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素养认识范文10篇

时间:2023-10-02 16:09:47

职业素养认识

职业素养认识范文篇1

关键词:职业心理素养;高职学生;团体心理辅导

职业教育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随着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各行各业对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机遇与挑战并存。面对强大的就业竞争和就业压力,一些高职大学生表现出一定的不适应。高职院校应遵循人才培养目标,分类执行人才培养方案,大力提升学生的职业心理素养,有效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良好的职业心理素养是实现就业的重要保障[1]。

1职业心理素养概述

职业心理素养是指人们从事某项专业或职业所必备的心理要求和职业素养,是从业者在认知、情感、意志、态度、个性特征等方面表现出的综合素养。黄桂玲、颜剑雄在《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心理素养研究——以心理资本与应对方式的关联研究为内容》一文中指出:职业心理素质是职业素质的一种,职业素质是指劳动者对社会职业的了解与适应能力的综合体现,主要表现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个性及职业情况等方面[2]。对于高职大学生来说,具备良好的职业心理素养,将有助于其提升个人的工作水平,更好地适应职业环境,获得长远的职业发展。

2高职院校职业心理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

2.1对职业心理素养提升的本质认识不足

首先,职业心理素养提升不能贯穿大学生发展的始终。要遵循针对性、多样性、阶段性及发展性原则,引导职业院校学生利用在校2年、校外实习1年的时间,更好地进行自我职业设计与职业选择。其次,职业心理素养的提升,仅依靠理论灌输。教师的讲解方式多以灌输式为主,体验式较少,而职业心理素养的养成是一个学习、体验、感悟、内化的过程。最后,将职业技能的掌握等同于职业心理素养的提升。有的高职院校将学生培养目标定位于专业知识的讲授和职业技能的培养,认为学生只要习得职业理论知识、掌握职业技能就能适应职场;其实不然,学生的职业心理素养更需要在校期间得到逐步提升。

2.2对职业心理素养提升的重视不够

一些高职院校的关注点在科研、教学、学生管理等方面,忽略了对职业心理素养提升的整体化和系统化安排,没有从根本上关注学生的职业发展问题。有的院校将就业指导设置为非核心课程,资金的投入量不够,师资力量配备不足,教师缺乏对心理职业素养的相关认识和研究,没有将职业心理素养与学生的职业兴趣、规划目标、个性特点、人格品质相结合,没有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职业心理素养对提高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意义,使得一些学生感到迷茫无助、缺乏学习动力、学习毅力不足。

2.3对职业心理素养缺乏实践研究

对于职业心理素养的提升缺乏实践研究,教学内容陈旧,教学目标不清晰。一些教师多是进行思想教育、形势分析,较少带领学生进行真实体验和感悟;多以说教为主,较少结合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进行分类教育。

3提升高职大学生职业心理素养的途径

3.1建立学校职业心理素养的长效培育机制,明确培养任务及目标首先,将职业心理素养的提升纳入整个人才培养体系,将之作为学校教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衡量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指标。加大资金投入、师资力量的配备,将职业心理素养提升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结合人才培养目标,不断重构、丰富课程体系,完善课程标准。其次,将职业心理素养教育贯穿高职教育的全过程。结合“三全育人”内涵,将职业心理素养提升工作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实现全员培养、全程培养、全方位培养。坚持“育人”“育心”相结合,以此为契机,不断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为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奠定心理基础。最后,遵循针对性、多样性、阶段性、发展性原则,以人为本,实施分层分类教育。针对性原则,即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教育。将专业类别与学生的职业兴趣、气质类型、个性品质相结合,进行职业心理素养的分类培养。多样性原则,即利用不同形式、不同手段进行教育。大一阶段,了解专业+认知自我+初步规划;大二阶段,明确方向+制订规划+目标管理;大三阶段,实践启程+重置规划+自我实现。通过不同阶段目标的达成,不断实现自我目标,提升职业心理素养。发展性原则,即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看待社会、看待未来,在实践中领悟,在领悟中调整,在调整中提升。

3.2开展模块式团体心理辅导

3.2.1访谈调查

利用访谈法对高职学生的职业心理素养进行调查。以下列提纲为基础,对60名学生进行访谈。(1)职业心理素养主要包括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个性及职业情况等。如果0~10分中分数越高,代表职业心理素养越高,你给自己的职业心理素养打几分?(2)你对自己的专业了解吗?你的职业兴趣是否和你的专业、未来职业相契合?(3)你的职业目标是什么?(4)你未来5年的职业规划是什么?(5)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你认为自己已具备的职业能力是什么?(6)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你认为自己欠缺的职业能力是什么?(7)你的性格优势是什么?如何在职场中发挥?(8)你的性格劣势是什么?如何在学习中完善?将60名学生的访谈结果进行整理后发现:有54%的学生对自己的专业缺乏认知和了解,缺乏职业兴趣,不能将当前所学专业与未来职业相结合,其对专业的选择决定与家长的意愿、就业趋势相关。有33%的学生自评职业心理素养在5分以上,大多数学生缺乏职业自信、职业能力,不能挖掘自身的性格优势,认为自己没有优点、有很多缺点。随着高职院校生源的多样化,单招生、扩招生占比逐年提高,一些学生在中学阶段没养成科学的学习规范、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在学习中常有习得性无助感,缺少学习能力、学习动力和学习毅力,常常缺乏自信,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有65%的学生缺乏职业目标,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无助,缺少职业规划。通过访谈调查发现,提升学生的职业心理素养势在必行,应将之纳入整个人才培养体系,使之成为学校教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3.2.2模块式团体心理辅导

为提升高职学生的职业心理素养,可针对访谈法的调查结果,结合任务目标,开展模块式团体心理辅导,从而提升高职学生的职业心理素养。第一模块:认识自我与职业选择。辅导目标:使学生认识自我,悦纳自我,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学会结合自身专业做初步职业规划。设置4个子课程:(1)“我是独一无二的”。运用气质能力测验,帮助学生了解自我、认识自我。(2)“悦纳自我”。帮助学生以积极视角看待自己的不足,掌握自卑心理的调适方法。(3)“天生我材必有用”。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挖掘自身的性格优势。(4)“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使学生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结合职业兴趣、职业个性、职业能力等思考职业规划,做初步的职业选择。第二模块:目标管理与职业规划。辅导目标:使学生思考人生目标,学会目标管理;规划职业生涯,了解自己的生涯发展方向。设置4个子课程:(1)“时间管理”。帮助学生认识时间管理的本质,培养自控能力,掌握时间管理的方法,提升学习效率。(2)“目标管理”。帮助学生了解目标管理的重要意义,掌握目标管理的原则和步骤,学会通过目标管理增强高峰体验感。(3)“我的职业生涯我做主”。帮助学生探索职业生涯,了解发展方向,做出短期、中期、长期的学习及职业规划。(4)“未来有梦”。使学生点燃希望,欣赏自我,面向未来,培养职业精神。第三模块:积极交往与职场适应。辅导目标:使学生掌握人际交往的原则与人际沟通的技巧,学会信任与合作,平衡家庭与工作,更快地适应职场生活。设置4个子课程:(1)“缘聚你我他”。使学生体会与他人的交往,了解、掌握人际沟通的技巧和方法。(2)“信任和合作”。帮助学生体会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感悟促使团队合作成功的要素,体会团体中成员的相互信任、相互扶持。(3)“我与工作”。使学生了解工作能给自己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了解如何在工作中获得快乐。(4)“平衡人生”。澄清价值,善用团体资源集思广益,寻找平衡家庭和工作的有效方法,增强平衡家庭和工作的信心。第四模块:压力管理与职场应对。辅导目标:使学生掌握养成积极心态、积极情绪的方法,学会应对压力及处理问题的有效模式,提高情绪智力。(1)“积极情绪”。引导学生体验积极情绪,从生活细微处感受快乐。(2)“压力调节”。帮助学生认识工作、学习、生活中存在的压力,解决困扰、缓解压力。(3)“挫折应对”。使学生认识遭遇逆境的意义,掌握提升逆商的方法。(4)“情商训练”。使学生了解自己的情绪智力,提升情绪调节和情绪管理的能力,进行自我激励。

4结果与讨论

在课程结束后,要求学生完成团体辅导效果评估问卷。问卷包括两部分:一是团体干预效果过程评估;二是自我成长分析。分析效果评估问卷,发现学生在模块式团体心理辅导中获得了收获与蜕变:(1)了解职业兴趣。学生通过模块式团体心理辅导、问卷测试等,正确、客观地了解到自己的职业兴趣,将职业兴趣与职业选择有机结合。(2)提升职业能力。学生提升了情绪管理能力、压力应对能力、挫折应对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时间管理能力、目标管理能力,增强了意志品质,能够变换角度、从多种维度看待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心理弹性,提升职场适应力。(3)完善职业个性。学生能够辩证、客观地认识自己、悦纳自我,增强了自信心;能够挖掘自身的性格优势,善于运用优势,发挥自身的潜能。(4)制订职业规划。根据自己的能力、气质、个性、兴趣等,初步制订了职业规划,目标明确,动力增强,为职场生涯的发展奠定基础。

5结语

良好的职业心理素养是提升就业竞争力、实现就业的重要保障。模块式团体心理辅导是提升高职大学生职业心理素养的重要途径,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引导学生了解职业兴趣、完善职业个性、制订职业规划,将校园学习生活与职业选择规划相结合,为学生顺利就业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黄桂玲.产教融合下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心理素养提升路径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19(3):184-186.

