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术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2 17:54:04

体育学术论文

体育学术论文范文篇1

关键词:体育人文社会学学术论文评价质量方式方法

近几年来,随着国内的政治,经济及人民生活方式等因素的改变,如首次成功取得奥运会的主办权,物质文明的提升,余暇时间的增多,生活节奏加快,大规模多渠道公共卫生安全事件的频繁发生都无时不刺激广大民众根据自身需要,同时响应政府号召积极投身于全民健身的热潮之中。由于这种需要的普遍存在自然促进了体育理论界的空前繁荣,据调查自2001年以来我国大陆地区围绕这个主题的论文平均以每年18.3%的速度递增,2004年我国大陆地区体育方面的论文约794xxx篇,其中人文社会学方向约63%。这样看来作为我们体育人对能取得这样成果是有理由骄傲的,可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的三个问题。1.论文质量不高2.论文格式很不规范。很多教师缺乏对论文写作标准的认识。3.论文中论据的阐述说服力不强,引用的数据少,实例不充分。以上问题在人文社会学方向尤为突出。笔者认为存在以上问题和我们这个学科发展较快且不够成熟有很大关系,但同时认为因没有较权威的学术论文评价体系也是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特撰写此文以探讨此方面的问题,以期抛砖引玉为本学科发展贡献一份薄力。

1:概念界定

概念是对莫一事物本质属性的高度概括。由其外延和内涵两部分组成。个人认为入一个事物没有确定概念或概念不明确都会影响到学科的正常发展,因此有必要再此重提一下相关概念。

1.1学术论文

学术通常是指专深而系统的学问,而论文则是指研究,讨论问题的文章。因此学术论文就是在科学领域表达科学眼觉得文章。从这一意义上理解,学术论文一般也可以称为科学论文。

1.2体育人文社会学

体育人文社会学是研究体育与人、体育与社会相互关系及其基本规律的学科群。它主要有体育社会学,体育史学,体育哲学,体育美学,体育经济学,运动休闲学等体育与其他社会学科相融合而成。

1.3质量是一组固有的特性满足要求的,从术语的基本特性来讲,它是满足要求的程度。

1.4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的活动,是对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程度的判断。评价=测量(量的记述)或非测量(质的记述)+价值的判断

2.体育人文社会学的特性及其论文评价难点

我们知道体育人文社会科学不同于自然科学之处在于前者是一个思想自由甚至是良心判断的成果。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主要集中在对人的活动以及作为群体人活动规律的观察和分析,因此,在很大意义上讲,我们可以说对体育人文科学学者及其学术成果的判断是主观判断;但是否我们可以说对于人文科学学者及其学术成果的判断不存在客观标准,我的回答是否定的,因为所有的学者及其学术成果的价值总是和他人及他人的学术成果相比较之下体现出来,换言之,是学者个体及其成果与学者总体及总体成果的相对位置相比较之下体现出来,也就是说,它存在一个相对的客观标准。所以个人认为体育人文社会学方向学术论文的特性及其评价特点是;

2.1不具有重复性,

2.2在很大程度上,也不具有直接意义上的客观性和实验性不能很快看出对现实生产力提高所产生的效能。

2.3选材范围的宽泛性,跨专业的专家级人才国内目前还比较短缺评价的权威性有待加强。

3.传统学术论文的评价方法及其优缺点

3.1以期刊整体水平评价该期刊上论文的水平。

3.2以特定论文的内在水平来评价该论文某一篇学术论文的内在质量是由其学术价值、创造性、科学性(人文科学论文可以不计此项)、实用性、表达效果等方面的水平决定的,针对科技论文和社科论文的具体情况,可以分别制定考核体系。

得分值列于表1。

表1

考察内容考察标准得分值

学术价值国际先进

国内先进

一般水平30

24

18

创造性有重要创新

有创新

没有创新25

15

5

科学性优良

中等

较差20

12

4

实用性优良

中等

较差15

8

4

表达效果优良

中等

较差10

6

4

3.3专家评议所谓专家评议,

4.学术论文的格式及其所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篇完整的学术论文应有:题目,作者,单位,摘要,关键词,英文摘要,英文关键词,绪论,正文,结论,注释及参考文献集各相关部分组成

4.1.关于论文题目

题目又称题名、标题。论文题目的写作应具体确切地反映论文的内容及其研究范围和深度,应能揭示文中的重要内容和特定内容。题目切勿定得太大或太笼统,如:"浅谈小学体育中的素质教育",题目中的"体育"和"素质教育"范围很大,也很空泛,让人无从下笔。是体育教学?是体育教师?是教学主体小学生等等?是创新素质教育?艺术素质教育?道德素质教育?还是其它什么具体的素质教育?这些都是作者所忽略的细节,也是最关键的环节。此外,需要注意的是科研的任务不是在于浅谈,而在于探索,研究它的规律与本质,因此结合上面两点,如果对标题加以限定,将研究范围层层缩小,使之具体明确容易把握,此题目改成"体育教学对促进小学生创新素质发展的初步探讨"相信意图会更明确,效果应该比前一个为好。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把写一般性文章可以用的题目用来做论文标题。如:"课堂教学的新境界,新在哪里?"、"还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学会合作,学会创新--体验成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浅谈如何上好耐久跑一课"等等论文,从这些题名看,它反映的只是作者在体育实践中的反思、感悟与做法,严格来说不属于论文的范畴,评委从见到题名的第一眼起就基本把此类文章排除了。最后强调的一点是论文题目是一篇论文给出的涉及论文范围与水平的第一个重要信息,也是为选定关键词、编制题录和索引等二次文献提供检索的特定实用信息。综上所述,对学术论文题名的要求要做到四点:

4.1.1准确得体

论文题目必须能准确表达论文内容,恰当反映所研究的范围和深度,即题要扣文,文也要扣题。这是撰写论文的基本准则。

4.1.1简短精炼

题目用词需要精选,字数要少。尽管题目的字数多少并无统一的"硬性"规定,但-般-篇论文题目不要超出30个字。

若简短题名不足以显示论文内容或反映出属于系列研究的性质,则可利用正、副标题的方法解决,以加副标题来补充说明特定的实验材料,方法及内容等信息,使标题成为既充实准确又不流于笼统和一般化。

4.1.3外延和内涵要恰如其分

命题时,若不考虑逻辑上有关外延和内涵的恰当运用,则有可能出现谬误,至少是不当

4.1.4醒目

虽然论文题目首先映入读者的眼帘,但仍然存在题目是否醒目的问题。因为题目所用字句及其所表现的内容是否醒目,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论文的效果。"论文题目是文章的一半"。这句话并不言过。

(以上实例采用的我区市级参评论文,引用只是为了说明问题,更具说服力,别无他意!)

4.2.关于作者署名、工作单位和邮政编码

4.3.关于论文摘要

4.4.关于关键词

4.5.关于英文摘要及关键词

英文摘要应在忠实原文的前提下,进行修辞炼句,使行文简洁流畅,避免汉语式英文。目前,在论文摘要及论文英语表达中普遍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即有相当一部分论文的英文摘要不是作者直接用英语语言思维构思写成,而是将中文底稿译成英文。这种用汉语语言的表达方式来套用英语,最易出现汉语英语(即chinglish)的错误。有的英译摘要,由于拘泥现成的中文结构,死搬硬套,译文往往僵硬绕口,读后令人不解其意。这种汉语式英语大大降低了传意功能。

4.6.关于引言

引言又称前言,属于整篇论文的引论部分。其写作内容包括:研究的理由、目的、背景、前人的工作和知识空百,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预期的结果及其在相关领域里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引言的文字不可冗长,内容选择不必过于分散、琐碎,措词要简练,要吸引读者读下去。引言的篇幅大小,并无硬性的统一规定,需视整篇论文篇幅的大小及论文内容的需要来确定。

引言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要避免引言与摘要雷同或成了摘要的解释。

4.7.关于正文

正文是一篇论文的本论,属于论文的主体,它占据论文的最大篇幅。论文所体现的创造性成果或新的研究结果,都将在这一部分得到充分的反映。因此,要求这一部分内容充实,论据充分、可靠,论证有力,主题明确。尽管国家标准对正文的内容末做统一规定,但对格式却有特别要求,尤其比较明确规定了图、表的绘制及引文等方面的要求。这也是在我区及市里的参评论文中表现比较突出的问题。(不规范)如:

4.7.1不用阿拉伯数字,末按层次标题编号。例如不同层次的标题用"1","1.1",,1.1.1",……依此类推,各层次的标题序号均应顶格编排,后空一个字,排标题。

4.7.2表格绘制不规范,没有采用三线表的形式(市论文报告会报告论文)。

4.7.3忽视了正文中引文的标注。引文是指在论文中需要引用他人已公开出版的著作或发表的论文观点。如果引用他人原话,必须加引号,如果是用自己的话转述他人的主要观点,则不必加引号。无论是直接引用不是间接引用,引文务必注明引文出处(用[1]、[2]、[3]…标注),其格式见下文的参考文献著录格式。

4.8.关于结论

论文的结论部分,应反映论文中通过实验、观察研究并经过理论分析后得到的学术见解。结论应当体现作者更深层的认识,且是从全篇论文的全部材料出发,经过推理、判断、归纳等逻辑分析过程而得到的新的学术总观念、总见解。

4.9.关于致谢

在论文的末尾部分对曾经帮助过作者的有关人员和单位表示谢意。论文的致谢,实质上是作者署名的补充,涉及到被致谢的荣誉的权益问题,因而谢词要写得诚恳、有分寸。

4.10.关于参考文献著录格式

在学术论文后需要列出参考文献。其作用有:反映出真实的科学依据:体现严肃的科学态度,分清是自己的观点或成果还是别人的观点或成果;对前人的科学成果表示尊重,同时也是为了指明引用资料出处,便于检索。

