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3-07-05 17:13:39

小学科学教育

小学科学教育范文篇1

关键词:科学;德育教育;育人

在对科学课程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们能够逐渐形成勇于进行创新的态度,产生热爱自然以及环境的情愫,珍爱生命、保护自然,对科学技术的发展进行关注。同时在其中融入德育教育的元素,有助于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养成良好的品德,积极克服困难,尊重他人,也有勇气提出自己的见解。基于此,本文现将德育元素与小学科学教育活动的结合途径进行了探究。

一、渗透团队精神

在开展科学活动时,比较常见的教学方式便是小组合作。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拉近小学生的距离,在合作的过程中,不同的学生之间能够进行思想上的交流与合作,实现集思广益的效果,进而迸发出创新性的思维。与此同时,小学生也具有在小组内进行劳动成果展示的机会。在整个过程中,小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得到了提升,也意识到了合作精神的重要性,逐渐在小学生的观念中形成集体利益更重要的意识。因此,在对科学知识进行传授的过程中,需要提升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的应用频次,将一个小组为单位,引导不同小组成员内开展交流合作,提升学生对自己观念进行分享的勇气[1-2]。

二、渗透科学精神

对于小学生而言,科学精神主要涵盖着对困难进行克服、充分尊重客观事实、理解他们、善于提出疑问,等等。这些精神的培养主要是借助科学知识学习、研究以及参加科学实践活动等形式实现的。科学精神对小学生更好地进行科学知识学习,以及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来讲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教师需要充分重视科学精神的渗透。对此,教师可以多为学生们展示科学实验、科学视频等方式引导学生们建立起科学意识,以身边发生的现象作为研究的入手点,探索科学的奥妙。总之,科学精神的养成为学生未来更好地进行科学研究活动奠定了基础。

三、渗透爱国情怀

在对科学知识进行讲述之前,作为小学学科教师需要多教材的内容进行深入剖析,从而找出科学知识与德育元素之间存在的内在关系,同时在具体的教学工作进行过程中促使两者进行融合。在课程进行过程中,教师需要对科学教学过程中的细节问题进行把控,尤其是国内著名科学家发明作品的历史以及科学学科的整体发展史等,教师需要声情并茂地对教学内容进行讲述,促使学生能够形成心灵上的震撼,激发起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比如,教师在对《纸》、《磁铁》等课程进行讲述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为学生们简单介绍一下国内古代的四大发明,比如活字印刷术的来源、应用、影响力,等等。小学生在这样的教学内容的鼓舞之下,会为自己生长在这样的文明古国而感到自豪。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对国内比较著名的科学研究人员进行介绍,比如邓稼先、钱学森,等等。他们都为新中国的建设与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这些优秀科学家的爱国情愫时刻对小学生进行感染,促使小学生产生“长大后要做这样的人”的想法,进而能够努力读书,将来在社会上发挥出自己的价值。借助不同的手段为小学生进行爱国思想的渗透是非常重要的,这有助于学生们从小养成爱国的良好思想品质。

四、渗透生命教育

从本质上来讲,小学科学课程是启蒙类的课程,其主要是为了对学生的科学素养水平进行提升,更加关注客观存在的事物,同时其中蕴藏着丰富的生活哲理。新课程标准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也就是在科学知识教育过程中需要对德育元素进行渗透,促使学生逐渐形成健康的价值观体系。在进行科学知识教育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们主动亲近自然,对自然界中存在的不同生物予以尊重,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提供条件。比如,在对学生们讲述植物的根、茎、叶等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们对不同位置的树木进行观察,对不同植物的树叶、果实等进行收集。并将其制作成标本进行结果对比分析,并且将自己的对比结果进行记录,在课堂上进行知识分享。教师带领学生们进入到校园内进行观察也是进行德育渗透的有效形式。学生们得以近距离与自然进行接触,观察事物形态,对事物研究产生浓厚兴趣。借助远近观察的形式,学生们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本上所讲述的树木的树冠、树干等结构的特征,也能够细致地观察植物的根、茎以及果实等,在亲近自然的同时能够对科学知识进行学习,从而实现提升自身科学素养水平的效果[3-4]。

五、结束语

科学教育工作的开展主要是为了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水平。所以,科学教育工作的开展与德育教育工作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小学生能够实现健康成长,与科学知识教育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而德育元素的融入也促使学生们能够更加积极勇敢地对自然进行探索,对生命的奥妙进行感知,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为其将来更好地为社会做出贡献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彤.浅谈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渗透德育的策略[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10):60.

[2]陈宙欢.如何在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渗透德育[C]//教育教学研究(2019年第2辑).广东晨越教育发展有限公司,2019:11-12.

[3]王红.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实施德育[J].中国教育学刊,2018(S2):173-174.

小学科学教育范文篇2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育游戏;实践

教育游戏是针对教育目标而设计的游戏,教育性与娱乐性并重,它将游戏作为实施教学的手段,并以教育理论作为理论基础。教育游戏的运用,符合现代化教育模式的要求,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学习动力,提高小学科学教育效果。

一、小学科学教学的现状

1.缺乏教育资源

小学科学是学生初中学习的基础,它涵盖了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的基础理论。教学实验器材的种类与选择对实验的开展有着重要作用,但由于我国对小学科学教学不够重视,所以对小学科学课程的实验器材投入不足。然而,科学教学对实验有着高标准的要求,需要高品质、多样化的实验材料为实验探究提供服务。如果缺乏科学教材及相应的实验器材,就会对科学教学造成不利影响。

2.课程设计不合理

大部分学校不重视小学科学教学,缺少科学教学素材,且资金有限,无法购买更多的教学设备,导致科学实验无法进行演示,教师只能死板地讲述课本知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小学科学教学方式得到了有效改善,教师也努力创新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但是由于课程设计不合理,导致教师花费了大量时间,却得不到相应的教学效果。

二、教育游戏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可行性

1.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小学是学生接受启蒙教育,认识、了解世界的新起点。但小学科学教学存在外界条件不能满足科学教学要求、实验器材不完善、实验材料不能采集与整理所需数据等许多问题,不利于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然而,教育游戏能模拟实验的环境,有助于学生完成科学实验,能满足学生学习探索的求知欲望。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为学生探索学习提供动力。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灌输式教学只是让学生死记硬背,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育游戏的重点在于有效结合教学内容与游戏,它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进行相应的探索学习。

三、教育游戏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设计原则

1.目标明确,操作简单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想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应以学生实际情况为依据,为学生设计操作简单的游戏。如果游戏操作过于复杂,不仅会让学生失去耐心,还会影响学生理解科学知识的效果。

