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医学技术范文10篇

时间:2023-10-17 17:19:27

现代医学技术

现代医学技术范文篇1

关键词:医学技术,异化,哲学根源

得益于基础学科的建立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医学技术具备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科学规范,日趋技术化,成为现代医学进步的载体,在人类的疾病治疗和健康维护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现代医学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促进了现代医学的变革和发展,填补了医学史上的一个又一个技术空白,为人类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但是不可否认现代医学在医学技术的推动下逐渐丢失医学本质,现代医学技术异化现象频发,出现低效率的医疗服务、低信任度的医患关系、医学人文伦理丧失等现象。因此,明确现代医学技术异化的特征,探索现代医学技术异化的现象并深入剖析其产生的哲学根源,找到合适的消解路径,对过度医疗现象的解决及医患关系的缓解、构建和谐有序的就医大环境有着重大的意义。

1现代医学技术异化的含义及其特征

1.1现代医学技术异化的含义。“异化”一词在学术界中定义不一,源自拉丁文“alienation”,具有表达“他者化”的含义,是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1]。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异化是由于私有制和社会分工固定化所导致的一种社会现象。具体表现为,人在生产发展及创造过程中,产生的物质产品及精神产品变成一种外在的、与自身不同的具有敌对性的力量,反作用于人的本身,统治、制约人的发展,从而使人丧失主观能动性,失去自身个性,迷失自我[2]。现代医学技术是指20世纪中叶至今的基于科学理论的疾病识别、预防、诊断以及治疗的技术与方法,它不仅包含各种医学设备和工具,也包含各种医学理论和疾病治疗技能和方法[3]。现代医学技术异化就是指现代医学技术本身具备了独特的理智生命,产生了主体性,使原先维护健康、保障生命安全的目标和宗旨被扭曲和背离,使医学技术不再是医学发展进步的促进力量,而是一种压抑、抑制的消极力量。在临床实践中,医学技术主导了人类思想,导致对现代医疗技术的过度依赖、畸形使用等各种违背医学本质、扭曲医学价值、背离医学目标的现象的产生[4]。1.2现代医学技术异化的特征。1.2.1现代医学技术异化具有历史性和时代性。医学技术的发展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进步的,因时代的不同有不同的表现。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医学技术会有各自时代背景下应有的独特作用,这些具有自身时代属性的医学技术相应地会产生个性化的技术异化问题。医学技术的异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技术、认知、文化、环境、社会制度等的差异,有着不同的概念、性质、存在形式以及表现方式。例如,在公元前3200年~公元1543年时期的经验医学技术阶段,在中医中的医学技术表现为针灸、推拿、火罐等经验性技术,这个时期的医学技术没有相应的科学基础,“魔术医学”成为主流;16世纪~20世纪是实验医学技术时期,这个阶段的医学技术具备了科学基础,出现了各种实验仪器,疾病认识从原先的主观经验判断转变为实验证据验证,医学技术对工具和物质的依赖逐渐加深,相应地出现了违背伦理道德、人文精神后退等医学技术异化现象;20世纪50年代之后,基于自然科学的高速发展,医学技术出现了智能化和信息化,基因诊断、靶向治疗、辅助生殖、再生医学……各种新兴技术遍布医学领域,出现了新时代的医学技术异化问题,诸如人类多样性发展的破坏、非法牟利的产生等[5]。综上,现代医学技术异化具有鲜明的历史属性和时代特征。1.2.2现代医学技术异化具有相对性。现代医学技术异化具有主体的相对性。不同的认识主体具有不同的价值取向,不同群体对医学技术异化有着不同的判断标准,医学技术异化现象在不同的利益群体中的表现具有显著差异性[6]。同样的一种医学技术,在某些主体眼中可能极具危害性,但是在另一个主体眼中可能正好相反。例如,吗啡是医学领域中的强效镇痛剂,具有强大的镇痛作用,非常适用于癌症晚期患者的疼痛治疗;但是,吗啡同时也是一种成瘾性极强的药品,是鸦片的重要组成成分,长期吸食会对身心健康造成极大伤害。现代医学技术异化具有价值的相对性。医学技术异化不仅具有负面价值,同时还具有正面价值。医学技术的产生本身是中性的,不存在绝对的好与坏,只有在使用过程中才会出现正面价值与负面价值的差异,医学技术异化同样如此。雅思贝尔斯认为,“技术实际上只是单纯的一种手段,没有所谓的善恶之分,是善是恶取决于人对它的利用过程”[7]。因此,对于医学技术异化现象而言,根本问题不在于会产生怎样的负面价值,而在于我们怎么去利用这个现象,从而对医学技术异化现象进行合理的扬弃与利用,实现社会的进步与发展。1.2.3现代医学技术异化具有不确定性。医学技术的发展不断填补了医疗领域上的各种空白,缩减了人体健康的未知领域,消除了社会发展中的不确定性,但是同时它又创造了更多的不确定性[8]。例如基因技术的发展使“基因修正”成为可能,使之能够达到治疗甚至预防遗传性疾病的作用,但是基因治疗所导致的遗传性状的改变又会破坏人类自然发展过程中的基因多样性,长久以往使人类基因库呈现趋同化。这种变化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我们很难去判断它会产生正向积极的结果还是负向消极的结果,它是不可预测的。现代医学技术就是在不断消除和创造不确定性的过程中循环上升的,这种不确定性必然导致医学技术异化现象的不确定性,我们难以通过未知的变化去判断医学技术异化的福与祸,也难以用理性和智慧来预测和控制不确定性的产生。

