所必需的能力的总和。现代教育观认为,能力培养是基础教育阶段第一位的任务。因为接受知识是一个终身过程。随着知识的快速更新,使学生具备各种学习过程所需要的能力,比获得知识更有价值和意义。所以,中学地理教育也应把地理能力的培养视为中心任务。

3.3系统地理要强化人地关系,突出学科的应用性特色

系统地理的教学内容改革必须走出为学知识而学知识的误区,同时也要避免在知识上面面俱到。在人地关系的教育上应改变重说教、轻能力的现状。避免只是从消极方面对人类活动加以限制,而要从积极的角度指出人与自然持续发展的方向。为此,系统地理的教学内容要体现两条原则:一是强化人地关系,使学生懂得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并预测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以正确地调控人类自身的生产和消费的活动方式;二是突出地理应用的特色,使学生明确所学各类地理系统及要素性质,物能的流动和转化,演变和发展规律的意义,并掌握利用、改造和保护各类地理系统的基本方法及合理开发利用各种自然资源的方式和途径。

3.4区域地理要突出区域发展条件、问题和区域发展方向、策略两个方面

参与可持续发展,必须以地域为依托。区域地理研究的意义就是在具体的地域范围内,对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综合考虑,协调解决。区域地理的教育目的不能只是让学生记住一些地理名词和地理分布,了解区域地理现状,而是要让学生运用地理基础知识和原理,分析、解决区域地理问题。所以,区域地理教学内容能更深刻地揭示人地关系,为地理应用提供广阔的领域。为此,从区域条件、问题,区域发展方向、策略这一新的视角重建教学内容结构模式,培养学生以后参加地区持续发展工作所需要的基本方法和能力。

4可持续发展对地理教育工作者的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到主导作用,在实现学生主体地位中起到关键作用,教师的自身素质直接影响学生素质的培养。因此,作为地理教育工作者应不断了解国内外最新的关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动态,提高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以便于更好地、更快地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

4.1积极掌握和充实新的理论性知识

作为一名中学地理教师,要达到使学生进一步获得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基础知识和能力,使学生进一步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和品德教育,应重视地理教育发展趋势,及时适当地调整地理教育工作,积极跟上时代的发展,不断地用新理论、新知识充实头脑,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关注国家发展,让教学工作紧密联系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培养合格的中学生打下坚实的知识、理论基础。同时应密切关注地理教育理论的充实、更新,及时了解掌握地理教育新理论。除此之外,作为地理教育的工作者,在地理教学活动中,应注意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领域内的新思想、新观念,以便在教学中恰当借鉴利用其研究成果。

4.2提高思维能力、不断改善教学方法和手段

为了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地理教学法的研究和利用。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思想道德情操培养时,必须充分研究教材,利用教材,设计出形式新颖、图文并茂、具有启发性、思考性特点的课堂教学及课外活动实施方案,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增大教学活动容量,改进和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接受知识,思考问题的热情和兴趣,圆满完成地理教育工作的时代使命,最终贯彻可持续性发展思想。

区域地理教学范文篇10

课堂情境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不仅使学生在课堂上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地理知识,还可以让学生利用自身感官,更清楚地认识到地理知识的魅力所在,使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高度,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化。课堂情境的创设能够让地理知识更好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感知、理解、运用所学知识,缩短学生掌握地理知识的时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不断创新和完善日常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手段。如在讲解我国区域划分的过程中,首先让学生阅读分析教材资料,并分组讨论。其次教师用生动的多媒体图片展示我国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经济发展等现状,形成各具特色的地理区域。多媒体的使用可以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自然的魅力,同时不出课堂就感受到自然资源的优美感观。学生通过查看地理软件、读图表、分析对比,了解北方地区的区域特征,并且找出形成地理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各地区因地制宜发展生产的成就、问题及措施,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相当巨大,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不容忽视。

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据现有教学内容创设情境,目的是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对地理知识敏感度不高的问题,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日常教学过程中情境教学的作用。在课堂情境教学过程中,学生既能够看得见,又能够摸得着,还能够唤醒对日常学习的愉悦感,展现出其对学习的影响,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日常地理知识。可以说课堂情境可以调动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情感体验,直接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一件主动、快乐的事情。如讲解陆地环境的组成中的陆地水时,可以让学生于课前对陆地水进行分析,教师可以做一个利于讲解的设备,将大地的环境完全照搬到课堂教学模拟器中,这里还需要对水资源进行分类讲解。分类讲解陆地水的供给,如大气降水补给、季节性极雪融水补给、河水与地下水的相互补给、湖泊对河流的调蓄作用,另外还有冰川补给等类型。

教师可以通过具体的实例进行讲解,让学生感受到情境教学的优势。课堂情境对于学生而言,可以实现因材施教,有的高中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更偏向于文科,有的学生则更偏重于理工科,地理课程既有文科内容又有理工科内容,能够使学生不断的提升自身素质,完善日常学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做到因材施教,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可增强日常教学效果。从高中地理教学现状看,课堂情境对学生的学习有积极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抽象的地理知识和地理概念及地理原理更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真正发挥课堂情境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作用,从而使高中地理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真实需求,从这个角度看,可以发现高中地理教学效果的增强,不仅需要将高中地理知识更完善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还要将这些高中地理知识形象化和具体化,让高中生在学习地理知识时有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感觉,这样才能促使高中地理教学效果的增强。

综上所述,课堂情境对于高中地理教学来说,有着巨大的作用,不仅改善高中地理教师的教学手段,而且使高中地理教学变得更具体形象。对于学习高中地理的学生来说,在他们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增进他们对抽象地理概念的理解,改变他们在课堂中被动掌握高中地理知识的状况,实现学生从被动学习地理知识到主动学习地理的转变,通过使用课堂情境,发现课堂情境教学是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增强日常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地理知识的魅力,让教师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掌握更多的主动权。从课堂情境的应用效果看,其在未来的高中地理教学中将会得到更广泛的利用。

作者:饶粤飞工作单位:中山市东升镇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