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素质训练范文10篇

时间:2023-10-02 16:10:08

职业素质训练

职业素质训练范文篇1

关键词:会计职业道德培养与管理素质训练;体验式教学;模式

一、“会计职业道德培养与管理素质训练”课程教学现状与问题

“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账”这十六字是2001年4月16日时任国家总理朱镕基在视察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时,为该校题写的校训。题词表明会计人员应具有一定的职业道德。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是提高会计人员道德水准和道德决策能力的重要途径。然而,当前我国对会计职业道德教育重视不够,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没有形成系统的教学体系。虽然部分高校开设了“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但内容侧重法规法律的讲授,缺乏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实际案例;并且教学过程脱离实际,只是机械地讲授法律、法规。管理素质教育就是使学生学会决策、组织、协作、与人合作和具备团队精神的教育。会计是经济管理的一部分,会计人员应具备一定的管理素质。当前我国的会计学历教育偏重于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忽略或弱化了对学生管理素质的培养,导致部分毕业生存在自我意识强烈缺乏团队协作精神、自我封闭缺乏与人交流合作意识、管理知识薄弱缺乏决策组织能力等问题,直接影响会计人才培养质量。尽管国内大部分院校的会计学专业开设了管理类课程,如“管理学”,但多属于纸上谈兵的理论教学,离现代社会和企业要求培养既会“做事”又会“做人”的高素质人才的目标相距甚远。由上可知,我国会计职业道德培养与管理素质教育存在以下问题。(1)课程设置上没有把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放在应有地位,会计职业道德一直没有单独作为一门课程纳入会计专业课程体系。(2)管理素质教育偏向理论性知识介绍,忽视实践训练,使得理论教学显得空白虚无,影响了学生管理素质的培养效果。

二、将体验式教学引入“会计职业道德培养与管理素质训练”教学的意义

针对目前高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与管理素质培养重视程度不够以及学生缺乏实践体验的问题,需要单独开设“会计职业道德培养与管理素质训练”课程,改革现有的教学方法,构建一个将职业道德教育与管理素质培养融入专业技能训练过程的新型体验式教学模式。所谓体验式教学,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积极创设教学情景,还原教学内容,给学生以感官刺激或心理准备,引导学生投入身心、情感、理智,在亲历的过程中形成认知和领悟的教学形式。通过基于体验式教学的“会计职业道德培养与管理素质训练”,可以训练和提升会计学专业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难以培养的管理基本素质和难以实践的技能。学生通过体验式学习,在轻松愉快、体验提高、互相启发、团队合作的群体中激发智慧,感受会计职业所应具备的基本道德素质,习得管理知识和能力,锻炼脑力,极大地提高管理素质,发挥个人潜能,增强团队凝聚力、活力和创造力,增进对集体的参与意识与责任心,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树立互相配合,互相支持的团队精神和整体意识,达到“专业技能掌握、职业道德与管理素质水平提高”的双赢目标。

三“、会计职业道德培养与管理素质训练”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会计职业道德培养与管理素质训练”是会计学专业的基础实践课,旨在训练和提升会计专业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难以培养的管理基本素质和难以实践的技能。教学目标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1)个人层面:通过激发潜能、调适心理、树立自信,提高学生学习、创新和环境适应能力。(2)团队层面:强化团队意识和目标导向意识、提升沟通与合作技能、培养冲突协调能力。(3)专业层面:提高会计职业道德、财务决策和执行能力。

(二)教学内容的设计

根据“会计职业道德培养与管理素质训练”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可设置以下训练项目(见表1),着重培养学生以下几个方面的意识和能力。(1)会计职业道德意识与认知能力。了解会计职业道德的内容,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意识,认识和感悟违反会计职业道德的后果。(2)个人意志与潜能。通过一些案例和情景来激发学生的潜能及心理调适能力,使其树立自信,提高学生学习、创新和环境适应能力。(3)团队沟通与合作能力。通过一些情景案例强化团队意识和目标导向意识,提升沟通与合作技能。(4)冲突协调能力。通过设置一些冲突情景和案例,让学生通过信息收集、交流与辨析,达成一致目标。(5)计划、组织和决策能力。通过创设活动情境或游戏,培养学生的快速组织和决策能力。表1会计职业道德培养与管理素质训练项目明细表注:①要求学生先修“管理学”、“基础会计”课程,具备一定的会计基础知识和管理知识;②教师可根据拟安排的训练项目自编“会计职业道德培养与管理素质训练”教师和学生手册,规范每个训练项目的操作要求;③训练最好集中于一周内完成,时间可以安排在在大二暑假开始一周或结束一周;④在实际训练过程中,可根据学生所缺乏的素质有针对性地增加相关项目,并按照学生情况、场地情况及天气情况做灵活调整。

(三)实施程序

1.训练流程。(1)分组体验。对于每一个训练项目,由教师先讲解规则,并提供训练项目所需要的器材和材料。然后,学生分组体验,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获得最为直接和真实的感受,并将感受随时记录于感悟条或感悟日志上。学生获得感受并对感受进行加工分析从而产生自我认识形成观念和能力。由于这样的感受是发自学生内心的,所以具有很强的生动性,能够让学生印象深刻。(2)分组反思。分组反思的内容包括自己在个人项目中的表现和感受,以及在团队项目中的贡献和不足、团队配合中存在的问题、和其他小组相比存在的不足等。学生通过交流各自的体验以及对多种不同的感受、认知和情感的讨论、分析和比较,形成对事物的新的认识。(3)组间分享。经过分组反思后,各个小组将组内成员的感受和见解进行整合汇总,并派一个代表在全班发言,与大家分享感悟心得。教师在分组反思和组间分享过程中应加强引导,灵活运用提问等方式,启发学生,让学生能够深刻地感知自己存在的某种潜能或不足。需要注意的是,教师按自己的评价标准对每个学生和小组的体验过程和产生的认知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对好的方面加以肯定,对频繁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并说明产生的原因,使其认识自己的不足,看到他人的长处,起到互相促进的作用。(4)教师总结。指导教师根据学生们的分享,进行合理的总结,并结合训练项目的相关特点和理论,引导学生加强认知,帮助学生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2.基本要求。(1)本训练是一种亲身体验式训练,学生是整个训练的主体。要求学生在身体健康的前提下,严格遵守训练规则,全程参加,全身心投入。(2)训练效果的优劣取决于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学生的积极参与,小组内人数过多会造成学生参与度下降以及教师观察不足等问题。建议每组以8—10人为宜,最多不应超过12人。(3)教师指导内容:监督学生活动过程;对学生活动做观察记录;活动结束后,依据所做的观察记录,引导学生反思讨论;对学生进行评价;阅读学生的训练感悟日志,并与学生进行必要沟通。(4)训练的主训教师需要提前调查了解学生特点,依据学生面临的主要问题,设计活动项目以及顺序。(5)训练项目后的讨论部分是强化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因此需要在有活动桌椅的教室中进行。一般每两个小组需要配备一间有活动桌椅的30人教室。3.注意事项。(1)该训练为集中封闭式训练,由每个教师带领一个学生小组,全程参加。由于训练强度极大,身体不适或体能较弱的学生和教师不宜参加。(2)训练项目需采用一些器材,为了保证学生安全,训练器材需定期维修或更新。(3)有些训练项目(比如穿越电网项目)具有一定的风险性,需要做好安全方面的保障工作:制定安全教育方针,明确安全操作原则,做好安全教育和宣传,实现安全监督管理。

(四)考核方式

在通过规定训练项目的前提下,对其成绩的评定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分数比例为30:30:40。

作者:刘建勇 单位:中国矿业大学

参考文献:

[1]邱吉福,高绍福.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研究———会计学历教育中的职业道德教育[J].当代财经,2005,(4).

