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素养创新范文10篇

时间:2023-10-02 16:09:48

职业素养创新

职业素养创新范文篇1

关键词:高职院校;秘书;职业素养;创新意识

一、秘书职业素养与创新意识的重要性

新时代高职院校秘书工作是一个高度密集的领域,对秘书工作的职业素养要求也越来越高,客观上要求我们在培养秘书人才时必须重视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目前通过各领域的专家学者们研究,提出了国内比较新的一种关于秘书职业素养与创新意识的见解,伴随着这些思考,许多符合信息时展的新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随即产生,并普遍受关注。在秘书理论与实务研究和秘书专业知识的传授中,对秘书人员的要求仅仅是了解和掌握一般的秘书工作的知识,没有上升到“职业素养”的高度认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在秘书工作领导的广泛应用,使秘书工作的认可越来越高。因此,研究秘书职业素养和创新意识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高职院校秘书工作现状分析

通过对高职院校秘书文献查看和调研研究,结合本课题实际,秘书人员对岗位不明确、自我定位、工作素养、工作积极性、专业知识、工作创新意识和执行能力等存在不足之处。众所周知,高职院校秘书人员需要较强的责任心和服务意识,特别是民办高职院校工作强度大,从而更全面要求秘书人员需要具备综合职业素养和创新意识。(一)职责不明确,职业意识淡薄。秘书人员的工作内容和职责主要服务于领导。由于高职院校办学时间短,领导工作方式方法各异且流动性强,导致秘书身兼多职,对待工作草率,思维模式死板,处事被动,工作态度不端正,服务意识有待加强。同时,在秘书人员配备上领导不重视,秘书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未能做到让领导放心,同事满意,对自己工作职责模糊不清,自我定位不清晰。(二)非专业出身,秘书执行力欠佳。据调查表明,高职院校秘书大多数是刚毕业的年轻女教师且并非文职专业毕业,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选择高职院校秘书工作。许多人想借助这个平台作为过渡期考事业单位、考研和评职称等,导致频繁出现的教学事故可以看出专业知识不扎实,秘书执行力和理解力有待提高,由此可见高职院校秘书人员缺乏耐心、细心和恒心。(三)管理不周全,素养与创新力差。秘书人员在高校管理活动中形成的文书、图表、PPT、数据和录像等是高职院校秘书工作的重要环节,这是秘书日常基础性和规范性的管理工作。由于秘书管理能力和素养意识差,没有履行职责,没有养成建档立卷的习惯,工作质量和效率较低,缺乏创新工作思维。遇上级领导检查,秘书往往匆匆忙忙补充材料,导致管理不规范,严重影响了学院文书工作的有序发展。

三、提高秘书职业素养与创新意识

秘书职业有特定的服务对象,专业化程度更高。因此,对秘书人员的素质也提出更高的要求。秘书工作者应该同时具备思想素养、知识素养和能力素养这三个方面的能力素质。作为秘书人员,要时时关注社会、经济的动态,把握一个时期的中心,明确当前提倡什么、反对什么。除此之外,秘书人员还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工作责任感。秘书人员的业务能力包括表达能力、管理能力、调研能力、应变能力和操作能力等。秘书与领导的关系有别于普通的同事关系,这种关系处理的好坏事关全局工作的开展和秘书工作的成败。(一)加强秘书思想政治职业素养。高职院校秘书人员应有坚定的政治立场,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在工作中接触到学院不同层次的文件,要保证忠于职守、爱岗敬业。思想上要热爱党的教育事业,加强思想素质的提高,提升业务水平,与时俱进。全心全意为学院服务,真正做到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精神。秘书人员应具有良好的精神风貌,刻苦钻研,强化创新能力和意识,才能使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二)培养“要我做—我要做”的综合能力。随着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不断发展,秘书人员应培养自己工作的积极性,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履行职责。通过日常工作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转变工作态度,杜绝存在“做中学”的现象,应该培养从领导“要我做”向“我要做”的发展趋势。积极面对工作中的各种不定因素,积累经验,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培养综合能力,提高自我调节意识。(三)优化工作质量,增强创新意识。当今“大数据”时代,秘书人员应加强分析能力、开展职能创新、服务创新和业务创新。通过优化信息结构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数据支持是秘书人员必备的能力,对高校有着非常显著的作用,秘书人员需要有高度的领悟能力。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信息化、自动化对高校秘书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秘书人员必须扩大自己创新能力的范围,化被动为主动,改变工作态度,致力于解决实际问题。要从服务方式的创新到服务质量的提升,以让领导放心、同事满意为标准开展工作。在服务意识方面要有主动服务和超前服务的意识,应用现代化的眼光了解工作的规律性,积极探索秘书工作对领导和同事的融洽性。实现秘书管理工作改革,提高秘书人员工作质量。

综上所述,秘书人员对待工作应一丝不苟,加强理论学习并运用于实践,未来高职院校对秘书的工作要求越来越高。秘书应为适应新时代高职院校美好前景的发展做充分的准备,才能推动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发展,秘书必须有超乎发展趋势的综合能力才能在面对严峻的职业挑战中脱颖而出,才能在秘书职业生涯中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将秘书职业素养与创新意识的工作思路和方法进行结合,才能使对创新意识淡薄的人员有所启发。促进高职院校秘书人员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不断加强综合素质。因此,高职院校秘书职业素养和创新意识探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冯海群.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素质人探究[J].改革与开放;2013年14期

[2]曾文鑫.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素养研究[J].广东教育(职教版),2016

[3]冯静颖.高校行政管理岗位任职资格体系的构建[J].中国高教研究,2012

职业素养创新范文篇2

关键词:电子实训;教学改革;职业素养

高职教育主要培养从事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的高技能人才,为适应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模式和教学模式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教学改革是实现专业教学向能力本位转变的迫切需要。《电子实训》课程作为最贴近企业工作岗位的实践课程,肩负着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行为、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的重要使命。

1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必要性

2015年大学毕业生约有749万人,毕业人数日趋增多,职业环境日益复杂,就业形势越加严峻,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选拔标准也发生着悄然改变,主要体现在,“重素质胜过重知识,重人品胜过重文凭,重能力胜过重学历”[1],也就是说企事业单位更注重一个人的自我管理技能和可迁移技能胜过专业知识技能,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和职业素养以满足企业对人才需求。根据“素质冰山”理论,一个人的素质就像浮在水面的冰山,表征大学生的形象、资质、知识、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等方面的职业素养是浮出水面1/8的显性素养,显性素养仅代表表层的特征,是容易习得、培养和改变的,而表征一个人潜在特质的动机、意愿、态度、责任心和价值观等才是决定一个人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是冰山水下的7/8的隐性职业素养,体现在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作风和职业态度方面,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共同构成了一个职业人所应具备的全部职业素养,所以如何发掘学生隐性素养,培养其积极的工作态度和较高的道德修养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电子实训作为最接近企业生产过程的实践课程,在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以加强职业素养为核心,着眼于整座“冰山”,以工作过程为主进行电子实训教学,以培养显性职业素养为基础,重点培养隐性职业素养为目标,才能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这是必然的趋势。

2基于职业素养创新电子实训模式

2.1创新教学模式

由于传统教育模式,缺乏市场导向机制,高等教育与市场需求存在一定的距离,再加上教师的科研能力提高并没有带动教学质量的提升,致使学生在接受传统高等教育后在就业市场上并没有受到欢迎,这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制约学生发展的瓶颈。如何培养既有大学学历,又有高端技术岗位所需要的实际工作能力和良好职业素养的高素质人才,是我们课题研究的重点。在电子实训课程中,采取“职业素养导向、任务驱动、工位化管理、项目化教学”的工作过程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具体的工作任务驱动和实施(例如以功放、收音机、数字钟、充电宝、电话机和玩具小汽车等具体项目产品为依托),努力为学生营造一种比较接近实际生产的操作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通过对不同产品电路的制作与调试,使学生加深对相关理论知识内容的理解与应用,进一步提升职业技能,加强了教学效果(学生部分作品如表1所示)。同时,要求学生在装配电路前要明确电路原理,做到“做前有所知、做有所依”,也就是要充分掌握理论基础知识,装配调试中遇到问题,先要通过小组讨论、查询资料等方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渠道解决问题排除故障,达到“做中有思、做毕有果”的目的[2]。此外,在工作过程的电子实训中,要将每个工位人员的责任明确化,确保全员参与、执行,采用7S管理方式管理学生,实训前要进行整理、整顿,区分本项目用到和不用的电子元器件与工具,并明确SOP操作流程;实训过程要节约耗材、保持秩序井然有序,具有较强安全意识;实训结束要进行清洁、清扫、保养工装仪器,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以职业素养培养为核心,以企业作业标准来要求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2.2更新教学内容与教材

基于职业素养的电子实训教学内容设计,以具体工作任务为载体,将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为若干完整的项目,以实际项目的分析、研究、设计、制作和调试进行教学,学生以每个团队占用一个工作岗位的形式完成项目任务,在每个具体任务中将相关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融为一体,真正做到“学、做、用”一体化,通过每个项目的强化训练,提升学生的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素养。教学内容选取充分结合教学实际的需要,具有前瞻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教学项目以新颖实用的电子产品展开。例如“60S旋转电子钟”项目,是通过编程和焊接组装具有调时、定时和秒旋转功能的电子钟表,该项目融合了C语言编写AT89C2051程序的单片机知识,以及利用两片CD4017和一片6反相器,CD4069采用“纵横双译码”的数字电路知识,以及操作中进行贴片元件焊接的焊接技术,最后进行电路调试排故,将丰富知识点巧妙地整合运用到一起,有助于对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提高学生综合知识运用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寓教于乐。电子实训教材采用由学院长期从事一线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理念先进的教师主编,充分结合高职学生自身特点与知识架构编写实用性、操作性强的教材,教材结构安排合理,由浅入深,内容涉及知识点较多,选用产品新颖,能够将理论知识融入到当前最新电子产品的装调中,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学思结合、学以致用的理念,以具体电子电路和电子产品为项目展开教学,主要包括基本技能实训(30学时)、单元电路装调(30学时)、整机装配(30学时)和综合创新实训四大模块(30学时),具有适合提升高职学生动手能力和职业素养的特点,适用于电子信息专业、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汽车电子专业、光伏专业和航空电子设备维修专业等学生电子实训;在内容选取方面,贴近工厂最新生产工艺,更新了传统电子实训教学内容;在评价方面,引入“7S”管理理念,更加科学合理,达到“学做一体、真事真做、真岗真干”的目的,充分突显高职电子实训实践技能为本兼顾职业素养培养的特色。

2.3尝试师徒制模式

正如石伟平教授所讲,“无论教学内容如何先进,与生产服务第一线所应用的最新技术、最新工艺相比,总是有距离的;无论教学设备如何先进,与工业企业先进的最新机器、最新生产线相比,总是有距离的;无论学校的专业教师技能水平如何高,与生产一线的技术专家、操作能手比,总是有距离的。”不可否认,学校培养和企业需求总是有一定的距离,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就要充分利用企业优势,依靠企业的技术力量,采取校企资源共享、招生与招工相结合、校企双导师的培养方式。这样,学生就能够在校学习基本理论和技能,同时也能够在工厂不断学习企业的新工艺、新技术,学生就业方向也会进一步明了,通过这种在校有老师辅导、在工厂有师傅指导,生产过程与教学过程相融合、学习场所与工作场所紧密结合的学徒制模式,让学生在电子实训中进行基本操作技能训练,在企业进行先进技能培训,最终达到在岗培养,在岗成才的目的[3]。

3不断提升学生职业素养、深化电子实训改革的建议

培养大学生职业素养不是学校、学生和企业哪一方能够单独完成的,而应由几方共同协作,实现共赢。为了调研电子实训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情况,更好对比分析融合职业素养培养内容前后的实训效果,课题组在2014-2015学年第2学期对进行电子综合技能实训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132011班(24人)、132012班(21人)和132013班(26人)和光伏太阳能专业的132051班(19人)共90人进行了问卷调研,这些班级的共同特征是:在进行电子实训教改模式前都进行过电子基本技能实训,在探索电子实训教改过程中进行了电子综合技能实训,所以由于亲历了教改前后的教学模式变化,对问卷的分析会更客观。设计问卷时主要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探索学生对电子实训的诉求,例如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对实训模式变化的感受、对电子实训未来的建议等等,每个题目都采取多选的形式,调研问卷如图1所示。

