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图实训总结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4 15:36:23

制图实训总结

制图实训总结范文篇1

《工程制图》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包括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两大部分。设置这门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的绘图和读图能力打下一定的基础,并在后续课程、生产实习、课程设计中继续培养和提高能力,使他们获得绘图和读图方面的初步训练。围绕着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笔者阐述如何开展制图课的教学工作。

1课堂教学部分

课堂教学主要是针对理论性的知识进行讲解,要求学生掌握制图的基本知识,了解并贯彻国家标准所规定的基本制图规格,学会正确使用绘图工具,掌握基本的绘图技能。

1.1严格认真传授制图要求及标准

为规范图样,便于技术交流,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图标准。作为一名学习建筑工程管理的学生,理所当然要掌握这些制图标准。建筑工程图纸是施工的主要依据,图纸上的一条线的疏忽或一个数字的差错往往会造成严重的浪费甚至返工。所以,授课过程中严格认真地对制图要求进行讲解,强调标准的重要性。课堂上还要求学生认真做好老师布置的每一道练习任务,掌握好制图的每个细节要求和标准。通过制图要求和标准的贯彻,要把学生培养具备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

1.2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增强教学效果

培养空间想象能力与空间分析能力是制图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通过引入多媒体教学,多媒体课件当中可以制作一些形体的三维模型图片,与二维的投影平面图进行比较,这样学生更易于分析清楚立体与投影之间的关系。通过多媒体课件观察形体的空间形状和结构,引导学生想象出各个投影面的投影;再离开形体,让学生根据各面投影形想象出形体的空间形状和结构。这样反复训练就能很快培养起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分析能力,改变了传统的板书与挂图教学方法,这样做之后教学效果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厚了。

但是,是不是意味着采用多媒体教学越多越好呢?答案是否定的。采用多媒体教学会使教学速度加快,学生做笔记的时间与消化的时间会减少,反而会影响最终的教学效果。特别是制图这门课,多媒体可以演示形体的投影、绘图的步骤,但是学生课堂上的理解能力往往跟不上演示的速度,讲解的时候听懂了,而实际做作业时根本无从下手。所以说,针对制图这门课,多媒体课件可以用来演示物体的立体与平面之间的关系。而对于绘图的步骤及作图技巧,老师还是要在黑板上给学生做示范,两者结合起来才能达到预定的效果。

1.3借助辅助性工具,构造空间模型,建立空间想象能力

上课时老师可以借助于一些辅助性工具,比如粉笔盒、水杯、粉笔等等,这些工具相比与二维的投影来说,都很形象、很具体。借助于这些工具,学生应该能很好地把形体的立体与投影联系起来。比如,讲述到圆柱体及圆柱体截切部分内容时,完全可以借助教师上课时带的水杯进行讲解。再比如,讲述到构造三面正投影体系时,告诉学生可以借助教室的三面墙面或者让学生利用手中的书本进行构造。对于更难于理解的形体,学生还可以自己动手切割、拼做一些简单模型进行组合,边组合边分析,这样做更容易加深同学们对形体投影的理解,学习兴趣也更浓厚。

1.4课堂上预留练习时间,巩固教学内容

对于每节课讲解内容的重点和难点,笔者会预留好学生练习的时间,用来帮助学生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同时,通过这些针对性练习,可以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讲课深度,为学生制定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达到预期的教学要求和效果。

2实践教学部分

通过课程实训和技能竞赛,把制图国家标准中的有关规定和画法贯穿于其中,帮助学生消化、巩固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训练绘图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绘图和识图的能力,从而为学生的职业技能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2.1高度重视学生的课程实训

制图课理论知识部分授课结束后,学生需要对这门课进行实训。老师要制定详细的课程实训计划、实训内容及要求,明确实训的目的。笔者认为,实训就是让学生独立练习,独立完成实训内容,让学生自己在实训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如果是少数同学不理解或不掌握的话,提倡同学之间相互讨论,相互帮助,把问题解决掉;只有在大多数学生都无法理解和掌握的情况下,老师才会去帮助引导和解决问题。

2.2开展制图和读图比赛

为提高学生的制图和读图能力,可以开展一些制图和读图方面的比赛。比如,建筑制图比赛时,可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按照建筑制图标准完成一幅建筑平面图;而建筑识图比赛时,则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识读建筑平面图和结构平面图中的内容。

通过这些比赛,要求学生注意严格遵守制图标准,正确使用制图工具和仪器,培养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同时还可以通过比赛,增强学生对专业的认识,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努力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并很好地巩固了所学到的知识。

制图实训总结范文篇2

一、数控加工技能的构成要素与关联性分析

数控加工是通过加工程序对数控机床的自动化控制,实现机床对工件的自动化加工制造。数控加工技能的构成要素可划分为加工程序的编程能力和数控机床的操作能力。加工程序的编程能力是指把自动化过程写成程序的能力,是思维能力;数控机床的操作能力是指人对机床进行控制的客观行为,是行动能力。加工程序的编程能力和数控机床的操作能力是组成数控加工技能的两个重要因素,两种能力属性截然不同,但两者关联紧密。加工程序的编程能力是基于意识形态的思维能力,与人认知理解知识的维度和深度有关;数控机床的操作能力是基于客观实际的行动能力,与人的情感、态度、责任心等状态有关。一方面,人的行为是生理机能的客观表象,意识形态对人的行为具有一定支配性;另一方面,人的行为感知是思维的信息源,对意识的形成与提高具有促进作用。在常规教学中,教师会通过理论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帮助学生掌握相应知识;通过实训教学固化学生的职业行为,形成相关职业技能。常规教学模式把数控加工技能二要素分隔开实施教学,使实训课程教学局限在行为能力的单一要素上,导致教学效能得不到充分发挥。数控加工技能关联的主要要素有哪些?笔者从数控加工概念入手,对数控加工技能要素进行了细化分析。从数控加工概念来看,主要关联要素指向加工程序、数控机床、工件加工要求。从数控加工过程来看,首先关联的是对工件加工信息的认知和确定加工方案,其次关联到加工程序编写,最后关联到数控机床操作,实现工件自动化加工制造。工件加工信息的认知和加工方案是对数控加工知识的运用,前者是对制图知识的运用,后者是对工艺知识的运用。制图知识是系统性的科学知识,《机械制图》是制图知识的学科课程,应在课堂教学中预先完成学习;工艺知识大多是经验的科学总结,《机械制造工艺》是学习各种工件的工艺经验与理论。数控加工实训课程的项目化,即是把工艺知识融合到数控技能训练中,形成项目化实训课程。

二、数控加工实训课程项目化平台分析

笔者认为,通过理解理论课程的要素,我们能更好地理解数控加工实训课程要素。理论教学是传统教学活动,教材是理论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室是理论教学活动的主体环境。那么,我们如何理解数控加工实训项目课程?笔者建议,从实训项目课程内容载体和环境载体入手。数控加工实训内容包括很多方面:从内容属性分析、归类数控加工实训内容,可将内容分为操作和认知两类。从数控加工实训分析内容之间的关系,学生在操作中感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深入理解知识后,又促进和提高学生操作熟练水平。数据加工实训课程项目化的目标是将关联的两种内容融合到一个项目中,学生通过实训课程项目,有效形成数控加工能力。数控加工实训内容的不同属性和关联性告诉我们,实训课程项目内容载体在形式上与教材一样,但其本质不同。传统教材是知识的载体,而实训项目课程“教材”是任务的载体。而项目课程的任务可能是关于操作的表述,也可能是关于认知知识的阐述,内容间不具有系统性。这种任务的文本称为工作页,是数控加工实训课程项目化的内容平台。

制图实训总结范文篇3

不过这种没有实习的日子就要结束了,我觉得我应该出去实习了,就快要放假的时候,朋友帮我联系了一家可以实习的地方,我当然很乐意去了,这是我的机会。

一周的实习匆匆而过,留给我很多美好的回忆。我们主要学习了用AutoCAD2009制图,AutoCAD是AutoDesk公司推出的设计平台。它的功能远远超出了我们以前用过的AutoCAD2004。我们主要学习了:

一、图形的绘制主要是复制图形用到直线工具、阵列工具、图案填充工具、比例缩放工具和多边形工具对图形的绘制

二、属性与块的应用。主要是创建块完成后使用插入块来完成绘图。直接用菜单栏下的绘图工具执行和用改变属性值来完成。

三、尺寸标注。主要用工具精确绘制图形和改变标注样式进行标注,用到直线,对圆弧和圆的标注用到绘制圆工具、圆弧工具、阵列工具和在标注菜单下标注。工具、倒角工具、圆角工具并在标注菜单下标注执行选择性标注。

通过这次的实训使我更加认识了AutoCAD的重要性和实用性,也让我了解AutoCAD的各种工具和应如何应用。在原有的基础上更加进了一步。

实训,培养和考察了我对计算机的实际应用能力,是使我的AUTOCAD制图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在制图的过程中也遇到了许许多多的困难列如:最出老师让我们画一个三角型时,我们很多的同学都是束手无策。当老师告诉我们解题过程时,却发现实际画图却是如此的简单,简单不是说说的而是经过多重的练习。总结出来的经验和绘图的方法,并且不断的去创新。寻找更加简便的方法。只有这样绘图能力才能不断的提搞。制图的过程当中,让我记忆最深刻的就是老师那循循善诱的教导。当我们遇到困难时,老师总是帮助我们一起解决我们遇到的困难,没有一句怨言。

我们的时间安排虽然是在一般情况下我们是就下课吃饭了。但这次时间安排有点意外,同学们并没有因为这个比较特别的原因而有怨言,相反的是同学们制图的积极性不断的提高,不断的寻找去画同样的一幅图怎样简便的方法,怎样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画完。还有一些基础相对而言比较差的同学,他们有着坚持不懈的精神,直至画到两三点钟才去吃饭,种精神让我特别感动。有时候,我们更在呼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同时学校也注重技术技能的培训,每一步骤和每一技能点相对应,使我对AutoCAD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更进一步的熟悉和掌握一些技能,将书本上的知识和实际合理的结合在一起。只有这样,才能按要求,合乎情理,有效地发挥创意。通过这一个星期的实训在学习AutoCAD命令时始终要与实际应用相结合,要把学以致用的原则贯穿整个学习过程,以使自己对绘图命令有深刻和形象的理解,有利于培养自己应用AutoCAD独立完成绘图的能力。而计算机绘图的目标就是要使设计的结果在生产实践中发挥作用。虽然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发展方向是达到设计、生产的无纸化,但除了极少数巨型的制造企业外,绝大多数普通的设计生产单位还是以纸基图作为组织设计生产的依据。

一周的实习,对我来说还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像我这种基础比较差的同学用一周的时间把AutoCAD的所有的指令搞的非常的清楚是不太现实的。我可以说我现在所学到的仅仅是AutoCAD的一点皮毛而已。当然,我不会因为不懂而不去问老师或者懂的同学现在我也,在看AutoCAD的书籍希望可以从书上在学到新的知识,在通过实习把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和实习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这次,实习我对自己不是很满意因为,老师叫我们画的图我还是很多不会画。只有,不断的总结自己的不足才能不断的提高。

