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经营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7 09:17:28

业务经营论文

业务经营论文范文篇1

当前,审计业务约定书大多采用格式条款订立。这样可以节省时间,有利于降低审计成本。一方面,可以促进会计师事务所合理经营,有助于改善服务质量及降低收费;另一方面,客户也不必耗费精力就审计条件讨价还价,对客户甚为有利。但是采用格式条款订立的审计业务约定书的弊端也显而易见。会计师事务所在拟定合同条款时,经常利用其制订者的地位,制订有利于己,而不利于客户的条款,特别表现在可能制定一些免责条款,这些免责条款包括免除责任的条款和限制责任的条款。如"本所概不负责"或"本所只退还审计费,但不承担其他赔偿责任"等。通过规定这样的免除或者限制其责任的条款损害客户利益,便合同关系不公正,违背了公平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40条规定:"提供格式条款一方免除其责任、加重对方责任、排除对方主要权利的,该条款无效";第41条规定:"对格式条款有两种以上解释的,应当作出不利于提供格式条款一方的解释"。为了避免不利于会计师事务所的法律纠纷,会计师事务所应尽量回避使用格式条款业务约定书,而使用非格式条款约定书。如果为了节省审计成本,决定使用格式条款约定书时,应注意以下问题:(1)事务所应遵循公平原则确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2)应当采取合理的方式提请客户注意免除或限制其责任的条款;(3)事务所应按照客户的要求,对免除或限制责任的条款予以说明。

二、持续经营

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西方各国控告注册会计师的诉讼案件急剧增加,注册会计师职业界进人了诉讼爆炸时代。许多审计风险源于客户的持续经营问题,源于注册会计师对持续经营问题的认识不够。当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对持续经营的风险认识不足,认为企业能否持续经营,与审计无关,审计只要确保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性就可以了;二是末能实施关于持续经营方面的审计程序;三是编制审计报告时,未能充分考虑持续经营的影响。某注册会计师接受某中外合资企业清算审计时,发现该公司上年度会计报表未经审计,要求补办审计报告,但在审计报告中对持续经营问题末作任何披露。

针对以上存在问题,应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规范。一是提高认识。在商业竞争十分激烈的市场经济中,企业破产倒闭屡见不鲜,无论是上市公司还是非上市公司,都面临着持续经营问题,因此注册会计师应当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合理运用专业判断,充分考虑在可预见的将来持续经营假设不再合理的可能性。二是充分关注企业财务、经营等方面显示持续经营假设不再合理的迹象。例如:资不抵债,营运资金出现负数,流动比率、速动比率显示财务状况恶化。三是实施恰当的审计程序。例如与企业一起分析、讨论最近的会计报表、现金流量预测和盈利预测;审核影响持续经营能力的期后事项、承诺及或有事项;查阅有关企业财务困境的会议记录;向客户的法律顾问询问有关诉讼、索赔的情况等等。四是充分披露持续经营对审计报告的影响。当客户存在对其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影响的情况时,注册会计师应在审计报告中披露:(1)持续经营能力存在重大不确定性,可能无法在正常的经营过程中变现资产、清偿债务;(2)未对资产、负债的数额和分类作出在无法持续经营情况下所必需的调整。

三、审计报告意见类型

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7号《审计报告》就审计意见的类型及其适用范围作了详尽的规定。然而审计实务中,有的注册会计师为了迁就客户等原因,错误地运用了审计意见的类型。例如,将保留意见写成带解释性说明段无保留意见,将否定意见写成拒绝表示意见。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有些业内人士认为,带解释性说明段无保留意见与保留意见没有实质性区别。其实不然,这是完全属于两种不同类型的审计意见。例如,某上市公司1997年出售4250m,商业用房,在产权没有过户、房款没有收取的情况下,确认收入已实现,提前确认利润797万元;此外,该公司在计算受托经营报酬时,违反委托管理经营合同书,只计算1至10月的部分利润,而没有承担相应的亏损,虚增利润699·8万元。某会计师事务所在对该上市公司1997年会计报表审计时未能尽责确认上述两笔利润已实现,并出具了带解释性说明段的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提前确认利润、虚增利润都是姓"假"。对假的不出具保留意见或否定意见,而用了解释性说明段的无保留意见。中国证监会于1999年6月作出了对该会计师事务所和签字注册会计师处以警告,并分别罚款30万元、3万元的处罚决定。从公布的上市公司1998年年报审计报告来看,这种现象也非个别。因此注册会计师发表意见时,不能混淆性质,应确保意见到位。

业务经营论文范文篇2

外汇业务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银行中,各分支行对发展外汇业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一。多年来,从总行到各分支行一直强调要发展外汇业务和本外币一体化经营,然而各行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本币、轻外币的思想,年年把外汇业务当作新业务谈。没有充分认识到外汇业务的有效发展是金融企业日益竞争的需要,是完善服务功能的需要。客观上存在着本币业务任务重,压力大。年度业绩考核没有将外汇业务列入统一考核指标中或所占的比重小。加上外汇业务历史问题相对较多,风险相对大些,于是一些分支行不愿开拓、不敢开拓,业务处于一种自然生长状态。本外币一体化经营在部分行仍处于国际业务部一部经营或几个人经营的状态。本外币一体化经营在不同程度上停留在“口号”阶段。

二、国际业务部门定位模糊,业务部门之间协调不够顺畅。为了促进外汇业务的有效发展,有些行仍保留着国际业务部或成立了国际业务部,但是在国际业务部的定位上比较模糊,国际业务部在很大程度上处于“行中行”状态。虽然各分支文件上已将外汇储蓄、会计、计划、信贷管理职能都划归相应部门管理,其目的是要提高全行办外汇业务意识,建立真正的本外币一体化经营模式。但国际业务部之外的员工由于对外汇业务知识缺乏了解,存在以不懂作藉口,扯皮、推诿现象,协调与配合不畅。突出表现在信贷部门与国际业务部门在国际贸易融资方面,职责不分,手续繁琐,效率低下。信贷决策效率不高已成为阻碍外汇业务市场开拓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软硬件配备不到位,服务与人员素质不一,难以跟上形势。外汇业务是一项人性化的服务业务。开放式的经营环境,一流的设备,人性化的服务设施,与客户面对面的交流是必须的。但由于条件的限制,大部分分支行国际业务仍然是与营业部合而为一。老化的设备,高高的柜台,厚厚的防弹玻璃,轻而易举地将客户挡在玻璃之外。外汇业务对专业知识的要求高,特别是从事国际结算业务的人员。然而从业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有些行人员配备不足,一个或半个(兼职)外汇从业人员也在开展国际业务。有些行一线员工素质较低,有业务办不了。有些行没有很好的用人机制,人才流失比较严重。同时外汇从业人员的流动性差,很多行外汇业务人员无法实行岗位轮换机制。员工一旦从事外汇业务,几乎就得终生事“外”,除了提拔、退休、下岗还有就是辞职或跳槽。人员配备的不到位不仅影响了外汇业务的有效开展,同时为外汇业务操作风险的存在留下一定的隐患。有些行外汇业务考核机制不健全,不同程度上在吃“大锅饭”。

四、缺乏懂外汇业务的专职营销人员和完善的营销网络,日常操作系统的更新与维护滞后于内外形势的发展。客户经理在拓展业务时,偏重本币业务,忽视外币业务。由于缺乏外汇业务知识,对企业的外汇业务需求无从解答。各行较少配备专职或兼职的外汇业务营销人员。外汇业务的营销网络没有本币齐全,能办理外汇业务的网点比较有限。相对于他行来说,与国外银行之间的协作网络趋于不利。农业银行已具备了完善的日常操作系统(BIBS系统),但是系统的更新与维护与业务、政策的发展不同步。反洗钱形势日前严峻,但是各行反洗钱报表却仍不同程度处于手工阶段,不仅占用了基层行的大量人力,而且也存在错报、漏报、误报的政策性风险。五、外汇业务品种单调,创新步伐滞后,融资手段少,行际之间的交流少。目前各行外汇业务品种仍只是局限于传统的跟单信用证、托收、汇款业务,至于提货担保、备用信用证、旅行信用证、福费廷、保理、个人外汇理财等品种办理甚少。基层行进出口融资业务办理谨慎,手续多,办理进出口融资比较不注重动态分析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和企业的第一还款能力。外汇信贷资金需求逐年减少,资产利用率和赢利能力呈下降趋势。行与行之间沟通较少,资源共享程度比较低。

外汇业务经营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提高全行对发展外汇业务的正确认识。我国加入WTO后,金融业的竞争将日趋激烈,外汇业务成了包括外资银行在内的所有银行的竞争焦点。必须充分认识到外汇业务的有效发展是银行的一种经营手段,本外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促进本外币同步发展,才能完善我们的服务功能,才能把我们建成真正的现代化商业银行。正确认识外汇业务的风险。没有零风险的本币业务,也没有零风险的外汇业务。外汇业务与本币业务一样都存在着风险,只要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加强制度建设,加强人员培训,才能以最小的风险成本换取最大的收益。

二、明确职责,加强领导与协调,促进全行办外汇。找准国际业务部的定位,加强对国业、信贷、会计、计划等部门的协调,尤其是要加强国际业务与信贷部门之间的协调,促使各部门忠实地履行本外币一体化经营的职责。设置专岗,配齐设施,落实专人负责外汇业务的市场营销。上级行要加大现场检查、指导和督促力度,加强人员培训,加强全行办外汇业务能力的培养,形成全行办外汇业务的能力,逐步将全行办外汇业务的口号转变成全行办外汇业务的行动。加强上下联动工作,把整个系统拧成一股绳,形成强大的业务网络。

三、加强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加快网络设施的建设。如何用人、留人是外汇业务发展的当务之急。外汇业务人员可以试行岗位工资,适当拉开收入档次。在目前外汇业务人才紧缺的条件下,要确保国际业务部专业经营的格局,在条件成熟情况下推行全行营销、全行经营。没有成立国际业务部的分支行,可以根据业务量的大小鼓励成立国际业务部或将懂外汇业务的人员充实的国际业务岗位上,提升竞争力。加快网络建设,上级行应努力研究在不违背国家有关的法律、政策的前提下,减少业务环节,缩短业务链条。积极推进技术改造,完善“广东网”的功能,积极节约基层劳动力成本,减少政策性风险和操作性风险。加快全行本外币的联网工作,加快与海外银行的网络建设工作。

业务经营论文范文篇3

农业发展银行(以下简称农发行)自1994年组建以来,在贯彻执行国家农业金融政策,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也应看到,农发行在业务经营中始终存在着一些令人关注的问题,特别是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入世”给我国农业发展带来的一系列巨大变化,农发行应如何充分发展其职能作用,成为当前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农村金融深化的重要一方面。

一、当前农发行业务经营面临的困境

1.资金来源渠道单一,筹资成本较高。目前;国务院规定农发行的资金来源渠道包括:资本金,业务范围内开户企事业单位的存款,发行金融债券,财政支农资金,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贷款,境外筹资等。从表面上看,农业发展银行的资金筹集具有多元化特征,实际上,由于受各种条件的制约,当前农发行的资金来源渠道主要是向中央银行借款。即:由农发行总行负责向人民银行统借统还,各基层行则通过直接向总行申请系统内借款满足资金需求。在主要依赖中央银行供应资金的情况下,一方面加大了中央银行投放基础货币的压力,另一方面提高了农发行的资金运营成本,制约了其发挥政策性金融作用的空间,长期看,不利于农发行的生存和发展。

2.贷款投向单一,且资产规模呈萎缩之势。农发行成立之初,其信贷资金运用曲工商业贷款和开发性贷款两大部分构成。1998年以来,为了配合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加强对粮棉油收购资金的管理,国务院决定将开发性贷款和粮棉加工企业贷款从农发行划出,农发行的职能变成了单一的粮棉油收购资金管理,农发行成为事实上的粮食收购银行。不仅如此,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化,农发行的粮油贷款业务萎缩现象日益突出。粮食市场放开后,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独家经营的格局被打破,其他经济主体也参与市场收购,粮食购销企业市场份额的下降必然导致粮食收购量减少;同时,农发行独家供应收购资金的格局也逐渐被打破。今后,随着粮食市场化范围的进一步扩大,农发行贷款递减的幅度将会继续增大。这必将对农发行的经营和管理产生深远的影响。一是收购贷款规模萎缩,使有稳定收息来源的补贴贷款下降,直接造成贷款利息收入的减少,影响农发行的收益;二是有补贴贷款的下降,导致从补贴收入中分割给企业的费用减少,使农发行从企业费用收回不合理占用贷款的空间缩小,资产质量难以改善;三是政策性贷款的减少,表明农发行作为政策性银行的支农作用日益弱化,迫切需要对其政策性金融支农职能重新定位。