3.1不断深化电子实训教学改革,提高学生职业素养

尽管通过电子实训教学改革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从授课教师的讨论中也发现学生的纪律和精神风貌以及学习态度等都有显著改善,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需要继续强化。在课题组设计调查问卷中设置了题目(第“16”题),“您觉得在电子实训中还需要加强培养学生哪些方面能力?有67%学生选择“专业知识”,有56%学生选择“实际操作”,有79%学生选择“社交能力”,有91%学生选择“协调能力”,有87%学生选择“创新能力”,有85%学生选择“学习能力”,有89%学生选择“心理素质养”,如图2所示;在问卷第“9”题,“您认为电子实训为解决就业难提供了哪些帮助?选择“提高专业技能”的占98%,选择“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占90%,选择“培养了严谨的职业态度”占87%,选择“增加就业信息来源”的占28%,选择“培养团队协作精神”的占95%,如图3所示。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认为在电子实训中还应该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心理素质、学习和协调能力的培养,电子实训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主要阵地,应当成为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心理素质和创新精神的摇篮,所以我们要创设各种机会,鼓励学生勇敢主动参与,尽量激发出他们创新智慧的火花。同时,电子实训在学生求职择业方面做得还不够,这就要求我们在今后的电子实训中应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大对大学生进行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择业方法与择业技巧指导的力度,帮助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认真思考和规划,使学生在电子实训实践中不断修正自己的人生观和就业观[4]。

3.2引导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合理定位,树立正确的择业理念

在问卷中第8题设计了“您认为在电子实训中,培养学生哪方面的职业素养很重要?”其中96%学生选择“职业技能”,100%学生选择“职业道德”,98%学生选择“职业思想”和97%学生选择“职业行为习惯”,如图4所示。说明学生认为在电子实训中不但要培训学生的知识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态度和行为习惯。职业技能和行为等显性职业素养比较容易通过教育和培训获得。学校的教学及各专业的培养方案都是针对社会需要和专业需要所制订的,旨在使学生获得系统化的基础知识及专业知识,强化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认知和运用,培养其学习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要引导大学生积极配合学校的培养计划,认真完成学习任务,尽可能利用学校图书馆、实验室和技能竞赛等教育资源获得知识和技能,为将来职业需要做好准备。同时,学校也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作风等隐性素养,主要体现在独立性、责任心、敬业精神、团队意识、职业操守等方面,隐性素养是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核心内容。据课题组对毕业生追踪调查发现,不少大学生在工作中会表现出缺乏独立性、爱出风头、自我意识强、团队意识弱、不愿下基层吃苦等现象,在隐性素养方面有待提高,这也成了学生未来职业生涯中最大的绊脚石[5]。另外,在大学生求职择业过程中,用人单位最看重的也是毕业生综合素质,在这方面学生和企业的观点是一致的。例如,在问卷第“3”题,“您认为现在用人单位看重的素质是(),”有98%学生选择“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能力”,有95%学生选择“沟通能力创新能力”,有87%学生选择“时间管理解决问题能力”,100%学生选择“团队协作能力”,97%学生选择“专业技术能力”,92%学生选择“社会交往能力”,100%学生选择“社会经验”,81%学生选择“学习成绩”,如图5所示。也就是意味着,大学生也明白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使自己变强大了,才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这就要求高职学生在校期间除了学好理论专业知识外,还要强化电子实训实践,从知识学习、科研活动、社团活动、创业大赛等多个方面来培养自己的全面素质。

3.3用人单位应加强与高校的联合,实现双赢

为了调查学生主体对电子实训培养模式还有哪些建议和想法,在问卷第“17”题设计了“您认为电子实训中,还应通过什么途径来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养?”有84%学生选择“工学交替实训模式”,有96%学生选择“师徒制的培养模式”,100%学生选择“聘请企业工程师参与指导实训”,86%学生选择“提供相关岗位职业信息”,如图6所示。通过调研结果,发现学生还是很渴望有企业工程师参与指导实训,这样学生就可能在学校学习到企业先进的技术、工艺和文化。这就要求电子实训在今后的方向可以考虑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积极组织师生去企业调研实习,学习电子行业的最新技术和管理模式,还要定期聘用企业一线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工程技术人员来校对学生现场培训和教学,同时,为了使教学能紧密贴近企业的生产实践,也要充分结合企业的优势,让企业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技能实训设备,让学生在企业有机会觅得一位师傅进行校外指导,在学徒期间,充分突出企业起主导作用,使学徒能够在岗学习[6]。这样,通过有效整合企业资源,尝试师徒制培养模式,不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企业“用工荒”的压力。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是目前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需要大学生、高校和企业三方面的协同配合才能有效完成。

4结语

通过学院电子实训教改研究发现,创建一种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的项目化教学实训模式,紧密与企业合作、尝试师徒制模式,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高职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但是由于时间和条件所限,该研究主要针对在读学生进行分析,对毕业生追踪调查还存在不足,为了更全面了解学生毕业后职业生涯成功与否的相关职业素养,后续会继续深入企业对毕业生进行调研,同时,为解决就业问题,电子工程学院会不断探索、完善订单班培养模式,以便更好的服务于学生、服务于企业,真正实现学生就业“零距离”。

参考文献:

[1]张振伟,叶雅雅.基于职业素养视角的高职教育课程改革探究[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4,(1):68-72.

[2]周谟彦.在高职电子实训课程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8,(7):49-50.

[3]赵鹏飞.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实践与认识[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1):150-154.

[4]马丽.职业院校电子技能实训教学现状及对策[J].职业,2013,(33):69.

[5]范晓娟.强化电子实训教学中的规范性,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4,(4):20.

职业素养创新范文篇3

关键词:中职学生;酒店管理;职业素养;教育创新

0引言

酒店是为客户提供舒适、安全、能够进行短期休息或者睡眠场所的一种商业机构。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酒店这一行业也在蓬勃发展,相关管理人员吸收国外酒店的先进管理经验同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对我国酒店行业进行不断变革与创新。一个酒店要想得到可持续的发展,就必须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管理团队。当前,我国各个中职院校都注重提高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师在开展相关教学活动时,从各个环节对学生展开职业素质教育,不断创新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模式,以便于在最大程度上促进学生综合职业素养的提升。中职院校及其相关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师通过一系列途径使学生在迈入工作岗位后能够更好地适应相关工作,满足酒店的用人标准,不断提升自身的服务质量,促使酒店的经济效益实现最大化,进而促进我国整个酒店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接下来笔者就中智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创新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1中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激烈的市场竞争不仅存在于各个行业之间,而且还存在于各个行业的内部,竞争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行业与企业的发展与进步。各个行业之间进行竞争的核心是产品质量的竞争,酒店这一行业以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因此,酒店之间的竞争核心在于其所提供服务质量的竞争,实质上是指酒店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的竞争。酒店行业的相关从业人员要具有较强的敬业精神与团队精神、较高的服务意识、优良的品质以及较强的职业素养等。酒店基层员工与中高层管理人员还要加强彼此之间的协调与配合,从而打造一支具有较高职业综合素养的酒店团队,进而在最大程度上增强酒店行业的影响力和竞争力。随着酒店这一行业竞争的不断激烈化,我国的各个酒店企业逐步重视分析我国酒店行业的整体情况,不断加强对酒店客户需求与酒店发展环境的分析与研究,注重树立酒店的品牌,努力为客户提供更好、更完善的服务。面对这样激烈的竞争环境,酒店行业要想得到长足的发展就必须依靠专业性较强的管理人员。因此,中职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教师在开展相关教学活动时要注意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工作,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为酒店行业储备一定的人才,进一步提高酒店的管理水平,为酒店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进而推动酒店整个行业的发展与进步,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酒店行业与旅游行业是密不可分的,二者对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在中职院校酒店专利专业中开展职业素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这一专业的教师来说要不断革新自身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为我国酒店行业的发展培养出一支高素质的人才团队,从而促进我国酒店行业的长远发展。

2中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现状

高素质管理人才是酒店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一方面要求酒店相关工作人员具备较强的工作能力,另一方面要求酒店相关工作人员具备良好的职业综合素养以便满足职业要求。但是当前大部分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其学习过程中往往对理论知识与职业素养的提升缺乏兴趣,仅仅注重职业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的提升。中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师教学理念较为传统,盲目追求就业率,在开展相关教学活动时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而忽视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上的指导。在这样的教学理念和学习方式下,只能在短期内弥补酒店行业从业人员的缺失,无法从长远上为酒店行业供应高质量的人才,进而影响了酒店行业的发展与进步。在这种教学思想的指导下,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不可能有很大的提升,对学生进入工作岗位也将产生较为不利的影响。

3中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创新

3.1提高专业教学质量

当前在我国学校与企业之间进行合作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教师在开展相关教学活动时,要格外注意增强教学的专业性,这是从根本上提升中职院校学生综合职业素养的重要途径。学校与企业之间进行合作,开发相关的实践课程,这一方式能够使学生通过参与教学活动提升自身的综合职业素养。教师在开展相关教学活动时,应当确立明确的课程标准,不断创新与改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创设科学合理的教学情境。教师在教授专业课程时,应当通过导入案例、任务驱动以及转换角色等方式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同时,教师还要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给学生传达有关职业理想的概念,以便于不断提升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等,将每一次课堂中都融入职业素养教育。中职院校要想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就必须与企业进行合作,两者进行合作以便于加强学生的专业知识与职业素养的教育。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可以定期或者不定期聘请当地知名酒店的高级管理人员以及技术人员开展讲座活动,并参与相关的课堂教学活动,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学校和企业合作举办的项目中,使学生能够将课堂中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具体的实践活动中。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接收到的不仅仅是专业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能够使学生亲身感受到酒店行业的氛围,加深学生对酒店行业的认识与理解。

3.2尽可能多地开展课外教学活动

中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师如果反复对学生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就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感,因此,教师要想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单单通过平时的课堂教学活动是无法实现的。除了开展课堂教学活动之外,教师还可以在课堂教学之外开展一些与提升学生综合职业素养的课外活动。例如,可以在每年的开学季,带领酒店管理专业的新生参观相关的合作酒店,使学生能够在参与课堂教学之前充分体会酒店行业的职业标准,激发新生学习相关知识的积极性。在参观酒店的过程中,学校可以请酒店相关技术或者管理人员为新生讲解酒店对于人才的要求、自身的工作经验以及这一行业的发展前景。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让新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进行初步了解,促使学生确立自身的就业目标。同时,还可以将一个班级或者一个年级作为单位,定期或者不定期开展相关活动以便于不断提升学生的职业综合素养。例如服务礼仪风采大赛、形体表演、专业知识技能大赛以及演讲比赛等丰富多彩的竞赛类活动。此外,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之余,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的社团活动、假期社会实践活动以及联谊活动等,为学生营造一种交流合作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与积极性,以便于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

3.3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提升教学质量的首要保证是创建一支高水平的教师团队,因此,学校应该不断加强酒店管理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促使这支队伍整体上提升专业素养、管理能力、教训能力等,引导教师加强对学生的监督和教育,不断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要想确保这一目标的顺利实现,学校应该逐步发展和完善自身的教育改革体制,一旦有教师入职,就要为其制定一系列系统的教学制度,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同时,还要定期或者不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培训,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此外,辅导员要及时高效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为学生解决生活上或者学习上的难题,不断提升学生的职业综合素养。

3.4组织技能大赛检验学生学习成果

素养的养成是一项长期的工程,能力的提升也需要不断进行训练。在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实训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技能大赛又是检验学生实训成果的有效途径,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组织的技能大赛,另一方面还要鼓励学生参与省级比赛或者部级比赛。教师要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详细观察与记录,以便于能够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学生通过多次参与比赛,可以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不断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使学生在走入相关工作岗位后能够很快地适应工作环境。学校应该结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了解学生的优势与不足,引导学生参加相关的专业技能大赛,不断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综合素养。

4结束语

进入21世纪,教师和学生在开展相关教学活动时都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教师通过不断革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以促进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学生通过对自身学习方式的创新不断提升其学习能力。创新是发展的前提,中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师应当不断革新自身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以便于更好地为学生呈现相关专业知识,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职业综合素养,更好地满足酒店对人才的需求,进而促进酒店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白玛玉珍.浅析中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创新[J].发现,2017(8X):128-128.

