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课程培训范文10篇

时间:2023-11-08 17:28:35

网络课程培训

网络课程培训范文篇1

现阶段,我国食品药品监管机构为国家、省、市、县、乡共五级,各级监管机构协调联动,共同负责我国食品药品监管工作,保障食品药品安全。而在各级监管机构中,进行一线检查执法的基层监管人员是我们监管工作的核心力量。近几年,基层监管人员数量激增,但其监管技能高低不一,食药监管相关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势必要对基层监管人员进行有效的教育培训。传统的食药监管教育培训采用面授的形式,受到培训资源、地域和时间等诸多因素的限制,无法满足现阶段基层监管人员迫切的学习需求,而网络教育的兴起,为基层监管人员教育培训提供了一个便捷的学习渠道。网络教育培训突破了传统面授教育培训的局限,可共享培训资源,不限时间、不限地点、不限人数,只要接入网络就可以随时随地学习,很好地满足了基层监管人员对培训的时效性要求。同时,网络培训这一模式也解决了全国食品药品监管系统实现全员大培训目标的难题。与此同时,随着基层监管人员对于网络教育培训的使用逐渐加深,他们希望能有更加丰富的课程表现方式来展现培训内容,提升学习的主动性,快速掌握监管执法技能。因此研究基层监管人员网络教育培训课程表现模式,明确不同网络课程模式的优缺点,希望可以根据基层监管课程的教学内容,匹配适合的课程表现形式,提升网络教育的培训效果,并为今后开发基层食品药品监管人员网络教育培训课程的表现形式提供建设方向。

二、现阶段网络培训课程主要表现模式

通过对食品药品相关培训学习平台进行研究,总结出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几种网络课程形式,包括普通视频课程、三分屏视频课程和微视频课程。(一)普通视频课程。普通的视频课程是最早出现的一种网络课程形式,通常就是教师讲授课程的实录,经过剪辑制作上线到网络教育培训平台,供学习者使用。这类网络课程制作最为简单,可以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课程的编辑,快速上线到网络学习平台,供学习者使用学习。因此,此类网络课程可以极大地帮助资源的传播,是现在应用广泛的一种网络课程形式。但是,这类形式的课程只是单纯教师的讲授,没有课堂讲义等辅助性资源,教学效果往往会受到影响。目前,在基层食品药品监管类网络课程中,这种形式的课程多数为公共知识类课程,作为监管实务等专业性强的课程的补充学习资源。(二)三分屏课程。三分屏课程指的是视频课程的课件为三分屏形式。三分屏课件是利用专业录制工具将教师的讲授过程进行录制,制作出来的课件包含三个部分:教师讲课录制视频、课程的PPT和课程的纲要目录,生成的课件可在浏览器上播放。这样的课件因为同时配备教师的讲授视频与课堂PPT,所以课程效果是十分接近现场授课的效果,易于被学习者接受。目前,三分屏课件因为其包含的信息量多、教学要点清晰等优点,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在网络课程中。但是,其同样存在缺点,三分屏课件虽然有课程PPT和课程大纲等辅助性的教学资源,但是教学仍旧是单向性的灌输方式,没有利用网络与学习者产生互动,教学效果没有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三)微视频课程。当前,由于学习媒体、资源等的多元化,学习者在学习时的注意力、稳定性在变弱,需要一种占时短的学习形式来适应快速发展的新环境。微视频课程正式作为碎片化学习时展下的新课程形式出现。相比于前面两种课程形式,微视频课程最显著的特点是教学视频时长短,通常为3-15分钟,教学的主题突出,主要是解决课程中的某个知识点。在基层食品药品监管人员的培训过程中,微视频课程是对目前培训内容进行精细化和便捷化处理的一种方式。在解决专业性强、内容难度较大的课程时,可以将内容进行分解,对重点难点内容利用微视频进行讲解,利用碎片化的学习方式来进行学习。这种形式现在受到越来越多学习者的喜爱。虽然微视频课程的优势显而易见,但是微视频课程仍存在广度、深度、复杂度不足的问题。因为微视频课程的各个片段之间缺乏有效的组织与串联,从而无法给基层食品药品监管人员创设学习情境或下达任务,致使学习效果欠佳。

三、网络课程新兴表现模式

上述几种网络教育培训课程形式已基本成熟,广泛应用在网络培训中。但随着智能手机以及直播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网络课程形式也如雨后春笋;虽还未大规模应用,但特色鲜明,为网络培训课程表现模式的开发打开了想象的空间。(一)微信课程。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微信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社交工具。作为一种专注移动端功能的软件,微信为移动学习提供了新的平台和应用创新空间。通过微信开展的课程主要利用微信公众号和微信群来进行传播。微信公众号以权威信息和相关业务资讯为主。扩展出微信群,可进行语音直播,可分享语音、图片、视频等,学习者可进行实时的谈论,交互性强。传统的讲授式课程转变为启发式、讨论式的形式。微信的实时通信和良好的使用体验使学习者具有较高的使用率和黏着度,多种互动模式使信息交互更加灵活多样,新型的平台支持使移动学习应用开发更加便捷高效,有着传统网络课程无法比拟的优势。但是正因为形式的转变,微信课程更适合于小范围的教育培训;在基层监管人员的培训上,更适合对某类特定监管事项的专项培训。它目前受到的限制较多,仍处于起步阶段。(二)在线直播课程。随着近年在线直播的异军突起,在线直播课程也应运而生,并且发展迅速。在线直播课程就是利用现有的直播平台,教师实时对学习者进行讲授,将传统的面授课堂转移到互联网上。与传统的网络录播课程相比,直播课程的突出特点是互动性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可通过文字等方式与教师交流,学习者的学习参与度明显提高。这种形式的课程既有面授课程可以实时交互的优势,又可以不受空间的限制。学习者可以利用手机等多种设备实现直播课程的信息获取,学习效果更接近面授课堂。因此,在线直播课程在网络教育培训中发展迅速。(三)多媒体课程。多媒体课程是教师利用多种类型的多媒体技术,将教学内容用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形式展现出来,其交互性与趣味性均远高于其他类网络课程。这类课程中,现阶段应用较多的是动画课程,课程内容以动画或者小游戏的方式表现出来,让学习者通过与课程的交互来掌握课程内容。这种形式是对传统视频课程方式的一种颠覆性创新,改变了传统的线性或者循环的叙事方式,让学习者被动接受式的学习变成主动探究式的学习。多媒体课程中还有重要一部分是3D模型课程。这类课程可以通过建模技术,将流程工艺、器械构造等内容用3D模型的形式展现出来,学习者对课程内容有更加直观的感受,对内容的理解程度更加深刻。多媒体课程中更让人耳目一新的是VR课程。VR课程即利用虚拟现实技术的网络课程。在模型生成的虚拟环境中,学习者可以利用传感设备进行交互,使学习者置身于虚拟环境中就像在真实的客观世界中一样,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种沉浸式学习能最大程度地提升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与知识接受度。虽然多媒体课程优势突出,但其缺点也显而易见。它制作成本高,对于课程制作人员也要求有较高的专业水平,以致这类课程还未大规模地在网络教育中应用。但是,随着课件制作技术的不断发展,其未来不可预期。

四、现阶段基层监管人员培训课程分析

依据《2016-2020年全国食品药品监管人员教育培训大纲》及《全国食品药品基层监管人员培训试用教材》,并结合基层食品药品监管人员学习需求,课程设计人员研究设计了基层监管人员网络教育培训课程。(课程情况详见附录《基层监管网络培训课程表》)现阶段的基层监管培训课程内容主要包括食品监管、药品监管与医疗器械监管。根据课程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可以大致将课程分成法律法规类、基础知识类、专业知识类和技能操作类。法律法规类课程主要是为基层监管人员解读食药安全监管常用法律法规,为依法履职奠定基础。学习者对于此类课程的表现形式,互动性要求不高,便于学习即可。考虑到此类课程学习者需要对相关法律法规逐项掌握,主题明确,内容清晰,因此建议此类课程表现形式采用微视频的形式。基础知识类课程主要是为基层监管人员介绍掌握常用国家食药标准,提升监管水平。这类课程涉及到的课程内容可以通过图片、文字等多形式展示,此类课程表现形式可以采用普通视频或微视频形式,对课程中各项指标及意义分别讲解,让学习者对课程内容有更明确的把握。也可采用微信课程形式,增加互动性,让学习者更快速地掌握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类课程主要是让基层监管人员掌握食药监管的基本要求,可以从事日常监督检查工作。此类课程专业性较强,内容前后关联性大,学习者需要清晰地了解教学要点,或与教师进行沟通,以更好地掌握课程内容。因此,建议此种类型课程采用三分屏或在线直播形式。技能操作类课程主要是让基层监管人员熟悉执法检查程序中的要点,了解可能导致食品药品安全事件的关键环节,掌握稽查基本技能,从容胜任日常稽查工作,及时应对突发事件。对基层监管人员来说,此类课程要求较高,需要与讲授者进行交互,在学习过程中答疑解惑,以便更快速地掌握监管技能。因此,这类课程建议匹配有较好交互性的课程表现形式。根据以上分析,基层监管网络培训课程与其表现形式的匹配建议表如下:虽然网络课程与传统的面授课程相比,特点突出,优势明显,但是各种网络培训课程表现形式均有利有弊,很难界定哪种表现模式在基层监管教育培训课程中最为适用。因此,我们要根据各种网络课程表现模型的优势及制作要求、成本,结合现阶段的基层食品药品监管人员的网络培训课程内容,灵活选择。

五、基层监管人员培训课程及表现模式发展方向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网络教育培训课程表现形式不断丰富,基层监管人员网络课程势必将朝着满足监管人员培训需求的方向发展。一方面,为使基层监管人员可以快速掌握监管要求,从事日常监管工作,基层监管人员网络课程需在监管案例分析方面有所加重。这就要求我们的课程采取情景式表现,利用技术手段展现监管案例发生的背景、过程与应对措施等,将学习者带入监管案例中,再结合理论讲解,让监管人员对监管工作有更深刻的理解,快速地掌握监管技能。这种情景化表现方式让课程更贴近监管工作实际,监管人员可以通过学习快速掌握监管要点。这势必是今后基层监管人员网络课程建设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网络教育培训课程将朝着个性化的方向发展。现有的培训模式都采用“一刀切”的方式,没有充分考虑基层监管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监管业务领域等实际情况。如果能够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专业培训,这将极大地提高培训实效。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据挖掘技术在教育培训方面已经取得了不错的进展,课程制作人员可以通过数据挖掘等方法,从监管人员工作信息中挖掘出他们专业知识水平、监管业务领域等与培训相关的信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分析出适合学习者自身学习情况的网络培训课程,使培训目标更明确。伴随数据挖掘与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今后基层监管人员网络课程必定会更加个性化、精细化。

参考文献:

[1]王薇.网络课程搭建的结构与表现形式研究[J].中国市场,2016,(49).

[2]金冉,于岩.党政类网络课程形式探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6,(04).

[3]崔燕.浅谈微课与多媒体课件[J].现代交际,2016,(17).

[4]刘晴,范耘.微信课程在远程开放教育中的实践与探讨———以无锡电大“微信课堂”为例[J].江苏开放大学学报,2015,(01).

[5]李志民.直播课变革传统教学方式[J].中国教育网络,2017,(5).

[6]杜丽,林筑英,尹兵.网络课程教学游戏开发中的VR技术应用[J].中国远程教育(综合版),2011,(07).

[7]阿合买提,阿同白克.多媒体网络课件在现代教学中的应用[J].科学与信息化,2017,(11).

