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师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3-04-23 11:54:13

中师教育

中师教育范文篇1

研究对象方面,选取沈阳市某公立幼儿园中班幼儿和教师,包括幼儿13人(男孩7人、女孩6人)、教师2人(均为女性)。在研究方法与程序上,采用事件取样观察法对沈阳某公立幼儿园中班每周三的创意美术活动进行观察,记录在特定时间段发生的师幼互动行为事件(包括教师授课与幼儿操作的时间分配、幼儿人数、提问举手的次数、每次互动过程中被观察者的每一个表情、行为与话语),共观察8次。通过录像的方式完整记录了8次创意美术活动,并对录像进行编码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美术教育中师幼互动的基本特点

1.美术教育中师幼互动的时间分配本研究共观察8次创意美术活动,每次活动时间为15分钟,总活动时间为120分钟。对观察分析发现,在120分钟的活动中,教师讲课的时间为26分钟,占总时间的21.67﹪;幼儿操作的时间为94分钟,占总时间的78.33﹪,这一分布情况表明,在活动中幼儿的操作占主导地位。2.美术教育中师幼互动的提问类型提问类型包括开放式提问和封闭式提问。开放式提问是指提出比较概括、广泛、范围较大的问题,对回答的内容限制不严格,给对方以充分自由发挥的余地;而封闭式提问是指提出的答案有唯一性,范围较小,有限制的问题,对回答的内容有一定限制,提问时,给对方一个框架,让对方在可选的几个答案中进行选择。数据分析发现,8次活动共提问50次,其中开放式提问为4次,占总量的8%,封闭式提问46次,占总量的92%。可见,在活动中教师主要采用封闭式提问。在封闭式提问中,教师是主体,教师提出的问题通常只有一个或少数几个固定的标准答案,它要求幼儿朝着教师预设好的方向去思考,幼儿只需回忆所学知识或生活中的简单常识或具体事实就可以回答。3.美术教育中师幼互动的行为类型美术活动中总共观察到86次师幼互动行为事件。其中,由教师作为施动者、幼儿作为受动者的互动事件的数量为66次,占总量的76.7%,而幼儿作为施动者、教师作为受动者的互动事件有20次,占总量的23.3%。教师开启的互动明显多于幼儿开启的互动,这一分布情况表明,虽然教师与幼儿同样、同时为师幼互动行为的主体,彼此共同经历着互动的全部过程,但是由教师作为施动者的师幼互动行为事件的数量却明显多于幼儿作为施动者的事件,幼儿在与教师进行互动的过程中绝大多数时候充当的是一个等待互动的角色。4.美术教育中教师采用的教学模式8次创意美术活动中,有6次为教师示范,即采用“教师引出主题教师讲解主题教师示范幼儿练习作画讲评”为主的教学模式;仅有2次为幼儿自由创作。教师示范为主的教学模式能使幼儿获得较规范、系统的技能,画面更漂亮,使幼儿画得更规则。但是缺点也很明显,主要表现在:(1)幼儿只是被动的接受者,幼儿盲目模仿老师,以为教师的简笔画示范就是自己所要表达物体的本来面目,使儿童刻意同一,不动脑筋地照搬,不利于激发幼儿的发散性思维和思维的活跃性,不利于幼儿创新精神的培养;(2)由于幼儿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性,每个人技能的掌握有快有慢、有好有差,教师示范讲解过难会使大部分幼儿画不好、产生畏难情绪,过于简单又不利于大部分幼儿水平的提高。

(二)美术教育中师幼互动的模式

根据师幼互动行为主体在行为中所展示的角色认知倾向,将师幼互动模式分为倾斜模式和平行模式。前者的互动行为是指教师(幼儿)把自己的角色选定为教育者(受教育者),把对方的角色规定为受教育者(教育者)时所实施的带有明显的指导与被指导、管理与被管理倾向的互动行为。平行模式的师幼互动行为是指教师与幼儿在参与互动时均把自己及对方的角色确立为非教育者或非受教育者上面,双方在行为往来中的地位处在同一水平面上,彼此在“平视”对方的前提下所实施的互动行为。观察发现,教师和幼儿之间发生的典型互动行为多为倾斜模式,见图1。具体表现举例见表1。在此种行为模式中,教师与幼儿的地位不是处于同一水平位置上的,而是一方在上、另一方在下,带有明显的倾斜性质。在互动进程中,教师以教育者、管理者的身份“俯视”着幼儿,幼儿以受教育者、被管理者的身份“仰视”着教师[6]。这种分布意味着教师与幼儿开启互动行为方面不仅力量不均,在过程中也存在着地位高低的区别。师幼互动是教师与幼儿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形成的人际交流,是一种情感的沟通,而不应该出现谁成为主要的控制者的情况。

三、对幼儿园美术教育中师幼互动的教育建议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到:“幼儿园的教育是为幼儿的健康成长服务的,教师要以关怀、接纳的态度与幼儿交谈,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和感受,支持他们大胆的探索和表达。教师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关系。”因此,针对幼儿园美术教育中的师幼互动提出以下教育建议。

(一)教师与幼儿进行互动应选择合适的时机

1.当发现幼儿对活动失去兴趣、不能专心于活动时,教师就应当与幼儿进行互动。幼儿对活动不感兴趣,有多方面的原因,教师要了解原因并采用相应的解决方法。2.当幼儿遇到困难时,教师应当与幼儿互动。幼儿遇到问题,如果没有人及时帮助,幼儿就会放弃自己的活动。例如,在美术活动中,如果幼儿提出不会画时,教师要与幼儿进行沟通,不要直接给幼儿画,要让幼儿明白,画画重在表达,不是看他们最后谁画的像,而主要是绘画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当幼儿有问题时,教师要及时询问,并与幼儿一起寻找解决方法。3.当幼儿的探究只停留在表面,不能深入进行时,教师也应当与幼儿互动。教师可以提一些问题,对幼儿活动进行引导,让幼儿对活动进行充分探究。

(二)师幼互动中应考虑提问的内容和方法

1.提问的内容应与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相当(1)提问的内容要具有启发性。启发幼儿思考,不但让幼儿了解是什么,而且能发现为什么。可以设计一些发散思维的问题,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并在提问中培养幼儿的独立思考能力。(2)提问的内容要生动有趣。可以引起幼儿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3)提问的内容要难易适度。如果提问内容过于简单,则达不到启发的目的;如果提问内容太难,幼儿又会对活动失去兴趣。因此,在提问时,教师应注意问题的难易程度,不要提出超过幼儿年龄特点的问题,也要注意因人施问,在选择幼儿进行回答问题时也应因人而异。2.教师应注意提问的方式方法(1)多采用开放式的提问方法。这种提问没有固定答案,幼儿可以根据想象或结合幼儿自身的经历自由回答,教师可以充分调动幼儿思维的积极性,让幼儿充分思考。例如,在引导语的时候,教师可以说:“今天我们来画空中的交通工具,小朋友知道有哪些吗?你们见过哪些?它们都是什么样的”等,这样可以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2)注意提问的技巧。要能够突出问题的中心,言简意赅,表述清楚明确。(3)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给幼儿相应的思考时间。教师要尽量避免自问自答或者因为着急而代替幼儿回答。同时,教师对幼儿的回答也要积极地回应,不要挫伤幼儿的积极性和自尊心。3.面向群体与面向个别相结合教师应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判断幼儿提出的帮助请求是普遍性的还是个别性的,并以此为依据采取不同的回应方式,做到面向群体回应和面向个别回应相互结合,从而提高回应的有效性。如果教师发现个别幼儿发起的互动具有普遍意义,就可以先进行面向群体的互动,而后再去解决个别问题。同时,教师在活动中不能因为纠缠于回应个别幼儿,而忽略了与群体幼儿的互动。4.以幼儿“示范”构建师幼互动平台“示范”是幼儿园美术教育的关键环节,传统美术教育以教师为讲解示范环节的主体,而幼儿“示范”则是把幼儿处于示范环节的主体。幼儿“示范”较好地反映了幼儿绘画的生活经验、兴趣态度、个体差异,既有个性的反映,又有共性的反映,使单纯、机械的技能传授转化为生动、丰富的师幼互动,教师发现并促进了幼儿的发展,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三)教师应采用平行模式进行师幼互动

师幼互动是在教师和幼儿之间发生的一种人际互动,教师和幼儿双方在互动中是同等重要、互为主体的。也就是说,在师幼互动中,不应出现指导与被指导、管理与被管理、照顾与被照顾的关系。师幼双方在行为往来中应处在同一水平面上,彼此在“平视”对方的前提下实施互动。平行模式的师幼互动行为事件的主题多以传递信息或分享某种情感体验为主[5]。平行模式为幼儿创造了一个宽松、自由的心理空间。以幼儿为主体的和谐宽松的人际环境,有助于幼儿创造力的发展和自我认知能力的提高。幼儿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教师也不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知识的传授者,幼儿和教师是一种新型的伙伴关系,教师要努力创设一个和幼儿一起玩耍、一起欢笑、一起学习的平行交往环境。只有这样,幼儿才会喜欢并主动投入环境,才会无拘无束,大胆自主地开展活动。

