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素养培育范文10篇

时间:2023-10-02 16:09:49

职业素养培育

职业素养培育范文篇1

关键词:金工实习;职业素养;培养

一、引言

高职教育是直接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的,根据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需要,高职教育必须适时适量地为社会经济活动提供各种受过良好教育、训练有素、具有现代职业意识和良好职业道德以及职业能力的高技能人才,单位所需的不单单是专业人才,更需要有良好职业素养的人才,进入企业后要能创造经济价值,而且必须能“留得住、用得好”。因此,在校期间必须加强职业素养的培养,爱岗敬业是其中的关键要素。由此可见,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不仅是社会的需要,也是我们高职院校发展的需要。职业素养的培养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学过程要符合大学生的认知和行为规律。针对不同职业岗位特点,创建行之有效的工程训练教学模式,根据学情和专业特点对其进行一定的改良,不追求一步到位地达到“标准”流程。实现技能训练和素质培养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成为一个细致的观察者和引导者,而这样的角色在传统授课中一般很难体现出来。教学过程中要避免出现“重技能、轻素质”、“重结果、轻过程”的倾向,对学生实训中出现的不按规程操作、不遵守制度等“小问题”行为要及时纠正,以免影响最后的教学达到度。

二、国外职业素养培养的方法

打破学科体系,注重综合素质培养,是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宗旨。根据市场对人才的实际需求,英、美等国在职业教育中提出了新的职业能力观,主要包括任务能力观、整体能力观、关键能力观、综合能力观等,在教学实践中更重视培养个人品质,把人际交往与合作共事的能力、遵守纪律和自我约束能力、创新能力等作为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德国的职业教育以“双元制”为载体,强调技能的传承和企业文化熏陶在职业素质培养方面的重要性。美国、加拿大通过推行“三明治”模式的合作教育,实现将学生课堂上的学习与真实的工作结合起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国外培养模式和我国高职院校采用的校内模拟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很不一样。

三、在金工实习中以定置管理为主线的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方法

金工实习是高职院校一门以实践教学为主的校内实训课程,它实践内容种类丰富,真实性强,与社会生产紧密结合。金工实习是学生初步接触生产实际,获得机械制造工艺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实践课程,还可使学生接受思想作风的教育和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该课程为实施人才培养方案中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具有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1.改革金工实习现场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职业行为规范。现场定置管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现代企业现场管理模式,它通过强化规范和流程运作,规范工作现场,培养员工良好的行为习惯,强化提升员工素质,进而提高生产效率。学校应在金工实习课程中增加定置化管理内容。(1)工量具定置。对工具箱抽屉进行重新设计,在抽屉里放入刻有各种工具形状的铝板或放入贴有不同工具名称标签的木架,使学生实习时摆放工具做到定点、定位摆放,使用者马上能找到所需的工具,没有放入或错放一看便知,也便于老师的检查。(2)监督检查。由值班指导老师和班干部组成现场管理检查小组,在每天实习期间和实习结束后对同学们的着装、工量具定点和定位摆放情况、机床卫生、地面卫生、考勤情况进行检查,对一些不足之处及时指出并进行纠正。(3)结果公示。设立看板,对于检查小组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公布在看板上,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存在的问题,并把执行中存在的问题记录到实习成绩中,促进学生遵守管理规则。2.改革金工实习的分组方法,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良好的团队精神是一个人在集体的环境里所养成的能很好地与集体成员互助协作的精冲,良好的人际关系是高职学生具有良好团队精神的必要条件,企业员工在实际工作中多是集体作业,需要员工之间有较强的交流和交往能力,如果工作中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则会影响工作效率和整个集体的进步。为了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在实习过程中要把学生按两人一组分成若干小组,每一小组成员共同协作去完成老师布置的实习任务,促进学生团队合作意识的养成。参加金工实习的学生大多是一年级新生,可以说绝大部分学生还是第一次接触金工实习中的设备、工夹量具、刀具,在老师讲解演示后,各个学生的收获会有差异,但多是不全面的。所以为了完成实习任务小组成员间需要互相探讨、互相交流、互相指导,共同解决实习中遇到的问题,这样就促进了同学间的交流,融洽了同学间的关系,提高了学生的团队意识。3.改善实践教学内容,从只注重学生技能培养转变为规范操作与技能并重,提高学生操作技能专业化水平。金工实习的目的就是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但参加金工实习的学生在各项目的操作技能方面多还是“菜鸟”,所以在操作姿势上还有很大的可塑性。为了规范学生的操作姿势,首先要求指导老师在示范操作时要做到姿势规范,对操作中的注意事项要讲解透彻,在学生操作时要不停地进行巡视指导,及时发现不正确的操作方法,并手把手地进行纠正,使学生能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技能的同时,又能养成良好的习惯,做到安全实习。4.建立合理的评优机制,促进学生争优创先,提高学生在实习时的敬业精神。我校金工实习一般两周完成四个班级的实习,在开始实习前老师会对学生进行入门教育,在入门教育中一项内容就是向学生介绍实习标兵的评选方法,及评为实习标兵对获得奖学金、优秀学生的帮助,提高学生对评选实习标兵的兴趣。两周实习结束后每个班级可评出2位实习标兵。实习标兵的评选要求:第一做到在实习期间全勤;第二实习作品的成绩要排在4个班的前5名;第三获得老师、学生的投票的票数在前5名。通过评选实习标兵能够促进学生遵守实习纪律,在加工实习作品时能做到兢兢业业力求做得完美,提高了学生的敬业精神,改变了过去学生把实习当作劳动锻炼,只要完成任务就万事大吉的心态,促进了学生技能的提高、知识的掌握。

四、结束语

学生在与企业相近的仿真的实训环境中进行金工实习,采用定置化管理、团队协作、创新评优等教学管理手段,有利于培养学生在校期间“人人积极参与,事事符合规则”的良好学习态度,有利于学生与企业相衔接,适应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同时也促进了学生职业素养的提高,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在复杂的就业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杨理连.关于高等职业教育开展内涵式生产性实训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8).

[2]盖晓芬.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4).

[3]张萍辉.基于实践环节的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

[4]沈时仁.高等职业教育职业素质养成体系的构建[J].宁波大学学报,2010,(11).

[5]张有根.谈高职学生隐性职业素质培养路径[J].中国成人教育,2011,(10).

职业素养培育范文篇2

关键词:高职教育;化工专业;职业素养

1化工职业相关素质要求概述

对于化工专业的高职学生而言,职业素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公共素质与专业素质。公共素质是指各行各业都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如诚实敬业、遵纪守法、宽容奉献等。专业素质则涵盖了以下两个方面[1]。(1)行业素质行业素质是从事化工行业最基本的素质之一,要求具备行业认同感,并具备安全意识、协作能力及沟通能力等。职业素养培养过程中,行业认同感教育是十分重要的部分,关系到学生能否以正确的观念去对待化工专业学习。从学生入校学习开始,就需要采取有效的引导方式,让其能够对化工专业具备合理、科学的认知,并能够了解化工,对化工学习抱有兴趣。沟通协作能力是化工行业素质的核心内容。化工生产过程中,需要各部门人员相互协调合作,才能顺利完成生产任务。具备良好的沟通协作能力,是保证化工生产正常运行的基本前提之一。另外,要注重安全意识培养。作为高危行业,化工生产与安全意识密不可分。将安全教育与职业行为关联起来,才能保证生产安全与人员安全。(2)岗位素质不同岗位所具备的技能需求必然会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也就导致了岗位素质的不同。但无论任何岗位,职业人员都应该具备敬业精神、服从意识及熟练的技术,使自身能够顺利完成岗位任务。

2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高职教育明确了以就业为导向,通过学研结合的方式,培养一线岗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在这种方针下,高职教育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无论是实践课程教学还是技能实习环节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学生整体专业技能水平有所提升。然而,当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依然暴露了一定的问题,如关系协调能力不足、合作能力较差、缺乏创新思维等,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当前高职核心能力培养存在的缺陷。多数高职学校过于重视学生专业技能教学,对综合素养培育却不够重视。从大环境来看,化工生产技术水平正在不断提升,使得岗位技能要求愈来愈高,并产生了一系列新的职业岗位。因此,要求学生除具备动手能力之外,还应当具备问题分析能力及问题解决能力[2]。这些能力培养在高职学生培育过程中并未受到关注。总体上来看,核心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专业知识的培养,还包含了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应当更新教学理念,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发散性思维及自主学习能力,让职业培养与行业发展动态紧密贴合。

3促进职业素养培育的相关策略

3.1完善教学体系

对当前教学体系进行完善,将职业素养培育纳入到日常教学计划当中。例如,学校可开设专门的思想政治课程及职业导向课程,让学生对职业、择业持有更为理性的态度;通过开设心理教育课程,让学生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通过开设劳技课程,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及劳动积极性。利用这些课程来培养学生的公共素质。专业课程方面,将理论课与实践课相互融合,让学生能够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践问题,逐渐提升学生的行业素质与岗位素质。构建层次化教学体系,遵循“基础技能→专业技能→综合实训”循序渐进的过程[3],让学生的实践能力不断增强,具体如下。(1)基础技能培训包括实验仪器的基本应用、实验室操作规范、实验安全应急处理等。基础技能培训过程中,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对学科专业特点有所领悟,并适应这种特征化学习。在增进行业认同的同时,使其具备熟练的基本技能与严谨的科学态度。同时,基础实验培训可为学生提供小组协作或团队实验的机会,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2)专业技能培训专业技能培训包括化工制图、仪表操作、自动控制操作、化工单元设备等内容。在此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安全意识及团队协作意识等。通过培训,让学生逐渐了解并掌握化工单元设备的特征及使用要点,使其具备基础操作能力。(3)综合技能培训综合技能培训主要以项目实践为主,通过项目实践让学生充分掌握整个化工工艺流程,并学会DCS控制[4],认识到不同单元设备之间的相互联系。综合技能培训是基础技能培训与专业技能培训的升华,可进一步提升学生技能水平,并使其养成岗位素质,认识到岗位职责的重要性。