2.创新教学材料

在开展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的创新精神与创新意识必不可少,教师应以基础教学材料为依据,有效设计教育游戏。如在教学《自然科学中与气象灾害所造成影响》时,教师可运用角色扮演展现相应的故事,运用游戏呈现故事的主要发展线路。结合小学生喜欢动画,教师也可利用动画片向学生阐述天气灾害为人们生活带来的恶劣影响,让学生寻找解决方法,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思维习惯。

3.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在开展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增强教学效果。如教师可采用教育游戏发展学生的思维逻辑,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参与度,让学生在游戏中体会学习的乐趣,拓宽知识面。如在教学《金属物体与塑料物体在传导速度方面的区别》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比较物体热量传导,让学生深刻体会金属物体与塑料物体在传导速度方面的区别。由此可见,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还能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与掌握科学知识。综上所述,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游戏与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从而提升教学效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力,根据教学材料,设计恰当、合理的教育游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作者:杨旭 单位:南京市浦口区浦厂小学

小学科学教育范文篇3

小学科学教育教学现状分析

师资力量不足

目前,一部分小学在实际教育教学期间,过于重视语文以及数学等科目,而对于科学、美术以及体育等课程则有所忽视。从教师配备层面出发,一些相对落后的小学因师资力量匮乏,很多在科学教育中,没有专职教师,或者是在科学课程教学的时候,不是专职教师上课,都是由其他科目教师代上。这种情况下,就会导致科学教育的深度不够,难以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很难保证教育质量,教学效果欠佳。此外,科学教育教师自身的素质不够,一些教师仅仅是照本宣科,自然而言学生也就很难学好科学这门课程。

教学设备匮乏

科学教学期间,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是学生得不到动手的机会,只能够借助书本知识来学习,难以灵活掌握以及应用。但是,要想提升科学教育质量水平,最有效的方式应该是实现理论以及实践的结合。因此,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学校应具备一定的教学设备与教学资源,从而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对于部分小学来说,学校无独立图书馆,科学教学材料不能够及时提供,故导致教师所提供的知识都是来自于科学课程教材,带领学生把教材学习一遍,再进行强化记忆,甚至有的小学没有将科学这门课程作为考试科目,放弃了对科学科目的学习,最终造成小学科学教学质量难以保障。

小学科学教育教学的对策

加大经费投入力度

现阶段,因小学科学教育经费的短缺,使得实验室在很多小学都有名无实,实验器材非常短缺或基本没有,而且电脑以及网络资源也相对欠缺,即便有的学校已经购置了部分设备,但是无专门人员看管以及调配,从而使得教师以及学生在实验室学习的机会变得少之又少,这种情况下,往往很难保证教学质量水平的有效提升。所以,为了避免以上问题的出现,相关人员应该作出调整,具体包括两个方面的调整:第一,各教育机构需要在经费投入方面进一步加大力度,然后就经费的实际使用状态,展开严谨化监督,合理化配置实验器材,并且要科学安排实验室供科学教育课程教学使用,与此同时,学校的相关管理部门应该在教学器材上加大管理力度,可以适当地增加器材数量,或者是购买相关的教学资料。此外,为了保证科学教育实践知识的合理运用,要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通过建立实践基地以及培训基地等方式,增强科学教育的实用价值。不同学校教师间要经常进行交流,做到在科学教育资源层面的共享化。第二,学校需重视科学教育质量问题,可以开会商讨科学教育的相关事项,配置专门教师来管理,保证科学教育教师与学生可以有相对充足的时间与足够的条件开展科学实验,使学校中的每一位学生都能够主动开展相关的科学探究,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增强教师科学素养就科学教育课程实际教学内容而言,科学教育课程主要是天文知识、地理知识、物理知识、化学知识与生物知识等内容与社会知识、科学知识、技术知识之间的相互融合和渗透,通常情况下,对于科学教育课程教师的要求比较严格。再加上,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发展,对科学教师来说也是一种相对严峻的挑战。所以,一方面,我国小学科学教师可以在科学理论知识、科学教育方法以及科学手段学习的前提下,掌握最近科技成果、熟知先进多媒体技术,并紧跟时代步伐,具备充足的知识储备。而另一方面,科学教育课程教师在现阶段科学教育困境前提下,需不断强化科学教育理论学习与研究,提升科学教育整体化发展水平,还必须要加大对小学科学教育知识研究的支持力度,确保小学科学教师可以在研究当中成长,并在研究过程中实现教学的创新发展,不断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实际需要。

良好的科学教育社会环境

在小学科学教育教学评价当中,相关管理人员应该提高实验层面、探究层面的考试题目,尽可能地减少机械记忆内容,培养学生探索创新能力。其次,高校需促进科学教育专业规模,培养大量储备教师,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最后,重视科学教育的宣传工作,从自身做起,获得社会大众的广泛认可。

小学科学教育范文篇4

STEM教育理念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最早在其描述多学科教学的相关政策和文件里提到STEM一词,标志着STEM教育模式的诞生。STEM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和数学(Mathematics)的简称,其核心理念就是强调多种学科的相互融合和联结,让学生通过多学科的综合学习从多方面、多角度认识世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STEM教育的基础是让学生获取各个学科的相关知识,本质则是让学生了解学科之间的联系。STEM教育的主要方式一般是通过项目或者问题驱动开展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了解多种学科的知识。项目或者问题可以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学生可以按照不同的分工搜集项目或者问题需要的各种信息和材料,最终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完成项目或者解决问题。2006年,美国教育学家在原有的STEM教育模式基础上又加入了艺术(Arts)科目,STEM教育从此变为STEAM教育,让学生从更多的视角认识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既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也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STEAM教育体系经过2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完成自己感兴趣的项目,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所以,STEAM教育理念特别适合小学科学课程的应用,培养学生在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二、STEAM教育理念在小学科学课程中的应用