(四)教师要正确处理好师幼互动中公平与差异的关系

中师教育范文篇2

大众数学(MathematicsforAll)是当今世界上数学教育中最响亮的口号。大众数学即数学大众化,它为大众所掌握和利用,成为人们适应社会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有力武器。大众数学不求高难度,但求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思想方法,带有较强的普及性。显然,大众数学与我们的素质教育观是一致的。大众数学将从长期以来以传授知识,追求完整的知识体系的“知识型”人才培养格局,转向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素质型”人才培养模式;大众数学将降低数学课程严密的逻辑体系,大众数学意义下的数学课程将是一种注意应用和生活的开放的体系。中师数学教育应如何适应这一改革呢?笔者以为要从如下几方面进行思考。

一、数学教育观

大众数学观下的数学教育首先面临的就是数学教育观念的转变,使学生了解数学之特点,明确数学之应用,体会数学之美妙,形成对数学的整体认识。作为中师毕业生,代数、几何各科考试合格,而对数学发展的历史、数学家的业绩、数学的意义和用处、数学思想方法的价值等等这样一些有关数学的问题一无所知,这样的数学教育不应认为是成功的数学教育。未来的数学教育,要使学与不学数学的人,区别不仅仅在于掌握了多少数学知识,而且还在于是否具有运用数学的意识,是否认识到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简言之是否具有数学头脑。

大众数学的教育观要求把数学作为教育“管道”中的“泵”,这一点对于承担启蒙任务的小学教育尤为重要。小学阶段就让学生对数学望而生畏以至厌恶,不能不说是数学教育工作者的失职。

二、数学的应用意识

树立“数学为大众”的教育新观念,还突出地表现为应重视对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众所周知,抽象性、严谨性和应用的广泛性是数学的三大特性,在现行的教材中,前两个特性体现得有过之而无不及,而后一个特性则显得薄弱和勉强。

数学的应用意识是指当学生接受一个新的数学理论时,能主动地探索这一新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能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思考问题,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解决问题。

美国一所学校的六年级学生在从事这样的数学活动:在老师的指导下观看洛杉矶奥运会100米短跑录像。他们的任务是通过统计来分析运动成绩与步频、步幅的关系。他们发现跑得最快的并非步频最高,跑得最慢的不一定步幅最小。英国的中学数学课竟要求学生走上街头,解决的问题是该地区车牌号是按什么规则编制的,这些事例无不体现了一种强烈的数学应用意识。

事实上中国古代数学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以《九章算术》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数学无论从思想方法,还是成果上都带有浓厚的实用色彩,现传本《九章算术》由246个数学问题及其答案和术文组成,按算法分属方田、粟米、衰分、少广、商功、均输、盈不足、方程、勾股等九章,前六章定的是实用名称,鲜明地反映它的应用属性。

三、课程教材

数学课程教材向以体系是否完整,结构是否严密作为取舍标准。然而一味追求其完整严密,以至于苛求,则会产生负面效应,会把不喜欢数学的学生吓跑。学好数学,主要是抓住数学思想,形成数学观念,掌握数学技能,不应被那些无关宏旨,貌似深刻的问题所左右,以免浪费精力,由此想到在一些小学的数学习题中讨论0/5是不是真分数、X=3是不是方程,在一些中师的教材中讨论繁分数、带分数的定义,都让人有故弄玄虚的感觉。波利亚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用那些缺乏推动力、得不到什么收获的乏味的证明充塞着教本的每一页,会给最好的学生带来极坏的印象。数学的内容如此丰富,应用如此广泛,为什么不可以让它严肃的面孔露出些笑靥呢?抽屉原理、容斥原理、统筹法、对策论都可以十分生动的题材提前与小学生见面。教材的体例也可打破例题+习题的传统模式。可以是一组卡通片,一套漫画,一个故事,尽可以迎合小学生的心理。令人欣慰的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课本》已透出这种气息,我们应该怎样让中师生从中汲取营养呢?

四、教学方法

有人认为:“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就是高明的教师。”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应该成为衡量教学方法优劣的指标,教师必须生动活泼地教数学。教学实践证明,当教师讲些“活数学”或者把数学与哲学、美学及其它文化相联系时,学生就会表现出兴趣,缺乏文化气息的数学教学,学生会索然寡味,认为数学仅仅是计算和推演。优秀数学教师的教学大都有较强的文化气息,这一特点也是他们成功的因素之一。只有在生动活泼的方式中学习数学的未来教师,才可能以相似的方式成功地教学生。

斯托利亚尔讲过:“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到学习过程中去,鼓励他们探索、争论和发现。以下两个例子可以给人们一些启示。

讲坐标系:在课堂上,用两根塑料绳拉成坐标架,指定一个同学为原点,然后让每个同学找出自己的坐标。

认识“一分钟”的概念:让学生在一分钟时间内,翻书页、写名字、跳绳、走步、拍手、感受一分钟的长短,而不是仅仅指出1分钟等于60秒。

中师教育范文篇3

【关键词】师生关系;他者的眼光;局内人与局外人;离我远去

师生关系之于教育,乃如游鱼之于大海。教育领域如海般深邃,妄图迅速抓其本质,形成完美的体系,实属天方夜谭。但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借由文化传承将思想堆积成山,是实现优秀教育体系的必经之路。师生关系,如游鱼、如飞鸟,不仅给教育带来了生命,而且使文化渗透进人性的光辉。在以人为本的现今,审视师生关系以及如何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将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在传承至今的教育理念下,师生关系并没有得到普遍、有效的改善。以高考为终极目标的九年制义务教育,成绩的至高化和繁重的学业使得师生之间疲于交往;进入高师后,学生更是将之前的目的性、世俗性代入进来,以为习得规定的技能,拿到文凭,便可混迹于社会。对教师而言,致力于科学研究成为首要任务,而将教书授课作为谋生糊口的途径,以此看来,师生之间的壁垒显得越发难以消除,以至于疏离,成为了现今高校师生关系的普遍特征。为客观科学地分析其中的种种问题,本文将从新的视角审视如今的师生关系。为此,以“他者的眼光”“局内人与局外人”和“离我远去”的视角,在人文层面升华教育理念,为构建新型师生关系铺平理论道路。然而,新型师生关系并没有抛弃传统观念,而是对传统教学的传承,这也意味着新型师生关系对传统文化的取精去糟,融会贯通。同时,新型师生关系并非一成不变的理论,它以“离我远去”为核心,接纳适用的科学观点,发展自身。

一、现今高师音乐教学活动中的师生关系剖析

(一)大型班级授课形式的师生关系特征——冷淡的“疏离”。在高师普遍的90分钟课堂时间里,常见的是教师对知识的传授与讲解,然而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却难以看到,甚至,换一位专业的教师都不影响教学的展开。由此看来,师生之间并不存在不可替代的关系,或许,少部分的学生在课程结束后都不清楚教师的姓名。追溯这个现象的本因,不难发现,师生关注的都并非彼此,而是客观存在的知识。教师作为拥有成熟的知识体系和学术素养的成人,在面对课堂上百人计的学生时,如何将客观的知识,在每个人的理解范围内,确保让更多的学生接纳并掌握,是首要任务。而在有限的时间内,却很难顾及到所有人,更不用提因材施教,那么,闷头板书、自顾自讲便成为快速、省力的首选方式。尤其是在以社会为主的教育体系下,学生过于目的性、世俗性地追求知识,教师对于教学成果和评价系统抱有功利性的态度,忽略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师生关系是主客二分的关系,教师即主体——“我”,学生即客体——“他”。在社会现实的驱使下,两者带着各自的目的从陌生走到一起,教师为糊口谋生教书授课,学生为于社会上立足苦学知识。然而,两者的功利性却促使了课堂教学的快餐化,这不仅扭曲了学生的价值观,而且使教师丧失育人的成就感,让本应崇高的教育成为了一种苦业。学生作为待塑的璞玉,尚有瑕疵实属常事,所以,教师需担起为其塑造正确三NorthernMusic北方音乐NorthernMusic观和培养综合素养的责任,不光给予专业知识,还应育人育德,使其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二)一对一个别授课方式的师生关系特征——亲密的“师徒”。在高师音乐教学中,表演技能课常常运用个别授课的形式,即以培养音乐专业技能为目的而开设的一对一授课方式,这也是各种音乐教育活动中最常用也是最有特色的授课方式。个别授课方式的优势在于知识灌输的有效和稳固,以保证学生音乐技能的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做到了大型班级授课形式所欠缺的精度。这种授课方式形成了高师音乐教学活动中师生关系的另一个显著特征——亲密的“师徒”。亲密的“师徒”关系有利于师生间的情感培养,有利于因材施教,也有利于流派风格的传承。但是,这种亲密有时也会反过来成为局限学生发展的束缚。从纵向看,这种亲密的“师徒”关系会造成困扰,是由于教师常常用“我”来影响学生,向学生灌输“私人”价值观念,从而使学生沦为教师“私人”价值的体现。在中国的传统里,“天地君亲师位”,铸造了敬天法祖、孝亲顺长、忠君爱国、尊师重道的伦理道德观念。以“父子”喻“师生”,实则却是对教师权威绝对性的保证。这沿袭千年的价值观念,对当代教师思想莫不有一种伦理钳制,使教师沉溺在权力的旋涡,可能会使学生难以逾越伦理的鸿沟来挑战教师的权威,从而使得发展受到局限。从横向看,这种亲密的“师徒”关系会造成困扰,在于其不利于学生突破师门和流派的藩篱,这也取决于教师是否将学生局限于“我”的“徒弟”。从这个意义上看,如果教师不能从更科学客观的角度审视这种亲密的“师徒”关系,这种亲密就会造成学生发展的新的束缚。尊师重道贵为贯穿古今的道德观念,是中国教育的砥柱,它赋予了教师莫高的地位,以至于在踏入教育领域后,教师就得到了这个职业所“应得”的尊重。然而,尊重在作为先决条件时,师生之间就缺失了交往的理由。对教师而言,被滋生的骄傲之气,助长了权威的垄断,学生变成了弱势群体,加剧了学生对权威的害怕以及对教师的恐惧,进而使得师生间产生了隔阂。两者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下越发疏远,师生无法各抒己见,教师难得教学相长之感悟,久而久之,便会造成体系的崩坏。由此看来,师生之间的平等性显得尤其重要。平等,意味着阶级感的冰消瓦解,意味着师生两者都有了交往的动因。所以,教师如何抛开自身的身份,以和学生平等的地位进行教学,构建和谐有益的师生关系,便成为了当前改善师生关系、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中之重。

