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管理理论范文10篇

时间:2023-08-28 17:01:00

投资管理理论

投资管理理论范文篇1

关键词:风险管理;理论;认识

1风险管理的概念

根据COSO委员会提供的定义,所谓的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它由一个主体的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人员实施,应用于战略制定并贯穿于企业之中,旨在识别可能会影响主体的潜在事项,管理风险以使其在该主体的风险容量之内,并为主体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由COSO的定义可以看出,风险管理概念包含了风险管理主体、风险管理客体、风险管理目标、风险管理程序等。据此,笔者认为风险管理是研究风险发生规律和风险控制技术的一门科学,是风险管理主体通过风险识别、风险衡量、风险评估、风险决策管理等方式,对风险实施有效控制和处理的过程。对于风险管理的概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1.1风险管理的主体

根据COSO的定义,风险管理的主体应是公司和其他组织,笔者认为,风险管理的主体应更广泛,不但包括企业,还包括个人、家庭、非营利组织、政府及国际组织。不论风险管理主体的组织结构、性质如何,风险管理所依据的管理理念、管理技术和管理方法都是相同的,都是寻求以最小的成本来获得最佳的处理风险事故的方案。但是,风险管理的主体不同,风险管理的侧重点也不同,个人、家庭的风险管理是对人身风险、家庭财产风险和责任风险的管理;企业的风险管理是对企业生产风险、销售风险、财务风险、技术风险、信用风险和从事风险的管理,企业的风险管理不同于企业的经营管理;政府的风险管理是以维护政府机构业务活动和人民生活安定为出发点,是对整个社会生命、财产和责任风险的管理。

1.2风险管理的客体

COSO认为,风险管理的客体是事项(风险与机会),其既可能会带来负面影响,也可能会带来正面影响,抑或二者兼而有之。带来负面影响的事项代表风险,它会妨碍价值创造或者破坏现有价值。带来正面影响的事项可能会抵消负面影响,或者说代表机会。机会是一个事项将会发生并对目标的实现产生正面影响的可能性。笔者认为风险管理的客体是风险,分为纯粹风险和投机风险。纯粹风险是指只有可能损失而无获得机会的风险,如火灾、车祸等,纯粹风险在一定条件下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大都适用大数法则,人们往往采取规避风险的方法,保险主要保纯粹风险;投机风险是指那些可能有损失也可能有获利的风险,如、买卖股票等,投机风险的规律性不明确,不适用大数法则,获得性可能使其更具有诱惑力,使偏好风险的人们甘愿去冒风险,投机风险属不可保风险。

1.3风险管理的核心是主体价值最大化

从现有的文献可以发现,公司进行风险管理会对公司经营产生直接影响,其主要通过降低市场摩擦成本改变公司现金流量,进而影响公司财务状况和政策,最终提升公司价值。公司价值最大化论中的各种假说都能够通过降低市场摩擦成本改变公司现金流量,最终影响公司价值。其中,减少预期税收说认为由于存在课税扣除、亏损结转公司以及累进税制,导致其税收函数呈现凸性,所以使用衍生产品可以因降低公司课税利润的波动性而减少预期税收;降低财务困境成本说认为使用衍生产品进行风险管理可以降低公司未来出现财务困境的可能性,其通过降低了公司预期的财务困境成本而提高了公司价值;避免“投资不足”说认为使用衍生产品可以降低公司收入波动性,避免昂贵的外部融资成本,保证公司能够接受投资净现值为正的项目,解决公司“投资不足”问题,最终提升公司价值;降低公司融资成本说则认为使用衍生产品进行风险管理可以降低公司资金成本,因此也可以提高公司价值。

1.4过程是决策的过程

风险识别、风险衡量和风险评价是为了认识、评价风险管理主体的风险状况,解决风险管理中的各种问题,制定管理风险的决策方案。风险管理目标的确定、风险识别、风险衡量、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等,都是为了确定最终的风险管理方案。从这一角度来看,风险管理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管理决策的过程。

2风险管理的特点

2.1风险管理具有全面性

风险管理主体作为一个系统,并不是各项业务与资产的简单相加,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表现出整体性的特征,因此,对主体的风险管理也应采用整体化的思维,如果风险管理主体对风险的认识、处理缺乏全面性,只处理某一方面的风险隐患,而没有考虑其他方面的风险隐患,其风险管理的决策就有可能失败。

2.2风险管理的范围具有广泛性

风险管理是涉及许多领域的管理,风险管理不仅会涉及人们可预测的范围之内,而且还会涉及人们无法预期的领域。一个单独的事件可以同时影响社会的不同领域,而且其后果会远远超出当时的影响。风险的复杂性和普遍性决定了风险管理的范围是十分广泛的,风险管理学是涉及多门学科的交叉学科。

2.3风险管理具有较强的应用性

风险管理理论来源于风险管理实践,同时,风险管理理论又可以对各种具体的风险事件的管理进行指导,因此,风险管理理论具有较强的应用性。

3风险管理的目标

3.1损失发生前目标

①寻求最经济的策略,降低纯粹的危害。这个目标要通过内部控制和购买保险来达到,内部控制和购买保险能够减少风险管理主体的实际损失,增加风险管理主体的价值。

②减少风险暴露,降低投机风险的危害。当风险管理主体面临投机风险时,可以通过购买衍生品进行套期保值来规避风险,降低现金流的巨幅波动所带来的危害。

③社会责任目标。

3.2损失发生后目标

①生存目标。

②持续经营目标。

③稳定赢利目标。

④持续成长目标。

⑤减少风险事件对其他个人或社会的危害。

4风险管理理论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4.1风险管理理论与保险学

传统保险学研究的重点是具有可保利益的纯粹风险,保险是被作为一种风险筹资工具来加以研究的。但是,随着保险业的迅猛发展,保险已经不仅仅是风险筹资工具,而且逐步扩展为风险的重要管理方式,并表现出独特的特点。例如,保险具有的补偿职能、融资职能、储蓄职能、投资职能等,都显现出保险学的发展和创新。随着保险学的发展,保险学越来越离不开风险管理的方法和控制风险手段的支持,保险学的发展需要风险管理的技术支持,特别是风险识别和风险衡量方法的支持。由此可见,保险学不能等同于风险管理理论,风险管理理论也不能概括保险学的全貌。

4.2风险管理理论与投资管理学

风险管理理论是对风险因素、风险源、风险事故和损失等要素的管理,是一门新兴的管理科学。投资是具有风险的,投资管理学是在研究投资风险的基础上,进行投资优化组合的管理,并寻求获得最大化投资收益的理论。投资管理学的研究需要风险管理理论的指导,如果没有风险管理理论和相关的技术支持,为获得投资收益而进行的投资应是盲目的投资,是难以预测结果的投资,这很可能导致投资的失败。同样地,风险管理的过程是进行成本、收益选择和决策的过程,风险管理的过程需要投资管理学的支持,如果没有投资管理理论的支持,风险管理就无法进行风险衡量和风险评价等。尽管如此,风险管理并不是单纯的投资,风险管理理论和投资管理学研究的侧重点不同。风险管理侧重于损失的成本—收益分析和管理,而投资管理学则侧重于资金获利的成本—收益分析和管理,由此可见,不能简单地将风险管理理解为投资管理学的分支,也不能将投资管理学理解为风险管理理论,二者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门学科。

4.3风险管理理论与数学

在风险管理中,风险度和损失程度的预测、损失的评估等,需要运用数学方法进行推测和评估。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运用,使得人们对风险事故造成损失的推测和估计更加准确、科学,也使人类对风险的衡量、分析等发生了质的变化。自从数学被引入风险衡量以来,风险管理才成为一门科学。但是,这并不是说,风险管理理论应是数学的范畴。数学是运用一系列前提假设,逻辑地推出普遍原理的过程,是逻辑严谨的科学。风险管理理论是揭示风险存在的状态、因素和可能造成损失的管理科学,风险管理理论中没有普遍适用的规律,只有一些一般性的风险管理方法。在风险管理实践中,大量的风险管理实务表明,风险管理是运用各种操作规范和规程进行管理的,数学的原理对于管理学科来说是不适用的,数学只是预测和估计风险时需要借助的工具。

投资管理理论范文篇2

关键词:风险管理;理论;认识

1风险管理的概念

根据COSO委员会提供的定义,所谓的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它由一个主体的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人员实施,应用于战略制定并贯穿于企业之中,旨在识别可能会影响主体的潜在事项,管理风险以使其在该主体的风险容量之内,并为主体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由COSO的定义可以看出,风险管理概念包含了风险管理主体、风险管理客体、风险管理目标、风险管理程序等。据此,笔者认为风险管理是研究风险发生规律和风险控制技术的一门科学,是风险管理主体通过风险识别、风险衡量、风险评估、风险决策管理等方式,对风险实施有效控制和处理的过程。对于风险管理的概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1.1风险管理的主体

根据COSO的定义,风险管理的主体应是公司和其他组织,笔者认为,风险管理的主体应更广泛,不但包括企业,还包括个人、家庭、非营利组织、政府及国际组织。不论风险管理主体的组织结构、性质如何,风险管理所依据的管理理念、管理技术和管理方法都是相同的,都是寻求以最小的成本来获得最佳的处理风险事故的方案。但是,风险管理的主体不同,风险管理的侧重点也不同,个人、家庭的风险管理是对人身风险、家庭财产风险和责任风险的管理;企业的风险管理是对企业生产风险、销售风险、财务风险、技术风险、信用风险和从事风险的管理,企业的风险管理不同于企业的经营管理;政府的风险管理是以维护政府机构业务活动和人民生活安定为出发点,是对整个社会生命、财产和责任风险的管理。

1.2风险管理的客体

COSO认为,风险管理的客体是事项(风险与机会),其既可能会带来负面影响,也可能会带来正面影响,抑或二者兼而有之。带来负面影响的事项代表风险,它会妨碍价值创造或者破坏现有价值。带来正面影响的事项可能会抵消负面影响,或者说代表机会。机会是一个事项将会发生并对目标的实现产生正面影响的可能性。笔者认为风险管理的客体是风险,分为纯粹风险和投机风险。纯粹风险是指只有可能损失而无获得机会的风险,如火灾、车祸等,纯粹风险在一定条件下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大都适用大数法则,人们往往采取规避风险的方法,保险主要保纯粹风险;投机风险是指那些可能有损失也可能有获利的风险,如、买卖股票等,投机风险的规律性不明确,不适用大数法则,获得性可能使其更具有诱惑力,使偏好风险的人们甘愿去冒风险,投机风险属不可保风险。

1.3风险管理的核心是主体价值最大化

从现有的文献可以发现,公司进行风险管理会对公司经营产生直接影响,其主要通过降低市场摩擦成本改变公司现金流量,进而影响公司财务状况和政策,最终提升公司价值。公司价值最大化论中的各种假说都能够通过降低市场摩擦成本改变公司现金流量,最终影响公司价值。其中,减少预期税收说认为由于存在课税扣除、亏损结转公司以及累进税制,导致其税收函数呈现凸性,所以使用衍生产品可以因降低公司课税利润的波动性而减少预期税收;降低财务困境成本说认为使用衍生产品进行风险管理可以降低公司未来出现财务困境的可能性,其通过降低了公司预期的财务困境成本而提高了公司价值;避免“投资不足”说认为使用衍生产品可以降低公司收入波动性,避免昂贵的外部融资成本,保证公司能够接受投资净现值为正的项目,解决公司“投资不足”问题,最终提升公司价值;降低公司融资成本说则认为使用衍生产品进行风险管理可以降低公司资金成本,因此也可以提高公司价值。

1.4过程是决策的过程

风险识别、风险衡量和风险评价是为了认识、评价风险管理主体的风险状况,解决风险管理中的各种问题,制定管理风险的决策方案。风险管理目标的确定、风险识别、风险衡量、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等,都是为了确定最终的风险管理方案。从这一角度来看,风险管理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管理决策的过程。