网络课程培训范文篇2

论文摘要:近年来,网络学习(e-leanring)这一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并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培训方式,逐渐成为企业培训的热点。伴随着网络学习的热潮,如何在企业培训领域开发相应的网络课程引起了广大实践者和研究者的关注。本文将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来探讨企业培训网络课程的开发。

论文关键词:建构主义企业培训网络课程开发

在当今这个知识爆炸式增长的信息时代,知识和技能的半衰期越来越短,调查显示,员工50%的知识和技能会在3—5年内过期。随着现代企业的不断扩张,传统的面对面的以讲授为中心的学习和培训方式,由于耗费资源,需要人员集中和脱产,内容更新缓慢,缺乏针对性等缺点,已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的现实需要。

企业培训的时效性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将最新的理念在第一时间传达给员工,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先机,是企业成败的关键,同时也是创造、保持和强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发展动力的必备手段。

随着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理念逐渐深入,以及网络技术的发展完善,网络培训这一能够突破时空的全新的培训方式成为越来越多企业进行员工培训的又一选择。而企业进行网络培训必须开发有效的网络课程,所谓网络课程,它不是培训课程的简单移植,而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一培训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培训活动组织实施过程的总和。相比传统的培训方式,网络课程培训最显著的优势在于它是以学习者为主体、培训讲师为主导的的培训方式。然而,目前大多企业的网络课程仍仅仅是强调知识的传授,缺乏学习情境的设计,使得学习者的主动性难以发挥。而且,企业培训网络课程在自主性学习方面只是体现学习者自己学习这一点,并没有为他们提供充分的、有利于自主学习的资源。这都不利于网络课程的有效开展,从而最终降低企业培训的预期效果。

由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要求的学习环境与培训的网络环境大致相同,使得笔者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企业培训网络课程的开发相结合起来,针对上述网络课程开发的重要性以及所存在的问题,结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内涵和特征探讨并提出有效的措施。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特征

1.情境性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情境的重要性。它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学习者的学习是与真实的或类似于真实的情境联系着的,是对一种真实情境的体验。学习者只有在真实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于社会性交互作用,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才能积极有效地建构知识。

2.多样性

建构主义认为,世界是客现存在的,但是对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即由每个人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建构”和“解释”的。由于个人的经验是丰富多样的并有差异的,因而对客观世界的解释和建构也是多样化的,这是建构主义对学习的基本观点。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学习者不是被动地而是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同化、顺应和建构当前所学的新知识。

3.自主性

建构主义认;学习不是被动接收接受和储存外界输入的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界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外界输入的信息本身没有什么意义,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因此,学习,并不是像行为主义所描述的“刺激、反应”那样,学习意义的获得,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学习者获取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的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能力,教师对学生的意义建构仅仅起到帮助和促进作用。

可以说,建构主义理论的内容很丰富,但其核心只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以学习者为中心,强调学习者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4.合作性

建构主义还认为,在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所建构的认识因人而异,有的较全面,有的较片面,有的非常正确,有的则完全错误。这就要求学生就某一问题与他人交流看法,通过交流,个体可以知道自己与他人的认识是否一致或兼容。可以看到他人如何处理同类问题,就是说个体必须在社会环境中不断检验和修正自己的认识,使之更符合客观规律。由此可知,建构主义认为只有合作学习才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建构主义理论流派纷呈,但这些派别之间有着共同之处,即认为个体应以与他人合作的方式,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主动建构认识。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企业培训网络课程开发的启示

进入2O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多媒体计算机和基于Internet的网络通信技术所表现出的多种特性特别适合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所以随着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教学应用的飞速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正愈来愈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并在世界范围内日益扩大其影响,也成为网络培训的重要理论基础。

1.创设有利于学习者建构知识的网络情境。根据心理学的研究结果,学习者阅读一份内容复杂的书面培训资料时可理解70%的内容,但当从计算机屏幕上阅读同样的一份资料时,仅能理解25%。这就要求培训课程的设计能够结合网络特点创造性地设计课程。企业在进行网络课程设计时可针对性地将学习活动放置到相应的职业环境中,并从多重角度和视角提供学生建构的机会。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课程设计不仅要考虑课程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课程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另外网络培训课程设计也可以通过使用模拟来增加这种机会。

2.调动学习者已有的经验。企业员工大多在日常生活和以往各种形式的学习中,已经形成了有关的知识经验,他们对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即使是有些问题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但是当问题呈现在他们面前时,他们还是会基于以往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提出他们的假设。因而,如何充分调动学习者已有的经验,通过对其经验的重构和改组来使得学习者在培训中获益,是企业培训课程开发中非常有必要考虑的一个问题。例如,我们可以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可以利用网络技术的优势,对学习资源采用超文本,媒体链接的形式进行组织。它具有非线性、跳跃性和随机性等特点。这种资源组织方式比较符合人的思维规律,非常有利用人的发散性思维的开发,又利用丰富想象力的培养和创新思维的发展。从而使学习者的思维得到激活,并进而调动和激发起已有的丰富经验。另外,我们也可以设计出一系列问题,以及一套对学生可能作出的各种回答进行评估的程序,来调动学习者对问题的不同看法。

3.鼓励员工自主学习。由于网络培训课程一般都是采用的自主学习模式,所以这对员工的自我约束能力提出了挑战。由于企业中的学习者大多更注重针对性的学习,所以在课程开发中应注重基于问题的学习。尽可能模拟直接让学生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或围绕学习内容向学生布置可供选择的问题。从而使得员工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使得培训效果更显著。

网络课程培训范文篇3

[关键词]网络环境;国际经济法;案例教学;探究

一、网络案例教学及其研究现状

案例教学法首创于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最先在其教学中采用.由于案例教学法强调实践性和研究性,得到人们的青睐,很快就被广泛运用于商业和企业管理学的教学中,其内容、方法和经验也日趋丰富和完善,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巨大影响。案例教学也即具体事例教学,是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运用典型案例,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分析研究案例,激发创新思维以培养沟通能力和提升实践能力为目的的一种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具有针对性、实践性、启发性、研究性和时效性的教学方法,其可以提高学生运用知识、驾驭和发展知识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学会主动学习。随着网络的普及,以及多媒体技术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这种新兴的现代化教学工具和媒介与案例教学模式相结合越来越为教育界所关注。我国对于“数字化”、“网络资源”、“网络化教学”、“网络教学平台”的研究,在2000-2001年处于起步阶段,“网络教学平台”刚被引入时不被重视(两年只有8篇文章)。从2003年开始,各类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得到充分重视,对“网络化教学”和“网络教学平台”的研究呈现快速发展的状态。[1]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网络教学的发展比较迅速和成熟,早已经过了普及阶段,向更高层次的应用和标准化方向发展。在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育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之后,我国重视网络教育平台与教学网站的建设,开展了国内教学网站的建设。几年来也得出不少成果。特别是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带动和促进各地区及各高等学校精品课程的建设,典型的网络课程案例建设也提高了各级学校的教学质量。

二、国际经济法课程的特点

1、国际经济法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

国际经济法是一门社会性学科,又是一门实践性学科,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跨国经济交往中发生的国际经济法律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如何为学生模拟真实的场景,让学生有如身临其境的感觉去感受真实案例发生的真实状况,并用丰富的视觉和听觉信息刺激学生的认知感受,使学生对事件有深刻的感性认识,从而激发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动力。

2、国际经济法学是一门开放性、综合性、边缘性学科。

国际经济法课程是一门包含国内法和国际法、程序法和实体法、公法和私法规范的开放性、综合性、边缘性学科。因此,对于初学者来说不仅需要有雄厚的法法学基础知识为基奠,有相应的英文阅读能力,同时还必须具有丰富的国际国内的相关背景知识为前提。因此教授国际经济法课程要解决的另一关键问题即让学生理清各类不同性质的法律规范是如何有机的组成国际经济法这个部门法的。让学生掌握实践中解决国际经济法案例应如何查找浩如烟海的法律以及如何准确适用。

3、国际经济法学的现实案例距离学生生活较远

在现实生活中,国际经济法具体案例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得并非很紧密,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只能通过声音和文字的媒介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这种单一的授课模式让学生感觉国际经济法离自己的生活很遥远,而对于“实用论”愈趋占主导地位的今天,学生可能从一开始就会在心理上对国际经济法产生抵触的心理,这对国际经济法课程的顺利开展是不利的。而网络是一种可以将遥远的事件展现在眼前的现代化工具,它可以现实人类将世界万事万物尽收眼底的愿望,扩大人类对世界万物的了解和缩小人们对应认识的事物的距离感。

三、传统案例教学模式对国际经济法课程讲授产生的弊端

1、传统案例教教学模式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根据教学主体在参与教学活动中所发挥的主观能动性的程度,将教学模式划分为三种:学生主动型、教师主动型、师生互动型。其中,学生主动型模式一直是教育实践所追求的最高目标。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是现阶段高校中普遍采取的一种形式,案例教学法从美国传入我国后,特别在法学教育领域案例教学模式也体现为教师主动型教学模式,通常是教师通过语言的表述把案例的内容传输给学生,学生根据老师已经教授的基础知识分析和解决案例。这种教学模式忽略了教学活动中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忽略了教学对象个体性的差异,学生的背景知识局限于老师所讲授的内容当中,容易产生僵硬呆板的学习气氛,影响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发展。因此,对于国际经济法学这样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来说,传统案例教学模式不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知识的动机,学生主动型教学效果难以实现。

2、传统的案例教学模式不能强化学生对案情的感性认识。

学生认知事物的过程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因此在感性认识阶段就必须给学生足够的强烈的信息刺激,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使学生由被动的知识传授转化为主动的搜索信息以丰富其对应认识事物的理解,进而对应认识事物转化为理性认识,以便在实践中应用所认知的事物。而传统的案例教学只有通过声音和文字的方式向学生传达信息,其严重依赖于老师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国际经济法案例通常相对较为复杂,相关制度也较为庞杂,而语言和文字传输信息有很多局限性,如,教师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声音的频率和强度等对学生接受信息的效果有较大影响。相反,网络中的资源丰富多彩,各种信息以多媒体化——文字、图像、图形、声音、视频图像、动画等等呈现,形象逼真,生动新颖,从而为学生创设生动、形象、多样化、接近实际的学习情境。网络所带来强烈的外部刺激,使学生处于一种强烈的感受之中。正是这种新颖性和感受性,使学生产生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并迅速转化为一种求知欲望,转化成一种进入创造学习的主动性。各种案例的真实情形、表现(案情)光有文字和口头描述还不够,还需要借助可视性图像以强化感性认识,这是非常重要的认识学习和分析判断过程。[2]国际经济法的实训不同于其它学科,我们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单纯对知识的记忆。学生要面对的是一些人、事、气氛,而且要有虚拟法庭,这是传统案例教学法所无法实现的。

3、传统的案例教学模式容易使学生陷入思维定式

传统的案例教学通常是采用“基本理论知识传授—案例印证—结论”这样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试图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如前所述,由于受传输媒介的影响,其不仅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同时会让学生陷入一种无法自拔的思维定式当中。学生很自然地判断老师所举的案例肯定是为深入分析前面所讲授的基本理论知识为目的,因此,很容易就根据已知的前提基本理论知识得出正确的结论。陷入这种思维定式的学生其思考问题的角度就会受到很大的局限,往往从单一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的思维方式很难适应实践中复杂多变的真实案例,因此,传统的案例教学法是无法真正解决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

四、网络环境下国际经济法课程案例教学模式

在实践教学中,笔者认为国际经济法案例教学在网络环境下应采取的教学模式具体步骤如下:

1、多媒体方式设计教学案例

我校已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因此,教师应采用多媒体课件的方式制作条理清晰,内容丰富、实践性较强的教学案例。根据每个章节需要学生重点掌握的内容确定学生学习的重点任务,在整个教学案例的设计上应该遵循以下的原则:

(1)真实、多媒体化的情境性原则

教学案例应该是真实生活的体现,应具有高度的拟真性,而不是由专家预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和经验体系,而是从活生生的教育实践中提取出来的现实事例。在真实的前提下,案例作为一个故事,得有情节,有矛盾的冲突,凸现问题的复杂性,能够引导学习者对案例展开讨论。

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要通过文字、图形、图象、音频、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展示案例,这样不仅可以改变传统案例纯粹阅读文本信息的枯燥乏味,可以真实、生动地再现案例的起因、高潮、结尾,而且视音频素材更能够增加案例的情境性和吸引力,使案例活了起来,更能够体现案例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实践性。

(2)科学、明确主题的教育性原则

设计网络教学案例的最终目的就是为教学服务,对学习者的身心发展起到正面的促进作用.因此,其选材要针对教学目标的需要。无论是在案例的搜集、编写或选择的要求方面,还是在培训过程中对所选定的案例进行分析研究方面,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都必须有“明确的”案例主题和研究主题。案例教学不单纯是去寻找正确答案的教学,而是重视得出结论的思考过程,这个思考过程正是实现教学目标,尤其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

(3)发散、灵活多元的问题性原则

案例是一种特殊的教学情境,案例教学以案例中的问题为起点,以表征问题和解决问题为指向,最终达到学生建构知识意义的目标。因此,案例的“问题性”是案例冲突的体现,所设置的问题应该能够“凸显矛盾”,具有“内在的启发性”和“灵活的开放性”。通过对教学案例中问题的分析和讨论,学习者可以从自己的知识背景出发,能够对已有的假设和命题进行证明或伪证的检验,进一步理解信息并内化有关理论;而且还可以提出新问题,新假设,创生出新的个性化、多元化的问题和理论。[3]