3.2鼓励学生参与职业技能大赛

学校可定期组织职业技能大赛或与兄弟学校共同组织,鼓励学生参与职业技能大赛,以此让学生坚定职业远景。职业技能大赛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实自我、展示自我的机会。一方面,利用比赛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并在比赛过程中不断升华技能水平;另一方面,职业技能大赛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性的交流平台,不同的选手经过交流心得,可补充自己的不足之处,实现了相互之间的取长补短。学校还应该加强专业社团建设,鼓励学生组建社团、参与社团项目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指导老师可筛选出优秀者作为助手,并给予针对性指导,培养其成为技能大赛“种子选手”。另外,学校应该加强校内知识网络平台建设,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知识汲取环境,鼓励其多阅读、多思考,不断升华自我。

3.3加强校企合作

学校与优秀企业之间需加强合作。企业可为学校提供实践平台,而学校可为企业输送优秀人才,最终达成共赢。从人才培养角度来看,教学工作与市场动态应当紧密结合起来,只有深入企业,才能把握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校企合作,可让教学配置更贴合市场需求特点,这与实践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不谋而合[5]。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应当注重教师的职业素养与企业经历。学校应该鼓励教师去企业挂职锻炼,通过企业项目实践来提升自我职业素养,丰富自身的企业经历,并将这些经历与学生分享,这对于学生岗位工作适应能力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学生评价需要企业参与进来,企业对学生的评价客观性更强,能够反映出学生的真实水平。学生在实习期间,由企业相关负责人对学生成绩进行评定,保证学生实习质量。学生实习期间将逐渐适应角色转变,由“学生”向“员工”转变,这将为学生日后岗位工作打下坚实基础。与此同时,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产生交织,可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好的学习氛围。

4结语

高职化工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除了要重视知识培养、技能培养外,还应当注重职业素养培育。通过职业素养培育,使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升,成为企业及市场所需求的人才,为其就业提供保障。

作者:赵江 单位: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计建洪.基于苏南化工类企业需求的高职人才职业素养培养探索[J].经营管理者,2014,(17):117.

[2]梁建军,江洁,肖陆飞,孟飞,周玲玲.高职化工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思考与实践[J].职业,2010,(32):86-87.

[3]梁建军,江洁,肖陆飞,孟飞,周玲玲.高职化工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现状调查与分析[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4):5-6+25.

职业素养培育范文篇3

关键词: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途径;成长学分

银行在“工匠精神”引领的时代背景下,职业素养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不断提高,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从政策和行动上支持职业素养教育的实践和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随着社会信息化步伐地不断加快,职业院校育人目标、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和学生终身发展的需求也不断提升,高职院校应用发展地眼光看待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问题,在实践和研究过程中反思总结、改革创新,改善培育内容、方式、载体以及评价手段,探究新的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途径,使学生素养发展更符合个人发展规律、适合岗位需求,使高职院校职业素养研究与时俱进、更好地指导教育工作顺利开展。

一、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研究现状

素养,按字面理解为素质养成,“强调后天的教化和培养”。[1]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套用方健华博士的职业素养定义,是指其通过高职院校“素养教育、职场文化陶冶、岗位实训锻炼及自我修养而成的,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及岗位需求所养成的职业认知、技能、态度、精神、意识及能力等综合职业品质”。[1]就学生而言,职业素养修炼一般经历认知、经验习得、内化完善、应用等环节,一旦养成,具有稳定性和发展性;就学校而言,培育途径涵盖了素养主要内容确定、载体平台搭建、培养方式的选择等方面,具有整体性和发展性的特点。因此,随着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实践地深入,高职院校在制定和调整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方案和途径的过程中,应更加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适应学生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目前,学生职业素养培育工作在各高职院校广泛实践,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实践成效显著,为社会提供的技术人才质量提升。但是,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学生个性化特点彰显、学生受教育渠道更多,现有的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也呈现出一些问题:“程形式的显性教育比重大大超过隐性教育,传统课堂重理论轻实践课”;[2]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灌输、职业素养意识欠缺;以校内教师为主,缺乏创造性;[3]合作企业资源不足;校园文化活动形式单一、主题教育多口号、轻行动;现代化教育技术运用不足导致评价方式传统且又低效。高职职业素养教育实践过程中呈现的一系列问题,已经引起高职院校的重视和反思,学界对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相关研究甚多,改革探索的成果和心得也层出不穷,如候红英、林青的《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及实践》,刘巧凤的《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嵌入专业教育研究》,张焕华的《思想教育与高职职业素养教育的融合》,可见创新研究视角很多,为改革探究了提供了经验参考。但文献多为某专业、某方向的单一研究、缺乏实践依据,也鲜有人以评价机制实践为基础,总结反思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经验和不足,改革创新培育途径;而基于“成长学分银行”这一评价机制的实践分析,正是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育改革研究提供了较全面的参考依据。

二、“成长学分银行”实践分析

随学生职业素养培育实践和研究深入,其评价机制中出现“大学生德育学分”“学生成长学分”“品德素养评分”等名称,不同学校对其称谓虽不同,但评分机制都对学生素质的考评内容(即素养培育内容)进行了阐述分类和量化,有学校如苏州健雄职业学院结合现代化教育技术,开发并投入应用“成长学分银行”(也称德育学分银行[4])。(一)高职院校学生“成长学分银行”的含义。“成长学分银行”,是借用银行的存兑取功能、基于CRP(全称CampusResourcePlanning)校园数字化信息平台建立的学生职业素养评价机制,其实体是一个学生职业素养评价系统。其中,成长学分是职业素养教育考评结果的量化手段,每项考评条目都有规定的成长学分分值,学生期末或学业末总得分就是成长学分总分;学分银行是积累、计算、转化学生成长学分的载体和凭证平台[4],它的运行过程能体现并检验职业素养培育的内容、方式、效果的优劣。(二)高职院校学生“成长学分银行”的特点体。现职业素养教育的优势“成长学分银行”使学生素养教育评价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实践性、教育性和趣味性。在高职院校实践过程中,也发现了该评价体制的许多优点和积极作用。1.成长学分银行对学生的考评内容条目清晰,覆盖了学生的学习场所、生活场所、公共场景中的课程、活动、任务和日常行为方方面面(见图1)[4],这恰恰与职业素养的内涵——职业认知、技能、态度、精神、意识及能力等方面内容相吻合,且体现了职业素养的培育方式、载体多样,对学生的培育导向十分明确,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养意识。2.考评的实际操作——即学分记载、认定和积累的过程,是由师生各司其职、共同完成的,操作直观、及时,主体性强,且学生成长学分与评奖评优挂钩,这些特点都使得学生上进心更强、具有竞争意识、活动积极性提高。3.学分的转化和运用相对客观、公正,大部分学生都能轻松取得满意的“学生个人职业素养成绩单”。[4]学分银行不光记载了学生在校期间成长学分的得失,更是记载了学生成长的行为轨迹,这为学生进行自我认知、优势劣势分析提供了依据,有利于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三)实践中显现出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途径的不足。从辩证的眼光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在成长学分银行评价机制运行的过程中也呈现出一些不足之处。1.培育内容虽涵盖面广、条目清晰,但是过于模式化,无法满足学生个体特点和需求。例如,走读生在“劳动卫生、文明寝室”上无法得分(见图1),这就导致他们的团队意识、吃苦耐劳地敬业精神缺乏历练。又如,有的条目如“调查研究”无人问津,而微商创业的学生所具备的创新精神和职业技能却无法得到认可。2.随着学生竞争意识和活动积极性提高,对实践的需求也增强,但是培育方式单一,并未真正考虑到专业差异、年级差异。例如,礼仪大赛上空乘专业男生完胜工科专业男生,简历设计大赛上艺术系大三学生完胜外语系大一学生。3.培育过程重灌输、轻实践,学生职业素养修炼多停留在认知、经验习得阶段,而内化完善、应用环节步履艰难。例如,学生在大一职业素养课堂上学习了敬业精神、职业礼仪,但是直到大三也没有改变自己的坐姿、站姿,更没有机会展现职业礼仪、践行敬业精神。4.职业素养培育的资源和平台不足。例如,电气专业学生想考会计相关证书,很难得到像会计专业学生那样的辅导和培训——这导致有潜力的学生得不到好的历练和提升,没有在同一项目上进一步取得学分的机会,使得学生整体职业素养水平梯度化不明显。由此看出,成长学分银行的目标导向作用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素养意识和修炼积极性,反之暴露出职业素养培育工作的不足,即培育内容模式化、方式单一、平台资源匮乏等,这与职业素养教育整体现状中的不足之处相吻合,且比之更具体、更明确——这为职业素养培育途径改革提供了思路与方向。