2风险管理的特点

2.1风险管理具有全面性

风险管理主体作为一个系统,并不是各项业务与资产的简单相加,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表现出整体性的特征,因此,对主体的风险管理也应采用整体化的思维,如果风险管理主体对风险的认识、处理缺乏全面性,只处理某一方面的风险隐患,而没有考虑其他方面的风险隐患,其风险管理的决策就有可能失败。

2.2风险管理的范围具有广泛性

风险管理是涉及许多领域的管理,风险管理不仅会涉及人们可预测的范围之内,而且还会涉及人们无法预期的领域。一个单独的事件可以同时影响社会的不同领域,而且其后果会远远超出当时的影响。风险的复杂性和普遍性决定了风险管理的范围是十分广泛的,风险管理学是涉及多门学科的交叉学科。

2.3风险管理具有较强的应用性

风险管理理论来源于风险管理实践,同时,风险管理理论又可以对各种具体的风险事件的管理进行指导,因此,风险管理理论具有较强的应用性。

3风险管理的目标

3.1损失发生前目标

①寻求最经济的策略,降低纯粹的危害。这个目标要通过内部控制和购买保险来达到,内部控制和购买保险能够减少风险管理主体的实际损失,增加风险管理主体的价值。

②减少风险暴露,降低投机风险的危害。当风险管理主体面临投机风险时,可以通过购买衍生品进行套期保值来规避风险,降低现金流的巨幅波动所带来的危害。

③社会责任目标。

3.2损失发生后目标

①生存目标。

②持续经营目标。

③稳定赢利目标。

④持续成长目标。

⑤减少风险事件对其他个人或社会的危害。

4风险管理理论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4.1风险管理理论与保险学

传统保险学研究的重点是具有可保利益的纯粹风险,保险是被作为一种风险筹资工具来加以研究的。但是,随着保险业的迅猛发展,保险已经不仅仅是风险筹资工具,而且逐步扩展为风险的重要管理方式,并表现出独特的特点。例如,保险具有的补偿职能、融资职能、储蓄职能、投资职能等,都显现出保险学的发展和创新。随着保险学的发展,保险学越来越离不开风险管理的方法和控制风险手段的支持,保险学的发展需要风险管理的技术支持,特别是风险识别和风险衡量方法的支持。由此可见,保险学不能等同于风险管理理论,风险管理理论也不能概括保险学的全貌。

4.2风险管理理论与投资管理学

风险管理理论是对风险因素、风险源、风险事故和损失等要素的管理,是一门新兴的管理科学。投资是具有风险的,投资管理学是在研究投资风险的基础上,进行投资优化组合的管理,并寻求获得最大化投资收益的理论。投资管理学的研究需要风险管理理论的指导,如果没有风险管理理论和相关的技术支持,为获得投资收益而进行的投资应是盲目的投资,是难以预测结果的投资,这很可能导致投资的失败。同样地,风险管理的过程是进行成本、收益选择和决策的过程,风险管理的过程需要投资管理学的支持,如果没有投资管理理论的支持,风险管理就无法进行风险衡量和风险评价等。尽管如此,风险管理并不是单纯的投资,风险管理理论和投资管理学研究的侧重点不同。风险管理侧重于损失的成本—收益分析和管理,而投资管理学则侧重于资金获利的成本—收益分析和管理,由此可见,不能简单地将风险管理理解为投资管理学的分支,也不能将投资管理学理解为风险管理理论,二者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门学科。

4.3风险管理理论与数学

在风险管理中,风险度和损失程度的预测、损失的评估等,需要运用数学方法进行推测和评估。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运用,使得人们对风险事故造成损失的推测和估计更加准确、科学,也使人类对风险的衡量、分析等发生了质的变化。自从数学被引入风险衡量以来,风险管理才成为一门科学。但是,这并不是说,风险管理理论应是数学的范畴。数学是运用一系列前提假设,逻辑地推出普遍原理的过程,是逻辑严谨的科学。风险管理理论是揭示风险存在的状态、因素和可能造成损失的管理科学,风险管理理论中没有普遍适用的规律,只有一些一般性的风险管理方法。在风险管理实践中,大量的风险管理实务表明,风险管理是运用各种操作规范和规程进行管理的,数学的原理对于管理学科来说是不适用的,数学只是预测和估计风险时需要借助的工具。

投资管理理论范文篇3

一、融资财务管理时期(1900-1950)

融资财务管理时期研究的重点一是融资,二是法律。

20世纪初期,西方国家股份公司迅速发展,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市场商品供不应求。公司普遍存在如何为扩大生产经营规模筹措资金的问题。当时公司财务管理的职能主要是预计资金需要量和筹措公司所需资金,融资是当时公司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根本任务。从一定意义上讲,当时财务管理问题就是融资管理问题,融资管理问题就是财务管理问题。因此,这一时期称为融资财务管理时期或筹资财务管理时期。

适应当时的情况,各个公司纷纷成立新的管理职能部门——财务管理部门,独立的公司理财活动应运而生。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重点也主要是融资问题。1910年美国学者米德(Meade)出版了本世纪第一部专门研究公司筹资财务管理的著作《公司财务》,1938年戴维(Dewing)和李昂(Lyon)分别出版了《公司财务政策》和《公司及其财务问题》。这些著作主要研究企业如何卓有成效地筹集资本,形成了以研究公司融资为中心的“传统型公司财务管理理论”学派。索罗门(Solomon)认为这种“传统财务研究”给现代财务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完善奠定了基础。但这种财务理论忽视资金使用问题,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1929年爆发的经济危机和30年代西方经济的不景气,造成众多企业破产,投资者损失严重。为保护投资人利益,西方各国政府加强了证券市场的法制管理。如美国1933年和1934年出台了《联邦证券法》和《证券交易法》,对公司证券融资作出严格的法律规定。此时财务管理面临的突出问题是金融市场制度与相关法律规定等问题。财务管理首先研究和解释各种法律法规,指导企业按照法律规定的要求,组建和合并公司,发行证券以筹集资本。因此,西方财务学家将这一时期称为“守法财务管理时期”或“法规描述时期(DescriptiveLegalisticPeriod)”。

1929年至1933年的经济危机,也使如何维持公司生存成为投资者和债权人关注的首要问题。危机使许多公司意识到,财务管理的任务并不仅是融资问题,还应包括对资金的科学管理与使用,只有注重资金的使用效益,保持资本结构的合理性,严格控制财务收支,才能使经营立于不败之地。这样,30年代后,财务管理的重点开始从扩张性的外部融资,向防御性的内部资金控制转移,各种财务目标和预算的确定、债务重组、资产评估、保持偿债能力等问题,开始成为这一时期财务管理研究的重要内容。

一些专家、学者根据30年代后出现的这种趋势,认为30年代后西方财务管理理论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实际并非如此。直到40年代未,公司财务管理的理论与方法仍然没有实质性进展。财务管理的重点仍停留于外部融资,财务理论的内容仍以介绍法律、金融市场和金融工具为主。至于怎样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强化内部控制等问题,尚未达到应有的重视程度。因此笔者认为,筹资财务管理时期长达50年。

二、资产财务管理时期(1950-1964)

50年代以后,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买方市场趋势的出现,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基础上,财务经理普遍认识到,单纯靠扩大融资规模、增加产品产量已无法适应新的形势发展需要,财务经理的主要任务应是解决资金利用效率问题,做好资金利用的决策。公司内部的财务决策上升为最重要的问题,而与融资相关的事项已退居到第二位。这样,公司财务决策与生产决策、营销决策一起,构成决定公司生死存亡的三大决策支柱。美国各大公司纷纷设立财务副总经理,由其制定公司的重要财务方针和计划,编审财务控制预算和评估重大投资方案等。基于这一原因,西方财务学家将这一时期称为“内部决策时期(InternalDecision-MakingPeriod)”或“综合财务管理时期”。

在此期间,资金的时间价值引起财务经理的普遍关注,以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为研究对象的资本预算方法日益成熟。最早研究投资财务理论的美国人迪恩(JoelDean)于1951年出版了《资本预算》,对财务管理由融资财务管理向资产财务管理的飞跃发展发挥了决定性影响。此后,财务管理的中心由重视外部融资转向注重资金在公司内部的合理配置,使公司财务管理发生了质的飞跃。由于这一时期资产管理成为财务管理的重中之重,因此称之为资产财务管理时期。

这一时期,西方财务理论获得较大发展,主要的财务管理学家有美国的洛夫(Lough)、英国的罗斯(Rose)、日本的古川荣等。

50年代后期,对公司整体价值的重视和研究,是财务管理理论的另一显著发展。实践中,投资者和债权人往往根据公司的盈利能力、资本结构、股利政策、经营风险等一系列因素来决定公司股票和债券的价值。所以,遇有重大决策时,首先必须评估决策对公司价值将会产生何种影响。由此,资本结构和股利政策的研究受到高度重视。1958年至1961年米勒(Miller)和另一财务学者(Modigliani)经过大量实证研究,提出了著名的M-M定理,即在有效的证券市场上,公司的资本结构和股利政策与其证券价值无关。西方财务界对此反响强烈。最初该定理被看作是离经叛道的奇谈怪论,但今天它已被学术界公认为显而易见的道理,大多数财务学者认为它是财务管理理论中最重要的贡献,奠定了现代公司财务理论的基础。

总之,在这一时期。以研究财务决策为主要内容的“新财务论”已经形成,其实质是注重财务管理的事先控制,强调将公司与其所处的经济环境密切联系,以资产管理决策为中心,将财务管理理论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三、投资财务管理时期(1964-1979)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加快,国际市场迅速扩大,跨国公司日益增多,金融市场日益繁荣,市场环境日益复杂,投资风险日益增加,企业必须更加注重投资效益,规避投资风险,这对已有的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60年代中期以后,财务管理的重点转移到投资问题上,因此称为投资财务管理时期。

早在1952年,马考维兹(H.Markowitz)就提出了投资组合理论的

基本概念。1964年和1965年,美国著名财务管理专家夏普(WilliamF.Sharpe)和林特纳(J.Lintner)在马考维兹的基础上做了深入研究,提出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itaIAssetsPricingMode1,简称CAPM)”。这一理论的出现标志着财务管理理论的又一飞跃发展。

投资组合理论和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揭示了资产的风险与其预期报酬率之间的关系,受到投资界的欢迎。它不仅将证券定价建立在风险与报酬的相互作用基础上,而且大大改变了公司的资产选择策略和投资策略,被广泛应用于公司的资本预算决策。其结果,导致财务学中原来比较独立的两个领域——投资学和公司财务管理的相互组合,使公司财务管理理论跨入了投资财务管理的新时期。

70年代后,金融工具的推陈出新使公司与金融市场的联系日益加强。认股权证、金融期货等广泛应用于公司融资与对外投资活动,推动财务管理理论日益发展和完善。70年代中期,布莱克(F.B1ack)等人创立了期权定价模型(OptionPricingMolde1,简称OPM);罗斯提出了套利定价理论(ArbitragePricingTheory)。在此时期,现代管理方法使投资管理理论日益成熟,主要表现在:一是建立了合理的投资决策程序;二是形成了完善的投资决策指标体系;三是建立了科学的风险投资决策方法。

一般认为,70年代是西方财务管理理论走向成熟的时期。由于吸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丰富成果,财务管理进一步发展成为集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计划、财务控制和财务分析于一身,以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和利润分配管理为主要内容的管理活动,并在企业管理中居于核心地位。1972年,法玛(Fama)和米勒(Miller)出版了《财务管理》一书,这部集西方财务管理理论之大成的著作,标志着西方财务管理理论已经发展成熟。