制图实训总结范文篇4

关键词:实践环节;教学改革;实施对策;执行效果

课程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要素,课程来自于学科,学科通过课程影响专业,只有高质量的课程支撑,才能构建一流的学科。机械制图是培养工科学生机械绘图、读图能力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学习相关机械课程和从事机械产品设计的必备基础。新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教学方法暴露出诸多弊端,制图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国内各高校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实践环节等方面都进行了大胆尝试。如北京师范大学郑东海博士、贵州理工学院曾萍教授、深圳大学曹媛媛博士等,湖北省内如武汉科技大学谢元敏老师、湖北大学熊娟老师等,均通过各类教研项目,全方位、多角度的进行了改革与实践,从结果看,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起到了助推的作用。机械制图是一门具有极强综合性、创新性、实践性和社会性的专业基础课,教学内容安排是否合理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而能否达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实践环节是重中之重。作为重要的教学训练,实践环节是制图基本理论知识向绘图、读图等实践应用能力过渡的极其重要的节点[1]。实践环节的设置及执行对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甚至毕业后的实际工作,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如何打破传统、固有的实践模式,设计合理、有效的教学内容,并贯彻多样高效的教学方法,是机械制图实践环节教改探索的核心内容。

1机械制图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国内高校机械制图课程的实践环节,普遍存在内容设置不充分、教学方法落后、缺乏扩展性,以及没有合理的考核机制等问题。这些现象明显与“双一流”背景下的工程教育发展战略不匹配,无法满足社会对综合性人才的需求。

1.1实践环节内容设置不够充分

机械制图课程自诞生之初,遵循的就是“教师讲、学生听”为主的传统模式,至今已有200多年。目前教学过程中实践环节主要是尺规绘图、计算机绘图及零部件测绘、金工实习等,实践教学内容零散、随意,且系统性、操作性不强[2]。虽然随着时间推移,已逐步增加了课外科技活动、学科竞赛等相关内容,但仍表现出内容薄弱、形式单一,甚至与实际脱节或者滞后等问题。

1.2实践环节教学方法落后

实践环节的教学方法、手段对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最终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尽管为提高教学效果,许多高校已打破传统、不断改进创新教学方式,如从基本的多媒体课件扩充到微课、金课或慕课、雨课堂等,引入了很多新的教学元素与教学手段,但仍存在诸多问题。从长江大学近五年教学效果及学生回访情况来看,部分教师教学方法过于简单落后,且内容未能与时俱进紧密结合工程实际。测绘实践就是教师集中示范,学生依葫芦画瓢,导致工程图样表达不合理、错误多、雷同多,违背了国家标准的相关要求。金工实习也是千篇一律,车、铣、刨、磨、钻、焊接各工种实习内容对学生而言没有差异性,操作过程就是简单机械的模仿与重复,缺乏创新性。因此,实践环节没有体现其教学优势,并一定程度上扼杀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学生的学习热情[3],导致教学效果与预期相差甚远。另外,由于时间和安全等诸多因素限制,部分观摩性或示范性环节浮于表面,只能看一看、听一听,不能深入了解落实,也没有机会让学生锻炼实际技能,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1.3实践环节的设置缺乏扩展性

目前,制图课程普遍存在理论教学内容系统完整,但实践环节的延展性和应用性体现不明显等问题。教师只注重知识的理论性和系统性,忽略了其实践性和扩展性,也没有考虑到培养过程的层次与递进,实践环节的内容与后续相关课程、毕业设计,甚至与生产实际联系不够紧密。例如,在学生的毕业设计中,经常出现表达不合理、标准件常用件画法错误或使用已淘汰的制图标准等问题。或者在学生进入工作岗位之后,由于实践应用知识的缺乏,难以将课程中学习的应用环节和产品设计开发有机整合,绘图、识图和表达能力薄弱,出图质量差或技术要求不符合国家标准,再加上经验不足,极可能对工作信心造成冲击,甚至影响个人的后续发展[4]。

1.4实践环节缺乏合理的考核机制

缺乏相应的考查机制来约束限制学生,也是目前实践环节不受重视、教学效果不佳的一个主要原因。教学阶段学时少、内容多,学生只注重画图、做题、应付笔试,忽略了对动手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的锻炼。大部分高校制图课程对实践环节的考核,主要是计算机绘图测试、手工测绘及精工实习等,机械制图课程仍打破不了传统应试教学的条条框框,学为考、考即忘,沦为一门应试课程,在很大程度上背离了课程的培养目标。

2机械制图实践教学改革的实施对策

针对上述问题,在经过详细的调研和近两年的教学实践后,总结了以下几点解决办法。2.1修订大纲,增加实践环节机械制图实践环节教改的第一步应该是了解“双一流”背景下工程教育发展的真正内核和指导方针,认清实践环节在教学过程及学生就业后的重要作用,明确课程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合理分配理论学时和实践环节的权重,减少理论学时,增加实践环节。可通过调研、访谈等方式了解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具体问题或者兴趣所向,也可通过与企业沟通了解具体需求,从而修订教学大纲,设计恰当具体的实践内容。

2.2采用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

为提升实践环节的教学效果,必须彻底打破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师操作+学生模仿”传统教学模式,从学生角度出发,针对教学大纲中确定的具体实践内容,选用恰当的教学方式。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前提下,大幅加强实践教学力度,通过引导、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需不断专研,挖掘先进可行的教学模式,探索如何推广除传统手工绘图、板书演示之外的新方法、新技术,充分运用多媒体等手段,综合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网络教学等多元化的教学手段,让课堂信息更丰富、教学更生动,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5]。

2.3建立多元化、过程化的考核方式

目前,制图课程的评价考核方式以考试为主,虽然平时成绩占一定比例(30%),但由于考试时间有限及课程本身的特殊性,仍无法全面考查学生的真实水平。如课程需重点掌握的绘制零件图和装配图等知识点,很难在普通考试中完整考查。通过改革考核方式,增加平时成绩、实训成绩、期中成绩、上机成绩等多方面内容,以及分段式、多角度的考查,可综合考查学生的课堂表现、实践能力、专业素养及团队协作意识,实现考核方式的多样化,全面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废除单一考核模式,构建更公平、公正的成绩评价体系,可让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索,从模仿走向创造,有利于教师从注重知识传授向重视学生能力培养和素质培养转变。

2.4引入学科竞赛,构建实践平台

在保证理论学习、操作实践的基础上,鼓励并指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竞赛,锻炼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推广制图创新教育,通过各类大赛,如“大学生先进成图大赛”“互联网+”“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3机械制图实践教学体系划分

根据《长江大学国内一流大学建设方案》中对各专业及课程的统筹安排,本着培养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的目标定位,实践教学体系可由四个部分组成。分别为技能实训模块、部件测绘模块、综合实训模块及创新设计模块,四个模块既相互独立,又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各实践环节,可以培养使用绘图软件的能力、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等,为以后的实际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3.1技能实训模块

是实践教学体系中最基础的部分,整体可分为两类。产品认知、线型练习、平面图形及机件表达等内容属于传统实践,能实现学生从高中几何到画法几何的过渡,并训练学生掌握扎实的绘图技能;在螺纹连接、齿轮啮合、绘制装配图及拆画零件图阶段就开始与生产实际衔接,通过与理论教学的相互穿插,让学生接触工程图样,实现了理论到实践的平稳过渡。

3.2部件测绘模块

由技能实训模块衍生出来,是专门针对零部件测绘的一项系统训练。首先通过组合体测绘,让学生掌握测绘的基本方法与步骤,并通过轴套、盘盖及箱体类零件的测绘,让学生深入认识零件图绘制的相关要领,熟练掌握技术要求及国家标准,并保证工程图样的完整性。这部分内容可以小组协同的方式进行,按照“分组测绘———集中讨论———方案比较———方案优化”的顺序进行,既保证了作业完成的质量,又锻炼了学生协同合作的能力,便于取长补短、效益最优化。

3.3综合实训模块

与前两类模块不同,该实践过程会有若干针对性较强的命题,如手压阀测绘、齿轮油泵测绘或减速器测绘等,在制定教学大纲时就已拟定。该模块一般采取集中实践的操作模式,实践周期较长,内容包含从测绘到出图的全过程,且对零件图、装配图的测绘均有详细要求。除手工绘图外,还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绘图(平面及三维)方法,并通过集中测试的方式考核掌握程度。通过综合实训,学生可将理论运用于实践,更好地理解课程内核。

3.4创新设计模块

该模块是对上述几项训练的拔高与提升。在前期实践环节中选拔出来的优秀学生,通过集训可参加“全国高教杯制图大赛”“全国机械创新大赛”“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等比赛。通过大赛,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进一步提高。此外,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教师的科教研项目,在研究中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并积累经验,为今后的实际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4机械制图实践教学改革的执行效果

采取以“学生为主体”“今天我是小教师”等多元化教学模式,通过引导、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大幅提升实践教学效果。同时建立多元化、过程化的考核方式,鼓励指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竞赛,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培养综合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同时,在长江大学“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机械制图课程的实践部分经过一系列教学改革,其课程的科学性、先进性将体现的更具体,并能对其他课程和专业产生示范和辐射作用。辐射面包括机械工程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城市建设学院、石油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学院等工科院系,并涵盖二级学院的所有学生,形成的教学模式也可被相关兄弟院校所借鉴。5结论机械制图实践教学中的主要问题体现在:实践环节内容设置不够充分、实践环节教学方法落后、实践环节内容设置缺乏扩展性,以及实践环节缺乏合理的考核机制等四个方面。通过深入的教改研究,并经历约两年的教学实践,本文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即修订大纲,增加实践环节、采用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建立多元化、过程化的考核方式,以及引入学科竞赛,构建实践平台等。从教改结果来看,解决了实践环节中的若干问题,教学效果显著提高,大大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黄利平,孟明辰.工程制图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J].工程图学学报,2005,26(6):156-159.

[2]赵丽,张腾,穆春阳.《工程制图》课程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J].中国高新区,2017(24):57+65.

[3]李小号,孙少妮,赵群超.机械制图课程实践环节教改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8(20):129-130+136.

[4]谢元敏,肖立,宁利川,等.“机械制图”教学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8(25):94-96.