[2]张莹.浅析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J].经营管理者,2017(11).

职业素养创新范文篇4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职业素养;内涵;特征;融合路径

职业素养是人们在职业世界中所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它关系到个体职业生涯的发展。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的到来,当下社会对于未来劳动者的职业素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2012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指出“高职教育要重点培养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这为高职院校在“众创”时代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指明了方向;2018年,国务院下发的《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指明要“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可见,以创新创业为表征的创造性元素已经在人才培养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位置,结合“双创”这一大背景深化对职业素养内涵与培养的认识。因此,在理清新时代背景下“职业素养”内涵基础上,指出以“双创”教育为载体培育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模式特征,进而探讨“双创”教育与职业素养培育的融合路径。

一、“双创”背景下职业素养的新内涵

(一)传统的职业素养内涵。职业素养可划分为通用职业素养和专用职业素养,前者是指作为一名合格职业人所应具备的基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等;后者则是本行业特定的职业素养的体现。在传统的职业素养培育中,为了迎合“刚性化”“单一流水”的机器大生产方式,高职院校更为强调培育学生对某种具体职业和岗位的熟悉程度及其胜任力,[1]而形成既定的职业品质。具体来说,传统的职业素养常常指的是人们在职业过程中的规范和要求,如,爱岗敬业、吃苦耐劳、责任心强、遵守操作规范、守时、细心等,因此,传统的职业素养培育以“遵守规范要求”为核心,培养目标呈现出“标准化”的特点,具有较强的确定性。但机械制造加工行业从业者如何提高工作效率?餐饮行业从业者如何研发新菜品?设计行业从业者如何根据顾客需要进行“个性化”的产品定制?完成这些工作则需要从业者具有创新创业精神以在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中处于不败之地。可见,传统的以“遵守规范要求”为核心的职业素养已无法满足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二)职业素养内涵的新发展。随着“众创”时代的到来,使得“创新”不再仅是科学家、工程师们的专利,“创业”也不再仅是“资本家”们的特权,在产业链中产品设计、生产、制造、销售、管理等每一个环节的从业人员都有可能进行创新或创业。2015年6月,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表示“要通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真正推进中国制造的智能转型”,尤其是“柔性化”生产、“个性化”定制等生产方式的转变,对劳动者的职业素养提出新的要求。也就是说,国家当前急需一大批能够引领技术革新的大国工匠和一大批能够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创业人才。因此,高职院校职业素养的培育不能仅满足于培养学生成为一名能够熟练地进行标准化操作、遵守工作规范的合格工人,更应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即应从培育学生以“遵守规范要求”为核心的传统的职业素养转变为以“创新创业精神”为核心的新时代职业素养。以“创新创业精神”为核心的职业素养,一方面,要培养学生“外创业”意识,即学生需在复杂、易变的时代环境中具备随机应变的能力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能够开辟新的市场、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创造新的企业、岗位、业务;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内创业”意识,即在工作岗位上通过创新方法、改进方式来提升工作效率。[2]

二、高职院校基于“双创”教育培育学生职业素养的模式特征

(一)以完整项目为载体,强调项目的创新性。目前,高职院校的专业教育不论是在学校场域还是工作场域中,都强调以工作任务为核心,围绕典型产品或服务实施项目化的课程与教学。与此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学生被拘泥于既定的工作流程,依旧模仿、遵循师傅、教师“老一套”的做法,其结果是学生只知既定的工作流程,而不知如何改进工作流程从而提高工作效率。由于“双创”教育中不仅要求学生依托完整项目实施开展,同时还要求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对项目进行加工创造,因此,以“双创”教育为载体则有效地解决了上述问题。例如,在创新创业比赛中,学生需要组成优势互补的参赛队,并提出一项新颖的、具有发展前景的技术、产品或者服务,并围绕这一项目完成一份完整的项目设计方案,甚至需要创作出实物;而创业比赛还需要在此基础上,借用风险投资的运作模式,以获得风险投资为目的,完成一份创业计划甚至进行创业实践。学生们要想在创新创业竞赛中拔得头筹,赢得评审专家的认可,其项目必须具有创新性、科学性和实用性。也就是说,学生必须具备创新创业意识,以及敏锐的洞察力,能够发现市场新动向,可以将项目成果转化为可预见的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二)以学生自学为主导,强调学习的主动性。麦可思研究院的《201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8届高职高专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3.6%)远高于本科毕业生(1.8%)。这表明高职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表现出更多的主动性和“原意创业”的倾向性的特点,这为以“创新创业精神”为核心的职业素养培育提供了良好的主观条件。同时,相比于专业教育中“教师教、学生做”的职业素养培养模式,以“双创”教育为载体,更强调学生的主导地位,促进学生“自愿做”“主动学”的积极性。目前,高职院校正如火如荼地举办各类创新创业比赛和活动,参与的学生通常来自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他们因拥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和诸多新颖的想法而汇聚在一起,与志同道合的人一同自发地组建创新创业团队。在这个团队中,他们需要积极主动地与其他成员进行沟通交流,在交流过程中相互学习,不断涌现出新的想法,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但是,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问题和挫折,这些问题可能会超出自身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范围,这就需要学生们自行查阅课外资料来学习和补充相关知识。同时,他们需要发挥各自的特长和优势,团队成员之间互帮互助,团结协作,从而高质量地完成项目设计方案或项目成果,争取在创新创业活动中有更为出色的表现。这不但激发了学生发现新问题、学习新知识、探索新方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还培养了他们沟通交流、团结协作等职业素养。可见,学生从组建团队到完成创新创业成果的整个过程中,能够在自发、自愿、自主的情况下直接习得职业素养。(三)以教师指导为辅助,强调指导的差异性。在传统的职业素养培育模式中,教师身体力行、亲身示范扮演着“示范者”的角色,即教师在施教过程中向学生隐性传递着工作过程中良好的道德品质、严谨的工作态度、良好的职业习惯等职业素养。但在“双创”教育当中,教师将面临更大的挑战,他们不仅需要扮演“示范者”的角色,同时扮演着更重要的角色——“指导者”“咨询师”。在“双创”教育活动中,团队的组建、项目的申报、计划的推进、成果的参评等,尽管绝大多数情况下由学生来决定和完成,但这并不表明教师的角色在“双创”教育中不重要,而是强调教师能够在这其中起到辅助指导的作用。由于高职院校以市场为导向,其专业设置和教学结构模式体现在适应市场规则和职业能力变化的要求上,这决定了教师在“双创”教育中应更熟悉市场运行规则,更能洞察市场前沿动态、更善于对行业进行优化。也就是说,在“双创”教育中,指导教师需要拥有一定的市场前瞻性,根据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性质把握整个项目前进的大方向,帮助学生规避可能遇到的各类风险。可见,“双创”教育颠覆了传统的教育模式,真正实现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相应地,它不仅要求教师具备基本的职业素养,同时也要求教师具备创新创业精神和灵活应对的能力,能够结合市场的实时动向,根据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个性化”的差异进行“定制化”的指导。

三、高职院校“双创”教育与职业素养培育的融合路径

当前,职业素养培育路径主要基于以下四种:一是通过专门课程的开设;二是通过实践技能训练;三是通过教师的榜样示范,通过师傅的言传身教深刻领会职业素养;四是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学生耳濡目染从而习得职业素养。[3]尽管以“双创”教育为载体培育学生的职业素养有诸多优势之处,但当前高职院校的“双创”教育与职业素养培育的契合度并不高,这直接影响了职业素养的培育效果。因此,必须寻求“双创”教育与职业素养培育的契合点,探索高职院校“双创”教育与职业素养培育的融合路径,以有效地培育高职学生新时期以“创新创业精神”为核心的职业素养。(一)改革“双创”课程体系,为职业素养培育提供适合的载体。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开设了创新创业类课程。根据学生创新创业的基础和需求分群体、分层次地开设了诸多创新创业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如,创新创业基础普及类课程“创新创业基础”、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类课程“创新方法与训练”、创新创业实训类课程“创业模拟综合实训”等。这些创新创业类课程从理论到实践,可谓帮助学生实现从“创业新手”到“企业专家”,却忽视了思想意识层面的“创新创业意识”启蒙课程。这样的课程设置其逻辑是先教会学生创新创业知识和技能,而不必刻意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学生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习得创新创业精神。一项调查结果证明了笔者的观点,关于“高职学生希望开设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应包含的知识体系”的调查表明,“人际沟通与交流技巧”“创新思维类”等职业素养类课程内容成为最受欢迎的学习内容,选择比例分别占到63.09%、60.4%,而“创业开办流程”(44.97%)和“创业管理(54.36%)”等创新创业知识和技能类课程的选择明显位居其后。[4]对于学生而言,他们选择修读创新创业类课程若只是为了取得课程分数、修满学分、达到毕业要求,而对创新创业并不感兴趣,那么高职院校开设这些课程不但没有实现“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的目的,反而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因此,高职院校“双创”教育课程体系应该遵循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培育的基本规律,在课程设置上体现课程作为“双创”教育载体的核心价值,两者的关系如图1所示。首先,在“创新创业意识启蒙”阶段,课程的设置应重在帮助学生形成创新创业的基本意识,学会用创新创业的思维思考专业问题。因此,第一、第二学期的课程应以基础知识学习和思维训练为主,通过基础知识的铺垫,以及用独到的角度和方法思考一些创新创业的典型案例,从而启蒙学生的创造意识。其次,在“创新创业精神感知”阶段,学生需要由“意识启蒙”逐渐过渡到对创新创业精神内涵的具体感知,在这个过程中实质性地提升创新创业的基本技能。因此,第三、第四学期应该开设与双创能力培养直接相关的课程,如,创新方法、创业基本技能等,通过这些能力提升的课程,帮助学生丰富对“双创”的认识,建构具有个性化特征的“双创”能力体系。最后,在“创新创业精神习得”阶段,学生已经通过课程学习了与“双创”相关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具备了践行创新创业精神的基础。因此,高职院校应在第五、第六学期开设创业模拟综合实训类课程,帮助学生将抽象的知识和技能落实到真实的创业项目当中,实现对精神的习得和内化。(二)开展校企“双创”合作,为职业素养培育提供践行的平台。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的育人主体仍是学校,尽管许多高职院校都与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但企业仅仅发挥辅助作用,导致企业很少参与学生的职业素养培育和“双创”教育。[5]高职院校与企业应深化校企合作,充分利用“产学研”这一优势,共同开展“双创”教育。但是,职业素养培育和“双创”教育融合的一个重要前提是为学生提供两者融合的中介,这种中介的功能类似于“项目”。学生通过参与具有真实情境、完整目标和工作过程的一体化的企业项目,寻找到职业素养与创新创业的结合点,并充分利用彼此的优势,在达到项目目标的过程中形成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机制。所以,校企联合搭建平台,无疑是拓展了“双创”教育与职业素养培养的空间,为培养的效果增添了更多的可能。高职院校在开展校企“双创”合作、搭建平台的过程中应充分落实以下三个要点,一是要将具有典型意义和启发性较强的产品和服务作为平台育人的载体。只有产品和服务真正能体现当前产业发展的典型或最新技术,能够反映市场上真实的消费需求,才能为学生营造创新创业的真实情境,帮助它找到有价值的生长点。二是创造条件为高职院校的学生提供产品和服务进入市场的渠道。当学生真正拥有面向市场推广自身产品和服务的机会时,学生将会以企业运作的责任感评估、感受和践行职业素养与创新创业相融合的价值。三是通过制度充分保护学生创新创业的合法权益。学校和企业作为事业单位与市场主体的代表,两者尽管可以围绕“双创”开展合作,但毕竟存在目的上的错位。校企双方应在合作前做好制度层面的准备,营造学生培育职业素养的良好环境。(三)优化“双创”师资队伍,为职业素养培育提供坚实的保障。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出已有五年之久,但我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师队伍建设仍未成熟,仍存在创新创业教师专业学科背景薄弱、创新意识不强,以及学术科研能力偏低等问题。相关调查显示,超过66%的创新创业教师由辅导员和行政人员构成。[6]这些“兼职教师”大多缺乏相关创新创业知识,不了解企业的经营管理,更没有创业或投资的经历,因此,为学生提供的创新创业指导经验不足。高职院校可从以下三个方面优化“双创”教育师资队伍。首先,需要重视培养教师的创新创业精神与积极性。有调查发现,教师从思想层面转变观念重视“双创”教育,转变得越明显其行为能力和效果越好,[7]学生的创新创业兴趣与意识很大程度上源自教师的启蒙。[8]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能够积极主动地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启发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其次,为教师提供在职学习与生涯发展的平台。面对各行业技术、生产组织模式、消费模式的不断变迁,教师迫切需要了解当今高新技术发展的前沿成果,并能对行业和社会的发展趋势做出准确的判断。教师只有具备创新创业精神和灵活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才能够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创新创业指导。学校应支持和鼓励担任创新创业课程与指导的教师“双创”培训,帮助教师系统掌握创业知识、方法和流程,提升其教授创业课程、开展创业指导工作的能力。此外,针对教师缺乏创新创业实践经验的问题,学校可以鼓励教师进行创业、投资,或进入企业学习,了解市场发展的新动向,使其具备将创新创业产品与市场相结合、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能力。最后,学校可以通过引进企业兼职教师,丰富和优化学校“双创”指导团队结构,打造专兼职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师队伍。高职院校可以聘请一些高素质的投资人、创业精英、企业家、行业顾问等作为“校外创业导师”,分享创业经历,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咨询和指导。同时,学生还有机会利用校外创业导师本身丰富的资源,进行真实的项目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四)打造“双创”校园文化,为职业素养培育提供良好的氛围。高职院校开展“双创”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创新创业精神的培育,而非创业行为的孵化。[9]因此,高职院校应在思想意识层面加大对创新创业精神的关注力度,避免“双创”教育价值取向功利化。校园文化是一种隐性的教育资源,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一是将创新创业元素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借助物质环境宣传弘扬各行各业的技能大师和创新创业典型的成就与事迹,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大国工匠”的工匠精神以及创新创业的光明前景。此外应营造一种“鼓励创新创业”但也“允许失败的民主、宽容的创新创业精神文化氛围。二是将优秀企业文化元素引入实习实训基地。如,京东商城“客户为先、激情、学习、团队精神、追求超越”的企业核心价值观等,打造体现创新创业精神的职场化实习实训环境,使学生潜移默化地体验职业文化、接受创新创业精神熏陶。三是开展创新创业系列校园文化活动。高职院校学生的智能类型、知识结构和学习习惯决定了职业素养培育的最佳途径为实践活动。因此,通过开展校园“科技文化节”,结合本班本专业特点开展“一专一特色”的文化主题活动等,让学生在丰富多样的创新创业实践中体会创新创业精神的实质和价值,培育学生的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曹轶.基于创业导向的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10):79-81.