职业素养认识范文篇2

关键词: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路径;实践教学;顶岗实习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各方面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已经成长为世界制造业大国,当前正处在向制造业强国转型升级的过渡期,产业的转型升级需要诸多条件的保障,其中人才,尤其是大批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是重要保障。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教育投入,职业教育发展迅速,技术技能型人才数量上的缺乏已经得到一定缓解,但从业人员在职业素养方面的问题却日益凸显,普遍存在职业道德不高、敬业精神缺乏、责任心不强等问题,并且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障碍。因此,作为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己任的高职教育,有必要认真思考和研究有关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问题。

一、职业素养的内涵及特征

(一)职业素养内涵

由于研究的出发点和侧重点不同,学者们对职业素养内涵的理解各不相同,经过整理和归纳,我们对职业素养的理解可以分为广义概念和狭义概念。广义的职业素养是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个体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一般认为由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习惯和职业技能四大要素构成。[1]狭义的职业素养不包括职业技能,我们日常提到职业素养多指其狭义概念(本文中采用狭义概念)。职业素养是内在素质,决定着从业者的职业行为,职业行为是职业素养的外化表现。

(二)职业素养特征

职业素养作为职业人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它具有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征。

1.间接性

职业素养的养成和考核具有间接性。我们知道职业技能考核方式多,易量化,比如查看相关职业资格证书,举行考试等方法,而职业素养则不然,很难直接通过量化考核获知,即便是一个在职业素养问卷获得高分的人,也并不一定就具备良好职业素养,它的考核更多的是采用间接的方式进行。同样,职业素养的养成也是如此,它需要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难以直接养成。

2.关联性

前面我们讲到“职业素养是内在素质,决定着从业者的职业行为,职业行为是职业素养的外化表现”,也就是说一个职业人的职业行为能不能达到要求,一定程度上是由这个人的职业素养高低决定的。据此,有学者提出,以职业素养为代表的“软素质”决定着职业技能“硬素质”的高低。

3.双重性

职业素养双重性是指不同职业的素养要求既有不同又有相同,即职业素养共性和个性。不同职业由于在工作环境、工作内容等方面的差异,所以职业素养要求当然会不同,但同时,我们在生活中又经常看到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可以在多个不同的职业上都能表现出很高的职业素养,例如一个人可以既是一名好认真负责的好老师,同时又是一位有良好社会责任感的成功企业家,这是因为不同职业的职业素养要求除了有个性外,还有相通的共性,比如任何职业都需要从业人员具有爱岗敬业、认真负责的职业素养。

4.发展性

职业不是自古就有的,也不会永远存在,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出现、变化直至消失的,职业素养的内涵也遵循这样的发展规律,任何时代的职业素养都会留下时代的印迹。例如:早期人类在开采自然资源时,注重的是效率和产量,而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重要性认识的提高,环境保护开始成为资源开采中是不容忽视的内容,相应的职业素养内涵也把环境保护的内容纳入其中。

二、职业素养的重要性

通过实践,人们已经充分认识到职业技能的重要性,重视程度也随之提高,但是对于职业素养的重要性却认识不足,这一现象在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中表现的尤为明显,它直接导致高职教育片面追求技能培养,忽视了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这也是出现当前从业人员职业素养不高的重要原因。因此,正确认识职业素养的重要性是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前提。“素质冰山”理论认为:个体素质根据表现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占1/8的表面“冰山以上部分”和占7/8的深藏“冰山以下部分”,表面的1/8包括个体的知识、技能等显性素质,冰下的7/8包括个体的职业道德、职业态度等隐性素质。显性素质容易被人们识别,例如技能证书、学历证书等,它可以判断一个人是否称职;隐性素质则不易被考量,它可以判断一个人是否优秀。7/8的隐性素质支撑着显性素质,显性素质是隐性素质的外化表现。“素质冰山”理论是职业素养重要性的最好理论依据。另外,从企业选人、用人方面来看。“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是企业选人、用人标准,良好的职业素养是“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用人的首要标准。2014年,在笔者参与的一项关于企业最看重的毕业生素质调查中,61.8%的调查对象选择了工作态度、职业道德、吃苦耐劳的品质,20.9%的受访企业选择工作经验,15.3%选择专业技能,选择其他素质的占2%。大多数受访企业认为员工的专业技能和工作经验,可以从专业培训和实践锻炼中获得,而如果缺乏积极的工作态度和良好的品质,一切都将无从谈起。

三、当前高职教育在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对职业素养内涵界定不准,重要性认识不足

如前所述,大家对职业素养内涵的界定,尚未形成统一、权威的认识,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高职院校对职业素养内涵界定不准,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在人才培养时,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只是一笔带过,流于形式。在这种认识的指导下,很多高职院校都认为只要学生毕业时能掌握一门职业技能,人才培养任务就算完成。在教学资源分配时,主要教学资源都集中于职业技能培养。我们在许多高职院校都可以看到,实训中心、实楼一栋挨着一栋,气势雄伟,甚是壮观,但是由于对职业素养培养的忽视,当你走进这些地方时,却发现学生在实训过程中,不注意对实训设备的爱护,实训材料浪费严重,秩序混乱,完成任务后,连最基本的器材整理都没有,着实让人有一种“狼藉”之感。这些认识上的不足已经严重影响到人才培养质量。我们很难想象这样的培养理念,能培养出符合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高职院校职业素养培养方法有限,效果差

职业素养的培养有别于职业技能,一般认为,职业技能是个体在先天禀赋和后天学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一种长期的、稳定的的特征,例如一名优秀的歌唱家,他就需要有先天的音乐天赋,再加上后天的专业学习。然而职业素养不是先天就有的,是后天培养而成的。[2]在职业素养培养方面,目前高职院校主要的做法是实训指导老师的空洞说教,公共基础课的辅助培养等方法,缺乏系统、有效的培养方法,这也是出现上述实训场地乱像的重要原因。

(三)高职学生职业素养考核缺乏科学、有效的考核体系

考核的重要性众所周知,它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制度保障,高职院校需要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考核体系,来保障学生职业素养考核的正常开展。但目前,由于种种原因,对学生职业素养的考核基本是空白,最多只是在毕业鉴定时,加上一句诸如“态度端正,认真负责、道德高尚”之类的词句,这些远不能起到考核的作用,更不能对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提供保障。科学、有效的考核体系不仅是判断学生职业素养高低的标尺,也是培养过程中的“指挥棒”,是人才培养工作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四、解决措施

(一)准确理解职业素养内涵,正确认识其重要性

如前所述,高职院校在职业素养内涵和重要性认识上的不足,是当前高职院校忽视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根本原因。要想改变这种状态,高职院校就必须改变老观念、老思想,准确理解职业素养的内涵,正确认识其重要性。只有这样,高职院校才会在今后的人才培养中,把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工作放在应有的位置上,这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和基础,离开了这个前提,任何方法都很难奏效。需要强调的是这种认识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上和口头上,而应该充分体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以此来指导实践。

(二)综合运用多种培养方法,注重职业素养培养体系建设

1.将企业元素融入教学,营造企业环境的教学情境

企业的工作环境、职业文化、先进管理、工程或工艺技术、信息应用技术等元素及其系统性的、整体性的融合和集成应用,这里简称为“企业元素”。[3]将企业元素融入教学意义重大,它可以为教学提供真实的企业生产场景,营造出企业环境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实现教学环境和生产环境的高度融合,以环境来影响和带动学生自发、自觉地加强职业素养培养,这对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和强化,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已有部分高职院校在这些方面进行了尝试,效果良好。

2.注重发挥实训环节作用,训练学生职业素养

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4]因此,充分发挥好实训环节对职业素养的培养,意义重大,也很必要。实训环节作用可以从两方面发挥:实训场地静态培养意义和实训过程动态培养意义。实训场地静态培养意义的发挥,可以通过实训场地“软文化”建设实现,例如在实训室布置时注重成果激励,在实训室走廊两边展示学生作品或获奖荣誉等,营造一种积极向上、努力拼搏的氛围;实训过程动态培养意义的发挥,可以从实训细节入手,例如实训中要求学生严守操作规范,节约实训材料,爱护实训设备等。实训环节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也是训练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途径。因此,高职院校要认真设计好、利用好实践环节,实现德技双馨的好局面。