三、探究改进培育途径

培育途径和考评机制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传统职业素养教育改革促进了考评机制的创新,而新的考评机制在长期运用实践过程中反过来促进了培养途径的优化和进一步改革。(一)有侧重点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紧紧围绕高职生职业素养的内涵,高职院校“应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包括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情感和职业习惯等方面”[5],并根据专业、年级、性别特点将教育内容以不同形式呈现。职业素养认知教育课程中突出专业性,如讲解“敬业精神”时不同专业举本专业相关岗位的案例;职业素养实践活动设计按不同专业和年级定立不同侧重点,相应的考评条目要梯度量化难易程度。(二)搭建立体的职业素养教育平台。在原有的培育载体如素养课程、校园文化活动、隐性熏陶、社会实践等基础上,开发线上学习平台和宣传平台、向外拓展职业素养培育基地,搭建“三维六段式”[6]的立体职业素养教育平台。具体说来,“三维”指课内外、校内外、线上线下三个维度;“六段”素质学制三年高职生的六个学期。根据学生六学期每个阶段的特点,制定相应的职业素养培育方案、课程,设计相应的校内文化、职业技能竞技活动和校外企业、基地实践行动,开发或利用线上的教学资源和宣传平台。(三)多渠道引入企业文化。在完善培育内容和培育载体的基础上,培育方式也进一步改进:多渠道引入企业文化[7],渗透到素养课程、专业教育、思想教育宣传、校园活动中,体现职业素养教育的职业性。引进企业专家言传身教,协同教师参与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和评价。完善“职业素养课程体系”[6],使职业素养课与专业课相辅相成——在职业素养课程中体现专业特色和需求,在专业课中渗透职业素养教育(如课程考查有素养、知识、技能等方面构成)。合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平衡显性职业素养教育与隐性素养教育的权重”[2],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加大人力物力投入,鼓励学生开设并自主管理专业相关职业特色社团、鼓励学生参与长期固定的公益活动、鼓励学生在校创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指导学生利用新媒体进行自我管理、宣传和实践反思。利用城市资源和社会资源,向外拓展资源,将合作企业、友好企事业单位转化成实训基地、实践基地、拓展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前往基地进行职业素养训练和职业体验。

四、结论与建议

高职院校旨在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的职业素养教育更应突出职业性和实践性。“成长学分银行”这一高职学生素养评价机制是人文和科技、教育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具备较强的应用价值,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锻炼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也能从中发现自己的需要、学校缺少什么。因此,在推行和实践过程中,呈现出的职业素养培育途径优势劣势也十分明显,高职院校在分析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明确了社会需求和学生发展规律、找准改进方向,在职业素养培育内容侧重、平台搭建、资源拓展、方式创新上进行了研究探索、提出了新的思路。当然,由于成长学分银行是个别院校推行的学生职业素养评价机制,在理论性和技术性方面还不够成熟;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是教一个宏观的话题,培育途径改革在研究过程中也未顾及到方方面面的因素,改进思路未有深入展开而且理论设想居多而示范性成果较少,等等,这些局限也就是今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方健华.中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评价及其标准体系建构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4.

[2]杨宏.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4.

[3]董元卿.浅议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5(3):73-74.

[4]李奕.基于“学分银行”理念的高职学生德育考评路径研究[J].教书育人,2015(11):6-7.

[5]杨洋.高职生职业素质教育研究[J].新课程研究,2014(1):6.

[6]李奕,霍彧.“现代职业人”视域下的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机械职业教育,2017(2):41-44.

职业素养培育范文篇4

现行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以专注技能培养为主要教育目的,忽视了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高职毕业生的职业技能基本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而就业取向功利化、诚信意识淡薄、缺少敬业精神等职业素养的不足已经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新时代职业素养的培育必须根植于现代学徒制,用人单位作为协同培育主体,要充分发挥师父引领学徒的示范效应;高职院校要在教学过程中融入职业素养,突出工匠精神培育。

二、职业素养培养现状分析

(一)国外现状分析。国外高等职业教育对现代学徒制研究较为深入,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特别是基于现代学徒制视角下的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路径研究。如德国“双元制”确立时期要求职业学校与企业培训共同育人,强调科学知识,日益规范和标准的制度培养了严谨、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3]。美国职业教育的核心理念是STC理念,注重社区职业学院培养职业素养和技能人才的柔性技能,突出以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强调结合工作过程解决实际问题[4]。英国高职业教育注重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实施工读结合的“三明治”教学方式,规范的职业证书制度从体制上为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与企业适岗能力提供了重要保障。综上,职业教育发达国家根据各自国情与社会发展不同需求,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虽然不同,但是都强调对技能培养的同时,注重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二)国内现状分析。目前,我国正在面临着制造业的产业升级,对技术技能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增大,但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存在着众多问题,无法满足经济社会对工匠精神人才的需求。关于职业素养缺失的原因,一方面教育观念层面:认为职业素质教育仅仅是知识面的扩展,并非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要素;忽视了校内导师的具体作用。另一方面是培养方法层面:目前职业教育普遍把职业素养的养成置于现实的职业活动之外,通过纯粹的知性方式———职业素养内容的“灌输”来进行;对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忽视了企业导师的具体作用。

三、现代学徒制模式下的职业素养培育路径

目前,现代学徒制中高职院校专业与产业对接精准度不高、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匹配度不高、学校或企业对职业素养的教育重视程度不高等问题,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解决:(一)探索专业建设新模式,推动“互联网+智能制造”专业集群发展,重视“匠心”教育。通过对区域主导产业工程装备制造产业进行调研,结合学校机电类专业集群探索现代学徒制育人新模式。由徐工集团徐州重型机械有限公司与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联合承办的“江苏智造,由我创造”走进工程机械装备制造部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项目,入选江苏省教育厅学术冬令营项目。依托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技能大师在现代学制培育模式中充当了“工匠精神”培育的主体,技能大师用自己的身体力行影响学生,将自己的职业理想、职业态度通过日常点滴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在岗位历练中提高职业技能,提升职业素养,服务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养未来工程装备智能制造拔尖创新人才,推动了“互联网+智能制造”专业集群发展,重视了“匠心”教育。(二)创新人才培养新机制,校企共搭产教深度融。合育人载体,弘扬工匠精神企业作为学校培育学生职业能力、职业素养的既得利益者,拥有榜样、场所、资源等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更应该主动、积极地参与现代职业素养的培育工作[5]。在现代学徒制培育模式下,参与企业作为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主体之一,其有承担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责任和意识,我校机电类专业与相关企业深度融合,共商基于工程机械智能制造与装配为导向的教学标准、课程体系。通过机制、平台、课程、团队的“四共建”,实现了专业教师向技术能手、企业专家向教学能手、学生向技能人才的“三转变”,探索形成以“四共建、三转变”,弘扬了工匠精神。(三)实施新型学分制改革,校企共同探索“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导师制度。在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下实施新型学分制改革,完善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对学生的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发展。在学分制改革中,导师成为与学生关系最密切的人,选派责任心强的职业导师,可以帮助学生自主构建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不仅是指专业综合能力,并且还有职业素养的培育。只有优秀的校内导师,才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专业能力;只有优秀的企业导师,才能够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学徒,夯实职业素养。因此,在现代学徒制模式下,我校机电类专业与相关企业深度融合,实施“双导师”制度,引导学生制订合理的学习计划和时间安排,为学生提供更专业的指导和帮助,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共同探索了“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了导致制度。

四、总结

高职学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提升是职业院校适应现代学徒制发展的必然趋势,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重视“匠心”教育、弘扬工匠精神、完善导师制度等方式与方法,解决了现代学徒制中高职院校专业与产业对接精准度不高、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匹配度不高、学校或企业对职业素养的教育重视程度不高等问题,探讨了现代学徒制视角下的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路径。

参考文献

[1]杨红荃,苏维.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当代“工匠精神”培育研究[J].职教论坛,2016(16):27-32.

[2]由建勋,孟爱霞.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综合养成机制建设路径研究[J].当代职业教育,2017(2):84-87.

[3]熊蕾.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机制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7(24):76-81.

[4]李小元,刘敏.职业素养教育的缺失与路径[J].中国高校科技,2017(7):58-60.

职业素养培育范文篇5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新时代职业素养;工匠精神

一、引言

为深入推动《中国制造2025》战略目标的实现,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共同编制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指出:打造“中国品牌”、“中国质量”,迫切要求提升全员质量意识和素养等。传统职业素养一般是指具备职业能力的从业人员在工作中应当遵守的道德操守和行为准则,是职业精神的集中体现,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众多成功人士认为,敬业与合作是职业素养必须涉及的两个关健点。“敬业”就是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对自己的职业和岗位,具有强烈的职业责任意识和职业义务意识。“合作”就是个体与个体之间、团队与团队之间为实现共同目的、彼此相互配合、支持的一种行为。所以职业素养是人们职业生涯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工匠精神概括地说就是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其基本内涵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特征。现代学徒制是通过学校与行业企业融合,学校教师与企业师傅携手传授,对学生(学徒)进行以特定技术技能培养为主的模式。它有利于推进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有利于专业规划与产业需求对接、授课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最终实现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适用的技能人才和提高就业专业对口率。新时代职业素养是在传统职业素养的基础上融合了工匠精神,并作为职业院校学生就业、创业的关键素养,已在职业教育和行业企业引起重视。这些为新时代职业素养在现代学徒制中纳入全过程培育奠定了前提基础。