[2]匡瑛.智能化背景下“工匠精神”的时代意涵与培育路径[J].教育发展研究,2018,38(1):39-45.

[3]许亚琼.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综述[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6(2):17-20.

[4]万是明.高职院校“三融六元”一体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构建——基于中部地区高职院校“双创”教育实证调查[J].职教论坛,2018(10):147-152.

[5]王伟.“双创”背景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9,39(1):144-147.

[6]陈学军,周益发,邓卫权.高校创新创业教师队伍建设现状及建设体系建构[J].职教论坛,2017(11):29-35.

[7]陈千诰.高职教师“双创”教育能力提升路径实证分析——来自川渝12所高职院校数据[J].职业技术教育,2018,39(29):54-58.

[8]张翔,杨川.高校创新创业教师的素质要求及培育路径[J].教育研究,2018,3(5):66-69.

职业素养创新范文篇5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素养;汉字文化

大学生就业一直是国家、社会关注的热点。2017年,高校毕业生达到795万,就业形势严峻。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方面,而高校的影响无疑是更加直接和明显的。从高等教育角度而言,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高等院校能否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二是大学生自身的职业素养能否受到社会的认可和接受。职业素养的高低不仅关乎着大学生的安身立命,关乎着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发展,而且关乎着大学生毕业后就业质量的高低。因此,注重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提高大学生职业素质,不但可以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成材,而且可以为社会、国家输送优秀的人才,推动大学生自身、社会的发展。美国学者莱尔•M•斯潘塞在《工作素质高绩效模型》中将素质划分为知识与技能、社会角色、自我形象、个性、动机5个方面,并提出素质冰山理论。该理论认为,职业人像漂浮在水中的冰山,露出部分是行为、知识和技能等,是显性职业素养:隐藏在水下部分占个体素质7/8的则是由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作风和职业态度等方面构成的隐性职业素养,是鉴别绩效优秀者和一般者的重要标准[1]。职业道德是人们在从事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守的标准和准则,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等道德范畴,是一个人为人处世最基本的要求。职业技能是人们从事职业的技术性能力,是一个人从事工作业务素质的基本要求,包括大学生专业知识的理论与实践能力。职业行为是指人们对职业劳动的认识、评价、情感和态度等心理过程的行为反映,是职业目的达成的基础。职业意识包括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协作意识和奉献意识等方面。职业态度指个人职业选择的态度,包括选择方法、工作取向、独立决策能力与选择过程的观念。大学生职业素养是一个量变到质量的发展过程,可以在高等教育中通过学习、培训、实践等形式逐渐提高,从而培养成优秀的职业素养。

一、汉字文化中的职业素养

文化是社会的人的活动所创造的东西和有赖于人和社会生活而存在的东西的总和。它是不断向前发展、使人得到完善、是社会生活的物质要素和精神要素的统一。汉字是一些不平凡的符号,几千年来,它不但充当人们世世代代文化交际的媒体,在漫长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建构中也起着巨大的作用,汉字可以说是汉民族心灵中的第二道长城[2]。作为中华文化的符号和载体,汉字具有传播、确证、表现等功能,在汉字中蕴含着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素养文化。

(一)职业道德素养

1.诚信素养。“职”繁体字为“覛”,左边的“耳”表示倾听,右边“只”表示声旁发音。二者连起来表示按照指令做出所要求的动作,引申为各司其职的职业。职业道德要求大学生应具备“诚信”等道德素养。“诚”由言和成组成,指人要把说出的话通过实际行动来落实、有结果,是儒家为人之道的中心思想;“信”由人和言构成,《说文解字》认为“人言为信”,即人说话不仅要诚实有信,而且要将说出的话、做出的承诺贯彻落实,以实际行动来践行诺言,这样才具备“诚信”的道德品格[3]。诚信是基本的道德要求,不仅是一种品行,更是一种责任;不但是一种道义,更是一种准则;不仅是一种声誉,更是一种资源。诚信是企业的发展之基,也是大学生安身立命之本。大学生只有注重诚信的职业道德培养,才能够赢得用人单位的青睐,在以后的工作中才会受到重用。诚信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的内在要求。2.敬业素养。“敬”是一个会意兼形声字。左半边是“苟”字,《说文解字》认为,“苟”字为“自我告诫、自我反省”之义;右半边为“攵”,即反文旁,反文旁由“攴”字演化而来,是用棍子或鞭子敲打的意思。《礼记•曲礼》中有“毋不敬何允”句,后世注释说为“在貌为恭,在心为敬”。在一项关于“企业所需要的员工应具备的能力或品质”的调查情况中,爱岗敬业占到了72%的比重。可见,企业对于大学生敬业精神的要求非常高。在当代,敬业精神就是要求大学生培养以恭敬、严肃、负责的态度来对待工作,一丝不苟、兢兢业业地去完成工作任务,这样才有利于大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和企业的长远发展。

(二)专业技能素养

1.创新素养。“创”是一个指事字,《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创,伤也。”后来,“创”引申为“突破”的意思,所以凡事有所突破也可以称为“创”,如“创举”“开创”等。《国语•周语》中有“以创制天下”后世注释为“造也”。《孟子》中“君子创业垂统为可继也”都是指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打破常规束缚,2017年8月创新创造出新事物,以促进事物的前进发展。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逐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级人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国家大力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具有创新型人才成为各行各业急需的人才。所以,高校要积极改进人才评价体系,将知识本位变为能力本位,逐步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与求新求异思维,注重发挥大学生的特长,让其个性得到最好的发展[4]。2.沟通素养。“沟”繁体字为“溝”,从水,从冓。“冓”意为“碰头”。原意是指“水”与“冓”联合起来表示“来、去水头相碰的水道”,水道沟通以后,才能畅行无阻,注入大河大海,后来引申为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的过程。在当今的人才需求中,最具价值的技能即是沟通能力。美国著名未来学家奈斯比特曾指出:“未来竞争是管理的竞争,竞争存在于每个社会组织内部成员之间及其外部组织之间的有效沟通上。”水不通则容易发生灾害,人与人不沟通交流容易产生隔膜和误解、信息出现不对称,特别是进入快节奏的互联网时代后,人与人之间有了隔膜,有效沟通不仅能够让大学生赢得生活上的和谐人际关系,而且也是大学生职场走向成功的重要条件。3.合作素养。“合”从亼,三面合闭,从口。本义是指闭合、合拢,后来引申为结合、聚集的意思。一项关于“企业所需要的员工应具备的能力或品质”的调查情况显示,合作精神占了62%的比例。随着分工的不断细化,工作中的每一个项目都不是一个人所能够完成的,需要的是一个团队的通力合作才能保证质量和效率。正如同足球比赛一样,一场球赛的输赢不仅需要的是领军人物,更是取决于各个队员的通力合作,缺少了任何一个环节,都很难取胜。因此,提高大学生合作精神既是社会快速发展的迫切需要,同时又是大学生自身适应社会发展、取得职业成功的基本要求。

(三)身心素养

1.勤奋素养。“勤”从堇从力。“堇”本义为“短暂的”。“堇”与“力”联合起来表示“短期内用力的”。“奋”金文字形,中间是“隹”(鸟);外面象鸟振翅欲飞之势;下面是“田”,表示空旷的田野。本义是指鸟类振羽展翅。后来勤奋引申为人通过努力用功会向鸟一样展翅高飞起来。古人讲:“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大学生无论是学习阶段还是以后踏上工作岗位都要具有勤奋精神。一项调查研究发现,近50%的用人单位认为当前大学毕业生抗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亟待加强。用人单位认为,现在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成长过程中受到很多呵护。因此,大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以后,面对压力容易产生惰性,换工作成为这部分学生的常态,缺少勤奋努力致使他们很少在职场上收获成功。2.礼仪素养。“礼”繁体字为“禮”,从示,从豊。“豊”是行礼之器,在字中也兼表字音。”礼“的本义是指举行仪礼,祭神求福。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礼仪逐渐由典章规范制度引申至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形式。荀子曾说:“礼,所以正身也;师,所以正礼也。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可见,礼仪无论是对于个人的安身立命,乃至国家的治乱兴废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大学生职业素养中礼仪素养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礼仪素养主要包括仪容仪表礼仪、体态与举止礼仪、求职与面试礼仪、职场办公礼仪等,每一个礼仪在工作的各个环节中起着重要的影响,最终决定着工作的成败。西方学者马伯蓝教授提出过著名的“55/38/7定律”,即我们给人的第一印象55%取决于我们研究所看到的;38%取决于我们耳朵所听到的;而谈话内容的好坏仅占7%的比例[5]。人的肢体语言能够传达出内心的气质和修养,好的职业形象让人赏心悦目;相反,如果职业形象很差,大学生在求职中就会大大减分甚至导致求职的失败。