3.积极发挥高职院校教师的示范作用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他的示范引领作用不容替代,因此积极发挥高职教师的示范作用,对培养和提高学生职业素养意义重大。这首先要求教师本身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注意这里的职业素养,不仅包括教师这个职业的职业素养,还包括所授职业技能的职业素养,尤其是后者。虽然高职院校大力鼓励教师参与生产实践,但大多教师并非来自生产一线,他们对企业生产的职业素养要求并不很熟悉,从而导致在教学时,教师的示范作用发挥的不明显。针对这种情况,高职院校要有计划、分批次的安排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轮岗见习,切实发挥好教师在职业素养培养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

4.优化课程设置,增加有关职业素养培养的课程

目前,高职院校课程体系主要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实习实训课以及素质拓展等模块构成,职业素养培养大多是在这些模块之中顺带提到,没有专门服务于职业素养培养方面的课程,这不利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因此,在课程设置时要合理分配,开设相关课程,有针对性地指导和帮助学生。大致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1)开设职业伦理和职业规范课程。职业伦理和职业规范课程并不等同于伦理学课和道德课,应该注重和职业相联系,和实践相联系,达到影响学生职业价值选择和职业行为规范的目的,避免误入过度强调伦理学知识的歧途。(2)以案例方式开展教学。高职教育尽管高度重视实践教学,但学生的实践经验依然缺乏,很难身临其境的理解职业素养要求,这就需要教师用案例去设置情景。例如: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的伦理选择、精益求精与得过且过的职业行为选择。同时在教学案例的选择上要多选国内案例,因为职业道德具有双重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不同社会环境、社会制度对职业道德的要求是有差异的。

5.高度重视并科学组织顶岗实习环节,强化职业素养培养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大多采用“2.5年+0.5年模式”或“2年+1年模式”,这里的“1年”或“0.5年”就是指顶岗实习的时间,它一般集中安排在毕业前的一个或两个学期。顶岗实习要求学生到企业真实工作岗位上,承担这个岗位的真实工作任务,实习期至少是半年,这一教学环节对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增长职业技能,积累工作经验非常重要。虽然当前顶岗实习工作由于它的特殊性,出现了管理不到位,岗位流动性大,学生满意度不高等问题,但它对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作用不容小视,高职院校应该充分利用好这一途径,强化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三)建立科学、有效的考核体系,促进职业素养提升

职业素养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要有合理的培养体系作为基础,还需要有科学、有效的考核体系作为保障,考核体系的缺乏同样是制约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重要因素,因此建立、健全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考核体系势在必行、刻不容缓。但是,由于职业素养自身的特性,使得对它的考核难以方便地进行定量分析。从总体上说,高职学生职业素养考核体系的建立,应该遵循以下三项原则:

1.职业素养考核要注重体现公开、公平、公正

“三公”原则是任何考核工作的基本要求,对学生的考核尤为如此,不合理的考核结果不仅会遭到学生的抵制,还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和进步。

2.职业素养考核要与职业技能考核相区别

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关系紧密,相互促进,相互影响,但是在进行职业素养考核时要注意区分两者,不能以职业技能的考核结果来代替对职业素养的考核,要对职业道德高尚,职业习惯良好的学生进行表彰,切勿相互混淆。

3.职业素养考核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

考核的本质在于培养学生,并不是要把学生划分等级,在进行学生职业素养考核时更应体现人性化,注意发掘学生身上的亮点,考核结果要能及时反映学生在职业素养培养方面的进步和成长。

五、结语

尽管当前高职教育在职业素养培养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但它培养的大量技能型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有目共睹,相信经过各方的不断努力,高职教育一定能解决好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方面的问题,培养出更多、更好的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戴有华.校企合作开展高职高专学生思想教育与职业素养培养对接的研究[J].北京: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3,(z1).

[2]戴心来.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探究[D].沈阳:辽宁师范大学,2011.

[3]杨兰,毛光华.企业元素融入实践教学的应用浅析[J],北京:人力资源管理,2013,(12).

职业素养认识范文篇3

1.职业素养培育的针对性有待增强

当前,广大中等职校认真围绕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制定详细的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教学标准。但人们还缺少针对具体专业类型,培育学生职业素养的研究。由于不同专业、不同岗位职业素养的内涵丰富、特征明显,如果人们不能密切联系具体专业类型,对接学生未来职业岗位或职业岗位群培育学生的职业素养,最终将影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2.职业素养培育的层次性有待明晰

当前,人们普遍认为需要加强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人们对职业素养内涵认识存在差异,既有抽象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行为和习惯等认识,也有具体的工作责任心、耐心,严谨、踏实作风,公平法制观念等非常具体的认识。因此,人们对职业素养培育的认识五花八门,导致职业素养培育的层次性不清晰,影响了职业素养培育的成效。人们需要建立整体的职业素养培育架构,明晰职业素养培育范畴,同时要明晰面向具体专业、具体职业、具体岗位的职业素养内涵。

3.职业素养培育的实效性有待提高

当前,人们在职业教育过程中普遍开展职业素养培育,课堂教学、顶岗实习、校园活动等多途径、多渠道展开,但职业素养培育的实效性有待检验与反思。虽然职业素养培育的理想目标是促进学生职业活动中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以合适的方式,讲合适的话,做合适的事,但实际上,要真正做到这一点是非常不容易的,需要对学生全面的、综合的考验,需要职业教育过程长期的、反复的培育。因此,职业学校要注重校内教育教学活动为学生奠定职业素养基础;要注重引导学生在顶岗实习、实际职业活动中勤学苦练、自我修炼、主动提升,最终达到理想的境界。

4.职业素养培育的时代感有待对接

当前,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互相协调,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各行各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也发生重大变化,如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新产品、新技术、新材料的广泛应用。广大中职生走向社会,面向的往往是全新的世界,陌生的天地。因此,职业学校在学生职业素养培育过程中要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提高职业素养培育的时代感,提升学生适应社会的综合能力。

二、基于专业类型培育中职生职业素养的对策

针对当前职业学校学生职业素养培育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积极地、主动地寻求职业素养培育的对策,切实提高广大中职生职业素养培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

1.加强专业类型研究,明晰职业素养培育目标

当前中等职校开设的专业一般都对接市场需求,努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我们需要通过加强具体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实施、专业课程体系设计、课程教学目标设计等诸多环节,深入研究具体专业的特征,努力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目标设定中,我们要全面贯穿学生职业素养有效培育宗旨。事实上,面对具体专业类型,我们要明晰的职业素养培育内容,目标越具体越好,越细化越好。通过职业素养培育目标的确立,促进学生树立职业素养所需的观念意识,形成职业素养所需的情感态度,建立职业素养所需的思维方式,养成职业素养所需的行为习惯。

2.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夯实职业素养培育基础

中等职校加强学生职业素养培育,需要具备诸多方面的客观条件。一是要加强校园实习实训条件建设,对接企业真实工作场景建设专业实训基地,为加强学生专业实习,促进学生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准备物质条件;二是要加强理实一体化技能教室建设,加强现代信息化手段应用,如多媒体教室、理实一体教室、电子录播系统等现代教学设施,不断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三是丰富校企合作形式,通过引企入校、引厂进校、前店后校等校企一体化合作形式,搭建培育学生职业素养平台。

3.加强企业学习调研,深化职业素养培育对接

职业教育需要实现学校与企业、课堂与车间、课程与岗位对接,中等职校广大教师要主动走进企业调查研究、学习参观,更新教育教学内容、教育教学观念,提高专业课程教学对接市场需求的吻合度。同时要加强校企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选择课程教学内容,全面优化学生职业知识结构、职业技能结构,更要把企业优秀文化吸纳到学校教学过程。加强企业调研,既要选择规模较大、技术领先、管理先进的企业调研,也要选择广大职校生最可能就业的行业企业调研,切实提高职校生职业素养培育与企业的对接程度。

4.加强全员育人实践,充实职业素养培育力量

为切实提高广大中职生职业素养,中等职校要建立全员化育人队伍,行政管理干部队伍、班主任队伍、任课教师等是责无旁贷的培育学生职业素养的主力军。而宿舍生活指导老师、车间实习指导老师、食堂工作人员、校园安保人员等,也要参与到学生职业素养培育过程中。全员化育人实践,首先是要以己为范,率先垂范,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其次要有意识、有目标地教育与引导学生提高职业素养,修炼职业素养,涵养职业素养。

5.加强有效途径探索,提升职业素养培育实效

中等职校培育学生职业素养是比较艰难的事情,一是由于职业素养内涵丰富,学校难以面面俱到,二是学生对象众多,中等职校学生规模少则几百人,多则几千人,培育的工作压力比较大。因此,中等职校要积极寻求有效的途径,以整体性职业素养架构为引领,既要注重公共职业素养培育,也要密切联系专业实际加强行业职业素养培育、岗位职业素养培育。要充分利用公共基础课程点滴式培育学生职业素养,专业技能课程浸润式培育学生职业素养,实习实训课程仿真式培育学生职业素养,顶岗实习实境式培育学生职业素养,明方向、选途径、增实效。