四、财务管理深化发展的新时期

80年代后,企业财务管理进入深化发展的新阶殷,并朝着国际化、精确化、电算化、网络化方向发展。

1.通货膨胀财务管理一度成为热点问题。70年代和80年代初期,西方世界普遍遭遇了旷日持久的通货膨胀。价格不断上涨,严重影响到公司的财务活动。大规模的持续通货膨胀导致资金占用迅速上升,筹资成本随利率上涨,有价证券贬值,企业融资更加困难,公司利润虚增,资金流失严重。严重的通货膨胀给财务管理带来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问题。70年代未和80年代早期,西方各国开展了关于通货膨胀条件下怎样进行有效财务管理的研究工作。严酷的经济现实迫使企业财务政策日趋保守。财务管理的任务主要是对付通货膨胀。21世纪一旦发生严重通货膨胀,通货膨胀财务管理仍将大行其道。

2.国际财务管理成为现代财务学的分支。伴随现代通讯技术和交通工具的迅速发展,世界各国经济交往日益密切,公司不断朝着国际化和集团化的方向发展,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空前活跃,在新的经济形式下,财务管理理论的注意力转向国际财务管理领域。80年代中后期以来,进出口贸易融资、外汇风险管理、国际转移价格问题、国际投资分析、跨国公司财务业绩评估等,成为财务管理研究的热点,并由此产生了一门新的财务学分支——国际财务管理。随着21世纪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国际财务管理将更加得到重视和发展。

投资管理理论范文篇4

世界著名的《韦氏国际词典》(webster‘snewinternationaldictianary)第三版对“理论”一词解释为:理论是某一研究领域的一套前后一致的假设、概念和实用原则所构成的系统。我国的《辞海》对理论的解释是:理论是概念、原理的体系,是系统化了的理性认识。我国《现代汉语词典》对理论的解释是:理论是人们由实践概括出来的关于自然界和社会的知识的有系统的结论。不论怎样描述,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总是非常密切并相辅相成的。它们互为对方提供支持和帮助,每一方都有助于纠正对方的缺陷,使它变得更加完善。理论的职能是扩大经验的范围,并深化其含义。凡属科学的理论,必须能完整地、准确地解决两个问题:(1)如何解释实践,即认识世界;(2)如何进一步做好实际工作,即改造世界。

根据上述理论的含义,结合财务管理的特点,我们可以把财务管理理论定义为:财务管理理论是根据财务管理假设所进行的科学推理或对财务管理实践的科学总结而建立的概念体系,其目的是用来解释、评价、指导、完善和开拓财务管理实践。

理论研究的深度,是衡量一门学科成熟与否的标志;首尾一贯的理论,则是评估实务正确与否的指南。财务管理实务已有较长历史,但财务管理理论的出现则较晚。根据现有资料,社会主义制度下的财务管理学,是20世纪40年代前苏联科学院院士费。吉亚琴科教授倡导和创建的。在西方,直到20世纪50年代才形成比较规范的财务管理理论。我国的财务管理理论研究,是从20世纪60年代才开始的。由于种种原因,对于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起点,始终没有进行过充分的讨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财务管理实践已发生了重大变化,急需理论上的规范与指导,以求今后的财务管理实务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现有财务管理理论研究起点的主要观点

研究财务管理理论,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就是从何处人手,即以什么作为逻辑推理的出发点。这一问题,长期以来就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主要观点有以下几种:

1.财务本质起点论

长期以来,我国财务管理的理论研究是以“财务的本质”为起点的。从这一起点出发,逐渐阐述财务的概念、财务管理的对象、财务管理的原则、财务管理的任务、财务管理的方法等一系列理论问题。我国著名财务学家郭复初教授认为,这种观点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对财务的存废问题存在很大争议,财务管理理论工作者在形成财务独立论的过程中,从财务的本质研究出发,奠定了财务理论的基石.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一些学者对其进行了系统论证,指出财务质的规定性决定了财务的独立性,财务的种种独特形态,乃是奠定财务独立存在的客观基础。从建立和完善财务管理学科体系来看,对财务的本质进行科学的定义是必要的,但以财务的本质作为理论研究的起点,只能解决什么是财务、什么是财务管理这些纯理论的问题,不能解决为什么进行财务管理这一与财务管理实践密切相关的问题,也不可能有效地指导财务管理实践。因此,以财务的本质作为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起点,会阻碍财务管理应用理论的发展,不利于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的完善。

2.假设起点论

这种观点是近年来人们在借鉴会计理论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形成的。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任何一门独立学科的形成和发展,都是以假设为逻辑起点的,然而,在财务学中却忽略了这一点。”并指出:“假设对任何学科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为本学科的理论和实务提供了出发点或奠定了基础。”财务管理假设是财务管理理论结构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必须认真研究。但以财务管理假设作为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起点还存在一些问题。这是因为:(1)财务管理假设不是凭空捏造的,也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根据财务管理环境和财务管理的内在规律概括出来的,显然,环境决定假设,而不是相反。(2)即使是过去一直以假设为理论起点的会计学,进入20世纪70年代,也逐渐放弃了这种观点,改用其他范畴作为会计理论研究的起点。可见,并不是任何学科、任何时候都以假设作为理论研究的起点。

3.本金起点论

这是郭复初教授近年提出的一种观点。他认为:“本金是指为进行商品生产和流通活动而垫支的货币性资金,具有流动性与增值性等特点”,并进一步指出:“经济组织的本金,按其构成可以分为实收资本、内部积累和负债等几大组成部分”。[4]同时强调,本金起点理论符合逻辑起点的基本标准,弥补了其他起点理论的种种不足。本金作为财务资金的代名词已成为财务理论的核心概念,是财务理论概念体系中的组成部分。以本金作为基本细胞并从此开始研究,有利于从小到大、层层展开,从而构成完整的财务管理理论体系。但以本金作为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起点,必须解决本金与资金、资本之间的关系。本金起点论却未能圆满地解决这一问题。

4.目标起点论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有些学者提出了以财务管理目标为财务管理理论研究起点的看法。这种观点认为:任何管理都是有目的的行为,财务管理也不例外。只有确定合理的目标,才能实现高效的管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财务管理理论研究应该以财务管理目标为出发点。同时认为,财务管理目标是在考虑风险和报酬两个重要因素的基础上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这种观点突出了财务管理目标在财务管理理论结构中的作用,有利于财务管理理论对财务管理实践的指导。但这种观点也存在一些问题。这是因为:(1)从逻辑学的角度来看,任何理论的研究起点都应是其原本点(即原始出发点),显然财务管理目标并不具备这一特点,因为财务管理目标受财务管理环境的影响,不同的理财环境会产生不同的财务管理目标。(2)从财务管理理论体系本身来看,如果以财务管理目标为起点,则很难安排财务管理假设在财务管理理论结构中的地位,因为假设是根据环境概括出来的,而不是根据目标概括的。

三、以财务管理环境作为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

财务管理环境是对财务管理有影响的一切因素的总和。它既包括宏观的理财环境,也包括微观的理财环境。宏观环境主要是指企业理财所面临的政治、经济、法律和社会文化环境;微观环境主要是指企业的组织形式、生产、销售和采购方式等。笔者认为,从20世纪财务管理的发展历程来看,应将财务管理环境作为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合理起点。

20世纪是财务管理大发展的一个世纪,在这100年的时间里,财务管理经历了五次飞跃性的发展阶段。

1.筹资管理理财阶段

在这一阶段中,财务管理的主要职能是预测企业资金的需要量和筹集企业所需要的资金。20世纪初,由于西方国家经济的持续繁荣和股份公司的迅速发展,各类企业都面临着如何筹集扩大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的问题。那时,市场竞争不是十分激烈,各国经济迅速发展,只要筹集到足够的资金,一般都能取得较好的效益。然而,当时的资金市场还不甚成熟,金融机构也不十分发达,因而,如何筹集资金便成为财务管理的最主要问题。在这一阶段,筹资理论和方法得到迅速发展,为现代财务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完善奠定了基础。

2.资产管理理财阶段

筹资阶段的财务管理只着重研究资金筹集,却忽视了企业日常的资金周转和内部控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西方财务管理人员逐渐认识到,在残酷的竞争中要维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财务管理的主要问题不仅在于筹集资金,更在于有效的内部控制,管好用好资金。在此阶段,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项目,如现金、应收账款、存货、固定资产等引起财务人员的高度重视。在这一时期,企业内部的财务决策被认为是财务管理的最主要问题。而与资金筹集有关的事项已退居第二位。各种计量模型逐渐应用于存货、应收账款、固定资产等项目,财务分析、财务计划、财务控制等得到了广泛应用。

3.投资管理理财阶段

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企业经营的不断变化和发展,资金运用日趋复杂,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使投资风险不断加大,投资管理受到空前重视,主要表现在:(1)确定了比较合理的投资决策程序;(2)建立了科学的投资决策指标;(3)建立了科学的投资决策方法;(4)创立了投资组合理论和资本资产定价理论。

4.通货膨胀理财阶段

20世纪70年代末期和80年代早期,伴随石油价格的上涨,西方国家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持续的通货膨胀给财务管理带来了许多问题,在通货膨胀条件下如何有效地进行财务管理便成为主要矛盾。大规模的通货膨胀,使企业资金需求不断膨胀,货币资金不断贬值,资金成本不断升高,成本虚降,利润虚增,资金周转困难。为此,西方财务管理提出了许多对付通货膨胀的方法,企业筹资决策、投资决策、资金日常调度决策、股利分配决策都根据通货膨胀的状况进行了相应的调整。

5.国际经营理财阶段

投资管理理论范文篇5

财务管理的萌芽时期

企业财务管理大约起源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当时西方社会正处于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地中海沿岸的许多商业城市出现了由公众入股的商业组织,入股的股东有商人、王公、大臣和市民等。商业股份经济的发展客观上要求企业合理预测资本需要量,有效筹集资本。但由于这时企业对资本的需要量并不是很大,筹资渠道和筹资方式比较单一,企业的筹资活动仅仅附属于商业经营管理,并没有形成独立的财务管理职业,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

筹资财务管理时期

19世纪末20世纪初,工业革命的成功促进了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生产技术的重大改进和工商活动的进一步发展,股份公司迅速发展起来,并逐渐成为占主导地位的企业组织形式。股份公司的发展不仅引起了资本需求量的扩大,而且也使筹资的渠道和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企业筹资活动得到进一步强化,如何筹集资本扩大经营,成为大多数企业关注的焦点。于是,许多公司纷纷建立了一个新的管理部门—财务管理部门,财务管理开始从企业管理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独立的管理职业。当时公司财务管理的职能主要是预计资金需要量和筹措公司所需资金,融资是当时公司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根本任务。因此,这一时期称为融资财务管理时期或筹资财务管理时期。

这一时期的研究重点是筹资。主要财务研究成果有:1897年,美国财务学者格林(Green)出版了《公司财务》,详细阐述了公司资本的筹集问题,该书被认为是最早的财务著作之一;1910年,米德(Meade)出版了《公司财务》,主要研究企业如何最有效地筹集资本,该书为现代财务理论奠定了基础。

法规财务管理时期

1929年爆发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和30年代西方经济整体的不景气,造成众多企业破产,投资者损失严重。为保护投资人利益,西方各国政府加强了证券市场的法制管理。如美国1933年和1934年出台了《联邦证券法》和《证券交易法》,对公司证券融资作出严格的法律规定。此时财务管理面临的突出问题是金融市场制度与相关法律规定等问题。财务管理首先研究和解释各种法律法规,指导企业按照法律规定的要求,组建和合并公司,发行证券以筹集资本。因此,西方财务学家将这一时期称为“守法财务管理时期”或“法规描述时期(DescriptiveLegalisticPeriod)”。

这一时期的研究重点是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控制。主要财务研究成果有:美国洛弗(W•H•Lough)的《企业财务》,首先提出了企业财务除筹措资本外,还要对资本周转进行有效的管理。英国罗斯(T•G•Rose)的《企业内部财务论》,特别强调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认为资本的有效运用是财务研究的重心。30年代后,财务管理的重点开始从扩张性的外部融资,向防御性的内部资金控制转移,各种财务目标和预算的确定、债务重组、资产评估、保持偿债能力等问题,开始成为这一时期财务管理研究的重要内容。