二、通过汉字文化促进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

对于大学生职业素养的研究和培养,很多专家和学者都给予了持续的关注,并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其重要性已经得到了普遍的认可,部分实践性成果已经显现。但是对于大学生职业素养的理论研究还有待于深入的探讨,大学生职业素养的路径也有待于进一步的挖掘和论述。汉字文化浸润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力量,特别是在人的求职发展中汉字通过职场文化折射出的素养要求仍然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在前人关于大学生职业素养研究的基础上,笔者针对目前所观察到的大学生职业素养存在的问题,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第一,加强大学生职业素养汉字文化课程建设。就目前的形势而言,高等院校在大学生职业素养中仍然发挥着主要影响作用,尤其是在职业素养课程建设版块,仍然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提高。一方面,大学生职业素养理论最早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对于我国职业素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因此,在大学生职业素养课程中,需要引入西方先进的职业素养理论,在对比中提高我国大学生职业素养理论。另一方面,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国度,职业素养中必然打上了中国特色的烙印,汉字文化彰显着重要的职业素养文化。比如,在礼仪素养中,通过深入解读“礼”“仪”等汉字文化,既可以增强课程的文化趣味性,又可以让学生深刻了解文字背后的文化故事,提高人文素养。第二,加强大学生职业素养指导教师队伍汉字文化建设。课程是一本好的案例素材,但是只有通过指导教师的专业性指导才能真正发挥作用,传授给大学生。就笔者所在院校的实际状况而言,大学生职业素养指导教师队伍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提高。一方面,要提高指导教师的业务水平和专业素养。指导教师业务素养水平的高低对大学生能否接受到好的职业素养知识、提高职业素养有着广泛的影响作用。大学生职业素养指导教师要既专又博,专是指专业性,这是讲授职业素养的基本要求;博是指教师要具备广博的相关知识底蕴。由于大学生职业素养不仅包含着职场知识,同时涉及到礼仪修养、气质修养等人文素养方面。因此,职业素养指导教师要具备又博又专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指导教师队伍需要丰富中华文化,特别是汉字文化的素养。职场植根于深厚的中华文化当中,职场素养需要具备良好的中华文化才能游刃有余。汉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符号和结晶,大学生职业素养教师队伍应积极学习吸收汉字文化,通过汉字文化为大学生深入解读鲜活的文化故事和人文素养,让大学生既具备“术”的专业技能,又具备“道”的汉字文化素养。第三,加强大学生汉字文化能力的培养。完善的课程体系,能够给大学生提供知识的传阅,好的指导教师队伍可以为大学生职业素养提供指导方向,但是,最终发挥作用还是靠大学生自身能力的提高。首先,职业素养具有实际运用价值,需要大学生积极学习相关专业理论知识,掌握专业理论素养。其次,大学生除了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外,还应积极培养人文素养。人文素养的培养是通过学习汉字文化,了解文学、哲学等学科门类来提高的。加强大学生自身的汉字文化能力培养,有助于大学生深入了解汉字文化,从而更好地提高人文素养,最终赢得职场上的成功。

三、结语

大学生职业素养包含着职业道德素养、专业技能素养、身心素养等方面内容。它需要大学生具备“诚信”“敬业”“创新”“沟通”“合作”“勤奋”“礼仪”等素养。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既需要良好的师资队伍、优质的指导课程,同时又需要大学生进行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只有多方面因素形成合力,大学生才能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赢得职业和人生的成功。汉字文化是千百年来人民在社会历史的发展中的实践和智慧的结晶,从汉字文化的角度来阐释其中蕴含的职业素养文化,具有新颖性、实际性、可操作性,诸如,从“诚信”“敬”“勤”等大学生职业必备素养汉字中透视具有中国文化的职业文化。例如,有学者从“赢”字来解析大学生应具备的职业素养。“赢”由5个汉字组成:亡、口、月、贝、凡。它包含着企业员工必备的五种意识或能力。亡:危机意识;口:沟通能力;月:时间效率;贝:人脉资源;凡:平常心态[6]。所以,如上文所述,大学生职业素养既要汲取国外先进的理论和实践案例,同时又要在课程和讲授过程中向大学生传授包含有中华文化特色的职业素养知识。只有如此,大学生职业素养能力才能与时俱进,符合社会企业发展的实际要求,实现求职成功和人生的飞跃。

作者:李志飞 张明 王龙淼 莱再提 单位:石河子大学

参考文献:

[1]沈纲.拓展训练提升大学生职业素养的理论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8):353-356.

[2]詹绪左,朱良志.汉字的文化功能[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1994(1):74-80.

[3]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3.

[4]郑全安.谈新时期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J].教育探索,2011(11):147-148.

职业素养创新范文篇6

高职院校主要为社会培养高质量的社会职业人员,而社会职业人员的基本要求便是职业素养。高职院校的学生为满足社会的基本需求,需要培养其职业素养,为今后进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职业素养包括职业技能以及职业素质两大部分,而职业素质又包括显现素质以及隐性素养。

2在高职英语教学中融入职业素养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高职英语教学作为必修课之一,除了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英语能力之外,还需要学生提高思想道德水平以及职业素养,培养具备综合素养的人才。高职英语课程作为必修课程占用了学生大量的课堂时间,是其他课程无法相比的,利用这一优势对学生展开职业素养教育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提升综合素质。

3高职英语教学中职业素养教育现状

3.1英语教学中对职业素养教育的意识较为薄弱。在很多高职院校的英语课堂上,教师大都只关注于学生的英语学习状况以及对于英语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在培养学生职业素养方面的意识较为薄弱,对于职业素养的重要性人认识不够到位,无法提高学生对于英语的学习兴趣。在英语教学上缺乏创新意识,忽略了学生的全方面发展。3.2教学资料选取不当。高职英语教学中,教学材料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选取的英语教学材料大都缺乏职业素养教育内容,对于教学内容没有进行细致的审核,导致其缺乏针对性。在进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往往会使教学过程理论化,课堂氛围枯燥,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除了对于教学模式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纠正外,还需要综合考虑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在课堂的教学内容中融入对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水平。

4将职业素养教育融入高职英语教学中的措施

职业素养主要有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态度以及职业作风等方面组成,在高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无法通过理论知识的传授来实现职业素养教育。隐性的职业素养教育需要在教师的英语技能传授的过程中传递给学生。教师需要深化对于职业素养教育的理解,并创新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等,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职业素养。4.1教学内容的优化。高职英语教学内容中除了要重视对于英语理论知识的传授外还需要考虑到对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在进行英语教学材料的选取时,需要选取兼顾理论知识与职业素养教育的素材。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大都分为两大部分,基础英语阶段以及专业英语阶段。在基础英语阶段,需要选取有利于培养学生通用职业素养的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的英语教材。通用的职业素养适用于任何专业的学生,是学生的职业生涯必备的职业素养。而在专业英语阶段,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职业差异性,在教授英语课程的同时,选取适合该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方式。以市场营销英语专业为例。除了培养学生的专业性英语应用外,还需要充分培养学生在市场营销工作中需要的吃苦耐劳精神以及合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4.2以职业素养教育为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在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中,大都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课堂内容较为枯燥,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很难被调动,更加无法实现对学生职业素养的教育。英语课堂作为公共课,无法实现如同专业课一般的实践操作。但是可以通过小组展示、教师示范以及小组合作等发放将职业素养教育融入学生的课堂中。以小组合作形式为例,教师对学生进行分组,分组方法可以通过性别、学习水平以及性格等方面确定。教师布置任务给各小组,以旅游课堂内容为例,教师可以让各小组设计旅游路线,安排导游、旅客等角色进行课堂演练,也可以让学生向客户销售其旅游项目。小组内学生展开谈论,进行PPT的制作以及课堂展示。教师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需要起到引导作用,安排学生分配任务,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分别安排旅游路线设计以及PPT制作工作等工作。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高了自身的分析问题能力、合作能力以及表达能力,提升了其职业素养能力。4.3在评价体系中增加职业素养的考核。科学有效的考核体系,可以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在英语教学中融入职业素养教育后,传统的评价体系已经不能满足需求。学校需要创新考核评估体系,将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以及职业作风、职业态度等内容也增加的考核内容中去。职业素养教育在评估体系中主要可以体现在两方面,分别是量化的定量指标以及非定量指标。量化的定量指标指的是学生具体的迟到、旷课以及早退等辞书。不可量化的非定量指标具体指学生的创新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合作能力等。评价方式可一采用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等方式。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可以提高学生对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帮助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顾艳.高职公共英语教学过程中融入职业素质教育的实践与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5(16).

[2]马强,崔秀香,曹景凯.高职英语教学中提升职业素养教育分析[J].时代教育,2016(18).

[3]郑晓斌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策略研究[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

职业素养创新范文篇7

[关键词]职业院校;信息素养;信息技术

一、信息素养的界定

信息素养概念的酝酿始于美国图书检索技能的演变。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Paul.Zurkowski率先提出了信息素养这一全新概念,并解释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能。它的主要内容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三方面素养。信息能力指各种形式发现、评价、利用和交流信息的能力;信息道德是指人们在信息活动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1]。在国内各大院校教授对信息素养提出相似的观点,如华东师范大学的王吉庆教授认为,信息素养是人们在信息社会获得信息、利用信息、开发信息方面的修养与能力。它包含信息意识与情感、信息伦理道德、信息常识以及信息能力多个方面,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共同的评价;华南师范大学的李克东教授认为信息素养应包括信息技术应用技能、对信息内容的批判与理解能力、能够运用信息并具有融入信息社会的态度和能力等三个最基本要点;黑龙江大学马海群教授认为“信息素养可以广义地理解为在信息化社会中个体成员所具有的各种信息品质,包括信息智慧(涉及信息知识与技能)、信息道德、信息意识、信息觉悟、信息观念、信息潜能、信息心理等。分析以上教授对信息素养的定义,不难发现信息素养的核心是信息技能的提升,关键是具有挖掘、创新信息意识,信息道德对信息进行筛选,做出价值判断。因此,职业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应从培养学生信息意识,提高学生信息技能水平,提升学生信息道德三个维度出发,探究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

二、培养较高水平信息素养学生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一)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

哲学上意识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意识具有能动性。顾名思义,信息意识是信息和信息活动在人们头脑中的能动反映,信息意识指导人们的信息实践活动,诸如信息敏感力、观察力和分析判断能力及对信息的创新能力。简单地说,就是面对新事物、新问题时,作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清楚采用什么方法、到什么地方去找答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出学习就是基于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主动发掘构建自己理解知识意义的过程[2]。因此,首先培养学生主动根据需要去挖掘信息,学生不能思维定式,要有创新精神,发散思维,这就要求教师采用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或者翻转课堂模式。其次学生要能够主动求变,拓宽信息来源的渠道,通过人、媒介(纸质、电子)、互联网。例如,利用微信App扫码微信电脑网页版二维码,就可以实现与电脑进行信息的交流,不仅仅是微信,当下技术发展很快,很多应用程序都提供了扫码登录服务,便于信息通传。也可以通过他人获取信息建立两者关联或者通过互联网进行搜索获取信息关联,即通过人和互联网的渠道。最后学生要有主动、灵活的信息获取方法,通过互联网进行信息获取,信息的检索(文献检索、关键词检索等),信息检索是查找信息的常用方法,也可以通过查阅报纸、杂志等纸质媒体获取信息。