6.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浓郁职业素养培育氛围

职业素养认识范文篇4

关键词:职业素养;高职院校;德育模式

开展高职院校德育教学工作,是践行社会主要核心价值观的具体教育体现,能有效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目前,落实高职院校的道德教育,加强对优秀毕业生事迹的宣传,能给在校学生树立榜样,起到更明确的引导作用,帮助高职院校培养一批具有创新创业意识、良好职业操守的高素养的综合性技能人才。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优秀的职业素养。将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贯彻到德育活动的始终,也成为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高职院校不断探索的重要德育工作的研究课题。

1.高职院校职业素养的概念

高职院校的职业素养主要包括职业知识和相关的职业技能,另外,职业素养还包括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在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共同作用下,从业者所形成的职业道德、职业态度以及职业意识,职业素养教育不是速成的、也不是与生俱来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养成教育,需要高职院校和外部的社会条件共同作用下培养的,促进高职院校德育模式的发展[1]。

2.以职业素养为核心的高职院校德育模式的现状

职业素养主要是职业意识、态度、道德、意识以及素养五个部分的内容,职业素养的基石就是职业道德、意识以及态度。目前,企业最重视的是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这三种职业素养。首先,高校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全面性认识不足,学校的各种资源都着重的体现在对学生的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其次,学生自身的职业素养缺乏,从高职学生的生源上来看,高职学生的文化知识较为薄弱,自我控制能力不足,抗压能力较小。由于长期处在懒散的环境中,对较为复杂的专业知识不能深刻的理解,加大了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工作难度。一方面是专业知识掌握不足,另一方面由于知识理论技术不足,影响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导致学生在学习中失去兴趣,缺乏合作意识、缺少沟通意识、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在进入工作岗位以后,会缺乏积极进取的精神、没有开拓意识,不利于自身的发展。最后,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高职院校在开展德育教育中形式多流于表面,虽然在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有明文规定如何加强以职业素养为核心的高职院校德育模式,但是在实际的实践教学中,对学生职业素养的需求并没有明确课程和实践活动作为理论的支撑。过于重视企业应聘中的技巧,并没有解决职业素养方面存在的具体问题。另外,过度的追求就业率,对本专业对口企业的用人标准的研究过少,忽视了德育课程、专业课程等在学生职业素养中的培育[2]。

3.高职院校以职业素养为核心德育模式的策略

3.1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高职院校德育教育教学主要为了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建设,进而促进学生的职业素养的培育,在高职院校开展德育教育中,要充分的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教师在进行德育授课时,主要通过情感体验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规律,使用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突出在德育教学中的引导作用。在最大的限度上充分的挖掘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参与积极性。另外,还要结合学生的思想特征、现阶段社会就业存在的现状,突出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充分的发挥德育教学的功能,在课堂教学中逐渐的渗透职业素养的教育理论,注重对学生人格的培养以及职业技能、价值观的培养等,加强思想政治建设中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3.2实现校企文化的融合高职院校德育教学的有效载体是企业文化,实现校企文化的融合能加强学生对职业素养的认识,可以通过举办劳动模范座谈会、优秀校友报告会等,可以邀请成功的企业家或专业人员在高职院校校园内对企业文化进行宣传,将以职业素养为核心的高职院校德育模式注入新鲜的动力。另外,也可以通过校企组织文化实践活动,在丰富校园文化的同时,让学生对各企业有更全面的认识,也增强了学生对企业文化有更加深刻的了解,能有效帮助学生提升职业素养。

3.3健全评价体系高职院校的德育宣传工作不仅仅只有思想政治教师担任,就业指导教师、辅导员、校学生会的宣传干部等都可以对德育教学进行宣传,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开展德育教学的重要性。此外,德育评价的形式也要多样化,改变传统模式下一味的将高职院校学生成绩作为考核评价的标准,使用多元化的德育评价的方法和德育评价的形式,可以依据学生的课堂表现、班级同学互评、教师评价等,从知识、技能、素养等各个方面对高职学生进行综合评价[3]。

以职业素养为核心的高职院校德育模式需要思想政治理论与时俱进、团结协作、创新思维等,只有转变自己的思维模式,才能实现高职院校学生德育工作开展的新突破,更好的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一批知识理论扎实、专业技能高的综合性复合型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华.以职业素养培育为核心构建高职生德育新模式[J]价值工程,2015,(2):254-255

[2]都芯男.基于职业素养培育的高职德育模式探究[J]环球市场,2016,(26):132

职业素养认识范文篇5

[关键词]接受机制;高校辅导员;职业素养培训

一、问题提出

高校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其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对于学生的影响广泛而深远,因此高校辅导员的职业素养至关重要。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当前辅导员职业素养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如政策理论水平有待提高、专业化程度不高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直接制约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引起了高校的普遍重视。当前,各大高校普遍重视辅导员职业素养的培训工作,但是效果不甚明显。广大辅导员也对培训的效果存在异议。高校辅导员职业素养培训工作应该何去何从值得我们关注。接受机制理论的提出为我们解决上述问题寻找到一条新的途径。可以说,以接受机制理论融入到高校辅导员职业素养培训过程中的过程中,探索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职业素养提高的新模式、新机制,接受机制理论为高校辅导员职业素养提高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素养培训接受过程的动态分析

当前关于接受机制理论研究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大学生道德的生成。但笔者认为,作为高校辅导员来说,接受机制理论同样适用。高校辅导员的思想接受具有选择性、能动性和建构性。虽然高校对于辅导员的职业素质有着定期培训等,但实际效果的最终取得还是要靠辅导员自身期望的接受程度。可以说,高校辅导员职业素养培训的接受过程,是将培训的内容内化为接受主体自身职业素养的过程,也是将理论应然转化为接受主体自身工作成绩的实然过程。结合高校工作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高校辅导员职业素养培训接受过程的动态过程应该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

(一)准备过程

准备过程有两种情况,一是接受主体自我准备,即接受主体出自于各种需要,如物质利益、获取知识、追求真理等,而对于职业素养培训的各种信息有所心理期待。二是学校通过氛围营造、信号释放等积极有效的方法,将蕴含着各种先兆信息,向接受主体作出调整暗示,以便激发辅导员潜在接受心理,从而为传授的实施提供对象保证。

(二)传授过程

所谓传授过程,是指传授主体在特定的接受环境中,通过接受中介将接受客体即培训内容作用于接受主体的过程。在现在某些高校组织的辅导员培训中,大多流于形式,照本宣科的将文件、材料进行宣读,实效性很差。实际上,我们认为,辅导员培训的内容的传导活动是双向平等的互动过程。传授主体的情感才会是也才能被认为是真挚的,才会从心理上拉近传授主体和接受主体之间的距离,接受主体才会从内心对传授主体给予认同并进而接受其培训内容。培训的内容应该包括基本的政治理论、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法律基础知识、职业指导、学生事务管理和中国传统文化等为主体。采用的形式可以为学习心得交流、队伍内部骨干谈体会作报告、学校党政干部授课和聘请专家学者讲学等相结合的培训形式。此外,在培训过程中,由于传授主体在传授过程中起着相对主导作用,因此,传授主体所传授的内容、使用的方法手段、语言魅力、人格魅力、知识结构、理论水平以及接受环境的选择都会对辅导员的接受效果产生重要影响。

(三)理解过程

理解过程是高校辅导员职业素养培训活动中接受主体对接受客体进行辨别和识读的过程。当作为接受客体的高校辅导员职业素养培训活动信息反映到接受主体的大脑中后,接受主体就会对接受客体做出最原始的判断,并对传授主体的意图性和高校辅导员职业素养培训内容的与己相关性进行识读,以提升其信息接受的质量。在高校辅导员职业素养培训活动中,理解过程主要受到接受主体认识能力和需要的影响,如果接受客体能满足接受主体的某种需要,在接受主体凭借自身较强的认识能力加以解读的基础上,就能较为全面、客观的理解接受客体;反之,则会对接受客体产生片面和主观的理解。同样内容的客体信息对不同的接受主体来说会有不同的理解,有时甚至是相反的理解,就是因为接受主体的需求以及认知能力不同。基于此,作为高校辅导员来说,对于所掌握的培训内容应该进行充分的理解掌握。时代日新月异,社会变化莫测,这要求高校辅导员的理解、分析能力必须提高,只有充分、正确的理解培训的内容,才能更好地对培训内容进行选择。