[2]李广平.基于职业导向的拓展训练在管理类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职业素质训练范文篇2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会计职业道德;素质训练

因为受到多种影响因素的影响,导致许多教育院校内部会计教学没有实现预设目标,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与管理素养,教育效果可想而知。体验式教育作为一种全新教育形式,可以将复杂、抽象的知识与技能转换成实际演练,以此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促使其专业发展。当前如何在会计职业道德培养与管理素质训练课程教学中应用体验式教学已经成为教师广泛关注的话题。

1.现阶段会计职业道德培养与管理素质训练课程教学情况

在会计课程教学中,教育工作者秉承朱镕基总理题写“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账”的办学原则,为各行各业输送了大批会计和审计高级专业人才。从办学原则中得知,会计人员除了要具备职业能力,还要具备职业道德[1]。事实上,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是提升会计人员道德水平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主要渠道。但是,由于部分因素的影响,许多院校没有意识到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作用,暂时没有构建整体化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体系。虽然部分院校为此开设了与之相关的课程,但在实际教学中依旧只看重理论教育,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在教学中缺少真实的会计职业道德案例,经常出现理论脱离实际的情况。管理素质训练课程开设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更多科学决策的方法,注重人员协助,有意识培养学生的团结友爱精神。会计作为经济管理中的一部分,必须要具备职业道德与管理素养[2]。从眼下我国会计职业教育情况来看,过度关注学生操作技能的强化,却不同程度地忽视了对学生管理素养的培养,导致许多学生在毕业后缺乏团队合作意识,将自己封闭在一个空间内,不愿意与陌生人交流,管理水平及决策能力十分差。虽然我国绝大多数教育院校已经在会计专业中增设管理类课程,但却并没有将此工作落实到实处,与预设的目标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职业能力与道德水平[3]。由此可见,现阶段会计职业道德培养与管理素质训练课程教学情况并不乐观,对其的重视程度有待提升。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具体体现在:一直以来,会计职业道德没有被改成独立课程,严重影响学生管理素质的培养质量与效率。体验式教学引入会计职业道德培养与管理素质训练课程教学的意义考虑到现阶段教育院校对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与管理素质培养工作缺乏重视这一问题,院校管理者应专门设立“会计职业道德培养与管理素质训练”课程,创新改革教育方法,组建一个融合职业道德与人才管理素养的体验式教育模式[4]。简单地说,此种模式是教师按照班级中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学习需求,构建与之相符的教育情境,还原教材内容,刺激学生的学习感官,使其自主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从而产生大量的学习收获。在会计职业道德培养与管理素质训练课程中应用体验式教学法,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还为其日后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畅所欲言,相互启发,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规范了学习行为。经过合作探究,学生不仅充分意识到职业道德的重要性,还提高了会计技能,增进了同学间的情感,提升了自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会计职业道德培养与管理素质训练课程教学中体验式教学的应用1.准确定位教育目标会计职业道德培养与管理素质训练是会计专业中的基础性课程,开设此门课程的目的在于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切实解决现存问题。基于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结合教育内容精心制订教育目标,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其一,个人方面。借助兴趣激发、情绪调试、建立信心等优化教学过程,提升学生的学习技能,促进其综合能力的发展。其二,团队方面。借助树立团队合作目标,利用目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实践,提升学生合作操作技能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三,专业方面。围绕学生的专业素养,设计一系列训练任务,强化学生的执行能力[5]。

2.精心筛选教学内容

基于课程教育大纲的要求,结合会计职业道德培养与管理素质训练课程教育目标,依据学生的学习差异设计多样化的训练项目,具体如下表。在实际工作中,教师应优先培养学生以下几个方面的技能与道德意识:第一,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涵养与服务能力。要求学生掌握大量专业性会计理论知识,构建准确的职业观、人生观,学会运用哲学的眼光去看待问题,分析因道德缺失而引发的多种问题。第二,个人意识与发展潜力。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一些经典案例或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其自主参与社会实践,从而形成学习自信心、创新思维及环境适应能力。第三,团队协作与人际交流能力[6]。借助一些经典案例强化团队协作意识,引导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在建立共同目标的基础上,提升个人沟通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第四,认知冲突的调控能力。借助设计情境案例或是还原场景,要求学生自主收集相关材料,交流并解读,再从中找到线索,确定合作探究目标,在目标的指引下积极学习。第五,组织、策划及管理能力。学生在教师设计的情境中,自主寻求学习线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组织与管理能力。在实际开展会计职业道德培养与管理素质训练项目过程中,首要工作是为学生讲解管理学、基础会计的理论知识,旨在帮助学生扎实会计专业的理论基础,掌握更多管理方面的方法与技巧。同时,教师要依据学生的课堂表现情况,自主设计训练项目,紧紧围绕“会计职业道德”及“管理素养”这两点,为学生制订详细的训练项目要求,学生训练过程时在一旁观察其表现[7]。一般情况下,训练项目时间约为一周左右,可以依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在开展项目训练期间,教师应针对性调整训练项目内容,若是遇到恶劣天气,可将适宜的训练转移到室内,保证训练的连续性。

3.保证训练顺利实施

(1)分组体验要想充分发挥训练项目的作用,教师要事先为学生讲解项目训练所需的设备及相关材料。完成以上工作后,再要求学生按照分组顺序体验训练项目。经过亲身体验,学生将获取十分直观、具体的学习体验,此时教师进行介入,要求学生将获取的学习感悟记录在学习档案中,并上传到交流群中。教师依据学生学习感受的解析,挖掘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制订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以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8]。随后,分组反思。在项目训练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回顾并反思自己的学习表现,为团队项目付出什么,有没有积极与队友合作,对比其他小组本组的优势及劣势是什么等。小组成员借助交流互动,发现许多问题,并对出现的问题开展集中讨论,共同商讨解决方案。(2)分享成果经过上一环节的反思,教师带领学生将学习感受汇总起来,并选派几名代表在班会中发言分享本次活动的学习心得,分享训练过程中发生的趣事。在小组代表分享学习心得的过程中,教师应仔细倾听,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中指导。在指导环节,教师应善于创新提问形式,以开放性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既要让学生意识到自身的学习长处与不足,又要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尤其需注意,教师不要采取集体评价模式,而应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其设定评价标准。若是学生存在大量共性问题,那么教师需要针对问题寻找原因,帮助学生彻底解决问题,以实现预设的教育目标。(3)学结专业教师结合学生给出的学习反馈及收集到的学习资料,对近段时间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总结。同时,教师要带领学生重新回顾所学知识,帮助其查缺补漏,为实现学以致用的目标奠定扎实基础。通常情况下,教师按照以下要求来评定训练效果:会计职业道德培养与管理素质训练课程教学应以学生为核心,教师要在保证学生人身安全的情况下,注重收集相关资料。训练效果的好与坏从某种程度上讲取决于师生间的互动效果、学生课堂表现、参与度高低等。若是小组划分不合理也会引发一系列问题。因此,在实际划分小组的过程中,教师应尽量将小组人数控制在6~10人,不可以超过10人。在训练活动中,教师需要进行以下几方面的指导:学习观察、课后反思、参与程度、记录情况等。活动结束后,由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反思观察,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综合评价,若是遇到个别情况,教师应与学生进行一对一的交流。此外,教师还要在开展训练项目前对学生的学习特点、差异性等进行了解,根据学生现存的问题,合理编排活动的先后顺序。讨论作为巩固训练效果的关键环节,需要在有活动桌椅的空间内实施,大多数情况下是两个小组使用一间活动教室。需要注意的是,本次训练为封闭式训练,由专门的教师带队指导,并全程参与。考虑到训练难度较大,若是出现学生身体不适的情况,应立即处理,还要定期维修器材。同时,针对可能出现的风险制订应对方案,安全操作,落实好安全教育的宣传工作,科学监管教学过程。(4)考核方式在明确考核标准的基础上,采取自主评价、生生互评、教师评价三位一体的评价模式,综合考量学生的学习表现,并将三者的分数占比调整到3∶3∶4。

综上所述,虽然教育院校已经在会计专业中增设管理类课程,但并没有将此工作落实到实处,与预设目标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职业能力与道德水平。因此,教师应在日后的工作中巧妙利用体验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深化学习体验,在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同时,培养其良好的职业道德与管理素质。

参考文献:

[1]汤伟群、周红霞、康梦娜:《生态体验式德育对学生道德发展的影响研究》,《职教论坛》2017年第14期,第16-21页。

[2]曹英:《工程类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模式》,《文学教育》(下)2016年第11期,第154-155页。

[3]李旭光:《角色体验式教学课例开发探索——以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课堂教学为例》,《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6年第10期,第9-10页。

[4]张玉华、刘道平、马前锋:《职业道德教育的“四维融合”模式研究》,《思想政治课研究》2016年第4期,第55-58页。

[5]魏延秋:《中职校体验式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构建与探究》,《思想政治课研究》2016年第2期,第106-111页。

[6]刘建勇:《体验式教学在“会计职业道德培养与管理素质训练”中的应用》,《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6年第3期,第1-2页。

[7]吴征:《“体验式”职业核心能力教育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实践与研究》,《职业》2016年第3期,第132-134页。

