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修养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9 09:32:12

文化修养论文

文化修养论文范文篇1

思想素质主要包括一个人的思想觉悟、思想水平和思想观点。要提高表达能力,首要的不是磨利嘴皮,而是要磨砺思想,提高自身的内在素质。语言是一个人的良好修养和素质的充分体现。没有爱憎分明的立场,哪有义正严辞;没有临危不惧的胆略,哪有侃侃而谈。

一个人只有具备了高深的思想修养,他才能“站得高,揽众山于目下;看得远,笼天地于眼前。”[3]有了博大精深的思想,才会有非凡的真知灼见,出言陈词才会掷地有声。

伟大的人物必有非凡的思想,伟大的思想必有非凡的表达。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在第一国际、第二国际同机会主义如蒲鲁东、巴枯宁的斗争中,利用各种讲坛,给予机会主义者们以有力的抨击,显示了革命真理无坚不摧的力量。在中国革命的艰苦斗争中,以“昆仑”为描写对象的光辉诗篇,展开了奇思妙想,以顶天立地的巨人形象,发出了这样惊天动地的呼喊:“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这两句以气吞山河的前无古人的想象,要“倚天抽宝剑”,把昆仑山裁为三截。”将这“裁为三截”的昆仑山,“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4]慷慨无私地分别馈赠给世界各国人民,以达到“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的目的,这该是怎样的博大胸怀和崇高境界!

二、道德美是语言美的核心

立言行事,以德为本。道德是规范人们行为的社会规范,是人们公认的待人处事的准则和信条。比如:爱国主义、先人后己、正直诚实、勤劳勇敢、团结友爱、遵纪守法等。因篇幅所限,现只就爱国主义来谈。所谓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情。这种感情集中地表现为民族的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表现为为争取自己祖国的独立、富强而英勇献身的奋斗精神。爱国主义既是重要的政治原则和道德规范,又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当代青年做人应该具备的基本品质。

在一次以《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为题的演讲会上,演讲者以澳门回归开启话题,以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为中心,呼唤台湾早日回归。其中,演讲者讲述了台湾一位国民党高级将领涂必昌老人和台独分子作斗争的事例。一些台独分子在涂必昌老人面前挑拔说:“你爱大陆,可是大陆爱你吗?你的父亲当年不是被共产党判处了死刑吗?这可是不共戴天的仇啊。有仇不报非君子也!”涂老先生听后,拍案而起,斩钉截铁地反驳说:“何谓君子?是君子就应该分清什么是国事,什么是家事。我父亲的死,这是我家庭的不幸!你们要搞台独,使祖国的山河破裂,你们就是中华民族的罪人,不可饶恕!我以为君子应该为国而忘家,公而忘私,任何情况下,国事都要大于家事!”对此,演讲者作了如下议论:“朋友们,这是多么深明大义,又是多么正气凛然!这是炎黄子孙发自肺腑的呼喊,这是中华儿女要求统一的呼声!是的,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一切的艰难困苦,一切的矛盾纠纷,一切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个人恩怨,都会在这一神圣的理念中得到完全的化解。这正是我们伟大的祖国50年来无敌于天下的根本原因所在!”[5]131涂先生反对分裂的道德是美的,因而语言是动人的。

三、人格美是语言美的基石

人格,指人在一定的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统一,是个人的尊严、价值和品格的总和。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格不是超历史的、超现实的抽象,本质上是人的一种社会特质。

人格美的形成,不是来自先天的禀赋,而是来自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来自伟大的思想和先进文化的陶冶。有美玉的情操,才有光辉的人格。的恢宏大度,来自对人民的伟大情怀;的威武勇毅,来自铁肩担道义的壮志;的乐观旷达来自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石蕴玉而生辉,水怀珠而川媚”,文天祥宁死不屈;陶渊明不为五斗米而折腰;朱自清宁可饿死而不食美国救济粮……他们的浩然正气,铮铮铁骨构成了他们人格的崇高、壮美。

《三国演义》中,刘备的儿子刘禅,被人称为“扶不起的阿斗”。当他当了俘虏之后,别人问他:“还想不想蜀?”他回答说:“此间乐,不思蜀。”这种荣辱不分的人,人格卑微低下,还谈得上什么语言美?

伟大的语言来自伟大的人格,人格美是语言美的基石。

1945年4月,在日内瓦召开的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的会议上,美国代表团团长、国务卿杜勒斯,在会议之初出于外交礼仪,与握手后,竟在众目睽睽之下,取出一块手巾擦了擦,然后收了起来。不动声色地拿出一块手帕,仔细擦手后朝手边的垃圾箱一丢。顿时使人瞠目结舌。众记者立即报道了中国总理的精神道德、礼仪风度上都高出杜勒斯一筹的消息。杜勒斯在丢脸之后,更加阴险地利用各国代表团宴会之机,秘密布置在餐桌上摆上有希特勒纳粹党标志的巨型蛋糕,企图使吃不好,不吃又有失礼节,从而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谁知一步入宴会的大厅,立即识破了这一阴谋,他先向赴宴的友好代表团团长一一颔首致意之后,突然伸出右手高举餐刀,一面用左手招呼大家:“朋友们,让我们再一次联合起来,把它消灭掉吧!”[6]铮亮的餐刀几下子就把纳粹党标志划得四分五裂,扬扬得意的杜勒斯一下子变得沮丧起来。过后,连他也不得不承认是他见到的最厉害的政治家之一。杜勒斯阴险奸诈,狭隘愚蠢;光明磊落,豁达机智,形成鲜明的对比!面对帝国主义者的恶意挑衅,没有拔剑而起,也没有怒形于色,而是处变不惊,在谈笑之间,顿挫敌人的狂妄气焰。

四、情感美是语言美的内涵

言出于思,情动于心。没有正确而深刻的思想,就不可能阐发令人折服的宏论;没有真挚而炽热的感情,就不可能打动听众的心。所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不深则无以惊心动魄!只有情才能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和震憾力,掀起“快者掀髯,愤者扼腕,悲者掩泣,羡者色飞”的感情高潮。闻一多先生在昆明《最后一次的讲演》之所以成为“狮子吼”,成为千古名篇,至今仍感人至深,就是因为演讲中的正义、激昂和悲愤之情像一团火,点燃了听众的情感,从而产生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情能动人,但未必能折服人。要想真正使人信服,接受你的观点和主张,就必须晓之以理,以理服人。只有情理结合,情理交融,说服才有力量。例如,作家谌容有一次应邀到美国的一所大学演讲,她刚登上讲台就有人提出了一个难堪的问题:“听说你至今还不是共产党员,请问你对中国共产党的私人感情如何?”谌容顺水推舟地回答道:“你的情报很准确,我确实还不是中国共产党员。但是,我的丈夫是个老共产党员,而我同他共同生活了几十年,尚无离婚的迹象,可见,我同中国共产党的感情有多深。”谌容由近及远,以小喻大,形象地说明了人民群众与共产党的关系。融情入理,情真意切,言近旨远,令人信服。

语言美是心灵美的外化表现

五、知识美是语言美的源泉

口才表达所运用的丰富知识,不仅为对方提供了更多的知识、信息,而且知识本身就具有很强的美感,是一种智慧的美。广博的知识会使你的讲说精彩纷呈,美不胜收,让听者如沐朝阳,如坐春风。

文化修养愈高,文化知识愈丰富,你的视野和思路就越开阔,说起话来就能目光四射,挥洒自如,纵横捭阖,左右逢源,宏论滔滔,振聋发聩。庄子曰:“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舟也无力。”缺乏知识储备,孤陋寡闻,会使你语言表达成为无本之木,以至文思枯竭,捉襟见肘,期期艾艾,不知所云。

言语行为是否文明,根本上是言语道德修养问题,没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就很难做到言谈文雅,更不可能妙语惊人。

鲁迅曾经论“他妈的”为中国的“国骂”。乡下人说话,语汇贫乏,词不达意,“妈的”这个词儿,往往一词多用,“有时骂人,有时佩服,有时赞叹,因为他说不出别样的话来”。如果我们中有人说话也变成这么一套:“这妈的天气真是,妈的,妈的再这样,什么都是妈的了。”[7]岂不令人咋舌!

有丰富的知识,才有口若悬河的根底。有之于内,发之于外,内养外发,势所必然。狮城论辩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试想,你对中国传统文明的东西一无所知,又怎能同人家争论“人性本恶”的论题。同志博览群书,有人统计,他阅读、手书、引用过的诗词多达1662首。正因为如此,他写文章才能博大精深,闳中肆外;他做演讲,才能旁征博引,出口成章,成为雄视一代的语言巨匠。

六、艺术美是语言美的魅力

我们说,语言美首先是由内容美、思想美决定的,但这并非轻视语言的形式美、艺术美,否定语用技巧。孔子早就强调演讲要有文采,说话要讲求技巧。他说“情欲信,辞欲巧”,这样才能说服打动对方。说,缺少艺术性的艺术品,无论政治上怎样进步,也是没有力量的。鲁迅说:“单是题材好,是没用的,还是要技术。”[8]老舍先生说过:“近几年来,我们有些不大重视文学语言的偏向,力求思想正确,而默认语言可以差不多就行。这不大妥当。高深的思想与精辟的语言应当是互为表里,相得益彰的……没有高度的语用艺术,表达不出高深的思想。”[9]

在无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的建设中,的为人处事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在人际交往中,他讲究刚柔相济,把方方面面的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特别是在错综复杂的国际风云中,他纵横驰骋,游刃有余,表现了无与伦比的外交语言艺术,更是令人折服。

例如,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首次访华,总理在欢迎尼克松总统的宴会上致辞说:“由于大家都知道的原因,两国人民民间的来往中断了20年。”[5]323这一句非常高妙的委婉语,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如果直接挑明原因,会刺激对方,以“大家都知道的原因”来说,对方可以意会,其他人根据两国关系的背景,也不难知道“这原因”指的是什么。以委婉的措辞,达到了曲径通幽的目的,赢得了对方的好感和赞誉。

又如,邓小平于1979年1月应美国总统卡特邀请正式访问美国,在卡特欢迎邓小平一行的国宴上,邓小平说:“我们来到美国的时候,正好是中国的春节,是中国人民自古以来作为‘一元复始,万象更新’而欢庆的节日。此时此地,我们同在座的美国朋友有一个共同的感觉:中美关系史上新的时代开始了。”[10]邓小平巧妙地把30年来中国国家领导人和第一次以建交国家领导身份正式访美这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时刻,同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春节联系起来,利用这个时间上的特殊条件,表达了中国人民对开创中美友好的新时代的美好愿望。

邓小平这次访美,获得重大外交成功,这与他惊人的语言艺术魅力是分不开的。

七、结语

语言美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生活美的重要方面。语言美不美,是一个国家人民精神素质高低的标志之一,也是一个社会精神面貌文野的标志之一。可以说,语言美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提倡语言美有着极重要的意义,它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文明情操,调节人与人之间的美好关系,也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安定团结。因此,语言美是青年成长的需要,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时代的需要。

注①转引自楼焕甲,刘芳《美学与思想政治工作》,解放军出版社,1992年版,28页。

[参考文献]

[1]尼•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4.

