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医学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3-08-24 17:36:57

数字医学教育

数字医学教育范文篇1

关键词:医学教育;服务模式;医学院校;图书馆

医学院校图书馆是的医学文献信息收藏和医学文化传播的中心,是提升医学院校教育水平的重要保证。2016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明确提出,高校图书馆的主要职能是教育职能和信息服务职能。因此,高校要高度重视图书馆建设,促进教育职能发挥。医学院校是培养医疗专业人才的基地,医学图书馆收藏医学书籍、专业文献等,是培养高医学临床人才的必要条件。目前医学院校图书馆服务医学教育模式仍存在一些问题,其服务模式需要重新构建。

一、医学院校图书馆服务医学教育存在问题

(一)基础条件尚需提升。图书馆合格指标体系对馆舍面积、馆藏结构、馆藏数量、书籍质量等做了具体要求,目前国内部分医学院校图书馆比照指标体系或多或少存在差距,而经费投入不足是主要原因。经费投入少会造成部分医学院校图书馆馆舍面积不够,阅览场地狭小,设备安装局促、图书信息资源存放密集;经费投入少还会造成馆藏结构不合理,医学院校图书馆对医学书籍馆藏比例有要求,国内的医学专业书籍出版量较小,国外的医学专业书籍价格昂贵,医学类图书比例不达标;经费投入少更造成馆藏数量不够、质量不高,目前纸质图书期刊价格逐年上涨,国家本科教学评估指标要求生均图书3册,由于医学类图书出版较少,又要求满足生均3册指标,部分图书馆出现满足了医学类图书采购就满足不了数量,满足了数量就无法保障馆藏结构比例的矛盾,最终书籍数量、质量无法保证。而经费投入也决定了数字化资源建设的优劣,如今各高校虽然加大对图书馆的经费投入,却依然赶不上价格上涨的速度,从而无法采购更多的知识平台。(二)服务医学继续教育缺失。医学院校图书馆在医学教育中普遍承担图书馆利用入门和文献检索教学两门课的教学任务。主要介绍怎样利用图书馆的资源和怎样查找自己需要的资料,偏重于检索技能的培养,缺乏与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等各教学院系联系,医学继续教育是医务人员提升自我医疗水平的重要途径。附属医院是医学院校重要组成部分,是医学院校的临床教育基地,是医学实践的重要场所。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迅猛发展,医疗从业人员的医学知识需要不断更新,图书馆在保障基本医学教育(本科、研究生)外,还应承担服务毕业后的临床医师的医学继续教育职能。然而,当前各医学院校图书馆服务医学继续教育水平并不高。由于图书馆与临床附属医院业务联系较少,一方面临床医师医疗任务繁重,工作时间长,很难抽出时间到图书馆学习,一方面图书馆没有深入临床医疗一线收集临床医疗工作者们的信息资源需求,造成图书馆在采购书籍时缺乏针对性,花大量资金所购书籍不能够发挥实际作用。其次国家对高校图书馆有社会化服务要求,高校图书馆应向全社会开放,中国图书馆学会倡导图书馆要以人为本、普惠均等,社会上个体医疗工作者、对医学知识有需求的大众以及疾病患者对医学院校图书馆知识资源渴求。然而,除了部分图书馆部分空间选择性向大众开放外,大对数图书馆对社会化服务持排斥态度,造成图书馆部分资源闲置和浪费。服务医学继续教育职能发挥不够。(三)馆员素质参差不齐。馆员素质是医学院校图书馆服务医学院教育质量重要保证。目前,国内部分医学院校图书馆工作人员结构复杂,部分学校将图书馆作为解决高端人次引进家属的安置地,实际工作水平与现实需要还有较大的差距,服务能力有待提高。第一、部分工作人员学历偏低,没有足够的学习能力,没有及时掌握新知识新技术,造成现代化信息资源设备的浪费;第二、各种专业人员偏少,缺少兼具图书情报、外语和计算机网络知识结构的复合型人才,造成各种外文资源记录错误、存储和提取缓慢,外文资源平台利用率偏低;第三、缺少有医学教育背景的工作人员,造成医学信息收集处理混乱、解答和服务无法满足师生的基本要求;第四、图书馆对医学教学内容的动态跟踪能力较差,导致师生无法在检索导航时获取相应的信息,学科服务和嵌入式教学无法开展。