二、新时代职业素养与现代学徒制的关系

新时代职业素养是衡量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标杆,同时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现代学徒制是职业教育体系中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两者具有内在的逻辑关系。(一)新时代职业素养的意义。较高的职业素养是反映从业人员成熟度的一个关键参数。从个人的发展视角观察,如果缺乏良好的职业素养,就很难做出醒目的工作业绩,更谈不上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从用人单位的立场来考虑,富有良好职业素养的员工才会以主人翁的姿态为企业开源节流、开拓创新,从而提高单位自身的竞争能力;从国家的长远看,国民职业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国民质量的优劣,是社会稳定繁荣的前提。所以“新时代职业素养培育”是当前职业教育的重要工作。(二)新时代职业素养与现代学徒制的关联性。如前所述,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新时代职业素养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现代学徒制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因此两者具有一定联系。一是新时代职业素养能够为现代学徒制模式在职业教育领域推广注入动力;二是培养具有新时代职业素养的人才是现代学徒制实施的目的;三是现代学徒制的推广与发展为新时代职业素养培育提供良好的环境与实践入口,能够促进新时代职业素养融于职业教育全过程。

三、现代学徒制模式下新时代职业素养培育的路径

校企双主体育人是现代学徒制的特色,学生新时代职业素养的培育要基于现代学徒制以双主体、双师资、双资源等优势去完成。(一)建立校企协同培育学生新时代职业素养氛围。在现代学徒制模式下,学校与企业共同承担学生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培养的重任。企业作为学生新时代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培养成果的既得利益者,拥有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资源优势、榜样优势、场所优势等,故更应参与新时代职业素养的培育工作,这就需要拓展过去职业院校主要承担职业素养培育的理念,要把现代学徒制企业归纳为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主体之一,使之有承担学生新时代职业素养培育的意识与责任,重构学生职业素养培育体系,做到校企双方共同落实学生职业素养培育方案、齐抓共管实施过程、理实一体评价培育效果等。(二)构建新时代职业素养培育内容。当前职业教育的主要对象是“00后”,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物质条件好,个性鲜明,职业生涯规划不明晰,也存在某些令人担忧的性格,如好逸恶劳、高傲任性、意志薄弱、粗心大意、特立独行等。这就要求现代学徒制校企两个主体主动适应学生这个客体的新特点,共同构建新时代职业素养培育的内容。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新时代职业素养包括以下的内容:专业素养、道德素养、心理素养、人文素养和创新素养。专业素养主要表现从业人员对劳动成果的品质追求,注重细节、精益求精、追求完美。道德素养主要表现从业人员在从业过程中诚实守信、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等。心理素养主要表现从业人员在逆境下的坚韧不拔、沉着冷静、乐观向上等。人文素养主要表现从业人员在生活中具备的审美情趣、艺术欣赏、人文情怀等。创新素养主要表现从业人员在工作中能够突破传统、放飞思想,具有聪慧的领悟力、准确的预测力和敏锐地捕获机会的能力等等,从而使思维具有一种超前性、变通性。所以现代学徒制中的学生以学徒的身份在用人单位学习与工作时,不仅要严格遵守单位的规章制度、文化要求、安全要求等,还要有团队、责任、质量、效率、时间等自我管理意识等。新时代职业素养培育内容框架如图1所示。(三)加强师资团队建设,突出企业师傅的重要性。现代学徒制中,学生新时代职业素养培育既是校内教师的份内工作,也是企业师傅的责任与义务,需要校企双方根据事先的协议,共建师资团队,协同承担培育任务。校内教师主要由思政课教师与通识课教师承担学生职业理想、职业信念、创新创业素质等通用职业素养的教育与养成;专业课教师要将工匠精神融入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企业师傅则重点承担学生职业规范、团队合作、质量责任、时间效率等意识的教育与养成。企业师傅要通过自身的榜样示范或周边的典型使学生在情感上认同新时代职业素养,并潜移默化地融入学生的内心。只有通过校企师资团队的一致努力,才能有效提高学生新时代职业素养培育成效。企业师傅对学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职业生涯、社会心理以及角色模范三个维度。职业生涯维度是指企业师傅给予学生工作上的指导,向学生分享技术、建议、信息和经验,从而帮助学生根据岗位的发展情况进行职业生涯的规划和为学生提供一个自我成功展示的平台。从企业师傅的角度来说,其作为资深员工所积累的宝贵知识或技能得到了一个很好的传承,企业师傅精神上也会得到愉悦和提升。通过职业生涯的影响维度,胸怀“工匠精神”的企业师傅在对学生进行职业技术专业技能操作教育时,会逐步将“工匠精神”内化到教育过程之中。例如为了培养学生对技术精益求精的态度,企业师傅就要执行严格的高要求的业内评价标准,引导学生对于操作设备时的每一个细微动作、组织生产时的每一道工序都要严格按照规范来进行,并讲解这些标准与规范的意义,使学生真正接受。社会心理维度属于心理职能的范畴。社会心理维度主要依托于企业师傅对学生的心理引导,在工作之外以友情甚至亲情关系来帮助学生建立一种身份认同感、胜任力和成就感的心理职能。这种师生关系,已经超越了二人在工作领域内的简单同事关系,而是扩大到一种彼此之间的亲情或友情式情感交流和互动,更高层次会出现信赖。学生乐于听取企业师傅的意见,因为企业师傅在专业知识或者人际交往方面的经验会被其所尊重。企业师傅也可在生活中给予学生认可和关怀来提高学生对于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培养学生认真负责以及刻苦钻研的工作态度。角色模范维度是企业师傅作为学生的模范和榜样,启发并引导学生。有时由于师徒二人价值观的趋同,师生二人甚至有可能结成人生挚友。过去很多研究对于角色模范维度的理解只是停留在单向的模式,仅关注企业师傅对学生的榜样效应。但是师生二人之间的信息交流是具有互动性的,作为学生,可以吸收企业师傅的知识、技术专长以及积极的价值观、心理情绪和行为;另一方面,企业师傅也可以根据学生的行为进行自我反馈和调节,不断修正自我行为。学生在与企业师傅的互动学习中通过对榜样的认知和学习来进行自我认知、自我反省,从而实现自我调节和促进自我发展,这一互动过程也会给企业师傅带来工作与生活的反馈,并将这种反馈作为一种增加自我效能的方式。从这个角度来看,角色模范维度是相互作用的,企业师傅和学生之间高质量的关系行为能增强对彼此的影响,并且使双方受益。总之,有了成功的企业师傅,就会有成功的学生。

四、结论

提升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是职业院校适应新时展潮流的必然趋势,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总的来说,现代学徒制中用人单位拥有丰富的职业素养培育所需的企业文化、职业要求、质量文化、项目方案、实践场景以及具有工匠精神的劳动模范、优秀员工等资源,这是学生踏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必须适应与达到的要求和榜样,同时也是以往职业院校的短板与不足。因此,基于现代学徒制模式,开展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新时代职业素养培育是可以广泛推广,且成效极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印发《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的通知[EB/OL].www.gov.cn/xinwen/2017-02/24/content_5170697.htm.

[2]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EB/OL].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055/201409/174583.html.

[3]熊蕾.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机制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7,(24):76-81.

[4]韩学芹.现代学徒制模式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探赜[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8):69-92.

[5]杨红荃,苏维.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当代“工匠精神”培育研究[J].职教论坛,2016,(16):27-32.

[6]韩翼,周洁,孙习习等.师徒关系结构、作用机制及其效应[J].管理评论.2013,(7):55-66.

[7]宋俊辉.基于知识型员工需求的非物质激励方法[J].军工文化,2012,(11):70-72.

职业素养培育范文篇6

关键词:地方文化;职业素养;大学生

伴随着中国高教出现大众化的特性,毕业生的就业形式越来越严峻,众多职业院校学生处于毕业即失业的状态。但是,在社会发展、经济进步与产业架构的优化重组的社会背景下,企业对高职技术型人才的需求不断提升。劳保机构给出有关调研资料表明中国社会经济进入快速转型期,中国高等技术人员紧缺,而造成学生无业可就,企业无人可招的一部分原因在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脱轨,众多应届生没有得到企业的认可,一部分学生的顶岗实习期间所表现出的职业素养,影响其在企业继续工作的可能。因此,市场希望高职学校能提升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水平,培育满足社会需求的人员。这就要求学校能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各类理论课程及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主动培养自身的职业素质。本文将基于职业素养培养的相关知识,针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现状进行剖析,提出以“淮安地方文化”为载体,为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培育开辟新路径。

一、职业素养的内涵

职业素养是社会人在工作阶段体现的整体素质,包含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和个人素养,是通过学习和积累不断形成的综合素养,并受到社会环境、文化教育程度、工作阅历等影响,通过行为举止直接展现出来。其中,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麦克利兰将职业素养划分为冰山上部分和冰山下部分,冰山上部分比较容易了解,更多的包含职业技能,而冰山下部分则为职业道德和个人素养。部分高职院校片面追求以就业为导向的理念,为了适应企业需求,不断地调整专业方向,加大专业设备投入,将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放在首位,忽略了职业道德和个人素养的培养。《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中提出要“合理确定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规格,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载体,强化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基于这一使命,高职教育必须针对学生特点,既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又不能忽略学生的个人素养和职业道德等人文素质的提升,必须有效地融合“精神、能力、技术”。本文所谈及的通过淮安地方文化,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内容,主要指的是关于职业道德和个人素养的培养。

