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6 09:24:0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中学语文教育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中学语文教育

中学语文教育分析论文

一、美育与语文

美育是通过对感性形式的直观,达到对其中蕴含着的意味的领悟和把握,从而启迪人的创造力。它是“以直观形象的丰富性来培养人的有机的、整体的反应能力”,是沟通人类感性与理性的桥梁。美育既可使人的感性深邃化,也可使人的理性情感化,从而用温暖的色彩装点逻辑严密、严格规范的理性世界。美育在升华人的感性、引导人的情趣和完善人格等方面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第35条也指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而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也强调:“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语文美育,就是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活动,这也是中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语文为美学载体,其中既有文学形态的优美呈现,也有教学形态的审美表现。纵观中学语文课本,就是一个美不胜收的大千世界。每一篇散文、每一段杂文、每一句诗歌,都是美的极端表现。这几乎涉及了美的各个领域,从不同角度呈现了美的各种丰姿。在美育的高度下,重新整合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人文性,融入审美情感,挖掘语文教材的审美因素,将课程的理性内容与感性形式、抽象概念与鲜活形象有机统一起来,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之中也揉入动情的美感体验。努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积极发展学生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二、中学语文课程中的美育问题

我国语文美育的理论准备存在着严重的先天不足,再加上课改力度不够,因此,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常常出现一些问题,表现在:

1.日常教学中,大部分教师所谓的语文美育,只是抓住课文中的某些词句,刻意同美学概念挂钩,形成教材分析加美学术语的套路,实际上课程内容与美学概念仍是未能完整结合的两张皮。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美育,甚至会因为重形式而无法落实语文内容的教学。这样的美育,并不是语文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部分老师之所以能把语文课同美育较好地结合起来,往往得力于他们自身的文化素质,或者是自己独创性的教学经验。他们的课充满诗意,氛围活跃,能收到“陶冶情操、启发智慧、传授知识”的综合效益,但其实践带有浓厚的经验色彩,缺少自觉性、主动性,也缺乏推广性。他们创造的宝贵经验,并不能让其他教师也同样获益。因此,加强理论研究,构建一个完整的语文美育理论框架已是刻不容缓的一个问题。

查看全文

中学语文教育改革的思考

一、从历史走来的语文教育

中国传统语文教育与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教育紧密相连,寓“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价值观念和事业追求于语文教育之中,文字教育与思想教育不可分离。中国传统语文教育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完备的价值教育体系,产生了宝贵的古代文学文化。在教育方式上,经典哲学思想通过书面记录、口头语言以及艺术作品等形式得以传播和发展。对于语文教育的社会价值取向,主要强调把儒家经典文献作为中心开展伦理德教,从而达到自然成俗、不治而成的社会目标,同时却相对忽视了其作为语言的工具性价值。对于个人价值取向,古代语文教育将理想中的人格作为归宿,表现为“君子”或是“圣人”,“学而优则仕”、“学以致用”,以超脱的姿态为社会和民众服务。对于语文教育静态的内容,以汉民族文化为中心、融合地区少数民族文化和海外文化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一个多元向心的文化,它海纳百川,博大精深,意蕴丰富,将天地万千融于一身,既综合,又显多样。对于语文教育动态的方式,在传统文化传播过程中,大量的教育经验被积累,发掘出了更多根本性的道理,成为了宝贵的财富。对于语文教育和文化的关系,古代语文教育促使传统文化在社会中不断自我完善,持续千年的教与学中,旧的文化不断传播,新的文化不断形成,作为文化主体的人更是不断地进步,造就了一个薪火相传、自新图强的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传统文化传播这条明线中一直隐藏着古代语文教育的暗线,这条暗线通过书面记录、口头语言、器物刻画等多种多样的传播媒体在传统文化体系中传播、流传。文化传播在内容上的丰厚性、形式上的多样性给今天的语文教育提供了不少借鉴,特别是在文化育人、人文化成方面的极大成功无疑是今天处于价值多元化社会的语文教育应该努力学习和借鉴的重点。由此可见,中国语文教育具有鲜明的历史传承性,是人类社会文明繁衍演变的重要支撑和有力工具。