2、学生根据网络搜集并整理和分析资料

学生根据老师设置的教学案例以及教师提供和自己搜索的的网站,根据自己的意愿结合成各小组。各小组应确定自己的主题任务,分工合作,从而使收集资料工作进入正轨。学生对搜集的资料进行分析和整理,并针对老师设计的案例进行分析并通过小组成员的讨论得出结论。

3、各小组成员课堂展示研究成果

经过前一阶段的工作,各组学生对教师设计的案例分别得出自己的结论。在课堂上老师要组织各小组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方式展示自己前期的研究和分析的成果,各小组可以以模拟法庭的方式对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论证和辩驳,也可以以研讨会的方式交流各自的思想和解决事物思维方式。

4、教师评价并出示正确结论于网络中

教师对各小组成员解决问题的方式及其结论进行综合评析,并通过所设置网络交流空间的方式将教师认为比较正确的结论公布于网络中。如,通过QQ群的方式把结论公布于群空间中,学生对老师的结论有疑问的可以通过QQ的方式与老师进一步交流,学生之间也可以就老师的结论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4]

综上所述,本文的案例教学模式已经不单纯属于一种教学模式的变革,而涉及到整个教学组织系统的变革。这不仅需老师在观念上有所转化,同时需要学生在思维和心理上对该模式逐步的接受。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较,学生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起着主导性地位,学生从传统被动接受知识的角色转换成主动学习知识的角色。因此,学生在该模式中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其效果也将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丰富更深刻,分析和思考问题的纬度更宽,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对也较强。教师在该模式中要准确充当引导者的角色,备课的内容及上课的技巧都应侧重于如何刺激学生主动学习的激情,如何引导学生进入角色,如何给学生创造开放性的思考空间等问题上。随着中国加入WTO,与国际交往不断加强,社会对国际经济法方向的专门人才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大。因此,笔者仅以此文抛砖引玉,希望国际经济法课程教学模式的探讨欣欣向荣。也希望我们的法学教育为国家输送更多的国际经济法律人才。

[参考文献]

[1]庄东晓.中外网络教学资源的应用综述[J].科教论丛,P257

[2]刘香玉.多媒体网络技术在法律教学中的应用[J].浙年专修学院学报,2008(2):50

网络课程培训范文篇4

一、培训目标

立足我省实际,借鉴先期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省份和我省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的有益经验,创造性地实施国家《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为全面落实普通高中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做好基础性、方向性培训工作。通过比较系统的新课程师资培训,帮助广大教师树立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深刻理解并把握各学科课程标准,了解并领会高中新教材的编写思路和特点,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广大高中教师实施新课程和驾驭新教材的能力和水平,促进我省高中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和健康发展。

二、培训内容与对象

(一)培训学科:思想政治、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音乐、美术、体育、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等14门学科。

(二)培训内容:主要包括课改通识培训、各学科课程标准培训和课程新教材培训等共计70学时,内容涉及高中课程改革方案、课程结构、教材体系结构及主要特点、学科教学策略与方法等。

(三)培训对象:20*年我省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的各普通高中(含完全中学、民办高中,下同)起始年级学科教师及教研员,共计约3.5万人。

三、培训时间及分工

我省的高中新课程教师远程培训分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经教育部组织遴选和专家评审,确定由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北京今日园丁科技文化有限公司(新思考网)和北京百年树人远程教育有限公司承担培训网络平台服务与技术支持,组织开展语文、数学等12个学科的通识和课程标准培训(政治学科包含新教材培训),培训时间定为20*年7月11日—20日。

第二阶段,由我省教育厅遴选,确定由“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河南省总站、河南省广播电视大学在线学习平台承担培训网络平台服务与技术支持,组织开展语文、数学等13个学科的新教材培训(信息技术、通用技术学科包含通识和课程标准培训),时间为20*年7月22日—7月31日。

各阶段具体培训平台分工及培训时间、各服务平台联系方式及相关信息见附件2。

四、培训原则及方式

(一)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从20*年开始,在秋季开学之前,对进入新课程的高中一年级各学科教师进行系统的全员岗前培训,原则上各学科任教教师都必须接受不低于70学时的系统岗前培训,并经考核合格才能上岗。未经岗前培训的教师不能承担新课程教学。要坚持做到培训不达标不上岗,观念不转变不上岗,新教材吃不透不上岗。

(二)组织方式:采取班级化组织管理。一是为方便广大教师就近学习,本次远程培训应以教师所在县(市、区)级行政区域内具有网上学习条件的学校作为培训的学习中心(以下简称“学习中心”),“学习中心”应配备有符合接受网络培训技术要求的若干个多媒体教室或计算机网络教室作为培训点(“学习中心”应具备的基本条件见附件3)。二是组班方式原则上以县(市、区)为单位,按学科组班,对于教师人数较少的学科,可视实际情况跨县区以地市为单位组班,每班设班主任和辅导教师各1名。三是各地应充分挖掘和整合本地区的各类教育教学资源,统一规划、组织安排本辖区内教师的培训工作。教师参加培训时,则应打破学校之间的界限,以学科为标准,将同一学科的教师编在同一个班级,每个班级应相对固定一个多媒体教室或计算机网络教室作为具体的培训点,参训教师必须按时到指定的培训点进行集中的网上学习和研讨交流。

(三)学习方式: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相结合。各地根据本地实际,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组织教师收看视频课程、学习相关资料、参与案例研讨和专题讨论等。其学习形式主要包括:通过多媒体投影在线或离线(DVD光盘播放)集体收看专家主讲的视频课程;辅导教师组织学员针对专家授课内容结合各自教学实践开展网下的研讨和交流;学员个人借助可上网的计算机自学网上的拓展性课程资源和相关学习资料,参与网上的案例研讨和专题讨论,提出问题或咨询,接受专家的问题解答和教学指导;按要求完成相关作业等。

(四)辅导方式:本地研讨、在线交流与专家答疑相结合。本地研讨应在班主任与辅导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开展。在线交流应在本地研讨的基础上,在课程专家团队的主持和指导下,组织学员进行学习交流和专题讨论。针对各地学员学习研讨和交流中普遍关注的突出问题,由课程专家集中答疑指导。

五、培训组织与管理

(一)为保证本次远程培训工作的切实有效开展,省教育厅成立“河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师远程培训项目办公室”,设在河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项目办公室在河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负责对我省培训实施工作进行统筹规划和组织管理,协调多方力量组织开展培训工作。包括组织培训课程的设计与开发,遴选、确定新教材培训网络平台服务单位,研究制定培训实施方案,组织新课程省级骨干培训,加强与教育部相关部门和各网络平台服务单位的沟通、联系,成立行政督导组,对各地培训工作进行巡视、指导与监督,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与保障。

(二)网络平台的主要任务和职责是:参与培训课程资源开发和培训光盘制作,协助专家团队进行教学,组织专家在线辅导、远程答疑,提供教务管理服务,制作操作指南,组织对班主任、辅导教师和技术人员进行培训,组织在线研讨和提供培训信息交流服务,提供技术支持与咨询服务。

(三)省辖市教育局的主要职责是:根据本地区的具体情况进一步分解、细化我省的远程培训项目实施方案,制定本地区针对培训工作的保障措施和应急预案;组织开展市直高中的培训工作;成立检查小组,对辖区内各县(市、区)培训工作的准备、进展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及时向网络平台服务单位和省教育厅上报本辖区辅导教师、班主任、联络员、参训学员编班情况等信息;审核各县(市、区)呈交的学员培训成绩报表,负责为成绩合格的学员颁发培训合格证书;为本辖区远程培训项目的实施提供相应的配套经费。

(四)县(市、区)教育局的主要职责是:根据上级主管部门项目实施方案的要求和本辖区学校、教师分布的具体情况,确定本辖区“学习中心”的设立;做好本辖区各“学习中心”培训点班主任、辅导教师、计算机网络技术人员的遴选工作;及时向省辖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上报本辖区辅导教师、班主任、联络员、学员编班情况等信息;制定本地区保障培训工作顺利实施的相关措施和应急预案,对培训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做好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选派辅导教师的接待和在各培训点的分配工作;做好本辖区普通高中教师参与培训的相关信息的收集、存档、上报工作。

(五)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普通高中的校长、培训班配备的班主任和辅导教师是培训的具体组织者、管理者、指导者,对顺利实施和完成本次远程培训任务、保证培训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校长的主要职责是:担任“学习中心”的主任,负责该中心培训期间的行政领导和管理、协调工作;对班主任和辅导教师履行工作职责的情况进行监督。班主任的主要职责是:负责组织和管理本班学习活动,了解本班学员学习进度,记录学员学习活动参与情况,对跟进不足的学员进行督促,检查审核作业。辅导教师的主要职责:负责本班学习指导,组织并引领学员研讨,点评并推荐优秀作业,编辑并提交学习简报。各地要选择富有经验和责任心的骨干教师和教研员担任班主任和辅导教师,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聘请已进入实验省区的高中课改优秀教师承担辅导工作。

(六)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配备技术人员,其职责是:密切配合网络平台服务单位开展工作,协助行政部门、班主任、辅导教师进行管理与辅导,解决学员在注册及学习中遇到的相关技术问题,做好本地的技术保障工作。

六、培训实施

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师远程培训工作从20*年6月启动,分阶段、分学科逐步推进。具体实施步骤为:

(一)6月19日前,各普通高中校长应负责将本校参加本次培训的不同学科的教师人数(不需提供教师的个人信息),学校多媒体教室、计算机网络教室等设施设备的数量及技术状况以电子文本的形式上报县(市、区)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

(二)6月20日前,县(市、区)级教育主管部门应完成以下工作:

1、对本辖区各学校上报的上述信息数据进行认真审核,按照参训学员的数量和分布状况,设立和确定“学习中心”。(注:“学习中心”在冠名时可以其所在学校为基础,冠以“xx高级中学学习中心”、“xx学校学习中心”等)

2、将全辖区应接受培训的教师按学科进行编班,原则上每个学科为一个班,并确定每个培训班级培训期间所在的“学习中心”。对于学员人数超出50人以上的较大班级,为便于组织网下的交流、研讨,可再将其划分为若干个学习组。

3、为每个培训班级配备一名班主任和培训辅导教师,对人数较少的小学科,可二个班级配备一名班主任。

4、指定“学习中心”所在学校的一名校长和两名副校长担任“学习中心”的主任和副主任,负责培训期间该“学习中心”培训的具体组织、领导和协调工作。

5、指定本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一名同志作为联络员,负责与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各网络平台服务单位的沟通、联系、接洽工作。

6、将本辖区确定的辅导教师、班主任、联络员、学员编班情况按照各网络平台提供的电子表格形式填写后发送到省辖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指定的电子邮箱。(各类电子信息表格可在“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等网站主页上下载)

(三)6月24日前,各省辖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将县(市、区)上报的辅导教师、班主任、联络员、参训学员编班情况等信息进行审核整理后,按学科分别发送到相关网络平台服务单位的电子邮箱和设在省教育厅师范教育处的“项目办公室”指定的电子邮箱内。

同时省辖市教育局也应指定本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一名同志作为联络员,负责与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各网络平台服务单位的沟通、联系、接洽工作。

(四)6月18日至7月4日,省教育厅组织两期对全省高中新课程骨干教师的培训,为每个县(市、区)的“学习中心”和培训点提供称职的辅导教师。

(五)7月1日至10日,进入培训前的准备阶段。在此期间的主要工作是:

1、相关网络平台服务单位将向各县(市、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送达各学科网络视频课程的DVD光盘,由其配送给辖区内各“学习中心”的培训点。

2、完成计算机网络检测、DVD光盘播放测试、学员网上注册、分班、预览相关课程资源等工作。

3、各网络平台服务单位组织各地班主任、辅导教师、网络技术人员,进行相关知识、方法、技能的网上培训(培训的具体时间由各网络平台通知)。

(六)7月11日至31日,培训工作正式实施。在此期间,各“学习中心”负责人(校长、副校长)、班主任,应认真组织本中心的教师按照网络远程培训课程表的安排到指定的培训点集中进行培训;班主任负责对参训学员集中培训的考勤和日常管理。辅导教师在业务上具体指导参训学员的网上学习和组织网下集体研讨、交流等活动。