资产财务管理时期

20世纪50年代以后,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买方市场趋势的出现,财务经理普遍认识到,单纯靠扩大融资规模、增加产品产量已无法适应新的形势发展需要,财务经理的主要任务应是解决资金利用效率问题,公司内部的财务决策上升为最重要的问题,西方财务学家将这一时期称为“内部决策时期(InternalDecision-MakingPeriod)”。在此期间,资金的时间价值引起财务经理的普遍关注,以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为研究对象的资本预算方法日益成熟,财务管理的重心由重视外部融资转向注重资金在公司内部的合理配置,使公司财务管理发生了质的飞跃。由于这一时期资产管理成为财务管理的重中之重,因此称之为资产财务管理时期。

50年代后期,对公司整体价值的重视和研究,是财务管理理论的另一显著发展。实践中,投资者和债权人往往根据公司的盈利能力、资本结构、股利政策、经营风险等一系列因素来决定公司股票和债券的价值。由此,资本结构和股利政策的研究受到高度重视。

这一时期主要财务研究成果有:1951年,美国财务学家迪安(JoelDean)出版了最早研究投资财务理论的著作《资本预算》,对财务管理由融资财务管理向资产财务管理的飞跃发展发挥了决定性影响;1952年,马克维茨(H•M•Markowitz)“资产组合选择”,认为在若干合理的假设条件下,投资收益率的方差是衡量投资风险的有效方法。从这一基本观点出发,1959年,马克维茨出版了专著《组合选择》,从收益与风险的计量入手,研究各种资产之间的组合问题。马克维茨也被公认为资产组合理论流派的创始人;1958年,莫迪哥莱尼(FrancoModigliani)和米勒(MertoH•Miller)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资本成本、公司财务和投资理论》,提出了著名的MM理论。莫迪格莱尼和米勒因为在研究资本结构理论上的突出成就,分别在1985年和1990年获得了诺贝尔奖;1964年,夏普(WilliamSharpe)、林特纳(JohnLintner)等在马克维茨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系统阐述了资产组合中风险与收益的关系,区分了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明确提出了非系统性风险可以通过分散投资而减少等观点。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使资产组合理论发生了革命性变革,夏普因此与马克维茨一起共享第22届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荣誉。总之,在这一时期,以研究财务决策为主要内容的“新财务论”已经形成,其实质是注重财务管理的事先控制,强调将公司与其所处的经济环境密切联系,以资产管理决策为中心,将财务管理理论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投资财务管理时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加快,国际市场迅速扩大,跨国公司增多,金融市场繁荣,市场环境更加复杂,投资风险日益增加,企业必须更加注重投资效益,规避投资风险,这对已有的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60年代中期以后,财务管理的重点转移到投资问题上,因此称为投资财务管理时期。如前述,投资组合理论和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揭示了资产的风险与其预期报酬率之间的关系,受到投资界的欢迎。它不仅将证券定价建立在风险与报酬的相互作用基础上,而且大大改变了公司的资产选择策略和投资策略,被广泛应用于公司的资本预算决策。其结果,导致财务学中原来比较独立的两个领域—投资学和公司财务管理的相互组合,使公司财务管理理论跨入了投资财务管理的新时期。前述资产财务管理时期的财务研究成果同时也是投资财务管理初期的主要财务成果。

70年代后,金融工具的推陈出新使公司与金融市场的联系日益加强。认股权证、金融期货等广泛应用于公司筹资与对外投资活动,推动财务管理理论日益发展和完善。70年代中期,布莱克(F•B1ack)等人创立了期权定价模型(OptionPricingMolde1,简称OPM);罗斯提出了套利定价理论(ArbitragePricingTheory)。在此时期,现代管理方法使投资管理理论日益成熟,主要表现在:建立了合理的投资决策程序;形成了完善的投资决策指标体系;建立了科学的风险投资决策方法。

一般认为,70年代是西方财务管理理论走向成熟的时期。由于吸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丰富成果,财务管理进一步发展成为集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计划、财务控制和财务分析于一身,以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和利润分配管理为主要内容的管理活动,并在企业管理中居于核心地位。1972年,法玛(Fama)和米勒(Miller)出版了《财务管理》一书,这部集西方财务管理理论之大成的著作,标志着西方财务管理理论已经发展成熟。

财务管理深化发展的新时期

20世纪70年代末,企业财务管理进入深化发展的新时期,并朝着国际化、精确化、电算化、网络化方向发展。

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期,西方世界普遍遭遇了旷日持久的通货膨胀。大规模的持续通货膨胀导致资金占用迅速上升,筹资成本随利率上涨,有价证券贬值,企业筹资更加困难,公司利润虚增,资金流失严重。严重的通货膨胀给财务管理带来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问题,因此这一时期财务管理的任务主要是对付通货膨胀。通货膨胀财务管理一度成为热点问题。

80年代中后期以来,进出口贸易筹资、外汇风险管理、国际转移价格问题、国际投资分析、跨国公司财务业绩评估等,成为财务管理研究的热点,并由此产生了一门新的财务学分支—国际财务管理。国际财务管理成为现代财务学的分支。

80年代中后期,拉美、非洲和东南亚发展中国家陷入沉重的债务危机,前苏联和东欧国家政局动荡、经济濒临崩溃,美国经历了贸易逆差和财政赤字,贸易保护主义一度盛行。这一系列事件导致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不安,使企业面临的投融资环境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因此,企业在其财务决策中日益重视财务风险的评估和规避,其结果,效用理论、线性规划、对策论、概率分布、模拟技术等数量方法在财务管理工作中的应用与日俱增。财务风险问题与财务预测、决策数量化受到高度重视。

随着数学方法、应用统计、优化理论与电子计算机等先进方法和手段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公司财务管理理论发生了一场“革命”。财务分析向精确方向飞速发展。80年代诞生了财务管理信息系统。90年代中期以来,计算机技术、电子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发展迅猛。财务管理的一场伟大革命—网络财务管理,已经悄然到来。

财务管理发展趋势

现代的财务管理,将继续朝着国际化、精确化、电算化、网络化方向发展。而网络财务管理变革则遥遥领先。

当今是信息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拓宽了经济活动的空间,改变了经济活动的方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网络化。容量巨大,高速互动,知识共享的信息技术网络构成了知识经济的基础,企业之间激烈竞争将在网络上进行;二是虚拟化。由于经济活动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加强,开辟了新的媒体空间,如虚拟市场、虚拟银行。许多传统的商业运作方式也将随之消失,代之以电子支付,电子采购和电子定单,商业活动将在全球互联网上进行,使企业购销活动更便捷,费用更低廉,对存货的量化监控更精确。同时,网上收付,使国际资本的流动加快,而财务主体面临的货币风险却大大地增加。相应地,财务管理理论和实践,将随着理财环境的变化而不断革新。网络财务管理主体、客体、内容、方式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有待进一步研究讨论和实践。

参考文献:

1.曲小刚.知识经济冲击财务管理方法.中华财会网,2002

2.李会太.20世纪西方财务管理的发展.经济管理,2000(6)

投资管理理论范文篇6

财务管理是随着筹集资金的出现而产生的,起初的职能只是筹集资金和进行简单的分配,所以那时财务管理的对象是所筹集到的资金。到了19世纪末,工业革命的成功、生产技术的改进和工商业的发展,促进了企业集团规模的扩大,引起资金需求量的增加,筹资在企业集团运营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筹资方式增多,发行股票和债券成为企业集团主要的筹资渠道;投资银行、保险公司、商业银行及信托投资公司成为企业集团筹资的主要对象,于是股票、债券作为虚拟资本在这一时期也成为财务管理的对象,财务管理的对象从资金扩展到虚拟资金(股票和债券)。二战以后,投资管理成为财务管理的重点,建立了一系列的投资分析评价的指标,如投资回收期、投资报酬率、货币的时间价值等,财务管理同时也向这些指标转移。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知识经济、网络经济和全球经济的发展,传统的财务管理已不能适应企业集团的发展需要。财务管理从传统的财务资本管理转向对知识资本的管理,财务信息已经成为财务管理对象之一。另外,由于企业集团受信息传播速度加快、媒体空间扩大、产品寿命周期缩短以及无形资产投入增加等因素的影响,以高新技术为内容的风险投资在企业集团投资总额中的比重日趋上升,而高新技术产业的高风险性特点,使企业集团的投资风险不断增加,因此,风险资本也成为财务管理的对象,并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因素。

在投资管理时期,财务管理中资金的运用被分为两部分:企业集团内部的资金运用和企业集团外部资金的运用。企业集团资本流动、延伸到企业集团外部,财务管理的对象从企业集团内部运用的资本扩大到企业集团外部投资对象运用的资本。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财务管理进入跨国财务管理阶段,由于高新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的出现,企业集团的经营更加复杂。尤其是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缩小了企业集团间的距离,国际市场向企业集团敞开了大门,跨国公司发展迅速,财务管理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从管理本国资金发展到管理多国资金,投资、筹资都开始国际化,财务管理的对象也延伸到国外资金。

财务管理对象是随着企业集团竞争环境的改变而变化的,从有形的资本到无形的资本,从单一的资本金到虚实结合的多维度资本,还有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资本。总之,财务管理的对象已由单一的要素发展到多要素的结合,并从企业集团内部扩展到企业集团外部,对象的内涵越来越丰富,不断扩大,新的对象不断出现。

二、财务管理方法的演进

财务管理方法是企业集团财务管理者在进行筹资管理、投资管理、利润分配中所采取的方法。

(一)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方法的演进从经验管理到科学管理的发展

筹资是财务管理的起点。起初,筹资方式、渠道比较单一,筹资对象有限,企业集团规模小,金融市场不发达,所以筹资没有标准的方法,只要找到有资金的人就可以了;资金的数量也没有相对的标准,完全依靠个人经验以及当时的筹资对象。直到1910年,米德(Meade)出版了《公司财务》,主要研究企业集团如何最有效地筹资,财务管理才有了初始的理论形态,开始向科学管理迈进。到了二战以后,随着投资的兴起,金融市场不断完善,财务管理从对一些出现的问题的本质认识发展到用一些数学模型进行量化分析。如对投资项目决策程序科学化,提出了一些量化的投资分析评价指标,资本报酬率、资金的时间价值等。财务管理方法发展到今天,理论模型已多种多样,研究的内容也越来越精细,统计学、运筹学等其它学科在财务管理理论中的应用使财务管理方法更加科学化。

(二)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方法的演进是从定性到定量再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过程

财务管理中的一些筹资、投资理论模型的发展始于二战后。二战前的财务管理只注重内部生产,筹资财务管理的主要职能虽然发展早,但没有固定模型来分析筹资的数量和成本。到了二战以后,随着投资的兴起和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筹资管理开始逐渐成熟。在筹资分析方面,财务管理从对一些出现的问题的本质认识发展到用一些数学模型进行量化分析,如解决怎样分配普通股和债券的资本结构理论。投资理论在二战后的发展也是以量化模型为主。到了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金融市场的完善、企业集团筹资和投资的发展及经营的复杂化,其财务管理中的分配管理更加多样化。企业集团根据发行的股票种类制定各种股利政策,同时还根据本企业集团的性质制定相应的高股利政策或低股利政策,做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并利用财务预算的结果在企业集团和所有者之间分配利润。

(三)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方法的演进是从规范到实证的发展

规范法是关于应该是什么的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其基本程序为:提出前提→推导命题及得出结论→验证结论→指导实务。实证法(Positiveapproach)是说明是什么的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其基本程序为:确立项目→项目研究设计样本模型→数据解释与评价→检验运用。因为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一类事物共有的属性,其中每一个别事物必须具有,所以,从一般必然能推知个别。只要前提是经过实证的科学事实,前提和结论之间具有可靠的逻辑关系,那么,所得的结论就一定是正确、有效的。这种方法被称为“从一般到特殊”的方法。财务管理从整体上讲运用了这种方法。