STEAM教育理念引入小学科学课的教学中后,评价教学效果不单单只依靠学生的考试成绩,更加注重的是小学生在科学课程中的参与过程,动手操作的能力,通过完成科学课上教师布置的项目,提高学生对各学科知识的认知水平和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STEAM教育理念在小学科学课程中的具体应用措施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为小学科学课创设良好的STEAM教学环境。学校要为STEAM教学模式的应用创设良好的软硬件环境。硬件方面学校要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开展科学活动的场地和科学项目需要的各种材料。例如,学校可以建立模型制作室、创客工作室及科学实验室等供学生科学课时开展各种项目活动使用。软件方面,学校要为STEAM教育在科学课中的应用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例如,学校可以开辟一个成果展示区,将学生的科学实验作品展示出来,让学生从自己亲自动手制作的作品中获得成就感。学校还要充分利用教学楼走廊墙壁等空位置张贴或者悬挂各种科技发展成果,提高学生对科学知识的了解,增进和培养小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2.小学科学课要广泛开展各种主题活动,促进STEAM教育模式的推进和拓展。小学科学教学不能仅仅止步于校园,要拓宽科学课的范围,让科学教育向家庭延伸和拓展。学校可以组织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让小学生将科学研究和实际生活有效的联系在一起,发现生活中的各种科学现象和科学规律,有助于小学生全方位了解世界,并在研究过程中掌握各种生活技能。例如,科学课上要探究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的问题,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以下思考问题和任务:①报纸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怎样的情况会沉,怎样的情况又会浮?②硬币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硬币和报纸通过怎样的组合就不会沉?③报纸在清水和盐水中浮沉会怎么变化?学生回家后,要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发现浮沉和物体的大小以及轻重的关系,让学生通过实验了解相同体积,不同重量的物体,浮沉和重量有关;相同重量,不同体积的物体,浮沉和物体体积有关;还有清水和盐水也会对浮沉产生影响。3.创建STEAM特色科学课堂,注重各种学科知识的融合和联系。STEAM教育的核心理念就是教育过程中将各个学科知识有效的整合在一起,通过全方位知识的学习和应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小学科学课要用好STEAM教育理念就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育方式,使小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小学生在科学课上要自己动手制作,自己动脑思考,在进行科学实验或者模型制作时还可以通过互相协作来完成最终的科学项目或者解决科学问题。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过程不断的观察和总结,最后得出科学的结论会让学生的记忆更加的深刻。例如,教师在让学生观察研究混合物质时,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来做。将水和油混合在一起会发生什么变化,搅拌之后呢?再静置一会儿呢?让学生通过自己观察来发现油和水混合的现象。然后再让学生将沙和豆混合在一起,搅拌之后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学生观察总结完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比沙和豆混合与油和水混合的区别,最后教师可以总结一下其中的科学知识,让小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和教师讲解,了解其中的科学知识。另外,STEAM教育中加入艺术元素后,在科学课上也可以得到很好的应用。例如,科学课上要用废旧材料搭建高塔,学生在上课之前就要收集不同的废旧瓶子,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组,看哪一组用不同废旧饮料瓶子搭建的高塔又稳定又美观。学生在动手制作高塔的过程中既要想办法让高塔更稳定,又要发挥自己的艺术想象力,充分利用彩笔,各种颜色亮丽的剪纸等装饰高塔,让自己组的高塔更美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是各种实验的指导者和模型制作的参谋,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大胆地放手去做,通过自己努力或者团队的合作共同完成科学项目。这样学生在完成项目之后会更有成就感,对所学知识了解的更深刻,明白各种知识之间潜在的联系。4.教师科学课上采用STEAM教育时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指导策略。STEAM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但是小学生因为个体差异不同,能力也不一样,有的小学生动手能力强,善于探索研究,教师只需要稍加指点学生就可以很快的上手操作。有的小学生动手能力稍弱一些,很多项目需要教师仔细的说明才可以明白。针对不同学生具备的不同能力和素质,教师在需要分组的项目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能力水平,尽量将动手能力强和动手能力弱的小学生混搭在一起,让学生通过团队合作互相学习,最终掌握技术难点,完成项目内容。教师在上课时,不但要表扬动手能力强的学生,更要鼓励那些动手能力弱的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鼓励他们在课后寻找与课程类似的问题或者项目多锻炼,尝试自主解决问题,逐步减少对教师的依赖,提高自主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5.教师要在科学课上应用好STEAM教育模式,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提高自身的能力。STEAM教学模式讲究各个学科的有效融合,对科学课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既要懂得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还要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只有这样,学生遇到问题和困难时,教师才能及时给予帮助。STEAM教育理念在我国小学科学课中的应用还是初级阶段,很多方式和方法都需要教师不断的揣摩和改进。教师要通过STEAM教育理念在科学课中的具体应用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充分发挥STEAM教育理念的优势,提高小学科学课的效果和教学质量。小学科学教师要通过自己不断的努力和研究,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各种科学知识储备,在科学课上增强学生对各科知识的了解以及综合运用,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周东岱,樊雅琴,于颖,于伟,杨君辉.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小学课程体系重构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7,(08):105.

小学科学教育范文篇5

科学教育和其他教育一样是为了促进学生成长和发展,科学教育在使受教育者科学素养得到提高的同时应使其更能明辨是非、具备更好的解决问题的能力。纵观世界各国基础教育,20世纪50年代末都陆续开始科学教育改革,早期的改革以学科为中心,这一阶段主要表现在组织科学研究专家和科学教育专家学者开发课程与编写教材,包括学生用书和教师用书,其中著名的课程项目有:美国的《小学科学研究》(ESS)、《改进科学课程研究》(SCIS)和《科学:过程的研究》(SAPA);英国的《牛津初等科学》(OPSP)、《纳菲尔德初等科学》(NPSP)。可以看出这个阶段似乎过度推崇布鲁纳的学科结构理论,而且未能及时对实施课程的教师进行培训,所以很多课程改革在实践上都以失败告终。之后,20世纪70年代,由于“儿童中心主义”思想的影响,科学教育也进行了心理学视角的研究,其中影响较大的如建构主义心理学理论,其中重要的工作有杰亚夫(R.Drive)的发现:学生科学学习的成绩与其先前经验的相关性研究。这也成之后为科学教育提供了理论根据,相比之下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的科学教育的目标更加关注学生:发展全体民众的科学素养。但是,也应该注意到这一时期出现了极端建构主义思想,过分强调儿童建构的主观能动性、否认客观世界的可知性,这在根本上是违背科学精神的,极端建构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科学教育质量的下降。科学教育改革的成熟的阶段应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其中最显著的标志是发达国家为了提高科学教育质量而有史以来第一次推出全国统一的科学课程标准。美国于1996年颁布了《国家科学教育标准》。美国已于1985年启动了举世瞩目的“2061计划”,并于11年后出台了美国历史上第一部《国家科学教育标准》。而作为科学教育发祥地的英国,在1989年正式颁布了英国历史上首部《国家科学教育课程标准》,经过几次修订和完善,英国政府又于2000年公布了面向新世纪的《国家科学教育课程标准》。1997年,加拿大出台了第一个国家科学教育纲要《科学学习目标公共纲要》代表着一种新的STS科学教育范型的建立。我国的《科学课程标准》也于2001年6月正式推出。2005年开始实施科学教育新课程标准。