职业素质训练范文篇3

【关键词】素质拓展训练;职业素养;中职学生

一、中职生职业素养的含义及现状

中职生职业素养是指中职学生为适应社会各职业岗位需要,所养成的职业认知、就业技能、工作态度、职业精神及其心理状态。目前,大多数中职学生是中考的失利者,他们日常往往表现出厌学、自卑感较为强烈,叛逆心理严重。他们中的一些学生除了学习成绩不理想外,行为习惯和人格品质也有待提高。根据就业市场反馈信息发现,中职生的就业面向的主要是中小企业,目前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生已经从只注重专业技能向更看重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素质人才转变。用人单位对中职毕业学生的不满意,主要原因不是专业知识或者专业能力差,更多的在于他们综合素质的欠缺,中职生需要提升职业心理素质、职业礼仪、意志品质、人际沟通与团队合作等基本素养。

二、中职素质拓展训练的内涵

素质拓展训练是指以体育运动为载体创设相应的情境,并在情境之中植入相应的任务,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配合、共同协作进而共同完成任务。通常情况下素质拓展训练都是利用自然环境和相应器材,通过精心的活动设计进而达到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熔炼团队的培训目的。

三、素质拓展对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意义

(一)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将体验式教学引入课堂,是现有教学模式的一种创新。科学的素质拓展内容和教学策略,有效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增加了体育的实用性、趣味性及挑战性,它能够在短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参与热情,使学生在训练过程中获得知识技能,在体验的过程中增加自信,提升能力,使其在今后的工作与生活中均能以积极向上的态度去面对。(二)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团队协作能力。中职体育教学中开展素质拓展训练,是通过相应的情境创设,模拟职场工作,设定任务,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来完成任务。在实施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养成良好的工作方法及习惯,为职业发展服务。例如,“同舟共济”、“瞎子背瘸子”、“衔纸杯传水”等项目,是必须以团队的形式完成的,同伴之间通过协作和沟通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从而使中职学生的团队精神、心理素质以及人格品质等均产生良性变化。(三)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大多从事一线制作服务,要求学生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在培训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思考自己的个人价值和社会道德问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正确判断社会问题。在应用开发培训的职业学校,有效地培养学生努力学习,这是对学生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以及建立一个无畏精神疲惫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素质拓展训练的策略分析

(一)对素质拓展项目内容的筛选、创新。素质拓展训练的种类比较多,从空间距离与地理环境来分类:高空类型、低空类型、水上类型、场地类型、山地类型、室内类型、室外类型等;从培训目标与达成目标来分类:时间管理类型、团队管理类型、执行力提升类、沟通技巧类、企业文化锻造类、工作技巧改善类、领导力提升类型等。根据中职学生的特点和中职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设计,为学生设计出符合其未来发展的教学计划和方案。(二)提高中职学校相关教师的专业素质。教师是课堂教学的重要部分,教师的业务能力和专业水平直接影响到教学的目标完成效果。学校应该不断加强对体育教师或其他相关教师的专业拓展培训课程,提高教师的专业拓展理论水平,提升任职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和高效性。(三)建立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评价体系的构建是对评价方法、评价维度和评价原则、评价标准的整合。对素质拓展项目评价体系的构建,能使教师准确的了解教学效果和学生水平,是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促进,它能够引导教学方向,提高教学质量,而且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中职体育教学中素质拓展训练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具有积极的意义。素质拓展训练作为传一种新兴时尚的运动模式进入了体育课堂,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培养出更多身心健康,能做事、会做人,技能高超、品德高尚、特色鲜明,有较好创新思维及适应能力的综合性人才。

参考文献:

[1]郑跃军.浅谈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体育教学[A].拳击与格斗,2018.

[2]张必斌,杨茂林.普通高校体育拓展训练课程构建[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16.

[3]顾飞.中职体育教学存在的困境及发展方向研究[J].运动,2018(1).

[4]赵富豪.浅谈中职体育与就业的结合[J].小作家选刊,2017.(19):56.

[5]赵静.中职体育教学中拓展训练的应用及作用[J].当代职业教育,2015(18).

[6]蒋森.云南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模式浅析[J].考试周刊,2009(52):1zo一121.

职业素质训练范文篇4

关键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素质拓展训练;可行性分析

作为高职院校的常规教学活动之一,体育教学对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科学、有效的体育教学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运动习惯、提升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同时也为其终身体育锻炼奠定良好的基础。然而,在具体的实践层面,由于高职院校学生培养目标具有较强的职业导向,各校往往偏重于学生的专业技能教学,而体育教学活动所取得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仍有进一步探索与提升的空间。当前,提升青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已然成为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一环。因此,有必要针对高职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方式助其改进,不断提升体育教学效果,使其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在现代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今天,逐渐涌现出很多与体育教学相关的理念与方法,素质拓展训练是其中最为常见,且应用效果较为良好的一种。该项活动以强化学生心理素质为目标,以传统运动方式为基础,同时有效融入训练的方法,以提升体育教学的实效,促进学生向着更加良好的方向发展。相对于以往的运动技术理论教学来说,素质拓展训练模式中说教的内容大幅度减少,而运动内容显著提升;相较于传统的运动技术模仿练习而言,素质拓展训练模式则又扩充了更多的基本原理知识,机械的重复练习内容适当减少[1]。

一、现代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参与度有待提高

囿于学生就业等现实问题,大部分高职院校依然将教学重心放置学生的专业技术培养上,相较而言,学生的体育学习则容易被忽视,学生的参与热情不高。究其原因,一方面高职体育教学方法并未进行创新,依然以传统的教学方法为主,即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向学生演示,学生根据教师的示范,完成各种运动活动,学生很难掌握各项运动的要领,更难从中享受乐趣。另一方面,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以运动技能传授为主,忽视对学生体育素养和体育品德的培育,加之部分学生对体育学习缺乏正确的认知,认为其只是对身体的锻炼,与自己未来就业无关,因而在课堂当中参与度不高,难以达成既定的教学目标。此外,就现有体育教学模式而言,教学手段和方法单一,缺乏趣味性,使得整个课堂较为枯燥,难以对学生产生吸引力,导致学生未能真正参与到体育教学活动当中[2]。

(二)学生主体性不够突出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改革步伐加快,传统的人才培养理念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其中,最显著的就是在各项教学活动当中,学生的地位发生了明显的转变,成为了学习的主体。新教育观念的落实需要一定的实践周期,在当前的体育教学中,新教育理念仍有待进一步转化为实践行动。当前大部分的高职体育教学依然是以教师为主,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够突出。教师依据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先讲授,再向学生示范动作技术,之后由学生反复练习,这其中缺少有效的师生互动。学生作为被动的接受者,而不是主动的学习者,学习自主性降低,也难以享受体育学习的乐趣[3]。虽然国家出台的政策文件中对高职体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对于大部分教师来说,依然难以快速转变教学观念,不利于学生的积极参与。

三、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开展素质拓展训练的意义

(一)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高职院校致力于为社会输送诸多优秀的实践型人才,因此,对于专业技术型人才的培养要兼顾职业技能和身心健康发展两大方面。所以,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时,应按照时展需求,转变以往的观念,注重学生素质发展的重要性。而体育运动是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高职体育教师以传统体育教学为基础,逐渐融入素质拓展训练,能够改变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固有看法,提升其对体育运动的喜爱程度,激发出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其能够积极主动参与进来。针对学生的个体特点,开展相应的体育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内习得相应的运动技能,掌握一定体育理论知识,有助于促进其身心良好发展[4]。在现有体育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有效融入素质拓展训练,还可以对学生提供一定的心理指导,缓解学生学习上的压力,使其具备良好的心情,同时还能强化学生体育素养,促进其与教师的沟通,有利于其全方位发展。

(二)提高学生体育核心素养

随着教育领域以及社会对体育运动认识的不断深入,体育锻炼对于青年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益处得到广泛认可。特别是近年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直接推动着各个学段的体育教学改革,体育核心素养已然成为体育教学的终极目标。高职体育教学与素质拓展训练的有效融合,能够促进学生在运动技能、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等方面的提升,即促进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目标达成。体育核心素养是学生终身参与体育运动所需的必备能力和关键品格,同时也为其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提供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基础。与常规体育教学相配合,素质拓展训练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探索与合作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变学生的素质现状,从而提升学生的体育素养。

