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资源管理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8 23:07:17

信息资源管理

信息资源管理范文篇1

关键词:档案信息化;信息资源管理;现状;创新

信息资源管理主要是在数字时代下发展背景下,依照国内外的各行各业的发展动态预计需求,所展开的信息数据管理、分析以及应用。档案是信息资源管理的主要对象之一,档案信息化管理指的是利用计算机技术手段,展开对档案的规范化管理,实现信息、数据的统筹兼顾管理。当前档案信息化下的信息资源管理主要面临着专业技能不足、管理人员专业性不足以及相关的制度建设不齐全等问题。

1档案信息化的内涵分析

档案管理是信息资源管理的组成部分,档案信息化是在国家相关的法律依据下,依托于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对档案文件资料进行保存、整理、开发和利用。档案信息化区别于档案的数字化管理,即档案信息化管理重在对信息资料的开发应用,其中也可以存在部分纸质档案,也会将其转化为电子文件。而纸质档案文件为网络系统平台的查阅服务提供第一手原始资料凭证。可以说档案信息化是要求能够实现档案信息的最大化使用,并能够借此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发挥其档案文件的全部价值。

2档案信息化的信息资源管理现状分析

归根究底,档案信息化的信息资源管理是要求能够展开电子文件管理、档案的信息数字化管理、档案的网络服务,即能够实现对外相关文件的收集以及归档,从而为单位的发展提供更丰富的资源参考。如政府相关部门将政府工作报告公布在政府官网中,从而为下一阶段该地区的企业的经营发展活动提供一个政策导向;还包括能够实现数字档案馆的建设,最直接的表现就在于当前高职学校的图书馆档案室的建设,其中包含着学校发展的各种档案资料的共享和合理配置。档案信息化的信息资源管理的内容较为丰富其并非涉及到对信息的数字化保存,还涉及到信息的开放程度管理、应用程度的开发等等。但是当前档案信息化的信息资源管理的信息公开程度以及对于信息的开发利用的程度同实际的发展需求之间有一定的矛盾,严重制约着档案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2.1档案信息化的信息资源管理观念落后。档案信息化管理的相关建设观念薄弱,如档案信息化不仅仅是对档案的信息化建设还要求能够构建信息管理系统,这两者之间需要展开科学有效的管理,而非构建档案的数字化就是构建好了信息管理系统。当前较多的单位展开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对于档案信息化的建设的观念落后,导致管理的内容滞后、管理的制度不完善等等。另外还表现为对于档案信息化的宏观的调控指导力度的不足,由于档案是包含一个单位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的文件资料,可以知道一个单位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所展开的各项活动,如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主,从而为该乡村的建设发展制定更加贴切的战略规划,做好今后工作的指导开发,因而要能够对所需要的各种文件资料进行合理有效的归档开发应用。但是事实上我国当前的档案信息化的视野较为浅薄,仅仅按照现行单位的发展要求,或在在未来需要对档案信息进行提取使用时,得不到所需要的科目,将无法展开深入的开发使用。2.2档案信息化的信息资源管理制度完善。档案信息化的管理的制度的不齐全主要表现在无法重视档案信息安全的重要性,档案信息化中包含着一个单位许多工作中的各项关键数据,其将会直接影响单位长远发展。单位的产业转型结构优化等带来一定的政策方向性影响,当前实现档案信息化的信息资源管理而无法正确看待其信息的安全性管理,即无法建立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的安全制度。如任何人都可以登入到档案系统中,而容易在操作中对档案信息进行无意的更改,影响档案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而另外就是单位在自身的战略规划发展中并没有把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当作一部分进行再优化再投入管理。即档案信息资源管理是属于单位的改革中的一个环节,所以在未来发展规划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要对档案信息化及时进行更新管理,增强在这一方面直接有效的机制和引导。2.3档案信息化的信息资源管理人员不够。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的过程中,主要呈现出两大难题,第一是实现档案信息系统的构建,第二是实现档案信息的开发应用。前者需要拥有专业的信息资源管理专业知识,能够站在宏观角度展开对档案信息系统的构建,实现各个档案的有效归档应用,而后者需要具有一定的大数据开发技术,对系统库中的各个数据信息进行开发应用,提取出当下当地经济、文化等各个层面上的发展计划制定以及发展预算编制所需要的一切数据,提高档案的使用效率。这些都需要依靠专业的档案信息化管理人才,但是当前对于档案的信息化管理的人才数量和质量都呈现出不足的现象。如在质量方面,档案管理人员实践操作能力有限,无法根据各行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发展需求展开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可以说当前的档案信息化管理人才的实践操作能力不足。

3档案信息化的信息资源管理建设对策

3.1正确树立档案信息化观念实现统筹管理。正确树立档案信息化观念要求能够站在各行业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下,确定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的重要性,从而能够正确对待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的四大内涵,而非是将档案信息化管理进行浅薄的各个部分的整合发展。另一方面是要求能够站在长远的角度来看待档案信息化管理,即能够导入第三方管理者对于各行业的档案管理进行指导验收。如由当地财政出面实现档案信息管理单位的招投标,对当地的档案信息化建设管理提供专业人力(即提供专业化的档案信息资源管理人才进行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指导工作),并健全档案信息化管理下的计算机硬件设施建设、相关的档案部分的人力柔性管理,最终帮助这些行政单位能够展开全面系统科学的档案管理工作,提高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步伐。3.2改善档案信息化的基础建立安全保障体系。提高档案信息化的安全保障体系在于能够实现制度上的建设,如采用档案信息系统进入的权限设定制度,即如档案信息化管理是一个单向系统,只能进行录入,确定不能进行资源的更改,从而避免档案信息系统受到不明人士的更改,影响档案信息资源的准确性。其次是通过档案信息库的系统升级优化,企业行业内的不同职业的人员对于档案信息的提取查阅的资源是有限的,不同的账号所披露的信息是有限的,由此来控制档案信息库的安全。最后是要求能够优化档案信息化计算机的网络安全维护,避免人为的网络安全行为的发生,导致行政单位的档案信息库的资料收到损害,造成经济损失和社会损失。3.3基于行业需求培养具有较高实践操作能力的档案人才。信息资源管理专业是当前高校的一门学科,其主要是通过对档案信息管理下的国内外资讯、法律、技术以及基本理论的学习。但是由于当前信息资源管理专业是基于理论化的教学培训,导致所培养出来的档案管理人才不能够按照不同企业所需要的档案信息资源情况展开有效的档案信息库的建设,甚至在档案信息的开发利用的程度有限。这就要求高校能够根据市场实际的档案人才需求,如在大二阶段能够实现方向的划分,其创新型企业、事业单位以及传统产业的档案信息资源管理方向,从而使其所展开的教学活动是具有较强的实践应用性的,其能够快速的进行档案的数字化管理,展开档案信息库的优化升级,针对行政单位、企业等不同单位发展的实际需求进行档案信息的开发,提供最有效的信息数据。

4结论

综上所述,档案文件管理是信息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各行各业内对于信息资源管理这一模块较为重视,但是却忽视档案的信息化建设发展。作为信息资源管理的一部分,档案信息化面临着管理认识不足、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人员专业性不足等各项问题,严重制约着信息资源管理整体发展。因而要求依照信息资源管理的专业发展情况树立正确的档案信息化建设观念,加强对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统筹管理,从国内外行业信息发展的要求入手健全行政单位档案信息化的法律法规,并且能够培养高素质的企业档案人才,实现档案信息化的安全性和科学性。

参考文献

[1]邓滨华.档案信息化建设与档案管理的探讨[J].管理观察,2018,38(12):74-76.

[2]任越.再论我国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三个问题[J].山西档案,2017(1):54-57.

信息资源管理范文篇2

关键词: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生物;医疗系统

1信息资源系统需求和分析方法

1.1信息资源管理系统。1.1.1系统结构划分。建立信息资源管理系统,需要满足信息应用的集成化、系统化原则[1]。21世纪以后,我国的信息化建设发展较为迅速,且计算机技术人才储备较为充足,信息应用管理规范逐渐普及,单位项目对信息需求存在不一性[2]。由此,导致信息管理系统在管理逻辑上逐渐呈现复杂化,信息规模逐渐庞大,决策参照条件增多,对信息资源包含的层面要求更为广泛。因此,单位信息资源需要全面规划,使系统在构建过程中框架更具合理性。分析单位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需求,一般会收集三个层面的业务需求信息数据,分别为信息层面、信息技术层面和管理层面。1.1.2信息层面。信息层面指单位信息门户,能够提供单位运转所需的数据及信息。一般而言,首先建立信息分析模型,比如财务信息、研发信息、市场信息、信息接收方等。其次,采用面向数据、面向模型、面向业务数据关系以及面向对象等建模方法建立信息模型。1.1.3信息技术层面。信息技术层面是单位应用信息管理系统的基础支撑结构,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形式随之改变。目前,单位发展往往采用互联网推广和企业门户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单位为了便于将信息资源管理系统逐步变成客户端,以网页化的形式进行应用。信息资源管理系统服务端多样化发展,应用了服务器平台技术,由此实现大数据与面向服务方面的结合。此情况下,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平台服务接口、消息处理事务报备和服务泛化等能力,同时,提高事务数据、数据仓储、数据集群、大数据查询以及存储的能力。基于此,现代信息管理系统在决策及管理方面已具备较为全面的规范,保障了办公效率。1.1.4信息管理层。信息管理系统中,管理层的核心内容是管理模式的改变。单位管理模式的改变是单位未来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更是当代各单位适应信息时代的策略之一。互联网时代,信息管理已成为决定单位生死存亡的关键。互联网经济与经济全球化相互推动,这也是单位管理模式不断变动的重要条件。由此,大量单位承接互联网业务,对单位管理模式变化有实质性作用,且使管理模式不断趋于完善,提高单位效益。1.2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及需求分析方法应用。当前社会中,多数单位在信息系统应用方面,信息系统建设具有多样性,广泛集成了系统部分信息。比如,个人计算机间数据共享及部门间信息交流等问题,得到了有效改善。企业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中,整合了市场信息、服务信息和销售信息,有效应用了客户信息,并将数据传输到企业资源计划系统,便于仓库、财务和采购生产等部门应用,推动了企业营销体系改变,极大促进了企业经营活动的有效展开。通过互联网的应用,集成社会化信息,信息不再受企业内部局限,能够在行业内共享数据,同时,结合云计算技术的发展,企业虚拟信息集群完成,实现了云端数据信息共享。1.3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及需求分析方法效果。建设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完成具体目标信息收集、处理、存储和转发等功能,改善信息处理流程,是单位满足信息资源管理系统需求的主要方法。多系统集成和整理、收集、外部数据,通过互联网、云计算等分析网络技术信息,是当下企业及单位在信息化技术应用中需要完善的部分。因此,需要结合系统需求,设计信息资源管理系统,从而达成信息资源管理的预期目标。