2现代医学技术异化的现实表现

2.1现代医学技术的主体化。医学技术作为医疗的一种辅助工具,本是医学活动对象中的客体,但却在科技进步的驱动下逐渐取代了人的主体地位,成为医学的主体。医学技术已经成为脱离医学宗旨的独立力量,渗透于医学的方方面面,主导医学发展进程,医学的进步已经被单纯地等同于医学技术的进步,医院的品级、规模也被单纯地等同于床位数以及大型设备的多寡,医师的技术水平高低也被单纯地看作是操作医疗设备的能力水平高低[9]。现代医学对医学技术过度依赖产生了一系列过度医疗现象,表现为医生对躯体、心理疾病的过度诊断,对辅助检查数据的过度依赖,对药品的过度使用以及高危手术的常规化使用(如剖腹产手术成为生产方式普遍选择)等,医生“制造疾病”的现象层出不穷,医疗费用持续高涨。医学诊疗过程在现代医学技术的辅助下,逐渐变为“检查-按照检查结果制定诊疗方案-开药或手术”的流程化过程,医生受限于医疗技术的客观指标和诊疗的标准化流程,忽略了医学领域的经验性思考,逐渐丧失自身的主观思想,自我理性被压制。医生的主体地位被程序化的医学技术取代,使之逐渐缺乏对生命的敬畏之心,与患者的互动性逐渐减弱,人在就医过程中只剩单纯的客体地位,被迫成为与医学技术发展相适应的一种工具。2.2现代医学技术的资本化。随着国家政策的改变,我国医疗行业的发展由原先的政府投资逐渐转变为多元投资,公立医院与公立医院、民营医院与民营医院、公立医院与民营医院等多方机构间的市场竞争愈发激烈。不管是民营机构还是公立机构要想在医疗市场稳住脚跟,都离不开资本的投入。于是,各家医院争先购买高端医疗设备,不断扩大医院规模,持续引进高新技术和高端人才,以期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医学技术逐渐具备了资本“利润至上、无限增殖、不断扩张”的特性,成为资本实现的手段,被资本控制和占有,成为医院敛财的工具,不断呈现“为资本服务”的异化现象[10]。利益促使“开发性医疗”(制造商非法开发市场、医院无休止扩张)以及“欺诈性医疗”(医生“制造疾病”、滥用医疗设备、过度使用昂贵药品)的产生,医疗成本日益高涨,医疗资源持续浪费。2.3现代医学技术的权力化。马克思认为,技术本身是具备权力属性,资本家通过资本流通对技术进行使用从而行使并扩大权力职能[11]。也就是说,技术的权力化是通过资本实现的,资本通过购买技术获得对技术的支配权力,包括技术隐含的智力、劳力、自然力,从而使技术成为资本的权力工具,进而发挥权力职能。现代医学技术的权力化进程同样如此,医疗机构购买使用医疗技术,谁拥有越高端的医学技术,谁就具有越大的话语权。医院规模越大、医疗设备越先进、医疗技术越精湛,医院就会拥有越大的声誉和权威,在医学领域也会拥有更高的地位,便能享受更多国际和国内的特权,进而也会获得更多患者的信赖与支持,使资本扩大;资本的扩大又会促使更多先进技术的获得,循环反复,权力不断集中。北京协和医院单日门诊量超过12万就是医学技术权力化最直接的体现。此外,现代医学技术是各学科知识的高度综合,具备“知识密集、技术精细、操作复杂”的特性,并非所有医护人员都能熟练掌握并应用于临床,间接导致了医护权威与医疗技术操作水平挂钩的现象,进而出现了对诊疗护理技能的学习深造转变为对高新设备的应用学习的现状,衡量医疗水平高低的标准失衡,现代医学技术异化。2.4现代医学技术的机械化。现代医学的对象是具有不同特性的生命的个体,医学诊疗护理过程中需要人文、道德关怀及情感的衔接。但是,由于现代医学技术的存在,现代患者逐渐变为一种物质或机器,成为机械活动过程中的步骤之一,医生对患者的态度从活的生命个体转变为死的标准数据,医患之间的直接联系缺乏,医患关系分离。医疗活动成为疾病与机械的互动过程,医生沦为技术的奴隶,忠于机械设备的标准和流程,失去自身主观判断;患者受制于机械操作,忠于医生指令,失去主观选择,不良情绪逐渐积聚。理性、客观、冰冷的医学技术造就了机械化的医生、机械化的流程和机械的患者个体,使之人文精神日渐消退,医患关系日益恶化,医学活动愈发扭曲。

3现代医学技术异化的哲学根源

3.1从本体论层面剖析现代医学技术异化的根源。本体论是探讨事物的本质,研究其存在方式和规律的哲学理论[12]。事件发生的根源往往都与事件发生的相关事物的本质特征高度关联,从现代医学技术的本质特征去探索现代医学技术异化现象发生的根源,对问题的解决具有根本性作用。正如前文所说,现代医学技术具备时代性、历史性、相对性及不确定性的特征,这些特性恰恰造成了医学技术异化现象的产生。就拿医学影像诊断技术来说,它是现代医学技术的典型代表之一,被视作诸多疾病诊断的金标准,其科学性和客观性极大地减少了医学诊断的假阴性率,为无数患者延长了疾病治疗的时间。但是科学性就代表着确定性吗?当然不是,科学知识的确定性实际上是有概率差异的,它是充满不确定的,而且不会因为我们的所作所为而轻易消除[13]。也就是说,医学影像技术是科学的,产生的数据是客观的,但是它的诊断结果却不一定是客观事实,有时反而会偏离客观事实。首先,医学影像的图像产生过程中需要经过参数选择、色度调整、数据运算、数据分析以及图像调整等过程,才会出现一份完整的影像资料和诊断报告。从表面上看,这些数据的产生是通过机器自动生成的,但是实际上却是由设备背后操作的人对生成图像的符合医学知识的有效推断。可见,数据的真实性、有效性是受疾病复杂程度和影像科医生的主观认识的严重影响的。其次,就算成像过程中,设备一致、疾病复杂度一致、影像科医生技术水平一致,进而产生一致性的客观报告和影像资料,但是在读片过程中依旧会产生许多的差异性和不确定性。相同的X光片在思维方式、知识储备、经验积累以及心理素质不同的医生眼中也会出现不同的诊断结果;相同的医生在不同的读片环境下也会做出不同的判断。最后,就算客观环境和医生主观影响因素都已消除,患者配合程度的差异也会成为影响结果判断的重要因素。患者病史交代不清,影响医生数据选择;患者情绪紧张,影响信号传导、图像采集。由此可见,单纯的影像学检查是不能作为疾病诊断的金标准,它是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和病史变化的。就如2020年国内暴发流行的病毒肺炎的第五版诊疗方案中,将湖北省的疑似病例中具有肺炎影像学特征的患者归为临床诊断病例;然而在第六版诊疗方案中“CT影像结果”就不再是确诊标准,仅被作为疑似病例的表现之一[14-15]。通过上述例子可见医学技术的不确定性贯穿于技术使用的全过程,会随着时间的累积而愈发严重,忽略医学技术中的不确定性,必然会忽视与其相伴随行的风险性。而这种风险性往往会给患者乃至医院带来不同程度的危害,医学技术异化成为必然存在。同样,医学技术的其他特征也会造成相似的影响。综上,忽略医学技术的本质特征,必然会导致现代医学技术异化的产生。3.2从认识论层面剖析现代医学技术异化的根源。认识论是指个体对有关知识的结构、信念、来源及判断的信念,简单来说就是“个体的知识观”[16]。人是在医学技术发展活动过程中的认识主体,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受限于自身的知识储备和能力水平,加之历史环境和社会条件的约束,认知的能力、水平、范围都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有限的认知下自然而然地促进了医学技术的异化过程。中国是儒家文化的代言人,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社会普遍形成一种“狭隘的生命观”。孔子在回答子路“何为死亡”时,避而不谈生死问题,只说“未知生,焉知死?”对于死亡,孔子直言,“人之大恶存焉”[17];荀子对待死亡的态度亦然,“人之所欲生甚矣;人之所恶死甚矣”[18]。文化的长期熏陶,使国人对“生”有着超乎寻常的追求,“恶死、惧死、讳死”,不能理智地对待疾病和死亡。“狭隘的生命观”滋生了“狭隘的健康观和医疗观”,现代人时刻将自己置于“疾病”的恐惧之中,受一些所谓的“疾病指标”影响(例如,国人普遍认为空腹血糖高于7.0mmol/L便是患了糖尿病,但临床研究发现该诊断标准的确诊率仅为48.57%[19]),疲于求医,滥用医药。他们将对“生”的渴望寄托于先进的医疗技术上,过高地看重现代医疗技术的作用,越来越多的临终患者宁愿花费重金购买“高科技”的医疗服务(如人工呼吸机、血透仪、起搏器、肠外营养等),进行各种各样有损人格尊严的治疗(如各种大型手术、各种插管、放化疗、导尿、灌肠等),也要获取低质量的短期生存率。他们看似延长了生存时间,但实际上却承受着疾病和治疗的双重折磨,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他们见不到亲人,见不到朋友,终日与冰冷的机器做伴,闻着医院屎尿消毒水的混合气味,听着机器的滴答声,恐惧、绝望、悲哀是他们生命尽头最后的情绪。认知的局限性使人只关注于现代医学技术中的科学性和客观性,而忽视了同样存在于医学技术中的人文性和艺术性,在追求寿命延长的同时,忽略了生命的质量和人格的尊严,现代医学技术异化。3.3从方法论层面剖析现代医学技术异化的根源。还原论认为任何复杂的事物都可以转化为简单的事物的组合来处理,是生命科学中的方法论范式,在现代医学领域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在还原论的思想下,人类被简单化为生物个体,人体的健康研究被简单化为各个器官的研究的综合,身体的各功能结构被拆分开来单独研究,通过定量检验和循证验证对身体的每个部分进行深入的探索,从而发现疾病规律。在这种方法论的指导下,现代医学技术具备了系统的学科理论和科学规范,但是,同时现代“人”也易被看作现代“物”,人被“机械化”,医生只注重疾病产生的因果关系而忽略疾病与人体之间的普遍联系,人的意志、思想、情感被忽略,身心分离,医学伦理备受挑战。此外,在还原论的思想下,人在医生的眼里仅是一个疾病的个体,而不是一个整体的人,各科医生的眼里只有“自管的器官”,缺乏整体思维,忽视科室合作,人被物化,现代医学技术异化。