制图实训总结范文篇5

1.教材内容基本以CAD软件操作为主,不适合室内设计专业的CAD教学

现在市面上有一些教材是针对室内设计专业编著的,但由于图纸过于老旧、制图没有统一标注、教学案例不符合目前的室内设计审美标准、图纸没有针对性和没有亮点、内容冗长等缺点,难以使学生快速利用CAD软件和室内设计制图标准、室内设计专业知识绘制图纸。

2.学生制图速度较慢,课程量不够

一些学生时间观念比较差、做事拖拉、不喜欢动脑分析和总结制图技巧,导致制图速度缓慢。教师上课时可以采用CAD快捷键制图,两手同时进行制图操作,鼓励学生针对同一图形采用不同的方法制图,总结出既快又好的制图方法。除此以外,CAD室内设计制图课程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实践练习,而高职院校一个学期的课程量不能深入地对室内施工工艺和基本表现原则进行全面剖析,造成学生对CAD室内设计制图认识不够,对课程教学认识不充分。因此,教师需要增加实训课程巩固和提高学生利用CAD软件的室内设计制图水平。

3.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

高职教育要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要求学生毕业之后能马上胜任自己的岗位要求。而这种能力的培养在短暂的课程时间中是难以实现的,再生动的讲述也只停留在表面上,因此,教师应该带领学生到企业、工地、材料市场,多学习、多考察,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同时,使学生在此过程中明白应该树立怎样的学习目标、自己存在哪些不足,自主学习,以实践教学促进理论知识的学习,在教学方法上增加施工工艺的实践教学,采用校企合作的办学方式弥补学校教学的不足。

二、CAD制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

1.根据专业需求,对教学内容安排进行改革

针对目前教材专业性不强等问题,教师要按照教学大纲结合专业自身特点选择教学内容,做到针对性讲解,省略与专业没有太大关系的部分,满足室内设计制图的需求即可。这样不仅可以使教学内容更有针对性,同时缩短了CAD软件的学习时间,使室内设计制图与CAD制图充分融合,提高学生室内设计制图的规范性、专业性。同时,教师在教学案例上可以选择有针对性的实际项目作为教学案例。

2.采用项目教学法,开阔视野,提高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上课之前,教师首先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CAD是一门软件操作课程,但对于室内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不能简单地认为CAD是一门软件课,而是应将软件操作结合室内设计制图标准的规范进行绘图,使学习的趣味性由软件的操作性扩展到专业性。在学习本门课程之前,要让学生知道自己现在所学的这门课程在将来的工作中可以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公司的绘图部,了解CAD课程在室内设计中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在教学案例上可以选择有针对性的实际项目进行教学,即采用项目教学法展示施工现场照片,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以让学生参观施工工地,这样也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

3.组织学生参加建筑专业高级绘图员考试

室内设计专业学生需要参加高级绘图员考试,学生考证是否合格将直接影响到能否顺利毕业。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相关题目的指导,并布置每周任务,学生需要按时完成。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任务目标明确,可以提高学生的绘图速度,使他们了解建筑专业的相关制图标准。

4.明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职责

制图实训总结范文篇6

关键词:赛教融合;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技能大赛

一、建筑装饰技能大赛概述

建筑装饰技能大赛是针对中等职业院校在校学生展开的技能赛项;包括由部级、厅级和局级的教育主管部门分别主办的国赛、省赛和市赛。该赛项的主旨是以建筑装饰行业需求为导向、专业职业技能为核心,引导中等职业院校相关专业的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促进建筑装饰行业中等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该赛项目标是促进建筑装饰企业和职业院校相关专业之间的交流,加快技能人才的培养,强化师资队伍建设;营造重视技能人才的培育、崇尚技术技能的社会氛围;深化教学资源改革,提高大众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推动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建设,达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目的。该赛项的考察内容为建筑装饰施工图绘制与材料测算、建筑装饰施工操作为核心,使参赛选手更好地掌握当代建筑装饰工程中的两项基本技能,即计算机应用和装饰施工技术,促使参赛选手具备一定的现场施工管理和团队协作能力,提升参赛选手职业能力和就业质量。

二、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概述

“工作室制”是以“工作室”为活动平台的人才培养机制,它以企业实际设计项目为教学案例,在由学校老师和企业师傅组成的教学团队的带领下进行为竞赛服务的课程设计和教学活动。工作室制开展的教学实践活动和建筑装饰技能大赛的考察内容相一致,这就为后续技能竞赛的训练指明方向素[1]。本文所述“工作室”是针对中职院校建筑装饰相关专业的学生为参加建筑装饰技能大赛而展开的,它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创建,立足于以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以学校对学生的培养为目标。

三、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校企共建实训场地

“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比较明显的一个特征就是采用多种实训场地进行教学活动。校企共建的实训场地应该包括校内和校外两个主要部分,具体实训场地应该包含:校内多媒体讨论室、校内电脑制图工作室、校内外实操工作室和校外项目工作室;这种实训场所的组合有利于提高实训室利用率,有利于多角度、全方位展开技能竞赛的教学和训练。校企之间对实训场地的建造与运营必须达成明确的共识和规定;特别是建造在学校内部的实训场地更应该平衡好学校教学、技能竞赛训练与企业实践之间的关系。校内实训场地的前期建设则要以学校作为主导者,企业应该作为主要参与者;在后期具体运行过程中,则以企业的实际项目作为切入点,结合技能竞赛的考察形式和考察内容展开实训和实操任务。根据竞赛内容可以按照以下方式分配实训场所:校内多媒体讨论室作为理论上课、训练总结的教室;校内电脑制图工作室作为建筑装饰施工图绘制与材料测算的训练场所;校内外实操工作室作为建筑装饰施工操作的训练场所;校外项目工作室作为学生定期测试和拓展知识的场所,也可以作为学生后续职业发展的场所。

(二)课程开发依据竞赛内容

基于师傅对学徒进行专业知识的教授、立足技能竞赛对于专业知识的需求,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应改革课程体系,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具体来说,将竞赛考察内容分解为多个技能模块,采用模块化的教学方案展开教学。首先,工作室根据技能模块需要掌握的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设计与之对应的实践项目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其次,以实践项目为导向按照赛教融合的要求,确定与之对应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模式;再次,结合企业实际案例,统筹“竞赛、教学、实践”三者之间的关系,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展开教学,培养学生的竞赛能力、专业能力、职业能力;最后,以学生参加技能竞赛的结果,同时结合学生实践过程中的能力培养情况,对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下的课程开发(即多个技能模块)效果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评价。以此验证课程开发的优缺点,并及时有效地作出必要的调整[2]。例如:为了训练学生建筑装饰施工图绘制能力,在进行课程开发时可以分解出四个模块:施工图制图软件教学模块、施工图制图标准规范教学模块、施工图相关图纸绘制教学模块和施工图绘制综合能力提升教学模块。

(三)教学团队采用双师制度

建筑装饰技能竞赛高质量的提升必须依靠技能过硬的专业教师团队,工作室制下的教学团队包括校内专职教师和校外企业师傅。首先,教师队伍的建设应该形成梯队,根据教师的专长展开竞赛教学活动;校内专职教师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对理论知识的教学和对竞赛方向的总体把握,校外企业师傅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对于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了解、对于实践项目的整体把控;校内外教师的优势互补可以很好地把握技能竞赛考察的目标和内容。其次,注重教师队伍的能力提升,定期对教师队伍进行培训;同时,通过课程开发、课程教学、课程实践等环节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无论校内教师和校外师傅都应该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能力,切实掌握技能竞赛的考察内容,以便更加准确的指导学生训练。最后,完善工作室制的教师考核制度,制定明确的奖惩机制,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3]。

(四)学生选拔根据主观兴趣和客观评比

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以技能竞赛为依托,前期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报名,后期通过优胜劣汰的评比方式选拔优秀学生,这样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在选拔学生的过程中应该做到以下两点:第一,积极引导学生,很多学生对于技能竞赛不够了解,对于工作室制教学模式认识不足,这就要求学校、教师做好前期的宣传、科普工作;第二,采用系统性的、阶段式的评比形成竞赛梯队,注重高低年级之间的梯队衔接、注意同一年级中参赛队和预备队的建设。同时,充分发挥工作室制下模块化教学优势,使学生在其学习和训练过程中能够学到扎实的专业知识,以便后期实习和工作能够与企业无缝对接。

四、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运行

(一)参赛学生形成梯队、指导教师明确分工

工作室成员包括建筑室内设计和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两个专业的学生。成员采用梯队式形式建立竞赛队伍。不同年级所学内容具有连贯性和针对性:一年级的学生主要学习基础性的专业课程,例如室内设计初步、人体工程学等模块内容,使学生对于专业有初步的认识、对比赛有一个初步了解;二年级则开始围绕竞赛内容展开有针对性的模块教学,重点是解决专业软件的运用、解决设计图纸的绘制、解决装饰装修工程量计算任务书(主要是算量内容)的编制;三年级则基于工作室的实际项目而展开模块教学,重点解决装饰装修材料费用计算任务书(主要是计价内容)的编制、解决对施工流程和施工工艺的掌握、解决针对竞赛项目的实操训练。同时,采用老带新机制充分发挥高年级同学对于低年级同学的示范作用。正如前文所述,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展开得益于“双师”的配合,参赛学生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还要进行德育素质的培养;不仅要进行教学项目的模拟训练,还是进行企业项目的实战演练。这就要求教师队伍要分工明确:第一,实现校内教师和企业师傅的双向互融,注重发挥企业师傅对于项目实践的教学,根据竞赛内容、结合企业案例,促进教学成果在企业中的应用;第二,由单一教师授课转为团队教师授课,充分发挥不同教师的教学优势,并且有针对性地运用到相应的教学模块中去;例如:学术研究性较强的教师侧重理论性内容的讲解、竞赛文件的解读和制定宏观的教学策略,社会实践性较强的教师侧重于竞赛考查内容的具体教学实施[4]。

(二)教学模块呼应赛项考察内容、竞赛训练依托企业实际项目

根据竞赛考察内容设计教学模块,主要分为三大内容:方案设计、算量计价、实操施工。方案设计模块主要包括专业软件(中望CAD)、专业制图标准、方案设计实操三个方面的教学,专业软件是必备技能、专业制图标准是理论基础、方案设计实操是竞赛考察内容的呈现形式。算量计价模块主要包括算量和计价两个主部分,细分考察内容主要包括编制说明、工程量计算书、材料分析表和材料费用计算表四个子部分,这就为算量计价模块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提供了依据和方向。实操施工模块主要是墙面工程的施工,主要包括轻钢龙骨石膏板隔墙、瓷砖镶贴、木质柜体制作和墙面抹灰工程四个方面的内容,在具体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中应该逐个解决施工工艺流程、施工实操步骤、施工成品的验收标准等相关问题。明确教学内容后,需要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采用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旨在充分发挥企业在竞赛中的作用,学生的日常训练应该结合企业的实际项目展开。基本上每个设计项目的实施流程都包括竞赛考察的三大内容,都可以为竞赛学生提供行之有效的训练模块。本文以家装设计为例具体说明:首先,在与业主签到合同后,对项目进行方案设计、图纸绘制;其次,对其设计的方案进行算量和报价,明确施工中人、材、机的数量和价格;再次,具体施工过程中,能够给学生提供校外工地实操的场所;最后,对施工成品进行验收确认,加强对竞赛评分要求的直观理解和深刻理解。除此之外,充分发挥校内实训场所能够反复训练某一模块内容的作用,以此弥补实际项目中的不足之处。综上所述,赛教融合下展开的工作室制教学模式能够充分发挥企业对于学生技能训练的作用,能够提升学生的竞赛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学生的职业水平;对于提升专职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也有很大帮助;对于学校来说,深化了校企合作、改革了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项缨,李颜娟.产教融合视角下高职“双师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研究[J].职教论坛,2018(11):51-55.

[2]蒋新革,牛东育.“学赛研培”四位一体的双师工作室协同育人模式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6):44-48.