二、与国外交融的语文教育

中国语文教育不仅具有深刻的历史观,同时受到西方文化教育的影响和冲击。1903年,清政府在洋务派开办的学堂中将语文单独设科,开创了中国百余年的语文教育。可以说,中国的语文教育从一开始就是受到国外思潮影响的。其中在外国教育思潮中对语文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形成倾向性和主导性,大致有杜威民主主义教育思想、凯洛夫教育学说以及后现代主义课程观。语文教育百年中的前半叶,在以杜威为代表的美国民主主义教育思潮的深刻影响下,我国初步形成了具有民主及科学特色的崭新的现代课程标准。教学内容上,教材里突出充满新时代生命气息的白话文,尽可能与学生的现实生活交融成一体;教学方法上,倡导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自主性,反对传统的灌输法,尊重并培养学生的读写趣味;发展目标上,关注从文言文向白话文转型过程中学生现代语言能力的发展,同时还关注其思维和心智的提升、情感和德性的涵养。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给语文教育产生了最大影响的是苏联的教育模式。其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苏联教育学家凯洛夫的思想。他用斯大林时代的社会主义观念来建立一个牢固的教育学体系,具有可操作性强、政治性强等特点。提出了教学过程“五环节”: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有心理学理论依据且方便实用。凯洛夫的《教育学》是当时全国学习教育理论的基本教材,语文课普遍使用他的教学方法。进入历史新时期以后,以美国教授威廉•多尔为代表的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从基本教育观到课程观实现了对现代主义课程理论即“泰勒模式”的全方位超越。威廉•多尔后现代课程理论更多地强调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倡导师生的平等对话与交流,尊重学生的批判和质疑。其理论精华为语文新课程的崛起提供了直接的理论营养。由国家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出现,充分反应了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从而标志着新型教育思想在我国扎根生长,并引发了中国语文教育最深刻的一次嬗变。由此可见,我国语文教育理念的每一次变化,都是与西方文化思潮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面对西方文化思潮或教育理念的冲击,我们既不能全盘西化,也不能妄言否定,而是要在汲取精华的同时,坚持独立探索,走有中国特色的语文教育改革之路。

三、向和谐前进的语文教育

中学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不但代表着分数的变化,更有着承接初等教育、为学生未来发展打基础的重任。因而,中学语文教育的好坏不单单影响和决定着学生未来对语文这门课程的兴趣和感情,更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决定着其语言文字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并且在最后影响和决定了这个学生的发展道路及其人生航向。由此一来,我们的中学语文教育就不能仅仅停留在只关注学生语文能力、当前语文素养发展水平,更不能只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应当将学生眼前的成长和未来的发展统一起来,更加重要的是,必须思量当前的语文教育能为学生以后的学习积淀多少知识,对未来的发展提供多少支持,如此才能体现出教育对学生本身的关怀。新时期的中学语文教学应是一种将每个生命成长、发展作为终极目标的教学理念,对生命尊重、关怀、拓展、升华,并将深刻的生命价值与意义包含其中。用“科学发展观”来说,就是“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引导学生思考“我打哪儿来?我到哪儿去?我为何而活着?我能活成什么样?我为什么这样活着?”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指语文学习过程是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是激发人创造力与生命力的过程。中学语文教育活动处于特定的时空中,老师与学生通过双向的积极的生命运动,发展尊重人,尊重具体的人的生命价值、文化及其多样性的教育,最终追求的是中学语文教育的和谐。因此,中学语文教育必须也只能是以学生为中心。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文学家、革命家以及编辑出版家叶圣陶先生在他的教育思想中多次言明:学生,是“有生命力的生活体”、是“自由的人”。叶圣陶先生主张教学民主,学生应彰显个性,他十分反对教师依赖各种教学参考书、教学设计,而忽视了学生是“有生命力的生活体”。教师应将学生当作有生命力的人,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能在今后的生活中一辈子受用。