3.信贷资产质量差,经营风险加剧。由于历史和政策的原因,农发行发放的贷款大多数都是信用、保证贷款,信贷支持的是经济效益较差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和棉花企业,业务范围和贷款投向的严格界定性,使农发行的信贷资产质量较差。随着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农发行的经营风险将进一步加剧。一是增量贷款风险加大。粮棉市场化改革后,大部分粮食品种退出了保护价收购的范围,农发行的信贷资产业务由过去全部为政策性业务变为政策性业务和经营性业务并存,甚至以经营性业务为主。此时,农发行的信贷风险更多地转化为市场风险。在目前的企业信用状况下,若没有相应的财政补贴配套措施,一旦市场行情发生变化,企业发生亏损,就会导致贷款损失。二是贷款收息难。市场化改革前,粮食企业支付贷款利息的主要来源是财政补贴,只有很少一部分是通过销售利润支付利息。而改革后,国家将逐步减少乃至取消对粮食企业的财政补贴,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企业很难及时足额支付贷款利息,农发行的收息难度会越来越大,业务经营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

二、对改善农发行业务经营状况的几点建议

(一)拓宽农发行职能范围,增强政策性金融支农力度。当前,无论是从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应对加入世贸组织的挑战,还是从农发行自身经营发展的需要来看,都迫切需要进一步完善农发行职能。作为国家支持和保护农业的政策性银行,农发行应在继续搞好收购资金封闭管理的前提下,逐步调整政策性贷款结构,支持重点从流通领域向生产领域转移,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农业发展后劲、提高农业竞争能力等方面有所作为。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在国务院对农发行职能准确定位后逐步开办新业务,以增强政策性金融支农力度。

(二)改善负债结构,建立长期、稳定的融资机制。农发行政策性金融职能的发挥有赖于长期、稳定、低成本的资金来源。因此,农发行应借鉴国外政策性银行筹资的成功经验,增强自主筹资能力,多渠道开辟资金来源,减少对中央银行借款的依赖性,降低资金筹措成本。一是努力组织企业存款,加强对开户企业管理,清理企业多头开户,限制辅助账户存款额度,最大限度增加企业存款。二是适当增加财政性资金来源比重,争取国家各种形式的支农财政性存款。三是通过发行农业金融债券,从金融市场上筹集资金,这应是农发行筹资模式改革的主方向。对筹资成本高于投资收益的差额,财政应给与补贴。四是逐步降低中央银行再贷款的比重,改进中央银行对农发行韵融资方式,从直接提供再贷款向主要通过对农发行发行的债券办理再贴现这种间接方式上转变。五是积极利用境外筹资,统一办理国际金融机构和国际组织转贷业务,特别是世界银行、国际开发协会和亚洲开发银行对我国的农业项目贷款和扶贫开发贷款的转贷。六是可将邮政储蓄存款划归农发行使用。

(三)优化资产结构,提高资产质量。当前,农发行在改善现有资产结构、提高资产质量方面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强资金调度管理,尽量减少头寸资金等无效资金占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二是大力减少表内应收息。提高对收息工作的重视程度,制定切实可行的考核办法,做到责任明确、奖惩分明;积极帮助企业促销清欠,改善企业库存结构,降低库存成本,增强顺价销售能力;切实做好粮食风险基金等财政补贴资金的监督拨付工作,督促财政、粮棉主管部门及时分解拨付至购销企业,并及时足额收贷收息。三是督促企业加快超期高价位库存粮油的补贴销售工作。四是积极清收粮棉企业其它不合理资金占用,挖掘内部资金潜力。五是督促各级财政部门、购销企业按规定及时足额消化亏损挂账,归还农发行贷款本金。六是有效防范企业改制风险,保证存量资产安全。要主动参与企业改制方案的制定,做好债权落实工作,防止企业逃废、悬空农发行债务。

业务经营论文范文篇4

关键词:金融衍生产品;金融创新;小微贷款

一、我国商业银行"小微贷"业务的发展现状

1.我国商业银行开展金融衍生品业务的情况。当前,我国金融创新的步伐不断加快,金融衍生品的种类也日益丰富,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领域发挥着作用,势头向好,初具规模。(1)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着科技的进步,人们的认识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得到了提升。由依靠存贷款利息差的传统经营方式转向积极开拓衍生品市场的多元化发展理念。例如:在开展传统存款业务的同时,积极开发代销金融理财产品;推出汽车消费贷款、信用消费贷款、短期旅游贷款等更加灵活,更符合市场需求的贷款品种,提高中间业务及金融衍生品业务收入,创新意识显著提高。(2)金融衍生业务种类日益丰富,业务收入迅速增长。近几年,我国商业银行通过自身摸索和借鉴国际银行业的成功发展经验,不断开发新的金融衍生业务,努力拓展中间业务领域,搭建了较为丰富的创新业务产品线,推动了营业利润的增长。(3)金融衍生业务的迅速发展拓宽了银行的收入来源,但其在银行整体业务中所占的比重仍然较低,并呈现高度集中的状态,主要分布在规模较大的商业银行,业务收入也相应表现出集中的状态。其中,资产规模排名前20位的商业银行开展金融衍生品业务获得的收入占据全部商业银行同类业务总收入近90%的比例,市场竞争效率并不高。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相关政策对民营经济和小微企业的关注度不断提升,商业银行作为向企业发展提供输血功能的金融机构也面临着更高的要求。

2.“小微贷”业务的概念界定及发展的重要性。“小微贷”业务,可以简单理解为商业银行向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授信或提供金融服务的业务。小微企业的界定主要从经营规模、人员数量、管理权集中度三个方面进行考虑,不同的行业适用的划分标准并不相同。以工业和信息传输业为例,工业企业员工人数在20人~30人之间,营业额在300万元~2000万元之间,可以认定为小微企业。信息传输业企业员工人数在10人~100人之间,营业额在100万元~1000万元之间,可以认定为小微企业。小微企业与传统的中小企业相比,处在发展的初期阶段,经营情况尚不稳定。因此,其贷款需求也呈现出“短”、“小”、“频”、“急”的特点。“短”即贷款期限短,满足小微企业的生产需要即可。“小”即贷款金额小,避免资金闲置带来的财务管理成本。商业银行从自身风险控制的角度考虑,在小微企业固定资产规模有限的情况下,也会压缩“小微贷”业务的单笔贷款规模。“频”指由于贷款需求的周期短、金额小,导致贷款申请的频率增加。“急”指小微企业的发展通常缺乏合理规划,资金的使用也难以进行合理安排,一旦出现资金缺口,就要及时补充,来保证经营的正常进行。小微企业的经营状况是衡量经济健康程度与可持续性的重要指标。一旦经济趋向萧条,小微企业最先受到冲击,直接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2012年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注册企业的总数中有近90%是小微企业,全年企业总产值的60%和企业总利税的40%来自小微企业。小微企业规模虽小,但经营灵活、分布广,可以提供丰富的就业岗位,促进社会稳定和谐。从商业银行自身的角度来看,在金融创新步伐加快、互联网金融强势发展的局势下,利润空间逐渐缩小,中间业务随着监管政策的不断完善,盈利能力受到冲击。然而,“小微贷”业务具有期限灵活、利率水平高的特点,市场需求大,可以成为商业银行利润增长新的助推器。总之,“小微贷”业务的顺利开展,可以解决劳动力就业不足的问题,推动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增加商业银行的利润源泉,无论对社会还是对商业银行自身的发展都是非常必要的。

3.我国金融政策对“小微贷”业务的扶持情况。2013年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对外了《关于深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意见》。该《意见》指出,小微企业授信的客户数量占该行企业授信总数,且最近半年每月月末平均授信余额占该行对企业授信的余额一定比例的商业银行(通常东部沿海地区省份和计划单独列市的授信客户数占比要在70%以上,其他省份在60%以上),各地银监局在对商业银行进行综合评估时,可允许其免于“每次进行批量申请的时间间隔要大于半年”的规定,同时进行多家同城支行的筹建。在小微信贷可能带来的风险和合规监管问题上,银监会通过差异化的考核进行管理。在权重法考核下,对达到“商业银行对单个企业(或集团)的风险暴露低于500万元,且占本行的信用风险暴露总额比例低于或等于0.5%”条件的小微贷款采用75%的风险权重,如果采用内部评级法,则参照零售贷款选用优惠的针对资本的监管要求。风险暴露是金融业的专业术语,指小微企业一旦违约,商业银行承受范围内的风险信贷余额。目前,监管层积极鼓励商业银行发展“小微贷”业务,并选择对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成效斐然、风险管控能力强的商业银行开展资产证券化试点,促进商业银行小微信贷的发展,引导其根据小微企业自身的发展特点,提供相匹配的金融服务。

4.商业银行“小微贷”业务成功推行的案例介绍。北京银行作为商业银行中开展小微信贷业务较早,并获得成功的银行,始终走在金融服务创新的前列。2001年,北京银行针对企业园区内的小微企业设立了服务中心,专注于小微金融服务的拓展;2003年推出“瞠羚计划”,为中关村内的软件外包、集成电路设计等专业经营的企业提供贷款;2005年与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达成协议,打造融资E路通业务;2007年参与针对中关村科技园区内小微企业设计的信用贷款工作试点;2009年成立北京市首家提供信贷支持的专营机构,主要服务对象为科技型小微企业;2010年,与海淀区政府达成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战略协议,协议金额近300亿元,并为中关村科技创新企业园区内的优质、小微、高新企业提出主动授信业务方案;截止2011年5月初,北京银行中关村分行服务园区内科技成长型小微企业近2000家,发放贷款金额500余亿元,资产总值达1200余亿元,成功经验可以归纳为“信贷工厂”的经营模式,通过批量的营销推广、标准化的审贷流程、差异化的贷后管理、特色化的激励方式,提高对中关村科技园区内创新型和成长型小微企业的信贷服务能力。光大银行在拓展“小微贷”业务的过程中,针对工程机械领域企业需要购置大型机械设备的经营特点,推出了“小微设备贷”。小微设备贷根据“总对总”的合作协议,在经销商和厂商提供双重回购担保的基础上,收取一定比例的保证金,并对购进设备进行抵押。小微设备贷的创新推出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基础上,改善了机械工程领域小微企业的资金周转情况。北京分行是光大银行开展小微设备贷的主要分行,在取得初步的成功后,该行加大了对工程机械领域企业的走访和沟通工作,完善业务流程,提供及时、高效、与企业需求密切相连的金融服务。由于小微设备贷的成功,光大银行在2011年获得了中国银监会的表彰。截止2012年中旬,光大银行小微贷款的客户总数已超过1万户,贷款金额达1000亿元,北京分行的小微设备贷客户达50余家,发放贷款金额40余亿元。

二、“小微贷”业务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信息不对称,导致商业银行放贷过程中存在虚假授信风险。商业银行和小微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主要是指由于小微企业经营不规范、信息披露不透明导致商业银行无法充分了解小微企业的真实经营情况,难以及时对贷款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必要的监控。一旦小微企业为成功申请贷款或提高贷款额度出现伪造经营材料的情况,商业银行则会出现虚假授信的风险。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种种问题,出于对自身风险控制的考虑,商业银行难免产生对小微企业惜贷的行为,导致部分小微企业无法取得业务发展所需要的资金。

2.单笔贷款额度低导致贷款成本高,降低了银行的经济效益。小微企业规模小、数量多、分布广、信息分散,无形中提高了商业银行的信息采集成本。以一般的商业银行小微贷业务为例,针对小微企业的授信额度通常在2000元~100万元之间,差距过大,平均每户小微企业的贷款数量约为4万元。然而,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无论额度大小,每笔贷款的放贷成本是基本相当的,即一笔1万元的贷款与一笔100万元的贷款成本基本相同,但收益率却存在天壤之别。商业银行作为盈利性的经营机构,利润最大化是其经营的基本目标,而单笔额度较小的“小微贷”业务资金回报率低,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制约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动力。此外,企业的资金申请额度通常与企业经营规模相匹配,规模较小的企业由于抵押物不充足,缺少担保措施,一旦发生不可抗力,便难以及时还款,增加商业银行的坏账风险。

3.“小微贷”业务品种单一、创新不足,难以充分匹配小微企业需求。近年来,各商业银行均加大了对“小微贷”业务的投入,但在具体的服务过程中同质化竞争严重,缺少对不同行业资金需求的细分,没能根据小微企业差异化的经营情况设计更有针对性的金融服务产品,存在服务空白区,导致部分小微企业难以获得与实际需要相契合的小微贷产品,错过发展良机。例如,以餐饮企业和批发企业的资金需求情况做比较,餐饮企业现金流充裕,经营稳定,可以采用每日还款的方式设计小微贷产品;批发企业由于会有先发货后付款的情况发生,每日经营现金流并不稳定,在收到货款之前甚至会出现流动资金短缺的情况,因此适宜采用每月定额还款的模式。总之,目前商业银行“小微贷”产品的创新性不足,品种单一,只能满足部分小微企业的需求,难以充分覆盖不同领域内小微企业的多样性需求。