(三)培养学生积极运动理念

在现有体育教学的基础上,有效融入素质拓展训练,可以改善教学效果,激发出学生的创造性,提升其思维能力,使其能够主动参与进来,有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5]。此外,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体育教学还存在自身独具的特征,即只有学生真正参与进来,才会确保整个教学活动的质量,所以必须转变教师观念,使其对素质拓展训练具备准确的了解,在训练的同时,了解特定的动作技巧,以强化整个教学效果。增加适合学生终身开展的体育运动项目的比重,通过教学强化学生对体育重要性的认识,帮助学生养成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提高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适应能力,把终身体育的习惯融入到体育课程中,使学生通过体育学习和素质拓展训练后,能够掌握一定动作要领的同时,具备更强的体育素养,优化人格,推动自身向着良好的方向发展。

四、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开展素质拓展训练的可行性分析

(一)素质拓展训练扩充日常体育教学

对于传统体育教学与素质拓展训练来说,两者存在一个共同的目标,即转变学生的体育学习态度,为其专业学习与未来就业奠定良好基础。在教学方法方面,两者可以互为补充。传统的体育教学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学生通过反复的练习强化动作技能,以提升身体素质。而素质拓展训练教学,以常规的动作训练为基础,同时有效融入了培训方面的内容,通过理论知识潜移默化的引导,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强化其体育素养[6]。此外,素质拓展训练的开展,还能够赋予教学活动更多全新的内容,提升教学活动的趣味性,提高体育活动对学生的吸引力,使其能够积极主动参与进来。

(二)素质拓展符合学生职业素质要求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高职人才培养的密切关注,高职体育领域也在持续进行教学改革和实践,新时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对职业院校提出了更高要求。对于新时代的高职学生而言,应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具备良好的实践工作能力,还应有强健的身体,以适应快节奏的工作生活。而想要达到这一目标,高职院校必须转变教学理念,将体育教学放置到重要位置上,并以此为基础,采取有效的方式,提升体育教学的有效性。将素质拓展训练融入日常的体育教学当中,提升学生的体育素养,与其就业所需的职业技术能力相对接,为其未来就业奠定良好基础[7]。素质拓展训练的开展能够使学生转变对体育的固有观念,激发出其参与体育活动热情,有助于进一步强化体育教学结果。

五、开展素质拓展训练有效措施

(一)完善体育课程体系

高效的体育教学有赖于完善的体育课程设计,有效开展素质拓展训练,首先要求体育教师在设计教学计划时能构建出完善的课程体系。而想要达到这一目的,首先学校要统筹体育教学工作,提高对体育教学工作的重视程度。在保证现有体育课程质量的基础上,尽可能拓宽课程资源建设途径,提供丰富的课程素材。其次,学校要赋权增能,发挥教师的创造性,给予体育教师更大的课程自主权。体育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也是课程的实施者,只有让教师充分掌握课程和教学的主动权,才能激发他们的课程创造力和教学想象力,最大程度发挥个人的专业才能,构建出符合学校实际情况,适合学生个体发展的体育课程体系。

(二)开发拓展训练形式

素质拓展训练的内容并非一层不变,教师应针对预期的教学目标,并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科学合理地规划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的有效参与。拓展训练由多种不同的形式构成,每种形式又具备不同的特点,也正是这些丰富的训练形式的存在,有效地强化了教学效果。开展体育教学时,教师可以将所有学生看做一个整体,通过团队的形式,完成拓94展训练。一方面,促进学生协作理念的形成;另一方面,提升学生的团队精神,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在开展团队协作时,有必要加强学生间的沟通,使学生掌握交流技巧,这也有助于提升学生在今后工作中的人际交往技能。此外,还可以采取单独的训练模式,即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制定出不同的训练方案,学生按照各自的训练方案完成训练活动,这种情况下,训练更符合学生的个体差异,能够使训练收获最佳效果[8]。

(三)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受传统身体观的影响,公众对体育教师职业的普遍认知观点聚焦于运动知识和技能,也就是说,教师的身体更多的是作为一种生物性的实体。一方面,学校要加强对体育教师的培训力度,为体育教师提供丰富的专业学习和发展机会,促进其成长为课程的创造者和建设者。通过开展多渠道的教研培训活动,激发体育教师主动学习的热情,促使其成为专业发展的积极能动者。另一方面,完善继续教育制度,督促在职教师不断更新知识,每年须定量参加集中培训课程。此外,由于高职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学生最终要掌握专业技能,顺利实现从学校到工作岗位的过渡。因此,学校有必要畅通不同专业教师之间的交流渠道,增进体育教师与其他专业教师之间的沟通。通过对不同专业所需技能的进一步了解,体育教师才能够在教学中充分与学生专业特色相结合,开展适宜性体育教学和素质拓展训练,以适应学生的个体需求和未来的职业发展。

(四)提升安全运动意识

学生参加体育运动时,很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运动损伤,这不仅无法达到教育目标,而且还会对学生的身体造成危害。因此,教师开展素质拓展训练时,必须要坚持安全教育理念,建立等级分明的体育风险管理体系,通过安全教育的引导,使师生双方均对运动安全产生重视。其一,确保学生能够在运动之前,进行合理的准备活动;其二,在运动过程中,确保技术学习的规范性,避免学练危险性动作,当学生身体受到损伤时,要能够及时采取科学的救治方法,加强对学生的保护力度;其三,学校要加强对体育设施的建设力度,为体育教师提供良好的教学场地,同时也为学生创造出良好的训练空间。教学时,教师应全面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开展适当的训练活动,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通过体育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理念,保证其在未来生活与工作当中,能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人才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发展走向。在当前大力推进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时代背景下,向社会输送理论知识丰富、实践工作能力较强且身体素质健康的人才,是高职教育的目标追求。高职体育教学与素质拓展训练的融合有助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在建设体育强国、教育强国的战略目标下,高职院校必须转变以往的体育教学理念,提高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并以此为基础,有效融入素质拓展训练,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黄雯.职业院校体育拓展训练与养生文化的有机结合[J].体育世界(学术版),2020(2):182-182,180.

[2]余水.探究高职体育教学中引入拓展训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20(11):18-19.

[3]张頔.高职院校体育课团队拓展练习对学生身心健康影响的研究[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8(8):160.

[4]黄中日.简析在高职体育的田径教学中实施拓展训练的可行性[J].运动,2018(19):137-138.

[5]刘明纪.中等职业学校体育课程中开展拓展训练内容的可行性研究[J].中华少年,2018(9):74.

[6]孟德.理工科院校开展素质拓展体育课程的可行性分析———以桂林理工大学为例[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8(14):90-91.

[7]江跃磊.拓展训练在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开展的可行性分析[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8(8):222.

职业素质训练范文篇5

关键词:VR;应用

电子虚拟仿真实训系统依据职业能力素质成长模型、职业成长系统、学习地图,按照基于游戏的虚拟工厂脚本,开发了由《虚拟电子产品生产车间》和《智能测控电子产品实验系统》两部分组成的“基于游戏、虚实结合、3D场景再现”虚拟工厂——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虚拟实训系统。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虚拟工厂有效解决了从事电子产品生产、设计等岗位群对应的电子产品生产管理与工艺指导、电路设计与分析等10项专项技能或综合训练难题。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实现真实原型再现,硬件资源软件化、网络化,实现有限资源无限共享,有效地解决了教学实践教学实训资源不足问题,解决了大型、先进、精密电子仪器设备高额购置成本问题,解决了抽象过程形象化问题,为培养学生电子产品生产与管理、电子产品设计与开发等关键能力起到至关重要作用,提高了学生培养质量[1-2]。而文献[1]从技术上分析了虚拟电子产品车间的设计、实现过程以及功能,文献[2]从虚拟实训系统应用角度介绍了系统应用教学的效果,本位主要对其进行创新性分析。

1创建“五生产要素、三职业路径、三能力层级”综合学习训练系统,突破传统职业教育的藩篱,解决了“职业素质养成、知识与技能综合运用、基层管理”三者的融合问题

打破传统的学科性知识体系,依据“人、机、物、法、环”生产要素,以职业人为中心,遵循技能、技术、管理三条职业人职业发展路径,融合电工技术、电子技术等知识,电子仪器仪表与工具的使用、工艺指导等技能、电子产品生产管理与创新能力、职业素质等职业素质,构建“操作工—技术员—工程师”为主轴的三层级职业能力素质成长模型。通过对职业活动进行进阶式的教学化的设计,训练知识技能与素质。创立了“五生产要素、三职业路径、三能力层级”“知行合一”的符合职业人成长规律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综合训练系统。将职业素质、专业知识、职业技能综合运用、生产运行管理融会贯通,通过具体工序、工作任务和职业活动来养成和训练,并通过学习地图引导应用电子职业人成长。