二、借助新的视角审视高师教育中的师生关系

(一)以“他者的眼光”的视角审视高师教育中的师生关系。“他者”是与“自我”相对的一个哲学概念。以黑格尔的奴隶主理论为基础,不难理解他者对于自我存在的意义。“自我”的认识建立在“他者”的承认之上,若无“他者”,“自我”的身份便将不复存在。在历史的进程中,人类学家致力于从多方面研究人类的行为,虽然探寻道路异常坎坷,却也诞生出了各种标新立异的思考角度与概念方法。由于在研究都市青年的行为时,难以融入其生活,即便能够进得其中,却因各自不同的文化符号烙印,而出现难以克服的问题时,人类学家探寻出以“他者”为哲学基础的两个新的视角——“他者的眼光”“局内人与局外人”。以“他者的眼光”和“局内人与局外人”的视角审视现今的师生关系,是时展的结果,推陈出新并不是对传统文化的否定,而是适应潮流、满足当代以人为本的理念所做出的勇敢尝试。面对教育历史遗留的弊端,采用新的角度看待并审视师生关系问题,是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理论基础的重要举措。对于高师音乐教育者而言,如何利用“他者的眼光”完善自我认知以及构建自我形象,是应首要落实的工作。如今,为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增进教师对“他者”的认识和理解已成为必然手段。教师之所以为教师,其教育者的身份是建立在学生的承认之上,若没有学生的认可,便无法明确自己的意义和价值。辩证地来看,在教育领域中,师生同为文化传承的中流砥柱,一方传授一方接纳,二者相辅相成,在互动的过程中碰撞出知识的火花。在课堂之上,以点燃学生对音乐知识的渴望、激起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为目标,教师应摒弃自顾自讲的教学风格,在传道授业解惑之时,应将自己代入到学生的视角,换位思考最适合学生的讲授方式。例如,应用教师自身广博的学识在课中穿插典故趣事,活跃课堂氛围,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对学生独到的想法加以鼓励,并以平等的姿态与之交流自己的见解,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增进师生关系,提升课堂质量。教师的主动交流,能够轻易突破师生之间年龄、学识、身份的屏障,让学生意识到彼此之间地位的平等性,视师为友,消除师生间的隔阂。对于学生自身的文化烙印,教师在保有足够尊重的同时,应深刻认识文化差异问题,从“他者的眼光”的角度客观看待他者文化的精华之处,亦教亦学,教学相长。教师的理解和尊重,能使学生获得由内而生的认同感和对教师的感激之情,久之,这份理解将会成为增进师生情感的金钥匙,打开破(二)以“局内人”与“局外人”的视角审视高师教育中师生关系。“局内人”与“局外人”产生于语言学,后广泛应用于人类学,两个概念强调了研究者和被研究者之间的两种身份。教师教书育人的先决条件便是自身的文化储备,即知识的研究与累积。然而,为了更佳的教学成果,学生亦是教师的研究对象。师生之间的主客二分关系,对应的却是局外人与局内人的身份。若学生所属的文化与教师的相差甚微,那么这个视角的运用将毫无意义;反之,若学生的文化烙印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此时,教师对“局内人与局外人”视角的采用将对两者产生深远的影响。教师研究学生时,需将自身划出学生所属文化的领域,以局外人的视角客观看待他文化的优劣之处,其所具有的科学理性,保证了研究的独特价值。而在研究过程中,教师则处于由“局外人”至“局内人”的转化,逐渐成为学生文化的所属,从而对学生的指导将更具建设性,同时自身水平也会逐步提升,达到教学相长的境界。同时,教师在研究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对学生的关切与责任,不光能促进师生情感,融化文化差异的冰川,更能以身作则,在更高的德育层面教以认真负责的学风素养。用“局内人与局外人”的视角在人文方面分析师生关系的构建,应弃除师生研究者和被研究者的身份,使两者处于平等的位置上,可以看出教师和学生都处于各自的圈子之中。在课堂之上,师生一授一学乃是本分,而在课堂之外,两者将不再被身份所束缚,此刻两者拥有从彼此的局外人到局内人转化的可能性。在生活之中,亦师亦友的关系更能成为师生之间连接彼此的桥梁,于点点滴滴中增进情感。四年的光阴,埋下的将不光是秋后摇曳的落叶,还有师生之间彼此珍贵的回忆,这份情感超越客观冷峻的知识,蕴含莫大的力量。

三、综合运用三个视角建构新型师生关系

(一)以“离我远去”的原则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离我远去”是指跳出自己的文化以及价值观念,从整体的视角,全面、整体地把握和深入理解不同价值体系的互动关系,从而挖掘教育现象背后的意义和价值。人都有着各自的文化烙印,脱离这种文化所属感的束缚,客观科学地研究他文化是“离我远去”观点的核心。作为现象学中的“离我远去”,“悬置”是回到事物本身的基本举措,为了“面对事物本身”,现象学把所有直接或间接地与外部世界的存在联系及判断都置而不论。悬置的本意是为了达到研究的科学性和客观性,以纯粹的手段将干扰因素都悬置起来,保证研究的中立性。由此看来,“悬置”和“离我远去”有机结合,是深度剖析“离我远去”的重要途径。摆脱自身的文化、思想与价值观,就包含了摒弃文化糟粕的重要性。现今的师生关系依然存在传统文化弊端带来的影响,即盲目的尊师重道所引发的师生间权力的不对等。教师身为权力的分配者,自身的文化观念至关重要,若沉溺在尊师重道带来的崇高地位和绝对权力中,会将师生拉入一种不平等的境地,导致师生关系的破裂。所以,秉持“离我远去”以客观看待自身文化,去其糟粕,是教师运用新的角度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条件。“离我远去”的客观性隐含了一种公正平等的思想。教师对于自身和学生的平等性的明确,是摆脱旧思想弊端的结果,也是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良好开端。教师的偏爱和偏见都会对学生心理上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从“离我远去”的视角看,教师对学生的一视同仁是其公正思想的有力做法。即便是面对不同文化的冲击,也能理智客观地评判和接纳,这也极大地削弱了师生文化差异带来的影响。(二)综合三个视角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新型的师生关系即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综合三个视角合理构建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之上,缤纷的学生自属文化不可避免,教师在面对复杂的课堂情况时,使用单个视角将无法面面俱到,综合运用三个角度便成为教学所趋。运用“他者的眼光”视角,能使教师更清晰地认识到自我的价值和意义,明确自身的责任,更能让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审视自身的教学水准,在教学研究上对症下药。而“他者的眼光”,既隐含着教师理清“局外人”至“局内人”转化的目的性和方式方法,也是以“离我远去”为先决条件所运用的科学视角。同时,教师运用“离我远去”的措施,抛开自我的身份、文化和价值观,是保证师生间平等性的重要途径。只有在平等的基础上,教师才会有局外人至局内人转换的可能性和动因,在人文方面,乃至文化所属的问题上,才能产生积极的影响。“离我远去”的公正平等至关重要,但是其绝对客观性却并不与人文理念相容,教师在“离我远去”的状态下,无法做到感性的思考。所以,教师只有在保持“局外人”的身份时才能运用“离我远去”的视角看待师生的平等关系以及文化差异,以此作为宏观方向上的标杆,监督自身行为的合理性。为了达到人文层次的高度,“局外人”至“局内人”的转化便将成为了点睛之笔,将师生关系升华至超越关系本身的层次,从而能够自然地运用“他者的眼光”以正确的角度了解学生、关怀学生,使师生之间突破羁绊。现今的教师不应再如过去一样信仰尊卑礼法,在时代的洪流中要坚定向前,运用先进的教学视角,走进学生的世界,实现教学相长。故步自封的社会制度一定会被历史所淘汰,教育也同样如此。正视传统教育的缺陷,及时把握新的视角是当代高师教育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有效措施。(三)传统音乐教学活动中师生关系的继承与发展。经历了十二年的中小学学习,进入大学后,学生从填鸭式的量化教育转变为强调质性的自主学习,从依赖型的“保姆式”师生关系和畏惧型的“父子式”的师生关系转变为可能“疏离”可能“亲密”的大学师生关系,学生可能会很不适应,同时,也可能会质疑教师。因此,在大学里,如何继承和发展更利于学生发展的师生关系显得非常重要。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我国的传统文化里可以找到依据和源泉。教师应秉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正确态度,秉持“继承是前提,发展是要求,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在传统威严的“父子”关系之上发展平等民主的“益友”关系。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着重体现在师生人格上的平等。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个体,教师不能随意否定学生的批判精神和自主思想,应舍弃传统观念中的腐朽、糟粕之处,放下身份,主动与学生交流共处。师生间沟通的不光是知识,还可以有生活上的人文交流。平等不止体现在师生之间,还有学生之间。教师对学生的一视同仁,有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塑造学生健康的价值观。在面对不平等的待遇时,学生首先思考的并非是教师偏心的做法,而是对自我能力不足的虚妄的理解,从而妄自菲薄,阻碍健康人格的形成。由此看来,面面俱到的平等性才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基石,做到师生共同进步、教学相长。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学风素养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朝夕相处的研究中,学生以教师为范,刻画着自己,规范着自己。教师作为学高身正的成人,能以一种成熟稳重的眼光看待世界,而学生则难以企及教师的高度。不过,在新型师生关系下,师生间无障碍的沟通,能让学生聆听到以教师健康完整的世界观所表达的观点,能让学生在三观的形成中受益匪浅。由于学生的肯定和尊重,教师将能摆脱职业带来的束缚,得到作为教育者的使命感与荣耀感,进而激发出蓬勃的动力投身于教研。依此来看,师生双方都将作为主体,不论课堂内外,在互相的联系中得到肯定、尊重,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即教师实现自我价值,学生完成自我塑造,二者共同发展。