三、解决“小微贷”业务开展问题的办法探讨

1.提高信贷队伍专业性,充实“小微贷”业务监督力量。人才是一切事业的基点,信贷队伍作为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的第一道屏障,专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小微贷”业务的推广质量。因此,商业银行要加强对信贷队伍的技能培训,吸纳高素质人才,提升整个队伍的专业修养,强化职业道德的约束力,提高信贷人员的信息甄别能力和业务监督水平。在审查小微企业提供的信贷资料时,要做到严格把关、宁稳不急,一旦发现不合规的情况或潜在的风险事件,要及时纠正,强化细节管理,保证每笔信贷业务的合规,风险可控,防范虚假授信的情况发生。同时要做好贷后管理工作,可以借鉴第三方提供的专业信息辅助判断企业的真实经营情况,或根据小微企业贡献的税费及员工的工资福利情况对信贷资料进行验证,加强业务监督。

2.放宽小微企业的还款率要求,实现差异化利率。小微企业由于内部治理机制尚不完善,抗风险能力低,信息披露不充分等问题,信贷风险要高于大中型企业。如果没有配套的激励措施,商业银行必将会放弃小微企业,将信贷资金转向经营较为稳健的大中型企业,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难以得到有效缓解。在2013年银监会的《关于深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意见》中指出,通过差异化的考核标准对小微企业信贷的风险和合规问题进行管理。在权重法考核下,对达到“商业银行对单个企业(或集团)的风险暴露低于500万元,且占本行的信用风险暴露总额比例低于或等于0.5%”条件的小微贷款采用75%的风险权重。此举对商业银行来说无疑是促进“小微贷”业务发展的有力探索。小微信贷业务“短”、“小”、“频”、“急”的特点增加了商业银行的单笔贷款成本,带来的经济效益却无法和大中型企业相比。因此,小微信贷业务必须依赖差异化的利率政策,以高利率弥补高成本,追求风险和利润之间的平衡。当小微企业创造的利润可以覆盖其贷款成本,银行又通过差异化的利率弥补了业务风险时,就实现了小微企业与银行之间的双赢。商业银行在制定利率政策时,可以对及时还款、信誉较好的小微企业给予循环贷款利率优惠的待遇,实现动态的激励机制,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3.开发与小微企业发展需求相契合的信贷产品。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商业银行只有不断进行服务创新,才能在“小微贷”业务的新战场中抢夺更多的份额。小微信贷的创新可以从金融产品和贷款模式两方面进行考虑。首先是产品的创新,小微企业分布广、情况复杂。即便是同一行业内的不同企业,经营情况也千差万别;同一家企业在发展的不同时期,资金需求情况也并不相同。目前商业银行推出的“小微贷”产品虽然不断增多,各具特色,但真正站在小微企业的角度考虑,真正满足小微企业需要的并不多。其次是创新贷款模式,小微企业经营规模小,可以进行抵押的固定资产有限,单独抵遇风险的能力低。因此可以考虑采用团体信贷、群集信贷、供应链融资的信贷模式,通过弱担保、信用担保发放贷款。以团体信贷为例,将经营类别和风险水平相似的小微企业联合起来可以实现风险分散的效果,有效解决单个小微企业无法提供充足抵押物的问题,降低商业银行对“小微贷”的交易和监管成本。结论:小微企业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也是经济平稳转型的关键因素之一,融资难是小微企业困扰已久的问题。改进和完善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不仅是增加经济活力,促进就业的重要措施,也是商业银行增加新的利润点,寻求业务转型的重要契机。一方面,小微企业对金融服务存在迫切需求,“小微贷”业务具有丰富的市场资源和开拓空间。另一方面,发展小微信贷业务可以优化商业银行的收入结构,增加客户储备,拓宽发展渠道。

参考文献:

[1]谢海垚.我国商业银行应用金融衍生品借鉴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学位论文,2014.

[2]张伟如.中国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信贷融资问题研究[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位论文,2014.

[3]吴江涛.商业银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研究[D].南昌:江西财经大学学位论文,2012.

[4]涂晓兵.金融脱媒下我国商业银行的现状分析与路径选择[D].武汉:武汉大学学位论文,2012.

[5]于洋.中国小微企业融资问题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学位论文,2013.

[6]黄蕾.A银行微小企业信贷业务发展问题研究[D].桂林:广西大学学位论文,2013.

[7]陶彦君.我国商业银行发展小微贷款业务的思考[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学位论文,2013.

[8]张超.国内外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模式比较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学位论文,2013.

[9]张哲.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创新研究[D].成都:西南大学学位论文,2013.

[10]吴琼.微小贷款可持续发展中的金融创新[D].杭州:浙江大学学位论文,2013.

[11]魏明海,柳建华.国企分红、治理因素与过度投资[J].管理世界,2007,(4).

[12]高雷,宋顺林.掏空、财富效应与投资者保护———基于上市公司关联担保的经验证据[J].中国会计评论,2007,(1).

业务经营论文范文篇5

兰溪市企业业务流程重组(BPR)的现状分析是流星毕业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而的,兰溪市企业业务流程重组(BPR)的现状分析是篇高质量的论文,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希望此文章能对您论文写作,提供一定的帮助。兰溪市企业业务流程重组(BPR)的现状分析为免费毕业论文提供,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用途。

[摘要]流程是一组为客户创造价值、相互关联的活动过程。流程优化是通过对企业业务流程进行再思考和再设计,改善企业的成本、质量、服务及速度,提升企业管理水平。而BPR的基本内涵就是以业务流程为中心、摆脱传统组织分工理论的束缚,提倡客户导向、组织变通及正确运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达到适应快速变动的环境的目的。本文深入研究BPR(业务流程重组)的理论及其运用,并结合兰溪市刷业的特点与实际情况,对兰溪永祥和墩头市刷业的业务流程优化方面进行了探讨与研究。

[关键词]业务流程BRP刷业企业

一、引言

BPR(业务流程重组)是一种经营变革的理念。它主要识别出业务过程中生产价值的过程与不生产价值的过程,并对不产生价值的过程进行改编和削减,从而通过优化企业的核心业务流程来组织业务工作,给企业创造最大程度的经济效益。BPR作为一种新兴的管理思想,它的显著特点在于它的根本性和彻底性,同时也伴随着一定的风险,这就需要企业在实施业务流程重组时要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有步骤、有层次地分阶段完成业务流程设计、优化和集成,以使风险降至最低。

二、兰溪市制刷企业的BPR现状

兰溪市位于浙江省中西部,地处钱塘江中游,金衢盆地北缘,东西长67.5公里,南北宽38.5公里,总面积1313平方公里,距金华20.5公里,杭州132公里,主要由三江(衢江、金华江、兰江)五溪(梅溪、甘溪、赤溪、游埠溪、马达溪)组成。水域资源丰富,地处杭金衢高速公路中段,交通便利。南面及北面的江苏、江西、福建是全国最大的猪鬃及原材料集散地,具有较强的加工组装优势。目前兰溪市有兰溪市墩头制刷有限公司、兰溪市华坤制刷有限公司、、兰溪市日用制刷有限公司、兰溪市永生制刷有限公司、兰溪市远洋制刷有限公司、兰溪市永祥制刷有限公司、兰溪市震宇制刷有限公司等共十余家制刷企业,分别制作工业用油漆刷、生活日用刷、化妆用笔刷等产品。

1.兰溪市永祥制刷有限公司。兰溪市永祥制刷有限公司创办于1992年,是一家专业生产各类高、中档油漆刷、画笔刷、滚筒刷等日用刷的私营企业,有着较强的加工基础。现拥有生物厂房4000多平方米,员工近百名,年生产各类刷近40万打。产品出口欧洲及东南亚国家,国内销量极少部分。

该企业的主要产品:油漆刷(猪鬃)、油漆刷(尼龙、毛尖丝)、日用工具刷(天花板刷)、日用工具刷(圆笔刷)、日用工具刷(暖气管刷)、日用工具刷(日用刷)、套刷等。

该企业产品品种齐全,在兰溪制刷业十几家生产厂家中,产品质量属上等。2006年全年的销售额达1000万元,资金利润率近10%,经营状况在兰溪市属中等水平,较本企业2005年经营规模下降较多。2006年存货资金占用100万元,其中猪鬃所占比重较大,猪鬃材料成本占其产品成本近60%,如此对小规模的企业来说存货占用资金较大,有碍企业发展。

2.兰溪市墩头制刷有限公司。该公司是一家专业生产各类油漆刷的企业,创建于1977年,地处兰溪市墩头镇,原属乡镇企业。1994年与浙江省土产畜产进出口公司合营组建有限责任公司。1998年公司转制,注册资本123.7万元,浙江省土产畜产进出口公司取

兰溪市企业业务流程重组(BPR)的现状分析是流星毕业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而的,兰溪市企业业务流程重组(BPR)的现状分析是篇高质量的论文,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希望此文章能对您论文写作,提供一定的帮助。兰溪市企业业务流程重组(BPR)的现状分析为免费毕业论文提供,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用途。

得67%的股份。2002年7月注册登记为中外合资企业,设财务科、供销科和生产科。有木柄、头子、装配三个车间及包装、猪鬃等辅助车间,职工200人。公司运用科学的管理模式,严格按照QB1103-91标准生产,出口销往英国、德国等欧洲多个国家,目前已成为省公司的漆刷生产基地和新产品开发基地。年生产能力达100余万打,产值达3000万元,上交国家税收100余万元。

该公司的主要产品是油漆刷分猪鬃和尼龙丝两种油漆刷,产品品种单一,具有较强的油漆刷专业生产能力。产品品质在兰溪刷业内属中等水平,生产规模在兰溪业内属较大的企业。2006年全年的销售额达3500万无,该公司的绝大部分股份由浙江省土产畜产进出口公司所控股,该公司董事长由浙江省土产畜产进出口公司任命和担任,公司的销售也由浙江省土产畜产进出口公司全面掌控,简言之兰溪墩头刷业有限公司仅仅是浙江省土产畜产进出口公司的加工基地而已。所以该公司虽然年销售额达3000多万元,但资金利润率仅有2%。2006年全年存货资金占用达400万元,与永祥类似存在着同样问题。

3.兰溪市刷业业务流程重组背景。据有关部门预测,中国未来20年最有可能的发展前景是成为世界制刷业中心,中国制刷业的发展前景良好。兰溪市刷业企业在未来若要有一个长足的发展,必须保持高增长速度,而保持高增长速度最重要的一条是怎样使员工的素质不断提高、产品质量保持稳定、使生产成本提到有效控制。而兰溪刷业企业生产经营方式基本属于加工制造企业,市场竞争激烈,行业利润低。大部分企业处于家庭企业转化现代企业过程中,企业管理手段落后,急需建立标准作业程序,减少工作环节,减少调整及纠错工作。在可能的情况下,采用自动化技术传递票据,缩短传递时间,加快信息、资金流速。

三、核心业务流程的识别

1.业务流程优化的适用对象。业务流程优化工作适合三类企业:一是问题丛生、业绩不佳的企业,这些企业必须尽快进行流程重组和优化,企业的流程需要从头至尾彻底的改造和优化;二是目前业绩一般,但面临着各种潜在危机的企业,这些企业应当高瞻远瞩,制订战略规划,及早进行流程改造和优化;三是业绩优良的企业,这些企业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将流程优化看成是大幅度超越竞争对手、实现世界一流运营企业的重要途径。

而兰溪市上述二家刷业企业的经营现状正处第二类情况。特别是存货占用资金庞大,需要降低经营成本,增强企业竞争能力。为此应建立起一套科学、准确、快速反应的生产计划和控制的方法,对采购和生产业务流程进行重组,以生产为主线,销售模块、生产计划模块、采购模块、车间任务模块、库存管理模块、技术模块相互衔接,完成产供销物流、信息流管理通过财务模块(主账、应付、应收、固定资产)准确及时监控管理资金流。生产计划部门将最终产品的生产进度和数量,按零件的提前期和合理的批量,编制各车间的生产作业计划、采购计划。目的在于使各车间、部门生产或材料供应在时间和数量上做到准确衔接,最大限度地压缩生产和采购提前期、减少在制品、节约生产流动资金、压缩生产制造周期,从而提高兰溪市刷业企业的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的组织能兰溪市企业业务流程重组(BPR)的现状分析是流星毕业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而的,兰溪市企业业务流程重组(BPR)的现状分析是篇高质量的论文,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希望此文章能对您论文写作,提供一定的帮助。兰溪市企业业务流程重组(BPR)的现状分析为免费毕业论文提供,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用途。

力。

2.核心业务流程的识别。工作活动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增值的,如采购、促销、销售等;二是非增值的,如出入库、分拣、包装、运输等;三是无效的,如提供无人阅读的报告、过多的检查等。

根据测评结果显示,兰溪市刷业企业的各项业务流程有:

(1)核心作业流程:包括识别顾客需求、满足顾客需求、接受订单、评估信用、设计产品、采购物料、制作加工、包装发运、结账、产品保修等。(2)管理活动:包括计划、组织、用人、协调、监控、预算和汇报,以确保作业流程以最小成本及时准确地运行。(3)信息系统:通过提供必要的信息技术以确保作业活动和管理活动的完成。(4)支持作业流程:包括企业基础设施、人员培训、产品研发、后勤服务、资金支持等,以支持和保证核心流程。

支持流程必须要向核心流程提供信息、服务和有效的指导,核心流程才能在外部市场上取得更好的销售成绩,才能据此付费给支持流程,两个流程之间的关系是相互支持、相互制约、互为市场的关系。

业务经营论文范文篇6

人才是事业发展的基本保障。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历来重视人才,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重视培养、团结、引领、成就人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科学技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高精尖成果硕果累累,中国成为世界科技创新的增长极。但是,作为科技成果交流传播的载体,科技期刊的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中文科技期刊成长速度远远不能跟上中国科技发展速度。追溯科技期刊的发展历史,我国的科技期刊要比国外科技期刊缺少积累优势,国内学术成果评价机制,唯SCI导向机制,某些高校、科研院所把核心期刊特别是SCI期刊论文当成成果评定的硬性指标,而我国SCI收录的期刊相对国外要少,导致优秀论文外流,中文科技期刊发展缓慢。[1]《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0)》显示,截至2019年年底,我国科技期刊总量为4958种,仅次于美国(12274种)和英国(6214种)。其中,中文科技期刊占绝大多数(4429种,89.33%)。2010—2019年,中国作者共发表SCI论文275.5万余篇,其中2.2万余篇发表在中国SCI收录期刊上,占8.10%,中国作者贡献了中国SCI收录期刊85.06%的论文。[2]中文期刊发展有其大环境因素和机制的影响,中文科技期刊编辑人才培养的不足亦十分显著。编辑人才作为中文科技期刊发展的重要必要条件和重要保障,是科技发展的坚实基础。人才队伍建设是科技期刊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创造一流科技期刊的中坚力量。复合型编辑人才是科技期刊出版的第一资源,高质量的文化供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才队伍的高素质。在知识服务产业中,人才是科技期刊内容经营最宝贵的财富,因此快速培养符合性科技期刊编辑是重中之重。[3]

2.编辑人才培养现状

在庞大的期刊体系中,中文科技期刊发展呈差序化的发展格局,不同领域、不同学科、不同发展方向、不同宗旨的中文科技期刊运行模式也不尽相同[4],导致编辑人才培养不足的原因也各有差异。但是总体来说,导致编辑人才缺乏的最大的原因是SCI的考核机制,高水平论文外流,让编辑本身缺乏动力。小而散的运行模式弱化期刊人才培养的条件;编辑的边缘化地位,难以激发编辑人才发展的自驱力;社会风气浮躁,部分科研人员急功近利,学术不端时有发生,在破坏科研诚信的同时,也降低了科技期刊公信力,编辑人才培养产生社会阻力;期刊社运营中,工作流程繁复,缺乏担当意识,编辑难以细细甄别论文是否失范,编辑个人的成长受限。[5]编辑人才成长速度缓慢,后备生力军培养不足,但是建设科技强国的现实需求、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战略选择、中文科技期刊的自身发展要求亟需高质量的编辑人才队伍。对科技期刊编辑应该具有什么样的能力和素质,业界做了很多相关研究和总结。张青松认为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应该具有编辑专业素质、学科专业素质、沟通能力、总结能力;[6]李欣欣提出科技期刊编辑应该具备“米字型”结构的能力,即一横为专业基础知识,一竖为编辑学知识,其余四笔为科学研究方法、信息学、计算机应用及英语知识;[7]刘德生等鉴于当前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宏观环境,提出:不再是单一的文字处理、出版规范、外语能力,而是更需要多元化的能力,既熟悉传统出版,又懂互联网技术,还懂得多种手段营销,懂得市场运作能力;[8]高峻总结出新时代科技期刊青年编辑要有“三心”“二意”:坚定的信心、胸怀匠心、不忘初心,还有法治意识和市场意识;[9]刘珊珊等提出提升编辑的四力,即脑力、脚力、眼力、笔力,从而推动科技期刊的发展;[10]邢建春等提出复合型科技期刊编辑人才分编辑力型、技术型、资源型三级分级培养的方法路径;[11]王笑笑等提出构建结构化合理、复合型、多层次,符合时代需要的编辑队伍,从思想上、素质上、能力上、创新性上创造一流科技期刊队伍。[12]

3.编辑人才培养路径

下文根据期刊的综合评价要求,结合期刊发展的战略步骤,提出编辑人才培养的路径。首先着力提高编辑个人能力,能力包括保障出版工作出版业务能力、专业技术能力、经营营销能力、运用工具的能力,编辑人才能力结构图见图1。图1编辑能力结构图

3.1出版业务能力

编辑是出版工作的主要参与者,编辑工作也是连接作者和受众的中间环节。出版业务能力是保障编辑出版的核心能力,也是规范出版物质量的重要保障。首先,应具备核心政治素养及政治敏锐性。中文科技期刊虽然以承载科技研究成果为主要业务,但是作为出版物的一种类型,意识形态应该放在最重要的位置。编辑是否具有敏感的政治意识、敏锐的社会洞察力,能否及时准确定位敏感词汇,语言表述是否会对社会发展造成干扰和影响,政治常识的判断是否准确,是否涉及民族、宗教及重大主题问题。其次,要求编辑熟知各种出版法律法规、政策及技术标准,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出版管理条例》《广告管理条例》《印刷管理条例》《著作权法》《地图编制管理管理条例》等规范语言文字、广告审查、地图审查的专门法律法规,也包含规范出版流程的具体法规。另一方面熟悉编校技术标准与规范。比如GB/T16159—2012《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GB/T15835—2011《出版物上数字用法》、GB7714-2015《信息与文献参考文献著录规则》等国家标准,CY/T122-2015《学术出版规范引文》、CY/T170-2019《学术出版规范表格》、CY/T171-2019《学术出版规范插图》、CY/T174-2019《学术出版规范学术期刊学术不端行为节点》等行业标准,还包括《通用规范汉字表》《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等行业规范。出版技术标准与规范是编辑日常工作的主要参考规范,保障出版工作合理合规合法的基础。编辑作为技术标准规范的主要使用者,要关注最新标准规范的及更新,编辑要结合实践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寻找解决依据,不断积累更新,灵活运用,另一方面可以查找相关学者对技术标准的解读加深理解,提高运用标准规范的能力水平。最后,编校技能是编辑工作中的专业核心技能。编辑掌握优秀的编校技能一方面使论文的编辑符合论文出版规范,保障论文内容表述准确、完整,另一方面以《期刊编校质量差错率计算方法》和《期刊出版形式差错数计算方法》为计算依据的出版刊错抽查制度也对编辑的编校能力提出了硬性要求,要求编辑熟读技术标准规范,在实践工作中积累提升编校水平,夯实业务基础。对学术论文的标题、摘要、关键词、引言、背景、结语的写法是否规范,语言文字是否通顺、文章结构是否合理、逻辑是否表述通顺、数据是否真实可靠、文献引用格式是否正确,能否掌握论文出版规范直接关乎论文内容表述。提升出版业务能力的方法:一是积极提倡编辑参加业务培训。新闻出版总署规定,主编/总编辑、中级编辑、初级编辑需要每年参加继续教育满足90学时,课程覆盖了出版法律法规、技术规范,编校实践案例剖析,期刊经营等多方面的知识。相关学会、协会组织也设置了适合科技期刊出版编辑的课程。二是编辑部内部“传帮带”互相学习。编辑工作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工作,需要科学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老编辑带领新编辑开展业务,有利于新编辑融入编辑队伍,传承编辑部良好传统,迅速提升新编辑开展业务的能力。[13]三是参加编校大赛,以赛促学。[14]四是申请课题研究,撰写相关论文,论文写作的过程是经验总结的过程。[15]

3.2专业技术能力

科技期刊是科技研究成果的载体,往往是聚焦某一项或者某一方面的技术,需要编辑具备某一领域的专业基础知识。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科学的不断创新,衍生出新的技术分支及发展脉络关系,编辑需要持续更新专业知识储备。对很多学术类期刊来说,初审需要把握论文的创新性、学术性、科学性、前瞻性,因此也有人提出编辑学者化,国外很多名刊的编辑本身就是业内的专家。另一方面,如果是普刊,往往没有外审(同行评议)环节,有些普刊甚至采编一体,这更需要编辑具有专业基础知识。提升专业技术能力,一方面,编辑需要跟踪技术发展动态,通过参加学术会议,阅读相关期刊论文,关注国家重点科技实验室研究项目不断更新相关技术领域知识储备;另一方面,与作者沟通稿件的过程中了解相关技术进展,研究课题等信息,还可以邀请相关技术领域专家做学术报告。

3.3经营营销能力

这里所说的科技期刊经营营销能力有狭义和广义上的区别。狭义上的经营营销能力指的是编辑应该具有经营作者队伍,保障优质稿源稳定及不断扩大,也就是学术经营。作为编辑来说,为科技期刊提供科学性、学术性、独创性、理论性、实践性、规范性的论文是编辑的首要工作也是终极目的,从约稿甄选稿件作者开始已经决定了论文质量的优劣、水平的高低,所以说发掘优质作者并经营维护好优质作者队伍,是提高科技期刊内容的重要保障。广义上来说经营营销能力除了学术营销能力,期刊的广告、会展、培训等市场收入,提高广义上的经营营销能力是编辑的提高综合业务水平必要条件。提高学术经营的方法:一是充分利用编委会,编委某种意义上是某个技术领域比较知名的专家学者,积极与编委会编委沟通联系,鼓励其投稿,并推荐合适的审稿专家,优化稿源,扩大高水平作者队伍规模。二是积极参加学术讲座和技术研讨会。研讨会或者学术讲座,一般聚集了这个行业的专家,参会人员往往都是潜在作者资源,充分利用参加学术讲座和技术研讨会的机会,向优秀专家约稿,探讨技术发展动态及技术难点,邀请审稿专家,实现学术资源的良性互动循环。

3.4运用工具的能力

运用工具的能力主要包括外语能力及使用数字技术的能力。先进的中文科技期刊与国际接轨,良好的外语沟通能力不仅是中文科技期刊编辑的基本能力,还能使编辑发掘更广阔范围的优质稿源,发掘最先进的科技研究成果,阅读国际名刊的文献资料,及时更新科技成果来源。另一方面,当前信息技术突飞猛进,融媒体时代对编辑的数字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知识图谱等新技术提高知识服务能力,扩展表现渠道和表现形式,也是编辑需要提升的能力之一。数字化浪潮之下,科技期刊的数字化出版颠覆了以往传统期刊生产模式下编辑业务流程、编排格式和传播方式。各个期刊出版机构整合资源,借助各种形式的平台实现出版业务的数字化整合,平台集信息交互和采编功能于一体,实现采编、管理业务的数字化、网络化、自动化。[16-17]编辑应该掌握与其发展相对应的数据库应用、电子编排、多媒体制作等多种技能,向着中文科技期刊的融合发展迈进。提升编辑运用工具的能力:一是鼓励编辑自身多读、多写、多练,不断积累、及时查阅,并注重在实际中文科技期刊的编辑工作中灵活运用,把知识转化为能力。二是面对融合出版的发展趋势,出版机构也可以设置考核机制、量化目标,把每年是否使用数字产品,怎样提高出版效率和数据统计的精确性、高效性作为考核标准。

业务经营论文范文篇7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改善企业内部管理、提高企业竞争能力的重要内容。本论文在总结内部控制理论的基础上,对内部控制的存在的问题、原因等方面作了一些探讨,找出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结合COSO关于内部控制五要素,针对各种风险提出了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防范对策,为企业完善内部控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

关键词:内部控制风险管理

1国内内部控制概述

1.1内部控制概念的演变

1)内部控制论理论是随着企业内部控制实践经验的丰富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大致经历了内部牵制、内部控制系统、内部控制结构和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四个理论阶段。1992年COSO委员会提出并于1994年修改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报告,标志着内部控制理论与事件进入了整体框架阶段,整体框架对内部控制做了如下的描述: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经理阶层和其他员工实施的,为营运的效率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令的遵循性等目标的达成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这一定义明确了四个要点:是一个过程;受人为影响;为了达到三个目标;合理保证。它由相互关联的五项要素构成,分别是: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监督。

2)控制环境:任何企业的核心是企业中的人以及这些人的个别属性和所处的工作环境,个人的诚信正直、道德价值观与所具备的完成组织承诺的能力、董事会与稽核委员会、管理阶层的经营理念与营运风格、组织结构、职责划分和人力资源政策与程序。

