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大学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8 11:06:15

体育大学论文

体育大学论文范文篇1

体育专业大学生的思想文化教育更具有迫切性和重要性。迫切性是社会发展的需要,重要性则是由体育大学生群体的独特性决定的。

1.1社会发展决定了强化思想文化教育的必然性和迫切性20世纪末,我国进入经济的高速发展期和社会发展的转型期。经济全球化、对外开放程度空前、经济高速增长、物质丰富、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人们的思想空间日益宽松,思想内容渐趋活跃。但与此同时,传统的社会道德被解体、社会主流价值观丧失、解构主义文化侵袭、消极和虚假的网络资讯、不同价值观与信念的融合和冲突等社会因素使大学生在成长中面临的选择多、诱惑多,而就业压力增大、家庭结构和工作方式的变化使大学生获得的关注却日益减少,这使得大学生面临着大量由价值判断多元、经济实利化等问题带来的困惑和心理冲突。因此,积极引导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探索大学生思想文化教育的有效策略具有时代的迫切性,是新时期大学教育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1.2体育大学生的独特性提升了思想文化教育对体育大学生成长的重要性相对于普通专业大学生而言,体育大学生更需要加强思想文化教育,主要原因是:第一,体育大学生群体普遍存在着科学文化基础薄弱的特点,这一点在高考录取的分数上可以直接体现出来;第二,体育大学生普遍存在着重运动训练,轻思想文化教育的观念,这使得他们成为思想文化教育先天不足的群体;第三,从性格上看,新时期的体育大学生大多具有争强好胜、不喜欢听从指挥、不愿吃亏,外倾性强、情绪不稳定性加剧、攻击性明显等性格特征,部分体育大学生还存在着自我期望值偏高、抗挫折能力差、缺乏集体荣誉感等人格缺陷。体育大学生的这些人格特性决定着思想文化教育对这一群体的成长具有格外重要的意义。思想文化教育不仅可以引导体育大学生关注社会发展和积极的自身需求,合理发挥争强好胜的性格优势,还可以帮助体育大学生开阔眼界,扩展胸怀,加强群体意识,克服霸道、不听从指挥、攻击性明显、缺乏集体意识等人格缺陷,也可以提高修养,改变自我认识,提高挫折承受力,加强自我监控能力,从而形成完整积极的人格。

2体育大学生思想文化教育的主要载体

2.1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主要指以学生、教师为参与主体,在教学、科研、生活、娱乐等活动过程中逐渐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居于校园文化核心地位的精神文化,以校风、教风、学风建设等为内容,体现在教学、管理、日常行为、社会实践以及讲座、文体竞赛、课外科研和社会调查、志愿者服务等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中,营造了良好的社会心理文化氛围,对体育大学生知识的拓展、能力的培养、情操的陶冶、思想品德修养等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

2.2课程教学德育在我国大学实施全面发展的教育中居于首要地位。课堂教学是实现大学教育功能的主阵地,因此,只有使思想文化教育进入每一门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才能保证德育在教育现实中的首要地位。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首要职责便是“传道”,即教师的职责首先是促使体育大学生实现“社会化”或者说“人化”,其次才是体育科学知识的传授和运动技能的培养。因此,课堂教学不仅关注体育大学生智力的发展,更应该在德育上下足工夫,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让每一节课、每一学科的课程都成为思想文化教育的主战场。

2.3课外文化活动课外文化活动既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也已经成为体育大学生各专业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院校以大学生工作室及学生社团为依托,以各类课外科研、竞赛、艺术节、创业计划、社会实践、新时期青年的精神风貌展示活动等为平台,传承传统文化,弘扬大学精神,不仅激发了体育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提高了体育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创新思维和竞争意识,增强了体育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4网络文化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相应,党中央提出,高校应将“如何积极主动地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使大学生能够通过现代信息传播渠道接受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作为当前教育工作的重要课题。体育院校应以马列毛邓的相关理论为指导,积极探索和深入研究促进体育大学生富有时代特征、体现大学精神、品位高雅的网络使用习惯养成的策略,学会善于运用互联网进行思想文化建设和始终把握网络思想文化教育的主动权,改进和提高体育大学生思想文化教育工作的成效。

3体育大学生思想文化教育的策略

3.1发扬传统文化,内外兼修,提高体育大学生的思想文化修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的积淀、演绎和扬弃,以隐性的观念,不被意识地以思维模式、知识、价值观、规范、行为方式、习俗等形式渗透到各民族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内化成为一种民族文化心理和性格,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行为和日常生活。在体育大学生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使大学生在儒家的为人、道家的辩证思维、心性之学的修身思想中领会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的理念和思想,并将中国传统“武术”“兵法”等核心理念和现代体育技术的学习结合起来,内外兼修,促使体育大学生提高思想认识,继承爱国主义传统,明确自己所肩负的历史责任,积极努力地学习先进科学文化知识,立志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奉献自己的力量。

3.2发挥体育大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思想文化教育的效果从人类学习的本质来看,文化知识的习得、社会主义情感与价值观的形成需要通过大学生主动地将语言信息内化才能获得,需要大学生反复练习才能巩固。因此,体育大学生的思想文化教育也同样离不开体育大学生的主体性参与。体育大学生的主体性参与表现为自主、主动、能动、有目的地参与学习,反映在外部行为的自律、内部意识的自觉以及在自律和自觉基础上的自我超越上。因此,体育大学生的思想文化教育的真正目的不是成绩和分数,而是体育大学生通过自身努力不断地实现自我超越。只有这样,体育大学生的发展才能真正地成为体育大学生学习的目的;也只有这样,体育院校的教育目的也才能回归到促进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本质上去。

3.3塑造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弘扬大学精神,促进体育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校园文化具有内隐性、渗透性、实践性、群体性等特点,其对体育大学生的影响成效与校园文化对体育大学生的生活贴近性、需求适应性程度息息相关。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应以体现学校特色和风格、贴近体育大学生生活实际和心理需求的形式,通过生活化的校园文化活动,实现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递,实现体育大学生艰苦奋斗、勤俭环保、开拓创新等传统美德的养成,进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体育大学论文范文篇2

一、期刊发文量时间分布

WOS对三份期刊的文献收录起始年份分别为1993年(JSM)、2008年(ESMQ)和2011年(SMR)。期刊发文量时间就此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93—2007年JSM的发文量,总计251篇;第二阶段是2008—2010年间JSM和ESMQ两个期刊的发量,总计193篇;第三个阶段是2011—2018年JSM、ESMQ、SMR三种期刊发文量,总计1036篇。三个阶段发文量总计1480篇(图1)。JSM作为创刊最早的、最具权威的体育管理类期刊,其发文量可分为三个发展时期,1993—1995年为初创期,1996—2007年为培养期,2008—2018年为成长发展期。JSM三个时期的发文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体育管理学的三个发展阶段。

二、高被引文献

论文的引用率是评价个人学术水平和判断论文内在价值的标志。三大期刊中被引频次最高的是《Economicimpactanalysisofsportsfacilitiesandevents:Elevensourcesofmisapplication》(《体育设施和赛事的经济影响分析:11种误用源》);排第二位的是《Consumerloyalty:Themeaningofattachmentinthedevelopmentofsportteamallegiance》(《消费者忠诚度:依恋在运动队忠诚发展中的意义》);排在第三位的是《Developinganunderstandingofbrandassociationsinteamsport:Empiricalevidencefromconsumersofprofessionalsport》(《体育团队运动中的品牌关联性探究:来自职业体育消费者的经验证据》)。

三、高产作者

对在相关领域有深入见解和科研成果的作者进行研究,可以有效地掌握本领域科研活动的发展进程,对研究主题的现状分析、总结、提炼和前瞻性研究都有积极的意义(任建生,曾丹,凌波等,2004)。在本研究中,刊文的所有合作作者都会被计算在内。这可以帮助我们完整地分析作者在体育管理领域发文的数量。发文量排名第一的是美国天普大学体育、旅游和酒店管理学院(TempleUniv,SchSportTourism&HospitalityManagement)体育管理专业的Funk教授,其28篇文献在SMR和JSM上各发表14篇。Funk教授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有关内部和外部因素对消费者在体育赛事、旅游休闲等产业消费行为的影响研究。排名第二的美国得克萨斯A&M大学潜水运动实验室(TexasA&MUniv,LabDiversSport)的Cunningham教授在JSM和SMR上分别发表了18篇和5篇。排名第三的是德国科隆体育大学体育经济与体育管理系(GermanSportUnivCologne,DeptSportEcon&SportManagement)教授Wicker,其23篇文献中,在JSM、SMR、ESMQ各发表5篇、10篇、8篇。