二、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现状

通过对驻淮安的三家高职院校在校生、2017—2019三届毕业生、85家用人单位及毕业班班主任的问卷调查和访谈后,发现目前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存在以下问题:首先,学生缺乏职业规划,职业观念不强。虽然各个学校各班级都安排了职业生涯规划课,并要求每位同学制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了解自身职业优势、确定职业目标,但只有35.6%对自己所学专业毕业后的职业岗位主动了解,其他同学皆是按照学校要求完成既定课程,缺乏主动性,即使有思想规划,也缺乏实际行动。其次,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和团队意识。大部分同学入校后,在学习生活上享受着相对完善的设施,但面对部分挫折困难时,总是抱怨生活,选择退缩,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特别是部分同学无法融入实习岗位,对工作的适应性不强。在对用人单位的问卷调查中,他们觉得学生在“吃苦耐劳精神”和“团队意识”两项中职业素养比较缺乏,需积极培育。再次,学生缺乏创新意识。问卷调查显示74%的同学选择直接就业,22%的同学选择专转本或专接本,只4%的同学选择自己创业。此外,在进入工作岗位后,经用人单位反馈,大部分高职学生能完成基本操作技术,但缺乏创新精神,部分学生成为助理工程师后,再向工程师迈进的比较少,成为技术工,缺乏创新思维,发展空间相对较小。故以上提及的问题,皆需学校在培育过程中加强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推动学生职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利用淮安地方文化 

职业素养培育范文篇7

【关键词】一带一路;贵州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职业素养

“一带一路”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简称,我国已经与“一带一路”沿线46个国家和地区缔结了各类互免签证协定。据国家旅游局测算,预计“十三五”期间中国将吸引沿线国家游客8500万人次,“一带一路”的发展有效刺激了我国出入境旅游市场的繁荣,从而带动酒店业迎来全新发展机遇。酒店业发展必然对酒店从业人员道德、职业能力、职业素养等提出新的挑战,作为西部地区高职院校,探索构建“一带一路”背景下贵州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路径是酒店管理专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内涵

1、职业素养的内涵。职业素养是一个人在从事职业活动中所需要的道德、心理、行为、能力等方面的素养。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意识、职业态度等,可以通过学习、培养、锻炼、自我修养等方式逐步积累和发展。很多企业界人士认为,职业素养至少包含两个重要因素:敬业精神及合作的态度。敬业精神是在工作中将自己作为单位的一部分,努力将工作做到最好,除能吃苦耐劳外,更重要的是“用心”做工作。态度则是职业素养的核心,好的态度比如负责的、积极的,自信的,欣赏的等。通过对职业素养定义研究,总结职业素养是指员工在工作中综合体验出来的专业技能、职业意识、职业态度等素质和品质。职业技能和专业知识属于显性职业素养,而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和职业态度则属于隐性职业素养。2、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素养。通过研究学术界对职业素养的定义,结合对各合作酒店员工职业素养的调研,根据酒店行业的特点,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应具备五大职业素养。第一,思想素养。思想素养是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基础,包括政治思想、价值观念、热爱行业,吃苦耐劳、奉献精神、组织纪律、职业道德、阳光心态;第二,文化素养。文化素养是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知识的积累,包括审美素养、国内外文化素养、国内外文化知识、科学知识。第三,专业素养是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核心。包括专业知识、专业理论、专业技能、组织管理能力、学习能力。第四,社交素养。包括中英文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适应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协调能力、应变能力、情商;第五,创新素养。包括创新能力、创新意识。

二、贵州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现状及原因分析

贵州地处中国西南,山地居多,工业基础薄弱,服务业发展受限,在外省很多人眼里是“穷乡僻壤”,因此,贵州的学生自身素质偏低,对进入大学后的职业素养培养造成了一定困难。1、生源贵州居多。从贵州省高职院校主要生源看,90%的生源来自贵州本省且95%的生源来自农村。学生在高中或者中职阶段受到的基础教育薄弱,在进入大学之前,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各种能力较低,他们与外界接触较少,进入大学时盲目的选择专业,极大的限制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2、分类招生影响。近两年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贵州各高职院校实行分类招生,酒店管理专业属于服务类中专业招生形势不乐观,为了在招生时满足上级单位按比例规定的生源数量,就不得不忽略学生质量。由于分类招生采取不用参加高考直接面试的形式,从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上,分类招生所招的学生的理解能力、执行力、应变能力相对于通过高考考上本科的学生较低,也给学生在校期间的职业素养培养带来一些困难。3、千禧一代生源缺乏吃苦耐劳精神。从2019年开始,贵州高职院校录取的几乎全是“00后”生源,他们许多家庭条件优越,曾有工作经历,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愿意创新和探索,对于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十分熟悉,利用新媒体交流是他们的优势。但由于接收信息广泛以及物质条件丰富,他们精神上缺少信仰、对自己的理想和规划不清晰,追求自我,在价值观、礼仪、规矩的遵守上有所欠缺,千禧一代中的很多青少年处于一种精神匮乏的“悬空状态”,非常浮躁且承受挫折能力较弱,以上诸多因素导致面对新时代的“00后”大学生们,培养职业素养也是更大的挑战。4、家庭教育缺失职业素养。最好的教育是来自家庭的教育,而在贵州省内高职院校,学生的家庭情况不一,但普遍存在三种情况:第一,来自农村的学生家长自身知识跟不上,在对子女教育的方法、内容、态度上存在严重问题;第二,来自城市的学生许多家长过分强调成绩、就业,而忽略了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对于有些服务类专业,家长也带着偏见,导致学生对职业的认同感较低;第三,对于高等教育的依赖,由于高等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阶段,许多家长过于依赖学校,把教育的主要责任放在学校,认为大学里孩子已成年并且有自理能力,将学生放心的交给学校且对专业学习不关心,这种心态不利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5、学校教育理念传统。贵州省受地理位置和经济等影响,教育事业欠发达。相对于中东部地区的职业教育,贵州高职教育办学理念较为滞后,众多院校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作为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将技能大赛作为学校人才培养成果的标志,在设置课程体系时,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等专业课占比大,重视培养学生技能,对于学生的工匠精神、职业情怀等方面的教育较为薄弱,在职业素养教育方法上以理论教学为主,授课形式较为单一,没有紧贴行业,实践环节较少,学生的课堂参与环节较少。而高职学生毕业后,大部分是面临要从一线的岗位做起,更有些理工类专业工作环境艰苦且收入不高,面对这样的工作,学生的期望和实际会有落差,因此高职院校探索较为合理的培养模式成为新的挑战。6、企业参与度偏低。企业员工职业素养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员工有好的职业素养才能提供品质优良的产品和服务,才能更好地吸引客户,从而推动企业的良性循环。在新时代背景下,贵州高职教育更上一个台阶,职业就更需要建立“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办学模式,这不仅是体现在专业课程教学上,更体现在企业与学校合作的深层次内涵上。在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中,离不开职业环境,但由于职业素养的培养较为虚化,企业看不到直接的利益,或者说企业投入人力资源或者财力帮助院校后,未必能获得平等的收益,因此众多企业体现的热情度偏低,导致学校教育脱离企业文化,这成为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一个难题。

三、贵州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育路径

职业素养培养能够提升大学生毕业后的竞争力,在“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酒店管理专业更要走国际化办学道理,对学生职业素养培育要求更高,对于酒店行业如日中天的发展,职业素养每时每刻都在发挥着关键甚至决定性的作用。1、构建“家庭+学校+企业”职业素养培养工作站。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不能只依赖于学校和学生本身,企业参与度也非常重要,同时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力不可忽略,学生对职业的认同感很大程度来源于家庭中父母对行业的认知。在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过程中,建立“家庭+学校+企业”职业素养培养工作站,以家庭为依托,利用校内实训室和酒店场地,利用现代学徒制、新型学徒制等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度校企融合。企业全程介入教学,让学生在校期间对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了解。2、打造酒店管理专业职业素养第二课堂。针对贵州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情况,建立学生三大职业素养第二课堂,让学生在课余时间不断接受职业素养教育。“新生第一课”,邀请往届优秀毕业生在新生第一堂课上课前回校讲座,对职业生涯规划形成初步概念,激发同学们对专业的热情和对行业的期待感;“专业第一课”,由专业教师为学生进行专业介绍,让学生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分析贵州地区酒店业发展现状,介绍酒店行业具体岗位,明确学生晋升路径,使学生对专业有清晰的认识;“实习前最后一课”,在学生走出校园进行专业实践之前,邀请酒店行业人力资源总监为学生进行企业文化介绍,让学生深入了解酒店业,进行正能量的社会宣导,让学生对酒店行业有正确认知。3、建立职业素养+专业技能的课程体系。在“一带一路”背景下,贵州高职院校要培养适应行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应该打破传统课程体系,建立“职业素养+专业技能的课程体系”。从学生进校,第一学期认知行业了解不同酒店企业文化,第二学期培养职业素养,第三学期培养岗位技能,由于酒店基层岗位工作性质,也在第三学期重点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第四学期培养学生领导能力,为学生顺利进入领导岗位打基础,第五学期设置为酒店综合运营实践,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让学生深入了解企业文化,培养学生工匠精神和家国情怀。酒店业的快速发展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尤为重要,贵州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必须要“家校企”通力合作,在学校育人时为学生创造丰富的第二课堂,建立创新的课程体系以实现培养学生匠身匠艺匠心,才能培养出适应当今酒店业发展需求的高技能高职业的酒店人才。

【参考文献】

[1]方晓勤.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中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28)253-255.

[2]张巧莲.培养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路径探究[J].农家参谋,2017(16)38.

[3]李晓丹.高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职业素养分析[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7.11.

[4]张园.基于职业素养培育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7(S1)47-48.