3)风险评估: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和异常激烈的竞争中,企业的经营风险越来越大,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必须清楚并应付其面对的各种风险。同时,企业也必须设立可辨认、分析和管理相关风险的机制,以了解自身所面临的风险,并适时加以处理。

4)控制活动:企业必须制定控制的政策和程序,刁一有助于确保既定目标及必要改善措施的有效实施。

5)信息和沟通:围绕着这些控制活动的是信息与沟通系统,这些系统使得企业内部的员工能够获取和交换他们所需要的信息,以指挥、管理和控制企业的经营。

6)监督:企业整个内部控制的过程必须受到监督,并在必要时得以修订,这样,系统及制度才能反应自如,并能视情况而随时调整。

1.2我国内部控制概况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理论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但到目前为止,尚未正式提出权威性的内部控制标准体系,对内部控制的完整性、合理性及有效性缺乏一个公认的标准体系。我国有关内部控制制度的指导原则、指引、规范则出自不同的政府部门,这是由于企业的管理体制造成的。国资委管国有大中型企业;证监会管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财政部管全国所有企业的财务与会计工作,并负责会计准则与制度的制定。然而,内控指导原则、指引或规范由各政府部门分别制定,有许多弊病:

1)各部门各自研究与颁布内部控制的相关指导原则或指引,不利于内控制度的统一与协调。财政部正在陆续制定并的是内部会计控制规范,截至目前已经了十多个。而其他政府部门则仅制定了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指引或对企业各项业务内部控制流程的设计与制定缺乏具体的指导。

2)关于内部控制的定义、范围、目标等不相一致,内控要素、内控内容,以及内控方法的解释也不一致。

3)缺乏统一的推进机构,不利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贯彻与实施。各部门颁布的内控指导原则、指导意见或指引在实务中并未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上市公司、银行、证券公司、未上市国有企业的频繁出事便是佐证。

客观地讲,我国近几年对内部控制的研究主要是以会计控制和审计评价为主线的,我们可将之简称为“会计导向”和“审计导向”。会计导向的典型代表是我国目前已的内部控制法律法规,它们是以内部会计控制为核心的,基本上没有涉及管理控制等非会计控制领域,甚至没有包括审计方面的内容。审计导向下的内部控制研究则主要集中于审计程序与方法的应用、审计成本的节约、审计效率的提高和审计风险的控制等。

2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2.1内部审计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性

内部审计是企业自我独立评价的一种活动,内部审计可通过协助管理当局监督其他控制政策和程序的有效性,来促成好的控制环境的建立。内部审计的有效性与其权限、人员的资格以及可使用的资源紧密相关。内部审计人员必须相对独立并且直接向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报告。我国一些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即使存在,但却不具备真正的独立性,有的也流于形式。

2.2缺少风险评估和风险防范意识

各企业缺少对自身固有风险的评估以及制定相应有效的管理措施。此外,管理者还应在对固有风险采取有效管理措施的基础上,对企业的残存风险进行评估和预防。

2.3人力资源管理发展滞后

近年来,我国企业改革力度大,与之配套的人力资源管理却跟不上业务的需要。许多企业在员工的岗位培训方面,没有形成完善的制度,不利于员工的素质提高。

2.4有效的价格风险评价机制尚未建立

由于当前市场不完善,竞争激烈、恶意竞争以及“低价中标”的招投标游戏规则,都不能使企业按企业定额客观报价,为了争取中标,不惜压低报价,承担更大的价格风险。

3完善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途径

3.1完整风险管理体系

全面风险管理是对整个机构内各个层次,各个种类风险的通盘管理。全面风险管理可使组织中各业务单位分散的决策者之间协调合作,使数据的收集、测量与处理更加一致,有利于审计和监督。企业要从全局、总体层面权衡利弊,使部门安排有关的业务流程都有所遵循。同时要制定严密的业务操作规程及信息传输报告制度,建立一个有效的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全面控制各方面的风险。

在机构内部广泛开展“深化内控理念,落实内控措施”的创建活动,结合自身情况及上级单位的要求,通过确定风险控制环节,分解、落实机构内各部门、各岗位管理职责,并对控制状况进行检查、评价和考核,强化风险管理责任,提高全员风险防范的意识和能力,从而全面有效地控制经营风险。

3.2健全内部审计控制

内部控制具有的限制因素具体如下:

1)内部控制受企业的成本效益原则的限制。

2)内部控制仅针对管理中的常规业务来设计。

3)内部控制可能会因执行人员的差池而失败。

4)内部控制可能会因不同政治气候、地方差异等环境影响而失去作用。

这些内部控制的限制因素,可以通过建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来加以克服。内部审计人员定期检查项目的建设情况和建设成果,及时纠正各种错误和弊端,能促进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

3.3营造企业风险管理的文化氛围

企业风险管理框架是建立在内部环境的基础之上,内部环境直接影响和制约企业风险管理的成败。内部环境的要素包括员工的诚信,职业道德和工作胜任能力,管理层的经营理念和经营风格,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的监管和指导力度,企业的权责力分配方法和人力资源政策。要不断提高企业风险管理能力,需要一套企业层面的方法。这种企业层面的方法是由企业的组织结构,文化理念和经营管理哲学共同决定的。随着企业文化中风险敏感程度的提高,企业管理者会进一步掌握有效的风险管理能力。通过他们的推进、提供报告、贯彻相应的方法、构建适当的体系,以实施既定的风险战略和政策,企业风险管理水平将不断提高。

3.4设计一套科学的内部控制行动指南

设立一套科学的内部控制行动指南,为管理者进行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提供指引也是当前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国家相关部门可统一制定各行业通用的行动指南,也可由公司聘请会计师事务所设计适合各公司实际情况的行动指南。在内部控制评价方面,被评价单位可以聘请年报评价的注册会计师以外的中介机构或有关专业人员协助对该单位的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及有效性进行评价,并对评价过程中发现的重大控制缺陷或重要控制弱点进行必要的改进,保证财务报告的编报质量,降低财务风险。国内的会计师事务所也应当借鉴一些国际会计师事务所报告中的做法,在事务所内部组建由高级和资深的评价人员组成的专门小组,专门从事内部控制评价和咨询业务。

致谢

本论文设计在﹍﹍老师的悉心指导和严格要求下业已完成,从课题选择到具体的写作过程,无不凝聚着﹍﹍老师的心血和汗水,在我的毕业论文写作期间,﹍﹍老师为我提供了种种专业知识上的指导和一些富于创造性的建议,没有这样的帮助和关怀,我不会这么顺利的完成毕业论文。在此向﹍﹍老师表示深深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临近毕业之际,我还要借此机会向在这四年中给予了我帮助和指导的所有老师表示由衷的谢意,感谢他们四年来的辛勤栽培。不积跬步何以至千里,各位任课老师认真负责,在他们的悉心帮助和支持下,我能够很好的掌握和运用专业知识,并在设计中得以体现,顺利完成毕业论文。

同时,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我还参考了有关的书籍和论文,在这里一并向有关的作者表示谢意。

我还要感谢同组的各位同学,在毕业设计的这段时间里,你们给了我很多的启发,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对于你们帮助和支持,在此我表示深深地感谢。

参考文献

[]王东叶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生存环境分析[D]天津大学管理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5月:9

[2]林光华内部控制在实践中的应用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4月:17

[3]王振英马丽萍,王泽.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商业经济[J]

2006年5期:48

[4]丁翠芝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框架构建[J].产业与科技论坛

业务经营论文范文篇8

1.1农村金融体系建设不合理。目前,一些农村金融业的发展并没有将战略设计内容与新时期农村金融业发展条件相对接,这就使得一些农村金融体系的建设工作很难凭借业务合理性的有效调整实现对新金融体系建设工作的支持。农村一些金融业务对民间借贷的重视程度不足,而农村在传统文化因素的影响下,可以凭借传统形式的民间借贷实现金融体系建设工作的诸多目的,保证农村的民间借贷工作可以在金融业务体系的价值得到优化处置的情况下,进一步按照金融体系合理建设的特点进行农村金融业价值的分析处理。一些农村的金融业务建设工作缺乏对金融体系特点的关注,这就使得民间传统的金融业务处理模式难以凭借金融体系的建设优势实现对借贷业务的规范化处理,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农村金融体系与现代金融业发展的对接紧密度。一些农村金融业在具体发展的过程中,对于贷款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需求,但部分农村金融体系的建设工作并没有对银行融资体系进行足够宽松的处理,导致一些农村金融体系无法凭借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适应金融业整体发展需求,不利于农村经济建设工作得到优化促进。1.2农村居民金融素养不达标。完善农村金融发展。农村金融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着当代农村的经济发展,而农村现在却普遍存在着金融产业基础设施差、资金不够等诸多问题,且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等金融产业对农村金融的单一性的垄断使市场竞争不够,服务质量差,忽视农村对保险、贷款、股票等中长期资本市场的需求,农村金融体系储蓄动员功能发挥充分,但储蓄投资转化效率普遍不高,甚至继续恶化,导致农村资金的大规模流失,阻碍农村经济的发展。必须全面健全农村金融机制,政府加大对金融发展的支持力度,打破农村金融市场的垄断,引进新企业,促进市场的合理竞争。金融产业积极引导居民的金融理念,让居民在银行不只停留在储蓄的表层上,刺激农村居民对信贷、保险的需求,促进农村金融行业的发展。1.3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不充足。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是影响新时期农村金融业整体发展质量的关键性因素,但是一些农村在进行具体的金融生态业务建设处理的过程中,缺乏对农村金融业务质量分析体系的关注,并没有按照农村的产业结构类别进行金融生态业务的应用方案设计,难以保证资产管理性质业务的价值可以在金融生态环境实现改善的情况得到优化应用。一些农村在推进具体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过程中,缺乏对信用度调查控制体系的关注,并没有按照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实际要求进行农村具体信贷活动的设计,不利于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主体价值的实现。一些农村金融环境优化建设的策略缺乏对农村信用性质业务环境的关注,并不能按照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的推进特点进行整体信用度管理体系的建设,这就使得一些具备不良操作特征的农村生态业务很难在经营性工作的效率特征得到充分明确的情况下,顺应农村居民的信用业务体系管控要求,很有可能在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无法得到改进的情况下,充分发挥对农村具体融资工作的支持。1.4农村金融业组织形式不完善。目前,一些农村在推进具体金融业务的过程中,对于金融活动推进过程中的组织体系建设工作关注度不足,并没有针对金融活动的实际要求进行金融工作组织形式的建设,使得一些农村的金融工作难以充分发适应资金运行风险,不利于金融工作凭借组织性优势实现经验累积与自我完善。一些金融组织的设置工作存在过于简单化的问题,并不能保证金融业务执行过程中的各类营利性因素充分发挥其指导价值,十分不利于金融机构价值的充分体现。一些农村金融机构的建设依然受到行政性机构建设理念的影响,使得一些金融机构单纯的凭借行政级别的理念加以建设,不利于完整适应市场环境对于融资工作的实际需求,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农村金融工作的业务操作价值。一些农村金融机构的建设工作长时间保持在较为被动的地位,经常需要相应地方经济建设战略而提供投融资服务,无法凭借市场经营优势为融资业务领域争取优质资源的支持。