(七)网上远程培训工作结束。辅导教师应根据有关规定,综合评定出学员的培训成绩并交给班主任;班主任经审核无疑义后应将学员培训课程、课时、成绩等信息呈交县(市、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归档保存,作为学员进行继续教育登记和颁发结业合格证书的凭据。

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各“学习中心”对培训工作做出认真的总结;对培训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要纳入本年度“教师培训年”评选表彰活动中。

七、培训考核与发证

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师远程培训的具体考核办法由市级教育行政部门另行制订。经考核合格的学员,由省辖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核准后,颁发培训结业合格证书,同时纳入教师继续教育学时登记。

网络课程培训范文篇5

关键词:网络安全;技能竞赛;培训体系;探索

1绪论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已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关键技术。指出“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网络安全技能竞赛是教育厅针对网络安全领域,面向高校网络专业发展,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网络类赛事。学生在网络安全技能竞赛中取得的成绩也作为衡量专业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指标。网络安全技能竞赛离不开竞赛培训体系建设。网络安全技能竞赛以平台、网络设备为基本环境,学生通过在平台或设备中进行网络安全技能竞赛培训,模拟攻防演练,进行知识与技能答题,锻炼网络安全技能等。由于平台、设备更新较快等种种原因,大部分参赛高校没有比赛设备和竞赛练习平台,导致难以开展网络安全技能竞赛培训。网络安全技能竞赛学生培训体系成为参赛高校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将介绍不同形式的网络安全技能竞赛,探索每一种竞赛培训的要求与内容,重点分析网络安全技能竞赛培训的现状,阐述网络安全技能竞赛给参与各方带来的积极作用以及建立网络安全技能竞赛学生培训体系的实践意义。

2竞赛内容与培训现状

2.1网络安全技能竞赛与培训要求

教育厅每年会开展多项网络安全技能竞赛(例如江西05省高校网络安全技能大赛、信息安全技术大赛、信息安全管理与评估赛、网络安全行业竞赛等),比赛形式丰富多样。网络安全技能竞赛形式通常有以下四种:理论知识竞赛、CTF夺旗赛、网络攻防竞赛、网络安全设备管理竞赛。第一种是理论知识竞赛,重点考核参赛学生的网络安全理论知识,主要涵盖法律法规普及、保密意识类、安全意识普及、安全技术知识等。采用笔试模式,考题类型大多为客观题,如单项选择或多项选择等。此类竞赛对学生理论知识部分要求较高,专业技能部分要求较低。参赛学生需巩固理论知识,在竞赛培训时,积累常见网络安全知识。第二种是CTF夺旗赛,也是当下网络安全技能竞赛最为流行的竞赛模式。赛方在答题平台中提供多类技能题目,主要包含Web渗透测试、密码学、SQL注入、流量分析与取证、Python安全编程等众多领域题目。参赛团队通过分析题目,率先从赛方给出的比赛环境中得到一串具有一定格式的字符串(通常称为flag值),并将其提交给赛方,从而夺得分数。一方面,此类竞赛对参赛学生专业技术要求高,要求学生掌握不同领域的网络安全知识与技能。参赛队伍在日常学习中,要多熟悉专业课程体系,加强课程学习。另一方面,由于赛方随机选题,题目内容涉及领域广,题目具有多样性、随机性等特征。在竞赛培训时,指导老师们需根据竞赛内容,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竞赛策略。此外,还需寻找多个平台进行竞赛培训,往往采用题海战术。第三种是网络攻防竞赛,赛方分配给每个参赛队伍服务器,参赛队伍之间进行服务器的攻击和防御操作。每个参赛队伍的服务器环境初始状态一致。在参赛过程中,参赛队伍既是攻击方,也是防守方,进行模拟网络攻防演练。参赛队伍作为攻击方,挖掘其他队伍的服务器网络服务漏洞并模拟攻击,同时,对自己队伍的服务器进行加固操作,保障服务器安全。平台同步记录参赛队伍的攻防操作,判断队伍得分。此类竞赛由赛方提供服务器,但在竞赛培训中,参赛队伍需自主搭建服务器,勤加练习服务器的管理操作。第四种是网络安全设备管理竞赛,由赛方提供网络安全设备,参赛队伍在比赛现场快速熟悉比赛设备,根据题目要求,完成设备的管理。此类竞赛以提供的网络安全设备为基本条件,赛题通常是对设备进行配置与防护,维护系统安全等。此类竞赛十分考验参赛队伍的设备管理能力以及临场应变能力。

2.2竞赛培训现状

学生基本通过学习网络安全领域相关课程,了解网络安全知识,掌握相关技能,同步竞赛培训。而网络安全技能竞赛培训内容与网络课程体系存在差异。网络安全技能竞赛中的知识点大多数为在网络安全运行、维护等实际操作中的内容,同时,也是作为网络安全工程师需要掌握的技能,例如设备的配置、操作系统的安装、加密及解密技术、渗透测试、Web安全管理、数据库安全管理、漏洞检测和修复等。无论是竞赛培训还是课程学习,由于网络安全知识与技能具有较强综合性,涉及网络、操作系统、数据库、Web、密码学、编程等各方面的知识。因此,在制定网络安全课程的教学大纲和设计教学内容方面,很难做到将教学中的基础知识与竞赛技能知识一一对应。同时,对于指导教师们来说,竞赛内容综合性强,知识与技能随着网络发展不断更新,储备与更新竞赛知识方面也是极大的考验。在选拔学生参赛方面,指导教师们面临着学生选拔难题。由于每个班级学生的网络安全专业技术能力差异十分明显。一是低年级学生暂时不了解网络安全技能,未开展网络安全课程。二是高年级学生掌握网络安全技能后,等到参赛时,已经面临毕业,力不从心。三是大部分学生网络基础一般,学习主动性较低,没有很强烈的学习愿望,甚至对专业课程学习有困难。

2.3建立网络安全技能竞赛学生培训体系的实践意义

建立网络安全技能竞赛学生培训体系是参与网络安全类竞赛的必经之路。网络安全技能竞赛通常模拟真实网络环境,环境相对安全、可控性高,一般不会造成实际损失。在模拟网络环境中进行培训练习,参赛学生既能够感受到竞赛氛围,还能够通过团队组织与协调,提升各方面的能力。建立网络安全技能竞赛学生培训体系能够加强专业建设。在培训中,通过探索基础知识与竞赛技能知识融合,不仅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也锻炼和展示学生的专业技能,进而提高办学质量。对于学生来说,大学开展各种网络安全技能竞赛,参与竞赛培训,能够丰富学习形式,提高团队意识;对于政府来说,网络安全技能竞赛是维护网络环境安全的方式之一。在日常培训中,融入思政,加强学生网络安全意识,强调遵守法律法规,做到“网络安全靠人人”,净化网络环境;对于企业来说,由于我国网络安全人才缺口近百万,越来越多的企业需要网络安全技能型人才。广大企业希望能够利用网络安全技能竞赛这一抓手,通过更多的赛制解决人才技能要求与岗位需求的“兼容性”问题,选拔出技能型人才。网络安全技能竞赛学生培训体系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对企业人才输送方面,形成极大的助力。多数企业岗位更渴望有参赛经验的人才。对于整个网络安全领域来说,开展网络安全技能竞赛,建立网络安全技能竞赛学生培训体系,有利于从攻击与防御多个维度,思考网络安全技术,促进技术的创新,推动知识和实践的共享。网络安全技能竞赛给参与各方带15来了积极作用。建立网络安全技能竞赛学生培训体系十分必要,也具有实践意义。

3完善网络安全技能竞赛学生培训体系

3.1竞赛内容与“网络安全与管理”课程内容相融合,开展动态教学

“网络安全与管理”课程是支撑网络安全竞赛的主要课程,但竞赛内容比课程教学内容更广更深,通过调整教学内容、动态教学,有效解决常规教学和竞赛训练的矛盾。在制定网络安全课程的教学大纲和设计教学内容方面,剖析技能竞赛评分标准、规范和知识要点,把涉及的专业知识及技能知识加入教学当中。对标竞赛要求,调整教学内容。培养网络安全技能型人才,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2注重师资队伍的培养,组建高素质教师队伍

师资队伍不仅是专业建设的重要保障,也是竞赛培训体系中重要部分。指导教师们通过研究网络安全技能竞赛内容,梳理理论知识和技能要点,不断更新教学模块。将归纳总结的知识要点,融入专业建设体系中,提升综合知识储备。在网络安全领域,相关行业经常开展网络安全技能培训。若指导教师们能够参与网络安全技能培训,向专家组请教培训方法及技能学习,与教师们探讨专业知识等,有助于教师队伍的快速成长。通过建设网络安全技能竞赛学生培训体系,逐步打造符合网络安全技能竞赛标准的师资队伍,从而加强师资力量,提升教学质量,改善竞赛培训效果。

3.3关注具有技能学习特点的学生,依托网络工作室,组织技能型学生竞赛队伍

指导教师们多关注平时有很强烈的学习意愿,专业课程学习基础较好,能独立或者在教师适当的指导下利用互联网工具、教材等学习资料自学专业技术等特点的学生;依托网络工作室,吸引对网络安全技术感兴趣的一年级、二年级学生到工作室,让高年级的学生带着低年级的学生训练;组织学生技能竞赛训练队伍,进行团队训练。

4结语

网络课程培训范文篇6

论文摘要:要增强专业技术人员的自主创新能力和促进素质提升,必须加大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而随着信息化进程的日益加快,网络培训无疑是较为适合的培训方式,四川省绵阳市在创新和构建继续教育模式方面进行了有效的实践,积累了较为完善的经验。

信息化已经成为当今时展与创新的代名词,教育信息化是我国培训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经之路,信息社会的发展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专业技术人员通过网上在线学习是培训工作应对信息社会的重要举措,体现了成人教育,特别是职后继续教育的发展趋势。去年“5.12”大地震后,绵阳在开展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中,针对灾后培训场地和设施毁损、集中面授无法开展的现状,及时调整培训思路,大胆创新培训手段,有效整合培训资源,变革了传统培训模式,构建了基于网络的培训模式。本文就近几年绵阳市在开展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网络培训的实践与创新进行研究,力求实现网络培训短期效应向长效机制转变,促进继续教育的科学发展、长远发展。

一、网络培训的实践探索

传统的培训模式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工学矛盾突出,组织管理难度大,培训成本高,培训效益低,培训质量难以保证等等,正是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主动性、积极性不高。突破这些问题的关键点在于施教机构能够提供针对性强的课程资源,创设良好的培训环境,采取有效的培训手段和创新培训管理机制。而网络培训模式对于这些目标的实现能够提供重要和有效的支撑,因为网络与培训的结合是由现代信息技术所支持的,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其在培训教育领域的应用日趋广泛,网络既是培训工具,又是培训资源、培训环境,在网络环境中,时间和空间不再是培训的阻力,培训课程更新速度更快,接受名师高质量的教育更加直接,这种所谓的远程网络培训其实可称得上是真正的更近距离的培训。

1.提高认识、转变理念、创新手段是网络培训顺利实施的前提。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要求,只有充分发挥培训教育工作的战略性、基础性作用,围绕人才队伍能力素质建设开展培训教育工作,才能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保障和人才支撑。“5.12”特大地震发生后,面对绵阳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灾后恢复重建能力和心理调适能力急需得到提升的现实,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中心迎难而上,积极推进培训模式的创新,及时将原定的“集中培训为主、网络培训试运行”转变为全面实施远程网络培训,将培训网络平台作为灾后培训工作的“主阵地”,灾后仅仅4个多月时间就培训了3万余名专业技术人员,既达到了快速提高灾区专业技术人员素质和能力的目的,又探索了新的培训手段,大大提高了培训教育工作的信息化水平。

2.领导重视、机制健全、协调配合是网络培训取得成功的保障。在全面推开网络培训后,无论是市县人事部门领导,还是基层单位领导都非常重视对网络培训的宣传和协调,建立了条块合理、分工明晰、责任明确、相互配合的工作机制,出现了协调配合、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一是绵阳市人事局综合管理、指导和监督全市的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以职称晋升和年度考核为抓手,狠抓学用结合,以结果使用来刚性推动培训工作。二是绵阳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中心具体负责培训规划制定、任务实施和质量保证。三是市级相关部门和各县市区人事局负责培训工作的宣传组织和协调落实,并通过会议、文件、骨干培训等形式营造氛围,把继续教育的政策规定,传达到各行政主管部门,传达到各基层单位,传达到每一位专业技术人员。四是各基层单位认识到位,配合积极,宣传认真,支持到位。