参考文献内容务必著录清楚全面,标点使用正确,末尾用"."号;文献名后用[M][J]等分别注明图书专著、期刊杂志等。

5.体育人文社会学方向论文评价标准的探索

综上所述,体育人文社会学作为一个社会学和体育学互相交融的学科,其学术论文评价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5.1论文自身所应达到的标准及其权重

5.1.1指导思想的正确性20%

作为社会学科的一部分,必须在学术指导思想上坚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历史观,只有这样才是一篇优秀论文的保障

5.1.2切实反映体育运动的时代性10%

在我国体育行业作为一个新兴行业,伴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正不断走向成熟。时刻都会给人以惊喜,因此体育人文社会学方向的论文一定要紧扣时代脉搏,同人民大众站在一起随时准备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反映日趋多样化和复杂化的体育需求。

5.1.3所述论点的前瞻性20%

论文所阐述的论点是否触及到问题的实质,是否真切的把握到了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进而很理性的判断出事物可能发展的方向。

5.1.4采用论据的权威性10%

5.1.5写作目的的明确性10%

5.1.6写作内容的可读性10%

5.1.7写作结构的完整性10%

5.1.8轮定推理的严密性10%

5.2环境所给予的评价标准及相应分值

5.2.1第一层次:“四大检索工具”收录的论文。“四大检索工具”是指《科学引文索引》(《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工程索引》(《EI》)、《科技会议录索引》(《ISTP》),确定它们为第一个层次,分值为95~100。

5.2.2第二层次《INSPEC》、《CA》、《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收录的论文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科技统计源期刊目录》所收录的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分值为85-95。

5.2.3第三层次:其它国内期刊上正式发表的论文,分值为75-855

5.3所应采用的计量方法

为避免单独计量所造成评价标准的效度降低,兼顾评价标准的信度。个人认为应采取以上两种计量方法的相互加权。即以上两种方法各占计量总成绩的50%权重。

所得公式:总分=学术论文自身所的分数*50%+外界环境所的分数*50%

5.4所应采用的评价方式

评价体育人文社会学方向学术论文质量的方式应是:1)坚持成果形式评价和成果实质评价相结合、2)学者评定和期刊评定相结合、3)数量评定和质量评定相结合的“三结合”方式制定评价标准。个人认为这是针对不成熟学科的学术成果的暂时性的但不失其合理性的短期评价标准所应当坚持的原则

参考文献

[1]卢元镇.体育人文社会学概论高级教程[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体育学术论文范文篇2

[关键词]高校;职称评审;论文

高等学校实施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即职称评审)是对教师教学、科研等综合素质能力进行评价的方式之一。评审需要以高校教师已获得的各方面成果为依据,充分考虑教师的德、能、勤、绩等因素,对教师能否晋升高一级职务任职资格做出判定。而学术论文无疑是评价教师已获成果优劣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建立一个公平、合理、人性化的学术论文的评定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资格评审中论文要求的现状

目前,在我省高校职称评审工作中对学术论文一般划分为以下3个级别:(1)权威期刊。在国家部委、全国学会(不含下属研究院、所和分会)、科学院所属研究所主办的学术刊物或相当上述级别的国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的科学论文;(2)学报级期刊。在部委及所属研究院(所)、全国专业学会及分会(不含省级学会)主办的学术刊物、大学学报上发表或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宣读并收入论文集的科学论文普通期刊。学术刊物(须有国家或省有关部门批准的刊号或准印证)或在全国学术会议上宣读并收入论文集的科学论文。期刊级别由高到低依次为:权威期刊、学报级期刊、普通期刊。

我省在高校各个系列职称评审中对论文的级别、数量都有较为明确的规定。在晋升高一级职务任职资格时论文的级别和数量是否达到要求是教师能否晋升的必要条件,教师为了能够晋升高一级职务也必定会为此努力发表相应级别的学术论文这在很大范围内对教师起到激励的作用,激发了教师投身研究的热情,提高了教师发表学术论文的积极性。因此,以学术论文作为教师晋升职称的量化条件之一是教师资格评审中十分必要的一环。

二、评审中论文规定存在的问题

学术论文虽然能够较好体现教师的综合素质但以学术论文作为衡量教师能否晋升职称的一项标准却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学术论文评价体系不够完善

以刊物级别衡量论文学术水平高低的评价体系还有待完善。(1)刊物级别划分过于笼统。如不管是国际上公认的影响力极高的刊物或是国内影响力不高但主办单位级别较高的期刊都算权威刊物,在职称评审的论文规定中几乎没有加以区分。

仅以主办单位来认定期刊级别的方法不够科学。尽管一般认为期刊的主办单位等级越高其主办的刊物中论文的学术水平也越高,但是随着办刊方式越来越市场化,往往存在期刊挂靠主办单位、一个主办单位办多种期刊等现象。目前,我省一般认定全国性学会主办的权威期刊只能有一种,而现在这种挂靠和一单位多刊的现象就造成了刊物级别认定的困难,究竟认定哪一种期刊为权威期刊往往是由省教育主管部门指定,其公开性、科学性有待商榷。(3)对期刊单位主办的增刊、专刊、专辑等与其正刊在论文级别认定中没有完全区分。(4)刊物级别高低与论文学术水平不能完全划等号:级别高的刊物所收录的文章不一定就好,级别低的刊物所收录的文章不一定就差,仅以期刊级别认定论文学术水平高低的方法存在很大的不合理性。

论文规定中仅以第一作者或独立完成的文章作为职称晋升条件,对第二作者以后属名发表的文章缺乏评价机制。在当前的科学研究中,有许多的研究工作是在2个甚至多个合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完成的,如果将论文排名第二及以后作者的贡献排除,则有失公平。另外,通讯作者署名的文章在职称评审中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这与国际上衡量作者对论文贡献的原则不相符。在当前高校中,教师在攻读高一级学位时完成的科学研究论文通常在文章发表时会将指导老师作为通讯作者加以署名指导老师也往往对文章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那么通讯作者对文章的贡献就不应被忽视;相对的,作为被指导者的教师虽然其文章发表署名为第一作者,但是其对文章的实际贡献力则应相应有所减弱。只有考虑每一位作者对文章的贡献情况,才能将论文的学术水平充分反映为教师的实际能力。

(二)高校教师各系列职称学术论文规定单一化

目前,我省高校教师、科研、实验3个系列在职称评审中均依据闽教职改[1997]010号文件执行对科研和实验系列教师的论文要求也是参照教师系列同级别的论文要求,没有考虑这3个系列在职责要求、工作内容等方面的区别,混淆了高校教师不同系列职务之间的要求,不利于高校按需设岗和激发不同系列教师从事本职工作的积极性。

论文规定没有考虑文科、理科、工科等不同门类学科间的区别。对于高校的体育、艺术、美术等学科教师在职称评审中与其他学科教师采取无差别的论文评审规定不符合这些学科通常的评价标准。体育、艺术、美术类教师更应以其实践能力、技术水平、成果效益作为职称评审的条件,采取“一刀切”的职称评审方式抹杀了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区别,不利于高校各个学科的发展。

(三)时间要求的规定不够合理

在每年度的职称评审中均对论文的发表时间有所要求,即时间需在任现职后至申报当年的12月31号之间。但时间与拿到期刊的时间往往并不相同,这样尽管论文确定发表时间是申报的当年,申报教师取得期刊原件却有可能在次年职称评审会议开始之后。而在目前的规定中,若评审会议开始时无法提供期刊原件的论文不得作为当年的评审条件。这看似符合程序,却缺少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最终造成部分符合申报条件的教师因为期刊无法及时取得而错过了当年的职称评审。

当前的资格评审一般耗时较长,从资格申报到评审结束往往要花费半年甚至更长时间。而若申报者在这一段时间发表了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则该论文既不能用于本次申报,也不能在申报者本次晋升职称后用于下一次职称晋升申报。这种对时间上的规定不利于激励高校专业技术人员发表学术论文的积极性、主动性。

三、改革论文评审要求的思考与对策

任职资格评审条件的量化是当前职称评审改革的重要内容,而教师所发表的学术论文作为评审的硬件之一普遍被认为是最为容易量化的标准之一。但从目前资格评审中论文规定所存在的问题来看,任职资格量化评审在建立合理的论文量化前提下还须进一步加强资格评审的相关体制建设。

(一)建立科学的学术论文评价体系

彻底改变仅以期刊级别判定论文质量的现行标准,建立科学、合理、可操作的学术论文质量认定评价体系。学术论文评价体系必须能够真实、准确反映论文的学术水平。对期刊级别的认定必须将期刊的主办单位、刊物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刊物是否被较权威的检索、索引所收录一并加以考虑。判断文章作者对论文的贡献力还必须充分考虑论文作者人数以及是否有通讯作者等情况。对论文学术水平的判断还可以参照论文的被引用率、论文是否被权威检索数据库收录、论文获奖情况等方面。

当然,我省高校教师职称评审还可以引入论文的量化赋分方法,即将论文划分若干个级别后分别赋以论文基准分,论文实际得分=(论文基准分+论文影响因子得分)×作者排名系数。这种论文量化赋分的方法可以作为资格评审中论文评价的一个模式,不过量化赋分应以科学的期刊级别划分方法为基础,分值计算还必须考虑论文引用率及通讯作者的贡献情况。只有这样,才能制定有利于激励专业技术人员的论文量化赋分评价体系。

(二)细分不同学科、不同系列教师评审条件

对教师(包括教学型教师与科研型教师)、科研、实验等不同系列资格评审的论文规定应有所区别。评审教学型教师职称应相对弱化对科学研究型论文的数量要求,转而可以对教学、教改方面的论文提出一定数量和级别的要求,同时在资格评审中对教学效果及其他教学实践环节侧重评价,如可以对获得教学贡献奖励的教师在评审教学型教师时给予适当加分。对评审研究型和自然科研系列教师职称的论文要求可以适当提高,以突出显示研究人员从事本专业领域的研究水平,同时应对其承担各级别的科研项目立项及完成情况加以综合考虑,对承担重大科研项目条件突出者相应降低学术论文要求。对实验系列也应相对弱化论文要求,转而侧重对实验技能、实验方法、创新水平的评价。