2癌症基因检测与靶向诊疗的多元信息管理系统构建

2.1项目研究意义。本文的信息管理系统项目为癌症基因检测与靶向诊疗多元信息管理系统。基因检测技术凭借灵敏度高、精度高、通量高和价格低廉等优势,使制定癌症病人精准医疗个体化方案成为可能。近十年来,英、美等国家大力推动人类基因工程学和癌症精准治疗,癌症诊疗水平显著提高。我国癌症患者的生存期和生存率与美国相比有显著差别。比如,肺癌患者的五年生存率,中国为9%,美国为32%;胃癌患者的五年生存率,中国小于10%,美国为61%;中国肝癌患者的两年生存率为10%,美国肝癌患者的五年生存率为10.2%。建立基因检测与靶向诊疗信息管理系统,能够有效推动癌症精准医疗体系的技术创新、癌症精准医疗资源的利用与整合,提高癌症患者精准医疗就诊质量,培养现代癌症医疗信息管理的专业技术人才。2.2项目主要内容。建立移动医疗和信息安全网络采集数据,建设癌症基因数据库,实现数据及生物样本共享,制定精准药物靶向治疗方案,建立医疗信息管理技术培训项目,提供癌症基因检测和靶向诊疗的咨询服务。2.3项目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建设。本项目中运用大数据分析方法作为主要手段,使用高效且精确的全自动化高通量测序数据分析作为技术核心,并结合计算机管理系统和在线监控系统整合数据,保证癌症患者的治疗方案科学有效。基因检测数据分析管理系统改善后,能够保证时效性,将基因检测生成测序分析和报告,有68h缩减至24~48h,进一步缩短癌症患者的就医时间。靶向诊疗信息管理系统能够根据样本数据自动生成合适的个人诊疗方案,且能够根据数据样本流向、流量、存量进行管理,对患者就医档案进行电子化管理,追踪患者治疗质量、治疗中的用药情况以及患者诊疗效果,保障患者治疗效能。信息资源管理系统总体技术组成如图1所示。

3结语

要想有效应用信息,最直接的方法是建立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系统的管理信息资源,提升信息管理效率,进而提高信息应用能力。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建立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分析项目信息资源,从而平台化、模块化和程序化构建系统。

参考文献

[1]陈瑜.企业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J].内燃机与配件,2017(3):112-113.

信息资源管理范文篇3

关键词:信息资源管理网络信息资源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步入以数字化和网络化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为了保持我国的国际竞争能力,特别是提高我国的创新能力,我们政府特此制定了由“知识成产系统,技术生产系统,知识传播系统和只是应用系统”4个良性循环的子系统所形成的国家创新体系中的知识传播系统,已经被纳入国家创新体系当中。经过100多年的发展,信息管理的过程已经经历了传统管理时期,技术管理时期,信息资源管理时期,现在正逐渐向“网络信息资源管理”阶段演进。这种演进和发展对信息管理工作模式和服务模式势必造成巨大的变化,产生新的社会需求,而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正式这种新需求下的产物。

1.网络信息资源含义

在探讨网络信息资源的含义之前,我们首先应明确对信息资源(IR)概念的理解。目前关于信息资源的含义有很多中不同的解释,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一是侠义的理解,认为信息资源就是指文献资源或者数据资源,或者各种媒介和形式的信息的集合,包括文字,声像,印刷品,电子信息,数据库等,。这都是限于信息本的身。而是广义的理解,认为信息资源是信息活动中各种要素的总称,这既包含恶劣信息本身,也包含了信息相关的人员,设备,技术和资金等各种资源。

随着互联网发展进程的加快,信息资源网络化成为一大潮流,与传统的细细资源相比,网络信息资源在数量,结构,分布和传播的范围,载体形态,内涵传递手段,等方面都显示出新的特点。这些新的特点赋予了网络信息资源新的内涵。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产物,网络信息资源也称虚拟信息资源,它是以数字化形式记录的,以多媒体形式表达的,存储在网络计算机磁介质,光介质以及各类通讯介质上的。并通过计算机网络通讯方式进行传递信息内容的集合。简言之,网络信息资源就是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利用的各种信息资源的总和。目前网络信息资源以因特网信息资源为主,同时也包括其他没有;连入因特网的信息资源。

2.网络信息资源的特点

2.1存储数字化

信息资源由纸张上的文字变为磁性介质上的电磁信号或者光介质上的光信息,是信息的存储和传递,查询更加方便,而且所存储的信息密度高,容量大,可以无损耗地被重复使用。以数字化形式存在地信息,既可以在计算机内高速处理,又可以通过信息网络进行远距离传送

2.2表现形式多样化

传统信息资源主要是以文字活数字形式表现出来的信息。而网络信息资源则可以是文本,图像,音频,视频,软件,数据库等多种形式存在的,涉及领域从经济,科研,教育,艺术,到具体的行业和个体,包含的文献类型从电子报刊,电子工具书,商业信息,新闻报道,书目数据库,文献信息索引到统计数据,图表,电子地图等

2.3以网络为传播媒介

传统的信息存储载体为纸张,磁带,磁盘,而在网络时代,信息的存在是以网络为载体,以虚拟化的姿势状态展示的,人们得到的是网络上的信息,而不必过问信息是存储在磁盘上还是磁带上的。体系那了网络资源的社会性和共享性。

2.4数量巨大,增长迅速

CNNIC一年两次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全面反映和分析了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以其权威性著称。从本次报告中可以看出,截至到2002年12月31日,我国上网计算机数量为2083万台;CN下注册的域名数量达到17.9万个;网站数量达到了37.1万个;国际出口带宽总量为9380M。

2.5传播方式的动态性

网络环境下,信息的传递和反馈快速灵敏,具有动态性和实时性等特点。信息在网络种的流动性非常迅速,电子流取代恶劣纸张和邮政的物流,加上无线电和卫星通讯技术的充分运用,上传到网上的任何信息资源,都只需要短短的数秒钟就能传递到世界各地的没一个角落。

2.6信息源复杂

网络共享性与开放性使得人人都可以在互联网上所取和存放信息,由于没有质量控制和管理机制,这些信息没有经过严格编辑和整理,良莠不齐,各种不良和无用的信息大量充斥在网络上,形成了一个纷繁复杂的信息世界,给用户选择,利用网络信息带来了障碍。

.

3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内容核心是数据库建设

在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活动中,数据库技术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领域,它是实现资源共享,节省开支,提供系统的反映能力,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的重要手段和技术保证。世界提供的大型数据库有万余个,总记录数几十亿,这些数据库通过发达的网络向机关,团体,学校,公司以及个人提供各类科技信息,金融信息,商业信息,文化信息等。从目前的状况堪,我国可供服务的信息资源显的比较匮乏,我国现在有可读的信息资源还是很少,占世界数据库总量和总记录数的百分之几。

虽然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数据库建设还不太令人满意,但是我国的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建设工作也有相当的成就。如:国家科委西南信息中心,重庆维普资讯公司出版的“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集团公司推出的“万方数据库”等,特别是中国学术期刊电子杂志社开发的“中国学术期刊光盘数据库”等更是将我国的网络信息资源开发与建设工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4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理论核心是“三维结构论”

20世纪90年代初,卢泰宏教授提出,IRM是三种基本信息管理模式的集约化。即信息资源的技术管理,信息资源的技术管理,信息资源的经济管理和信息资源的人文管理,它们分别对应不同的背景,即信息技术,信息经济和信息文化,三个的集成构成IRM的三维构架。

从技术角度来看,人们除了利用信息科学的原理研究解决大系统的稳定性,网络结构的有序性和高速率传输中的各种问题外,主要是用情报学的理论方法研究高速信息网络特点的信息系统,信息媒介和利用方式。即对应于网络技术的技术管理模式,其研究内容是新的网络信息系统,新的信息媒介和网络信息环境中的信息资源分布,采集,组织,存储,检索,传播与服务。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高速信息网络是一个巨大的社会经济系统,这个系统将计算机,通讯网,信息资源网,信息生产者(提供者),信息消费者(用户)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信息生产,分配,流通和利用模式。引起整个信息产业革命,以高速信息网络为基础的信息活动具有与经济活动相同的特征,过程和媒介。存在着供求关系,投入产出关系和费用效益等方面的问题。需要用经济学的理论,原理,,原则和方法研究网上的各种复杂的经济关系。有必要按照经济规律,遵循经济规律,运用经济杠杆,对网络信息活动进行经济管理,使网络信息资源的实现最优配置,获得最大限度的利用,发挥最佳效益。对应于网络信息资源的经济管理模式,其研究方向是网络修年西服务业引发的经济问题,研究内容是internet产业结构与管理,网络环境中的资源的合理配置,网络市场的运行与管理等。

从人文角度来看,人们试图通过政策,法规,伦理道德的相互协调,将行政手段,法制手段,和精神文明的力量结合起来,实现高速信息网络资源的规范化和有序化管理,形成有机体系和健康的网络文化,以保证高速信息网络有序运行。这些手段的综合运用改变了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形成的单依靠技术的单一模式,解决了许多技术手段无力解决的问题,有助于客服网络迅速膨胀和无序扩张引发的种种弊端,创造和谐,均衡,有序的信息环境,并使技术发挥更大的效能,因此对应于信息网络文化的人文管理模式,其方向使网络环境中的信息政策和信息法律等,在网络信息资源的管理实践中,这三大模式相辅相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网络信息资源在我们地社会发展中将日益占据主导地位,网络信息资源的管理水平将直接影响到它的合理利用,只有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才能使网络信息环境变为有序的信息空间,实现信息资源效用的最大优化。

参考文献:

1.钟守真,李月琳。《信息资源含义探析》,中国图书馆学报,2000.1 

信息资源管理范文篇4

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的内容主要是收集信息、存储信息、组织信息、检索信息。

收集信息一般来说,图书馆收集信息主要利用了很多种数字化的技术,如高分辨率的扫描、压缩及转化大量的文字和图像、光学字符识别、语言识别等。

存储信息目前,数字的信息量逐年增大,如何做到将这些海量的信息储存好,是需要图书馆管理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利用高效的信息存储技术,例如多种数据压缩的方法,完全可以解决好信息存储问题。

组织信息对于海量的数字信息来说,如何组织好信息业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组织和管理好这些信息需要做大量的工作,需要探讨数据信息、电子出版物的标引和著录等大量内容。

检索信息信息的检索也是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需要对海量的信息进行处理,为用户提供快捷的检索工具和方便的信息查询工具。因此,信息的检索需要网络信息浏览技术、因特网技术、Web技术等的支持。

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直以来,广大的高校师生获取文献信息的手段基本都是来自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在提供高效、快捷的服务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文献拥有量、收藏质量等方面具有强大的优势。然而,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利用率很低,闲置了大量的信息资源,没有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的效能和利用率。这表明信息资源的管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条块分割为了改善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以及能力,服务好高等教育,这是高校图书馆提供信息资源的初衷。但是,在实际的操作和应用过程中,出现了难以控制的因素。由于受体制的限制,高等院校隶属于不同的部门,而且有的高校读书馆还作为地市的图书馆,这些都造成了信息资源的条块分割。条块分割导致了资源的封闭,馆和馆之间不能做到相互的连通,优势也得不到互补,资源也就不会共享,不能够进行合理的利用和开发这些有限的资源,同时,人力、物力和财力均得到了大量的浪费,这些都严重影响了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合理开发。