4结语

现代医学技术范文篇2

现代医学成像技术课程有这样的特点:医学理工相结合;多学科的交叉性;实践性较强。在现代化的治疗方式中,医学成像设备多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起来,这就为现代化的医学成像人才有了大量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很多医学高校都开设了这门专业课程,但是笔者要着重强调的是这门技术学科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将直接影响今后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因此,对于该项课程教学的研究工作就显得非常有意义起来。

二、现代医学成像技术专业要求分析

众所周知,二十世纪医学成像有了巨大的突破和近战,现如今,随着各种医学成像系统和设备的出现,这些装置都成了现代医生进行临床诊断的重要依据所在。相关资料显示,很多知名企业像是西门子、飞利浦、GE等大型企业都开始设立了专门的医学成像设备研发部门,再加上医疗机构的需求,这直接导致了医学影像专业人才巨大的高端人才缺口所在。笔者要着重指出的现代设备需求的都是应用型的复合人才需要有极强的动手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从这一点我们不难看出,当前社会人才需求的类型和具体要求所在。

三、现阶段现代医学成像技术课程教学中的问题所在

第一,教学内容理论性较强,内容较多,课时量相对较少因而对于某些成像技术和一些基本算法实现的过程讲解不深入,甚至一略而过,致使学生学完该课程后对于医学成像技术这门课的认识和理解仍然停留在比较肤浅的阶段,很难有效地实现既定的培养目标。第二,教学方法不够丰富目前课堂多采用现代的多媒体教学,但是又过分依赖于多媒体,而单纯的多媒体教学又会使学生产生偷懒情绪,一晃而过的幻灯片并不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教学的效果。第三,现有的考核体系不够完善医学成像技术具有医理工三结合的特点,融合了当今诸多高新技术,不仅注重基本成像原理的基础理论知识,更注重对仪器设备的实际动手操作。传统教学体系,已然不适用于现代医学教学了。

四、新时期现代医学成像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策略分析

(一)关于教学内容的改革

笔者认为要针对当前社会需求在具体选择合适教材,主要教材是《医学成像系统》,辅教材可以选择《医学影像成像理论》和《医学成像技术》。同时,笔者将为学生准备自编的讲义和其他辅助参考资料。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和现代化教学方法来综合利用其次,借助现代教育技术,结合多媒体手段来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

(二)关于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现代教学中实践性教学,是为了更好的将复杂的额理论荣辱到实际动手当中,主要体现的实践性的基本特点。高校应当开设必要的相关医学实验室,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际动手机会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样以来,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就会真正了解到自己的缺点并努力进行系统性的改进。

(三)考核体系的改变

传统的教学考评体系中,仍采取的是笔试考试为主,实践考试为辅。然而,这种模式并不能真实检验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具体情况和实际操作能力。笔者在实际考核过程中会逐步加强实践环节的考试并将这些成绩融入到期末考试总评成绩当中。

五、结束语

现代医学技术范文篇3

【关键词】教育,医学;计算机通信网络;课堂教学;快速通讯技术

随着快速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在线教科书和社交网站等虚拟技术对医学教育和学习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使用在线的方式获取和巩固知识,如通过手机APP下载相关专业教科书,随时进行医学知识的预习、巩固及记忆。还可通过网络下载专业视频,对人体构造、生理或病理过程、疾病的检查(特别是影像学图像)、各类外科手术等获取更加直观和形象的印象。此外教师和学生还可通过一些网络资源如微信平台进行交流和讨论,共享专业资源。作者在攻读硕、博士研究生期间即开始参与教学工作,通过教学实践及和学生交流发现快速通讯技术在医学生中的普及越来越广泛,但目前对这种学习途径的讨论和分析甚少。因此,作者结合调查研究、国内外现状及思索,探讨其对现代医学教育正负两方面造成的影响。

1医学生快速通讯技术应用情况调查

1.1调查方式

调查共纳入重庆医科大学在校医学生120名,采用随机现场问卷的方式进行。问卷包括:调查对象的年龄、性别及学历、是否利用快速通讯技术进行医学知识学习、利用何种方式及其频率和感受。

1.2分析方式结合

调查结果和国内外文献进行分析总结。

2快速通讯技术在医学生中应用广泛

发出调查表120份,实际收回120份。120名调查对象为在读的本科生及研究生,年龄主要集中于20~25岁,绝大多数均通过手机、电脑等媒介下载医学APP、观看教学视频、登录医学社交网站及利用微信平台等进行交流、学习,其中通过微信及QQ的方式学习者占100.0%,并且使用频率很高,每天使用者占总人数的95.8%。认为快速通讯技术对医学学习有益者占90.0%。

3快速通讯技术对现代医学教育的影响分析

3.1快速通讯技术对现代医学教育的推动作用

3.1.1快速获取

快速通讯技术可以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而快速地获取信息。医学生不需要一直等待至获得课本和笔记本、手册再来回忆信息,他们可以拿出自己的手机立刻获取。目前有许多医疗应用程序允许用户查找药物剂量和常用方法、各类医学教程的PPT及文档,以及回忆各种解剖结构。这些医学媒介快速信息的获取和普及在课堂外的时间给学生提供了方便和快捷、可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利用他们的时间和增加学习机会。此外,这种信息的快速获取有助于其前后联系、巩固学习效果。例如,医学生在回忆某个疾病的定义或诊断、治疗标准时,信息回忆不全就可以拿出手机查看下载的医学APP、在线搜索,甚至可以在医学社交网站或微信平台提问,以此来及时完善医学知识的记忆。

3.1.2形象记忆

Ho等发现,个人数字助理比纸质记录更能提高医学生的学习和反应。除了获取信息,快速的通讯技术还可能提供更加激动人心的新的学习方式。例如,解剖学视频录像用户能够观看解剖学的三维(3D)重建,而不是印刷的纸质课本上较为单调的二维平面图像。此外,用户还可以将腹部计算机断层扫描和虚拟的三维解剖结构进行切换和关联。教科书上一些较为抽象和难以理解的生理病理过程也可以通过三维动画模拟及真实录制的视频来改善。例如,产科学习正常分娩机制时,医学生常会被胎先露的下降、俯屈、内旋转、复位、外旋转等抽象的程序所迷惑,但通过三维模拟动画片的观看,他们会形成一个较为清晰和具体的理解。现在医学生进入临床或实习时,也经常用播客和视频点播等新型的学习方式作为形象记忆的补充。本文的调查结果也显示,这些生动和直观的方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是课堂学习的有益补充。形象的模拟实践对医学生的临床实习也具有非常大的帮助,通过对真实的实体视频观摩,包括与患者的交流,体格检查,疾病的具体表现、手术过程等临床学习,会减缓医学生在进入临床时的焦虑感,帮助其建立一定的自信和实践能力。