二我国科学教育现状

我国科学教育起步较晚,在以人才选拔为主的考试制度、和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等因素的影响下,现阶段中小学科学教育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其中较为显著的有以下方面。第一,科学教育中科学精神的缺失,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往往更关注学生对科学知识的获取而非对科学的全面认识,这显然违背了科学教育中科学精神的基础,科学教育必备的探究、实验等科学方法,创新批判的科学精神恰恰被忽略了,这是科学精神缺失的最主要的表现。第二,功利主义的科学教育取向。中国近代社会,由于发展经济、提升国力的需要,教育的培养目标明确定位在高级实用人才上,因此,科学教育也定位在实用上,同时以升学和考试的结果作为考核评价科学教育的手段,导致科学教育选择大量难而深的科学知识作为学习内容,导致学生感受不到创新、创造带来的喜悦,甚至缺乏基本的对科学的好奇。第三,科学方法在科学教育中的匮乏。深受考试制度影响的教育评价体系,科学教育也基本采用传统的灌输方式为主,学生死记硬背,缺乏科学实验和探究学习,削弱了学习科学的乐趣,背离了科学教育应该教会学生思考的本意,即用非科学的方法学习科学。

三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改革之反思

1.科学教育目标设置

科学教育的最终目标不是在考试中获得较高的分数而是培养具有科学素养的人,即科学的态度与精神、科学的过程与方法、科学的知识与能力即科学素养的主要要素。所谓科学的态度与精神则是基于对科学的本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以及科学过程的认识而形成的各种信念、态度等。科学的过程与方法是指对于科学研究的具体过程、方法的理解和运用。科学的知识与能力,是指对于科学事实、概念、原理等的理解以及运用科学知识与技术解决日常生活及社会问题的能力等。所以要根据这些目标要素来选择科学教育的内容、培训科学教育的师资、调整科学教育的模式方法、更新科学教育的评价指标,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理解和运用能力。同时,对于科学过程与方法的掌握和运用以及科学态度、精神和价值观的养成也是科学教育的重要内容,能促进学生正确的科学价值观的形成。

2.科学教育课程取向

20世纪以来,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学科的数目与范围越分越细,科学的层次日益增加;而且,很多交叉科学和边缘科学逐渐增加使科学的综合性越来越明显。因此,科学教育的课程应充分体现综合性。这主要基于以下原因,其一,因科学分类越来越细化,按学科来学习将导致门类繁多,这样的学习是学生力所不能及的。其二,科学的本质是综合统一的,各门学科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当然综合时要注意科学综合的层次,合理设置适合一定年龄层次的课程:(1)一门自然科学内部的综合;(2)两门相近自然科学的综合;(3)多门自然科学之间的综合;(4)自然科学与科学史的综合;(5)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的综合;(6)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综合;(7)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或艺术之间的综合。

3.教学策略与方法选择

长久以来,我国的各种教育在教学设计上都把教学重点难点的突出和突破作为出发点,教师们都十分注重知识传递的有效性、课堂教学的高效性,从事科学教育的教师的教学策略也是其个人经验的积累。实践证明这有好处也有局限,因此在保持发扬优势的同时需要改进。第一,尊重并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及特殊需求。科学教育中需要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情境,提供给学生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任何有效的学习都是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条件下发生的,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其主体性就能得到充分发挥,就能调动认知、情感、意志等多方面的能力进行知识的主动建构,就能有效地获得科学知识、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第二,要帮助学生加深对科学的理解。杜威的“从做中学”、“教育即生活”,布鲁纳的“发现学习”,都认为学校教学更重要的是获得知识的过程,是学生是否进行充分的智力活动,所以科学教育理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是否有探索,是否掌握探索的方法,是否发展了批判性、逻辑性的思维,是否在探索中感受到科学教育本应蕴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科学教育不再是冷冰冰的知识的堆砌。第三,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学习中的学业成就感是学习动机的主要诱因,科学教育中进行合作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减轻学习难度、发挥每一个人的优势去共同完成复杂的学习任务,从而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高,那么即使在面对艰难复杂的任务时也能保持良好的学习动机和研究兴趣。同时合作学习能锻炼人与人共事的能力,学会合作与竞争,有利于培养合作精神和责任感。

4.运用合理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小学科学教育范文篇6

在美国,中小学科学教育早就是综合性的。至少从20世纪60年代课程改革以来,美国科学课程的整合就已开始,其改革的方式不是增加科学课程的数量,而是对科学课程进行有效的整合。这不仅出于减少课程数量的考虑,也反映了当今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即“各门自然科学之间的界线变得越来越模糊,主要的概念变得更加统一”。这是当今科学技术的整合性对科学教育的必然要求。与美国不同,我国中学科学教育长期以来一直实行分科教学,而且从小学到中学的科学课程普遍偏难。以我国当前的中学理科为例,课程门类、教材内容多,学生负担过重;知识体系以分科为特征,各自为政,割裂了本来完整统一的客观世界;从价值观上看,分科课程实际上只是为少数未来科学精英准备的,不能一味地为精英而牺牲大多数。因而,课程的综合化问题越来越成为改革所关注的焦点。我国小学科学教学虽是综合性的,但科学教师大多数都是主课(语文、数学)教师被淘汰的或兼任的,普遍缺乏综合科学素质的训练,而且小学科学教育至今尚未真正受到重视。

2.教师中心和学生中心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科学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就是以教师的讲解和提问为主,复习与重复性练习是教师用来控制和巩固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学生要反复练习以便能熟练解答与考试相似的问题。这种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擅长背诵公式和解答纸面上的问题,但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教师的权威和考试的压力使得学生缺乏怀疑精神和创新能力。近年来,我国教育界虽大力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提倡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但这种理念在“应试教育”的环境里很难得到贯彻。而美国中小学科学课完全以学生为中心,表现在美国的教师更加重视学生的兴趣、个性和创造性。他们的教学方式很随意,教师在课堂上十分幽默,教学中穿插科学故事,运用大量的身体语言,等等。在师生关系方面,美国的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很随意,他们鼓励学生成为与他们平等的人,允许学生怀疑、提问、标新立异、与众不同。

比较而言,在中国,科学教学是件严肃的、按部就班的事。如有文章报道,“美国科学教育协会代表团,在上海一所著名的重点中学听了一节特级教师的物理课,其教学内容精当、目标明确、节奏紧凑、学生活动充分,教师的提问都是精心设计的,学生的回答也都是清晰明了的。按传统的评价,这堂课真是天衣无缝子。可是美国代表团成员却说,课堂上都是老师提问,学生回答,既然学生都已能回答了,为什么还要上课呢?上课应该是学生有问题,学生提问,教师回答,师生共同讨论……”为什么会出现两种完全不同的评价呢?这里反映了两种根本不同的教育观念。中国传统的衡量教学的标准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没问题、“全都懂了”。所以中国的学生年龄越大,年级越高,问题越少。而美国衡量教学的标准是,将没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有问题,假如学生提的问题连教师都回答不了,那才是成功的。所以,美国的学生年级越高,越富有创意,越会突发奇想。