体育大学论文范文篇3

1.1研究对象。北京体育大学体育健美操课教师教学艺术的研究。1.2研究方法。1.2.1文献资料法。通过计算机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查阅相关期刊28篇、硕士论文40篇。1.2.2问卷调查法。对选修体育健美操课程的本科生发放问卷85份,回收80份,回收率94%,有效问卷80份,有效率100%。1.2.3数理统计法。对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整理与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北京体育大学体育健美操课程教师教学艺术运用情况。2.1.1有声语言艺术。在健美操教学中,有声语言的运用主要体现在教师的讲解、教师的口令与提示,以及教师对学生的口头评价。其中,教师的口令与提示语言主要有3种:(1)用语言将数字以顺序或倒序的方法表达出来的数字法;(2)在领操中用相对固定的节拍将后面所要做的动作预先表达出来的术语口令提示法;(3)在教学中用于烘托课堂气氛或鼓励学生的助动性口令语言。通过调查发现,有6%的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语言非常满意,有50%的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语言满意,认为教师的教学语言一般的学生为30%,有10%的学生不满意,有4%的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语言很不满意。总体来看,教师的有声语言艺术运用情况较好。2.1.2体态语言艺术。在健美操教学中,教师除了运用讲解、口令等有声语言教学外,教师的面部表情、动作姿态等体态语也是一种尤为重要的教学艺术。根据调查可知,教师在教学中能够良好地运用体态语言艺术。具体表现为:(1)教师在教学中能够熟练地运用手势语进行教学,根据问卷显示有82%的学生反应教师在教学中多用一些象征性的手势对学生进行提示。(2)在面部表情方面,有54%的学生反映教师在教学时面带微笑,有10%的学生反映教师的表情略为严肃,其余的36%则反映教师在教学时是微笑和严肃皆有。(3)空间距离语是通过改变教师和学生的距离进行教学,教师深入到队伍中去才能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而不是一直固定在队伍前面教学,有80%的学生认为教师在教学时与自己之间的距离合适。(4)身姿语是教师通过良好的动作示范进行健美操教学。有35%的学生认为教师的动作示范非常标准,64%的学生认为教师动作示范标准,仅有1%的学生认为教师的动作示范不标准,这说明教师能够做到示范的规范且标准,给学生呈现出清晰完整的动作。2.1.3营造良好课堂氛围的艺术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是体育知识、技能、技术的源泉,纪律的权威,结果的唯一评判者.因此,师生之间关系是命令与服从的关系。这就造成了课堂上缺乏活跃的气氛和愉快的情趣,因而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是营造良好课堂氛围的重要手段,通过调查得知,教师在体育健美操课中与学生的互动较少,仅有5%的学生认为教师在教学中一向乐于与学生进行互动,有25%的学生认为教师在教学时常常与学生进行互动,有50%的学生认为教师只是偶尔与学生进行互动,有17%的学生认为教师很少与学生进行互动,还有3%的学生认为教师从不与学生进行互动。总体来看,教师在营造良好课堂氛围艺术方面的表现一般。2.2北京体育大学学生学习体育健美操课程的反馈情况。2.2.1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需求状况。由图1可以看出,学生对健美操教学内容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学生最希望学到的内容是爵士,其次是啦啦操,而选择大众等级规定套路的学生最少。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2个:(1)由于健美操课的男女性别比例问题,健美操课中男女比例差别很大,大多数都是女生,男生的数量很少,女生则更倾向于学习一些爵士、啦啦操等;(2)在健美操课上所教授的内容新意不足,学生更希望学习当下流行的操舞而非大众等级规定套路。2.2.2学生对教师教学方法运用情况的反馈。健美操教学方法是在实现健美操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中起桥梁和中介作用的方式、途径的总称。由表1可知,在体育健美操课的教学中,讲解法比例最高,其次是示范法、完整法与分解法、提示法、带领法以及递加循环法,过渡法与金字塔法使用比例相对较小。这表明教师在教学时,不是单一的使用某一种方法进行教学,而是能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教学,显示出教师能够灵活运用教学方法的能力,这是教师最基本的能力,也是教师运用教学艺术的基础和前提。2.2.3学生对课堂氛围的满意度。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对课堂氛围非常满意和满意的比例共占52.5%,认为课堂氛围一般的学生占25%,也有22.5%的学生对课堂氛围不太满意。通过访问学生得知,有不少学生觉得健美操课堂氛围比较沉闷,教师只是填鸭式地对学生进行健美操动作的教学,与学生的互动也较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是很高,觉得健美操课比较无聊。这反映出教师对于课堂氛围的重视度不够高,把控和调节课堂氛围能力还不足。2.3影响北京体育大学体育健美操课程教师运用教学艺术的因素。2.3.1教学大纲。健美操教学大纲规定了健美操课的教学目的、任务、教学内容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等。通常情况下,教师为了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会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教学安排,忽视了教学创新,忽视了学生真正的需求,学生对课堂中所教授的内容不感兴趣,因而学习积极性下降。2.3.2教师课前准备工作。充足的课前准备是健美操教师在教学中发挥教学艺术的前提条件,教学艺术的运用不是随机的,也不是教师的任意发挥,在健美操的教学中,从编排、音乐到教师的最后施教,每一个环节都渗透着教师的教学艺术。教学艺术的掌握是教师在实践中,经过习得、探索、借鉴、修正、完善,形成创造性教学能力和方法的内显和外显行为。因此,健美操教师要想在课堂教学中良好地运用教学艺术对学生进行教学,需要在课前进行充分的准备。2.3.3教师的自身素质。健美操教师的自身素质情况是影响其运用教学艺术的最重要的因素。健美操教师的自身素质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业务素质。健美操课的教学目标并不是单纯让学生掌握一两套健美操动作,而是在掌握动作的过程中锻炼身体、愉悦身心。教师自身还应通过各种途径,积极主动地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和理论知识水平,使自己的专业知识达到“深、宽、新”的要求。时代在发展,学生在成长,这一切都要求健美操教师要不断学习和进步,顺应新时期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新型的教育观,在教学中探索发现并运用教学艺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健美操课的教学质量。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3.1.1北京体育大学体育健美操课程中教授的内容稍显陈旧,缺乏新意,健美操教师对健美操理论教学不够重视,且技术实践课安排的教学内容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3.1.2北京体育大学体育健美操课程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缺乏创新思想和创新观念,对教学艺术的重视不够。3.1.3北京体育大学体育健美操课程教师有声语言艺术运用情况较好,体态语言艺术运用情况良好,教师的个人感染力艺术运用情况较差,教师在营造良好课堂氛围方面仍需努力。3.1.4教学大纲、教师的课前准备工作、教师的自身素质会影响教师教学艺术的运用。3.2建议。3.2.1教学内容的选择学生的兴趣特点集中体现在“新、易、轻、美、趣”等方面。因此,健美操教师应注意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尽量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教学,使学生对健美操课保持足够的兴趣和新鲜感。3.2.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健美操教师应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如函授、进修短训、代培和委培等形式不断学习、更新知识结构,还应加强思想建设,培养敬业精神。3.2.3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完善教学艺术。传统的体育课教学都是以讲解、示范的形式进行,课堂氛围沉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因此,健美操教师应在教学中不断地探索发现并充分运用各种不同的教学艺术,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健美操知识技能,使学生对健美操产生浓厚的兴趣。

参考文献:

[1]盘华.试析大众健美操的教学艺术[J].当代体育科技,2015(33):171-172.

[2]赵承勇.谈高校健美操的教学艺术[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13):202-203.

[3]陈光.高校健美操教学艺术的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2014(6):183-184.

[4]沈丽莉.符号学视角下教师体态语在健美操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4.

[5]孔煜.河南理工大学健美操选项课教学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4..

[6]甄优.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健美操教学与训练思考[D].聊城:聊城大学,2014.

[7]苗娇娜,王艳娜.“艺术化”在高校健美操教学中的融合渗透[J].当代体育科技,2013(9):77,79

体育大学论文范文篇4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华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等6所高等体育院校现行的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计划。

1·2研究方法:主要采用文献法、比较法、调查访问法等。

2结果与分析

2·1课程时数的比较

从表1可以看出,6所院校在课程总学时上有较大差异。教学时数最多的是上海体育学院,达到了3258学时。教学时数最少的是广州体育学院,只有2532学时。两者相差726学时。按照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课程方案》规定的总学时2600~2800的范围,广州体育学院的总学时数明显偏低,与1997年颁布的方案规定的总学时2700~2900更是差距较大。我院在制定99教学计划时,决定将原来本科3500~3900学时数压缩到2600~2800学时,但在实际制定时压缩幅度过大,直接后果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程的容量。如我院学生达到毕业要求的学分必须相应学习学院开设的课程约为52门(其中必修33门),而华南师范大学所对应的课程数约为50门(必修24门),成都体育学院的约为42门(必修31门),北京体育大学的约为40门(必修26门),武汉体育学院的约为40门(必修24门),上海体育学院的约为46门(必修35门)。与兄弟院校相比,我院学生学习的课程多而学时少,导致学生学习的课程内容繁杂。