另外,对于不同学科的教师应区分各自学科的特点,制定不同的论文规定细则。对于体育、美术、艺术等专业技术要求很强的学科应弱化职称评审的论文要求,转而侧重考察申报者专业技术掌握情况。

(三)建立以人为本的学术论文激励机制

职称晋升是当前高校专业技术人员激励的重要手段,而作为职称评审重要内容的学术论文评价也同样要以鼓励高校专业技术人员投身本学科研究、多发高质量论文为目的。

在晋升高一级职称的评审中,若申报者当前职称为确定而非评审晋升获得,则将时间要求定义为任现职以来是合理的。但若申报者当前职称为评审晋升获得,那么则会造成申报者在半年评审过程中发表的论文不能用于当前及更高一级职称评审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应将任现职当年的1月1日作为符合评审条件论文的起算时间。

只有将二者加以区别才能够较好衔接“申材料截止月31日”这一规定,才有利于全面评价申报者晋升高一级职称的论文条件,有利于调动高校专业技术人员发表高质量论文的积极性。

建立论文评价的事后补救机制。针对符合评审条件的申报者因部分期刊的印刷或出版问题致使刊物不能及时取得的情况,应同意该申报者参加当年的职称评审,并在评审会议中由学校人事部门对该申报者的论文情况向评委会做出说明。在评审会议结束之后,由学校人事部门负责审核该申报者期刊原件取得的情况。对于在日后确能提供期刊原件的申报者应对当年的评审结果给予确认,对无法提供期刊原件的申报者应取消其本次职称晋升资格并给予相应的处罚。

职称论文评价机制的改革归根到底仅仅是职称制度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高校岗位设置的完成必定要求改变当前评聘结合的职称评审模式。

职称的评聘作为高校一种自身的社会行为,不应受政府行为过多的干预。因此,改革我省职称评审制度必须注意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对具备自主评审条件的高校完全下放职称评审权。(2)对不具备自主评审条件的新办本科和大专层次院校加强评审指导。(3)对研究型、研究专业型、专业技能型种类型职称,采用不同的评审模式:以评为主、以考代评、以辩代评、辩评结合等。(4)高校要尽快出台自主评审以及岗位聘任的相关规定。(5)完善岗位管理与考核程序,制定职称评审晋升及岗位竞聘的约束机制。公务员之家

无论是高校自主评审或是政府、社会组织评审,高校教师职称评审中论文规定的合理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都是关系职称评审顺利进行的重要内容。职称评审中的论文要求一定要以激励高校教师投身研究、提高学术水平为导向,按照分类管理、细化评价要素、量化评价指标的原则,最终建立一个公平、合理、人性化的学术论文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福建省教育委员会职称改革领导小组,福建省职称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一九九六学年高等学校教师

[2]左惠凯,李晓燕.完善高校职称评定中学术论文量化标准[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体育学术论文范文篇3

【关键词】科研论文;文章结构;基本格式;内容与要求

OntheBasicStructureandFormofSportsScienceThesis

【Keywords】Thesis;StructureandForm;ContentandRequirement

***

1前言

从事体育科学研究活动,必须具备多学科的知识、多方面的能力和科学的方法。体育科技写作,不仅是体育工作者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而且是必须掌握的一种具体的科研方法。因为,一切体育科学研究之成果最后大都以科研论文这种书面表达形式,经科技信息载体传播于世的。体育科研成果如不能最后写成科技作品(论文),公布于众,那么一切个人的科学见解和观点,一切创造和发明,都不可能得到传播和利用,产生应有的社会效益,而只能是研究者头脑里的一些思维活动罢了,世人是无法知晓的,如然,也就失去了科学研究的意义了。

诚然,人们衡量体育科研论文质量的标准主要取决于其理论和实践价值的大小,然而,论文所反映的研究成果能否迅速的向社会传播并准确的被人们所理解则取决于论文写作水平的高低。这表明,一篇高质量的体育科研论文要求其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随着体育科学的迅速发展,科技信息量与日俱增,据报道,目前全世界体育期刊已达5000余种,每年问世的体育科技文献约25000—30000篇,平均每天有80余篇。体育科研成果的传播、贮存与利用,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借助于现代科技工具——计算机对体育科技成果、信息进行贮存、检索,使之迅速地传播与利用,已成为一种先进的传播交流手段。微机贮存与检索,要求体育科技学术期刊编排实现规范化,而期刊编排规范化首先要求论文写作的规范化。要实现体育科研论文写作的规范化,就必须了解体育科技写作知识,掌握其写作方法和技巧。

笔者因职业之原故,拜读体育科研论文原稿颇多,从研读原稿论文感到许多科研论文的选题和所研究的内容颇有价值,但论文写作不符合期刊编排规范化和科研论文撰写的要求。其中最为普遍的突出的问题是文章结构层次混乱、写作格式极不统一(尤其是理论型和实验型的“定量化”研究论文)。这不仅给编者和读者认识和理解论文之精髓增加了难度,也直接影响了体育科研成果的传播、贮存和利用。

体育科技写作,作为一种科研方法,涉及的知识结构内容颇多,不同文体的体育科技作品有不同的写作要求。本文仅对体育科研论文的文章结构和基本撰写格式的内容与要求作一探讨。

2体育科研论文的文章结构

根据写作目的的不同、研究对象和方法的差别,体育科研论文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学位论文,一类是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是体育院校的学生或体育科研院(所)研究人员旨在取得学位而写作的论文。如学士论文、硕士论文、博士论文。

学术论文,是广大体育工作者在体育实践中为研究和解决某一问题而写作的论文。目前,体育科学技术、理论研究的新成果大部分都是以学术论文的形式发表在体育科技学术刊物上。由于研究对象和方法的差别,学术论文又分为两种类型,即理论型论文和实验型论文。虽然体育科研论文的种类很多,构成的形式多样,但就其文章的主体结构有它的基本型,即序论、本论、结论的三段式。

2.1序论部分的写作内容与要求

序论,是论文的开头、引子,好比一出长剧的序幕,要有吸引力。通常以引言、导言、绪言、前言等小标题冠之,也可以不冠以任何小标题。

该部分的写作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①介绍课题研究的背景材料,前人的工作和现在的知识空白;②研究的理由、目的,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预期结果及其在相关领域里的地位、作用和意义;③交待课题研究的范围、任务。

这一部分要写得简明扼要,在整篇文章中它所占的比例要小。具体要求是背景材料的介绍要准确、具体,紧扣课题;研究的说明要实事求是,对作用意义不可夸大和自我评价;任务的交待应具体、明确。

2.2本论部分的写作内容与要求

本论也称正论,它是体育科研论文的主体,课题的“创造性”主要在这一部分表达出来,它反映了论文所建立的学术理论、采用的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达到的水平,简言之,本论水平决定了整个论文的水平。

本论部分写作内容与要求包括:课题研究的方法与研究的对象及其选择的原因;观察到的事实、材料的收集及其收集方法和理由;研究结果的比较分析与讨论等。本论部分的写作要素有三点:

第一,理论分析。要求对所作的假定及其合理性进行理论论证;对于分析方法和材料,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自己改进和创造的,都应加以说明,对新的观点、独立创造的东西都应论述清楚,以便读者理解。这一点,对于理论型论文,尤为重要。

第二,实验装置和测试方法。要求对实验原理、方法准确介绍,主要是实验方法、测试装置、测试对象、测试结果和测量精度等。实验过程的叙述力求简要,独创的实验方法可重点交待,常用的仪器和方法,用不着详加叙述。这一点对于实验型论文要求很高。

第三,研究结果的分析比较。要求对课题的研究和实验结果应作出定性或定量的分析,说明其必然性;从结果中引出必然和必要的结论或推论,并说明这些结论或推论的适用范围,与理论计算的结果加以比较,检验理论分析部分的正确性。在撰写时,应尽量避免把所有的实验数据都抄在论文上,否则,会使人感到是一份实验报告。应删除某些可有可无的数据材料,选出精确的主要的部分,绘制成图、表列入文中。做到有理、有据、有力的精准论述。研究结果和实验结果的分析是论文的“心脏”,因为一篇论文的实验和理论分析的成败均以此来判断,一切的结论和推论均以此为依据。这一点,对理论型论文和实验型论文的写作来说都是重点,切不可等闲视之。本论是论文的核心部分,要全力把它写好。

2.3结论部分的写作内容与要求

结论是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的逻辑发展,是整篇论文的结局。它是与序论相关,围绕本论所作的结语。结论,从内容上说,不是本论论点的简单重复,而是一篇论文要旨的简明扼要的提示,是更深一步的认识,是从本论部分的材料出发,经过推理、判断、归纳等过程而得到的新的总观点。在写作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本文研究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得出了什么规律,解决了什么理论和实际问题;第二,对前人有关本问题的研究观点作了哪些检验,哪些与本文的研究结果一致或不一致,本文作了哪些修改、补充、发展、证实或否定;第三,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或遗留未能解决的问题,提示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点和今后的研究方向;第四,结论的撰文讲究措词严谨,逻辑严密,文字具体,切忌模棱两可的语句。并注意与序论呼应和本论的衔接。从论文的阅读价值上说,写好结论也是十分重要的。因为读者在选读论文时,首先是看摘要,然后就看结论,再决定是否通读全文。

以上研讨的,只是体育科研论文的一般结构形式,并非一成不变的死板公式,作者可根据自己的实际写作目的和议论内容的需要加以变通,灵活掌握。

3体育科研论文的基本格式

体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使体育领域里许多问题仅靠单一学科知识难以回答清楚。现代体育科学的综合性特征,要求体育科研必须借助多学科的知识,以解决理论和实践的问题。新的科技方法和手段进入体育研究领域,体育科研中“定量化”分析的论文越来越多。这种“定量化”的研究是今后体育科研的方向,它革除了单纯经验性总结的弊端而达到科学的定量分析的目的。