3.整合资源、狠抓质量、强化服务是网络培训得到认同的关键。在网络培训课程设置上,施教机构将国家人事人才培训网提供的全国知名专家、教授学者视频授课与当地专家教授的授课有机结合,既考虑到专业技术人员拓宽视野、提升创新能力,又考虑到他们灾后恢复重建能力和心理调适能力的提高。在实施网络培训过程中,切实帮助广大专业技术人员解决学习考试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采取多种有效措施调动培训者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开办了网络学习骨干培训班,印发了网络学习方法步骤资料,添加了网络学习动画演示,开通了网络学习专线,降低了灾区学员的培训费。

二、网络培训面临的困惑与存在的问题分析

从几年的培训实践来看,网络培训模式体现出了其独特的优势和强大的生命力。但同时也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网络课程资源的可利用问题。尽管网络培训资源的主要提供者——国家人事人才培训网网络课程资源的开发力度逐年增大,课程类型不断完善,课程数量越来越多。但是,网络课程的信息承载量无法与时代的飞速发展实时同步,这种滞后性局限了施教机构对课程的更新,况且,现有课程资源在系统性与专题性结合、理论性与实践性结合、经验性与创新性结合、前沿性与针对性结合上也嫌不足,施教机构对网络课程资源进行筛选、分享及利用的困难变得更为突出。

2.专业技术人员的自主学习问题。网络培训促进了学习方式自主化和个性化,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主体的培训理念。然而,从一年的网络培训实践来看,部分专业技术人员对自主化学习形式上接受和欢迎,但行为上是背离的,存在应付学习,甚至弄虚作假的情况,有的是不下载课件资源、不听课不学习,直接就进入考试程序,以尽快完成规定学时为最终目标;有的是请别人代为挂网,代为考试。究其原因,一是名目繁多的培训和日常工作压力造成专业技术人员身心疲惫,二是以往传统培训方式的经验降低了对新培训形式的期望和信任,三是部分年龄较大和电脑基础差的专业技术人员学习和进取的内在动力不足。

3.网络学习的管理问题。培训机构的管理职能面临着一种根本性的转变,即从传统的以培训计划、培训师资、培训内容和培训过程为关注核心的管理变为利用一个网络平台、筛选优质资源、学习权限处理、培训结果确认等方面。管理对象虚拟化、管理语言网络化,这对培训管理机构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这种培训环境中,培训机构的管理,注重的是平等与服务、沟通与配合,依靠优质资源共享,提高培训效益。但实际情况是,现有管理方式是自上而下单向的,培训对象个性化的需求无有效的满足途径,培训对象作为培训设计者之一的角色没有得到充分重视。

三、网络培训完善与创新的路径思考

针对培训体系开放化、培训内容信息化、学习方式自主化和个性化、培训者与学习者的关系平等化等网络培训新特征,要以破解网络困惑、解决培训问题为突破口,不断健全管理体制,完善工作机制,创新网络培训。

1.创新课程设置,不断提高培训内容的实效性。培训内容直接关系到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影响到专业技术人员的学习兴趣,乃至培训效果。这就要求施教机构对培训内容的确定应充分考虑到培训对象的需求,应体现三个原则:一是时代性原则,即所选课程应具有较强的时代特征,如当前形势下,就应将继续教育和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及震后心理调适相结合起来;二是针对性原则,即所选课程应符合培训对象的需求,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培训需求,采用“菜单式”培训或将核心课程与辅助课程结合起来,增大灵活性;三是系统性原则,要结合终身教育的理念来统筹规划课程,要让培训者一年一个收获,通过培训较为系统地了解相关知识,全面提升能力素质。总之,网络课程设置要做到:立足岗位需求,紧扣时代脉搏

,少而精,新而实,真正将远程网络培训平台打造成为专业技术人员不断成长和不断发展的平台,成为专业技术人员难以割舍的良师益友。

2.创新培训管理,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努力做到管理工作的有序化、科学化和人本化。网络培训催生了管理职能的转变,创新培训管理,就是要通过专业的、人文化的教学管理营造积极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员顺利完成培训任务。首先,做好继续教育相关政策和网络培训方法步骤的宣传;其次,加强调研,听取基层单位和专业技术人员对网络培训的意见与建议;再次,开好工作安排会、工作总结表彰会。培训工作必须自始至终突出抓好培训效能提升,网络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究竟如何,基层单位和参训人员最有发言权。要通过广泛的问卷调查和经常的基层调研,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将调研情况和工作决策有机结合,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以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为龙头,重点关注自主创新、社会发展、民生建设等方面的继续教育任务,有效整合培训资源,统筹推进各类培训,为继续教育的持续发展和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3.创新培训评估,不断激发专业技术人员自主学习的热情。网络培训是一种先进的培训手段,培训的目的是提升专业技术人员的素质和能力,促进专业技术人员的发展。如何通过培训实现发展的目的?笔者认为,在重视培训过程的同时,要更加重视发挥培训结果的效应。现实中,往往是以拿到合格证为目的,至于学习什么,学得怎样不太关注,这种现象造成培训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无论是施教机构还是基层单位都应重视培训评估,培训评估既是对学习者参加网络培训行为和结果的判断和评定,更是对施教机构工作情况的全方位评价。基于网络培训的特点,培训评价的主要功能在于提供及时反馈,监控学习进程,保证学习质量。而创新培训评估就是要改变过去那种仅仅看重结果的做法,要在评价功能、评价主体、评价过程等方面进行创新。有效的培训,其评价功能应当是激励性和诊断性的,评价方式应当是开放的,评价主体应当是多元的,评价过程应当是交互的,在开放、交互、多元的培训评估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评促学。

参考文献:

1.朱祥平.网络培训:实践、困惑和创新,《中小学教师培训》(J)2007.8,18-20;

2.李辉.现代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模式研究与探索,《中小学教师培训》(J)2008.3,20-22;

网络课程培训范文篇7

关键词:公务员网络培训,技术条件,培训观念,自主学习,组织管理

近几年来,网络教育作为一种新的远程教育方式得到了巨大发展和广泛应用,公务员现代远程网络课程培训之风也在各地渐渐兴起。欣喜之余,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如何保持公务员网络培训工作长盛不衰,并能真实、充分地收到预期效果,是一个艰巨的、长期的重要课题。因此,分析和探讨公务员网络培训问题,切实提高其质量,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十分重要的和必要的。

本文通过对公务员网络培训的内容、要求以及主要优点的阐述和说明,针对目前公务员网络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紧紧围绕公务员网络培训质量问题,提出了一些比较实用有效的建议,仅供相关人士参考。

1公务员网络培训的内容和要求

公务员网络培训借助于网络平台,根据公务员所在行政区域设置若干个学习网站群,每个网站群主要包括培训信息管理系统和学习应用系统两大块,需要学习的内容有政治理论、政策法规、业务知识与技能训练、人文素养与科技博览、名师讲堂等五个类别,培训信息管理系统为每位公务员建立了个人培训学分银行,即时记录公务员在线学习完成情况,学习应用系统则为公务员提供网络培训内容,并进行在线即时考核。

各地对公务员网络培训情况和结果都非常重视,出台了不少规定,要求每位公务员每年都要在网上学习,有一定学时,拿一定学分,若年度内没有完成规定学时和学分,当年的考核就被取消评优资格。另外,学习培训结果还将作为今后晋升职务(职级)、调整工资的重要依据之一。

2公务员网络培训的主要优点

公务员网络培训充分利用现有比较先进、成熟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对公务员学习培训工作进行了一次重大的改革与创新,进一步体现了公务员学习培训工作的人性化,将原来“以教师为主”的培训方式改变为“以学员为主”的培训方式,可以使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从任何章节开始学习任何课程。相对于传统的面授培训,公务员网络培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

(1)对行政机关来说,公务员网络培训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有效化解了以往培训经常出现的工学矛盾,降低了培训成本,有力地推进了机关效能建设。

(2)对公务员培训实施机构来说,能有效整合优质教学资源,解决公务员培训工作中优秀师资不足和课程设置局限的问题,较好地适应新形势,满足公务员大规模培训的需要。目前我国公务员培训的大部分培训师资从就近高校中选取,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培训课程设置及其效果,要请知名专家作常规培训则又受费用和地区的限制,因此在传统模式下,公务员的大规模培训与师资队伍存在着较大矛盾。公务员网络培训工作依靠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充分利用优秀教师的学识,将他们的系统知识采用相应的媒体,制作成课件或网页,再通过网络传递。这样就可以将知名教师的教学和风采展现出来,使学员能够不受时空限制地充分利用,从而解决优秀师资不足以及课程设置局限等问题,另外,在网上实行即时考核、评分,大大节省了教师的工作量,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培训课件或网页的制作和改进,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

(3)对接受培训的每位公务员来说,他们可以进行自主性地、个性化地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更具有针对性,由于文化基础知识与学历层次的不同,个性特征、专业水平与技能等级的差异,行业与岗位类别众多,公务员对新知识、新技能的需求各有不同,对不同课程的需求和接受快慢等方面也各有不同,传统一刀切的集中面授培训根本无法照顾到各个学员的这些不同需求,通过互联网的无限延伸和实时在线,公务员网络培训工作具备了极大的广泛性和灵活性,公务员可以随时、随地共享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服务,只要有学习的欲望,可以选择适合个体习惯的方式,进行最有效的学习,因此,在公务员网络培训过程中,学员能够自主选择课程和节奏学习,学习自主性大大增强,与此同时,学员还可以及时知道自己的学时和学分情况,对学习进度和深度适时作出相应调整。

3目前公务员网络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

任何新生事物都存在着不足之处,公务员网络培训工作也一样,目前,公务员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主要如下:

(1)网络技术基础条件的问题,目前,网络传输能力远远跟不上用户的需求,往往由于在线人数多,课件的点播速度过慢,甚至受堵,这些情况的出现直接影响了学习进度,在一定程度上使公务员学习热情受损。

(2)培训观念滞后的问题。由于长期以来,公务员接受的是集中面授培训,习惯于被动接受式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学习的依赖性强。致使有些人对网络培训的虚拟性、对技术性、自主性、交互性认识还不足,认为它只是利用信息技术复制和移植了传统的课堂面授培训内容,甚至是复制和移植了“填鸭”、“灌输”式的培训方式。

(3)学员自主学习的问题,网络培训使教师和学习者之间在时间和空间上相互隔离,通过非人际媒体进行交流,某些计算机基础差或自主性低的学习者可能需要过多地依赖别人的帮助而形成自己的学习目标,往往不能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因而,学习者的计算机应用能力、高度责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对公务员网络培训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通常由于某些公务员缺乏远程学习体验,不善于自主安排学习,他们面对多样的培训项目与培训课程,不知如何针对自身的特点与条件进行合理选择,学习上会出现一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同时,由于公务员远程网络培训缺乏一定的监督激励机制,只要能够顺利看完课件或培训内容,在网络系统上显示有一定的培训时间一般就能拿到相应积分,这对缺乏学习自主性的学员难以起到培训的效果。

(4)培训的组织管理问题。由于公务员网络培训中,学员、教师、组织实施机构之间都处于时空分离的状态,因此培训过程中的组织管理成为决定培训质量和效果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但现实中,学员之间不能进行充分有效的沟通和互相学习,学员与教师之间不能进行相关的反馈和讨论,施教机构不能对学员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有效的评价和反馈,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学员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下降。导致学习失败或无效。最终降低了公务员培训的质量,因此,如何在组织管理方面取得突破也是公务员远程网络培训面临的重要问题。4提高公务员网络培训质量的建议

公务员网络培训质量关系到公务员队伍建设的好坏,必须引起高度关注,结合以上实际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公务员网络培训质量的提高进行探讨;

(1)要注重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发展,作为各行各业的一个重要信息平台。网络的作用绝对不容忽视。加大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保证网络环境安全畅通无阻,为公务员网络培训工作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2)要更新思想观念、加大公务员网络培训的推广力度,从事公务员网络培训的机构和教师要更新培训教育观念,从传统教育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为主转变为以学员为中心、以学为主,从课堂群体面授为主转变为以个别导学为主,从教学过程的主控者转变为学习过程的服务者,参加远程网络培训的公务员要改变传统的学习习惯,从单向接受式学习转变为双向研讨式学习,从被动依赖地学习转变为主动自觉地学习,要树立自主学习的信心,尽快养成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同时教育培训机构应设计“远程培训入门”等课程,使学员能更好地掌握使用基本的现代信息通讯技术手段,多渠道获取培训信息与资源,进一步提高网络学习与应用能力。