[2]朱祖延.汉语成语辞海[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2:172.

[3]康家珑.语言的艺术[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3.

[4]林冠夫,朱迪卓.诗词鉴赏[M].太原:书海出版社,2004:98.

[5]廖正,张一莉.语言表达艺术[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6]李勇.人格心理[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1997:5.

[7]钱理群.鲁迅杂文选[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40.

[8]鲁迅.鲁迅全集:第12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391.

[9]老舍.戏剧语言[M].北京:作家出版社,1964:37.

[10]徐丹晖.语言艺术探讨[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14.

[摘要]语言美是内在品格的自然流露,是心灵美的外化表现。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思想、道德、人格、情感、知识、审美心理等,总要借助语言外形表现出来,同样,一个人的语言也表现其内心活动的内容。语言美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语言美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时代的呼唤。

文化修养论文范文篇2

人创造了文化,而文化又影响着人,渗透于人,塑造着人,所以我们无论是在精神还是在物质的实践活动中,都必须格外注重文化修养这一问题。文化修养是声乐艺术的灵魂。

一、声乐的属性

从声乐的文化属性看,声乐本身就是文化的产物,尤其是音乐文化的产物。因为从它的形式到内容的不断变化、不断充实、不断升华的过程中,浸透了人的聪明智慧、美学思想、音乐观念、音乐思维、音乐逻辑。所以,学者们都说一部声乐发展史,实质上就是一部世界音乐思想的发展史、音乐思维的发展史。

什么是声乐,它是音乐的一种,是以人声为乐器演奏(演唱)出来的音乐。人声的特点非其他乐器能比,它的音乐对人类来说是最先听到的,最先感受到的,交流思想信息、情感的声音,以人声的音乐打动人更直接更赋予感染力。怪不得很多教器乐演奏的老师常向自己的学生说:“你拉的(或吹的)要象歌唱的一样”。就连演奏曲谱上就有“如歌的”这个表情术语。人声的音乐有其他乐器没有的特点,在多数作品中人声的音乐都有歌词,于是这部分音乐就有了双重表现,词和音乐的结合使内容不确定的音乐带上了文学给予的相当确定性,又使比较确定性的文字带上了不确定的色彩,引人去联想,从听觉引起的心绪是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感受。声乐的社会功能是极强的,因为人人都能唱歌。歌者动情动容,听者感人肺腑,艺术魅力无与伦比。

二、文化修养的重要性

正因为音乐有以上的属性和特点,围绕着它就产生了大量的声乐作曲家、歌唱家,产生了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浩如烟海的作品,使之独自成为一个完整的声乐艺术体系,成为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成为一个音乐王国,具有了深厚而巨大的文化内涵。

既然声乐是一个完整的艺术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又有浓烈的文化内涵,那么,作为一个声乐艺术的实践者,要想驾驭这门艺术,就必然要有强大的艺术能力,而这强大的艺术能力除了有过硬的技术,主要来源于文化修养的深厚广博。歌曲或声乐作品是文学艺术和声乐艺术的二合体,声乐作品大都以思想深刻、内涵丰富、文学性强、艺术性高的诗词或歌曲音乐创作的文学基础,形成了声乐作品的文学性和文学特征。比如,中国歌曲、歌剧中可能涉及的体裁起码有诗、词、剧本、小说、散曲、时调等。拿现已知的著名声乐作品来讲,已涉及有古诗数十首,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唐诗、宋词诸多作家、元代及明清的诗词作者,以及近现代的刘半农、徐志摩、田汉等作家。外国歌曲、清唱剧和歌剧中所涉及的体裁有诗、剧本、小说、神话、史诗等。涉及的作家从英国的莎士比亚到法国的戈蒂埃、魏尔伦,从德国的歌德、席勒、海涅到俄国的普希金、托尔斯泰。还有圣经中的故事、赞美诗、经文歌等也进入了声乐文献。歌唱与文学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歌词的文学性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歌曲的艺术性,而对歌唱中文学性的认识也同样反映出一个歌唱者的文化水平和审美能力。要唱好任何一首歌曲或表现好任何一个声乐作品,首先要对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文学内容理解透彻,在充分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才能运用声音正确表现出歌曲作品质的内涵,表现作品思想内容和文学内容的艺术境界。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学知识,像《玫瑰三愿》、《红豆词》、《阳关三叠》等歌曲,就可能出现内容理解上的难度。另一方面,声乐演唱不只是对作品的一种传达的再现,更重要的是一种创作性的艺术活动,即所谓的二度创作。因此,在对声乐作品的演绎中,就需要通过自己所具有的和掌握的文学知识和文化修养,对声乐作品的时代背景、表现特征、艺术手法、民族特色等,进行分析和掌握,这样才能根据声乐作品的文学内容、音乐风格和表现特征进行最佳的设计和安排,从而使声乐作品的艺术处理和艺术表现,更加合乎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本意。所以,文化修养对声乐艺术的实践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我们不能认识这一点,并身体力行地去提高文化修养,那我们就会变得苍白无力、单薄乏味,在博大的声乐艺术的瀚海中只能停留在表面或不深的层面而显得华而不实,或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我们可以说,深厚的文化修养能使我们从哲学的高度、思想的高度、人性的高度去触摸声乐艺术最深邃、最本质的东西,引领我们从声乐艺术的必然王国走进声乐艺术的自由王国。三、声乐艺术实践者的“品位”

在中国的文学艺术领域,有文如其人、画如其人、字如其人、歌如其人的说法。这是因为声乐艺术是情感的艺术,音乐的艺术,是关于人的艺术,演唱歌曲是演唱者思想情感、人生体验的外化,是其艺术观、审美观的音乐化。所以,在歌唱的声音中,常有强烈的文化品味和文化韵味,是演唱者文化修养集合式的音乐体现。因此,我们不能设想一个趣味低俗的、气质猥琐的人能唱出优雅高贵的歌声;同样,我们也不可能设想一个艺术感迟钝,对音乐缺少本质理解的人能唱出令人感动的歌声。所以,我们要想让歌声打动人,震撼人的灵魂,那么,我们必须先从做人开始,做一个爱憎分明、抑恶扬善的人,做一个真诚而又自然的人,做一个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人,做一个既能被别人打动又能打动别人的人,做一个远离世俗、远离浮躁而又贴近现实的人。总之,要做一个有品位的人,而要想成为这样的人,依然离不开文化的修养。当我们凭借着文化修养真正的成为“美”的人了,那我们的歌声也就有了内在的魅力,富有美丽的生命色彩,就能撞击人的心灵。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声乐大师的身上得到印证。世界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多明戈,著名歌唱家、声乐教育家周小燕、沈湘等,这些大师的声乐艺术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程度,代表了声乐演唱和声乐教育领域的最高艺术成就。他们之所以能够达到如此辉煌的艺术巅峰,当然有娴熟超人的技术做后盾,但更重要的是他们吸取了人类文化的营养,对音乐、对社会、对生活有着自己独到的思考、体验和渴望,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性格,是自己成为一个具有内在精神的人。比如周小燕先生不但有丰富广博的音乐修养,而且受过哲学、人文主义精神的熏陶,崇尚理性,热爱和平生活,一直没有停止用音乐来追求真善美,追求艺术的真谛,培养出了很多世界歌唱艺术的拔尖人才。多明戈在上海演出,因感冒演唱有些纰漏(失声),但是他那富有感染力的形体语言以及他富有神韵的面部表情实现了高度和谐。难怪有人感叹:“多明戈用心在演唱”依然令人陶醉、令人震撼。

文化修养论文范文篇3

首先,从声乐的文化属性看,声乐本身就是文化的产物,尤其是音乐文化的产物。因为从它的形式到内容的不断变化、不断充实、不断升华的过程中,浸透了人类的聪明智慧、美学思想、音乐观念、音乐思维、音乐逻辑。所以,学者们都说一部声乐艺术发展史,实质上就是一部世界音乐思想的发展史、音乐思维的发展史。声乐是音乐的一种,是以人声为乐器演唱出来的音乐。人声的特点非其他乐器能比,它的音乐对人类来说是最先听到的,最先感受的,交流思想信息、感情的声音,以人声的音乐打动人更直接更赋予感染力。人声的音乐有其他乐器没有的特点,在多数作品中人声的音乐都有歌词,于是这部分音乐就有了双重表现,词和音乐的结合使内容不确定的音乐带上了文学给予的相当确定性,又使比较确定的文字带上了不确定的色彩,引人去联想,从听觉引起的心绪是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感受。声乐的社会功能是很强的,因为人人都能歌唱。歌者动情动容,听者感人肺腑,艺术的魅力是无与伦比的。因此说:“歌曲是音乐与文学结合的最完美形式。”