[3]蒋新革,徐芳.创新体制共建高职双师工作室的研究与实践[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4,4(4):48-52.

制图实训总结范文篇7

关键词:理实一体化;机电专业;策略应用

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综合素养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需要中职机电专业要转变现有的教学理念,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应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把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专业人才作为中职机电专业教学的工作目标,在重视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使专业理论教学与学生实践技能训练完美融合,使学生未来顺利走向工作岗位实现自己的专业梦想。

1理实一体化教学策略的内涵及意义

理实一体化是中职院校专业教学中把专业理论知识教学与学生实践技能培养密切有机结合的一种教学策略。“理实一体化”是一种教学策略,我们不能把它看作是一种固化的教学模式,也不能把它当做一个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要注重“知行合一”。即通过理论去指导实践,在实践训练中不断总结专业理论,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既“学中做”,同时也要“做中学”,认知过程与实践过程完美融合,合二为一,融为一体。这种教学策略常见的教学方法是项目教学、问题教学和案例教学等。该种教学策略的应用可以有效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重理论教育而忽略实践教育的现状,从而提升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实训技能,对学生今后的专业技能及就业竞争力的提升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2理实一体化教学策略在中职机电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2.1创新使用教材,整合并优化专业课程,奠定理实一体化教学策略实施的基础。中职机电专业课程虽经过多次改编,但是其本身的理论知识比较系统。所以,在平时的专业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授课教师要创新使用机电一体化专业教材,关注构建机电专业化教学模式的改革,重视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训练,将理论知识教学与实训能力训练涉及的相关课程内容优化整合,重新设计教学过程,以防止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形式化。例如,在教学机械制图相关课程内容时,适当增加一些计算机制图的教学内容,并与公差互换、测量等相关教学内容,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公差、测绘、计算机制图等相关实践技能,也使学生掌握机电产品一体化系统设计的方法和技术,以及传感器、检测技术等综合实践能力。

2.2精心谋划设计理实一体化教学策略实施方案。理实一体化教学策略的落实,需要授课教师明确教学目标,梳理专业课程的知识点,精心谋划设计,对专业知识教学与实训技能的课时科学分配。例如,在教学“三相异步电动机直接起动控制线路”这一部分内容时,要结合教材内容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习并了解交流接触器的内部结构,懂得按扭图形符号表示的功能和作用;学习并掌握电动机起动控制线路的结构原理,以及安装连线方法等功能。通过学习掌握常见低压电器如交流接触器的工作原理,掌握其结构构成;还要通过实操学会交流接触器的接线方法;学会熟练使用和操作万用表、螺钉紧固等常用工具,并在具体的工作中进行线路安装的实战演练,解决线路故障实际问题。

2.3理实一体化教学策略在机电设备操控训练中的具体实施

2.3.1实地观察,亲身感知,详细了解机电设备的操作程序。为了使理实一体化教学策略收到切实的效果,实训过程中要先将学生划分若干个小组,每组2~4名学生。然后带领学生到实训场地或企业的生产车间,让学生先了解机电设备的运行原理和程序说明,再深入了解设备上按钮的功能以及面板上控制器的操作步骤,详细了解设备内部的电路结构和运行原理,特别要对相关的安全操作程序和注意事项反复斟酌,防止意外发生。

制图实训总结范文篇8

一、高职院校服装专业实训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实训教学较常见的问题主要包括:第一,教学内容陈旧,脱离实际需求,如教学案例使用较老的服装款式,与市场流行趋势脱节;第二,教学资源不足,学生实践机会不够,受办学条件限制,部分院校实训室落后,设备缺乏,学生得不到足够的实训机会;第三,部分院校重理论、轻实践,实训教学方面的师资缺乏;第四,评价体系偏向课堂和考试成绩,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第五,与企业合作不足,对市场的技能需求把握不准。

二、高职服装专业实训教学新模式的探索

高职院校服装专业实训教学新模式:

1.以市场需要为主,开发实用性课程

为确保实训内容与实际接轨,应遵循“实用性、应用性、创新性”的原则,主动适应服装产业发展对高级技能型人才职业能力提出的新要求,深入企业,与企业共同开发实践课程,选择实训教学内容。笔者所授的服装电脑辅助设计课程被教育部评为“优秀网络课程”、撰写的相关论文也获得省实训论文一等奖,究其原因是坚持了服装专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并重:将服装电脑效果图、服装款式设计、服装CAD等实训课程融合在一起,以服装设计师的岗位工作内容为切入点,将实训内容贯穿于课程理论教学,同时引进时装流行趋势预测等内容,使课程结构更加丰富。

2.整合、优化教学资源,增加实训机会

加快建立服装企业实习实训基地,加强实训室建设和管理,增加新型特种设备的投入,为学生提供符合企业实际要求的实践环境,延长实训室开放时间,使师生能最大限度地运用校内资源进行实训操作。注重整体操练,通过大量的专题训练,使学生获得一定的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参加各类服装设计大赛,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对实训活动的热情。

3.优化师资结构

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到同类重点高校进行培训,去企业进行挂职锻炼,提高教师的实践经验和技能,使之具备设计师、打板师、工艺师的专业素质,成为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鼓励教师参加国内外服装行业学术会议和论坛,了解学科前沿动态,拓展专业知识面。适当吸纳服装企业工程师参与教学,有助于形成优势互补,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及学生就业能力。

4.实践教学评价改革

实践教学课程的考核,以实践操作考核为主,在操作考核的基础上总结理论知识,能客观地反映和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是检验实践教学效果的主要手段,也是实践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采用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并重的激励性评价机制,注重过程,并且将课外的、过程性的、不易评价的学生自我锻炼和技能的提升都纳入教学评价,注重知识和技能的运用,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使教学评价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

5.深化校企合作机制,把握市场需求

深化校企合作,让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参与制订实践内容和方案,并让企业设计师等参与学生实践过程的评分与指导。实行“校企产学研合作”,依托项目实习、服装创意设计、服装流行趋势预测等实践环节,模拟企业工作情境,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研究能力。学生的毕业设计课题与企业共同合作研发有效地锻炼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促进了对学生与市场、社会相关综合能力的培养,同时为企业开辟了便捷吸纳高效人才的途径。

高职院校服装专业实训教学新模式以市场需要为导向,开设实用性实践课程;以实训基地建设为载体,增加实训机会;着力提升教师的实践经验和技能,优化师资结构;转变学生的评价体系,向实践教学评价改革;建立校企合作机制,模拟企业真实的工作场景,无疑能解决实训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促进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本文作者:陈侦侦彭继跃工作单位: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

1服装产业的科研创新能力不足

我国服装产业多年来走的是粗放式经营的经济发展之路,用于经济发展的资源消耗严重浪费,2012年仅上半年87家服装公司库存服装价值达732亿元,大量的产业资源被无效利用和浪费。《“十二五”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实施方案》指出“节能减排”是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升级与转型的方向,是纺织服装产业落实建设节约型社会责任的重点,更是服装设计教育的产学研合作的发展方向。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中国服装协会会长杜钰洲提出:“中国的土地资源、水资源、纤维资源的日益紧张,环境的制约、全球化的风险,这一切都迫使中国纺织工业可持续快速发展必须要以降低物质消耗为主,向主要依靠科技创新、自主品牌发展、人力资源素质的提高和管理科学的转变方向调整,由粗放型的产业向创新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转变。”1912年经济学家J•A•熊彼特最早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创新”是企业家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之中,从而实现经济发展的动态性和循环性。而我国企业科研创新能力明显不足,企业研发人员占全国研发人员仅为25%,美国为80%。上世纪90年代,外贸出口的优惠政策使我国国营大型服装企业多以承接国外订单出口加工外贸服装为主,造成多年来我国服装企业设计力量薄弱,不积极主动开展技术研发活动,更缺少科研创新和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的能力。

2高校要积极与服装产业紧密合作

2.1高校产学研合作要鼓励学生参与到企业生产和市场经营实践

高校服装设计教育产学研合作鼓励教师更加深入服装企业内部了解产业升级和转型需求及未来发展方向,为更好的理论教学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培养服装产业真正需要的人才。服装设计教学要根据建立节约型社会的服装产业发展需求制定人才培养的规划,坚持生态美学的理论指导思想,从学校的自身师资与科研优势出发,调整课程结构,使学生能够参与到企业生产和市场经营实践中。日本文化服装学院、法国高级时装公会学校等很多国际服装院校,大多课程是设在工作室或实习车间里,学生对理论既能有深刻的理解,又锻炼提高了实践操作技能。

2.2依托高校的科研力量实现服装产业的科技创新

高校服装设计教育产学研合作鼓励教师和学生依托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和重大工程、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基地、国际学术交流合作项目,成立科研工作室或设计工作室、或直接参与到服装企业的产品设计、生产和经营中去,紧密围绕着地方服装产业的发展,充分发挥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在服装产业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区域创新中做出贡献。我国纺织服装产业设备陈旧导致能耗高、碳排放高,造成水环境、大气环境和生态环境严重污染;工艺技术水平低、产品性能质量指数不达标,在国际市场上中国纺织服装产品遭遇的反倾销调查、绿色技术壁垒和碳关税壁垒始终不断,服装产业亟需升级与转型。纺织行业每排放1吨废水,就能污染20吨水体,且污染物大多是难降解的染料、助剂和有毒有害的重金属、甲醛、卤化物等。2012年11月19日,环境保护部公布了新的《纺织染整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将于2013年1月1日开始执行。与现在实行的1992年颁布的标准相比,新标准中各污染物的排放限值均明显下调,并增加了总氮、总磷、可吸附有机卤素等指标。武汉纺织大学拥有“新型纺织材料绿色加工及其功能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纺织印染清洁生产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9个省级重点研究基地。在循环经济(特别是苎麻生态产业园)、水处理、纺织新型纤维材料、功能性面料、印染清洁生产、纺织服装数字化、新型纺织设备、服装数字化等方面的大批科研创新成果广泛应用,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需要政府政策的支持

美国1963年和1968年分别通过了《职业教育法案》和《职业教育法修正案》,规定企业有法律义务向职业教育投资。在我国的产学研合作过程中,政府对校企双方的经费投入和补偿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各级政府也要尽快完善现有的政策法律体系,出台法规,明确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政府、企业、学校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同时制定相关的激励与惩罚措施,提高企业参与的热情。2012年东华大学将与上海市、长宁区共同打造“环东华时尚创意产业集聚区”,这个聚集区将为上海产业转型,构建高端服装设计产业,进而将上海发展成为时尚之都、品牌之都。2012年北京服装设计学院和北京市政府共建的中关村科学城第四批签约项目,是集“创新人才培养、创意项目孵化、时尚创意企业聚集、国际国内时尚创意文化交流合作为一体”的创新产业园区,是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唯一的服饰时尚设计产业项目。2013年晋江市人民政府与东华大学、北京服装学院、武汉纺织大学等高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纺织服装的人才培养和技术研发等方面建立校地合作关系,共同研究与审定重大战略合作项目,分析国际纺织鞋服行业态势,交流纺织鞋服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对晋江市纺织鞋服产业结构调整、科技创新、重点工程项目等提供决策咨询、评估、论证等服务;同时还联合招收培养博士后研究人员,设立师资的专业进修、企业人才的短期培训、非全日制学历或学位教育、实训与联合培养基地。建设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社会再生产的生产、流通、消费环节中,通过健全管理机制、调整产业结构、科研技术创新、思想教育宣传等手段,提倡全社会节约和高效利用各种资源的可持续性社会发展模式。因此我国政府更应大力贯彻落实政策,提供高校与企业良好的学科研发环境,搭建产学研合作的平台,利用学校的师资优势、科研优势,切实的解决生产和营销中的实际问题。

本文作者:袁琳工作单位:郑州轻工业学院

第三篇

1服装结构设计教学现状分析

1.1教学内容上重理论,轻实践,与市场脱节

目前的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设计上理论性知识过多,教师缺乏配套的实践教材,讲授的服装结构制图款式传统、陈旧,结构原理教学模式化,教学照本宣科,某些环节脱离了实际要求,与市场脱节.实践过程也多为1:5制图,1:1的大图练习不多,要求学生的实践练习多是为了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对于实践技能的掌握要求不高,缺乏后期的成衣实践验证.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在质量和效率上都与实际生产有很大差距.在教学过程中,制图方法的使用也不够灵活,目前主要采用原型法与比例法两种方法,在教学中,两种方法相对独立,缺乏交叉性.部分院校的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原型法上,忽视了比例法,而企业现在普遍采用比例制图方法,导致学生进入企业后要从头开始学习.