3.1.3增强交流

社交媒体为医学生提供了一个与教师及其相互间建立友好关系的平等机会。例如,Twitter可以让医学生通过讲座资料的要点和各种信息,来创建一个主题对话。社会媒体平台为全球背景下的医学教育整合提供了一条强有力的途径。例如,Facebook上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群,有超过50万来自世界各地的用户点击“喜欢”,每周有一个新的“形象挑战”张贴,并且Facebook的用户还可以对此发表评论、对疾病进行诊断,从而进行交流和促进学习。最近的系统评价发现,社交媒体可以提高合作和沟通。从而对医学生扩大知识面、扩展认识面及提高医患沟通能力有很好的推动作用。与国内外的先进教学方式相同,重庆医科大学的教学工作中也大力推进微信平台等公共交流方式,导师在课余时间上传医学文章、视频等弥补了有限的课堂学习时间,医学生还可以通过该平台提问、交流学习心得,是医学学习的有力助手。

3.2快速通讯技术对现代医学教育的负面影响

快速通讯技术对医疗教育的益处非常明显,但目前有一些文章指出,快速通讯技术目前对医疗教育还有一些负面的挑战。例如,只要手机开启,医学生就会被持续不断的短信、电子邮件和电话轰炸,正常的学习日程和事务常常被打断。移动技术潜在地影响了医疗工作者对医疗行为的专注性,分散了对患者的注意力。这些技术还有可能使医学生不再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学习,对知识点仅进行零碎的浏览,而不是全面章节的序贯阅读。此外,网上铺天盖地的信息量可能让医学生很难筛选和理解。出于对患者的保密和医学生敬业精神的担忧,一些研究者和专业协会已有关患者的网上医学咨询和针对患者就医的专业指南。其他的挑战还包括专业或个人界限的模糊、成本及技术问题。总的来说,快速通讯技术对医学教育的影响是很难评估的,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改变非常快速,涉及的领域也变幻多端,因此医学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挑战是跟上创新的速度,同时限制这些新技术负面的影响。

3.3利用快速通讯技术以改善医学教育

现代医学技术范文篇4

1.适时讲解,重点突出在引入的形式上应切合中医内容适时讲解。在中医内科单个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各个部分中医内容讲解结束,可结合现代医学的认识进行进一步阐述,也可以在具体中医内容讲解过程中实时分析中西医认识的异同点,尤其当某个疾病的中医和现代医学描述或名词相同,但是内涵不同或有差异时,更要加以分析和讲解。例如,在教授胃痛时,重点分析疼痛的时间和性质与中医辨证分型密切相关,同时也可以进一步提及现代医学不同胃肠道疾病中疼痛的性质和特点的差异,提示学生胃痛中医辨证分型与常见胃肠疾病如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的联系和区别。在淋证的中医治疗中,清热利湿是重要的治疗法则,也是重点讲解内容,此时可以适度将淋证的发病与尿路感染,清热利湿方药与抗菌抑菌作用之间的联系加以讲解,加深学生对淋证中医诊治手段的理解。

2.引入内容需适度中医内科学的授课往往开设于中医基础和西医基础课程之后,西医内科学课程之前,学生对于中医理论的理解尚不深入,对现代医学知识的掌握也不够全面,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引入相对易于理解的现代医学内容进行讲解,不宜过多过深地系统讲解现代医学对于相应疾病的认识,特别是现代医学的具体治疗方法和药物不宜在中医内科教学中讲解,以免喧宾夺主。例如,消渴大多属于糖尿病范畴,讲课中可以提及“三多一少”症状是高血糖所致,但不宜分析高血糖的产生机制。中医与现代医学在癌症的治疗手段上差别较大,可以简单提及手术、化疗和放疗,但不做深入讲解。

3.“有则引之,无则略之”的原则在引入现代医学知识分析中医内容时,还应注意“有则引之,无则略之”的原则,即引入现代医学明确又切合中医内容的知识点,对于中医内容无明确对应现代医学知识的章节不宜生搬硬套式地分析,对于现代医学尚不确定的内容应避免引用,以免冲淡和曲解中医的内容和特色。例如,肺痨病中医认为感受瘵虫是主要病因,这与现代医学感染结核杆菌已有明确的对应关系,课中可以加以明确说明;而饮食不节和房劳过度导致水肿的发生和加剧,缺乏明确和单一的现代医学认识,教学中可以只从中医理论阐述。

4.充分利用现代医学直观的疾病信息过去中医内科学教学沿袭传统中医教材,多以文字描述为主,缺乏直观的图像信息,学生难以准确理解和掌握。而中医内科许多疾病的一些临床征象,与现代医学典型的体征描述相一致,应充分利用现代医学已有的疾病直观图像,向学生形象化地展示,弥补中医教学中的不足。有报道显示,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可以显著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1]。例如,在讲授黄疸一节时,选用急性黄疸型肝炎和肝硬化患者的图片,可以直观地区分阴黄和阳黄的不同疸色。痹证中,久痹所致的关节僵硬变形可以借用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典型关节肿胀畸形加以展示,加强学生的形象记忆。

二、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引入现代医学知识的意义

1.有助于对中医疾病的理解和掌握中医内科疾病从理论到临床的论述有时比较抽象和模糊,借助现代医学的具体化和客观化的描述,可以减少学生对中医内科学内容的枯燥感,帮助学生加深对中医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同时融会和区分中西医概念的内涵和差异。例如,现代药理学对中医内科一些疾病的治疗方药往往有一些治疗机制的研究,可以在教学中引入,使得学生对中医药防治疾病的现代机制有一定理解,从多角度掌握中药的作用机制。对于借助现代医学技术方法开展的中医理论、疾病证型本质以及中医诊断指标客观化的研究成果,适度的引入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并提高中医学习和研究的兴趣。

2.有助于临床能力的培养目前中医院校的学生毕业后从事临床工作,必然涉及到现代医学知识的运用,并且要求他们做出中西医的双重诊断以及必要的西医治疗干预措施。但是中医院校的中医内科和西医内科的教学多是分别进行的,两者的内容往往被割裂,与临床实际不相符合。且西医内科学教师往往缺乏中医背景,授课内容大多不涉及中医对疾病的认识。所以,在中医内科疾病的教学过程中,适度引入相应的现代医学内容,可以促进学生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认识某个疾病的诊治过程并正确地处理。例如,中医内科疾病包含诸多现代医学的独立疾病,有着不同的疾病分期、诊断手段、诊断标准和预后,而中医内科学中相关内容模糊不清或未涉及,借助现代医学的认识,可以拓展和丰富学生对疾病的认识和判断能力,提高临床诊治水平,同时培养学生从中西医不同角度对疾病现象的思辨能力。再如,现代医学把饮食疗法和运动疗法作为糖尿病的基础治疗,中医内科相应的消渴病治疗对于两者均未重点提及,这时合理引入现代医学的认识,既符合临床实际也可提高临床疗效。有一些中医院校将通过教学改革,在突出中西医特色,取长补短的基础上,进行中西医临床科目并轨教学,明显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现代医学技术范文篇5

【关键词】现代医学;教育改革;胜任能力;战略调整

近些年来,现代医学面临着“瓶颈”危机,医学技术的创新,卫生服务体系的改革让现代医学面临着多重挑战,为此,新一轮医学教育体系改革势在必行[1]。在医学教育方面,人才是核心基础,加强现代医学人才的人文精神培养,使其拥有良好的岗位胜任能力,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医学的发展要求。医学教育改革的基本原则和工作要求是以培养人才为中心,继而促进医疗卫生体系的可持续发展。胜任能力培养是一种教育教学模式,它以目标导向为基础,对培养对象进行教育指导,其主要目的是解决某种医学问题,并确定医学人才拥有哪些胜任能力,而后再依据设定目标对所需课程进行设计,让学生在方案设置中顺利完成既定目标,并获得自我所需的胜任能力[2]。以胜任能力转化为目标的医学教育改革充分体现了个体化学习的教学优势,学生可进行自主选择、自主学习,其时间和空间不受限制。全球化信息化的今天,给医学卫生体制改革提供了新的参考方向,本文对以胜任能力转化为目标的医学教育改革的相关问题作以下几点分析探讨,以此为现代医学教育战略调整提供参考模式。