其次,正因为声乐有以上的属性和特点,围绕着它就产生了大量声乐作曲家、歌唱家,产生了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浩如烟海的作品,使之独自成为一个完整的声乐艺术体系,成为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成为一个音乐王国,具有深厚而巨大的文化内涵。既然声乐是一个完整的艺术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又有浓烈的文化内涵,作为一个声乐艺术的实践者,要驾驭这门艺术,就必然要有强大的艺术能力,而这强大的艺术能力除了有过硬的技术,主要来源于文化修养的深厚广博。歌曲是文学与音乐的二合体,声乐作品大都以思想深刻、内涵丰富、文学性强、艺术性高的诗词为歌词形成了声乐作品的文学性和文学特征。比如,中国歌曲、歌剧中可能涉及的体裁起码有诗、词、剧本、小说、散曲等。拿现在著名声乐作品来讲,已涉及有古诗十九首,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唐诗、宋词诸多作家、元代及明清的诗词作者,以及近现代的刘半农、徐志摩、田汉等作家。外国歌曲、清唱剧和歌剧中所涉及的体裁有诗、剧本、小说、神话、史诗等。涉及的作家从英国的莎士比亚到法国的戈蒂埃、魏尔伦,从德国的歌德、席勒、海涅到俄国的普希金、托尔斯泰。还有圣经中的故事、赞美诗、经文歌等也进入了声乐文献。歌唱与文学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歌词的文学性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歌曲的艺术性,而对歌唱中文学性的认识也同样能够反映出一个歌唱者的文化水平和审美能力。要唱好任何一首歌曲,首先要对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文学内容理解透彻,在充分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才能运用声音正确表现出歌曲作品的内涵,表现作品思想内容和文学内容的艺术境界。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学知识,像《玫瑰三愿》、《红豆词》、《阳关三叠》等歌曲,就可能出现内容理解上的难度。另一方面,声乐演唱不只是对作品的一种传达的再现,更重要的是一种创造性的艺术活动,即所谓二度创作。因此在对声乐作品的演绎中,就需要通过自己所具有和掌握的文学知识和文化修养,对声乐作品的时代背景、表现特征、艺术手法、民族特色等进行分析和掌握,这样才能根据作品的文学内容、音乐风格和表现特征进行最佳的设计和安排,从而使声乐作品的艺术处理和艺术表现,更加合乎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创作本意。所以文化修养对声乐艺术的实践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我们不能充分认识这一点,并身体力行地去提高文化修养,那我们就会变得苍白无力、单薄乏味,在博大的声乐艺术海洋中,只能停留在表面或不深的层面而显得华而不实或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我们可以说,深厚的文化修养能使我们从哲学的高度、思想的高度、人性的高度去触摸声乐艺术最深邃、最本质的东西,引领我们从声乐艺术的必然王国走进声乐艺术的自由王国。最后,在中国的文学艺术领域,有文如其人、画如其人、字如其人、歌如其人的说法。这是因为声乐艺术是情感的艺术,音乐的艺术,是关于人的艺术,演唱歌曲是演唱者思想感情、人生体验的外化,是艺术审美观的音乐化。所以在歌唱的声音中,带有强烈的文化品位和文化韵味,是演唱者文化修养集合式的音乐体现。因此,我们不能设想一个趣味低俗的、气质猥琐的人能唱出优雅高贵的歌声;同样我们也不能设想一个艺术迟钝,对音乐缺少本质理解的人能唱出令人感动的歌声。我们要让歌声打动人,震撼人的灵魂,我们就必须先从做人开始,做一个爱憎分明、抑恶扬善的人,做一个真诚又自然的人,做一个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人,做一个既能为别人打动又能打动别人的人,做一个远离世俗、远离浮躁而又贴近现实的人。总之做一个有品位的人,要想成为这样的人,依然离不开文化的修养。当我们凭借着文化修养真正成为“美”的人了,那我们的歌声也就有了内在的魅力,富有美丽的生命色彩,就能撞击人的心灵。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声乐大师的身上得到印证。世界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多明戈,著名歌唱家、声乐教育家周小燕、沈湘等,这些大师的声乐艺术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程度,代表了声乐演唱和声乐教育领域的最高艺术成就。他们之所以能达到如此辉煌的艺术巅峰,当然有娴熟超人的技术做后盾,但更重要的是他们摄取了人类文化的营养,对音乐、对社会、对生活有着自己独到的思考、体验和渴望,形成自己独特的性格,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内在精神的人。

从以上来看,文学使我们丰富,历史使我们厚重,哲学使我们睿智,思想使我们深刻,艺术使我们触类旁通而富有灵感与激情。我们对这些文化积累越广博深厚,声乐艺术的境界越高,声乐的艺术世界就越宽阔,越新鲜多彩。文化修养的确是把我们引入声乐艺术精神实质、把声乐艺术推向高峰的基础,所以我们必须重视文化的修养,并视之为声乐艺术的灵魂所在。

参考文献:

文化修养论文范文篇4

1编辑素养对推进科技期刊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科技期刊是广大科技工作者知识性创新成果交流与展示、传播的重要平台和窗口,期刊编辑在推进期刊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编辑素养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1.1编辑素养是期刊质量提升的关键因素之一

科技论文质量水平高低,一方面取决于论文作者的写作和知识能力水平,也与期刊编辑有直接关系,提升期刊的影响力则主要取决于期刊编辑的修养与素质水平[1]。一个修养和素质较高的期刊编辑,可以从专业、社会、科技、文化等多维度对科技论文进行考量、全方位进行编辑加工和质量把关,使科技论文具有很高传播价值和内容价值,使读者充分受益。同时良好的政治素养更是推进期刊编辑工作和期刊发展的重要因素。

1.2编辑素养是促进期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源

期刊编辑重要的功能是在编辑加工过程中承担与作者、审稿专家的交流沟通,对论文价值的专业取舍作出判断以及专业发展潜质评估等,这些活动将直接影响期刊的可持续发展,而完成这些工作都涉及期刊编辑素养修为问题。因此,从现实和长远发展的角度上来看,期刊编辑的素养修为对期刊健康发展至关重要,是重要的动力源。

2科技期刊编辑素养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随着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不断深化,科技投入和科技产出明显增多,传播科技创新成果速度加快,科技期刊的重要作用得到了科技界专家学者的普遍重视。但随着全球新一轮科学技术革命浪潮以及新时代、新时期、新形势,对期刊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检视期刊工作者队伍建设,在修养和素质方面还存在明显的不足。

2.1政治理论学习有待提升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丰富,指导性强,这就需要期刊编辑工作者在实际中系统深入学、时时跟进学、深入思考学,进一步清楚和领会新时代党对科技期刊工作的各项要求。全面深刻理解和科学把握并落实好科技期刊的政治责任,努力提高期刊编辑自身的政治理论水平,把控期刊正确的发展方向,不断为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创新活力提供支持,不断展现我国科技创新的最新成果,为增强中国科技的国际话语权而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2.2知识补充有待加强

进入21世纪以来,信息全球化传播加快,各种重要发现或者理论创新的周期明显缩短,知识更新的代际时间加快缩短。这些都对现代科技期刊编辑提出了严峻的专业挑战,期刊编辑自身知识结构的局限性[2]问题更加突出,需要及时了解专业领域的最新进展或者预测发展趋势,拓展自己的专业视野,及时补充信息化、媒体化、网络化新技术、新理论等专业知识短板,加快适应现代科技发展的需要,在编辑工作中正确把握专业发展趋向,发现和挖掘一些更有价值的科技论文,为促进科技创新发展提供源动力。同时受知识素养和能力的限制,部分期刊编辑缺乏创新意识[3],喜欢墨守成规的工作方式。

2.3编辑素养提升受到严重挑战

期刊编辑工作是一项长期性、基础性的工作,在众多的科研机构、高校等,期刊虽然作为科技创新成果表现、传播的重要载体,功能作用也受到了认可,但期刊工作却常常被边缘化[4],期刊发展艰难、人才断档、编辑工作收入低、发展空间受限、工作业绩在单位缺乏可比性、业绩贡献度不被认可等情况比较突出。这对期刊编辑工作和期刊长期稳定发展造成严重阻碍,使得期刊编辑的创新发展驱动力降低、社会贡献认可度降低、期刊工作社会异化现象严重,期刊编辑的素养提升受到严重挑战,难以适应新时展要求。

3新时代要求期刊编辑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科技期刊是科技竞争力的重要体现,进入新时代,科技全球化竞争更加激烈,对科技创新成果的传播,乃至争夺科技论文的全球首发权和科学研究的制高点趋势日趋明显,科技论文引领学科发展,推动科技成果落地并转化为生产力支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作用更加显现,特别是科技期刊进入数字化全媒体新时代,对期刊编辑应具备的基本修养与素质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3.1坚定的思想政治素养

思想政治素养是一个期刊编辑必备的基本素养,也是第一位的素养。总书记曾指出,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科技期刊作为保障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阵地,我们也深知科技无国界,但科学家有国界。期刊编辑必须要有坚定的政治素养[4],自觉在编辑工作中坚持党的领导,及时发现和杜绝发生政治问题的风险,掌握意识形态斗争的主动权,自觉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旗帜鲜明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5],在实际工作中不断锻炼自己的政治品质,不断提升政治站位。

3.2良好的专业素养

科技期刊是推进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动力和科技前沿活动的导向标。期刊编辑是一项严肃而科学的工作,对期刊编辑来说,必须要有较高的专业素养,除了具备扎实专业背景知识、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文字编辑加工处理能力等以外,还要充分了解相关领域的科技发展前沿动态、国家的重点科技动向以及相关部署决策,同时也要掌握编辑工作应用的基本规范标准,使自己成为学术型编辑,只有这样才有利于与论文作者和专家沟通,保障不断提高论文的质量、学术前瞻性、创新性,不断促进期刊质量良性发展。

3.3崇高的职业道德修养

一篇科技论文的成败与否,除了作者自身的原因外,还与该论文的编辑的个人素质修养有关,期刊编辑和编辑工作承担着纽带和桥梁作用,必须要对读者用户、作者高度负责,要摒弃“关系稿”“人情稿”,以保证期刊质量。编辑要主动树立责任意识、服务意识[3],更加严瑾细致工作,在编辑加工出版的各个环节,为作者、专家、读者提供优质服务。因此必须要有较高的职业诚信,在工作中主动杜绝学术不端行为,主动承担期刊的社会责任和政治责任。要具备较高的团结协作精神,具有奉献精神和思想境界,坚定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修炼水平。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到科技文化传承的意义,在工作中不断提高精品意识,以高度的责任感、奉献精神诠释编辑工作的内涵要求。

