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审美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3-10-20 17:31:57

幼儿审美教育

幼儿审美教育范文篇1

有人说:“我犹豫而又轻松,我的悲伤是晴朗的。”这说明审美情感具有复杂性和情调性。由此可见,在音乐教育中,不能忽视情感的独特作用。同时,《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还明确要求“珍惜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因此教师在选择作品时,还应尽量选择一些适合以游戏形式开展的音乐,以调动幼儿参与音乐活动的积极性。在音乐活动中教师可以看着孩子的眼睛讲话和示范——语言、体态、脸部表情恰到好处地表现出作品的蕴涵。同时还可以用表情、动作以及音乐或游戏中的规则去调整幼儿的心理状态,如在打击乐活动“咿呀咿呀呦”的教学目标中,要幼儿掌握|XX||XX|和|XXX|的节奏。为了能让幼儿比较容易区分与接受这两种节奏,教师可以把这两个节奏形象地设计成农场的情景。在引导幼儿学习这两种节奏时,运用故事的方法,在故事情景中训练幼儿的节奏技能和反应能力。设计王老先生的农场里有一些小动物(小朋友轻轻“走”过去,教师根据音乐节奏|XX||XX|做“走”的动作),农场里的小动物给小朋友打招呼,(教师根据音乐节奏|XXX|做拍手的动作),咦,这边还有其他小动物和我们打招呼呢,你也给他们拍拍手吧……在整个活动中,孩子们始终沉浸在故事情节中,在情景游戏的表演中通过“走”和“拍手”的动作,在这个一体化运动中孩子们将其思想感情和形式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来区分|XX||XX|和|XXX|这两种节奏,在感受音乐的同时体验到无穷的乐趣。

二发展幼儿的审美创造性

儿童的艺术是童年生命的律动,是儿童内在精神生活的外部表达,审美教育是以无拘无束、轻松自由的方式进行的,游戏是儿童的内部精神自然地转化为外部表现的活动,所以游戏是儿童艺术创造活动的重要形式。以造型设计、音乐舞蹈、音乐游戏等反映出他们对周围生活美的理解和感受。音乐是表现艺术和表情艺术的统一,必须重视培养幼儿的音乐表现力,在音乐的演练过程中教师既要启发幼儿根据对音乐的感受来表演动作,同时又要引导帮助幼儿用他们自己的动作表达音乐感受,实现内在的认识构思活动和外在表现活动的统一,这对于发展幼儿在音乐舞蹈方面的创造性有重要的意义。如教师引导幼儿欣赏曲子《春天》,然后让幼儿用语言表达出自己对音乐的感受,接着要求幼儿根据自己的想象做动作。有的孩子用小蜜蜂、小蝴蝶表示轻快飞舞的样子,有的孩子表演小白兔一蹦一跳的样子,音乐使幼儿情绪反应更加灵敏了。音乐的节奏和速度也可以通过动作反映出来,即用身体动作创造性地把音乐再现出来。音乐游戏中,幼儿在教师启发下能完整地感受音乐的艺术形象,并根据乐曲的内容,自己设计动作个性情绪进行表演,从而发展创造力。

三结论

幼儿审美教育范文篇2

在当代社会中,“艺术教育”具有两种不同的含义和内容。狭义的讲,“艺术教育”可理解为对培养艺术家或专业艺术人才所进行的各种理论和实践教育,如各种专业艺术院校正是如此,戏剧学院培养出编剧、导演和演员,音乐学院培养出作曲家、歌唱演员和器乐演奏员等。广义的讲,“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

2幼儿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2.1有利于幼儿发展全面思维。对幼儿艺术教育方面的培养,能够帮助幼儿发展全面性的思维方式。相比于艺术教育,现代很多幼儿园更加注重对幼儿的应试教育,严重束缚和影响了幼儿的思维发展。让儿童在幼儿期就接受艺术教育,这能使儿童的思维得到全面发展。钱学森说:只注意逻辑思维,埋头于细节,易犯机械的、片面的毛病,缺乏整体的有机联系的认识。正因为受到了艺术方面的熏陶,才使他能够避免死心眼,避免机械唯物论,想问题能够更宽一点,活一点。2.2有利于培养幼儿健康、全面的情感世界。不可忽略的一点——幼儿也是有自己情感的,在接受艺术教育之后,幼儿能够用更多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并且也更加愿意向别人表达自己的思想。现在的幼儿,甚至成人与成人之有些越来越任性,与家人缺乏更多感情交流,最终变得人与人之间越来越冷漠,由此可见从幼儿时期就对其加强情感教育是十分重要的,而艺术教育就是注重情感的一种教育方式。2.3有利于加强德育工作。艺术教育的特点主要在于它是自愿的,通过艺术活动来吸引人的兴趣,感动人的内心,让深处艺术中的人感觉到愉快。对于幼儿来说,艺术教育能够帮助幼儿明是非、知善恶、识美丑,在这方面,是其他教育所不可替代的。通过艺术教育,培养儿童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激发其对美的爱好与追求,塑造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促使其全面和谐的发展,以达到提高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心等全面素质的目的。

3幼儿艺术教育活动的审美本质

3.1幼儿艺术教育活动的本质特征。3.1.1幼儿艺术教育贯穿审美教育理念。艺术是幼儿感知理解世界的最好方式,是塑造幼小心灵的重要途径。只有按照美的规律对幼儿开展艺术教育活动,才能让幼儿从审美的角度充分认识社会事物,帮助幼儿在渐进的社会活动中获得良好的心理体验。审美是幼儿艺术教育的本质特征,是教育艺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首先,艺术教育活动的目的不是为让学生掌握精准的艺术操作技巧,而是按照艺术本身的独特性,让幼儿体悟到艺术包含的精神和情感的调动作用,要在艺术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其次,幼儿艺术教育活动是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幼儿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3.1.2幼儿艺术教育活动存在主要问题。幼儿艺术教育活动是幼儿教育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主要借用各种艺术手法,激发幼儿的艺术兴趣,形成幼儿的基本艺术操作技能。但是,在幼儿艺术教育活动还存在着以下问题:首先,幼儿艺术教育活动的教学模式落后,模仿艺术活动占用了幼儿艺术教育活动的绝大部分时间,教师过于强调动作的精准,没能给幼儿充分的自主探索和表达的机会。其次,过于重视艺术教育的成果,忽略了艺术教育活动过程的审美教育价值,不能给幼儿愉快的艺术活动体验,没能在艺术教育中给幼儿审美享受。3.2幼儿艺术教育活动的主要原则。3.2.1注重赏识教育的开展。幼儿艺术教育活动的目的主要是激发幼儿对艺术活动的兴趣,引导幼儿发展自己的艺术天赋。教师不仅要给幼儿提供趣味性的艺术教育活动内容,而且还要开展必要的赏识教育,通过赏识教育来激发幼儿的情感,在艺术的道路上使幼儿在心理与情感上对艺术活动产生情感的共鸣,以及良好的情绪体验,这样才能鼓励幼儿主动积极的从事艺术活动。首先,幼师应当保持童心,能欣赏幼儿的行为,理解幼儿的行为方式,主动鼓励幼儿大胆的用各种艺术形式来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其次,帮助幼儿分享他们的快乐,对幼儿的艺术创造给予极大的鼓励,同时积极的使用形象化的方式方法,解决幼儿艺术活动中的困惑,给幼儿的艺术道路打下必要基础,引领幼儿走上真正的艺术之路,全面培养幼儿的审美意识,有效的在幼儿教育阶段发展幼儿的审美能力。3.2.2注重个性教育的开展。现代艺术教育活动过程中,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幼儿,不仅要培养有良好艺术天赋的孩子,还要激发所有幼儿的艺术潜能,实现所有孩子都能得到艺术熏陶的教育活动。首先,注重个性化的艺术教育,必须从尊重幼儿的主体性出发,要在全面掌握幼儿心理及生理年龄和特征的基础上,给幼儿安排感兴趣的个性化艺术活动。其次,要从幼儿的个性差异和特点出发,要在艺术教育活动中重视给幼儿良好的艺术活动情感体验。

参考文献

[1]朱婷婷.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策略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14):149-150.