1注重临床课程设置,增设临床实践环节

现代医学教育的改革,对人才胜任能力的培养其关键在于回归临床,究其源头主要是医学教育的本源是为临床医疗所服务。现代医学教育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还需对如何更高效地运用知识进行解答。知识传授属于基础性医学教育,将所学的医学知识有效地转化成为临床胜任能力是医学教育改革的最终目的,为此必须注重临床课程设置,增设临床实践环节。首先,需要转变传统医学教育理念,应基于临床需求为中心进行医学课程设置,将以往一些不符合或不再适应时展需求的课程淘汰。其次,教育回归临床并不是简单的信息资源整合,还需要尽可能规避传统医学教育的缺陷。胜任能力转化为目标的医学教育改革应着重于解决现代医学所面临的困境问题,例如如何有效解决临床医学法律责任,如何处理医患关系与伦理意识,如何进行有效的语言沟通等,以上问题直接体现了现代医学人才的胜任能力,且这些问题均需要在临床医学实践过程中实现并最终有效地进行转化。

2注重课程的有效整合,培养学生的医学责任

现代医学的转型其落脚点在于对教育课程进行有效整合,而这里所指的课程整合既包括基础课程,也包括临床课程,即将两者有效地进行交叉整合,使其更好地融为一体[3]。学生在掌握基础性教学课程之后,将基础课程知识融入到临床实践中,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感知和体会到医学责任。另外,将所学课程融合后能够有效增强学生临床思维能力,激发其医学学习的欲望。在对医学教育进行变革时,不仅需要淡化学科之间的界限,还需要使各个学科之间能够交叉联系,继而有效达到知识多层次整合的目的。转变教育观念,打破传统临床教学束缚,能够有效激活学生的思维意识,激发学生对未知医学知识学习的兴趣,进而可以最大限度实现多靶点的医学教育结合,最终利于学生岗位胜任能力的提升。当今医学教育面临的问题是多方面的,在教育改革中必须不断地调整战略方案,这样才能使医学教育得到长远发展。将教育转化为可用的学习能力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各方面潜能,继而让学生在知识应用中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3注重人文精神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

现代医学教育更注重人文精神,它更强调人文主义理念服务,为此在医学教育改革中应在每个教学环节中渗透人文主义精神,让人文教育贯穿于整个医学教育过程。在对学生进行医学现代教育过程中,应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修养,让学生感悟生命、敬畏生命、追求人性。在基础性教学以及临床实践中应让学生感知生命的意义,继而培养学生的救死扶伤责任感,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人文教育应体现在临床服务方面,即强调学生的临床人文能力培养,其主要内容有人生价值观、道德伦理、医学行为模式以及职业意识和态度等的人文培养。对学生进行人文知识转化最主要的途径在于加强对临床实习的培训,通过对学生的专业知识进行强化,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将自我意识转变为社会角色,其重点教育内容在于培养学生的人性化观念。人文医学的临床转化体现了现代医学教育的发展潮流趋势,它对现代医学的可持续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4结语

现代医学的发展主要以胜任能力为基础不断培养新型医学人才,以转化式教育为目的改革教育模式对学生展开现代医学教学,能够将学生的学习转为实用性产出,让学生在实践学习过程中获取医学任职的胜任能力,继而更好地推动医学教育的发展,使医学卫生事业得到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袁利,王家骥,肖德生,等.当前我国全科医学教育课程改革研究——基于全国30所高校的调研[J].价值工程,2017,36(07):181-183.

[2]陈少敏,赵威,陈宝霞,等.从综合医院心内科会诊情况看继续医学教育改革方向[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7,11(01):172-175.

现代医学技术范文篇6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现代医学影像技术;教学课件

多媒体教学技术是基于计算机技术生成的,因此,多媒体教学手段融合了声音、视频和图片等。在传统的医学影像技术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手段有限,只能以口语教学为基础,配以简单的图片。这种教学方式对于学生来说,一是吸引力有限,二是理论教学和实际的案例脱节,教学质量不高。然而,多媒体教学的存在使传统的教学手段得到了更新,教师可以使用多种先进的多媒体设备及课件,例如影像诊断PACS系统、DR、CT模拟实训室等进行教学,更加形象、直观,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影像诊断学及技术学等教学内容,如CT检查技术、常见病影像诊断等。

一、多媒体教学在现代医学影像技术中的作用分析

(一)多媒体教学可以转变教学的方式。在传统现代医学影像技术教学的课堂中,教师在传递教学信息的方式上没有形成多种的手段,依旧使用口头的教学集合板书教学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没有很强的感染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没有与实际的教学案例相互结合。这就造成学生的学习情绪被打击,思维能力遭到限制[1]。多媒体教学方式是一种利用图片、声音和视频的教学手段,这种教学手段可以将教学案例、基本操作技术及图像后处理技术等搬上现代医学影像技术教学的课堂中,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但更好地接收了教学知识,还激发了自身的学习积极性。(二)多媒体教学可以收集大量的教学案例,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多媒体教学是基于计算机技术的前提生成的。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学案例多来源于各大医院临床真实病例影像资料,数量和质量进一步提升。而且利用现代化计算机手段,将枯燥乏味的临床X线、CT、MRI基本技术转换为软件设备呈现,使学生在计算机上能进行人机互动直接操作,并模拟出医院的影像检查基本操作,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多媒体教学存在的不足

多媒体教学手段不是万能的,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被多媒体教学技术束缚自身的教学思维。教师教学的时候不能将自身定位为多媒体的操作者,不能让多媒体成为教学的主体。教师应当认识到,多媒体教学仅仅只是教学的辅助工具,大量的病床的案例在多媒体教学设备上呈现,只是作为教学的补充。教师一味地使用多媒体课件,而忽视自身教学手段的提升和医学知识的扩充,最终将会导致教学手段过于依赖多媒体技术,失去了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的作用。教师在进行多媒体教学的时候要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2]。现今的很多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课件的时候,没有形成合理多变的手段,只是利用多媒体简单再现课本中的文字和图表。这种形式对于医学影像技术教学来说,只是一个简单的信息的传递,学生没有理解教学的知识,根本没有发挥多媒体教学的先进性。

三、多媒体教学在现代医学影像技术中的应用策略

(一)明确定位多媒体教学。教师的教学是一门综合性的技术,在实际的医学影像教学课堂中,多媒体教学不能凌驾于教师之上,也就是说多媒体教学技术不过是教学技术中的一种。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应当是克制的,只有书本中一些难以口头描述的病例的出现,才能使用多媒体教学。一些简单的知识,在传递方式上完全可以使用口头的教学或者板书教学,以免浪费时间去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在多媒体的使用过程中,一些教学图片、音乐和视频的呈现应当适度,以免学生被这些华丽的事物占据了大脑,影响了对于医学知识的吸收。多媒体教学是克制的也要灵活多变,将多媒体教学手段作为教学的辅助者,才是最正确的教学手段,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学习现代医学影像知识。(二)教师充分做好课前教学课件。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是否充分对于现代医学影像技术的教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上,要考虑教学知识的传递,也要考虑吸引学生主动地去探索医疗影像技术。教师要学会在多媒体中加入自身的临床医学知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才会兴趣盎然。教师在课件的制作上,应当重视医学案例的质量,不能一味地追求数量。多媒体课件对于医疗知识的传达,要做到清晰和直观,在图片、视频和音乐的使用上,要做到克制。