3.4创新素养

科技创新是推动发展的第一动力,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科技期刊新媒体融合传播,多元化、信息化融合出版加快发展,传统的期刊编辑思维模式和出版模式已经跟不上时展的潮流,因此编辑要具备创新意识[6]和创新思维,以敏锐的眼光挖掘论文信息的创新价值、学术的创新点,在工作中积极应用信息化技术,使期刊出版的内容以新的、美好的形式展现给读者、作者,适应社会多元化的需求。

4新时代编辑素养提升的主要途径

编辑素养的培养和提升是一项系统工程,既受编辑自身因素的影响,也受外部条件的制约,必须拓展编辑素养锻炼、提升的渠道,加大素养锻炼、提升的支撑力度,全方面推进编辑发展,为期刊可持续进步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4.1加强政治学习和实践锻炼,不断提升政治素养

一是以政治为引领,提升编辑政治素养[5],要主动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党和国家关于科技发展、期刊发展的一系列指示精神和上级管理部门的工作要求,夯实政治基石,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持“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夯实编辑自身的政治理论素养,夯实政治判断力、领悟力和执行力,使科技期刊更好地服务于科技创新,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二是以党的政治理论指导期刊编辑实践,在工作实践中自觉坚持党的领导,正确履行期刊上级主管部门的规定,在意识形态领域始终做到旗帜鲜明坚持真理,确保期刊发展的正确政治方向。三是主动把期刊作为科技活动的宣传平台,主动落实好党和国家在科技领域的重大科技成果、活动的报道宣传工作,做好党的科技工作的宣传员、科技创新成果的传播者。

4.2加强自主和实践学习,不断提升科学素养、创新素养

随着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科技成果的形成周期不断缩短,科技期刊是行业领域科技发展的风向标,这就要求编辑在实际中能及时准确把握学科前沿动态,以敏锐的洞察力发现相关新成果。编辑要按照“四力”的要求,开拓视野,主动创新思维,加强自身专业学习、积极参与学术会议的交流,开展编辑部的内部交流,不断充实新知识、新理念和新技能,及时了解科学前沿变化趋势,提高重大选题的战略策划和实施能力;及时学习补充编辑工作的国际标准、国家标准等知识,注重沟通培养提高编辑交流能力,注重提高专业技能,加快学术型编辑培养和转型升级,提升编辑业务素养[5]。强化调研意识,建立读者视角和对行业的微观理解[7],同时也加强对工作经验阶段性的提炼总结,形成可固化借鉴的知识性成果,不断提升科学素养。在推进期刊多媒体、信息化融合发展的过程中,编辑要主动树立创新意识,主动进行网络编辑技能学习、多媒体技术学习,了解学习新的传播媒介和传播手段,提升编辑全媒体素养[5],逐渐把自己培养成学术、编辑、网络、多媒体等技术融合发展的全面人才,为期刊发展贡献个人力量。

4.3进一步增强岗位意识,不断提升职业道德素养

要结合期刊发展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加强期刊编辑的职业道德教育和养成,进一步提高岗位意识、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进一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规范期刊编辑从业行为管理,培养期刊编辑积极向上、乐于奉献、勤奋务实、敢于创新的良好职业态度,不断提升职业道德建设水平。

文化修养论文范文篇5

本述评以网络作为主要检索工具,主要平台是中国知网,数据库包括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国际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和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等。在中国知网的相关数据库中,以“人文素质教育”为关键词,以“1979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为发表时间,进行精确检索,共检索到9896条结果(检索时间为2013年2月18日)。关于人文素质教育最早的研究成果是1994年,而在1979年-1993年这期间未有相关数据,原因不详。从1994年到2012年,研究成果数量整体呈快速增长趋势,由1994年的1篇到2011年的千余篇,说明学界对人文素质教育的研究日益增强,并已成为理论界研究的热点。在整个增长趋势中,有两个比较大的增长点(比上一年增加超过百篇):1998-1999年和2006-2007年,究其原因,1998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并在全国建立了32个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要求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2006年总书记再次强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而2007年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这说明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是学界研究的一个重要推动力和风向标。据表2,按照学科分类,研究成果数量占前五位的分别是: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医学教育、中文和中等教育,都超过500篇,其中高等教育学科的研究成果多达3800余篇,职业教育和医学教育均超过千篇,这说明,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人文素质教育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医学教育中日益得到加强和重视;同时,也说明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医学教育培养的人才的人文素质亟需进一步提高,近年来大学生素质堪忧、医疗事故频发的社会现象恰恰说明这一问题。通过对研究层次分类统计(见表3),基础研究(社科)为4948篇,占总研究成果的一半,而排名第二的行业指导(社科)为1341篇,基础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则分类三、四,不足千篇,这说明人文素质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基础研究方面,而关于行业指导、各类教育的应用研究较少。通过具体的文献阅读也发现,多数研究集中在概念的辨析、实践的论证、价值与意义的重申等方面,而对如何有效实施人文素质教育,虽有部分研究成果,但仍显不足,还需进一步深入与加强。

通过对作者发表相关研究成果的数量进行统计(见表4),关于人文素质教育相关研究成果超过5篇(含5篇)的共22位,其中7篇以上(含7篇)者4位。孙英梅主要研究方向为医学领域的人文素质教育,而田建国、潘懋元和杨叔子则主要从事普通高等教育的人文素质教育的研究,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研究的多产者,他们为我国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践与研究作出了突出贡献,尤其是潘懋元和杨叔子,前者为我国高等教育学的开拓者,后者为最早在全国理工科院校中开展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倡导者,他们为我国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蓬勃开展奠定了基石。同时,我们还应看到,在这些资深研究专家队伍中,缺少高职院校研究者的身影,对已占高等教育半璧江山的高职院校来讲,亟需进一步增强对人文素质教育的研究,培养自己的资深研究专家,大力推动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践与研究。通过对已有研究成果被引用次数的统计(见表5),排名前10中,有8篇是关于普通高等教育(包括师范教育)的人文素质教育,关于医学(护理)和高职教育各1篇,这些研究成果为我国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开展与实践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基础、提供了理论,有效推动了我国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顺利开展。数据统计还有一个隐性信息,即相对于职业教育与医学教育,我国普通高等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践与研究较为丰富与成熟,这既有普通高等教育较早实践人文素质教育的因素,也离不开潘懋元、杨德广、顾明远这些教育界大家们的长期倡导与推动。在加强普通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同时,对于人文素质更为欠缺的高职类大学生,更亟需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与实践,以培养技术精、素质高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对全部研究成果的类型进行统计(见表6)发现,学术期刊论文为9264篇,占全部研究成果的93.6%,学位论文、报纸等为632篇,仅为全部研究成果的6.3%。期刊的优点是反应灵敏,能及时对社会的焦点与热点进行分析研究,但不足也很明显,篇幅所限,一般只能就事论事,研究层次难以深入,亦缺乏系统性。与期刊论文相比,学位论文对相关问题的研究更为系统与深入,尤其部分博士论文,与专著不相上下,但此类的研究还相对较少,尤其是实证性研究极为缺乏。除了以上研究成果,通过图书馆查阅,目前国内也出版了少数人文物质教育研究专著,如宋涛的《人文素质教育纵横谈》(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出版)、高焕祥的《人文教育:理念与实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出版)、李超任的《文化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出版)、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课题组的《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理论探索与实务》(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等,这类专著对人文素质教育进行了更为系统和深入的研究,但较为稀缺,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二、研究已取得的进展

(一)人文素质教育的相关概念与内涵基本达成了共识

人文素质教育的相关概念主要包括人文、人文素质及人文素质教育等,要有效推进人文素质教育,就必须对这些概念进行澄清,达成共识。鉴于此,诸多学者对这些概念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与论述。关于“人文“,学界的理解见仁见智,有的学者从中国古代文献中追根溯源:“人文,人之道也。”[1]它相对于“天文”而言,指人的各种传统属性,即礼乐教化。也有学者比较认可《辞海》的解释:“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2]但更多的是从现代意义层面进行的解释:“人文就是人类创造的文化,它是人类实践能力、方式及成果的总称。它既体现在物质方面,也体现在制度和精神方面。”[3]关于“人文素质”,有几种代表性的观点,一种是“综合论”,“人文素质是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因素综合而成”[4]、“人文素质也称文化素质,包括语言文字修养、文学艺术修养、伦理道德修养、文明礼仪修养、政治理论修养、历史和哲学修养等,它是一个人外在精神风貌和内在精神气质的综合表现,也是一个现代人文明程度的综合体现”。[5]一种是“学问论”,“人文素质是关于‘人类认识自己’的学问,做人的根本在于品质培养,发展人文素质就是要‘学会做人’,引导人们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价值、发展人性、完善人格,启发人们做一个真正的人。”[6]还有一种是“根本论”“,人文素质可分为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等,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是灵魂。”[7]以上三种极具代表性的观点,从不同侧面揭示了人文素质的本质特征,使学术界对人文素质的理解更为全面与深入。关于人文素质教育,学术界亦有多种观点,一种是“知识论”,将人文素质教育看作是以人文知识传递为载体的教育过程,主要包括“人文学科教育和艺术教育”[8];一种是“精神论”,“人文素质教育,简单的说,即培养人文精神的教育。它通过把人类积累的智慧精神、心性精粹与阅历经验传授给下一代,以期使人能洞察人生,完善心智,净化灵魂,理解人生的意义与目的,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9]一种是“实践论”,“人文素质教育就是通过各种教育形式,引导学生进行自身实践,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转化为自己的经验,形成牢固的人文科学基础知识、良好的社会心理与文化修养,树立人文精神及塑造完美人格的教育活动。”[10]还有一种是“全面发展论”,人文素质教育是“将个人的气质、情绪、才智等多方面因素统一起来发展培养使之成为综合全面发展的人”[11]。