(二)教师要注重提高学生的信息技能

提高学生的信息技能水平这是一个既可以定量测量又可以定性描述的过程。作为该专业的职业教师具备信息数据挖掘、信息整合、信息传递等信息处理能力。具体为:1.组建信息素养课程开发小组现阶段信息技术知识在教育中的应用层出不穷,延伸出不同方向的信息技术课程,例如,职业院校计算机基础课、课件制作等课程,但我们不能肤浅地将计算机基础课或者课件制作课与信息素养课画等号,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仔细分析教材的内容,提炼教材涉猎的信息技术,通过设计开发适合学生学情的教学任务,并辅助多种信息技术手段,帮助学生获得必需的知识并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教学不是某一个人的教学,它应该是一个教学共同体、一个教学组织。因此,在进行信息素养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成立信息素养课程开发小组,小组成员尽情发挥头脑风暴,通过甄别,筛选出最优化的课程内容,开发适合本院校学生学情特征的校本教材,进行授课。2.创新完善信息素养课程内容教学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根据学生就业实际需要,设计教学内容,以模块化的形式进行。具体如下图。以上教学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信息素养教师要能及时掌握信息素养发展的最新动态,随时动态调整教学内容,同时在教学设计中一定要将信息道德贯穿其中。3.创新信息素养教学模式以及教学评价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提出以“教”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转变为以“学”为主导的教学系统设计[3],并且催生适应理论转变的教学方法,如任务驱动型、情景式、基于项目或问题的教学,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依旧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不利用学生创新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拓宽思路。在这里重点介绍一种全方位培养学生创新素养的教学方法———行动导向教学。行动导向教学,是用“完整的行动模式”,即学生以小组的形式,独立制定工作和学习计划,实施计划并进行计划,替代按照外部规定完成给定任务的“部分行动”模式进行教学[4],根据行动导向的定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基于项目的教学方法、基于问题的教学方法、情景式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等,学生根据教师确定的主题,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自行选择信息渠道,搜索信息,筛选信息,加工信息,小组合作,共同协商,利用相应学习软件完成创作。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的创作,让学生真正意义上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5],实现信息技术的内化,而且这种教学方法与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也是一致的。这种教学模式下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标准,教师必须做好全程指导,学生完成任务后,要公正、客观地进行教学评价,这样才能体现教学评价的诊断、导向功能,才能体现行动导向教学的应用价值。

(三)教师要注重提升学生的信息道德

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根据道德的定义,信息道德理解起来就很轻松了,它应该指人们在采集信息、整理信息、分析信息、应用信息等信息获取活动各个环节以及所涉及的各种社会关系中,用来约束个人的行为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信息道德使人们在利用查找信息时形成一定的信念、价值观和习惯,从而使人们自觉地通过自己的判断规范自己的信息行为。目前教师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过程中,往往都重“技术”轻“道德”,信息道德教育在学生信息技术能力教育培养过程中几乎就是零存在,信息道德教育被等价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部分教师会认为信息道德是思政教师的事情,这种保守观念与信息道德在信息素养的培养过程中重要存在是极不相符的,因此培养学生的信息道德势在必行。教师在培养学生的信息道德时,可以借鉴美国德育学家弗雷德·纽曼提出的社会行动德育模式,纽曼认为,一个有道德的社会成员,应当具备三种改变环境的能力:(1)作用事物的能力。(2)影响他人的能力。(3)影响公众事务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多做文章,将信息道德贯穿课件,教案的整个编写过程贯穿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能从信息道德方面去综合对学生的学习任务进行道德意义的评价。

三、职业院校教师信息素养水平提升的意义

(一)有利于信息素养教学教师创新团队建设

2019年6月19号教育部印发《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方案》明确,2019—2021年,打造360个满足职业教育教学和培训实际需要的高水平、结构化的部级团队,示范引领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深化职业院校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6]。打造信息素养教师创新团队,对信息素养教师提出新任务,教师必须改革创新教学模式、转变课堂新秩序,自发进行课堂革命,才能提高信息素养人才质量,促进自身持续向前发展。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和专业群建设的关系如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它们也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教师创新团队为专业群的建设提供动力,专业群是教师创新团队实践的结果。信息素养专业群建设不同于传统、单一的信息类学科教师的专业结构,它在教师业务、技能、创新等要素方面整体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打造具备信息素养的教学团队。

(二)有利于信息素养专业群建设

2019年初,国务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教二十条)明确教育的基本定位,做出“下大力气转好”的重要判断,提出“推进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要求。信息素养专业群建设不仅可以提升教师个人素质,还可以发挥群内专业教师的协作创新能力,打破专业之间的界限,改变传统专业教研室组织方式,根据不同课程模块组合,优化教师结构;信息素养专业群建设有利于稳定高职教师发展方向,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发挥教师团队协作优势,更加有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技术创新和技术服务,从而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

(三)有利于信息素养专业课程开发和建设

职业院校幼教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适合时展、具有创新精神从事学前教育教学工作岗位的教师。结合用人单位近几年对应聘者的要求,在已有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前提下,根据幼儿的发展特点,开发信息素养课程和建设既是时展赋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须掌握信息技能的使命,又是学前专业学生在知识竞争日趋激烈背景下不被淘汰必须会的生存法则。这种背景下,职业院校的教师必须学会信息素养课程开发建设的具体过程,编写信息素养课程标准,拓宽信息素养课程内容的范围,教学内容的安排不再局限办公软件、PPT课件制作和文字速录等基本信息能力的教学,而是将各种最新信息加工、制作、处理软件,如美篇App、快影、剪影、EV录屏、喀秋莎录屏等应用纳入课程内容体系中,创新教材的形式(如编写活页教材),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动态调整信息素养教学内容,针对每个教学内容设定一个主题,所有的信息操作技能都围绕这个主题展开,同时将立德树人和党史教育贯穿课堂教学之中,培养学生既具有扎实的信息素养,又具有坚定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

(四)有利于信息技术教师能力和信息素养的提升

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下,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同时也提高了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和技术水平。有效的课堂教学就是师生的共同进步。第一,提升了教师对教学资源的整合能力,网络信息多样化,获取信息还需要教师对信息进行筛选、甄别、整合才能应用于教学中。第二,提高教师应用网络工具的能力,面对海量信息,如何快速准确定位教学资源就在于选择合适的网络工具。第三,提升教师基于多媒体教学的设计能力,教师要能够设计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小组合作学习策略、设计基于网络资源和工具的学习任务、依据学习者在网络环境下的心理特征设计学习目标。第四,提升教师网络环境下的课堂驾驭能力,尤其是网络环境下有效课堂教学管理。第五,提升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师教学评价能力,评价多元化,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不再是单一的智力评价,唯分数唯一标准。

(五)有利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前专业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不宽泛,仅仅局限于办公软件的学习和课件PowerPoint学习,学生很少涉猎专业外的信息技术知识,不利于形成创新思维和综合素养,进而影响职业生涯的岗位迁移与持续发展。同时,课程安排过于死板、不灵活,每个专业的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都是预先设定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并没有完成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课堂仍处于教师表演舞台,学生只能被动地学,课堂教学不利于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这种教学情境安排根本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个性发展,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新型教学模式(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完全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设计,把课堂归还给学生,教师主要采用情景式的教学方法或者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方法,学生采用协作或者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教师布置课堂任务后,要求学生按照要求,采用自己的学习策略独立或协作完成任务,教师在学生有困惑的时候给予及时的指导。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他们不再盲目地进行信息搜索,而是学会制定完成任务的计划,形成自己的一套信息处理清单,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在学习的过程中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增强同学之间友谊,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地位。

四、结语

本文论述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信息素养培养过程中,作为一名职业院校教师应该怎么做,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又为职业院校发展带来了哪些积极效果。信息素养作为核心素养的一个关键要素,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教师身体力行,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水平,才能培养21世纪“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高信息素养人才。

参考文献:

[1]姚建东,张桂英.信息素养教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8.

[2]何克抗,李文光.教育技术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53.

[3]何克抗,李文光.教育技术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77.

[4]赵志群.职业教育行动导向的教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9.

[5]裴娣娜.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65.

职业素养创新范文篇8

关键词: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途径;成长学分

银行在“工匠精神”引领的时代背景下,职业素养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不断提高,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从政策和行动上支持职业素养教育的实践和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随着社会信息化步伐地不断加快,职业院校育人目标、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和学生终身发展的需求也不断提升,高职院校应用发展地眼光看待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问题,在实践和研究过程中反思总结、改革创新,改善培育内容、方式、载体以及评价手段,探究新的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途径,使学生素养发展更符合个人发展规律、适合岗位需求,使高职院校职业素养研究与时俱进、更好地指导教育工作顺利开展。

一、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研究现状

素养,按字面理解为素质养成,“强调后天的教化和培养”。[1]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套用方健华博士的职业素养定义,是指其通过高职院校“素养教育、职场文化陶冶、岗位实训锻炼及自我修养而成的,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及岗位需求所养成的职业认知、技能、态度、精神、意识及能力等综合职业品质”。[1]就学生而言,职业素养修炼一般经历认知、经验习得、内化完善、应用等环节,一旦养成,具有稳定性和发展性;就学校而言,培育途径涵盖了素养主要内容确定、载体平台搭建、培养方式的选择等方面,具有整体性和发展性的特点。因此,随着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实践地深入,高职院校在制定和调整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方案和途径的过程中,应更加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适应学生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目前,学生职业素养培育工作在各高职院校广泛实践,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实践成效显著,为社会提供的技术人才质量提升。但是,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学生个性化特点彰显、学生受教育渠道更多,现有的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也呈现出一些问题:“程形式的显性教育比重大大超过隐性教育,传统课堂重理论轻实践课”;[2]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灌输、职业素养意识欠缺;以校内教师为主,缺乏创造性;[3]合作企业资源不足;校园文化活动形式单一、主题教育多口号、轻行动;现代化教育技术运用不足导致评价方式传统且又低效。高职职业素养教育实践过程中呈现的一系列问题,已经引起高职院校的重视和反思,学界对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相关研究甚多,改革探索的成果和心得也层出不穷,如候红英、林青的《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及实践》,刘巧凤的《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嵌入专业教育研究》,张焕华的《思想教育与高职职业素养教育的融合》,可见创新研究视角很多,为改革探究了提供了经验参考。但文献多为某专业、某方向的单一研究、缺乏实践依据,也鲜有人以评价机制实践为基础,总结反思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经验和不足,改革创新培育途径;而基于“成长学分银行”这一评价机制的实践分析,正是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育改革研究提供了较全面的参考依据。

二、“成长学分银行”实践分析

随学生职业素养培育实践和研究深入,其评价机制中出现“大学生德育学分”“学生成长学分”“品德素养评分”等名称,不同学校对其称谓虽不同,但评分机制都对学生素质的考评内容(即素养培育内容)进行了阐述分类和量化,有学校如苏州健雄职业学院结合现代化教育技术,开发并投入应用“成长学分银行”(也称德育学分银行[4])。(一)高职院校学生“成长学分银行”的含义。“成长学分银行”,是借用银行的存兑取功能、基于CRP(全称CampusResourcePlanning)校园数字化信息平台建立的学生职业素养评价机制,其实体是一个学生职业素养评价系统。其中,成长学分是职业素养教育考评结果的量化手段,每项考评条目都有规定的成长学分分值,学生期末或学业末总得分就是成长学分总分;学分银行是积累、计算、转化学生成长学分的载体和凭证平台[4],它的运行过程能体现并检验职业素养培育的内容、方式、效果的优劣。(二)高职院校学生“成长学分银行”的特点体。现职业素养教育的优势“成长学分银行”使学生素养教育评价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实践性、教育性和趣味性。在高职院校实践过程中,也发现了该评价体制的许多优点和积极作用。1.成长学分银行对学生的考评内容条目清晰,覆盖了学生的学习场所、生活场所、公共场景中的课程、活动、任务和日常行为方方面面(见图1)[4],这恰恰与职业素养的内涵——职业认知、技能、态度、精神、意识及能力等方面内容相吻合,且体现了职业素养的培育方式、载体多样,对学生的培育导向十分明确,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养意识。2.考评的实际操作——即学分记载、认定和积累的过程,是由师生各司其职、共同完成的,操作直观、及时,主体性强,且学生成长学分与评奖评优挂钩,这些特点都使得学生上进心更强、具有竞争意识、活动积极性提高。3.学分的转化和运用相对客观、公正,大部分学生都能轻松取得满意的“学生个人职业素养成绩单”。[4]学分银行不光记载了学生在校期间成长学分的得失,更是记载了学生成长的行为轨迹,这为学生进行自我认知、优势劣势分析提供了依据,有利于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三)实践中显现出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途径的不足。从辩证的眼光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在成长学分银行评价机制运行的过程中也呈现出一些不足之处。1.培育内容虽涵盖面广、条目清晰,但是过于模式化,无法满足学生个体特点和需求。例如,走读生在“劳动卫生、文明寝室”上无法得分(见图1),这就导致他们的团队意识、吃苦耐劳地敬业精神缺乏历练。又如,有的条目如“调查研究”无人问津,而微商创业的学生所具备的创新精神和职业技能却无法得到认可。2.随着学生竞争意识和活动积极性提高,对实践的需求也增强,但是培育方式单一,并未真正考虑到专业差异、年级差异。例如,礼仪大赛上空乘专业男生完胜工科专业男生,简历设计大赛上艺术系大三学生完胜外语系大一学生。3.培育过程重灌输、轻实践,学生职业素养修炼多停留在认知、经验习得阶段,而内化完善、应用环节步履艰难。例如,学生在大一职业素养课堂上学习了敬业精神、职业礼仪,但是直到大三也没有改变自己的坐姿、站姿,更没有机会展现职业礼仪、践行敬业精神。4.职业素养培育的资源和平台不足。例如,电气专业学生想考会计相关证书,很难得到像会计专业学生那样的辅导和培训——这导致有潜力的学生得不到好的历练和提升,没有在同一项目上进一步取得学分的机会,使得学生整体职业素养水平梯度化不明显。由此看出,成长学分银行的目标导向作用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素养意识和修炼积极性,反之暴露出职业素养培育工作的不足,即培育内容模式化、方式单一、平台资源匮乏等,这与职业素养教育整体现状中的不足之处相吻合,且比之更具体、更明确——这为职业素养培育途径改革提供了思路与方向。