查看全文

中学语文教育论文

一、美育与语文

美育是通过对感性形式的直观,达到对其中蕴含着的意味的领悟和把握,从而启迪人的创造力。它是“以直观形象的丰富性来培养人的有机的、整体的反应能力”,是沟通人类感性与理性的桥梁。美育既可使人的感性深邃化,也可使人的理性情感化,从而用温暖的色彩装点逻辑严密、严格规范的理性世界。美育在升华人的感性、引导人的情趣和完善人格等方面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第35条也指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而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也强调:“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语文美育,就是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活动,这也是中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语文为美学载体,其中既有文学形态的优美呈现,也有教学形态的审美表现。纵观中学语文课本,就是一个美不胜收的大千世界。每一篇散文、每一段杂文、每一句诗歌,都是美的极端表现。这几乎涉及了美的各个领域,从不同角度呈现了美的各种丰姿。在美育的高度下,重新整合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人文性,融入审美情感,挖掘语文教材的审美因素,将课程的理性内容与感性形式、抽象概念与鲜活形象有机统一起来,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之中也揉入动情的美感体验。努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积极发展学生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二、中学语文课程中的美育问题

我国语文美育的理论准备存在着严重的先天不足,再加上课改力度不够,因此,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常常出现一些问题,表现在:

1.日常教学中,大部分教师所谓的语文美育,只是抓住课文中的某些词句,刻意同美学概念挂钩,形成教材分析加美学术语的套路,实际上课程内容与美学概念仍是未能完整结合的两张皮。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美育,甚至会因为重形式而无法落实语文内容的教学。这样的美育,并不是语文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部分老师之所以能把语文课同美育较好地结合起来,往往得力于他们自身的文化素质,或者是自己独创性的教学经验。他们的课充满诗意,氛围活跃,能收到“陶冶情操、启发智慧、传授知识”的综合效益,但其实践带有浓厚的经验色彩,缺少自觉性、主动性,也缺乏推广性。他们创造的宝贵经验,并不能让其他教师也同样获益。因此,加强理论研究,构建一个完整的语文美育理论框架已是刻不容缓的一个问题。

查看全文

中学语文教育分析论文

一、美育与语文

美育是通过对感性形式的直观,达到对其中蕴含着的意味的领悟和把握,从而启迪人的创造力。它是“以直观形象的丰富性来培养人的有机的、整体的反应能力”,是沟通人类感性与理性的桥梁。美育既可使人的感性深邃化,也可使人的理性情感化,从而用温暖的色彩装点逻辑严密、严格规范的理性世界。美育在升华人的感性、引导人的情趣和完善人格等方面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第35条也指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而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也强调:“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语文美育,就是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活动,这也是中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语文为美学载体,其中既有文学形态的优美呈现,也有教学形态的审美表现。纵观中学语文课本,就是一个美不胜收的大千世界。每一篇散文、每一段杂文、每一句诗歌,都是美的极端表现。这几乎涉及了美的各个领域,从不同角度呈现了美的各种丰姿。在美育的高度下,重新整合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人文性,融入审美情感,挖掘语文教材的审美因素,将课程的理性内容与感性形式、抽象概念与鲜活形象有机统一起来,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之中也揉入动情的美感体验。努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积极发展学生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二、中学语文课程中的美育问题

我国语文美育的理论准备存在着严重的先天不足,再加上课改力度不够,因此,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常常出现一些问题,表现在:

1.日常教学中,大部分教师所谓的语文美育,只是抓住课文中的某些词句,刻意同美学概念挂钩,形成教材分析加美学术语的套路,实际上课程内容与美学概念仍是未能完整结合的两张皮。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美育,甚至会因为重形式而无法落实语文内容的教学。这样的美育,并不是语文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部分老师之所以能把语文课同美育较好地结合起来,往往得力于他们自身的文化素质,或者是自己独创性的教学经验。他们的课充满诗意,氛围活跃,能收到“陶冶情操、启发智慧、传授知识”的综合效益,但其实践带有浓厚的经验色彩,缺少自觉性、主动性,也缺乏推广性。他们创造的宝贵经验,并不能让其他教师也同样获益。因此,加强理论研究,构建一个完整的语文美育理论框架已是刻不容缓的一个问题。

查看全文

释解中学语文教育中的博客

一、博客与教师博客

博客的英文是“Weblog”,其实是Web和Log的组合词,合起来解释就是“网络上的一种流水记录形式”,简称为“网络日志”,是一种表达个人思想,利用网络链接、内容按时间顺序排列,并且不断更新的网络个人信息形式。教师博客是指教师以网络日志的方式,记录、整理、自己日常的教育教学思想感悟及个性化的教育方式,链接全球最有价值、最相关的教育信息与资源,使更多的同行能够“零距离”“、零壁垒”地汲取这些最鲜活的思想。

二、教师博客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应用探析

现在中学语文教育主要存在教学资源严重不足的问题,教师教学手段相对单一,对素质教育关注得不够,并且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应试教育层面上,对生命的关怀意识、人格教育等方面存在缺失。教师博客的应用,可以做为一种教学手段,辅助教师教学,很好地完成课堂知识的补充与扩展。1.教师博客可成为一种新的教学形式。针对中学语文教育教学资源严重不足的现状,教师可将教材内容及课外相关知识搜集并进行分类整理放到博客上,让学生自主浏览学习,比如提供优秀的学习网站链接,提供学习资料下载等。还可以根据课堂的课程进度和学习内容,在博客上有针对性地放置相关资源链接,使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中学语文教师教学手段单一的问题也可以通过教师博客来逐步解决。因为教师博客简单易学,容易上手,只要花费很短的时间,就可轻松地掌握和运用。教师在接受了现代教育新技术的观念后,认识到这些方法和手段能够给教学带来方便和取得更好的效果,可以以此为基点,不断深入,鼓励提高他们运用计算机进行教学的能力,改变原来只以一支粉笔一块黑板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2.教师博客可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切入点。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是教师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在教师博客中,大家相处起来都比较轻松,无论是教师与教师,还是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都可以对谈论的内容各抒其见,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同时由于博客参与的人数不受限制,学生可以同时了解到多个教师及同学的观点和看法,给学生自己对比取优的机会,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教师在课堂上灌输的观点,而是通过学习讨论形成自己的观点,让自己成为更有思想和主见的人。通过教师博客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窗口和切入点,以教师博客这种相对轻松的方式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辅助手段,是有一定实际意义的。3.教师博客可作为生命关怀、健全人格培养的重要阵地。语文学科是小学的基础工具性学科,与其他科目相比,更应该体现对生命的关怀,关注学生人格的培养与形成。结合实际,在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生命关怀意识,健全的人格培养意识。教师博客作为一种比较轻松的师生交流平台,可作为生命关怀的重要阵地。教师可以通过博客这个平台,将自己对生命价值的一些观点拿出来探讨,让学生都参与进来,各抒其见,从相互探讨中将好的理念和观点以无形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以前在课堂上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才能讲清楚听明白的道理。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相互交流的过程。在博客中,教师和学生脱离了教室讲台和课桌,师生的交流变得更加平等、融洽。正是在这种良好的氛围中,教师可以更好地将生命关怀表达出来,比如通过图片,通过故事,通过身边的事例将教师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对生命尊重意识表达出来,也可以组织同学们进行生命价值的讨论,让同学们在与教师之间,学生相互之间直接的心与心交流中取得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和价值的认同,从而形成珍爱生命,关爱他人的品质。