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信息资源管理的好坏与很多因素有关,但管理人员的素质极为关键。要想管理好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就必须要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现有的管理人员大都是文献情报以外专业出身,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文献情报方面的专业教育和相关的培训工作,缺乏现代文献情报的知识和应用技能。除此之前,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人员比例很少,学术带头人的数量很少,管理人员缺乏一种创新思维和主动意识,这使信息资源管理未能发挥有效的作用,依然在发展的初级阶段上进行停留,很难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和社会需要。

高校图书馆加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措施

和国外先进的研究机构、高校图书馆合作,制定数字资源引进规划近年来,很多的高校图书馆都进行了创新的资源获取途径,例如购买大量的耗资巨大的中国数据库和外文数据库等数字资源获取虚拟信息资源,而在高校图书馆引进数字资源的过程中,会产生管理、服务、版权等一系列的问题。因此,我们需要制定好数字资源引进规划和切实可行的引进政策,才能管理好和充分利用好引进的数字资源,才能适应当前时刻变换的信息环境,促进高校图书馆的更好发展。在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方面,我国的研究和实际管理起步都比一些发达国家晚,与他们相比,在很多方面都存在一定的距离。因此,要想缩小这种在管理水平和能力上的差距,实现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高效管理的远大目标,使得数字资源得到综合利用,就需要我们的高校图书馆管理人员积极的向国外学习,加强有效的沟通和联系,不断的完善和总结在信息资源管理方面的成功经验,使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为管理好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打下坚实基础。

采用新的信息服务模式高校图书馆是为高校的教学和科研提供数字资源服务的媒介,在当前的信息环境条件下,如果还保持以往单一而不灵活的服务方式,保留被动的“坐、等、靠”思维,这样是很难提供良好的服务的,因此,必须改变旧有的服务模式,采用新的服务模式。目前,我国少数高校图书馆进行了新的探索和尝试,推出了个性化的数字资源信息服务,如一些985和211大学等的大学图书馆,他们加大了数字资源的引进力度和水平,并且在数字图书馆建立了读者信息模块,这个模块设计了一个窗口,可以为读者提供个人借阅信息的有效查询服务,读者可以在这个窗口向图书馆提出服务请求,如,图书预约、增购新书、变更地址、馆际互借等。

注重人才的培养与引进近些年,为适应社会发展趋势,很多高校已开设了图书馆情报学等相关专业并培养了部分毕业生,社会上各种各样的图书馆情报学培训班也相继涌现,图书馆情报学专业人才匮乏的现状将逐步得到改善。因此,高校图书馆应不断建立和完善人才引进机制,根据需要设立相应的岗位,提高相应的薪资待遇,吸引高素质人才到这一行业中来。此外,在不断建立和完善行业相应的职业资格制度的同时,还应不断加强对高校图书馆管理的相关人员在高校图书馆管理的理论和信息管理方面的培训。无疑,一支优良的管理队伍是高校图书馆做好信息资源管理工作的基础。

网络信息资源的保护目前,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也越来越关注和关心信息资源的保护问题,而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的保护更是重中之重。网络信息资源的保护可以利用下面的保护技术:(1)数据加密。加密技术随着时代的发展,进而产生了两种形式,主要包括对称数据加密技术和非对称数据加密技术。对于对称数据加密技术来说,涉及到两个程序的同时运行,在进行加密和解密时只需要运用一个密钥就可以获取到想要的内容。即用户之间进行通信联系的过程中,使用同一个密钥就可以完成编码的加密和解密操作。这样,在用户之间进行通信联系的过程中,信息的机密性与完整性就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安全保障,想要获取的内容可以很好的得到而不被别人盗取。对于高校图书馆管理人员来说,就可以通过数据加密的操作,有些涉及保密的文件等就可以被保密起来,不被外人阅读或者保存上,有效的保障高校图书馆的信息安全。(2)身份鉴别。身份鉴别对于用户来讲是很重要的,一致性验证是需要被强调的,除此之外,一般的验证也要保持与一致性的证明相匹配正确的。对于计算机信息中心人员来说,就可以通过身份鉴别的设置,对于加密的文件只有管理者才可以阅读或者获取,有些涉及保密的文件等的信息安全就得到了保障。(3)存取控制。存取控制的内容涉及到以下的一些方面,对于人员的限制问题、关于人员访问权限的设置问题以及相关的控制风险分析等。对于高校图书馆管理人员来说,就可以通过对电子文件的存取进行设置,可以保障有权限的用户,包括高校图书馆领导和普通职工,保证他们在高校图书馆内部和外部的信息安全,防止外界的人员对内部的涉及保密的文件进行阅读或者获取。(4)权限设置。规定合法用户访问网络信息资源的资格范围,即反映能对资源进行何种操作。对于高校图书馆管理人员来说,就可以通过设置权限,有些涉及保密的文件等就可以不被外人阅读或者获取,保证信息安全。(5)虚拟专用网技术。这就要求使用虚拟专用网或虚拟局域网来进行有关网络的互联。虚拟网技术构建的是一种不同于平常的网络环境,具有非常特殊的私有性和隐蔽性。

进行信息资源整合按照学科分类将一个高校所有的信息资源进行整合,使其达到系统化的目的。在整合的过程中是要按照一定的原则进行重新类聚和组合的。它不是对大量的信息资源进行简单的累加,而是在图书馆员的努力工作后,建立一个新的资源体系,这个体系具有新的组织结构和功能。给每一学科建立信息资源库,将有关的馆藏印本书目资源、电子资源、网络资源等归入其中,即组成了系统化的各学科信息资源库。内容详尽、资源丰富的学科资源库,不仅能集中某一学科专题的信息资源,而且对这些资源进行更深层次的揭示报道;不仅提供信息资源定位,还提供知识内容,它将成为广大用户获取信息、学习研究的指南。

培训用户获取文献信息的能力大学很需要文献信息来进行科研和教学,在大学这个重要的场所,学术文献信息得到广泛的传播和交流和大量地生产。大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接受能力、信息意识以及信息能力。除了开设检索课以外,高校图书馆还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开发和编制一些有用的学习软件和应用程序,在图书馆主页上使用文献信息的法律规定,通过这些有效措施和手段向全体师生传播,促进他们学习先进的信息技术,掌握有关的信息法律法规,提高他们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

结论

信息资源管理范文篇5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策略

在图书馆信息化建设不断深入的形势下,其信息资源管理也开始为更多人所关注。尤其是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其信息资源的挖掘、整理、总结与应用,直接影响图书馆运营以及作用发挥。

1.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的特点

(1)现代化资源存储现阶段信息存储模式多样化,数字图书馆资源的存储形式突破原有纸质媒介的限制,以数字化的形式保留记载于光盘、磁盘上,通过网络信息服务器实现现代化的资源存储。其不仅丰富了现有资源种类形式,更减少资源存储所占空间,实现现代化资源存储。(2)自动化信息管理模式。在现代化信息资源管理过程中,信息以自动化的形式进行搜集整理、分类存储、检索利用,同时使用者可通过计算机对图书馆信息资源进行自动化检索、编制等,大大提升里资源信息的利用率与管理效率,因此数字化图书馆的构建,实现自动规化信息管理。(3)管理服务网络化。在构建数字图书馆的过程中,图书馆的数字化发展需要以网络为依托进行管理与设置,,以计算机为媒介进行信息的对内处理、对外传递,通过网络化系统实现对图书馆资源的利用,实现远程登录服务,对所需资源进行检索利用,大大提升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的网络发展水平,提升图书馆资源的有效利用率。(4)实现资源多样化。数字化图书馆信息资源,可通过多媒体对存储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使用户获取不同形式的信息资源,通过动画、声音、视频等多样化的信息资源传播形式,掌握图书馆资源,提升图书馆资源的利用价值。

2.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策略

(1)建立、健全协调机制。构建数字化图书馆,离不开统一的指导与协调,在此过程中,应积极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对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提供支持。重视政府的宏观调控与政策法规支持,坚持重视产学研相结合,积极联系软件开发、供应商等,通过与社会各界的联系,建立健全协调机制,防止资源充分利用、数据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现象的发生,与此同时,避免过度规范限制导致资源管理出现混乱。(2)加强人才的培养与引进。数字图书馆的构建,需要不断引进与培养多元化的复合型人才,同时重视对现有人才、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继续教育,组建具有高素质、专业技能的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人才。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其计算机技能,还要重视提升专业人才的英语水平,促进其不断关注最新科研动态、学科知识,促进图书馆工作人员掌握综合技能,及时进行信息筛选、准确进行资源信息导向。(3)加强数据库建设。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核心极为构建系统全面的数据库,可将政府扶植与市场调节充分相结合,利用专业化、产业化的方式组织数据库,为图书馆数字化建设提供服务,促进书馆数据库产业化规模发展。构建数字图书馆数据库应当重视统一的规划与协调发展,以积极的态度在整体中自建数据库。如:通过构建图书馆数据库指挥中心、大规模网络平台等,实现各图书馆,为数字资源存储共享、存取对接,构建任务型归口大图书馆,以自身特点结合开发构建中小型特色数据库,建设具有藏书优势的特定学科数据库,利用互联网实现多专业共享数据库的构建,进而形成超大规模的数字信息资源库,合理利用资源的同时充分节约成本,大大提升图书馆数据库有效利用率。(4)确保数字资源的安全。构建数字化图书馆时,需要重视对资源的保护,对数据的高效存储长期保存。此时需要通过系统加密、防火墙安装、建立隔离网络、检测诊断系统运行等方式对图书馆数字资源进行安全存储与保护。同时需要对信息系统进行及时备份,实现对突发事件的有效预防,进而提升资源存储的安全性、长久性,为数字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保障。(5)做好设施服务建设。数字化图书馆的构建需要以稳定的网络传输系统为基础,大大提升资源传递的高效性,因此在大量的数据面前,图书馆需要选用先进的处理设备、传输设备、存储设备等实现信息资源的高速交换、高效传输,通过扩大设备容量、更换服务器、合理布置网络布线等提升图书馆的服务效益。同时应选择成熟的技术设备满足数据存储空间、传输速度的需求,注意模块化管理设备,实现升级与扩容,最后重视创建图书馆电子阅览室,通过构建良好的阅览环境,使读者享受数字化图书馆服务,实现高效、便捷地获取各项信息资源。(6)加强数字图书馆知识产权保护。构建信息化数字图书馆的过程中,应当重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在此过程中,通过参与修订著作权法等活动,不断完善数字化图书馆的立法建设,重视对图书馆文献资源保护的同时,重视提供公益性图书馆服务,合理扩大图书馆资源的利用服务范围,限制信息网络传播权限,在数字化网络环境中,利用著作权为公众提供服务。(7)建立统一的分类、索引及检索标准。检索的基础环节是对信息资源的分类索引,为后续项目发展快速检索、可扩展性服务提供基础,因此需要对文本信息、视频音象信息等多元化信息形式、数据类型建立统一的分类标准,对不同的分类、索引建立相关体系机制,进而不断研发多样化的检索技能,实现利用先进技术增强图书馆信息检索的精准性,为信息检索提供便捷。

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我国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由于数字化图书馆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因此在很多方面还需要完善,尤其是信息资源的管理与优化更加不能忽视,强化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的力度与科学性,是图书馆信息资源安全、完整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徐宁.图书馆数字化资源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1.