目前,这类科研论文写作的基本格式,国内外较规范的体育科技学术期刊,按照编排规范化和论文写作的国际化标准提出了文稿写作的基本格式要求。从论文的通篇格式看,目前多采用的是“温哥华格式”。实验型论文已基本统一和固定于这一格式,而理论型论文则主要在正文部分与实验型论文的格式上有区别,没有“材料”、“方法”、“结果”、“讨论”这样一些固定项目的格式要求。

体育科研论文写作的通篇格式也基本上由三部分组成,即前文、正文、辅文。具体项目内容和写作要求分述如下:

3.1前文部分的内容与写作要求

(1)论文标题。即文章的题目,它是论文主要内容和观点的高度概括,是论文精髓的集中体现。拟写论文题目,要求主题鲜明、准确得体,便于检索分类;用词严谨无华,简短精炼,不宜过长;内容宽泛的大题目,可用副标题限制。

(2)作者及工作单位。论文作者的署名,不仅是辛勤劳动的体现和应获得的荣誉,而且是对工作负责的表现,表示对论文负责。个人的研究成果,个人署名;合作的或集体的研究成果可按贡献大小,先后列名。署名的先后不应以职称、资历的高低来排列。对于研究工作或论文撰写予以帮助、支持者不应署名,可在致谢中说明。

署写作者所在工作单位既是对论文负责的表现,也是为了读者与作者联系,便于加强学术交流。

(3)摘要。它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一是让读者尽快了解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果,以补充文题的不足;二是提高论文可读性,读者往往以摘要来判断论文的阅读价值,摘要担负着吸引读者的任务;三是便于体育科技情报的检索和贮存。可见,写好摘要是很重要的。至于摘要应该摘取哪些内容,这应根据摘要的性质来决定。摘要分为指示性、报道性、资料性等多种形式。目前国内外体育期刊的论文摘要多属于指示性摘要。

(4)关键词。又称主题词,是供贮存和检索之用,一般放在摘要后面。关键词是研究和论述所涉及的主要对象。可以是一个词,也可以是一个词组。关键词的提取要准确、充分反映研究成果的性质、便于检索分类。关键词不宜过多,一般要求3—5个即可。

3.2正文部分的项目内容与写作要求

从体育科研论文的通篇格式来说,正文部分的格式是论文格式的主体部分,理论型论文和实验型论文的正文格式在项目设置上有所区别。理论型论文的正文写作格式没有统一的项目要求,作者可根据写作目的和议论方式的不同,自由选定节题,逐步展开论述和总结全文的主要内容。而实验型论文则有较统一固定的项目要求。现分述如下:

(1)引言。或称前言,其写作内容与要求同序论。即提出问题,阐明研究目的、意义,交待背景材料、研究范围及任务等。

(2)研究对象与方法。其内容包括实验研究所观察到的对象、选用的材料和仪器,以及运用的研究或测试方法等。一般应按实验步骤逐步列出,要求详细具体,特别是新的有创见的方法应交待清楚,便于读者能根据说明去重复本课题的实验(如属保密规定的,另当别论)。介绍材料与方法时既要具体,又应简要,常用的方法则不必详细说明或不作介绍。

(3)研究结果。是指实验研究所得到的情况和数据。是研究结果的直接反映,以不加任何叙述的评论为宜。在写作中要按一定的逻辑顺序,将其中的主要情况和数据用文字、图表等形式表达出来,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应加以说明。要忠于事实,注意数字符不能抄错。

(4)分析与讨论。这是论文的精华和核心,是连接结果与结论的桥梁。要求紧扣实验研究结果与前人的观点进行比较分析,加以逻辑论证、正确推理、明确立论,并大胆提出自己的新发现、新观点,充分体现本论文的创造性和理论性特点。写作时应注意避免离开实验结果大加发挥,以及重复结果和文献材料、隐瞒缺点、循环推论的毛病。文字措词应协调得体,讨论的态度要正确,如果是争鸣,切忌感情用事。

(5)结论。是对实验结果经分析讨论后升华提炼出来的总观点。其写作内容与要求前面已作交待,不作赘述。但对于实验型论文还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不要根据不充分的数据得出过大的结论,也不要轻易放弃应坚持的观点;二是不要将研究结果与结论相混淆。结论与结果不是一回事,结果是实际调研的各种信息直接反映的全部罗列(只为记录),而结果是将实验结果经分析综合提炼后高度浓缩的主要成分(只是观点)。

3.3辅文部分的项目内容与写作要求

辅文是体育科研论文通篇格式的组成部分,无论是理论型论文还是实验型论文都应有这部分的内容。

(1)致谢。是指对论文写作或研究工作给予主要指导、帮助和便利的单位及个人表示感谢的文字表达方式。一般放在结论之后,另起行撰写。致谢要真诚,实事求是。

(2)参考文献。这是所有论文必有的一项内容。它反映了写作科技论文的严肃性。凡是文中引用的文章、专著、数据、论点、材料以及方法,均应列出参考文献的出处。一般集中列在致谢栏后。

(3)外文摘要与关键词。这是扩大论文之研究成果的传播、利用价值的手段之一。一般来说就是将中文摘要和关键词译成外文,据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建议,外文摘要以250个单词为宜,最多不超过500个单词。也有的因用途要求,外文摘要比中文摘要详细一些,包括文题、作者、单位、研究内容等。

以上仅对体育科研论文写作的通篇格式作了探讨性介绍,虽然科研论文的写作格式,目前还没有严格的统一的国际规定格式,但本文根据的“温哥华格式”已为国内外大多数学者认可。它基本符合客观实际和人的认识过程的规律,具有简明的特点。

4结论

(1)本文强调体育科研论文,无论是理论型论文还是实验型论文,文章结构的写作必须遵循“三段式”原则,其基本型为序论、本论、结论的结构式,它们是组成论文的主体结构,缺一不可。

(2)本文认为体育科研论文的写作格式,应参照国际基本认可的“温哥华格式”及国家标准局颁布的《科技学术期刊编排规则》,在文稿写作时,根据体育科研论文的不同种类,以及写作的实际需要,既坚持必需之项目,又可灵活加以取舍。实验型论文以采用“温哥华格式”为宜。

参考文献

体育学术论文范文篇4

一、奖励对象

奖励对象为我院在籍研究生。全脱产与其它类别研究生分别评选。

注:在籍的委培、定向研究生参加评优,颁发荣誉证书,但不发放奖金。

二、奖项设置

校级:先进集体1个,研究生标兵1名,优秀研究生、优秀研究生干部共16名(另在籍的委培、定向研究生3名),单项奖13名(另在籍的委培、定向研究生2名)

注:研究生标兵只能在优秀研究生、优秀研究生干部中产生。

院级:优秀研究生、优秀研究生干部共18名,单项奖共12名。

具体分配如下:

班级

校级优秀研究生、优秀研究生干部

校级单项奖

院级优秀研究生、优秀研究生干部

院级单项奖

2003级

2

3

3

2

2004级

25班

3

2

3

2

26班

3

2

3

2

2005级

7班

3

2

3

2

8班

3

2

3

2

9班

2

2

3

2

另:在籍的委培、定向研究生由各班申报后,院里集中评选,不给各班分配具体指标。

三、评选标准

(一)评选办法:研究生自愿申报,以班为单位公开评选。每人限申报一项。

(二)评选条件:

1、优秀研究生、优秀研究生干部:

(1)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思想上进,积极参加研究生院、经济管理学院和班级组织的各项活动;

(2)担任社会工作,积极为学校和学院作贡献,热情服务于广大研究生同学。其中,优秀研究生干部要求必须担任主要干部,如校院两级分团委或研究生会,所在班级的党支部、团支部或班委会的主要干部;优秀研究生要求担任一般社会工作;

(3)积极参加科研和学术活动。优秀研究生要求公开发表2篇学术论文或在学校认定的核心刊物上发表1篇论文,优秀研究生干部要求公开发表1篇学术论文。本项规定研一同学可适当放宽条件,此外,积极参加各类科研项目,或参与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英语经竞赛、数学建模竞赛的研究生优先考虑;

(4)学习成绩优良。在已经结束的课程中,全部成绩合格。优秀研究生要求平均分达到82分以上,优秀研究生干部要求平均分达到78分以上;

(5)外语通过研究生院组织的英语通测,或通过全国大学英语六级考试,本项规定研一同学不考虑;

(6)无任何违法、违纪记录或行为。

2、单项奖:必须是在学术、学习、体育、文艺、社会工作、社会实践等其中一方面成绩突出,而在其他方面也较好者。

3、研究生标兵:研究生标兵只能在优秀研究生、优秀研究生干部中产生。各班在评选出的优秀研究生、优秀研究生干部中推荐一名参加院里组织的答辩。之后推荐1名候选人参加研究生院的答辩。

参照标准:

(1)在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等各方面表现突出,并得到师生的普遍好评;

(2)所有课程成绩优良;

(3)当年度在研究生院认定的核心刊物上公开发表不少于2篇或权威期刊上1篇的学术论文,或各类学科竞赛省级一等奖以上奖励,或参加重大科研项目研究并取得专家认定的显著成效,或出版专业领域的学术专著,或有国家承认的专利发明。

4、先进集体:

(1)政治理论学习,思想教育活动,日常研究生管理和研究生党、团工作,学术科研工作,文体活动等方面工作突出;

(2)学术分为浓厚,平均学习成绩高,集体学术成果突出;

(3)集体中无违纪行为。

四、评选时间:

各班在4月25日前将评选结果上报瞿老师。

体育学术论文范文篇5

一、按期刊的学科归属进行分类首要指以《图书馆图书分类法.期刊分类表》为代表,将期刊分为五个基本部类:

(1)马列主义、思想(2)哲学(3)社会科学(4)自然科学(5)综合性刊物。在基本部类中,又分为若干大类,如社会科学分为社会科学泛论、政治、军事、经济、文明、科学、教育、体育、言语、文字、文学、艺术、前史、地舆。

二、按期刊的内容特征和读者层次进行分类首要是以《大百科全书》新闻出书卷为代表,将期刊分为四大类:

(1)一般期刊,强调知识性与趣味性,读者面广,如的《公民画报》、《群众电影》,美国的《年代》、《读者文摘》等;(2)学术期刊,首要刊载学术论文、研究报告、谈论等文章,以专业工作者为首要目标;(3)行业期刊,首要报道各行各业的产品、市场行情、经营管理发展与动态,如的《摩托车信息》、《家具》、日本的《办公室设备与产品》等;(4)检索期刊,如的《全国报刊索引》、《全国新书目》,美国的《化学文摘》等。

三、按期刊的学术位置分类可分为中心期刊和非中心期刊两大类。

关于中心期刊:中心期刊,是指在某一学科领域(或若干领域)中最能反映该学科的学术水平,信息量大,利用率高,遭到普遍重视的权威性期刊。

体育学术论文范文篇6

关键词:成都市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师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

特殊教育是一门涉及多学科领域的综合学科。据《中国统计摘要2009》中关于我国主要年份各级各类学校专任教师数统计,2007年全国特殊教育学校的专任教师仅有3.5万。经计算,我国特殊教育师生比约为1∶70,师生比例的严重失调极大的制约了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学校体育教育在特殊教育中的重心是让残疾学生掌握正确的锻炼方法的同时促进残疾学生的身心康复。然而,优秀的特殊教育教师就成为不可或缺的关键性因素。成都市作为四川省的省份城市,其特殊教育体育师资是否满足学生的特殊需要;特殊教育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的现状能否适应特殊教育的需求等问题都值得探讨和研究。开展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的现状调查研究对成都市特殊体育事业的发展、对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师资培养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和理论价值,拟为促进成都市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的发展和进步提供参考。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该文以四川省成都市6所特教学校体育师资为研究对象。选取特教学校体育教师14名为调查对象。1.2研究方法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实地调查法、观察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对成都市特教学校师资现状进行系统分析。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体育教师的性别与男女比例

参与调查的14名体育教师中有男教师7人,女教师7人,男教师数量与女教师相同(如表1所示)。男教师中青年教师的比例最高,达到了57.1%,中年教师占人数的42.9%,老年教师数量为零。而女教师中青年教师和中年教师的数量基本相当,分别为42.9%和57.1%。老年教师数量也为零。总体上来说,中年教师是特殊体育教育领域的主力军。

2.2体育教师专职、兼职与代课情况分析

当前成都市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专职教师占有一半以上的比例,达到了64.3%。兼职教师的比例占总人数的21.4%。代课教师占14.3%。由此可以看出,成都市特教学校对于体育教师的需求是供不应求的。通过访谈各校体育教师得知,各区各学校对有编制体育教师的名额有所限定,但仅有的体育教师人数不能满足学生特殊的需求,因此需要通过代课教师及兼职体育教师共同完成体育课的教授。

2.3体育教师的执教与学历情况

由表2可以看出,执教年限在1~5年的特教体育教师有7人,占总人数的50%,6~10年工作年限的有2人,占14.3%。11~20年的有4人,占总人数的28.6%。执教年限21~30年的体育教师有1人,占7.1%。由此可以看出,成都市特教学校体育教师中多以1~5年的新进教师为主。由表3可以看出,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中,30岁以下研究生学历的教师达到14.3%,大学本科学历的教师占28.6%,大专学历的教师达到7.1%,31~50岁中年教师大学本科学历为35.8%,本科学历的教师达到了总人数的7.1%。51岁以上教师大学本科学历为7.1%。由此可以看出,目前成都市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主要以青年教师为主,年龄主要分布在30岁以下。

2.4体育教师的专业结构

成都市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主要来自4个专业,其中体育教育专业是体育教师的主要来源,占总人数的71.4%。其次是特殊教育专业,占到14.4%,康复训练专业和普通教育专业,分别占教师总数的7.1%和7.1%。这几个专业在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教学中都充分发挥着各自的优势。体育教育专业的体育教师具备完善的体育教学能力,但是在特殊教育教学中教学对象的不同会遇到很多问题。而特殊教育毕业的教师了解不同类型智力障碍儿童的特点,但对体育相关知识的掌握及运用则是他们的劣势。

2.5体育教师的科研情况

通过调查发现,成都市特教学校体育教师从未撰写发表学术论文的占总教师的42.9%,撰写发表过1~2篇学术论文的体育老师占42.8%,撰写发表过3~4篇学术论文的体育老师占14.3%。在对制约成都市特教学校体育教师发表撰写论文的原因分析后可以看出,制约体育教师撰写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五点:第一是学校缺少参考资料是最制约体育教师撰写最主要的原因;第二是体育教师工作繁忙,没有时间撰写;第三是体育教师没有掌握撰写的能力。第四是学校没有具体要求;第五是教师对此不感兴趣。(如表4)

2.6体育教师培训状况

成都市特教学校体育教师中从未参加过培训的体育教师占21.4%,每年参加培训次数为1~2次的体育教师占总人数的57.1%,每年参加培训次数为3~4次的占21.4%。(如表4)如图1所示,在对成都市特教学校体育教师参加培训内容分析后可以看出,培训内容主要有6个方面:动作康复培训;相关理论培训;动作训练培训;感知训练培训;特奥项目培训;其他培训。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成都市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严重缺乏;体育教师性别比例失调,女体育教师太少。(2)成都市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中专职体育教师欠缺,体育教师的第一学历总体偏低,高学历的体育教师所占比例不高。(3)成都市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培训情况不容乐观,特殊体育师资培养院校较少,国家经费扶持力度小;学校及体育教师对相关培训不够重视;大部分体育教师参加过短期的培训,效果不显著。

3.2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制定相关政策,增强法律意识,更新观念,扩充特殊体育师资培养院校,在师范院校与体育院校开设有关特殊教育体育课程。(2)加强教师的思想品德培养与心理素质的训练;加强科研活动,提高教师创新能力和科研素质。(3)加强特殊教育体育教师在职培训,加大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经费及相关培训的投入。(4)特殊教育体育教师根据不同教学对象的需求提高自身专业素质,满足学生的需求。

作者:曾艳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成都市残疾人联合会.新世纪成都市残疾人事业的新跨越[Z].2004.

[2]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特殊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川府函[2002]359号)[EB/OL].http:PPchina.findlaw.cnPfaguiPp-1P84900.html,2002-12-05.

[3]中国残联.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二号[)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网,www.gov.cn/fwxx/cjr/content_1308391.Htm.

[4]李璟寒.中国残疾人事业与残疾人竞技体育的互动发展—透视残疾人竞技体育观的嬗变[J].体育科学,2011(2):25.

体育学术论文范文篇7

毕业论文是当期针对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最后阶段的一种总结性的活动,通过毕业论文,学生能够对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充分的分析与总结,同时在对各种知识进行综合利用的基础上,产生一种综合性的产出。毕业论文全面的考察了学生对所学知识全面、系统的运用,要求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针对某一课题或者领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做出能够实际运用的设计。但是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进行毕业论文撰写过程中存在较多的问题,态度不端正,认为论文就是走形式,随便应付,没有意识到毕业论文对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等等,这些直接影响到毕业论文的质量,学生毕业后的可持续发展。

2体育教育专业毕业论文的特点

(1)毕业论文的综合性,单门课程往往侧重于本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完整的毕业设计过程应该包括专业实习、文献检索、题目选择、毕业设计的具体实现、设备使用、论文撰写及论文答辩等环节。这些环节是富裕学生综合能力的载体,能使学生受到完成一个实际项目所必须的综合基本训练。(2)毕业论文的实践性,毕业论文的选题大都结合科研、实践的要求与目标,学生通过解决时机生活中的这些问题,能使自己的写作意识、科研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3)毕业论文的独立性,课程学习一般通过教师课堂讲授使学生受到系统的知识训练,以教师为主导。而毕业论文则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进行学习与研究,以学生为主导。教师通过引导,激发学生用创新性思维来完成毕业论文。(4)毕业论文的学术性,毕业论文的撰写要求以科学理论和科研实践为基础,以严谨求实的态度去探索未知世界。体现在毕业论文撰写上,就是逻辑要严密、分析要客观、论据要充分,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学术探索过程。

3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毕业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3.1对毕业论文的重视程度不足

近几年,一些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对论文撰写不够重视,态度不端正,认为毕业论文就是走形式,不在乎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与提高,随便应付了事,照抄照搬,东拼西凑等。这种情况对毕业生来说不仅仅是论文成绩不及格的问题,这对学生今后就业和继续深造,甚至学校的声誉和教育发展都有负面影响。毕业论文能够全面的检验学生受教育的情况,并且能够较为综合的考察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及处理能力。所以说毕业论文对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情况有着很大的总结意义,一份良好的毕业论文能够在学生进入社会之前完成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检验。但是现在许多院校师生对于毕业论文的重视程度不足。教师对于毕业论文的选择以及对学生的指导都做不到位,学生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也不够用心,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毕业论文质量。

3.2毕业论文没有体现实践性

毕业论文的最初目的之一就是指导实践,应用于实践,如果缺乏实践性,对于毕业论文的意义就有了一定的折扣。当前许多高校仍然采用学术型毕业论文的模式来进行毕业答辩。毕业论文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衡量教学水平及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但仅仅采用毕业论文的形式不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的宗旨,也不符合体育教育的目标,不能有效完成体育人才培养的任务。作为培养体育教育专业的高校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为社会提供专业性的、操作性的、可应用性人才。而一篇学术论文不足以体现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学习到的知识及学生自身所具有的能力,更不能有效地检验学生的实践能力。