三、教师以博客形式进行中学语文教育中要注意的问题

教师博客作为一种教学手段用于中学语文教学,在实际应用中,要注意一些问题。首先,对博客在中学语文教学的定位要准确。教师博客是辅助性质的,博客内容要是一些趣味性高、启发性强、学生认同度高的内容。其次,教师博客对象是中学生。中学生人生观世界观还在形成和塑造的过程中,博客的内容要健康向上,注重营造一种宽松的环境,让学生能够参与进来。再次,要注意教师博客应该是课堂教学的延伸而不是课程教学的延续。教师应将课堂教学中难于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的内容放到教师博客中来,而不是将在课堂教学中没有讲完的内容放到博客中来。最后,教师博客一定要体现出严谨的治学态度。文字要优美,体现教师良好的文学修养,博客做得美观漂亮,让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得到美的享受。要时常更新,让学生体会教师是用心在做,从而得到学生内心的认可。只有真正得到学生认可的教师,才能真正给予学生真理的启迪。

查看全文

生活教育理论下中学语文教育研究

摘要: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的精髓是“生活即教育”。中学语文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生活应当成为中学语文教育的重要支点。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需要正确解读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将中学语文教育贴近生活实践,形成中学语文教育与生活相结合的新的教育模式,以促进中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其具体策略包括:生活即教育,让生活成为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源泉;社会即学校,让社会实践成为中学语文教育的常态;教、学、做合一,让学生在体验中丰富语文学习情感。

关键词: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学语文教育

中学语文教育不仅要承担传授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教育职能,同时要关注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与人文精神的培养,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学语文教师只有从生活的角度开展语文教育,让学生在现实生活的体验中收获、感知、理解和应用知识,实现语文教育的生活化,才能使中学语文教育更加“接地气”。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中学语文教师要真正理解“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语文中处处有生活”的内涵,将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真正与语文教育融合到一起,加深中学语文的教育层次,让语文教育回归生活本身,增强语文教育的针对性。一、中学语文教育中对生活教育的曲解语文课程不仅具有工具性的特征,还具有人文性的特征,但在教育实践中很多教育工作者对语文教育的特征认识理解不到位。具体表现是:首先,有的中学语文教师过分注重语文课程作为工具的属性,而对语文教育的人文性重视不足,导致中学语文教学失去了教育活力和应有的精神性。语文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一现象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培养和协调发展,也不利于中学语文的生活化教学。其次,有的中学语文教师过分依赖语文教材,“唯成绩论”的教育倾向比较突出,语文教学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仅仅能从语文教材中获取语文知识,学习过程相对枯燥与乏味,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保持学习热情。同时,中学语文教育也没有很好地体现“学以致用”,没有将“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语文中处处有生活”这一教育理念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很好地贯彻和落实。再次,当前的中学语文缺乏开放性,中学语文教育活动基本被严格限定在学校教育空间内,使中学语文教育脱离社会教育的大环境。由于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比较少,影响了学生对社会复杂环境的适应性,也不利于实现中学语文教育实践中智力教育、德育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统一。

二、生活应当成为中学语文教育的重要支点

(一)中学语文教育应源于生活

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生活的变化催生了更大的教育需求,也让教育行为处于不断发展和持续改进之中,同时教育又反作用人类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对于中学语文教育来说,其教育内容主要是人类基础生活经验的总结、人类智慧与人文精神的结晶以及思想的升华,所以无论是基础性的知识,还是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与情感,都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由于语文教育源于生活,所以中学语文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这正是陶行知对于教育源于生活的核心阐释。只要将中学语文教育与现实生活相衔接,中学语文教育就会有源源不断的活力源泉,才会使中学语文课堂变得更加精彩。如果中学语文教学过于依赖教材,无法实现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的有效衔接,那么这样的语文教育就是“死教育”,就无法为学生构建有益的生活教育环境,教学思想也是狭隘的,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查看全文