幼儿审美教育范文篇3

【关键词】幼儿艺术教育活动;审美本质;教育策略;应用原则

本文主要探讨幼儿艺术教育活动的本质特征,在阐述幼儿艺术教育审美本质特征的基础上,总结幼儿艺术教育活动的主要原则与有效的教育策略。

1.幼儿艺术教育的审美本质特征

1.1幼儿艺术教育贯穿审美教育理念。艺术是幼儿感知理解世界的最好方式,是塑造幼小心灵的重要途径。只有按照美的规律对幼儿开展艺术教育活动,才能让幼儿从审美的角度充分认识社会事物,帮助幼儿在渐进的社会活动中获得良好的心理体验。审美是幼儿艺术教育的本质特征,是教育艺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首先,艺术教育活动的目的不是为让学生掌握精准的艺术操作技巧,而是按照艺术本身的独特性,让幼儿体悟到艺术包含的精神和情感的调动作用,要在艺术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其次,幼儿艺术教育活动是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幼儿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1.2幼儿艺术教育活动存在主要问题。幼儿艺术教育活动是幼儿教育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主要借用各种艺术手法,激发幼儿的艺术兴趣,形成幼儿的基本艺术操作技能。但是,在幼儿艺术教育活动还存在着以下问题:首先,幼儿艺术教育活动的教学模式落后,模仿艺术活动占用了幼儿艺术教育活动的绝大部分时间,教师过于强调动作的精准,没能给幼儿充分的自主探索和表达的机会。其次,过于重视艺术教育的成果,忽略了艺术教育活动过程的审美教育价值,不能给幼儿愉快的艺术活动体验,没能在艺术教育中给幼儿审美享受。

2.幼儿艺术教育活动的主要原则

2.1注重赏识教育的开展。幼儿艺术教育活动的目的主要是激发幼儿对艺术活动的兴趣,引导幼儿发展自己的艺术天赋。教师不仅要给幼儿提供趣味性的艺术教育活动内容,而且还要开展必要的赏识教育,通过赏识教育来激发幼儿的情感,在艺术的道路上使幼儿在心理与情感上对艺术活动产生情感的共鸣,以及良好的情绪体验,这样才能鼓励幼儿主动积极的从事艺术活动。首先,幼师应当保持童心,能欣赏幼儿的行为,理解幼儿的行为方式,主动鼓励幼儿大胆的用各种艺术形式来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其次,帮助幼儿分享他们的快乐,对幼儿的艺术创造给予极大的鼓励,同时积极的使用形象化的方式方法,解决幼儿艺术活动中的困惑,给幼儿的艺术道路打下必要基础,引领幼儿走上真正的艺术之路,全面培养幼儿的审美意识,有效的在幼儿教育阶段发展幼儿的审美能力。

2.2注重个性教育的开展。现代艺术教育活动过程中,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幼儿,不仅要培养有良好艺术天赋的孩子,还要激发所有幼儿的艺术潜能,实现所有孩子都能得到艺术熏陶的教育活动。首先,注重个性化的艺术教育,必须从尊重幼儿的主体性出发,要在全面掌握幼儿心理及生理年龄和特征的基础上,给幼儿安排感兴趣的个性化艺术活动。其次,要从幼儿的个性差异和特点出发,要在艺术教育活动中重视给幼儿良好的艺术活动情感体验。

3.幼儿艺术教育活动的开展策略

3.1幼儿园是幼儿艺术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通过艺术教育活动中进行审美熏陶的基础环境,应当根据幼儿的兴趣需求,使幼儿置身于愉悦的环境当中。按照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基本要求,幼儿园艺术教育活动应当融合自然环境,以自然界中的各种声音、应当给幼儿营造良好的艺术环境。首先,合理的布置幼儿园的色彩氛围,注重使用激发幼儿感官刺激和引发幼儿园丰富想象的色彩,给幼儿带来和谐快乐的环境氛围,使环境的颜色更符合幼儿心理特征。其次,要科学的划分幼儿园的区域,为幼儿营造良好的艺术活动环境,使幼儿在班级内感受良好的艺术氛围,例如,可以在幼儿园的墙壁挂上音符为装饰的漫画,还可以把幼儿的画作、跳舞歌唱的照片挂在墙上,引导幼儿主动从事艺术活动。

3.2为了提高幼儿对艺术活动的感知能力,在艺术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审美素养,应当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给幼儿展示更丰富生动的艺术作品。首先,使用视听一体的教学媒体模式,在图文并茂中给幼儿呈现丰富生动的艺术世界,这样更有利于吸引幼儿进行丰富的艺术情境当中。其次,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赋予幼儿艺术活动生命力,例如,借助卡通动画片,给幼儿营造儿歌练习环境,这样不仅有利于幼儿记忆歌词,而且在声情并茂中吸引幼儿练习儿歌的兴趣,同时让幼儿感受韵律之美。在歌曲《蚂蚁搬虫》的练唱教学中,可以配合动画片让幼儿感受歌曲的节奏,同时让幼儿在歌唱中感受蚂蚁团结互助,勤劳勇敢的高尚品质。

3.3激发幼儿的想象力与活动力是幼儿艺术教育的重要目标,也是幼儿艺术教育活动实现审美教育的重要方法。首先,要鼓励幼儿参与艺术创作活动,让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充分的想象,给幼儿提供自由发挥的空间,帮助幼儿用艺术技巧来自由的表达思想,例如,教师可以让幼儿自主选择绘画的主题,自主使用雕刻、裁剪手段进行艺术化的个性展现。其次,设计丰富多样的艺术活动,可以把艺术与游戏结合在一起,例如,可以引导幼儿用表演来传统自己丰富的内心感情世界。例如,在《蚂蚁搬虫》儿歌演唱教学时,可以配合儿歌进行动作表演,这样才能提高儿童的积极性,促进儿童更好的感知各种艺术技能。

结论

通过幼儿艺术教育活动实现审美教育目的,必须紧紧围绕幼儿的个性心理特征,创新教育教学手段,设置良好的教学情境,吸引儿童参与到活动中来。

参考文献:

[1]申健强,申利丽.谈在艺术活动中对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教育探索,2011(11):127-128.

幼儿审美教育范文篇4

一、在感知中体验美

观察是幼儿认识自然最基本的活动,也是幼儿科学教育中最常用的教学形式。观察是一种感性的认识,是调动各种感觉器官对周围现象的感知和体验。风雷雨雪,光电水火,草木花果,虫鱼鸟兽,孩子们都抱有强烈的好奇心。为鼓励孩子们观察和探究,我们在各个班级设置了“植物角”、“动物角”,种养花卉,饲养小动物,为孩子的观察提供便利,同时还开辟了“每天一问”的活动板块,让孩子们每天都有一个“为什么”,日积月累,养成观察周围生活现象的良好习惯。自然界本身就存在着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美。譬如雨后的彩虹,飘落的雪花,蝴蝶美丽的斑纹,花朵的色彩与芳香,等等。为此,我们经常带孩子走出户外,领略大自然季节更替带来的自然美景:春天的鸟语花香,夏天的骄阳蝉鸣,秋天的落叶缤纷,冬天的雪树冰河。让孩子去看,去听,去体验,去思考,从中培养孩子审美的兴趣和敏感性。我们还举行“色彩节”,让孩子们在不同色彩的调配中,体会颜色的神奇变化,欣赏色彩缤纷的美。这里既有色彩知识的初步感知,又有美的体验与享受。更重要的是,在一系列活动的感知过程中,孩子们表达着自己对美的体验和理解。譬如,天为什么要下雨?孩子们会说,因为老天爷哭了,因为小草渴了。孩子们的这些本真的审美的个性的解读,属于人文的范畴。与狭隘的科学教育不同的是,我们的教师应该包容和鼓励孩子们的理解和表达。正如李政道所说,艺术和科学“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我们不能生硬地剔除硬币的“另一面”,把它们视作错误而粗暴地扼杀。“从最初的诗意、泛灵、我向思维到成年后更多的以科学的方式把握世界,是每一个儿童必须经历的过程,童话式的思维形态是儿童精神成长的必需。”[1]简单化或功利化地让孩子接受冰冷的科学概念和知识,漠视或伤害孩子们宝贵的想象力和创造的热情,是教育不可饶恕的过失。