(3)要严格培训组织管理服务规范,保证公务员网络培训更好地发展,通过借鉴国外远程培训的机制,积极探索适合各地实际情况的公务员远程网络培训模式和运行机制,以及通过制定、实施涉及公务员网络培训的教,学、管理、服务等各方面规范,达到网络远程培训的最佳秩序与培训效果,公务员网络培训既要注重对公务员学习过程的支持和服务,也要严格对网络学习效果的评估,按区域设置一定数量的学习辅导员,负责网上答疑、批改作业、资料查询和面对面的辅导等支持服务工作。为了保证网络教育的质量,建立数字化考试系统,在一定区域设立无纸化考试中心,而不通过网络进行效果评估,这样将会大大提高了考核的难度,对促进培训效果起到了较大的作用。

(4)要不断充实和完善网络课程,构建良好的网络教学支撑环境。开发网络优质课程,可以从下列几个途径进行:①直接引进国外优秀的课程,②整合国内教育培训机构提供的优秀课程资源;③由教育培训机构与国内外机构联合研发制作;④实行招投标,委托专门机构精心制作等。与此同时还要注重学习指导、交互、协作、答疑、讨论、测试、搜索等功能的设计与开发,这样才能对学员提供有效的网络学习支持。

网络课程培训范文篇8

1、"互联网+"的相关内涵及特征

1.1‘‘互联网+”的内涵。所谓互联网+指的是是互联网和传统社会行业的相互结合,但并不是简单的做假发,而是传统的行业通过运用移动网络等信息技术,对原有的生产方法和研发模式进行改造,从而实现互联网和传统行业的深度结合。互联网+实质上是给传统社会行业増加了互联网的羽翼,从而推动其进一步发展。例如继续教育平台的架设,由于其和互联网的深度结合,凭借着海量的教学资源的互联网络的存在,使得各个科目的教学内容得以全面的拓展和更新。通过建立在网络中的教学平台、系统、资源、软件以及多媒体视频等,使得教师不但树立起了先进的教学观念,改进了课堂教学的方法,还得以提高了自身的教学水平。1.2“互联网+”的特征。互联网+是网络信息化技术的新形态,它建立在宽带网络的普及和融合的基础上,组建了有利于发展创新的技术支持,特别是是它的开放、透明、互动、参与、融和的特卢,适应了不同用户不同层次的需要,为其在多个领域中的应用与推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2.1个性化。人在个性化发展方面的需求是推动社会发展、经济増长及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力量。尊重人的个性化发展,是“互联网+”的最根本的特征,其强调的是尽最大可能的尊重用户的个性,提升用户对产品的体验。也正是基于此,“互联网+”服务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对资源整合的效率水平也在不断的提升,通过计算机及网络信息化技术,为民众提供更加便捷、有效的服务,以满足使用者的个性化需求。1.2.2移动性。“互联网+”自身的虚拟性决定着其移动性的特征,通过对互联网络的便捷性将社会经济和民众生活有机的连接咋一起,从而形成一个具有移动性特征的、自由的网络虚拟空间,人们在使用时不再受到时间或者地域的限制,从而能够任意的使用“互联网+”在网络通信、资源分享以及信息处理等方面的服务。1.2.3数据化。在“互联网+”时代,人们能够及时有效的获取来自于全国各个地E和各个行业的数据信息,并通过大数据的处理技术对这些数据进行有效的信息处理、数据分享以及对决策的数据支持,从而提升了对数据的管理能力,能够对数据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以更好的为社会大众服务。1.3“互联网+”对继续教育的具体影响。1.3.1“互联网+”更新了教育的理念。“互联网+”其实际是在网络信息化技术推动向的新业态的发展,从而为当前继续教育的深入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观念,将学生的自发性的学习、探索式的学习观念浸入到继续教育的过程中,对课程加强了整改、有效整合了教学资源、优化了教学的模式、强化了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从而加速继续教育的转型升级,推进互联网教育体系的组建,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强化了教学的效果。1.3.2“互联网+”优化教育的模式“互联网+”在网络信息化技术和教育的融合上突显了其数字化、移动性的特店,使教育教学形式转为以慕课、微课等为代表的网络在线课程,并开始探索和发展学生喜闻乐道的学习协作方法。另外,教师也不再受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开始重视其信息技术与课堂的结合卢,并以此芫善自身教学的方法,以适应“互联网+教育”的要求。1.3.3‘‘互联网+”丰冨了教学的内容。传统的继续教育通常以课堂中的教学为主,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各个科目的教学选择范围,学生所学习的重视也大多受限于课本的内容;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通过网络平台对资源的优化配置的优势,使得学生在学习知识时不再受限于时间和E域的限制,从而在空间上拓展了教学的范围,对各种各样的学习资源进行优化,以满足学生主动学习和教育的不同层次的需求。1.3.4“互联网+”提升评价管理的水准在“互联网+”时代,其对网络信息化技术的深入发展为教育评价的管理水准的提升提供了数据支持,推动了教育管理的体制改革,通过数据分析的方式来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制定出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方案,对评价的标准进一步细分,既重视了学生学习的效果,也做到了对教师教学水平的关注,从而确保了继续教育的全面改进。1.4“互联网+”形势下的发展趋势。在“互联网+”的持续发展形势下,继续教育与其的深度融合己经成为发展的趋势,继续教育管理者和教师都应当根据形势的新变化,积极探索“互联网+”和继续教育融合创新的模式,强化“互联网+”的教育理念,通过深度融合来推动创新,最大程度的集聚各个方面的力量,通过“互联网+”的新型教育形式和方法,使得继续教育能从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为移动型、远程型的教育,通过方便快捷、精确的网络在线教育,以更好的实现为社会大众提供适应其个人发展的教育服务。继续教育的使用对象大多数是成年人,因为实际的工作需要,对于新型技术、知识技能存在着急切的需要,但是由于时间的限制或者地E的限制无法受到系统化的教育。利用网络信息化技术所搭建的网络在线学习平台,有效提升了在线课程的覆盖范围和利用效率,降低了教学资源建设以及平台的搭建成本,并且能够在课件资源、教材资源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使得人们得以方便的分享到教学的资源,从而适应了使用者主动学习的需要,进一步强化了继续教育平台的推广和应用。

2、互联网+继续教育平台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互联网+”形势的继续教育得到的重视度不足传统的继续教育往往采用节假日集中来进行学习,在一段时间内通过教师的授课、作业、考核来拿到结业的证书,对继续教育的过程有一定的管控。而在“互联网+”形势下的继续教育主要是通过网络在线平台来自发的学习,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没有即时的监督,不少人都是是想起来时才去学一下,或者把教学视频开着,学员却走开,让多媒体课程自动播放,存在辄为了积分而刷分、作业代做、代考等不良现象。这种为了芫成任务而应付学习的情况,在于学员对“互联网+”形势下的继续教育重视度不足,缺乏主动性和对自我的约束。2.2‘‘互联网+”的网络课程目标性不强虽然网络在线课程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不同科目的目标性和专业性还不能做到传统课程设计的全面和专业。网络在课程的内容设置要与学员现有的知识进行更好的连接,应该在最大程度上适应学员对教学内容的需求。由于其课程自我定位和使用对象的不同,教学的环节和功能有所不同,势必使学员在使用网络在线课程时产生学习的疑惑,这需要在学习进行逐步的解决。2.3“互联网+”继续教育的评价机制不全如何客观的反应推进继续教育的实际成效,是其评价体系的核心和关键,是对其功能是否实现的衡量准则。目前,继续教育在线网络评价机制往往是通过在线学习时间、在线作业的提交、在线的考试等形式作为考核学员学习成绩的评价价值,但这种方式很容易出现作弊的问题。考核评价的形式单一,实时的监管困难成为网络时代的继续教育的发展瓶颈。

3、"互联网+"时代继续教育应对措施

3.1加大投入力度,提高对教师的重视程度。在“互联网+”继续教育的培训中,相关主管部门要持续加大多对学员的培训力度,学校还需加强对继续教育培训的重视度,要充分调动学员参与的积极性,学员还应该加强协作学习,分享教学的成果,记录教学中心得体会,以提升学员的专业技能水平,使得“互联网+”继续教育培训的过程成为提升学员专业水平的推动力。3.2健全平台建设,加强网络在线课程的目标性。教学课程的设置是继续教育教学的重要基础,相关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健全教育平台的建设,平台要尽量做到人性化、快捷化、可操作性强,应当有全方位的数据信息的记录和分析,从而能够形成全面的学习报告。在网络在线课程设置上,还要对学员的需求进行及时收集和分析,分时期、分层次的进行,有利于提生学员学习的成效。只有符合学员的需要且能与起自身知识经验水平相结合的学习内容,针对科目性质和学员自身的差异,才能真正激发学员的内在学习的需求。3.3采取多种方式健全继续教育评价机制。传统的继续教育培训是将大量学员集中起来进行培训,培训的模式略显单调,也因学员个体的学习水平、知识组建的能力等差异产生较大的个体成效差异。在“互联网+”环境下,人们个体自发性的需求越发强烈,培训也应呈现出多元化的模式,在在线教学活动中可采用:专题课题、自主学习等模式,以适应更为广泛的受众需求。在继续教育的评价上不能简单以提交作业、在线测试的形式给出评价积分,更应注重相互交流研讨的过程,最终把所学成果运用到实际工作总中。3.4进一步芫善网络课程和教学资源。健全的教育网络知识基础,芫善的教学网络只是基础,如果没有相应的网络课程和丰冨的网络资源,基于网络的继续教育凭他也会成为海帀蜃楼,无法有效开展下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以大学、科研院所为依靠,开展对网上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管理及有关技术的研宄;其次,组织有关力量,尽快开发一批热门专业和学科的网络在线课程,并尽快将其投入运用,从中总结继续教育的经验教训,为以后的发展提供参考;最后,建立其权威的继续教育网络站卢,进行网络课程和教学资源的收集和,并汇集学员的使用意见,以便于进一步改进。3.5提升教师教学的综合水平。继续教育平台的建设离不开教学质量高的教师团队,因此国冢及各级相关单位要积极地的开展对教师的培训,以提升教师的综合能力。具体措施可以根据不同E域不同教师的具体情况来制订,总的来说可以从丰冨培训的内容、扩展培训的形式、优化培训的结构等方面进行尝试,以教学实践为目的开展专题培训、教科研活动等形式,引导教师运用网络平台开展教学的活动。另外,采取合理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够对网络平台进行熟练的运用,多学习网络信息化相关的技术,将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充分结合起来,做到取长补短。3.6推进新的学习方式,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互联网+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形式,其教学的多媒体课件、网络平台、多媒体资源等转变了传统的教学的方法和观念,实际上是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桎梏,将教学资源、方法、内容等都放到在继续教育平台上进行分享,所有人都可以随时随地进入网络在线课堂进行学习,使得教育就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因此,我们应该加大“互联网+教育”的推广力度,鼓励和支持网络教育。教师在网络授课时应当尽可能地改变原有的授课形式,要和学员保持有效的交流,为学员的学习提供更多教学资源,鼓励学员自发的学习,并根据其学习的具体情况来进行调整,从而提升教学的质量。3.7提高“互联网+”继续教育的开放性。从早期的远程在线教育、网络课程教育发展到当前的移动智能手机、等使用终端,继续教育的学习形式呈现移动性的发展趋势。在这种背景下,继续教育的理论学习的知识模块将受到一定的冲击。在移动式学习的环境下,学员将不会长期集中经理力来学习课程,这就对教学的内容的有趣性和片段化提出更高的要求。也正是移动式学习环境下的新型教学的内容,有乐趣、含金量高、片段化能够使学员更好的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课程内容的新形式和其学员的积累成为一种良性的循环,不断相互促进。由此,对继续教育的办学观念产生积极的作用,其不再是以愿意学习的受众为目标,而是转变为以教育的内容或形式来吸引更多非自发的受众为目标,这也是开放性理念带来的新型商业模式。