1.2教学手段单一、表达媒介陈旧

对于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来说,让学生学会手绘制图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因此多数任课教师目前仍采用黑板制图的方式为学生做教学示范,教师边讲边画,学生边听边记.对于低年级学生,刚开始接触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接受难度大,适宜采用这种教学手段,能够清晰的向学生展示制图步骤与线条形态;但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黑板制图就比较浪费时间,同时,板书传达的内容也缺乏生动性.

1.3相关课程衔接不够紧密

由于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按难易程度分别被安排在大一至大三的4-5个学期完成,不同学期课程之间有着紧密的衔接性,学校在征订教材和安排授课教师方面很少能够考虑到教材内容与教师教学方法的同步跟进.这样会导致同一个班级的不同学期的服装结构设计课程,被安排给不同的教师,不同教师传授的制图方法又不尽相同,导致学生学习思维混乱.另一方面,服装专业课程群之间的课程《服装CAD》与《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业制版》等课程仍然是相对独立的课程,课程之间缺少实质性整合,课程实施还停留在本课程所涉及的相关内容上.

1.4师资队伍不尽成熟

由于我国高校服装专业设置较晚,服装专业教师队伍还不尽成熟.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教师大体由这几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学院派,由高校课桌到高校讲台,理论功底较为扎实,实践经验较少,在培养的学生方面重理论轻实践;一部分是企业派,在企业一线从事生产多年,实践经验丰富,但理论功底略显不足;还有少部分教师是20世纪90年代从纺织、染织、工艺美术等专业经过进修学习后转到服装专业任教,系统理论学习不够,实践经验更是欠缺.

2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教学的改进方法

2.1加强教学实践环节,与市场对接

目前市场上关于服装结构设计的教材很多,但内容杂乱,缺乏系统性.专业教师团队可以根据自身教学经验,自己编写讲义供学生学习参考,成熟以后可以作为内部教材长期使用.针对教学实践环节薄弱,与市场脱节,可以把企业生产模式引入课堂,把企业的技术部门操作流程融入教学中.在教学过程中甚至可以模拟企业生产,以生产服装为具体目标,教师在讲授完相关知识后,学生按步骤进行企业模拟操作,既提高了学生对课程的整体认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制图方法上,可以根据不同款式的服装,选择适宜的制图方法.在结构设计课程中将原型法与比例法合理贯穿,原型法是基础,作为服装专业的学生,原型法是学习服装结构的基础,原型法是根据人体净尺寸绘制基础样板,在原型的基础上,根据服装款式的需要进行结构变化,该方法适合款式较为复杂的结构设计.比例法是以成衣尺寸为依据,按照款式要求,直接绘制服装结构图,该方法简洁、快速,适合款式简单的服装,这种方法被企业普遍采用.

2.2采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方式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可见教具在现代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可以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采用多媒体技术来丰富授课内容,把服装CAD技术引入到服装结构设计授课中,利用CAD绘制结构制图,将其制作成动态课件,用于课堂演示,使教学效果更加直观、便捷,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制图软件和网络资源为学生准备大量的制图范例,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教师还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讲授更多的知识点,提高授课效率.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方式也是未来教学的发展方向.

2.3注重相关课程的衔接

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的衔接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相同课程之间的衔接.由于服装结构课程按内容的衔接性被分在了4-5个学期,为了保持教学内容和方法的一致性,学校在征订教材的时候,应该订购同一系列教材,在排课的时候也尽量安排一个老师从始至终带完这1-5个学期,这样可以保持教学内容和方法的一致性.另一方面是服装结构设计课程与其他相关课程之间的衔接.目前我国高校的服装结构课程一般是每门课程单独授课,相互融通较少.比如服装结构设计课程与服装工业制版、服装CAD、服装工艺、服装人体工程学等课程间都是相互渗透的学科,课程群组中的课程之间安排上不仅要注意先后顺序的衔接,同时还要注意课程间的相互渗透与融合,比如人体工程学在服装款式设计、结构设计、工艺设计等课程中都会有所涉及;服装CAD课程的相关模块也应适时地与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业制版做到内容上的整合,实现相关课程间的无缝式链接.

2.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

面对我国高校服装专业的整体师资队伍年轻化,实践经验相对不足的现状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方面可以将刚毕业的缺乏实践经验的年轻教师下派到服装企业进行实习,了解市场,掌握企业的最新技术,提高年轻教师的实践技能.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定期的聘请企业一线的制版师给学生开设讲座,或者兼任部分实践课程,让学生了解、掌握企业中的一些新技术、新工艺,让学生感受到这门课程在生产中的实际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师资队伍是实现高校专业课程改革和创新的原动力,教师的理论和实践技能水平直接决定着教学质量的好坏.理论功底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对于服装结构设计课程尤为重要.

3结语

我国服装专业的设立和发展时间还不长,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的教学仍在探索阶段,对于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也在逐步的改革,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队伍等方面逐步提高,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和市场需要的新型应用型人才.

本文作者:邓海娟工作单位:宿州学院

第四篇

一、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开设服装设计专业的院校多采用传统的分班授课、分段授课的教学模式〔1〕,各门课程各自为政,尤其像服装工艺这样一门集款式设计、版型制图、缝制工艺构成为一体的专业主干实验课程要由服装设计、服装基础制图、服装成衣制版、服装缝制工艺四门课程分别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看似科目清楚,分工明确,实质上由于缺乏把各科知识衔接起来的环节,造成教学重点不突出,教学时数比例不当,导致学生掌握的知识零散、单一、不能快速有效地形成一个相互贯通的知识体系。这一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当今服饰公司对复合型服装设计人才培养的需要。其次,服装设计作为一门日新月异始终处于社会时尚前沿的一门学科,服装专业的实验教学需要有比其它专业教学更为直观、形象、生动的创新精神。然而我们目前的教学却是片面地遵循教学大纲固定的模式内容,按大纲指示的内容进行实验操作,这样一来综合性实验与设计性实验较少容易让学生画地为牢缺乏创新、分析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教学方法改革对策

(一)协作教学

高校的服装设计专业课程具有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特点,一件完美的服装作品从设计构思到成品出炉,内在地蕴含着服装设计、服装材料、服装结构、服装工艺等课程的综合知识,这靠单科教师教学难以完成,在课程设置方面必须要充分考虑到协作教学。〔2〕将各门专业课横向交叉渗透,紧密结合,把分散的专业知识通过协作教学连成线,使学生融会贯通地学习课程内容。例如,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许多学生由于缺乏对服装构成及工艺制作合理性的了解凭空想象出许多艺术与创意性极高的服装设计款式图,这样的设计虽然达到了艺术要求却通不过技术构成关而无法成为成品。这就需要我们服装设计课教师不仅要研究款式造型的美感形式和它的时尚性与创意性而且要与版型课、工艺课的教师共同研究其版型与工艺制作的合理性。服装版型课的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讲授人体与服装的结构关系,而且要与制图课、版型课的教师一同深入分析人体各部位不同的活动机能在服装制图中所传达出的款式造型以及服装舒适、合体度的差异;服装工艺课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如何掌握基本的缝制技术把衣片按步骤缝制在一起,而且要与设计、版型、材料课的教师共同研究怎样针对不同样式、不同构成、不同材质来设计与其匹配的缝制工艺技术。教师在协作教学中一方面可以注重培养学生对服饰美及前卫时尚的敏锐感受力,多激励学生参加各种专业设计大赛,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与艺术修养,使其具有与时俱进的时尚设计意识与理念。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对服装整体结构的认识,立足于学习服装构成、工艺技术方面表现出来的美,用良好的美感形式体现服装的功能价值,以得体的穿着效果展示高品位的内涵,树立正确的设计意识与理念。

(二)项目课程教学

学生在就职过程中体会最深的就是服装艺术专业培养模式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服装艺术专业培养模式大多定位太多过于强调艺术,这对于个人创办工作室而言是合适的。但对于如今正在为成为国际性的品牌而努力和处在品牌发展更上一层楼阶段的国内服装企业而言,服装设计与工艺、服装陈列、品牌运作、品牌营销等方面的复合性高级人才是企业所需,服装作为游走于艺术与商业之间的行业,商业的思维方式与运作模式对人才的要求,需要高校的人才培养不仅仅定位为艺、工结合,更需要加入商业思考,加强商业实践,增加市场方面的相关课程,增强学生的商业意识。我们在服装工艺实验课中应注重加强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具体来说就是将服装专业实验课的教学环节以模拟常规服装企业的运转机制进行,指导教师在此环节中转换角色充当部门经理的角色,而学生所划分的各个团组则按照产业链从市场到生产到营销各个环节组合分别充当设计技术主力。服装工艺、服装CAD实验课的实验项目的确立可在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和范围内,与企业结合实际项目进行设计。首先项目课题确立后由各专业课教师牵头讲解并示范课题实例的设计、制图与制版以及制作理论等。通过专业教师直接示范将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形象直观的表现出来,确保学生能人人掌握从概念确立、创意构思、材质选用、版型打样、缝制工艺等一系列流程,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效仿服装公司团队式的研发模式进行教学。例如全班30人可将学生划分成团队进行授课,分成6个团队每队5人协作完成5款不同样式的服装实体设计。每个团队在教师的辅导下先共同讨论和设计这5款服装的款式设计目的、创意、配色、、材质选配、裁剪方法、工艺构成、营销手段等再分别进入实践操作。〔3〕在实践过程中大家需相互研讨各自款式的难易度亲自体验,发现问题并着手解决问题。这一环节为学生营造一个突出自我,学会独立思索与创新的环境。运用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使学生熟练掌握该实验项目的创作技能和综合知识的运用,而且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意识,培养他们进入社会所需要的自学、创新能力、合作意识及团队精神。