2创立教学工厂“硬件软件化”及虚拟化实训理念,突破“硬件”资源不能共享及学生厌学的问题

按照“‘游戏’互动”软件开发理念,以真实电子产品生产工厂领料岗位、预处理岗位、插装岗位、SMT贴片岗位等11岗位以及工厂人文文化真实环境为依托,设计出虚拟工厂操作员、技术员、工艺员、工程师等职业成长历程,以及电子产品生产工序为级别的“游戏练级”。将工厂硬件如设备、工量具、仪器仪表等刚性硬件虚拟化,与岗位的工艺、技术、流程、管理规范、规章结合起来依据“职业人”的职业成长规律,以真实企业“人、机、料、法、环”五个生产要素为起点,设计出电子产品调试与检修等技能提升、职业技能成长的学习地图,以学习地图导航学习者通过选择不同的应用电子职业人角色来实现自己的职业成长需要。引导学生一无所知到成长为一个拥有丰富专业知识、操作技能、职业素质的虚拟“职业人”,其成长过程品味“游戏”的智慧和乐趣。一线操作员学习实训系统中的基本操作和基本技巧;技术员和工艺员则进行一些更深入的探索和体验,比如更深入地了解PE(工艺)、EE(工程设备)等岗位的操作内容,并向着自己喜欢的方向培养和打造角色,以达到挑战自我的目的。

3开创隐性知识/技能的显性化及职业素质内化,突破“素质冰山理论”的实训应用问题

高素质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职业人应具备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作风和职业态度等隐性的职业素质很难通过一般课堂得以培养。虚拟真实设备、虚拟真实岗位、虚拟真实环境三个层次3D原型再现企业,学习者在虚拟工厂通过产品生产工序“游戏练级”职业人成长训练,“亲身真实经历”工厂生产组织、过程管理。学习者角色扮演操作员、技术员、工艺员、工程师工厂职员,体验电子产品生产过程中除知识、技能以外对敬业乐业、遵章守纪、责任担当、沟通协作、意志品质、实干巧干、发展创新等职业素质要求,领悟到职业素质对产品质量和职业人成长历程的影响。通过虚拟工厂的电子产品生产过程、品质管理过程“游戏”练级活动,将职业素质社会化和外化,实现隐性知识的显性化。“游戏练级”,“亲身真实经历”发掘学习者内部潜力,激励学习者探寻电子产品生产、管理的秘技,实现综合性职业素质的内化滋生。

4创立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泛在性实习实训,突破传统实训仅局限于“物理”实训室或企业,突破了实习实训方法的重大瓶颈

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实现真实原型3D再现,硬件资源软件化,实现对真实电子产品工厂生产过程的逼真模拟重现。让学生不需到实际工厂便可以在3D虚拟工厂体验到电子产品生产的所有工艺、技术及安全生产流程。在学习和训练模式上创新了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习任务为基点的虚实结合的实训系统,通过信息技术加强的学习实践环境使学习与训练落实于现实应用,学习者可以更充分地体验、更有效地进行知识建构的泛在学习与训练新模式。其中,学习新模式主要体现在学习者从原来的平面式“适应性”学习模式转变为立体式“导向性”的按需学习模式。即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得到他所需要的文档、动画、操作视频、考核试题等各种学习信息,这些信息的获取是基于学习者自身需求的,因此学习是一种自我导向的过程,是一个适量学习(justinenough)的过程。实践操作的泛在训练新模式主要体现在训练者可以通过虚拟实训系统软件中的企业参观模式来了解企业的组织架构、生产岗位的工艺流程、企业对员工的基本要求等相关知识与信息,在操作模式下通过与软件的交互对话获得独自解决生产工艺(PE)、设备工程(EE)、测试工程(TE)、质量控制(QC)等生产技术问题的知识和能力,在考核模式下使训练者通过教学软件的评价反思工具对学习和训练过程进行反思并为个性化发展定制实现条件。学生可以任意漫游到三维虚拟的车间去体验并操作各种设备、学习(或熟悉)各种工艺的操作技巧等。利用网络技术,将软件网络化,实现有限资源无限共享,学习者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漫游电子产品车间、技术上岗、操作对应设备,得到他所需要的文档、动画、操作视频、考核试题等各种学习信息。同时,泛在训练通过操作和考核模式还能检验训练者是否达到了解决问题的技能和高级思维能力训练的目标,以确保在将来的工作和学习中训练者的能力能够有效地迁移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去。

总之,基于VR技术的应用电子虚拟仿真实训系统解决了“职业素质养成、知识与技能综合运用、基层管理”三者的融合问题,突破“硬件”资源不能共享及学生厌学和“素质冰山理论”的实训应用问题,实现了有限资源的无限共享。

作者:谢永超 单位: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职业素质训练范文篇6

关键词:高师生;教师职业技能;培养模式

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这充分表明了国家对教师队伍建设的高度重视和关心,旨在让优秀人才进人高师院校,培养一批优秀教师。要使优秀人才经过师范教育成长为优秀教师,还需要推进教师专业化进程,强化高师生的教师专业成长和教师职业技能教育。师范性是高师教育的特性所在,作为体现师范性标志之一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工作,应该受到高度重视。但是,目前高师学生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还存在一些问题。高师院校的毕业生缺乏从师的基本技能,不能很好地适应中小学教育,师范院校在教育教学中要突出师范教育的特色,加强高师生职业技能的培养,适应素质教育对高质量教师的需求。

一、高师生职业技能培养的误区

1.培养方案的误区

第一,教师的职业技能,是指运用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必备的本领。它的内容主要包括:分析钻研教材、制定教学计划、组织课堂教学、口头语言表达、书面语言表达、教育和管理学生等技能。这是一个系统的培养训练工程。而传统的高师教育重学科专业教学,轻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重理论教学,轻实践运用。师范类各专业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在相当程度上存在忽视和削弱师范性课程的状况,这导致了涉及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教育学科课程太少,基本上还是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教法等“老三门”课程外加教育实习。课时仅占总课时的12%左右,表现出严重的比例失调。

第二,目前高师院校尚未把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课完全纳人高师教育专业课程的教学计划之中,使得高师生教师职业技能的训练不能从时间、师资、教材、教学设备等方面得到根本的保证。无法达到规范化、实效化。而非正规的训练无法认真考核,达不到预期的培养训练的效果。

第三,学科教学法和教育实习分散在各系院开设,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缺乏统一规划,高师生的职业技能很难得到系统的培养。高师教育专业课程任课教师缺乏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尤其是缺乏对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最新动态的了解,影响到指导师范生从师技能训练的质量。教育实习的指导工作,缺乏具有实践经验的指导教师,这也影响学生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

第四,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却未走进高师的课堂,培养的高师生不能适应中小学新课改的需要。造成师范院校教育资源的浪费和高师生教师职业“适应期”的延长。

综上所述,高师生的教学职业技能并没有在学校的培养方案中得到高度的重视,是目前高师教育中存在的一个普遍而又急需解决的问题。

2.示范性教学缺失,对实践环节重视不够

高师院校各科教师的每一堂教学都应有强烈的示范意识和指导意识。高师生进行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指导教师要在精讲有关职业技能的基本知识、组成要素和操作程序的基础上,重点指导学生进行系统的实践,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改善、不断趋于整体协调和完善,以获得稳定的教师职业技能。目前高师院校各科教师对学生示范教学的意识薄弱,他们认为那是教学法老师的事情,显然,这种认识是错误的。

教育教学实习是高师生职业技能培养的重要实践环节,也是唯一的较为正规、较长时间的教学技能的实践机会,其中包括教育见习、微格教学、说课、评课、教育实习等内容,而这些教育实习的内容大都在大四才开始安排,且只有8周时间,时间短,任务重。学生实际在教育教学实习过程中上课的学时不到8节,实际锻炼的机会太少。如此短的时间要完成全方位的教学和班主任工作等实习任务是非常困难的,很难达到强化高师生职业技能训练的目的。学生走马观花般地匆匆走完这一过程,势必影响学生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和训练。

3.缺乏规范的管理和严格的考核

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是一个系统工程。高师院校的教务处、学生处、团委、各系等部门应该各司其责,齐抓共管。课堂教学与课外开展的技能训练、各种比赛应结合起来,以激励学生积极参与。从训练内容上来说,应进行合理的安排以形成系统的、各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的训练链。而实际情况是,各部门重视课程课堂教学,忽略课后技能的训练活动。除了普通话水平测试考核比较规范以外,对于其他训练内容的考核比较随意。