信息资源管理范文篇6

关键词:智慧校园;大数据;档案信息;资源管理

近年来,大数据的方法和思想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在高校智慧校园建设过程中也广泛应用。通过智慧校园建设平台,结合大数据技术,对高校档案资源管理进行了研究,实现数据共享和服务共享,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智慧校园的发展

高校信息化主要经历三个发展阶段,一是基础设施初步建设阶段(网络化):以校园主干网络建设为主,应用系统很少,面向用户的应用服务质量不高;二是信息化建设全面铺开阶段(数字校园):核心网络升级,信息化平台和应用系统建设和应用普及、推广;三是信息化服务提升阶段(智慧校园):注重校园网性能、可靠性和安全性提升,推动信息化应用深化。倡导以人为本、服务优先的理念,推动智能服务和智慧治理。目前,国内智慧校园建设程度较低,也未能有成熟的数字校园管理信息系统,参与数字校园实践探索的高校正处于起步和萌芽阶段,而如何能获得一个完善的成熟的管理体系,这需要我们从一切从实际出发,结合国内的具体现状,从智慧管理、智慧教学、智慧科研、绿色节能、平安校园、便捷生活等六个方面加以推进。

二、智慧校园建设条件下高校信息资源管理面临的挑战

近年来,从国家、地区到学校等方面都在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步伐,但是学校数据集成、管理与共享工作仍然面临许多问题和挑战。(1)档案部门参与不够:面对大数据的冲击,要求学校内部不断调整思维方式,自上而下高度重视数据对思想和行动的影响。由于工作属性的原因,在高校智慧校园建设的过程中一般参与度和话语权较低,数据形成阶段没有将档案管理的有关要求和标准融入档案信息,甚至档案系统与OA等业务系统的对接兼容都很难做到,导致后期系统形成的数据无法及时归档,更无法进行有效开发利用。(2)档案意识薄弱:一些学校职能部门档案意识不强,未能充分意识到各类系统和应用形成的数据既是学校重要的资产,也是重要的档案信息,需要进行规范格式、及时归档和开发利用。各类系统在开发设计阶段,未能按照档案管理的要求,设计开发档案归档管理模块,导致后期归档和开发利用难度较大,后期系统集成和数据整合耗费大量精力。(3)“数据孤岛”依然存在:目前各学校智慧校园建设,应该说资金不缺,资源不少,然后数据的标准和规范不够统一。需要我们做的就是要进一步加强整合、形成合力,包括资源的整合、数据的整合、系统的整合、应用的整合,推进教学、科研、医疗、管理服务等各类系统的有效整合和集成,推进业务协同和数据共享,减少信息孤岛,争取让数据多跑路,师生少跑路,助力工作效能提升。(4)网络信息安全有待提升:网络安全是学校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确保网络和信息安全放在智慧校园建设首位抓实抓紧抓好。一些学校由于管理和经费等原因,数据中心等重要信息系统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落实还不够好,网站等集成集约化建设力度还不够大,网路和信息安全隐患较大,对于密集、需要分类的档案数据的安全性无法得到保证。另外,在档案数字化过程中,涉密信息、内部信息的安全管理也面临较大挑战。

三、大数据在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应用中的优势

档案工作者必须在档案工作过程中保持信息高度敏感,以信息技术的发展、新技术的发展趋势,及时跟踪并进一步研究各种信息技术被引入档案工作的可能性、积极性和必要性。其中,大数据技术和档案信息化思想在智慧校园建设以及需求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有助于文件内涵的拓展:在信息稀缺和节省成本的巨大文件中,选择和节省社会和个人的价值具有明显的文件是合理必要的。尽管很多信息都有“记录”,但是由于单位信息的价值受到限制并且无法保存为“文件”,例如网络访问日志、页面上的鼠标轨迹、购物商场中的顾客笔记等。在信息时代,一旦将数字记录生成为未删除的文件,记录就是档案,并且每条记录都将成为具有长期保存价值的档案,低密度记录信息的单位价值将成为档案价值不可或缺的整体。有助于电子文件系统管理:大数据的应用进一步提升了人们的数据资产意识、档案意识,使人们认识到电子文件、电子数据资源的保存利用价值。高校师生更加重视对电子文档未来的开发和利用,更加重视电子文档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可读性、安全性。在这方面高校档案部门应该积极转变思维和工作方式方法,在档案收集整理的过程中,加强对电子数据信息资源的关注和收集整理力度,进一步丰富馆藏。有助于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人们普遍认为“数字档案的目的是两个:传统档案工作手段的局限性和整体认识不足,而大数据下的数字档案旨在保护档案特别是濒临灭绝的档案并进行复制,以实现在数字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的共享”,大数据条件下,高校档案信息资源从纸质化逐步向电子化、数字化过渡,利用数据清洗、数据挖掘等大数据技术,可以为高校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信息化手段,提升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效率和质量。

四、面向信息资源管理的高校智慧校园建设基本原则

在符合国家教育部和行业标准的体系指导下,建议以基于移动互联的智慧校园平台为框架,面向师生,推进学校业务、系统和信息资源整合,以标准、数据、应用、用户和服务作为主线,重点做好以下“五个一”。(1)“一个规划”:智慧校园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学校工作方方面面,需要进行顶层设计和科学规划。在高校智慧校园建设实践中,第一批项目主要是进行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第二批项目开始涉及多部门跨系统的整合,需要学校信息化领导小组科学谋划,强力统筹,突出重点,各部门和师生广泛参与,才能形成合力,有效提升智慧校园建设质量和效率。(2)“一个标准”:智慧校园相关建设项目——数据共享与交换服务平台。包括数据标准与规范制订、数据标准管理、全校共享数据库、数据交换平台、数据接口服务、表格填报系统、数据采集系统等。以共享数据平台为核心,通过数据交换平台,实现学校各部门不同系统的数据集成和有效共享。同时,根据教师个人教学、科研、管理、生活等业务需求,形成教师业务数据填报系统,结合数据交换体系,全面完善教师个人数据质量,形成个人生命周期数据一站式展示,并面向教师提供个人数据一表通服务。标准的制定、数据的集成与共享涉及不同部门不同系统,需做好顶层设计和强力统筹。以招生迎新服务系统为切入口构建共享数据中心,虽有利于工作的推进,但统筹的力度较弱,同时应提升对数据的挖掘和分析能力。(3)“一个身份”:高校现有各应用系统,如办公自动化、财务、教务、科研系统等,由于建设部门和厂商不同,普遍使用各自的身份认证体系,随着各类系统和用户数量越来越多,管理混乱、安全性差等问题日益暴露和显现。智慧校园相关建设项目——统一身份平台。提供对用户身份的全生命周期统一管理。实现基于智慧校园平台基础上的各类业务系统的单点登录、用户身份识别和访问控制,以及登录访问与身份管理操作的安全审计。根据不同维度分别对教职工、学生及其他用户等全生命周期管理,形成安全接入的管理规范,有效提升学校应用接入的效率与安全性。在实现用户身份全生命周期统一管理的基础上,科学运用采集与分析技术,对用户行为偏好进行分析,开展个性化信息和服务推送。(4)“一张卡”:高校现有校园一卡通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系统老旧,功能单一,集成度不高,缺乏对无卡交易或者各类网上交易的支撑,部分业务过度依赖人工办理,智能化程度不高。智慧校园相关建设项目——一卡通系统。包括一卡通基础平台升级与拓展、前端设备、迎新离校服务、自助打印服务、手机客户端、系统集成与对接等。解决在校师生携带多张卡的情况,集水卡、门禁卡、校园卡等于一张卡。整合支付钱包,真正实现一卡通在校园内的无障碍消费。整合和开发师生自助打印终端,师生可通过校园卡、身份证、手工输入账号密码等方式登录自助服务系统,实现成绩单、在学证明、学历证明、在职证明、收入证明、参保证明等证明文件自助打印;基于一卡通和手机开发迎新、注册、离校服务系统,建成包含信息、网上注册、网上缴费、办理绿色通道、领校园卡、拍照、购买物品、注册、离校业务办理等功能的学生业务办理和信息展示中心。进一步整合车辆通行(含缴费)、楼宇门禁、医疗证、考勤、校友服务等功能,探索建立手机校园一卡通系统,提升金融和支付功能,真正实现校内一卡通行。(5)“一个门户”:高校现有门户系统各自为政,未能进行科学规划和平台整合,未有统一的面向公众和师生的门户信息和服务平台。智慧校园相关建设项目——移动平台建设项目。结合成熟的校园社交化协作平台架构进行定制化开发,搭建学校私有化的校园移动互联平台;建立扁平化的,无边界的,具备移动端、PC端、WEB端的快速沟通协作平台,全面提高内部工作协同效率。同时提供轻应用集成统一管理平台,实现对轻应用的、审核与管理,并可根据用户组织架构进行授权使用。现有项目只设计了对查询、自助打印等“轻应用”的、审核与管理,对应用系统集成的广度和深度还不够,也未能实现业务流程的优化和整合。建议在全面梳理和优化学校各部门办事流程的基础上,全面推进网上办事大厅建设。同时,推出面向公众和师生不同用户的个人主页门户,订阅推送个性化的信息和服务(含PC端),实现多功能应用的一“门”式访问。

五、智慧校园建设条件下的高校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策略

高校智慧校园建设过程中,将档案信息资源有关标准和要求纳入项目全过程,实现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实现时时在线归档,同时运用大数据挖掘技术开展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的编研和开发利用,提高数据资源利用效率,为学校的战略规划制定提供决策的科学依据。将档案信息化纳入智慧校园建设:目前很多高校都开始实施智慧校园建设计划,但是由于高校对智慧校园计划理解不到位,导致虽然许多高在校智慧校园建设的初期投入大量资金购买各种应用软件、系统、铺设网络,但是缺少了对已有或者即将获得档案信息资源进行统一的分类管理,降低了多个信息系统间的协同性,引发了不同业务部门间的矛盾性和工作量,造成资源浪费。因此,要加强顶层设计,将档案管理、档案信息化纳入智慧校园项目建设的全过程、全流程,统一管理,使大数据技术和档案开发利用工作相结合,增加档案信息资源数据的真实性与实用性。此外还要完善信息保障系统,保证高校档案信息资源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深度参与智慧校园建设有关标准的制定:数据是档案信息资源的核心,数据的集成与共享涉及不同部门不同系统,需做好顶层设计和强力统筹。高校档案部门要以共享数据平台为核心和抓手,通过数据交换平台,实现学校各部门不同系统的数据集成和有效共享。要加强标准建设,深入参与有关标准的制定,包括数据标准与规范制订、数据标准管理、全校共享数据库、数据交换平台、数据接口服务、表格填报系统、数据采集系统等。在系统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将档案标准融入系统建设标准中,为后期系统对接和归档利用奠定基础。加强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的收集归档力度:传统学校的信息和数据处理模式是采用统一的网络平台建设,不同的应用的数据分别建立不同的业务平台。目前针对与这一现状,加以改善这种管理体系的智慧网络系统逐渐被广泛应用,使传统的网络系统突破了原有的瓶颈,硬件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要加大系统集成力度,要以数据中心和办公自动化系统为抓手,开展档案系统与各应用系统的对接,实现系统数据实时在线归档,如开展档案系统与OA系统的对接等。加强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编研和开发利用:数据集成首先要明确哪些数据应包括在传输,归档范围内,以区分基本数据和专有数据,以确保数据准确性和一致性,促进高校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的智能化、信息化。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的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开发利用、服务师生。高校档案管理部门要充分利用大数据挖掘技术,开展档案信息资源的编研和利用。