从课程的组成结构分析,必修课时数最多而选修课时数最少的是北京体育大学,必修课时数为2164学时,占总学时数的77·61%,选修课时数为624学时,占总学时数的22·38%。必修课时数最少而选修课时数最多的是广州体育学院,必修课时数为1714学时,占总学时数的67·69%,选修课时数为818学时,占总学时数的32·31%。从必修课与选修课所占总学时数的百分比分析,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华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必修均高于70%)比较成都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更加重视必修课,而后两所体育学院(选修均高于30%)比较其他体育学院重视选修课。后两所学院在贯彻压缩必修课时数、增加选修课比例的现代大学课程体系精神方面做得较好,也更加接近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课程方案”要求。

2·2课程学分数的比较

学分制是用学分来计算学生学习量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是现代教学管理的发展趋势,它有利于增加学生学习自主权的充分发挥。学分总量和不同课程的学分比例,可以反映一所学校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与侧重点。从课程体系的学分总量与结构分析,在对学生的学量要求上,师范教育性十分突出的华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的要求最高,达180学分。从学分的课程构成比例上,我们将学分课程构成具有可比性的五所体育院校进行比较(成都体育学院实践环节没有规定学分,不可比),发现北京体育大学的必修课学分比例最高,较我院高出近13个百分点,而我院的选修课学分比例最高,较最低的北京体育大学高出8·77%。这一现象与学时比例反映的情况一样,说明我院的课程体系中较为突出选修课程,而对必修课的重视程度在学分总量上不如其他体育院校。

进一步分析,从必修课学分及其比例上,我们可以看到专业课学分,我院数量最少(56·5)、比例最小(35·3l%)。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我院部分教师反映的学生专项能力下降的原因。由于专业课时数少(表1中几所院校里最少的)、学分低,学生的专业课时数较以往的课程体系有较大的减少,而其他配套措施(如身体素质隐形课程的开设等)没有很好安排或落实,学生的专业技能必然有一定程度的下降。

2·3教育实践环节的比较

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特殊作用。教育实践是培养和锻炼学生教育、教学工作实际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的重要方式。从6所院校在教育实践环节的内容与安排上分析,情况大致相同,个别院校在某一方面有突出特点。如上海体育学院、华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专门安排了1周的教育见习,突出了学生实习之前的准备工作。武汉体育学院在第八学期专门给学生2周的求职时间,锻炼学生的就业能力。北京体育大学和广州体育学院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方面独有特色,都在课程体系中明确要求学生必须参加一定次数以上的学术讲座、论文报告、学术活动等,获得规定的必修学分。由于对学生有明确的要求,相对以往自由参加、可有可无的状况,学生有了更大的学习与参与的动力。这对扩大学生知识面,拓展学生能力,实现“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培养目标,更能发挥积极作用。

2·4技能培养与要求的比较

在对学生专业技能要求方面,北京体育大学对学生的外语与计算机技能要求最高,规定学生必须达到外语四级和计算机二级才能毕业。成都体育学院对学生的运动技能与裁判技能要求最高,规定学生必须达到某项目二级运动员和二级裁判员标准才能毕业。我院对学生的外语要求是通过省级统考并达到二级,计算机技能方面没有具体要求。

这与教育部新颁布的“课程标准”有较大距离,是我们必须十分重视与想方设法解决的问题。否则我们培养的学生就达不到国家的专业人才标准,将面临市场的淘汰。

在对学生专业技能培养方面,各院校基本保持了与其技能要求配套一致的课程设置。如在外语课与计算机课的学时数与学分数方面,北京体育大学的课程设置中都是最多的(见表5)。北京体育大学的英语课程,除第一、二学年4个学期384学时的必修学时外,还在第三学年开设了128学时的限修课,保证了学生英语学习连续三年不间断。计算机课程,北京体育大学在必修课的基础上,也开设了进一步提高学生计算机技能的限选课。这些措施保证了学生牢固掌握外语与计算机知识与技能,提高了该校学生外语与计算机过级率。比较而言,虽然外语课程是我院课程体系中学时数最多的课程之一,但与部分兄弟院校仍有差距。我们的课程体系中外语必修课时数比北京体育大学少了112学时,比同在广州地区的华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少了80学时,而且没有象这两所院校一样开设外语提高课程。这可能是我院学生外语四级过级率低的一个因素。在制订新教学计划或课程方案中,我们很有必要借鉴他校经验,增加外语教学时数,在第一、二学年开设必修英语课的基础上,在第三学年甚至第四学年开设外语提高性质的选修课,以此作为提高我院学生外语水平的途径之一。

专业课程是培养学生运动技能、裁判技能等专业技能的主要途径。从6所院校的专项课程教学时数安排看(见表6),上海体育学院是最多的,专项训练课程和专项理论与教学实践课程的总时数达到828学时,比我院高出522学时,北京体育大学专项教学时数处于第二位,专项训练课程和专项理论与教学实践课程的总时数达到656学时,比我院高出350学时。我院的专项课程时数在六所院校中最少(306学时),甚至低于师范类的华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85学时。这组数据可能从一个侧面部分回答了社会和本院教师对近几年我院学生专项技术能力下降的原因。

毕业会考是对学生四年学习的全面考察,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我院与成都体育学院都执行毕业会考制度,但我院虽有毕业会考的要求,实践中却因为种种原因没有严格执行。教育部新颁布的“课程标准”将毕业会考的要求以“顶点课程”的形式固定在课程体系中,使毕业会考制度的具体体现,也更加便于实施与落实。对于这种发展趋势,我们在制定新的教学计划或课程方案时应将之作为必不可少的内容。

2·5教育专业类课程设置的比较

体育教育专业具有体育和教育的双重性,这一特性决定了在课程设置中既要有体育专业的课程,又要有教育专业的课程。体育教育专业培养人才的主要目标是体育师资,而且随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深化,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从事教师职业的比率会越来越大。因此在学期间培养学生教育理论与教学方法至关重要。从6所院校为学生开设的教育专业类课程整体情况看,教育专业类课程比例偏低,学时数都远低于5%。在课程体系中教育专业类课程欠缺,直接影响到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专业思想的牢固、教师意识和素质的养成、教育教学本领的掌握,削弱了体育教育专业应有的师范性。此外,6所院校中除华南师范大学外,其他院校设置的教育专业类课程内容较为单一,都是理论为主的课程。而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的主线是教师,要求学生对知识技术的学习和掌握应达到不但自己懂得,还要达到会讲、会做、会教的程度。

6所院校中,华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为学生开设的教育类课程数及学时数、学分最多,有三门必修课、一门选修课。而且该校特别开设了教育职业技能课程,对作为教师职业所需的基本功进行专业要求与锻炼,值得我们借鉴。我院在这类课程设置方面有三门课程,而且都是必修课,中学体育教材教法是一门针对性很强的课程,应该说是与学生培养目标十分一致而且作用非常大的课程,但是由于学时太少,并且都是理论学时,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如果能够与教学技能的实践相结合,在培养人才方面发挥的作用将会更明显、更大。

2·6体育卫生保健类课程设置的比较

中学体育课程改革正从过去单一的体育课转变为体育与健康课,要求体育教师在掌握运动技能的同时,还必须充分掌握体育卫生保健知识,而这些知识主要靠在学校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的体育卫生保健类课程传授。从表8可以看出,在6所院校中,我院的该类课程结构较为单一,传授的知识较为陈旧,实用性不是十分突出,而兄弟院校开设的“健康教育与健康评价”、“体质健康教育研究、“体育健身原理与方法论”、“心理健康与咨询”、“健身学”等课程,与中学基础体育课程改革的形势结合更为紧密,值得我们在制订新的教学计划或课程方案时借鉴。

3结论与建议

3·1我国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的内容与结构

基本相同,但也存在课时数差异较大,课程重点各有所侧重的特点。我院课程门数多而学时少,课程内容繁杂,课程模块特色不突出,课程设置的科学性有待加强。

3·2我院选修课学分比例较大,给学生课程学习的自由选择度较高,但专项课学时少,不利于培养学生扎实的专项能力。

3·3人文素质教育是我院课程体系中的特色之一,应继续发挥其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能力的积极作用。

体育大学论文范文篇5

关键词:安徽省;体育类;本科专业;教育质量;监控机制

目前,我国安徽省体育类本科专业数据库大多数的功能仅限于统计数据,缺乏反馈环节,原因是没有制定各专业发展的预警标准。因此,制定体育类专业发展的预警标准,结合状态数据库,可以实现对专业发展的动态预警。为了能够有效促进安徽省体育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为安徽省的建设与发展提供更多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体育专业人才,该文结合安徽省体育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成要素,从体育教学前期监控、体育教学过程监控及体育教学效果监控3个层面,科学构建学校、院系、教研室、师生等共同参与的具有互动性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以为安徽省体育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1体育教学前期监控