三、探究改进培育途径

培育途径和考评机制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传统职业素养教育改革促进了考评机制的创新,而新的考评机制在长期运用实践过程中反过来促进了培养途径的优化和进一步改革。(一)有侧重点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紧紧围绕高职生职业素养的内涵,高职院校“应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包括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情感和职业习惯等方面”[5],并根据专业、年级、性别特点将教育内容以不同形式呈现。职业素养认知教育课程中突出专业性,如讲解“敬业精神”时不同专业举本专业相关岗位的案例;职业素养实践活动设计按不同专业和年级定立不同侧重点,相应的考评条目要梯度量化难易程度。(二)搭建立体的职业素养教育平台。在原有的培育载体如素养课程、校园文化活动、隐性熏陶、社会实践等基础上,开发线上学习平台和宣传平台、向外拓展职业素养培育基地,搭建“三维六段式”[6]的立体职业素养教育平台。具体说来,“三维”指课内外、校内外、线上线下三个维度;“六段”素质学制三年高职生的六个学期。根据学生六学期每个阶段的特点,制定相应的职业素养培育方案、课程,设计相应的校内文化、职业技能竞技活动和校外企业、基地实践行动,开发或利用线上的教学资源和宣传平台。(三)多渠道引入企业文化。在完善培育内容和培育载体的基础上,培育方式也进一步改进:多渠道引入企业文化[7],渗透到素养课程、专业教育、思想教育宣传、校园活动中,体现职业素养教育的职业性。引进企业专家言传身教,协同教师参与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和评价。完善“职业素养课程体系”[6],使职业素养课与专业课相辅相成——在职业素养课程中体现专业特色和需求,在专业课中渗透职业素养教育(如课程考查有素养、知识、技能等方面构成)。合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平衡显性职业素养教育与隐性素养教育的权重”[2],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加大人力物力投入,鼓励学生开设并自主管理专业相关职业特色社团、鼓励学生参与长期固定的公益活动、鼓励学生在校创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指导学生利用新媒体进行自我管理、宣传和实践反思。利用城市资源和社会资源,向外拓展资源,将合作企业、友好企事业单位转化成实训基地、实践基地、拓展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前往基地进行职业素养训练和职业体验。

四、结论与建议

高职院校旨在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的职业素养教育更应突出职业性和实践性。“成长学分银行”这一高职学生素养评价机制是人文和科技、教育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具备较强的应用价值,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锻炼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也能从中发现自己的需要、学校缺少什么。因此,在推行和实践过程中,呈现出的职业素养培育途径优势劣势也十分明显,高职院校在分析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明确了社会需求和学生发展规律、找准改进方向,在职业素养培育内容侧重、平台搭建、资源拓展、方式创新上进行了研究探索、提出了新的思路。当然,由于成长学分银行是个别院校推行的学生职业素养评价机制,在理论性和技术性方面还不够成熟;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是教一个宏观的话题,培育途径改革在研究过程中也未顾及到方方面面的因素,改进思路未有深入展开而且理论设想居多而示范性成果较少,等等,这些局限也就是今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方健华.中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评价及其标准体系建构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4.

[2]杨宏.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4.

[3]董元卿.浅议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5(3):73-74.

[4]李奕.基于“学分银行”理念的高职学生德育考评路径研究[J].教书育人,2015(11):6-7.

[5]杨洋.高职生职业素质教育研究[J].新课程研究,2014(1):6.

[6]李奕,霍彧.“现代职业人”视域下的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机械职业教育,2017(2):41-44.

职业素养创新范文篇9

关键词:图书馆 ;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教育; 图书馆功能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泛在信息社会的发展,转型趋势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根本特征,如城市模式已经朝着知识型、生态型、智慧型等趋势发展,教育朝着内涵式、创新型、职业型等趋势发展。在转型趋势中,各类教育机构对人才培养的目标更加明晰,职业素养教育受到广泛关注。当前,职业素养教育已经成为全社会的热点问题,不但引起教育界、企业、政府机关的重视,甚至一些社会团体组织也非常关注。例如,国际图联于2013年宣言中指出,获取信息是一项基本人权,可以改变贫穷及恶性循环,支持可持续发展。国际图联敦促决策者和战略规划者利用好现有有力资源,认清信息访问的作用是支持发展的基本要素,承认图书馆和图书馆员作为发展人的作用。职业素养教育成为热点的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是全球化趋势发展的结果,反映了职业发展对文化的多元融合要求;其二,是泛在信息社会发展的要求,反映了职业发展对信息的系统整合要求;其三,是教育模式变革的征兆,反映了职业发展必须依赖教育对职业的引领和支持。职业素养教育不单是学校或单位的职责,个人、社会甚或图书馆都有责任,这就需要合力和良性互动。职业素养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图书馆在这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同时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概念阐释

1.职业

职业是指个人或群体在社会某行业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辞源》(1995修订本)对“职业”的解释是:职,指官事;业,指士、农、工、商所从事的工作。职业,谓官职及四人(民)之业也,也泛指所从事主要的工作。我国三国时代就有职业的分类,“盖人流之业,十有二焉:有清节家,有法家,有术家,有国体,有器能,有臧否,有伎俩,有智意,有文章,有儒学,有口辨,有雄才”。可见,职业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信息化冲击了人类社会及产业的原有结构,打破了人类社会自工业化社会以来的相对平静,使人们的学习模式、工作模式、生活模式、思维模式等受到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信息产业日益发达,并深刻影响到教育、科研及各行各业。不同的行业门类形成了各自的知识、能力、文化等职业体系,对从业者有着不同的要求,亦即有着各具特色的职业素养。

2.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泛指社会某行业对所在岗位上的从业者(个人或群体)应具备的知识、能力、文化等的素质和修养,是从业者综合品质的一般描述,包含从业知识、从业技能、从业文化等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行业也必然发展,行业对从业者的职业素养也必然提出新的要求。职业素养必然和所属的行业特别是职业的岗位有着最为密切的联系。另外,各行业以及行业门类之间也有着一定的联系,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积累和沉淀了系统而丰富的文化知识。作为人类社会装置的图书馆,通过对这些文化知识的搜集获取、分类组织、译释服务,实现在“机械领域、最大内容领域和最大关系领域”的任何社会和文化的借鉴和交流。谢拉对图书馆哲学的概括无疑让图书馆成为推进职业素养教育的最佳装置。这不仅符合省力法则,即图书馆的公共服务性或易获得性;而且符合时代对图书馆功能的期盼,当然也是图书馆应尽的职责和义务。

三、数据统计及研究综述

1.职业素养研究发文统计和关键词遴选

以中知网文献资源库为信息源,国内职业素养研究始见于1982年,以“题名=职业素养”实施精确检索,共计3049篇文献正式发表,其中期刊论文2283篇(统计日期:2015年7月11日)。为突出重点和便于统计,笔者以CSSCI来源期刊为统计对象,共计有72篇论文,通过对其关键词进行统计,并按照关键词出现的频次排序,结合全文进行比照分析,各遴选了十个关键词,作为职业素养关键词(见表1:职业素养关键词统计)和职业素养教育关键词(见表2:职业素养教育关键词统计)。这些关键词出现的频次和其等级序号之积符合齐夫定律,即基本接近其平均数值10.6和11.3。

2.研究趋势和要素筛选

国内职业素养研究呈现明显上升趋势。以2008年为基数,当年发表以职业素养为标题的论文86篇,2009年达122篇,增幅42%;2010年至2014年分别为195、244、345、397和492篇。2014年的发文增幅是2008年的4.72倍。通过对职业素养相关研究的关键词进行归纳,并结合论文全文解读分析,笔者筛选出职业素养的十个关键词作为职业素养要素,分别:专业知识、职业思想、职业规范、敬业精神、职业发展、专业技能、职业纪律、职业理想、职业道德、专业文化。

3.图书馆与职业素养的关系研究综述

统计分析得出,职业素养研究的选题以高职为重点,仅篇名比例就超过25%;在行业或职业选题方面,教师、新闻出版、医学、旅游、高校辅导员等占有较高比例。直接以“图书馆”和“职业素养”为题的研究还鲜见发表,但值得关注的是,已经有不少研究者注意到并开始探索图书馆在职业素养教育中的特殊作用。学者董成国认为,图书馆是担负素质教育的重要基地,在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方面,特别是信息素质培养上,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学者梁旭指出,语言文字能力是大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内容,图书馆需承担起该职责,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名著,“利用新书推介、书评活动、书目导读等形式引领学生从文学经典中感悟语言的魅力,扩大汉语的词汇量,循序渐进地掌握语言规律和运用技巧”。学者高明勇回忆他的大学时代,每周三晚上,都会跑到图书馆,将浏览近一周的报纸杂志作为必修课,然后“摊开一张A4纸,启动一次奇幻旅行。旅行的内容,就是猜测周四见报的《南方周末》的内容”。这些观点和认识,论及了图书馆的教育职能、阅读辅导职能和学习空间职能对职业素养教育发挥的作用。

四、图书馆对职业素养教育的作用

图书馆对职业素养教育的作用源自图书馆功能。图书馆的设施、设备和信息资源为开展职业素养教育提供了硬件条件和信息资源基础;图书馆的人员配置、服务项目和软件技术为职业素养教育提供了人才保障和技术支持。图书馆功能可以概括为存贮信息资源、提供知识服务、平等获取信息、保障知识自由、信息素养教育、阅读学习平台、尊重读者权益、传播人类文明、服务社会经济、文化娱乐活动等十个方面。通过分析比照,笔者将图书馆功能的十个方面分别对应职业素养的十个要素,它们之间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正面的、积极的支持作用和促进作用。鉴于图书馆功能和职业素养的多方面联系,为便于阐述,我们将之归纳为知识、能力和文化三个作用(见表3:图书馆对职业素养教育的作用)。这同职业素养包含的知识素养、能力素养和文化素养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1.建构职业所备的知识体系,积累职业所需的知识素养

知识素养是职业素养的第一要素,它构成了职业的前提和条件。知识素养不仅仅是专业知识素养,还应包括职业规范和职业纪律等内容。这些内容具有很强的知识性。仅凭专业学习和课堂教学,很难满足这些系统、全面和动态的知识,图书馆在这方面提供了支持和可能。另外,平等获取信息和尊重读者权益,不仅是对馆员的职业规范和职业纪律的约束,同时对读者也具有正面的引领和启发作用。

2.拓展职业所备的能力技艺,发展职业所需的能力素养

能力素养是职业素养的核心,涵盖了将来应对职业的技艺、方法以及学习能力,应变、拓展、专注、娴熟等是能力素养的基本表征。世界各国的科技发展历程证明,“技术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决定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核心要素,成为一个国家国际地位的标志”。课堂教学、实验和业务实习偏重知识的再现和演示,对能力的拓展和发展存在不足。图书馆拥有信息素养教育的信息资源优势和人才资源优势,是培养信息素养的摇篮,信息素养已经成为大学生等从业者适应泛在信息社会的必备素质和生存之道。阅读学习平台和传播人类文明的功能对专业技能和职业理想也发挥着积极的拓展作用。