(二)人文素质教育的地位与作用得到了彰显

自上个世纪末开始,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日益被中外学者所强调。1998年1月,当年三分之二的诺贝尔奖的得主在巴黎聚会时所发表宣言的第一句话就是:如果人类要在于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这不仅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文明的宝贵贡献和深远影响,更是代表了当代社会对人文精神的大声呼吁。”[12]而我国最早倡导在理工科院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杨叔子院士曾指出“,现代大学应高度重视的第一件事是对学生的人文教育,这是具有战略眼光的教育思想和办学方向”“,人文为立人之本,科学为立世之基,我们的教育是文化教育,既要讲科学文化,又要讲人文文化,它是立世之本;只有文化的全面输入,才能培养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人”。[13]他甚至将其上升到关系民族兴亡的高度,“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就会落后,一打就垮痛苦的任人宰割;而没有优秀传统,没有人文文化,就会异化,不打自垮,甘愿为人奴隶。”[14]著名教育家顾明远教授指出:“人文科学可以使人们了解世界,了解自己,了解人对社会的责任”,因此“高校应加强人文教育。”[15]杨德广则认为“加强人文教育是具有现实和战略意义的”。[16]更多的学者则系统地阐述了其特殊作用,“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其人文素养、道德水准及创新能力,有利于高等教育的“返璞归真”,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和民族文明的传承。[17]原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张尧学曾明确指出“,当前大学生的培养质量不再是仅仅只掌握本学科的专业知识问题,其核心是要培养具有‘两种精神和两种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8]而这“两种精神和两种能力”的培养自然离不开人文素质教育。

(三)对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困境进行了反思

人文素质教育之所以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除了意义重大和政府推动外,还存在不少问题,一些学者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对我国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纳与反思。有的学者对人文危机进行了反思“,人文危机首先表现在人文学术活动‘不景气'''',人文学术的内在生命力正在枯竭。工具理性泛滥无归,消费主义甚嚣尘上,人文学术也渐渐失去了给人提供安身立命的终极价值的作用,而不得不应付要它自身实用化的压力”。[19]有的学者则从教育体制等方面进行反思,“专业教育体制束缚了人文教育的空间,人文教育具有明显的知识化、科学化的倾向,以及政治化、意识形态化和工具化的倾向”。[20]“在现代学科规训制度下,人文教育所传承的人文文化的形而上学部分(人文精神部分)被限制了,人文知识、人文教育的实践性被遮蔽了,我们所呼唤的理想范型的人文教育在我们的大学校园里难以呈现出来。当下的大学人文教育,尚未突破以学科规训为基本范式的人文知识教育,只是现代学科体系下的文科知识传授。”[21]更多的学者则从现实出发,归纳了当前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如“人文素质教育资源不足、在日常教学上只注重专业技能教育而忽视人文素质教育、教育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教师自身的素质水平不高、对人文素质教育的认识不足”[22]等。随着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部分学者也开始关注高职教育“,我国高职教育一个主要缺陷是对人及人的精神的忽视,高职教育只见“职业”不见人,致使高职院校人文精神贫乏,人文精神生态恶化。”[23]导致“高职院校普遍存在人文精神缺失,人文意义逐渐失落,高职教育中出现了‘人学空场’”[24]。因此“,高职教育要发展创新,就应回归教育的本质,贯彻人文精神。”[25]

(四)人文素质教育的试点与探索得到了总结与推广

自上个世纪70年代末以来,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在国内最早探索理工科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通过开设文化素质课程、实行人文学科辅修专业制和双学位制、开设人文选修课和举行中国语文水平达标测试、举办人文社会科学系列讲座、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等,形成了完善的文化素质教育体系。在其影响之下,上个世纪90年代后,南京林业大学、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等众多高校也开始推行素质教育试点与探索,众多学者也亦开始将其作为研究的重点,对这些试点与探索进行研究,总结经验并加以推动,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杨叔子的《在理工科大学中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研究与实践》[26]、冯谦,周麟的《南林大素质教育试点工作的回顾与展望》[27]、王生洪的《追求大学教育的本然价值———复旦大学通识教育的探索与实践》[28]、陈来、舒炜的《北京大学“元培计划”实验的回顾与分析》[29]、金一平、吴婧姗、陈劲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探索和成功实践———以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强化班为例》[30],等等。这些研究对对华中理工大学理工科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北京大学的“元培计划”、复旦大学的“复旦学院”、武汉大学的“国学试验班”等国内著名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的探索与试点进行了总结,凝炼了其中较为成功的做法,有效推动了我国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开展与实践。

(五)为人文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诸多改革建议

众多学者在对我国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现状进行反思基础上,从各个层面和视角为提升人文素质教育提出了诸多建设性改革建议,充分发挥了理论研究的正能量。有学者从理念高度提出建议,如张金福认为“要推进大学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结合,必须树立大学教育是全人教育以及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统一的理念,惟其如此,两者的结合才能落到使处,否则就会落空”;[31]有学者管理体制视角入手,提出良方,如何翔提出,“在人文素质教育过程中,建立以校长和行政系统为主的管理体制,并明确责任,通过行政手段,把人文素质教育贯穿在学校教学的全过程,在人力、物力、财力上保证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学校应根据党和国家对人文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因地制宜的有关规章制度,包括教学活动中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制度和措施,校园文化阵地建设有关制度和措施、教师工作规则、业绩考评、职称评审奖励制度等。”[32]有的学者课程设置入手,以必修加选修的方式推进人文素质教育,如谭伟平提出,“增设人文必修课和人文选修课”,而且“在量上要适当,在内容上要精心选择,至少应开设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最基本的人文课程”;同时“还应注重在理工学科中渗透人文内容,努力挖掘专业课程的人文内涵,把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起来。”[33]还有学者从课程入手,大力提升人文课程效果,如侯丽君提出,人文课程宜采取“讨论课”的形式,而且“需要建立一个真诚、自由、开放的教学氛围”,在教学环节中增加“体验、移情、理解、对话、反思”[34]等,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有学者也对教师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提出了要求,认为“教师要有人文情怀、责任意识,在提高专业技术水平的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因为“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诸如品性学识、举止言谈、性格志趣、气质修养以及强烈的责任感、崇高的敬业精神等人格魅力对学生有着不可忽视影响。”[35]等等。

三、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研究的内容

(一)构建人文素质教育的理论体系

自上个世纪末人文素质教育得到学界的关注以来,研究成果丰硕,研究类型多样,也形成了一批此领域的研究专家,为我国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智力支持。但我们还应看到,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多为期刊论文,内容短小,深度不够,一些学者也是临时有感而发,缺乏对人文素质教育系统性的研究,亦未形成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研究的理论体系,这也是我国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进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学界在关注瞬息万变的相关资讯的同时,应着力加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系统研究,从理念、原则、方法、实践及范例等全面构建我国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理论体系。

(二)对国内人文素质教育的探索与试点进行跟踪实证研究

国内一些高校对人文素质教育进行了各种探索与尝试,诸多学者也对其进行了关注与研究,总结其做法与经验,有效助推了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开展。但这些探索与试点的效果如何?需要哪些完善?如何全面推广?这些都有待于对这些探索与试点进行跟踪实证研究,如复旦大学的通识教育、北京大学的“元培计划”等,这些探索能否提高、在多大程度上提高了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只能通过对接受过这些探索教育的大学生进行跟踪实证研究,才能得出结论,而不能简单以开设的课程、开展的讲座和其他人文素质教育活动来逻辑推理。通过文献检索,目前这一领域的研究基本属于空白,亟需加强。

(三)强化对教师人文素质的研究

学界对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研究目标定位是提升高校大学生的人文素质,重点多集中在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方面,很容易忽视高校教师的人文素质,期刊检索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几乎所有的研究都是指向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殊不知,人文素质教育离不开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因此,高校和学界在关注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同时,也应加强与重视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践与研究,反思如何从管理体制、进修制度、评价机制等方面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提升教师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水平。

(四)加强调查研究

文化修养论文范文篇6

[论文摘要]美术课程是一种人文课程,是人文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运用美术形式传达情感和思想是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美术并不是单纯的技艺,而是人类文化的积淀和人类想象与创造力的结晶。

教育的人文主义是以人的和谐发展为目标,希望人的本性、人的尊严、人的潜能在教育过程中得到最大的实现和发展。在我们提倡素质教育反对应试教育的今天,人文主义教育观对我们现行教育有很好的指导作用。美术教育作为一门学科教育,它有自己的独特性,它主张以学生自身的发展为目的,强调发展人的天性,发展人的个性,发展人的潜能。因此,用人文主义教育观来指导美术教育是顺应时代的潮流,是未来教育的一个发展趋势。

美术课程是一种人文课程,是人文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人文主义指的是一种高度重视人和人的价值观的思想态度。它注重人的自由与平等,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和谐。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运用美术形式传达情感和思想是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美术并不是单纯的技艺,而是人类文化的积淀和人类想象与创造力的结晶。它记录着不同时代的文明,闪烁着人类的智慧、代表着人性的深度。美术是人类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创造表现。任何美术表现形式都包含着一定的情感和思想。学生通过美术学习与自己情感生活的连接和相互作用,学习用美术方式表达和交流情感,使学生的不良情感情绪得以释放和宣泄,恢复他们心理的平衡,从而获得创造、表现和交流的能力,达到健全人格,陶冶性情的目的。因此,通过对美术的学习,将使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不断提高,性情不断得以陶冶,从而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和责任感,形成尊重和保护生命和自然环境的态度,以及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可以说,美术已经成为人文教育的核心学科。

美术课程的人文性开始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美术教育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教育,它没有应试教育的功利性和目的性,能更好地贯彻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即使在高等教育阶段,美术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目的和作用也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1997年5月,北京大学隆重宣布成立艺术学系,并明确表示:希望通过在全校开展艺术教育,培养学生的艺术感受力与理解力,用艺术生动的表现形式陶冶他们的情感,使他们具有更高的精神境界、更开阔的胸怀和眼界、更丰富多彩的生活经验和人文修养、更健全的人格,成为21世纪合格的人才。我们知道,当下的美术教育不再是传统的素描、绘画、版画、雕塑课程及欣赏课,它有了更宽泛的内容。在欧美很多国家,开始用视觉艺术教育来代替美术教育,它超越了传统的“纯艺术”范畴的教育,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艺术教育。美术教育的对象不是针对那些对美术感兴趣的少数学生,而是面对全体学生的,倡导全面发展的人文主义教育理念。强调通过直觉、推理、想象、技巧以及表达和交流的独特形式过程逐渐形成丰厚的文化修养。美国的《艺术教育国家标准》在强调美术学科结构特点的同时,始终贯穿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内容标准是根据学生达成目标来制定的,注重学生在参与美术活动时的感性体验,发展美术创造的基本能力。中国现行的美术教学也开始以强调美术学科体系转向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精神。因此,用人文主义教育观来指导美术教育,成为对现行教育进行改革的一个重要理论依据,开始受到更多的关注。

