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评论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7 05:04:20

新闻评论论文

新闻评论论文范文篇1

【关键词】新闻事实;时效性;思想性;论理性;大众性

究竟什么是新闻评论?新闻评论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对它的认识直接关乎新闻评论的发展,但是,学界对此问题仍然停留在80年代中期的认识水平上,未能根据新闻评论实践的要求进行更为科学的概括,以致形成了对新闻评论实践的阻碍。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新闻评论的特点进行重新审视。

中国大陆对新闻评论的特点进行认真探讨,是从80年代中期开始的。笔者所能查到的最早的概括,出现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范荣康先生登载于《新闻战线》1984年第3期的《新闻评论的一般特征》一文中。在此文中,范先生这样界定:“新闻评论是就当天或者最近报道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事情和问题,所发表的政治性的,面向广大读者群众的评论。”后来,在其专著《新闻评论学》中,范先生进一步明确界定:“新闻评论是一种具有新闻性、政治性和群众性等显著特征的评论文章。”“新闻评论是就当天或最近报道的新闻,或者虽未见诸报端但确有新闻意义的事实,所发表的具有政治倾向的,以广大读者为对象的评论文章,离开了新闻性、政治性和群众性,都不成其为新闻评论。”①

后来,范先生概括的“三性”成为一种比较公认的经典认识。

在丁法章先生主编的教材中,曾提到“指导性”,不过没有专门列出来作为新闻评论的特点:新闻评论“是就当前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实和重大问题发议论、讲道理,有着鲜明针对性和指导性的一种政论文体,是所有新闻传播工具的各种形式评论的总称,属于论说文的范畴”。②后来,吴庚辰先生在其2001年出版的《新闻评论学通论》一书中,在原有的“三性”的基础上,又加上了“指导性”,成为“四性”。③

随着广播电视新闻评论的崛起,新闻评论研究的重点转向广播电视新闻评论。于是,对新闻评论特性的认识不再为人们所关注,所以,后来出版的一些广播电视新闻评论著作中,大都沿用“三性”来概括新闻评论的特性。

“三性”是80年代人们对于当时的新闻评论实践的总结,应该说,这一概括,对于新闻评论学科的建设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我国大陆的新闻评论学正是在80年代中期建立并迅速发展起来的。但是,80年代至今,是我国经济文化发展最快的时期,新闻实践迅速发展,新闻改革不断深入,人们的新闻观念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看起来,“三性”的局限性已经充分暴露出来。

我们先来考察一下“新闻性”。从上举定义来看,论者们所讲的新闻性实际上就是指新闻评论的对象是新闻事实。不过,因为它的对象是新闻事实,就说它具有新闻性,这是不恰当的。我们从来没听人讲过体育评论具有体育性,经济评论具有经济性,文学评论具有文学性。

我们说新闻性时,一般指的是新闻本身的特性。新闻性起码包括了真实性、新鲜性、客观性、时效性等特性。在新闻评论中,我们当然要求新闻评论的对象——新闻事实要真实。但是,这里要明确的责任是,事实的真实与否是新闻报道的问题,而不是新闻评论的问题。我们也要求新闻要具有新鲜性,要求事件必须是新近发生的,或者虽不是新近发生,但别人从未报道过。但新鲜性仍然是新闻报道者的问题。例如,一个记者报道了一则真实性不足、新鲜性不够的事件,而评论者迅速给这则报道加了个评论,此时我们只能说问题出在记者身上,不能说出在评论者身上。

不管报道是真是假,它都与评论者无涉。评论者只对自己的观点和论证过程负责,不对新闻的真实性负责。核实新闻的真实性,是记者的任务,抓取新鲜的事件也是记者的任务。评论者没有时间、没有责任、也没有办法去对新闻再进一步核实。他将视报道出来的新闻为已经证明是真实的新闻。当然,如果一则新闻并未见诸报道,是评论者将它加以陈述,然后做出评论,此时,核实新闻真实性的责任当然在评论者。但是,这是评论者作为一个记者的责任,或者说,是他所兼的记者的身份的要求,而不是作为评论者身份的要求。我们在谈论评论者时,当然不能把这一责任交给他。

如果硬要说新闻评论具有真实性,那么,这种真实性只是评论者意见的真实性,即评论者说的是自己内心所想的,而不是心中一套,文章中一套,说些违心话。但这样的真实性其实说的是真诚性,与新闻的真实性根本不相干。

至于说客观性,若要加到新闻评论头上,那就更荒唐了。新闻评论发表的就是主观的意见,如果要客观化,就没有新闻评论了。

只有时效性是报道者要注意,评论者也要注意的问题。但是,这里所说的时效性与新闻报道的时效性是不同的。新闻报道的时效性指的是记者要把新闻及时地加以报道,而新闻评论的时效性指的却是新闻报道与新闻评论之间的时差要校二者的时差越小,新闻评论的时效性越强。如果记者报道得很真实,很新鲜及时,但评论却很长一段时间才搞出来,那么问题就在评论者身上。一篇新闻评论,如果不注重时效性,发表出来已成为对旧闻的评论,就起不到它应有的作用,失去了新闻评论的意义。事实上,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新闻评论与新闻报道之间的时差已经变得越来越小,甚至在电视新闻评论中,往往是一边报道,一边评论,许多时候,评论的“及时性”变成了“即时性”,同步评论在新闻评论中所占有的百分比越来越大。

即便是新闻评论与新闻报道之间的时差问题,也不仅仅是评论者的问题,时差的大小与媒介的特性、与编辑的过程都紧相关联。比如,互联网上的新闻评论时效性就要强得多,因为互联网具有即时互动性。再如,一篇新闻评论投到报社后,可能因为编辑的疏忽、送审过程的漫长等原因而使其时效性弱化。

新闻评论的特点要求作者创作要快,媒体处理要快,否则就成了明日黄花。

总之,新闻评论讲求时效性,而这里的时效性又不是新闻性中的时效性。所以,说新闻评论具有新闻性是不能成立的。

至于政治性,它无疑是构成新闻评论的重要因素之一。原因很简单,新闻评论作为意识形态中的特殊部分,它带有强烈的政治倾向性,代表着一定阶级、阶层或民族、集团的利益。新闻评论工作者时时刻刻要讲政治,要注意自己的新闻评论对社会可能产生的正负面影响,要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注意维护人民的利益,正确地去引导大众的舆论。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新闻评论就是政治性评论,仅仅是就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或当前具体的政治活动作出评论;而是只要是有价值的新闻事实都可以做出评论。新闻评论也不一定是从政治角度所做的评论,不管从什么角度,只要它是对新闻事实的评判,它就构成新闻评论。党报和市级以上电台、电视台作为党的喉舌,作为各级党组织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要宣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解释政府的法律法令,积极反映群众的政治要求,政治性要更强一些。但即使是作为党和政府喉舌的舆论工具,也会发表一些政治性较弱,甚至看不出有政治性的新闻评论。比如第三届全国优秀广播评论《致富路上说养猪》:

农民朋友!今年上半年,咱县生猪存栏数比头年下降不少。原因是一些农民觉得眼下来钱的道有的是,养猪是零钱凑整钱,没帐算。说起来,这话也不是一点道理没有。大凡出手一头猪,总得个一年半载的功夫,少说也得用四、五百斤苞米,确实是零钱凑整钱。可话又说回来,零钱也是不能小看的,零钱能堆金山。这个理儿过去咱都经着过,不少人不就是靠养猪的零钱凑成的整钱娶了媳妇,渡过难关了吗?今天,咱们走上了致富路,也有养猪的一份功劳……

像这样的优秀评论,政治性在哪里?当然,从更宽泛的意义上,我们可以推论说农民听了评论后多养猪,市场猪肉供应就不会紧张,便于维护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同志说,搞好经济建设,就是当前最大的政治。不过,这已超出了狭义的政治性评论的含义。现今出现的一些专业性媒体、商业娱乐性媒体中,更是大量地出现了非政治性评论。当然,商业娱乐性媒体、专业性媒体中的新闻评论工作者也要讲政治,也要注意政策界限,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在党纪国法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规范内发言。他们也要积极地为推进社会进步、国家安定作出贡献,但要每篇新闻评论都带上明显的政治性却有点苛求。事实上,有一部分新闻评论属于政论,还有一部分则不属于政论。同样,有的政论属于新闻评论,有的政论则不属于新闻评论,新闻评论和政论属于有交叉的两个概念,在定义中强调政治性特点很容易让人把新闻评论与政论混同。

事实上,现代的新闻评论已经开始把目光投向了现实生活的各个领域,如财经走势、证券风潮、影视动态、体坛风云、家教天地、追星族、婚外恋、保健经等等,有什么样的新闻焦点,就有与之相随的新闻评论,几乎无所不评,无所不论。

之所以有人会把“政论文体”作为新闻评论的属概念,这既与我国的新闻评论文体沿革有关系,也与社会形势不可分离。就文体沿革说,我们国家有着悠久的政论传统,先秦诸子的著作中,有不少政论名篇,后来历朝历代,人们都把文章作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诸如李斯的《谏逐客书》、贾谊的《过秦论》、柳宗元的《封建论》、苏洵的《六国论》等,都成为后人文章的规范。在中国报刊发展最为重要的一个阶段——19世纪末时,宣传变法维新又成为报纸的一个重要任务,以至于在那个时展起来的报刊政论又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政论传统。新中国成立后,我们一度又在强调阶级斗争,新闻评论成了阶级斗争的工具。在这样的氛围中,人们很少想到新闻评论与政论的区别。

群众性是新闻评论的大众传播特性决定的。新闻评论之所以要把它作为一个特点提出,不仅仅是因为相对于新闻来说,评论是讲道理、发议论,如果不注意群众性,就会使人们看不懂,不愿看,不愿参与;它还包括了新闻评论的内容与群众的相关性、群众对于新闻评论的介入性等方面。

把“指导性”作为新闻评论的一个特点也不适合今天的情况。它带有时代印记,是在传统的新闻评论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过去,人们看社论,要把它当作党中央精神的传达,用以指导工作。那时的新闻评论都是指导性,但如今的新闻评论已经逐渐跳出了传统的樊篱,人们已经基本上达成一种共识,即新闻评论最终要靠从思想上说服读者而发挥作用,评论是说服人的艺术。即使是最重要的新闻评论,包括党的机关报代表同级党委发言的社论,也是新闻评论,不能同党和政府的决议、文件等同起来。如今,还出现了许多个人专栏评论、群众评论,这些都难以说是指导性评论,更多是属于引导性评论。它们并不以权威身份发言,而是靠其评论的见地而建立起权威。“指导性”的背后隐藏着一个对接受者指手划脚的人,一个高踞于群众之上发号施令的人。如今,观念大解放,面对同一个新闻事实,人们会发表各自的观点,群众是在对这些观点的权衡中实现自己的认同的,或者说,真理是在观点的碰撞中显示自身的力量的。

[page_break]

我认为,新闻评论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1.以新闻事实为依托

新闻评论是对于新闻事实的评论,失去新闻事实,新闻评论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前提,不以新闻事实为依托的评论就变成了非新闻评论。有的学者认为,新闻评论不一定是对新闻事实的评论,它还可能是对重大问题发言(如前举丁法章先生的定义),这种观点其实是把新闻评论的对象与新闻评论的选题弄混了。对新闻事实的评论不能就事论事,而要从中发现普遍存在的“问题”,并就这一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所以,“问题”是从新闻事实中发现的选题。有些评论确实是针对着重大问题,但它没有新闻事实作依托,不能算作新闻评论。比如梁启超先生,他的文章大都是针对一些重大的问题,有的甚至是针对一个国家兴亡存废的大问题而发,并且多是发表在报刊这种大众传媒上的,但他的着眼点不在新闻事实,而是要利用报刊去呼吁维新变法。所以,严格说来,他的大多数文章是政论,却不是新闻评论。比如《中国积弱溯源论》,《论进步》,看题目就不是新闻评论,因为前者的主旨是谈中国是怎么逐渐走向贫弱的,后者则是谈社会发展的。梁启超先生在中国报刊史上有着重要地位,但这并不是因为他的文章都是典范的新闻评论,而是因为他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思想精英,是“时务文体”(报章文体)的开创者。面对的是不是新闻事实,这是新闻评论不同于其他评论的鲜明特点。

当然,新闻评论以新闻事实为依托,并不是说在新闻评论中一定要出现新闻事实。正如我们平时说话时经常省略掉一些彼此都知晓的前提一样,新闻事实在评论中经常被省略。例如《光明日报》2002年3月20日署名黎广铭的评论《“”杀人害命天理不容》:

今年2月3日晚发生的辽宁朝阳“”痴迷者董立杀妻害女惨剧再次表明,“”邪教所标榜的所谓“真、善、忍”是彻头彻尾的骗人的幌子,它对生命的虐杀,对家庭的危害,对社会的犯罪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血淋淋的事实一再警示世人:邪教不除,民无宁日;杀人害命,天理不容。

因为人们已经从媒体中了解了那个痴迷者用镐头杀妻害女的新闻事实,所以,这则评论就没有交代事件过程,而是一开头就直接说那个事件再次表明了什么。显然,评论依托的是那个事件,是对那个事件的评论,尽管这里省略了对新闻事实的叙述,但谁也不会不清楚的。

2.时效性

由于新闻评论是针对新闻事实的评论,所以,它就带上了时效性特点,因为若不对新闻及时加以评论,时过境迁,就变成了旧闻评论。旧报馆有句话,叫做“看完大样写社论”。每天的新闻排好版之后,留下一块版面空在那儿,主笔的人看看新闻大样,觉得哪一条新闻的价值更大,更值得议论,便大笔一挥,写上几百字、千把字的社论。老一辈的革命家和政论家都十分重视评论的时效,他们所写的许多新闻评论都是在紧迫的情况下赶出来的,及时配合了形势,发挥了新闻评论的战斗性。现在,我们的许多媒体常常是发了一篇新闻之后,在后面直接配上一篇评论。就是某一媒体对于别的媒体所发的新闻的评论也是快速跟进。比如,中新社2002年2月27日发表了一则题为《教育腐败甚于司法腐败,沈阳人最不满教育行风》的报道:由沈阳市民参与投票的全市行风评议活动爆出大冷门,教育系统在被评议的30个重点部门中,群众满意度排名倒数第一。第二天,《工人日报》就发表社评《教育行风“最差”令人难过》。

随着新闻媒体的进步,交通、通讯器材的不断改进,新闻评论的时效性越来越强,即时性新闻评论得到了大发展。在广播电视中,已经有一些主持人能够做到现场采访、现场评论,启发听众(观众)对新闻事实背后所反映出的问题、迹象进行深入思考。这种即时性的深度报道得到群众的一致好评。

3.思想性

新闻评论属于意识形态领域,是评论者对新闻事实发表的看法、观点,它必须亮明评论者的立尝态度,旗帜鲜明地肯定什么、否定什么,而不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评论者不是单纯的新闻记录者,不能满足于对新闻事实的准确记录,不能浮在事件的表层,而要透过新闻现象,洞察现象背后本质的东西。

例如2001年8月24日《中国青年报》所刊署名宋庆光的评论《为啥一升官就长学问》。文章在叙述了新闻事件后,一针见血地指出:

中国目前还存在着较严重的官本位现象,这就是“一升官就长学问”的根源所在。官就像从前黄金那样的硬通货,几乎在流通领域里畅行无阻。黄金可以兑换成各种有价证券,官也有类似的属性。只要有了官,不但可以兑换成像银子、房子、车子等实惠,也可以兑换成专家、教授等名誉和头衔。而且官比从前的黄金还要“硬”得多,因为这种兑换根本不需要动用本金。官具有如此神通,必然导致一些人的“权力至上”和“权力崇拜”心理,乃至头脑发胀,忘乎所以,既不能正确地认识他人,也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

人们说:“新闻评论是传媒的灵魂。”确实,有没有评论者的观点,是区分消息和新闻评论的一个关键。消息一般是忌讳者站出来说三道四的,而新闻评论恰恰就是要对新闻事实说三道四。

许多新闻评论,很难用政治性加以全面概括,但思想性却是明摆着的。政治性较强的新闻评论,具有政治思想性(政治不仅仅有思想层面,还有行动层面——人们常说政治行为、政治生活,而不说思想行为、思想生活——而新闻评论中的政治是属于思想层面的,所以,说“政治思想”比说“政治”要更准确一些),经济性较强的新闻评论具有经济思想性,这些都可用思想性来涵括。正是因为有了思想性的存在,新闻事实与新闻评论才得以分开,新闻评论才可以说是“灵魂”,才真正具有了“深度”。

历史的转变在产生着新思想的同时,也在产生着新的评论。从新闻评论发展的历史来看,思想解放是新闻评论解放的前提。越是变革剧烈的年代,越需要新闻评论的积极参与。当今,人们的金钱观、时间观、风险观、效益观、开放观等都处在剧变中,所以新闻评论的用武之地也越来越大。无疑,思想性是新闻评论的一大特点。

4.论理性

新闻评论不但要亮出评论者对于新闻事实的看法,而且要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用道理去支撑自己的看法,从而说服别人,影响舆论。若少了讲道理的环节,仅仅是亮出观点,做出判断,就无法保证评论的有效性,无法真正切实地去影响舆论对于某一新闻事实的看法,无法使接受者对新闻评论者的观点心悦诚服。新闻评论必须靠讲道理使人折服。比如2001年12月25日《中国青年报》“求实篇”专栏署名金陵客的评论《论“差师”》。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先用一系列新闻说明,我们的老师中确实有一些差师:“隔离专家”,“用刀专家”,“打骂专家”。作者进而论证:“从教学过程来说,学生之所以沦为‘差生’,责任基本上应该归之于‘差师’”。他分析了学生沦为差生的3个原因,而每一个原因都与“差师”有关。由此,作者得出结论:要正视“差师”现象。在这里,作者不是不负责任地随便做判断,而是认真讲道理,以理服人。文章发表后,人们纷纷加入对“差师”问题的讨论。作者又发表了《再论“差师”》、《三论“差师”》,从多个角度对“差师”现象加以剖析,使讨论进一步走向深入。

仅仅确立了观点,只能算“评”,只有讲了道理,才能叫“论”,有“评”有“论”,“评”“论”结合,才能叫评论。

有的著者认为新闻评论应具有“严格的科学性”。这话没错,评论没有科学性,不讲逻辑,所论之理就会走向片面化,甚至会歪曲新闻事实所具有的意义。但是,这是对于新闻评论的要求,而不是新闻评论的特点。特点者,存在的根据,与他物的不同点,即没有了它就构不成新闻评论的那些东西。新闻评论若不阐述道理,就不成其为新闻评论。但是,有的道理可能讲对了,有的可能讲错了;有的可能讲得较科学、全面,有的可能讲得不科学,讲得较片面。我们不能因为哪篇新闻评论道理讲错了,或讲得不全面、不辩证,就否定它是新闻评论。如果一则新闻评论已经把真理完全占有了,也就没有别人参与讨论的余地了。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每个人由于其所站立场不同、理论背景殊异、知识水平有限,他的观点总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共时性地看,真理有诸多侧面,历时性地看,真理又在不断发展,以有限的生命去解读无限的真理,谁也不能保证自己的评论是“具有严格科学性”的评论。如果这样来审查新闻评论作品,那就没有了新闻评论。这样的说法只能把大众拒绝在新闻评论大门之外,而由少数所谓“具有严格科学性”的评论家们去垄断新闻评论话语了。事实上,我们今天回过头来看前人的新闻评论,发现谬误实在太多。比如《人民日报》曾有一篇题为《不要当官,要干革命》的评论,曾经被一些学者当作优秀新闻评论看,这篇评论从题目上看就是不科学的。“当官”和“干革命”本来就不是相互矛盾的概念,要照论者的观点推论下去,岂不成了当官的都是不革命甚或是反革命的了?事实上,、、等都曾是中国革命的主要领导者,他们也被尊称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把“当官”和“干革命”对立起来,这样的评论,别说“严格”的科学性,就连不严格的科学性也谈不上。当然,我们不是要苛求他们,恰恰相反,我们承认他们在写作当时所做出的求科学的努力。但他们的错误又说明,我们不能苛求新闻评论具有“严格的科学性”。所以,应该说,新闻评论的特点之一是“论理性”,而不是“科学性”。“论理性”使新闻评论既区别于单纯的新闻,又区别于党和国家的政令,区别于文件的转发与传达。新闻评论都要以评论者对社会人生中诸多新闻事实的判断和认识去发言,去影响舆论,引导舆论。

还需要强调的一点是,新闻评论虽讲求论理性,但它与学术论文有很大的区别。它是就新闻现象提出看法,说明道理。比如记者采访被殴现象,评论者可能会认为它与专门的新闻法的缺失有关,认为由于无法可依,就使殴打记者的人得不到应有的惩罚,因而呼唤尽快制定专门的新闻法。但是,新闻法如何制定,中间要考虑哪些因素,具体的新闻法条文应包含哪些内容,就不是评论所要阐述,而是专门的法律工作者去思考的问题了。当然,某则法律条文也可能成为人们所关注的新闻事实。比如新《婚姻法》中对“包二奶”、“第三者”的制裁条文就曾经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此时,对那个条文提出看法,说明道理,就成了新闻评论。

5.大众性

新闻评论的大众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闻评论是借助了大众传播媒介进行的。随着大众传播媒介的逐渐形成,才有了新闻,继而在新闻发展的前提下,在大众对各种新闻事实议论纷纷、自发评论的基础上,才产生了新闻评论。没有大众传播,就没有新闻评论。

(2)新闻评论是对同大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加以评论,是大众舆论的反映。它通过对大众中的各种舆论进行筛选,将分散的、零乱的、互相矛盾的,甚至片面的、不正确的社会舆论集中起来,加以概括、分析,变成比较正确、系统的意见,从而反映大众舆论。

(3)新闻评论的目的是影响和引导社会大众全体的看法,或者说它的目的是作用于舆论(所谓舆论,就是群众的言论)。新闻评论不是给少数人看,让少数人听的,它要对大众舆论产生影响,制约大众舆论,引导大众舆论朝着评论者所期望的方向进行。

(4)大众性还有一义,即群众对于新闻评论的积极参与。新闻评论有别于专业性评论,是对大众共同话题的评说。有了大众的参与,形成双向对话交流,新闻评论就真正有了生命,成为有源之水。

注释:

①范荣康:《新闻评论学》,人民日报出版社1988年2月版,第5页。

新闻评论论文范文篇2

【关键词】新闻事实;时效性;思想性;论理性;大众性

究竟什么是新闻评论?新闻评论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对它的认识直接关乎新闻评论的发展,但是,学界对此问题仍然停留在80年代中期的认识水平上,未能根据新闻评论实践的要求进行更为科学的概括,以致形成了对新闻评论实践的阻碍。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新闻评论的特点进行重新审视。

中国大陆对新闻评论的特点进行认真探讨,是从80年代中期开始的。笔者所能查到的最早的概括,出现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范荣康先生登载于《新闻战线》1984年第3期的《新闻评论的一般特征》一文中。在此文中,范先生这样界定:“新闻评论是就当天或者最近报道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事情和问题,所发表的政治性的,面向广大读者群众的评论。”后来,在其专著《新闻评论学》中,范先生进一步明确界定:“新闻评论是一种具有新闻性、政治性和群众性等显著特征的评论文章。”“新闻评论是就当天或最近报道的新闻,或者虽未见诸报端但确有新闻意义的事实,所发表的具有政治倾向的,以广大读者为对象的评论文章,离开了新闻性、政治性和群众性,都不成其为新闻评论。”①

后来,范先生概括的“三性”成为一种比较公认的经典认识。

在丁法章先生主编的教材中,曾提到“指导性”,不过没有专门列出来作为新闻评论的特点:新闻评论“是就当前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实和重大问题发议论、讲道理,有着鲜明针对性和指导性的一种政论文体,是所有新闻传播工具的各种形式评论的总称,属于论说文的范畴”。②后来,吴庚辰先生在其2001年出版的《新闻评论学通论》一书中,在原有的“三性”的基础上,又加上了“指导性”,成为“四性”。③

随着广播电视新闻评论的崛起,新闻评论研究的重点转向广播电视新闻评论。于是,对新闻评论特性的认识不再为人们所关注,所以,后来出版的一些广播电视新闻评论著作中,大都沿用“三性”来概括新闻评论的特性。

“三性”是80年代人们对于当时的新闻评论实践的总结,应该说,这一概括,对于新闻评论学科的建设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我国大陆的新闻评论学正是在80年代中期建立并迅速发展起来的。但是,80年代至今,是我国经济文化发展最快的时期,新闻实践迅速发展,新闻改革不断深入,人们的新闻观念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看起来,“三性”的局限性已经充分暴露出来。

我们先来考察一下“新闻性”。从上举定义来看,论者们所讲的新闻性实际上就是指新闻评论的对象是新闻事实。不过,因为它的对象是新闻事实,就说它具有新闻性,这是不恰当的。我们从来没听人讲过体育评论具有体育性,经济评论具有经济性,文学评论具有文学性。

我们说新闻性时,一般指的是新闻本身的特性。新闻性起码包括了真实性、新鲜性、客观性、时效性等特性。在新闻评论中,我们当然要求新闻评论的对象——新闻事实要真实。但是,这里要明确的责任是,事实的真实与否是新闻报道的问题,而不是新闻评论的问题。我们也要求新闻要具有新鲜性,要求事件必须是新近发生的,或者虽不是新近发生,但别人从未报道过。但新鲜性仍然是新闻报道者的问题。例如,一个记者报道了一则真实性不足、新鲜性不够的事件,而评论者迅速给这则报道加了个评论,此时我们只能说问题出在记者身上,不能说出在评论者身上。

不管报道是真是假,它都与评论者无涉。评论者只对自己的观点和论证过程负责,不对新闻的真实性负责。核实新闻的真实性,是记者的任务,抓取新鲜的事件也是记者的任务。评论者没有时间、没有责任、也没有办法去对新闻再进一步核实。他将视报道出来的新闻为已经证明是真实的新闻。当然,如果一则新闻并未见诸报道,是评论者将它加以陈述,然后做出评论,此时,核实新闻真实性的责任当然在评论者。但是,这是评论者作为一个记者的责任,或者说,是他所兼的记者的身份的要求,而不是作为评论者身份的要求。我们在谈论评论者时,当然不能把这一责任交给他。

如果硬要说新闻评论具有真实性,那么,这种真实性只是评论者意见的真实性,即评论者说的是自己内心所想的,而不是心中一套,文章中一套,说些违心话。但这样的真实性其实说的是真诚性,与新闻的真实性根本不相干。

至于说客观性,若要加到新闻评论头上,那就更荒唐了。新闻评论发表的就是主观的意见,如果要客观化,就没有新闻评论了。

只有时效性是报道者要注意,评论者也要注意的问题。但是,这里所说的时效性与新闻报道的时效性是不同的。新闻报道的时效性指的是记者要把新闻及时地加以报道,而新闻评论的时效性指的却是新闻报道与新闻评论之间的时差要校二者的时差越小,新闻评论的时效性越强。如果记者报道得很真实,很新鲜及时,但评论却很长一段时间才搞出来,那么问题就在评论者身上。一篇新闻评论,如果不注重时效性,发表出来已成为对旧闻的评论,就起不到它应有的作用,失去了新闻评论的意义。事实上,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新闻评论与新闻报道之间的时差已经变得越来越小,甚至在电视新闻评论中,往往是一边报道,一边评论,许多时候,评论的“及时性”变成了“即时性”,同步评论在新闻评论中所占有的百分比越来越大。