4、结束语

网络课程培训范文篇9

(一)教育培训行业面临的挑战

各行业发展逐渐重视“互联网+”的运营模式,使得用户更注重产品体验,因此,对行业所提供的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互联网模式的发展特点,教育培训行业的推广对象在年龄、需求等方面不受限制,这要求教育培训行业的营销内容在营销思路上结合市场发展趋势采用精细化设计。如今的互联网用户更偏向碎片化阅读,用户习惯在较短时间内浏览并获取信息,这使得网络营销增加了教育培训行业对搜索和分享能力的挑战。提升自身利用新颖、简洁、核心内容吸引用户关注的能力与建立强大的平台搜索机制应作为营销策略研究的重要内容。另外,互联网增加了社会公众获取知识的途径的同时,也打破了各机构的知识垄断界限,这使得教育培训行业在“互联网+营销”的模式下必须加快推进教育产品的更新与升级,从而增强其行业的独特发展优势与持续吸引力,进而为网络营销奠定优质的产品基础来迎接教育培训机构多变的发展挑战。

(二)教育培训行业迎来的发展机遇

互联网环境的发展与教育政策的有效融合,推动了教育培训行业的高效升级。网络教育培训的便利性与针对性,使其跻身为社会公众教育的刚性需求。学生、教师与培训机构的关系因“互联网+教育”的影响,实现了线上与线下、固定关系与任意组合等模式类型的发展。这为教育培训机构在生源与师资力量的配置方面提供了多重模式发展机遇;5G技术融合互联网创造了教育培训行业“互联网+营销”的在线发展新机遇,利用全新的互联网服务平台,可促进教育培训行业朝着规模化方向发展。互联网的快速升级有效提升了大数据服务分析的能力,这为教育培训机构提供了进一步增强用户和教育产品之间黏性的发展机遇,教育培训机构可以借此增强培训服务的针对性与优质性,从而获得更高的业绩增长率。此外,互联网优质内容分享与推广功能的升级优化,为教育培训机构提供了大力推广的发展机遇,使得教育培训行业可在提升推广效率的同时,降低推广成本,从而使教育培训行业能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获得健康有序的发展氛围。

二、教育培训行业网络营销存在的问题

(一)网络营销宣传方式单一

有效的网络宣传手段对于教育培训机构占据市场份额,并快速提升行业知名度有重要的营销发展意义。科学合理的网络推广方式与手段只需要结合适当的资金投入比例就能获得良好的推广效果。基于这种网络营销发展趋势,教育网络平台在其各阶段发展中积极采用平台植入付费广告的方式来增强机构的宣传效果。虽然广告的大量投放能在一定程度上为机构带来宣传效果,但教育机构未能掌握媒体形式的多样化发展规律,再加上其广告内容的目标市场定位不准确,使得广告营销仅仅成为配合行业机构主题活动营销策略的辅助手段,而忽略了对最佳宣传组合方案的制定与选择,造成大量行业机构都选择了同质单一的网络营销手段,使得教育培训机构的网络宣传推广存在局限性,导致其培训服务与教育产品的覆盖面远远达不到教育市场发展的要求。

(二)网络营销内容、建设以及服务理念落后

现阶段教育培训机构的网络营销手段主要是采用“官方网站”和“网校”两种。但是发展模式并不成熟,存在内容形式化与表面化、服务理念落后的发展弊病。这些主要表现为教育培训机构网站更新不及时、内容脱离实际、活动交互性差,使得网络宣传活动成为一个展示性网页的设计。此外,当前教育培训行业的服务理念还处于纯资源服务水平,教育培训机构人员认为营销服务的重点就是向用户提供相应全面的教育信息资源,如试题教案、课件讲解、电子化题库等,从而忽视了网络营销中对营销活动的合理认知,忽视了教育理念的推广、产品特点讲解与咨询等服务,造成教育培训机构的网络营销不能合理运用网络教育的实时交互性与个性化、智能化的发展优势,使得网络营销模式只是简单地照搬线下的营销策略模式。营销目标、策略规划到服务理念的落后,导致网络教学的形式、评价和管理等都缺少网络教育服务特色。

三、“互联网+”时代对教育培训行业营销模式的影响

(一)倡导营销模式与互联网发展意识有效融合

“互联网+”的覆盖式发展,使得教育培训行业的线下营销模式逐渐暴露其营销短板,招生数量不能与其发展规模相匹配。因此,教育培训机构逐渐采用网络营销模式,通过市场营销目标的合理细分,推动其营销策略与“互联网+”的融合发展,促使其营销发展适应现阶段的市场与社会的发展需要。这引导教育培训行业在网络营销模式中,积极并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平台与技术优势,综合使用互联网营销工具的同时,也增强了微博、官网等流量平台的介入,使得教育培训行业重视用户传播教育形象和产品信息的理念发展,“互联网+营销”的模式推动了教育行业将其营销渠道由线下扩展至线上,加强了教育培训行业采用高性价比营销推广方式的行动理念,使其形成精准定位用户需求、扩大营销规模的成本控制意识,完善用户的人性化沟通与互动的过程,实现教育培训机构在“互联网+”背景下的创新发展。

(二)引导教育培训行业有效进行产品与营销服务

“互联网+”时代赋予教育培训行业产品与服务多样化与丰富化的发展特性,而产品内容是用户兴趣引导的决定因素,互联网的大数据技术与发展环境为教育培训行业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内容,而大数据筛选与搜索功能,可根据教育培训行业的受众需求,将产品内容与服务进行高效组合,从而生成不同的营销方案,进而树立网络营销富有创意、避免同质化的发展理念。基于网络营销以客户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教育培训行业应针对学生专业技能训练、学科薄弱辅导等方面的需求,提供科学实际的解决方案与合理有效的行动引导。互联网时代的高速发展,使得信息的产生、交换与传递,不再局限于同一类型的发展模式,这使用户在信息获取的途径上存在多种选择。因此,教育培训行业受信息发展影响形成多种网络教育资源的整合方式,应借此进行网络营销,通过短视频、公众号、微博等新媒体形式增强营销效果。

(三)提高教育培训行业市场细分定位与创新能力

教育行业信息资源的骤增,使用户在短时间无法对学习资源进行有效的梳理与加工,造成学习资源利用率较低、学习资源的匹配度下降。而互联网则为教育培训行业提供了一个专业的发展平台,引导其进行针对用户的个性化学习意向实行精准定位与市场规划。利用互联网的大数据记忆与搜索功能,有效推送资源内容,并合理突出教育培训机构的卖点,从而实现执行方案与目标市场的精准定位,进而提升教育培训行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另外教育培训行业受互联网平台优化营销策略的影响,积极借助网络技术的创新与多种营销优惠模式,转变教育培训行业营销方式,利用新媒体技术打造全新的教育培训生态体系,推动形成“互联网+教育培训”的创新性转型发展局面,从而促使教育培训行业直面互联网营销环境的挑战,将困难转化为机遇,朝着行业发展的新方向不断迈进。

四、“互联网+”背景下教育培训行业营销策略提升措施

(一)更新创意产品与服务,丰富营销内容

教育培训机构拥有丰富的产品与服务是其稳定发展的基础。因此,教育培训行业为提升其网络营销能力,需要具备良好的产品、服务平台与创新发展的思维。在平台发展基础方面,教育培训机构要具有清晰明确的发展理念,设计独特、新颖的公司标志与品牌展示形式。网络运行平台的风格应紧扣教育发展理念,展现学风严谨的形象。积极开展产品与服务的模块建设,在平台首页创新设立热门推荐、精选定制的培训课程信息,方便用户浏览并根据自身的需求访问平台网页。另外,平台也应建立清晰合理、层次分明的页面布局与高效的搜索功能区域,从而为用户提供满足各种需要的搜索服务。在产品与服务更新方面,为帮助用户有效进行课程选择,可在网站科学设置课程内容分类的基础上,增加智能课程导向服务,通过为用户提供能力自测后配套的相关课程推荐、用户长短期目标学习规划督促学习进度等服务,突出机构人性化和细节化的营销服务理念。平台也要设置在线报名和咨询链接,提高网络营销平台的专业化水平,通过科学的课程组合与规划,为用户提供培训效率与学习质量双高的课程。

(二)增强学习资源整合能力,提升营销活力

“互联网+教育”的发展模式,使教育培训机构可以有效利用其网络教育资源整合的能力,通过创设多样的教学与学习情境,来科学搭建“教与学”的氛围环境。增强教育培训行业的学习资源整合能力,可高效塑造行业品牌的发展形象,实现其教育价值的增值。对于教育培训行业来说,课程设置与资源整合是其发展的两大核心环节。而对于用户来说,他们最关心教育培训之后的学习成果。提升教育培训机构的资源整合能力,可以有效增强其网络营销活力。培训机构通过建立自己的资源库,利用科学的资源整合方法,增强其教育资源的整体专业提升、模块训练提升等的创新应用能力,并赋予用户永久浏览与下载的权利,进而提高用户对教育培训机构平台的品牌专注度与信任度。另外,教育培训机构也可建立网站平台的友好合作链接,通过二者资源的互补互通,进一步提升行业网络营销平台的品牌发展形象。通过不断激发教育培训平台的营销活力,实现其教育培训资源的有效整合,从而去除行业内的劣质教育资源,促进优质资源之间的相互融合,进而增强其网络营销发展的活力。

(三)合理投放营销广告,提高用户转化率

各行业广告投放费用的大量支出,成为其步入“互联网+”时代的重要发展特征。有效的广告可作为营销宣传的重要工具,帮助企业在“缭乱”的互联网环境下迅速抓住用户的眼睛,从而用过硬的行业实力提升用户的选择忠诚度。要实现有效的营销广告投放要做到:第一,教育培训行业机构要将广告投放到与自身业务相关的教育网站平台,并与相应的教育平台实现融合联动,进而实现广告宣传的良性循环,扩大营销宣传效应。第二,合理安排广告在营销环节发挥作用的阶段顺序。教育培训机构要在广告实现在用户与网站平台方面精准投放的同时,将广告宣传放在用户需求切入连接点的位置上。例如,广告若放置在平台主页,则内容应适当突出课程与服务卖点,实现在开始阶段引起用户的兴趣,若广告放在平台课程播放间隙,那内容应趋向于其相关课程的特点介绍,实现相关课程的搭配营销。广告的投放能充分提升教育培训机构的教育专业水平与营销水平,从而实现对潜在客户的有效捕捉,进而提高教育机构的营销业绩。

(四)提升营销协作能力,加强队伍发展建设

互联网发展背景下的教育培训行业在竞争中仅仅依靠价格策略是不能永久站在竞争有利地位的,关键要看行业竞争者的营销能力。对于各行业的发展,互联网的特征只是作为时展背景而已,人才是营销发展中的主导力量。因此,要在教育培训行业的激烈竞争中获得优势,就要增强营销队伍的网络营销能力。一是要增强网络营销团队对各网络渠道中潜在客户的挖掘能力,使其可以在相同预算前提下获取到更多高质量的销售线索,从而为目标市场的精准划分提供科学的量化指标。二是提高团队网络推广人员对各教育培训平台的熟悉程度,积极掌握并了解用户的教育培训需求,科学分析平台访客量,通过积极与用户沟通需求与提供人性化课程引导,实现将访问量变成平台交易量的营销指标。三是提升团队教育咨询培训的专业性与全面性,通过互联网有效连接功能,使营销团队人员能根据用户的需求做出科学的阶段性或长短期结合性的计划,利用专业营销能力为顾客展示机构用心服务的诚意,从而形成宣传口碑来不断提高教育培训平台用户的数量与质量,进而从整体上提升教育培训行业对营销市场的统筹规划能力。

结束语

教育培训行业的网络营销工作因教育深化改革与行业激烈的营销市场竞争,成为互联网时代培训行业顺畅运行的关键环节。传统的教育培训行业市场营销模式因时代背景的转换,已不符合发展要求与时代潮流。互联网的发展为各行业市场带来诸多创新、多变的因素,使得培训行业的网络营销模式与互联网的发展实现有效嫁接与融合创新应用,激发了教育培训行业“互联网+营销”的发展活力,进而实现教育培训行业实质性的新发展。

参考文献:

[1]沈菲,姚佐文.互联网教育培训机构营销人员胜任力模型研究:以SD机构为例[J].长春大学学报,2019,27(7):37-42.

[2]周倩.互联网时代教育培训行业的市场营销策略研究[J].现代营销,2019(6):79-80.

[3]刘日芬.互联网教育培训产业及其管理策略[J].黑龙江科学,2016,7(20):74-75.

[4]刘贻毅.传统教育培训行业如何转型为互联网教育时代来适应时代的发展[J].赤字,2014(12):155.

[5]调飞.网络时代教育培训行业营销策略研究[J].现代商业,2020(2):57-58.