二、医学院校图书馆服务医学教育模式构建措施

构建医学院校图书馆服务医学教育模式需要加大经费投入,要优化馆藏结构,丰富馆藏内容、多形式开展读者培养,提升图书工作人员的认识,提升服务的主动性和创新性,从多方面高质量地服务医学教育。(一)建立经费保障组织。医学院校图书馆应在学校层面组织建设图书信息管理委员会,负责经费的预算和申请,在成员构成上以主管院长为组长,组员可由各院系负责人、学科带头人、科研团队负责人以及国资、财务、审计、后勤保障等行政部门构成。委员会根据图书馆提出下年经费预算计划,讨论分析其合理性与针对性是否符合学校当前发展需要,形成经费计划,申请下年拨付。图书信息管理委员会会议应定期和不定期召开。讨论年度经费计划为定期会议,讨论临时项目为及时会议。这样通过代表全学校各部门意见的经费申请容易得到保障。(二)优化馆藏结构。医学院校图书馆服务医学教育,就必须建设适合医学教育的馆藏结构。首先,要针对学校当前的发展情况、学科专业、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资源基本建设,医学院校主要以医学教学为主,在进行书籍的采购和筛选时,要将医学相关的书籍作为主要采购内容,从而为教学、科研提供信息支持。其次,要围绕重点学科进行特色建设,对于学校重点学科,在资源采购上予以倾斜,以保持重点学科资源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和特色性。再次,要深入挖掘读者需求,积极与教师交流和沟通,了解师生的需求,选取更多专业性强的书籍,并且要了解学校的新增专业,及时补充采购新专业所需书籍,为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读者提供服务,确保图书馆内的藏书都能得到充分的利用。最后,要大力加强数字资源建设,数字阅读在互联网时代已经成为人们主要的阅读方式,资源采购时要根据医学院校的教学实际,纸质资源和数字资源并进。建立适合医学教育的馆藏结构就是要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符合专业发展的医学院校图书馆,全方位为学校的医学教育工作提供帮助和支持[1]。(三)加强馆员能力培养。医学院校图书馆馆员是服务医学教育的具体实施者,其专业能力直接影响图书馆服务医学教育的质量。加强馆员能力培养,首先是要从思想上树立“一切为读者,为一切读者,为读者一切”的意识,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其次要培养馆员运用图书情报专业知识,整合馆藏资源,完成资源推送的能力[2]。馆员要充分掌握医学院校的教学范围、教学内容、教学计划等,并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实时更新推送的馆藏书籍信息。再次,要加强馆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其沟通技能。最后还需要培养馆员要操作利用计算机能力,并掌握相应的信息技术。总之,医学院校图书馆馆员应该是一个复合型的人才,只有提高馆员素质、提升馆员服务水平,才能适应服务医学教育的需要。(四)创新检索教学手段文献检索课是图书馆的传统教学科目。在培养学生检索技能时,教学手段要创新,既要具有理论性和方法性,又要具有实践性[3]。文献检索教学时,第一必须要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程教学体系,通过模拟毕业论文、课题研究的各步骤,运用“养成式”“现场情境式”等教学方法,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4]。第二必须要构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内容体系。既要有传统的图表法、比较联想法、三基法为典型的教学方法。也要有基于信息素质教育诱发式教学,激发学习热情,养成自主学习;第三构建文献检索课的微课平台。微课教学平台通过微课、慕课等大型网络学习平台实现在线教学与交流,新颖的学习体验,生动的学习氛围改善了课堂教学质量[5];还可利用基于微信平台的新型智慧教学工具雨课堂,让手机成为一件有效的学习工具。实践证明,微课测验成绩明显优于传统授课[6]。图书馆文献检索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探索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手段,更好地服务医学教育。(五)拓展服务医学继续教育领域医学院校院图书馆是学校信息集散中心,是从事医疗事业的医务人员继续医学教育的最佳场所,同时也是对医学知识有兴趣的社会各界理想的学习之地。要服务好医学继续教育,就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建立图书馆与各附属医院联系的长效机制。建立图书馆与附属医院联系的长效机制,是发挥服务医学继续教育职能的重要措施。图书馆可派专人与附属医院医教科对接,定期进行意见交换,加强馆院联系。在文献采购之前收集统计临床医务人员的信息需求,可以避免采购的书籍脱离临床实际的尴尬局面。2.搭建图书馆继续教育协作信息平台。图书馆要依靠发达的网络交流技术,搭建继续教育信息平台。医务人员可通过平台远程访问图书馆提供的电子资源,馆员可借助于平台密切与医务人员联系,听取医务人员的建议,也可通过各种及时交流工具实时获取医务人员的所需学习的知识,并根据获得的信息及时收集整理该方面书籍,反馈给临床医务人员,有效的满足医务人员继续教育知识需求。3.利用循证医学嵌入临床医疗科研。循证医学是医学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图书馆收集整理的大量临床案例是循证医学教育的基础。是临床医疗的重要文献案例支撑。为更好的开展临床科研,图书馆员除了归纳整理书籍外,还需要对书籍资料的潜在价值进行开发利用,提供可参考的案例给临床医务人员阅读、学习和研究。4.加快社会化服务步伐。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知识需求也逐渐呈现多元化趋势,希望获取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愿望日益强烈。《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2015)要求高校图书馆要开展社会化服务。社会上部分行医群体和对医学有兴趣的群体对医学书籍阅读和查询有需求,其应该与校园内部的学生和教师一样拥有查询、阅读图书馆内书籍资源的机会,医学院校图书馆应该增加自身的开放性,不能对繁多的信息资源进行独占独享,要增加社会化服务内容。要积极学习和借鉴过国外先进的经验技术,发展社会化信息服务,丰富服务内容。社会化信息服务并不是单纯的承担社会责任,还是增加社会大众医学知识、疾病预防等知识的教育行为,对我国国民健康水平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