3.3毕业论文的针对性不强

毕业论文的目的就是有效地应对实践,能够真正的应用到实践、指导实践。在实际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造成了毕业论文针对性不强的现象。由于学生在毕业设计的选择当中都选择一些较为简单而且没有营养的题目,在撰写过程中困难程度较小,但是论文的实际应用性较差,题目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时常发生。个别学生对论文撰写不够重视,无法将大学阶段所学习的内容充分体现在毕业论文中,脱离了论文撰写的根本目的。并且有个别指导教师给与学生的题目与其学生就业方向也不符合,毕业设计与就业相分离。这样学生毕业设计就缺乏实践指导,学生往往都是被动性去完成完成论文写作,对学生的指导意义不大,学生能够从论文撰写中得到的收益也比较小。

3.4毕业论文成果及答辩质量一般

当前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中存在一个较为广泛的问题就是论文成果一般,抄袭现象较为严重。另外在答辩过程中的答辩质量也很一般,不能充分的检验论文的质量情况,对于抄袭这种现象,是当前体育教育专业毕业论文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由于在毕业论文撰写期间,很多学生都面临实习及找工作同时进行的情况,这样就使得许多学生分身乏术,不能专心的进行毕业论文的撰写,往往采取抄袭或者找人的方式。另外就是在答辩过程中,答辩人员对论文质量要求不高,久而久之,使得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出现了整体下滑的局面。

4改进体育教育专业毕业论文的有效措施

4.1加强思想教育,提高师生对于毕业论文的重视程度

毕业论文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对知识的综合运用。毕业论文不仅仅是知识的一个培养环节,更重要的是全面促进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及运用于实践的能力。毕业论文是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实践与研究能力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培养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以及冻手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所以,高校应当加强思想叫偶遇,从根本上转变师生的观念,使其认识到毕业论文的重要程度。

4.2毕业论文要与实践相结合

毕业论文对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与继续深造有着指导意义。毕业论文的初衷就是为了让学生在论文中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真正去理解自己设计的内容,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得到指导。当前高校师生不能很好地把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毕业论文的应用性较低。这就要求学生在选择毕业论文题目的时候一定要充分考虑到所选设计的可应用性与可操作性。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选题指导时也要充分考虑论文题目的实践性考虑进去,能够有效地实现论文的实践性与指导性。

4.3提高毕业论文针对性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主要有两个大的方面,一是为了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二是为了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层掌握程度,以及学生通过理论去指导实践的能力。毕业论文的要求具有统一性,大部分高校对体育教育专业的毕业论文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要求毕业论文要结合实际,结合某一具体的现状或者具体的课题,对现状或者课题要具有独立的见解及看法。二是在毕业论文必须在学生毕业之前完成,要符合教学计划的安排。三是毕业设计一般都有字数的要求,往往要求毕业设计达到一定的篇幅。当前,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往往都存在针对性不强的现象,由于毕业论文能够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许多学生在从业后往往选择与自己专业相关的行业,所以毕业论文的方向一定要有针对性。大部分的学生往往都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向作为自己的毕业论文,这样对自己的职业发展也有一定的帮助。但部分学生为了节省毕业设计所使用的时间与精力,往往都选择一些较为简单,并且针对性不强的设计。这样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

4.4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

体育教育专业的毕业论文基本步骤首先要选定题目,一个良好的题目能够深入的检验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并且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创造能力,一般毕业论文的选择都要从多个角度综合考虑:利于学生综合所学习的知识,同时还能够结合多个学习的特点,实现多个学科之间的交叉,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找出问题的解决方式与方法,对于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选定题目与方向之后,就是对论文进行分析,包括论文的整体背景、要求分析、总体框架的设计以及各个模块的设计。指导教师在学生选题及撰写的过程中要给予充分的指导。不仅要帮助学生进行思路的分析,还要对学生所选定的分析方式以及在撰写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对整个毕业论文的大方向进行把握。当毕业论文完成之后应当进行答辩。毕业论文撰写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毕业答辩决定的。因为在答辩过程中,不仅是对毕业设计实用性的一个检验过程,更是对学生知识掌握能力的一个检验。通过答辩,能够充分考察学生总成绩,也有利于学生的思考总结,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沟通与应变能力。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的质量是一份毕业撰写成功与否的标志,同时也是检验一个学生对于撰写内容掌握程度的重要尺度之一。针对当前毕业撰写抄袭率较高的现象,学校、师生应当提高认识,树立正确的学术观念,坚决杜绝抄袭现象的发生。教师在答辩过程中更要严格把关,以确保学生毕业论文高质量的完成。

5总结

体育学术论文范文篇8

1.1时效性强,有助于扩大学术成果影响力。时效性对学术研究意义重大。对科研人员而言,学术成果的首发权尤为重要。对学术期刊而言,及时快速地宣传科研成果,对转载率、被引等指标有积极影响,可进一步提升影响因子。此外,高效的宣传可以吸引更多优质稿源,最终提升学术期刊的影响力。网络直播可不受地域、天气、时间等限制,仅需要网络和一部手机或平板电脑,随时可以进入网络直播在线互动,这有效改善了学术期刊知识传播的滞后性。开放日网络直播活动时,北京处于“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疫情防控阶段,人们的外出活动受到一定限制,线下学术交流活动难以正常开展。为此,《中国体育科技》积极响应国家新闻出版署《加强出版服务助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号召,通过网络直播活动,与读者分享了《体育助力科学战疫》专栏制作的全过程。这次网络直播活动,不仅及时普及和宣传了体育运动科学性的相关知识内容,也传递了期刊的选题方向等信息。1.2主动发声,辐射广泛,有助于强化学术期刊的品牌定位。学术研究需要思想的交流与碰撞,对期刊刊载的学术成果而言,不论是通过纸质期刊、官方网站,还是微信公众号等媒介进行呈现,都只能等待读者浏览,需要读者自行挖掘其中的学术意义,无法让科研工作者主动发声,宣传其研究成果。而参加学术会议,虽然可以高效地进行信息交流,但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相比而言,网络直播具有两方面的优势:一是不需要科研工作者付出较多时间和金钱成本;二是辐射覆盖范围更广。此外,对学术期刊编辑而言,难以主动出击、主动发声是一直存在的问题,通常来说,编辑通过编者按、通知、公告、学术会议、约稿等方式与学者沟通,但这些途径或是互动性较低,或是传播范围有限。而通过网络直播活动,编辑可以主动发声,全方位宣传期刊,进一步强化期刊的导向性,这对期刊的品牌塑造有积极作用。比如,开放日网络直播活动详细介绍了稿件的录用流程,并以最新专刊的稿件为例,公开稿件从投稿至编辑出版各流程的处理时间。一般来说,虽然可在投稿系统中自行查到论文的进展情况,但部分作者仍不熟悉稿件处理流程,通过网络直播活动,编辑部可以主动发声,使作者直观了解稿件的处理流程。1.3互动性强,有助于增加期刊用户黏性。长久以来,学术期刊与大部分作者间普遍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最终导致作者对期刊的黏性不强。在网络直播活动中,科研工作者可以实时与编辑部交流,疑惑可以及时得到解答,对期刊定位与发展方向有更为深入的了解。频繁的互动,可有效让科研工作者更加全面且深入地了解期刊。通过网络直播平台可以及时传递期刊信息,有效增加期刊用户黏性[6],由此,学术期刊可以挖掘一批有潜力的学者,凝聚一批忠实的读者,发展一批优秀的作者。比如,开放日网络直播活动加入了稿件编辑演示环节,经过前期筛选稿件并通过与作者沟通确认,编辑部在网络直播中现场编辑了一篇有代表性的稿件。设置此环节主要出于以下两点考虑:①论文处理流程方面:编辑在出版过程中完善论文的具体工作,稿件录用后的编辑流程等难以被科研工作者知晓;②论文内容方面:相比于论文的文学性和格式的规范性,科研工作者往往更关注论文的学术价值,可能会相对忽略参考文献的引用应准确、完整且符合投稿期刊的相关要求,语句应简练通顺,图表内容应精准、美观等。基于此,该环节让作者直接感受到编辑最为日常、最为基本,也最为重要的工作内容,同时向作者呈现论文撰写须注意的内容。1.4产品类型多样,有助于拓宽期刊创收渠道。当下,人们的阅读习惯正在改变,越来越多的人习惯阅读电子书。在学术期刊领域,此问题更为突出,由于论文写作需要,研究人员更青睐通过网络数据库检索并阅读电子文献。在上述情况下,学术期刊难以避免纸质期刊发行量越来越少的问题。当前,“直播+”逐渐成为许多行业营销的热门名词,人们的消费形态也在悄然地发生变化[7]。艾媒咨询的《2020年中国知识付费行业运行发展及用户行为调研分析报告》指出,在日趋激烈的社会、职场竞争环境下,人们利用碎片化时间在线学习各种知识、技能的需求越来越明显,2019年,中国知识付费行业用户规模达3.6亿人,行业市场规模达278.0亿元;中国互联网的发展为知识付费提供了重要的发展基础,随着网络视听行业不断增长,知识付费很大程度上也会享受到红利,行业规模将持续扩增[8]。对此,学术期刊也应顺应潮流,做出改变,如编辑部利用小鹅通提供的知识店铺功能,上架了2020年《中国体育科技》各期电子期刊,并持续更新。同时,结合网络直播,多元展示期刊,宣传期刊的栏目设置、文章排序原则、当期重点推荐(我刊特色内容之一,每期遴选3篇优秀论文,配以作者照片及论文简介)等内容的重要性和意义,而这些内容是下载单篇论文无法体现的。由此可见,学术期刊可以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倡导读者订阅整期电子期刊。1.5工作内容丰富,有助于增加编辑工作成就感。编辑工作多为案头工作,也常被形容为“为他人做嫁衣”,长期的幕后高重复性工作,对编辑的职业成就感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而通过网络直播平台,编辑可从幕后走向台前,搭建学者、编辑平等交流的平台,丰富编辑工作内容,在迎接新挑战的同时,锻炼多方面能力,增加编辑工作的成就感。