六、结语

在大数据时代下,高校智慧校园建设为高校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的内涵、方法、手段提供了新的契机,高校档案信息资源的丰富程度大幅提升,信息资源管理和利用效率也大幅提升。高校需要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推进系统系统集成、应用融合和信息整合,推动学校事业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杜国真.面向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智慧校园建设探讨[J].中国新通信,2016

[2]唐立江,张双狮.面向大数据的智慧校园建设研究[J].武警学院学报,2018

[3]李清安.智慧校园背景下的档案信息化[J].兰台内外,2018

[4]谢幼如,黎佳,邱艺,黄瑜玲.教育信息化2.0时代智慧校园建设与研究新发展[J].中国电化教育,2019

[5]吕元智.面向新型智库建设的档案知识服务工作发展对策研究[J].档案学研究,2018

信息资源管理范文篇7

虚拟企业是指两个以上独立的实体,为迅速向市场提供产品和服务#在一定时间内通过互联网结成的动态联盟。美国的耐克(Nike)、康柏(Compag)等公司是虚拟化运作的典型代表。

下面将众多研究者关于虚拟企业的几种典型的定义列举如下:

定义一:(虚拟企业)是指建立在信任基础上,连接消费者、制造商和供应商的任何一种新的、广泛的组织间的形式。

定义二:虚拟企业是相互独立的企业、供应商、消费者,甚至是竞争对手之间建立的临时网络,它通过信息技术相互连接,以实现技术共享、费用分摊或进入对方市场。

定义三:虚拟组织是为了迎合明确的市场机遇或预期的市场机遇而产生的由各种企业形成的企业集团,其中人员和工作过程都来自于这些企业单位,他们彼此紧密联系,相互影响,为共同的利益而奋斗。

定义四:虚拟企业是以通信网络为基础而存在的一种临时网络,目的是实现技能和资源的共享、成本的分摊和利益的分享,来积极地回应产品或服务的市场机遇,以实现更高的经营目标。

定义五:虚拟企业是一种临时或持久的,地理位置上分散的,来自不同企业或实体的个人、群体和组织组成的集合,依靠电子网络技术的连接来完成生产。

定义六:虚拟企业在物质意义上是不存在的,它仅在电子网络中以伙伴关系的形式存在,其具有模糊的商业组织形式,仅为抓住市场机遇而存在。

从上面的定义可以看出,对虚拟企业认识主要分歧在于认识的角度和侧重点是不一致的。例如:定义一、二、三强调虚拟企业的形式特征,从组织的角度来定义虚拟企业。而定义四到六则侧重虚拟企业的技术特点。虽然我们很难从这些定义中得出虚拟企业是什么的准确回答,但由此我们可以分析出构成虚拟企业的基本特征,以便我们清楚地界定虚拟企业的本质内涵。

2.虚拟企业特点

虚拟企业与传统企业相比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运作方式合作化,通过与其他企业合作形成强大、完整的功能,以任务和目标为中心,一旦目标实现、任务完成,则自行解散。(2)组织结构扁平化、信息化和柔性化,因为虚拟企业是根据某种市场机会构建的跨越组织内外边界的企业网络,所以它变传统的刚性直线式组织为柔性扁平式组织,变静态结构为动态结构,使企业联盟对于市场信息的反馈更为灵敏。(3)以彼此的合作和信任为基础,虚拟企业变传统企业间的输赢关系为双赢或多赢关系,其成员企业之间联系的纽带是共同的利益以及作为保障其利益目标实现的措施:协议和合约。虚拟企业的灵魂是合作,而合作的基础是信任。

3.虚拟企业原理,运作过程

BauerandKoszegi(2001)认为,虚拟企业是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一些在法律上独立的公司形成的暂时性的、松散的网络。它可以通过结合各个公司的核心能力面对一些特殊的商业机遇,使价值增值过程最优化。

由于虚拟企业运作方式的动态性和灵活性,导致其各成员企业追求短期利益,能获得比独立运作时更大的利益是它们参与虚拟企业的主要原因,这就使得利益分配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利益分配的不合理是导致虚拟企业中途解体的重要风险因素之一。在制定利益分配方案时需要遵守以下原则:一是双赢原则,即保证参与方获取利益时不以其他参与方利益损失为前提;二是风险匹配原则,做到收益共享,风险共担;三是投资匹配原则,即收益分配应与虚拟企业建立之初和运作过程中各成员企业付出的投入相匹配;四是满意度决策原则,即利益分配方案由众多成员企业群体决策,不断改变满意度,寻求最佳方案;五是科学分配原则,即以科学的合作利益分配理论为基础,而不是完全凭主观判断。

现实中,众多虚拟企业的成功运作表明其合作关系至少是相对稳定的。往往将这种稳定性归之于共同远景、相互信任这些概念之上。但是在经济学视野中,合作双方是否有诚意或有多大的诚意不是一个人性问题,而是一个成本问题。那种缺乏个人理性基础的合作关系或者说相互信任在经济学的分析中无法将稳定持续下去。换句话说,虚拟企业松散而稳定的合作关系背后必定存在着基于利益得失比较的机制。虽然普若斯(1998)认为,虚拟企业的组成和运作并不简单,虚拟企业的一些优势也带来了最为明显的合作上的困难,但本文在合作经济学最新进展的基础上,认为稳定的虚拟企业合作关系恰恰建立在区别于一般实体组织的特点之上。

虚拟企业的伙伴关系在本质上是利益关系。按照普若斯(1998)的看法,合作带来的利益主要有:共享基础设施和研究开发;为顾客提供一个独立公司无法做到的服务,从而抓住一些市场机遇;通过并行工程缩短“观念———现金”的时间;满足个性化的需求和实现规模经济的统一。实现这些利益的一个基本条件是选择到合适的合作伙伴。伙伴的选择一定要基于利益的标准,合作利益的大小自然会影响合作的稳定性。

任何一个企业如想参与到虚拟企业合作网络中,它要走的第一步是定义自身专长的功能,并成为较为单一的核心性单元组织。在参与到合作网络中后,结合其他的企业功能,共同为满足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服务。因此,虚拟企业合作时,专业知识和核心能力的相互利用会产生出更大的价值,这说明虚拟企业是更深入分工层次上更广泛合作的产物。这种分工是企业能力上的分工,这就决定了每个参与的个体企业的努力程度对合作组织的总体绩效影响非常大,个体间的依赖性更强。

虚拟企业是以机会为基础的动态联盟,与一般企业采用的组织结构不同,建立虚拟企业是为了抓住经营机会,目标达到后虚拟企业就应被解散,这样才能发挥虚拟企业的速度优势。对于虚拟企业中每个合作伙伴来说,由于其不能单独给消费者提供任何有价值的东西,所以,与外部的合作在组织的整个生命周期内都是必不可少的。这是合作的长期性,但对于某个具体的合作伙伴来说,合作关系又是暂时的,是以市场机会为存在基础的。当机会消失后,伙伴关系就会解散,下一次机会来临时,以往的合作伙伴能否再聚在一起,却是不确定的,这是合作关系的暂时性。

实践中的虚拟企业是在企业能力层次上的分工,一般有明文契约确定关系和指导行动。然而,在这个急剧变化、高度分工的社会中,由于人类固有的有限理性,个人乃至单个组织所掌握的信息相对于社会总体的信息量总是越来越少,契约总是不完全的,事后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事前契约所规定的内容往往难以对应。由于缺少标准,来自第三方的判断就不能合乎真相,造成了第三方执行的困难。同理,由于信息的缺乏,加上空间的距离,合作者之间的相互监督也不可能充分,而虚拟企业本身没有产权关系做纽带,自然也就没有一个委托人作为监督人出现。因此,从总体上来看,虚拟企业协议的执行只能是依靠利益的自我力量。

虚拟企业兴起的背景之一就是信息技术在企业组织中的广泛应用。ChristianScholzc(2000)认为,信息技术的应用是虚拟企业的三个特征之一,应用信息技术使虚拟企业合作的视野可以放大到全球。由于技术的约束,传统的合作组织大部分都是面对面的合作,而伙伴的选择面比较窄,沟通也是面对面的,因此,在虚拟企业的合作中,享受了较宽的选择面之后,如何进行沟通就是一个新的课题。

从表面上看,由于广泛采用信息技术能降低企业间的协调成本,虚拟企业的合作伙伴数量会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但实证的研究却发现情况相反。事实上,科学技术的发展使虚拟企业间的合作更多表现为隐含契约,监督总是不足,第三方执行也有其固有的困难。因此,BalosandBrynjolfsson(1997)指出,虚拟企业合作激励的重要性随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而上升。这样,将合作伙伴数量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可以提高合作伙伴事后的讨价还价能力,从而对各方有一个更强的激励。这就决定了观察到的虚拟企业合作伙伴数量总有一定的范围。

第二章:信息资源的过程管理

1.信息资源基本概念

信息资源是国家创新体系中最活跃的要素之一,成为关键的战略资源和社会经济的决定因素,获取信息成为个人和组织的基本生存方式。国家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先后在2004年、2005年两次会议上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关于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若干意见》(即“34号”文件)和《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2006-2020)》,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我国被提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信息资源的获取则是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2.信息资源的研究对象

信息资源是指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人们在各个领域、各个层次产生和使用的信息的总和。它既包括各类经济社会活动的信息,也包括与各经济社会活动相关的信息。信息资源超越了传统沿用的文献、情报、知识、数据等概念。从信息内容的表达方式看,信息资源具有文字、数值、声音、图像、视频等多种存在形式。从信息表达的内容看,信息资源既包括经济信息、科技信息、教育信息、文化信息等社会人文信息,也包括空间地理信息、气象信息、动植物物种信息以及人类遗传信息等自然信息。

3.信息资源管理过程

无论是人、生态系统,还是技术和企业,在各自的生命周期内,都要经历从出生到成熟再到衰败的不同过程。信息同样有着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信息从它产生之日起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一个循环,经过收集、复制、访问、迁移、删除等多个步骤,最终完成了一个生命周期,周而复始。数据刚生成时,处于生命周期的早期,这个阶段的数据被频繁使用,需要昂贵的存储技术和方式来保护数据。如RAID磁盘、复制、定时拷贝、多级备份等等。随着数据“年龄”的增长,访问频率逐步降低。这时候,应该将这类数据从昂贵的磁盘迁移到较为便宜的存储设备上,不必再进行磁盘卷以及保留几份数据快照等。最后,当数据“老化”到不再被访问时,就要考虑将其删除或迁移,采用最便宜、最安全的存储方式,方便需要时的调用。这就是信息所经历的整个生命周期。