体育教学前期监控工作主要包括教学大纲计划的制订、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及体育专业教学资源的管理等方面,这些方面对安徽省体育类本科专业的教学质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因而有必要从这几个方面来进行监控,以便于更好地推动体育类本科专业教学目标的实现。首先,体育教学大纲和计划方面。体育课程教学大纲在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它是相关教育工作者编写选用教材、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实施教学质量评估、对学生学习成绩进行检查评估、对教学活动进行管理、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估、对教学设施与师资力量等教学资源进行配置的重要依据。它主要对体育课程内容、性质、任务及深度与广度通过纲要的形式进行了规定[1]。因此,为了能够保证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与培养目标的一致性,加强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的规范性,相关教育工作者在制订体育专业培养计划的过程中,应该保证所列课程能够与培养目标要求的课程教学大纲相符合,如果没有教学大纲,体育专业课程教学活动就不能得以开展。其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在对体育师资队伍建设情况进行监控的过程中,主要对体育教师的整体结构与规划、基本情况、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在教学改革过程中的参与情况等方面进行评估。其中,体育教师整体结构与规划情况主要涉及教师的配备与梯队建设等情况,具体而言,就是考察体育教师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等方面是否能够完全满足教学需求,考察体育教师的年龄结构、学历水平、职称高低、专业方向等方面是否合理,考察当前的体育教师队伍是否有着良好的发展趋势;教师基本情况主要包括师生比例、教师年龄分布是否均衡、不同学历水平的教师人数、高级职称的教师人数及具有国外或者校外学习从教经验的教师人数等情况;体育教师的教学与科研能力主要包括教师开设课程的能力、出版专著与论文及承担科研项目的数量,同时还包括体育教师近几年来的获奖情况等;体育教师在教学改革过程中的参与情况主要包括教师关于教学方面的研讨活动、参加校级及以上的教学科研活动的教师人数[2]。最后,体育专业教学资源管理方面。体育本科专业教学资源的监控主要包括对教学基础设施、图书资源、网络资源、国内外学术交流等方面进行监控。其中,体育教学基础设施方面,主要对教室、运动场馆等的面积大小及体育器材与设备的配备情况等进行监控;图书资料方面,主要对体育相关图书的数量、国内外出版的相关学术期刊与报纸的数量等进行检查;网络资源方面,主要对供师生使用的相关网络设备及对相关能力进行培训的措施进行监控[3];国内外学术交流方面,主要对学校外籍专家与外籍教师的专业水平及其举办学术会议活动的频率等方面进行监控,并考察其是否能够有效满足学科建设的需要。

2体育专业教学过程监控

在对体育本科专业教学过程进行监控的过程中,主要对师生主体的教学与学习情况进行监控,对教学资源及课堂教学环节进行有效控制与科学监督。体育本科专业教学过程主要包括教学进度计划、课堂教学活动的实施等方面。因此,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着手对体育本科专业教学过程进行监控。首先,体育专业教学进度计划方面。在体育课程教学中,教师需要依据教学大纲来进行教学,而教学进度计划是教学过程中必须具备的教学文件[4]。因此,原则上来讲,教师在安排教学进度计划的过程中,应该保证课程内容安排、章节顺序、各章节的比例等方面要与教学大纲相符合,但是由于体育教师通常存在一定的自主创新意识及其他方面的原因,体育教师也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对教学进度计划进行适当的调整,这就需要通过相应的手段来对教师所采用的教学进度计划进行监控,从而更有利于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其次,体育课堂教学的实施方面。体育课堂教学包括理论知识教学与实践技能教学两个部分。虽然一些体育教师已经掌握了比较丰富的理论知识,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难以取得十分显著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学生等都可以对体育课堂教学进行监控,以保证体育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实施,并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

3体育教学效果监控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体育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的监控,不仅包括教学前期与教学过程的监控,同时也包括体育教学效果的监控,主要涉及毕业论文、学生就业等方面。首先,毕业论文方面。毕业论文也是对体育专业教学质量进行衡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指的是学生通过对自身所学理论知识与体育技能的运用,对某一主题进行研究的集中训练,是对学生毕业资格与学位资格进行认证的一个重要指标。为了能够对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进行有效监控,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及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进行公平客观地考核与评价,就应该对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进行监控。一是要详细制定并严格执行相关管理制度,明确具体地制定考核评估指标;二是要实行导师负责制,对学生的毕业论文完成情况进行实时评估与监控;三是要加强学生毕业论文的档案管理。其次,学生就业方面[5]。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就业率、就业技能及就业趋势等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该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同时也能体现出社会对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现状,因此有必要对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就业情况进行监控,这就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了解社会对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以对体育专业课程结构进行适当调整,加强对教学活动的管理,并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各种相关实践活动。二是体育专业相关管理者应该加强与校友会、行业协会等组织之间的联系,也可以加强与社会企业等用人单位之间的合作,以为体育专业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与就业平台,并对学生的就业情况进行及时调查与反馈。三是可以建立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跟踪调查制度[6],也可以建立毕业生回访制度等。一方面,到体育专业毕业生比较集中的地区,到当地用人单位调查了解毕业生的适应能力、知识技能、综合素质等方面的情况,以对人才市场进行调查与预测,同时对当前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趋势与就业问题进行分析,以对体育专业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及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适当的调整与优化。另一方面,通过建立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档案的方法,对毕业生和在校生在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差异性进行分析与比较,从中挖掘出相应的反馈信息以为在校生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周江,李菊红,赵凤霞.综合性大学体育本科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与实践——以石河子大学为例[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6(11):78-79.

[2]谢慧松,孙南,陈岭,等.体育院校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及评价指标研究——以北京体育大学为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8(5):83-88.

[3]王雪芹,丁焕香,张红品.信息化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及实践研究——以临沂大学体育专业理论课为例[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9(3):6-10,16.

[4]张守忠,王志鹏,苏庆富,等.普通高校本科体育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研究——以哈尔滨工程大学为例[J].湖北体育科技,2017(8):729-731.

[5]崔蓓蓓.我国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本科专业区域分布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9.

体育大学论文范文篇6

关键词:民俗体育;发展与推广;影响因素

1、我国民俗体育发展与推广相关研究文献动态

1.1、研究文献的总体数量变化

本研究以“民俗体育”为主题,来对所有研究进行相关的CNKI数据库检索,其中研究包括所有的学术期刊、博硕士论文、会议论文、图书、年鉴、标准和成果,共获取相关研究文献2958篇(检索时间截至2022-2-10,8:00),通过搜索发现学术期刊论文达到2040篇,其具体研究数量趋势见图1。从图中我们能够看出所有关于民俗体育的研究文献,起始于1993年且从1993年的0篇逐年成倍增加,2014年数值达到巅峰,文献数量达到了289篇。其主要原因是国家在大力弘扬中华民俗传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延续好中华优秀的历史命脉是当下的重中之重。

1.2、相关研究主要主题及次要主题文献来源的图谱特征分析

本研究是基于所有研究文献的主要主题和次要主题的获取情况,筛除掉一些重复性标题文章和会议论文相重复的部分,重点分析了检索的所有文献资料共2985篇,再根据所检索到相关主题、次要主题和文献来源所持有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根据相关研究的主要主题词频文献计量分析结果表明:与“传统”研究相关的主题词,按照数量高低,依次为:民俗体育(1086次)、民俗体育文化(380次)、体育文化(116次)、体育旅游(81次)、传承与发展(73次)、非物质文化遗产(73次)、民俗体育旅游(67次)、客家民俗体育(60次)、民俗体育活动(59次)、民族传统体育(39次)、传承研究(38次)、徽州民俗体育(36次)、学校体育(33次)、对策研究(32次)、全民健身(31次)、民间体育(29次)、农村体育(24次)、山西省(22次)、城镇化(22次)、发展路径(22次)、民俗民间体育(21次)、闽台民俗(21次)、发展对策(21次)、民俗体育旅游资源(21次)、传承与保护(20次)、赣南客家(20次)、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20次)、乡村振兴(18次)、文化特征(18次)、体育文化传承(18次)、安徽省(18次)、高校体育教学(17次)等。通过对这些主题词的进一步分析总结发现,现阶段民俗体育发展十分清晰明确,从内容结构体系上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1)内容类别上,主要涉及民俗体育、民俗体育文化、体育旅游、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体育旅游、民俗传统体育。而民俗体育和民族传统体育的区别则在于: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内容和范围比民俗体育宽泛,民俗体育,如,舞龙舞狮、赛龙舟、盾牌舞、滩舞等;(2)地域空间上,主要为山西省、安徽省、闽台以及江西赣南客家地区的各种形态和各具特色的民俗体育运动项目为主;(3)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中,专家学者多以现状研究、对策研究和保护传承为主(对策研究32次、发展路径22次、发展对策21次、传承与保护20次、体育文化传承18次)。上述研究还说明了在民俗体育的传承中融入了多样化的方式,如,学校体育和高校体育教学中,在未来也将成为民俗体育发展与推广的重点。因此,图2能清晰地反应出我国民俗体育的动态趋势。从次要主题词频可明显看出群众体育、全民健身、产业化等具有群众性和社会化的范畴,那么基于社会化大发展的背景,民俗体育和现代化产业接轨已是必然。