文化修养论文范文篇7

关键词:数字经济时代;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1数字经济时代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对教师岗位责任理解不够深入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基本职责是教书育人。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也是教师的基本使命和主要工作。“教书育人”由“教书”和“育人”两部分组成,“教书”是传授知识,主要是围绕专业而开展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与水平,也就是我们理解的日常教学;而“育人”则是以自身的道德行为和魅力,言传身教,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实现人生应有的价值追求,塑造自身完美的人格。但是,有部分高校教师没有深入的理解自身岗位职责,缺少爱岗敬业的精神,仅仅把高校的教师工作简单地看作是教书,奉行“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的观念。认为高校教师只需要上完课就可以了,在课堂外都是学生自己的事情,与自身无关,除非是有学生来请教,否则上完课就走。殊不知育人同样是教师的重要职责之一,教而不育则会使学生得不到全面的发展,无法真正实现自身的价值。

1.2存在“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大学和社会的接触越来越密切,大学不再是传统意义的象牙塔。但是市场经济作为一把“双刃剑”,在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在不断地考验人们道德水平。曾经的象牙塔在受到社会思潮的影响下,有部分的高校教师因自身思想觉悟不高,同时由于高校薪资相对较低、科研压力较大、职称评聘较难,于是就产生了一些利己主义思想。在受到功利主义的驱使,把精力从校内转移至校外,把心思从讲台转移至商海,把重心从本职转移至兼职。而作为引导者的教师,其“精致”利己行为也会影响到学生,例如学生在大学课程中做选择时,最先考虑到的是学分,而不是从是否可以获得必要的知识这一方面来考虑。从大学毕业的“精致利己主义者”,尽管在专业方面确实能力突出,但是由于缺乏社会责任感以及奉献精神,不仅不会对社会有所贡献,甚至还有可能会走上歪路,危害到社会。

1.3学术道德修养失范

在我国,高校的教育与科研资源是最为集中的地方,不少企业和研究机构都和高校有着或多或少的合作,高校也是我国科研成果产出最多的地方。这也使得许多高校也将科研的成果和发表的论文作为教师的职称评定的重要指标之一。在一定程度上,这也增加了高校教师对于学术研究的热情,对我国科研事业有着积极的作用。然而,有部分的高校将学术成果完全固化为科研项目、科研论文,将此作为评判教师能力的唯一指标,并将其直接和教师职称的评聘进行挂钩。这导致了部分思想觉悟不高的教师,为了自身利益,大量发表注水论文、发表没有实践依据的“空想”论文和一些“夸导师”“捧儿子”的失范论文,更有甚者“铤而走险”,不惜打破职业道德底线,在学术研究上造假、甚至抄袭他人的研究成果的行为。作为学生的引导者,教师的学术不端行为不仅仅是自身道德的缺失,更是与职业道德相违背,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树立造成了重大不良影响。

2高校教师提升职业道德修养的意义

2.1有利于高校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接班人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总书记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大学的人才培养,关键就在于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高校教师具有较高职业道德素养,且以自己的人格魅力、负责精神、敬业的态度、孜孜不倦的追求,对学生进行以身垂范、言传身教,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石,这些不仅能让学生终身受益,而且能够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断传承,构筑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接班人的基础。

2.2有利于更好的引导学生全方面发展

在互联网技术不断进步的今天,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也越来越多,大学时期正是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处于形成的关键时期。作为学生成长关键时期的引导者,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一言一行,关系到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健康、快乐、幸福,对学生将产生很大的影响。在学生漫长的成长过程中会遇到诸多困难,高校教师自身道德修养的示范引领作用,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通过高校教师的引导,大学生能选择正确的价值观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优秀的文化素养,以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高校教师必须要重视自身职业道德修养,提高自身的职业责任感,促进职业道德修养的提升。

2.3有利于改善我国的学术研究环境

学术研究是严肃且严谨的。一项优秀的研究成果,能为后人带来启迪和有效的参考;减少低质量的学术论文数量,既可以节约社会资源,更可以优化学术研究环境,使后来者能更高效的研究前人优秀的学术成果。因此,一个好的学术环境可以提高一个国家的科研水平。从高校教师自身出发,提升职业道德修养,拒绝发表低质量“注水”论文,杜绝论文造假、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从需求端剪断学术不端行为产业链条,有利于改善我国学术研究环境,有利于促进学术研究领域良性发展,提高我国的科研水平。

3数字经济时代提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路径

提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不仅仅是从理论层面或者实践层面出发,要做到“知行合一”,一方面从理论上使其了解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是什么,包含什么;另一方面,要通过理论来指导高校教师如何进行实践来具体提升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同时,还要有合理的评价和奖惩机制来进一步指导如何实践。

3.1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理论学习

理论指导实践。提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离不开理论的指导,需要将职业道德学习贯穿于教师的工作生涯。首先,在高校教师入职时应该进行岗前职业道德培训,有利于高校教师更好的理解教师的岗位职责,有利于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系好职业生涯“第一颗扣子”。其次,职业道德修养的提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高校教师长期不断地学习,因此需要在职期间定期参加职业道德修养的培训,通过不断的学习,深化教师对于职业道德修养的认识,以此来促进和提升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最后,职业道德修养的学习不仅仅依靠外界的培训,更需要教师自身在日常自觉、自主学习,通过参与学习分享会,教师分享自己在日常学习中的心得体会,起到教师群体的职业道德修养共同进步的作用。

3.2建立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负面清单

为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教育部印发了《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确立了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基本方向。但是,不同的教师对于职业道德修养具体行为规范准则的理解是不同的。通过国家的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修养的相关培训,可以让教师了解到提升职业道德修养的基本方向;进一步细化教师行为规范准则,并建立高校教师职业行为负面清单,促使教师进一步明确职业道德修养的底线,大幅提高教师的自主能动性。同时,细化的负面清单还能优化对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监管。因此,建立健全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负面清单,有利于使教师更高效的提升自我职业道德修养。

3.3完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评价与奖惩机制

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评价机制,是提升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环节之一。完善评价与奖惩机制,一方面,通过评价机制对高校教师的行为有着正确的导向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奖惩机制对高校教师教学的工作态度有着积极的影响。关于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评价与奖惩机制,一是在评价环节中,必须要有学生全面参与才能使评价的结果更加具有参考性。教师的本职工作是教书人,其工作对象主要是学生,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高低,学生是最能直观感受到的,且也是最有发言权的。二是应将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评价与奖惩同教师考核完全挂钩,教师水平的高低不仅仅表现在科研能力的高低,也不仅仅是“教书”水平的高低,教师应回归教育,教学质量、教学态度、育人效果同样是教师水平的重要标准。因此,应该将职业道德修养评价真正作为教师每年评优评先、职称晋升的重要指标,以此来增强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促使教师主动的提升自身职业道德修养。

4结束语

文化修养论文范文篇8

关键词:毕业论文;选题;要求;原创性

恰当的选题是保证毕业生撰写论文成功的第一步。一个好的选题不仅能使作者从中获益。而且还能引起读者的兴趣。恰当的选题要求作者有敏锐的直觉,较高的学术修养和丰富的经验。此外,了解论文写作的相关格式要求,组成部分,追求论文写作的原创性也是非常重要的。

1、准备工作

首先,作者要广泛大量的浏览或阅读近年来发表在各类期刊和学术权威刊物上的文章。如中国外语。外国语,现代外语,中国翻译,语言与翻译,语言教学与研究,外语与外语教学,外语电话教学,高师英语教学与研究,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中小学外语教学与研究,中小学外语教学等。通过广泛的阅读使自己了解目前学术前沿和科研的最新动态。同时还要弄清楚自己所感兴趣的领域及其该领域的研究状况。如:这一领域已完成的课题,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手段、研究深度,该领域的主要发现及其可能存在的问题或空白等。为了帮助毕业生选题,赤峰学院外国语学院于2006年组织部分教师为该院英语系的03级毕业生提供了选题的方向和建议。以下是其中的部分选题:

1)教学法方向:1、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研究与尝试。2、论需求分析在自主学习模式中的作用。3、在英语学习小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4、中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与培养。5、现代中学英语教师的必备素质。6、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7、初中英语的课堂提问技巧。8、教师的信念对教学的影响。9、交际法在语法教学中的应用。10、在中学开展“英语角”的活动意义及方法。

2)英美文学方向:1、论《永别了。武器》的反战主题。2、论《老人与海》中的英雄主义。3、哈克贝利,费恩的民主精神。4、意象派诗歌与中国古诗的比较。5、谈对莎士比亚悲剧人物性格的共性认识。6、莎士比亚戏剧中女性角色的塑造。7、《失乐园》的主题探析。8、浅谈感伤主义的形成史。9、“简爱”的艺术价值。10、斯威夫特的讽刺艺术。

3)翻译方向:1、浅谈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异化与归化。2、商标名称的特点与翻译3、电影片名的翻译4、汉英公示语的翻译5、英文新闻标题及其翻译6、翻译中文化意象的失落与歪曲7、从文化角度论汉译英中的变形与求信8、文学翻译中的“语境”问题9、汉译英中不同社会文化信息的转换10、从社会符号学翻译法看英汉成语翻译过程中的功能对等。

4)写作方向:1、汉语主题化句型在英语写作中的迁移。2、英汉句式表达之比较。3、英语写作篇章结构之比较。4、英语书面表达之母语迁移现象的分析与对策。5、阅读技能与写作能力的相关性研究。6、英语修辞的不同倾向。7、英汉名词性人体隐喻之比较。8、英汉广告双关语的修辞特点。9、汉语“双声”与英语“头韵”的跨文化差异。10、英汉思维差异对中国学生英语写作的影响及对策。此外还有语言学方向、英美国家与文化等六个方向的众多选题供学生参考,帮助学生搞好毕业论文的写作。