四、小结

音乐教育作为行为艺术、音乐艺术与语言艺术相结合的科学,它的实践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存在于师生交际关系中。在新型师生关系的观照下,教师应坚定“以学生为主体”的核心地位,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引领作用。综上所述,教师的高深学识、科学素养、人格魅力等,都将成为学生塑造自我道路上的模范。科学与民主是当代教育的主题。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自己角色的内涵,营造出良好的氛围,协调好师生关系,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合理运用评价方式,秉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使学生拥有驾驭知识的综合能力,获得全面健康的发展。

中师教育范文篇4

【关键词】中师学前教育专业;钢琴课堂;教学改革

众所周知,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础,是人生迈向教育大门的第一步。学前教育的质量对人生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对学前教育发展予以了高度重视,先后颁发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2012]等文件。其实,要提升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关键在加强师资建设。学前教育教师的质量过关,才能引领学前教育走向更好的发展。中师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旨在培养具备钢琴演奏技能的幼儿钢琴教师。为了使培养出来的人才更有针对性,本文提出几点构建中师学前教育专业钢琴高效课堂的建议,希望能起到一定的启发作用。

一、构建中师学前教育专业钢琴高效课堂的建议

(一)提升学生的音乐素质

要使学前教育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能适应未来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步伐,需要提升学生的音乐素质。第一,中师学前教育专业钢琴课堂必须加强基础课程教学,引导学生认真学习乐理、弹奏等知识节能,从入学起,学生就应该接受钢琴弹奏方面的训练,提升眼、耳、手的灵敏度,以便在弹奏钢琴时,全身都能有机配合。第二,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钢琴弹奏基本技巧,使学生反复训练音阶判断,熟悉各种音调形式,使弹奏出来的钢琴曲悦耳动听。第三,教师还要训练学生的钢琴弹奏指法,使学生达到熟能生巧的境界,随时都能弹奏出美妙流畅的钢琴曲,给别人带来审美享受。

(二)优化钢琴教学内容

随着学前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社会各界对幼儿教师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中师学前教育专业要根据学前教育的发展趋势设置课程内容,使培养出来的人才具有针对性,体现在钢琴课堂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内容,使学生对钢琴课充满激情。第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安排学科知识,使学生牢固掌握钢琴弹奏的基本知识,使学生打牢理论基础。第二,教师要对学生加强钢琴技能训练,使学生在模仿的基础上学会创作,弹出具有自己个性的钢琴曲。第三,鉴于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是未来的幼儿教师,所以中师学前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多练习弹奏幼儿钢琴曲,如《蜗牛与黄鹂鸟》《泥娃娃》等,学会简单的儿歌伴奏技巧,学生才能胜任日后的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

(三)灵活应用教学方法

正所谓“教学无法,贵在得法”,在钢琴课上,教师应该灵活使用教学方法,旨在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第一,教师要使用示范讲解法,这是最基本的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的钢琴学习基础。在授课之初,教师要对学生实施准确的钢琴示范演奏,使学生从整体上感受钢琴曲的演奏状态和音乐特色。示范结束后,教师为学生详细讲解弹奏要领,然后安排学生练习,在学生练习中,教师要对学生的演奏进行密切观察,注意细节,不放过学生的任何一个错误。第二,当学生对钢琴曲具有一定的演奏基础后,教师可以引入竞赛法,学生普遍具有好胜心理,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钢琴比赛,这样不仅能锻炼锻炼学生的钢琴弹奏熟练程度,也能提升学生的抗压能力,锻炼他们的心理素质,在紧张的竞争氛围中提升综合素质。第三,教师还可以引入“师徒制”,即将钢琴演奏技巧好的学生任命为“小老师”,让他们对其他同学进行教导,这样的过程可以让学生提前体验当老师的感受,对他们日后就业大有裨益。

(四)加强教学反馈

教学评价和教学反馈是教学过程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在钢琴课堂中,教学反馈必不可少。教师可以引入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总评等形式。第一,教师可以先安排学生弹奏一整首钢琴曲,学生弹奏完毕后,教师让他自己评价自己的弹奏表现,这样的过程可以让学生自己主动发现自己的不足与优势,进而查缺补漏。第二,教师还要安排其他学生对该同学的演奏技能进行点评,这样的过程可以促进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启发。第三,学生自评和互评都结束后,教师要进行总评,要多给予学生鼓励和肯定,接着以委婉的语言指出学生的不足,让学生再接再厉,不断进步。

二、结束语

在学前教育事业不断改革的今天,中师学前教育专业钢琴课堂也要加强改革,要着眼于培养全面发展幼儿教师,加强钢琴教学改革,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胜任未来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师要从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环节入手,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为学生的日后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作者:刘宏烨 单位:山西省吕梁学院汾阳师范分校

参考文献

[1]秦金亮.“全实践”理念下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整合课程探索[J].学前教育研究,2006(1).

[2]钟武媚.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技能现状与培训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2006(9).

[3]王建华,唐敏.浅议当前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建设的方向[J].学前教育研究,2006(9).

[4]何志颖.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学习困难的原因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7(5).

中师教育范文篇5

一、教师要从幼儿的需要出发,积极营造宽松、自由的互动氛围

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从幼儿的实际需要出发,教师要实现同师幼的积极互动首先必须建立在宽松、自由、和谐的基础之上。了解幼儿的心理需要,与幼儿积极构建和谐的师幼关系,并和幼儿保持愉快心情,在教师精心设计的课堂教学环节中实现有效互动。试想如果幼儿处于一种强迫、紧张的气氛中,不仅不乐意参与课堂,更会对课堂学活动产生恐惧心理,更谈不上课堂的积极互动。

二、与幼儿实现情感交流,这是促进师幼互动的重要提前

与幼儿积极互动必须以情感交流为基础,情感交流是实现与幼儿心灵交汇,建立相互信任,互相尊重的师生关系,让他们将自己的想法大胆表达出来,实现师生的积极相互交流。在情感交流过程中,教师应和谒可亲,走进他们的心灵,了解他们的想法,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他们情感变化的因素。同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当他们遇到不懂的问题时,应积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敢于表达自己的心声,对于心理需求教师不仅从具体活动中满足他们,更需要在心理层面感受到教师的关爱?因此,实现情感交流,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实现与教师的互动,让他们感受到我一定能行,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品尝到学习活动蕴含的乐趣。情感的互动可以让幼儿在爱的滋润下养成自尊、自强、自爱以及不怕困难,勇于探究的坚强意志,乐于探索的良好品质。