三、财务管理手段的发展

财务管理手段是财务管理者在实际工作中运用的工具。财务管理发展初期,只有筹资功能,其职能的单一性决定了其手段的低级性。直到20世纪初,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提出后,财务管理才开始向科学化发展,开始把重点转移到内部控制,出现了一些量化模型。1914年杜邦财务分析体系的提出标志着财务管理进入了数字管理时代。财务管理手段经历了从人工到利用工具的发展过程。在发展初期,经济环境决定了只能依靠人工。到了财务管理向科学化发展时期,虽然出现了一些量化模型,但是工作中的计算量加大了。简单计算器出现后,才开始在财务管理工作中运用简单的工具计算器。之后,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大大减少了财务管理者的工作量,同时也将统计学、运筹学等复杂的运算应用于财务管理理论中,使财务管理理论的发展迈进了一大步。20世纪50——60年代,计算机的出现和单一记账功能的财务软件的应用大大简化了财务管理者的工作,方便了数字模型的应用,尤其是运筹学在财务管理决策中的应用,简化了财务管理决策的程序,同时也减少了决策中人为因素的影响。到了20世纪8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一些数据信息的储存、传递、分析更加方便,核算型财务软件也开始应用于财务管理工作中,应用范围从单机模式扩展到具有一定数据共享能力的小型局域网,大大提高了企业集团的生产效率。

财务管理手段是从单一功能系统到多功能相结合的复杂系统。财务管理起始于筹资,传统的财务管理以企业集团内部情况为管理重点,提供的信息也局限于一个财务主体;以Internet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得到普及和发展后,交互式Web应用出现,电子商务作为网络经济和知识经济的引擎,彻底改变了企业集团的生存环境,企业集团从大规模的生产转变为个性化生产;从以产品为中心转变到以客户为中心;从企业集团间产品的竞争发展到信息和人才的竞争;从单个企业集团间的竞争到供应链竞争;从区域竞争到全球化竞争;从以规模取胜到以速度取胜,这些变化使财务管理在管理过程中的手段随之提高。尤其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通讯手段的飞速发展,信息得以高速流动,资源高度集中,电子商务浪潮的掀起使企业集团财务管理走向网络化。IT环境的形成,使信息可以被实时、动态地获取、存储、加工和传递。尤其是数据平台建立后,将企业集团内部各部门之间、企业集团与供应商、企业集团与客户、企业集团与其他职能部门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同时也将企业集团的财务流程和经济业务流程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财务管理的网络化使企业集团经营在资金和商品之间的传递中节省了大量时间,降低了经营费用,加速了企业集团的资金周转。同时,企业集团做财务决策时,也可以在这个链上获得即时的信息。这些都使财务管理从一个简单的系统转变成为渗透到企业集团各个部门甚至供应链上各个企业集团的复杂系统,网络成为财务管理的主要手段,财务管理的外延得到不断扩展。

四、财务管理视角的演进——战略财务管理

在最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财务管理理论方法的发展异乎寻常,硕果累累。然而,纵观其发展,无论是理论的提出与完善,还是方法、手段的改革,都是站在企业集团一个部门职能的角度之上的。财务管理的目标就是利润最大化。筹资、投资等财务管理职能实施的目的只是针对短期的企业集团经营中出现的问题。自20世纪80年代起,战略因素被引入到财务管理理论方法中,并首先应用于管理会计中。英国学者肯尼斯西蒙兹(KennethSimmonds)在20世纪80年代初首先提出了战略管理会计的概念。之后,有关战略成本管理(StrategicCostManagement,即SCM)的理论初步形成并在2006年得到深入研究,即把成本管理提升到企业集团战略的层次上,从战略高度对企业集团生产运作的总体成本进行全面了解、控制和改善,从而努力寻求并创造企业集团的长期竞争优势。美国管理会计学者桑克(ShankJ.K.)和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MichaelPorter)于1993年出版了《战略成本管理》一书,使战略成本管理更加具体化。战略成本管理和战略管理会计的发展证明,现代财务管理理论已经有了战略的特性:全局性和长期性。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工作和战略管理结合得越来越紧密,财务管理的视角从企业集团本身转移到了市场竞争者、供应链上的企业集团,战略眼光从眼前转移到了产品的生命周期和企业集团的长期利益上。

【主要参考文献】

[1](美)WattsZimmerman.实证会计理论[M].黄世忠,等译.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

[2](美)唐·泰普斯科特,阿特·卡斯顿,著.范式与的转变——信息技术的前景[M].米克斯,译.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3]朱小平,杨郊红.金融工具会计管理[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97.

[4]刘金宝.金融工程技术运用[M].上海:文汇出版社,1998.

[5]陈德强.资产重组的实证模型及其局限性研究[J].重庆:重庆建筑大学学报,1999,21(4):6-12.

投资管理理论范文篇7

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发展的主要阶段及特点论述

财务管理的萌芽时期

企业财务管理大约起源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当时西方社会正处于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地中海沿岸的许多商业城市出现了由公众入股的商业组织,入股的股东有商人、王公、大臣和市民等。商业股份经济的发展客观上要求企业合理预测资本需要量,有效筹集资本。但由于这时企业对资本的需要量并不是很大,筹资渠道和筹资方式比较单一,企业的筹资活动仅仅附属于商业经营管理,并没有形成独立的财务管理职业,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

筹资财务管理时期

19世纪末20世纪初,工业革命的成功促进了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生产技术的重大改进和工商活动的进一步发展,股份公司迅速发展起来,并逐渐成为占主导地位的企业组织形式。股份公司的发展不仅引起了资本需求量的扩大,而且也使筹资的渠道和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企业筹资活动得到进一步强化,如何筹集资本扩大经营,成为大多数企业关注的焦点。于是,许多公司纷纷建立了一个新的管理部门—财务管理部门,财务管理开始从企业管理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独立的管理职业。当时公司财务管理的职能主要是预计资金需要量和筹措公司所需资金,融资是当时公司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根本任务。因此,这一时期称为融资财务管理时期或筹资财务管理时期。

这一时期的研究重点是筹资。主要财务研究成果有:1897年,美国财务学者格林(Green)出版了《公司财务》,详细阐述了公司资本的筹集问题,该书被认为是最早的财务著作之一;1910年,米德(Meade)出版了《公司财务》,主要研究企业如何最有效地筹集资本,该书为现代财务理论奠定了基础。

法规财务管理时期

1929年爆发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和30年代西方经济整体的不景气,造成众多企业破产,投资者损失严重。为保护投资人利益,西方各国政府加强了证券市场的法制管理。如美国1933年和1934年出台了《联邦证券法》和《证券交易法》,对公司证券融资作出严格的法律规定。此时财务管理面临的突出问题是金融市场制度与相关法律规定等问题。财务管理首先研究和解释各种法律法规,发表企业按照法律规定的要求,组建和合并公司,发行证券以筹集资本。因此,西方财务学家将这一时期称为“守法财务管理时期”或“法规描述时期(DescriptiveLegalisticPeriod)”。

这一时期难芯恐氐闶欠煞ü婧推笠的诓靠刂啤V饕莆裱芯砍晒校好拦甯ィ╓?H?Lough)的《企业财务》,首先提出了企业财务除筹措资本外,还要对资本周转进行有效的管理。英国罗斯(T?G?Rose)的《企业内部财务论》,特别强调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认为资本的有效运用是财务研究的重心。30年代后,财务管理的重点开始从扩张性的外部融资,向防御性的内部资金控制转移,各种财务目标和预算的确定、债务重组、资产评估、保持偿债能力等问题,开始成为这一时期财务管理研究的重要内容。

资产财务管理时期

20世纪50年代以后,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买方市场趋势的出现,财务经理普遍认识到,单纯靠扩大融资规模、增加产品产量已无法适应新的形势发展需要,财务经理的主要任务应是解决资金利用效率问题,公司内部的财务决策上升为最重要的问题,西方财务学家将这一时期称为“内部决策时期(InternalDecision-MakingPeriod)”。在此期间,资金的时间价值引起财务经理的普遍关注,以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为研究对象的资本预算方法日益成熟,财务管理的重心由重视外部融资转向注重资金在公司内部的合理配置,使公司财务管理发生了质的飞跃。由于这一时期资产管理成为财务管理的重中之重,因此称之为资产财务管理时期。

50年代后期,对公司整体价值的重视和研究,是财务管理理论的另一显著发展。实践中,投资者和债权人往往根据公司的盈利能力、资本结构、股利政策、经营风险等一系列因素来决定公司股票和债券的价值。由此,资本结构和股利政策的研究受到高度重视。

这一时期主要财务研究成果有:1951年,美国财务学家迪安(JoelDean)出版了最早研究投资财务理论的著作《资本预算》,对财务管理由融资财务管理向资产财务管理的飞跃发展发挥了决定性影响;1952年,马克维茨(H?M?Markowitz)“资产组合选择”,认为在若干合理的假设条件下,投资收益率的方差是衡量投资风险的有效方法。从这一基本观点出发,1959年,马克维茨出版了专著《组合选择》,从收益与风险的计量入手,研究各种资产之间的组合问题。马克维茨也被公认为资产组合理论流派的创始人;1958年,莫迪哥莱尼(FrancoModigliani)和米勒(MertoH?Miller)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资本成本、公司财务和投资理论》,提出了著名的MM理论。莫迪格莱尼和米勒因为在研究资本结构理论上的突出成就,分别在1985年和1990年获得了诺贝尔奖;1964年,夏普(WilliamSharpe)、林特纳(JohnLintner)等在马克维茨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系统阐述了资产组合中风险与收益的关系,区分了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明确提出了非系统性风险可以通过分散投资而减少等观点。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使资产组合理论发生了革命性变革,夏普因此与马克维茨一起共享第22届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荣誉。总之,在这一时期,以研究财务决策为主要内容的“新财务论”已经形成,其实质是注重财务管理的事先控制,强调将公司与其所处的经济环境密切联系,以资产管理决策为中心,将财务管理理论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投资财务管理时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加快,国际市场迅速扩大,跨国公司增多,金融市场繁荣,市场环境更加复杂,投资风险日益增加,企业必须更加注重投资效益,规避投资风险,这对已有的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60年代中期以后,财务管理的重点转移到投资问题上,因此称为投资财务管理时期。如前述,投资组合理论和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揭示了资产的风险与其预期报酬率之间的关系,受到投资界的欢迎。它不仅将证券定价建立在风险与报酬的相互作用基础上,而且大大改变了公司的资产选择策略和投资策略,被广泛应用于公司的资本预算决策。其结果,导致财务学中原来比较独立的两个领域—投资学和公司财务管理的相互组合,使公司财务管理理论跨入了投资财务管理的新时期。前述资产财务管理时期的财务研究成果同时也是投资财务管理初期的主要财务成果。

70年代后,金融工具的推陈出新使公司与金融市场的联系日益加强。认股权证、金融期货等广泛应用于公司筹资与对外投资活动,推动财务管理理论日益发展和完善。70年代中期,布莱克(F?B1ack)等人创立了期权定价模型(OptionPricingMolde1,简称OPM);罗斯提出了套利定价理论(ArbitragePricingTheory)。在此时期,现代管理方法使投资管理理论日益成熟,主要表现在:建立了合理的投资决策程序;形成了完善的投资决策指标体系;建立了科学的风险投资决策方法。

∫话闳衔?0年代是西方财务管理理论走向成熟的时期。由于吸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丰富成果,财务管理进一步发展成为集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计划、财务控制和财务分析于一身,以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和利润分配管理为主要内容的管理活动,并在企业管理中居于核心地位。1972年,法玛(Fama)和米勒(Miller)出版了《财务管理》一书,这部集西方财务管理理论之大成的著作,标志着西方财务管理理论已经发展成熟。

财务管理深化发展的新时期

20世纪70年代末,企业财务管理进入深化发展的新时期,并朝着国际化、精确化、电算化、网络化方向发展。

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期,西方世界普遍遭遇了旷日持久的通货膨胀。大规模的持续通货膨胀导致资金占用迅速上升,筹资成本随利率上涨,有价证券贬值,企业筹资更加困难,公司利润虚增,资金流失严重。严重的通货膨胀给财务管理带来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问题,因此这一时期财务管理的任务主要是对付通货膨胀。通货膨胀财务管理一度成为热点问题。