二、在探究中发现美

幼儿科学教育离不开探究的过程。激发幼儿探究的兴趣,让他们亲自动手操作,体验探究的过程远比结果来得重要。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孩子们经常会观察到一些事物在常态下所不易发现的美。譬如,不同颜料的调配,能幻变出让孩子们惊喜的另一种色彩;用三棱镜观察阳光,会发现绚丽的彩虹;万花筒的旋转会呈现千姿百态的图案……大班的《方糖画画》活动,教学目标设定为:1.探索彩色墨水在水中的变化过程,发现扩散的科学现象。2.尝试用方糖和彩色墨水进行“画”画,感受方糖画的色彩美,体验作品成功的快乐。孩子们先用彩色墨水滴入水杯中,观察体会彩色墨水在瞬间漂浮扩散的科学现象。接着,把彩色墨水滴在方糖上,再把方糖沉入水杯里,方糖渐渐融化,彩色一点点从杯底升腾起来,形成动态变化的各种美妙造型。类似的游戏式的探究实验,往往会让孩子们获得惊喜的发现,因而也成为孩子们最为好奇、最感兴趣的活动。这既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究的热情,也能给他们提供发现美、欣赏美的机会。其实,探究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美的享受。“色彩之旅”探究活动中,教师出示一些深浅不同的绿色纸片,告诉孩子:“这些是不同深浅的绿色,但是它们都被称为绿色。”然后发给孩子们一张纸片,鼓励孩子们每到一个地方都找一找绿色的东西,并让孩子们想一想,你看到了哪些绿色的东西?这些绿色看起来是否一样?你发现了多少不同深浅的绿色东西?孩子们正是在这种生活化、游戏化的活动中享受着自己对美的发现,享受着由美带来的精神愉悦。“在人类中,只有儿童和科学家才是最富有探究精神的”。[2]从某种意义上说,孩子们的探究与科学家应具备的科学态度和精神是没有差异的,他们所获得的精神愉悦感也是没有差异的。

三、在创造中表现美

创造是孩子最自主、最自由也是最感兴趣的活动。科学教育中有许多小制作活动,能够充分调动孩子动手创造的热情,并能让孩子们从中享受成功的愉悦。利用废旧材料进行小制作是幼儿园常见的科学活动样式。比如,利用废旧物品,孩子们根据各自的想象制作出了不同功能的机器人,并表达自己创作的动因,表演机器人在生活中的工作情境,满足了孩子们的表现欲和成就感。搭积木是孩子们最熟悉的活动,他们在积木造型的构建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着各式各样的城堡和宫殿,享受着创造的乐趣。在孩子们科技制作活动的过程中,同样渗透着情感审美的教育。以球杆链接活动为例,有一个活动是搭建“爱心帐篷”。教师给出的情境是某地发生了地震,救援队伍赶赴灾区,需要搭建安置灾民的帐篷。然后教师跟孩子们一起操作,探索哪一种帐篷最牢固最便捷,能够尽快安置灾民。在教师的指导下,他们最终找到了三角形帐篷为最佳。孩子们还在帐篷上挂上彩色的纱幔,表示是“爱心帐篷”。同样的活动,可以是纯科技的,也可以成为科技与人文合一的,这是一种意识的差异。科学教育的内容许多是可以用艺术的形式来表达的,譬如舞蹈、音乐、绘画、舞台剧等艺术样式。不同介质和样式的艺术表达,既可以给孩子们科学教育的滋养,又能够给孩子们艺术美的熏陶。因此,我们大胆地探索科舞、科画、科乐、科剧的创意结合。我们推出了舞蹈《太空狗》《机器猫》,让孩子们在舞蹈中感受高科技的神奇;我们还展出了孩子们的科学幻想画,有《会笑会哭的花》《会飞的汽车》《会伸缩的鞋子》,等等,让孩子们用画笔表达他们对未来世界的想象;我们用音乐让孩子们感受风雨雷电的声响。理性的科学教育不是孩子们最擅长的,而艺术的形象思维的介入,能够使两者相得益彰。

四、在评价中享受美

幼儿审美教育范文篇5

关键词:幼儿教育;白族服饰;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的审美能力,促进人本质力量与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以寓教于乐的方式让人的身体和精神在审美上处于一种自由的境界,实现人感性能量与精神力量的和谐统一。对于幼儿而言,审美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幼儿审美感知力、审美创造力、审美表现力,使之能够拥有善于发现美的心灵,且学会去追求和热爱美好事物,从而在身心的愉悦中得到“美”的体验,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白族服饰作为极具民族特色与审美价值的服饰,蕴含图案之美、色彩之美、寓意之美等。将白族服饰应用到幼儿审美教育中,借助多种有效途径来引导幼儿感受白族服饰的美,能够丰富幼儿的审美体验,提升其审美能力,从而激活幼儿的思维,推动幼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1白族服饰概述

白族是我国西南边疆的古老民族之一,主要聚集在云南大理州内,少部分生活在昆明、红河等地区。通常白族男子的服饰中上衣为白色对襟、外套坎肩,下衣为蓝色或是白色的宽裤,头上佩戴白包头,肩上挂绣花挂包,整体服饰色彩明快大方,充分体现出白族男子的英俊潇洒。白族女子的服饰中上衣为白色右衽大襟衣、外套坎肩和围腰,下衣为紧身、束腰的花边裤,头上佩戴绣花或是彩色头巾,整体服饰结构映衬协调,色彩飘逸,充分体现出白族女子的婀娜多姿之美。白族女子服饰的审美价值具体如下。(1)图案之美。“白族飘带”作为最为代表性的白族服饰之一,是一种挑花工艺品,白族女子系围腰头的带子,带端形状为扁矛形,带面由宽渐窄,与腰头加接位置比较窄。中老年女子喜用黑色和蓝色的布料,很少用彩绸,宽大且长;年轻女子喜用白色和蓝色的布料,短且窄。飘带都用挑花装饰,多用白线,很少用红线,挑花图案丰富,有植物、飞禽、花鸟等上百种,图案千变万化,色彩丰富的精美刺绣和色调单纯的布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1]。(2)色彩之美。白族服饰延续了中国传统的色彩,色彩大多为白色和浅色,不仅给人一种温暖和轻盈的感受,还体现出了白族人民宽厚、善良、热情及豁达的天性,反映出白族人民向往自然和热爱美好的情感。白族女子服饰多为白色、湖蓝、淡绿、粉红及嫩黄,以白色居多,白上衣、白裤子,集“风花雪月”为一体的头饰也是白色,这是因为白族人民认为白色代表着纯真、神圣、洁静,淡绿色代表着希望,嫩黄色代表着尊贵,粉红色代表着温馨,再配以大红色或黑色的马褂,形成鲜明的对比,十分协调。这些色彩秀丽淡雅、自然纯朴,给人一种积极向上、亲切活泼的感觉。白族服饰的色彩之美是白族人民在700多年的符号实践中而来的,根据自身的色彩经验来认识和改造世界,赋予了色彩一定的理念与情感,借助色彩来传递白族人民的情感和观念,让审美者的情绪被感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陶冶情操[2]。(3)寓意之美。以白族女子头饰为例,其充分涵盖了大理“上关花、下关风、苍山雪、洱海月”的美好景色景致,女子的发辫下佩戴着头花头巾,好似盛开在山顶上的杜鹃花和山茶花,象征着四季盛开的鲜花;而头巾一侧会飘飘洒洒垂下一条雪白的缨穗,寓意终年吹拂的下关风;绣花头帕上搭配茂密雪白的绒毛,寓意苍山顶上冰清玉洁、终年不消的皑皑白雪。可见,白族女子头饰蕴含浓厚的文化内涵与美好寓意,充分展现着白族人民的智慧和审美情趣。为此,在幼儿审美教育中,教师可依托这些元素的美,带领幼儿认识和感受白族服饰的美,让美浸润幼儿的心灵,以此来有效培育幼儿美的心灵。

2白族服饰在幼儿审美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2.1引导幼儿欣赏美、感受美

在实际的幼儿审美教育活动中,为了让幼儿更好地了解白族服饰特点,学习白族人民的智慧和精神,教师可结合幼儿对事物的感知心理特点,开展“白族女子风采”“白族女子舞蹈欣赏”“白族服饰”“白族女子头饰和飘带”等形式多样的欣赏活动,从而对幼儿审美感知力进行培养,引导幼儿关注白族服饰的形象及其所具备的审美性质,使之能够从白族服饰的色彩、图案、构造等方面出发,逐渐形成良好的审美感知能力。(1)教师将具有代表性的白族男子服饰、白族女子服饰带到课堂上,为幼儿详细介绍白族服饰的文化内涵、艺术特色、图案与色彩寓意等,然后让幼儿走到讲台上,近距离看一看、动手摸一摸这些白族服饰;与此同时,教师可从网络上或深入大理地区,收集一些关于白族服饰的视频、图片等,在课堂上为幼儿进行展示。例如,通过为幼儿播放《五朵金花》的视频,引导幼儿仔细观察视频中白族叔叔阿姨都穿什么样的衣服,然后鼓励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看到的,最后由教师进行补充,从而让幼儿欣赏到别具特色的白族服饰,体会到白族服饰的独特魅力,实现对其审美能力的培养。(2)幼儿园可多组织一些关于民族文化的活动。例如,在儿童节与白族传统节日(三月街、火把节、“绕三灵”)期间,可组织幼儿穿上白族服饰进行舞蹈表演,从而让幼儿更加深入地认识白族文化与精神,感受白族服饰之美,最终激活其思维,有效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3]。