2新时期农村金融业务优化发展策略

2.1提升农村金融业务体系建设合理性。首先,农村金融体系的建设业务需要强化对经验累积体系的关注,充分结合新时期农村经济建设工作的实际需要,对金融业务体系建设过程中的战略性因素进行价值判断,为更多金融业务的直接优化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农村金融业务的发展还必须强化对金融体系建设模式的关注,充分按照金融业务体系的价值分析特征,对诸多传统文化因素对农村非常规融资的影响加以调查,并对非常规融资的风险性因素进行分析,为农村新金融业的发展开辟良好的思想认识基础,保证新金融业的突出优势可以得到广泛的认同与关注。要结合贷款业务的实际需求,对农村现代金融业的优化发展需求突破,并且结合农村金融业务体系的建设特点,对更多金融体系优化建设过程中的金融业务模式予以研究,保证更多的贷款活动可以在金融业务实现优化运行的情况下与金融业优化发展的实际条件相适应,为金融业务模式价值的实现创造有利条件。2.2增强农村居民金融素养。对农村农民进行专业化培训,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城乡一体化并不是指降低城市的地位去屈就农村,而是将农村的地位适当提高。城市化不是代表农村、农业的消失,而是意味着农业应该摆脱过去的散漫、无规则、不科学的生产经营方式,建立现代化农业制度。现代农业制度首先是机械化,机器代替手工劳作,大幅度地提升了工作效率,对农民进行农机具使用的培训是必不可少的,农机具使用范围的扩大可以使单位内农民的生产管理范围得到扩大,促进农业的生产发展。现代农业制度更是农业生产的科学化,目前农业生产并不能满足我国消费市场的需要,消费市场所需要的商品,以目前我国的农业发展水平并不能生产,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因市场需求量小而过剩,循环阻碍农业发展,因此对农民进行农业科学培训是势在必行的。2.3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农村金融业的从业人员,必须强化对金融业务运行资质的关注,并且结合新时期农村金融业建设过程中的信用体系意识特点,对农村整体信用考察模式加以研究,为中小型企业进一步适应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需求创造有利条件。农村金融业务体系的建设工作还要强化对信用意识管理特征的关注,并且根据农村经济建设活动的特定需要,对农民的信用意识优化方案进行制定,以此保证具备不良操作特征的信用资源可以在金融业发展中发挥一定的作用,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逐步优化提供示范性影响。农村金融环境建设工作还要以省为单位,更好地借鉴当前行政性质的机构建设特点,并且凭借信用度管理业务的实际操作要求,对农村地区诸多经营性业务特征加以分析,为经营效益优势的更好实现创造有利条件,凭借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进程实现对新时期农村金融工作体系的优化建设处理。2.4加大农村金融业务机构建设力度。首先,农村金融工作的执行人员需要加强对金融活动执行过程中,组织形式建设工作的关注,有效地保证金融业务可以在执行的过程中适应资金资源优化管控的实际要求,为资金业务体系的建设创造有利条件。要结合新时期农村金融业务体系环境所发生的变化,对金融工作的主体执行价值进行全面分析,结合可能出现的金融业务风险,对农村金融工作执行过程中的效益因素进行研究处置,为农村金融业发展前景的明确处理创造有利条件。农村金融机构的建设工作还需要结合融资工作本身的资金收益特点,对融资工作的各阶段风险进行预测,结合新时期农村经济建设的具体要求进行金融业建设具体问题的分析设计,为金融机构更好地实现其融资价值创造有利条件。农村金融机构建设机构还需要在社会领域更好地寻求自身的优势地位,要结合金融机构优化建设过程中的资金控制体系特点,对金融工作的实际执行价值进行全面的研究分析,为更多资金供给业务体系的优化建设创造有利条件,并保证自身的服务性业务优势可以在金融业务体系的价值得到充分实现的情况下得到进一步推进。机构建设的经验要结合金融环境特点进行管理细则制定,为农村金融机构的正常运作创造稳定的外部环境。

3结论

新时期金融业的发展为社会各领域参与金融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因此,从农村金融业优化建设的角度出发,针对新金融业务优化建设的实际需要进行金融业务建设工作的完善化处理,对提升新时期农村金融业整体发展水平,具优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万宣辰.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博士论文)[D].吉林大学,2017.

[2]张紫娟.我国农村金融制度完善及财政支持研究(博士论文)[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5.

[3]刘忠.我国普惠型农村金融改革理论与实践研究(博士论文)[D].武汉大学,2015.

[4]汤晓菲.农村金融体系研究(硕士论文)[D].山西财经大学,2014.

[5]许丹丹.中国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博士论文)[D].吉林大学,2013.

[6]霍焰.农民收入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的互动研究(博士论文)[D].吉林大学,2013.

业务经营论文范文篇9

[关键词]多元化决策业绩内生性

1.引言

作为一种成长战略,很多企业选择多元化经营。最初多元化的主要动力来源于对过剩资源的利用。在中国,计划经济后期,正处于供不应求的短缺经济,市场竞争体系没有真正建立起来,部分企业的多元化经营获得了成功。而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短缺经济变成生产相对过剩,国内外市场由分割转变为接轨和融合,竞争加剧导致绝大多数企业微利,甚至亏损经营,因此出现了“多元化陷阱”的说法。

那么多元化究竟是不是一个好的经营战略?它会损害公司价值,还是增加公司价值?

理论上来看,公司多元化经营通过内部资本市场,能够解决外部融资的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对称问题;拥有了内部的融资工具,对于项目的选择,公司经理可以做出更优的决策。但是,通过内部资本市场获得的资金容易造成对项目的过度投资,或对净现值为正的项目投资不足,而不是将公司利润以股利的形式支付给小股东。国外多元化与企业价值关系大量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多元化企业一般有较低的托宾Q值,减少企业的多元化程度则会提高企业价值,一些最新的研究认为折价并不是源于多元化而是由于其他原因。

我国长期以来缺乏类似国外SIC码②的行业分类数据,早期国内对于多元化与绩效关系的研究采用主营业务比重作为度量多元化的指标,大多得出多元化折价的结论。1999年4月《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试行)》③后,对多元化指标的度量可以采用国际通用的方法,国内的相关研究逐渐增多,大多研究依然得出多元化折价的结论,也有个别的研究表明我国上市公司存在显著的多元化溢价现象。

然而国内对于多元化经营与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大多假定多元化程度与公司业绩是单向的

--------------------------------------------------------------------------------

①本研究受北京交通大学十一五重大科研基金项目支持,课题号2005SZ007。

②theU.S.StandardIndustrialClassification(SIC)system.SIC码是4位数字代码,前两位代码确定行业门类,第三位确定行业大类,第四位确定行业中类。

③中国证监会在总结沪深两个交易所分类经验的基础上,以国家统计局制订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GB/T4754-94)为主要依据,借鉴联合国国际标准产业分类(ISIC)、美国标准行业分类(SIC)及北美行业分类体系(NAICS)的有关内容,制订了《中国上市公司分类指引(试行)》。《指引》将上市公司的经济活动分为门类、大类两级,中类作为支持性分类参考。总体编码采用了层次编码法;类别编码采取顺序编码法:门类为单字母升序编码;大类为单字母加两位数字编码;中类为单字母加四位数字编码。

因果关系,①一些经验证据表明多元化经营和绩效之间不存在明确的因果关系(刘力,1997;朱江,1999;马洪伟和蓝海林,2001)。而苏冬蔚(2004)通过间接检验内部资本市场理论对多元化溢价现象进行解释时,发现价值高的上市公司具有较高的多元化程度。CampaandKedia(2002)认为如果公司的多元化决策与公司价值相关,则对多元化与绩效的OLS估计将是有偏的。因此,准确揭示多元化程度与公司价值的关系,首先要控制住多元化决策的内生性。

国外多元化经营的研究基本从三个层面对公司的多元化决策进行解释:①资源角度:拥有在行业间可以互相转换的过剩资源和能力的公司会从事多元化经营。②市场势力角度:企业多元化是因为可以获得市场势力,进而增进和最大限度提高其长远的获利能力。③问题角度:多元化经营是经理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的结果,多元化经营可以使他们获得更多的报酬、势力和声誉,分散他们的雇佣风险。除了以上三种原因,刘力(1997)还认为我国国有企业多元化经营有其特有的动因,这些动因不是基于利润或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而是基于社会效益或其他方面的考虑。

目前国内对于公司多元化决策的研究还仅限于问题的角度,对过剩资源的利用和获得市场势力的多元化决策还没有相关的研究。秦拯、陈收和邹建军(2004b)发现高度多元化的公司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合一的现象多于其他两组,而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显著低于其他两组。陈信元、吴英蕴和黄俊(2004)发现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分离程度大并且没有第二大股东有效监督的控股股东通过公司的多元化经营转移了公司的资产,降低了公司的业绩。CampaandKedia(2002)使用工具变量消除多元化决策的内生性时指出,联立方程的估计并不容易,因为影响多元化决策的部分公司特征已经包含在以公司价值为被解释变量的方程里了。因此,全面地分析影响公司多元化决策的因素,将其变成可以被量化的、好的工具变量非常重要。

另外,虽然有研究显示公司的多元化决策具有内生性,但是现实的数据是否支持这一假设还需要进行相关的检验,因为如果解释变量是外生的时,2SLS估计量反而不如OLS有效。

为此,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资源角度、市场势力角度和问题角度分析影响中国上市公司多元化决策的因素,建立了多元化程度和公司业绩的联立方程模型。在对联立方程进行2SLS估计之前,首先对多元化程度的内生性进行了Hausmantest。

另外,由于上市公司披露的分行业资料并不标准,国内的数据库公司即使提供了按行业、地区或产品划分的主营业务收入分布情况,也没有根据证监会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对公司的业务活动进行行业编码和分类。因此,本文根据2001年4月中国证监会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对上市公司2000-2003年间的业务活动进行了2位数行业编码,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多元化经营的相关数据库。②

本文其余部分的结构如下:第二部分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多元化决策的研究假设;第三部分介绍本文的样本选择、变量设计;第四部分是对数据的经验分析;第五部分是本文的结论和研究不足。

--------------------------------------------------------------------------------

①余鹏翼、李善民和张晓斌(2005)探讨了多元化程度变动的公司管理层持股比例、多元化程度和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杨林和陈传明(2005)分析多元化发展战略与企业绩效关系的未来研究方向时也指出,要关注多元化战略与企业绩效因果关系的问题。

②特别感谢崔悦、盛枫、程健、李月婷、涂圣楷和陈扬扬的工作。

比较可惜,论文中的公式、字符无法粘贴到博客中,最后只把论文结论、研究不足以及参考文献贴在这儿。其实如果大家想看真正的论文,可以查看附件中的英文参考文献。而认真写过论文的人决不认为“不抄袭,就没法写论文”,因为只要你掌握了一定方法,又有持续关注的问题,总会想出办法来研究。

4.5.对多元化程度与业绩正向关系的解释

本文的研究表明公司价值较高、主业增长缓慢、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小于25%的企业倾向于多元化经营,而处于竞争激烈行业的企业更倾向于集中化。那么,以上四点能否作为多元化程度与公司业绩正向变动的原因?

本文陆续讨论了多元化收益的三个原因:①公司多元化经营可以建立起内部资本市场,避开在外部资本市场融资的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对称问题;②相对于拥有较少信息的外部投资者,拥有了内部的融资工具,对于项目的选择,公司经理可以做出更优的决策;③公司多元化经营降低了未来现金流的变动,增加了公司的负债能力。从负债能力增加价值的角度来看,多元化经营增加了公司价值。

从以上三点可以看出,价值高的公司多元化经营可以部分解释多元化溢价,却不是存在多元化溢价的根本原因。

由于我国上市公司没有提供各经营单元的详细财务数据,因此不能直接分析各经营单元之间转移支付与多元化程度的关系。苏冬蔚(2004)试图从内部资本市场效率的角度对多元化溢价进行解释,作者考察了母公司同外部资本市场的现金流状况对多元化决策的影响,数据显示对外部资本市场依赖小的公司具有较高的多元化程度。

本文从多元化的三个基本动因探讨影响多元化决策的因素时,发现管理层持股比例与多元化程度显著正相关。根据JensenandMeckling(1976)的利益一致假设,随着管理层持股比例的增加,其剥削公司财富的可能性下降,从而使公司价值增加。所以,虽然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小于25%的企业采取多元化经营是经理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的结果,但是管理层持股比例与多元化程度的显著正相关抵消了部分成本。

Stein(1997)表明存在借贷限制的前提下,拥有较多信息的管理者更善于选择项目(winner-picking),其对内部资源的有效配置使公司价值增加。作者强调控制权是管理者做出更优的决策的有效手段,因为它确保管理者从有盈利的项目中获得激励,并且拥有在项目间调配资源的权限。本文的数据表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小于25%的企业更倾向于多元化经营,无疑拥有了公司控制权的经理有动力,也有能力实现内部资源的有效配置。

综上所述,管理层的winner-picking和其与公司价值利益的一致性是中国上市公司存在多元化溢价的根本原因。

5.结论及研究不足

5.1.本文的结论

通过内部成长或外部成长的方式,很多企业选择多元化经营。

本文的研究表明公司价值较高的企业倾向于采取多元化经营;公司的主业增长缓慢促使企业追求范围经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小于25%的企业也倾向于多元化经营;而处于竞争激烈行业的企业更倾向于集中化,做好主业。

本文在探讨多元化程度与公司业绩的关系时拓宽了研究假设,认为公司的多元化决策与公司价值是互相影响的。为了控制住多元化决策的内生性,本文从多元化的三个基本动因分析影响公司多元化决策的因素,建立了多元化程度和公司业绩的联立方程模型。Hausmantest首先验证了对多元化程度与公司业绩的OLS估计确实是有偏的,即如果不控制多元化决策的内生性,我们很可能会得出多元化程度和公司业绩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的结论。而使用工具变量控制住多元化决策的内生性之后,中国上市公司多元化程度与公司业绩是显著的正向变动关系,表明从事多元化经营的上市公司业绩普遍较高,这和国内大量多元化折价的实证结果相反。

本文从多元化的三个基本动因探讨影响多元化决策的因素时,发现管理层持股比例与多元化程度显著正相关,管理层与公司价值利益的一致性部分抵消了经理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而采取多元化经营是的成本。而拥有公司控制权的经理对公司资源的有效配置增加了多元化公司的价值。以上原因是中国上市公司存在多元化溢价的根本原因。