80年代中后期以来,进出口贸易筹资、外汇风险管理、国际转移价格问题、国际投资分析、跨国公司财务业绩评估等,成为财务管理研究的热点,并由此产生了一门新的财务学分支—国际财务管理。国际财务管理成为现代财务学的分支。

80年代中后期,拉美、非洲和东南亚发展中国家陷入沉重的债务危机,前苏联和东欧国家政局动荡、经济濒临崩溃,美国经历了贸易逆差和财政赤字,贸易保护主义一度盛行。这一系列事件导致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不安,使企业面临的投融资环境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因此,企业在其财务决策中日益重视财务风险的评估和规避,其结果,效用理论、线性规划、对策论、概率分布、模拟技术等数量方法在财务管理工作中的应用与日俱增。财务风险问题与财务预测、决策数量化受到高度重视。

随着数学方法、应用统计、优化理论与电子计算机等先进方法和手段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公司财务管理理论发生了一场“革命”。财务分析向精确方向飞速发展。80年代诞生了财务管理信息系统。90年代中期以来,计算机技术、电子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发展迅猛。财务管理的一场伟大革命—网络财务管理,已经悄然到来。

财务管理发展趋势

投资管理理论范文篇8

财务管理的萌芽时期

企业财务管理大约起源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当时西方社会正处于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地中海沿岸的许多商业城市出现了由公众入股的商业组织,入股的股东有商人、王公、大臣和市民等。商业股份经济的发展客观上要求企业合理预测资本需要量,有效筹集资本。但由于这时企业对资本的需要量并不是很大,筹资渠道和筹资方式比较单一,企业的筹资活动仅仅附属于商业经营管理,并没有形成独立的财务管理职业,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

筹资财务管理时期

19世纪末20世纪初,工业革命的成功促进了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生产技术的重大改进和工商活动的进一步发展,股份公司迅速发展起来,并逐渐成为占主导地位的企业组织形式。股份公司的发展不仅引起了资本需求量的扩大,而且也使筹资的渠道和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企业筹资活动得到进一步强化,如何筹集资本扩大经营,成为大多数企业关注的焦点。于是,许多公司纷纷建立了一个新的管理部门—财务管理部门,财务管理开始从企业管理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独立的管理职业。当时公司财务管理的职能主要是预计资金需要量和筹措公司所需资金,融资是当时公司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根本任务。因此,这一时期称为融资财务管理时期或筹资财务管理时期。

这一时期的研究重点是筹资。主要财务研究成果有:1897年,美国财务学者格林(Green)出版了《公司财务》,详细阐述了公司资本的筹集问题,该书被认为是最早的财务著作之一;1910年,米德(Meade)出版了《公司财务》,主要研究企业如何最有效地筹集资本,该书为现代财务理论奠定了基础。

法规财务管理时期

1929年爆发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和30年代西方经济整体的不景气,造成众多企业破产,投资者损失严重。为保护投资人利益,西方各国政府加强了证券市场的法制管理。如美国1933年和1934年出台了《联邦证券法》和《证券交易法》,对公司证券融资作出严格的法律规定。此时财务管理面临的突出问题是金融市场制度与相关法律规定等问题。财务管理首先研究和解释各种法律法规,指导企业按照法律规定的要求,组建和合并公司,发行证券以筹集资本。因此,西方财务学家将这一时期称为“守法财务管理时期”或“法规描述时期(DescriptiveLegalisticPeriod)”。

这一时期的研究重点是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控制。主要财务研究成果有:美国洛弗(W•H•Lough)的《企业财务》,首先提出了企业财务除筹措资本外,还要对资本周转进行有效的管理。英国罗斯(T•G•Rose)的《企业内部财务论》,特别强调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认为资本的有效运用是财务研究的重心。30年代后,财务管理的重点开始从扩张性的外部融资,向防御性的内部资金控制转移,各种财务目标和预算的确定、债务重组、资产评估、保持偿债能力等问题,开始成为这一时期财务管理研究的重要内容。

资产财务管理时期

20世纪50年代以后,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买方市场趋势的出现,财务经理普遍认识到,单纯靠扩大融资规模、增加产品产量已无法适应新的形势发展需要,财务经理的主要任务应是解决资金利用效率问题,公司内部的财务决策上升为最重要的问题,西方财务学家将这一时期称为“内部决策时期(InternalDecision-MakingPeriod)”。在此期间,资金的时间价值引起财务经理的普遍关注,以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为研究对象的资本预算方法日益成熟,财务管理的重心由重视外部融资转向注重资金在公司内部的合理配置,使公司财务管理发生了质的飞跃。由于这一时期资产管理成为财务管理的重中之重,因此称之为资产财务管理时期。

50年代后期,对公司整体价值的重视和研究,是财务管理理论的另一显著发展。实践中,投资者和债权人往往根据公司的盈利能力、资本结构、股利政策、经营风险等一系列因素来决定公司股票和债券的价值。由此,资本结构和股利政策的研究受到高度重视。

这一时期主要财务研究成果有:1951年,美国财务学家迪安(JoelDean)出版了最早研究投资财务理论的著作《资本预算》,对财务管理由融资财务管理向资产财务管理的飞跃发展发挥了决定性影响;1952年,马克维茨(H•M•Markowitz)“资产组合选择”,认为在若干合理的假设条件下,投资收益率的方差是衡量投资风险的有效方法。从这一基本观点出发,1959年,马克维茨出版了专著《组合选择》,从收益与风险的计量入手,研究各种资产之间的组合问题。马克维茨也被公认为资产组合理论流派的创始人;1958年,莫迪哥莱尼(FrancoModigliani)和米勒(MertoH•Miller)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资本成本、公司财务和投资理论》,提出了著名的MM理论。莫迪格莱尼和米勒因为在研究资本结构理论上的突出成就,分别在1985年和1990年获得了诺贝尔奖;1964年,夏普(WilliamSharpe)、林特纳(JohnLintner)等在马克维茨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系统阐述了资产组合中风险与收益的关系,区分了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明确提出了非系统性风险可以通过分散投资而减少等观点。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使资产组合理论发生了革命性变革,夏普因此与马克维茨一起共享第22届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荣誉。总之,在这一时期,以研究财务决策为主要内容的“新财务论”已经形成,其实质是注重财务管理的事先控制,强调将公司与其所处的经济环境密切联系,以资产管理决策为中心,将财务管理理论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投资财务管理时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加快,国际市场迅速扩大,跨国公司增多,金融市场繁荣,市场环境更加复杂,投资风险日益增加,企业必须更加注重投资效益,规避投资风险,这对已有的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60年代中期以后,财务管理的重点转移到投资问题上,因此称为投资财务管理时期。如前述,投资组合理论和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揭示了资产的风险与其预期报酬率之间的关系,受到投资界的欢迎。它不仅将证券定价建立在风险与报酬的相互作用基础上,而且大大改变了公司的资产选择策略和投资策略,被广泛应用于公司的资本预算决策。其结果,导致财务学中原来比较独立的两个领域—投资学和公司财务管理的相互组合,使公司财务管理理论跨入了投资财务管理的新时期。前述资产财务管理时期的财务研究成果同时也是投资财务管理初期的主要财务成果。

70年代后,金融工具的推陈出新使公司与金融市场的联系日益加强。认股权证、金融期货等广泛应用于公司筹资与对外投资活动,推动财务管理理论日益发展和完善。70年代中期,布莱克(F•B1ack)等人创立了期权定价模型(OptionPricingMolde1,简称OPM);罗斯提出了套利定价理论(ArbitragePricingTheory)。在此时期,现代管理方法使投资管理理论日益成熟,主要表现在:建立了合理的投资决策程序;形成了完善的投资决策指标体系;建立了科学的风险投资决策方法。

一般认为,70年代是西方财务管理理论走向成熟的时期。由于吸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丰富成果,财务管理进一步发展成为集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计划、财务控制和财务分析于一身,以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和利润分配管理为主要内容的管理活动,并在企业管理中居于核心地位。1972年,法玛(Fama)和米勒(Miller)出版了《财务管理》一书,这部集西方财务管理理论之大成的著作,标志着西方财务管理理论已经发展成熟。

财务管理深化发展的新时期

20世纪70年代末,企业财务管理进入深化发展的新时期,并朝着国际化、精确化、电算化、网络化方向发展。

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期,西方世界普遍遭遇了旷日持久的通货膨胀。大规模的持续通货膨胀导致资金占用迅速上升,筹资成本随利率上涨,有价证券贬值,企业筹资更加困难,公司利润虚增,资金流失严重。严重的通货膨胀给财务管理带来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问题,因此这一时期财务管理的任务主要是对付通货膨胀。通货膨胀财务管理一度成为热点问题。

80年代中后期以来,进出口贸易筹资、外汇风险管理、国际转移价格问题、国际投资分析、跨国公司财务业绩评估等,成为财务管理研究的热点,并由此产生了一门新的财务学分支—国际财务管理。国际财务管理成为现代财务学的分支。

80年代中后期,拉美、非洲和东南亚发展中国家陷入沉重的债务危机,前苏联和东欧国家政局动荡、经济濒临崩溃,美国经历了贸易逆差和财政赤字,贸易保护主义一度盛行。这一系列事件导致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不安,使企业面临的投融资环境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因此,企业在其财务决策中日益重视财务风险的评估和规避,其结果,效用理论、线性规划、对策论、概率分布、模拟技术等数量方法在财务管理工作中的应用与日俱增。财务风险问题与财务预测、决策数量化受到高度重视。

随着数学方法、应用统计、优化理论与电子计算机等先进方法和手段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公司财务管理理论发生了一场“革命”。财务分析向精确方向飞速发展。80年代诞生了财务管理信息系统。90年代中期以来,计算机技术、电子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发展迅猛。财务管理的一场伟大革命—网络财务管理,已经悄然到来。

财务管理发展趋势

现代的财务管理,将继续朝着国际化、精确化、电算化、网络化方向发展。而网络财务管理变革则遥遥领先。

当今是信息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拓宽了经济活动的空间,改变了经济活动的方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网络化。容量巨大,高速互动,知识共享的信息技术网络构成了知识经济的基础,企业之间激烈竞争将在网络上进行;二是虚拟化。由于经济活动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加强,开辟了新的媒体空间,如虚拟市场、虚拟银行。许多传统的商业运作方式也将随之消失,代之以电子支付,电子采购和电子定单,商业活动将在全球互联网上进行,使企业购销活动更便捷,费用更低廉,对存货的量化监控更精确。同时,网上收付,使国际资本的流动加快,而财务主体面临的货币风险却大大地增加。相应地,财务管理理论和实践,将随着理财环境的变化而不断革新。网络财务管理主体、客体、内容、方式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有待进一步研究讨论和实践。

参考文献:

1.曲小刚.知识经济冲击财务管理方法.中华财会网,2002

2.李会太.20世纪西方财务管理的发展.经济管理,2000(6)

投资管理理论范文篇9

关键词:财务管理发展阶段发展趋势

财务学已成为经济管理界最热门的领域之一。西方财务学主要由三大领域构成,即公司财务(CorporationFinance)、投资学(Investments)和宏观财务(Macrofinance)。其中,公司财务在我国常被译为“公司理财学”或“企业财务管理”。随着市场经济特别是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财务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也正在变得越来越重要。

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发展的主要阶段及特点论述

财务管理的萌芽时期

企业财务管理大约起源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当时西方社会正处于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地中海沿岸的许多商业城市出现了由公众入股的商业组织,入股的股东有商人、王公、大臣和市民等。商业股份经济的发展客观上要求企业合理预测资本需要量,有效筹集资本。但由于这时企业对资本的需要量并不是很大,筹资渠道和筹资方式比较单一,企业的筹资活动仅仅附属于商业经营管理,并没有形成独立的财务管理职业,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