三、明确教师的主导作用,这是实现师幼互动关系的基础

课堂中的师幼互动,教师要突出幼儿课堂的主体地位,以幼儿的发展为核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始终处于主导作用,教师应善于调整自己的角色身份,以便适时、适宜地对幼儿的活动进行指导,这是实现师幼互动关系的基础。这需要教师注意以下几点:教师是幼儿心声的倾听对象。幼儿在课堂上遇到不解的问题,作为教师要以微笑的表情,耐心细致的态度积极倾听幼儿的想法与需要,并给予恰当的回答。当然,教师要细心观察并领悟幼儿的言行动机,分析他们的心理特征,根据他们的个性差异以及不同的心理发展需要,作出合理的判断;教师还需要积极创设健康、丰富的物质环境,营造愉快、宽松的精神氛围,给他们以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教师应给予幼儿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和鼓励幼儿与教师、同伴平等、自由的交往,乐意参与讨论,积极说出自己的看法。

四、突出幼儿课堂的主体性,实现师幼互动,让课堂精彩纷呈

改变传统的幼儿课堂教学中教师枯燥单调的讲授,突出幼儿在课堂的主体作用,积极实现师幼互动,让课堂精彩纷呈。互动就是要让他们从课堂中解放出发,让他们积极动起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参与课堂,当然有时需要教师的及时调控,不能一盘散沙,变得自由散漫,最终失去课堂教学的宗旨。比如:教师在组织幼儿玩沙时,如果放任自由,按照他们自己的想法,随便活动,有时候现场是混乱一片,没有活动的主题,幼儿表现很活跃,但又失去开展主题学习活动的价值,如此一来,教师如何引导他们参与课堂呢?这时,教师要充分意识到自己的主导作用,是课堂学习活动的教育者、管理者、合作者,更应该是幼儿发展的支持者、参与者与引导者。教师不妨参与到活动过程中,给予他们不同的指导,与他们积极互动,实现课堂有序,有效。在师幼互动中,教师是良好师幼互动环境的创设者、积极互动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教师需要更多关注幼儿情感需要,关注幼儿实际需求,更好地去促进幼儿主体性的发挥。实现与师幼的积极互动交流,引导他们想象可以挖出那些东西和他们一同分享,和同伴共同商讨、共同游戏,让幼儿在师幼互动中真正的得到发展。总之,高效的课堂教学离不开师幼的积极互动。可见,积极构建师幼互动的课堂模式,不仅是新课程理念下对幼儿课堂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同时也是幼儿得到健康发展的保证。教师要从师幼互动中汲取经验和成长的养分,并在反思中逐步提高自己,达到自身主体的不断发展和提高,从而真正实现幼儿阶段教育目标。

作者:董云霞 单位:盐城市新江动幼儿园

参考文献:

中师教育范文篇6

关键词:小学教育;师生关系;重要性

教师和学生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两大主体,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两者处于传授知识和接受知识的相对位置,导致教师和学生先天就处于不平衡状态。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平等性,使得如何处理师生关系成为诸多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小学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师生关系在教育教学中具有更加重要的地位,轻松和谐的师生关系成为教学活动顺利进行、教学目标顺利达成的关键所在。

一、能够有效的拉近师生距离

小学生处于人生的起始阶段,其年龄的特殊性决定了大多数小学生一方面对于教学充满好奇心,但是另一方面对于教师总会有一定的畏惧之情。这种情况下如果在没有处理好师生关系的情况下就盲目的开展教学活动,那么教学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因此,教师必须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来获得学生的尊重、认可和信任,增强孩子对教师的依赖性,如此一来在课堂教学中孩子能够顺利的融入教学氛围中,而不是始终因畏惧之心游离在教学之外。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需要教师主动的以平等的姿态与学生进行交流,从而使得学生产生一种被尊重和被重视的感受,从而有效的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以笔者为例,有一次在接待新生的时候,笔者发现孩子始终躲在父母的背后,与他交流也得不到回应。这种情况下笔者灵机一动,针对孩子的书包说到:“好别致的书包,我也想买一个,就是不知道在哪买?”,孩子马上用自豪的语气回答“这是妈妈亲手做的,买不到的”,然后笔者就接着孩子的回答进行交流起来,从书包谈到文具,再到玩的游戏等,很好的消除了孩子对陌生环境的畏惧感,获得了孩子的认可。事实上,受年龄的限制,大多数孩子虽然对外界人和事都持有一定的好奇心和畏惧感,但是只要教师能够以真诚的语言主动和学生互动交流,是很容易获得孩子的认可的。当然,年龄较小也很容易导致孩子对教师信任因一句话、一件小事就消失殆尽,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尽可能采取措施的维护师生关系,站在孩子的角度来进行思考和采取教学策略,从而让他们更乐意在学习中获得教师的肯定与鼓励。

二、能够及时的掌握学生情况

对学生学习、生活状况的把握是有效教学的前提,虽然说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能够根据自己的观察来把握学生的学习状况,也能够通过与家长的交流来掌握学生的生活状况,但是一方面教师精力的有限性,另一方面学生生活的独立性使得教师对于学生情况的把握往往是片面的,这就需要教师尽可能的与孩子进行交流来获取信息。这种情况下,良好的师生关系毫无疑问能够更好的让孩子在交流时敞开心扉的将自己遇到和看到的事情和教师分享,并在一个相对轻松的心理状态下表达出自己的观点。此外,良好的师生关系也能够保证孩子在遇到生活和学习上困难的时候第一时间向教师求助,从而有效的避免一些校园安全问题的发生。在教学中笔者曾有过相同的事件不同的结果的经历。同样是家庭父母吵架,其中一个孩子由于和教师关系较好,因此第一时间向教师寻求帮助,在家访之后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另一个孩子由于性格较为孤僻,教师对其注意不多,随着父母吵架次数的增多最后竟然选择了离家出走,虽然最后及时的在同学家找到了孩子,但是带来的教训却是极为深刻的。如果教师能够处理好和每一个孩子的师生关系,那么很多问题就不会再发生,例如同学之间的打架、校园安全问题、家庭问题等。从这个角度来说,轻松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获得孩子认可的基础,孩子的认可则可以保证教师为孩子的成长进行全方位的护航。

三、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很多教师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课堂难以控制的情况下,有的教师轻轻的一句话就可以将教学拉回到正常的轨道中,有的教师无论采取怎样的措施都难以获得成效,甚至出现师生冲突现象。究其原因就在于是否处理好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一方面能够促使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加富有激情的进行授课,另一方面学生也乐意去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从而确保了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和教学质量的不断的提高。相反,师生关系较为冷淡的情况下,很多小学生对教师没有足够的认同感,在教育教学中往往是自顾自的做自己的事情,对教师的课堂活动完全不予理睬,甚至会出现唱反调的情况。这种情况下不仅影响了教育教学的开展,也挫伤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长期下去教学质量出现不升反降的现象。不同于中学和大学课程,小学教学内容相对较为简单,教材的设定也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主,而建立轻松和谐的师生关系则可以确保小学生在课堂上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师所设置的各种活动,从而使得小学生在有效的课堂时间内掌握相应的知识,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有助于孩子养成正确的人际观

众所周知的是,小孩子有两个重要的榜样,一个是家长,另一个则是教师。对于小孩子来说,教师对师生关系的处理往往会影响到其未来的人际交往观,哈佛大学教育学院曾花费十年对学生人际交往进行过调查,结果发现小学阶段能够和教师友好相处的小学生在未来十年之内能够结识到更多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朋友,相反在小学阶段和教师冲突不断的学生在未来也难以获得别人的认可。由此可见教师对小学生人际观的影响,教师采取各种措施例如交流的时候尽可能的站在小学生的角度提出问题、以真诚的语气、平等的态度处理人际关系,那么学生在未来走入社会之后也必将受到教师的影响,能够有效拓展自身的人际交往范围,获得他人的认可。

作者:王海霞 单位: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教场小学

参考文献:

[1]陈年喜.浅论师生关系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3.06.

中师教育范文篇7

一个民主、宽松的探究环境,特别是良好人际氛围的支撑,是保证探究活动正常开展的有力前提。作为教师,首先要树立“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交往活动”的思想,优化师生关系,形成师生平等、协作的关系与地位,使学生有一种亲切感、安全感,乐意参与活动。其次要帮助学生之间形成互动协作的伙伴关系。注重引导学生学会与他人相处,学会合作,认识到不同类型、不同知识结构的学生可以互补。同时结合实际活动让学生懂得如何关注弱者,如何帮助身边的同学排忧解难,如何为别人提供急需的材料,如何与其他同学合作探索。当学生自我意识过强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将个人竞争引向组际竞争,增强组内合作,使每一位学生在同伴的关爱和帮助下开展互动探究活动。

2.选用恰当策略,进行有效互动

师生有效互动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伴随着积极的情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共同探讨、共同研究,在这一过程中,老师给学生以指点,学生也给老师以启发,相互促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作为教师,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又该选用怎样的策略,进行有效的师生互动,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呢?