(四)选择过程

选择过程是接受主体运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对传授主体所传递的辅导内容进行筛选、过滤,使之进入思想库的过程,这是接受主体的理性反映过程。接受主体作为活生生的现实的主体,会有一定的思想、观念和习惯的积淀,对于传授主体传导的信息不可能原封不动地全盘接受,而是必须经过自身的需要和接受能力进行选择和加工。在这个过程中,辅导员群体会将各类客体信息进行分类.接受主体会对那些肯定性信息产生强烈的兴趣和情感的跃动,进而积极地予以吸收,使之进入自己的思想库;而否定的信息则被接受主体冷落和排斥。笔者认为,现代高校辅导员培训的信息量是非常大的,高校辅导员要完全认同培训的内容也是不可能的。一个称职的高校政治辅导员,在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较高的人文素质、一定的实际工作能力和良好作风素质的基础上,还要对自己目前的短处有一定的认识。

(五)整合过程

整合就是接受主体对传授主体所传授的培训信息容纳、加工、整理、融合,进而归置为自身思想观念的重构过程。当培训信息与接受客体原有的思想观念体系具有指向一致性时,该信息就会被建构到原有的思想观念结构中,这种现象称之为同化;而培训信息与其原有观念指向不一致时,整合的力量便会打破原有观念体系的边界,重构原有思想观念结构,使其适应传导应该具备高校辅导员职业素质的性质和要求,这种现象称之为顺应。接受主体的职业素养正是在同化、顺应、不断建构的过程中获得进步和提高。但在建构或重构过程中形成的新的思想观点并不牢固,其正确与否不以接受主体的主观判断为标准,而是以是否符合高校辅导员职业素养的本真性为标准,是否有利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正确有序开展作为标准。

(六)内化过程

内化过程是接受主体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在对职业素养内容信息进行加工整合,建构为自己新的思想认知结构后,将其转化为自己的思想政治品德认识的过程。接受主体接受职业素养内容信息的过程,并不是一劳永逸的,当经过整合加工后的信息转化为新的认知结构后,接受主体要通过反思、自省等方式,进一步将接受客体转化为自身的理想信念,并融入情感意志,使认知不断深化,以实现稳定的思想状态。基于此,我们可以尝试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外部活动,通过环境影响来帮助辅导员群体接受培训内容。(七)外化过程外化过程是接受主体把自身在内化阶段已形成的职业素养认识自觉转化为自身工作行为,并经过社会生活的验证,在劳动、生活、交往等过程中养成相应的思想政治品德行为习惯的过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知行合一。我们说,内化是接受的重要一环,但内化并不意味着接受的完成,外化才是接受的实现形式。内化与外化这两个阶段是紧密相连、相互渗透和相互转化的,只有相对意义,不能截然分开。当前在许多学生的面前,辅导员老师和专业课老师的形象是不一样的,辅导员老师只是社会老师,是管生活的老师,而不是传授知识、教授生活经验的老手。辅导员自身在自身职业素养提高之后,需要进行外化,当职业素养层次提高以后,辅导员教师可能将所接受到的心得想法、意识带到他们工作中去,他们的工作将更有理性、更有章法,更能用理性的思考的品质影响学生,自身在学生中的“形象”也会得到提高,也愿意听从辅导员教师的引导,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

三、结论

职业素养认识范文篇6

关键词:企业需求;中职生;职业素养;策略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现代企业对人才提出的要求不仅体现在过硬的专业技术方面,而是积极地向整体素质高的全面型人才领域靠拢。中职院校职责之一便是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本文以基于企业需求的中职生职业素养提升路径与策略为论点,现做出如下论述内容。

一、职业素养的概念

职业素养可以被理解为包含职业内在的规范与标准,为在岗位上体现出来的整体品质,是由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与职业意识等分支构成的。职业素养包括了个体职业生涯中的综合品质,它最大的特征体现在能够在多变的职业化中存留,并伴随着个体生命延续而不断调整与优化方面上。

二、中职生职业素养培养现状

一是在思想认识上,中职院校领导对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性缺乏深入认识,片面地认为中职生在校期间应该加大专业技术学习深度,职业素养的培养应该在就业以后进行,此时中职生职业素质教育处于“边缘化”、“形式化”的局势中。从教师的角度分析,他们主观的认为自己的职责在于培养具备较高职业技术的人才,职业素质教育是政治教师、就业辅导以及辅导员的职责。并且中职生对人文素质培养、法制安全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缺乏认知。二是在素质课程教育开设方面上,合理性应加强。具体体现在内容不合理,即学生职业素质不包含于职业素质课程内,还有课程创设时间被延误以及经常被理论课与实践课取代等方面上。三是学生职业素养考评形式单调性显著,并且考评机制缺乏科学性。

三、基于企业需求提升中职生职业素养的策略

(一)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是基础。例如一名应届中职生在本田汽车公司工作一年中就从总装部调配到加工部。新岗位技术含量更高,劳动强度有所下降,工资待遇提升程度很大。这主要是因为他前期所在的车间新采购了一批数控设备。在主任问职工有没有会操作的时候,他毫不犹豫地举起手来。他对自己的技能水平是充满自信的,这主要得力于在校期间刻苦学习了专业技能,娴熟掌握了机床实际操作要点的缘故。可见这是提升中职生的专业技能水平所必要的,上述目标的达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提升学生的技能实操能力与感性认识是基础,学校可应用“一体化教学”模式,学生借助完成对精心规划的实操项目的学习与加工,实现从感性认识转型为理性认识的目的,同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对专业理论的吸收与对实操技能的掌握。同时,对于数控专业的中职教师而言,也应科学设定教学目标,有针对性的开展理论教学工作,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并规避交叉知识点重复教学的现象。(二)以活动为载体,全面提升学生的隐性素养。隐性职业素养为职业素养的关键内容,在多个方面有所体现,例如适应性、责任感、关爱心、敬业精神、团队意识、职业操守等。当下,中职院校学生在隐性素养培养上缺乏全面性。总结长期实践经验,认为通过社会实践可以达到培养、锻炼与提升中职生职业素养的目标。概括地讲,社会实践与多样形式的文体活动既是职业院校学生勇于参与教育情景的体现,也是中职生职业素养培养与提升的有效途径。在工作实践中,教师应紧扣两类活动机会对学生的品质进行教育:1.一年一度的田径运动会。运动会为学校教育工作体系的一部分,在学校德育工作中体现的价值是最大的,中职生也是极为期盼的,运动员提前准备,刻苦训练,团学干部、志愿者全员参与活动,对相关内容进行组织、指挥与协调,提供最优质服务。中职生在参与田径竞赛的过程中体会到来自团体的关爱,友情的可贵,平等的竞争,进步的自信;同时也学会尊重和关爱他人的道理,构建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树立正确的竞争与合作理念,培养集体主义精神。这些均是现代企业在不断发展中总结出来企业文化中的一部分,中职生的职业素养无形中被培养。2.社会实践活动。例如校领导组织学生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协助贫困学生开展勤工助学活动;积极和社区与多家企业、单位共创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构建并推行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长效体制,使学生在社会实践服务中做到知行合一、言行一致。并在职业岗位的规范化训练中,感受岗位情境的复杂性与多变性,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与爱岗职业敬业精神,同时在职业训练过程中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学习与掌握专业技术,不断强化就业竞争力,构建优秀职业道德、健康职业心态、适应能力强的“准职业人”队伍。上述条件也是现代企业一名合格职员应具备的素质。(三)获得社会对中职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大力支持中职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工作不应该局限在中职院校这一狭小的空间中,也需要社会力量的辅佐。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以及现代企业竞争压力不断加强的局势中,多数企业在招聘到应届毕业生以后,迫切想要将他们直接派送至岗位上工作,但是应届毕业生社会经验缺乏,实践能力较薄弱,很难满足现代企业发展需求。在这样的情景下,很多企业认识到只有积极参与到学生职业素质培养进程中,才会有更大的可能性获得素质全面、优良的毕业生。中职院校在对学生职业素质进行培养过程中,在企业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应积极整合社会有利条件,汇聚强大力量提升中职生职业素质。1.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为学生创设实习基地与科研实训基地。这一培养模式与传统意义上的人才培养模式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其把人才培养模式由单一化的以学校课堂为中心转型为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方式,应用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多种模式,使中职生在这样的环境中体验企业氛围,感受企业文化以及学习与工作相结合,此时学生业务技能与职业素质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该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还使校企资源共享顺利达成,并且也把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效衔接,学生收获了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学习经历以及实践经验;取得了学历证书,也进行了职业鉴定。在校企资源的联合作用下,中职生素质整体提升。2.企业家、专业人士走进课堂和学生一对一交流。为了使中职生能够最大限度地符合现代企业用人要求,可以应用企业人员、专业人士参与课堂教学的构建体制。例如,中职院校可聘用一些资质深厚的企业家、专业人士参与进校内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企业的实践知识,并传播企业文化,激发学生参与工作活动的欲望。3.健全社会培训体制。企业与学校采用岗前培训联动机制,企业可邀请已成功就职的毕业生在其就读的学校进行专业的入职培训及职业素质延展性训练。借助该类活动,协助中职生在正式上岗初期,对专业对口企业有更深程度的认识,以便有更充分的准备适应岗位的需求。