2网络直播在学术期刊应用中的问题

2.1重视程度不足,资金支持有待提高。与发展新媒体相比,学术期刊更重视提升稿件质量、提高影响因子等期刊评价指标。虽然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大部分学术期刊都已认识到对期刊的理解不能仅停留在纸质期刊的制作与发行,但即使部分学术期刊开始逐渐重视新媒体的应用,也普遍将重点放在了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平台上,鲜有学术期刊重视网络直播在宣传学术成果、期刊品牌建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并作出积极探索与尝试。正是观念上的重视不足,导致学术期刊主办单位及编辑部对新媒体,尤其是网络直播的资金投入不足,增加了学术期刊编辑应用网络直播的难度。2.2直播方的硬件有一定要求,优质的网络直播活动存在入门门槛。网络直播虽然对观看方的硬件设置要求很低,但对直播方仍有一定的设备要求,如音视频采集设备、电脑、宽带、用于网络直播的办公室等。虽然普通的电脑、摄像头等设备可以完成一场网络直播活动,但如果想完成一场高品质、内容丰富的网络直播,则对硬件设施有一定要求。比如,开放日网络直播活动中的编辑稿件互动环节,需要平板电脑和与之匹配的手写笔。虽然编辑部做了充足准备,提前测试了网速,但网络直播过程中仍出现了卡顿现象,主要原因是网络保障不到位,这直接导致了画面未能达到预想的标准,只展示了提前准备的幻灯片,没能同时展现主播的画面。此外,同样由于网络原因,编辑部取消了与学者连线解读研究成果的环节,这导致了本次网络直播活动的内容仍较为单薄。2.3内容较为单一,编辑网络直播业务能力有待提升。编辑部对新媒体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资金不足等问题,导致学术期刊编辑部鲜有专职的新媒体工作人员,而传统的编辑工作主要集中在文字及相关专业领域,对新媒体尤其是网络直播鲜有涉及。受限于上述问题,学术期刊网络直播多依托期刊内容本身,如解读已发表的论文等,未能深度分析期刊用户需求,进而拓展网络直播业务,打造真正的知识服务平台。对编辑而言,在原本饱和的工作之余,增加的网络直播工作也是新的挑战:①知识技术储备上,新媒体技术知识,尤其是网络直播技术方面知识掌握不足,难以持续关注、掌握最新技术;此外,学术期刊网络直播内容依托于相关学术领域,对编辑的专业知识储备与更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②主持能力上,网络直播过程要求编辑掌控全场,对编辑的现场驾驭能力、组织能力、应变能力、语言表述能力等有较高要求。

3学术期刊网络直播应用对策与展望

3.1提高重视程度,增加资金支持。学术期刊应充分认识到新媒体,尤其是网络直播在拓展与受众的沟通渠道、学术期刊品牌建设、践行学术期刊社会责任、建设学术共同体方面的重要作用。学术期刊编辑部在重视打造期刊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短视频等宣传媒介的同时,应提高对网络直播的重视程度,并及时向主办单位提出申请,加大对此领域的资金、人力支持,在保证网络直播频率的同时,以服务科研工作者及师生为出发点,以期刊为抓手,不断丰富网络直播平台服务内容,将学术期刊真正打造为为学术工作者服务的互动平台。3.2提高编辑网络直播业务能力。面对互联网科技的高速发展、信息传播方式的转变,学术期刊编辑应紧跟时代步伐,及时更新并掌握最新的互联网传播技术手段,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宣传期刊,打造期刊品牌。编辑在不断提升自身技能的同时,应注重提升口语表达能力、主持能力,这样才能在应对网络直播时游刃有余。此外,编辑不仅仅是案头的文字工作者,更是学术共同体、知识服务平台的搭建者,编辑应紧跟学术热点、焦点,挖掘并充分利用网络直播平台,调整自身工作定位。3.3把握网络直播需求,选择合适的网络直播平台。在平台选择上,学术期刊进行网络直播与普通娱乐性质的网络直播存在一定差异。学术期刊网络直播活动的受众群体十分明确,即该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关注该期刊的作者、读者,比如,开放日网络直播活动的受众主要为体育或相关学科的科研工作者和学生。很难有因网络直播平台而关注到某一学术期刊网络直播活动的受众。因此,对学术期刊而言,应选择操作简单、界面简洁大气,可提供丰富的增值服务的网络直播平台。开放日网络直播活动前,根据活动需求,并经过相关调研,编辑部选择了小鹅通,主要出于5方面的考量:①观看方无须在移动端下载任何App,仅需点击直播方分享的网络直播链接即可在微信观看,也可参与互动;②观看方如错过实时网络直播,可回看录制的内容;③可打造直播方完全独立的品牌知识服务平台,并在品牌领域内完成付费转化;④可为直播方提供一对一的服务并解决遇到的平台使用问题;⑤平台页面UI设计较能体现学术性。而其存在的缺点为,每年购买平台需支付一定费用,若网络直播频率很低,存在性价比不高的问题。3.4丰富网络直播内容。学术期刊应充分利用网络直播平台,挖掘期刊用户需求,将网络直播平台打造为编辑、学者的交流互动平台,而不仅仅是编辑部的发声工具。关注学术期刊网络直播的群体主要为科研工作者及相关专业的师生,针对该部分人群的需要,可拓展网络直播平台服务领域,比如,毕业季为毕业生提供在线招聘宣讲会,方便聘用单位扩展宣传渠道,同时也为毕业生随时随地了解招聘内容提供更多可能。再如,为作者提供论文写作及投稿规范相关课程,邀请专家开展讲座并解答问题,将线下举办的相关会议同步网络直播[9]。此外,还可以进一步丰富网络直播平台提供的知识店铺付费电子期刊内容,如匹配论文作者对自身稿件的音视频介绍、实验研究类的论文可增加实验过程的视频文件、提供有声期刊、实现在线问答功能、提炼论文核心内容,提供“一张图读懂论文”等,充分利用网络直播平台,拓展内容付费服务项目。通过形式多样的知识服务模式,丰富期刊收入来源,进而实现学术期刊的可持续发展[10]。

体育学术论文范文篇9

关键词:艺术设计学;应用型课程建设;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的最终效果取决于直接面向学生的课程建设和实施,本文以深圳大学艺术设计学专业的应用型课程城市品牌项目策划为例,分析课程建设和实施的现状与问题,系统化构建应用型课程建设方案,并通过课堂教学检验研究成果。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在课程建设层面探讨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论证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与应用型课程建设的内在联系。

一、艺术设计学应用型课程建设思路

深圳大学艺术设计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国家培养满足创意经济发展要求的高级应用型复合人才,即以该专业的学科视角科学构建艺术学、设计学、传播学、营销学、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的交叉学科知识体系,培养懂艺术、能设计、会经营、善管理的创意策划与设计管理人才。课程建设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主要通过学科的完整性、理论叙述的详尽性、思想观点的统一性、结构体系的严密性、教材编写的规范性来提升高等教育质量[3]。为培养学生高层次的专业视角与核心素养,艺术设计学专业依据交叉学科知识体系重构了基础型课程体系,同时开设了应用型专业选修课,以巩固和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如新媒体项目策划、会展项目策划、艺术市场项目策划,以及本文的案例课程——城市品牌项目策划。案例课程的内容包括城市品牌定位、城市品牌形象、城市品牌传播、城市品牌文化等以城市为主体的品牌管理理论的应用与延伸,通过项目调研、项目策划、品牌设计、项目管理等训练方法巩固学生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下面,笔者以城市品牌项目策划为例,分别从课程理念、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这四个层级,阐释应用型课程建设的思路和方法。

(一)课程理念

社会对人才类型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介于学术研究型人才和职业技能型人才之间、将高深学问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的应用型人才成为社会需求的大多数[4]。然而,相对于学术型人才培养已经积累的丰富经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式仍处于探索阶段。在从“层状”转向“网状”的课程体系中重构课程理念,培养学生对高深学问的自我意义建构,是应用型课程建设的关键。据此,可将案例课程的课程理念概括为“要求学生具备高深学问的知识素养的同时,又能运用高深学问去研究解决社会问题”,此乃构建应用型课程建设方案的重要依据。

(二)课程内容

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理念为课程建设确立了价值导向和规范,也为案例课程的内容编排提供了框架性指导。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在课程实践前既要为学生搭建具有可塑性的知识框架,又要从实践知识出发,建立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双向互动关系[5]。然而,案例课程尚未形成清晰的、稳定的、成熟的课程内容框架。究其原因,作为新兴发展起来的研究方向,城市品牌涉及城市营销、城市识别设计、城市管理、城市规划等多学科交叉领域,而边缘学科的知识体系、内容框架、教学模式和训练方法尚无可对标的先进经验。在此背景下,如何在构建艺术设计学专业视角的理论知识体系的同时,整合边缘学科的实践知识,引导学生以问题为导向展开理论的实践应用,是搭建案例课程内容框架过程中面临的重大挑战。

(三)课程实施

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课程理念和课程内容最后都要通过课程实施来体现。现代课程理论认为,教学的重心在于学生的学习,应充分体现学习共同体的功能特征,即探究式学习、合作式学习等形式[6]。案例课程主要以课堂讲授、讨论、小组学习等多种方式共享知识,学生通过项目团队制互相监督进度、相互协作、检验彼此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能力。然而,目前案例课程中的学习共同体成员仅由课内师生组成,共同学习理论知识、共享实践经验的教学效果仍有待提升。为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丰富学习共同体的构成,形成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是提高案例课程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四)课程评价