即便是新闻评论与新闻报道之间的时差问题,也不仅仅是评论者的问题,时差的大小与媒介的特性、与编辑的过程都紧相关联。比如,互联网上的新闻评论时效性就要强得多,因为互联网具有即时互动性。再如,一篇新闻评论投到报社后,可能因为编辑的疏忽、送审过程的漫长等原因而使其时效性弱化。

新闻评论的特点要求作者创作要快,媒体处理要快,否则就成了明日黄花。

总之,新闻评论讲求时效性,而这里的时效性又不是新闻性中的时效性。所以,说新闻评论具有新闻性是不能成立的。

至于政治性,它无疑是构成新闻评论的重要因素之一。原因很简单,新闻评论作为意识形态中的特殊部分,它带有强烈的政治倾向性,代表着一定阶级、阶层或民族、集团的利益。新闻评论工作者时时刻刻要讲政治,要注意自己的新闻评论对社会可能产生的正负面影响,要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注意维护人民的利益,正确地去引导大众的舆论。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新闻评论就是政治性评论,仅仅是就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或当前具体的政治活动作出评论;而是只要是有价值的新闻事实都可以做出评论。新闻评论也不一定是从政治角度所做的评论,不管从什么角度,只要它是对新闻事实的评判,它就构成新闻评论。党报和市级以上电台、电视台作为党的喉舌,作为各级党组织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要宣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解释政府的法律法令,积极反映群众的政治要求,政治性要更强一些。但即使是作为党和政府喉舌的舆论工具,也会发表一些政治性较弱,甚至看不出有政治性的新闻评论。比如第三届全国优秀广播评论《致富路上说养猪》:

农民朋友!今年上半年,咱县生猪存栏数比头年下降不少。原因是一些农民觉得眼下来钱的道有的是,养猪是零钱凑整钱,没帐算。说起来,这话也不是一点道理没有。大凡出手一头猪,总得个一年半载的功夫,少说也得用四、五百斤苞米,确实是零钱凑整钱。可话又说回来,零钱也是不能小看的,零钱能堆金山。这个理儿过去咱都经着过,不少人不就是靠养猪的零钱凑成的整钱娶了媳妇,渡过难关了吗?今天,咱们走上了致富路,也有养猪的一份功劳……

像这样的优秀评论,政治性在哪里?当然,从更宽泛的意义上,我们可以推论说农民听了评论后多养猪,市场猪肉供应就不会紧张,便于维护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同志说,搞好经济建设,就是当前最大的政治。不过,这已超出了狭义的政治性评论的含义。现今出现的一些专业性媒体、商业娱乐性媒体中,更是大量地出现了非政治性评论。当然,商业娱乐性媒体、专业性媒体中的新闻评论工作者也要讲政治,也要注意政策界限,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在党纪国法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规范内发言。他们也要积极地为推进社会进步、国家安定作出贡献,但要每篇新闻评论都带上明显的政治性却有点苛求。事实上,有一部分新闻评论属于政论,还有一部分则不属于政论。同样,有的政论属于新闻评论,有的政论则不属于新闻评论,新闻评论和政论属于有交叉的两个概念,在定义中强调政治性特点很容易让人把新闻评论与政论混同。

事实上,现代的新闻评论已经开始把目光投向了现实生活的各个领域,如财经走势、证券风潮、影视动态、体坛风云、家教天地、追星族、婚外恋、保健经等等,有什么样的新闻焦点,就有与之相随的新闻评论,几乎无所不评,无所不论。

之所以有人会把“政论文体”作为新闻评论的属概念,这既与我国的新闻评论文体沿革有关系,也与社会形势不可分离。就文体沿革说,我们国家有着悠久的政论传统,先秦诸子的著作中,有不少政论名篇,后来历朝历代,人们都把文章作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诸如李斯的《谏逐客书》、贾谊的《过秦论》、柳宗元的《封建论》、苏洵的《六国论》等,都成为后人文章的规范。在中国报刊发展最为重要的一个阶段——19世纪末时,宣传变法维新又成为报纸的一个重要任务,以至于在那个时展起来的报刊政论又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政论传统。新中国成立后,我们一度又在强调阶级斗争,新闻评论成了阶级斗争的工具。在这样的氛围中,人们很少想到新闻评论与政论的区别。

群众性是新闻评论的大众传播特性决定的。新闻评论之所以要把它作为一个特点提出,不仅仅是因为相对于新闻来说,评论是讲道理、发议论,如果不注意群众性,就会使人们看不懂,不愿看,不愿参与;它还包括了新闻评论的内容与群众的相关性、群众对于新闻评论的介入性等方面。

把“指导性”作为新闻评论的一个特点也不适合今天的情况。它带有时代印记,是在传统的新闻评论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过去,人们看社论,要把它当作党中央精神的传达,用以指导工作。那时的新闻评论都是指导性,但如今的新闻评论已经逐渐跳出了传统的樊篱,人们已经基本上达成一种共识,即新闻评论最终要靠从思想上说服读者而发挥作用,评论是说服人的艺术。即使是最重要的新闻评论,包括党的机关报代表同级党委发言的社论,也是新闻评论,不能同党和政府的决议、文件等同起来。如今,还出现了许多个人专栏评论、群众评论,这些都难以说是指导性评论,更多是属于引导性评论。它们并不以权威身份发言,而是靠其评论的见地而建立起权威。“指导性”的背后隐藏着一个对接受者指手划脚的人,一个高踞于群众之上发号施令的人。如今,观念大解放,面对同一个新闻事实,人们会发表各自的观点,群众是在对这些观点的权衡中实现自己的认同的,或者说,真理是在观点的碰撞中显示自身的力量的。

我认为,新闻评论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1.以新闻事实为依托

新闻评论是对于新闻事实的评论,失去新闻事实,新闻评论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前提,不以新闻事实为依托的评论就变成了非新闻评论。有的学者认为,新闻评论不一定是对新闻事实的评论,它还可能是对重大问题发言(如前举丁法章先生的定义),这种观点其实是把新闻评论的对象与新闻评论的选题弄混了。对新闻事实的评论不能就事论事,而要从中发现普遍存在的“问题”,并就这一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所以,“问题”是从新闻事实中发现的选题。有些评论确实是针对着重大问题,但它没有新闻事实作依托,不能算作新闻评论。比如梁启超先生,他的文章大都是针对一些重大的问题,有的甚至是针对一个国家兴亡存废的大问题而发,并且多是发表在报刊这种大众传媒上的,但他的着眼点不在新闻事实,而是要利用报刊去呼吁维新变法。所以,严格说来,他的大多数文章是政论,却不是新闻评论。比如《中国积弱溯源论》,《论进步》,看题目就不是新闻评论,因为前者的主旨是谈中国是怎么逐渐走向贫弱的,后者则是谈社会发展的。梁启超先生在中国报刊史上有着重要地位,但这并不是因为他的文章都是典范的新闻评论,而是因为他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思想精英,是“时务文体”(报章文体)的开创者。面对的是不是新闻事实,这是新闻评论不同于其他评论的鲜明特点。

当然,新闻评论以新闻事实为依托,并不是说在新闻评论中一定要出现新闻事实。正如我们平时说话时经常省略掉一些彼此都知晓的前提一样,新闻事实在评论中经常被省略。例如《光明日报》2002年3月20日署名黎广铭的评论《“”杀人害命天理不容》:

今年2月3日晚发生的辽宁朝阳“”痴迷者董立杀妻害女惨剧再次表明,“”邪教所标榜的所谓“真、善、忍”是彻头彻尾的骗人的幌子,它对生命的虐杀,对家庭的危害,对社会的犯罪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血淋淋的事实一再警示世人:邪教不除,民无宁日;杀人害命,天理不容。

因为人们已经从媒体中了解了那个痴迷者用镐头杀妻害女的新闻事实,所以,这则评论就没有交代事件过程,而是一开头就直接说那个事件再次表明了什么。显然,评论依托的是那个事件,是对那个事件的评论,尽管这里省略了对新闻事实的叙述,但谁也不会不清楚的。

2.时效性

由于新闻评论是针对新闻事实的评论,所以,它就带上了时效性特点,因为若不对新闻及时加以评论,时过境迁,就变成了旧闻评论。旧报馆有句话,叫做“看完大样写社论”。每天的新闻排好版之后,留下一块版面空在那儿,主笔的人看看新闻大样,觉得哪一条新闻的价值更大,更值得议论,便大笔一挥,写上几百字、千把字的社论。老一辈的革命家和政论家都十分重视评论的时效,他们所写的许多新闻评论都是在紧迫的情况下赶出来的,及时配合了形势,发挥了新闻评论的战斗性。现在,我们的许多媒体常常是发了一篇新闻之后,在后面直接配上一篇评论。就是某一媒体对于别的媒体所发的新闻的评论也是快速跟进。比如,中新社2002年2月27日发表了一则题为《教育腐败甚于司法腐败,沈阳人最不满教育行风》的报道:由沈阳市民参与投票的全市行风评议活动爆出大冷门,教育系统在被评议的30个重点部门中,群众满意度排名倒数第一。第二天,《工人日报》就发表社评《教育行风“最差”令人难过》。

随着新闻媒体的进步,交通、通讯器材的不断改进,新闻评论的时效性越来越强,即时性新闻评论得到了大发展。在广播电视中,已经有一些主持人能够做到现场采访、现场评论,启发听众(观众)对新闻事实背后所反映出的问题、迹象进行深入思考。这种即时性的深度报道得到群众的一致好评。

3.思想性

新闻评论属于意识形态领域,是评

论者对新闻事实发表的看法、观点,它必须亮明评论者的立尝态度,旗帜鲜明地肯定什么、否定什么,而不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评论者不是单纯的新闻记录者,不能满足于对新闻事实的准确记录,不能浮在事件的表层,而要透过新闻现象,洞察现象背后本质的东西。

例如2001年8月24日《中国青年报》所刊署名宋庆光的评论《为啥一升官就长学问》。文章在叙述了新闻事件后,一针见血地指出:

中国目前还存在着较

严重的官本位现象,这就是“一升官就长学问”的根源所在。官就像从前黄金那样的硬通货,几乎在流通领域里畅行无阻。黄金可以兑换成各种有价证券,官也有类似的属性。只要有了官,不但可以兑换成像银子、房子、车子等实惠,也可以兑换成专家、教授等名誉和头衔。而且官比从前的黄金还要“硬”得多,因为这种兑换根本不需要动用本金。官具有如此神通,必然导致一些人的“权力至上”和“权力崇拜”心理,乃至头脑发胀,忘乎所以,既不能正确地认识他人,也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

人们说:“新闻评论是传媒的灵魂。”确实,有没有评论者的观点,是区分消息和新闻评论的一个关键。消息一般是忌讳者站出来说三道四的,而新闻评论恰恰就是要对新闻事实说三道四。

许多新闻评论,很难用政治性加以全面概括,但思想性却是明摆着的。政治性较强的新闻评论,具有政治思想性(政治不仅仅有思想层面,还有行动层面——人们常说政治行为、政治生活,而不说思想行为、思想生活——而新闻评论中的政治是属于思想层面的,所以,说“政治思想”比说“政治”要更准确一些),经济性较强的新闻评论具有经济思想性,这些都可用思想性来涵括。正是因为有了思想性的存在,新闻事实与新闻评论才得以分开,新闻评论才可以说是“灵魂”,才真正具有了“深度”。

历史的转变在产生着新思想的同时,也在产生着新的评论。从新闻评论发展的历史来看,思想解放是新闻评论解放的前提。越是变革剧烈的年代,越需要新闻评论的积极参与。当今,人们的金钱观、时间观、风险观、效益观、开放观等都处在剧变中,所以新闻评论的用武之地也越来越大。无疑,思想性是新闻评论的一大特点。

4.论理性

新闻评论不但要亮出评论者对于新闻事实的看法,而且要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用道理去支撑自己的看法,从而说服别人,影响舆论。若少了讲道理的环节,仅仅是亮出观点,做出判断,就无法保证评论的有效性,无法真正切实地去影响舆论对于某一新闻事实的看法,无法使接受者对新闻评论者的观点心悦诚服。新闻评论必须靠讲道理使人折服。比如2001年12月25日《中国青年报》“求实篇”专栏署名金陵客的评论《论“差师”》。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先用一系列新闻说明,我们的老师中确实有一些差师:“隔离专家”,“用刀专家”,“打骂专家”。作者进而论证:“从教学过程来说,学生之所以沦为‘差生’,责任基本上应该归之于‘差师’”。他分析了学生沦为差生的3个原因,而每一个原因都与“差师”有关。由此,作者得出结论:要正视“差师”现象。在这里,作者不是不负责任地随便做判断,而是认真讲道理,以理服人。文章发表后,人们纷纷加入对“差师”问题的讨论。作者又发表了《再论“差师”》、《三论“差师”》,从多个角度对“差师”现象加以剖析,使讨论进一步走向深入。

仅仅确立了观点,只能算“评”,只有讲了道理,才能叫“论”,有“评”有“论”,“评”“论”结合,才能叫评论。

有的著者认为新闻评论应具有“严格的科学性”。这话没错,评论没有科学性,不讲逻辑,所论之理就会走向片面化,甚至会歪曲新闻事实所具有的意义。但是,这是对于新闻评论的要求,而不是新闻评论的特点。特点者,存在的根据,与他物的不同点,即没有了它就构不成新闻评论的那些东西。新闻评论若不阐述道理,就不成其为新闻评论。但是,有的道理可能讲对了,有的可能讲错了;有的可能讲得较科学、全面,有的可能讲得不科学,讲得较片面。我们不能因为哪篇新闻评论道理讲错了,或讲得不全面、不辩证,就否定它是新闻评论。如果一则新闻评论已经把真理完全占有了,也就没有别人参与讨论的余地了。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每个人由于其所站立场不同、理论背景殊异、知识水平有限,他的观点总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共时性地看,真理有诸多侧面,历时性地看,真理又在不断发展,以有限的生命去解读无限的真理,谁也不能保证自己的评论是“具有严格科学性”的评论。如果这样来审查新闻评论作品,那就没有了新闻评论。这样的说法只能把大众拒绝在新闻评论大门之外,而由少数所谓“具有严格科学性”的评论家们去垄断新闻评论话语了。事实上,我们今天回过头来看前人的新闻评论,发现谬误实在太多。比如《人民日报》曾有一篇题为《不要当官,要干革命》的评论,曾经被一些学者当作优秀新闻评论看,这篇评论从题目上看就是不科学的。“当官”和“干革命”本来就不是相互矛盾的概念,要照论者的观点推论下去,岂不成了当官的都是不革命甚或是反革命的了?事实上,、、等都曾是中国革命的主要领导者,他们也被尊称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把“当官”和“干革命”对立起来,这样的评论,别说“严格”的科学性,就连不严格的科学性也谈不上。当然,我们不是要苛求他们,恰恰相反,我们承认他们在写作当时所做出的求科学的努力。但他们的错误又说明,我们不能苛求新闻评论具有“严格的科学性”。所以,应该说,新闻评论的特点之一是“论理性”,而不是“科学性”。“论理性”使新闻评论既区别于单纯的新闻,又区别于党和国家的政令,区别于文件的转发与传达。新闻评论都要以评论者对社会人生中诸多新闻事实的判断和认识去发言,去影响舆论,引导舆论。

还需要强调的一点是,新闻评论虽讲求论理性,但它与学术论文有很大的区别。它是就新闻现象提出看法,说明道理。比如记者采访被殴现象,评论者可能会认为它与专门的新闻法的缺失有关,认为由于无法可依,就使殴打记者的人得不到应有的惩罚,因而呼唤尽快制定专门的新闻法。但是,新闻法如何制定,中间要考虑哪些因素,具体的新闻法条文应包含哪些内容,就不是评论所要阐述,而是专门的法律工作者去思考的问题了。当然,某则法律条文也可能成为人们所关注的新闻事实。比如新《婚姻法》中对“包二奶”、“第三者”的制裁条文就曾经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此时,对那个条文提出看法,说明道理,就成了新闻评论。

5.大众性

新闻评论的大众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闻评论是借助了大众传播媒介进行的。随着大众传播媒介的逐渐形成,才有了新闻,继而在新闻发展的前提下,在大众对各种新闻事实议论纷纷、自发评论的基础上,才产生了新闻评论。没有大众传播,就没有新闻评论。

(2)新闻评论是对同大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加以评论,是大众舆论的反映。它通过对大众中的各种舆论进行筛选,将分散的、零乱的、互相矛盾的,甚至片面的、不正确的社会舆论集中起来,加以概括、分析,变成比较正确、系统的意见,从而反映大众舆论。

(3)新闻评论的目的是影响和引导社会大众全体的看法,或者说它的目的是作用于舆论(所谓舆论,就是群众的言论)。新闻评论不是给少数人看,让少数人听的,它要对大众舆论产生影响,制约大众舆论,引导大众舆论朝着评论者所期望的方向进行。

新闻评论论文范文篇3

【关键词】新闻事实;时效性;思想性;论理性;大众性

究竟什么是新闻评论?新闻评论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对它的认识直接关乎新闻评论的发展,但是,学界对此问题仍然停留在80年代中期的认识水平上,未能根据新闻评论实践的要求进行更为科学的概括,以致形成了对新闻评论实践的阻碍。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新闻评论的特点进行重新审视。

中国大陆对新闻评论的特点进行认真探讨,是从80年代中期开始的。笔者所能查到的最早的概括,出现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范荣康先生登载于《新闻战线》1984年第3期的《新闻评论的一般特征》一文中。在此文中,范先生这样界定:“新闻评论是就当天或者最近报道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事情和问题,所发表的政治性的,面向广大读者群众的评论。”后来,在其专著《新闻评论学》中,范先生进一步明确界定:“新闻评论是一种具有新闻性、政治性和群众性等显著特征的评论文章。”“新闻评论是就当天或最近报道的新闻,或者虽未见诸报端但确有新闻意义的事实,所发表的具有政治倾向的,以广大读者为对象的评论文章,离开了新闻性、政治性和群众性,都不成其为新闻评论。”①

后来,范先生概括的“三性”成为一种比较公认的经典认识。

在丁法章先生主编的教材中,曾提到“指导性”,不过没有专门列出来作为新闻评论的特点:新闻评论“是就当前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实和重大问题发议论、讲道理,有着鲜明针对性和指导性的一种政论文体,是所有新闻传播工具的各种形式评论的总称,属于论说文的范畴”。②后来,吴庚辰先生在其2001年出版的《新闻评论学通论》一书中,在原有的“三性”的基础上,又加上了“指导性”,成为“四性”。③

随着广播电视新闻评论的崛起,新闻评论研究的重点转向广播电视新闻评论。于是,对新闻评论特性的认识不再为人们所关注,所以,后来出版的一些广播电视新闻评论著作中,大都沿用“三性”来概括新闻评论的特性。

“三性”是80年代人们对于当时的新闻评论实践的总结,应该说,这一概括,对于新闻评论学科的建设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我国大陆的新闻评论学正是在80年代中期建立并迅速发展起来的。但是,80年代至今,是我国经济文化发展最快的时期,新闻实践迅速发展,新闻改革不断深入,人们的新闻观念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看起来,“三性”的局限性已经充分暴露出来。

我们先来考察一下“新闻性”。从上举定义来看,论者们所讲的新闻性实际上就是指新闻评论的对象是新闻事实。不过,因为它的对象是新闻事实,就说它具有新闻性,这是不恰当的。我们从来没听人讲过体育评论具有体育性,经济评论具有经济性,文学评论具有文学性。

我们说新闻性时,一般指的是新闻本身的特性。新闻性起码包括了真实性、新鲜性、客观性、时效性等特性。在新闻评论中,我们当然要求新闻评论的对象——新闻事实要真实。但是,这里要明确的责任是,事实的真实与否是新闻报道的问题,而不是新闻评论的问题。我们也要求新闻要具有新鲜性,要求事件必须是新近发生的,或者虽不是新近发生,但别人从未报道过。但新鲜性仍然是新闻报道者的问题。例如,一个记者报道了一则真实性不足、新鲜性不够的事件,而评论者迅速给这则报道加了个评论,此时我们只能说问题出在记者身上,不能说出在评论者身上。

不管报道是真是假,它都与评论者无涉。评论者只对自己的观点和论证过程负责,不对新闻的真实性负责。核实新闻的真实性,是记者的任务,抓取新鲜的事件也是记者的任务。评论者没有时间、没有责任、也没有办法去对新闻再进一步核实。他将视报道出来的新闻为已经证明是真实的新闻。当然,如果一则新闻并未见诸报道,是评论者将它加以陈述,然后做出评论,此时,核实新闻真实性的责任当然在评论者。但是,这是评论者作为一个记者的责任,或者说,是他所兼的记者的身份的要求,而不是作为评论者身份的要求。我们在谈论评论者时,当然不能把这一责任交给他。

如果硬要说新闻评论具有真实性,那么,这种真实性只是评论者意见的真实性,即评论者说的是自己内心所想的,而不是心中一套,文章中一套,说些违心话。但这样的真实性其实说的是真诚性,与新闻的真实性根本不相干。

至于说客观性,若要加到新闻评论头上,那就更荒唐了。新闻评论发表的就是主观的意见,如果要客观化,就没有新闻评论了。

只有时效性是报道者要注意,评论者也要注意的问题。但是,这里所说的时效性与新闻报道的时效性是不同的。新闻报道的时效性指的是记者要把新闻及时地加以报道,而新闻评论的时效性指的却是新闻报道与新闻评论之间的时差要校二者的时差越小,新闻评论的时效性越强。如果记者报道得很真实,很新鲜及时,但评论却很长一段时间才搞出来,那么问题就在评论者身上。一篇新闻评论,如果不注重时效性,发表出来已成为对旧闻的评论,就起不到它应有的作用,失去了新闻评论的意义。事实上,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新闻评论与新闻报道之间的时差已经变得越来越小,甚至在电视新闻评论中,往往是一边报道,一边评论,许多时候,评论的“及时性”变成了“即时性”,同步评论在新闻评论中所占有的百分比越来越大。

即便是新闻评论与新闻报道之间的时差问题,也不仅仅是评论者的问题,时差的大小与媒介的特性、与编辑的过程都紧相关联。比如,互联网上的新闻评论时效性就要强得多,因为互联网具有即时互动性。再如,一篇新闻评论投到报社后,可能因为编辑的疏忽、送审过程的漫长等原因而使其时效性弱化。

新闻评论的特点要求作者创作要快,媒体处理要快,否则就成了明日黄花。

总之,新闻评论讲求时效性,而这里的时效性又不是新闻性中的时效性。所以,说新闻评论具有新闻性是不能成立的。

至于政治性,它无疑是构成新闻评论的重要因素之一。原因很简单,新闻评论作为意识形态中的特殊部分,它带有强烈的政治倾向性,代表着一定阶级、阶层或民族、集团的利益。新闻评论工作者时时刻刻要讲政治,要注意自己的新闻评论对社会可能产生的正负面影响,要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注意维护人民的利益,正确地去引导大众的舆论。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新闻评论就是政治性评论,仅仅是就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或当前具体的政治活动作出评论;而是只要是有价值的新闻事实都可以做出评论。新闻评论也不一定是从政治角度所做的评论,不管从什么角度,只要它是对新闻事实的评判,它就构成新闻评论。党报和市级以上电台、电视台作为党的喉舌,作为各级党组织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要宣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解释政府的法律法令,积极反映群众的政治要求,政治性要更强一些。但即使是作为党和政府喉舌的舆论工具,也会发表一些政治性较弱,甚至看不出有政治性的新闻评论。比如第三届全国优秀广播评论《致富路上说养猪》:

农民朋友!今年上半年,咱县生猪存栏数比头年下降不少。原因是一些农民觉得眼下来钱的道有的是,养猪是零钱凑整钱,没帐算。说起来,这话也不是一点道理没有。大凡出手一头猪,总得个一年半载的功夫,少说也得用四、五百斤苞米,确实是零钱凑整钱。可话又说回来,零钱也是不能小看的,零钱能堆金山。这个理儿过去咱都经着过,不少人不就是靠养猪的零钱凑成的整钱娶了媳妇,渡过难关了吗?今天,咱们走上了致富路,也有养猪的一份功劳……

像这样的优秀评论,政治性在哪里?当然,从更宽泛的意义上,我们可以推论说农民听了评论后多养猪,市场猪肉供应就不会紧张,便于维护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同志说,搞好经济建设,就是当前最大的政治。不过,这已超出了狭义的政治性评论的含义。现今出现的一些专业性媒体、商业娱乐性媒体中,更是大量地出现了非政治性评论。当然,商业娱乐性媒体、专业性媒体中的新闻评论工作者也要讲政治,也要注意政策界限,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在党纪国法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规范内发言。他们也要积极地为推进社会进步、国家安定作出贡献,但要每篇新闻评论都带上明显的政治性却有点苛求。事实上,有一部分新闻评论属于政论,还有一部分则不属于政论。同样,有的政论属于新闻评论,有的政论则不属于新闻评论,新闻评论和政论属于有交叉的两个概念,在定义中强调政治性特点很容易让人把新闻评论与政论混同。

事实上,现代的新闻评论已经开始把目光投向了现实生活的各个领域,如财经走势、证券风潮、影视动态、体坛风云、家教天地、追星族、婚外恋、保健经等等,有什么样的新闻焦点,就有与之相随的新闻评论,几乎无所不评,无所不论。

之所以有人会把“政论文体”作为新闻评论的属概念,这既与我国的新闻评论文体沿革有关系,也与社会形势不可分离。就文体沿革说,我们国家有着悠久的政论传统,先秦诸子的著作中,有不少政论名篇,后来历朝历代,人们都把文章作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诸如李斯的《谏逐客书》、贾谊的《过秦论》、柳宗元的《封建论》、苏洵的《六国论》等,都成为后人文章的规范。在中国报刊发展最为重要的一个阶段——19世纪末时,宣传变法维新又成为报纸的一个重要任务,以至于在那个时展起来的报刊政论又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政论传统。新中国成立后,我们一度又在强调阶级斗争,新闻评论成了阶级斗争的工具。在这样的氛围中,人们很少想到新闻评论与政论的区别。

群众性是新闻评论的大众传播特性决定的。新闻评论之所以要把它作为一个特点提出,不仅仅是因为相对于新闻来说,评论是讲道理、发议论,如果不注意群众性,就会使人们看不懂,不愿看,不愿参与;它还包括了新闻评论的内容与群众的相关性、群众对于新闻评论的介入性等方面。

把“指导性”作为新闻评论的一个特点也不适合今天的情况。它带有时代印记,是在传统的新闻评论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过去,人们看社论,要把它当作党中央精神的传达,用以指导工作。那时的新闻评论都是指导性,但如今的新闻评论已经逐渐跳出了传统的樊篱,人们已经基本上达成一种共识,即新闻评论最终要靠从思想上说服读者而发挥作用,评论是说服人的艺术。即使是最重要的新闻评论,包括党的机关报代表同级党委发言的社论,也是新闻评论,不能同党和政府的决议、文件等同起来。如今,还出现了许多个人专栏评论、群众评论,这些都难以说是指导性评论,更多是属于引导性评论。它们并不以权威身份发言,而是靠其评论的见地而建立起权威。“指导性”的背后隐藏着一个对接受者指手划脚的人,一个高踞于群众之上发号施令的人。如今,观念大解放,面对同一个新闻事实,人们会发表各自的观点,群众是在对这些观点的权衡中实现自己的认同的,或者说,真理是在观点的碰撞中显示自身的力量的。