职业素养培育范文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职业素养;内涵;特征;融合路径

职业素养是人们在职业世界中所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它关系到个体职业生涯的发展。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的到来,当下社会对于未来劳动者的职业素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2012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指出“高职教育要重点培养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这为高职院校在“众创”时代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指明了方向;2018年,国务院下发的《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指明要“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可见,以创新创业为表征的创造性元素已经在人才培养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位置,结合“双创”这一大背景深化对职业素养内涵与培养的认识。因此,在理清新时代背景下“职业素养”内涵基础上,指出以“双创”教育为载体培育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模式特征,进而探讨“双创”教育与职业素养培育的融合路径。

一、“双创”背景下职业素养的新内涵

(一)传统的职业素养内涵。职业素养可划分为通用职业素养和专用职业素养,前者是指作为一名合格职业人所应具备的基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等;后者则是本行业特定的职业素养的体现。在传统的职业素养培育中,为了迎合“刚性化”“单一流水”的机器大生产方式,高职院校更为强调培育学生对某种具体职业和岗位的熟悉程度及其胜任力,[1]而形成既定的职业品质。具体来说,传统的职业素养常常指的是人们在职业过程中的规范和要求,如,爱岗敬业、吃苦耐劳、责任心强、遵守操作规范、守时、细心等,因此,传统的职业素养培育以“遵守规范要求”为核心,培养目标呈现出“标准化”的特点,具有较强的确定性。但机械制造加工行业从业者如何提高工作效率?餐饮行业从业者如何研发新菜品?设计行业从业者如何根据顾客需要进行“个性化”的产品定制?完成这些工作则需要从业者具有创新创业精神以在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中处于不败之地。可见,传统的以“遵守规范要求”为核心的职业素养已无法满足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二)职业素养内涵的新发展。随着“众创”时代的到来,使得“创新”不再仅是科学家、工程师们的专利,“创业”也不再仅是“资本家”们的特权,在产业链中产品设计、生产、制造、销售、管理等每一个环节的从业人员都有可能进行创新或创业。2015年6月,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表示“要通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真正推进中国制造的智能转型”,尤其是“柔性化”生产、“个性化”定制等生产方式的转变,对劳动者的职业素养提出新的要求。也就是说,国家当前急需一大批能够引领技术革新的大国工匠和一大批能够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创业人才。因此,高职院校职业素养的培育不能仅满足于培养学生成为一名能够熟练地进行标准化操作、遵守工作规范的合格工人,更应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即应从培育学生以“遵守规范要求”为核心的传统的职业素养转变为以“创新创业精神”为核心的新时代职业素养。以“创新创业精神”为核心的职业素养,一方面,要培养学生“外创业”意识,即学生需在复杂、易变的时代环境中具备随机应变的能力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能够开辟新的市场、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创造新的企业、岗位、业务;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内创业”意识,即在工作岗位上通过创新方法、改进方式来提升工作效率。[2]

二、高职院校基于“双创”教育培育学生职业素养的模式特征

(一)以完整项目为载体,强调项目的创新性。目前,高职院校的专业教育不论是在学校场域还是工作场域中,都强调以工作任务为核心,围绕典型产品或服务实施项目化的课程与教学。与此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学生被拘泥于既定的工作流程,依旧模仿、遵循师傅、教师“老一套”的做法,其结果是学生只知既定的工作流程,而不知如何改进工作流程从而提高工作效率。由于“双创”教育中不仅要求学生依托完整项目实施开展,同时还要求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对项目进行加工创造,因此,以“双创”教育为载体则有效地解决了上述问题。例如,在创新创业比赛中,学生需要组成优势互补的参赛队,并提出一项新颖的、具有发展前景的技术、产品或者服务,并围绕这一项目完成一份完整的项目设计方案,甚至需要创作出实物;而创业比赛还需要在此基础上,借用风险投资的运作模式,以获得风险投资为目的,完成一份创业计划甚至进行创业实践。学生们要想在创新创业竞赛中拔得头筹,赢得评审专家的认可,其项目必须具有创新性、科学性和实用性。也就是说,学生必须具备创新创业意识,以及敏锐的洞察力,能够发现市场新动向,可以将项目成果转化为可预见的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二)以学生自学为主导,强调学习的主动性。麦可思研究院的《201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8届高职高专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3.6%)远高于本科毕业生(1.8%)。这表明高职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表现出更多的主动性和“原意创业”的倾向性的特点,这为以“创新创业精神”为核心的职业素养培育提供了良好的主观条件。同时,相比于专业教育中“教师教、学生做”的职业素养培养模式,以“双创”教育为载体,更强调学生的主导地位,促进学生“自愿做”“主动学”的积极性。目前,高职院校正如火如荼地举办各类创新创业比赛和活动,参与的学生通常来自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他们因拥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和诸多新颖的想法而汇聚在一起,与志同道合的人一同自发地组建创新创业团队。在这个团队中,他们需要积极主动地与其他成员进行沟通交流,在交流过程中相互学习,不断涌现出新的想法,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但是,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问题和挫折,这些问题可能会超出自身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范围,这就需要学生们自行查阅课外资料来学习和补充相关知识。同时,他们需要发挥各自的特长和优势,团队成员之间互帮互助,团结协作,从而高质量地完成项目设计方案或项目成果,争取在创新创业活动中有更为出色的表现。这不但激发了学生发现新问题、学习新知识、探索新方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还培养了他们沟通交流、团结协作等职业素养。可见,学生从组建团队到完成创新创业成果的整个过程中,能够在自发、自愿、自主的情况下直接习得职业素养。(三)以教师指导为辅助,强调指导的差异性。在传统的职业素养培育模式中,教师身体力行、亲身示范扮演着“示范者”的角色,即教师在施教过程中向学生隐性传递着工作过程中良好的道德品质、严谨的工作态度、良好的职业习惯等职业素养。但在“双创”教育当中,教师将面临更大的挑战,他们不仅需要扮演“示范者”的角色,同时扮演着更重要的角色——“指导者”“咨询师”。在“双创”教育活动中,团队的组建、项目的申报、计划的推进、成果的参评等,尽管绝大多数情况下由学生来决定和完成,但这并不表明教师的角色在“双创”教育中不重要,而是强调教师能够在这其中起到辅助指导的作用。由于高职院校以市场为导向,其专业设置和教学结构模式体现在适应市场规则和职业能力变化的要求上,这决定了教师在“双创”教育中应更熟悉市场运行规则,更能洞察市场前沿动态、更善于对行业进行优化。也就是说,在“双创”教育中,指导教师需要拥有一定的市场前瞻性,根据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性质把握整个项目前进的大方向,帮助学生规避可能遇到的各类风险。可见,“双创”教育颠覆了传统的教育模式,真正实现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相应地,它不仅要求教师具备基本的职业素养,同时也要求教师具备创新创业精神和灵活应对的能力,能够结合市场的实时动向,根据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个性化”的差异进行“定制化”的指导。