2.2结合白族服饰的审美价值,开发形式多样的课程活动

在实际的幼儿审美教育工作中,教师需要对白族服饰进行充分应用,指导幼儿运用绘画、手工等方式进行艺术创作,以此让幼儿获得白族服饰艺术美的熏陶,逐渐提升其审美情趣[4]。其中,在幼儿绘画活动中,教师可组织开展“我是小小色彩家”的绘画活动,以激发幼儿对白族服饰的兴趣,以感受白族服饰的色彩美为活动目标,为幼儿准备相应的活动工具,包括多套白族服饰、若干印有白族服饰的空白画纸、各色油画棒。在活动开始前,教师先为幼儿讲解关于白族服饰色彩和构图,待幼儿对这些内容有一定了解后,即可鼓励幼儿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挑选自己喜欢的颜色,对空白画纸上的白族服饰进行上色。最后教师对幼儿的作品进行合理的评价,从而加深幼儿对白族服饰色彩与造型的认识[5]。接下来,教师可组织开展“我会涂我会画”的绘画活动,以学会简单绘画涂色且形成一幅完整的画为活动目标,为幼儿准备一条白族飘带、若干张白纸、水彩和笔。在绘画前,先让幼儿认真观察白族飘带,了解白族飘带上的色彩、图案等,然后再用水彩和笔画出飘带上的图案,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给予幼儿适当的指导,确保幼儿能够顺利完成绘画。在幼儿手工制作活动中,教师需要结合幼儿手工制作教育目标,注重激发幼儿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引导幼儿独立完成手工制作,从而对其多方面能力进行有效培养[6]。针对白族服饰在幼儿手工制作的应用,教师可组织开展“我是小小服装设计师”的手工制作活动,在班级内划分出设计区、剪裁区、制作区及刺绣区。其中,设计区的幼儿需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利用报纸、布料、毛线、玻璃珠等材料进行白族服饰布局、图案设计,用画笔画出不同造型的服饰、样式丰富的飘带和头饰等;裁剪区幼儿则需对设计区幼儿的“设计图”进行裁剪,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正确使用剪刀,确保裁剪线条的美观性;制作区的幼儿需用剪、揉、贴等方式,对各种各样的装饰材料进行组合、叠加、排序,依据裁剪好的线条、图案对整套白族服饰加以立体装饰;刺绣区的幼儿则需使用不同针法对白族服饰的袖口、飘带等进行刺绣,这一过程中,幼儿需选用适宜的线进行颜色搭配。待幼儿完成白族服饰制作后,教师可让幼儿穿上自己制作的白族服饰,在讲台上进行走秀展示,并介绍自己的设计理念,然后可让幼儿之间彼此试穿白族服饰,彼此分享自己的想法,讨论白族服饰的特征。通过这一方式,不仅能够锻炼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还能够有效提升幼儿的审美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从而促进幼儿全面发展[7]。

3结束语

白族服饰文化底蕴深厚,是一代又一代白族人民智慧的结晶,蕴含丰富的审美情趣,体现着白族人民对故乡与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为此,当前社会各界越来越重视白族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尤其是教育领域。白族服饰具备极高的教育价值,将其有效应用到幼儿审美教育之中,可借助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带领幼儿欣赏和感受白族服饰之美,并通过绘画和手工的方式让幼儿更加深刻地认识白族服饰文化的魅力,从而对幼儿的审美创造力、审美想象力等进行有效培养,进而幼儿喜欢上白族服饰,最终切实发挥白族服饰的教育价值。

参考文献:

[1]吴天丽,蒋园媛.贵州黎平纪德村花衣苗服饰纹样的审美艺术分析[J].化纤与纺织技术,2021,50(4):65-66.

[2]杨岩薇.高职院校学生的艺术审美教育[J].造纸装备及材料,2020,49(1):168.

[3]杜渐.“绕三灵”仪式中白族女性服饰的差异与审美研究[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0(1):34-44.

[4]周静.族群认同文化差异下的民族服饰审美比较:以广西隆林与贵州雷山的苗族服饰为例[J].美术大观,2021(1):196-198.

[5]钟玮,刘佳.台江施洞苗族服饰刺绣解析与造物意涵的时代性审美实践[J].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2020,17(1):134-141.

[6]彭丽媛.白族服饰在幼儿审美教育中的应用[J].红河学院学报,2018,16(3):145-148.

幼儿审美教育范文篇6

【关键词】盆景艺术;审美教育;幼儿美育

目前,我国已有不少幼儿园在室内种植并摆放盆植,用于绿化幼儿园室内环境。盆植即盆中栽植,它是将花草树木随意种于盆内,任其自由生长,不进行任何艺术处理的一种非艺术品。①在盆植的基础上进行审美化的改造与创作,加之以艺术化和人文化的元素,便可使之成为盆景艺术。盆景艺术起源于中国,如今已成为一门世界性的艺术,深受世人喜爱。它在对自然进行审美化的高度概括和提炼的基础上,运用咫尺千里、缩龙成寸等“以小见大”的手法,将小型的花草树木、山石池水、屋宇亭桥等基本要素进行艺术加工后布局于盆钵内,以优美的造型和深远的意境再现自然与人文景观。②它以盆为“纸”,以树木山石及配件等材料为“绘”,故又被誉为“立体的画”。③盆景艺术将自然美、艺术美和人文美融为一体,具有丰富的艺术趣味、审美价值、文化内涵和教育功能,适合运用于幼儿园的审美教育。

一、盆景艺术的组成部分及审美价值

盆景艺术根据取材和造型的不同主要可分为树木盆景和山水盆景。树木盆景以表现虬曲苍劲的古木或枝叶扶疏的森林为主,山水盆景则是将山石与水景相结合,用以模仿雄伟或是秀丽的山水景象。④二者的表现内容皆可根据所占空间的大小,划分为主景和点缀之景两个组成部分。作为盆景中主景的树木和山水是创作者遵循“道法自然”的原则,以艺术手法表现的自然之景,其景宛若天成,在盆景中代表的是艺术化的自然。作为盆景中点缀之景的配件,其种类丰富多样,有亭台、楼阁、回廊、下棋者、放牛娃、垂钓渔翁、撑船老叟等,代表了艺术化的人文景观。盆景因此既包含自然之美,又包含人文之美,是一种自然与人文和谐统一的艺术品,有着丰富的审美内容和价值。

(一)盆景的自然之美

盆景艺术将自然之景浓缩于一盆之中,是大自然的缩影。就表达主题而言,盆景艺术主要是利用自然材料在盆钵内以“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来展现宏伟多姿的大自然。就其创作材料而言,它是一种活的艺术形式。盆景艺术主要运用植物、山石、水等自然原始材料,其材料具有自身独特的自然属性,并充满自然生机。就其产生的目的和原因而言,盆景艺术于一盆之内尽情展现自然风光,可摆放于室内外,用于美化人们生活,它的产生是人们喜爱并且亲近自然的一种表现。

(二)盆景的人文之美

作为盆景艺术中点缀之景的各式配件虽然体格小,但形式和内容丰富多样,代表的是人文之美,在盆景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有着画龙点睛之妙。这种人文融于自然、自然不可缺少人文的审美追求和布局设计完美地诠释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这种审美追求不仅体现在盆景艺术中,还在我国诗歌和山水画中皆有所表现。如柳宗元的诗《江雪》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又如杜牧《山行》中“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此外,我国早期山水画大多是作为人物画的背景起衬托作用,后随着山水画的发展,它开始独立于人物画而自成一科。在此时的山水画中,自然山水、树木虽已占据画面绝大部分位置,但大多数山水画仍保存有人文元素。代表人文的各式建筑以及人物等景在画面中所居之位虽小,然而这类点缀之景却突出了自然的宏伟壮阔,且在自然之美中融入人文的元素,在给自然注入活力的同时又展现了画面的人文之美。