2、拟定题目并进行可行性分析

通过浏览阅读文献,作者会获得一定的灵感和启发。结合所提供的选题方向和建议便可拟定自己感兴趣的研究课题了。此时需要注意的问题是你所拟定的题目应该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或能反映该学科领域较为前沿的发展。如。“汉英双宾语结构差异的认知研究”。“英语双宾语结构的句法研究”。“英汉词汇概念差异对二语词汇习得的影响”等。但拟定好题目还仅仅是一个研究的理想,能否如期完成才是至关重要的。否则不仅浪费时间,更会丧失信心。所以一定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论文的可行性进行深入考察和分析。首先一定要估算完成论文所需要的时间。如该选题所需要的时间远远超出了一学期,则应认真考虑是否适合自己。因为课题完成占用的时间越长,作者就越容易失去耐心和兴趣,同时也很难按时完成任务。其次,还要认真分析研究所拟定的题目是否适宜。题目过大,任务过多都是不可取的。如“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研究”。“大学生英语学习策略研究”。“英语写作与修辞教学策略研究”等题目就太大。覆盖的内容也太多。因为纷繁复杂的题目往往不易突出研究的重点,而且还会使写出的文章杂乱无章。毕业论文是展示大学生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一定要严格地把好这一关。做到从小处着手,以小见大,深入发掘。并有所创新。最后。完成论文所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问题也都是作者事先应该考虑到的问题。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认真对待写作中的选题。把好这一关对后期论文写作的完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论文的组成部分及要求

一篇研究性论文应该包含以下几个组成部份:

1)中英文标题。一篇论文必须有中英文标题,而且一定要注意其表达内容的一致性。如:英语学习中接受技能与产出技能的相关性研究(Astudyofthecorrelationbetweenreceptiveskillsandproductiveskills):如果把“英语学习中”死译成(AstudyofthecorrelationbetweenreceptiveskillsandproductiveskillsinEnglishlearning)。则英文题目即不简洁、不利落,甚至还会造成误解。因为汉语的“英语学习中”泛指包含英语学习者的学习过程,而英语的inEnglishlearning则容易理解为receptiveskillsandproductiveskills,甚至是thecorrelation或study的短语。表达狭义的学习活动。2)中英文摘要。关于中英文摘要也一定要注意其内容的一致性。一般来说论文摘要都要求用150-200词来概括全文的主要思想、观点、发现等。

3)正文的构成。正文的构成有一定的差别。通常在实证性研究的论文中,其正文常常包含以下几个部分:引言,导言。引言或导言是导人本项研究的背景、理由,通过对重要文献的归纳总结、分析、批判,找出要研究的问题。理论框架,背景。理论框架或背景主要是简述本研究构建理论的大背景,如,是形式句法学还是功能语法学,是UG为基础的二语习得还是心理语言学背景的二语习得等。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是关于研究的目的、研究对象、研究工具和研究程序的描述。数据收集与分析。数据收集与分析包括收集数据的步骤、分析数据的方法、获得的数据。或用简洁客观的文字、图、表等展示关键性数据。结果与讨论。它是用数据来证明文章提出的观点、假设,并结合他人的相关研究结果和发现进一步分析本项研究所获数据的含意。陈述事实、推断关系等。结论。结论就是归纳全文论证的要点、指出研究的局限性和可能的研究问题及方向。

4)文献资料。在这一部分要注意文章中出现的文献必须写在参考文献中,文章中没有出现的文献则不能放在参考文献中。另外,文献资料的来源可以是多方面,多渠道的。它既可以是国内的期刊、杂志、书籍。也可以是国外的。另外,教育部印发的一些文件也可以作为参考。同时我们还可以去网上搜索获得自己所需要的最新的资料等。

论文写作的要求有很多,其中以下几点是必须注意的:

1)少用“我认为”、“众所周知”等主观评价的词。更不要用未注明来源的引语。如“有人说”、“一位著名语言学家曾经探讨过”、“功能语言学认为”、“二十年的二语习得研究史显示”等。

2)要旁征博引。但不能生吞活剥。东拼西凑。

3)注意文章的简洁性。对发展文章主题没有作用的引文坚决不用。

4)区别直接引用与间接引用。一手资料直接引文:如引用的内容与原文完全一致。则用引号,并注明来源及页码。一手资料间接引文:如果是归纳他人观点。解释性地引用他人的成果,则不用引号,也不需要注明来源。二手资料间接引文:如果是在阅读某人A的文献时发现被其引用的另一作者B也有值得引用的观点,则引用的方式为:B(1989)曾指出……f转引自A19951。这里要求A和B均必须出现在参考文献中。

5)避免无意剽窃/抄袭。有时候,作者将以前从某本书上学习到的观点、理论用于行文中,忽略了其来源。这就造成了无意剽窃。如“语言和语言能力与语言运用之分……”。这种广为引用的观点并不是普通常识。而是Chomsky(19651的著名观点,因而必须查找原文。注明来源。

6)在不剽窃的前提下,我们鼓励初学者模仿相关重要文献的格式、行文方式等。

7)不提出证据不足、想当然的观点。也不用“我/笔者认为”、“大多数研究者会同意这样的观点”等虚张声势的表达方式。

8)任何一个观点必须有来源,或者得到作者的论证。如“随着语句的进展,每个分句都会提供一些新的信息,帮助读者在心智中不断构建和整合一个逐步完整的认知世界”。如何证明这样的一个观点是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

4、追求论文写作的原创性

原创性是科研追求的目标,也是每一个要写论文的大学生所必须了解的。一般的来说。综述性文章的原创性内容比较少,多为介绍他人的论述,少数内容为作者的分析和看法。综述文章适合于介绍国外重要流派、重要人物、重要著作。综述文章又可分为大综述文章和小综述文章。前者覆盖一段历史的理论发展,后者仅限于某人某阶段的理论研究。写综述性的文章必须做到介绍他人尚未介绍的理论。目前国内此类文章较多,而且绝大部分的综述文章是“述而不论”。批判性的论述文章其原创的内容则有多有少。它的原创部分是建立在对相关理论的批判之上,它所提出的新见解必须论据充分,条理清晰,逻辑性强。实证性文章的原创成分最大。它一般是根据以往研究中出现的不足提出的一个新见解并加以证明,其中实证性文章又可分为:

1)分析性/推理性实证:将论点建立在语言事实及其分析上,重语言事实及分析工具。如比较英汉双宾语结构的异同及其生成机制。

2)实验性实证:根据以往研究的不足提出新的观点或假设,设计试验方法,控制相关变量,收集有效数据并加以分析,并用数据分析的结果来证明文章提出的假设。如课堂paraphrase课文生词对词汇习得的影响。

文化修养论文范文篇9

关键词:毕业论文;选题;要求;原创性

恰当的选题是保证毕业生撰写论文成功的第一步。一个好的选题不仅能使作者从中获益。而且还能引起读者的兴趣。恰当的选题要求作者有敏锐的直觉,较高的学术修养和丰富的经验。此外,了解论文写作的相关格式要求,组成部分,追求论文写作的原创性也是非常重要的。

1、准备工作

首先,作者要广泛大量的浏览或阅读近年来发表在各类期刊和学术权威刊物上的文章。如中国外语。外国语,现代外语,中国翻译,语言与翻译,语言教学与研究,外语与外语教学,外语电话教学,高师英语教学与研究,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中小学外语教学与研究,中小学外语教学等。通过广泛的阅读使自己了解目前学术前沿和科研的最新动态。同时还要弄清楚自己所感兴趣的领域及其该领域的研究状况。如:这一领域已完成的课题,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手段、研究深度,该领域的主要发现及其可能存在的问题或空白等。为了帮助毕业生选题,赤峰学院外国语学院于2006年组织部分教师为该院英语系的03级毕业生提供了选题的方向和建议。以下是其中的部分选题:

1)教学法方向:1、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研究与尝试。2、论需求分析在自主学习模式中的作用。3、在英语学习小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4、中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与培养。5、现代中学英语教师的必备素质。6、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7、初中英语的课堂提问技巧。8、教师的信念对教学的影响。9、交际法在语法教学中的应用。10、在中学开展“英语角”的活动意义及方法。

2)英美文学方向:1、论《永别了。武器》的反战主题。2、论《老人与海》中的英雄主义。3、哈克贝利,费恩的民主精神。4、意象派诗歌与中国古诗的比较。5、谈对莎士比亚悲剧人物性格的共性认识。6、莎士比亚戏剧中女性角色的塑造。7、《失乐园》的主题探析。8、浅谈感伤主义的形成史。9、“简爱”的艺术价值。10、斯威夫特的讽刺艺术。

3)翻译方向:1、浅谈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异化与归化。2、商标名称的特点与翻译3、电影片名的翻译4、汉英公示语的翻译5、英文新闻标题及其翻译6、翻译中文化意象的失落与歪曲7、从文化角度论汉译英中的变形与求信8、文学翻译中的“语境”问题9、汉译英中不同社会文化信息的转换10、从社会符号学翻译法看英汉成语翻译过程中的功能对等。

4)写作方向:1、汉语主题化句型在英语写作中的迁移。2、英汉句式表达之比较。3、英语写作篇章结构之比较。4、英语书面表达之母语迁移现象的分析与对策。5、阅读技能与写作能力的相关性研究。6、英语修辞的不同倾向。7、英汉名词性人体隐喻之比较。8、英汉广告双关语的修辞特点。9、汉语“双声”与英语“头韵”的跨文化差异。10、英汉思维差异对中国学生英语写作的影响及对策。此外还有语言学方向、英美国家与文化等六个方向的众多选题供学生参考,帮助学生搞好毕业论文的写作。

2、拟定题目并进行可行性分析

通过浏览阅读文献,作者会获得一定的灵感和启发。结合所提供的选题方向和建议便可拟定自己感兴趣的研究课题了。此时需要注意的问题是你所拟定的题目应该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或能反映该学科领域较为前沿的发展。如。“汉英双宾语结构差异的认知研究”。“英语双宾语结构的句法研究”。“英汉词汇概念差异对二语词汇习得的影响”等。但拟定好题目还仅仅是一个研究的理想,能否如期完成才是至关重要的。否则不仅浪费时间,更会丧失信心。所以一定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论文的可行性进行深入考察和分析。首先一定要估算完成论文所需要的时间。如该选题所需要的时间远远超出了一学期,则应认真考虑是否适合自己。因为课题完成占用的时间越长,作者就越容易失去耐心和兴趣,同时也很难按时完成任务。其次,还要认真分析研究所拟定的题目是否适宜。题目过大,任务过多都是不可取的。如“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研究”。“大学生英语学习策略研究”。“英语写作与修辞教学策略研究”等题目就太大。覆盖的内容也太多。因为纷繁复杂的题目往往不易突出研究的重点,而且还会使写出的文章杂乱无章。毕业论文是展示大学生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一定要严格地把好这一关。做到从小处着手,以小见大,深入发掘。并有所创新。最后。完成论文所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问题也都是作者事先应该考虑到的问题。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认真对待写作中的选题。把好这一关对后期论文写作的完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论文的组成部分及要求