我认为,新闻评论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1.以新闻事实为依托

新闻评论是对于新闻事实的评论,失去新闻事实,新闻评论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前提,不以新闻事实为依托的评论就变成了非新闻评论。有的学者认为,新闻评论不一定是对新闻事实的评论,它还可能是对重大问题发言(如前举丁法章先生的定义),这种观点其实是把新闻评论的对象与新闻评论的选题弄混了。对新闻事实的评论不能就事论事,而要从中发现普遍存在的“问题”,并就这一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所以,“问题”是从新闻事实中发现的选题。有些评论确实是针对着重大问题,但它没有新闻事实作依托,不能算作新闻评论。比如梁启超先生,他的文章大都是针对一些重大的问题,有的甚至是针对一个国家兴亡存废的大问题而发,并且多是发表在报刊这种大众传媒上的,但他的着眼点不在新闻事实,而是要利用报刊去呼吁维新变法。所以,严格说来,他的大多数文章是政论,却不是新闻评论。比如《中国积弱溯源论》,《论进步》,看题目就不是新闻评论,因为前者的主旨是谈中国是怎么逐渐走向贫弱的,后者则是谈社会发展的。梁启超先生在中国报刊史上有着重要地位,但这并不是因为他的文章都是典范的新闻评论,而是因为他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思想精英,是“时务文体”(报章文体)的开创者。面对的是不是新闻事实,这是新闻评论不同于其他评论的鲜明特点。

当然,新闻评论以新闻事实为依托,并不是说在新闻评论中一定要出现新闻事实。正如我们平时说话时经常省略掉一些彼此都知晓的前提一样,新闻事实在评论中经常被省略。例如《光明日报》2002年3月20日署名黎广铭的评论《“”杀人害命天理不容》:

今年2月3日晚发生的辽宁朝阳“”痴迷者董立杀妻害女惨剧再次表明,“”邪教所标榜的所谓“真、善、忍”是彻头彻尾的骗人的幌子,它对生命的虐杀,对家庭的危害,对社会的犯罪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血淋淋的事实一再警示世人:邪教不除,民无宁日;杀人害命,天理不容。

因为人们已经从媒体中了解了那个痴迷者用镐头杀妻害女的新闻事实,所以,这则评论就没有交代事件过程,而是一开头就直接说那个事件再次表明了什么。显然,评论依托的是那个事件,是对那个事件的评论,尽管这里省略了对新闻事实的叙述,但谁也不会不清楚的。

2.时效性

由于新闻评论是针对新闻事实的评论,所以,它就带上了时效性特点,因为若不对新闻及时加以评论,时过境迁,就变成了旧闻评论。旧报馆有句话,叫做“看完大样写社论”。每天的新闻排好版之后,留下一块版面空在那儿,主笔的人看看新闻大样,觉得哪一条新闻的价值更大,更值得议论,便大笔一挥,写上几百字、千把字的社论。老一辈的革命家和政论家都十分重视评论的时效,他们所写的许多新闻评论都是在紧迫的情况下赶出来的,及时配合了形势,发挥了新闻评论的战斗性。现在,我们的许多媒体常常是发了一篇新闻之后,在后面直接配上一篇评论。就是某一媒体对于别的媒体所发的新闻的评论也是快速跟进。比如,中新社2002年2月27日发表了一则题为《教育腐败甚于司法腐败,沈阳人最不满教育行风》的报道:由沈阳市民参与投票的全市行风评议活动爆出大冷门,教育系统在被评议的30个重点部门中,群众满意度排名倒数第一。第二天,《工人日报》就发表社评《教育行风“最差”令人难过》。

随着新闻媒体的进步,交通、通讯器材的不断改进,新闻评论的时效性越来越强,即时性新闻评论得到了大发展。在广播电视中,已经有一些主持人能够做到现场采访、现场评论,启发听众(观众)对新闻事实背后所反映出的问题、迹象进行深入思考。这种即时性的深度报道得到群众的一致好评。

3.思想性

新闻评论属于意识形态领域,是评论者对新闻事实发表的看法、观点,它必须亮明评论者的立尝态度,旗帜鲜明地肯定什么、否定什么,而不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评论者不是单纯的新闻记录者,不能满足于对新闻事实的准确记录,不能浮在事件的表层,而要透过新闻现象,洞察现象背后本质的东西。

例如2001年8月24日《中国青年报》所刊署名宋庆光的评论《为啥一升官就长学问》。文章在叙述了新闻事件后,一针见血地指出:

中国目前还存在着较严重的官本位现象,这就是“一升官就长学问”的根源所在。官就像从前黄金那样的硬通货,几乎在流通领域里畅行无阻。黄金可以兑换成各种有价证券,官也有类似的属性。只要有了官,不但可以兑换成像银子、房子、车子等实惠,也可以兑换成专家、教授等名誉和头衔。而且官比从前的黄金还要“硬”得多,因为这种兑换根本不需要动用本金。官具有如此神通,必然导致一些人的“权力至上”和“权力崇拜”心理,乃至头脑发胀,忘乎所以,既不能正确地认识他人,也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

人们说:“新闻评论是传媒的灵魂。”确实,有没有评论者的观点,是区分消息和新闻评论的一个关键。消息一般是忌讳者站出来说三道四的,而新闻评论恰恰就是要对新闻事实说三道四。

许多新闻评论,很难用政治性加以全面概括,但思想性却是明摆着的。政治性较强的新闻评论,具有政治思想性(政治不仅仅有思想层面,还有行动层面——人们常说政治行为、政治生活,而不说思想行为、思想生活——而新闻评论中的政治是属于思想层面的,所以,说“政治思想”比说“政治”要更准确一些),经济性较强的新闻评论具有经济思想性,这些都可用思想性来涵括。正是因为有了思想性的存在,新闻事实与新闻评论才得以分开,新闻评论才可以说是“灵魂”,才真正具有了“深度”。

历史的转变在产生着新思想的同时,也在产生着新的评论。从新闻评论发展的历史来看,思想解放是新闻评论解放的前提。越是变革剧烈的年代,越需要新闻评论的积极参与。当今,人们的金钱观、时间观、风险观、效益观、开放观等都处在剧变中,所以新闻评论的用武之地也越来越大。无疑,思想性是新闻评论的一大特点。

4.论理性

新闻评论不但要亮出评论者对于新闻事实的看法,而且要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用道理去支撑自己的看法,从而说服别人,影响舆论。若少了讲道理的环节,仅仅是亮出观点,做出判断,就无法保证评论的有效性,无法真正切实地去影响舆论对于某一新闻事实的看法,无法使接受者对新闻评论者的观点心悦诚服。新闻评论必须靠讲道理使人折服。比如2001年12月25日《中国青年报》“求实篇”专栏署名金陵客的评论《论“差师”》。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先用一系列新闻说明,我们的老师中确实有一些差师:“隔离专家”,“用刀专家”,“打骂专家”。作者进而论证:“从教学过程来说,学生之所以沦为‘差生’,责任基本上应该归之于‘差师’”。他分析了学生沦为差生的3个原因,而每一个原因都与“差师”有关。由此,作者得出结论:要正视“差师”现象。在这里,作者不是不负责任地随便做判断,而是认真讲道理,以理服人。文章发表后,人们纷纷加入对“差师”问题的讨论。作者又发表了《再论“差师”》、《三论“差师”》,从多个角度对“差师”现象加以剖析,使讨论进一步走向深入。

仅仅确立了观点,只能算“评”,只有讲了道理,才能叫“论”,有“评”有“论”,“评”“论”结合,才能叫评论。

有的著者认为新闻评论应具有“严格的科学性”。这话没错,评论没有科学性,不讲逻辑,所论之理就会走向片面化,甚至会歪曲新闻事实所具有的意义。但是,这是对于新闻评论的要求,而不是新闻评论的特点。特点者,存在的根据,与他物的不同点,即没有了它就构不成新闻评论的那些东西。新闻评论若不阐述道理,就不成其为新闻评论。但是,有的道理可能讲对了,有的可能讲错了;有的可能讲得较科学、全面,有的可能讲得不科学,讲得较片面。我们不能因为哪篇新闻评论道理讲错了,或讲得不全面、不辩证,就否定它是新闻评论。如果一则新闻评论已经把真理完全占有了,也就没有别人参与讨论的余地了。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每个人由于其所站立场不同、理论背景殊异、知识水平有限,他的观点总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共时性地看,真理有诸多侧面,历时性地看,真理又在不断发展,以有限的生命去解读无限的真理,谁也不能保证自己的评论是“具有严格科学性”的评论。如果这样来审查新闻评论作品,那就没有了新闻评论。这样的说法只能把大众拒绝在新闻评论大门之外,而由少数所谓“具有严格科学性”的评论家们去垄断新闻评论话语了。事实上,我们今天回过头来看前人的新闻评论,发现谬误实在太多。比如《人民日报》曾有一篇题为《不要当官,要干革命》的评论,曾经被一些学者当作优秀新闻评论看,这篇评论从题目上看就是不科学的。“当官”和“干革命”本来就不是相互矛盾的概念,要照论者的观点推论下去,岂不成了当官的都是不革命甚或是反革命的了?事实上,、、等都曾是中国革命的主要领导者,他们也被尊称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把“当官”和“干革命”对立起来,这样的评论,别说“严格”的科学性,就连不严格的科学性也谈不上。当然,我们不是要苛求他们,恰恰相反,我们承认他们在写作当时所做出的求科学的努力。但他们的错误又说明,我们不能苛求新闻评论具有“严格的科学性”。所以,应该说,新闻评论的特点之一是“论理性”,而不是“科学性”。“论理性”使新闻评论既区别于单纯的新闻,又区别于党和国家的政令,区别于文件的转发与传达。新闻评论都要以评论者对社会人生中诸多新闻事实的判断和认识去发言,去影响舆论,引导舆论。

还需要强调的一点是,新闻评论虽讲求论理性,但它与学术论文有很大的区别。它是就新闻现象提出看法,说明道理。比如记者采访被殴现象,评论者可能会认为它与专门的新闻法的缺失有关,认为由于无法可依,就使殴打记者的人得不到应有的惩罚,因而呼唤尽快制定专门的新闻法。但是,新闻法如何制定,中间要考虑哪些因素,具体的新闻法条文应包含哪些内容,就不是评论所要阐述,而是专门的法律工作者去思考的问题了。当然,某则法律条文也可能成为人们所关注的新闻事实。比如新《婚姻法》中对“包二奶”、“第三者”的制裁条文就曾经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此时,对那个条文提出看法,说明道理,就成了新闻评论。

5.大众性

新闻评论的大众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闻评论是借助了大众传播媒介进行的。随着大众传播媒介的逐渐形成,才有了新闻,继而在新闻发展的前提下,在大众对各种新闻事实议论纷纷、自发评论的基础上,才产生了新闻评论。没有大众传播,就没有新闻评论。

(2)新闻评论是对同大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加以评论,是大众舆论的反映。它通过对大众中的各种舆论进行筛选,将分散的、零乱的、互相矛盾的,甚至片面的、不正确的社会舆论集中起来,加以概括、分析,变成比较正确、系统的意见,从而反映大众舆论。

新闻评论论文范文篇4

关键词:新世纪新闻评论新闻观念创新

构建和谐社会要塑造有利于和谐发展的舆论环境。新闻评论是媒体阐述立场观点,影响引导舆论的“旗舰”,进入信息化时代,其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现代国际新闻的话语权,乃至某些发达国家的话语霸权,在新闻评论中表现得最直接、最快速、最有力。新闻评论对社会舆论和人的行为方式的影响,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重要,面对越来越复杂的外部世界,公众需要信息,更需要传媒提供分析、判断和见识,信息越丰富,信息消费就越费力。如何更有效地引领群众在纷繁复杂的多元世界中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如何在渗透力上下功夫,最大限度地增进干部群众的共识,最大限度地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就成为当今新闻评论的一个重要课题。

近几年,新闻评论在各媒体日渐兴旺,报纸已不满足于言论专栏,而不断涌现言论专版,形式也更为多样,新闻评论已成为各媒体的重要需要,看重新闻评论是时代的要求,是世界的潮流,新闻评论也形成了自己的时代特征和发展趋势。下面仅从七个方面探讨它的创新特色:

一、“新闻化”特色

新闻性是所有新闻体裁的共同特点,这是由新闻媒介的性质决定的。新闻评论作为新闻体裁,进入新世纪,由于新闻观念的发展变化,由于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传播速度的飞速增长,它的新闻性特征得到更加突出的强调,进一步发展为“新闻化”特征。评论新闻化,使新闻与评论互相延伸,互相深化,加重报道的分量,大大增强传播效果。主要表现为:

1、更强烈的时效性

新闻性要求新闻评论与新闻报道一样,讲究时效。评论的时效性就是评论的质量,新闻评论本身所具有的影响人们思想、行为的潜在作用,与时间是成正比的。时效性对于引导舆论至关重要,它已成为争夺总编辑眼球的“武器”,因它而竞争程度更为激烈,追求时效本身已成为新闻媒体竞争的永恒主题。

另一方面,网络媒体的迅猛发展,电子媒体的咄咄逼人,世界变成了地球村,时空的距离被打破,使任何新闻信息的传播十分容易,因此,报刊在新世纪更为重视新闻评论的时效性。为了加强时效性,报刊开辟了《今日社评》、《新闻时评》、《时评》等评论专栏或专版。社论和本报评论员文章也注重新闻的时效性。这些言论是对刚刚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现象、问题进行评论,言论与新闻常常是同步见报。例如刊发在2005年4月11日《人民日报》二版的本报评论员文章《抢抓机遇促振兴》,就是配合当天头版发表的通讯《科学发展看东北》而发的评论;又如2005年7月6日《人民日报》五版的社论《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就是配合当天头版刊登的国务院《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而发表的。都是当天新闻信息的深入,有助于提高新闻报道的影响力,也能更好地吸引公众的眼球。

有的是随着新闻事件的继续,刊发系列评论,这些系列评论同样也很重视时效性。如2000年3月江西萍乡爆竹厂发生爆炸事故,又过了3个月,广东江门市外海镇烟花厂发生特大爆炸事故,严重地威胁着广大职工的生命健康和安全,以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为已任的工人日报,认真贯彻中央精神,面对上述流血事件,仅隔两天便撰写了一组评论,于2000年7月3日至7日连续在头版显著位置刊出,在全国广大职工中反响极大。

2、更强烈的现实针对性

新闻评论的新闻化表现在另一方面是具有更强烈的现实针对性,进入新世纪主要体现在“时评”的大量涌现。触及现实,是新闻评论的生命力之所在,它的存在价值和社会作用取决于它与现实社会生活联系的紧密程度。

在我国近代报业史上,第一次“时评热”是1986年上海创刊的《时务报》掀起的;第二次“时评热”是20世纪40年代,以《大公报》“星期社评”为代表掀起的;当前兴起的第三次“时评热”是从1998年开始的。新闻时评为什么会中兴?其原因我认为:一是随着媒体之间新闻同源化的增多,新闻竞争已由独家新闻之争进入到独家观点或独家视角之争的态势,言论已经成为提升媒体品位,打造传媒竞争力的力点之一,一些市场化报纸如南方都市报、新京报等新兴媒体能在短期内成功,时评版的功劳不可没;二是近年来党和国家顺应时代潮流,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民主化进程,为新闻时评的中兴创造了发展条件;三是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生活领域的巨大变化,社会现象的复杂性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使人们迫切需要了解新闻背后的缘由和体制因素;迫切需要传媒去伪存真,帮助梳理与解析;迫切希望媒体有一个公众和专家参与并发言的阵地,人们渴望拥有话语的平等权,在大众传媒上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时评的“时”是时事的“时”,更是“时代”的“时”。有的新闻时评虽然没有明确的时间要求,但是新闻评论所强调和关心的是“直接的当前现实”。时评就是“因时而评”,“合时而著”的新闻评论,也就是时事短评。如针对教育部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广州日报》在《今日时评》发表了本报评论员苏宁的评论《大学生真能结得了婚吗?》1;针对高考日益成为整个社会的“大事件”,四面八方“优待”考生的事实,《人民日报》发表姜泓冰的时评《从“优待”高考到关注成长》2;针对《广东省省属国有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的出台,《人民日报》发表郝洪的时评《国企,七十二万年薪高不高》3;针对一些党政干部参加境内境外的活动,社会和国际影响恶劣,可是许多人对干部参赌的严重危害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人民日报》及时推出士心的时评《干部“沾赌”不可小视》4;不胜枚举。这些时评直面现实、关注民生,新闻性与针对性强,有力地表现了评论的“新闻化”。

二、“多元化”特色

新闻评论的多元化特色具体表现在:

1、新闻评论的话题丰富多彩,打破了多年由上而下的单一声音。现在国内话题不仅有经济建设方面的,还有经济生活、政治、文化、军事、体育、法律、医疗、保健、娱乐等等内容。尤其是贴近民众日常生活的评论如“时代热评”、“人民论坛”、“冰点时评”、“巴蜀小议”、“街谈巷议”、“都市早茶”、“今日谈”、“虚实谈”、“杨柳青”等等五花八门的专栏评论或专版评论层出不穷,而且采用群言型的开放形式,评论队伍除专业人员和学者外,注重吸引群众参与评说,各媒体把为民众鼓与乎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至于国际话题的内容也较以往丰富得多,如美国“9.11”事件,俄罗斯莫斯科人质事件、哥伦比亚飞船、伊拉克战争、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等等不一而足,涌现出许多不同意见、不同看法,以及分析研究探讨类的国际评论。

2、新闻评论指向的内容不同、对象不同、角度不同。现实生活百花齐放,千奇百怪,众多社会热点、焦点、冷点、疑点、难点常常包含于现实生活发生的各类新闻事件、现象、问题中,而这些,正是备受公众关注的。例如非典型肺炎2003年突然在我国爆发,直接威胁着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也给经济建设带来很大冲击,如何处理好抗击非典和经济建设的关系?如何在全力抗击非典的同时毫不放松经济工作?在这关键时刻,《人民日报》发表了评论员文章《一手抓防治非典一手抓经济建设》5,辨证地分析了非典对经济的影响,全面论述了两手抓的重大意义和如何坚持两手抓等重要问题。再如,近几年学术腐败相当严重,社会上权学交易几成热潮,这一现实人们忧之,于是2003年刚刚结束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第一轮评审工作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由高官落选院士想到的》6一文抓住“高官落选院士”这一新闻点,从维护社会公平的角度进行评论,引起了社会强烈反响。再如,《中国人过中国节》7从“情人节”之夜长沙街头玫瑰火爆,而元宵节红灯冷清的新闻事实为切入口,以捍卫民族的传统文化;《金杯银杯,不如百姓口碑》8以年末评比各种奖杯的新闻事实入题,旨在转变领导机关作风,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理解拥护支持参与》9则以与农民息息相关的农村税费改革入题;再如《急于动武,缺理少据》10则以伊拉克战争入题……新闻评论指向的多元化还表现在对同一事件、同一现象、同一问题上的不同评论,如《南方都市报》、《中国青年报》等从不同角度发表了对马加爵事件的言论;又如各级党报从不同角度发表对“神六”飞天成功的言论。综上述,各种各样的选题立论敢于面对众所关注的多姿多彩的话题,进行激浊扬清、释疑解惑的积极引导,既有赞美歌颂的,也有批评谴责的,既有阐释说明的,也有建议、探讨、争鸣、商榷和研究的。思想活跃,观念多元,倍受群众欢迎。新闻评论指向的多元化是时展进步的产物。

三、“平民化”特色

在《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中说:“同志们是办报的。你们的工作,就是教育群众,让群众知道自己的利益,自己的任务和党的方针政策。”并强调新闻宣传要“三贴近”;2001年1月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时也指出:“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应准确、鲜明、生动地宣传中央的精神,应及时、如实、充分地反映人民群众的意愿。”群众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答应不答应、高兴不高兴是衡量一切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新闻评论将弘扬主旋律的出发点和归宿定位在“实际、生活、群众”上,以实现主旋律宣传的平民化、大众化、多样化。我还是以《人民日报》为例。

《人民日报》评论的最大魅力就是平民化,用老百姓的话,说老百姓的事,不分老幼尊卑,大家可以平等地交流思想和看法。就拿我最近读的几篇评论说吧:《查禁“苏丹红”切莫一阵风》、《老虎与牙签鸟》、《引种大有学问》、《破坏环境者该受罚》、《“无声热线”暴露了啥》、《警惕——代表“光环”下的“黑暗”》、《好一个“馒头神”》、《有感于“市委书记公开手机号”》、《用好刘翔》,这些言论话题和素材来自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选题宽,有感而发,或赞叹、或感慨、或愤怒、或不满,针对性极强,往往从某一种现象、某一个“个例”,某一种事由入题,对其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及深的解析,揭示出某种事物的普遍价值和意义,揭示出某类现象所反映的本质问题,站在平民的立场“代民者言”,或民者参与评说。例如黑龙江五常市市委书记肖健春将手机号告知群众,对每一个电话,他都仔细听、认真答,随时处理,使天天有群众上访的市政府,现在面貌一新,一个上访的也没有了,从日接300多个告状上访电话,减少到20多个的事实,评论《有感于“市委书记公开手机号”》高度赞扬了肖健春“群众利益无小事”的公仆精神,言论旨在说明一个简单而重要的道理:“关键是要让民情民声能够有‘给个说法’的地方,反映的问题能够得到及时公正的答复。”真是一言中的,发人深省,这样的分析情理相融,理在事中,其逻辑力量和震撼力、说服力都很强。有的言论是针砭时弊,如《警惕——代表“光环”下的“黑暗”》,针砭的是时下有的人追求人民代表的种种“好处”,把代表资格变成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活动的“护身符”;《“无声热线”暴露了啥》切中的是一些政府部门公布了举报投诉电话,却无人接听的形式主义时弊;有的是于分析和论述中点出问题,如《老虎与牙签鸟》,从自然界合理的奇妙“共生现象”,抨击社会生活中制假、造假、行贿、受贿等等巧妙的“同生行为”,又如《查禁“苏丹红”切莫一阵风》,褒扬中以相关的时弊作背景,通过“扬清”而“激浊”。以上诸篇就事论理,言简意丰,文浅意深,都是百姓关心的问题,都是为百姓利益说话。体现出一股生气、正气、锐气,涌动着一种社会舆论的正面力量。

我们处在急剧变革而又竞争激烈的历史时期,新闻媒体要做好党和人民的喉舌,更好地担当起引导舆论的重任,必须对“三贴近”有新的认识和突破。现在的贴近与过去相比,难度更大,要求更高,媒体面对的是越来越成熟的公众,面对的是越来越多样、越来越咄咄逼人的媒体群,稍一懈怠,就会有失去市场,失去地位和声音的危险,新闻媒体必须关注新情况,研究新问题,开阔新思路,办好新闻评论。评论的话题不仅要有指导性,注重导向价值,同时还要注重服务价值,从思想观念、方针政策、科学知识、生活消费等体现其服务性,让群众满意、受惠,得到启发。这,有着深远的政治意义。

四、“解读”特色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开播,标志着新闻信息由“传播”时代进入“解读”时代。什么是解读?解读,就是媒体分析、说明、解释新闻的意义。即对刚刚发生或正在发生的重要新闻事件,或社会现象,或问题,或政策法规等进行针对性地解读——在评论中安排一节或几节精彩的、切中时弊、鞭辟入理的分析,并提出独到的深刻的见解。深层解读与提供观点相结合,是新世纪新闻评论突出的特点。观点深刻、公正与否,解读深入、准确与否,决定着评论的成败优劣。

全球信息化,经济一体化,由于社会的复杂多变性,使今天的人们难以单凭个人知识和经验对所发生的万事万物做出解释和判断;另一方面,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政府、企业、家庭、个人的社会决策需要上升,他们要求媒体分析信息对社会、对个人的影响,明确信息的意义,帮助群众发现信息之间的联系,透过现象揭示本质,因为对新闻信息的深入解读,给受众提供了一个多角度、多层面的观照与参考,使人们对其复杂内涵能有更深更远的理解,对其内在意义和价值能有更准确的判断,使之做出趋利避害理性的最佳选择。例如《免费西湖的启示》是针对一些文化遗产景点门票涨价后,不少景区景点也争相效仿,在门票价格“涨”声一片里,杭州却推出“免费西湖”,二十四小时免费为游客开放,此举使杭州市旅游收入大幅增涨,西湖免费开放给我们什么启示呢?该文解析道:“景区景点是一些地方的‘金饭碗’,但怎么用好这个‘金饭碗’,眼界不同,思路不同,结果也大不相同。一些地方提高景区景点门票价格,也能增加收入。但一味提高门票价格,往往会适得其反,不仅增加游客经济负担,也未必能发挥‘金饭碗’的作用。风物长宜放眼量,思路一变天地宽。杭州人正是用一种全面的、发展的、长远的眼光看待西湖这只‘金饭碗’,看到了‘免费西湖’聚‘人气’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力,靠精明的经营,带动整个杭州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在这里,我们也不是倡导旅游景点都‘免费’,而是说,杭州的‘旅游经济学’至少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实现景区景点综合效益最大化的有益思路,值得借鉴。”

评论的力量在于理性的力量,在于它的思想穿透力,理性的力量最终要靠深刻独到的观点取胜。理性倡导的是尊重客观事物的规律,是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科学精神,理性批判精神和独立精神的复苏和高扬是新世纪新闻评论的可喜变化。所谓“批判”就是发现、分析、鉴别时展中的问题。面对困惑人们层出不穷的新事物、新问题、新情况,新闻评论要不盲从,不跟风,不炒作,不虚浮,坚持思想的独立,人格和精神的独立,凭借评论自身魅力体现高度,体现深度,体现生命力,竞争社会影响力——这,应是媒介言论发展的一个方向。如《从马德卖官说“机制”建设》一文,见解十分深刻、独到。该篇从引人注目的马德卖官案入题,为什么马德一方面非常“重视”干部制度建设,一方面又大肆卖官?为什么有关制度在“一把手”面前频频失灵?甚至起到了使卖官“合法化”的反作用?言论对这一触目惊心、令人深思的问题进行了独立思考,深层解读,进一步探讨行之有效的“选人用人及监督的机制”。

信息时代的媒体竞争,不仅是新闻题材的竞争,更是在对新闻事件、新闻题材总体把握上的新闻解读之争,进入新世纪的新闻评论更追求对新近发生的一些重大的、全局性的、前沿性的新闻事件作深度解读,为公众提供“独家”观点、“独家”角度、“独家”方法。

五、“意见性信息”与“新闻性信息”相结合的特色

在新闻传播中,新闻评论与新闻报道是两种基本的传播手段,在引导舆论与反映舆论等方面二者各有特色,不可替代。随着新闻观念的发展变化,新闻评论和新闻报道正由各自独立呈现出相互结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把传播“意见性信息”与“新闻性信息”有机地结合。常见的形式是:

1、配合

配合就是指言论与新闻同时见报的形式。传统的新闻观点认为评论只是就新闻发议论,最重要的是表达观点,传达意见性信息。言论与新闻同步见报,说明评论已突破旧新闻观,重视新闻性信息对评论的作用与影响,重视意见性信息与新闻性信息的结合。有道是新闻评论是以新闻为前提,有了新闻方有评论,一实一虚如鸟之双翼,不可或缺。言论依托新闻报道而发表,如评论员文章、短评、按语等,以发掘新闻背后的深层价值和意义,从而强化新闻宣传的导向效应,提高新闻传播的有用性与有效性。

刊发在2005年1月24日《人民日报》一版的本报评论员文章《在改革中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就是针对北京歌舞剧院由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成功改制为多种经济成分的股份制企业,专门为同日发表的通讯《歌舞旅游结合盘活存量资源开拓演出市场(引标)让“北歌”插上腾飞翅膀(主标)》配发的评论。“北歌”在国内外文化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探索出一条发展文化产业的新路子,“北歌”是文化体制改革的亮点之一,《人民日报》抓住这个关键时机发言,旨在推动文化体制改革,把文化产业做大做强,以提高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再如,2005年4月5日《人民日报》一版的短评《沉甸甸的分量》就是配合当天的通讯《一位基层共产党员的答卷》发表的,该言论不仅为新闻报道“点睛”提神,也增强了言论本身的新闻性和可信度,强化了引导效应,延伸了报道思想。

2、融合

最常见的形式一是新闻评论中直接输入作者所见所闻的新闻性信息和事实,以此作为立论的由头和依据,缘此引发议论;二是在新闻评论中运用事理交融夹叙夹议、边述边评的手法。这种难度较大的论述方法在新闻述评等评论写作中常用。

例如发表于2005年1月20日《团结报》“今日杂谈”专栏陈鲁民的言论《金庸辞职与高校“追星”》,篇中输入了武侠小说名家金庸辞去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院长职务的新闻信息,盛赞金庸激流勇退,有自知之明,杂谈以此为由头,对国内高校热衷于“追星”、攀名人,而明星又喜欢当教授的媚俗之风进行了有力的针砭,进而联系世界上著名大学哈佛,牛津等不媚俗的风骨进行深刻的解读,把传播新闻性信息和意见性信息有机地结合,由事入理,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新闻与政论融合一体,渗透力强,有效地提高了人们的认知水平。

再看融合的第二种形式----事理交融夹叙夹议,即在叙事的基础上生发议论,又在议论中穿插叙事,使具体的事实与抽象的议论有机地结合,以体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和升华的过程。如《大科学时代呼唤大科学家》是一篇体现时代特色的佳作、力作。新形势科研工作注重强调团队化和组织化,因此有人断言,在大科学时代科学家个人的作用已经不甚重要了,该文有力地论述了大科学时代不仅未削弱科学家的个人作用,而使个人作用变得更为重要和突出。言论从“大科学时代”的高度,提出“大科学时代呼唤大科学家”的深刻观点,并列举了“人类基因组测序计划”等几个典型事例,运用夹叙夹议,边述边评的手法,在点与面的结合上开掘深度,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充分揭示和论证中心论点,深化报道思想。

六、“小型化”、“版面化”特色

传统的新闻评论以大型为重,动则几千字。八十年代后,新闻评论开始呈现出小型化的发展态势,突出表现在专栏小言论兴起,进入新世纪,新闻评论小型化、版面化趋势更强,主要表现在:

1、社论、评论员文章的小型化、版面化

社论和评论员文章作为代表报社、刊物或通讯社编辑部,就当前国内外重大事件、事变或问题表明立场观点的指导性言论,写作时当然需要一定的篇幅,传统的社论和评论员文章短则二、三千字,长则数千言,如今,报纸对社论进行革新,降低“门槛”,把社论从节庆日或重要事件的“专贡品”回归到新闻评论的初始功能,改变报刊评论唱“独角戏”、垄断话语权,“大而长”、“论而不争”的局面,打破“栏”的界限,让言论版面化、小型化,尤其是市场化报纸。就拿广东说吧,《南方日报》增设了“观点”版,《羊城晚报》增设了“时评”版,南方都市报言论占了两个版,由“社评”和“来论”组成,《南方周末》开设了“众议”和“视点”专版;就全国而言,《中国青年报》的“青年话题”,《北京青年报》的“每周评论”,《北京晚报》的“新闻快说”,《工人日报》的“新闻评论”,《检查日报》的“法制评论”周刊,《新京报》的“社论•来信”和“评论”版,《21世纪经济报道》还辟有两版的评论专版,等等。各媒体主动吸纳不同观点、不同意见,使言论版或言论栏目成为意见多元、观点丰富、思想活跃的开放论坛,评论文章以中小型为主、大中小结合,积极向“短而精”的方向发展。

2、小言论受重视

小言论又称为袖珍评论,微型评论,因其篇幅短小,取材广泛,有的放矢、事理融合、以小见大,更是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倍受读者的青睐。1980年1月2日《人民日报》开办“今日谈”小言论专栏后,全国各地新闻媒介纷纷仿效,出现了名目繁多的小言论专栏,长的五六百字,短的二三百字,具有“四两拨千斤”的神奇魔力。除新闻性小言论外,思想性或经济类的专栏小言论也日渐兴旺,如点评,随感、漫笔、琐谈、杂谈、絮谈等小言论走俏各报报端,使受众赏心悦目、美不胜收。

新闻评论向小型化、版面化发展,究其原因:由于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时间变得越来越重要,更欢迎短小精粹的言论;而小型化、版面化的言论也适应了当代社会新闻媒体自身激烈竞争的需要。如今新闻已很难“独家”获得,而“观点”可以“独家”产生——这样一来,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都要在言论上大显身手,崭露头脚,张扬个性。时代呼唤着具有直接而鲜明的指导意义的新闻评论的强化。

各种新闻评论文体小型化趋势会越来越强,这是客观发展的必然,是可喜的,不过小言论要写好亦非易事。言论小型化易犯言之无物,缺乏深度的毛病,作者须善于概括、精心提炼、舍得删改。我们强调新闻评论的小型化,并非唯“小”就好,唯“小”就高,不可因短害义。一篇评论,从选题到写作,从地位到作用,都应有自己的特点,有了特点,才有优势。

七、“形象化”特色

人们都爱看电视、电影,因为电视、电影是以视觉形象为主的艺术,展示的内容都是用画面,具体可见,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之所以成为当代中国新闻界的一个金牌专栏,一方面靠央视的公信度权威,另一方面就是靠其形象的吸引力、冲击力,常常一两个画面胜过千言万语,把难以言说的事实表现得清楚明白,为了实现有效传播,我们要把形象化引入新闻评论写作中来。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政论家胡乔木在《要加强地方报纸的评论工作》中说:“形象的思维是回忆、想象,逻辑的思维是判断、推理。艺术家靠形象的思维,科学家靠逻辑的思维。我们报纸工作人员不是艺术家,也不是科学家,不是写小说,也不是写科学论文,而是面对着广大的群众说话,写的是有关当前问题的评论,所以就要两样都有点——既要有形象的思维,又要有逻辑的思维;既要有抽象的说理,又要有具体的形象。”如果作者能在言论中寥寥几笔勾勒一两个形象,或者在篇中加“故事”,寓理于事,顺事成理,就可使评论满篇生辉,增千钧力,使受众在阅读过程中获得道理、知识、情趣等多种启迪和愉悦。

请看2003年5月2日《新民晚报》发表的评论《国旗分外红》中的两节文字:

出租车上,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上海的出租车上几乎都出现了五星红旗;鲜艳的国旗很快也在众多的私家车上出现,商店、小巴,甚至于工地……那一片特殊的红色,染遍了整座城市。

……双休日,孩子手里的气球变成了一面小小的国旗;上班族的西服上,一枚鲜红的国旗胸针格外引人注目;办公室的案头,精致的国旗与家人的照片并排而立;特殊的日子里,巨幅国旗自大厦顶端悬挂而下……形象思维通俗地说,就是把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用看得见摸得着的形象,把它生动活泼地描摹出来,使之具有可感性。上面寥寥几笔勾勒的各个红旗画面,有力地表现了非典时期全国人民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评论中形象思维用得好,可使艰深的理论通俗化,把事物复杂的关系形象化,其感染力胜过逻辑的说服力。再如《中国主权不容侵犯》,为了说明中国人民的感情不可侮,中国的主权不容侵犯,针对美方的霸道行径,连用三个比喻说理:“中国领土绝不是哪家军队随便溜达的‘后花园’,中国领海绝不是哪家舰船随便游弋的‘游泳池’,中国领空绝不是哪家军用飞机随便进出的‘空中走廊’。”一个严肃的论题竟然写得如此生动形象,其感染力胜过多少逻辑的说服力!

我曾在专著《艺术与创新》中写道:“文字新闻中的视觉形象,是当前与电视,广播新闻竞争的强有力的‘武器’。”报刊新闻评论面对广播评论、电视评论、网络评论的严峻挑战,单靠逻辑思维的说理论述是难以满足新形势的需要,难以满足群众化的需求,在新闻评论中重视形象思维,把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结合起来,在渗透力上下功夫,可大大地提高传播效果。

注释:

1《广州日报》2005年3月31日“今日时评”

2《人民日报》2005年6月9日“人民时评”

3《人民日报》2005年6月10日“人民时评”

42005年1月18日

5皮树义施明慎潘岗《人民日报》2003年5月8日

6张帆《科技日报》2003年8月29日

7李万寅《长沙晚报》2003年2月16日

8毕政《吉林日报》2002年12月31日

9杜时国李迎春《河南日报》2001年4月6日

10古平《人民日报》2003年3月11日“国际评论”

11石国本《人民日报》2005年3月31日“不吐不快”

12郭振业《人民日报》2005年3月29日“金台随感”

13耿福全《人民日报》2005年4月5日“今日谈”

14陈芳丛峰谭浩《人民日报》2005年4月6日“法制纵横”

15吴龙贵《人民日报》2005年1月18日“读者论坛”

16士心《人民日报》2005年1月17日“时代热评”

17吴兴人《人民日报》2004年6月10日“人民论坛”

18姜云宵周广路《人民日报》2005年3月29日“时代热评”

19钟文《人民日报》2005年3月31日“体坛走笔”

20江南客《人民日报》2005年4月4日“人民论坛”

22士心《人民日报》2005年3月29日“今观察”

23周文斌《光明日报》2005年6月30日“科技时评”

24《胡乔木文集》第3卷1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新闻评论论文范文篇5

关键词:新世纪新闻评论新闻观念创新

构建和谐社会要塑造有利于和谐发展的舆论环境。新闻评论是媒体阐述立场观点,影响引导舆论的“旗舰”,进入信息化时代,其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现代国际新闻的话语权,乃至某些发达国家的话语霸权,在新闻评论中表现得最直接、最快速、最有力。新闻评论对社会舆论和人的行为方式的影响,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重要,面对越来越复杂的外部世界,公众需要信息,更需要传媒提供分析、判断和见识,信息越丰富,信息消费就越费力。如何更有效地引领群众在纷繁复杂的多元世界中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如何在渗透力上下功夫,最大限度地增进干部群众的共识,最大限度地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就成为当今新闻评论的一个重要课题。

近几年,新闻评论在各媒体日渐兴旺,报纸已不满足于言论专栏,而不断涌现言论专版,形式也更为多样,新闻评论已成为各媒体的重要需要,看重新闻评论是时代的要求,是世界的潮流,新闻评论也形成了自己的时代特征和发展趋势。下面仅从七个方面探讨它的创新特色:

一、“新闻化”特色

新闻性是所有新闻体裁的共同特点,这是由新闻媒介的性质决定的。新闻评论作为新闻体裁,进入新世纪,由于新闻观念的发展变化,由于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传播速度的飞速增长,它的新闻性特征得到更加突出的强调,进一步发展为“新闻化”特征。评论新闻化,使新闻与评论互相延伸,互相深化,加重报道的分量,大大增强传播效果。主要表现为:

1、更强烈的时效性

新闻性要求新闻评论与新闻报道一样,讲究时效。评论的时效性就是评论的质量,新闻评论本身所具有的影响人们思想、行为的潜在作用,与时间是成正比的。时效性对于引导舆论至关重要,它已成为争夺总编辑眼球的“武器”,因它而竞争程度更为激烈,追求时效本身已成为新闻媒体竞争的永恒主题。

另一方面,网络媒体的迅猛发展,电子媒体的咄咄逼人,世界变成了地球村,时空的距离被打破,使任何新闻信息的传播十分容易,因此,报刊在新世纪更为重视新闻评论的时效性。为了加强时效性,报刊开辟了《今日社评》、《新闻时评》、《时评》等评论专栏或专版。社论和本报评论员文章也注重新闻的时效性。这些言论是对刚刚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现象、问题进行评论,言论与新闻常常是同步见报。例如刊发在2005年4月11日《人民日报》二版的本报评论员文章《抢抓机遇促振兴》,就是配合当天头版发表的通讯《科学发展看东北》而发的评论;又如2005年7月6日《人民日报》五版的社论《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就是配合当天头版刊登的国务院《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而发表的。都是当天新闻信息的深入,有助于提高新闻报道的影响力,也能更好地吸引公众的眼球。

有的是随着新闻事件的继续,刊发系列评论,这些系列评论同样也很重视时效性。如2000年3月江西萍乡爆竹厂发生爆炸事故,又过了3个月,广东江门市外海镇烟花厂发生特大爆炸事故,严重地威胁着广大职工的生命健康和安全,以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为已任的工人日报,认真贯彻中央精神,面对上述流血事件,仅隔两天便撰写了一组评论,于2000年7月3日至7日连续在头版显著位置刊出,在全国广大职工中反响极大。

2、更强烈的现实针对性

新闻评论的新闻化表现在另一方面是具有更强烈的现实针对性,进入新世纪主要体现在“时评”的大量涌现。触及现实,是新闻评论的生命力之所在,它的存在价值和社会作用取决于它与现实社会生活联系的紧密程度。

在我国近代报业史上,第一次“时评热”是1986年上海创刊的《时务报》掀起的;第二次“时评热”是20世纪40年代,以《大公报》“星期社评”为代表掀起的;当前兴起的第三次“时评热”是从1998年开始的。新闻时评为什么会中兴?其原因我认为:一是随着媒体之间新闻同源化的增多,新闻竞争已由独家新闻之争进入到独家观点或独家视角之争的态势,言论已经成为提升媒体品位,打造传媒竞争力的力点之一,一些市场化报纸如南方都市报、新京报等新兴媒体能在短期内成功,时评版的功劳不可没;二是近年来党和国家顺应时代潮流,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民主化进程,为新闻时评的中兴创造了发展条件;三是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生活领域的巨大变化,社会现象的复杂性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使人们迫切需要了解新闻背后的缘由和体制因素;迫切需要传媒去伪存真,帮助梳理与解析;迫切希望媒体有一个公众和专家参与并发言的阵地,人们渴望拥有话语的平等权,在大众传媒上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时评的“时”是时事的“时”,更是“时代”的“时”。有的新闻时评虽然没有明确的时间要求,但是新闻评论所强调和关心的是“直接的当前现实”。时评就是“因时而评”,“合时而著”的新闻评论,也就是时事短评。如针对教育部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广州日报》在《今日时评》发表了本报评论员苏宁的评论《大学生真能结得了婚吗?》1;针对高考日益成为整个社会的“大事件”,四面八方“优待”考生的事实,《人民日报》发表姜泓冰的时评《从“优待”高考到关注成长》2;针对《广东省省属国有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的出台,《人民日报》发表郝洪的时评《国企,七十二万年薪高不高》3;针对一些党政干部参加境内境外的活动,社会和国际影响恶劣,可是许多人对干部参赌的严重危害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人民日报》及时推出士心的时评《干部“沾赌”不可小视》4;不胜枚举。这些时评直面现实、关注民生,新闻性与针对性强,有力地表现了评论的“新闻化”。

二、“多元化”特色

新闻评论的多元化特色具体表现在:

1、新闻评论的话题丰富多彩,打破了多年由上而下的单一声音。现在国内话题不仅有经济建设方面的,还有经济生活、政治、文化、军事、体育、法律、医疗、保健、娱乐等等内容。尤其是贴近民众日常生活的评论如“时代热评”、“人民论坛”、“冰点时评”、“巴蜀小议”、“街谈巷议”、“都市早茶”、“今日谈”、“虚实谈”、“杨柳青”等等五花八门的专栏评论或专版评论层出不穷,而且采用群言型的开放形式,评论队伍除专业人员和学者外,注重吸引群众参与评说,各媒体把为民众鼓与乎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至于国际话题的内容也较以往丰富得多,如美国“9.11”事件,俄罗斯莫斯科人质事件、哥伦比亚飞船、伊拉克战争、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等等不一而足,涌现出许多不同意见、不同看法,以及分析研究探讨类的国际评论。

2、新闻评论指向的内容不同、对象不同、角度不同。现实生活百花齐放,千奇百怪,众多社会热点、焦点、冷点、疑点、难点常常包含于现实生活发生的各类新闻事件、现象、问题中,而这些,正是备受公众关注的。例如非典型肺炎2003年突然在我国爆发,直接威胁着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也给经济建设带来很大冲击,如何处理好抗击非典和经济建设的关系?如何在全力抗击非典的同时毫不放松经济工作?在这关键时刻,《人民日报》发表了评论员文章《一手抓防治非典一手抓经济建设》5,辨证地分析了非典对经济的影响,全面论述了两手抓的重大意义和如何坚持两手抓等重要问题。再如,近几年学术腐败相当严重,社会上权学交易几成热潮,这一现实人们忧之,于是2003年刚刚结束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第一轮评审工作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由高官落选院士想到的》6一文抓住“高官落选院士”这一新闻点,从维护社会公平的角度进行评论,引起了社会强烈反响。再如,《中国人过中国节》7从“情人节”之夜长沙街头玫瑰火爆,而元宵节红灯冷清的新闻事实为切入口,以捍卫民族的传统文化;《金杯银杯,不如百姓口碑》8以年末评比各种奖杯的新闻事实入题,旨在转变领导机关作风,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理解拥护支持参与》9则以与农民息息相关的农村税费改革入题;再如《急于动武,缺理少据》10则以伊拉克战争入题……新闻评论指向的多元化还表现在对同一事件、同一现象、同一问题上的不同评论,如《南方都市报》、《中国青年报》等从不同角度发表了对马加爵事件的言论;又如各级党报从不同角度发表对“神六”飞天成功的言论。综上述,各种各样的选题立论敢于面对众所关注的多姿多彩的话题,进行激浊扬清、释疑解惑的积极引导,既有赞美歌颂的,也有批评谴责的,既有阐释说明的,也有建议、探讨、争鸣、商榷和研究的。思想活跃,观念多元,倍受群众欢迎。新闻评论指向的多元化是时展进步的产物。

三、“平民化”特色

在《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中说:“同志们是办报的。你们的工作,就是教育群众,让群众知道自己的利益,自己的任务和党的方针政策。”并强调新闻宣传要“三贴近”;2001年1月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时也指出:“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应准确、鲜明、生动地宣传中央的精神,应及时、如实、充分地反映人民群众的意愿。”群众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答应不答应、高兴不高兴是衡量一切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新闻评论将弘扬主旋律的出发点和归宿定位在“实际、生活、群众”上,以实现主旋律宣传的平民化、大众化、多样化。我还是以《人民日报》为例。

《人民日报》评论的最大魅力就是平民化,用老百姓的话,说老百姓的事,不分老幼尊卑,大家可以平等地交流思想和看法。就拿我最近读的几篇评论说吧:《查禁“苏丹红”切莫一阵风》、《老虎与牙签鸟》、《引种大有学问》、《破坏环境者该受罚》、《“无声热线”暴露了啥》、《警惕——代表“光环”下的“黑暗”》、《好一个“馒头神”》、《有感于“市委书记公开手机号”》、《用好刘翔》,这些言论话题和素材来自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选题宽,有感而发,或赞叹、或感慨、或愤怒、或不满,针对性极强,往往从某一种现象、某一个“个例”,某一种事由入题,对其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及深的解析,揭示出某种事物的普遍价值和意义,揭示出某类现象所反映的本质问题,站在平民的立场“代民者言”,或民者参与评说。例如黑龙江五常市市委书记肖健春将手机号告知群众,对每一个电话,他都仔细听、认真答,随时处理,使天天有群众上访的市政府,现在面貌一新,一个上访的也没有了,从日接300多个告状上访电话,减少到20多个的事实,评论《有感于“市委书记公开手机号”》高度赞扬了肖健春“群众利益无小事”的公仆精神,言论旨在说明一个简单而重要的道理:“关键是要让民情民声能够有‘给个说法’的地方,反映的问题能够得到及时公正的答复。”真是一言中的,发人深省,这样的分析情理相融,理在事中,其逻辑力量和震撼力、说服力都很强。有的言论是针砭时弊,如《警惕——代表“光环”下的“黑暗”》,针砭的是时下有的人追求人民代表的种种“好处”,把代表资格变成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活动的“护身符”;《“无声热线”暴露了啥》切中的是一些政府部门公布了举报投诉电话,却无人接听的形式主义时弊;有的是于分析和论述中点出问题,如《老虎与牙签鸟》,从自然界合理的奇妙“共生现象”,抨击社会生活中制假、造假、行贿、受贿等等巧妙的“同生行为”,又如《查禁“苏丹红”切莫一阵风》,褒扬中以相关的时弊作背景,通过“扬清”而“激浊”。以上诸篇就事论理,言简意丰,文浅意深,都是百姓关心的问题,都是为百姓利益说话。体现出一股生气、正气、锐气,涌动着一种社会舆论的正面力量。

我们处在急剧变革而又竞争激烈的历史时期,新闻媒体要做好党和人民的喉舌,更好地担当起引导舆论的重任,必须对“三贴近”有新的认识和突破。现在的贴近与过去相比,难度更大,要求更高,媒体面对的是越来越成熟的公众,面对的是越来越多样、越来越咄咄逼人的媒体群,稍一懈怠,就会有失去市场,失去地位和声音的危险,新闻媒体必须关注新情况,研究新问题,开阔新思路,办好新闻评论。评论的话题不仅要有指导性,注重导向价值,同时还要注重服务价值,从思想观念、方针政策、科学知识、生活消费等体现其服务性,让群众满意、受惠,得到启发。这,有着深远的政治意义。

四、“解读”特色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开播,标志着新闻信息由“传播”时代进入“解读”时代。什么是解读?解读,就是媒体分析、说明、解释新闻的意义。即对刚刚发生或正在发生的重要新闻事件,或社会现象,或问题,或政策法规等进行针对性地解读——在评论中安排一节或几节精彩的、切中时弊、鞭辟入理的分析,并提出独到的深刻的见解。深层解读与提供观点相结合,是新世纪新闻评论突出的特点。观点深刻、公正与否,解读深入、准确与否,决定着评论的成败优劣。

全球信息化,经济一体化,由于社会的复杂多变性,使今天的人们难以单凭个人知识和经验对所发生的万事万物做出解释和判断;另一方面,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政府、企业、家庭、个人的社会决策需要上升,他们要求媒体分析信息对社会、对个人的影响,明确信息的意义,帮助群众发现信息之间的联系,透过现象揭示本质,因为对新闻信息的深入解读,给受众提供了一个多角度、多层面的观照与参考,使人们对其复杂内涵能有更深更远的理解,对其内在意义和价值能有更准确的判断,使之做出趋利避害理性的最佳选择。例如《免费西湖的启示》是针对一些文化遗产景点门票涨价后,不少景区景点也争相效仿,在门票价格“涨”声一片里,杭州却推出“免费西湖”,二十四小时免费为游客开放,此举使杭州市旅游收入大幅增涨,西湖免费开放给我们什么启示呢?该文解析道:“景区景点是一些地方的‘金饭碗’,但怎么用好这个‘金饭碗’,眼界不同,思路不同,结果也大不相同。一些地方提高景区景点门票价格,也能增加收入。但一味提高门票价格,往往会适得其反,不仅增加游客经济负担,也未必能发挥‘金饭碗’的作用。风物长宜放眼量,思路一变天地宽。杭州人正是用一种全面的、发展的、长远的眼光看待西湖这只‘金饭碗’,看到了‘免费西湖’聚‘人气’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力,靠精明的经营,带动整个杭州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在这里,我们也不是倡导旅游景点都‘免费’,而是说,杭州的‘旅游经济学’至少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实现景区景点综合效益最大化的有益思路,值得借鉴。”

评论的力量在于理性的力量,在于它的思想穿透力,理性的力量最终要靠深刻独到的观点取胜。理性倡导的是尊重客观事物的规律,是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科学精神,理性批判精神和独立精神的复苏和高扬是新世纪新闻评论的可喜变化。所谓“批判”就是发现、分析、鉴别时展中的问题。面对困惑人们层出不穷的新事物、新问题、新情况,新闻评论要不盲从,不跟风,不炒作,不虚浮,坚持思想的独立,人格和精神的独立,凭借评论自身魅力体现高度,体现深度,体现生命力,竞争社会影响力——这,应是媒介言论发展的一个方向。如《从马德卖官说“机制”建设》一文,见解十分深刻、独到。该篇从引人注目的马德卖官案入题,为什么马德一方面非常“重视”干部制度建设,一方面又大肆卖官?为什么有关制度在“一把手”面前频频失灵?甚至起到了使卖官“合法化”的反作用?言论对这一触目惊心、令人深思的问题进行了独立思考,深层解读,进一步探讨行之有效的“选人用人及监督的机制”。

信息时代的媒体竞争,不仅是新闻题材的竞争,更是在对新闻事件、新闻题材总体把握上的新闻解读之争,进入新世纪的新闻评论更追求对新近发生的一些重大的、全局性的、前沿性的新闻事件作深度解读,为公众提供“独家”观点、“独家”角度、“独家”方法。

[page_break]

五、“意见性信息”与“新闻性信息”相结合的特色

在新闻传播中,新闻评论与新闻报道是两种基本的传播手段,在引导舆论与反映舆论等方面二者各有特色,不可替代。随着新闻观念的发展变化,新闻评论和新闻报道正由各自独立呈现出相互结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把传播“意见性信息”与“新闻性信息”有机地结合。常见的形式是:

1、配合

配合就是指言论与新闻同时见报的形式。传统的新闻观点认为评论只是就新闻发议论,最重要的是表达观点,传达意见性信息。言论与新闻同步见报,说明评论已突破旧新闻观,重视新闻性信息对评论的作用与影响,重视意见性信息与新闻性信息的结合。有道是新闻评论是以新闻为前提,有了新闻方有评论,一实一虚如鸟之双翼,不可或缺。言论依托新闻报道而发表,如评论员文章、短评、按语等,以发掘新闻背后的深层价值和意义,从而强化新闻宣传的导向效应,提高新闻传播的有用性与有效性。

刊发在2005年1月24日《人民日报》一版的本报评论员文章《在改革中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就是针对北京歌舞剧院由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成功改制为多种经济成分的股份制企业,专门为同日发表的通讯《歌舞旅游结合盘活存量资源开拓演出市场(引标)让“北歌”插上腾飞翅膀(主标)》配发的评论。“北歌”在国内外文化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探索出一条发展文化产业的新路子,“北歌”是文化体制改革的亮点之一,《人民日报》抓住这个关键时机发言,旨在推动文化体制改革,把文化产业做大做强,以提高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再如,2005年4月5日《人民日报》一版的短评《沉甸甸的分量》就是配合当天的通讯《一位基层共产党员的答卷》发表的,该言论不仅为新闻报道“点睛”提神,也增强了言论本身的新闻性和可信度,强化了引导效应,延伸了报道思想。