三、结语

数字医学教育范文篇2

【关键词】医患矛盾;大数据;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机制

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变化,医疗技术也随之迅猛发展,然而“中国式医患关系”不仅阻挠医学科学的进一步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社会的不和谐因素之一。提升医务人员的人文素质不仅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目标,更是改善医患矛盾的重要途径。在当前医疗环境下,医患矛盾呈现易变性和复杂性的特点,需要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更具针对性与时效性,促进教学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方式方法、资源环境不断优化。临床医患矛盾大数据的充分挖掘与全面深入分析将为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改革带来重要契机和有利条件。

1大数据与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相交融的时代背景

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给医学教育带来了巨大挑战,同时也将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医学教育的发展。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被列为《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1]的十大战略任务。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医学教育教学已逐渐成为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发展趋势与战略选择。中国医学与大数据整合联盟提出,以政、产、学、研、医、数、信一体化模式,落实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战略,推动中国健康观念和实践的革命[2-5]。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建设健康中国需要大批卓越医学人才支撑。培养卓越医学人才必须“德医双修”,必须改进和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6],不断优化教学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方式方法、资源环境、师资条件等要素。大数据的精确性与大量性可以促使医学人文素质教学目标更具针对性,大数据的多样性可以拓展医学人文素质教学资源并丰富教学手段,大数据的高速性可以提高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培养的时效性[7]。因此,大数据理念和技术为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向数字化、信息化、多学科交叉融合改造升级,开辟新的发展路径,提供新的环境条件。在大数据基础上开展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研究,有助于深化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规律的认识,优化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体系,提升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实效,从而为健康中国建设提供大批卓越医学人才支撑。