1.3、相关研究涉及学科及文献来源期刊的图谱分析

根据图2再结合所有一级学科发现,“民俗体育”所涉及的期刊文献中,依然是“体育学”占据主导地位,然后是人文地理学(地我国民俗体育的发展与推广研究述评皇潇(广州大学体育学院广东广州510006)理)、艺术学(音乐舞蹈)、教育学(学前教育、初等教育等)、哲学(宗教)、法学(民族学)、历史学(中国古代史)、政治学(政党及群众组织)、计算机、传播学(新闻与传播)、文学(文艺理论)等共计10大学科。再根据图3的期刊来源分布图可知,民俗体育所发表的所有期刊文献当中以当代体育科技、体育文化导刊、武术研究、体育科技文献通报、体育科学研究)、文体用品与科技、体育科技这7大刊物为主,其发刊数量是发刊总数的47.91%。再者,研究民俗体育相关的所有的期刊文献中体育类核心期刊文献数较少(体育文化导刊、武汉体育学院学报、北京体育大学学报、体育学研究、山东体育学院学报、成都体育学院学报仅占比20.55%),这从另一方面说明了在未来关于民俗体育的研究需从质量和深度上进行完善和加强。

1.4、作者及其工作单位的图谱特征分析

对作者及其工作单位进行分析,可知我国关于“民俗体育”的研究,主要是以南昌航空大学(王俊奇)、赣南师范大学(吴玉华)、集美大学(谢军)、江西财经师范大学(涂传飞)、扬州大学(王若光)、山东财经师范大学(刘旻航)、曲阜师范大学(郭学松)、湖南警察学院(陈永辉)、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刘朝猛)、湖南师范大学(雷军蓉)、吉首大学(白晋湘、肖红青)、运城学院(王冬慧)、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孙群群)、集美大学(陈少坚)、曲靖师范学院(冯强)、衡阳师范学院(邱海洪)、莆田学院(朱家新、林立新)、安徽师范大学(卢玉)、江西理工大学(谭东辉)、南宁师范大学(唐元超)、韩山师范学院(周传志)、北部湾大学(李乃琼)、运城学院(暴丽霞)、厦门理工学院(李红梅)、山西师范大学(王铁新)为主。据相关统计的341篇文章中作者工作单位具有3人及以上发表文章的机构为0,作者单位有2人发文的有且仅有吉首大学和莆田学院。这一现象表明,虽然现阶段我国对“民俗体育”的研究单位和学者较多,但都处于以个人研究为主的状态,缺少团队之间的合作。从上表1可以看出,国家和省级教育部基金对“民俗体育”的研究给与了大力支持,以体育院校和综合性大学的体育院系为首的,如,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和成都体育学院。这4所国家重点体育院校的研究处于领先地位,以及山西省、安徽省、江西省和贵州省等具有浓厚民俗风俗氛围的地区,学者对民俗体育的研究热情较高。

2、我国民俗体育的普及与推广重点内容分析

2.1、民俗体育推广的价值与意义分析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五千多年发展过程中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如,舞龙舞狮、赛龙舟、打马球、打陀螺、地花鼓、跳丧舞、跳竹竿、投壶等都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中国社会急剧转型给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带来了危机,同时以2008年北京申奥成功为契机,中国民俗体育文化的重视程度剧增,因此,民俗体育的普及与推广对于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提供了全新的传承路径和方式。李菊花(2021)认为,民俗体育所具有的健身和教育功能能够引导人们参加身体锻炼,对推进“健康中国、全民健身”具有重要作用。丁勇等(2021)认为,民俗体育融入学校体育教育能够促进民俗体育的传承与发展,丰富学校体育课程资源,繁荣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培养学生终生体育锻炼意识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崔涛(2021)认为,通过审视民俗体育,增加有效文化供给,缓解民俗体育保护传承不利与乡村文化需求激增的矛盾,并提出实施路径,能有效促进民俗体育产业化发展,助推乡村产业的振兴。刘艳(2021)等认为,在体育强国建设过程中,在参与规模、地域普及、场地设施、管理机制与项目特色等方面,民俗体育用其独特的存在形式在传承中华传统体育文化的战略任务中彰显着较强的优势地位。总的来说民俗体育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3个层面上。首先,从政治层面来看,为了缓解经济全球化浪潮对传统体育造成的冲击,对传统文化加强保护,国家出台了各种保护政策;其次,从经济层面来看,所推崇的“民俗+体育+旅游”三方进行融合而形成的新兴产业模式,不仅可以宣传当地特色的民俗体育项目,还可以带动地方区域的经济发展、形成独具特色的民俗体育品牌;最后,从文化层面来看,将学校体育和民俗体育建立联动发展机制,不仅能够能够丰富校园课程教学的多样性,更能加强民俗体育的传播和知识教育,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2.2、民俗体育推广的影响因素研究

温娇(2015)认为,现代经济发展的制约、人们对健身及体育活动的意识欠缺以及现代体育的冲击是影响民俗体育传承与推广的主要因素。杨坤普(2014)认为,造成民俗体育推广困境的主要因素是缺乏当地政府的宏观主导,没有形成职责明确的管理体系,没有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规,民众缺乏文化价值保护意识,以及没有专业人才的指导等。黄聪(2018)认为,影响村落民俗体育文化传承与推广的主要社会根源是受西方文化冲击导致价值观念转变、生活环境过于社会化以及政府的“全面包揽”造成民俗体育的传承发展空间缩小。吴明恩(2020)认为,学校教育未与民俗体育有效结合也是影响推广的重要因素之一,学校教育对民俗体育项目的认知存在偏差,开展项目单一、投入保障不足等。综上所述,个人活动意识和价值观念转变,国家政府缺乏政策指导以及学校教育意识的淡薄都是影响民俗体育推广的因素。

2.3、民俗体育推广与发展的策略研究

熟知了民俗体育推广过程中的困境后,那么提出解决的方法和措施已是必然。张现成(2018)认为,将乡村旅游融入民俗体育活动,创新体育旅游产品、创新多元乡村体育旅游业态;大力推进特色体育项目进驻乡村旅游产业集聚区;赛事搭台,打造独具特色的乡村农耕体育品牌;充分发挥政府调控职能,完善乡村体育旅游供给机制。彭响(2018)认为,将民俗体育与学校体育耦合发展,形成理念耦合、内容耦合、资源耦合、功能耦合的联动发展机制,构建打造出民俗体育教学课程,形成精品教学体系;借助高校教育平台,培养出理论与技术兼备的复合型人才。白晋湘(2012)认为要对民俗体育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以湘西大兴寨苗族抢狮个案为基础,提出了以村民自治为核心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社会构建模式,同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短视频等互联网形式进行“碰撞”,为民俗体育的传承与推广提供多元路径。总的来说,学界的建议基本一致,首先要加强民俗体育文化的保护,在此基础上与旅游、互联网等商业形式联合,最后是推进民俗体育与全民健身和学校教育的重要体系。

3、结语

体育总局、国家民委关于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可以看出国家对我国民俗体育普及与推广的重视程度较高,通过上述的研究发现,关于民俗体育的研究格局错落分布,但立体化空间较少;发文的数量较多,核心期刊较少;政府的投入力度较大,开发同质化现象严重;研究的人员较多,团队合作现象较少;体育学科研究较多,交叉学科研究较少;理论研究较多,系统性梳理较少。此外,在研究过程发现,政府将民俗体育融入到旅游、互联网、乡村治理、学校教育中来,但商业化和利益化现象严重,民众价值观念和文化意识淡薄,所取得的效果甚微。因此,国家的民俗体育推广与传承之路较艰辛,个人、社会和国家需共同努力,进行民俗体育文化的整理,转变传承与保护的个人意识,改变传承推广模式,与学校、社会建立创新性的机制与路径,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感悟民族精神,让中华民族文化血脉在新时代更好的源远流长。

参考文献:

[1]杨昆普.论后现代主义思潮下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40(04).

[2]郭修金,代向伟,杨向军,刘红建,张樱,尤传豹.乡村体育文化振兴的价值追求、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1,40(06).

[3]涂传飞.近10年中国民俗体育文化研究述评[J].体育科学,2019,39(08).

[4]李菊花,邓万里.易地扶贫搬迁背景下贵州省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研究[J].体育科技,2021,42(03).

[5]丁勇,刘玲,黄正廪.民俗体育融入学校体育教学的对策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20(09).

[6]崔涛.民俗体育助推乡村振兴价值审视与实施路径[J].体育文化导刊,2021(12).

[7]刘艳,周宇,张嘉信.民俗体育与“健康中国”耦合发展的契机、困境与展望[J].武术研究,2021,6(08).

[8]温娇.内蒙古民俗体育的传播与推广[J].体育文化导刊,2015(02).

[9]黄聪,李金金.村落民俗体育文化传承问题的社会根源及解决对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8,41(12).

[10]吴明恩.中小学校开展民俗体育项目面临的问题与策略研究[J].青少年体育,2020(12).

[11]张现成,王亚文,周国龙,李成菊.振兴韶关乡村体育旅游路径探析[J].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39(05).