(三)盆景的艺术之美

盆景艺术的主景所运用的创作材料虽属自然,但其中对树木山石的选材、修剪、粘接组合以及打磨等都蕴含着创作者的审美理想,表现的是艺术化的自然。点缀之景主要是用陶瓷、泥塑和木雕等工艺塑造而成的各式建筑、舟船以及人物,属于我国民间艺术的范畴。盆景艺术结合中国山水画与园林艺术的审美理念,创作者对主景和点缀之景的位置摆放苦心经营,将艺术化的自然与艺术化的人文合二为一,使其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从而具有包含自然和人文气息的艺术之美。

二、盆景艺术在幼儿园审美教育中的作用

幼儿园审美教育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通过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来对幼儿进行教育,以此提高幼儿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幼儿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健康的审美情趣,陶冶幼儿情操,启迪幼儿智慧,增强幼儿生活乐趣。⑤盆景艺术集自然美、人文美和艺术美于一身,在幼儿园审美教育中具有多方面的作用,它不仅可以美化幼儿的生活环境,还可以促进幼儿对自然和艺术的喜爱,提高幼儿的艺术素养和审美水平,开阔幼儿的视野,增长幼儿文化知识,培养幼儿优良的道德情操。

(一)促进幼儿亲近自然,培养幼儿热爱自然的情感

盆景艺术是一种将自然与人文和谐地融为一体的艺术。无论是在树木盆景还是在山水盆景中,占主体的都是树木山水等自然元素。以各式建筑和人物为代表的人文元素则被置于树木山水之间,相比于主体的树木山水,这些建筑和人物虽显得较为小巧,但恰恰是这种小巧突显了自然的宏伟与广大。通过对盆景艺术的欣赏与创作,幼儿移情于盆景中的人物,仿佛自身已融于自然,并由此对以树木山水为代表的大自然产生一种崇高的审美感,以此促进幼儿亲近自然,进而培养他们热爱自然的情感。

(二)提高幼儿艺术修养,培养幼儿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兴趣

盆景艺术与中国古代传统山水画有着密切的联系,作为立体山水画的盆景艺术,它具有与山水画“澄怀观道,坐以卧游”⑥的相同功能,可以提高幼儿的艺术修养。结合幼儿活泼好动,喜欢触摸的特点,盆景艺术适合幼儿作为审美对象进行欣赏。盆景艺术是一种立体的艺术,幼儿可以全方位地对其进行观赏,并且在观赏过程中可以亲自触摸感受。盆景艺术又是一种活的艺术,幼儿在近距离观赏时还可以闻到植物、山石和池水等自然的味道。盆景艺术具有可观、可感、可触、可嗅的特点,幼儿通过视觉、触觉和嗅觉等多种感觉通道综合地对盆景艺术进行感受和欣赏,不仅可以对盆景艺术有一个全面、清晰的认识,而且还可以促进他们对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理解与喜爱。此外,盆景艺术中作为点缀之景的陶瓷、泥塑和木雕制作精巧生动,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其观赏亦可增加幼儿对中国民间艺术的认识和兴趣。

(三)增长幼儿文化知识,培养幼儿道德情操

盆景艺术不仅有着优美的造型、深远的意境,并且还蕴含着我国深厚的传统文化。点缀之景中的亭台楼阁、木桥回廊等建筑和各式人物等都蕴含着丰富的知识。此外,盆景主体树木山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具有丰富的涵义,且与人的品德相联系。儒家文化以“仁”为核心,并将山当作“仁”的形象化表现。⑦孔子曾说过“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⑧高诱于《淮南子•墬形训》中作注道:“山仁,万物生焉,故为积德。”⑨老子则是对水情有独钟,提出了“上善若水”,认为“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⑩各类植物因其种类不同而被赋予不同的象征意义。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中的松柏象征着坚强不屈,梅、兰、竹、菊象征着君子的美好品行等。引导幼儿对盆景艺术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解读,不仅能够开阔幼儿的视野,使他们增长知识,而且还可以使他们潜移默化地受到我国优秀传统道德的熏陶,从小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四)装饰幼儿园环境,美化幼儿生活

盆景艺术运用自然材料,如植物、石、水等作为艺术创作的主体具有绿化环境、净化空气等功效。作为显性课程资源的盆景艺术可以增加幼儿对自然和艺术的喜爱,促进审美水平和文化素养的提高,丰富幼儿的知识并培养幼儿的道德情操。而作为隐性课程资源的盆景艺术则可以运用于幼儿园环境创设,教师可引导幼儿将他们所创作的盆景摆放于室内。这不仅可以弥补室内缺少植物绿化的缺陷,而且还具有装饰环境,美化幼儿生活的功能。

盆景艺术是一种雅俗共赏的艺术,幼儿园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材与创作。在幼儿进行创作的过程中,教师不必过于强调手法技巧,而应让他们在创作过程中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盆景艺术的欣赏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幼儿对盆景的自然美、艺术美和人文美进行全面地欣赏,并在此基础上向幼儿介绍我国的传统艺术与文化。学前教育是教育的启蒙阶段,在此阶段应让幼儿接触广泛而并非精深的知识。盆景艺术具有极大的创作自由和审美趣味,并且符合幼儿好玩、好动的特性,适合用于幼儿园的审美教育。

作者:万历 单位: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周武忠.中国盆景艺术鉴赏[J].中国园林,1997(5).

幼儿审美教育范文篇7

1.艺术审美课程的研究,可以引领教师不断学习和深入领会有关幼儿美术、音乐教育方面的新理念,并用新的理念来重新审视我们的艺术教育,为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做出科学、有效的教育行为提供了很好的成长平台。为逐步培养一支有较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的研究型的教师队伍奠定了基础。

2.艺术审美课程的研究,使得幼儿艺术教育的内容、形式、方法、材料都更加适应幼儿发展的需要,有效地促进了幼儿审美感受和创造能力的提高。

3.艺术审美活动的研究可以有效地改进幼儿艺术教学的内容,使其更加全面、系统、有效,内容的研究进一步完善了我园艺术特色课程的建构,为幼儿园幼儿艺术领域的研究提供丰富的实践研究经验。

二、激励教育理念课题研究的阶段进程

本课题的研究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11年1月至2011年6月)

课题负责人带领课题组成员进行相关理论学习,完善研究方案的主要构想,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分工,明确子课题的研究内容,起动课题研究文献检索工作,学习课题相关的研究操作方法,对幼儿园教育的内容、形式、方法和材料等方面的现状进行回顾。

2.实施阶段(2012年7月至2015年6月)

有了明确的研究目标和清晰的研究思路,课题组成员就主题的选择、建构和实施三个阶段分别进行了充分的讨论。我们认为:

(1)主题的选择。既要细致分析主题内容所包含的丰富的审美教育价值,又要深入了解幼儿现阶段的审美需要。只有价值和需要相吻合,主题的选择才是合理而有效的。

(2)主题的构建。既要考虑到幼儿的审美认知经验(包括感受)的丰富,又要考虑幼儿审美表达(包括技能)能力的提高。

(3)主题的实施。既能关注预成计划的有效实施,又能充分关注幼儿的兴趣需要,自然、合理、有效地调整教育教学内容。经过多次的实践研究和不断地思考,我们对课程内容进行了大量的调整,使其更加全面、合理。随着研究的深入,参与研究的教师越来越多。课题组负责人组织课题组核心成员对主题的类型、构建的主要路径、实施的有效方法进行了分析、梳理和总结。并将结果分发到每一位教师的手中,有效地提高了全体教师构建和实施主题的能力。在此期间我园教师有四十多篇论文、教学案例在全国、省、市、区获奖。多次接待幼教同行来园进行教学实践观摩活动。还将我们的经典教学案例,如“美丽的螺旋画”、“猴子商店”、“面跳舞”等与幼教同行进行交流,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这大大激发了我们研究的热情,使得我们更加精益求精,更加关注构建和实施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力求幼儿在活动中获得更多的发展。

3.激励教育理念总结阶段(2015年7月至2015年12月)

本阶段主要是完善、提炼与总结课题研究成果。开展课题研究四年多以来,课题组积累了大量的鲜活的原始材料。课题组对照研究目标和预期成果要求,整理了适合小、中、大班开展的美术主题式课程、主题式音乐课程;整理了丰富而鲜活的过程性资料;整理了一节节成功的教学案例、一次次深入而有效的研讨记录,还有厚厚的获奖论文和案例、幼儿创作的生动的绘画、手工作品及再现的一个个精彩的音乐作品等。每一份资料都凝聚了课题组全体成员的汗水和喜悦。

经过课题组长期认真的研究,基本完成了原定的课题研究任务,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通过研究,本课题组得出以下一些基本的结论:

1.艺术审美课程内容,突出了学习内容的连贯性、系统性、审美性、层次性和有效性。

2.以审美认知(包括感受)经验为显性线索,审美表达(技能)能力为隐性线索的主题构建思路,很好地实现了审美认知、感受和表达的完美统一。

3.幼儿的审美创造绝不是无中生有,而是厚积薄发,因此,适宜而有层次的内容,能有效促进幼儿审美感受和创造能力的提高。

4.通过课题的研究,教师更加关注主题实施过程中幼儿的观察、思考和表达,为幼儿细致观察、积极思考、清楚而富有创造性的表达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平台。

5.艺术审美课程研究,不仅有效地促进幼儿园园本课程的建构,而且提高了艺术课程建构的水平和质量,对主题设计和实施的不断反思,促使教师持续地思考和改善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初步形成美术教学活动的方式———欣赏+创作,音乐教学活动的方式———欣赏+表现,使幼儿获得更大的收益。

6.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在主题实施过程中有效利用具有审美价值的家长资源、社会资源,可以提高主题实施的效益,增进教师、孩子、家长之间的情感交流。本课题组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原教材比较重视内容的有机联系,多领域的整合,但对于幼儿创造性表达过程中的技能支撑有所忽视。在深入研究阶段有所改善,使得主题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层次更加分明。《幼儿园教师课题论文汇编》———课题研究的大量阶段性成果在这里得到呈现,此本汇编中,幼儿教师、幼儿保健教师、保育员、园长等各类人员都有自己的收获,尤其令人欣喜的是一批年轻教师和骨干教师们在课题研究中,教育观念、教育技能、教育行为方面的提升和转变。《课题研讨实录汇编》———这本汇编选取了课题组长期以来形成课题研究的实况记录。包括课题组核心成员关于主题建构的思考,课题实施过程中有关课例的观摩和研讨,课题组研究中期和结束后的交流,从中可以看到课题组是如何开展课题研究的,教师是如何建构主题、实施主题、反思和调整主题的。

三、激励教育理念课题研究的主要观点讨论

在四年多的研究中,我们反复学习《纲要》,并对照艺术领域的核心价值,审视我们的主题内容、核心价值、设计理念,并对我们课程中的内容进行调整。教育内容构建流程:我们分别在实施过程中对幼儿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进行深入的研究。

(1)幼儿的观察能力。观察是获取丰富审美经验的有效途径,也是理解作品丰富情感和创造性表达的基础。

(2)幼儿的思维能力。幼儿思维能力发展的主要方式包括想象、比较和归纳三个方面。想象是创造的基础,可以获得丰富的审美经验和情感体验。比较,可以加深幼儿对审美对象的认识和感受,了解不同的艺术表现方法,积累丰富的审美创作经验。归纳,可以将零散的审美经验按线索整理,为幼儿的创作提供思路。

(3)幼儿的表达能力。幼儿的表达分为两个阶段:审美认识感受阶段和审美创造阶段,审美认识感受阶段要关注的是幼儿的语言表达,审美创造阶段要关注的是幼儿的创造过程。课题研究的目标指向是教师的专业成长,而教师专业成长的标志是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教育技能的熟练、教育行为的适宜以及不断发展丰富的如何教的知识和能力,如何把握幼儿学的能力。在四年多的时间里,我们的教师在参与课题研究的过程中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一支具有正确教育理念、较强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正在逐渐形成。

四、激励教育理念课题研究问题的思考

开展课题研究是幼儿园科研兴园的极好途径,但是,对教育规律的探索和把握是一件十分复杂、十分精细的事情,需要十分严谨、十分科学的态度,在我们开展研究的过程中,还存在着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思考的问题,我们认为这样才能把课题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和层次上来。

1.艺术课程的进一步研究

目前,我们的艺术活动内容虽然相对以前而言,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精彩得多,但是还不能涵盖所有的艺术教学内容,现在的状况是两者并存,教师自由把握。在下一个阶段的研究中,如何融合、全覆盖,是我们要深入研究、逐步合理解决的。

2.活动过程中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虽然我们一直在做,并对欣赏材料的选择、图片的呈现等相关问题也作了比较细致的研究。但是,教育是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关于教学内容是否适宜、教学方法是否得当,问题指向是否明确,工具材料是否有利于幼儿的创作等等问题,都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去研究,我们认为,只有细致而严谨的研究,才能带来高效的教学。

3.主题实施过程中幼儿的学习品质和社会性发展的研究

幼儿的学习品质和社会性发展是每个领域都必须关注的问题,而且针对现阶段的孩子而言,它显得尤为重要。现根据《指南》精神,我们把它提出来,去深入地研究为幼儿健康人格奠基。

4.主题环境的创设与幼儿发展的研究

幼儿审美教育范文篇8

①远足工作的系统构建首先是选择恰当的主题和任务,因为主题不同幼儿活动的兴趣和内在动机不同,那么幼儿在远足活动中的心理反映就不同。主题是一个活动的灵魂,它决定了整个活动的性质,通过任务引导幼儿参与进来,对他们的思维进行定向,心理进行激发,才能最终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其次是对远足活动内容、形式、方案设计的策划,舒适安全第一,人性化教学第二,因材施教第三。通过精心的设施、材料准备,适当的感官刺激,知识点的准确穿插,以求最终达到教学与环境相结合,活动与生活相结合,时间与环节相结合的目标。最后,远足活动是教育的持续,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吸引儿童参加活动还不足以保证教育的效果,只有从旁边获得评价有益的结果才能带来满足今后并诱发今后的行动。因此,教师应该在远足活动结束后对幼儿进行记忆强化,在活动以后的教学中时时帮助幼儿回忆,最终提升幼儿的经验认识。

②街头艺术激发审美情趣的必要性研究幼儿在幼儿园的审美情趣主要来源于传统美术教育活动中的培养,所接触的大多是画纸画布上的艺术作品,种类大多为油画、国画、水彩画等,作画的材料多为各类颜料、水彩笔和油画棒。容易让幼儿在脑中形成固定思维,认为美术就是这个样子。而街头艺术打破了这种思维定性,无论是在创作地点、创作材料还是表现形式上都给幼儿带来全新的感受,不仅极大丰富了幼儿对艺术形式的感知,更大大拓展了幼儿的艺术想象空间。只有打破了艺术表现形式的单一性,激发审美情趣的多元话,才能使幼儿在艺术创造力上天马行空。

③街头艺术激发审美情趣的可行性研究以美感人,以情动人是情感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激发审美情趣的主要手段。在街头艺术的活动中,幼儿因为自身的兴趣始然,同时又在观察、触摸和联想中获得了自我享受。街头一件件表现方式各异的艺术品,老师的循循善诱,幼儿的全身心投入,激发了幼儿在审美中的喜悦感、自由感、质疑感、惊异感等,调动了审美潜力,产生了审美激情。

于是,街头艺术在激发审美情趣的可行性上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提供的审美素材丰富而且角度各不相同,好比同样是雕塑,其作者的创作构思和表现手法都会有很大的不同。幼儿其实也是有各自喜好的,他们总会找到自己称心如意的艺术作品,主动地激发自己的审美要求。二是街头艺术的审美中出现的闪光点多。美是通过媒介展示出来的,而这些媒介往往具有空间上和时间上的局限性,在户外具有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直观媒介更多一些。因此,在远足活动中,当幼儿更贴近自然,更贴近生活,那么审美过程中的闪光点也会更多。

二、具体研究过程通过对本园幼儿三个月一系列远足活动的总结,课题组准备从三个方面进行具体细化总结,主要从审美价值的不同角度,幼儿在不同街头艺术中的不同表现在以及审美情趣培养中的细节把握这三个方面入手。

(一)审美价值

1、“街头艺术”和幼儿的成长相结合

(1)静态“街头艺术”的欣赏教育如:雕塑、涂鸦墙、广告牌、橱窗艺术等等都属于静态的“街头艺术”。欣赏教育中审美能力的培养,是体现在如何引导学生欣赏和感受美术作品,从自然环境中发掘美好事物,了解形式美的初步概念是欣赏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只有学生丰富了他们的美感经验,才能提升他们的审美评价能力。如何从不同角度、不同元素、不同心情去“读”懂美术作品中的美感和内涵是欣赏教学的重要方法和策略。幼儿的感官主要来自于色彩、线条和形状,而意境则需要老师去启发,如从马风驰电掣的奔跑图画解读为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精神;从欧陆风情建筑群解读外国的文化;从斑点狗群去解读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等等。