目前,高校在进行课程建设时,常把更新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作为提升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没有认识到课程评价对于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作用[7]。课程评价不仅是推进课程建设的制度保障,其本身也是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核心是教学成果评价。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案例课程应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评价,主要以项目参与程度和团队合作效果为参考,考核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分析、理解与应用能力。然而,目前案例课程侧重实践能力方面的评价,忽略了对学生知识掌握的评价。理解和掌握学科理论和实践知识是进行实践应用的先决条件,也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根基。因此,适当调整当前课程评价的方式、侧重点和尺度是案例课程在建设过程中的迫切需要。

二、案例课程城市品牌项目策划的课堂教学

在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理念重构过程中,案例课程城市品牌项目策划在课程建设方面存在边缘学科的知识结构不清晰、教学模式和训练方法单一化、教学成果评价标准有待调整等突出问题。为此,笔者提出三点具体的课堂教学内容,以及对应的课堂教学目标(表1),同时明确了艺术设计学应用型课程建设研究中需要解决的四个关键问题:构建适用于应用型课程的交叉学科知识体系;形成适用于应用型课程的教学内容;探讨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政产学研合作教学模式;规划以应用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的教学成果评价方案。下面,笔者将逐一对基于教学1902022.05目标的课堂教学实施情况,以及上述问题的实际解决情况进行详细分析。

(一)构建适用于应用型课程的交叉学科知识体系

整体而言,已有的代表性文献的学科背景大多以城市营销为主,从艺术学视角介入城市品牌的研究成果还处于积累阶段,尚未形成清晰的知识体系框架。由于教材体系是知识体系框架的具体体现,因此,构建适用于案例课程的教材体系是应用型课程建设的关键环节。然而,目前深圳大学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仅有艺术学部的城市品牌项目策划出现“城市品牌”这一关键信息,管理学院的城市管理学、经济学院的城市经济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城市地理学等,则从各自的学科背景构建与城市研究相关的知识体系,只能作为案例课程核心知识的扩展和补充,在教材体系构建上不具备参考价值。在中国大学慕课和优客联盟上搜索“城市品牌”关键词,几乎没有相关的在线课程资源。应用型课程教材体系的理论知识内容框架的搭建,要注重突显学科专业优势,实践知识的内容框架则应以解决社会问题为导向,同时建立两者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从而达到知识框架体系化的教学目标。据此,以“城市品牌+定位”“城市品牌+识别”“城市品牌+推广”这三大板块划分案例课程的教学内容,目的是形成理论和实践知识的有机融合,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理论研究、设计实操和项目策划的关键能力。在此基础上制定教学大纲,细化教学内容,形成教材体系,突破了以往应用型课程以非结构性的案例分析为主的课堂教学形式,教学内容的设置更为合理、全面,为艺术设计学应用型课程知识体系构建提供了参考依据。

(二)形成适用于应用型课程的教学内容

为了进一步明确教学内容,在中国知网检索“城市品牌”“城市品牌建设”等主题,截至2020年9月,共有1105篇学术期刊论文和119篇学位论文。从主题的共现矩阵中可知,城市品牌研究主题多集中在“城市品牌建设”“城市品牌形象”“城市品牌塑造”等宏观层面,在“城市品牌传播”“城市品牌定位”“城市品牌营销”等应用型研究上也有一定的热度。另外,虽然“体育赛事”“地域文化”“旅游城市品牌”“品牌视觉形象”等主题共现次数较少,但是在案例课程的内容设置上起到了很好的提示作用。由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双向互动,在教学内容上要充分融合实践应用环节,加入翻转课堂、校外调研、成果汇报等能够调动学习积极性的教学形式,形成“引发兴趣-吸收知识-探索实践-应用成果”的应用型课程建设方案。在教案设计方面,尝试以丰富的视觉感知案例阐释高深的理论知识。如在介绍城市品牌定位理论时,以“I♥NY”“香港飞龙在天”“熊本熊”等经典案例的视觉符号作为切入点,引发学生的关注和兴趣;在介绍城市品牌与城市体验的关系时,从设计学科视角出发,整合大量的动态作品进行讲解。实际课堂实施的效果比较理想,可作为应用型课程的教学内容范式推广和普及。

(三)探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政产学研合作教学模式

为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应用型课程建设中应积极开展产教融合、学研结合等政产学研合作教学模式。政产学研合作教学的核心价值在于,将具有不同价值体系的政府、企业和高校在发展区域社会经济层面上统一起来,形成知识领域、行政领域和生产领域的三力合一,从而为经济与社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8]。城市品牌理论与实践在政治、经济、文化、艺术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传统教学模式中由课内师生组成的学习共同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已无法满足行业的需求。以深圳为例,行政机关、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城市品牌研究和城市形象宣传,深圳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深圳市文化信息办公室、深圳市商务局等部门相继推出城市宣传片,以及整合营销推广策略。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引进深圳市哲学社会科学2020年度课题“创意城市网络背景下的深圳城市品牌定位研究”,引导学生在创意城市网络背景之下,遵循城市研究、市场营销、品牌设计的多学科交叉研究路径,以提升深圳国际竞争力为目的进行城市品牌定位研究。该课题与案例课程的教学内容有机结合,以社会科学研究课题为支撑,以市政和产业发展的需求为导向,在引导学生深化理论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把课堂产出转化为学术成果、产业成果和社会成果,有助于学生准确把握行业要求。通过明确项目目标、理论讲授、案例分析、项目调研和设计实践,课程产出了丰富的深圳城市品牌形象设计作品(图1),形成了高质量报告和高水平学术论文。同时,引入校外导师,为学生开拓视野和提升技能创造机会,努力促进各部门、企业、团体等与课程形成长期的、固定的、深入的合作关系,进而成立正式的校企合作教学项目。

(四)规划以应用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的教学成果评价方案

由于包括案例课程在内的大部分应用型课程均偏向于训练和评价学生项目策划的实践能力,不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成果评价,几乎没有针对学术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所以案例课程的作业形式在以往的品牌设计和活动策划的基础上,增加了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的撰写任务。课程实施中增加了专业论文写作技巧的讲授,要求学生以“深圳设计之都”“全球创意城市网络”“城市品牌”等关键词进行文献检索、学习、归纳和简评。最终,学生通过对文献研究和实证研究的方法论学习,完成了多篇学术论文,分别从城市营销、品牌设计、市民认知、人文关怀等角度进行了学理探讨,并形成了研究成果,格式规范、篇幅适中、观点创新,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案例课程依旧采用过程性考核方式,其中,个人作业、小组作业和平时表现调整为各占总成绩的1/3,均衡考虑多种作业形式的表现与成绩,包括调查报告、学术论文、品牌设计、活动策划等,形成适应应用型课程建设的教学成果评价方案。通过在教学成果评价中加重理论知识能力考核的占比,为应用型课程建设提供了教学改革范式,初步实现了学生专业能力均衡发展的教学目标。

结语

本文通过全面把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框架、现状和发展趋势,构建了基于案例课程城市品牌项目策划的知识体系框架和教材体系框架,形成了系统化、结构性的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实践了具有可行性的、适用于案例课程的合作教学方案,以及符合艺术设计学专业毕业质量评价要求的教学成果评价方案,检验了应用型课程建设方案的实施效果。由此,基本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即知识框架体系化、教学模式多样化、能力培养均衡化,为艺术设计学专业的应用型课程设置,乃至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专业和学科建设提供了实践经验和改革范式。

参考文献:

[1]谢尚果.增强高校科技创新的供给能力[N].广西日报,2019-4-15.

[2]谢幼如,黄瑜玲,黎佳,等.融合创新,有效提升“金课”建设质量[J].中国电化教育,2019(11):9-16.

[3]魏小琳.后现代视野中的高校课程体系建设[J].高等教育研究,2007(7):90-94.

[4][5][6][7]潘懋元,周群英.从高校分类的视角看应用型本科课程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09(3):4-7.

体育学术论文范文篇10

1数据来源

尽管目前国内高等院校科研产出力与影响力评价多以SCI、EI收录论文为标志,但由于SCI、EI收录文献数量及类型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譬如SCI、EI收录文献集中于自然科学及工程技术领域,SCI、EI侧重于对母语为英语的国家和地区的刊物及英文科技期刊的收录,使得这种评价并不能全面反映国内高校及科研机构科研产出的全貌[1]。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CNKI)又称中国知网,建有期刊、学位论文、报纸等一系列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是CNKI旗下、世界上最大的连续动态更新的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本研究数据来自《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采用“高级检索”方式,检索条件为:从“2011年”到“2015年”,来源类别分别选择“全部期刊”,作者单位为“陕西师范大学”模糊匹配方式,进行检索。

2统计结果与分析

2.1年度发文量统计与分析

表1为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至2015年发文量统计,可以看出,“十二五”期间陕西师范大学的数量基本稳定,共发表《中国学术期刊》收录期刊论文20424篇。

2.2学科分布统计与分析

“十二五”期间,陕西师范大学发文量超过600篇的学科共有9个,如表2所示。陕西师范大学以建设教师教育为主要特色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为办学目标。从发文量最多的学科即可看出,陕西师范大学在高等教育、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中等教育等学科研究较为集中。除此之外,发文量较多还有中国文学、数学、体育、中国语言文字、中国古代史、生物学等基础学科,也显示出陕西师范大学的师范特色。

2.3基金资助统计与分析

检索结果显示,陕西师范大学作者论文标注的主要基金项目见表3。可以看出,“十二五”期间,陕西师范大学作者标注的主要基金多为国家层面的基金项目,其中有3553篇论文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占同期总数的17.39%。作为“211工程”建设高校,陕西师范大学的科研实力雄厚,申报科研项目的能力强劲[2]。

2.4发文期刊统计与分析

“十二五”期间,陕西师范大学作者量超过200篇的期刊有7种,如表4所示。这7种期刊中,有3种期刊“十二五”期间连续入选2011年、2014年版中文核心期刊目录,说明陕西师范大学作者的主要期刊影响力较高。

2.5论文关键词统计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