四、结束语

总之,职业素养可以被视为中职生顺利与成功就业以及长久性发展的重要品质。为了提升中职生的就业率,中职院校应积极迎合企业发展需求,着重培养与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与综合素质,这样中职生就会在接受正规的职业素质教育以后,获得满足未来职业发展需要的知识技术与素质。

作者:张玲 单位:江苏省高邮中等专业学校

参考文献:

职业素养认识范文篇7

关键词:技校;职业素养;现状;途径

技工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要任务。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提升人力基本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就业优先战略,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等,都对技能人才的规模、结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技校在技工教育中应培养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使其不断成为具有专业技能与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人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用工需求。

一、职业素养的内涵

职业素养是当前人们在职场上的重要竞争力,是国家企事业单位和经济组织对于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要求,职业素养的范围很广,总的来说就是指从事某种职业所必备的能力和道德规范,一般主要包含以下两个方面:(一)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份职业时必须遵守的各种道德规范,包括广义和狭义两个因素,广义上来说要遵守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等等的基本道德规范,从狭义上来说具体的职业有其各自不同的职业道德,例如护士要关爱病人、维护病人的隐私,教师对待学生要有爱心,一视同仁等等。总而言之,职业道德是从事一个行业的基本道德要求,遵守职业道德既能够使自己更好地从事这份职业,也能够使这一职业更好地被大众所认可和接受,但是职业道德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并没有实际的约束和强制的手段,它所依靠的是人们内心自发的认同感和自律。(二)职业技能。职业技能是从业者对这份职业的掌握能力,例如,汽车维修的职业技能就是汽车维修的水平,计算机的职业技能就是计算机水平和能力。职业技能不仅是指从业者要掌握理论知识,更多的是要求其具备熟练的实践技术和能力,职业技能是职业素养最基本的要素。

二、当前技校生职业素养培养的现状

由于长期以来技校在对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方面积弊甚多,我国当前技校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现状并不乐观:首先,作为培养主体的学生对职业素养的培养并不重视。虽然当前国家加大了对技校的扶持,技校的招生数量每年都有扩大,但是招收的学生还是以初中毕业生为主,他们普遍缺乏对职业素养的认识,不了解其重要性,因此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对职业素养的培养不太重视,往往认为职业素养对自己来说没有什么用处,这是当前职业素养培养上的一个重要问题。其次,学校在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培养的过程中没有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其一,学校没有发挥对学生的引导作用,在学生对职业素养的培养缺乏认识时,学校没有引导学生重视职业素养;其二,学校缺乏具体的行动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学校往往仅是局限于说教的层面,但是对于学生来说这是远远不够的,学校是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平台,因此学校在技校生职业素养教育中的缺失是当前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过程中的一大重要问题。再次,则是社会对技校生职业素养的认识还不够深刻。企业对技术工人的要求越来越高,社会对这方面的认识却与企业的需求存在脱节,很多人还是单纯地认为技校的学生只要学习到专业技术就行了,对职业素养的培养并不重视。

三、技校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途径

(一)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首先要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目标。很多技校的学生进入学校后或是自暴自弃,或是浑浑噩噩地混日子,缺乏对未来的信心,没有一个努力奋斗的目标,这时学校应该引导学生树立“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信念,引导他们树立自己的职业目标,预设自己未来的美好前景,让他们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当学生树立了自己的职业目标后,学校应当向他们强调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引导他们既要遵守广义上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也要遵守自己行业具体的职业道德,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在培养职业素养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能够在提高自己职业意识的基础上更好地加强对自身职业素养的培养。(二)在实践和各种活动中加强并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实践和各种丰富的活动也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途径。技校生毕业后是直接面向就业市场的,实践对于他们来说格外重要,因为在实践中他们直接进入了工作领域,直接面对未来的工作岗位,因此更能够体会到职业素养的重要,从而主动地提升他们的职业素养。首先,学校应在教学中更加广泛地安排实践活动,使其能够平均分配到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其次,学校可以在假期给学生提供自愿实习的机会,鼓励学生多多接触实践,通过这些实践活动来不断加强并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学校也可以组织各种活动来加强学生的职业素养。例如,学校可以组织一些职业技能大赛,通过这些活动既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够加强学生的职业能力;也可以组织一些有经验的技能型人才和技术工人与学生面对面地交谈,通过这类交谈使学生意识到自己职业素养上还有哪些不足,应该继续朝哪方面努力等等。通过这些途径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使学生能够适应时展对他们提出的新要求,能够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并能够胜任这份工作,更好地实现自身的发展,从而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作者:张杰 单位:贵州省六盘水水城县贵州水矿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技校

参考文献:

职业素养认识范文篇8

【关键词】经济管理;职业素养;培养体系

1引言

在经济管理专业之中,从业人员自身的整体能力以及水平主要体现在其与市场以及社会之间的相互接触之中,正因如此企业以及相关的一些用人单位在选择人才的过程中,有一项不容忽视的重要标准,那就是该学生是否具备符合要求的职业素养。而本文就是从企业选择人才的视角作为出发点,对高等职业教育学校内部如何科学合理的方案建立起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体系,从而在根本上提升经济管理专业学生们的整体职业素养。

2从企业视角出发谈如何在高等职业教育学校经济管理专业内部构建职业素养培养体系

2.1从思想教育体系着手有效加强学生职业素养。如果一个人才在有才能的同时具备较为优秀的德行,那么企业可以放心大胆的录用;如果人才的德行优秀而并不具备较高的才能,可以在对其进行相应培养的基础之上录用;而如果人才不具备优秀的德行而只是具备较高的实力,那么就没有企业敢于去录用他。这是每一个企业在选择人才的过程中所遵循的根本标准。在经过相应的调查后我们对各个企业对于工作人员“人品”方面的定义有了一定的了解,企业不单单需要工作人员具备一个公民所需要具备的基本道德,并且同时也需要其具备该行业公认的职业道德,只有达到这一标准才能够有效的保证工作人员与企业未来一段时间发展的实际需要相适合。正因如此,我们国家的高等职业教育学校本身是为社会培养高端技能类型人才的平台,正因如此必须要给予学生们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以足够的重视程度,在实际开展教学的过程中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案逐渐引导学生们形成诚信、团结以及敬业的思想认识,通过这一方式能够使得学生们在步入社会寻求工作的时候能够更加快速的得到适应,更加有效地融入到企业之中。2.2课程体系的建设方面应融入学校与企业的相互合作。从根本上来讲,经济管理管业学生们的职业素养培养工作具有相当明显的系统性,而课程学习是学生们加强自身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平台,正因如此如果想要将这一工作准确的落实到位,那么就一定要从学校内部的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出发。在高等职业教育学校不断进步以及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有效地对过去存在不足的课程体系做出优化与完善,过去的课程体系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求全求大,这样会使得针对性不足的问题出现,而在当前的时代背景影响之下,应该以学校与企业相互合作作为课程体系优化建设的根本基础,学校应该与企业之间进行更加进一步的相互合作,全方位地了解并研究企业对于这一岗位工作人员专业能力以及知识结构的具体需要,以及未来一段时间的整体发展路线,以此为基础对经济管理专业之中的课程进行优化设置,对具体内容进行合理的增减或修改,可以把相应的课程做出进一步的细化,设置拓展课程以及相应的选修课程,以此来有效地培养学生们建立起专业的思想认识,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能力,对自身的专业知识做出有效的拓展,通过这种方式来真正意义上达到企业对于人才的实际需要。2.3高等职业教育学校内部应以职业技能和素养为基础建立起供学生社会实践的平台。高等职业教育学校应该最大程度上将社会实践活动的实际重要程度发挥出来,在职业环境的影响之下不断培养经济管理专业内部学生的职业素质。从根本上来讲,优秀的职业素养必须要经过足够的社会实践才能够更加的牢固,也就是说学生们必须要经历足够多的实践来得到更高的职业技能,领悟到职业素养之中的根本内涵,从而进一步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正因如此高等职业教育学校一定要以职业技能以及素养作为基础建立起供学生们进行社会实践的平台,以此来不断地培养学生们工作之中认真、积极的职业态度,使学生们能够更加迅速地与企业实际需要相适应。2.4不断加强高等职业教育学校内部教师队伍的职业性。从根本上来讲,负责职业素养教育工作的教师工作者的自身素质会直接影响到职业素养教育工作最终的成功与否。正因如此,高等职业教育学校如果想要更加有效的培养学生们的职业素养,那么就一定要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的职业性,这其中包含教师对于创新的思想认识以及具体实践能力等等,只有达到这一标准教师们才可以更加有效地做到引导学生们对于自身的职业不断建立起优秀的思想认识,从而使学生们能够更加有效地形成优秀的职业素养。

3结束语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市场化、多元化、全球化,社会各行各业对人才的职业化要求越来越高。在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上,人才价值的竞争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才的职业化程度。通过调查走访,我们发现基于企业视角下的职业化程度更多是指超越学历、技能之外的职业素养。所以对于以技能为主体培养内容的高职教育,要实现与企业的零距离接轨,我们更应该注重学生职业素养的引导和培养。而这一点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则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谢小春.管理会计视角下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7(8):274.