二、加强高师生职业技能培养的对策

1.构建高师生职业技能培养体系

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不是孤立的教学环节,而是师范教育教学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高师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需要系统环境。必须尽快把高师生的教师技能训练明确地作为任务和指标纳人学校各部门和各学科之中,要求各方面都来关心,给职业技能训练创造宏观的环境条件。高师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为中等教育提供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师资,这就决定了高师院校必须把教师教育类课程作为教师教育的特色课程,有计划、分阶段地纳人整个课程结构中,并要突出加强学科教学论这一教师专业化课程的建设。

要整合高师教育的课程体系。必须增设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等紧贴基础课程改革实际的新课程,努力提高学生的适应性。在考虑课程的传统性、稳定性和继承性的同时,根据中小学教育实际需要做出迅速反应。在考虑课程的完整性的同时,增加小型化、专题化、案例化、即时性的课程内容,保证信息的强度、浓度和时效性。如开设基础教育改革的理论和实践、中外教育专题、教育社会学专题、管理学专题;微格教学、心理健康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指导、课件制作、演讲与口才、名师个案研究、教师专业发展讲座等等。增设教师职业技能的训练课程。充分重视教师职业技能的训练和研究,突出师范性,达到促进师范教育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之目的。

开展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转化为从师任教的职业行为方式,并使之趋于规范化。要打破过去“老三门”的设置框架,分化设置教育专业课程。教育专业课程分教育理论类课程、教育技能类课程和教育实践类课程砚类进行设置。从直接相关的范畴来看,高师的心理学、教育学、学科教学法应考虑进行统一目标管理,连同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综合为理论实践教学联合体。要改变那种各科“自我完善”、脱离教学实际的被动状况,实行学科间的交流交叉、相互渗透制约,形成有机联系的整体教学结构。这也应当成为高师教育类课程整体改革的方向。

各科教师对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理应承担相应的责任。有人曾说过师范院校要“两代师表一起抓”。学校最大的财富就是师资力量,要全面提高全体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形成良好的师范教育氛围,起到示范和熏陶的作用。教师课堂教学中充满激情、富有艺术性地讲课以及所展现的扎实基本功,不仅令学生佩服,往往也会成为学生学习、模仿的对象,对学生的正面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身正为师,学高为范”,高师院校各科教师的示范作用尤为重要。

2.强化师范性特色,突出教师教育职业技能培养

学校应结合教育专业课程,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活动,强化高师生对教师职业基本技能的掌握。成立专门的教师技能训练中心,有适宜的训练实施计划和具体的训练规范和考核标准,使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学习和训练,这是高师生技能训练取得实效的根本保证。

教育科学是实践性很强的科学,仅通过坐在教室读教育理论著作来领悟教育科学其效果较差。高师应把面向中小学、深入中小学第一线的教育实践时间延长为半年,半年的教育实践时间就为高师生更多地感悟教育改革、感悟课堂教学、感悟教育对象提供了机会。教育实践能使高师生在与中小学的接触中体会青少年心理,认识教育对象;在与优秀教师的交流中提高素质,巩固专业思想;在与领导的交往中学习学校管理,领会教育法规政策;提高从教能力;在实地的教育调查中掌握教育科研方法,培养能力型、创新型的高师生。

3.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把教育教学实习真正落在实处

职业素质训练范文篇7

关键词:高师生;教师职业技能;培养模式

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这充分表明了国家对教师队伍建设的高度重视和关心,旨在让优秀人才进人高师院校,培养一批优秀教师。要使优秀人才经过师范教育成长为优秀教师,还需要推进教师专业化进程,强化高师生的教师专业成长和教师职业技能教育。师范性是高师教育的特性所在,作为体现师范性标志之一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工作,应该受到高度重视。但是,目前高师学生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还存在一些问题。高师院校的毕业生缺乏从师的基本技能,不能很好地适应中小学教育,师范院校在教育教学中要突出师范教育的特色,加强高师生职业技能的培养,适应素质教育对高质量教师的需求。

一、高师生职业技能培养的误区

1.培养方案的误区

第一,教师的职业技能,是指运用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必备的本领。它的内容主要包括:分析钻研教材、制定教学计划、组织课堂教学、口头语言表达、书面语言表达、教育和管理学生等技能。这是一个系统的培养训练工程。而传统的高师教育重学科专业教学,轻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重理论教学,轻实践运用。师范类各专业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在相当程度上存在忽视和削弱师范性课程的状况,这导致了涉及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教育学科课程太少,基本上还是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教法等“老三门”课程外加教育实习。课时仅占总课时的12%左右,表现出严重的比例失调。

第二,目前高师院校尚未把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课完全纳人高师教育专业课程的教学计划之中,使得高师生教师职业技能的训练不能从时间、师资、教材、教学设备等方面得到根本的保证。无法达到规范化、实效化。而非正规的训练无法认真考核,达不到预期的培养训练的效果。

第三,学科教学法和教育实习分散在各系院开设,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缺乏统一规划,高师生的职业技能很难得到系统的培养。高师教育专业课程任课教师缺乏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尤其是缺乏对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最新动态的了解,影响到指导师范生从师技能训练的质量。教育实习的指导工作,缺乏具有实践经验的指导教师,这也影响学生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

第四,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却未走进高师的课堂,培养的高师生不能适应中小学新课改的需要。造成师范院校教育资源的浪费和高师生教师职业“适应期”的延长。

综上所述,高师生的教学职业技能并没有在学校的培养方案中得到高度的重视,是目前高师教育中存在的一个普遍而又急需解决的问题。

2.示范性教学缺失,对实践环节重视不够

高师院校各科教师的每一堂教学都应有强烈的示范意识和指导意识。高师生进行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指导教师要在精讲有关职业技能的基本知识、组成要素和操作程序的基础上,重点指导学生进行系统的实践,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改善、不断趋于整体协调和完善,以获得稳定的教师职业技能。目前高师院校各科教师对学生示范教学的意识薄弱,他们认为那是教学法老师的事情,显然,这种认识是错误的。

教育教学实习是高师生职业技能培养的重要实践环节,也是唯一的较为正规、较长时间的教学技能的实践机会,其中包括教育见习、微格教学、说课、评课、教育实习等内容,而这些教育实习的内容大都在大四才开始安排,且只有8周时间,时间短,任务重。学生实际在教育教学实习过程中上课的学时不到8节,实际锻炼的机会太少。如此短的时间要完成全方位的教学和班主任工作等实习任务是非常困难的,很难达到强化高师生职业技能训练的目的。学生走马观花般地匆匆走完这一过程,势必影响学生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和训练。

3.缺乏规范的管理和严格的考核

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是一个系统工程。高师院校的教务处、学生处、团委、各系等部门应该各司其责,齐抓共管。课堂教学与课外开展的技能训练、各种比赛应结合起来,以激励学生积极参与。从训练内容上来说,应进行合理的安排以形成系统的、各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的训练链。而实际情况是,各部门重视课程课堂教学,忽略课后技能的训练活动。除了普通话水平测试考核比较规范以外,对于其他训练内容的考核比较随意。

二、加强高师生职业技能培养的对策

1.构建高师生职业技能培养体系

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不是孤立的教学环节,而是师范教育教学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高师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需要系统环境。必须尽快把高师生的教师技能训练明确地作为任务和指标纳人学校各部门和各学科之中,要求各方面都来关心,给职业技能训练创造宏观的环境条件。高师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为中等教育提供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师资,这就决定了高师院校必须把教师教育类课程作为教师教育的特色课程,有计划、分阶段地纳人整个课程结构中,并要突出加强学科教学论这一教师专业化课程的建设。

要整合高师教育的课程体系。必须增设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等紧贴基础课程改革实际的新课程,努力提高学生的适应性。在考虑课程的传统性、稳定性和继承性的同时,根据中小学教育实际需要做出迅速反应。在考虑课程的完整性的同时,增加小型化、专题化、案例化、即时性的课程内容,保证信息的强度、浓度和时效性。如开设基础教育改革的理论和实践、中外教育专题、教育社会学专题、管理学专题;微格教学、心理健康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指导、课件制作、演讲与口才、名师个案研究、教师专业发展讲座等等。增设教师职业技能的训练课程。充分重视教师职业技能的训练和研究,突出师范性,达到促进师范教育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之目的。

开展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转化为从师任教的职业行为方式,并使之趋于规范化。要打破过去“老三门”的设置框架,分化设置教育专业课程。教育专业课程分教育理论类课程、教育技能类课程和教育实践类课程砚类进行设置。从直接相关的范畴来看,高师的心理学、教育学、学科教学法应考虑进行统一目标管理,