2.1创设情境,激发互动;合理的教学情境,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一点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在动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交流探究。

例如在“视图”教学时,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大屏幕展示带有苏轼的《题西林壁》的庐山雄姿,提出问题:苏轼是怎样观察庐山的?由此引入课题,进行实验。讲台前面的小桌子上从左往右依次放着乒乓球、暖壶、水杯,并用布盖好。请三名同学分别站在小桌子的前面、左面、右面。站好后,老师掀开盖布,先问左右位置两名同学看到什么?再问前面位置的同学看到什么?这时学生热情高涨,同时又会困惑,为什么他们说的不一样呢?难道是有人说错了?引发学生积极思考:站的位置不同,所看的角度就不一样,所以看到的结果不同。此时,教师深入引导:同一物体,从不同方向看,结果又怎样呢?这样的情境启发学生思维、生生之间交流探讨,激发师生的有效互动。

2.2问题引领,促进互动;“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因此,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也必然来源于问题,合理的问题能有效促进学生进行积极的数学思维。

例如我在教学“过三点的圆”时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①过一点A画圆,能画几个?圆心在哪?②过两点A、B画圆,能画几个?圆心在哪?③过三点A、B、C能画圆吗?若能,能画几个?圆心在哪?若不能,为什么?

问题由浅入深,引起学生认知上的冲突。学生在操作上也是由易到难,尤其是问题具有挑战性,引领了学生之间的思考探究,从而期待老师的指导。师生都参与到数学教与学的活动中,促进师生间有效互动。

2.3感知体验,形成互动;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是逐步深入的,不可能一步到位,过程性知识伴随着数学教学活动的过程而逐渐生成体验性知识。学生对知识产生的感知,会体会到知识产生的缘由,会明晰新旧知识间的关联和因果关系;对知识发展的体验,会习得探究数学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对知识结果的感知,能领会蕴涵在知识中的思想方法;对知识应用的体验,能体会数学应用的广泛性,积累解决问题的认知策略,形成自我监控的意识和习惯。

2.4内化交流,互动表达;教师应该在师生人格平等的基础上,真正把自己和学生平等起来,“想生所想”、“思生所思”,师生交流更多的是商量与切磋、补充与讨论、赏识与肯定、倾听与沟通、平等与合作。师生双方“捕捉”对方的想法,使双方产生积极的互动。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究欲望,而且又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只有在成功的基础上,学生才能保持足够的探究热情,产生强大的内部动力以争取更大的成功。如:当学生提出探究设想或在探究活动中取得一定进展时,教师要仔细观察,及时进行鼓励性评价;当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有气馁的迹象时,教师及时用热情的语言、热切期望的眼神去激励他们,给学生自信,给予期望性评价。

3.关注全体学生,提升有效互动

中师教育范文篇8

关键词:专业化;特殊教育教师;特教师资培养

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教育的有效性。因此,在教育发展和改革进程中对师资的培养一直都是非常重要的。当代教育研究中主要的思潮之一就是教师专业化。虽然对于教师专业化的可行性还有很多人持怀疑态度,但是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教育市场需求已经由普及转变成提高质量,所以,为了普及教育而扩招的很多教师,并不具备专业化教师的素质。那么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途径就是要制定统一规范的从业标准,实行教师职业专业化以及教师执照上岗。在我国教育事业中,特殊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虽然在目前特殊教育的起步比较晚,开展师资培养也比较晚,但是在我国落实特殊教育发展规划中,建设一支高质量、高数量的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就是一个关键措施。

一、课程分层

应当分出层次来进行特教师资的培养,要根据障碍类型在特殊教育公共课的基础上在分出更加细化的专业课程,这样可以将课程的可操作性及针对性都很好地增强。公共课室所有学生都应该学习的,但是在一段时间以后就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分流,选择适合自己情况的细化的一些专业进行跟深入的学习,从而培养实际工作的重要能力。对于分类问题也是存在争议的,有些人认为分类会造成专业范围狭窄,在学生中出现不了解的情况就会无所适从,即使是了解的多么细致也会在实际教学中遇到很多问题。通过这些问题所表达的就是希望特殊教育教师能够具有解决所有特殊问题的能力。但是,我们要了解,有很多方面都包含在儿童的身心发展的范围中,不可能有人能够深入了解所有方面,追求广度的情况下就要牺牲深度。那么教师在没有专长的情况下,可能对所有问题都无所适从。相反教师如果某种障碍类型十分精通就可以负责这方面的教育,在发现其他方面需要时,就可以对别的教师进行求助,通过合作和资源共享的方式来实现全纳教育。试想一下,一个团队才能完成的特殊儿童教育,一个教师怎么可能完成。此外,不论对某方面了解的多么深入还是会遇到问题,这是不可否认的,但是不能因为这一点就认为学习已有知识的意义是不大的。当然,根据传统意义上对儿童的标签来分类并不是我们所强调的分类原则,应该是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方面或者障碍类型来进行分类。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美国就已经针对某种障碍开设特教师资的培养课程。

二、培养研究能力

行动研究是教育行动实验者在真实的教育教学中进行的研究,其目的是为了解决教育的一些实际问题,行动研究被认为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以及教育活动客观化的重要途径。在某种程度上,特殊教育教师更需要培养能力还有行动研究的意识。第一,教师因为儿童特殊教育各种不同的需要,可能随时遇到新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探索、研究的能力就很难正确自如的应对。所以,教会教师在实践中发现创造新的教学方法就是教师培训课程中最急需进行的工作。特殊教育教师通过行动研究对于自己的知识结构进行不断的反思和调整,并且提升教育活动的科学性,最后时限专业知识的持续进步。第二,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的进行,除了个体素质的提升之外,社会的尊重和认同对于特殊教育事业也是非常重要及必要的。所以,俄日了提高这一项崇高事业的声望和地位,就需要社会各界民众,特殊教育教师,特别是特殊儿童的家长一起做出自己的贡献。

三、实用性的增强

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有效的解决实际问题,实际的工作能力是通过一定的实地训练形成的,而不是仅仅由理论知识转化而成的。特殊教育教师为什么要冠上特殊这两个字,就是因为所面对的学生都是一些身心发展的某一方面存在严重问题的儿童,这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适当的教育策略就是教师的重要任务,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就是专业化的基础和依据。所以,一定要把对实践能力的重视体现在培养特教师资的课程中,要以实用性为原则来安排课程的内容,还要保证实践课的一定比例。总之,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的任务很重,要走的路也很远。在这个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及时对师资的培养,必须要把课程设置进行完善,培养健全的体制,明晰培养的目标,这样才能使教师的素质达到专业化的要求。

作者:刘艳风 单位:永新县特殊教育学校

参考文献:

中师教育范文篇9

师德建设的首要问题是如何提高教师崇德修身的自觉性。师德不仅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本身,更是教师把这些道德规范逐步内化,成为从事教育事业的自觉行动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这种自觉源于对党和人民教育事业的忠诚,源于对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坚决贯彻执行。“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具体体现,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是党的根本政治路线和根本组织路线,更是教育工作者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深刻领会、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高校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任务是要确保广大党员普遍受到一次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在教育实践活动的学习教育环节,通过教育实践进一步明确了教师是学校办学的重要依靠力量,学生是学校最直接服务的对象,办好人民满意的高校,一切为了师生,一切依靠师生。通过教育实践活动,党员干部思想上补了课,精神上补了“钙”,提高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的掌握和运用水平,增强了忠诚人民教育事业,树立崇高职业理想,坚持育人为本、立德树人,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为己任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感,自觉把党的教育方针贯彻到教学管理工作全过程,严守“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规范。

二、在查摆问题中增强师德建设的针对性和贴近性

以人为本是师德建设的重要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学校教师发展诉求和价值愿望,落实教师主体地位,以立德树人为出发点和立足点,找出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找准制约师德建设的因素,才能增强师德建设的针对性和贴近性。为了摸清师德建设状况,结合教育实践活动的查摆问题环节,学校于2014年6月通过开座谈会、设立意见箱、问卷调查等形式开展了一次师德师风的深入调查。面向教师发放了400份教师问卷,共收到有效问卷303份。教师问卷包括“您对自己作为一名教师的职业道德评价如何”、“您认为我校教师师德的总体状况如何”、“您认为在师风师德建设方面学校最应该改进的地方是什么”等23个问题。面向学生发放了550份教师问卷,共收到有效问卷500份。学生问卷包括“您对我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总体素质满意吗”、“您对当前的师德师风建设状况最不满意的方面是什么”、“在您的任课教师中,课堂上既管教、又管导,对课堂上睡觉、玩手机等现象严格管理吗”等21个问题。调查结果显示,受社会变革转型时期所带来的负面现象消极影响,少数教师理想信念模糊,育人意识淡薄,教学敷衍,学风浮躁,言行失范等严重损害教师的社会形象和职业声誉等普遍现象在我校同样存在,有些问题还比较严重。例如,对于“在您的任课教师中,课堂上既管教、又管导,对课堂上睡觉、玩手机等现象严格管理吗”这个问题,有27.6%的学生回答“只有少数的老师管理了”。这说明育人意识淡薄问题在我校还比较严重。调查结果还显示,影响师德建设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党员干部的作风,特别是领导干部的作风。例如,在师德建设问卷调查中,有老师这样写道:“上行下效,行动是最好的教育方式,再多的学习,也没有领导行为的示范作用重要”。毋庸置疑,干部作风对学校师德建设起着重要的引导带动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党员干部的作风建设决定了师德师风建设的成败。近年来高校师德素质的滑坡现象无疑与干部“四风”突出问题直接相关。教育实践活动的第一大任务就是集中解决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四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对作风之弊、行为之垢来一次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同时,注重解决关系广大师生、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解决师生、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问题,以实实在在的效果取信于师生、群众。在教育实践活动征求意见环节,学校共征集到校领导班子意见579条,征集到班子成员意见574条,各总支、直属支部共征集到总支班子和直属支部班子意见4000多条,征集到学校党员中层个人意见1500多条。把这些意见与《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进行对照分析,发现大多数意见都与师德师风建设相关联。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党员干部聚焦“四风”查摆问题,对自身存在的问题来了一次彻底的大排查、大剖析,找到了差距,找准了“病因”,撰写了对照检查材料。这不仅为教育实践活动的整改落实奠定了基础,也找到了制约师德建设的病根、病因,增强了师德建设的针对性和贴近性。