信息只有在不断的流动过程中才能实现其最大价值。为了让信息更好地有序地流动,就要对它进行必要的管理,于是信息生命周期管理(InformationLifecycleManagement,ILM)这一概念就应运而生了。信息生命周期管理不是一个新的存储解决方案,也不是某个硬件或软件产品,而是评估和管理信息的存储方式,是一种信息管理模型,贯穿信息整个生命对其进行管理,从创建和使用到归档和处理。ILM理念的推出基于数据的使用频率,以及数据所产生的价值。

Legato公司将信息生命周期划分为7个阶段,包括了数据从产生直至灭亡的全部过程。具体为:业务需求、采集/组织、保护/恢复、复制/镜像、共享、迁移/归档、删除。

由于是一个“周期”的管理,因此,在这个周期的每个环节都要有相应的产品来满足需求,包括系统咨询、信息采集、数据保护、迁移、归档等等产品。在一定的时期,用户可能只会应用到其中的某个或某几个环节,但是,把整个信息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管理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ILM的核心是理解信息在其不同生命阶段中的不同价值,以适当的方式存储适当的数据,从而帮助信息中心从战略高度来管理信息。从管理设备的角度出发,CIO(ChiefInformationOfficer,信息总监)会不切实际地期望不断降低存储费用,同时要求高性能。随着数据量的不断增加,可用的磁盘容量不断减少,企业不得不无计划、被动地增加存储,导致系统环境越来越复杂,难以管理。从管理信息的角度出发,企业会根据信息生命周期的特点,将其存储在与自身价值相符、并与拥有者所需要的交流方式和服务方式相符的不同层次的架构里,通过有计划、主动地增加存储,不断降低复杂性并增加整个存储系统的可用容量。

ILM通过存储、保护、管理、集成四个组成部分实现信息管理费用与业务需求之间的平衡,从而达到降低信息中心的风险和费用的目的。因此,ILM使信息中心实现了“适当的信息,在适当的时间,以适当的费用,存储在适当的设备上”。

第三章:对虚拟企业信息资源管理过程分布研究

1.虚拟企业信息需求

•全方位。不同行业的虚拟企业业立足自身特点,对信息的需求因为网络而无限扩展,涵盖了虚拟企业的方方面面,从生产销售到员工客户,大到决策信息,小到产品零件信息,特定需求信息的不全面将使人们做出错误的判断,对信息资源的全面和广泛拥有是首要的需求。

•特定性。虚拟企业对信息的需求目的明确,特定的信息资源用于特定的虚拟企业运作,或用于革新,或用于生产,针对性直接影响到信息是否能给虚拟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

•时效性。商场如战场,虚拟企业对信息讲求新颖,不同时期不同运作阶段需要不同的信息,过时的信息会误导虚拟企业的操作,同时经济上要以最低成本、最快效率获取最具价值的信息。

2.信息资源的采集

在我们建立和谐社会的今天,提倡用户信息获取自由具有现实的、时代的意义,对公众信息获取自由的保障就是从知识、信息的角度,对建立民主、和谐社会的保障。改革开放以来,用户信息获取自由受到普遍关注,“开放”、“平等”等理念不断渗透到信息工作的各个方面;信息服务机构虽然不可能绝对地满足用户的一切信息资源需求,但也在尽力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一些国际组织也纷纷发表声明,支持读者有获取信息的自由和权利,2002年国际图联连续发表《格达斯哥宣言》和《IFLA因特网声明》,声称“国际图联宣布不受限制地获取、传递信息是人类的基本权利”。公众通过各种有效途径依法、公开、公平地获取信息资源,是我国宪法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公众知情权(RighttoKnow)的体现。也就是说,任何社会成员,不管其自身条件如何,在需要或适当的时候都有权获取其所需要的信息。

但是,用户获取信息自由的权利是相对的,要受到法律的制约和保障。用户在享受信息获取自由的同时,不能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有责任保护现有的信息以供他人方便使用,也要遵守法律所规定的自由范围。要使用户信息获取自由得到真正的保护,必须要有相关的法律作保障,对信息获取自由权的内涵和外延加以清晰的界定,防止概念的泛化和抽象化。

3.信息资源的转换和传递

4.信息资源的组织

虚拟企业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它的有效运行是构建在各成员企业基础之上的,各成员企业是这个完整系统中相互独立的子系统。而虚拟企业各子系统都是在信息集成环境下,通过子系统内部和(或)子系统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共同完成企业各种活动的。因此信息的畅通与及时成为必不可少的条件。虚拟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基本思想是通过各成员企业之间的交互,使整个虚拟企业范围的信息得到正确有效利用。基于此,本文提出了虚拟企业信息管理的三层体系结构,即:信息管理层、数据转化层和网络处理层,如图2所示。

(1)信息管理层。信息管理层是这个三层体系中的最底层,也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一层,它的主要任务是收集与虚拟企业相关的信息,包括虚拟企业内部各成员企业的信息,如成员企业的技术能力,资源状况等;也包括虚拟企业外部环境的信息,如虚拟企业竞争对手的状况等。同时把所收集到的信息发送给数据转化层,它主要由核心层的企业来完成。

(2)数据处理层。数据处理层是此三层体系的中间层,它的主要任务是把信息管理层发送过来的信息进行抽象、整理,用数字或符号等系统内通用的语言来表达信息,同时把信息进行分类,如分为市场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产品信息等,同时把信息发送到网络处理层,数据转化层是连接信息管理层和网络处理层的桥梁。

(3)网络处理层。网络处理层是此体系中的最高层。它的主要任务是接收来自数据转化层的信息,并把信息于网络上。虚拟企业各成员企业可通过登录网络处理层找到自己所需的信息。

5.虚拟企业信息资源的利用

一个高效的虚拟企业信息系统必须解决以下问题。

(1)成员企业间的相互协作。虚拟企业业务逻辑大都是基于部分约束或全局约束的多边协商决策过程。

(2)动态性。如虚拟企业的工作流是经常变化甚至是不可预测的,合作伙伴也有可能中途变更。

(3)整个组织应具有一定自组织、自适应能力,是一个柔性化的系统。虚拟企业随着市场机遇的变化,能自动选择相应的成员组成虚拟企业,每个企业能根据自己分担的任务,自动选择相应的功能参与虚拟企业集成。

(4)各成员企业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各成员企业地位平等,可以自主决策,脱离联盟后也可以独立运行。

(5)各成员企业间的信息交互性。各成员企业间的信息能正确及时流动,同时语义要一致。

(6)原有信息系统遗留问题。各成员企业原有的信息系统是企业的宝贵财产,应采取有效手段将其融入新的信息系统。

摘要:虚拟企业(又称动态联盟)这种新型的企业组织形式,正以其独特的优势在全球范围内蔓延开来。它是在网络基础上通过信息、资源等的共享,来迅速抓住市场机遇、缩短产品周期、降低成本、快速占领市场、最终实现“win-win”的一种经营模式。因此,一个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统是其成功运作的前提。目前,这方面比较典型的相关研究有北美的NIIIP计划,欧共体的ESPRIT等,但这些研究都是针对于某一特定领域(尤其是制造业)进行的,而具有普遍适用性的虚拟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研究还不多见。

为此,本文首先介绍了虚拟企业的产生及其发展,接着阐述了虚拟企业的内涵﹑虚拟企业特点和虚拟企业原理,运作过程,其次研究了信息资源基本概念﹑息资源的研究对象和信息资源管理过程,最后分析了虚拟企业信息需求﹑信息资源的采集﹑信息资源的转换和传递﹑信息资源的组织﹑虚拟企业信息资源的利用。因此本文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广泛的实际应用。

关键字:虚拟企业;信息资源;信息资源管理过程

参考文献:

[1]黄必清.虚拟企业系统的理论与技术[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1.

[2]刘慎河.构建虚拟企业的信息咨询服务体系[J].情报科学,2003,10(10):1066-1068.

[3]叶飞,孙东川.面向全生命周期的虚拟企业组建与运作[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4.

[4]毕贵红,钱斌,杨肖鸳.虚拟企业的信息系统集成框架[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3,(4):205-208.

[5]王洪海,周祖德,陈幼平,徐成.基于Agent的虚拟企业信息集成技术的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2006,2(4):372-375.

[6]李瑜,黄必清,吴澄.虚拟企业信息管理系统[J].高技术通讯,2000,(9):69-72.

[7]翁佳.信息生命周期管理.情报科学,2005;(6)

[8]郭松林等.网络存储的生命周期管理1福建电脑,2005;(10)

[9]时成格.信息生命周期管理./a/experience/index.shtml.

[10]司马敬敏.论信息生命周期管理及其对数字图书馆的影响.图书馆论坛,2005;(1)

[11]豆洪青,韩惠琴.刍议读者信息获取自由[J].图书馆杂志,2005,24(10):20-23.

[12]马费成,靖继鹏.信息经济分析[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56-57.

[13]马费成,等.信息经济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3-4.

[14]齐虹.信息服务的成本收益效应解析[J].档案学通讯,2005,(2):15-16.

[15]朱珍.信息成本及其现实意义[J].现代情报,2003,(5):22-23,25.

[16]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DBPOL].http:,2006-03-02.

[17]杜先锋.网络信息资源获取的风险及其防范[J].图书情报知识,2004,(3):45-46.

[18]何绍华,师艳.成本效益驱动下的信息服务模式分析[J].情报科学,2005,23(3):329-333.

[19]胡昌平,等.信息服务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18-19.

信息资源管理范文篇8

在科技的支持下,信息的传播速度与方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对图书馆管理工作是一个极大的挑战。新形势下,图书馆管理改革势在必行,科学管理是图书馆生存的根本,是图书馆获取整体效益的保证,现代化的图书馆管理更要人性化、多样化,切实落实“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利用并发挥图书馆资源、网络信息、工具检索等多种功能,力求将图书馆打造成人们需要的图书馆。那么,图书馆的改革方向在哪里呢?赵茹林老师的这本《现代图书馆信息管理》或许可以给予我们启示。