筹资财务管理时期

19世纪末20世纪初,工业革命的成功促进了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生产技术的重大改进和工商活动的进一步发展,股份公司迅速发展起来,并逐渐成为占主导地位的企业组织形式。股份公司的发展不仅引起了资本需求量的扩大,而且也使筹资的渠道和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企业筹资活动得到进一步强化,如何筹集资本扩大经营,成为大多数企业关注的焦点。于是,许多公司纷纷建立了一个新的管理部门—财务管理部门,财务管理开始从企业管理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独立的管理职业。当时公司财务管理的职能主要是预计资金需要量和筹措公司所需资金,融资是当时公司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根本任务。因此,这一时期称为融资财务管理时期或筹资财务管理时期。

这一时期的研究重点是筹资。主要财务研究成果有:1897年,美国财务学者格林(Green)出版了《公司财务》,详细阐述了公司资本的筹集问题,该书被认为是最早的财务著作之一;1910年,米德(Meade)出版了《公司财务》,主要研究企业如何最有效地筹集资本,该书为现代财务理论奠定了基础。

法规财务管理时期

1929年爆发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和30年代西方经济整体的不景气,造成众多企业破产,投资者损失严重。为保护投资人利益,西方各国政府加强了证券市场的法制管理。如美国1933年和1934年出台了《联邦证券法》和《证券交易法》,对公司证券融资作出严格的法律规定。此时财务管理面临的突出问题是金融市场制度与相关法律规定等问题。财务管理首先研究和解释各种法律法规,指导企业按照法律规定的要求,组建和合并公司,发行证券以筹集资本。因此,西方财务学家将这一时期称为“守法财务管理时期”或“法规描述时期(DescriptiveLegalisticPeriod)”。

这一时期的研究重点是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控制。主要财务研究成果有:美国洛弗(W•H•Lough)的《企业财务》,首先提出了企业财务除筹措资本外,还要对资本周转进行有效的管理。英国罗斯(T•G•Rose)的《企业内部财务论》,特别强调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认为资本的有效运用是财务研究的重心。30年代后,财务管理的重点开始从扩张性的外部融资,向防御性的内部资金控制转移,各种财务目标和预算的确定、债务重组、资产评估、保持偿债能力等问题,开始成为这一时期财务管理研究的重要内容。

资产财务管理时期

20世纪50年代以后,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买方市场趋势的出现,财务经理普遍认识到,单纯靠扩大融资规模、增加产品产量已无法适应新的形势发展需要,财务经理的主要任务应是解决资金利用效率问题,公司内部的财务决策上升为最重要的问题,西方财务学家将这一时期称为“内部决策时期(InternalDecision-MakingPeriod)”。在此期间,资金的时间价值引起财务经理的普遍关注,以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为研究对象的资本预算方法日益成熟,财务管理的重心由重视外部融资转向注重资金在公司内部的合理配置,使公司财务管理发生了质的飞跃。由于这一时期资产管理成为财务管理的重中之重,因此称之为资产财务管理时期。

50年代后期,对公司整体价值的重视和研究,是财务管理理论的另一显著发展。实践中,投资者和债权人往往根据公司的盈利能力、资本结构、股利政策、经营风险等一系列因素来决定公司股票和债券的价值。由此,资本结构和股利政策的研究受到高度重视。

这一时期主要财务研究成果有:1951年,美国财务学家迪安(JoelDean)出版了最早研究投资财务理论的著作《资本预算》,对财务管理由融资财务管理向资产财务管理的飞跃发展发挥了决定性影响;1952年,马克维茨(H•M•Markowitz)“资产组合选择”,认为在若干合理的假设条件下,投资收益率的方差是衡量投资风险的有效方法。从这一基本观点出发,1959年,马克维茨出版了专著《组合选择》,从收益与风险的计量入手,研究各种资产之间的组合问题。马克维茨也被公认为资产组合理论流派的创始人;1958年,莫迪哥莱尼(FrancoModigliani)和米勒(MertoH•Miller)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资本成本、公司财务和投资理论》,提出了著名的MM理论。莫迪格莱尼和米勒因为在研究资本结构理论上的突出成就,分别在1985年和1990年获得了诺贝尔奖;1964年,夏普(WilliamSharpe)、林特纳(JohnLintner)等在马克维茨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系统阐述了资产组合中风险与收益的关系,区分了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明确提出了非系统性风险可以通过分散投资而减少等观点。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使资产组合理论发生了革命性变革,夏普因此与马克维茨一起共享第22届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荣誉。总之,在这一时期,以研究财务决策为主要内容的“新财务论”已经形成,其实质是注重财务管理的事先控制,强调将公司与其所处的经济环境密切联系,以资产管理决策为中心,将财务管理理论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投资财务管理时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加快,国际市场迅速扩大,跨国公司增多,金融市场繁荣,市场环境更加复杂,投资风险日益增加,企业必须更加注重投资效益,规避投资风险,这对已有的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60年代中期以后,财务管理的重点转移到投资问题上,因此称为投资财务管理时期。如前述,投资组合理论和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揭示了资产的风险与其预期报酬率之间的关系,受到投资界的欢迎。它不仅将证券定价建立在风险与报酬的相互

作用基础上,而且大大改变了公司的资产选择策略和投资策略,被广泛应用于公司的资本预算决策。其结果,导致财务学中原来比较独立的两个领域—投资学和公司财务管理的相互组合,使公司财务管理理论跨入了投资财务管理的新时期。前述资产财务管理时期的财务研究成果同时也是投资财务管理初期的主要财务成果。

70年代后,金融工具的推陈出新使公司与金融市场的联系日益加强。认股权证、金融期货等广泛应用于公司筹资与对外投资活动,推动财务管理理论日益发展和完善。70年代中期,布莱克(F•B1ack)等人创立了期权定价模型(OptionPricingMolde1,简称OPM);罗斯提出了套利定价理论(ArbitragePricingTheory)。在此时期,现代管理方法使投资管理理论日益成熟,主要表现在:建立了合理的投资决策程序;形成了完善的投资决策指标体系;建立了科学的风险投资决策方法。

一般认为,70年代是西方财务管理理论走向成熟的时期。由于吸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丰富成果,财务管理进一步发展成为集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计划、财务控制和财务分析于一身,以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和利润分配管理为主要内容的管理活动,并在企业管理中居于核心地位。1972年,法玛(Fama)和米勒(Miller)出版了《财务管理》一书,这部集西方财务管理理论之大成的著作,标志着西方财务管理理论已经发展成熟。

财务管理深化发展的新时期

20世纪70年代末,企业财务管理进入深化发展的新时期,并朝着国际化、精确化、电算化、网络化方向发展。

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期,西方世界普遍遭遇了旷日持久的通货膨胀。大规模的持续通货膨胀导致资金占用迅速上升,筹资成本随利率上涨,有价证券贬值,企业筹资更加困难,公司利润虚增,资金流失严重。严重的通货膨胀给财务管理带来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问题,因此这一时期财务管理的任务主要是对付通货膨胀。通货膨胀财务管理一度成为热点问题。

80年代中后期以来,进出口贸易筹资、外汇风险管理、国际转移价格问题、国际投资分析、跨国公司财务业绩评估等,成为财务管理研究的热点,并由此产生了一门新的财务学分支—国际财务管理。国际财务管理成为现代财务学的分支。

80年代中后期,拉美、非洲和东南亚发展中国家陷入沉重的债务危机,前苏联和东欧国家政局动荡、经济濒临崩溃,美国经历了贸易逆差和财政赤字,贸易保护主义一度盛行。这一系列事件导致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不安,使企业面临的投融资环境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因此,企业在其财务决策中日益重视财务风险的评估和规避,其结果,效用理论、线性规划、对策论、概率分布、模拟技术等数量方法在财务管理工作中的应用与日俱增。财务风险问题与财务预测、决策数量化受到高度重视。

随着数学方法、应用统计、优化理论与电子计算机等先进方法和手段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公司财务管理理论发生了一场“革命”。财务分析向精确方向飞速发展。80年代诞生了财务管理信息系统。90年代中期以来,计算机技术、电子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发展迅猛。财务管理的一场伟大革命—网络财务管理,已经悄然到来。

财务管理发展趋势

现代的财务管理,将继续朝着国际化、精确化、电算化、网络化方向发展。而网络财务管理变革则遥遥领先。

当今是信息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拓宽了经济活动的空间,改变了经济活动的方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网络化。容量巨大,高速互动,知识共享的信息技术网络构成了知识经济的基础,企业之间激烈竞争将在网络上进行;二是虚拟化。由于经济活动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加强,开辟了新的媒体空间,如虚拟市场、虚拟银行。许多传统的商业运作方式也将随之消失,代之以电子支付,电子采购和电子定单,商业活动将在全球互联网上进行,使企业购销活动更便捷,费用更低廉,对存货的量化监控更精确。同时,网上收付,使国际资本的流动加快,而财务主体面临的货币风险却大大地增加。相应地,财务管理理论和实践,将随着理财环境的变化而不断革新。网络财务管理主体、客体、内容、方式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有待进一步研究讨论和实践。

参考文献:

投资管理理论范文篇10

关键词:财务管理企业战略财务战略

一、财务管理理论的缺陷

(一)财务管理逻辑起点的缺陷

长期以来,我国财务界研究财务管理理论总是以财务本质为起点。但是,以财务本质作为构建财务管理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显得有些牵强。这是因为:其一,财务本质是一个纯粹理论性的范畴,缺乏与实践的直接联系,以它为起点构建财务管理理论结构,容易导致财务管理理论脱离实践。其二,财务本质本身是发展变化的,其发展变化的根源是理财环境的变化,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人们对财务的本质有着不同的认识。

因此,财务本质并非财务管理理论体系中最本源的理论要素,以其为起点构建财务管理理论结构,不能直接反映社会经济环境对财务管理系统的影响,无法揭示财务管理发展变化的真正原因。理财环境是财务管理理论体系赖以推理论证的最本源的抽象范畴,从此点出发构建财务管理理论结构则符合推理逻辑。而且,理财环境还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它包含了财务管理实践的全部内容,孕育着财务管理理论要素的全部,以此为起点构建的财务管理理论结构可以揭示财务管理发展过程的全部因素和客观规律,因而是全面的、完整的财务管理理论结构。

(二)财务管理目标的缺陷

财务管理的目标是股东财富最大化。事实上,股东财富最大化有其不足之处:其一,股东财富最大化需要通过股票市价最大化来实现,而事实上,影响股价变动的因素,不仅包括企业经营业绩,还包括投资者心理预期及经济政策、政治形势等理财环境,因而带有很大的波动性,易使股东财富最大化失去公正的标准和统一衡量的客观尺度。其二,经理阶层和股东之间在财务目标上往往存在分歧。其三,股东财富最大化对规范企业行为、统一员工认识缺乏应有的号召力。

而企业价值最大化则充分考虑了不确定性和时间价值,强调风险与报酬的均衡,并将风险限制在企业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而且它还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第一,营造企业与股东之间的协调关系,努力培养安定性股东;第二,创造和谐的工作环境,关心职工利益,培养职工的认同感;第三,加强与债权人的联系,重大财务决策邀请债权人参与,培养可靠的资金供应者;第四,关心政府政策的变化并严格执行,努力争取参与政府制定政策的有关活动。此外,还要重视客户利益,以提升市场占有率;讲求信誉,以维护企业形象等,显然,以上利益相关者都有可能对企业财务管理产生影响:股东大会或董事会通过表决决定企业重大的财务决策,董事会直接任免企业经理甚至财务经理;债权人要求企业保持良好的资金结构和适当的偿债能力,以及按合约规定的用途使用资金;职工是企业财富的创造者,提供人力资本必然要求合理的报酬;政府为企业提供了公共服务,也要通过税收分享收益。