2、融合

最常见的形式一是新闻评论中直接输入作者所见所闻的新闻性信息和事实,以此作为立论的由头和依据,缘此引发议论;二是在新闻评论中运用事理交融夹叙夹议、边述边评的手法。这种难度较大的论述方法在新闻述评等评论写作中常用。

例如发表于2005年1月20日《团结报》“今日杂谈”专栏陈鲁民的言论《金庸辞职与高校“追星”》,篇中输入了武侠小说名家金庸辞去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院长职务的新闻信息,盛赞金庸激流勇退,有自知之明,杂谈以此为由头,对国内高校热衷于“追星”、攀名人,而明星又喜欢当教授的媚俗之风进行了有力的针砭,进而联系世界上著名大学哈佛,牛津等不媚俗的风骨进行深刻的解读,把传播新闻性信息和意见性信息有机地结合,由事入理,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新闻与政论融合一体,渗透力强,有效地提高了人们的认知水平。

再看融合的第二种形式----事理交融夹叙夹议,即在叙事的基础上生发议论,又在议论中穿插叙事,使具体的事实与抽象的议论有机地结合,以体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和升华的过程。如《大科学时代呼唤大科学家》是一篇体现时代特色的佳作、力作。新形势科研工作注重强调团队化和组织化,因此有人断言,在大科学时代科学家个人的作用已经不甚重要了,该文有力地论述了大科学时代不仅未削弱科学家的个人作用,而使个人作用变得更为重要和突出。言论从“大科学时代”的高度,提出“大科学时代呼唤大科学家”的深刻观点,并列举了“人类基因组测序计划”等几个典型事例,运用夹叙夹议,边述边评的手法,在点与面的结合上开掘深度,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充分揭示和论证中心论点,深化报道思想。

六、“小型化”、“版面化”特色

传统的新闻评论以大型为重,动则几千字。八十年代后,新闻评论开始呈现出小型化的发展态势,突出表现在专栏小言论兴起,进入新世纪,新闻评论小型化、版面化趋势更强,主要表现在:

1、社论、评论员文章的小型化、版面化

社论和评论员文章作为代表报社、刊物或通讯社编辑部,就当前国内外重大事件、事变或问题表明立场观点的指导性言论,写作时当然需要一定的篇幅,传统的社论和评论员文章短则二、三千字,长则数千言,如今,报纸对社论进行革新,降低“门槛”,把社论从节庆日或重要事件的“专贡品”回归到新闻评论的初始功能,改变报刊评论唱“独角戏”、垄断话语权,“大而长”、“论而不争”的局面,打破“栏”的界限,让言论版面化、小型化,尤其是市场化报纸。就拿广东说吧,《南方日报》增设了“观点”版,《羊城晚报》增设了“时评”版,南方都市报言论占了两个版,由“社评”和“来论”组成,《南方周末》开设了“众议”和“视点”专版;就全国而言,《中国青年报》的“青年话题”,《北京青年报》的“每周评论”,《北京晚报》的“新闻快说”,《工人日报》的“新闻评论”,《检查日报》的“法制评论”周刊,《新京报》的“社论•来信”和“评论”版,《21世纪经济报道》还辟有两版的评论专版,等等。各媒体主动吸纳不同观点、不同意见,使言论版或言论栏目成为意见多元、观点丰富、思想活跃的开放论坛,评论文章以中小型为主、大中小结合,积极向“短而精”的方向发展。

2、小言论受重视

小言论又称为袖珍评论,微型评论,因其篇幅短小,取材广泛,有的放矢、事理融合、以小见大,更是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倍受读者的青睐。1980年1月2日《人民日报》开办“今日谈”小言论专栏后,全国各地新闻媒介纷纷仿效,出现了名目繁多的小言论专栏,长的五六百字,短的二三百字,具有“四两拨千斤”的神奇魔力。除新闻性小言论外,思想性或经济类的专栏小言论也日渐兴旺,如点评,随感、漫笔、琐谈、杂谈、絮谈等小言论走俏各报报端,使受众赏心悦目、美不胜收。

新闻评论向小型化、版面化发展,究其原因:由于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时间变得越来越重要,更欢迎短小精粹的言论;而小型化、版面化的言论也适应了当代社会新闻媒体自身激烈竞争的需要。如今新闻已很难“独家”获得,而“观点”可以“独家”产生——这样一来,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都要在言论上大显身手,崭露头脚,张扬个性。时代呼唤着具有直接而鲜明的指导意义的新闻评论的强化。

各种新闻评论文体小型化趋势会越来越强,这是客观发展的必然,是可喜的,不过小言论要写好亦非易事。言论小型化易犯言之无物,缺乏深度的毛病,作者须善于概括、精心提炼、舍得删改。我们强调新闻评论的小型化,并非唯“小”就好,唯“小”就高,不可因短害义。一篇评论,从选题到写作,从地位到作用,都应有自己的特点,有了特点,才有优势。

七、“形象化”特色

人们都爱看电视、电影,因为电视、电影是以视觉形象为主的艺术,展示的内容都是用画面,具体可见,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之所以成为当代中国新闻界的一个金牌专栏,一方面靠央视的公信度权威,另一方面就是靠其形象的吸引力、冲击力,常常一两个画面胜过千言万语,把难以言说的事实表现得清楚明白,为了实现有效传播,我们要把形象化引入新闻评论写作中来。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政论家胡乔木在《要加强地方报纸的评论工作》中说:“形象的思维是回忆、想象,逻辑的思维是判断、推理。艺术家靠形象的思维,科学家靠逻辑的思维。我们报纸工作人员不是艺术家,也不是科学家,不是写小说,也不是写科学论文,而是面对着广大的群众说话,写的是有关当前问题的评论,所以就要两样都有点——既要有形象的思维,又要有逻辑的思维;既要有抽象的说理,又要有具体的形象。”如果作者能在言论中寥寥几笔勾勒一两个形象,或者在篇中加“故事”,寓理于事,顺事成理,就可使评论满篇生辉,增千钧力,使受众在阅读过程中获得道理、知识、情趣等多种启迪和愉悦。

请看2003年5月2日《新民晚报》发表的评论《国旗分外红》中的两节文字:

出租车上,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上海的出租车上几乎都出现了五星红旗;鲜艳的国旗很快也在众多的私家车上出现,商店、小巴,甚至于工地……那一片特殊的红色,染遍了整座城市。

……双休日,孩子手里的气球变成了一面小小的国旗;上班族的西服上,一枚鲜红的国旗胸针格外引人注目;办公室的案头,精致的国旗与家人的照片并排而立;特殊的日子里,巨幅国旗自大厦顶端悬挂而下……形象思维通俗地说,就是把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用看得见摸得着的形象,把它生动活泼地描摹出来,使之具有可感性。上面寥寥几笔勾勒的各个红旗画面,有力地表现了非典时期全国人民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评论中形象思维用得好,可使艰深的理论通俗化,把事物复杂的关系形象化,其感染力胜过逻辑的说服力。再如《中国主权不容侵犯》,为了说明中国人民的感情不可侮,中国的主权不容侵犯,针对美方的霸道行径,连用三个比喻说理:“中国领土绝不是哪家军队随便溜达的‘后花园’,中国领海绝不是哪家舰船随便游弋的‘游泳池’,中国领空绝不是哪家军用飞机随便进出的‘空中走廊’。”一个严肃的论题竟然写得如此生动形象,其感染力胜过多少逻辑的说服力!

我曾在专著《艺术与创新》中写道:“文字新闻中的视觉形象,是当前与电视,广播新闻竞争的强有力的‘武器’。”报刊新闻评论面对广播评论、电视评论、网络评论的严峻挑战,单靠逻辑思维的说理论述是难以满足新形势的需要,难以满足群众化的需求,在新闻评论中重视形象思维,把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结合起来,在渗透力上下功夫,可大大地提高传播效果。

注释:

1《广州日报》2005年3月31日“今日时评”

2《人民日报》2005年6月9日“人民时评”

3《人民日报》2005年6月10日“人民时评”

42005年1月18日

5皮树义施明慎潘岗《人民日报》2003年5月8日

6张帆《科技日报》2003年8月29日

7李万寅《长沙晚报》2003年2月16日

8毕政《吉林日报》2002年12月31日

9杜时国李迎春《河南日报》2001年4月6日

10古平《人民日报》2003年3月11日“国际评论”

11石国本《人民日报》2005年3月31日“不吐不快”

12郭振业《人民日报》2005年3月29日“金台随感”

13耿福全《人民日报》2005年4月5日“今日谈”

14陈芳丛峰谭浩《人民日报》2005年4月6日“法制纵横”

15吴龙贵《人民日报》2005年1月18日“读者论坛”

16士心《人民日报》2005年1月17日“时代热评”

17吴兴人《人民日报》2004年6月10日“人民论坛”

18姜云宵周广路《人民日报》2005年3月29日“时代热评”

19钟文《人民日报》2005年3月31日“体坛走笔”

20江南客《人民日报》2005年4月4日“人民论坛”

22士心《人民日报》2005年3月29日“今观察”

23周文斌《光明日报》2005年6月30日“科技时评”

24《胡乔木文集》第3卷1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新闻评论论文范文篇6

关键词:新闻评论定义新闻评论特性

一、新闻评论定义新解

什么是新闻评论的特性,一直是新闻评论研究者关注的问题。自然,从来也没有统一过。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抒己见,各持己见,我以为也属正当之事。但是,了解其发展变化的过程,找出其中的差异,我以为是有好处的。

新闻评论的特性是依新闻评论的定义所产生的——

原《人民日报》副总编辑范荣康先生认为:“新闻评论是就当天或最近报道的新闻,或者虽未见诸报端但确有新闻意义的事实,所发表的具有政治倾向的,以广大读者为对象的评论文章。”⑴

1996年3月出版的《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则表述为;“新闻媒体或作者个人就新近发生的事件、当前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现象或思想倾向、公众普遍关注的问题等阐述自己观点、立场的新闻文体。”

丁法章先生在2002年出版的新版《新闻评论教程》中给出的定义是:新闻评论,是媒体编辑部或作者对最新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紧迫问题发议论、讲道理,有着鲜明针对性和引导性的一种新闻文体,是现代新闻传播工具经常采用的社论、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专栏评论和述评等的总称,属于论说文的范畴。⑵

时代是在发展的,特别是当网络媒体迅速发展之后,我们是否可对新闻评论作一番新的定义(“定义”实为不定之义,作为“表述”可能更准确):所谓新闻评论是传者借用大众传播工具或载体,对新近发生或发现的新闻事实、问题、现象直接表达自己意愿的一种有理性有思想有知识的论说形式。新闻评论在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上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或文字、或声音、或音像结合、或图文并茂,在新闻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定义是从两个方面界定的,第一,从新闻评论的内涵着眼,即新闻评论与其他新闻形式的区别、它的生产过程、它的内容要求等;第二,是从新闻评论的外延指示,即指出新闻评论在当今时代有哪些表现形式。外延是从内涵引申而来的,但是,这种引申在新的形势下又有特别需要强调的意义。所以,在此定义里,这两者是相互联系,共为一体的。

提出这样的定义是想强调以下几方面意见:

第一、如今的新闻评论大都是借助于大众传媒来实现的,这里的作者不仅仅是写家,他更是一位传播者。传者与写家是有很大区别的。作为一位现代传播者,他不可能“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坐在家里“闭门造车”,而是需要“眼观四面,耳听八方”,学习和接受广博的知识与信息,同时他还需要掌握和了解大众传播的一般规律。只有这样,他的生产产品才能做到“适销对路”。这和旧时的文人已经截然不同了。本定义中特别提到“借用大众传播工具”,这是因为,人们随时随地都可以发表意见,但这些私下议论是不能算做新闻评论的。只有那些在大众传媒上公开发表的意见(通过一定的文字、声音、音像等信息符号表现)才算得上是我们所研究的新闻评论。这是当今传媒时代的新要求。

第二、新闻评论是一种传者意愿的直接表达,或代表传媒单位,或是代表传者个人,他的所文所言,都是一种有形意见的表达:反对什么、批评什么,赞成什么、表扬什么,都是主观反映于客观的一种直接的真实的思想表白。它比消息报道更深刻,更理性,因而也更能打动人说服人。这是新闻评论的本质属性使然。

第三、新闻评论必须依赖于新近发生或发现的事实、问题或现象,它有别于小说家的创作和理论家的演绎。新近发生或发现的事实、问题和现象是第一性的,新闻评论是第二性的,后者是对前者的一种思想反映。新闻评论的写作不能同于文学艺术的创作,它不能杜撰事实,也不能夸大或缩小事实,丁是丁,卯是卯,在新闻评论依赖的事实上来不得半点虚假。同时,它也不是理论家纯粹的逻辑演绎和推理,仅仅研究和传播一种理论。新闻评论需要有理论作支撑,但是,它必须反映事实反映时代,以活生生的社会生活为依托,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和针对性。这是新闻评论有别于文学创作和理论研究的根本所在。

第四、新闻评论是一种说理的传播知识的表现形式,在现代传媒发展的形势下,它的表现形式也日趋丰富多彩、生动活泼了。新闻评论早先是从报纸上的政论文开始的,所以很多的教科书都把新闻评论称作“政论文”,它是一种文字的书面表达形式。一般来说,这种认识是不错的。但是,时生了变化,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使新闻评论走出了报纸的版面。广播里有它的声音,电视里有它的音像,网络里更是有众多的网民发议论、跟帖子,新闻评论已经成为一种传者和受众相互交流思想、传播知识、沟通有无的论说形式了。这种形式的广泛多样性变化,对从事新闻评论事业的工作者和工作部门来说,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我们应该在内容和形式、设备和技术上作相应的调整,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这是时代对新闻评论发展提出的要求。

二、什么是新闻评论的根本特性

由于对新闻评论的定义不同,因而对新闻评论的特性理解也就有不同——范荣康:“新闻评论是一种具有新闻性、政治性和群众性等显著特征的评论文章。……离开了新闻性、政治性和群众性,都不成其为新闻评论。”⑶

秦圭、胡文龙:“新闻评论的主要特点为:鲜明的政治性、强烈的新闻性、广泛的群众性和严格的科学性。”⑷

于宁、李德民:新闻评论“应该有这样四个特点,即:鲜明的党性、较强的时间性、明显的指导性、广泛的群众性。”⑸

邵华泽:“党报的新闻评论,究竟有些什么特征?……我想有这么五条。第一条是导向正确,第二条是有的放矢,第三条是讲究科学,第四条是平等待人,第五条是简短生动。”⑹

吴庚振:“新闻评论的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新闻性、政治性、群众性和指导性。”⑺丁法章在他的新著里将新闻评论的特性归纳为三点,即论题的新闻性,论理的思想性和论说的公众性⑻。

看看上面关于新闻评论特性的种种说法,我们可以发现,因受着时代的影响,因受着自身工作媒体的限制,因各自不同的看法和认识,产生差异是很自然的事。所谓新闻评论的特性,实际上就是要找出它与其他新闻形式的本质属性上的区别或需要特别强调的地方。这种特性要从新闻评论一般的广泛的表现形式来讲,而不能只讲刊登在党委机关报上的社论或评论员文章的特性;这种特性要从新闻评论论题的广泛性来讲,而不能只举带有强烈政治色彩的评论员文章。已经出版的许多新闻评论的著作,从严格的意义上说,它们更应该取名为“党报社论、评论学”,因为,它们主要是针对党报的评论而论述的,对于其他媒体,特别是大众评论谈及较少。而本文要强调的却是十分广泛的新闻评论,它既包括党报的社论也包括其他媒体的评论,既包括代表媒体的评论,也包括大众参与的个体评论。于是,新闻评论的特性也由此产生。

在这些特性中,我以为有两点是不能作为新闻评论的一般特性的,一是政治性,一是指导性。

关于政治性。把政治性作为新闻评论的特性,是一种时代的产物,是“以阶级斗争为纲”时代的产物。现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仍然提新闻评论的政治性,我以为是不妥当的;把政治性作为新闻评论的特性,是将新闻评论狭隘理解的表现。现在的评论不仅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且,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步入世界大家庭的行列,民众的议题涉及越来越广泛,除了政治、经济外,还有更多的文化、教育、学习、生活等议题需要评论。在这些评论文章里是很少或完全没有政治性的;把政治性作为新闻评论的特性,是将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要求与刊播评论混为一谈。新闻工作者要讲政治,但并非新闻工作者所做的一切都要打上政治的烙印。这也是与我们的时代所不符的。

关于指导性。新闻评论的指导性,是长期以来我们新闻报道中“一面宣传”的结果。好像报纸上刊登的文章特别是评论文章,都是党的声音,都是上级的批示,都是完全正确的,它是指导人们行动的“灯塔和旗帜”,受众是丝毫不能有半点怀疑和迟钝的。这种将受众作为“靶子”的传播方式是与我们的时代格格不入的。在我们的报道中,不仅需要有“一面宣传”的文章,同时也要有“两面宣传”甚至是“多面宣传”的报道。随着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信息的多元化,受众自主意识的增强,我们的媒体提供受众选择多样信息的可能性将会越来越多。在我们的媒体上,有很多评论,不仅没有指导性,而且也没有多少引导性。它只是一种意见、一种观点、一种想法而已,它不需要任何人去遵守它遵循它,按它的旨意去思考去行动。在很多情况下,它只为受众提供一种谈资,一种想问题的思路,仅此而已。此时此刻,再提新闻评论的“指导性”是没有道理的。

当然,对于党报和主流媒体的社论和评论员文章来说,还是要强调政治性和指导的,这也是不容不得置疑的。这是另外一个范畴的问题。

综上所述,从新闻评论涉及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生活、国内、国外等广泛内容上看,从新闻评论传播的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的多种形式上看,我以为,新闻评论的特性大致有以下几点,这就是新闻评论依赖事实的新闻性,新闻评论传播的时效性,新闻评论论说的理论性,新闻评论内涵的思想性,新闻评论传播知识的有益性。

(一)新闻评论依赖事实的新闻性

新闻评论,顾名思义就是评论文章中所涉及的事实具有新闻性,这也是区别文学创作和理论研究的根本属性。

2003年,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型肺炎疫情袭击着中国的大部分地区。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各个地方,各个部门,上下一心,众志成城,最终取得抗击非典战斗的胜利。但是,在抗击的过程中,却有以借口抗击非典而耽误了日常工作的现象发生。为此,新华社记者写了《不要借口非典误了日常工作》的“新华时评”文章。评论所依赖的事实是:记者近日到河北省一家机关办事,没想到,偌大机关大门紧闭,传达室竟铁锁把门、空无一人,只有两名武警和一名干部模样的人戴着口罩守在门口。因为要找的人不在,记者要求进办公室送份材料,对方以“非典时期、严禁外人进入”为由予以拒绝。记者问是否可以将材料暂时放在保安值班室,那名干部模样的人一脸冷漠地拒绝:“我们没这个责任和义务。现在单位都几乎不上班了,等你联系好了人改天再来吧。”无论记者怎样请求都被拒之门外。

针对这样有普遍意义的事实,评论员文章指出:“非典时期事难办,眼下已成了许多到政府机关办事人的共同感受。”“防非典是至关重要,但防非典不能变成机关唯一的事,中央现在一再提倡‘两手抓’,咱们政府机关怎么能抓了非典,忘了生产呢?”据记者了解,虽说眼下全民防非典,但在一些机关,真正抓非典具体工作的领导干部微乎其微,机关大多数工作人员既不上街查岗、打药,又不入街区宣传,仍然呆在办公室,表面谨慎防非典,内心却逍遥自在起来。份内的、该干的事可干可不干,还一边打着防非典的旗号推诿责任,将前来办事的人拒之门外。时评文章指出:“到底谁在防非典?是不是‘衙门作风’在作怪?”(据新华社石家庄2003年5月13日电)

这个评论所依赖的事实是在非典期间发生的,没有非典,就不可能有这样的事实,没有这样有代表性事实发生,就不可能有这样的评论文章。先有事实,后有评论,这是新闻评论的根本属性所决定的。

新闻评论所选用的事实还需要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只有这样才有针对性,才有说服力。本篇评论中所举事例可能是河北省某一个部门机关的所见所闻,是“这一个”。但是,在抗击非典期间,像评论中所列举的“这一个”现象在其他地方和部门也同样存在着。正因为如此,作者才撰写这篇评论,新华社才向全国播发这篇评论。选择有典型意义的新闻事实作评论,是写好一篇评论文章不可少的基本前提。

新闻评论依赖的事实主要有以下几类:新近产生的事物、新近消亡的事物、新近发现的事物、新近变动的事物、新的经验和新的问题等。

不论是新近发生的事实还是新近发现的事实,我们在确定选题时都要从读者市场的需求来判断。一般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可予考虑:①受到这一事件影响的人数。不论是自然事件不还是社会事件,都会或多或少地影响一部分人或大多数人。那么,我们在选择评论的事件时,涉及的人越多,越是评论者首先考虑的选题。如火灾、水灾在一个城市来说,都会涉及不少人,选择这样的话题做文章,就会受到读者的欢迎。②关心这一事件的人数。有些事件影响的人数可能并不多,但由于事件的恶劣或特殊,人们关心的很多,这样的事件也应予以考虑。如恶性车祸事故,如多胞胎平安降临人间等。③和大众利害关系的密切程度。生死存亡是这种关系的最高表现,其他涉及人们生活、享受和发展的事件也是人们普遍关心的。如环境污染问题,售假打假问题,吸毒贩毒问题、社会治安问题等。这些问题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利益关系密切,是评论的好选题。④促进社会进步的作用。新闻评论作为一种社会舆论它总要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这种作用越大,它价值就越大,这种评论就越有意义。对于那些预示的一种社会方向,代表着一种时代进步趋势的事物,新闻评论应予关注。⑤最后,在决定某一事实是否予以评论时,还必须考虑它的宣传效果。这是我们的新闻传媒性质所决定的。

这里讲的大都是新闻工作的一般规律,凡是新闻人都不能例外,做新闻评论也该遵守这一法则。

(二)新闻评论传播的时效性

所谓新闻评论传播的时效性,包含以下两方面意思:

一是新闻事实与新闻评论写作之间的时间最短,也就是说,当新闻事实出现后,写作者要在最短的时间里完成评论写作。大千世界,社会现象纷纭复杂,变幻多端,其中有很多事件、现象和问题是可以和需要评论的。但是,只有那些最近发生或发现的事实才是新闻评论需要写作的对象。只要是条件允许,新闻评论都要追求这种最快的新闻事实。

二是新闻评论写作与传播之间的距离最短,也就是说,作者写出的作品能够在最快的时间里传播出去。随着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现在不少的著作都能在十天或一周内抢印出来成为畅销书。新闻传媒更需要在时效性上大做文章,如不少的报纸都开辟了“新闻热线”等直接与读者联系的栏目,尽快将新闻出去;广播、电视更是开辟了现场直播等节目,将正在发生的事实告知大众。中央电视台于2003年5月开播新闻频道,有不少评论就是在新闻事实发生后及时予以评说的。

2001年7月13日,是中国人民等待申请举办2008年奥运会结果的日子。由于有了上一次申办失败的经历,对于中国人民来说心情是十分复杂的。为此人民日报当天发表评论:《今晚,让我们静静地等候》。文章说:“今晚十点,一个世界瞩目的时刻。在投向莫斯科的全球数十亿双眼睛中,五分之一是黄皮肤、黑头发的中华儿女。与1993年申奥相同的是,我们期待着成功。不同的是,不管是作为申办城市北京的千万市民,还是神州大地所有支持关心申奥的中国公民,都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冷静、坦然和从容。人们按部就班地上班、上课,马路上依然车畅人行,池中的莲花依然在悄悄开放。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虽然大家谈论很多,气氛热烈,但情绪平静,言语自然。”

作者在阐述中国人的平静出于一种自信心后,接着说明了它的成熟:“我们已不再把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简单地同一场大型体育赛事相连。即使我们暂时不主办奥运会,中国一样可以取得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一样可以实现现代化,一样可以提高民族的总体素质。我们仍然有其他更多的机会来向世界证明自己的发展和进步。我们经济建设蒸蒸日上,综合国力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正向着更加富裕的小康社会迈进。北京此次将申奥同为市民办实事、改善城市设施结合起来,也是一种务实的表现。不论今晚的投票结果如何,北京都会把更加成熟的形象展现在世界面前。”(2001年7月13日《人民日报》)

7月13日是一个令国人上下关注的日子,尽管是平静,但也少不了几分紧张和激动。正是在这样的时刻发表这样的评论,与新闻事件联系更紧,与人们的心连得更紧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新闻评论的时效性,既要写得快,更要发得快,当然适时是很重要的。2004年8月,第28届奥运会在希腊雅典举行,除了消息报道是现场直播外,有许多评论也是即时发表的。正是这些即时报道和现场评论,才吸引着那么多的体育爱好者不惜熬夜也要坚守在电视机前。

(三)新闻评论论说的理论性

新闻评论常被人们称为新闻传媒的灵魂和旗帜,足以说明它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特别是在目前改革开放的形势下,媒体通过有效的新闻评论,阐述党的方针、政策,帮助人们把分散的、个别人的议论,化为系统的、集中的、科学的意见;把人们创造的改革形式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去认识、执行和推广,从而形成一种能联系和调动全体人民奋发向上的社会舆论,为人们的改革实践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动员群众,团结群众,扫清一切阻碍人们前进的思路障碍,提高人们对改革的心理承受力和投向改革的自觉性、积极性,将改革顺利地推向前进。

我们说新闻评论的重要,并不完全是因为它代表传媒的立场和态度。不可否认,这些文章中一部分是代表传媒,甚至是国家、地区、部门的立场和态度的,但是,也不可否论有不少文章只是作者个人的意见(当然是得到传媒认可的)。新闻评论文章重要,其根本原因在于它是根据现实中反映的问题,运用一定的理论知识,采取论理、分析的方法来反映作者的有形意见(即通过对事实的分析、说明、论证。揭示事物的本质,解决现实所提出的问题,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观点,提出希望、意见和要求),达到明辨是非,释疑解惑,相互交流,为读者服务之目的。而消息报道,则是依靠事实,运用感性、叙述的方法,来反映作者的无形意见(即思想观点包含在事实的叙述之中)。相比之下,新闻评论文章的理论性和深刻性要强于一般的消息报道。

新闻评论告知大众的不是改造社会的具体方法,而是一种理念,一种思维,一种思想,一种观念。比如,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们还在探索之中;面对的亚洲金融危机,以前没有碰到过;如何有效地扩大内需,也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怎样解决这些问题,教科书上找不到答案,其他国家也无现成的经验可资借鉴。解决这些问题,只能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发扬创新精神,结合中国的实际,结合本地的实际努力探索。在探索中创新,在创新中探索,在这个不断努力的运动之中成熟起来,成长起来。

新闻评论为人们提供鉴别是非、善恶、美丑的思想准则,激发人们追求高尚的理想和情操,既影响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行为和整个社会的风尚,又会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提高整个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它可以使人的精神充实,视野开阔,情操净化,进入新的境界。新闻评论主要靠理性的力量、真理的力量。一种理论要能说服人,必须讲出道理,使人信服,它不像法制和行政命令,强迫人们接受。为了说服人,就要使理论符合实际,理论自身更加科学、更加完善。