一篇研究性论文应该包含以下几个组成部份:

1)中英文标题。一篇论文必须有中英文标题,而且一定要注意其表达内容的一致性。如:英语学习中接受技能与产出技能的相关性研究(Astudyofthecorrelationbetweenreceptiveskillsandproductiveskills):如果把“英语学习中”死译成(AstudyofthecorrelationbetweenreceptiveskillsandproductiveskillsinEnglishlearning)。则英文题目即不简洁、不利落,甚至还会造成误解。因为汉语的“英语学习中”泛指包含英语学习者的学习过程,而英语的inEnglishlearning则容易理解为receptiveskillsandproductiveskills,甚至是thecorrelation或study的短语。表达狭义的学习活动。

2)中英文摘要。关于中英文摘要也一定要注意其内容的一致性。一般来说论文摘要都要求用150-200词来概括全文的主要思想、观点、发现等。

3)正文的构成。正文的构成有一定的差别。通常在实证性研究的论文中,其正文常常包含以下几个部分:引言,导言。引言或导言是导人本项研究的背景、理由,通过对重要文献的归纳总结、分析、批判,找出要研究的问题。理论框架,背景。理论框架或背景主要是简述本研究构建理论的大背景,如,是形式句法学还是功能语法学,是UG为基础的二语习得还是心理语言学背景的二语习得等。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是关于研究的目的、研究对象、研究工具和研究程序的描述。数据收集与分析。数据收集与分析包括收集数据的步骤、分析数据的方法、获得的数据。或用简洁客观的文字、图、表等展示关键性数据。结果与讨论。它是用数据来证明文章提出的观点、假设,并结合他人的相关研究结果和发现进一步分析本项研究所获数据的含意。陈述事实、推断关系等。结论。结论就是归纳全文论证的要点、指出研究的局限性和可能的研究问题及方向。

4)文献资料。在这一部分要注意文章中出现的文献必须写在参考文献中,文章中没有出现的文献则不能放在参考文献中。另外,文献资料的来源可以是多方面,多渠道的。它既可以是国内的期刊、杂志、书籍。也可以是国外的。另外,教育部印发的一些文件也可以作为参考。同时我们还可以去网上搜索获得自己所需要的最新的资料等。

论文写作的要求有很多,其中以下几点是必须注意的:

1)少用“我认为”、“众所周知”等主观评价的词。更不要用未注明来源的引语。如“有人说”、“一位著名语言学家曾经探讨过”、“功能语言学认为”、“二十年的二语习得研究史显示”等。

2)要旁征博引。但不能生吞活剥。东拼西凑。

3)注意文章的简洁性。对发展文章主题没有作用的引文坚决不用。

4)区别直接引用与间接引用。一手资料直接引文:如引用的内容与原文完全一致。则用引号,并注明来源及页码。一手资料间接引文:如果是归纳他人观点。解释性地引用他人的成果,则不用引号,也不需要注明来源。二手资料间接引文:如果是在阅读某人A的文献时发现被其引用的另一作者B也有值得引用的观点,则引用的方式为:B(1989)曾指出……f转引自A19951。这里要求A和B均必须出现在参考文献中。

5)避免无意剽窃/抄袭。有时候,作者将以前从某本书上学习到的观点、理论用于行文中,忽略了其来源。这就造成了无意剽窃。如“语言和语言能力与语言运用之分……”。这种广为引用的观点并不是普通常识。而是Chomsky(19651的著名观点,因而必须查找原文。注明来源。

6)在不剽窃的前提下,我们鼓励初学者模仿相关重要文献的格式、行文方式等。

7)不提出证据不足、想当然的观点。也不用“我/笔者认为”、“大多数研究者会同意这样的观点”等虚张声势的表达方式。

8)任何一个观点必须有来源,或者得到作者的论证。如“随着语句的进展,每个分句都会提供一些新的信息,帮助读者在心智中不断构建和整合一个逐步完整的认知世界”。如何证明这样的一个观点是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

4、追求论文写作的原创性

原创性是科研追求的目标,也是每一个要写论文的大学生所必须了解的。一般的来说。综述性文章的原创性内容比较少,多为介绍他人的论述,少数内容为作者的分析和看法。综述文章适合于介绍国外重要流派、重要人物、重要著作。综述文章又可分为大综述文章和小综述文章。前者覆盖一段历史的理论发展,后者仅限于某人某阶段的理论研究。写综述性的文章必须做到介绍他人尚未介绍的理论。目前国内此类文章较多,而且绝大部分的综述文章是“述而不论”。批判性的论述文章其原创的内容则有多有少。它的原创部分是建立在对相关理论的批判之上,它所提出的新见解必须论据充分,条理清晰,逻辑性强。实证性文章的原创成分最大。它一般是根据以往研究中出现的不足提出的一个新见解并加以证明,其中实证性文章又可分为:

1)分析性/推理性实证:将论点建立在语言事实及其分析上,重语言事实及分析工具。如比较英汉双宾语结构的异同及其生成机制。

2)实验性实证:根据以往研究的不足提出新的观点或假设,设计试验方法,控制相关变量,收集有效数据并加以分析,并用数据分析的结果来证明文章提出的假设。如课堂paraphrase课文生词对词汇习得的影响。

文化修养论文范文篇10

1地方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类型解析

课程思政在高校教学当中的融入,成为近些年逐渐兴起的新课题,但在实施过程中不能面面俱到,要做到有主有次。因为课程思政内容极其广泛,当面对学生进行教学融入时,传统文化教育可以说作为各个专业通用的思政教学形式,同时,还要做到融入红色经典文化、地域文化、时代文化等文化类型。首先,以中国文化传统文化融入教学,需要把握教学内容育人的过程管理。如绘画专业书法和中国画都是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将其应用在室内设计和视觉传达设计中,对专业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通过学习和创作符合传统文化内涵的美术和设计类作品,重在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的艺术审美,以这种审美内涵去引领学生的创作实践,让学生无论在绘画,还是在设计相关领域,都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艺术深度和艺术高度,让学生们感受传统文化依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同时,“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育人,我们还要努力让学生融入学校文化,吸收优秀文化,在融入学校文化中感受,在感受中感动,在感动中净化心灵;在学校文化中感悟,感悟社会,感悟人生,在感悟中提升自我,丰富自我,超越自我,成就自我”。[1]其次,将中国红色经典文化以课程思政的形式引入教学,成为课程思政教学中的重要环节。红色经典文化是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领导着中国人民进行可歌可泣的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在历史课程当中已经较为全面的了解,那么把它引入到绘画与设计类专业课程时,因学生实际的专业能力,不能让学生表现大的历史事件,而是要抽离出红色经典当中非常有意义有精神指向,并对于今天有诸多追思和回忆性质的经典片段,或者是生活记忆。红色经典文化不仅仅是以人物画进行体现,也可以运用山水画和静物画,甚至将具有代表性图像通过艺术设计概括性符号形式去体现当代设计意识。所以说,红色经典文化对大学生来讲,是必须要深刻领悟和能够进行创作应用的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第三,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还要考虑到地域文化的影响。学生就读高校所在的城市以及学生出生的城市,都会以地域文化在学生的成长阶段打下深刻烙印。如从学生记事起,他出生的这个城市所具有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属性就会对学生今后的成长给予深刻的影响,到了就读高校以后,高校所在的城市以及高校教育理念也会将该地域文化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这就形成了地域文化在学生学习过程当中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的思政信息。例如,学生所处的高校在黑龙江省,那么龙江地域文化,其中包括抗联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等等。以这样不同的精神内涵对学生实施影响,能够在教学当中进行有效引导,通过四年不断学习,将他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融入本科毕业论文和设计的总结当中去,对于其艺术认知和社会认知,以致对历史的认知,都会有着积极的意义。

2美术与设计类专业毕业论文融入课程思政的路径分析

课程思政在美术与设计类专业的教学中融入,也要考虑到整体的教学思路,避免工作当中形成无序,没有主次的凌乱局面。针对其教学路径,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针对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教师教学思想要统一,引导教学要形成合力,这就需要教学管理者和教师要及时进行沟通,要对学生给予积极的引导。同时,论文指导老师也要如实掌握所辅导学生的素质能力,要对他们学习能力、文字表述能力、专业创作能力以及个人思想觉悟等方面都要进行逐一分析。指导教师对学生毕业论文的指导,也是对学生深入了解的过程,要做到一人一议、一人一案,不能全盘推进,要针对不同学生出现的问题逐一解决。所以,教师在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过程当中,其备课其实就是在备学生,虽然辅导的学生不多,但面对的却是艺术创作的个体,尤其要集中体现创作或设计成果的前提下,这方面更不能忽视。第二,教学管理者和教师要明晰,不能将平时学习与毕业设计分列开来,也就是说一定要重视平时作业完成情况,让课程思政在专业核心课程当中就要进行深度的教学研究,为将来学生的毕业论文和设计打基础,从而对平时作业与毕业创作形成一体化教学的因果关系,这样便于学生平时的学习积累,也便于毕业设计和论文出成果。第三,教师经过教学的前期实践,毕业设计和毕业创作成为学生毕业前夕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将其作为自己学业总结性的工作来对待。所以,美术与设计类学生本科专业学习要重在毕业设计和毕业创作成果展示,要对这项工作给予高度重视,不但教学管理者要重视,指导教师要重视,也要让学生也就是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直接创作者要引起高度重视,这样才能达成共识,有的放矢,有计划有目的的完成这项工作。当然,从管理层和教师对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给予积极关注,并不仅是口头上的提示,而要对相关的文字表述、思路梳理、自我评价、创作过程等方面进行指导,便于学生对毕业设计文稿要求有认真的了解,保证能够及时完成相关的任务。

3美术与设计类专业毕业论文融入课程思政的创新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