5.2.本文的研究不足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5.2.1.本文的研究不足

1.数据库的局限。

由于大部分上市公司没有按照《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的分类方法对分行业资料进行披露,导致很多上市公司的业务活动不能进行四位数行业编码,甚至不能进行两位数行业编码。而业务活动不能编码至四位,无法计算出熵分类法的总体多元化程度(DT)和相关多元化程度(DR)指标。同样因为行业编码的问题,使用LangandStulz(1994)的多元化贴现值和Berger和Ofek(1995)超额价值EV对多元化经营业绩的度量也会出现偏差。因此,中国上市公司多元化数据库的不完善影响到了对多元化指标和多元化经营业绩的度量。

另外,本文删除了44家分行业资料披露不详尽无法进行2位数行业编码的公司,这些由于行业编码不全而被删除的样本,有可能恰恰是业绩不好的公司。由于这部分公司占总样本的4.5%,因此,可以忽略不计。

并且,由于中国上市公司的数据库中没有母公司分行业和分部门的详细财务报表,无法分析各经营单元之间转移支付与多元化程度的经验关系,所以目前还无法对多元化公司的过度投资行为和跨行业补贴问题进行研究。

2.本文从对过剩资源的利用、获得市场势力、问题三个角度研究了公司的多元化决策行为,然而对市场竞争程度指标的度量有一定的困难。一般认为,市场中企业的换位是反映市场竞争大小的一种重要标志。企业所在行业的产业集中度的变化也是度量市场竞争程度的一个指标。但魏后凯(2003)目前也只能根据全国第三次工业普查的资料计算出中国主要制造业行业1980年、1985年和1995年行业集中度的变化。

5.2.2.未来的研究方向

本文通过Hausmantest验证了多元化决策与公司业绩是相关的,但是控制多元化决策内生性的方法很多,工具变量选取的不同也会影响控制效果,因此,对于多元化决策内生性的控制还可以进行深入研究。其次,中国上市公司多元化数据库完善后,对于公司业绩和多元化指标的度量会改进研究的结果,对于多元化公司的过度投资行为和跨行业补贴问题也可以进行相关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陈信元、吴英蕴、黄俊.2004.股权结构、多元化经营与公司业绩—青鸟系上市公司案例分析.工作论文.

[2]何浚.1998.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实证分析.经济研究.第5期.

[3]金晓斌、陈代云、路颖、联蒙珂.2002.公司特质、市场激励与上市公司多元化经营.经济研究.第9期.

[4]李玲、赵瑜纲.1998.中国上市公司多元化经营的实证研究.证券市场导报.第5期.

[5]刘力.1997.多元化经营及其对企业价值的影响.经济科学.第3期.

[6]马洪伟.2002.企业多元化与绩效研究.华南理工大学博士论文.

[7]马洪伟、蓝海林.2001.我国工业企业多元化程度与绩效研究.南方经济.第9期.

[8]秦拯、陈收、邹建军.2004b.中国上市公司的多元化经营与公司治理结构.管理学报.第1卷第2期.

[9]苏冬蔚.2004.多元化经营与企业价值:我国上市公司多元化溢价的实证分析.工作论文.

[10]魏锋、冉光和、曾国平.2004.管理股权比例、公司投资行为与公司价值.工作论文.

[11]魏后凯.2003.市场竞争、经济绩效与产业集中.经济管理出版社.

[12]吴波、刘峰.2004.托宾Q值之有效性研究.工作论文.

[13]徐晓东、陈小悦.2003.公司治理与第一大股东的最优所有权安排.工作论文.

[14]尹义省.1999.适度多角化—企业成长与业务重组.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5]杨林和陈传明.2005.多元化发展战略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综述.外国经济与管理.第7期.

[16]余明桂、夏新平.2003a.控股股东与小股东之间的问题: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证据.工作论文.

[17]余鹏翼、李善民、张晓斌.2005.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多元化经营与公司绩效问题研究.管理科学.第1期.

[18]朱江.1999.我国上市公司的多元化战略和经营业绩.经济研究.第11期.

[19]Anderson,RonaldC.,ThomasW.Bates,JohnM.Bizjak,andMichaelL.Lemmon,1998,CorporateGovernanceandFirmDiversification.WashingtonandLeeUniversity,unpublishedmanuscript.

[20]Berger,Philip,andEiliOfek,1995.Diversification’seffectonfirmvalue,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37,pp39-65.

[21]Campa,José,ManuelandSimiKedia,2002.Explainingthediversificationdiscount.JournalofFinance57,1731-1762.

[22]Chung,KeeH.andStephenW.Pruitt,1994,AsimpleapproximationofTobin’sq.FinancialManagement23,70-74.

[23]Gribbin,J.D.,1976.Theconglomeratemerger,AppliedEconomics,March1976,8,19-35.

[24]Hausman,Jerry,1978,Specificationtestsinecometrics,Econometrica46,1251-1271.

[25]Jensen,MichaelC.andWilliamH.Meckling,1976,TheoryofTheFirm:ManagerialBehavior,AgencyCostsandOwnershipStructure,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3:305-360.

[26]Lang,LarryH.P.,andRenéM.Stulz,1994.Tobin’sq,corporatediversification,andfirmperformance.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102,1248–1280.

[27]Lewellen,WilburG.,1971.Apurefinancialrationalefortheconglomeratemerger.JournalofFinance26,521–537.

[28]Lins,Karl,andHenriServaes,2002,IsCorporateDiversificationBeneficialinEmergingMarket?JournalofFinancialManagement,31(2):1-23.

[29]Montgomery,CynthiaA.,1994.Corporatediversification.JournalofEconomicPerspectives8(3),163-178.

[30]Rumelt,RichardP.,1974.Strategy,StructureandEconomicPerformance.DivisionofResearch,HarvardBusinessSchool,Boston.

[31]Shirley,MaryM.,andPatrickWalsh,2000,Publicvs.PrivateOwnership:TheCurrentStateoftheDebate,WorkingPaper,theWorldBank.

业务经营论文范文篇10

本文站在商业银行的角度,首先探讨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独特的发展道路,接着分析市场利率化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最后,结合中国的国情,探讨未来我国如何应对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带来的影响,应该采取什么积极的措施。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影响

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

利率市场化是指中央银行放松对商业银行利率的直接控制,把利率的决定权交给市场,由市场资金供求状况决定市场利率,市场主体可以在市场利率的基础上,根据不同金融交易和各自的特点自由决定利率。利率市场化要求政府放弃对利率的直接行政干预,但并不排除国家的宏观间接调控,即中央银行通过制定和调整再贴现率、再贷款率及公开市场买卖有价证券等间接调控手段形成资金利率。

(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提出和基本思路

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1993年12月,《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是我国开始新一轮金融体制改革的标志,其中明确提出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1993年央行取消了8年期储蓄存款利率档次,规定了定活两便存款利率,规范了存款利率的计息规则。

1994年,中央银行重新授予商业银行和其他各金融机构的利率浮动权,规定流动资金贷款上浮幅度为20%,下浮幅度为10%。

1995年,央行首次调整利率时,启动中央银行基准利率关系,调节商业银行经营成本,同时把其他利率(如同业拆借利率)的最高限和贷款利率与中央银行基准利率挂钩,改善了央行基准利率体系。

1996年4月,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正式启用,以回购为重要形式,回购方式实行市场招标,利率由市场决定,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间接调节商业银行对基础货币需求的作用。

2000年9月,人民银行宣布放开外币贷款利率;大额外币存款利率由金融机构和客户协商确定;小额外币存款利率由银行业协会统一制定,各金融机构统一执行,这标志着我国在利率市场化改革方面又迈进了重要的一步。

2003年8月,人民银行在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时,允许试点地区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利率上浮不超过贷款基准利率2倍。

2005年1月,央行了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的报告。在该报告中,央行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思路确定为:先放开货币市场利率和债券市场利率,再逐步推进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按照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的顺序进行[1]。

(二)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步骤

1、积极探索利率调节控制机制

改革开放以后,国家逐渐认识到僵化的利率管理体制对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开始了对利率体制的调整,1982年,国务院授予中国人民银行20%的利率浮动权限,中国人民银行逐渐地把浮动权限下浮给予专业银行,由高度管制的计划利率体制转为浮动利率体系,开始了利率市场化的探索。

2、逐步推进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的利率市场化

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出台了《关于“九五”时期深化利率改革的方案》,初步提出以放开同业拆借市场利率作为放松利率管制突破口的改革思路。

1998年,鉴于银行间拆借、债券回购利率和现券交易利率己实现市场化,人民银行放开了政策性银行金融债券市场化发行利率。1999年,实现了以国债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以利率招标的方式。

3、稳步推进贷款利率的市场化

2003年11月,小额外币存款利率下限放开。商业银行可根据国际金融市场上限的前提下自主确定小额外币存款利率。2004年11月,人民银行在调整境内小额外币存款利率的同时,决定放开1年期以上小额外币存款利率。

2004年10月29日,人民银行不再设定金融机构(不含城乡信用社)人民币贷款利率上限[2]。

4、推进利率形成机制的建设

2003年12月21日起,人民银行改革准备金存款利率制度,对金融机构法人法定准备金存款和超额准备金存款采取“一个账户,两种利率”的方式分别计息。

综上所述,目前,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已经成为央行调控基础货币的主要政策工具,公开市场利率已经成为货币市场的基准利率。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货币市场、国债发行和交易市场利率已基本实现市场化,利率市场化最后也是最关键的步骤——人民币存贷款利率放开正处于试点阶段。可以预期,利率市场化将成为未来几年我国金融改革的重点之一。从实践中看,迄今为止,中国渐进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是成功的。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是从货币市场起步的,其中二级市场先于一级市场;存款利率改革先放开大额、长期,对一般存款利率是实行严格管制的;贷款利率改革走的是逐渐扩大浮动幅度的路子;在本、外币利率改革次序上,外币利率改革先于本币;在整个利率改革过程中,始终注意改革进程与商业银行的自我约束能力和中央银行对利率的宏观控制能力相适应[3]。

二、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

(一)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环境的影响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纵深推进将对我国经济,金融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商业银行首当其冲。随着2006年金融业全面对外开放,中资商业银行能否灵活有效地运用利率杠杆,按照市场化方式运作资金,是在即将到来的激烈市场竞争中关系其存亡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在资产负债管理,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等方面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其意义深远而重大。具体而言,利率市场化改革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以利率市场化为核心的金融深化有利于提高实际利率,增加货币需求,进而扩大储蓄和投资,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出,促使经济快速发展。因此,我国利率市场化将从利率水平、储蓄水平和投资水平来影响宏观经济环境[4]。

国有商业银行作为政府宏观调节的微观基础,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效应的承担者。利率市场化,不仅是货币政策的改革,也是金融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市场经济体制要求金融改革要不断深化,因为金融已经成为当代经济的核心,而利率又是金融活动中最重要的杠杆之一,因此利率市场化改革,可以全面带动金融领域方方面面的配套改革,利率市场化改革实际上是创造了一个适合于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外部环境,使商业银行的改革能够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去运行[5]。

(二)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正面激励

1.利率市场化促使商业银行开展产品创新,发展中间业务

近年来,随着存贷款竞争的日益激烈,商业银行都提出要重视发展中间业务,中间业务也确实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目前各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仍然较低。究其原因,一是利益使然,当前存贷款业务利差大、见效快,商业银行当然要将资源主要投向投入产出比较高的存贷款业务,中间业务的发展缺乏足够的利益驱动机制;二是产品因素,由于中间业务产品受国家严格管制,市场的差别化需求难以得到满足,中间业务的发展缺乏足够的活力和空间。

利率市场化后,存贷利差收入将大幅度缩小,存贷款业务投入产出比下降,银行如果单靠存贷款业务很难生存下去,商业银行自然而然会把资源投向发展中间业务。此外,利率市场化同时也伴随着中间业务产品设计权和定价权的市场化,这就给中间业务的发展带来了活力和空间[6]。

2.利率市场化有利于商业银行进行公正、公开、公平竞争

商业银行之间适度的竞争,可以带来社会福利的普遍提高。但过度的竞争或者恶性无序的竞争,最终会导致银行成本大幅度提高,极端情况下还会引发金融机构破产。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采取的是渐进式的改革方案,商业银行之间既是竞争者又是合作者,因此,可以遵守“等价交换、平等互利、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公正、公开、公平的竞争,利率市场化要求商业银行要严格自律、同业约束,加强监管,使各家商业银行在合法规的条件下,积极、灵活、公平的开展业务竞争。

(三)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提出的挑战

1、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分析

利率风险是指金融市场利率波动通过存款、贷款、资金交易、投资等利率敏感性业务影响商业银行收益、净现金流现值和市场价值的可能性。从技术形式上讲,基本的利率风险包括四种形式