3.科学概念的推理方式

演绎推理是我国科学教学的主要方法。教师首先一步步地提出概念或理论,然后运用教材上的例题阐明这些概念或理论。在教基本理论和概念时,教师必须做到“正确”、“严谨”和“详细”。美国科学教师倾向于在科学教学中采用归纳推理的方法。他们引导学生从观察具体的实际事物开始,逐步逼近概念和理论。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发展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要求学生参加动手操作的活动,有些教师甚至引导学生做真正的科学实验研究。一位访美学者说:“教师给学生提供不同的设计题目,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知识背景选择课题。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整个的项目研究——查阅文献、进行调查、收集与分析资料、检验假设、撰写并提交研究报告。”通过这种教学,学生对科研过程了解透彻,从而逐步掌握科研的方法并形成科学的精神,而我国的学生没有或很少有这样的训练。

4.主动学习与被动学习

在我国,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因为他们从上学时起就围绕着教师、教材和考试转。听课、做笔记、背诵、做练习是大多数学生的主要学习策略。他们都是按教师设计好的内容和方式去学习,自己没有选择的余地。他们学习的基本科学知识通过螺旋式的课程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反反复复。因此,一般而言,我国学生在基本科学知识的掌握上比较扎实。这样一来,我国的传统教学造就了一大批高分低能的学生。目前,我国的中小学生乃至大学生思想活跃,敢想敢干,但想象力和创造力差,多数学生很少有问题意识。尽管教师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及问题意识,但大多仍局限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这种语言交流活动中,教师没有着意培养学生主动的问题意识。当学生要提问时,得先举手,然后站起来问老师,这就制约了许多学生提问。一位学者这样评论我国的科学教学:“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咀嚼’知识,像喂他们吃饭一样地灌输给他们,学生惟一要做的就是吞下知识。即使在做实验时,教师和实验室助手常常为学生准备好一切,而学生所要做的只是打开或关闭开关!结果,大多数学生都非常依赖老师。”而美国学生是主动学习的,老师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学生提问不需要得到教师的允许,也不需要站起来,他们往往问得很多。在实验教学时,学生通常有机会自己准备设备和材料,并独立进行实验。教师还要求他们撰写实验报告并向全班同学汇报。显然,美国的学生在学习上比我国的学生更加主动,更为独立,更具有创造性。

5.理论与实践孰轻孰重

我国曾有访美学者说:“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中美两国学校里的重要问题。”然而,焦点是不同的。在我国的科学课堂上,过分强调理论的学习,演示与实验活动却常常被忽视。正如我国一位学者所说:“中国科学教师只要能够用语言把问题解释清楚,他们就不会去动手,而美国学校则更加强调实践。”就对待实验和动手操作的目的而言,中美两国中小学的差异也是十分明显的。一位访美学者作了如下的比较:“在中国,动手操作实践是为了证明课本上的理论和结果。学生只需用相同的方法和仪器,做相同的实验,并期望得出相同的结果。然而,在美国,动手操作活动的目的是发现课本上以及课本外的理论和结果。因此,学生受到鼓励进行不同的实验,用不同的方法和材料,并得出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和结论。”美国的科学教师注重动手操作,只要能够通过动手操作阐明的理论,教师就不会用语言去解说。美国中小学科学教学的演示和实验活动有3个特点:①所用的设备和材料并不奢侈、昂贵,大多是一些简单而又便宜的;许多仪器是教师自己利用日常家庭用品制作的。②由于动手操作与日常生活情境相联系,既生动活泼又切合实际。③大量使用计算机。

一位访美学者这样描述了他所观摩的一堂高中化学课:“在学习新课时,教师并不像中国教师那样先讲授,而是把学生分成小组,带领他们进行实验活动。学生自己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并作出分析。做完实验后,学生再阅读教科书,查阅有关的参考资料。他们各自得出自己的初步结论,然后与小组的其他同学分享彼此的实验结果。最后,教师花一点时间总结实验并提出理论。这样,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得到了培养。”另一位访美学者对生物实验课作了如下的比较:“中国的生物实验课总是在教师讲课之后进行。首先,教师详细地向学生解释实验的目的、要求、方法和设备。然后,学生像照着烹饪书做菜一样做实验。他们不知道实验的所以然。而在美国的生物教学中,实验经常是在教师讲课之前进行的。在实验手册上,投有关于实验的详细解释,而是一系列问题。教师促使学生理解这些问题,然后,学生自己独立地做实验。他们必须积极地思考、阅读、设计、观察、记录,并得出结论。显然,这种方法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比较中美两国中小学的科学实验课,访美学者发现,“中国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是试验性的,而美国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是探索性的。”这值得我们深思。

6.评价方式

小学科学教育范文篇7

教育的主体和客体之分实则难于分分的清楚,学生作为学习的基础,他的知识经验的获得是多方面的,从广义的教育学理论上来说,一切能够获得知识的渠道都可以称为是一个客体。“三人行,必有我师。”就是这种道理。所以教育的客体是广泛的,他可以是长辈也可以是同学,无论谁,只要能够获得相应的知识都可以称为是客体。在当前学校教育为主题的当今,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主要是通过这两种客体,所以我们这里主要对这两种课题做一个简单的分述。1教师教师作为学校教育的知识传授者,在学生的学习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大部分学生的知识是通过学校的学习获得的。所有的学生对教师的崇拜,在小学阶段是无容置疑的。目前,在部分农村小学的科学教师,没有专门的教师,大部分教师都是由数学或者语文教师兼职。或者有一些将近退休的老教师担任课程。这样的担任课程的模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一方面,没有专门化的教师,就不会引起足够的重视。大部分教师不得不忙于主课的教学,忽视了对科学课程的备课,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认真地准备一节课,只能疲于应付,更何谈去准备一节实验课;另一方面,由于课程的压力,大家对主课的重视程度,出现了挤占科学课程的现象。使得本来课程就少的科学课被挤占,课程进度随意。只是把科学课上成一种背诵课文的课程,学生们失去了动手的机会,只能停止在机械记忆的阶段。另外,大部分的科学教师没有相关的专业知识。我们现在所从事的科学课程,涉猎内容较为广泛,如果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是很难把问题讲解清楚。就目前来说,由于课程设置和重视程度较低,很多知识多不深入的去探究,教师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加之不去深入的备课,导致教学深度的扩展受到相当大的影响。2家长家庭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作为家庭教育的主要客体,家长在家庭教育中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就农村家庭教育来说,家长文化程度不是十分高,对于一些科学的现象很难做出相应的科学的解释。当孩子们遇到难以解释的科学问题时,家长很难给与解释。更有甚者,运用非科学的迷信观念来解释自然现象。而这种观念的形成会给孩子们带来更加敬畏自然的观念,造成畏惧的心理,在贯彻科学思想的时候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整个教学环境