新闻评论具有其他新闻体裁没有的优势。它着重从思想、政治、伦理的角度分析新闻事件和社会现象,又以说理为主要手段,兼有逻辑的力量和严密的论证,在以确凿事实为论据的基础上,直接得出或引出明确的结论,从而达到明辨是非的目的。

新闻评论论说的理论性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它的论说要有科学性,即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在论述时遵守论说的一般规律;二是它的论说要有理论根据,而这种理论也是经过历史的检验,是科学的。对此,范荣康先生深有体会:“努力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各种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从中得出必要的结论,而决不允许对所要评论的问题作主观、唯心、随心所欲的分析。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党报的性质所决定的。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要求我们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问题、解答问题。这样的分析,才是科学的分析。这样的解答,才是有力的解答。”⑼新闻论说的理论,不仅包括革命导师、经典著作里的科学理论,同时也包括经过人类社会的实践检验被认为是正确的自然科学理论、社会科学理论和人类思维科学理论。新闻评论论说的理论性,不仅对是对党报新闻评论的要求,对其他的新闻评论也该有这样的要求。

(四)新闻评论内涵的思想性

我们常说新闻评论是媒介的灵魂。所谓灵魂就是思想意识,在一篇文章、一块版面、一个媒体中起主导地位、起决定作用的东西。一篇新闻评论哪怕它的新闻性再强,它的时效性很快,也很有文采,但是,空洞无物,没有思想或思想观念错误,干瘪无味,也是没有益处甚至是有害的。干新闻工作的,时常想抓一些有深度的报道,什么叫有深度,说白了就是有思想,有见地,能够一语中的,能够技高一筹。在新闻评论中就是要敢说别人不敢说的话,会说别人不会说的话,善于说别人说不好的话。评论的力量不在于它在版面上的位置和字号的大小,而在于它字里行间所渗透出的思想性和这种思想的深刻性。

2004年2月2日,《南京日报》发表了该报资深评论员刘根生写的一篇评论《由上海今年不提新口号想到的》。文章由新华社发表的消息谈起。消息的内容是:上海主要领导表示,今年上海不提新口号。所有工作重点就是结合上海实际,贯彻落实好十六大精神和中央一系列重要精神及部署。

评论指出:“一个国家也好,一个地方也好,在发展中通常要制定短期、中期、长期规划和目标,即发展蓝图。绘制发展蓝图是基础,实施蓝图是关键。要把发展蓝图变成发展现实,最需要凝聚力量,按照发展蓝图,‘一以贯之’去干。上海今年不提新口号,无非是为了集中精力在落实大政方针上下功夫,把‘一张蓝图绘到底’。上海把2004年定为‘落实之年’,原因也就在此。”

文章在论述中阐明了这样一种观点,天天有新精神,就证明我们不成熟,我们的经济建设没走上正轨。经济建设有其固有的规律,新精神多了就说明那个地方没有按客观规律办事。越是大政方针成熟,经济建设走上良性发展轨道,越是不会动不动就提新口号。

“口号,是文字简短、具有鼓动性的标语。好的口号,往往凝结着人们共同发展目标和愿望,易于记忆和传诵,能振奋人心,鼓舞斗志。问题是在现实中,有些地方提口号实在过多过滥,几乎开一次会就要诞生几条新口号,根本不管能不能做到;一事当前,不是先考虑怎样把它干好,而是先挖空心思推出一个惊世骇俗的口号。好像口号越响越多越新,干劲越大、气魄越大、行动越快、跟得越紧、越有创造性。调子过高过虚,纲领脱离实际,所以许多工作都是‘落实难’。”

评论接头指出滥提新口号带来的消极后果:一是变化频繁,随意性强,基层无所适从,难以应付。二是"一个将军一个令",决策失去了稳定性,很难把"一张蓝图绘到底"。三是失信于民。口号变动频繁,花样翻新过滥,也让老百姓觉得领导说话没个准头,最后也就渐渐失去了跟着干的劲头。

评论最后从上海今年不提新口号与中央“求真务实”的要求联系起来论述——

“今天一个新口号,明天一个新口号,恰恰是不"真"不"实",而是在出虚招、求表面热闹。这是浮躁,是形式主义。我们提倡创新,但创新绝不等于是不断提新口号。原则性和创造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讲原则性,就是要在科学理论指导下,"一以贯之"地去落实大政方针,实现既定目标;讲创造性,就是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断解放思想,研究和解决新问题。讲两者统一,就是要在坚持基本路线、坚持正确方向前提下求创新,通过不断创新更好实现发展目标。邓小平同志说过:一个领导者没有主意不行,主意太多也不行。‘如果考虑没有成熟,不断有新的主意出来,往往会天下大乱。政治家主意太多是要坏事的’。这段话饱含哲理,今天依然有很强针对性,我们当切记。”

评论发表后受到广泛的好评。南京市委书记批示,认为此文写得好,有针对性,有思想性,可供广大干部参考。他还指出,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文不在长,有魂则行。这个魂就是以真理感召群众的力量。好的时评起的作用,比开一次会议还重要,希望多发表这样的好评论。

这篇评论没有列出改革发展的具体措施,但是,却从上海没有提新口号的报道中揭示了普遍存在的思想认识问题,不仅对南京,对全国都是有积极意义的。这就是评论的力量,这就是评论中内涵思想的力量。

(五)新闻评论传播知识的有益性

新闻评论以理论以思想凸现它的特性,这是它有别于消息和通讯报道的根本所在。与此同时,在当今信息传播迅猛发展的时代,新闻传播还有责任和义务在自己的工作中传播知识、传播有益的知识。这是时代对新闻评论提出的新要求。

植树造林是中国每年大地回春后的一项“保留节目”。如何把这件事做好,常是新闻评论中的话题。有篇评论在阐述植树造林重要性时,除了讲述道理外,还讲了一个有关“左公柳”的故事:在西北的旷野上行车,有时猛然发现地平线上突兀出那么一大片杨柳,排成一溜,参差错落,昂首挺立,给戈壁沙漠增添一片浓浓的绿荫。这,就是“左公柳”。清朝左宗棠督办新疆军务,指挥大军赴新疆作战时,在东起潼关,西到新疆,沿途数千里路上,他让土兵们遍植杨柳。至今,在平凉、阿克苏等地,还能看到几个人合抱的柳树。人们为铭记左公光复疆土,屯垦戍边的功绩,便将这些左公手植,更多的是左公部属所植的杨柳称为“左公柳”,并有诗赞曰:“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红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接着,作者又介绍了这样一个知识:“有一位科学家曾经用多种公式对古树的价值作过研究,得出的结论是,一棵生长五十年的老树,一年对人类的贡献相当于十几万美元的价值,其中包括产生的氧气、防止大气污染、防止土壤侵蚀、增加肥力、涵养水分等等。”(2002年3月25日《人民日报》)植树造林,保护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这是利国利民的大事,也是每个公民应尽的社会义务。作者用“左公柳”和科学家作出的结论,给人们以深刻的启迪

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骤增的时代,各种信息、知识扑面而来。这是一种机遇同时也是一种挑战。新闻传媒有责任有义务将一些现代的或过去的,自然的或社会的,人类的或思维的知识信息有选择地传播给大众。特别是在新闻评论中,我们常说“事实胜于雄辩”,这些事实有很多就属于知识的范畴。上面的这篇评论,用了一个过去的故事,一个可能被人们遗忘的故事或一个对很多人来说不曾听过的故事,说明了植树造林的重要性;同时又举了一个现代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说明植树造林的好处。这些知识都是正面的,也是有有益的。

在目前知识骤增的时代,新闻评论在选用知识实例时,一定要慎重,不可将那些已被实践检验是错误的东西误传给大家,也不要将道听途说未经认可的东西论说给大家。知识的力量是巨大的,巨大的力量是有方向的。新闻评论一定要选择那些有益于大众,有益于社会,有益于长远的知识作为自己的论据,精心选择,有效使用,同时加强自身的知识修养。这是时代对新闻评论的新要求。

注释:

⑴⑶⑼范荣康:《新闻评论学》,人民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第5页,第96页。

⑵⑻丁法章:《新闻评论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5页,第28页。

⑷秦圭、胡文龙:《新闻评论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8-15页。

⑸于宁、李德民:《怎样写新闻评论》,中国新闻出版社,1988年版,第10-20页。

新闻评论论文范文篇7

【关键词】新闻事实;时效性;思想性;论理性;大众性

究竟什么是新闻评论?新闻评论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对它的认识直接关乎新闻评论的发展,但是,学界对此问题仍然停留在80年代中期的认识水平上,未能根据新闻评论实践的要求进行更为科学的概括,以致形成了对新闻评论实践的阻碍。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新闻评论的特点进行重新审视。

中国大陆对新闻评论的特点进行认真探讨,是从80年代中期开始的。笔者所能查到的最早的概括,出现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范荣康先生登载于《新闻战线》1984年第3期的《新闻评论的一般特征》一文中。在此文中,范先生这样界定:“新闻评论是就当天或者最近报道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事情和问题,所发表的政治性的,面向广大读者群众的评论。”后来,在其专著《新闻评论学》中,范先生进一步明确界定:“新闻评论是一种具有新闻性、政治性和群众性等显著特征的评论文章。”“新闻评论是就当天或最近报道的新闻,或者虽未见诸报端但确有新闻意义的事实,所发表的具有政治倾向的,以广大读者为对象的评论文章,离开了新闻性、政治性和群众性,都不成其为新闻评论。”①

后来,范先生概括的“三性”成为一种比较公认的经典认识。

在丁法章先生主编的教材中,曾提到“指导性”,不过没有专门列出来作为新闻评论的特点:新闻评论“是就当前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实和重大问题发议论、讲道理,有着鲜明针对性和指导性的一种政论文体,是所有新闻传播工具的各种形式评论的总称,属于论说文的范畴”。②后来,吴庚辰先生在其2001年出版的《新闻评论学通论》一书中,在原有的“三性”的基础上,又加上了“指导性”,成为“四性”。③

随着广播电视新闻评论的崛起,新闻评论研究的重点转向广播电视新闻评论。于是,对新闻评论特性的认识不再为人们所关注,所以,后来出版的一些广播电视新闻评论著作中,大都沿用“三性”来概括新闻评论的特性。

“三性”是80年代人们对于当时的新闻评论实践的总结,应该说,这一概括,对于新闻评论学科的建设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我国大陆的新闻评论学正是在80年代中期建立并迅速发展起来的。但是,80年代至今,是我国经济文化发展最快的时期,新闻实践迅速发展,新闻改革不断深入,人们的新闻观念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看起来,“三性”的局限性已经充分暴露出来。

我们先来考察一下“新闻性”。从上举定义来看,论者们所讲的新闻性实际上就是指新闻评论的对象是新闻事实。不过,因为它的对象是新闻事实,就说它具有新闻性,这是不恰当的。我们从来没听人讲过体育评论具有体育性,经济评论具有经济性,文学评论具有文学性。

我们说新闻性时,一般指的是新闻本身的特性。新闻性起码包括了真实性、新鲜性、客观性、时效性等特性。在新闻评论中,我们当然要求新闻评论的对象——新闻事实要真实。但是,这里要明确的责任是,事实的真实与否是新闻报道的问题,而不是新闻评论的问题。我们也要求新闻要具有新鲜性,要求事件必须是新近发生的,或者虽不是新近发生,但别人从未报道过。但新鲜性仍然是新闻报道者的问题。例如,一个记者报道了一则真实性不足、新鲜性不够的事件,而评论者迅速给这则报道加了个评论,此时我们只能说问题出在记者身上,不能说出在评论者身上。

不管报道是真是假,它都与评论者无涉。评论者只对自己的观点和论证过程负责,不对新闻的真实性负责。核实新闻的真实性,是记者的任务,抓取新鲜的事件也是记者的任务。评论者没有时间、没有责任、也没有办法去对新闻再进一步核实。他将视报道出来的新闻为已经证明是真实的新闻。当然,如果一则新闻并未见诸报道,是评论者将它加以陈述,然后做出评论,此时,核实新闻真实性的责任当然在评论者。但是,这是评论者作为一个记者的责任,或者说,是他所兼的记者的身份的要求,而不是作为评论者身份的要求。我们在谈论评论者时,当然不能把这一责任交给他。

如果硬要说新闻评论具有真实性,那么,这种真实性只是评论者意见的真实性,即评论者说的是自己内心所想的,而不是心中一套,文章中一套,说些违心话。但这样的真实性其实说的是真诚性,与新闻的真实性根本不相干。

至于说客观性,若要加到新闻评论头上,那就更荒唐了。新闻评论发表的就是主观的意见,如果要客观化,就没有新闻评论了。

只有时效性是报道者要注意,评论者也要注意的问题。但是,这里所说的时效性与新闻报道的时效性是不同的。新闻报道的时效性指的是记者要把新闻及时地加以报道,而新闻评论的时效性指的却是新闻报道与新闻评论之间的时差要校二者的时差越小,新闻评论的时效性越强。如果记者报道得很真实,很新鲜及时,但评论却很长一段时间才搞出来,那么问题就在评论者身上。一篇新闻评论,如果不注重时效性,发表出来已成为对旧闻的评论,就起不到它应有的作用,失去了新闻评论的意义。事实上,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新闻评论与新闻报道之间的时差已经变得越来越小,甚至在电视新闻评论中,往往是一边报道,一边评论,许多时候,评论的“及时性”变成了“即时性”,同步评论在新闻评论中所占有的百分比越来越大。

即便是新闻评论与新闻报道之间的时差问题,也不仅仅是评论者的问题,时差的大小与媒介的特性、与编辑的过程都紧相关联。比如,互联网上的新闻评论时效性就要强得多,因为互联网具有即时互动性。再如,一篇新闻评论投到报社后,可能因为编辑的疏忽、送审过程的漫长等原因而使其时效性弱化。

新闻评论的特点要求作者创作要快,媒体处理要快,否则就成了明日黄花。

总之,新闻评论讲求时效性,而这里的时效性又不是新闻性中的时效性。所以,说新闻评论具有新闻性是不能成立的。

至于政治性,它无疑是构成新闻评论的重要因素之一。原因很简单,新闻评论作为意识形态中的特殊部分,它带有强烈的政治倾向性,代表着一定阶级、阶层或民族、集团的利益。新闻评论工作者时时刻刻要讲政治,要注意自己的新闻评论对社会可能产生的正负面影响,要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注意维护人民的利益,正确地去引导大众的舆论。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新闻评论就是政治性评论,仅仅是就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或当前具体的政治活动作出评论;而是只要是有价值的新闻事实都可以做出评论。新闻评论也不一定是从政治角度所做的评论,不管从什么角度,只要它是对新闻事实的评判,它就构成新闻评论。党报和市级以上电台、电视台作为党的喉舌,作为各级党组织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要宣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解释政府的法律法令,积极反映群众的政治要求,政治性要更强一些。但即使是作为党和政府喉舌的舆论工具,也会发表一些政治性较弱,甚至看不出有政治性的新闻评论。比如第三届全国优秀广播评论《致富路上说养猪》:

农民朋友!今年上半年,咱县生猪存栏数比头年下降不少。原因是一些农民觉得眼下来钱的道有的是,养猪是零钱凑整钱,没帐算。说起来,这话也不是一点道理没有。大凡出手一头猪,总得个一年半载的功夫,少说也得用四、五百斤苞米,确实是零钱凑整钱。可话又说回来,零钱也是不能小看的,零钱能堆金山。这个理儿过去咱都经着过,不少人不就是靠养猪的零钱凑成的整钱娶了媳妇,渡过难关了吗?今天,咱们走上了致富路,也有养猪的一份功劳……

像这样的优秀评论,政治性在哪里?当然,从更宽泛的意义上,我们可以推论说农民听了评论后多养猪,市场猪肉供应就不会紧张,便于维护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同志说,搞好经济建设,就是当前最大的政治。不过,这已超出了狭义的政治性评论的含义。现今出现的一些专业性媒体、商业娱乐性媒体中,更是大量地出现了非政治性评论。当然,商业娱乐性媒体、专业性媒体中的新闻评论工作者也要讲政治,也要注意政策界限,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在党纪国法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规范内发言。他们也要积极地为推进社会进步、国家安定作出贡献,但要每篇新闻评论都带上明显的政治性却有点苛求。事实上,有一部分新闻评论属于政论,还有一部分则不属于政论。同样,有的政论属于新闻评论,有的政论则不属于新闻评论,新闻评论和政论属于有交叉的两个概念,在定义中强调政治性特点很容易让人把新闻评论与政论混同。

事实上,现代的新闻评论已经开始把目光投向了现实生活的各个领域,如财经走势、证券风潮、影视动态、体坛风云、家教天地、追星族、婚外恋、保健经等等,有什么样的新闻焦点,就有与之相随的新闻评论,几乎无所不评,无所不论。

之所以有人会把“政论文体”作为新闻评论的属概念,这既与我国的新闻评论文体沿革有关系,也与社会形势不可分离。就文体沿革说,我们国家有着悠久的政论传统,先秦诸子的著作中,有不少政论名篇,后来历朝历代,人们都把文章作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诸如李斯的《谏逐客书》、贾谊的《过秦论》、柳宗元的《封建论》、苏洵的《六国论》等,都成为后人文章的规范。在中国报刊发展最为重要的一个阶段——19世纪末时,宣传变法维新又成为报纸的一个重要任务,以至于在那个时展起来的报刊政论又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政论传统。新中国成立后,我们一度又在强调阶级斗争,新闻评论成了阶级斗争的工具。在这样的氛围中,人们很少想到新闻评论与政论的区别。

群众性是新闻评论的大众传播特性决定的。新闻评论之所以要把它作为一个特点提出,不仅仅是因为相对于新闻来说,评论是讲道理、发议论,如果不注意群众性,就会使人们看不懂,不愿看,不愿参与;它还包括了新闻评论的内容与群众的相关性、群众对于新闻评论的介入性等方面。

把“指导性”作为新闻评论的一个特点也不适合今天的情况。它带有时代印记,是在传统的新闻评论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过去,人们看社论,要把它当作党中央精神的传达,用以指导工作。那时的新闻评论都是指导性,但如今的新闻评论已经逐渐跳出了传统的樊篱,人们已经基本上达成一种共识,即新闻评论最终要靠从思想上说服读者而发挥作用,评论是说服人的艺术。即使是最重要的新闻评论,包括党的机关报代表同级党委发言的社论,也是新闻评论,不能同党和政府的决议、文件等同起来。如今,还出现了许多个人专栏评论、群众评论,这些都难以说是指导性评论,更多是属于引导性评论。它们并不以权威身份发言,而是靠其评论的见地而建立起权威。“指导性”的背后隐藏着一个对接受者指手划脚的人,一个高踞于群众之上发号施令的人。如今,观念大解放,面对同一个新闻事实,人们会发表各自的观点,群众是在对这些观点的权衡中实现自己的认同的,或者说,真理是在观点的碰撞中显示自身的力量的。

我认为,新闻评论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1.以新闻事实为依托

新闻评论是对于新闻事实的评论,失去新闻事实,新闻评论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前提,不以新闻事实为依托的评论就变成了非新闻评论。有的学者认为,新闻评论不一定是对新闻事实的评论,它还可能是对重大问题发言(如前举丁法章先生的定义),这种观点其实是把新闻评论的对象与新闻评论的选题弄混了。对新闻事实的评论不能就事论事,而要从中发现普遍存在的“问题”,并就这一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所以,“问题”是从新闻事实中发现的选题。有些评论确实是针对着重大问题,但它没有新闻事实作依托,不能算作新闻评论。比如梁启超先生,他的文章大都是针对一些重大的问题,有的甚至是针对一个国家兴亡存废的大问题而发,并且多是发表在报刊这种大众传媒上的,但他的着眼点不在新闻事实,而是要利用报刊去呼吁维新变法。所以,严格说来,他的大多数文章是政论,却不是新闻评论。比如《中国积弱溯源论》,《论进步》,看题目就不是新闻评论,因为前者的主旨是谈中国是怎么逐渐走向贫弱的,后者则是谈社会发展的。梁启超先生在中国报刊史上有着重要地位,但这并不是因为他的文章都是典范的新闻评论,而是因为他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思想精英,是“时务文体”(报章文体)的开创者。面对的是不是新闻事实,这是新闻评论不同于其他评论的鲜明特点。

当然,新闻评论以新闻事实为依托,并不是说在新闻评论中一定要出现新闻事实。正如我们平时说话时经常省略掉一些彼此都知晓的前提一样,新闻事实在评论中经常被省略。例如《光明日报》2002年3月20日署名黎广铭的评论《“”杀人害命天理不容》:

今年2月3日晚发生的辽宁朝阳“”痴迷者董立杀妻害女惨剧再次表明,“”邪教所标榜的所谓“真、善、忍”是彻头彻尾的骗人的幌子,它对生命的虐杀,对家庭的危害,对社会的犯罪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血淋淋的事实一再警示世人:邪教不除,民无宁日;杀人害命,天理不容。

因为人们已经从媒体中了解了那个痴迷者用镐头杀妻害女的新闻事实,所以,这则评论就没有交代事件过程,而是一开头就直接说那个事件再次表明了什么。显然,评论依托的是那个事件,是对那个事件的评论,尽管这里省略了对新闻事实的叙述,但谁也不会不清楚的。

2.时效性

由于新闻评论是针对新闻事实的评论,所以,它就带上了时效性特点,因为若不对新闻及时加以评论,时过境迁,就变成了旧闻评论。旧报馆有句话,叫做“看完大样写社论”。每天的新闻排好版之后,留下一块版面空在那儿,主笔的人看看新闻大样,觉得哪一条新闻的价值更大,更值得议论,便大笔一挥,写上几百字、千把字的社论。老一辈的革命家和政论家都十分重视评论的时效,他们所写的许多新闻评论都是在紧迫的情况下赶出来的,及时配合了形势,发挥了新闻评论的战斗性。现在,我们的许多媒体常常是发了一篇新闻之后,在后面直接配上一篇评论。就是某一媒体对于别的媒体所发的新闻的评论也是快速跟进。比如,中新社2002年2月27日发表了一则题为《教育腐败甚于司法腐败,沈阳人最不满教育行风》的报道:由沈阳市民参与投票的全市行风评议活动爆出大冷门,教育系统在被评议的30个重点部门中,群众满意度排名倒数第一。第二天,《工人日报》就发表社评《教育行风“最差”令人难过》。

随着新闻媒体的进步,交通、通讯器材的不断改进,新闻评论的时效性越来越强,即时性新闻评论得到了大发展。在广播电视中,已经有一些主持人能够做到现场采访、现场评论,启发听众(观众)对新闻事实背后所反映出的问题、迹象进行深入思考。这种即时性的深度报道得到群众的一致好评。

3.思想性

新闻评论属于意识形态领域,是评论者对新闻事实发表的看法、观点,它必须亮明评论者的立尝态度,旗帜鲜明地肯定什么、否定什么,而不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评论者不是单纯的新闻记录者,不能满足于对新闻事实的准确记录,不能浮在事件的表层,而要透过新闻现象,洞察现象背后本质的东西。

例如2001年8月24日《中国青年报》所刊署名宋庆光的评论《为啥一升官就长学问》。文章在叙述了新闻事件后,一针见血地指出:

中国目前还存在着较严重的官本位现象,这就是“一升官就长学问”的根源所在。官就像从前黄金那样的硬通货,几乎在流通领域里畅行无阻。黄金可以兑换成各种有价证券,官也有类似的属性。只要有了官,不但可以兑换成像银子、房子、车子等实惠,也可以兑换成专家、教授等名誉和头衔。而且官比从前的黄金还要“硬”得多,因为这种兑换根本不需要动用本金。官具有如此神通,必然导致一些人的“权力至上”和“权力崇拜”心理,乃至头脑发胀,忘乎所以,既不能正确地认识他人,也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

人们说:“新闻评论是传媒的灵魂。”确实,有没有评论者的观点,是区分消息和新闻评论的一个关键。消息一般是忌讳者站出来说三道四的,而新闻评论恰恰就是要对新闻事实说三道四。

许多新闻评论,很难用政治性加以全面概括,但思想性却是明摆着的。政治性较强的新闻评论,具有政治思想性(政治不仅仅有思想层面,还有行动层面——人们常说政治行为、政治生活,而不说思想行为、思想生活——而新闻评论中的政治是属于思想层面的,所以,说“政治思想”比说“政治”要更准确一些),经济性较强的新闻评论具有经济思想性,这些都可用思想性来涵括。正是因为有了思想性的存在,新闻事实与新闻评论才得以分开,新闻评论才可以说是“灵魂”,才真正具有了“深度”。

历史的转变在产生着新思想的同时,也在产生着新的评论。从新闻评论发展的历史来看,思想解放是新闻评论解放的前提。越是变革剧烈的年代,越需要新闻评论的积极参与。当今,人们的金钱观、时间观、风险观、效益观、开放观等都处在剧变中,所以新闻评论的用武之地也越来越大。无疑,思想性是新闻评论的一大特点。

4.论理性

新闻评论不但要亮出评论者对于新闻事实的看法,而且要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用道理去支撑自己的看法,从而说服别人,影响舆论。若少了讲道理的环节,仅仅是亮出观点,做出判断,就无法保证评论的有效性,无法真正切实地去影响舆论对于某一新闻事实的看法,无法使接受者对新闻评论者的观点心悦诚服。新闻评论必须靠讲道理使人折服。比如2001年12月25日《中国青年报》“求实篇”专栏署名金陵客的评论《论“差师”》。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先用一系列新闻说明,我们的老师中确实有一些差师:“隔离专家”,“用刀专家”,“打骂专家”。作者进而论证:“从教学过程来说,学生之所以沦为‘差生’,责任基本上应该归之于‘差师’”。他分析了学生沦为差生的3个原因,而每一个原因都与“差师”有关。由此,作者得出结论:要正视“差师”现象。在这里,作者不是不负责任地随便做判断,而是认真讲道理,以理服人。文章发表后,人们纷纷加入对“差师”问题的讨论。作者又发表了《再论“差师”》、《三论“差师”》,从多个角度对“差师”现象加以剖析,使讨论进一步走向深入。

仅仅确立了观点,只能算“评”,只有讲了道理,才能叫“论”,有“评”有“论”,“评”“论”结合,才能叫评论。

有的著者认为新闻评论应具有“严格的科学性”。这话没错,评论没有科学性,不讲逻辑,所论之理就会走向片面化,甚至会歪曲新闻事实所具有的意义。但是,这是对于新闻评论的要求,而不是新闻评论的特点。特点者,存在的根据,与他物的不同点,即没有了它就构不成新闻评论的那些东西。新闻评论若不阐述道理,就不成其为新闻评论。但是,有的道理可能讲对了,有的可能讲错了;有的可能讲得较科学、全面,有的可能讲得不科学,讲得较片面。我们不能因为哪篇新闻评论道理讲错了,或讲得不全面、不辩证,就否定它是新闻评论。如果一则新闻评论已经把真理完全占有了,也就没有别人参与讨论的余地了。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每个人由于其所站立场不同、理论背景殊异、知识水平有限,他的观点总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共时性地看,真理有诸多侧面,历时性地看,真理又在不断发展,以有限的生命去解读无限的真理,谁也不能保证自己的评论是“具有严格科学性”的评论。如果这样来审查新闻评论作品,那就没有了新闻评论。这样的说法只能把大众拒绝在新闻评论大门之外,而由少数所谓“具有严格科学性”的评论家们去垄断新闻评论话语了。事实上,我们今天回过头来看前人的新闻评论,发现谬误实在太多。比如《人民日报》曾有一篇题为《不要当官,要干革命》的评论,曾经被一些学者当作优秀新闻评论看,这篇评论从题目上看就是不科学的。“当官”和“干革命”本来就不是相互矛盾的概念,要照论者的观点推论下去,岂不成了当官的都是不革命甚或是反革命的了?事实上,、、等都曾是中国革命的主要领导者,他们也被尊称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把“当官”和“干革命”对立起来,这样的评论,别说“严格”的科学性,就连不严格的科学性也谈不上。当然,我们不是要苛求他们,恰恰相反,我们承认他们在写作当时所做出的求科学的努力。但他们的错误又说明,我们不能苛求新闻评论具有“严格的科学性”。所以,应该说,新闻评论的特点之一是“论理性”,而不是“科学性”。“论理性”使新闻评论既区别于单纯的新闻,又区别于党和国家的政令,区别于文件的转发与传达。新闻评论都要以评论者对社会人生中诸多新闻事实的判断和认识去发言,去影响舆论,引导舆论。