总之,要明确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的角色,教师要作为多媒体的掌控者,而不能被多媒体束缚自身的教学思维,也就是说,教师在现代影像技术教学中要合理地使用多媒体技术。

作者:胡芳 单位:山西省晋中市卫生学校

参考文献:

现代医学技术范文篇7

一、以系统医学哲学观培养学生的价值观

随着医学教育内容和标准的全球化、国际化,按国际医学教育标准来评价医学院校及医学生已成为我国医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一名合格的医学人才,不仅要有较高的医学专业素质,而且应有高尚的医德,只有这样才能把救死扶伤、实行人道主义、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作为自己的职业追求。医学是一个需要付出毕生精力的学科,因此要有“笃学精术”的品格,要培养学生刻苦求学的意识,尊重科学知识,踏实钻研的精神,树立修身为本的理念。坚持修身为本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伦理道德和敬业精神,在未来职场生涯中能够把患者的健康利益放在首位。因此,医学教育应该重视学生思想的“顶层设计”——构建系统医学哲学观,培养医学生具有哲学家的品质:大公无私、谦虚、高尚、沉着、冷静的判断,具备必要的知识,无邪,不迷信,用冷静的思想和理性的经验去探索病因。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一些西方哲学思潮相继传人,各种流派的思想也纷至沓来,如何明辨精华与糟粕,不被西方的拜金主义思想影响,对医学教育提出了重大挑战。能不能从思想上给学生以“顶层设计”,给学生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教育,在当今医学教育中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主张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指导医学生的教育与实践,培养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抛弃狭隘的功利目的,培养超脱的心境,塑造追求真理、探讨医理医源、关怀人类身心健康的精神境界,从而提高医学生自身科学研究与坚持真理、推动社会进步的高尚情怀与素养。对医学生的思想教育中,要突出“人文关怀”教育,把人的健康放在第一位,而只有尊重生命、关爱生命、敬畏生命的理念深入人心,以维护生命作为医学最高使命和职责,医学生在将来的职业生涯中,才能恪守职业道德,才能摆脱“技术至上”“物质至上”的观念束缚,从而构建起医者仁心、大医精诚的人文理念,使思想教育成果延伸和渗透到学生将来的职业生涯之中。

二、以系统医学哲学观培养学生的人生观

传统生物医学模式使医学科学化和现代化的进程,就是不断将现代科学技术向医学领域持续、全面引入的过程。在生物医学模式下,人们对疾病的研究和对患者的治疗更为专业和深人,生物医学模式极大地促进了医学的发展和进步,提高了临床的诊断率和治愈率,但也存在致命的弱点:重视技术、物质和人体,忽视了人的社会性和心理性。由于科学技术的大量介入,医学的“人文性”正在逐渐地丧失,表现出明显的失人性化倾向。医疗服务的过程也成为工业流水线式的操作过程,只注重结果,而忽视对被服务者的心理关心,只重视“病”的存在而忽视了“患者”。当前,多数的医疗纠纷、医患冲突大都产生于这种失人性化的服务,患者及其家属在接受医疗服务的过程中,感受到医生仅仅是对“病”感兴趣,而忽视“病”的主体——人的心理和社会状态,使其自尊心受到漠视与侵害,从而对医疗过程产生不信任,甚至抵触、对抗。现代医学模式的兴起和发展,使现代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关系更为密切,使医学研究更多注意到人的整体性、社会性、自然性等属性,使医学教育趋向综合化、整体化、多元化发展,回归到了人文关怀和人道思想上。因此,现代医学教育必须加强医学生系统医学哲学观的培育。使学生树立起宏观与微观、静止与运动、整体与局部及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观,不再以静止的、孤立的、形而上学的方式看待分析生命现象,以应对现代医学模式发展的要求。基于以上医疗现状,近几年,医学教育把培养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放在了一个重要位置。这些将来从事医疗工作的“准医生”们,如果没有强烈的人文关怀,没有正确的人文理念,很难摆脱“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要改善医疗环境,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就很难实现。因此,医学教育要着眼于医学生的人生观教育,这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以系统医学哲学观来构建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以正确的人生观来构建医学生的职业生涯。我们在医学生教育中挖掘整理当代医学大师的人文精神,为医学生人生观教育积累生动活泼的教育素材,发挥医学大师们的示范和榜样作用,激励和教育医学生。人生观是对人生的目的、意义和道路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对医学生而说,人生观既是对自己人生的看法和态度,也是对他人的看法和态度。通过当代医学大师的人格示范作用,挖掘他们的精神财富,运用于医学人文教育之中,突显他们的榜样的力量,是对医学生进行人生观培养的一剂良方。医学生只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人为本,敬畏生命,善待患者,自觉维护医学职业的真诚、高尚与荣耀,才能担当起社会赋予的增进人类健康的崇高职责。

三、以系统医学哲学观培养学生的世界观

现代医学技术范文篇8

(1)内分泌系统核医学。

(2)临床应用广泛的核医学技术,如:骨骼系统、泌尿系统等。

(3)在临床诊断治疗、疗效判断、预后评估中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的核医学技术,如:肿瘤核医学、心血管系统核医学、神经系统核医学。

(4)临床价值重大的核素治疗,如甲状腺疾病及肿瘤的核素治疗等。对重点内容进行重点讲解,从核素显像的原理,影像的分析要点、常见的异常类型、临床应用价值以及核素治疗的适应证、禁忌证、治疗后的防护,突出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同时给出实际病例,进行课堂讨论,积极与学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教学效果。在考试命题过程中,充分体现教学大纲中的重点内容,突出核医学的临床实用性。

2改进教学方法

进行多模式教学过去由于教学内容多,理论课时数少的矛盾,教师们更多进行了“填鸭式灌输”的传统教学模式,课堂以教师讲授为主进行教学,忽略了与学生的互动、提问、讨论等环节,使学生疲于接受教学内容,而难以及时消化吸收,导致学习兴趣低、学习效率低。随着多媒体技术在医学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核医学的教学模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多媒体技术将图像、动画、视频及文字资料生动逼真的融于教学过程中,将抽象的无法用语言描述清楚的教学内容予以模拟,给学生们更为直观、深刻的影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的平台。教师们充分利用多媒体教育技术来辅助教学,将大量的图片制作成多媒体幻灯,将核素示踪过程完全以图片或动画的形式展现给学生,结合实际病例进行提问并展开讨论,最大限度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高度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实现教学互动,突出了教学中的重点,增加了教学信息量,同时增强了教学效果。

3将核医学影像与其它影像学进行比较

体现出核医学功能显像独特优势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们以放射学得理念学习核医学,特别强调解剖学的概念,例如在描述影像时,常用放射学概念,如“密度”、“信号”等,因此,授课时,我们特别将放射影像学与核医学进行对比,在总论的教学过程中,强调放射影像学与核医学成像原理的不同;在各论教学时再进行比较教学;例如心肌灌注显像是核医学的一个重点内容,主要目的是评估冠心病心肌缺血的部位、范围及程度;而多排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简称冠脉CTA)也是目前诊断冠心病的主要影像学诊断手段之一;我们将二者进行比较教学;冠脉CTA检查的是冠状动脉的解剖学改变,即冠脉有无狭窄、钙化及肌桥,并对病变进行精确定位。理论上冠状动脉狭窄可致心肌的血流灌注减少,但由于机体有着强大的代偿机制,并不是所有冠脉狭窄、斑块及肌桥都会出现心肌缺血或梗死,因此,冠脉CTA并不能显示冠脉疾病引发的心肌缺血的范围、程度;然而这恰好是心肌灌注显像的特长。心肌灌注显像观察的是心肌的血流灌注情况,通过心肌放射性分布的多与少反映心肌血流灌注的多与少,而心肌细胞聚集放射性的多少取决于该部位冠状动脉灌注血流灌注量,即心肌灌注显像反映的是冠状动脉狭窄这个病因所导致的结果-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的范围及程度,从而判断预后,并可评价冠脉支架的疗效。这好比是水渠与稻田,冠状动脉好比是水渠,心肌好比是稻田,水渠有问题不能代表稻田的灌溉不好,而我们更为关注的是稻田里的麦苗是否长的好,即心肌是否缺血。由此可见冠脉CTA所提供的是解剖学信息,心肌灌注显像提供的是功能学信息,二者分别反映了一个疾病的两个不同的侧面,从不同的角度对疾病进行评估,各有所长,不可相互替代或混淆。