教育具有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整个教学环境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很大程度的影响作用。在我们当前教育制度的影响下,学生们还需要分数来说明问题,所以,很多时候一些需要动手操作的课程不能展开。我们的课程的开展还受到很多条件的制约。1实验器材配备不足由于财力限制,很多农村小学没有像样的器材,很多实验课不能展开。一些简单的试验,并非教师不想做,而是无法开展。很多的动手操作课变成了演示课,使得学生只能用眼睛去记忆实验的步骤,去记忆那些实验的结论。更有甚者,根本没有实验室,更何谈做实验。2学校不重视,只是搭配课传统的教育观念对于科学这门课程只是一种附属课程,不重要。无论在师资配置还是其他的期末检查上都没有足够的重视。只是一种搭车的课程,学好学不好都不十分重要,只要到考试的时候能够背好题目就好了。这种思想意识的存在,导致了教师们也产生了放松的思想,只注重数学语文的教育,而忽视了科学的教学。侵占科学课程严重。其实,课程标准所设课程是相互联系的,在整个学科体系中互相兼容互相促进,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缺了哪一个环节都会使学生的教育体系受到影响。

小学科学教育范文篇8

一、小学科学教学中运用教育游戏的可行性

1.小学科学的学科内容需要教育游戏

小学科学教育主要的任务就是在学生开始认识世界的时期尽可能将世界的基本面貌和基本规律展现给学生,满足学生对于未知世界的好奇心,促使他们更加主动地认识世界、理解世界。而教育游戏可以使用虚拟的手段让平常没有办法完全展示的东西展示在学生面前,突破了科学教学固有的局限。计算机技术越发达,这种展现就越逼真具体。即将崛起的虚拟现实技术能够将物品从所有角度展示出来,具有更好的教学效果。

2.教育游戏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教学总是倾向于用语言为学生传授知识,同时使用课本作为辅助措施。有时候使用一两张图片、播放一两段视频就能称得上是灵活教学了。和教育游戏相比,这些方式都显得太过呆板。教育游戏有着强大的交互性,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获得知识的乐趣,这样产生的学习热情是传统的教学方式望尘莫及的。

二、小学科学教育游戏软件的设计原则

1.明确化、简单化原则

在设计小学科学教育游戏软件的时候要遵循几点原则,首先是在进行游戏内容的设计时,要尽可能让人物更加明确,而操作也要更加简单。毕竟教学游戏的首要目的是让游戏者掌握知识,而不是锻炼游戏操作的技巧。

2.科学性原则

教育游戏在内容上要摒除一般游戏对内容的科学性不加考虑的习惯,在逻辑上要能说得通,所有的学习内容要遵守客观事实,在游戏过程中培养游戏者的科学意识,提升游戏者的科学素养,同时也能够鼓励创新精神的发展。

3.开放性原则

教育游戏的开放性指的是时空上的开放性和内容上的开放性。时空上的开放性要求学习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登录游戏与游戏进行互动。在内容上,小学科学教育游戏也可以不仅限于科学知识的传授,各种历史、地理甚至是文学、艺术等人文知识也可以加入其中。

4.挑战性原则

游戏之所以能够吸引人,就在于玩家需要在游戏中不断地克服困难,完成任务,通过关卡,从而获得成就感。在进行科学教育游戏的设计时,也要注意游戏的挑战性,只有具有挑战性的游戏才能吸引学生。

三、小学科学教育游戏的开发模式

1.角色扮演中的任务驱动模式

角色扮演是一种重要的游戏类型,玩家在游戏中扮演一个角色,获得沉浸式的游戏体验。科学教育游戏可以借鉴这种模式,让游戏者在游戏中以某个身份来探究科学知识,完成科学知识的学习还可以获得游戏中的奖励。当玩家开始投身于自己虚拟角色的属性提高时,学习知识就成了主动的行为。

2.联机知识竞赛模式

知识竞赛模式更多的体现了科学教育游戏的竞争性,让游戏者在游戏内展开科学知识的比拼,让学生在获胜的渴望中尽力吸收科学知识。赢得了竞赛的一方还可以获得游戏内的奖励。联机知识竞赛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可以提出问题,然后让各方抢答,或者比拼谁在规定时间内答对的题目最多。由于小学生处于最活泼好动的年龄段,对于游戏竞争有着天然的积极性,联机知识竞赛模式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

四、小学科学教育游戏案例的设计

1.小学科学教育案例设计的需求分析

从小学科学的教学内容来看,学生需要更加轻松灵活的方式来理解科学知识。毕竟科学知识从本质上来说是抽象的,让小学生把抽象的理论知识和具象的自然现象结合起来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从教学目标上来说,建立科学的思维体系对更加具有操作性的教育游戏有着直观的需求。从教学对象来说,小学生对于教育游戏的学习过程,接受起来显然更加容易。

2.案例游戏设计的具体过程

在设计案例游戏时,首先要确定游戏主题,明确游戏是为了学生掌握哪方面的知识而制作的。然后根据主题选择合适的游戏类型,对游戏的故事和世界观进行建构。这些工作完成之后,还要设计游戏任务,建立游戏结构。

五、结论

小学科学教育范文篇9

关键词:生活教育;小学科学;陶行知思想

近些年,小学科学教学大范围地借鉴了美国的STEAM教育方法,对推动小学科学教学效果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大部分学校的师资、物资和学生的知识基础不允许教师开展STEAM教育。陶行知先生作为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他的生活即教育思想是他全部教育理念的精华,在各个学科教学中都有着一定的指示作用,更符合中国的教育现状,而科学作为一个探索自然世界的学科,与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运用生活即教育理念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在小学科学课堂中贯彻“生活教育”的重要性

生活教育来源于陶行知先生所说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思想,根源于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生活教育强调学生所学需从生活中来,用生活中的工具去学习,所学知识要为改善生活所服务,而不能照本宣科,脱离生活实际而空谈理论;社会就是学校,学生在社会中得到经验和技能成就更好的生活的过程,就是一种学习。这种学习可以没有课室、书桌,没有课本和纸笔,甚至没有固定的老师[1]。科学是一门探索自然规律的学科,科学知识都是来源于现实世界,科学课本中也体现了科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将生活教育结合到科学课堂中去,可以锻炼学生的探索、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开始注意生活中的细节,对改善教学内容、丰富学生知识和提高动手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能够最大化地利用课本让学生对生活有更多的理解,增强创造意识,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的作用,丰富学生的知识,提供给学生亲近社会、亲近自然的机会。