三、高职院校“双创”教育与职业素养培育的融合路径

当前,职业素养培育路径主要基于以下四种:一是通过专门课程的开设;二是通过实践技能训练;三是通过教师的榜样示范,通过师傅的言传身教深刻领会职业素养;四是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学生耳濡目染从而习得职业素养。[3]尽管以“双创”教育为载体培育学生的职业素养有诸多优势之处,但当前高职院校的“双创”教育与职业素养培育的契合度并不高,这直接影响了职业素养的培育效果。因此,必须寻求“双创”教育与职业素养培育的契合点,探索高职院校“双创”教育与职业素养培育的融合路径,以有效地培育高职学生新时期以“创新创业精神”为核心的职业素养。(一)改革“双创”课程体系,为职业素养培育提供适合的载体。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开设了创新创业类课程。根据学生创新创业的基础和需求分群体、分层次地开设了诸多创新创业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如,创新创业基础普及类课程“创新创业基础”、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类课程“创新方法与训练”、创新创业实训类课程“创业模拟综合实训”等。这些创新创业类课程从理论到实践,可谓帮助学生实现从“创业新手”到“企业专家”,却忽视了思想意识层面的“创新创业意识”启蒙课程。这样的课程设置其逻辑是先教会学生创新创业知识和技能,而不必刻意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学生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习得创新创业精神。一项调查结果证明了笔者的观点,关于“高职学生希望开设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应包含的知识体系”的调查表明,“人际沟通与交流技巧”“创新思维类”等职业素养类课程内容成为最受欢迎的学习内容,选择比例分别占到63.09%、60.4%,而“创业开办流程”(44.97%)和“创业管理(54.36%)”等创新创业知识和技能类课程的选择明显位居其后。[4]对于学生而言,他们选择修读创新创业类课程若只是为了取得课程分数、修满学分、达到毕业要求,而对创新创业并不感兴趣,那么高职院校开设这些课程不但没有实现“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的目的,反而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因此,高职院校“双创”教育课程体系应该遵循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培育的基本规律,在课程设置上体现课程作为“双创”教育载体的核心价值,两者的关系如图1所示。首先,在“创新创业意识启蒙”阶段,课程的设置应重在帮助学生形成创新创业的基本意识,学会用创新创业的思维思考专业问题。因此,第一、第二学期的课程应以基础知识学习和思维训练为主,通过基础知识的铺垫,以及用独到的角度和方法思考一些创新创业的典型案例,从而启蒙学生的创造意识。其次,在“创新创业精神感知”阶段,学生需要由“意识启蒙”逐渐过渡到对创新创业精神内涵的具体感知,在这个过程中实质性地提升创新创业的基本技能。因此,第三、第四学期应该开设与双创能力培养直接相关的课程,如,创新方法、创业基本技能等,通过这些能力提升的课程,帮助学生丰富对“双创”的认识,建构具有个性化特征的“双创”能力体系。最后,在“创新创业精神习得”阶段,学生已经通过课程学习了与“双创”相关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具备了践行创新创业精神的基础。因此,高职院校应在第五、第六学期开设创业模拟综合实训类课程,帮助学生将抽象的知识和技能落实到真实的创业项目当中,实现对精神的习得和内化。(二)开展校企“双创”合作,为职业素养培育提供践行的平台。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的育人主体仍是学校,尽管许多高职院校都与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但企业仅仅发挥辅助作用,导致企业很少参与学生的职业素养培育和“双创”教育。[5]高职院校与企业应深化校企合作,充分利用“产学研”这一优势,共同开展“双创”教育。但是,职业素养培育和“双创”教育融合的一个重要前提是为学生提供两者融合的中介,这种中介的功能类似于“项目”。学生通过参与具有真实情境、完整目标和工作过程的一体化的企业项目,寻找到职业素养与创新创业的结合点,并充分利用彼此的优势,在达到项目目标的过程中形成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机制。所以,校企联合搭建平台,无疑是拓展了“双创”教育与职业素养培养的空间,为培养的效果增添了更多的可能。高职院校在开展校企“双创”合作、搭建平台的过程中应充分落实以下三个要点,一是要将具有典型意义和启发性较强的产品和服务作为平台育人的载体。只有产品和服务真正能体现当前产业发展的典型或最新技术,能够反映市场上真实的消费需求,才能为学生营造创新创业的真实情境,帮助它找到有价值的生长点。二是创造条件为高职院校的学生提供产品和服务进入市场的渠道。当学生真正拥有面向市场推广自身产品和服务的机会时,学生将会以企业运作的责任感评估、感受和践行职业素养与创新创业相融合的价值。三是通过制度充分保护学生创新创业的合法权益。学校和企业作为事业单位与市场主体的代表,两者尽管可以围绕“双创”开展合作,但毕竟存在目的上的错位。校企双方应在合作前做好制度层面的准备,营造学生培育职业素养的良好环境。(三)优化“双创”师资队伍,为职业素养培育提供坚实的保障。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出已有五年之久,但我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师队伍建设仍未成熟,仍存在创新创业教师专业学科背景薄弱、创新意识不强,以及学术科研能力偏低等问题。相关调查显示,超过66%的创新创业教师由辅导员和行政人员构成。[6]这些“兼职教师”大多缺乏相关创新创业知识,不了解企业的经营管理,更没有创业或投资的经历,因此,为学生提供的创新创业指导经验不足。高职院校可从以下三个方面优化“双创”教育师资队伍。首先,需要重视培养教师的创新创业精神与积极性。有调查发现,教师从思想层面转变观念重视“双创”教育,转变得越明显其行为能力和效果越好,[7]学生的创新创业兴趣与意识很大程度上源自教师的启蒙。[8]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能够积极主动地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启发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其次,为教师提供在职学习与生涯发展的平台。面对各行业技术、生产组织模式、消费模式的不断变迁,教师迫切需要了解当今高新技术发展的前沿成果,并能对行业和社会的发展趋势做出准确的判断。教师只有具备创新创业精神和灵活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才能够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创新创业指导。学校应支持和鼓励担任创新创业课程与指导的教师“双创”培训,帮助教师系统掌握创业知识、方法和流程,提升其教授创业课程、开展创业指导工作的能力。此外,针对教师缺乏创新创业实践经验的问题,学校可以鼓励教师进行创业、投资,或进入企业学习,了解市场发展的新动向,使其具备将创新创业产品与市场相结合、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能力。最后,学校可以通过引进企业兼职教师,丰富和优化学校“双创”指导团队结构,打造专兼职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师队伍。高职院校可以聘请一些高素质的投资人、创业精英、企业家、行业顾问等作为“校外创业导师”,分享创业经历,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咨询和指导。同时,学生还有机会利用校外创业导师本身丰富的资源,进行真实的项目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四)打造“双创”校园文化,为职业素养培育提供良好的氛围。高职院校开展“双创”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创新创业精神的培育,而非创业行为的孵化。[9]因此,高职院校应在思想意识层面加大对创新创业精神的关注力度,避免“双创”教育价值取向功利化。校园文化是一种隐性的教育资源,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一是将创新创业元素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借助物质环境宣传弘扬各行各业的技能大师和创新创业典型的成就与事迹,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大国工匠”的工匠精神以及创新创业的光明前景。此外应营造一种“鼓励创新创业”但也“允许失败的民主、宽容的创新创业精神文化氛围。二是将优秀企业文化元素引入实习实训基地。如,京东商城“客户为先、激情、学习、团队精神、追求超越”的企业核心价值观等,打造体现创新创业精神的职场化实习实训环境,使学生潜移默化地体验职业文化、接受创新创业精神熏陶。三是开展创新创业系列校园文化活动。高职院校学生的智能类型、知识结构和学习习惯决定了职业素养培育的最佳途径为实践活动。因此,通过开展校园“科技文化节”,结合本班本专业特点开展“一专一特色”的文化主题活动等,让学生在丰富多样的创新创业实践中体会创新创业精神的实质和价值,培育学生的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曹轶.基于创业导向的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10):79-81.

[2]匡瑛.智能化背景下“工匠精神”的时代意涵与培育路径[J].教育发展研究,2018,38(1):39-45.

[3]许亚琼.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综述[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6(2):17-20.

[4]万是明.高职院校“三融六元”一体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构建——基于中部地区高职院校“双创”教育实证调查[J].职教论坛,2018(10):147-152.

[5]王伟.“双创”背景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9,39(1):144-147.

[6]陈学军,周益发,邓卫权.高校创新创业教师队伍建设现状及建设体系建构[J].职教论坛,2017(11):29-35.

[7]陈千诰.高职教师“双创”教育能力提升路径实证分析——来自川渝12所高职院校数据[J].职业技术教育,2018,39(29):54-58.

[8]张翔,杨川.高校创新创业教师的素质要求及培育路径[J].教育研究,2018,3(5):66-69.

职业素养培育范文篇9

关键词:高职院校;就业能力;职业素养

加强大学生职业素养培育是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改变当前就业局势的重要举措。高职院校是培养职业人才的基地,将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作为重要目标,但是通过调查发现,很多高职院校在教育观念、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方面仍然没有彻底摆脱学科教学模式的影响,进而造成培养出的学生难以满足市场需求的现象。对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是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以及培养学生正确就业价值观的迫切要求。

一、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影响因素

(一)学生自我发展的能动性因素。大学生职业素养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个体因素是其中的重要一项,比如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自我控制能力、个人职业态度以及求职目标等。个体因素会被企业和相关用人单位所看重,而在判断个体因素的优劣时,一般会以学生的相关表现为依据[1]。大学生在校期间的考试成绩、获得过的证书、获得过的学校奖励都是企业或相关用人单位用来衡量大学生在校期间表现的一项重要指标。除此之外,大学生的创业经历、兼职经历是展现大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依据。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会对其未来的就业情况产生重要影响,在求职过程中,心理承受能力越强的学生越能坦然面对困境,并且能够快速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不断提升自身的抗压能力。(二)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以及人才培养体系。高职院校是开展职业教育的“前沿阵地”,其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体系会直接影响到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效果,诸如知识基础、技能水平、职业品质等。高职院校不同于本科院校的学术型人才培养,将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作为重要目标,目的是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更多冲在第一线的“劳动者”。一般来说,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是在学校中得到发展的,学校课程安排是否合理、实践教学是否落实到位等均会直接影响到职业素养的培育水平,因此高职院校必须要明确自己的定位,突出自身的办学特色,尤其是那种着力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高职院校更应该突出自己的办学特色,培养出当前所属领域所需要的高专业水平的特色人才。另外,高职院校自身的人才培养体系也对学生的职业素养有着极大的影响,如果培养体系过于单一,则难以满足学生需求,进而影响人才培养质量。(三)社会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支持和需求。在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相关的外部因素中,社会因素占据重要地位,其对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培育会产生直接影响。社会因素中主要包括企业对学生的选择、企业自身经济发展需求、企业对高职院校的支持等,其中企业对高职院校的支持包括企业和高职院校签订就业协议、企业参与课程制定、企业派遣精英担任教师等;企业对学生的选择中会涉及行业用人标准、劳动力市场变化、市场变化信号等;企业自身发展需求是否得到满足是校企合作的基础,会直接影响到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效果。除此之外,社会因素还包括行业因素、资源管理、经济形势的判断、经济发展状况,等等[2]。