4紧随现代医学发展

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增加核医学最新研究进展,培养学生及时跟进医学科技发展的新动态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带动了现代医学的发展,现代医学影像学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现代医学影像学已从单纯的形态学诊断发展为形态与功能成像并重,并着眼于分子影像学的研究,分子影像学代表了21世纪医学影像学的发展方向。随着现代核医学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分子核医学取得了显著进展,带动了肿瘤核医学、核心脏病学及神经核医学的迅猛发展。尤其是图像融合技术的应用,解决了核医学图像模糊、解剖结构欠清晰的难题;PET/CT、SPECT/CT图像融合一体机的使用,使核医学的发展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另外,随着现代临床医学及现代医学影像学的发展,有些传统的核医学检查方法的临床应用逐渐减少,甚至被淘汰了;同时,随着核医学仪器及放射性药物的发展,核医学中新的内容层出不穷,我们需要及时跟进核医学的发展,将核医学的新技术、新进展及时补充到教学中,突出核医学先进性及实用性,及时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并重点讲解这些内容,例如:随着PEC/CT的广泛使用,正电子显像成为了核医学研究热点,并广泛应用于临床,因此,正电子显像的显像原理、临床应用价值就成为了新的重点内容;这样更贴近临床的教学,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情趣,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使得学生们及时跟进学科发展新动态,在将来的临床实践中能更合理自如的运用核医学知识为临床服务。

5加强教师技能培训

促进教师知识扩展首先,医学科学的发展,鞭策着教师们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更新知识,拓宽视野,提高业务水准。尤其图像融合技术的应用,迅速推进了分子核医学的发展,因此教师们需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更快更新教学内容,使学生了解核医学的新进展,培养学生及时跟踪的学科新动态。其次,多媒体教学的应用,使得核医学的教学形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如何更好的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也成为了教师们的新课题。这样的变化不仅要求教师精通核医学的专业理论和实践,还要求教师掌握基本的微机应用知识、相关的操作软件、一定的网络知识及扫描仪、数码相机等电子仪器的应用技能。

现代医学技术范文篇9

关键词:医学写作

“后现代医学”是一种新的医学理论和在这新的医学理论指导下的新的治疗方法。这个新的医学理论,从时间上来讲,是出现在“现代医学”之后,所以叫做“后现代医学”。如果脱离了“现代”一词所包含的特定的技术内容而言,人们通常将“现代”一词理解为“最新”,“最先进”的意思。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总还会有下一批“最新”、“最先进”的东西出现,那么怎样来形容和文明这些新事物的性质呢?最好的歌颂之词已经用过了,不能重复使用,所以只好用一个最简单最补实的时间用语来说明,这就是一个“后”字。你的“现代”是最新、最先进的,而我是在你之后出现的,我当然是比你这个“现代”更“现代”的。除了时间概念外,就其实质内容来讲,后现代医学就是用后现代科学的系统理论指导的医学。为了使大家能够知道什么是系统理论,就要从人类最早的古代整体论、近代机械论、还原论说起。由于历史和社会的原因,医务工作者的知识结构多数局限在医学专业知识框架之内,为了说明并让大家接受系统理论的思想,我们不得不尽量按照事情发展的时间顺序,陈述许多事实,并在这些事实的基础上,讲解各种理论知识。

这就是说,《后现论医学》不是一种抽象的理论说教,它首先是一部历史书,是社会史,特别是科学发展史,它又是一部传记文学,讲述为科学做出贡献的那些伟人的故事,它当然也是一部哲学书,讲述科学发展中各种重要的思想方法理论,它又是一本临床手册,要具体讲解如何用后现论医学理论指导疾病的临床治疗。最后是《后现论医学》的写作方法。我采取笔记式。即主要事实内容以摘录有关著作为主,由我指出这些资料的作用意义,即事实是大家作出来的,我只不过有一些不同的心得体会而已。学术界最不好的是抄袭别人的劳动成果。为此,我将尽量注明资料出处,有些为语言流畅等原因偶有未注明的,我在此一并提前说明了。有一些笔记年代久远,当时又没有想到后来会认真引用,所以没有注明出处,在此也一并提前说明了。总之,事实方面的东西都不是我创作的,只是心得体会或结论性的东西是我的,我想,没有偏见的读者一定会很容易就看出哪些东西是我自己的。我这样做的目的,首先是不能抹杀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其次,我也没有必要浪费时间,为了表示是自己的原作,把别人的话换几个字再重说一遍。

后现论医学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系统理论的内容,另一部分是用系统理论指导的医学知识的新的论述。系统理论的内容对于医学界人士来说是完全新的知识。对于这些知识主要是介绍、引进、灌输。使我们的医学界人士发生一个从机械论现代医学向系统论后现论医学的转变。这一部分的写作方法就是各种系统论知识的转述,主要是强调知识性。为了使我们的读者能对系统理论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这些知识必须达到一定的数量。对于我们医学界的读者来说,由于对系统论知识比较生疏,会感觉这些知识的数量会更大些。对于系统论来说,我自己也是一个小学生。我自己也在学习。作为一个医生,我与其他医生不同的地方在于我有机会比较早地接触到系统论知识。

我以一个医生的角度学习系统论,然后再将我对系统论的理解转达给其他医生。我想这样的转达对于其他医生来说可能更容易接受。我对于系统论的理解是否能得到数学、物理、化学界的系统论专家的认同现在还不知道。我希望能够得到这种认同。如果认为我对于系统论的理解太表面、太浮浅,那么我希望这些专家能亲自向医学界讲授原汁原味的系统论,为建立系统论指导的后现论医学做出自己的贡献。

现代医学技术范文篇10

1国际上对中医的评价

1.1中医的特点

中医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它已经过我国数千年的历史所验证,在我国传统医学领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至今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仍然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中医本身所蕴藏的奥秘与神奇,也逐渐被现代科学技术理论所验证。首先中医在理念上具有整体观念,符合现代医学理念。中医不是孤立地看待人体的疾病,而是把疾病与患病的人作为一个整体来统一认识,通过“望闻问切”,综合多种因素,分析人体的脉络、阴阳平衡状态等,根据人的个性体质,从整体上找出疾病的病因。中医认为,健康是人的一种状态,一种总体的平衡状态,即所谓的“阴平阳秘”,强调人体的阴阳平和协调,保持相对的平衡,这样才能身体健康,精神愉快。这与《世界卫生组织宪章》所定义的“健康乃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的衰弱现象”相一致。其次,中医的理论体系和学说符合现代医学中的整体医学理论,中医学理论是对人本身整体性以及人与大自然、社会环境相互统一的完整认识。实质上,现代整体医学是一种系统论,而中医学理论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实践探索,也是一种经验性极强的整体科学。中医把人和自然、形与神以及阴与阳结合为完整的统一体来认识生命的运动和变化规律,又通过“望闻问切”,综合大量信息,运用自然的方法,调整它们之间的平衡,完完全全与现代医学发展趋势相吻合。第三,中医的治疗手段和方法有其独特性和丰富性。中医不是单纯地、机械地采用直接的方法去治疗疾病,而是针对不同的个体,采用不同的药物性和非药物性手段,又在不同药剂组合上及量的变化上循序渐进地治疗,并根据病情的变化演变进行调整,手段丰富、方法多样,既符合人体病理的多样性特征,又体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有机结合,是现代医学宏观和微观整体辩证统一的体现。