二、如何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实施生活教育

(一)教育源于生活并回归于生活

目前的科学课堂容易出现的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偏重知识学习而忽略了技能学习,第二种是偏重技能学习而忽略知识学习,第三种是技能和知识都学习了,但是缺少了知识对行动的指示作用。第一种情况在科学课堂中较少出现但仍然存在,例如认识一个昆虫,不让学生亲自去抓昆虫,看见真实的昆虫,不能通过自己的经历发现昆虫的生活环境、习性,仅通过老师板书或者课件中展示的昆虫,认识昆虫的身体部分、生活环境等。这样的学习,学生只是坐在了座位上,接受知识的灌输,没有技能的锻炼。当老师过于注重技能的培养时,就容易出现第二种情况,忽略了知识的培养,例如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动手做了很多的探究实践,在学习过程中也很开心,但是这些行动缺乏目的性,学生也不知道自己学习到了什么。第三种情况比较普遍,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老师的引导,从生活中发现问题,进行实验探究,得出了概念型的结论,但是得出这个结论后,教师几乎没有引导学生去利用这个知识到生活中,弱化了对知识应用的学习,将得出结论作为探究式课堂的最后一步,造成了知识对行动、技能指示作用的缺失。生活教育提示教师,知识是用来指导生活的[2],书本是工具,实验探究也只是一种工具,让学生得到的知识去认识生活、改造生活才是生活教育的目的。因此教师应该摆正观念,教育应该源于生活并回归于生活,重视知识到生活的回归,实现科学知识的真正作用。例如探究了影响食物发霉的因素后,学生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做出措施去防止食物发霉。

(二)生活教育要求学生“即知即传人”

“即知即传人”的提出,原本是为了提高国民的文化水平,让学校里的学生成为“小先生”,将自己在学校的所学,传授给社会中的其他人,同时也能增强学校和社会的联系,使学生不再是书呆子,同时也能在社会中实现自我价值。小学科学课堂中涉及的科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都十分紧密,并具有一定的科普作用。在学生学习了这些知识与技能之后,老师可以要求学生将所学讲述给家长听,这种做法能加深学生对生活中的科学的理解,便于将所学运用到生活中去,同时也为科普的工作做了一定的贡献,使学生形成“小先生”的意识,享受将科学知识传人的乐趣,从而增长科学学习的兴趣。

(三)社会即学校

杜威所提出的“学校即社会”被陶行知先生改为“社会即学校”,其原因是陶行知先生认为将复杂的社会全部放在一个学校里面是做不到的。让学生主动到社会中去学习,把整个社会作为学校,也是生活教育的一种途径。小学科学课本中的科学知识只是生活中的一部分,远远不能满足学生成长所需的知识量,也不能锻炼学生所需的所有科学技能和方法,这时候,让学生到社会中去学习就尤为重要。教师应该支持学生到课外去学习,传授给学生人人都可以成为老师的观念,鼓励学生向自己的亲人、医生、工人或者科技馆讲解员去学习,鼓励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一些奇妙的现象,并要求学生以故事分享的形式在课堂上与班级同学一起交流。例如学生看见发酵后的面团比发酵以前膨胀了许多,发现太阳能热水器的形状构造很奇怪并且他们的排列方向一致,发现某一地区在连续几天内总是在下午的时候下雨。学生可以先思考自己的疑问,询问相关的人员得到答案,也可以带着问题到课堂上与同学老师一起解决。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积极参与学生们的讨论,揭示生活现象背后的科学奥秘,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也应大方承认并课后解决,鼓励师生共同成长的行为。这种交流分享的一大优点,就是内容能够不限于时间和空间条件:学生的观察可以是短暂的,也可以是连续一段时间的,生活中有满足学生科学探究的一切物质条件和其他因素。相比起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和有限的科学学具,社会就是一个科学宝库,提供学生科学学习的所有条件。

(四)鼓励教师适当跳出课本,进行生活教育

陶行知先生鼓励的教学做合一指的是老师要在做中教,学生要在做中学,而做什么内容、学什么内容、教什么内容则是来源于学生生活的需要,使科学教育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能在科学中学习到生活的本领才能促进学生更好的生活[3]。这种方式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生活的需要,能够因地制宜,避免了地区和教学环境的限制,城市区域有城市区域的生活需要,农村地区有农村地区的生活需要,要结合生活的情况进行教学,灵活应变。首先,教师要先有跳出课本的意识,真正了解学生所需要的本领,可以在学习课本中穿插一些另外的任务,例如要求学生用一个学期的时间学会做一道菜,做电子灯笼等,通过这项任务学生可以了解动植物的各部分大致组成,观察油、盐等物品,电路的连接、灯笼的结构等等,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用周记的形式记录自己的所见所学和所问,写成成长日记,教师应及时和学生交流,掌握进度,共同学习。生活即教育理念的运用并不是简单地将生活事例放到课堂中去分析,是要将生活和科学知识有机结合,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并创造出更好的生活。教师应该深刻理解生活教育的本质,注重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强调即知即传人,提倡社会即学校,适当跳出课本,实施更好的生活教育,摈弃应试教育,让学生获得更好的生活。

参考文献:

[1]王明景.“生活化教学”在小学科学教育中的运用[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10):184.

[2]张露露.小学科学教育生活化策略初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6(8):189.

小学科学教育范文篇10

关键词:游戏化教学;小学教育;科学

在《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一则中明确提到:“小学科学课程在教学中必须要把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教学目标。科学学习整个过程要围绕探究,它是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有效途径。”在小学科学教育中运用游戏化教学法可以有效避免出现以往教学中的一些错误,把课堂氛围调动起来,让学生爱上科学学习,从而受益终身。因此,身为小学科学教师,要做到对游戏化教学法灵活运用。

一、游戏化教学法概述

游戏化教学法是建立在“寓教于乐”教学理念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它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手段。牛玉霞教授认为,游戏化教学法是在参考游戏挑战、设疑等理念的前提下,在游戏中穿插相关教学知识,引导学生在一个放松、愉悦的状态下,慢慢去接受知识。王大平教授认为,游戏化教学法即在设计课堂教学时,针对培养学生各个方面为主,把知识和游戏融合到一起,让学生在玩耍中学习知识。而笔者认为,游戏化教学法就是在课堂中,以游戏的方式去进行学习,把知识和游戏整合到一起,去刺激学生的内在驱动力,让教学效率提升起来。在应用游戏教学法时,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对游戏感兴趣的天性,把知识和游戏衔接起来。在游戏的过程中让学生学到知识,打破以往的说教学习模式,加强师生互动频率,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主观意识。

二、小学科学课堂中游戏化教学法的应用原则

(一)教育性和趣味性结合原则

小学生普遍活泼好动,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要想克服这一问题,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最佳手段。所以,在应用游戏化教学法时,教师必须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习特征选择合适的游戏,设置悬念,勾起学生对知识的探索欲望。若是教师所选择的游戏缺乏趣味性,只是让学生随心所欲的“玩闹”,那么教学的效果必然会十分低下。但是,趣味性强的游戏其教育性不一定强,有一些游戏设计的目的只是为了让学生放松身心,而应用游戏化教学法根本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习知识。因此,教师在对游戏方式进行选择时,必须要做到教育性和趣味性兼顾。在课堂教学中,教材是重中之重,而游戏只是作为辅助教学手段的角色存在。在插入每一个游戏之前,必须要对教材的主题和内容进行明确。并且,教师在兼顾教育性和趣味性的同时还要紧紧围绕教材核心,时刻把握游戏节奏,适当点拨和引导学生,让学生尽情的遨游在科学世界中。和传统的教学手段相比,游戏化教学法更加重视人文和科学二者的有机结合。教师所添加的小游戏可以充分刺激到学生爱玩的天性,把学生的积极性全面调动起来,有利于对学生主观意识的培养和知识构建。也只有这样,才能为小学科学课堂增添一丝活力。