(三)财务管理研究方法的缺陷

财务管理采用的研究方法类似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微观经济学中的前提性假设如信息是完备的、交易成本为零也成了财务管理理论研究所基于的假设;最优化理论、效用理论和风险理论成为财务管理研究的基础;定量预测方法、投资决策方法、滚动预算方法等可量化的方法研究得较充分。但难以量化的内容,如人力资本、核心竞争力等在内的定性研究不够重视,忽略了这些在企业管理中可能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财务管理应从管理学的角度来重新审视和研究企业财务,将财务引申到财务战略的层次。还应运用财政学、金融学、会计学、统计学、组织行为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对财务管理理论进行探索,从而提出解决财务问题的新方法。在重视规范研究的基础上,也不应忽视实证研究,否则就容易出现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情况。

(四)财务管理研究范围的缺陷

财务管理研究范围较窄,是对工业经济条件下财务管理实践的科学总结。但随着知识经济兴起、经济全球化浪潮、企业购并重组等财务环境的变迁,财务管理范围面临严峻挑战,拓展财务管理的研究范围是财务管理发展中面临的新课题。

①筹资管理的扩展。知识是知识经济时代最主要的生产要素,企业筹资管理的内容将由原来的筹集物质资本扩展为筹集物质资本和知识资本。

②投资管理的扩展。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投资战略将做出重大调整。大批高素质人才所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将成为企业从事生产活动的基础和主要动力,智力资本投资管理将显得尤其重要。同时,由于期望的高投资收益常常伴随着高风险,因此风险管理更加重要。

③资产管理的扩展。知识资产成为知识经济的主要资产,因而将成为资产管理的主要内容。企业应在知识资产的管理方面进行系统设计,如知识资产的筹集、运作、保值、增值和效益方面的管理等。

④收益分配管理的扩展。知识经济时代按劳分配的形式将发生很大变化。脑力劳动成为劳动的主要形式,人力资本最大者将拥有最重要的财务治理权,也同时拥有企业最大的剩余索取权,按贡献分配将成为收益分配的主要形式,设计报酬计划将是财务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财务管理实务的缺陷

(一)财务内控不完善

许多企业没有设置财务内控制度建设岗位,没有建立财务内控制度建设评价、规划小组,今天想到什么,就制定什么,具有很大的盲目性,有的甚至违反国家财经制度。对于已经过时、作废了的财务内控制度不进行及时清理,对执行的财务内控制度也不定期进行汇编。企业中,除了财务部门外,每个部门有各自的职责范围,又都有权制定相应的内控制度。如果各部门在执行过程中没有协调好,就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漏洞。如固定资产管理,既存在财务部门的要求,又存在资产管理部门的要求,这两个部门不协调好,固定资产管理难度就增大。在财务内控制度监督上不得力,把财务内控制度制定下发就了事,不开展财务内控制度的检查和考核,有的单位内部审计组织形同虚设,对企业财务内控制度的监督软弱无力。

要矫正财务内控缺陷,必须明确财务管理的中心地位,以财务内控制度去约束其它专业管理。财务管理具有综合性强、灵敏度高的特点,企业其它各项管理工作成效如何,最终都要通过财务指标反映出来,企业的各项经营决策要依靠财务管理系统。财务内控制度是企业制度体系中最重要的,企业其它内控制度要遵循财务内控制度的要求,体现成本观念、效益观念。同时还必须提高财会人员业务素质和道德水准,增强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二)缺乏财务激励机制

企业缺乏财务激励机制。按理论来分析现代企业,公司治理结构中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是一种委托关系,即股东作为资本所有者是委托人,经理层作为经营者是人。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股东和经理层之间存在着道德风险,主要表现为:一是偷懒行为,即经营者所付出的努力小于其获得的报酬;二是机会主义,即经营者付出的努力是为了增加自身利益而不是所有者的利益。这种道德风险的存在,客观上要求委托人通过对经营索取权的分享建立激励机制,将人的潜力诱导出来。

财务激励手段包括:①股票期权制。传统的薪酬分配形式,如承包、租赁等,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刺激和调动经营管理者积极性的作用,但其弊端是经营行为的短期化和消费行为的铺张浪费。股票期权则能够在一定程度消除上述弊端,因为购买股票期权就是购买企业的未来,企业在较长时期内的业绩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经营者收入,促使经营者更关心企业的长期发展。将管理者的利益与投资者的利益捆绑在一起,使管理者关注企业长期价值的创造。②结构工资制。结构工资包括基础工资、岗位工资、技能工资、年功工资和浮动工资,它具有灵活的调节作用,有利于合理安排工资构成中各类员工的工资关系,调动各方面员工的积极性,充分发挥财务激励作用,既降低现代企业的成本,又增加企业的亲和力。

(三)财务评价体系不完整

财务评价体系局限性主要表现在:过分地重视取得和维持短期结果、所讲述的是过去的故事、在使未来的增长得以实现的无形资产特别是知识资本方面,财务评价方法显得力不从心、财务评价方法过分注重公司财务业绩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的可直接计价因素,忽视非财务指标的不可直接计价因素。然而,当竞争环境越来越需要经理们重视和进行经营决策,像市场占有率、创新、质量和服务、生产力以及雇员的培训这类的非财务计量应该在业绩计量方面起更大的作用。

事实上,财务业绩与非财务业绩都是企业总体业绩的不可缺的组成部分。财务业绩是通过会计信息系统表现的表象、结果和有形资产的积累;非财务业绩则是通过经营管理系统获得的内因:过程和无形资产的积累,对企业整体长远的兴衰成败关系极大,是本质的东西。因此,理想的选择应是财务与非财务评价系统的有机结合,一是需要进一步拓展的财务分析指标体系;二是需要研究对非财务指标的评价。如平衡计分卡就是一个企业业绩综合指标评价系统。

(四)抵御风险能力弱

企业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复杂多变是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外部原因,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只要有财务活动,就必然存在着财务风险。在现实工作中,许多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缺乏风险意识,认为只要管好用好资金,就不会产生财务风险,风险意识的淡薄是财务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财务决策失误如企业资本结构不合理、负债资金比例过高、对外投资决策失误导致大量投资损失、企业赊销比重过大、应收账款缺乏控制等都容易产生财务风险。巴林银行的倒闭、大宇神话的破灭、巨人集团的轰然倒塌,敲响了抵御风险的警钟。如何控制风险,如何转移风险,是财务管理的当务之急。企业应不断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建立和不断完善财务管理系统,设置高效的财务管理机构,配备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健全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强化财务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使企业财务管理系统有效运行,以适应不断变化的财务管理环境。提高财务决策的科学化水平,防止因决策失误而产生的财务风险。

三财务战略是现行财务管理的自然扩展

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企业财务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取得了异乎寻常的发展,成果也十分显著。但不容忽视的是,现代企业经营环境的重大变化和战略管理的广泛推行,对企业财务管理所依据的理论与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这个问题亟待我们解决。梅厄教授指出,尽管财务理论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它对战略规划却几乎无影响,财务理论必须扩展,以协调财务和战略分析。我们认为,在环境复杂多变并实行战略管理的条件下,现行企业财务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已无法完全适应当今企业的要求。无论从理论层面上还是从现实层面上看,以战略管理的思想方法为指导,对企业财务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加以完善和提高,从而将之推进到财务战略的新阶段,都是一种历史和逻辑的必然发展。

(一)从理论层面上看企业财务战略的逻辑必然性

科学发展史证明,任何理论的发展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与其密切相关的理论与学科发展状况的影响与制约,有时这种影响甚至具有决定性的意义。J.K.Shank等人在其《战略成本分析:从管理会计到战略会计的演进》一书中对于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的发展阶段的论述,对此是一个很好的说明。他们指出,历史地看,20世纪40年代盛行的成本会计未能把50年代已开始流行的决策分析框架纳入其体系中,因而缺乏决策相关性。这一原因导致管理会计取代成本会计成为一种新的决策框架。战略管理这一新的决策分析方式的蓬勃发展,使人们开始重新审视现行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并普遍认为其缺乏战略相关性,不能为战略管理提供强有力的决策分析。因此自20世纪80年代,特别是80年代末期开始,人们开始尝试把战略的因素引入管理会计的理论与方法中,从而将其逐步推向战略管理会计的新阶段。由上述情况可见,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的发展和管理决策理论与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把战略因素引入管理会计分析体系,发展战略管理会计是现行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的一个非常自然和符合逻辑的扩展。

财务管理的状况与此类似,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职能,它的理论与方法必然要受到一般管理理论与方法的极大影响。在现代企业高度竞争、复杂多变的环境下,企业领导者如果仅仅依靠以往的经验已经无法面对新的环境和形势,企业对此做出的必然反应是把战略管理作为管理的中心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财务管理当然不能无视战略管理的要求。企业要实施其战略,必须拥有将战略设想转化为现实的必要的资源,以及推进战略实施的具体行动。资金是一切企业战略实施所必不可少的关键资源之一,资金投放是推进企业战略实施的重要条件。所以,企业战略能否成功实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整个战略期间内是否具有与其协调一致的资金支持。把战略问题与其要素引入财务管理领域,从而将其推向财务战略的新阶段,是战略管理理论蓬勃发展并受到广大企业重视的一个必然趋势,是现行财务管理在理论上的一个符合逻辑的自然扩展。

(二)从企业的现实环境看企业财务战略的历史必然性

(1)企业环境的复杂多变需要财务战略。企业的内外环境是企业财务管理活动赖以运行的基础和条件,财务管理不可避免地要受到企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无论是企业外部的政治、经济、金融、技术、市场等方面的变化,还是企业内部的生产、组织、人员等方面的变化,都对企业财务管理有着直接或间接的,有时甚至是非常严重的影响。因此,复杂多变的企业环境对财务管理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它既给企业财务管理创造了许多有利的机会,也产生了很多威胁。是否能把握住环境变化的趋势,趋利避害,已成为企业财务管理成败的关键。许多企业之所以陷入资金周转不灵、资金效益不佳的境地,就是因为对环境变化所产生的威胁准备不足,不能及时应变。而另外一些企业则善于审时度势,及时应变,获得了良好的财务经济效益。上述情况说明,在复杂多变的企业环境下,企业财务管理必须以弄清企业环境的状况和变化趋势作为基本出发点,把提高财务管理工作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和利用能力放在首要位置,从战略的高度重新认识财务管理,以战略的眼光进行财务管理工作。但从目前的财务管理理论看,对这一问题的重视程度还很不够。

针对上述企业环境的客观要求,借鉴战略管理的思想,提出。企业财务战略。这一范畴进行研究无疑是非常必要的。它将有助于进一步深入考察企业环境对财务管理的影响和作用,从而使财务管理的眼界更加宽广,更能适应企业战略管理的要求。

(2)研究财务战略也是我国企业的现实需要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在企业财务管理方面的主要表现是: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拨款,资金无偿使用,赢利全部上缴;投资权掌握在国家手中,企业不能按照市场需要进行投资活动;即使是留给企业的各种基金,也必须按照“专款专用”的原则使用,形成了“打酱油的钱不能买醋”这种状况。在这种体制下,企业既不必操心资金的筹措,也不需要关心资金投放的方向、效果等问题,即企业基本上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财务管理工作,因而财务战略对企业来说也就更没有必要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我国企业的经营机制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企业开始拥有筹资权和投资权,企业环境也由封闭转向开放,由死板转向灵活筹资渠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等情况已成为现实。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财务管理已成为企业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独立管理职能,加上企业环境日益复杂,竞争日趋激烈,制定和实施财务战略就有了客观需要和可能。特别是资金短缺和资金运用效果不佳仍是制约我国企业发展的两个重要原因。因此,制定实施财务战略,更好地为企业的竞争发展筹集资金,投放资金,不断提高资金利用效果,对我国企业就显得更为必要。

总之,对企业财务战略这一领域进行研究,从理论层面上看存在着逻辑上的必然性,从现实层面上看,则是当今时代的必然要求。认识并运用财务战略,对企业财务管理理论与实践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志远《企业财务战略》第1版[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