通过以上教学改革我们不难看出这样的教改既能构建一个平等互助的教师协作群体,又能锻炼和提高学生的独立性、协作性和创造性,改变学生的单项思维习惯,培养学生对实验项目课题从设计方案到成品全过程的整体把握能力,提高团队合作能力,更尤为可贵的是将学生毕业后参加社会工作时所面临的/磨合期0提前在学校来完成,这样做能使学生在毕业时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为大多数企业欢迎。

本文作者:王海阳工作单位:兰州商学院

第五篇

首先,加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先对知识进行详细地讲解,之后是教师的实际操作演示,接下来是学生的操作练习,最后师生通过交流,总结出练习中存在的不足及改正措施。这种传统的、模仿式的学习方法,不仅降低了学生学习时的难度,而且学习效率也能很快得到提高。但是这种教学模式不能发挥学生的整体思维模式,只是让学生知道怎么做,却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做,这样一旦学生遇到一点变化或问题就会显得束手无策。为使我们培养出的学生能够成为真正的复合型人才,教师必须讲清理论要领,用理论去指导实践,再由实践去强化理论,使理论和实践充分结合。在两用衫制图的学习时,我主要介绍了基型的框架制图方法,在此基础上,重点讲授了变化款式变化部位的制图方法,并反复告之学生,无论裁制什么款式的服装都要依据人体,每个公式和数据都不是固定不变的,都要根据人的体形特征和款式及个人的喜爱、要求进行适当地调整和修正,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设计效果。

其次,在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有创新思维,不怕错,要敢于尝试。技能的培养是从感性到理性,再从理性到感性的过程。对于初学服装专业的人来说,面对花样繁多的服装款式,大多数人很快就表现出了新鲜好奇,可到了服装制图的学习时,看到的是好多分辨不清的制图公式,心里就开始为难起来。这时,老师及时鼓励学生要大胆尝试、敢于探索,帮助他们排除畏惧的心理。就拿服装中最简单的款式裙子来说,在布料上划线还算轻松,可到了裁剪这一步骤时,很多学生还是拿着剪刀不敢动手。我先是让一名敢于实践的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并在旁边指导,看到了他人能很好的独立完成,以及通过同学间交流实践感受,那些畏惧的学生也都纷纷进行尝试,经过反复的实践演练,学生们都能做到独立准确地完成了。

第三,无论做什么我都时刻铭记安全是第一位。十七八岁的学生正处在青春好动,做事不计后果的年龄,他们一旦消除了畏惧的心理就会忘乎所以。正确的、错误的,甚至是危险的操作方法、操作姿势都可能出现。因此,我每节课都先讲明学习的注意事项,还经常强调学习工具的正确使用方法及保管,使学生逐步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实训过程中,学生免不了要一边聊天一边动手操作,可手中有锥子、剪刀等物品,为避免不该发生事件的出现,我们教师一定要多注意观察,及时发现立即阻止,千万不可掉以轻心,这样才能确保学生在愉悦中学习掌握知识,提高技能。

第四,我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宗旨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这个时期的学生思维敏捷,理解问题的能力较强,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也比较轻松。因此,在对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的同时,就开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制作成衣的时候,我告知学生一定先要对穿着者的兴趣、爱好、着装习惯等进行了解,之后是为其进行服装款式设计,接下来是画裁纸样、排料算料,最后才是实际画裁布料,进行缝制完成作品。经过长期规范的训练,逐渐的,学生就能准确、快速地掌握技能。每每遇到问题,都能自行解决,看到新的款式时,也都能通过相互探讨研究,独立操作完成作品,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学会某一项技能的关键是能否将所学到的知识技能在实践中灵活自如的应用,并达到预期的目的,那才算是真正掌握了一门技能。在实际教学中,我始终坚持让每一位同学在动手操作中,真正做到思考无漏洞,操作零失误,制图效果趋于完美化。作为教师,我深知每一位同学潜力是不尽相同的,所以,我会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因材施教,让他们都能够在自己现有的基础上有一定的进步,让他们更好地学好服装制图这门课程,为将要从事服装设计这一行业的同学们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文作者:王静波工作单位:白城市第一职业高中

第六篇

一、服装设计专业色彩构成的教

(一)传统教学

在传统色彩构成的教学中,往往是教师教授理论,并根据知识点布置作业,很少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以及对于色彩的理解程度,学生根据教师所讲理论知识进行作业的绘制,就形成了一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学生不能真正地感受色彩、认知色彩和理解色彩。也不能把色彩很好地应用于日后的服装设计中,没有为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学生处于茫然和不知所措之中,他们不能够理解为什么要上这门课,这门课的意义到底在哪里,就会产生乏味和厌学心理,不利于教师的教学。

(二)服装专业色彩构成教学的改进

1.整体规划

在进行色彩构成教学之前,要根据学生所学专业以及学生的水平进行色彩构成课程的整体规划,不能沿用原来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素材,比如:服装设计专业的色彩构成整体规划可以采用模块式教学。模块设计如表1表1模块设计表利用模块式教学,学生可以更好地对知识进行规整,不会在学习以后产生不知道学了什么的现象,而且在最后加入了色彩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链接了课程与专业。

2.教学方式

多媒体教学是现阶段广泛应用的教学方式之一,但它也是一把双刃剑,有利有弊,长期采用多媒体教学学生也会产生疲惫感。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教师所做的课件具有个性化,及时更新知识,还需要图文并茂,以及穿插相关知识点视频的播放,活跃课堂氛围。

3.作业形式

传统的色彩构成作业介质相对简单,纸和笔。但是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电脑绘制已经占领了主导地位,传统意义做作业的形式也应该有所改变,所以,可以结合两者的长处,选取最好的介质进行作业的绘制。

4.作业的展示形式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作业的展示就显得尤为重要。传统的作业展示是教师批改作业,然后把作业拿给学生去看,这样的做法存在的弊端是学生不能够很好地了解自己作业存在的问题,对后期的改正没有起到良好的效果。现在就可以借鉴多媒体,把学生作业拍成图片进行播放,教师讲解,在讲解的过程中,学生不但可以知道自己作业的问题,而且可以欣赏别人的作业的精华,扬长避短,取其精华。

二、服装专业色彩构成的学

(一)观察生活

人们常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从生活和大自然中分辨和认知色彩是学习色彩的有效途径,生活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接触色彩,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可以放一些大自然和生活中关于色彩的图片供学生欣赏,打开学生的眼界以及思维空间,促进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于服装色彩的学习、观察也是同等重要的。借鉴优秀作品的经验,增加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增加其学习的兴趣,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二)动手实践

动手实践是把理论转化为实践的最好过程,学生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把自己理解的色彩应用到作品中,只有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才能更好地理解每种色彩的情感与应用方法,才能发现自己在应用色彩时的弊端和长处,扬长避短,也才能更好地理解知识点。对于服装专业色彩构成的学习,动手实践是缩短以后在进行服装效果图绘制时色彩应用的保证。

(三)相互学习

相互学习是提高自己的重要环节,只有汲取别人作业中的长处和优点,把其适当地运用,才能更好地提高自己作品的水平。作为设计者不可以闭门造车,一定要不断地吸收外面的精华。所以在作业展评时,一定要认真听取别人作业的优点和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而且在作业展评的时候,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对于别人作品进行评价,这样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以及欣赏水平。

三、小结

服装设计专业色彩构成的教与学,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全面配合以及努力,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把色彩应用到服装设计中去,使得学到的知识为以后的工作服务,缩短工作的适应时间。

本文作者:程晓莉工作单位:广东科技学院

第七篇

1要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又能基于概念灵活运用

当这样的想法提出时,学生的思维可能会立即活跃起来或者一筹莫展思考要如何变化,这时可以通过直观的图例来引导学生,提供给他们一些思路,展示各种可能性,讲解在图例的基础上还能如何进一步发散思维,帮助学生将理论转化为设计的能力。

2要帮助学生学会研究对象

我们都知道,艺术家需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但是如果我们只是对学生说,你们要学会观察,却不传授观察的方法,是只授以鱼而未授以渔是不行的,所以以各种例子告诉学生如何观察是必要的。告诉学生同样一个对象,老师是如何观察的,对象的特点是什么,有多少的观察角度,有多少拓展的可能性。正是我们经验的传授,才能帮助大多数学生进入观察状态。无论是点、线抑或骨格基本型的拓展,都需要帮助学生学会观察和思考,一个符号有形式上的特点,也可能具备象征意义,无论从哪方面思考,抓住每个细节点,都能拓展出一系列的作品。学习研究对象的方法,找到自己理解的切入点,并通过合适的比例和富有审美的画面传达出来。

3要帮助学生从服装设计专业实例中学习

以服装设计反哺构成,使学生对构成与专业的联系有更直观的认识学生刚入学对服装了解不深,也尚未形成用专业眼光观察服饰的习惯。服装设计二维构成项目的学习,对服装设计特别是服饰图案的思维开拓尤其重要。结合服装实例来讲解,一方面能帮助学生建立专业的观察习惯,快速进入专业知识积累和学习状态。另一方面,学生受服装实例的启发,能将设计师运用二维构成知识的思路继续发展,运用到构成作业中。各服装品牌logo的应用就能对学生学习骨格有很大的启发,像阿迪、耐克、Y-3等各运动品牌logo在服装图案中的运用,LV、Chanel,Dior等在配饰中对logo的运用等都是很直观的例子。此外,2011年秋冬D&G字母印花系列服装是重复、聚散等骨格在服装图案上的运用,2013年Kenzo的反捕捞环保主题系列服装正是线构成讲解时很典型的专业实例。因为服装色彩的少色性特点,在讲解色彩的对比关系和色调知识时,可以有选择性、针对性地讲解两色配色和三色配色的基本原则,并结合服装配色的实例,使学生可以从直观的图像信息中体会各类色彩关系。而使学生进行色彩明度纯度的感性体验。

4要鼓励学生多看姊妹艺术,并学会利用现代化

的信息渠道开拓视野目前,设计专业的学生都是通过艺术考试进入学校,传统的美术教育使绘画艺术思维方式对学生的影响较深,要使学生从传统思维中跳脱出来,尽快学习用设计思维和现代设计观念来思考,进行设计创作。一是要使学生充分了解设计语言的基本元素和原则,二是要激励学生多看国内外优秀设计作品,多思考,多积累,多学习,建立符合现代设计的审美观,了解设计思维方式和视觉形式。设计基础课通常是学生专业学习的敲门砖,会影响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各阶段需要作哪些准备是必要的。审美眼光的建立非一日之功,需要时间和量的积累,看得多想得多必然能帮助学生尽快进入正确的专业学习状态。授课过程中,学生也常常会提出专业学习要如何入门的问题,所以这些提醒是必要的。现如今通过网络足不出户都能观览天下,虽然图片代替不了真实感观的冲击力,但设计师的设计思维和设计语言的运用在图片中还是可见一斑的。设计类的专业网站、著名设计师的博客都是很好的信息载体,如今智能手机普及,与艺术设计相关的应用也应运而生,使设计信息唾手可得。