《现代图书馆信息管理》共分为六个章节,序章为科学管理图书馆,作者利用科学发展观对现代图书馆管理、发展的意义及创新理念进行了辩证分析,倡导和谐图书馆的人本理念;第二章是现代图书馆管理,新时代下传统图书馆的弊端早以显露,现代化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已是大趋势。对此,作者并不是单纯的提出方向,而是对现代图书馆数字化的应用、传统图书馆的传承与创新做了分析,论证了现代化图书馆数字化发展的必要性、可行性;第三章是知识管理图书馆,作者对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含义、核心、目标做了分析,特别提出知识增值是现代化图书馆管理的目标,并在知识管理信息库平台的建立上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再一次强调了图书馆知识服务的理念;第四章是参考咨询服务,作者提出数字化图书馆可以与咨询服务相结合,将信息与咨询融合起来,借用两者的优点为客户服务,并对图书馆管理员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第五章是信息检索,数字化的图书馆一定要有检索功能,作者对信息检索的概念、原理、语言等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并对检索的特点、应用也给予了一定的指导;第六章是现代图书馆信息技术的整合,数字化图书馆不是全新的产物,而是要多项融合、相互借鉴的,作者对图书馆数字资源的整合理论、原则、方式、内容和方法做了阐述,提出了传统手段与现代技术的融合定位,并对图书馆知识资源的整合背景、概念、特征、应用进行了阐述,辩证得出知识整合是数字资源整合的主流趋势,是现代化图书馆建立的关键。全书的理论实用、方法务实,在数据挖掘的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策略的构建上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更新理念,以人为本,以需求为目标,实现图书馆的科学管理。在《现代图书馆信息管理》一书中,作者反复强调图书馆工作是为了方便人们在图书馆的借阅、学习及工作的需要,一定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继续进行改革。数字时代的来临,使得人们获取知识的方式变得便捷与多样化,数据挖掘技术同样也支持了图书馆管理工作,在图书馆图书资源的分类处理方面给予了很大的帮助,节省了资源搜集的时间,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这样看来,数字挖掘下的高校图书馆信息管理的建设确实应该遵循“以人为本”理念,才能深受广大教师与学生的喜爱,才能真正发挥图书馆的作用。借鉴优势,发挥数据功能,符合时展,提升图书馆管理的效率。在《现代图书馆信息管理》一书中,作者论证了数字化图书馆是时代的必然要求,是能够将图书馆的科学管理带出一个新高度的。在文中,作者对规范网络信息资源、有效提升数据检索的效率和质量等问题做了分析,并提出了详实的解决策略,特别是对用户的搜索以及信息需求情况进行定性、定量得分分析,从而对客户的需求有一个分析预测和评估,使数字化图书馆更能便利、便捷地为客户服务。基于数据挖掘的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可以借鉴数据的优势,提升图书馆的管理水平,完善数字化网络平台的建设。多样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数据化的图书馆管理大环境。在《现代图书馆信息管理》一书中,作者提出传统手段与现代技术的整合,提出了知识整合是数字资源整合的主流趋势。

在图书馆的建设中,要能够积极面对资源整合中存在的问题,做好图书馆图书资源的分布和布局工作,从而继续科学创新。利用数据挖掘中的关联、检索等功能,对用户的借阅记录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客户借阅图书的特点及趋势,提炼用户对不同文献资料的喜爱情况,进而对图书馆的图书资源给予补充。数据挖掘下的图书馆工作,有助于对图书分类整理和整合,提升数字化图书馆平台检索工作的准确性,提升数字图书馆的利用率,为人们创造一个优良的图书馆大环境。基于数据挖掘的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通过科学创新来保证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和效率。总的来看,《现代图书馆信息管理》一书,在图书馆管理的理念、特征、作用上,都采用了辩证分析的方式,倡导图书馆管理与先进科学技术的融合,力求打造数据形式下的图书馆管理环境,激发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来实现人与图书的和谐发展。

作者:李涛 单位:邯郸学院

信息资源管理范文篇9

关键词:“大部制”改革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

一、“大部制”改革

2008年全国“两会”期间,以“大部制”为核心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上届“两会”的机构改革目标是精简机构,公务员削减50%,而本次会议的“大部制”合并重点在于调整功能——按照服务型政府的要求,整合现有部门职能,减少交叉,为政府信息的整合和政务信息公开提供了组织准备。

这次“大部制”改革涉及业务重组,机构调整和制度建立,明确了责、权、利的相对统一。大部建制使电子政务建设面临重大挑战,对于合并重组部门来说,不仅要求其在人事和业务方面进行整合,还需要在数据资源和网络系统方面进行整合与改造。例如,新的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需要解决好上述问题,而其他保留的部委也在电子政务建设中被赋予新的内涵。一些关系到农业、环保、安全、教育、财政、税务、水利、国土、气象等部门对电子政务建设的投入会有更大提高,各省、市、县从城市到农村电子政务发展也会更加深入,全面提速。

这一“大部制”改革所带来的重大变化,一方面有力地推动了信息化建设,另一方面在很大意义上也将引发电子政务建设应用在政务公开、信息整合、应用协同三个方面取得新进展。在此之前,我国政府的部门设置过多,每个部门之间的职能划分过细,导致出现部门职能交叉和重叠的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大部制”改革和整合,其根本在于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因此,电子政务设计的原则也需要随其部委整合而进行相应调整,解决好电子政务如何适应大部制需求的问题,这是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和应用发展面临的又一重大契机。虽然渐进的行政体制改革刚刚起步,还有很多不到位的地方,但毕竟已显现出其发展方向,而电子政务在建设服务型政府中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重要作用。

二、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

⒈相关概念概述

⑴电子政务及其发展阶段

电子政务,又称电子政府,是指政府机构应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将管理和服务通过网络技术加以集成,在互联网上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为社会公众提供优质服务。电子政务决不仅仅是一个新的概念,而是将政府管理与服务建立在现代信息与网络技术基础之上的一种全新的政府范式,它对政府转变职能、传递政令、反腐倡廉、节约开支、沟通上下、信息集散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电子政务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2002年的电子政务报告《BenchmarkingE-government:AGlobalPerspective》中,将电子政务的发展划分为5个阶段,由低到高分别是:起步阶段、提高阶段、交互阶段、事务处理阶段和网络化阶段(详见图1)。

概括来说,目前发达国家基本处于事务处理阶段甚至是事务处理阶段向网络化阶段过渡的进程中,发展中国家基本处于交互阶段和交互阶段向事务处理阶段过渡的进程中,而少数不发达国家尚处在起步阶段和提高阶段。

⑵信息资源整合

信息资源是指人类社会信息活动中积累起来的,以信息为核心的各类信息活动要素(信息技术、设备、设施、信息生产者等)的集合。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是指公共管理部门在履行政务活动中所形成的以数字代码形式传播的各种有用信息的集合。

一般意义上的“整合”被理解为通过一定的原则、方法和规范,将分散而拥有内在联系的内容,整理为一个有机整体的过程或结果。整合的结果是形成规模更大的事物的集合,此时的整体效益、效率大于单个事物单独发挥的效益、效率,且大于单个事物简单拼合发挥的效益、效率。整合的目的在于求得“整体效益”,此整体并非各要素各模块的机械堆积,而是其有机统一集成的整体,其内涵充分验证了部分之和大于整体的系统论观点。简而言之,整合后发挥的是整体效率,体现的是整体效益。

信息资源整合是指将某一范围内的,原本离散的、多元的、异构的、分布的信息资源通过逻辑的或物理的方式组织为一个整体,使之有利于管理、利用和服务。换言之,即把分散的资源集中起来,把无序的资源变为有序,使之方便用户查找信息,方便信息服务于用户。

⒉整合将是未来世界电子政务建设的主要特点和亮点之一

从世界电子政务建设的推进历程来看,目前已进入非常关键的时期。自20世纪90年代美国最先倡导“电子政府”以来,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在不断建立健全电子政务和推进电子政务体系建设,出台了电子政务战略规划,确立了电子政务管理体制,设立了电子政务专项资金,搭建了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开通了政府门户网站,规范了电子政务建设标准,颁布了电子政务立法,等等。经过10余年的努力,虽然很多国家和地区已经可以借助互联网等渠道提供部分公共服务,但总体来说离决策者的预期和公众的需求还有不小的差距。电子政务要想取得,既需要促进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也需要深化政府内部的改革,包括体制和文化等多方面的改革。而就目前的现状来看,政府内部的改革还远远落后于信息技术的应用,妨碍了电子政务建设效果的充分发挥,致使政府的管理和服务水平无法实现真正的提升和飞跃。因此,各国和地区政府能否充分认识到政府改革的紧迫性并尽快确定和实施相应的战略思路,对于未来电子政务建设的走向和成效,以及能否引领世界电子政务发展潮流,是至关重要的。中国的大部制改革已迈出了政府改革的重要一步。

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在其报告中这样描绘电子政务的理想境界:资源实现无缝整合,基于信息技术的高度智能化使得政府趋于零成本运作,为每个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并且对用户需求进行即时响应。“无缝”系指政府职能和服务实现超越行政和部门界限的完全整合;整合是一种以统一而有效的方式跨越组织和信息系统从而转移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整合的意义在于削减成本,创造整体效应。各国和地区电子政务建设的经验表明,信息技术只是实现政府职能转变的一种手段,最终的成功还要取决于对政府业务流程设计、运作和维护的持续改进,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强调部门之间的合作,通过开发企业架构,共享基础设施、共享数据和安全标准,实现跨部门无缝整合。

我国前一时期的电子政务建设主要集中在前台服务上,特别在完善门户网站功能、借助多种渠道提供服务等方面比较有成效。然而,这只是真正体现“以公众为中心”理念的第一步。在机构整合、文化变革等方面的工作基本还没有展开,后台建设还不充分,离“无缝”的目标还很远,直接影响到电子政务建设的整体效果,导致用户满意度不高。当然,后台整合难度更大、耗时更长,难免遇到来自各方各面的阻力和压力,但是电子政务要成功,后台整合势在必行。

电子政务领先国家新加坡提出“整合的政府”,即建设能够跨越组织界限,协同向公众提供信息,充分理解用户需求并智能化地向公众提供服务的政府。在服务的前台,公众获得的是综合服务,即公众可以通过统一的渠道和界面获得公共服务;在服务的后台,服务的提供能够跨越部门界限,协同办公。图2较好地诠释了“整合的政府”所蕴含的电子政务建设重点的变化和调整。

⒊大部制改革加速我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

我国电子政务走的是一条“有条件的先上,在实践中摸索前进”的螺旋式发展道路,经过长时间的早期建设,形成了大量模式不统一的电子政务系统。一方面,这些独立的、异构的、封闭的系统彼此之间难以实现互联互通,是一个个名副其实的“信息孤岛”;另一方面,在信息资源方面,尽管积累的业务数据总量可观,但由于这些数据分别由相互孤立的应用系统生产和管理,其服务范围局限于个别应用或部门内部,各个数据库之间存在数据重叠。如此不但带来了大量的数据重复采集,而且存在着大量的数据不兼容现象。因此,网上互联互通的最大难题首先是组织困难。我国大部分的电子政务应用系统都是在本部门、本地区内部,按照行政机构的组织和要求实施的。跨地域、跨部门、面向政务的应用系统往往因其部门条块分割管理上的弊端而难以组织和实现。

在2006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把政务信息资源的整合列为电子政务建设的首要战略行动。文件在“推行电子政务”一节中指出,“加强社会管理,整合资源,形成全面覆盖、高效灵敏的社会管理信息网络,增强社会综合治理能力”。政务信息资源整合将在未来若干年内持续成为电子政务的战略重点和建设热点,其中信息资源的整合是一件从认识、技术实现到操作实施都具有相当难度的事情。如今,随着“大部制”改革的实施,从政府部门职能这一根本问题上对机构组织进行整合,打破部门间的信息障碍,将极大地促进信息资源共享和利用,实现信息的整合。

三、整合措施与建议

“大部制”改革迈出了以科学发展创建服务型政府的必由之路,必将促使电子政务建设大幅提速。为了有效应对“大部制”改革的需求,电子政务建设的关键是用不变的系统适应外部部门的整合,让电子政务系统成为一个共享的平台——不管外部怎么整合,系统以不变应万变。其具体的整合措施与建议如下:

⒈搭建电子政务建设与服务框架

搭建灵活的、互操作的电子政务建设和服务框架,确保跨部门服务的统一、无缝。这里所说的建设和服务框架涉及技术、数据、系统、服务等诸多方面,当前很多国家积极推进的事务架构(EnterpriseArchitecture,EA)建设就是一项很有意义、值得推广的重要举措,如美国、日本、加拿大、韩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都先后将EA理论引入电子政务建设中。