1.2中医在国际上被认可

中医经过几千年来的传承和发展,是我国的医学文化发展的结晶,为中华民族的健康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中医药理论更是不断丰富和完善,并有新的突破,在世界范围内已被更多的国家所接受。美国加州大学著名医学教授在国际性演讲中就曾指出:中国中医药学中的整体观是现代医学必须学习的内容。美国的一些临床学家通过实践也认为,中医针灸治疗较现代医学在某些方面更胜一筹。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认识,那就是认为中医学强调整体观,而现代医学则是机械论、还原论,缺乏整体性。目前开始出现的后现代医学注重整体思维方法,即系统论,符合现代医学理念。医学的发展经历了从朴素辩证法到机械唯物论,再到辩证法、系统论即整体论这样的过程。中医的理念实践验证了目前现代医学理论的正确性。在欧洲有许多国家的医学专家也公认,面对无法消除的日益增长的医疗费用难题,中医的针灸和中草药是治疗成千上万处于无助状态的慢性病患者疾病的最好方法。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对西医有两个共同的认识,一是西医疗法导致生命质量下降;二是西药的毒副作用无法避免,并且由此引发的医源性疾病和药源性疾病更是无法克服。美国的科学家做过统计,当前医院中使用的常规西医药物中,有11%是不够安全的;30%的病人服用的西药有各种副作用无法克服;还有在给65岁以上的老人所开的3000万个公费医疗处方中,有17%缺乏安全性。然而,中医最首要的特性就是安全性和天然性。中医治疗的基本思路是扶正祛邪,而非西医的杀毒祛病。并且中医所采用的治疗法也是沿着这种思路进行的,因为中医临床医治的时候,其治疗手段选择也是有主次的,除了尽量减少患者痛苦和毒副作用及后遗症外,在其手段和药材上基本是一种自然和天然的组合。而且在治疗方法组合上,以生克关系使副作用降至最低,使治疗效果达到最好,因而由中医引发的药源性疾病微乎其微。

据美国有关权威机构调查,目前美国有49%的疾病是西药无法治疗的。从目前的状况来看,西医面对层出不穷的所谓新疾病束手无策,诸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基本上是维持性治疗,而且医疗维持成本越来越大。在美国,一种新的西药研制成功不仅周期长,至少5年以上,而且费用十分巨大,平均一种新药需花费近3.6亿美元。这导致美国医疗费用开支巨大,2009年美国的医疗费支出大约要占到美国GDP的18%左右。而中医的特点是低成本,中医药的生产首先是来自于天然而非化学合成,制作手法简单便利,甚至有些方法个人都可制作,成本自然很低。并且中医重视后现代医学提倡的预防医疗,即预防保健养生,使人们尽可能减少疾病或者不生病,促使医疗成本从理论上达到最少,甚至可以达到零。由于“简、便、廉、验”是中医药服务的最大特色,因而中医也是各国“治愈”不断增长的医疗费用的良方。随着生物科学和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中医药科技将是世界生命科学最有可能取得重大突破的领域。目前世界上的疾病谱已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与此同时,人们的健康理念和医疗观念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产生变化,绿色环保、自然天成是人们追逐的目标,中医所体现的优势将为更多的人所接受和利用。

2我国对中医的利用及其效率分析

2006年10月,在《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我国政府把大力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的发展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的战略目标,为我国传统医学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中医院在我国医疗事业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医院的功能效率在与其他类别医院的比较中显得十分突出。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的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中医院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进步,在全国总数91.7万个卫生机构中,医院数超过两万多家,其中中医院数为2728家,占全国全部医院总数的13.5%,比上一年增加了40家。中医院的床位数是38.5万个,占全国医院总床位数的12.6%,比前一年增长超过10%以上。从图1可以看出,目前中医院在我国各类医院中的数量只占不到13%,还不及各类专科医院所占的18%,发展空间巨大。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的数据还显示,2009年中医院的床位使用率是81.8%,比上一年提高了4.5%,平均住院天数为10.4天,比前一年减少了0.1天。从表1全国各类医院医疗服务工作量比较中可以看出,2009年全国医院诊疗人次达19.3亿人次,其中中医医院诊疗人次达3.0亿人次,占15.63%。从图1可知,2009年中医医院数量仅仅占全国医院总数的13.5%,诊疗人次却占到全国医院诊疗人次的15.63%。由此可见,中医医院效率要明显高于其他类别的医院。从表2全国各类医院医师担负的工作量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到,2009年中医医院的医师工作量日均担负诊疗人次为6.9人次,明显高于综合医院医师6.4人次及专科医院医师5.6人次。由此可见,中医医院的医师日均担负诊疗效率高于综合医院医师约8%,高于专科医院医师23%。在产值方面,2009年医药工业总产值已达10048亿元,比2005年增长了5684亿元,年增长率为23%。目前我国现有中药工业企业1100余家,生产的中药品种多达8000多种,药剂40多种。中药工业总产值547.3亿元,占医药产业的18.63%;实现利润54.8亿元,占医药产业的44.2%。中医药产业占医药产业不到19%的份额,却能获得医药产业将近50%的利润,可见它的效能是巨大的。随着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及计算机技术引入中医药研究领域,将使这一领域产生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进而发挥更大的效用为人类服务。

3提高中医在我国医疗保障制度发展中的作用

中药是具有中华文化底蕴的产业,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我国在世界的影响力也日益增强,中国文化包括中医药文化在世界的传播有了重要的基础,树立“选择中医药就选择了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的新理念,将促使中药在世界范围地位的提升。由以上对中医效率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即中医可以用最低的成本换取最优的医疗服务。目前我国医疗保障制度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人均GDP较少导致人均GNP更少,使医疗保障程度面临一个很低的水准。在这种状况下,国家主导的医疗保障事业一定要用我们的优势,办低成本、集约化的医疗服务体系。利用人数上的优势可以减少成本,能够将个人的风险融入到群体之中,中医无疑是实现这个目标的最好选择。中医既廉价、环保又简单、可行的优势和特点恰好可以有效地实现我国新医改所提出的终极目标。

实践证明,中医能为我国农村的医疗保障事业发挥更大的作用,因为我国目前还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有将近8亿。中医对发展中国家来说也是最好的选择,因为发展中国家劳动力廉价,能够使并不富裕的人群更容易获得最基本的医疗服务,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由此可见,中医中药是创建有中国特色医疗模式的突破口,是加强农村医疗保障建设和投资及改善我国农民健康状况的有效手段。发展中医只要很少的投入就能改善民众的健康,有助于保护人力资本,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并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得以更好地发挥作用。此外,我国目前已经提早步入老年社会,并且与西方先进国家进入老年社会有着截然不同的特点,即未富先老。国家统计局《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占我国人口总数的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人口总数的8.87%,人口老龄化增速明显加快。未来40年,我国人口结构将急速从轻度老龄化向重度老龄化转变。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必然给医疗保障制度带来巨大的挑战,因为老龄化程度愈高,对医疗保障与医疗服务的需求愈大,医疗成本也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