二、就业能力视角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单一。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型让更多学子拥有了进入大学的机会,但伴随而来的是教学质量的不断下降。通过对多所高职院校的调查,发现人才培养目标单一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原因之一,比如有的高职院校虽然设有多个专业,但却没有针对每个专业设定具体的培养目标,而是以一个整体目标引领全局。这样一来,就会导致人才培养缺乏特色,人才培养标准单一、模式趋同。从目前情况看,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在能力水平、技术、知识以及素质要求等方面大同小异,并且人才培养方案也没有明显差异。高职院校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场所,但是很多学校却曲解了这一培养目标,出现了只重视技能培养而忽视其他方面的现象。(二)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错位。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存在着与市场错位脱节的缺陷,极大地影响了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效果。虽然当前很多高职院校已经开设了与学生职业发展以及就业指导相关的课程,但是这些课程大部分都是理论论述,不但很少涉及实践层面,而且也没有形成完整的系统。通常情况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主要是通过专业理论课程、实践课程以及实习环节来实现,但是很多高职院校没有切实基于市场需求设置课程,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了“杂而不精”的现象,即学习内容很多,但深度不足。课程设置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环节,想要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与就业能力,必须要切合整个社会的发展,从原来的封闭走向开放,以社会需求为基础,合理地进行课程设置。(三)高职院校职业指导不到位。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的高职院校基本上都开设了以帮助学生规划职业发展道路为目标的相关课程,但由于这些课程更多的是倾向理论性内容,缺乏实践内容,因此对于提升大学生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作用并不大。职业指导的作用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择业观与就业观,对于着力培养职业人才的高职院校来说,更应该将职业指导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阶段。除了开设相关课程外,高职院校还应该设立像“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学生创新创业指导中心”“学生职业服务中心”之类的职业指导机构,目的是将职业指导落实到位。但是实际情况却不尽人意,比如很多高职院校虽然设立了就业指导机构,却因为缺乏职业发展指导体系和活动计划而难以发挥应有作用;有的高职院校一味“讲求理论”,缺少针对学生特征而开展的个性化咨询指导。另外,职业指导还需要匹配相应的评价体系才能保证功能的正常发挥,但是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并没有做到这一点。

三、就业能力视角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策略分析

(一)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发展的主动意识。在职业素养培育的过程中,大学生作为受益主体,其主体意识影响力非常大,如行动意识、学习意识以及参与意识等都会影响职业素养的培育效果。在传统办学模式与管理模式的影响下,高职院校中存在严重的“被动学习”现象,逐渐抹杀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创新意识、创造意识。要想改变这种局面,首先应该从革新教育理念做起,比如教师要在教学中充分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通过加强与学生的互动,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能够积极参与到自身职业素养培育过程中;高职院校要以社会需求为依据设定教学目标,这样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加明确的职业素养培育方向,从而在自我认知、职业理解、职业定位、职业规划等方面取得良好效果。学生在职业素养培育中主动意识越强,越有利于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从而为学生应对未来更加复杂多变的就业环境提供支撑。(二)提升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度。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要与社会产业结构和分工相匹配,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社会有用之才。要想实现这一目标,高职院校必须要坚定为社会发展提供服务的决心,推动课程设置由封闭向开放转变,及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不断调整课程内容。从就业角度分析,课程设置只有满足企业需求才能提升学生就业率,因此仅仅依靠高职院校内部人员是不够的,还需要让相关企业的精英人才参与到课程设置中来,通过共同分析,研究开发出强化学生就业能力与职业素养的课程。另外,在课程设置上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充分结合,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进而有效提升实践能力。(三)完善教学实习和社会实践机制。高职院校要不断革新人才培养体系,通过教学与实习的结合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供更好的条件。实习是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不仅能强化学生社会实践的能力,还能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竞争力。高职院校应该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并确保企业的实习环节得到贯彻落实,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应用能力,而且能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问题处理能力、应变能力等。社会实践机制的落实主要通过两个步骤:一是高职院校开设社会实践课程,让学生基本了解社会实践的过程;二是丰富社会之间的组织形式,目的是满足不同学生的要求,为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提供支撑。(四)优化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就目前来看,我国高职院校的职业指导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在这样的情况下,高职院校应该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构建符合本校要求的职业指导体系。在一年级时期,主要是帮助学生清晰客观地认识自身优势和不足,而后确立短期目标或者中长期目标,逐渐形成对职业的基本认识和对自己未来职业发展的初步规划;在二年级时期,主要是以提升学生职业素质为目标,引导学生夯实自身知识基础,形成健全人格,深化其未来的职业发展;在三年级时期,主要是对学生的职业发展规划进行相关调整,并且为学生提供各方面就业信息,具体可以通过大型招聘会、就业咨询服务、专题讲座等来实现。

参考文献:

[1]王娇娇.工匠精神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16(04):69-72.

职业素养培育范文篇10

关键词:“工匠精神”;高职教育;职业素养;培育途径

一、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重要价值

1.就技艺本身来说,它不仅是“工匠精神”的主要载体,而且也属于“工匠精神”的主要表现。在笔者看来,现如今职业教育中的基本内容是技艺教学,而这也就说明职业教育主要是由一定技能或是手艺的相关教师传授给学生,以便于学生可以在社会就业,并且可以有更好的发展。而其教学内容也就是指的一定的技艺,对于这种技艺或是技术来说,想要得到十分困难,必须要通过不断的实践才可以获取到。因此,这对于技艺本身来说,它的“工匠精神”已经是一个很好的诠释。2.就“工匠精神”而言,其贯穿于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属于职业教育中的必然要求。而就教育来说,它是在社会生活的学要下所产生的,且对其根源的分析则是生产和劳动过程中进行的。在实践教育过程中,一些内容是会被传授给生产劳动经验、劳动规则、生产习惯的,但是这些内容就是职业教育的种子。因此,对最早期的人类教育来说,最基础的内容也就是职业教育。换言之,教育的起源也就是职业教育的起源。职业教育的定位一直是对技艺的传授,而且在封建社会与封建社会之前,职业教育都主要是以学徒的形式存在的。它主要培养的都是手工业与商业领域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例如“百工”这种技艺,这种技艺是以父子传授的形式而存在的并不会外传,在百工掌握了有关手工技艺后,奴隶就会被指导从事与之有关的生产劳动。就“百工”教育来说,父子传承是它的主要模式,基本上也是整个封建社会的模式,而且这也是古代技艺教育的重要特征。3.在当前的职业教育中融入“工匠精神”是一项重要的要求。从目前的实际现状来看,高职教育往往都是较为注重技能教育,但是通常会忽视对职业素养与人文精神的培育。这种情况将会使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容易变为高技术而低素质的工作人员,而这也就脱离了教育的本质。因此,将“工匠精神”融入到当前的高职教育过程中,既可以让学生拥有工具性能力,同时还可以拥有一定的精神资源,从而可以真正地理解到技术技能的本质。

二、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中的影响因素

1.目前,虽然已经有许多的大中型企业认识到“工匠精神”的重要作用,并且也已经非常重视工匠的作用,但是依然有许多的企业,尤其是小型和微型企业经常会忽视掉工匠的特长。目前,工匠所做的工作大部分均不属于工艺化和精细化的生产,而依旧是以传统且简单的手工劳动为主。有很多企业在招聘工人时会直接从农村招聘,之后再安排老工人来带领新工人,在经过一两天的培训后便可以直接上岗工作。而究其原因则是对企业而言,选择低技能员工的成本会很低,尤其会比购买和使用机器的成本还低。2.工匠精神虽然有着独立的内涵,但是与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职业素养也存在着许多内在联系,其中包含有钻研精神、敬业精神、研究性学习习惯等,并且这些都会对培养“工匠精神”有着直接性影响。对于大多数的高职学生来说,自己主要在主动学习习惯和刻苦学习精神及钻研等方面相当对比较欠缺,而且在遇到问题之时,缺少足够决心、信心和毅力来解决问题,最终这些都会使“工匠精神”培养的难度加大。

三、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途径

1.在中国古代,许多工匠师用高超的技艺给社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对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如鲁班大师对我国建筑行业与建筑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影响,进一步丰富与改善了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另外,富兰克林和爱迪生等人用独特的“工匠精神”来发明和创造,从中获得了许大量的研究成果,并且对世界的发展发挥了极大的推进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工匠精神”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职业素养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到“工匠精神”的作用和地位,同时及时对“工匠精神”的知识有所认识,在融入“工匠精神”方面,必须提高对有关设施的建设,结合当前社会产业发展的实际状况,构建多种类型和多功能的学生服务平台。2.工匠精神是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而渐渐形成的,学生毕业参加工作必须具备一定的相关知识和技术技能,而如果将“工匠精神”融入到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过程中,则必须要具备更多的相关知识,同时还会对技术和技能的要求更高。所以,在实际教学时,学生必须掌握完整的产业链知识和技术技能,并且通过对其学习、研究和思考后,让学生了解到整个产业链中的不同节点所生产的工艺和产品性能,了解到产品改革与产业发展的方向,了解到工艺历史文化形成的感受,最终深刻地体会到“工匠精神”。3.积极培养学生高尚的精神境界。首先,在对高职学生培养职业素养时,要结合“工匠精神”,培养学生不注重名利品质和专一执着的信念。在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过程中,敬业精神和信念是其基本内容,而且这也是培养工匠精神的基本要素。其次,教导学生在追求过程中要学会创造快乐,乐于追求。对任何人来说,他们的快乐不仅是对物质的占有和享受,还将在实际工作中获得,这会使人们感到更加舒适。在实际工作中,追求精神工艺技能,使产品具有更高的水平,既是高质量的快乐,也是高品质的享受。在“工匠精神”的培养过程中,教师需要让学生对追求中得到快乐和快乐中不断追求的含义有所理解,让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在对精湛技艺的追求过程中真正感受到“工匠精神”,最终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四、结语

总而言之,当前对高职学生教育时,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对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并且为学生在未来能更好地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对当前高职学生培养职业素养过程中,教师需要将“工匠精神”融入,通过有效途径科学地培养“工匠精神”,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并且为学生在未来工作中打下良好基础,使得学生的职业生涯可以获得更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阳桂桃.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推进途径探索[J].中国培训,2016,(12):15-16.

[2]王丽媛.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职教论坛,2014,(22):6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