连同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综合为理论实践教学联合体。要改变那种各科“自我完善”、脱离教学实际的被动状况,实行学科间的交流交叉、相互渗透制约,形成有机联系的整体教学结构。这也应当成为高师教育类课程整体改革的方向。

各科教师对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理应承担相应的责任。有人曾说过师范院校要“两代师表一起抓”。学校最大的财富就是师资力量,要全面提高全体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形成良好的师范教育氛围,起到示范和熏陶的作用。教师课堂教学中充满激情、富有艺术性地讲课以及所展现的扎实基本功,不仅令学生佩服,往往也会成为学生学习、模仿的对象,对学生的正面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身正为师,学高为范”,高师院校各科教师的示范作用尤为重要。

2.强化师范性特色,突出教师教育职业技能培养

学校应结合教育专业课程,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活动,强化高师生对教师职业基本技能的掌握。成立专门的教师技能训练中心,有适宜的训练实施计划和具体的训练规范和考核标准,使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学习和训练,这是高师生技能训练取得实效的根本保证。

教育科学是实践性很强的科学,仅通过坐在教室读教育理论著作来领悟教育科学其效果较差。高师应把面向中小学、深入中小学第一线的教育实践时间延长为半年,半年的教育实践时间就为高师生更多地感悟教育改革、感悟课堂教学、感悟教育对象提供了机会。教育实践能使高师生在与中小学的接触中体会青少年心理,认识教育对象;在与优秀教师的交流中提高素质,巩固专业思想;在与领导的交往中学习学校管理,领会教育法规政策;提高从教能力;在实地的教育调查中掌握教育科研方法,培养能力型、创新型的高师生。

3.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把教育教学实习真正落在实处

职业素质训练范文篇8

综合学习训练系统,突破传统职业教育的藩篱,解决了“职业素质养成、知识与技能综合运用、基层管理”三者的融合问题打破传统的学科性知识体系,依据“人、机、物、法、环”生产要素,以职业人为中心,遵循技能、技术、管理三条职业人职业发展路径,融合电工技术、电子技术等知识,电子仪器仪表与工具的使用、工艺指导等技能、电子产品生产管理与创新能力、职业素质等职业素质,构建“操作工—技术员—工程师”为主轴的三层级职业能力素质成长模型。通过对职业活动进行进阶式的教学化的设计,训练知识技能与素质。创立了“五生产要素、三职业路径、三能力层级”“知行合一”的符合职业人成长规律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综合训练系统。将职业素质、专业知识、职业技能综合运用、生产运行管理融会贯通,通过具体工序、工作任务和职业活动来养成和训练,并通过学习地图引导应用电子职业人成长。

2创立教学工厂“硬件软件化”及虚拟化实训理念,突破“硬件”资源不能共享及学生厌学的问题

按照“‘游戏’互动”软件开发理念,以真实电子产品生产工厂领料岗位、预处理岗位、插装岗位、SMT贴片岗位等11岗位以及工厂人文文化真实环境为依托,设计出虚拟工厂操作员、技术员、工艺员、工程师等职业成长历程,以及电子产品生产工序为级别的“游戏练级”。将工厂硬件如设备、工量具、仪器仪表等刚性硬件虚拟化,与岗位的工艺、技术、流程、管理规范、规章结合起来依据“职业人”的职业成长规律,以真实企业“人、机、料、法、环”五个生产要素为起点,设计出电子产品调试与检修等技能提升、职业技能成长的学习地图,以学习地图导航学习者通过选择不同的应用电子职业人角色来实现自己的职业成长需要。引导学生一无所知到成长为一个拥有丰富专业知识、操作技能、职业素质的虚拟“职业人”,其成长过程品味“游戏”的智慧和乐趣。一线操作员学习实训系统中的基本操作和基本技巧;技术员和工艺员则进行一些更深入的探索和体验,比如更深入地了解PE(工艺)、EE(工程设备)等岗位的操作内容,并向着自己喜欢的方向培养和打造角色,以达到挑战自我的目的。

3开创隐性知识/技能的显性化及职业素质内化,突破“素质冰山理论”的实训应用问题

高素质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职业人应具备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作风和职业态度等隐性的职业素质很难通过一般课堂得以培养。虚拟真实设备、虚拟真实岗位、虚拟真实环境三个层次3D原型再现企业,学习者在虚拟工厂通过产品生产工序“游戏练级”职业人成长训练,“亲身真实经历”工厂生产组织、过程管理。学习者角色扮演操作员、技术员、工艺员、工程师工厂职员,体验电子产品生产过程中除知识、技能以外对敬业乐业、遵章守纪、责任担当、沟通协作、意志品质、实干巧干、发展创新等职业素质要求,领悟到职业素质对产品质量和职业人成长历程的影响。通过虚拟工厂的电子产品生产过程、品质管理过程“游戏”练级活动,将职业素质社会化和外化,实现隐性知识的显性化。“游戏练级”,“亲身真实经历”发掘学习者内部潜力,激励学习者探寻电子产品生产、管理的秘技,实现综合性职业素质的内化滋生。

4创立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泛在性实习实训,突破传统实训仅局限于“物理”实训室或企业,突破了实习实训方法的重大瓶颈

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实现真实原型3D再现,硬件资源软件化,实现对真实电子产品工厂生产过程的逼真模拟重现。让学生不需到实际工厂便可以在3D虚拟工厂体验到电子产品生产的所有工艺、技术及安全生产流程。在学习和训练模式上创新了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习任务为基点的虚实结合的实训系统,通过信息技术加强的学习实践环境使学习与训练落实于现实应用,学习者可以更充分地体验、更有效地进行知识建构的泛在学习与训练新模式。其中,学习新模式主要体现在学习者从原来的平面式“适应性”学习模式转变为立体式“导向性”的按需学习模式。即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得到他所需要的文档、动画、操作视频、考核试题等各种学习信息,这些信息的获取是基于学习者自身需求的,因此学习是一种自我导向的过程,是一个适量学习(justinenough)的过程。实践操作的泛在训练新模式主要体现在训练者可以通过虚拟实训系统软件中的企业参观模式来了解企业的组织架构、生产岗位的工艺流程、企业对员工的基本要求等相关知识与信息,在操作模式下通过与软件的交互对话获得独自解决生产工艺(PE)、设备工程(EE)、测试工程(TE)、质量控制(QC)等生产技术问题的知识和能力,在考核模式下使训练者通过教学软件的评价反思工具对学习和训练过程进行反思并为个性化发展定制实现条件。学生可以任意漫游到三维虚拟的车间去体验并操作各种设备、学习(或熟悉)各种工艺的操作技巧等。利用网络技术,将软件网络化,实现有限资源无限共享,学习者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漫游电子产品车间、技术上岗、操作对应设备,得到他所需要的文档、动画、操作视频、考核试题等各种学习信息。同时,泛在训练通过操作和考核模式还能检验训练者是否达到了解决问题的技能和高级思维能力训练的目标,以确保在将来的工作和学习中训练者的能力能够有效地迁移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去。

总之,基于VR技术的应用电子虚拟仿真实训系统解决了“职业素质养成、知识与技能综合运用、基层管理”三者的融合问题,突破“硬件”资源不能共享及学生厌学和“素质冰山理论”的实训应用问题,实现了有限资源的无限共享。

参考文献

职业素质训练范文篇9

根据教育部门的解读,职业核心能力是在人们工作和生活中除专业岗位能力之外取得成功所必需的基本能力,它可以让人自信和成功地展示自己,并根据具体情况如何选择和应用。它可分为三个部分:基础核心能力(职业沟通、团队合作、自我管理),拓展核心能力(解决问题、信息处理、创新创业),延伸核心能力(领导力、执行力、个人与团队管理、礼仪训练、五常管理、心理平衡等)。当前,职业核心能力已经成为人们就业、再就业和职场升迁所必备的能力,也是在校、已就业和即将就业人群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它也必将成为企事业单位在职人员综合素质提高的重要内容。