5要引导学生,并与学生一起投入创作之中

课程以学生为主导,使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在体会中学习,教师针对学生的作业过程,从中引导,对共性问题进行全班讲解,针对学生个例,做适当引导,帮助开拓思维。以笔者的经验,当教师以较高的创作激情投入教学时,学生的创作热情也会被激发,这是一种精神的感染力,能蔓延至整个课堂,营造充满活力的学习氛围,设计是有趣的,是美的,是满有生活情趣的。想必每位老师能从学生的作业中体会学生做作业时抑或厌烦抑或兴奋的心情,思路开阔后,学生的作业常会带给老师诸多的惊喜,这些作业就足以表明老师的状态对学生的影响力。在教学过程中,以上几点都不是孤立存在,而是融会贯通的,需要教师适时灵活运用,例如要帮助学生学会研究对象,就需要教师投入极大的热情,与学生一起创作,同做拓展,做拓展时也离不开对基本理论的理解与运用,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了解基础与设计的关系,必然又会涉及到服装设计实例的讲解。

本文作者:黄李澜工作单位: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

第八篇

1服装设计专业的《色彩构成》的教学创新探析

1.1教学目标的调整

我国早期的艺术设计色彩教学几乎不涉及到专业设计内容的,《色彩构成》等基础课程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从香港和日本引进到中国的,这一课程的引进使我国的色彩构成教学体系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学生对色彩设计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和理解,但是由于我国传统的色彩构成教学,依靠教师的讲授,基本上是在教室进行,整个教学模式不注重对色彩的运用和感性的分析,对色彩构成的教学目的并不是很明确,针对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的原来的教学目标更加不明确,使学生感到课程的内容的枯燥、方式的乏味,从而养成一些模仿和抄袭的不良习惯,对将来的专业设计起到不良的影响,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专业设计的认识。因此,对色彩构成的教学目标进行调整,是学生通过色彩构成课的学习,能否更好的运用色彩、掌握色彩,自由的进行色彩的表现,为以后的专业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首要明确的是,包豪斯的色彩教学已经提出了感知的教育,强调一切从零开始,所以色彩构成课应该是一门认识色彩的课程而不是技法课。这就要求我们突破传统色彩构成的教学模式,增添新的教学内容,来实现教学目标。由于服装设计专业对色彩的要求,更富有个性化和情感化,因此针对服装设计专业特点进行相应的教学目标的调整:1)色彩认识目标的制定,设计强调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而服装设计专业尤为凸显这一特点,培养学生从生活和大自然中发现色彩的能力,将色彩理论知识放进色彩应用设计中掌握,强调个人对色彩的理解和心里感受以及实际应用。在实际设计中认识和理解色彩调和、色彩搭配、流行色和设计色彩的应用。2)色彩情感目标的制定,改变传统的培养学生被动的分析、观察,整合再创造的学习色彩构成的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体现个性化的表现手法,鼓励用电脑配色,增强学生对色彩搭配的感觉,强调色彩情感价值目标的树立。从而为以后的服装设计的学习打下个性化情感的色彩搭配和设计的基础。

1.2教学内容上的创新

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方式是通过教育教学培养方案的设计和实施,教育方案的确定是《色彩构成》课程的核心内容,依据教学目标的确立,对《色彩构成》教学内容上的进行相应的创新调整,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创新实践,第一,加强对民族色彩的应用技能的训练,加强对民族色彩的教学研究,建立我国特色的色彩体系。例如早年日本色彩体系就有“和学色”,一度成为日本色彩研究的重点。上世纪70年代日本的时装设计大师高田贤三不仅从和服中吸收色彩,还从世界各国的民族服饰中吸收色彩灵感,例如传统中式服装、罗马尼亚的围裙、印度的绚丽的纱丽、东南亚的富于变化的印染和喷绘、非洲北部的游牧民族的色彩浓重而神秘大地毯无一不成为高田贤三的丰富灵感资源。高田贤三的服装作品将丰富的花卉和民族图案,生动和明亮的民族民间色彩,混合交织在一起,使之协调而舒适。他的作品由于其美丽的颜色、绚丽的花朵和精彩的图案而极富盛名,他还也时常变化其鲜艳的色调令他的服装设计更具吸引力,被称为时装界的“色彩魔术师”。另外,还可以从绘画作品中汲取灵感进行色彩的设计应用,例如20世纪的构成主义绘画大师蒙德里安的抽象主义“构成”作品《红黄蓝构成》画面以红、黄、蓝为主色,黄色为大面积,穿插小面积的红色和蓝色,此幅画作先后被三位服装设计大师运用到服装设计当中,其中有时尚鬼才约翰•加里亚诺2009年的春夏男装成衣作品,他采用鲜艳的红、黄、蓝对比色作为服装的主色调,其中间隔黑色,使之调和统一。第二位是时装界的“朋克之母”———维维安•维斯伍德的时装会作品,其作品用不同比例鲜艳色彩拼接款式上用分割形式,使服装具有极强的魔幻的效果和视觉冲击力。第三位是60年代的时装大师伊夫•圣洛朗,推崇蒙德里安的抽象几何图案,设计以图案是红、黄、蓝、白四色方格的一系列女士短裙,精巧与时尚结合为一体,这些短裙引领当时的流行时尚,红极一时,被称为蒙德里安裙。在《色彩构成》教学中可以对生活与民族民间色彩进行深入认识和挖掘并研究,主要从民间手工艺品、民族民间刺绣、京剧脸谱、绘画作品、陶瓷艺术、自然风景等等中采集优美的色彩,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心里感受去设计色彩。第二,在教学内容上添加设计色彩应用与流行色方面的内容。现代服装设计中流行色的应用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它是引导消费者的审美取向和促进服装市场的消费的潮流,在服装设计中,色彩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印象绘画大师马奈曾说:“色彩完全是一种趣味和情感问题”,这就说明不同的色彩给人造成的情感波动和心理作用是很大的。色彩是服装产品给人的第一印象,好的色彩会使人赏心悦目并产生想穿它的欲望,流行色是根据人们的视觉生理的规律、心理需求、情感反应而产生的色彩,往往在色相、纯度、明度和色彩特性四方面呈现螺旋式上升的周期变化规律。流行色一般是由几组经常变换的色调组成,每组色调又由不同色相、明度、纯度的色彩搭配组合而成。每一种色彩的流行,都代表着不同民族和季节变化、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以及人们的审美观念的变化,因此每个时期的流行色的演变规律,决定着服装流行色发展的方向。日本曾提出流行色循环的大规律是“明色调———暗色调———明色调,或是暖色调———冷色调———暖色调”的发展变化趋势。通过对流行色的学习和研究将《色彩构成》中的色彩规律,色彩调和与对比、色彩冷暖、色彩心理等的知识融入到其中,从而从实际设计应用中掌握色彩构成的各个知识点,继而不会出现在教学中学生掌握实际设计应用和色彩知识点脱节的困扰。第三,在教学内容上添加色彩搭配技能训练。服装是时代的一面镜子,服装的色彩更是给人一种“先色夺人”的第一印象,是服装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什么款式的服装,如果色彩搭配不协调或者过时的,都会让人们产生不舒服的感觉,因此在《色彩构成》课中加入色彩搭配训练能让学生学习配色的技巧和认识其规律,能直观的感觉其色彩在服装当中魅力所在,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在色彩学家眼中,大自然中的色彩总是调和和美好的,人们渴望色相、明度和纯度的变化,构建出一种色彩上的平衡协调的关系。人类大脑对色彩的调和有一种天生的敏感力:既使没有受过色彩的训练的人也知道那些色彩组合会让人赏心悦目,虽然他们可能不知道为什么这样的色彩好看或是怎么搭配出这种组合。歌德认为,有些调和的色彩组合引发了人们的喜悦感受,可能和“残像”的现象有关,这显示人类的大脑渴望色彩三属性建立平衡协调的关系。2009年春夏在流行趋势的指导下,设计是大量运用“撞色”,还有同色系的亮色搭配,还翻新地在一件衣衫上运用2~3种同色系或对比色系搭配,补色的面积尺寸的配合,使服装更加焕然一新,更加轮廓感。例如迪奥的2009年春夏秋冬成衣里有紫黄、蓝橙、红绿的对比强烈的补色搭配,面积和位置的比例协调是服装看上去依然协调富于美感。总之,色彩的搭配是一门学问,教学中只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践,增强学生对色彩搭配的感觉,强调色彩情感价值目标的树立,体现个性化的表现手法,从而为以后的服装设计的学习打下坚实的色彩基础。

1.3教学模式的变化

教学模式的好坏直接关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能否落实,让学生对《色彩构成》课产生学习兴趣,最终取得达到学习效果的关键所在,根据服装设计专业特点,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和变化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1)改变传统模式是以技法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首先,让学生走出课堂到面料市场去,寻找不同的面料表达出来的不同的心理感觉,不同的肌理效果,如丝绸、麻料、牛仔布、毛呢、皮质等等。不同的肌理效果的面料表达的轻、重、喜、怒、哀、乐等不同的感觉的,不同的色彩加上不同的面料所表达的情感的差异,鼓励学生选择不同于传统的材料和手法进行色彩个性情感的表达。并不断扩大训练的表现范围,鼓励学生只要不偏离课程主旨,大胆的进行创新的艺术尝试,包括用电脑等辅助手段。其次,在课堂上一些世界服装品牌的时装会影视资料,让学生通过观看、分析、总结出不同会的系列服装的主色调、色彩调和、色彩对比的效果,从而实现一个“客观———主观———客观”的认识色彩的过程,学会将设计色彩应用到服装设计当中。最后进行一些主题式训练,表达包括背景描述、主题陈述、灵感来源、色卡群的建立。背景描述指流行色、主题色的社会背景、流行时代、色彩和面料的特征描述等。灵感来源指是来自于大自然色彩还是其他的来源,营造出的气氛和画面效果。色卡群是围绕主色调按照明暗冷暖排列多个系列色谱,一个整体的色调。(2)改变被动式的传统模式,启发学生自主式的学习。在《色彩构成》课中,教学目标设定方面,注重学生个体体验,强调个性化自主学习教育,意义构建、自我意识的提升与学生自主性培养。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是作为学生课程知识的建构者,注重师生互动过程的学习,运用反思性教学、解构性教学、主题与过程教学评论等方法,培养学生多元化思维路向和不断超越、善于反思的思维方式。

2结语

制图实训总结范文篇9

关键词:教育改革创新;机械制图;SolidWorks软件

全球制造业格局面临重大调整,尤其是德国制定《工业4.0》战略,大力发展数字化制造装备、精密检测装备等,为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开辟了新的领域,全球新兴经济体也在布局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中国制造2025》,将工业生产的数字化、智能化提上日程,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坚持创新驱动、绿色发展,推动产业快速发展,让我国由制造大国变成制造强国。在现代化的装备制造过程中,人的角色也会发生转变,人是服务者、操作者,以后会变为规划者、协调者、评估者、决策者,企业需要的是能够运用与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数字化设备技术、独立完成目标和任务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数字化制造的兴起和快速发展对从事制造业的人才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2019年1月28日,国务院正式《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教20条),文件指出,要把职业教育摆在教育改革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加突出的位置。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服务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需要,对接科技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优化学校、专业布局,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和育人机制改革,以促进就业和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大幅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优质人才资源支撑。以职业教育改革契机,课题组教师以职业教育办学经验为根基,紧跟职业教育改革方向,努力探索职业本科教育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对机械制图进行了教学改革。