中学语文教育研究论文8篇

第一篇:高中语文教育价值观构建研究

内容摘要:语文课程的教学一直都承载着培养与构建学生价值观的重任,这不仅在于语文课本中的很多文章都能够发挥对于学生的积极正面的引导作用,这也是语文课程教学人文性的一种体现。在高中语文课堂上,教师要透过文本的教学来有效帮助学生构建自身的价值体系,要充分发挥这些文章的引导作用。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多涉猎一些优质的课外读物,透过文学的熏陶来进一步实现学生价值体系的构建。

关键词:高中语文;价值观;构建;教学

语文课程教学价值的一种直观体现就是能够辅助学生价值体系的构建。教师在平时的文本讲授时要充分体现这一点,并且要透过那些优质的文本来给予学生积极正面的引导。培养学生的价值体系是语文课程教学一以贯之的一个目标,教师要在课堂上沿着正确的方向给予学生更多指导与帮助,让学生的价值体系逐渐形成,并且找到正确的理解与看待世界的方式。

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首先,教师要充分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这是学生在构建价值体系时的一个重要根基。课本中的不少文章都可以作为这一教学目标实现的素材,教师要善于挖掘与利用这类教学文本。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教师选取的方法要合理,如果是一味的说教或者灌输,学生很难真的接受教师的观点,还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教师要充分发挥相应文本的影响作用和感染力,透过文本教学来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这种方式不仅学生更易于接受,大家也会从文章中感受到一些有价值的内容。的不朽之作《沁园春?长沙》就是一篇佳作。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表达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这些则表达了作者对达官贵人,军阀官僚的蔑视,从这些慷慨激昂的文字中能够领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诗作,来教育学生,让学生反复诵读的诗作,并有感情地朗读诗句,让学生在诗作中体会到高尚的精神,这样才能使学生的精神受到净化与熏陶。爱国主义教育是学生价值观培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构成,学生只有首先具备热爱祖国的情感,才能够对于很多事物形成正确的认知,这也是学生价值观构建的一个重要要素。

查看全文

农村中学语文教育论文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受学习环境、教学条件的局限,农村的中学语文教育水平与城市相比明显偏低,由于教师观念落后,方法陈旧,学生思想拘谨、视野狭窄,社会评估唯分数论,导致学生厌学语文。新课程改革以来国家加大了对农村教育的一系列扶持政策,但存在于农村教育中的一些根深蒂固的问题仍需我们努力解决。

一、农村语文教育的现状分析

1.新教学理念接受迟缓,对学生缺乏心理上的正确引导

农村地处偏僻,信息流通缓慢。而农村教师大都受到过传统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的影响,他们曾经也是在这样的教育理念下学习并成长起来的,所以,教师要在短时间内接受教育新理念会比较困难。而正是这种相对比较迟缓的改变使语文教学效率无法提高。旧的传统教育观念下,教师在整堂课中占据着主要地位,充当着主要角色,而学生更多时候都是一个个在观看或聆听的观众一样,没有真正参与到学习中去,教师也没有认识到学生在学习中所发挥的主体作用。作为教师,帮助学生学习文化知识是非常重要的,社会发展需有知识、有文化的人才,但教师也有必要认识到育人不仅是从文化上、知识上对学生进行武装,更重要的是要从思想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教学方法陈旧单一,信息技术设备缺乏

农村语文教学单一落后的原因主要还有现代化信息设备缺乏,电脑网络没普及、无图书室、无教育杂志的学校比比皆是。就是学校偶有几本图书,也是“古色古味”且被封于书柜中。教育经费的不足使农村语文课堂仍是一人、一书、一粉笔,至于多媒体教学,教师只是听说过而已,没有真正用过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所以,语文教师只能靠陈旧的教学方式去讲,学生也只有依然陈旧下去。