二、对酒店员工职业核心能力训练的必要性

对酒店来说,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酒店员工的知识、技能及综合素质就直接决定了酒店本身在整个酒店行业的竞争地位。而酒店员工的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就纳入到酒店的培训职能当中。而培训是酒店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重要内容,也是一种最有价值的双赢投资。有效的培训,不仅可以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降低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增加酒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能够提高员工的素质和能力,增强员工对酒店的忠诚度、归属感和责任感,进而提高酒店的市场竞争力。目前,酒店员工培训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比较注重业务培训,而对酒店文化培训及对员工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训较少,同时培训的方法和形式陈旧单一,创新性较差,这样就会导致员工对培训的认识不到位,造成被动培训,效果不理想。这一系列的问题,都会导致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差,对酒店的忠诚度、归属感和责任感不强。事实上,不少的酒店在招聘员工时,十分注重应聘者的职业道德和核心能力的素质。但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很难通过招聘来获得比较满意的员工。所以,要想使酒店拥有此类员工的话,需要通过自己的培养。因此,在酒店的内训中,除提高员工的岗位技能素质外,还应该重视职业核心能力的培训,以此来提升员工的核心能力,也是增强酒店核心竞争力的基础。

三、职业核心能力训练在酒店员工培训中的运用

1.转变观念

首先,要让酒店高层管理者参加职业核心能力训练,使他们认识到,职业核心能力训练的重要性及其在酒店未来发展中的作用,加大对酒店员工职业核心能力训练的力度,使职业核心能力训练成为酒店培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次,应加强与员工的沟通,使员工认识到掌握好职业核心能力,可帮助其适应工作需要,在每项工作中调整自我、处理难题,并很好地与他人相处;同时,它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可帮助员工在变化了的环境中重新获得新的职业技能和知识,有较好的职业核心能力,能帮助其更好地发展自己,适应更高层次职业和岗位的要求。要让员工认识到职业核心能力是每个人成功的有效能力、基础能力,这些能力对其自身发展及酒店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而保证员工能够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参加职业核心能力训练,视职业核心能力训练为工作福利而不是工作负担。

2.选择适当模块,纳入培训系统

由于职业核心能力训练由不同模块组成,不同的模块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员工进行培训,以训练其不同的能力。如基层员工应该选择基础核心能力模块里的职业沟通、团队合作、自我管理,及延伸核心能力模块里的礼仪训练、五常管理、心理平衡,而对于管理层,则应该根据职位高低来选择拓展核心能力模块里的解决问题、信息处理、创新创业和延伸核心能力模块里的领导力、执行力、个人与团队管理、五常管理、心理平衡等,并且要把这些内容与酒店文化及业务培训结合在一起纳入到酒店考核体系,形成一个更完善的系统。根据酒店经营特点,可以把职业核心能力训练的方式分为集中训练与日常短训两种,根据酒店营业的工作安排,以日常短训为主要训练方式,集中训练为辅。日常短训可以采用与班前例会紧密结合,每天正式上班之前,用30分钟以内的时间进行训练,也可分解为每个部门独立进行训练,由几名员工模拟真实工作场景,导师(经过培训后的管理人员)进行点评。集训可以与酒店的短期项目活动相结合,从项目管理的角度,以项目启动为契机,对项目团队成员进行集中训练。训练过程要经过精心设计,提取工作中的实际任务作为训练重点,可以使企业员工在短训之后,能够迅速将训练收获转化为工作行动。

3.与员工职业发展规划紧密结合

现代酒店员工应该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技能,来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而职业核心能力则是员工学习和掌握新知识、新技能的基本能力。给予员工这样的培训机会,可以让员工主动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和管理,从而提高其参与培训的积极性,提高培训效率,从而促进员工个人和酒店的发展,降低员工的流动率。

4.形成酒店自身的职业核心能力训练队伍

对酒店员工进行职业核心能力训练,主要解决自我学习、自我管理、信息处理、数字应用、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创新和外语应用等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忠诚、责任感、专业进取与创新、团队协作和职业规范等职业道德、态度及其作为内核的价值观,以使其达到酒店用人的标准。这是一个培训系统,内容繁多,要求较高,要想向职业核心能力训练要效果,对于酒店而言,必须配备一支有激情,有一定学历,具备一定的演讲功底,具有感染力而且敬业的团队。这支团队成立,势必为酒店带来更佳的效益。职业核心能力培训团队成员可以从社会招聘,但大部分人还是应该从酒店内容进行选拔。对于选拔出来的人员,先通过社会的职业核心能力培训,以具备一定的职业核心能力培训的素质,再回到酒店进行训练,进而达到成为职业核心能力培训讲师的条件。

四、结语

职业素质训练范文篇10

【关键词】心理素质道德素质技能素质

容易被大众教育忽视的一个群体,中等职业院校的学生通常处在学校教育的边缘。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感到最棘手的一个群体。当代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使我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生动活泼健康的发展。针对中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现状在心理、道德、技能三个方面来提高学生的素质。

一、心理素质是人的整体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局部。以先天素质为基础。

心理素质教育不容忽视,现在中职院校的学生。不少学生不同水平地存在心理这方面问题。如:因为学习效果比较差感到学习压力大,发生自卑自贱等心理问题;因受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影响,发生相互攀比、自私自利、违规违纪等社会现象。这些问题既影响学生目前的学习成果,又会影响他以后的工作发展方向。学生可以通过下列方法提高心理素质:肯定自我坚持坚定的信念;放弃自卑;增加自信;心理调整和情绪调整。职业院校教师应该具备的心理素质:自信和勇气;容纳心和理智;耐心和恒心;爱心。

二、道德素质是人们道德认识和行为能力上的综合表示。体现着一个人的道德风貌。当代中职院校的学生道德素质主流还是积极向上的希望自己成才,准备献身于事业。但也有一些学生在社会各种消极反面因素的影响下,道德认知上产生了错位和某种倾斜,使得学生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示为:

1道德观念逆转。社会对学生寄予很多希望,而一些学生的道德素质却让人担忧。一些学生以个人价值的实现为核心,强调个人地位,社会、集体利益次之;物质和精神的辨证关系上,过分注重眼前的机会和发展,而放弃了远大的理想和人生目标;利益分配与劳动奉献关系上,则强调个人所得,认为个人劳动贡献应与社会索取相平衡。还有学生在价值观念取向上过于追求利益,敬业精神单薄,理想追求比较淡化。

2个人意识膨胀。希望能够尽快解脱教师和家长对他监护。社会公共利益方面,有些学生对体现学生责任感与文明礼貌的日常规范不以为然,像随地吐痰、损坏公物、买饭不排队等不良现象经常发生。

3生活追求时尚。有些青年学生也追求生活的多样化和高档化。而对日常生活中提倡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粒米的观念称为吝音;学习方面,不思进取,缺乏积极向上精神,甚至呈现了及格就是万岁的学习观念。

究其原因主要有:社会消极现象的影响;学校道德教育和管理的不到位;家庭教育欠缺和过分溺爱孩子;青年学生道德心理的不成熟。上面种种现象标明了当代中等职业院校学生道德素质现状还比较低。

引导学生,作为中等职业院校教师应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提高学生道德素质:坚持用民族激进文化进行道德教育。给学生树立良好的形象;加强公共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

三、技能素质是通过职业实践或反复练习而形成并巩固起来的合乎法则的操作能力。中等职业院校要突出自身的办学特色。教授学生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重点进行现实社会实用性和操作技能的训练,通过形象的教学与训练手段,促进中等职业院校学生技能素质的养成。

一夯实专业根基

首先要把学生的理论知识基础夯实,1抓专业基础。中等职业院校要实现培养学生更好适应未来职业的目标。使他理解和掌握专业操作技能得心应手。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应为在校学生奠定职业学习的基础,不应是接受职业教育的终点,而是职业教育的开始,终生职业学习的新起点。2综合技能。随着社会生产力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才市场已不再满足求职者者只具有一技之长;因此,为适应就业竞争的需要,青年学生必需以一个专业为主,兼学相近的专业,扩大就业途径,成为复合型人才。

二强化专业技能训练

1.增加实训场地投人建设。实训场地是强化专业技能训练的基本条件。目前中等职业院校的实训设备缺乏和落后等条件成为制约专业技能训练的一个瓶颈。学校应把武装实训场地作为第一要务。确保基本的实习开出率达到100%一些实习可以通过校企联办、订单培训等方式实现学校与企业对接。

2.提高专业教师的操作技能。中等职业院校一方面要通过选送专业教师对口参与专业脱产培训或派遣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等方法提高现有专业教师的操作能力。引进理论知识全面、专业操作能力极强的专业教师。

3.调整课程编制。当前在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方法上受普通教育的惯性影响。学校在加大专业课课时比例的同时,编制专门的专业实训课时,让专业理论教学进实验室,确保专业技能训练落到实处。

4.增强技能考核的导向作用。中等职业院校要围绕培养目标制定技能训练大纲。细化技能考核环节,使专业技能训练惯例化、规范化,充分调动青年学生积极投身专业技能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