(二)引导性和主体性相结合原则

科学科目的所有学习活动都是为了服务学生,它们以学生为中心展开。学生本身就好奇心极强,对新鲜事物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探索欲。在科学课堂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另外,在教学中加入游戏环节,可以把学生的学习热情带动起来,让其把主体性充分发挥出来。然而,学生在发挥主体性的同时,出现一些问题也是意料之中的。例如,在游戏过程中,学生虽然会一直保持心无旁骛的状态,全神贯注去展开游戏活动,但也极其容易在游戏中沉迷,导致他们只注重游戏的乐趣,而忽略了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导致教学效果差强人意。因此,作为小学科学教师,一方面要对学生的主体性进行关注;另一方面还要适当的对学生进行引导。引导性和主体性的结合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完成教学目标,而且对课堂纪律的维持有一定的帮助。可以说,是教学手段的首选。

三、小学科学教学现状

从当前的小学科学教学情况来看,其整体不是很理想。大部分的小学科学课堂中都存在教学模式落后和教学手段单一的问题。并且,在科学课堂中,基本上都处于教师为主导,学生被迫学习的状态。除此之外,在一些农村地区的小学中,虽然学校引进了多媒体教学设备,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却是少之又少。这一因素,也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造成了阻碍。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学生无法灵活地把教师所讲解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其思维模式也被固化。而在城市中的小学,虽然教学设备配置都比较齐全,师资力量也比较雄厚,但是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还是兴致缺缺。在刚开始学习时,学生们都表现得热情高涨。但是,在后面的学习中,教师一直不改变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学生的学习热情就开始逐渐下降。再加上大部分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时,都没有养成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学习习惯,导致学生在学习之后对科学知识的掌握更加薄弱。这一现状,也从侧面反映出了学生自身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不足,对科学知识的学习不重视。还有一些学生在学习时,注意力极为分散,无法做到全神贯注。通过调查发现,对于游戏化教学这一新兴教学手段,不仅是学生一无所知就连一些教师也是一头雾水。由此可以看出,在小学科学教育中,游戏化教学的应用并不是非常广泛。所以,要想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全面渗透游戏化教学法,教师必须要深入研读教材,对游戏化教学法正确认识,把其教育功能发挥到最大化,真正意义上实现寓教于乐。

四、在小学科学教育中游戏化教学法的应用策略

(一)竞争协作策略

把竞争机制插入到游戏中去,让学生以自身的学习水平和能力为依据去合理选择竞争对象,刺激学生的积极性和好胜心。除了竞争机制以外,教师还可以在游戏中插入协作机制,在教师定好学习目标后,让学生自由组队去完成学习任务。在小组中,每个学生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去努力完成学习任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也可以得到培养。在游戏化教学中应用竞争协作策略时,教师应把全班学生的成绩表或者学生个人学习水平公布出来,让学生之间能够相互了解,对自身清楚定位,从而挑选到合适的队友。从某种角度来看,竞争协作策略对学生积极性的激发有非常显著的效果。比如,在教学《物质在水中是如何溶解》这一内容时,这一节内容中有一个实验是在水中添加高锰酸钾,并进行观察,分别把高锰酸钾加入水中、经过搅拌和与水相溶后的三种不同情况记录下来。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演示一遍之后,应组织学生开展比赛活动,让学生以小组的方式去进行实验,并把这三种不同情况下发生的现象记录下来进行描述,描述最为切合的小组获胜。这样的教学策略,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合作探究精神;另一方面可以锻炼到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情景设置策略

布鲁纳教师曾经提出,学习实际上就是一个建构过程,只有在学生内部动机的驱使下才能完成。由此可见,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兴趣的重要性。据相关研究报告,对情景游戏进行设置,引导学生参与其中,可以让学生有更多交流创造的机会,在学习上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游戏化教学中应用情景设置策略,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对情景进行具体设置,让学生产生代入感置身到情景之中,深化学生学习体验。比如,在学习《环境和我们》这一章节的内容时,教师就可以随机抽选几名学生分别扮演河里的垃圾、河边的树木、河边的花朵和小溪流等角色,让学生来即兴发挥表演小溪从清澈见底到浑浊不堪的变化过程。在表演过程中,学生可以深刻了解到小溪为什么会变浑浊,并形成保护环境、爱护环境的意识。除了这一章节的内容,在小学科学教材中还有许多教学内容可以以情景设置的方式体现出来。鉴于此,身为小学科学教师,必须要积极去展开学习,接触更多全新的事物,对教学模式进行积极创新,优化学生学习体验,让学生能够放松下来进行高效学习。

(三)目标分层策略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游戏化教学法,首先教学思路上就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在以往教学中,都是围绕教师来展开教学活动,去要求学生对知识体系进行建构。但是,由于部分学生自控能力薄弱和发展不均衡的因素,无法做到自主开展学习工作,反而会在一些与学习无关的活动中沉迷。而目标分层策略的应用可以在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及过程方法都达到教学目标后及时终止游戏,防止学生沉浸在游戏当中,对游戏时间进行合理掌控,回归到学习主题中去。比如,在教学《比较水的多少》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在导入环节就插入“比眼力”的游戏。在讲台上摆放两杯水,让学生凭自身的感觉去猜两杯水的多少。第一次,教师可以使用相同的杯子和不同的水位;第二次,教师可以使用不同的杯子和相同的水位;第三次,教师可以使用不同的杯子和不同的水位,循序渐进加大难度。接着,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去进行比较,在比较之后并说出自己的依据。然后,教师顺势引出量筒这一测量工具。在教师把量筒展示给学生时,大部分学生会猜它是什么工具?要如何使用?这时,教师应该把量筒发放到学生们的手中,让他们进行观察,并思考量筒的使用方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用量筒对水进行实际测量,说出两杯水的多少。目标分层策略的应用可以让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去对教学内容合理选择,并有所收获。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竭尽所能,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逐步提高;而学习能力较好的学生则能在短时间内不断深入,层层递进,学习到更深层次的内容,打下夯实的科学知识基础。

参考文献:

[1]于菲.浅谈游戏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8(38):85.

[2]于喜春.科学游戏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运用策略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8(11):44-45.

[3]斯日吉玛.关于游戏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9(3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