[2]孙栋,张标.企业视角下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育方式和评价体系的研究问卷调查分析报告[J].劳动保障世界,2018(3):80.

职业素养认识范文篇9

本研究以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在校生为研究对象,在查阅大量文献并综合众多学者观点的基础上,围绕职业素养的四个维度(职业技能、职业习惯、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设计了34道题,发放调查问卷500份,有效收回468份,回收率93.6%。样本构成中,女生占56%,男生占44%;大三占42%,大二占30%,大一占28%。数据均采用Epidate302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此外,还从以上的四个维度设计了相应的访谈提纲以作定性测量。

二、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现状调查

1.高职学生职业素养调查的基本情况。数据显示,超过7成的学生对职业素养的概念和内涵缺乏了解。57%的学生对现有的职业素养水平和学校教育效果不满意,尤其认为现行的职业素养教育与实际联系脱节的占65%,而另一方面73%的学生非常重视职业素养的培养。在职业素养的习得途径上,选择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实训学习、学生活动等的分别占25%、24%、14%和13%。可见,高职学生普遍担忧自己目前的职业素养水平,急需通过多种途径加强与改善,“课堂教学、实习实践、校园活动”等都可能是职业素养教育的有效途径。

2.对职业意识方面的调查分析。职业意识是对职业劳动认识和评价的情感态度,是支配和调控职业行为和活动的内在调节器。数据显示,62%的学生职业素养意识模糊,46%的学生对未来职业发展认识不清,有44%的学生缺乏对职业相关法律的了解。在毕业岗位认识上,高达84%的学生倾向从事管理岗而不是基层员工,83%的学生首选工作条件和经济报酬。这些表明,大部分学生的职业价值认识不准确,尤其是在行业发展与自身发展的关系上。

3.对职业道德问题的调查分析。职业道德是具有特定职业特征的道德规范和准则,是职业人在从事一定的社会职业中遵循并表现出来的较稳定的思想与行为特征。本项以四个二级指标进行考察,分别是诚实公正、责任心、服务意识和团队精神。结果显示,高职学生的公正诚实度不高,只有49%;社会责任心方面的测评也不高只有52%,特别是在改革创新这个层面上相对更低,占48%。但在服务精神和与人合作层面上表现出较高的意识与行动,80%的学生能承担后果、不推卸责任,72%的学生认为能客观处理事物,75%的学生经常能很好地与人合作。

4.对职业习惯上的调查分析。职业习惯是人在职业活动中的具体行为。一般认为,对职业习惯的测评是以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为依据的,因为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属于意识层面,只有借助具体的行为表现才能测量出。因而,职业习惯这一维度的数据是由职业意识与职业道德两个维度数据的相互交织和相互渗透。调查还显示,75%的大学生认为需要借助多种途径培养职业习惯。

5.对职业技能的调查分析。职业技能是个人从事职业时所需具备的知识与技能,是个人在岗位胜任力上的专业衡量水准。调查显示,一方面只有57%的学生能熟练掌握专业技能并经常参与专业实践,另一方面认为职业技能与实际运用结合紧密或相符的才占30%,且在解决实际问题上,面对困境能控制自己行动的占23%。可见,学生在职业技能上习得不精,实际运用能力不足,缺乏独立思考与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

6.对职业素养培养需求的调查分析。从数据看,75%的学生倾向大一就系统开设职业素养培训课。对目前学校职业素养教学效果差的原因分析中,认为最有可能是形式呆版,占19%,教材脱离实际、教师上课不积极也占较大比重,分别为12%、11%。对“你期望通过哪些方式提高职业素养”中,排名靠前的是社会实践、到相关企业或实习基地学习、自费参加相关培训,分别占22%、20%、11%,担任学生干部这一途径也占了8%,说明实践活动是学生最期望的职业素养提升的途径。从培养内容的需求上看,位于前三位的是人际关系、商务礼仪、职业化心态。可见,大学生对职业素养培养的要求和期望较高,但因实际开展过程中方法呆板、内容过于陈旧,难以满足当下大学生的需求。

三、职业素养培养现状的几个突出问题

1.职业素养培养严重落后,难以满足提升需求。整体上看,目前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的现状不容乐观,学生普遍不满意学校的职业素养教育效果。一方面,职业素养培养缺少系统性,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师重视不够,教材空洞滞后,内容陈旧乏味,教育形式单一,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更不用说培养“双高”型人才;另一方面,学生普遍意识到职业素养的重要性,对提升自身职业素养的要求日益增强,尤其在职业素养培养的系统安排、教授内容、培养途径上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2.职业意识理解相对淡薄,职业敏感度较低。调研中发现,高职学生缺乏对职业价值的思考,仅有18%的学生对未来职业发展规划有明确的认识,有目的性地研究历年就业形式的只有16%,32%的学生仅是关注过行业的招聘信息和就业率,更谈不上从行业前景、自我追求、社会影响等层面思考和挖掘自己的职业价值。所以,大部分学生对工作选择和职业发展认识模糊,在职业规划、定向、成长和转换上敏感度不高,这必将影响职业选择及就业后的工作态度。

3.职业道德观念参差不齐,道德教育突显紧迫性。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既可以协调工作关系和利益纷争,又可以有效保障工作质量和成效,提高职业信誉度。而事实上,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发展不平衡,他们在公正度、诚信度、责任心、吃苦耐劳等基础品质上认同度不高,在承担责任、客观处理事物、与人合作等方面道德素质有明显提升,这从侧面说明高职学生职业道德参差不齐,亟待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部分学生工作功利性意识较强,缺乏敬业奉献精神。大多数的高职学生都有成就事业的强烈愿望,渴望实现职业价值。虽然调查显示,大部分高职学生在职业执行上有较好的思想表现,如愿意承担后果,不推卸责任,能冷静面对挫折和较客观处理事物,具有良好的与人合作意识,但是在奉献意识、敬业实干上看却不尽人意,他们往往十分在意自己的付出所得到的回报。八成以上的学生选择工作是因为经济报酬,挑选岗位首先选择的是管理岗。这表明,高职学生的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意识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在工作态度、职业操守方面的教育仍需完善。

5.职业专业竞争力不强,人文软实力有待提高。现代科技发展迅猛,一个职业人想在职业生涯中有所发展,就必须紧贴时代潮流,及时更新知识储备和提高技能层次。调查发现,有很大部分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度不高,职业专业竞争力不强,加上人文素养的软实力不够,实际运用能力不强,难以满足社会发展要求。但庆幸的是多数学生能对未来规划做出积极的判断,具有较强烈的学习意愿,并希望多途径提升职业素养,增强职业竞争力,特别在社交能力、商务礼仪、职业规范、时间管理、求职技巧等方面有强烈的兴趣和关注。

四、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路径的实践探索

职业素养教育在培养职业道德情感,提升职业素养水平,完善职业综合素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高职院校应实事求是、加强研究、不断探索,深度挖掘职业素养发展的有效途径。

1.立足企业人才需求,引领以生为本的办学理念。当前,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双高”型综合性人才已成为必经之路。高职院校应准确把握职业教育的内涵,坚持以人为本、以生为本,转变办学理念,将学生的职业素质发展和服务经济社会相结合作为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要深刻认识到社会用人需求对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影响,通过与企业建立良好的长期合作关系,不断跟踪了解企业选人用人的标准,及时把握行业和专业的变化趋势,调整职业素养培养的侧重面,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2.规范专业课程建设,实施职业素养的专业渗透。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它包括专业学习与素质拓展两部分,因而,关注学生的职业世界比强调智力与能力更具有非同寻常的现实意义。注重和提升学生的职业世界就必须考虑职业素养的综合养成,这就要求将职业素养培养纳入学校的专业课程建设计划内。首先,在设定专业培养目标时要考虑不同专业在职业素养要求上的差异。如技术类工作要求:实事求是的态度、爱岗敬业的精神、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因此,此类专业的职业素养目标基本可设为:务实敬业、沟通合作、吃苦耐劳等,再依此目标制定针对性强、目的性强、实效性强的专业课程标准。其次,专业课程设置上可以遵照职业活动的内在逻辑性进行规划,而非学科本身的逻辑顺序。如新生开学后,以专业入学教育、专业认知实习等展开职业意识、职业道德为重点的素养教育,使新生理解本专业的从业要求,明确自己职业素养的努力方向;再次,在实施专业教学过程中,明确渗透职业素养教育的任务及要求,将专任教师作为第一责任人。专任教师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配合对专业介绍、行业分析和岗位描述等来强化学生对职业素养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自觉修养的内动力。