(2)涂鸦审美教育涂鸦墙在南汇惠南镇的街头时常可见,而幼儿正是一个喜欢涂鸦的最广泛的群体。4岁左右的孩子在涂鸦的时候往往没有顾虑,创造性很强,我们把这一时期寓为创作的黄金时代。他们喜欢随心所欲地去画,不愿意接受技法的限制,没有比例空间的概念,为了表达自己的意思,可以随意夸张某一部分。涂鸦是一种原始表达愿望的潜意识体现,在涂鸦中帮助孩子们保持主观的意志和夸张的手法,并借助外景色启发他们自由思索,大胆想象,最终提高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孩子间互相交流彼此对涂鸦墙上面图形的各自看法,主动参与实际的涂鸦绘画中,对审美教育效果来说会更好。

(3)动态“街头艺术”的人生观启发街头献艺、街头表演、行为艺术等等都属于动态的街头艺术。远足活动的根本意义在于贴近生活,而贴近生活是为了让孩子们更好的认识这个世界,了解这个世界。幼儿大多都是好动的,而让他们能够全身心的投入进表演中去,不但增强了幼儿的体力和脑力,更重要的是他们对外面的世界有了更直观的感受。老师适当的表扬,让孩子们在街头表演中获得成功的经验,对于孩子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是非常有帮助的。让他们认识到世界的美好,对这个世界充满爱心,不正是审美情趣的最高要求吗?通过街头献艺的活动,孩子们用自己的汗水创造了社会效益,老师帮助孩子们认识到奉献的意义,乐于帮助他人是种美德等等,让幼儿在活动中形成良好的价值观。

2、街头审美的人文价值很多的雕塑、建筑、图画都是以文化为载体,浓缩人类文明,包含丰富的礼仪形式。它们所体现的对春天的期盼,对自然的亲近,对生活的美好愿望,对家庭的热爱,对天伦之乐的享受,对先烈的缅怀,对亲情的寄托,对友情的珍视,对情绪的宣泄,对人性的回归,对和谐的追求,它们所具有的伦理道德、文化审美内涵,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人生意义,具有潜在的人文生命力。远足的本身就是自然和人浑然一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而街头审美则是自然与社会、人与伦理秩序相得益彰,艺术与道德的合理结合。这正体现文化即人化,意味着自然的人化,人自身的人化。通过街头艺术实现人文氛围的浸染,人类优秀文化成果传播,促进幼儿良好人格、气质、修养等稳定内在品格的形成。

(二)幼儿在街头艺术活动中的表现

1、群体表现(分为:高、较高、一般、不高)

街头艺术类型兴趣集中度注意力集中度活泼指数相互交流程度

雕塑较高较高高高

店面招牌一般一般不高较高

涂鸦墙高较高较高较高

各式建筑一般不高一般较高

橱窗艺术较高一般较高较高

根据上图的数据进行分析,在街头艺术的活动中,不同种类的街头艺术其优势具有很大差异。综合来看,雕塑和涂鸦墙最能调动起孩子们的兴趣,究其原因无非两点一是幼儿的爱模仿,二是幼儿的表现欲。雕塑的生动形态往往能让幼儿在模仿中增强物质的形体认识,同时幼儿的涂鸦欲望仍然很强,如果在街头艺术中将幼儿引入实际的涂鸦活动中,可以更加广泛和迅速的调动起幼儿审美情趣。同时,我们还发现,无论是哪种街头艺术,幼儿之间的互相交流都明显要比在幼儿园多一些。这就说明,幼儿在街头艺术活动中产生了沟通欲望,而这一时期正是幼儿语言教育的关键时期,《幼儿园教育纲要》强调“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街头艺术锻炼了幼儿在不同场合不同情境下使用不同语言的能力,也对艺术性语言具有较强的敏感性,一定程度也促进幼儿审美能力提高。

2、个体内在精神表现和意志品质表现(积极的方面)

内在精神表现:①愉快②热情③求知④个性⑤专注⑥自由⑦放松

意志品质表现:①热爱生活②互助③理解④独立⑤坚定

【静态街头艺术】内在精神表现意志品质表现

雕塑①③⑤⑥⑦①④

店面招牌①③⑥⑦①

涂鸦墙①④⑤⑥⑦①②③

各式建筑①③⑥⑦①

橱窗艺术①⑤⑥⑦①

【动态街头艺术】

街头献艺②④⑤①②③⑤

街头表演②⑤①②③⑤

行为艺术④⑤①④⑤

根据上图来分析,内在精神方面,静态街头艺术活动中,幼儿们内心相对放松,并且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中兴趣盎然,普遍感到愉快;而动态街头艺术中,幼儿相对感觉到拘谨,由于过于专注或者紧张,并未表现出太多的愉悦感,但是他们却在意志品质上获得了提高,因为通过活动中幼儿之间的交流和互助,幼儿学会了相互理解,并慢慢懂得坚强和独立。我们也欣喜的发现,无论是静态街头艺术还是动态街头艺术,幼儿都会更加热爱生活,理解生活。

(三)审美情趣培养中的细节把握

1、动作和语言上的把握街头艺术的形体模仿是促进情趣教育的重要环节,可以把“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形式引入到去街头艺术的审美中来。如观看海螺雕塑的时候,老师此时就拿个道具放在背上,然后弯着背模仿海螺的缓慢移动,然后询问孩子们:海螺是怎么走路的呀?孩子们争相模仿的时候,就再进一步提问:海螺为什么要背这样一个重重的东西呢?让孩子自己讨论,最后再揭示答案:海螺是为了要保护自己。在整个过程中,老师用生动的语言和形体把孩子们仿佛带进了海洋世界,让孩子们不但增长了知识,也形成了更加形象主观的思维习惯。

2、艺术上的“突然进入”孩子们的注意力往往很难集中,在课堂上如此,在户外更是如此了。老师应该周密的作好前期安排,就如同话剧表演的舞台布置一样,给孩子设置引人入胜的“艺术跳入”环节,通过对孩子的感官产生刺激,迅速吸引他们的眼球和耳朵。例如在瓦罐喷泉的艺术审美上可以实现让喷泉的管理单位将水关闭,让孩子们在喷泉旁边观看的时候突然让喷泉展现出来。用一种“突然进入”的视觉或听觉美感去提升孩子们的审美情趣,老师这个时候只需要当好一般导游的角色就行了,让孩子们自己多看、多听、多想,用心去感受艺术的真谛。

3、消除影响老师要十分注意审美对象的两面性,一方面审美对象可能促进审美情趣的形成,另一方面也可能对孩子产生的消极影响,因此老师要权衡利弊。因为孩子知识经验有限,辨别是非能力差,而又喜欢模仿。孩子欣赏艺术作品时,尽量避免提及那些消极元素。幼儿的自制力普遍较差,还不完全具备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情绪反应的能力,因此老师要懂得对幼儿的习惯培养,景区内出现的例如乱扔东西、践踏草坪、折花攀枝等行为,要及时作为反面教材对幼儿进行教育,消除外来影响。

三、研究取得的初步成果

1、创设环境引导感受

通过一系列活动,我们已经对主题策划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也发现在街头艺术活动中创设环境元素能引发幼儿更加直观地对美产生一种认识和反映,包括场地选择和划分,优美作品的选择,整个氛围的营造,主要是环境中的背景和音乐。

2、和谐交流激发爱

人与人之间和谐友爱关系时能产生的一种愉快心理体验,交流的和谐感对人的心理情绪影响是十分重要的。除了教师对幼儿的关心和爱护外,在街头艺术活动中,一旦发现幼儿之间相互友好、帮助的行为时,老师应及时地让幼儿知道,这种表扬可以激发幼儿彼此间的互相理解,为审美情趣的健康形成奠定群体基础。

3、从评价美到表现美

审美情趣的真正提高,不应仅仅停留在欣赏层面,应该让幼儿在感受美、理解美的基础上,转化为自己的行为,并通过言行表现出来。评价美是幼儿与幼儿间,幼儿与老师间的互动,而表现美是幼儿和自己,幼儿和这个客观世界的互动,幼儿要健康成长就必须战胜自己,融入世界。因此,我们教师应该利用幼儿评价美的基础,积极为他们创造表现美的平台,例如举办服装表演、涂鸦大赛等等,激发幼儿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原始动力。