①利率变动时,由于商业银行自身的资产负债期限结构不匹配,因利率敏感性资产和利率敏感性负债的价值变动不一致所引起的收益风险。

②在存贷款利率产生不同步变动时,即使利率敏感性资产与利率敏感性负债相匹配,银行的净利差收入仍会受到影响。

③在商业周期扩张阶段,由于货币政策反向操作,短期利率高于长期利率,长短期利率倒挂,会使银行预期的资产负债利差落空,特别是在银行存贷款利率多以国库券收益率为基准来制定的情况下,若收益曲线由正变负,银行长期未偿浮动利率贷款的重新定价利率与短期存款利率的利差就会大幅度降低甚至变为负数,必然造成收益损。

④由于各国金融法中都规定存户有提前取款的自由,多数贷款合同中也规定贷款户有提前还贷的选择权,利率变动会引起客户提前归还贷款本息和提前支取存款的倾向,银行将由于客户行使存款或贷款期限的选择权而承受利率风险。

由于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金融抑制问题,利率市场化往往会导致被压制的实际利率水平上升,实际利率水平上升之后,由于金融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会导致信贷市场的逆向选择效应和逆向激励效应,从而加大整体信用风险。

其作用形式主要有两个方面:

①逆向选择的作用。利率水平提高之后,商业银行受短期收益驱动,倾向于把贷款投放到愿意支付高利率的借款人,而对借款人来说,只有项目风险水平超过银行利率对应的风险水平才会有借款的意愿。产生逆向选择效应,提高信贷市场的平均风险。

②逆向激励的作用。获得贷款的借款人为了支付高额贷款成本也倾向于选择一些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项目和经营活动,产生“逆向激励”效应,形成道德风险[7]。可以预计,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如果缺少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必然导致信贷市场贷款质量的整体水平下降,大大提高未来违约的信用风险。

2、资产负债管理

在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存在许多问题的情况下,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逐步实施,利率的决定权从中央银行转移到商业银行。随着利率的频繁变动,银行的浮动利率资产(或负债)占总资产(或总负债)的比重上升,银行的资产负债利率敏感性更强,利率的变动给银行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从而使利率风险增加,银行的存贷利差减小,盈利空间缩小,于是加强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就显得越来越重要。能否建立适应利率波动加剧环境下的资产负债管理体系,是未来商业银行提高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实行较严格的利率管制,利率风险管理并未引起我国商业银行的广泛关注,这从客观上造成了我国商业银行对利率风险缺乏足够认识。在目前的新形势下,研究和分析利率风险,完善利率风险管理己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任务。利率风险管理是资产负债管理的核心内容,在利率管理模式上,商业银行要实现从被动型向主动型的转变,即在人民银行调整利率后,被动地根据其经营状况进行局部调整,转向根据自身的发展战略、经营状况、竞争形式来确定和灵活调整利率水平。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选择适当的资产负债管理方法,加强利率风险管理,才能真正起到防范和化解风险的作用[8]。

3、导致商业银行利率的贷款风险

在完善的金融市场上,银行的贷款利率将受到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国内有效需求等外部宏观因素的影响。同时,现行的利率结构、运作机制、管理体制、借款对象状况和行业竞争程度等因素从内部制约着我国商业银行贷款定价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存贷款利率波动不一致导致利率结构风险,这种风险通常表现为,随着存贷款利率波动幅度不一致或长短期存贷利差波动幅度不一致的,导致银行净利息收入减少。随着利率的市场化,这样的利率波动幅度不协调将在市场上不断的商业,使商业银行利率的结构性风险加大[9]。

4.利率风险管理观念滞后

①受长期利率管制的影响,商业银行对利率变动反应较为迟钝,对利率风险较为陌生,各家银行的竞争观念也比较单一,虽然存贷款竞争已从过去单纯追求规模扩张上升到追求效益,但在价格等深层次经营管理方面的竞争还十分肤浅。

②商业银行经营层面对于金融深化的意义认识不够,部分人认为金融深化是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加入WTO的客观需要,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不会太过迅速,坐等观望气氛较浓。

③我国商业银行利率管理基础工作较弱,比如利率定价模型中需要大量的基础性数据和资料等体系问题短期内无法解决,所以认为市场化过程中产生的风险难以控制,只能被动应付。

④具备利率风险管理要求的知识结构和实践操作经验的人才较少,不能很好地适应金融深化的要求[10]。

三、我国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之策略

商业银行作为调剂资金余缺的中介机构,其主要利润来源于存贷款利差,作为资金价格的利的不确定及其频繁变动必将引起商业银行资产收益减少或负债成本增加。因此,利率市场化将给商业银行带来巨大的利率风险,并对其资产负债管理、乃至战略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利率市场化是我国宏观经济体制的一项重大改革,作为商业银行,只是利率市场化改革中的一个重要对象或参与者,其行为要受制于整个宏观经济环境、法律监管环境、货币政策传导以及微观经济主体改革等各方面的影响。因此,了解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对于促进利率市场化进程、化解金融风险、加强商业银行的应变能力有重要作用。

(一)利率风险管理之策略

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业的主体,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多年来为支持经济体制改革、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做出重要贡献。目前,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吸收了65%的居民储蓄,承担着全社会80%的支付结算服务,贷款占全部金融机构贷款的56%,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资金供应者。在全部银行业资产中,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约占60%;在国有重点企业贷款中,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约占80%。在我国利率市场化趋势不可改变的形式下,作为我国金融市场最主要力量的国有商业银行应该从战略的高度上积极、主动应对这种变化,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资产负债管理以流动性为主要目标,综合考虑了商业银行的安全性和盈利性。但面对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压力,商业银行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生存,如何保证自身的资产安全。所以,加强以安全性作为主要目的风险管理,显得尤其重要。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1.加强利率风险管理和信息披露的要求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1997年9月公布的《利率风险管理原则》中提出了利率风险管理的十一项原则,对商业银行高级管理层在利率风险管理中的作用、利率管理的政策和程序、利率风险的计量和监测系统、内部控制、披露信息等方面作了详尽的规定。新的巴塞尔资本协议也规定,在计算资本充足率时,除了要计算银行承受的信用风险之外,还需要测算银行承担的利率风险和操作风险,也就是商业银行必须具有较高的资本充足率,要有相应的资本来弥补利率风险造成的损失,此外,在新协议的三大支柱当中有一条是市场约束,对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承受状况、利率政策提出了信息披露的要求。

2.强化资产负债管理的利率风险管理职能

我国的商业银行要强化利率风险管理的职能,根据总体经营方针政策实施资源配置,制定利率政策,对内部存贷款定价提出指导意见,控制存款和主动负债成本,制定审核产品定价,审核利率风险报告等。在资产负债管理部门内设立专门负责利率风险管理的机构,加强利率风险管理和研究的力量。利率风险管理机构应加强对利率风险状况的监测,分配各种业务的利率风险额度,借鉴他人的研究成果,加强市场利率走势的分析和预测。利率风险管理机构还应定期、及时向高级管理层报告全行利率风险状况,并提出利率风险管理的建议和方案,为管理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3.丰富利率风险管理的手段

利率风险管理需要运用各种具体的方法和手段,建立存贷款期限匹配管理的方法。在运用缺口管理资产负债利率风险的同时,商业银行在缺口管理的基础上,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利率风险管理的手段,从静态分析和动态模拟两个方面来评估利率变动的影响,从事后测算逐步过渡到事前控制,进一步丰富我们利率风险管理的手段。

4.运用利率风险管理工具

利率风险管理工具包括表内工具和表外工具,运用表内工具是指试图通过改变资产负债表内的不同组成部分来改变它的利率敏感程度,运用表外工具主要是指运用包括远期、期货、互换和期权等衍生产品工具来改变利率风险承受状况。

掌握各种利率风险管理技术。利率风险管理机构的专业人员,不但应掌握利率风险限额、资产负债结构调整、利率期限结构调整等传统技术外,还应熟悉和掌握各种可以规避利率风险的金融衍生工具,如远期利率协定、利率期货、利率期权、互换和互换期权等。

(二)全面实施集约化的经营管理战略

针对利率市场化将彻底改变过去单纯依靠存贷利差和存贷规模扩张来获取利润的客观现实,我国商业银行应全面转变经营观念,从根本上确立以效益为中心的集约化经营战略。现代意义上的银行集约化经营,是指以银行价值最大化为目标,以效益和质量提高为特征,采用科学管理技术和手段,对资源进行有效集中和配置利用,提供经营效益,寻求内涵式发展。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商业银行应该

①实行扁平化管理。尽可能减少管理层次和机构,建立一体化的营销格局,进而缩短信息传递路径,增强营销能力。

②推进全面成本管理。各商业银行应科学确定成本核算单位和指标体系,实行分类成本核算,创立全员和全过程的成本管理模式,有效控制成本。

③实行客户经理制。商业银行应有效地确立新的客户服务架构,以客户经理制为依托改革业务流程,由一个客户经理或客户经理小组负责为客户制定一揽子解决方案,以顺利、有序地完成各项业务。

商业银行必须对现行信贷经营思路进行调整,实施以经营效益为核心的收益导向战略,实现以产品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业务模式转化;同时应该从传统业务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努力培育新的增长点和业务领域,而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则是商业银行的必然选择。

(三)积极推进经营与效益的多元化战略

西方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之后大多把工作重点放在新兴业务的开发与推广上,以此为鉴,我们也应积极调整、加快创新,以实现经营和收益的多样化。

①大力拓展中间业务,改善银行盈利结构。商业银行要在发展结算和等业务的同时,逐步为其他金融机构提供各种投资、融资服务,为企业及中小金融机构提供资金托管等理财业务,提高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减少利率变动对商业银行整体业务的影响程度。

②发展零售业务,满足客户需求。随着个人客户金融知识水平的提高与理财观念的理性化,我国商业银行有必要拓展住房按揭、汽车贷款、、信息咨询、投资顾问和私人理财等个人金融业务,以提供更多个性化与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来满足客户的多重需求。

③提供综合化服务,提升银行品牌形象。我国商业银行应抓住“入世”后外资银行机构大举进入国内的有利时机,努力寻找和挖掘潜在客户资源及可能的业务合作领域,延伸对客户的服务,实现服务的全能化与综合化,以此来提高业务附加值和综合收益[11]。

(四)建立科学合理的本外币存贷款定价机制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进行,商业银行自主定价的范围将逐步覆盖资产、负债和中间业务的各个项目。商业银行根据本行资产负债管理目标的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本外币存贷款定价机制。

①由商业银行总行根据全行资产负债管理的战略目标需要,制定并公布本外币的基准利率水平。

②总行确定对各分行在总行分布的基准利率基础上的浮动权限。例如,对于外币存贷款定价,商业银行总行可根据本行利率管理战略需要,以国际金融市场利率为基准,在充分考虑全行的外币资金成本、外币存款费用、外币贷款费用、外币贷款的目标收益率、同业竞争情况以及外币存款的利率供给弹性和贷款的利率需求弹性等因素的基础上确定基准利率水平。

而总行对分行的定价授权,则可依据各分行的经营管理水平、所在地经济发展状况、当地同业竞争关系等方面因素进行确定。分行在各行授权的存贷款利率浮动幅度内,可根据客户盈利分析模型对不同客户确定具体的存贷款利率水平。

(五)调整资金比例,降低资金成本,提升商业银行内部资金充足率

内部运作成本是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主要的束缚之一,成本过高,将导致较高风险,因此降低成本是保证利率市场化过程商业银行赢利的重要举措之一。

从我国银行业的具体情况来看,银行内部运作成本还存在较大的紧缩空间,而降低成本的关键在于建立一套合理的运作机制,这就要求我们的负债业务由集聚为目标转型为效益为目标,由一味的鼓励吸储转变为促进资金成本控制和有效运用,使资产负债比例在数量、期限和类型上优化配置,使银行内部资金充足率提高,从而降低由利率市场化加剧的流动性风险。

参考文献:

[1]郝林.A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后的利率管理研究[D].上海海事大学MBA学位论文.2006年11月.8-10页.

[2]谢永坚.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应对策略[D].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4月.18-20页.

[3]张建磊.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管理的效应分析新疆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D].2004年6月.15页.

[4]罗果.利率市场化下我国商业银行存款定价问题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4月.18页.

[5]吕林根.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苏州大学高校申请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9月.15页

[6]吕林根.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苏州大学高校申请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9月.17页.

[7]邵杰.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风险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4月7页.

[8]王浩.利率市场化下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12月,38页.

[9]王莉姗.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的影响及对策[J].《现代经济》2008年第7卷第2期(总第82期).136页.

[10]陈曦.论金融深化中的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D].天津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5月.35页.

[11]刘刚.利率市场化与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J].企业经济,2006年第7期,148页

致谢

四年的学习生涯随着毕业论文的完成而告一段落,我也将走上工作岗位,真正面向社会,接受新的更大的挑战。四年来我还算勤奋,在图书馆和文献中心度过了大半的学习时光。虽然也浪费了很多时间,错过了很多事情,但体会起来还算值得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