还需要强调的一点是,新闻评论虽讲求论理性,但它与学术论文有很大的区别。它是就新闻现象提出看法,说明道理。比如记者采访被殴现象,评论者可能会认为它与专门的新闻法的缺失有关,认为由于无法可依,就使殴打记者的人得不到应有的惩罚,因而呼唤尽快制定专门的新闻法。但是,新闻法如何制定,中间要考虑哪些因素,具体的新闻法条文应包含哪些内容,就不是评论所要阐述,而是专门的法律工作者去思考的问题了。当然,某则法律条文也可能成为人们所关注的新闻事实。比如新《婚姻法》中对“包二奶”、“第三者”的制裁条文就曾经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此时,对那个条文提出看法,说明道理,就成了新闻评论。

5.大众性

新闻评论的大众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闻评论是借助了大众传播媒介进行的。随着大众传播媒介的逐渐形成,才有了新闻,继而在新闻发展的前提下,在大众对各种新闻事实议论纷纷、自发评论的基础上,才产生了新闻评论。没有大众传播,就没有新闻评论。

(2)新闻评论是对同大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加以评论,是大众舆论的反映。它通过对大众中的各种舆论进行筛选,将分散的、零乱的、互相矛盾的,甚至片面的、不正确的社会舆论集中起来,加以概括、分析,变成比较正确、系统的意见,从而反映大众舆论。

(3)新闻评论的目的是影响和引导社会大众全体的看法,或者说它的目的是作用于舆论(所谓舆论,就是群众的言论)。新闻评论不是给少数人看,让少数人听的,它要对大众舆论产生影响,制约大众舆论,引导大众舆论朝着评论者所期望的方向进行。

(4)大众性还有一义,即群众对于新闻评论的积极参与。新闻评论有别于专业性评论,是对大众共同话题的评说。有了大众的参与,形成双向对话交流,新闻评论就真正有了生命,成为有源之水。

注释:

①范荣康:《新闻评论学》,人民日报出版社1988年2月版,第5页。

新闻评论论文范文篇8

【论文摘要】目前,新闻评论越来越受到媒体的重视。但是,业界对于新闻评论是否具有政治性存在很大争议,笔者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从评论意愿和写作手法的角度,阐释了政治性是新闻评论的必要属性,在新的历史时期,不仅不能舍弃而且必须得到加强与重视。

目前学界和业界很多学者在讨论新闻评论的性质时,不赞同新闻评论具有政治性,笔者不拙,认为政治性是新闻评论的必要属性,在新的历史时期,不仅不能舍弃而且必须得到加强与重视,不仅党报要高度重视,市场类报纸同样要加大新闻评论的政治性。为什么要这样说呢,首先我们了解一下什么是政治。

关于政治的定义的讨论如同给新闻下定义一样,各个时期,由于受到时代背景,思想观,价值观等等因素的影响,学者与非学者,政治家与非政治家给出的答案不尽相同。人们在不同时代面临的历史任务不同,需要政治发挥作用的侧重点和着力点不同,再加上不同历史观的影响,所以在解释政治概念时所强调的内容也就不同,从古希腊的教士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从中国古代的先秦诸子到孙中山,都曾给政治下过定义。沪宁在《比较政治分析》一书中对政治的内涵进行了阐述。他说,历史的演进往往会使一种概念发生嬗变,因为概念是对一定阶段历史活动的描绘,随着历史活动的进步,概念不变,但内涵已经不同。政治的这个概念也不例外,其内涵随着时间的迁移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用“完全政治”和“不完全政治”这两个概念对政治内涵的演变作了阐释。前者以阶级斗争为主要内容;后者以发展社会生产力为主要内容,也就是列宁所说的“国家建设的政治”、“经济方面的政治”。

每个专家学者给出的答案都有合理性,但也都有不足,因为要给一个变化的动态概念下定义不可能得到十分准确的答案,但是不管怎样理解政治,政治同各种权力主体的利益密切相关是不容置疑的。我认为之所以说报纸的新闻评论带有政治性是因为它代表了一定权力主体的利益,是为一定权力主体的服务的,而且这种服务意识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思想的进步越来越强。

传统新闻评论的政治性主要是指为了重大政治事件,重大问题发言,宣传中央和上级的指示精神,针对那些具有全局意义的问题发言,保证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建设的,并沿着正确的轨道顺利进行,新闻评论要坚定不移地宣传和贯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经济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思想指导。这些传统的新闻评论的政治性表现仍然适用,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目前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正进入关键时期,新闻评论对社会生活的引导功能也正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

新闻评论是对新近的发生的新闻进行评论,以新闻事实为基础,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有人由此提出,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新闻,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新闻都是关系国际民生的大事,并不是所有的新闻都带有政治色彩,整个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之变化的精神生活同样是巨大的。现在我们评论的不仅仅是国家大事,只要是有价值的新闻事实都可以做出评论,娱乐,体育,文化等等很多素材可以去评论的,是不是能单纯的就事论事,不必要上升到政治高度呢?其实单纯的就事论事不是不可以,但它不能算是真正的新闻评论,一篇合格的新闻评论,必须上升到政治理论高度。

新闻评论论文范文篇9

关键词:新闻评论定义新闻评论特性

一、新闻评论定义新解

什么是新闻评论的特性,一直是新闻评论研究者关注的问题。自然,从来也没有统一过。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抒己见,各持己见,我以为也属正当之事。但是,了解其发展变化的过程,找出其中的差异,我以为是有好处的。

新闻评论的特性是依新闻评论的定义所产生的——

原《人民日报》副总编辑范荣康先生认为:“新闻评论是就当天或最近报道的新闻,或者虽未见诸报端但确有新闻意义的事实,所发表的具有政治倾向的,以广大读者为对象的评论文章。”⑴

1996年3月出版的《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则表述为;“新闻媒体或作者个人就新近发生的事件、当前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现象或思想倾向、公众普遍关注的问题等阐述自己观点、立场的新闻文体。”

丁法章先生在2002年出版的新版《新闻评论教程》中给出的定义是:新闻评论,是媒体编辑部或作者对最新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紧迫问题发议论、讲道理,有着鲜明针对性和引导性的一种新闻文体,是现代新闻传播工具经常采用的社论、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专栏评论和述评等的总称,属于论说文的范畴。⑵

时代是在发展的,特别是当网络媒体迅速发展之后,我们是否可对新闻评论作一番新的定义(“定义”实为不定之义,作为“表述”可能更准确):所谓新闻评论是传者借用大众传播工具或载体,对新近发生或发现的新闻事实、问题、现象直接表达自己意愿的一种有理性有思想有知识的论说形式。新闻评论在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上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或文字、或声音、或音像结合、或图文并茂,在新闻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定义是从两个方面界定的,第一,从新闻评论的内涵着眼,即新闻评论与其他新闻形式的区别、它的生产过程、它的内容要求等;第二,是从新闻评论的外延指示,即指出新闻评论在当今时代有哪些表现形式。外延是从内涵引申而来的,但是,这种引申在新的形势下又有特别需要强调的意义。所以,在此定义里,这两者是相互联系,共为一体的。

提出这样的定义是想强调以下几方面意见:

第一、如今的新闻评论大都是借助于大众传媒来实现的,这里的作者不仅仅是写家,他更是一位传播者。传者与写家是有很大区别的。作为一位现代传播者,他不可能“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坐在家里“闭门造车”,而是需要“眼观四面,耳听八方”,学习和接受广博的知识与信息,同时他还需要掌握和了解大众传播的一般规律。只有这样,他的生产产品才能做到“适销对路”。这和旧时的文人已经截然不同了。本定义中特别提到“借用大众传播工具”,这是因为,人们随时随地都可以发表意见,但这些私下议论是不能算做新闻评论的。只有那些在大众传媒上公开发表的意见(通过一定的文字、声音、音像等信息符号表现)才算得上是我们所研究的新闻评论。这是当今传媒时代的新要求。

第二、新闻评论是一种传者意愿的直接表达,或代表传媒单位,或是代表传者个人,他的所文所言,都是一种有形意见的表达:反对什么、批评什么,赞成什么、表扬什么,都是主观反映于客观的一种直接的真实的思想表白。它比消息报道更深刻,更理性,因而也更能打动人说服人。这是新闻评论的本质属性使然。

第三、新闻评论必须依赖于新近发生或发现的事实、问题或现象,它有别于小说家的创作和理论家的演绎。新近发生或发现的事实、问题和现象是第一性的,新闻评论是第二性的,后者是对前者的一种思想反映。新闻评论的写作不能同于文学艺术的创作,它不能杜撰事实,也不能夸大或缩小事实,丁是丁,卯是卯,在新闻评论依赖的事实上来不得半点虚假。同时,它也不是理论家纯粹的逻辑演绎和推理,仅仅研究和传播一种理论。新闻评论需要有理论作支撑,但是,它必须反映事实反映时代,以活生生的社会生活为依托,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和针对性。这是新闻评论有别于文学创作和理论研究的根本所在。

第四、新闻评论是一种说理的传播知识的表现形式,在现代传媒发展的形势下,它的表现形式也日趋丰富多彩、生动活泼了。新闻评论早先是从报纸上的政论文开始的,所以很多的教科书都把新闻评论称作“政论文”,它是一种文字的书面表达形式。一般来说,这种认识是不错的。但是,时生了变化,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使新闻评论走出了报纸的版面。广播里有它的声音,电视里有它的音像,网络里更是有众多的网民发议论、跟帖子,新闻评论已经成为一种传者和受众相互交流思想、传播知识、沟通有无的论说形式了。这种形式的广泛多样性变化,对从事新闻评论事业的工作者和工作部门来说,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我们应该在内容和形式、设备和技术上作相应的调整,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这是时代对新闻评论发展提出的要求。

二、什么是新闻评论的根本特性

由于对新闻评论的定义不同,因而对新闻评论的特性理解也就有不同——范荣康:“新闻评论是一种具有新闻性、政治性和群众性等显著特征的评论文章。……离开了新闻性、政治性和群众性,都不成其为新闻评论。”⑶

秦圭、胡文龙:“新闻评论的主要特点为:鲜明的政治性、强烈的新闻性、广泛的群众性和严格的科学性。”⑷

于宁、李德民:新闻评论“应该有这样四个特点,即:鲜明的党性、较强的时间性、明显的指导性、广泛的群众性。”⑸

邵华泽:“党报的新闻评论,究竟有些什么特征?……我想有这么五条。第一条是导向正确,第二条是有的放矢,第三条是讲究科学,第四条是平等待人,第五条是简短生动。”⑹

吴庚振:“新闻评论的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新闻性、政治性、群众性和指导性。”⑺丁法章在他的新著里将新闻评论的特性归纳为三点,即论题的新闻性,论理的思想性和论说的公众性⑻。

看看上面关于新闻评论特性的种种说法,我们可以发现,因受着时代的影响,因受着自身工作媒体的限制,因各自不同的看法和认识,产生差异是很自然的事。所谓新闻评论的特性,实际上就是要找出它与其他新闻形式的本质属性上的区别或需要特别强调的地方。这种特性要从新闻评论一般的广泛的表现形式来讲,而不能只讲刊登在党委机关报上的社论或评论员文章的特性;这种特性要从新闻评论论题的广泛性来讲,而不能只举带有强烈政治色彩的评论员文章。已经出版的许多新闻评论的著作,从严格的意义上说,它们更应该取名为“党报社论、评论学”,因为,它们主要是针对党报的评论而论述的,对于其他媒体,特别是大众评论谈及较少。而本文要强调的却是十分广泛的新闻评论,它既包括党报的社论也包括其他媒体的评论,既包括代表媒体的评论,也包括大众参与的个体评论。于是,新闻评论的特性也由此产生。

在这些特性中,我以为有两点是不能作为新闻评论的一般特性的,一是政治性,一是指导性。

关于政治性。把政治性作为新闻评论的特性,是一种时代的产物,是“以阶级斗争为纲”时代的产物。现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仍然提新闻评论的政治性,我以为是不妥当的;把政治性作为新闻评论的特性,是将新闻评论狭隘理解的表现。现在的评论不仅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且,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步入世界大家庭的行列,民众的议题涉及越来越广泛,除了政治、经济外,还有更多的文化、教育、学习、生活等议题需要评论。在这些评论文章里是很少或完全没有政治性的;把政治性作为新闻评论的特性,是将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要求与刊播评论混为一谈。新闻工作者要讲政治,但并非新闻工作者所做的一切都要打上政治的烙印。这也是与我们的时代所不符的。

关于指导性。新闻评论的指导性,是长期以来我们新闻报道中“一面宣传”的结果。好像报纸上刊登的文章特别是评论文章,都是党的声音,都是上级的批示,都是完全正确的,它是指导人们行动的“灯塔和旗帜”,受众是丝毫不能有半点怀疑和迟钝的。这种将受众作为“靶子”的传播方式是与我们的时代格格不入的。在我们的报道中,不仅需要有“一面宣传”的文章,同时也要有“两面宣传”甚至是“多面宣传”的报道。随着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信息的多元化,受众自主意识的增强,我们的媒体提供受众选择多样信息的可能性将会越来越多。在我们的媒体上,有很多评论,不仅没有指导性,而且也没有多少引导性。它只是一种意见、一种观点、一种想法而已,它不需要任何人去遵守它遵循它,按它的旨意去思考去行动。在很多情况下,它只为受众提供一种谈资,一种想问题的思路,仅此而已。此时此刻,再提新闻评论的“指导性”是没有道理的。

当然,对于党报和主流媒体的社论和评论员文章来说,还是要强调政治性和指导的,这也是不容不得置疑的。这是另外一个范畴的问题。

综上所述,从新闻评论涉及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生活、国内、国外等广泛内容上看,从新闻评论传播的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的多种形式上看,我以为,新闻评论的特性大致有以下几点,这就是新闻评论依赖事实的新闻性,新闻评论传播的时效性,新闻评论论说的理论性,新闻评论内涵的思想性,新闻评论传播知识的有益性。

(一)新闻评论依赖事实的新闻性

新闻评论,顾名思义就是评论文章中所涉及的事实具有新闻性,这也是区别文学创作和理论研究的根本属性。

2003年,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型肺炎疫情袭击着中国的大部分地区。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各个地方,各个部门,上下一心,众志成城,最终取得抗击非典战斗的胜利。但是,在抗击的过程中,却有以借口抗击非典而耽误了日常工作的现象发生。为此,新华社记者写了《不要借口非典误了日常工作》的“新华时评”文章。评论所依赖的事实是:记者近日到河北省一家机关办事,没想到,偌大机关大门紧闭,传达室竟铁锁把门、空无一人,只有两名武警和一名干部模样的人戴着口罩守在门口。因为要找的人不在,记者要求进办公室送份材料,对方以“非典时期、严禁外人进入”为由予以拒绝。记者问是否可以将材料暂时放在保安值班室,那名干部模样的人一脸冷漠地拒绝:“我们没这个责任和义务。现在单位都几乎不上班了,等你联系好了人改天再来吧。”无论记者怎样请求都被拒之门外。

针对这样有普遍意义的事实,评论员文章指出:“非典时期事难办,眼下已成了许多到政府机关办事人的共同感受。”“防非典是至关重要,但防非典不能变成机关唯一的事,中央现在一再提倡‘两手抓’,咱们政府机关怎么能抓了非典,忘了生产呢?”据记者了解,虽说眼下全民防非典,但在一些机关,真正抓非典具体工作的领导干部微乎其微,机关大多数工作人员既不上街查岗、打药,又不入街区宣传,仍然呆在办公室,表面谨慎防非典,内心却逍遥自在起来。份内的、该干的事可干可不干,还一边打着防非典的旗号推诿责任,将前来办事的人拒之门外。时评文章指出:“到底谁在防非典?是不是‘衙门作风’在作怪?”(据新华社石家庄2003年5月13日电)

这个评论所依赖的事实是在非典期间发生的,没有非典,就不可能有这样的事实,没有这样有代表性事实发生,就不可能有这样的评论文章。先有事实,后有评论,这是新闻评论的根本属性所决定的。

新闻评论所选用的事实还需要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只有这样才有针对性,才有说服力。本篇评论中所举事例可能是河北省某一个部门机关的所见所闻,是“这一个”。但是,在抗击非典期间,像评论中所列举的“这一个”现象在其他地方和部门也同样存在着。正因为如此,作者才撰写这篇评论,新华社才向全国播发这篇评论。选择有典型意义的新闻事实作评论,是写好一篇评论文章不可少的基本前提。

新闻评论依赖的事实主要有以下几类:新近产生的事物、新近消亡的事物、新近发现的事物、新近变动的事物、新的经验和新的问题等。

不论是新近发生的事实还是新近发现的事实,我们在确定选题时都要从读者市场的需求来判断。一般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可予考虑:①受到这一事件影响的人数。不论是自然事件不还是社会事件,都会或多或少地影响一部分人或大多数人。那么,我们在选择评论的事件时,涉及的人越多,越是评论者首先考虑的选题。如火灾、水灾在一个城市来说,都会涉及不少人,选择这样的话题做文章,就会受到读者的欢迎。②关心这一事件的人数。有些事件影响的人数可能并不多,但由于事件的恶劣或特殊,人们关心的很多,这样的事件也应予以考虑。如恶性车祸事故,如多胞胎平安降临人间等。③和大众利害关系的密切程度。生死存亡是这种关系的最高表现,其他涉及人们生活、享受和发展的事件也是人们普遍关心的。如环境污染问题,售假打假问题,吸毒贩毒问题、社会治安问题等。这些问题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利益关系密切,是评论的好选题。④促进社会进步的作用。新闻评论作为一种社会舆论它总要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这种作用越大,它价值就越大,这种评论就越有意义。对于那些预示的一种社会方向,代表着一种时代进步趋势的事物,新闻评论应予关注。⑤最后,在决定某一事实是否予以评论时,还必须考虑它的宣传效果。这是我们的新闻传媒性质所决定的。

这里讲的大都是新闻工作的一般规律,凡是新闻人都不能例外,做新闻评论也该遵守这一法则。

(二)新闻评论传播的时效性

所谓新闻评论传播的时效性,包含以下两方面意思:

一是新闻事实与新闻评论写作之间的时间最短,也就是说,当新闻事实出现后,写作者要在最短的时间里完成评论写作。大千世界,社会现象纷纭复杂,变幻多端,其中有很多事件、现象和问题是可以和需要评论的。但是,只有那些最近发生或发现的事实才是新闻评论需要写作的对象。只要是条件允许,新闻评论都要追求这种最快的新闻事实。

二是新闻评论写作与传播之间的距离最短,也就是说,作者写出的作品能够在最快的时间里传播出去。随着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现在不少的著作都能在十天或一周内抢印出来成为畅销书。新闻传媒更需要在时效性上大做文章,如不少的报纸都开辟了“新闻热线”等直接与读者联系的栏目,尽快将新闻出去;广播、电视更是开辟了现场直播等节目,将正在发生的事实告知大众。中央电视台于2003年5月开播新闻频道,有不少评论就是在新闻事实发生后及时予以评说的。

2001年7月13日,是中国人民等待申请举办2008年奥运会结果的日子。由于有了上一次申办失败的经历,对于中国人民来说心情是十分复杂的。为此人民日报当天发表评论:《今晚,让我们静静地等候》。文章说:“今晚十点,一个世界瞩目的时刻。在投向莫斯科的全球数十亿双眼睛中,五分之一是黄皮肤、黑头发的中华儿女。与1993年申奥相同的是,我们期待着成功。不同的是,不管是作为申办城市北京的千万市民,还是神州大地所有支持关心申奥的中国公民,都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冷静、坦然和从容。人们按部就班地上班、上课,马路上依然车畅人行,池中的莲花依然在悄悄开放。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虽然大家谈论很多,气氛热烈,但情绪平静,言语自然。”

作者在阐述中国人的平静出于一种自信心后,接着说明了它的成熟:“我们已不再把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简单地同一场大型体育赛事相连。即使我们暂时不主办奥运会,中国一样可以取得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一样可以实现现代化,一样可以提高民族的总体素质。我们仍然有其他更多的机会来向世界证明自己的发展和进步。我们经济建设蒸蒸日上,综合国力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正向着更加富裕的小康社会迈进。北京此次将申奥同为市民办实事、改善城市设施结合起来,也是一种务实的表现。不论今晚的投票结果如何,北京都会把更加成熟的形象展现在世界面前。”(2001年7月13日《人民日报》)

7月13日是一个令国人上下关注的日子,尽管是平静,但也少不了几分紧张和激动。正是在这样的时刻发表这样的评论,与新闻事件联系更紧,与人们的心连得更紧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新闻评论的时效性,既要写得快,更要发得快,当然适时是很重要的。2004年8月,第28届奥运会在希腊雅典举行,除了消息报道是现场直播外,有许多评论也是即时发表的。正是这些即时报道和现场评论,才吸引着那么多的体育爱好者不惜熬夜也要坚守在电视机前。

(三)新闻评论论说的理论性

新闻评论常被人们称为新闻传媒的灵魂和旗帜,足以说明它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特别是在目前改革开放的形势下,媒体通过有效的新闻评论,阐述党的方针、政策,帮助人们把分散的、个别人的议论,化为系统的、集中的、科学的意见;把人们创造的改革形式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去认识、执行和推广,从而形成一种能联系和调动全体人民奋发向上的社会舆论,为人们的改革实践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动员群众,团结群众,扫清一切阻碍人们前进的思路障碍,提高人们对改革的心理承受力和投向改革的自觉性、积极性,将改革顺利地推向前进。

我们说新闻评论的重要,并不完全是因为它代表传媒的立场和态度。不可否认,这些文章中一部分是代表传媒,甚至是国家、地区、部门的立场和态度的,但是,也不可否论有不少文章只是作者个人的意见(当然是得到传媒认可的)。新闻评论文章重要,其根本原因在于它是根据现实中反映的问题,运用一定的理论知识,采取论理、分析的方法来反映作者的有形意见(即通过对事实的分析、说明、论证。揭示事物的本质,解决现实所提出的问题,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观点,提出希望、意见和要求),达到明辨是非,释疑解惑,相互交流,为读者服务之目的。而消息报道,则是依靠事实,运用感性、叙述的方法,来反映作者的无形意见(即思想观点包含在事实的叙述之中)。相比之下,新闻评论文章的理论性和深刻性要强于一般的消息报道。

新闻评论告知大众的不是改造社会的具体方法,而是一种理念,一种思维,一种思想,一种观念。比如,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们还在探索之中;面对的亚洲金融危机,以前没有碰到过;如何有效地扩大内需,也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怎样解决这些问题,教科书上找不到答案,其他国家也无现成的经验可资借鉴。解决这些问题,只能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发扬创新精神,结合中国的实际,结合本地的实际努力探索。在探索中创新,在创新中探索,在这个不断努力的运动之中成熟起来,成长起来。

新闻评论为人们提供鉴别是非、善恶、美丑的思想准则,激发人们追求高尚的理想和情操,既影响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行为和整个社会的风尚,又会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提高整个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它可以使人的精神充实,视野开阔,情操净化,进入新的境界。新闻评论主要靠理性的力量、真理的力量。一种理论要能说服人,必须讲出道理,使人信服,它不像法制和行政命令,强迫人们接受。为了说服人,就要使理论符合实际,理论自身更加科学、更加完善。

新闻评论具有其他新闻体裁没有的优势。它着重从思想、政治、伦理的角度分析新闻事件和社会现象,又以说理为主要手段,兼有逻辑的力量和严密的论证,在以确凿事实为论据的基础上,直接得出或引出明确的结论,从而达到明辨是非的目的。

新闻评论论说的理论性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它的论说要有科学性,即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在论述时遵守论说的一般规律;二是它的论说要有理论根据,而这种理论也是经过历史的检验,是科学的。对此,范荣康先生深有体会:“努力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各种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从中得出必要的结论,而决不允许对所要评论的问题作主观、唯心、随心所欲的分析。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党报的性质所决定的。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要求我们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问题、解答问题。这样的分析,才是科学的分析。这样的解答,才是有力的解答。”⑼新闻论说的理论,不仅包括革命导师、经典著作里的科学理论,同时也包括经过人类社会的实践检验被认为是正确的自然科学理论、社会科学理论和人类思维科学理论。新闻评论论说的理论性,不仅对是对党报新闻评论的要求,对其他的新闻评论也该有这样的要求。

(四)新闻评论内涵的思想性

我们常说新闻评论是媒介的灵魂。所谓灵魂就是思想意识,在一篇文章、一块版面、一个媒体中起主导地位、起决定作用的东西。一篇新闻评论哪怕它的新闻性再强,它的时效性很快,也很有文采,但是,空洞无物,没有思想或思想观念错误,干瘪无味,也是没有益处甚至是有害的。干新闻工作的,时常想抓一些有深度的报道,什么叫有深度,说白了就是有思想,有见地,能够一语中的,能够技高一筹。在新闻评论中就是要敢说别人不敢说的话,会说别人不会说的话,善于说别人说不好的话。评论的力量不在于它在版面上的位置和字号的大小,而在于它字里行间所渗透出的思想性和这种思想的深刻性。

2004年2月2日,《南京日报》发表了该报资深评论员刘根生写的一篇评论《由上海今年不提新口号想到的》。文章由新华社发表的消息谈起。消息的内容是:上海主要领导表示,今年上海不提新口号。所有工作重点就是结合上海实际,贯彻落实好十六大精神和中央一系列重要精神及部署。

评论指出:“一个国家也好,一个地方也好,在发展中通常要制定短期、中期、长期规划和目标,即发展蓝图。绘制发展蓝图是基础,实施蓝图是关键。要把发展蓝图变成发展现实,最需要凝聚力量,按照发展蓝图,‘一以贯之’去干。上海今年不提新口号,无非是为了集中精力在落实大政方针上下功夫,把‘一张蓝图绘到底’。上海把2004年定为‘落实之年’,原因也就在此。”

文章在论述中阐明了这样一种观点,天天有新精神,就证明我们不成熟,我们的经济建设没走上正轨。经济建设有其固有的规律,新精神多了就说明那个地方没有按客观规律办事。越是大政方针成熟,经济建设走上良性发展轨道,越是不会动不动就提新口号。