1研究意义

《机械制图》是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机电一体化技术和数控技术等相关专业的基础课,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读图和画图能力,该课程要求学生有较好的空间想象能力,绘制二维图形时,想象力差的同学学习起来会相对困难,需要通过多学多练去掌握、强化知识点,在练习过程中要让学生想象成三维立体图,离开了大量的模型,教学很难实施,而且传统的教学模型价格很高,由于体积和重量等原因,模型易破损,携带不便;另一方面,传统的实物模型更新换代速度慢,并且不能够修改,与教材不配套,学院的机械制图教学模型是建校初期购进的,十几年不变的教学模型已不能满足教学和科研时代不断进步的需要。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教学越来越受到推广和普及,近几年,我院在教学硬件设施的投入较大,配备了先进的计算机,增设了多媒体教室,传统的教学模式已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制图的教学需要。因此开发适合现代教学特点的机械制图模型库,以虚拟三维模型取代传统的实物模型已成为课程改革的重要方面。本论文主要研究运用SolidWorks软件对机械制图课程传统模式进行改革,研究了典型零件的三维模型库、二维模型库三维到二维、二维到三维的转换,通过模型库,学生可以多角度观看物体,对于想象力差一些的学生,实现由二维到三维,三维到二维的转换,帮助学生加深对机械制图课的理解,培养他们的空间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提高他们的识图和读图能力。

2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技术作为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在美国、英国、日本等职业技术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运用效果尤为显著。近年来,国内多所高校逐渐重视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并且与教育教学相融合。针对机械制图课程与多媒体技术融合的情况,目前,地方许多兄弟院校都已开始了这方面的开发和研究,高职院校学生初步具备专业课程的学习能力,形象思维能力一般,逻辑思维能力需进一步增强,喜欢动手不善于理论,渴望成功但缺乏耐心,自信不足易于放弃。学完该课程应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要具备更高的技能水平。对于所要培养新型应用型人才的职业院校来讲,开发具有高职特色、适合现代职业院校制图教学的模型库势在必行。Solidworks功能强大、易学易用和技术创新是软件的三大特点,使得它成为领先的、主流的三维CAD解决方案。它能够提供不同的设计方案、减少设计过程中的错误以及提高产品质量。不仅提供如此强大的功能,同时对每个工程师和设计者来说,操作简单方便、易学易用。

3研究基础

团队有14名教师组成,专业平均每级学生220人左右,师生比1∶15.7,其比例符合教学实施的需要,结构合理。团队是在围绕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突出技能人才培养的教学过程中形成的。为了体现职业教育教学理念,工学结合,特聘请行业企业专家5名,占教学队伍的35.7%;专任教师9名,占全部教学队伍的64.3%;专任教师负责课程教学和实训教学,兼职教师长期任学生校内、校外实训指导和顶岗实习指导教师,定期邀请他们参与课程建设,并举行三维数字化设计案例讲座。

4研究目标

通过运用三维软件创建课程所需素材的模型库,能够实现专业、课程、教材之间的紧密联系,与二维软件课程紧密衔接,形成由手工绘图、二维平面设计、三维模型设计等梯次内容形成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计算机设计应用能力、运用三维实体建模的空间构思能力、三维设计能力和创新思想能力。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建议学生使用三维设计软件构建自己的设计项目;同时,可将Solidworks软件作为设计工具,方便更好地完成后续课程的设计任务,融合教改项目,整合优质资源,奠定了基础,在学院专业教学资源库平台建设中作出贡献。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将模型库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改变传统单调教学模式,帮助空间想象力差的同学,转变教学观念,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5研究内容

本项目主要研究:运用Solidworks软件完成所需素材的创建工作。其主要研究内容有:(1)《机械制图》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是一门研究投影法绘制机械工程图样和求解空间几何问题理论和方法的课程,是工程类大学生的必修专业基础课,是机械相关专业课程的先修课程。掌握用投影法表达空间形体和图解空间几何问题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正确使用绘图工具和仪器,具备徒手画图和手工仪器图的能力,所绘图样投影正确、字体工整、图面整洁、符合制图标准。掌握机件视图的绘制和阅读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2)三维实体模型的构建:由于Solidworks软件具有参数化建模特点,对模型草图能够进行尺寸驱动,根据不同的章节创建与本章节相符的模型。(3)二维视图的生成:Solidworks软件具有三大模块,零件模块、装配模块和工程图模块。机械制图重点掌握的内容是零件图的绘制与识读,Solidworks软件利用工程图模块,可以将三维模型直接转换成工程图,便于学生理解零件该部分内容。(4)动态仿真视频的建立。

6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和方法

建立与当前机械制图课程相配套的三维实体模型;各实体模型二维视图的生成;动态仿真视频的建立。本课题研究主要采取调查法、个案研究法等。具体应用如下:调查法应用。通过对各学院制图课程性质进行分析及教师教学经验方法进行调研,总结归纳出所需创建的不同类型模型;个案研究法。通过对机械制图课程中各章节所需零件进行分析,研究设计符合章节的模型。技术路线:分析《机械制图》课程性质;运用三维软件绘制所需实体模型;有三维模型生成表达形状结构的二维图形;运用三维软件进行运动仿真视频创建。实验方案及可行性分析:(1)课题调研:根据项目内容,组建项目组,研究制定项目执行方案,按照项目具体内容,进行调研,收集资料,为项目的具体开展奠定基础。(2)方案设计:根据调研结果创建所需三维模型库。(3)结题鉴定:组织课题总结,撰写项目结题报告,组织专家鉴定。

本项目属于应用性项目,与实际相结合,完全可行。7项目创新点(1)根据机械制图课程内容创建配套的三维模型库,方便学生学习,对于空间想象力差的学生来说,给够提供三维图给他们,可以帮助他们学习。(2)改变传统单调教学模式,转变教学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同时激发学习三维软件的兴趣,为后续该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利用SolidWorks三维实体设计软件可以创建虚拟动态模型库,不仅可以克服传统教学模型的缺点,为多媒体教学创造条件和提供支持,同时积累了大量的教学资源,教学效果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静.高职院校《机械制图》课程改革之浅见[J].科技创新导报,2013.05.

[2]覃羡烘.浅析机械制图教学[J].广西轻工业,2011.01.

[3]施海华.机械制图教学中新模式的有效应用探析[J].文理导航(中旬),2011.06.

[4]王志军.职业学校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现状及改革趋势[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1.02.

制图实训总结范文篇10

1.课程设置不合理

学生刚接触AutoCAD时,由于难以迅速了解各种命令工具的作用和使用技巧,在绘图的过程中比较机械、简单,绘制复杂的施工图时会比较吃力,而且绘图过程中基本只会使用最基本的工具。

2.缺少实践环节

随着CAD软件的广泛使用,软件自身的功能和绘图技巧也不断地丰富和完善。由于高职学生之前没有接触过这么专业的绘图软件,一些学生熟悉和掌握软件的各种新功能的主动性比较差,以至于职业能力得不到相应的提高。

3.教学模式单一

职业教育阶段的CAD教学,一般参照选定的教材章节要求,从基础知识入手,先讲述理论后动手操作,由浅入深,按部就班,循序渐进,而教学方式基本上是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命令工具和学生上机操作实践相结合。这往往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论与实际操作脱节,学习兴趣不高,不会使用其中的基本工具,不会绘制复杂的施工图,创意设计更无从谈起。

二、改革策略

1.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衔接

计算机辅助设计AutoCAD课程是室内设计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同时也是一门交叉学科,它上接装饰设计制图与识图,下接多门室内设计专业课程。对于室内设计方向的学生来说,如果没有装饰设计制图与识图和相关专业课程的基础,其对CAD软件就很难运用自如。所以,对于CAD课程的安排必须要有针对性,构建合理的课程结构。在CAD课程之前,教育者需要设置装饰设计制图和其他基础课程,使学生通过对制图和其他专业基础课程(室内设计原理、设计概论等)的学习,对室内制图和所学的专业有一个系统的认识。这在室内制图教学环节更为重要,教师可沿用以往的手工制图进行课程实训,为学生下一步学习CAD软件课程打下良好基础。

2.改进教学方法

首先,教师根据学生对于新事物的认知规律,有针对性地采用阶梯式的教学模式。在以往的CAD教学中,基本模式是根据软件的学习步骤展开,也就是首先介绍软件的使用功能,逐一讲解工具命令,同时用简单的施工图实例辅助讲解。这种讲授方式的重点在工具命令的使用方法上,缺乏高职教育的实践性。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教学中重新安排教学内容的顺序,按照从易到难的认知规律,在教学中设计了阶梯式教学模块,将CAD的教学内容重新进行整合,分成初级应用、提高应用和综合运用三大模块,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计算机辅助设计(AutoCAD)初级应用模块、提高应用模块、综合应用模块全面覆盖了基本操作命令、简单项目实例演示、操作综合项目实例演示与操作工具命令、理论知识,层层递进,由浅入深。其次,针对室内设计行业所需要的职业能力设计教学项目。在三大模块的基础上,以什么样的形式组织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室内设计的专业课程具有理论知识相互交叉、实践环节相互渗透的特点。如装饰材料是装饰施工、装饰构造、专题设计的基础,装饰材料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当中,而CAD则贯穿于多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之中。再次,采用真题假做的方式深化工具的运用。总结以往的教学经验,笔者发现在课程开始之初,先讲解基础理论和各个工具如何使用并不能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教学内容上,理论和实际联系不够。为了改变这种模式,教师在教学中选用企业已经施工完成或者正在施工的真实案例,将各个命令工具串联起来使用,加深学生的理解,同时配合施工过程中的照片,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以任务驱动的形式展开项目教学模块的教学组织。教学中模拟设计公司的工作流程,结合实际工作岗位的具体要求,以设计某一家居空间为具体目标,从谈单、量房、设计、预算等分任务驱动的形式展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3.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试行项目带动式教学法,即把企业真实案例融入教学内容,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通过对室内设计师所需的职业岗位能力进行分析,把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职业能力作为授课体系的依据,形成课程模块。同时,根据课程模块的需要,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项目,以项目驱动教学,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得到提高。具体实施步骤为:第一,理论教学与演示。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企业的真实案例进行CAD软件相关知识点的讲解,引导学生分析案例,获取相关的知识点和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明确课程中需要掌握的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让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针对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第二,动手操作。教师讲解、示范完毕后,学生动手操作,在已经学习到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单独完成一个项目的施工图绘制。学生在绘图过程中,对室内设计的施工工艺、所选材料的性能形成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有目的地强化某一个或某几个方面的职业能力,为就业所需的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奠定基础。第三,模拟仿真。教师在学生完成了前面两个步骤的基础上,安排一个仿真的实训项目,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