查看全文

中学语文教育逆境的解读与思考

摘要: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不断进行深化改革,对传统教学模式和教育理念进行了更新点,义务教育进一步的得到了发展和进步。中学语文是义务教育阶段十分重要的学科之一,由于该学科本身所具备的文学性、人文性和工具性特点,在培养中学生文学鉴赏能力、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方面有着很大的帮助,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中学语文学科在促进义务教育全面开展,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是在当前中学语文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传统的语文教育思想依然根深蒂固,对新课程标准的推广和实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基于此,本文主要结合实际情况,就当前中学语文教育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逆境进行了分析,然后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同行所有助益。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育逆境;解读;解决对策

中学语文学科在学生真个学习生涯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其承接小学语文课程,联系大学语文学科,可以说中学语文是整个语文学科教学的基础,同时也是学生依靠这门学科掌握和理解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对学生今后发展将会产生深远影响。进入新世纪,我们步入到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竞争更加激烈,学习好语文既是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文化,又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沟通交流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由于中学语文学科被本身所具备的人文性和文学性,在培养思想道德和智力发展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由此可以看出,做好中学语文教育工作对学生今后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现阶段,中学语文教育工作开展中面临很多逆境,需要我们深入分析这些逆境,比及时采取措施将其解决,促进中学语文教育更好发展。

1中学语文教育的逆境解读

1.1功利观念严重影响到中学语文学科的发展:目前,在社会群体中,有不少人和学生家长都认为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识字,当出现汉字之后能够读下来,读得懂,会写字即可,学习其他学科才是学生今后发展关键。这种观点其实是对中学语文学科的一种偏见和一种忽视,是完全错误的一种理念。这些人根本没有全面认识到语文学科所具备真正功能和作用。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更是一门综合性很高的学科,其内容往往涵盖了古今中外与的历史、文化、地理和自然科学,学习好语文会对一个个体产生重大而积极的影响。同时在语文学科中包含了我国人民发展过程中所形成悠久历史文化,学习好语文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此外,学习好中学语文才能为学习好其他学科奠定坚实基础。

1.2学生对学习中学语文的积极性不高:语文学科本身是富有活力的,在中学语文体系中有着生动形象有趣的内容,直接面对的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人和社会现实,由于中学语文具有显著文学性和人文性,按说其中的故事、典故和曲折的情节会显著吸引学生注意力,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语文是多数中学生比较反感的学科,有的学生一上课就感觉昏昏欲睡,觉得教师讲解的内容寡淡乏味,在课堂上根本不愿意听教师讲解。还有不少学生在思想方面存在认知错误,他们认为学习语文就是识字,认识几个汉字就行了。还有不少学生认为教师讲解的内容没用,听不听都一样,在课下语文作为写不写也都一样。在社会功利性观念影响下,很多学生都十分功利,他们认为自己在语文考试中拿不了多少分数,分数多也就多几分,少也少不了多少,根本没有必要花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不如将学习语文的时间用来学习英语、数学、理、化、生等学科,这些学科提分较快。在这种情形之下,语文课程不收学生欢迎,语文学科的重要性逐渐淡化,不利于学生全面素质提升。

查看全文

中学语文教育教学方法

【摘要】新时代的课程变化,使得中学语文教育的教育革新速度相比较中学语文教育成长速度来说慢了一大截。所以,改变教育理念,明确教育目标,创新教育方法等变成了当下中学语文教学革新的首要解决问题。以前的语文教室教育,就只把学生作为知识的接收器皿,学生的学习没有主观性,使得当下的教育革新速度呈现缓慢趋势,新时代的课程准则里面,认为教室教育最关键的是教授者和学习者之间的交流与积极加入,教授者不能只是作为知识的输出器,更应该是教学中的组织人、引导人,才能提升学生的学习主观性。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方法;改革与实施