“口号,是文字简短、具有鼓动性的标语。好的口号,往往凝结着人们共同发展目标和愿望,易于记忆和传诵,能振奋人心,鼓舞斗志。问题是在现实中,有些地方提口号实在过多过滥,几乎开一次会就要诞生几条新口号,根本不管能不能做到;一事当前,不是先考虑怎样把它干好,而是先挖空心思推出一个惊世骇俗的口号。好像口号越响越多越新,干劲越大、气魄越大、行动越快、跟得越紧、越有创造性。调子过高过虚,纲领脱离实际,所以许多工作都是‘落实难’。”

评论接头指出滥提新口号带来的消极后果:一是变化频繁,随意性强,基层无所适从,难以应付。二是"一个将军一个令",决策失去了稳定性,很难把"一张蓝图绘到底"。三是失信于民。口号变动频繁,花样翻新过滥,也让老百姓觉得领导说话没个准头,最后也就渐渐失去了跟着干的劲头。

评论最后从上海今年不提新口号与中央“求真务实”的要求联系起来论述——

“今天一个新口号,明天一个新口号,恰恰是不"真"不"实",而是在出虚招、求表面热闹。这是浮躁,是形式主义。我们提倡创新,但创新绝不等于是不断提新口号。原则性和创造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讲原则性,就是要在科学理论指导下,"一以贯之"地去落实大政方针,实现既定目标;讲创造性,就是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断解放思想,研究和解决新问题。讲两者统一,就是要在坚持基本路线、坚持正确方向前提下求创新,通过不断创新更好实现发展目标。邓小平同志说过:一个领导者没有主意不行,主意太多也不行。‘如果考虑没有成熟,不断有新的主意出来,往往会天下大乱。政治家主意太多是要坏事的’。这段话饱含哲理,今天依然有很强针对性,我们当切记。”

评论发表后受到广泛的好评。南京市委书记批示,认为此文写得好,有针对性,有思想性,可供广大干部参考。他还指出,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文不在长,有魂则行。这个魂就是以真理感召群众的力量。好的时评起的作用,比开一次会议还重要,希望多发表这样的好评论。

这篇评论没有列出改革发展的具体措施,但是,却从上海没有提新口号的报道中揭示了普遍存在的思想认识问题,不仅对南京,对全国都是有积极意义的。这就是评论的力量,这就是评论中内涵思想的力量。

(五)新闻评论传播知识的有益性

新闻评论以理论以思想凸现它的特性,这是它有别于消息和通讯报道的根本所在。与此同时,在当今信息传播迅猛发展的时代,新闻传播还有责任和义务在自己的工作中传播知识、传播有益的知识。这是时代对新闻评论提出的新要求。

植树造林是中国每年大地回春后的一项“保留节目”。如何把这件事做好,常是新闻评论中的话题。有篇评论在阐述植树造林重要性时,除了讲述道理外,还讲了一个有关“左公柳”的故事:在西北的旷野上行车,有时猛然发现地平线上突兀出那么一大片杨柳,排成一溜,参差错落,昂首挺立,给戈壁沙漠增添一片浓浓的绿荫。这,就是“左公柳”。清朝左宗棠督办新疆军务,指挥大军赴新疆作战时,在东起潼关,西到新疆,沿途数千里路上,他让土兵们遍植杨柳。至今,在平凉、阿克苏等地,还能看到几个人合抱的柳树。人们为铭记左公光复疆土,屯垦戍边的功绩,便将这些左公手植,更多的是左公部属所植的杨柳称为“左公柳”,并有诗赞曰:“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红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接着,作者又介绍了这样一个知识:“有一位科学家曾经用多种公式对古树的价值作过研究,得出的结论是,一棵生长五十年的老树,一年对人类的贡献相当于十几万美元的价值,其中包括产生的氧气、防止大气污染、防止土壤侵蚀、增加肥力、涵养水分等等。”(2002年3月25日《人民日报》)植树造林,保护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这是利国利民的大事,也是每个公民应尽的社会义务。作者用“左公柳”和科学家作出的结论,给人们以深刻的启迪

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骤增的时代,各种信息、知识扑面而来。这是一种机遇同时也是一种挑战。新闻传媒有责任有义务将一些现代的或过去的,自然的或社会的,人类的或思维的知识信息有选择地传播给大众。特别是在新闻评论中,我们常说“事实胜于雄辩”,这些事实有很多就属于知识的范畴。上面的这篇评论,用了一个过去的故事,一个可能被人们遗忘的故事或一个对很多人来说不曾听过的故事,说明了植树造林的重要性;同时又举了一个现代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说明植树造林的好处。这些知识都是正面的,也是有有益的。

在目前知识骤增的时代,新闻评论在选用知识实例时,一定要慎重,不可将那些已被实践检验是错误的东西误传给大家,也不要将道听途说未经认可的东西论说给大家。知识的力量是巨大的,巨大的力量是有方向的。新闻评论一定要选择那些有益于大众,有益于社会,有益于长远的知识作为自己的论据,精心选择,有效使用,同时加强自身的知识修养。这是时代对新闻评论的新要求。

注释:

⑴⑶⑼范荣康:《新闻评论学》,人民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第5页,第96页。

⑵⑻丁法章:《新闻评论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5页,第28页。

⑷秦圭、胡文龙:《新闻评论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8-15页。

⑸于宁、李德民:《怎样写新闻评论》,中国新闻出版社,1988年版,第10-20页。

新闻评论论文范文篇10

【关键词】新闻事实;时效性;思想性;论理性;大众性

究竟什么是新闻评论?新闻评论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对它的认识直接关乎新闻评论的发展,但是,学界对此问题仍然停留在80年代中期的认识水平上,未能根据新闻评论实践的要求进行更为科学的概括,以致形成了对新闻评论实践的阻碍。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新闻评论的特点进行重新审视。

中国大陆对新闻评论的特点进行认真探讨,是从80年代中期开始的。笔者所能查到的最早的概括,出现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范荣康先生登载于《新闻战线》1984年第3期的《新闻评论的一般特征》一文中。在此文中,范先生这样界定:“新闻评论是就当天或者最近报道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事情和问题,所发表的政治性的,面向广大读者群众的评论。”后来,在其专著《新闻评论学》中,范先生进一步明确界定:“新闻评论是一种具有新闻性、政治性和群众性等显著特征的评论文章。”“新闻评论是就当天或最近报道的新闻,或者虽未见诸报端但确有新闻意义的事实,所发表的具有政治倾向的,以广大读者为对象的评论文章,离开了新闻性、政治性和群众性,都不成其为新闻评论。”①

后来,范先生概括的“三性”成为一种比较公认的经典认识。

在丁法章先生主编的教材中,曾提到“指导性”,不过没有专门列出来作为新闻评论的特点:新闻评论“是就当前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实和重大问题发议论、讲道理,有着鲜明针对性和指导性的一种政论文体,是所有新闻传播工具的各种形式评论的总称,属于论说文的范畴”。②后来,吴庚辰先生在其2001年出版的《新闻评论学通论》一书中,在原有的“三性”的基础上,又加上了“指导性”,成为“四性”。③

随着广播电视新闻评论的崛起,新闻评论研究的重点转向广播电视新闻评论。于是,对新闻评论特性的认识不再为人们所关注,所以,后来出版的一些广播电视新闻评论著作中,大都沿用“三性”来概括新闻评论的特性。

“三性”是80年代人们对于当时的新闻评论实践的总结,应该说,这一概括,对于新闻评论学科的建设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我国大陆的新闻评论学正是在80年代中期建立并迅速发展起来的。但是,80年代至今,是我国经济文化发展最快的时期,新闻实践迅速发展,新闻改革不断深入,人们的新闻观念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看起来,“三性”的局限性已经充分暴露出来。

我们先来考察一下“新闻性”。从上举定义来看,论者们所讲的新闻性实际上就是指新闻评论的对象是新闻事实。不过,因为它的对象是新闻事实,就说它具有新闻性,这是不恰当的。我们从来没听人讲过体育评论具有体育性,经济评论具有经济性,文学评论具有文学性。

我们说新闻性时,一般指的是新闻本身的特性。新闻性起码包括了真实性、新鲜性、客观性、时效性等特性。在新闻评论中,我们当然要求新闻评论的对象——新闻事实要真实。但是,这里要明确的责任是,事实的真实与否是新闻报道的问题,而不是新闻评论的问题。我们也要求新闻要具有新鲜性,要求事件必须是新近发生的,或者虽不是新近发生,但别人从未报道过。但新鲜性仍然是新闻报道者的问题。例如,一个记者报道了一则真实性不足、新鲜性不够的事件,而评论者迅速给这则报道加了个评论,此时我们只能说问题出在记者身上,不能说出在评论者身上。

不管报道是真是假,它都与评论者无涉。评论者只对自己的观点和论证过程负责,不对新闻的真实性负责。核实新闻的真实性,是记者的任务,抓取新鲜的事件也是记者的任务。评论者没有时间、没有责任、也没有办法去对新闻再进一步核实。他将视报道出来的新闻为已经证明是真实的新闻。当然,如果一则新闻并未见诸报道,是评论者将它加以陈述,然后做出评论,此时,核实新闻真实性的责任当然在评论者。但是,这是评论者作为一个记者的责任,或者说,是他所兼的记者的身份的要求,而不是作为评论者身份的要求。我们在谈论评论者时,当然不能把这一责任交给他。

如果硬要说新闻评论具有真实性,那么,这种真实性只是评论者意见的真实性,即评论者说的是自己内心所想的,而不是心中一套,文章中一套,说些违心话。但这样的真实性其实说的是真诚性,与新闻的真实性根本不相干。

至于说客观性,若要加到新闻评论头上,那就更荒唐了。新闻评论发表的就是主观的意见,如果要客观化,就没有新闻评论了。

只有时效性是报道者要注意,评论者也要注意的问题。但是,这里所说的时效性与新闻报道的时效性是不同的。新闻报道的时效性指的是记者要把新闻及时地加以报道,而新闻评论的时效性指的却是新闻报道与新闻评论之间的时差要校二者的时差越小,新闻评论的时效性越强。如果记者报道得很真实,很新鲜及时,但评论却很长一段时间才搞出来,那么问题就在评论者身上。一篇新闻评论,如果不注重时效性,发表出来已成为对旧闻的评论,就起不到它应有的作用,失去了新闻评论的意义。事实上,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新闻评论与新闻报道之间的时差已经变得越来越小,甚至在电视新闻评论中,往往是一边报道,一边评论,许多时候,评论的“及时性”变成了“即时性”,同步评论在新闻评论中所占有的百分比越来越大。

即便是新闻评论与新闻报道之间的时差问题,也不仅仅是评论者的问题,时差的大小与媒介的特性、与编辑的过程都紧相关联。比如,互联网上的新闻评论时效性就要强得多,因为互联网具有即时互动性。再如,一篇新闻评论投到报社后,可能因为编辑的疏忽、送审过程的漫长等原因而使其时效性弱化。

新闻评论的特点要求作者创作要快,媒体处理要快,否则就成了明日黄花。

总之,新闻评论讲求时效性,而这里的时效性又不是新闻性中的时效性。所以,说新闻评论具有新闻性是不能成立的。

至于政治性,它无疑是构成新闻评论的重要因素之一。原因很简单,新闻评论作为意识形态中的特殊部分,它带有强烈的政治倾向性,代表着一定阶级、阶层或民族、集团的利益。新闻评论工作者时时刻刻要讲政治,要注意自己的新闻评论对社会可能产生的正负面影响,要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注意维护人民的利益,正确地去引导大众的舆论。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新闻评论就是政治性评论,仅仅是就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或当前具体的政治活动作出评论;而是只要是有价值的新闻事实都可以做出评论。新闻评论也不一定是从政治角度所做的评论,不管从什么角度,只要它是对新闻事实的评判,它就构成新闻评论。党报和市级以上电台、电视台作为党的喉舌,作为各级党组织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要宣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解释政府的法律法令,积极反映群众的政治要求,政治性要更强一些。但即使是作为党和政府喉舌的舆论工具,也会发表一些政治性较弱,甚至看不出有政治性的新闻评论。比如第三届全国优秀广播评论《致富路上说养猪》:

农民朋友!今年上半年,咱县生猪存栏数比头年下降不少。原因是一些农民觉得眼下来钱的道有的是,养猪是零钱凑整钱,没帐算。说起来,这话也不是一点道理没有。大凡出手一头猪,总得个一年半载的功夫,少说也得用四、五百斤苞米,确实是零钱凑整钱。可话又说回来,零钱也是不能小看的,零钱能堆金山。这个理儿过去咱都经着过,不少人不就是靠养猪的零钱凑成的整钱娶了媳妇,渡过难关了吗?今天,咱们走上了致富路,也有养猪的一份功劳……

像这样的优秀评论,政治性在哪里?当然,从更宽泛的意义上,我们可以推论说农民听了评论后多养猪,市场猪肉供应就不会紧张,便于维护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同志说,搞好经济建设,就是当前最大的政治。不过,这已超出了狭义的政治性评论的含义。现今出现的一些专业性媒体、商业娱乐性媒体中,更是大量地出现了非政治性评论。当然,商业娱乐性媒体、专业性媒体中的新闻评论工作者也要讲政治,也要注意政策界限,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在党纪国法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规范内发言。他们也要积极地为推进社会进步、国家安定作出贡献,但要每篇新闻评论都带上明显的政治性却有点苛求。事实上,有一部分新闻评论属于政论,还有一部分则不属于政论。同样,有的政论属于新闻评论,有的政论则不属于新闻评论,新闻评论和政论属于有交叉的两个概念,在定义中强调政治性特点很容易让人把新闻评论与政论混同。

事实上,现代的新闻评论已经开始把目光投向了现实生活的各个领域,如财经走势、证券风潮、影视动态、体坛风云、家教天地、追星族、婚外恋、保健经等等,有什么样的新闻焦点,就有与之相随的新闻评论,几乎无所不评,无所不论。

之所以有人会把“政论文体”作为新闻评论的属概念,这既与我国的新闻评论文体沿革有关系,也与社会形势不可分离。就文体沿革说,我们国家有着悠久的政论传统,先秦诸子的著作中,有不少政论名篇,后来历朝历代,人们都把文章作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诸如李斯的《谏逐客书》、贾谊的《过秦论》、柳宗元的《封建论》、苏洵的《六国论》等,都成为后人文章的规范。在中国报刊发展最为重要的一个阶段——19世纪末时,宣传变法维新又成为报纸的一个重要任务,以至于在那个时展起来的报刊政论又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政论传统。新中国成立后,我们一度又在强调阶级斗争,新闻评论成了阶级斗争的工具。在这样的氛围中,人们很少想到新闻评论与政论的区别。

群众性是新闻评论的大众传播特性决定的。新闻评论之所以要把它作为一个特点提出,不仅仅是因为相对于新闻来说,评论是讲道理、发议论,如果不注意群众性,就会使人们看不懂,不愿看,不愿参与;它还包括了新闻评论的内容与群众的相关性、群众对于新闻评论的介入性等方面。

把“指导性”作为新闻评论的一个特点也不适合今天的情况。它带有时代印记,是在传统的新闻评论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过去,人们看社论,要把它当作党中央精神的传达,用以指导工作。那时的新闻评论都是指导性,但如今的新闻评论已经逐渐跳出了传统的樊篱,人们已经基本上达成一种共识,即新闻评论最终要靠从思想上说服读者而发挥作用,评论是说服人的艺术。即使是最重要的新闻评论,包括党的机关报代表同级党委发言的社论,也是新闻评论,不能同党和政府的决议、文件等同起来。如今,还出现了许多个人专栏评论、群众评论,这些都难以说是指导性评论,更多是属于引导性评论。它们并不以权威身份发言,而是靠其评论的见地而建立起权威。“指导性”的背后隐藏着一个对接受者指手划脚的人,一个高踞于群众之上发号施令的人。如今,观念大解放,面对同一个新闻事实,人们会发表各自的观点,群众是在对这些观点的权衡中实现自己的认同的,或者说,真理是在观点的碰撞中显示自身的力量的。

我认为,新闻评论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1.以新闻事实为依托

新闻评论是对于新闻事实的评论,失去新闻事实,新闻评论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前提,不以新闻事实为依托的评论就变成了非新闻评论。有的学者认为,新闻评论不一定是对新闻事实的评论,它还可能是对重大问题发言(如前举丁法章先生的定义),这种观点其实是把新闻评论的对象与新闻评论的选题弄混了。对新闻事实的评论不能就事论事,而要从中发现普遍存在的“问题”,并就这一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所以,“问题”是从新闻事实中发现的选题。有些评论确实是针对着重大问题,但它没有新闻事实作依托,不能算作新闻评论。比如梁启超先生,他的文章大都是针对一些重大的问题,有的甚至是针对一个国家兴亡存废的大问题而发,并且多是发表在报刊这种大众传媒上的,但他的着眼点不在新闻事实,而是要利用报刊去呼吁维新变法。所以,严格说来,他的大多数文章是政论,却不是新闻评论。比如《中国积弱溯源论》,《论进步》,看题目就不是新闻评论,因为前者的主旨是谈中国是怎么逐渐走向贫弱的,后者则是谈社会发展的。梁启超先生在中国报刊史上有着重要地位,但这并不是因为他的文章都是典范的新闻评论,而是因为他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思想精英,是“时务文体”(报章文体)的开创者。面对的是不是新闻事实,这是新闻评论不同于其他评论的鲜明特点。

当然,新闻评论以新闻事实为依托,并不是说在新闻评论中一定要出现新闻事实。正如我们平时说话时经常省略掉一些彼此都知晓的前提一样,新闻事实在评论中经常被省略。例如《光明日报》2002年3月20日署名黎广铭的评论《“”杀人害命天理不容》:

今年2月3日晚发生的辽宁朝阳“”痴迷者董立杀妻害女惨剧再次表明,“”邪教所标榜的所谓“真、善、忍”是彻头彻尾的骗人的幌子,它对生命的虐杀,对家庭的危害,对社会的犯罪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血淋淋的事实一再警示世人:邪教不除,民无宁日;杀人害命,天理不容。

因为人们已经从媒体中了解了那个痴迷者用镐头杀妻害女的新闻事实,所以,这则评论就没有交代事件过程,而是一开头就直接说那个事件再次表明了什么。显然,评论依托的是那个事件,是对那个事件的评论,尽管这里省略了对新闻事实的叙述,但谁也不会不清楚的。

2.时效性

由于新闻评论是针对新闻事实的评论,所以,它就带上了时效性特点,因为若不对新闻及时加以评论,时过境迁,就变成了旧闻评论。旧报馆有句话,叫做“看完大样写社论”。每天的新闻排好版之后,留下一块版面空在那儿,主笔的人看看新闻大样,觉得哪一条新闻的价值更大,更值得议论,便大笔一挥,写上几百字、千把字的社论。老一辈的革命家和政论家都十分重视评论的时效,他们所写的许多新闻评论都是在紧迫的情况下赶出来的,及时配合了形势,发挥了新闻评论的战斗性。现在,我们的许多媒体常常是发了一篇新闻之后,在后面直接配上一篇评论。就是某一媒体对于别的媒体所发的新闻的评论也是快速跟进。比如,中新社2002年2月27日发表了一则题为《教育腐败甚于司法腐败,沈阳人最不满教育行风》的报道:由沈阳市民参与投票的全市行风评议活动爆出大冷门,教育系统在被评议的30个重点部门中,群众满意度排名倒数第一。第二天,《工人日报》就发表社评《教育行风“最差”令人难过》。

随着新闻媒体的进步,交通、通讯器材的不断改进,新闻评论的时效性越来越强,即时性新闻评论得到了大发展。在广播电视中,已经有一些主持人能够做到现场采访、现场评论,启发听众(观众)对新闻事实背后所反映出的问题、迹象进行深入思考。这种即时性的深度报道得到群众的一致好评。

3.思想性

新闻评论属于意识形态领域,是评论者对新闻事实发表的看法、观点,它必须亮明评论者的立尝态度,旗帜鲜明地肯定什么、否定什么,而不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评论者不是单纯的新闻记录者,不能满足于对新闻事实的准确记录,不能浮在事件的表层,而要透过新闻现象,洞察现象背后本质的东西。

例如2001年8月24日《中国青年报》所刊署名宋庆光的评论《为啥一升官就长学问》。文章在叙述了新闻事件后,一针见血地指出:

中国目前还存在着较严重的官本位现象,这就是“一升官就长学问”的根源所在。官就像从前黄金那样的硬通货,几乎在流通领域里畅行无阻。黄金可以兑换成各种有价证券,官也有类似的属性。只要有了官,不但可以兑换成像银子、房子、车子等实惠,也可以兑换成专家、教授等名誉和头衔。而且官比从前的黄金还要“硬”得多,因为这种兑换根本不需要动用本金。官具有如此神通,必然导致一些人的“权力至上”和“权力崇拜”心理,乃至头脑发胀,忘乎所以,既不能正确地认识他人,也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

人们说:“新闻评论是传媒的灵魂。”确实,有没有评论者的观点,是区分消息和新闻评论的一个关键。消息一般是忌讳者站出来说三道四的,而新闻评论恰恰就是要对新闻事实说三道四。

许多新闻评论,很难用政治性加以全面概括,但思想性却是明摆着的。政治性较强的新闻评论,具有政治思想性(政治不仅仅有思想层面,还有行动层面——人们常说政治行为、政治生活,而不说思想行为、思想生活——而新闻评论中的政治是属于思想层面的,所以,说“政治思想”比说“政治”要更准确一些),经济性较强的新闻评论具有经济思想性,这些都可用思想性来涵括。正是因为有了思想性的存在,新闻事实与新闻评论才得以分开,新闻评论才可以说是“灵魂”,才真正具有了“深度”。

历史的转变在产生着新思想的同时,也在产生着新的评论。从新闻评论发展的历史来看,思想解放是新闻评论解放的前提。越是变革剧烈的年代,越需要新闻评论的积极参与。当今,人们的金钱观、时间观、风险观、效益观、开放观等都处在剧变中,所以新闻评论的用武之地也越来越大。无疑,思想性是新闻评论的一大特点。

4.论理性

新闻评论不但要亮出评论者对于新闻事实的看法,而且要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用道理去支撑自己的看法,从而说服别人,影响舆论。若少了讲道理的环节,仅仅是亮出观点,做出判断,就无法保证评论的有效性,无法真正切实地去影响舆论对于某一新闻事实的看法,无法使接受者对新闻评论者的观点心悦诚服。新闻评论必须靠讲道理使人折服。比如2001年12月25日《中国青年报》“求实篇”专栏署名金陵客的评论《论“差师”》。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先用一系列新闻说明,我们的老师中确实有一些差师:“隔离专家”,“用刀专家”,“打骂专家”。作者进而论证:“从教学过程来说,学生之所以沦为‘差生’,责任基本上应该归之于‘差师’”。他分析了学生沦为差生的3个原因,而每一个原因都与“差师”有关。由此,作者得出结论:要正视“差师”现象。在这里,作者不是不负责任地随便做判断,而是认真讲道理,以理服人。文章发表后,人们纷纷加入对“差师”问题的讨论。作者又发表了《再论“差师”》、《三论“差师”》,从多个角度对“差师”现象加以剖析,使讨论进一步走向深入。

仅仅确立了观点,只能算“评”,只有讲了道理,才能叫“论”,有“评”有“论”,“评”“论”结合,才能叫评论。

有的著者认为新闻评论应具有“严格的科学性”。这话没错,评论没有科学性,不讲逻辑,所论之理就会走向片面化,甚至会歪曲新闻事实所具有的意义。但是,这是对于新闻评论的要求,而不是新闻评论的特点。特点者,存在的根据,与他物的不同点,即没有了它就构不成新闻评论的那些东西。新闻评论若不阐述道理,就不成其为新闻评论。但是,有的道理可能讲对了,有的可能讲错了;有的可能讲得较科学、全面,有的可能讲得不科学,讲得较片面。我们不能因为哪篇新闻评论道理讲错了,或讲得不全面、不辩证,就否定它是新闻评论。如果一则新闻评论已经把真理完全占有了,也就没有别人参与讨论的余地了。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每个人由于其所站立场不同、理论背景殊异、知识水平有限,他的观点总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共时性地看,真理有诸多侧面,历时性地看,真理又在不断发展,以有限的生命去解读无限的真理,谁也不能保证自己的评论是“具有严格科学性”的评论。如果这样来审查新闻评论作品,那就没有了新闻评论。这样的说法只能把大众拒绝在新闻评论大门之外,而由少数所谓“具有严格科学性”的评论家们去垄断新闻评论话语了。事实上,我们今天回过头来看前人的新闻评论,发现谬误实在太多。比如《人民日报》曾有一篇题为《不要当官,要干革命》的评论,曾经被一些学者当作优秀新闻评论看,这篇评论从题目上看就是不科学的。“当官”和“干革命”本来就不是相互矛盾的概念,要照论者的观点推论下去,岂不成了当官的都是不革命甚或是反革命的了?事实上,、、等都曾是中国革命的主要领导者,他们也被尊称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把“当官”和“干革命”对立起来,这样的评论,别说“严格”的科学性,就连不严格的科学性也谈不上。当然,我们不是要苛求他们,恰恰相反,我们承认他们在写作当时所做出的求科学的努力。但他们的错误又说明,我们不能苛求新闻评论具有“严格的科学性”。所以,应该说,新闻评论的特点之一是“论理性”,而不是“科学性”。“论理性”使新闻评论既区别于单纯的新闻,又区别于党和国家的政令,区别于文件的转发与传达。新闻评论都要以评论者对社会人生中诸多新闻事实的判断和认识去发言,去影响舆论,引导舆论。

还需要强调的一点是,新闻评论虽讲求论理性,但它与学术论文有很大的区别。它是就新闻现象提出看法,说明道理。比如记者采访被殴现象,评论者可能会认为它与专门的新闻法的缺失有关,认为由于无法可依,就使殴打记者的人得不到应有的惩罚,因而呼唤尽快制定专门的新闻法。但是,新闻法如何制定,中间要考虑哪些因素,具体的新闻法条文应包含哪些内容,就不是评论所要阐述,而是专门的法律工作者去思考的问题了。当然,某则法律条文也可能成为人们所关注的新闻事实。比如新《婚姻法》中对“包二奶”、“第三者”的制裁条文就曾经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此时,对那个条文提出看法,说明道理,就成了新闻评论。

5.大众性

新闻评论的大众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闻评论是借助了大众传播媒介进行的。随着大众传播媒介的逐渐形成,才有了新闻,继而在新闻发展的前提下,在大众对各种新闻事实议论纷纷、自发评论的基础上,才产生了新闻评论。没有大众传播,就没有新闻评论。

(2)新闻评论是对同大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加以评论,是大众舆论的反映。它通过对大众中的各种舆论进行筛选,将分散的、零乱的、互相矛盾的,甚至片面的、不正确的社会舆论集中起来,加以概括、分析,变成比较正确、系统的意见,从而反映大众舆论。

(3)新闻评论的目的是影响和引导社会大众全体的看法,或者说它的目的是作用于舆论(所谓舆论,就是群众的言论)。新闻评论不是给少数人看,让少数人听的,它要对大众舆论产生影响,制约大众舆论,引导大众舆论朝着评论者所期望的方向进行。

(4)大众性还有一义,即群众对于新闻评论的积极参与。新闻评论有别于专业性评论,是对大众共同话题的评说。有了大众的参与,形成双向对话交流,新闻评论就真正有了生命,成为有源之水。

注释:

①范荣康:《新闻评论学》,人民日报出版社1988年2月版,第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