体育大学论文范文篇7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毕业论文质量

本科生的毕业论文是本科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是实现教学训练、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途径,也是本科学生毕业和授予学士学位的必要条件。[1]近年来,学术不端的事件频发,社会各界越来越关注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提高。本研究将对P学院学前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对其进行归因,从而提出相关应对措施,以期为学前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撰写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学前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现状

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P学院2018—2020届的本科毕业生毕业论文。为了保证研究结果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本研究采用了文献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先对历届学生的毕业论文进行统计、分类、分析,再分析面向2020届学前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的调查问卷结果,并结合对其的访谈,发现学生的毕业论文写作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选题重复且缺乏创新

本研究将P学院2018—2020届302篇学前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分为学前教育事业发展与管理类,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类,幼儿园健康与安全教育类,幼儿园课程类,家庭、幼儿园、社区协同教育类,游戏与玩具研究类,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教育类和其他类八个研究方向。[2]其中,家庭、幼儿园、社区协同教育类在2018届学前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中占23.3%,在20学前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中占24.4%,在2020届学前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中占20.7%,虽然比重有所下降,但是在每一届毕业论文中都占有最高比例。同一个研究的内容,可以从不同的研究方向展开,从而可以得到新的研究成果,体现研究的创新性。但是,如果某一研究内容已经存在大量的研究,而研究者又无法从其他新的角度分析研究,那么,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就会大打折扣。

(二)研究视域狭窄

2018—2020届本科毕业论文所使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法、访谈法、问卷法三种,文献法的使用率达到89.9%,访谈法的使用率达到50.1%,而问卷法的使用率仅有38.3%。2018—2020届本科毕业论文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均多于两种,但在具体运用中仍囿于以上三种,对个案研究法、文本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使用较少。

(三)论文行文不规范

第一,毕业论文著录格式不规范。主要表现在序号和文献类型标识不正确,出版地和出版年份不明确,字体大小和段落间距不符合要求,逗号和句号不在规范状态下,期刊没有标明页码等方面。第二,毕业论文错别字普遍较多。错别字会影响读者对文章的理解,降低论文的准确性和可信性。302篇毕业论文中,错别字在0—10个的论文有68篇,占总数的20.1%;错别字在10个以上的论文为15篇,占总数的4.5%。论文中出现错别字的比例已经达到24.6%。

二、学前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存在问题的原因

本研究在对问卷相关内容进行分析统计的基础上,对20名2020届学前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进行了访谈。综合问卷的数据及访谈的结果,本研究将学前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不佳的原因总结如下。

(一)考研、找工作的时间与论文撰写时间相冲突

在访谈中,问及受访者“如何看待考研、找工作与毕业论文之间的冲突”这一问题时,大部分学生的回答如下。“我知道毕业论文的重要性,但是大四没什么课,就想先去找工作,一边工作一边写论文。”“我觉得考研复试的时间比较急,好不容易过了初试,应先把复试准备好再好好写论文。”大部分学生虽然重视毕业论文,但是当遇到考研或者找工作这些客观事件时,他们更倾向把精力投入考研和找工作,进而无暇顾及毕业论文。这是大部分学生毕业论文完成情况不好、质量不佳的直接原因。

(二)学生的科研和写作能力差,知识储备薄弱

笔者对2020届学前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你的毕业论文主要内容的形成途径”这个问题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65.0%的学生毕业论文的主要内容是参考他人文章,融入少许自己的观点,甚至有5.0%的学生毕业论文全部是参考他人的文章。为进一步了解毕业论文存在问题的原因,问卷设置了“你在论文写作过程中遇到过哪些问题”这一问题,选择“专业知识储备不足”的学生占了55.0%。这说明在本科前三年专业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没有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同时,选择“不知道论文的写作模式”这一选项的学生占48.0%,其根本原因是教师没有在平时的教学中指导学生写论文。而选择“不会合理地组织写作语言”这一选项的学生占34.0%,这说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没有得到充分锻炼,论文写作能力较弱。总的来说,学生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自身的基础知识储备不足、对很多参考文献不能进行深入的思考、科研和写作能力较差是影响其毕业论文质量的主要原因。

(三)指导教师的精力不足,指导负担过重

指导教师的精力及其指导论文的时间会影响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就问卷调查中“你的指导教师是否给予了你时间足够的指导”这一问题,有12.0%的学生认为指导教师对自己毕业论文的指导时间不足。为进一步了解指导教师的精力是否充裕,在就“你的指导教师都是在什么时候给你指导意见的”这一问题对2020届学前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进行访谈时,部分学生提到“导师带的学生很多,不光有本科的,还有专升本的,加起来都有十来个了,我们都是分批次去找导师的,这样节省时间”“我们导师指导很多学生,还有科研项目要忙,有时候我们都是看导师的课表,等导师有课间休息的时候找导师说论文”。可见,指导教师可以投入本科学生的论文指导上的精力和时间是不足的。一般来说,一个指导教师最多只能指导8名学生。指导教师负担超过自身限度会导致其无法有效实施论文写作指导教学。同时,指导教师除了教学任务,还有科研任务、行政任务等,这都会导致指导教师精力不足,对学生毕业论文的监管力度不够,进而影响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

三、提高学前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

(一)在实践中选题,体现专业性和学术性

要在学前教育专业论文的选题上体现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和要求,学生就应该结合专业培养的方向,选择学前教育专业领域内具有一定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的论题。按照国务院学位办的有关规定,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的论文应该以学前教育事业发展与管理、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等相关内容为主要选题。论文的选题应该反映当前学术前沿的动态,能把握本专业的发展方向,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能从一定的理论高度分析并解决问题。[3]

(二)提升科研和写作能力,夯实基础知识

提升本科生的专业知识水平、专业知识应用能力是提升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的有效途径。毕业论文的撰写体现了学生的科研能力水平,但科研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科研能力的培养既需要专业知识的积累、长期的文献阅读经验,又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的不断练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样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为学生做好科学研究的示范。同时,教师应该采用多样化的期末考核方式,譬如,通过撰写课程论文,教师可以从中发现学生对课程的把握情况,并对学生的科研能力做进一步的训练。这能在学生完成更加全面和深入的学习的同时,为其今后的毕业论文写作打好基础。

(三)减轻指导教师负担,完善教师评价制度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强调,要下大力气为教师减负,一方面,必须减少流于形式的、重复性的和其他不必要的评估检查,减少无关的会议、无实质意义的考核达标,减少教师的非教育教学活动,让他们能够静下心教书育人。另一方面,必须下力气提高学校以及教育主管部门的管理能力和水平,从各个方面减轻指导教师负担,保证指导教师对本科毕业论文的指导精力。[4]当前,部分高校没有设置对教师的毕业论文指导的评判标准,缺乏激励机制,导致不少教师怠于指导学生论文写作。为此,高校可以建立毕业生论文指导的奖励机制,合理制订毕业生论文指导的评价标准,并将其作为教师评价的重要指标。这在给教师减负的同时,激发了教师指导论文的动力,提升了毕业生论文的质量。

(四)细化论文写作规范,加大论文的管理力度

一方面,为规范毕业论文的写作规范,高校首先应以《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等国家标准为依据,对毕业论文的内容组成以及每一部分内容的撰写要求、字体、格式等作出明确规定,力求细致、规范、统一。[5]另一方面,高校应加大对学生写作论文过程的管理力度。首先,从选题开始,高校要做到“选题严”,严格把控学生的选题方向,及时为学生提供选题指导,帮助学生确立方向正确、适合自己的毕业论文选题。其次,在中期论文检查中,高校要做到“指导严”,要检查学生的毕业论文进度和质量,考核教师是否对学生论文指导投入应有的精力与时间,其态度是否端正等。最后,在论文答辩时,高校要做到“评审严”,杜绝敷衍了事的论文审查,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毕业论文审核,并认真给予毕业生论文修改意见。

参考文献:

[1]卢妍.北京体育大学运动训练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及影响因素分析[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5;13-32.

[2]龚旖莲.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和质量研究———以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为例[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6:25.

[3]叶云飞.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高研究———以H校为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45.

[4]汤勇.教师也需要“减负”[J].中国农村教育,2018(7):11.