四、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幼儿审美教育范文篇9

专家研究已经充分的表明,幼儿的发展与幼儿所处的生活环境、文化密切相关,幼儿在自己的文化环境中学习、成长,最终成为文化的一部分。基于本土文化的幼儿艺术教育地方课程,其所包含的文化价值、思想观念、审美与艺术传统等,深深植根于幼儿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中,这些与幼儿的日常生活不分离、不脱离。这样就为幼儿提供了一个非常具有亲和性的文化环境,有助于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同时也有助于本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将本土文化引入幼儿艺术教育生活,除了可以为幼儿提供一个具有亲和性的文化环境外,其另一价值是满足不同地区幼儿多样的文化需要,促进幼儿对家乡文化的认识以及对其热爱。本土文化包含着丰富的艺术内容。这与当地的一切都是相契合的,是家乡的一个小小的缩影,同时它们还是本土人民创造的优秀的精神成果,包含着本地人民对家乡的赞美和热爱,它们往往融合了本地的艺术与审美传统和生产生活需要,具有浓浓的感情色彩。幼儿作为当地的一员,有权利也有义务去认识了解属于自己的文化。当然,本土文化艺术形式的多样性也受到本地儿童的喜爱。把本地艺术和幼儿的文化需要结合起来,纳入到幼儿艺术教育地方课程建设中,一方面,可以满足了不同地区幼儿的多种精神需要,有利于幼儿园开发自己的特色课程,让大家更好的了解自己的文化,加强文化归属感。另一方面,则有助于幼儿认识和了解家乡艺术和文化传统,激发幼儿对家乡艺术、家乡文化的热爱。同时也有助于本土文化的传承发扬。每一个幼儿都是热爱大自然、爱美的,本土文化的艺术开发应以幼儿的这一天性为基础,并且要保护幼儿的这一天性,不能摧残之。在此基础上,幼儿园的课程要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基于本土文化开发的艺术教育地方课程,其内容的选择属于幼儿的成长文化圈,形式贴近幼儿的生活世界,由此幼儿熟悉这些课程,这就使得该类课程更有利于激发、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提升幼儿的审美水平,进而促进幼儿更高的审美追求。

二、本土文化在幼儿艺术教育中的开发的策略

审美想象与审美创造联系密切,审美想象所创造的新形象即审美意象,是一种充满情感的想象性表象。培养和发展人的审美想象和审美创造力,是艺术教育的应有之义。将本土文化引入幼儿的艺术教育中,可以让让幼儿充分体验到感知美、想象美、创造美的愉悦,并且进一步了解自己的文化,促使幼儿在各种经验的互相碰撞、渗透交融中创造出新的形象,发展幼儿的审美想象与创造能力。

第一,创设一个富有美感的环境。心理学家研究表明:环境对人有暗示作用。优美的环境不仅可以使人精神愉快,还可以激发人们对美的事物的兴趣,使人们的审美感知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因此幼儿园要设置富有美感的环境来激起幼儿的审美情绪。按照幼儿心理发展层次,幼儿园可以将具有本土文化的艺术,以各种形式暗含于幼儿的艺术生活和活动环境之中,让幼儿的艺术生活变得生动丰富。也可以通过参观古迹或本土艺术作品展览,如民间剪纸、风筝、民族绣品、民间布玩具展览等容易吸引幼儿兴趣的活动,让幼儿对本土艺术有直观的感受,让幼儿感知本土艺术的存在形式,让本土艺术的客观历史、造型和色彩直观地展现给幼儿,使得幼儿产生对本土艺术初步的意识,增强他们对本土艺术的感觉和情感。孩子长期处在这样的氛围中,耳濡目染,再加上教师有意识地激发和引导幼儿主动感知,就能有效地增强幼儿对本土艺术的敏感性和审美感知能力。

第二,从幼儿的兴趣切入开展本土艺术教育。教师在本土艺术教育活动过程中,应根据幼儿心理发展特征及兴趣倾向,经常和幼儿一起谈论其艺术作品,而不是随意泛谈这样就有助于幼儿把已有的感知经验系统化,有助于幼儿更加深刻的了解本土文化,有助于幼儿把从日常经验感知向真正的审美感知方向发展,从而培养其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了解本土文化的深刻内涵。这种对美的敏锐的捕捉能力表现在幼儿能对本土艺术作品强烈的第一印象的基础上再认真细致地观察本土艺术作品;能观察作品使用的材料特征,如某种物象的色彩与质地,某种乐器的音色,某首曲目的声调;能观察作品所处的自然环境和人文背景,如早晨或黄昏的背景;真正地了解本土艺术作品。

幼儿审美教育范文篇10

【关键词】幼儿园;艺术教育;民间歌谣

将民间歌谣应用到幼儿艺术教学当中,需要在幼儿的学习和生活当中进行逐渐渗透,以便幼儿能够更好的接受和吸收这种音乐形式。在这一过程当中,还应遵循民间歌谣生活化、审美性及适应性原则,采取多元化教学手段,将民间歌谣作为幼儿园艺术教育当中的重点内容。

1.幼儿园艺术教育当中,民间歌谣的应用价值研究

1.1具有提高幼儿音乐审美能力的价值。音乐审美能力在音乐教学当中占有重要位置,通过建立良好的音乐审美能力,有利于幼儿的综合素质发展,促进幼儿未来能够在音乐方面有所建树。审美感受并非只能通过直接接触审美对象,或者观看审美对象的外在特征才能产生的愉悦感觉,对音乐的审美需要幼儿发挥想象力,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对这首歌曲的歌词和音乐产生感知,并且通过想象将这首歌曲在脑海当中形成美丽的画面,民间歌谣通过利用丰富的词曲内涵,能够更好的提升幼儿音乐审美能力。1.2具有提高幼儿音乐创造能力的价值。幼儿阶段儿童特点之一就是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同时,在这一阶段也是幼儿想象力不断完善强化的最好时机,教师可以通过利用民间音乐为学生进行启迪,让儿童在良好的音乐氛围内,提升自身的想象力。良好的想象力是创作力的基础,所以,幼儿加深应结合多种渠道获取能够激发幼儿想象力的民间歌谣,让幼儿的音乐创造力得到有效提升。通过给幼儿播放不同种类的民间音乐,还有利于学生在思想当中形成碰撞,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我国多元文化,各个民族的特点,在今后进行音乐创造方面可以更好的与生活接轨。1.3具有提高幼儿音乐感知能力的价值。音乐感知能力是一种能够直接作用于个体感官,引起的一系列心理变化。引言感知能力是审美能力建设的基础。引言感知能力的建立需要大量音乐作为积累,并且不断在学习和生活当中得以丰富,经过沉淀,才能形成较好的音乐感知能力。而民间歌谣的丰富性刚好能给幼儿艺术教育提供更为丰富的资源,让学生对各种不同的民间歌谣进行感知,能够有效提高音乐教学水平。

2.在幼儿园艺术教学当中应用民间歌谣具体策略分析

2.1在环境中逐渐渗透。在幼儿教育阶段,并非学校是唯一的教学途径,幼儿教育环境既包括幼儿园文化环境,同时也包括家庭文化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为了能够更好的提升民间音乐在幼儿艺术教学当中的应用效果,教师应主动与家长进行配合,从多个方面向幼儿进行民间音乐渗透,为幼儿建立良好的艺术学习氛围。2.2在教学当中注重对民间歌谣的改编。民间歌谣的主要特点是节奏滑块、旋律优美、歌词描写贴近生活,所以得到大众的广泛喜爱,将民间歌谣用于幼儿教育,可以更好的适应幼儿喜好,提高幼儿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在进行民间歌谣应用方面,应结合实际情况选择方言或者普通话种类的歌谣,同时结合幼儿身心特点选择积极向上的音乐作品。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要求对民间歌谣进行适当的改编,使民间歌谣能够更好的被幼儿所接受。2.3将民间音乐融入到幼儿园游戏当中。由于幼儿阶段儿童特点决定了,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如果能够将民间歌谣有效的融入到游戏当中,即更好的促进学生对民间歌谣产生兴趣,从而做到活学活用。例如,在进行丢手绢的游戏中演唱的歌谣就是民间歌谣的一种,教师在进行此项活动时,就可以在游戏中进行音乐教学,或者使用相关歌谣改变成游戏,让学生通过对民间歌谣的理解和想象,进行游戏创作。在进行游戏的过程中,幼儿能够更好的体验和感受民间歌谣当中蕴含的魅力,从而有效提升艺术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3.结束语

民间歌谣作为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通过在幼儿园艺术教学当中应用民间歌谣,能够从根本上提升幼儿音乐审美和创造能力,促进幼儿全方面发展。作为幼儿教学机构,应认识到这一教学手段的重要性,积极应用民间歌谣作为教学工具,为幼儿在未来的音乐水平全面提升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薛东慧.浅析幼儿园艺术教育中运用民间歌谣的价值[J].北方音乐,2017(18):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