三、在整改落实和建章立制中构建师德建设长效机制

1.落实“两方案”,构建师德建设可靠的示范引领队伍

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位干部就是一根标杆。据报道,目前全国各高校的党员教师占教师比例一般都在50%左右。北京高校党员教师占55%左右,教授中党员比例超过60%;广西高校党员教师占52.2%;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直接上讲台的党员教师占69.7%。不论是从数量上来看,还是从实际效能上看,抓好党员教师特别是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师德建设就有了一支强大的示范引领队伍。“注重领导带头、层层示范”是教育实践活动的第一原则,也是师德建设的重要原则。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学校领导班子对照“三严三实”标准,梳理、归类,提炼了在“四风”方面存在13个突出问题,明确了班子整改任务22项、班子成员个人整改任务共计126项;全校10个总支及7个直属支部整改任务共计230项。在此基础上制定了《教育实践活动整改落实方案》和《教育实践活动专项整治方案》。学校各级党组织都建立了各自的《活动整改台帐》,明确了整改责任人、牵头部门和整改时限,明确整改路线图和时间节点,并定期检查整改进度和落实情况,到2014年年底全部按计划整改到位,并取得了较好成效。例如,为落实“深入基层,密切联系师生群众”这一整改任务,学校制定(修订)实施了校院两级领导值班制度、校领导听课制度、校领导联系院部制度、党员干部联系学生寝室制度、党员干部联系孤残学生制度、校领导联系专家制度、党员干部联系党外人士制度7项制度。在学校总值班制度中,校领导8天一轮回,8点前到校、21点30才离校,在食堂吃饭,深入到教室、学生宿舍,深入到各部门、各岗位巡查。教育实践活动的一系列整改任务的落实,在改进干部作风的同时,也带动了学校的师德师风建设。

2.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构建师德建设可靠的组织保障

学校党组织不仅承担着党员教师的思想教育工作,也担负着全体教职工的思想教育工作,在师德建设中始终处于核心地位。学校党委高度重视师德建设工作,把师德建设纳入学校工作全局,纳入学校党建工作全局,纳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全过程,积极构建了以教工党支部为主、教代会和群团组织为辅的师德建设组织保障体系,构建了一套科学合理的师德考核和评价机制。围绕提高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学校党委在支部建设的目标定位上,根据教师队伍结构和教学、科研组织形式,把教师党支部建成引领事业发展、凝聚党员、服务师生的平台;在支委班子的建设上,探索教工支部书记与基层教学组织负责人交叉任职或党政一肩挑的选任机制,把“政治好、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党员教师选拔到支部领导班子中来,充分发挥教工党支部在团结广大优秀教师、服务教职员工、凝聚优良师德学风等方面的作用。一是坚持“支部建在教研室”原则,调整优化教工党支部设置,扩大师德建设工作覆盖面。教育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党委发现有的支部规模偏大,不利于开展支部活动,个别支部还存在软弱涣散问题。为了进一步加强党支部建设,将学校二级学院的10个教工支部,调整扩充为30个教工支部。凡专任教师中有7位党员以上的教学教研室(系)都单独设置了党支部。新当选的30位教工支部书记中拥有副高以上职称的有12人,一批教学科研骨干党员教师进入到支委班子中来。二是提高发展党员质量,严格党内组织生活,完善了基层党组织考核评价机制,把落实“”制度作为考核评价基层党组织的一项重要内容。三是抓好党建工作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党支部书记教育培训机制,努力打造一支党务强、业务强的“双强”型党支部书记队伍。四是保障基层党建工作经费投入。学校党建经费预算由2013年55万元增加至2014年80万元,增幅达45.5%,充分满足党建工作、党建活动的经费需求。

3.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切入点,构建师德建设激励机制

教师既是师德建设的主体,又是师德建设的客体。坚持以教师为本的师德建设原则,着力为教师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关心、爱护教师,使教师对师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积极认同,充分发挥教师在师德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自觉把加强师德师风修养内化为教师自觉自愿的内在需要。教育系统教育实践活动的第二大任务就是“着力解决关系师生、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学校集中解决了10件教师反映强烈的突出实际问题。例如,建设了一站式网络服务平台、改善图书馆学习条件、改善辅导员公寓值班条件、提高教职工体检标准、解决了33名教职工子女入园入学困难、提高教职工收入、改善教职工住房条件等问题。这一系列实际问题的解决,全面激发了教师的主体认同感和归属感,激发了教师传承优良师德的主动性。

4.建章立制,建立健全师德建设可靠的制度保障

中师教育范文篇10

中师教育要实现标准化、现代化,教育、教学管理就要科学化、规范化。为此,建立一套完善的评估制度和各学科教学质量评估标准,建设中师各学科题库,充分利用计算机这一现代化工具优化教学质量管理,势在必行。本文试图就中师数学题库建设中的若干问题作些探讨。

一、建设题库有利于中师教学质量评估科学化、规范化

中师教育是定向的职业教育,因此,中师考试(包括全省毕业会考、校际统考和校内的各种考试)不像高中考试那样在很大程度上受全国性“高考”的影响和制约,然而,它的基本功能同样是科学、客观、准确地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有效、可靠地评价教学质量。对中师考试命题同样有高标准的质量要求,即要求这具有科学性、可靠性和有效性。这里的科学性是指符合教育测量原理,采用适当的测量手段和合理的评判标准;这里的可靠性又称作信度,是指考试分数的稳定性和一致性;这里的有效性又称作效度,是指一次考试对所要测量的指标实施测量后所得结果的准确程度。

近年来,各地中师的管理干部和教师在改革考试方法、提高考试命题质量方面作了许多探索。例如不少学校都采用了“教考分离”的方法,在期中和期末考试前,或者组织校内交叉命题,或者聘请外校优秀教师命题。有些省组织全省统一命题。有些地区的若干所中师联合起来协作命题,请协作单位内各学科第一流的教师分工负责命题,编制供各校选用的参考试卷。例如1994年底苏州、无锡、常州、泰兴等地的8所中师联合组织了涉及8个主要学科的期末考试协作命题。应当说,采取这些措施对于提高考试命题的客观性和权威性,对于增强命题教师的责任感、提高考试命题的质量等,都有一定的成效。但是,实践表明这些改革举措在提高考试命题的质量和效率方面并没有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没有产生“质”的飞跃。其根本原因在于命题教师目前只具备沿用传统方式,即经验型的、手工作坊式的命题方式进行命题的条件,不具备运用现代化命题手段的条件。目前供命题教师选择试题的“资料库”是一些参考书和习题集(其中供中师专用的很少),试题的取舍完全取决于少数命题者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理解,对试题难度的把握多半取决于他们对学生学习水平的估计,命题的整个操作过程以少数命题者的教学经验为参照系,因此主观认识上的局限性、随意性难以避免,命题质量往往低于人们的期望值。常见的命题失误有以下几种:

1、试题内容的知识覆盖面过窄。各部分考核内容在试题数量、权重分配方面比例失调,某些章节的试题过多(或过少),权重过大(或过小)。或者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的分层要求之间出现明显的不协调,例如某一考核内容的试题其最低层次(识记)和最高层次(创见)的比重过大,中间层次(理解和运用)的比重过小。

2、同一份试卷中试题的难度高低起伏太大,有些题特别难,有些题特别容易,因为导致部分试题的区分度接近于0。或者,试卷中全部是中等难度的题,难度差异过小。这样,使整套试题的信度、效度都不高。