网络课程培训范文篇10

【关键词】成人高等教育;网络教学;在线开放课程

一、引言

当前,成人高等教育面临的突出问题是:工学矛盾大,学生到课率低,教学组织困难,考试流于形式;优质教师资源紧缺,在函授站学习的学生很难听到主办院校名师授课;函授站许多专业招生规模小,教学成本高,教学环节难以有效落实;函授站点分散,教学督导困难,教学水平参差不齐。[1—2]互联网因其具有随时随地、高效快捷、媒体丰富、资源共享、交互性强等特点应用日益广泛深入,深受大众喜爱。许多高校都在不同程度地利用互联网开展教学,特别是自2012年以来,MOOC在世界范围内兴起并迅速发展壮大,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更是前所未有。利用互联网开展成人高等教育是解决当前成人高等教育突出问题的有效途径,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手段,是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这一点已成为成人高等教育工作者的共识。[2—4]自1998年教育部批准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以来,先后有68所高校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这些试点高校绝大多数是名牌高校,在利用互联网开展现代远程教育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宝贵的经验,有了这些资源和经验,再开展成人高等教育网络教学就比较容易。地方院校是我国高等院校的主体,占全部高校的90%以上,承担了大众化教育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重任,在成人高等教育方面也重任在肩。然而这些院校却鲜有参加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即使参与也是作为68所试点高校的校外学习中心,在利用互联网开展成人高等教育方面没有太多的资源和经验积累。另外,地方高校与那些参加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的名牌高校相比,在办学层次、办学目标、师资结构、网络设施、经费数量、管理模式等各方面都有很大差异,直接学习这些高校的经验和使用其资源会有很多问题,因此,大力开展地方院校成人高等教育网络教学模式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即是笔者在河北省教育厅重点课题“成人高等教育网络化教学模式研究与应用开发”(编号:Z9900454)的支持下,围绕地方院校成人高等教育网络教学中的若干问题展开的研究,并结合石家庄铁道大学成人高等教育网络教学改革进行了应用实践,期望研究成果对同类院校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意义。

二、地方院校开展成人高等教育网络教学面临的主要任务

开展成人高等教育网络教学面临的主要任务包括教学平台建设、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规章制度建设和人员培训等。

(一)网络教学平台建设

网络教学平台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组成。硬件系统包括服务器、存储设备、网络设备及网络链路等,软件系统包括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等。[5]近年来,地方院校都建立了性能良好的校园网,其规模和水平尽管难与重点大学相比,但也都能满足学校日常教学和办公的需求。经调查,很多院校对外提供的网络服务不多,校园网服务器及存储设备负载很轻,网络出口上行链路使用率很低,因此,大部分地方院校可依托校园网构建成人高等教育网络教学平台的硬件系统。如果现有校园网不能满足需求,通过升级改造校园网或云服务器租用也可以很快构建网络教学平台硬件系统。软件系统中的系统软件属商品化或共享软件,本文不做讨论。应用软件是网络教学平台的核心,下文如无特指,所提网络教学平台均指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软件。网络教学平台应能为各类用户提供满足其教学行为的功能设计,包括教学资源的组织管理和使用以及教学行为的组织管理、实施和监控等。平台中的用户可分为三类:管理人员、教师、学生。管理人员主要负责教学资源的组织和管理、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过程监控、教学基础信息管理、授权管理等工作;教师主要负责网络课程资源的维护、教学计划、网络导学、作业管理、测试管理、网络答疑、成绩管理等工作;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在线学习网络课程,阅览教学计划和导学信息,完成作业和在线测试,参与课程论坛,查阅成绩以及其它各类教学信息等。网络教学平台可采用三种方式构建:购置、租用、自建。每种方式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具体选择哪种方式需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考虑。下面从平台功能、可维护性、可扩展性、自主性、技术要求、建设周期、资金投入七个要素对三种方式进行比较。

(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

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是实现成人高等教育网络教学的关键环节和核心内容。经过近十几年的不断探索和实践,特别是MOOC、微课等新型课程的出现,人们对网络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对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内容、建设方式、建设流程也更加清晰,在线开放课程不再是精品教学团队的展示,也不再是传统课堂的搬家,而是需要根据课程内容、授课对象、在线教育等特点进行重新设计和制作的全新课程。建设在线开放课程,首先要确定课程资源建设规范,包括课程资源的组织结构、数据类型、文件类型、命名方式、制作标准和要求等内容。在确定课程资源建设规范时,应考虑教学资源交换与共享,尽量与国家《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兼容。[6]同时,课程资源建设规范还与网络教学平台支持的数据结构有关,二者必须兼容。在线开放课程的基本资源应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指导、内容结构(章节目录)、课程讲义、多媒体课件、教学微视频、作业、习题及解析、拓展资源、参考资料等反映教学活动必需的内容。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方式主要有自建、购买、转化三种。自建方式就是学校组织课程建设团队,自主建设在线开放课程;购买方式就是到市场上选择适合本校使用的在线开放课程;转化方式就是将已有的精品课、精品资源共享课、视频公开课等课程资源进行一定形式的转化处理,使其达到使用要求。无论哪种方式,都应该遵循课程资源建设规范,否则可能无法在网络教学平台上正常使用。三种方式各有利弊,自建方式投入大、周期长,但课程适用性好,有助于锻炼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网络教学的能力水平,且学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适用于学校的优势特色课程建设;购买方式投入少、见效快、课程水平高,但学校没有自主知识产权,适用于公共课程及学校非优势特色课程建设;转化方式省时省力省钱,但因课程主要内容很难按新的规范要求实现,其适用性差,适用于短期内没有时间和精力建设的课程。受时间、师资、经费等因素的限制,地方院校在实施成人高等教育网络教学初期,三种课程建设方式可能都会采用,但从长远看,应逐步加大自建课程比例。

(三)规章制度建设

制度建设是成人高等教育网络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规章制度建设的主要任务就是将成人高等教育网络教学中的主要流程和关键环节规范化、制度化,使教学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据可查。成人高等教育网络教学规章制度建设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出台《成人高等教育网络教学教师工作规范》《学生在线学习管理规定》《教学管理工作规程》《课程考核及成绩管理规定》《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管理办法》等文件规定,对教师、学生、管理人员的工作和学习行为进行指导和要求,为网络教学的开展提供保障。除此之外,还应该对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计划、课程教学大纲、考试大纲等进行相应的修订。(四)人员培训尽管大家对网络教学的概念并不陌生,但要实施网络教学,必须对管理人员、教师、学生、函授站人员等进行相应的培训,如对管理人员要进行网络教学管理工作规程培训、对教师要进行网络教学教师工作规范和在线开放课程设计与制作培训等,培训时既要学习文件,又要结合教学和管理平台进行实际演练。培训时机的选择因培训对象而异,如对教师的培训可放在课程开始建设前和网上开课前、对管理人员的培训可放在相关工作会上、对学生的培训可放在学生报到后等等。除现场培训外,还可以将培训内容制作成在线课程放到平台上,供各类人员学习。

三、我校成人高等教育网络教学改革实践

石家庄铁道大学为河北省重点骨干大学,属地方院校。学校以铁路交通相关专业为特色,面向全国招生,毕业生主要服务铁路交通工程单位。学校依托自身优势特色专业面向社会开展成人高等教育,现有在籍学生12000余人。受行业特点影响,我校成教学生遍布国内各交通土建工程项目一线(有不少还在国外),工学矛盾极大,面授全勤率不足30%;我校函授站也是遍布全国(30个函授站分布在19个省市),教学成本高,督导难度大。原有函授和业余的学习方式已无法适应我校成人高等教育现状。根据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教技〔2012〕5号)等有关文件精神,我校于2013年初正式启动成人高等教育网络教学改革。改革的目标是利用3—5年的时间,我校成人高等教育主干专业课程全部实现网络教学。

(一)我校成人高等教育网络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

我校成人高等教育网络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包括:设计开发成人高等教育综合管理平台;设计开发成人高等教育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在线开放课程;出台成人高等教育网络教学相关文件;依据网络教学模式开展我校成人高等教育网络教学实践,并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教学模式、教学管理平台、课程资源以及相关文件。

1.综合管理平台研发及应用

成人高等教育综合管理平台的主要功能是为学校开展成人高等教育相关人员提供基于网络环境的在线管理服务功能,包括学籍管理、教务管理、考务管理、成绩管理、系统管理等,为网络教学平台提供教师、学生、教学计划、课表以及其他管理信息,是网络教学平台运行的基础。我校成人高等教育综合管理平台采用自建方式完成。由继续教育学院组织研发团队,建设周期10个月,于2014年3月正式投入使用。平台搭建在校园网中心机房,使用校园网出口链路,目前各项功能运行正常稳定。

2.网络教学平台研发及应用

我校成人高等教育网络教学平台采用与综合管理平台同样的建设和运行方式,研发团队主要成员不变,建设周期8个月,于2014年12月正式投入使用。平台根据我校成人高等教育网络教学模式及业务需求,设计实现了能满足各项要求的全部功能,这些功能覆盖了同类商业软件的主要功能,目前各项功能运行正常稳定。平台最大的优势是与综合管理教学平台无缝衔接,自主性强,可维护性及可扩展性良好。

3.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及

2014年初,我校启动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工作,计划利用3—5年的时间,重点建设150门在线开放课程。截至2015年7月,我校已完成课程立项建设50门,有36门课程已在我校校园网上(访问地址:jjxy.stdu.edu.cn/)。经统计,这些课程(仅视频)共录制完成1692个微视频,讲授时长42300分钟,存储容量达140G。预计到2016年底,我校可以投入正式使用的网络课程将达到100门以上。

4.网络教学相关规章制度的完善

新的教学和管理模式需要新的规章制度去引领和规范。为此,我们对一系列相关规章制度进行了完善,主要包括《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规程》《成人高等教育学籍管理工作规程》《成人高等教育在线开放课程资源建设规范》《成人高等教育网络教学教师工作规范》《成人高等教育网络教学学生学习管理暂行规定》《继续教育学院班主任工作规程》《成人高等教育网络教学课程考核及成绩管理暂行规定》等。

(二)我校成人高等教育网络教学的效果

2014年9月,随着我校自主开发的网络教学平台上线试运行以及第一批8门网络课程的建设完成,我们选择2014级成人教育专升本在本部面授的土木工程和工程管理两个专业进行试点。经过1个学期的在线学习,学生圆满完成了6门课程的学习任务,普遍反映在线学习很方便,教师讲课效果好,教学视频可反复观看,有利于解决工学矛盾。在总结经验、完善教学平台功能设计、细化操作流程和管理规范的基础上,2015年3月,我们在本部2015级成人教育学生中全面推广使用网络教学模式组织实施教学,并选择1个函授站进行试点,同步开展网络教学。本学期共开通网络教学课程20门,覆盖土木工程、工程管理、会计学、交通运输、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6个本科专业和建筑工程技术、工程造价2个专科专业,学生在线学习人数达1072人,平均课程登录10000人次。其中,《大学英语I》登录64400人次,《高等数学》登录56000人次,《大学计算机》登录25000人次。截止到6月20日,全部课程均已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效果良好。

四、总结与展望

成人高等教育现有的函授和业余学习方式已不能满足广大学生的需求。网络教学可以让所有在籍学生享受到来自主办院校名师的讲授,可以有效解决部分函授站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灵活、自主的学习方式。开展成人高等教育网络教学,必须解决好教学平台建设、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规章制度建设和人员培训等关键问题。地方院校在这方面往往经验不足。近年来,石家庄铁道大学开展的成人高等教育网络教学改革,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模式还不够成熟、教学平台功能还不够稳定、优质教学资源还不够丰富、教师对网络教学的方式还不太适应、学生在线学习时还有不少“挂学时”和“凑积分”的现象等。面对这些问题,我们更应主动探索、积极实践、加大投入、加强交流与合作,不断完善教学管理模式,不断丰富优质教学资源,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使成人高等教育取得更大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顺行.成人高等教育网络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1,(23):139—140.

[2]王志国,崔亮,马水东,张文丽.基于网络化教学创新地方院校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模式的思考[J].成人教育,2015,(1):32—35.

[3]张养力,吴琼.成人教育网络教学平台的问题与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11,(5):84—85.

[4]刘剑青,王小飞.美国高校继续教育与远程教育的发展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5,(6):61—63.

[5]杨林,韩庆华.面向成人高等教育的网络教学管理系统设计[J].中国成人教育,2013,(20):98—100.

[6]冉利龙.远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远程教育,2015,(5):55—60.

[7]李杰,刘洋,王紫业.医学院校成人教育网络助学的实施与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5,(8):14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