体育大学论文范文篇8

**年来,***教师热爱学习,刻苦钻研,取得***学历,***职称,成为21世纪学习型、研究型教师。**年来,他矢志教学改革,求实创新,敢于拼搏,勇于奉献。凭着强烈的事业心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体育教学界拥有很高的声誉和威望,为****体育教学改革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年来,***教师,针对学生实际情况,深入研究,自己研发了一套适合各个学生的课外活动模式,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快乐中得到有效的训练成绩。他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在训练中,大到姿势,小到动作分解,他都手把手的教,对于家境困难的体育生,只要被他知道,他都解囊相助,他亲手带出的学生,每一个都十分尊敬他、佩服他、崇拜他。

**年来,***教师忠心于体育教学、发展,以体育艺术的发展,带动了文化课教育质量的提升。为此他有多少个不眠之夜,选定训练苗子,制定训练计划,确定授课方案等,几番寒暑、几度春秋,风雨中、烈日下总见他忙碌奔波的身影。当别人还在香甜的睡梦中的时候,他已经在陪同学生晨跑,当别人躲避风雪,围着火炉享受温暖的时候,他在训练场指导学生的训练,无论春夏秋冬,他总是风雨兼程。天遂人愿,***年体育考生由原来的底体能不达标,现达标都在**%以上,文化课考生达标也全在**%以上。

体育大学论文范文篇9

关键词:学校体育;研究现状;热点分析

自2012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条例》的文件,学校体育领域的相关研究再次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并诞生了一批批优秀的学术成果.鉴于此,笔者在中国知网上对2012-2016年CSSCI收录的体育期刊论文,以“学校体育”为检索词,通过“关键词”“篇名”等手段进行多重检索,并结合论文阅读进行人工筛选,最后选出984篇有效论文,通过对这984篇论文进行阅读、梳理并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学校体育研究的现状以及热点问题的研究.以期为推动我国学校体育领域研究的深入发展提供一定的帮助和参考.

1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1.1资料来源.通过中国知网(CNKI),采取高级检索的形式,以近期教育部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条例》的时间为准,时间界定为2012年至2016年,内容检索条件采取篇名、关键词为“学校体育”,获得有关学校体育方面研究的初始文献1215篇,除去重复发表的文献、新闻报道、投稿通知、期刊介绍等非研究性文章,共得到有效文献984篇.1.2研究方法.本文以SPSS20.0软件为主要研究工具,在中国知网(CNKI)检索出的984篇有效文献中,从研究数量、研究类型、研究主题等不同纬度入手,将相应的数据导入到SPSS20.0软件,进行详细的数据分析和统计[1].同时,利用多维度分析和关键词共现分析的方法,对我国学校体育的热点问题进行调查和分析.具体的操作过程为:从中国知网(CNKI)检索出的984篇有效文献中,将研究现状的主要内容作为关键词分类的主要来源,并作为主要的分析对象,运用SPSS20.0软件,将导出的各关键词录入其中,采用多维度尺度分析的方法,绘制出我国学校体育领域研究的热点主题.通过图形的形式直观地呈现出我国学校体育领域研究的主要成果,以期为了解我国学校体育领域研究的侧重点,掌握我国学校体育研究的前言和方向提供参考和帮助.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我国学校体育研究现状概述.(1)我国学校体育研究的论文数量.总体来说,我国学校体育科研论文数量趋势变化不大,从图1变化趋势图可以看出,2014年发表的论文数量最多,共213篇,其次是2013年,共210篇,之后的2015年和2016年在CSSCI中发表的相关论文数量明显减少.这样的变化情况可能与我国学校体育领域的政策变化有关,2012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文件,引起了体育界和教育界专家、学者对学校体育发展的高度重视,相关方面的论文不断呈现,到2014年达到最高峰.而随后两年,该领域的论文数量明显下滑,后续的研究动力有待加强.图1我国学校体育科研情况(2012-2016年)(2)我国学校体育科研论文期刊分布情况.由表1可以看出,在CSSCI中发表了有关学校体育研究的论文共984篇,其中发文量位居前四的期刊为《体育学刊》《体育文化导刊》《北京体育大学学报》和《武汉体育学院学报》,发文总量为57.2%;《沈阳体育学院学报》《成都体育学院学报》《体育与科学》《西安体育学院学报》和《体育科学》分别位于5~9位;而《上海体育学院学报》《广州体育学院学报》和《首都体育学院学报》并列位于第10,其发文量均为23篇.其他期刊是指在CSSCI中的发文量不足10篇的期刊,如中国体育科技、教育理论与实践等等,其发文量占总发文量的12.1%.(3)我国学校体育领域论文的研究类型.通过对984篇有效文献进行统计和分析发现,有关学校体育的研究文献采用质性研究方法的共703篇,占总文献的71.4%,采用量化研究方法的论文共281篇,所占比例为28.6%.其中,问卷调查法仍占主流,其比例占到了40.8%;其次是数理统计和文献资料法,其比例分别为28.9%和22.1%,实验法仅占了8.2%.这说明对我国学校体育方面的研究所采用的方法仍以传统的定性研究为主,实验法及与现代统计学相结合的数据统计法等定量研究方法仍是非常欠缺的,因此,关于学校体育研究方法及统计方法的创新将是学校体育研究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4)我国学校体育领域论文的研究主题.对文献研究主题及热点趋势的分析是科研动态计量分析的核心[1].本文对2012-2016年期间各研究主题与不同年份发文量的变化情况绘制了曲线图,从图2可以看出,“学校体育课程”方面的研究在2012年数量最多,这可能与2012年教育部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文件有关,随后的2013年出现下滑,到2014年有所增加,但2015年和2016年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学校体育指导思想”的研究主题除了2015年外,研究总体上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尤其是2016年其发文量达到了最高峰,说明无论学校体育如何发展,其理论基础的研究仍是当代学者和专家们热议的话题.“发达国家学校体育”方面的研究总体上呈现出上升的趋势,说明研究并借鉴发达国家学校体育发展的经验已成为该领域的一大重要课题.图22012-1016年“学校体育课程”“学校体育指导思想”“发达国家学校体育”研究主题变化曲线图图3显示,“学校体育发展”方面的研究波动较大,在2012-2015年间其发文量均为15篇以上,而在2016年其文献量不足5篇,反映出关于“学校体育现状、问题及发展”方面的研究开始减少,说明如果只是关于现状调查、对策研究,将很难在CSSCI刊物上发表,还需在研究思路和方法进行创新.“学校体育教学”的研究在2014年达到高峰,其余年份均有所下滑,说明仅仅通过研究教学来促进学校体育发展的单一的研究思路已开始减少.“学生体质健康”方面的研究呈现出波动的发展趋势,2013年达到研究的最高峰,随后总体上呈下降趋势,2015年后开始回升,反映出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政策的颁布对学生体育体质健康的重视和促进作用.图32012-2016年“学校体育发展”“学校体育教学”“学生体质健康”研究主题变化曲线图图42012-2016年“学校体育制度法规”“学校体育与教育”“传统体育项目”“体育师资队伍”研究主题变化曲线图图4显示,“学校体育制度法规”“学校体育与教育”“体育师资队伍”这三个研究主题都有上升的趋势,而“传统体育项目”的研究有下滑的趋势.“学校体育制度法规”方面的研究,尤其是学校体育考试制度、安全保障制度、体质健康标准等相关制度和标准的颁布,对学校体育制度法规制定及实施情况的研究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学校体育与教育”方面的研究集中在2012年,随后开始下滑,在2015年达到最低点,之后又开始上升;“传统体育项目”方面的研究总体上呈现出下滑的趋势,说明新兴体育项目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体育项目的研究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体育师资队伍”方面的研究有一定的波动,2015年达到最低点,之后开始增加,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关于体育教师的研究波动较大,该研究主题的文献量仅占总文献量的3.5%,但仍属于热点的研究主题.2.2我国学校体育研究的热点领域分析.(1)学校体育课程的实施与改革.“学校体育课程的实施与改革”是近年来学校体育研究的热点,尤其是有关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研究,从该标准的制定、变化到实施的实际情况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且研究重点有所不同.一是从宏观层面进行探讨,何建东[2]利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修订稿和实验稿的变化及存在的困惑进行了分析;肖威等[3]通过对《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修订稿在具体执行中的6大策略;二是从微观角度对其具体实施进行研究,刘海燕等[4]从体育教师的角度入手,对其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认同感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对实施课程标准的限定性、课程目标的适切性、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实施效果及教师自身认同感情况等是主要因素.总体而言,目前有关《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研究的文献较多,专家和学者们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多以文献调查、访谈等传统的方法为主,尤其是关于学校体育课程实施状况的研究,更是缺少实证性的研究,研究成果的深度有待加强.(2)学生体质健康改善与提高.目前有关学生体质健康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多,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群体的研究有所增加,研究角度多样.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①建立在实证基础上的定量研究,杜发强等[5]采用了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等级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②从理论模型的角度对学生体质健康问题进行研究,于红研等[6]借助柯克帕特里克评价模型,对我国大中小学生在认知、情感、参与行为、学习和效果五个维度上的主观认知和客观评价进行了测量;③理论模型与实证调查数据相结合的研究,姜卫芬等[7]借鉴PDCA管理模式设计出我国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管理闭环系统图,并对PDCA应用于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进行应用实例分析总体而言,现有的研究紧跟当下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实际情况,侧重研究学生体质健康测量方法及管理方面,纵向研究成果较丰富,但是横向研究成果较少,尤其是与学校体育教育、教学相结合的研究较缺乏,这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解决.(3)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和发展.近年来有关学校传统体育项目的研究焦点集中在田径、武术等项目上,当下新型项目的兴起对我国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冲击,许多学者开始从这些方面入手来研究传统体育项目在高校的发展问题.李卓嘉等[8]通过文献资料的查阅,运用专家咨询等科研方法,对我国学校武术教育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在反思其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务实推进学校武术教育的实施路径;宋晓琳等[9]通过对彝族地区中小学校体育课程教学现状的调查与研究,分析了在彝族地区中小学校利用彝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实施体育课程教学的意义与可行性;秦立凯等[10]从文化传承的角度反思了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旨在为建构新模式提供参考.