3.感悟职业所备的文化意蕴,培育职业所需的文化素养

文化素养是职业素养的升华,凝结为职业思想和专业文化,表现为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文化不仅在于积累,更需要感悟。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社会装置,在文化教育方面具备的作用是得天独厚的。党的十八大报告深入提出,加强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项目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能;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图书馆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具有基础保障作用,是面向所有公民提供学习和自我修炼的开放型学习基地,是职业素养教育和培训工作的最佳选择。这将为图书馆的转型发展和业务拓展提供新的机遇。

五、图书馆推进职业素养教育的对策

1.优化图书馆功能

优化功能是为了强化服务。图书馆应从知识服务、信息素养教育和文化熏陶三个方面着力,从信息资源建设、人才资源培育、文化空间打造三个方面投入,优化图书馆功能,在知识、能力、文化三个层面上积极提升读者的职业素养。优化图书馆功能需要先进的理念和先进理念主导的智慧馆员队伍。当前,智慧图书馆就是一种先进的理念形态和发展模式,这种模式将会以最少的花费为最大多数人提供职业素养教育的支持和协助,是图书馆适应泛在信息社会需要,积极转型发展的智慧选择。

2.开展智慧化服务

智慧化服务是智慧图书馆的核心要素,其根本特征是知识服务模式的主动交互。对读者而言,环境以及图书馆本身是外在的,外在条件必须通过读者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产生实效。在未来,“图书馆的核心业务就是让创新者能够获得信息,使图书馆在创新的成长中成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一个国家的发展速度取决于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作为对这种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图书馆有责任走出舒适的地域,使自己成为创新型社会的一分子”。读者在这样的氛围中与智慧图书馆互动,与智慧馆员互动,逐步成为智慧读者,积极协同创新,读者的主观能动性就会不断得到彰显,从而促进读者职业素养的自我修炼,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悟和教诲。

3.建构知识型空间

建构是诗意的创设和审美的营造。智慧图书馆和智慧化服务既要依赖智慧城市的大环境,又要融入智慧图书馆本身并出类拔萃。环境既包括图书馆依存社会大环境,又包括图书馆内部的小环境。大环境要积极适应,适应带来机遇;小环境可以改变,又可灵动创设。从图书馆源于需求的发展脉络看,图书馆已经成为信息资源管理和知识服务的社会信任机构,还有图书馆自身继承和积累人类文化遗产所形成的知识基因和文化基因,让图书馆承载的社会公益性职责不断加强,包括保障公民基本阅读权利,促进全社会终身学习,提供优质的文化信息资源,开展阅读指导与网络信息导航,提供普遍均等的文献借阅服务和信息素养教育等。因此,智慧图书馆不仅是图书馆人的一种理念,也是泛在信息社会全体公民、每位读者所期盼的新型知识空间。在这种空间里,智慧图书馆逐步实现,馆员智慧化,读者智慧化,设施智能化、服务智慧化、环境生态化。我们有理由相信,只有在这种空间里,读者个人信息世界的“内容、动力、边界”才能更好地实现良性的互动和发展,读者的知识素养、能力素养和文化素养才能得到最自在的提升,职业素养的境界才能不断超越。

参考文献:

[2]李子焘.中国识人学——《人物志》全译[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

[3]秦殿启.信息素养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

[4]J•H•谢拉.卿家康,詹新文译.图书馆哲学[J].大学图书馆通讯,1987(4).

[5]唐光钟.加强科技情报工作势在必行——兼及有关职业素养问题[J].图书与情报,1982(3).

[6]董成国.发挥图书馆服务功能,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养[J].技术与教育,2013(1).

[7]梁旭.基于职业素养的大学生语言文字能力培养对策[J].语文建设,2013(3).

[8]高明勇.自我训练:职业素养的成长路径[J].青年记者,2013(25).

[9]秦殿启.论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核心价值[J].现代情报,2010(08).

[10]张社字.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障碍因素分析[J].职教论坛,2014(1).

[11]艾伦•泰塞.图书馆必须“带回家”[N].人民日报,2010-09-06.

职业素养创新范文篇10

由于不同的研究者视角不同,细致程度不一,关于职业素养的内容也有多种表述。笔者以为,职业素养主要包括职业品德、职业意识和职业技能三个部分。职业品德、意识和技能三者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共同支撑起一个职业人的职业素养。职业技能是外在素养,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形象、资质、知识、职业技能等方面,可以通过各种学历证书、职业证书来证明,或者通过专业考试来验证。职业品德和职业意识是内在素养,主要表现为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勤奋工作、敢于担当,团队精神、整体意识、积极进取、职业规划等方面,是人们看不见的、隐性的职业素养。一个具备良好职业素养的人,应当内外兼修,职业品德、职业意识要内化于心,职业技能要外塑于行。

二“、两课”与职业素养教育的现状

1.职业素养教育弱化。在当前高职教育倡导“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的背景下,职业素养在学校整个课程体系中处于相对边缘的地位,学校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安排、课时分配方面,存在着重文化基础,轻专业实训的现象,学生也存在着“重技能、轻素质”的争功近利的思维。很多高职院校在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理论上主要靠“两课”教学进行。事实上当前“两课”教学并不受学生欢迎,教材内容相对陈旧,教学方法单调、枯燥无味,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聊天,甚至旷课,仅靠“两课”的课堂教学,难以承担起提升职业素养教育的重任。

2.职业素养教育合力不足。当前高职院校的各机构部门,在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方面存在着各自为政、各说自话,教育目标分散、合力不足的现象。职业品德、意识、技能,作为职业素养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需要学校制定培养规划体系、课堂教学的讲解、现场实践的磨炼、自身思考的悟性,学校的相关机构和部门,应当通力协作,相互配合,释放更多的素质教育正能量。

3.职业特色明显不足。高职院校的“两课”教学,主要由通识教育系教师承担,一个授课老师同时承担多个院系专业学生的“两课”教育,授课老师囿于自身知识视野的局限,授课的内容在体现行业特色方面相对不足。同时,由于学生实践基地的固化,在拓展新的实训场所、引入新兴前沿实习领域方面相对滞后,多方面原因的叠加导致了缺乏职业教育特色的现象。

三、深化“两课”教改,推动职业素质养教育

1.顺势而为,推进“两课”教学改革。一是改革教学内容。要克服当前教材中教学内容滞后、与社会实际和学生实际结合不够紧密的缺陷,要紧密结合时事政治,广泛吸收各类新闻、经济、法制等综合网络资源、图片和视频资料,及时把当前国内国际社会上发生的热点问题、法制问题,补充到课堂上来,让课堂教育既有理论知识性,又有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实践启发性,以实现促进职业素养提升的效果。例如笔者在授课时常常引入广东电视台财经郎眼、凤凰网视频中的“一虎一席谈”等栏目的时政热点内容,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提高了“两课”素质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感染性和吸引力。二是改变教学方法。摒弃陈旧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育,采用讲授与课堂讨论、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注意运用多媒体影音教学手段,以新鲜、活泼并能引起广泛参与的开放式教学,引导学生参与、思考、发表见解,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述能力、搜集和查阅资料的能力。三是改进考核方式。要改变传统陈旧的考核方式。当前“,两课”教师一方面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同时又承担了较重的科研任务。学校在制定对教师的科研考核任务时,要根据教师团队实际情况,量力而行,不能制定脱离实际的考核任务,应该以教学为本,为教师留下更多的时间从事教学。同时,对学生进行“两课”考核时,也不宜以具体的分数来量化,笔者以为用优秀、良好、合格作为考核的等次,以此来代替传统的分数考核,更有利于“两课”的教学和学生职业素养的教育。

2.整合教育资源,提升师资专业水平。一是加强师资培训。学校要对“两课”教师进行有计划的系统的培训,选送师资到综合性大学进修,鼓励教师攻读非专业学位,扩充如法律、语言、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使其知识结构更为合理,提升教师的组织管理能力、分析预测能力、信息处理和运用能力、改革创新能力。二是转换“两课”教育理念。当前使用的“两课”教材,特别是思想政治修养方面的内容,与中学思想政治、历史课本有较多的重合内容,很多学生在这方面已经掌握得比较好,已经不适宜把“两课”教学当成单纯的知识传授,乃至作为政治理论教育来生硬灌输,而是要把应试教育教学方式转向提升素质教育的思路上来。三是注重引进师资。要改善“两课”师资队伍知识结构相对单一,职业素养参差不齐的现状,注重从综合性大学中引进知识渊博、眼界开阔的毕业生,特别是要注重引进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使教学队伍日趋合理化。

3.注重内在素养,激发学生核心潜能。一是突出培养学习能力。学习能力是衡量个人综合素质和竞争力强弱的真正尺度,特别是在当前科技迅猛发展的状态下,新业态、新技术、新事物不断涌现。一个职业人如果不能够做到不断学习,很快就会丧失优势和竞争力。我们在“两课”培训学生职业素养时,就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其养成终身学习和创新学习的好习惯,从而为毕业以后的职业生涯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二是突出培养良好品格。“两课”教师在授课中,要注重结合史实,善于总结提炼分析历史人物的优良品格,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目标,通过日积月累,从而培养其诚实守信、坚韧不拔的优良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学生在职业生涯中自然而然就会乐观豁达,积极进取,不再患得患失、裹足不前甚至是半途而废,更容易在众人中脱颖而出,得到社会和企业的认可。三是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确定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早规划、早准备、早积累。教师也要与时俱进,及时更新知识,为学生提供有效信息。

4.注重外在素养,拓展职业技能实训。一是扩充实践基地。当前新兴领域不断拓展、新兴科技不断更新,学校要牵头规划,尽力扩充实践基地,让学生到新兴科技领域学习实践,尽可能地让学生到最具有朝阳性、最前沿的职业领域中去开拓视野,通过接触、学习、接受新事物、新思维,创新学习就业理念。以阿里巴巴公司为例,近年来该公司以互联网为依托,开发出阿里巴巴网络宣传媒介、淘宝网、天猫超市、余额宝等,不断拓展行业领域、创新经营模式,并在美国纽约交易所成功上市。学校要有计划地把学生送到这样的单位参观、学习、实践,让学生从中有所领悟、有所启发,激发学生就业创业的动力。二是增加实践时间。青年学生思维活跃,接受新生事物快,创新能力强且悟性高,在一个新的行业里,往往更容易提出与新颖或与当前做法不同的意见,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容易推动行业的发展。即使一个门外汉,专注于一个领域,经过较长时间的摸索实践,也会成为行家里手。因此,要增加实践课程时间,让学生在实践中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使其学习能力、学习技巧和探究精神得到发展。三是强化技能训练。在实践阶段,要让学生真正学到职业技能,要以技能培训为重心,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反复实践、积累经验、熟能生巧。学生的技能意识、技能品质、技能心理、技能能力和初步的创业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从而为将来成为创业型人才打下坚实的技能基础。

5.搭建平台,全方位提升综合能力。一是创建素质教育网站。目前很多高校都开通了大学生素质教育网站,如中国政法大学、吉林大学、宁波大学等都开通了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网站。“两课”教研团队要牵头在学校网站中开辟素质教育模块,设置科技博览、创新创业、哲理思考、素质拓展等栏目,通过潜移默化的熏陶,塑造学生良好的品格,使之成为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的课堂。二是推动社团建设。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学生通过参加社团活动,锻炼其协调沟通的能力、社会交往的能力、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养成思考、创新的好习惯。学校应在物力、财力、人力上给予大力支持,通过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达到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提升职业素质的效果。三是开辟创业产业园区。学校要联合政府部门,创设大学生创业园区,为学生就业创业提供实战场所,一方面学校为学生推荐创业项目、创业培训、人事等便捷服务,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如财政、地税、工商等认真落实好现有的大学生创业政策,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绿色通道。同时,也要邀请企业家、专业人士担任客座教授,宣讲行业信息与职业素养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自主创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