⒉建设统一的应用系统和平台

目前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现行系统,政府应提供统一的基础设施、统一的组织架构、统一的标准和政策,逐步实现整合。

⒊继续加强政府网站资源整合力度

政府网站是政府与社会沟通的重要窗口,资源整合是政府网站提供“一站式”、“一窗式”便民服务的关键。要有效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确保各级政府通过网站提供良好的服务,就必须加强网站后台信息资源、业务系统资源和服务资源的整合。信息化部门要加强协调,注意调动业务部门的积极性,发挥业务部门的主导作用,推动部门信息资源和服务资源等整合和共享,把网站真正建成各级政府或部门的门户,让公众真正感到获取网站信息的方便、快捷、实用。同时,还要注意国外政府网站建设出现的新动态,如英国为了更加方便公众,近两年来已出现加快各类政府网站整合,减少政府网站数量的新趋势。对此,我们要从技术、管理和体制等不同侧面,加强对推进政府网站整合的形式、途径和方法的总结和研究。

⒋加强政府的统一组织领导

考虑到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的特点,同时借鉴国外发达国家或地区在电子政务建设上的成功经验,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应由政府统一组织领导。

⒌制订相关标准

电子政务必须采用标准化,使其易于扩充和整合。当前应用标准的缺失是妨碍互联互通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了确保电子政务网络的无缝连接及电子政务的互操作性和有序性,应在我国标准化主管部门的领导和组织下积极开展电子政务标准化研究,并尽快制定有关标准。

⒍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和法规体系

我国电子政务的法律和法规体系要尽可能地与国际相关法律和惯例接轨;同时应通过各种方式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

⒎实现互联网产业化运作

美国信息产业兴旺发达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以市场为杠杆进行驱动。互联网的产业化是加快我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电子政务工作效率、减少政府开支的必由之路。此外,产业化还可提高信息技术产品的质量,降低了成本。

参考文献:

1.何振,蒋冠.试论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内涵与特点[J].图书情报工作,2005(2):64-67.

2.苏新宁,章成志,卫平.论信息资源整合[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5(9):54-61.

3.卢益清,李忱.我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基本类型与模式分析[J].情报杂志,2005(2):64-67.

信息资源管理范文篇10

人们的生活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得到了非常显著的提高,并且让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生活习惯,都有了非常巨大的改变。互联网已经成为了人们交流各种信息的一个重要平台。因此,互联网的安全问题也逐渐的暴露了出现,成为了我国当下的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1网络信息资源的安全管理之中存在的问题

1.1操作系统中存在的漏洞

计算机拥有庞大的软件系统,但是其中最基本也最重要的系统就是计算机的操作系统。操作系统是提供一个用户正常使用计算机或者对其他程序进行安装的一个可以运行的平台。并且,操作系统还能够对计算机之中储存的资源进行管理。例如,对于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之中存在的问题,利用一定的操作就能够轻松的进行查看和管理。在这个过程之中,就有可能会涉及到一个模块或者程序的安全问题。如果这些程序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没有被发现和及时解决的化,可能就会造成计算机的整个系统崩溃,从而影响用户对计算机的正常使用。信息的传输、程序的加载等功能都能通过操作系统进行实现,尤其是通过ftp传输一些特殊的文件。而当这些特殊文件之中包括了一些可执行的文件,对于计算机也会造成不安全的影响。这些ftp文件,大都是由程序员编写出来的,在编写的过程之中可能会出现很多的漏洞,这些漏洞就会造成计算机资源的安全威胁,甚至引起系统的崩溃。计算机操作系统的不安全因素出现的原因,主要是操作系统会允许用户在计算机上创建一定的进程,并且能够对其进行远程激活。这种手段一旦被一些不法分子所利用,就有可能造成计算机被远程控制的威胁,也就是俗称的被“黑”。操作系统还能够实现对计算机的远程硬件和软件调用,从而通过网络节点流失很多相关的信息,从而带来一定的损失和安全威胁。

1.2网络开放性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其具有开放性,这是互联网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这种趋势却会给网络的安全带来比较大的隐患。首先,由于网络开放性的存在,就使得网络接入的门槛比较低,来自不同地区,不同身份的人都能够接入网络来交流一些信息或者问题。因此,在这些接入的人群之中,很有可能会存在一些图谋不轨的人,从而使得网络受到攻击,有可能会是针对计算机一些软件漏洞所发起的攻击,也有可能是针对网络之中的传输协议发起的攻击。并且这些攻击的范围包括本地的用户,也包括外地甚至国外的用户。这种入侵行为,在国家之间的存在早已经屡见不鲜,有些攻击行为一旦得逞可能会让某个国家造成严重的损失。所以,互联网的安全问题不仅仅是个人的问题,也是国家和世界的问题。

2网络安全技术

在我国比较常见的网络安全技术主要有入侵检测、可视化、防火墙、漏洞扫描、数据加密等技术。这些技术的应用,让当前的互联网安全有了一个比较好的保障,为用户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全的上网环境。入侵检测技术主要指通过对审计数据的收集,从而将对网络安全日志以及网络行为进行分析,进而判断在近期的计算机系统之中是否存在被攻击或者一些违法的网络行为。这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安全防御技术,是除了防火墙之外的第一道安全防护的闸门,该技术在检测时能够避免对网络性能的影响,从而更好的检测出网络供给的行为。进行入侵检测,可以随时对来自外部以及内部的网络攻击进行监控,让计算机资源的安全性得到有效的提高。目前的计算机入侵检测方法主要有混合入侵检测,基于主机以及网络的入侵检测等。入侵检测技术在网络资源安全的应用中,属于应用比较广泛的技术之一。可视化技术是建立在入侵检测、防火墙和漏洞扫描技术基础上的一种技术。该技术是网络安全可视操作的一种延伸,是各种安全技术的一种补充。该技术可以让网络数据之中的比较抽象的网络结构,以图像化的形式,被人们所观察,并且对网络中出现的一些特殊信息,进行实时的反应。该技术可以监控整个网络的运行状态,并且能够向网络安全管理员提示网络之中可能会出现的一些安全风险,使网络安全工作得到了便利。网络安全的管理人员,可以将网络的具体状况采用高维信息技术进行展开,从而使网络入侵行为更加清晰的暴露在管理人员的眼前。同时,采用可视化技术,还能够对未来网络安全事件的发展形势进行估计和判断,并且采取相应的针对措施来进行预防。可视化技术的应用,使得网络资源安全的防护更加的方便、智能。防火墙技术是普通大众最为熟悉的一种网络安全技术。该技术事先制定好一定的网络安全规则,然后强制性的检查内外网之间的信息交流行为,对不安全的外网访问行为进行限制。这种技术主要是根据实际情况对外网的访问权限进行设定,从而防止外网之中一些非法行为对计算机的入侵,使网络资源的安全得到保证。同时,防火墙技术还能够将内网之间的访问行为进行一定的规范,保证内部网络资源的真正安全。当前的防火墙技术主要有网络层防火墙以及应用层防火墙这两种类型的技术。网络层防火墙,可以被当作是在最底层的TCP/IP协议上工作的一种IP封包过滤器。网络管理员在对其进行设置的时候,可以设置成只允许自己需要的或者符合要求的封包通过,这样就可以禁止其他封包穿过防火墙。虽然,在理论上来说防火墙技术能够防止所有的外界数据流对计算机的入侵,但是防火墙并不能够对病毒的入侵有效的防止。漏洞扫描技术,是通过漏洞扫描的程序,对计算机的本地主机或者远程设备进行安全扫描,从而发现计算机系统之中存在的一些安全漏洞,并对这些漏洞进行打补丁形式的修补。以这种形式来保证整个系统的安全。漏洞扫描程序,通过对TCP/IP的相关服务端口监控主机系统的扫描,并利用模拟网络攻击记录目标主机的响应情况,从而对有用的数据信息进行收集。漏洞扫描能够将计算机之中存在的一些安全漏洞及时的掌握和发现,让网络运行的状况得到有效的反应,为用户提供一个安全的网络环境。并且,漏洞扫描还能够针对一些漏洞及时的做出有效的弥补措施,进行漏洞的修复,使漏洞引起的网络安全风险降到最低。数据加密技术,是目前比较常用的一种安全技术,是通过制定一定的规则,从而使得明文能够重新进行编码,变成别人没有办法识别的数据。这样在传输的过程之中即使被不法人员所截获,但是没有相应的密钥就不能够破解加密的信息,从而无法知道信息的具体内容。数据加密的技术主要是应用在对信息以及动态数据保存的方面。计算机的数据加密系统,主要包括密钥集合、明文集合、密文集合以及相关的算法所构成。而算法以及数据是数据加密系统之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采用一系列的数学法则形成的算法,是数据加密能够实现的真正核心。

3提升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策略

3.1提升管理人员的业务技能

对于网络信息资源的安全而言,所面临的大部分威胁都是来自人为的威胁,包括黑客攻击等威胁。按照网络信息资源受到攻击的形式,主要可以分为主动攻击和被动攻击两种形式。主动攻击指的是一些不法分子,利用非法手段将信息的完整性进行破坏,并对数据包之中的内容进行更改,从而让接收者受到误导。或者是不法分子,进入计算机系统之中,将系统的大量资源进行占用,让系统不能够为用户提供正常的服务。被动攻击主要指的是,不对信息的传输造成影响的截取并破解传递信息的手段,这种手段具有极大的危险性。所以针对网络资源被攻击的形式,网络安全管理部门应该定期对管理人员进行专业技能水平的训练,并且让管理人员加强对安全网络的监测力度。同时制定不同攻击形式下的防御措施,让管理人员熟练掌握应对的方式,并且加强与国内外先进技术部门的合作,共同探讨防止网络攻击的新技术和新方法。

3.2加强计算机软硬件的管理

计算机的软件管理在计算机的网络信息资源安全保障方面,存在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平时,网络安全管理人员要注重对软件的管理。对于计算机软件而言,主要的威胁是存在于计算机之中,或者一些外来的病毒,管理员应该定期的对计算机进行杀毒,并且注重杀毒软件的更新和补丁的下载等。对于计算机的硬件管理,主要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首先是要为计算机的运行创造出一个非常良好的外部环境,要注重计算机的防火以及防潮等工作,避免外部环境对计算机造成一些不良影响。其次,对于机箱等硬件的管理,要制定一个详细、严格的管理制度,规定在没有经过系统管理员允许的情况之下,不能够打开机箱进行硬件的更换。此外,在平时,管理人员还需要对计算机的硬件进行定期的检测,使出现问题的硬件能够及时的发现并进行修理。

4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当前的社会形式和时代背景之下,网络信息资源的安全管理技术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所以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技术的创新,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培训,并且加强对计算机软硬件的良好管理,让我国的互联网处在一个安全、干净的环境之中,让每一位用户都能够放心的使用互联网技术。

作者:赵杰 单位:晋中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系

引用:

[1]汪江.谈网络安全技术与电力企业网络安全解决方案研究[J].价值工程,2012.

[2]杨岭.基于网络安全维护的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应用研究[J].信息系统工程,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