3结论

体育大学论文范文篇10

体育院校的学生大多经过多年的体育专业训练而进入到本科高校进行学习,相比其他专业的学生来说,体育院校大学生的人文知识水平较差。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体育人才,其中人文素质是很重要的一方面,人文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能否全面发展,要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人文素质是基础。对此,我们就更应认清并重视大学语文在体育院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意义,应充分发挥大学语文在传授人文知识、提高人文素养和增强人文素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首先,大学语文是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基础性作用。具体来说,通过大学语文的学习,能够改善体育院校学生普遍存在的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差和思考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专业学习能力和毕业论文的写作水平,并且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发展健全的人格。其次,大学语文具有传承民族文化、弘扬人文精神、提高审美趣味的功能[1],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优化学生素质是大学语文教学的高级目标,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分析讲解,帮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其中的人文意蕴,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责任意识以及正确人生态度的养成和健全人格、健康气质的培养,都可以通过大学语文这一教学途径完成[2]。大学语文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门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课程,理应成为体育院校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公共必修课,成为体育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的核心课程[3]。

二、体育院校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体育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受忽视

在高校,大学语文作为公共基础课一向不在课程体系的重点范围内,在体育院校,大学语文更是处于边缘地位。一方面,大学语文是所有学生的必修课,但在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心目中并不重视甚至对这门课程不屑一顾;另一方面,体育院校的学生对大学语文课带有不同程度的抵触情绪,究其原因在于这些学生的文化功底较差,大学语文中相当一部分内容是较为深奥的中国古典文学,使得这些学生主观上不感兴趣,客观上也听不进去听不懂。所以,大学语文在体育院校与体育类的专业课相比,处于从属地位。许多体育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喊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考起来不要”[4]。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状况尤为突出,很多高校都把解决就业作为高校培养体系的重要指向,在课程设置上就出现以就业为主的导向,这使得与就业没有直接关系的课程受到了冷落。大学语文在体育院校中作为一门偏僻的公共课,无法提供与就业相关的各种知识技能,无论在哪个专业的课程设置中都不被重视。

(二)学生不重视大学语文课程

上文曾经提到,体育院校大学生的人文素质较差,正是需要借助大学语文的学习来提升自身的一个群体,但就是这些学生对大学语文漠然处之,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这门课程不感兴趣。学生对大学语文这门课程缺乏兴趣,与生源的低质化有关。与其他高校相比,体育院校生源的人文素质相对较低。特别是特别是一些单招学生和退役运动员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前进行文化学习的时间很少,人文素质基础差,在进入高校学习后对大学语文这种人文类课程的学习存在断层,因而缺乏学习兴趣[5]。

(三)体育院校大学语文课程设置的针对性不强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许多学校《大学语文》课程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不管是教材的选择还是具体教学过程,都围绕这个中心,现行的《大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较为深奥的文史哲知识,这对于那些已经建立了良好语文功底的普通院校的学生来说并不困难,但是,对于体育院校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文化素质较普通院校的学生要低,很多通过单招考试进入体育学院的学生对字词句、语法、修辞等基本知识都掌握不好,因此体育院校的大学语文应基于学生的语文水平来进行课程设置,大学语文课程的一项最基本的目标应是加强他们的基本语文功底。笔者认为,体育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应该以加强学生基本的语文功底为主,在此基础上逐渐提高他们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对于体育院校的学生而言,大多常年进行运动训练,对文化课的接受较差,上课容易开小差、说话甚至睡觉,如果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超过他们的接受能力范围,又与专业联系不紧密,就很难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纵观体育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与专业联系不紧密是很普遍的现象。近年来,体育院校大学语文课本多是采用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的《大学语文》除了北京体育大学组织编写了一本针对体育院校的《国语读写教程》,并没有其他针对性较强的大学语文教材出现。

三、体育院校大学语文的课程调整对策

本课题针对体育院校大学语文的实际教学状况,旨在突出大学语文在培养学生人文综合素质中的地位和作用,计划通过新的改革,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切实提高体育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使之具备一定的人文修养,对此,本课题从以下几方面就体育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改革进行研究:

(一)明确课程定位和教学目标

针对体育院校学生语文功底较差、人文素质较弱的情况,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着重完善学生人文方面的基础知识结构,尤其应重视体育院校大学生普遍匮乏的语文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学习和训练,同时注重对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学学语文的兴趣,通过兴趣的引导逐步拓展学生的人文视野,在此基础上,增进文化修养,提高审美能力。

(二)调整教学内容和选择适合的教材

1.调整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直接涉及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对课程改革的结果有重要影响。根据体育院校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基础,在教学内容上应体现大学语文教学的层次性,兼顾学生的接受能力。同时,大学语文没有应试的压力,教师尽可以摆脱教学模式的束缚,根据具体教学情况对进行教学内容的创新和实践。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实现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调查发现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将其中一些加入课程当中。从目前普遍采用的大学语文教材来看,中国古代文学的内容较多,其意图是借助中国古典文学的学习来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和语文水平。古典文学固然博大精深,但做为体育院校的公共基础课,借此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效果并不如预期那么好。就体育学院学生而言,教师必须在有限的课时中重点解释古文的字词句,即便如此,学生的接受效果并不好,很多就是听完就忘,要求他们掌握深奥的古文成为他们的一种负担,学习也因此缺乏动力,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对此,笔者认为,大学语文教材的内容可以多选择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文学作品,在坚持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同时,尽可能地将文学知识和专业知识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体育人才发挥积极作用。体育院校的大学语文还应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只有这样,这门课程才能保持生命力。面临日益激烈的人才竞争市场,体育院校毕业生想要获得就业机会,其中一个很重要的能力就是沟通,能够在公众面前从容、清晰地表述自己的思想,从而与他人进行良好的交往、沟通与协作被公认为人才的基本素质。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都不够流畅,很多学生的普通话都不标准,很难能用口头语言逻辑严密地表述思想。这一情况也与我们教学过程中重知识积累而忽略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有关。因此,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应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多表达,多设计一些课堂讨论或者主题演讲,不仅能很好地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以及自信心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2.选择适合的教材

教材是在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教学试验后才总结编撰出来的,是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论相结合的产物,同时也是教学与学术科研成果的融合。作为体育大学的语文教师,应寻找语文与体育相结合的切入点。就目前体育院校大学语文的教材选择范围来看,可选用的教材并不多,除了多数普通院校使用的华中师范大学编写的《大学语文》,还有由北京体育大学组织编写的大学语文系列教材,但除此以外,没有其他针对体育院校学生水平和专业特点而编写的大学语文教材。因此,体育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师们应注重结合体育院校实际开发编写新教材。一部教材的编写过程,有助于教师更深入更全面地把握这门课程。体育院校从事大学语文教学的老师可在教材内容选择的基础上编写新教材,突出针对性和专业特色。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不应拘泥于一种教材,可以同时参考借鉴相关的文学教材和体育史教材,取长补短,不断完善自身的课程内容。

(三)更新并拓展教学方式方法

大学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基础课程,涵盖内容广,但教学课时相对较少,加之体育学院学生的语文基础导致他们并不易于接受古代经典作品,这就需要老师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丰富授课效果。增加教师间的教学交流活动,集体备课、互相听课、讲课比赛等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能力。基于现在体育院校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多是经典作品,因此可采取以导读为主的互动性教学模式,在老师介绍基本文学背景、讲解完生僻字词后,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表见解,老师着重启发、引导、点拨和鼓励。大学语文和体育的结合是文化的结合,大学语文的教学不应仅仅局限在课堂,可以开辟多种教学实践渠道。民族传统体育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根据学校和地域特色,可以在大学语文课堂中加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内容,引导学生到图书馆搜集相关资料,到民族传统体育基地参观,让学生以各种文学作品的形式总结,举办优秀作品交流、主题演讲等形式拓展大学语文课堂,实现大学语文和体育专业相结合。

(四)调整考核方式

体育院校的学生对大学语文不够重视,平时学习不够认真,考前突击强化,这种临阵磨枪的方式很难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因此,考核目标不应局限在对知识的掌握,而应重点评估学生是否通过学习有了进步,能力有了发展;相应地,在具体考核内容上,可多设置开放性试题,注重对学生能力的测试,将学生的平时成绩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提高平时成绩在考核中的比重,注重过程与结果评价、理论与实践考核相结合;在考试形式上,可采取开闭卷结合式、口笔试结合式等方式,比如平时作业有成绩、课堂讨论发言有记录等。课程结束后,老师着从各方面综合评定学生成绩,避免仅凭一张试卷定成绩,力求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有客观全面的评定。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