3.突出职业道德地位,充分发挥“两课”的熏陶作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决定了职业人未来的职业潜在能力,而职业道德则是将这种潜在能力变为现实的强大推动剂,因此,必须把职业道德摆在学生素质培养的突出地位。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两课”的强大威力,多途径、全方位地潜移默化将职业道德逐步内化为学生的道德意识与信念,形成一种职业道德的潜意识。一方面要提升高校“两课”教学的实效性。通过将职业道德细化为相应专业的职业态度、职业信念和职业品质,改革传统的教育手段,实现学生为主体的双向互动模式。如构造情景教育环境,借助新媒体手段将现实世界的人物事件呈现给学生,启发学生自发性的探索分析,达到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效果。另一方面不拘形式、创新尝试职业道德教育新方法。在理论说服教育难以达到实效的情况下,通过看得见摸得着的方法推进职业道德的实际应用。如开展企业文化进校园,让学生亲身感受企业情景和氛围,领悟到企业人的身份标准,体会到职业道德的现实意义,特别要加强实干、诚信、敬业、奉献、责任等方面的道德观念熏陶。

4.强化课堂管理,提高职业素养教育的课堂效率。首先从职业技能获得上看,课堂教学是获得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掌握职业技能的重要途径,也是实践能力不断增长的关键。其次从职业态度上看,教师的课堂行为也是激发学生职业热忱的有利工具。课堂活动中,教生互为主客体,教师的言行态度都会在某种程度上映射在学生身上。教师表现的精湛的专业技术、饱满的职业态度,乐观的职业情绪,都会激起学生对专业的热爱,对职业的向往,对事业的追求。再次,有效的课堂提问也是职业素养养成的重要手段。好的提问可以引发学生对专业发展、职业选择乃至职业生活的更深层次的思考。因此,用好课堂,针对性地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职业意识。

5.全面深化校企合作,主打工学结合的职业活动。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必然选择,也是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最有效的方法。高职院校要以校企合作为契机,深度探索工学结合项目,凸显任务驱动、订单培养、顶岗实习等教育模式,创设实际教学情境。一是实施“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采用参观交流、认知实习等实地调研的方式让学生真实感受到企业生产、管理的氛围,加深岗位描述的感性认识,促进对专业知识的领悟。二是将企业理念引入日常的养成教育中。聘请企业相关人员担任客座教授宣传企业发展理念和企业文化,讲解企业用人标准和职业发展趋势,把行业发展要求与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内容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形成符合时代潮流和企业标准的职业素养。三是充分利用实习期,密切加强与企业合作,将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转嫁到企业中。由企业对学生开展企业制度教育与企业文化灌输,让学生以实践行动践行职业素养,发现不足及时调整,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岗位需求,拥有较强的职业竞争力。

职业素养认识范文篇10

关键词:高职;职业素养;现状

1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内涵

2019年3月,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高职院校大规模扩招100万人。这是是落实同年2月国务院印发的“职教20条”的重要举措,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机遇,迫切需要高职院校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一大批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技术技能人才,服务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1]。作为专门培养职业人才的主阵地,职业教育不仅要遵循教育规律来提高人才质量,也要借鉴现代企业管理的先进经验,将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质量实现最优化,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目前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在知识技能方面能够胜任岗位需要,欠缺的是成功应对实际生活中从事某种活动所需要的胜任力或竞争力,即综合职业素质。被称为世界职业素养鼻祖的SanFrancisco在其著作《职业素养》一书中这样定义:“职业素养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是职业内在的要求,是一个人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2]结合用人单位的需求,职业素养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显性素养,即身体素质、个人形象、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的掌握;二是隐性素养,职业意识与态度,职业道德与精神,是指员工对专业和岗位的态度与关注,是不是热爱并甘于奉献。三是特殊职业素养,比如化工职院化工类的专业,安全的意识、指标的监控、操作的规范尤其严格,对学生职业素养的要求不同于其他行业。因此,每个专业要在形成一般职业素养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对行业有关的核心素养的认识和塑造。这就要求职业院校在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教学过程中要与对人才的实际需求相对接。

2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调查

通过QQ和微信等网络平台,对应用化工技术、化妆品营销、化妆品生产、电气自动化、商务英语等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与学院不同专业任课教师、参与学院招聘会的各用人单位代表进行访谈,进行了职业素养培养现状的调查。本次调查的对象主要有两部分。一部分是在校大学生,通过QQ或者微信等网络平台发放调查问卷,在该调查问卷中将职业素养分为三个方面:显性的职业素养、隐形职业素养及特殊职业素养。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注重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的学习提高,认为认真的工作态度、吃苦耐劳的精神、表达沟通能力和集体团队意识是以后职业生涯的重要素质,并有意识的培养这些隐形素养。在特殊职业素养这一部分,化工大类学生几乎都知道安全规范操作的重要性,而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对所学专业的相关岗位所学要的职业素养的认识是不足的。相当一部分学生表示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没有规划,对所学的专业不感兴趣;还有同学盲目乐观,毕业就是就业;少数同学平时努力学习未来、目标明确,对未来充满信心。由此可见很多学生对将来要胜任的工作所要具备的职业素养不清楚。另一部分是部分专业任课教师,已经毕业的高职毕业生,参加学院现场招聘会的用人单位代表。部分老师认为很多学生不爱学习,不主动学习,课堂上不能专心听课。在实践操作环节及学校团体活动中,缺乏认真负责的态度,不愿沟通交流,还有团队合作意识较差等现象。更有往届毕业生坦言,走入职场,职业素养中的职业道德、职业作风和职业态度等隐性部分往往比知识、技能等显性部分更为重要。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对于职场需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用人单位首先考察的是学生个人的爱岗敬业、职业操守、沟通协作等职业素养,这说明职业素养已经成为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3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现状

学生本身对职业素养的认识不足:大学,应该是一个人学习的黄金时期,是个人成长和拓展的时期,而高职学院的生源经历高中阶段的学习进入大学后,除了学业上的放松,对自我素质的提升和理想信念的树立也没有正确的认识,大部分学生表示在校期间没有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或是目标不明确,规划不切实际,这就是造成他们在就业时感到压力的根源。高职院校制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计划不完善:高职教育在对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对职业技能的训练十分重视,而忽略职业素养的养成。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时,不重视素养类课程的开设和建设,过分提升专业课程和操作技能的地位,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热衷专业课程的学习,而忽略人文素养类课程的研修,影响职业素养的培养效果。在不同专业人才素养培养过程中,需要针对专业特点所应该具备的特殊素养,采取不同形式的培养方式。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中安全教育、就业指导、思政课程、职业规划等职业素养课程实行一套教材同一模式进行培养,教师授课缺乏实践经验,照本宣科,一概而论,不能与企业实际需要相结合,导致学生的职业素养达不到企业的要求,造成学生找不到合适单位,而用人单位找不到合适的员工的尴尬局面。职业素养的养成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形成,需要持续坚持系统的进行。教学实践过程中的理论课程与实习实训等实践活动之间缺乏整体联系,实施职业素养培养的设计时缺乏系统性,导致教学实践活动无法与职业素质教育目标难以形成有效衔接,达不到预期的人才培养效果。

由于实训实习的操作难度较大,成本较高,压缩或者取消实习实训环节,脱离了真实的工作活动和职业场景,职业素养不能在真正的职业情境和企业环境中养成,导致了职业素养培养的低效性。在校期间,高职学生应该思考明确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正确认识自己的个性特征和能力,希望在将来的职业生涯中取得什么样的成绩,培养职业意识,进行有效的职业规划。明确自己的优势,客观对待自己的不足并加以弥补,整合可利用的资源,综合考虑环境和市场需要,自己的个性兴趣与将来从事的职业相结合,确定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和目标。高职院校的学生进入高职学习阶段才接触专业知识,通过专业说明等环节逐渐树立职业意识,正是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时期。而现实中很多学生毕业应聘到用人单位之后还要进行长时间的培训再上岗,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高职毕业生职业素养不高。现代企业、用人单位之间的竞争,关键在人才的竞争,员工素质决定着企业的利益和发展,企业要求员工除了要拥有满足工作岗位的知识和技能,更要求员工具备爱岗敬业、诚实肯干、认真负责,精益求精的综合职业素养。特别是职业素养中隐性素养对人生的职业发展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加强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的培养,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目标和计划,通过在校不间断的教育,定能培养出符合企业所需的人才,学生个人也更易取得职业生涯的成功。

参考文献

[1]《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有关情况.学信网.

[2]高职生职业素养内涵及培养途径[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院学报,20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