3、试题的总量偏多(或偏少),试卷的总体要求偏高(或偏低),使考生的考试用时偏紧(或偏松),平均考分过低(或过高)。

4、试题的内容和表达形式比较陈旧,试卷中流传已久的“保留题”、“成题”过多,经加工、创新的题目少,反映新教材编写新意的题目少。

采用经验型的、手工作坊式的命题方式,有时免不了要作低水平的重复劳动,不仅使考试命题的质量难以提高,而且使命题工作乃至学校对考试的组织管理工作的效率都难以提高。因此,教师常有“出试卷难,出高质量试卷更难”的感叹。

题库应用技术是提高教育测量效果与效率的一种新技术。建立题库,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在命题技术方面来一场革命,这是提高中师考试命题质量,使教学质量评估科学化、规范化的重要途径。题库应用技术推广以后,教师将告别手工命题的传统方式,只要通过键盘操作就能让计算机自动产生高质量的试卷。这对于提高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对于逐步实现教师办公自动化等都有重要意义。这是因为:

1、题库是大批优良试题的储存库,凡是入库的试题都是经过严格筛选,并按合理的原则组织起来的,其技术参数、质量指标(如难度、区分度等)是经过测定的。题库犹如“零件库”,题目数量多,品种齐全,规格型号标注清楚,检索方使,可为组装各类优质“产品”提供足够多的“标准件”。而且库内的优良试题不会只用一次就丢弃,可以不断积累、充实。

2、题库内的全部试题都具有标准统一的技术参数,便于人们按照一定的科学程序,按试题已有的技术参数挑选试题,优化组合成内容、性质、难度等各不相同的试卷,使试卷符合预定的各项质量指标,保证考试的信度和效度,从而使整个测量系统具有较好的稳定性、一致性和通用性。

3、由计算机管理题库,自动化程度高,可大大提高命题工作的效率,减轻命题教师负担。计算机题库系统具有自动寻找的功能,便于教师通过手指击键、自行选题编卷。利用这种管理系统还能让计算机根据命题要求自动自成试卷,自动完成试卷及考分的等值处理,必要时还能生成互相等值的平行试卷,能客观地比较历次考试的不同水平,从而为教学质量的优化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4、利用题库系统自动生成试卷,要求命题者事先制订好详细的命题计划,并按规定输入有关信息,这有助于克服命题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使命题过程规范化。

二、建设中师数学题库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学科题库与习题集、题典的实质性区别在于它是一个运用教育测量学、教育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借助于先进的计算机软件技术而建立起来的教学测量系统。构建题库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建立一个规模较大、功能齐全、水平较高的题库前,首先必须明确建库的工作目标、指导思想与原则。

构建中师数学题库的工作目标是要形成一个适应目前和未来中师数学教学需要,能服务于各地中师日常教学和各类学习水平测试需要的通用测试系统。这个系统的核心部分由一个具有分层结构的题库群组成。这个题库群中有一个是总库,还有若干个相互独立又有密切联系的一级分库(例如代数分库、立体几何分库、解析几何分库、小学数学基础理论分库、小学数学教材教法分库等),每个一级分库下可再设二级分库(例如代数分库下面再设集合分库、函数分库、不等式分库、数列分库、排列组合分库、复数分库等等)。总库与各级分库之间的关系呈树形结构。总库和各级分库都配备有相应的试卷生成系统等处理系统。这样安排,既有利于分阶段、分工完成建库工作,又有利于灵活使用各级题库。

构建中师数学题库的指导思想应是:以国家教委的中师数学教学大纲和全国通用中师数学教材为依据,以教育学、心理学原理为指导,以科学的教育测量技术和计算机应用技术为基础,以各地优秀的中师数学教师先进的教学实践经验为参照。不仅要使题库质量充分体现本学科最优秀的专家、教师的水平,同时还要融合心理与教育测理人员、计算机专业人员,同时还要融合心理与教育测理人员、计算机专业人员和中师教育行政管理人员的集体智慧。

就建库实践而言,应贯彻以下几项原则:

1、在建库的初级阶段,应以经典测量理论为指导理论。这样有利于题库的协作共建和迅速推广应用。目前最有代表性的教育测量理论有两种:经典测量理论(简称CTT)和题目反应理论(简称IRT)。它们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通过考试分数来推测学生的能力水平,主要区别在于对试题的技术参数的分析及演绎的功能方面。

CTT是传统教育测量理论的代表。它对试题的难度、区分度等参数采用直接测算的办法。例如,用一组被试解答某个试题的实际得分相对于满分值的比率来确定该试题的难度参数。这比较符合人们的思维习惯和一般教师的操作习惯。CTT的主要缺点是它对试题技术参数的测定结果受样本的影响较大,这对组拼试卷会有不利影响(这种影响经多次实测、对试题参数不断修正后可望减小)。

IRT是现代教育测量理论的代表。从理论的严密性、深刻性来说它比CTT更优越。IRT通过把学生的能力水平与答对题目的概率挂钩来决定试题的技术参数(如难度、区分度等),借助题目特征曲线来表征这种关系,与样本不直接相关。在这方面较CTT更合理。但是,由于IRT的技术复杂,参数测试的工作量大,不如CTT直观、简明,因此目前难以大面积推广。

2、中师数学题库应具有鲜明的中师特色,体现中师数学教学大纲的各项要求,适应中师生的学习水平,应与经国家教委审定的“中师数学学科教学质量评估标准”配套。对于“高中数学题库”、“中专数学题库”中的优秀试题,只要内容相符,可以移值或借鉴,但不可原封不动照搬,对其技术参数等应作相应处理。

3、题题中试题的储存量要足够大。中师数学教学大纲中的每一部分内容,都应有从不同角度考查的题,都应有不同难度的题。试题总量就充分满足中师各年级“节”的形成性测验、“章”的单元测验以及学期考试、学年考试、结业考试等命题的需要。

4、题库中试题的分类要清楚,组织要严密。可先按考试类别分类,再按教学内容分类,同一教学内容的试题,根据教学目标的层次高低、试题的难度高低按顺序排列。

5、入库的每道试题的题意要清楚,题文用语要准确、精炼,题图要规范,并附标准答案(或答案要点)、满分值、评分规定、难度参数、区分度参数、答题时间等信息。

6、题库应是一个动态系统,能供用户随时增删题目,更换题中数据。

7、题库作为一个数学测量系统,应随时保持其整体性和可靠性。

8、建设中师数学题库应有一个高起点,应充分吸收和利用国内外题库建设的先进经验。

三、中师数学题库管理系统的组成与主要功能

中师数学题库的计算机管理系统应有五个方面的功能:建库和维护,查询检索,生成试卷,编辑输出,测试分析。为了实现这些功能,要建立以下六个子系统:

1、建库和维护子系统。其一能用于建库,将每道入选试题的题文、题图、答文、答图、技术指标等有关信息分别存在题文库、题图库、答文库、答图库、指标库等子库内。各子库内属于同一道试题的信息通过统一的题号联系起来,以便于作同步处理。其二能用于题库的维护,如增、删、修改、替换试题,调整试题。

2、查询和检索子系统。其功能是查询库中试题的分布情况,可根据用户要求,检索任一试题的题文、题图等有关信息。

3、交互式组卷子系统。其功能是供用户通过与机器“对话”的方式,提出命题要求和选择项目,自行选题编卷。

4、自动组卷子系统。其功能是根据用户所输入的命题要求,如考试类别、试题所属章节、试题类型与个数、考试用时、试题难度、区分度等指标,自动生成符合要求的试卷。

5、编辑输出子系统。其功能是对所生成的试卷自动排版、编辑,并打印输出(包括打印试卷、答案、评分规定及有关指标等)。

6、测试分析子系统。其功能是对所输入的考试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然后输出试卷和各试题的实测指标,为个性库中试题的有关指标提供依据。

以上六个子系统在主控模块的控制下互相联系,协同配合,组成一个多功能的管理系统。

四、建设中师数学题库的实施步骤

建设中师数学题库是一项计划性强、工作量大、化费时间长的复杂工作。其主要工作的流程可这样安排:

建立课题组→确定命题计划→编题与征题→试测与题目分析→等值化处理→编辑和组织试题→计算机软件设计→输入程序和数据→检验和试用软件。

关于上述各个工作环节的实施要点,本文不一一详述。这里只对其中几个主要环节提一些看法和建议。

1、建立课题组。最适当的主持单位可以是国家教委考试管理中心,也可以是“全国高师数学教育研究会中师工作委员会”。这个课题组的主要成员,似应包括编订中师数学教学大纲的专家、编写中师数学教材的行家、在教学第一线任教的优秀数学教师、从事考试研究的专业人员和高水平的计算机软件工作者。由于工作量巨大,可考虑成立若干个以省、市为单位的协作组。可先在少数省市搞试点。

2、确定命题计划。主要任务是编制出一套详细的“双向细目表”,反映各部分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分层要求之间的量化关系,这样的“双向细目表”应逐章逐节编,为整个题库建设工作提出一个具体的蓝图。其中教学目标的分层要求可设“识记”、“理解”、“简单应用”、“综合应用”、“创见”等五项。此项工作最好由各册全国通用教材的编者先完成初稿,然后组织严格的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