一、中学语文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方向定位

1.培养“人文和工具相结合”的语文科目观念。相关课程准则文献中阐述:“人文和工具相结合,作为语文教育的基础。”老师是教授者,必须要理解这个概念,并且使用这种崭新观念来提升学生能力[1]。主要养成学生的教育主观技能,也能提升学生的人文心态。2.培养“将学生作为重点”的教学观念。相关课程准则文献中阐述:“学习与成长的对象是学生”,所以需要“重视学习主管学习能动力的培养,让学生有更优质的自主学习的环境”[2]。所以,教育过程里面,教授者需要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基础,强化学生自身的对象效应,重视养成学生自己主管学习与考虑问题的习性,创建“将学生作为重点”的教学观念。3.提倡主观、团结、研究的学习模式。曾在相关课程准则文献中,将“主观、团结、研究的学习模式”作为课程基础。教授者最好是将分析性质的学习作为重心,使得学生在进行课题分析的时候,不仅仅能了解基础的概念知识,还能促进学生主观性与积极性的学习思维,促进他们之间的协作。教授者努力目标,教授老师需要不断加强自身的能力水准,不断深究课本、分析学生、分析考试,考虑当下情况。上课过程中尽量讲重点练重点,注重学生能力养成,扩展教育高效性。持续改变教育模式,让学生的成绩有个质的飞跃。教育是需要创新与坚持的工作。现阶段时代的发展,学生的性格与相关疑问都是持续改变。我是一名语文老师,更应该拥有敏锐的观察性,能够准确的发现、分析与处理在学生教学过程里会遇到的新问题、新现象,找到特点所在,找准规律性,才能做好做实这份工作。

二、采用语文素质教学的具体对策实施

1.领导学生创造新技能。有位学者曾经阐述过:使用个性作为教育开端,用德性作为结束,不管是什么科目在教育的时候都应将学生成长放在首位,分析能否衍生出情怀。语文教学是重中之重,文学中的情感有利于学生性格的塑造,激励学生勇敢创造新技能。因为长时间接触应试教学,使得分数变成一切的决定性因素,学生被埋没在了题海中。新时代教育需要学校除了教授书本知识外,更应该将养人作为中心,恰巧语文能养成学生的优秀素养与浓烈的社会责任感。语文浅析中学语文教育教学方法改革与实施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中宁二中张文君文学将几千年的重点融会贯通,不再是使用分数来论断学生好坏,更多的是鼓舞学生建立未来目标[3]。倘若还是以分数为重,只关注书本知识,那么最终学生会被传统教学所捆绑。因此老师一定要在教学流程里面创建新愿景,鼓励学生创造新技能。就好像:语文老师在教授流程里融入诗句或者是相关的成语,让学生创造出崭新技能,结果肯定是利于他们健康成长的。2.促使学生了解生活,实现生活与教育融合。新时代课程的需求是,重视社会发展与国家动态,重视人名群众的生活质量,所以了解生活,也算是教育的模式之一。学生应该多方位的认识社会、国家、人民以及动态,这样能促进学生的社会观察思维,能帮助他们积累更多实用素材。养成学生多观察、多考虑的优质思维模式。教授老师的促进总结为以下5方面:1.学生了解到观察的作用,养成学生对于不同事物的观察能力与兴趣的建立。2.明白观察的原因,挑选切合的学生观察物。3.给与学生观察任务,并赋予部分专业指导。4.给与学生观察物的相关概念解析。5.引导学生,让其知道怎样观察,并知道了解事物的手段有哪些。当下的中学语文教育里面,最重要的就是明确合理并且贴合新时代课程的教育目标,这也影响着未来学生对于语文的正确学习目标的建立[4]。所以,教授老师应该融合课程需求点,结合学生自身的爱好来审视今后学生的教学方向。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传授,而不是仅仅教会他们怎样做题。教师需要培养学生自己学习的能力,使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都能被激发出来,培养他们刻苦钻研的能力。教师可以在讲课之前,结合新课内容布置一些问题,让学生先自己学习进行解答,再由教师讲课进行总结。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能够加深学生对课程的深入探究。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