2“医患矛盾”大数据与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交融机制探讨

汪文新等通过运用CiteSpace软件,进行文献分析得出近15年来我国医患关系领域中3个研究热点分别为医患纠纷、医疗质量和医患沟通[8]。而当前尚无专门针对我国医患矛盾研究的大数据成果展现。通过文献与新闻报道分析:当前,国内医患关系紧张,医患矛盾激化的主要原因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1)社会方面:包括医疗资源匮乏及分配不均衡,全民医疗保险体制不健全、现有保障机制不完善,社会舆论的错误引导;2)医疗机构方面:医院管理存在薄弱环节,医务人员服务不到位;3)医生个体方面:中国医生准入门槛过低,部分医务工作者价值取向偏差,职业道德低下,医患沟通不到位,技术性违规;4)患者方面:医疗预期过高,患者医疗认识偏差,患者申诉和维护权益渠道不畅通,个别人员无理取闹[9-10]。提升医务人员的人文素质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也是改善医患矛盾的重要途径。医患矛盾呈现易变性和复杂性,需要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更具针对性与时效性,以期最大限度地降低医患纠纷的发生。如果充分利用大数据的优势对医患矛盾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将为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带来重要的改革契机。2.1大数据的精确性与大量性促使医学人文素质教学目标更具针对性。当前对医学人文研究多以抽样问卷调查、访谈等进行数据采集,这些方法收集的数据具有偶然性与片面性,准确性亦欠佳。而大数据处理技术具有精确性和大量性特征,通过各平台或网站的并联进行数据的挖掘,开展思想动态研究、行为方式分析、生活方式探索以及发展趋势预测,可替代传统的问卷调查进行大规模的数据分析。通过大数据相关技术深层次、全方位挖掘当前医患矛盾中的人文相关数据,对于揭示医患矛盾的根本原因有一定的支撑作用,同时可以为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设置更具针对性的教学目标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撑[11]。2.2大数据的多样性拓展医学人文素质教学资源并丰富教学手段。当前学生接收信息呈现出多渠道、多样化的特点。大数据的多样性特点可以使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更加直观、更易感受,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借助数字信息技术中大数据的多样性可以开发更多精彩、直观的教学资源,为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丰富教学素材;通过微信、QQ等多种自媒体途径可以使学生实时地了解医患矛盾以及医学人文的现实热点问题,并及时互动交流与讨论,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与思辨力。良好的人文素养文化学习氛围加之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方式,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网络化大数据教学不仅可超越课堂教学时间与空间的局限,还可引入对话互动式、问题导入式等多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方法,将典型案例融入教学,通过同步会诊、实时直播等多种实践活动生动再现医学教育中的人文要素,展示医学人文教育的社会意义,潜移默化培育学生的人文情怀。2.3大数据的高速性提升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培养的时效性。动态的数据体系是大数据高速性的最大优势之一。大数据产生速度迅捷,传播速度迅速,信息资料产生与传播往往与事件同步,事件传播的周期大为缩短,多种形式的新媒体能充分满足使用者的实时性需求[12]。教育工作者充分并合理利用大数据的高速性,收集分析相关结构性和非结构性数据,发现数据的内在关联和规律,对数据资源进行筛选及总结,建立动态数据库。大数据的高速性可以提供最新的教学素材,通过挖掘整理成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信息化教学素材,并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使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不在拘泥于老旧的案例,更具时效性,也可通过信息化教学方式使学生的品格和修养得到自然熏陶。与此同时,还可以及时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和思想动态,对于不良信息及思想及时发现处理,及时了解学生的人文素养状况,跟踪引导,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解决。2.4大数据的高价值为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价值提供客观科学的数据支持。医学大数据具有很大的价值性,既可以作为基础性资源,又可以进行信息处理的二次开发,发现单个数据不能洞悉的各类关联信息[13]。不同于传统数据的因果线性关联,医学大数据是通过海量数据收集,进一步进行数据处理、数据清洗、标准化、结构化和存储等环节达到精准的筛选和分析,更深层次的进行关联发掘,发现更复杂的医学规律,为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提供客观科学的数据支持,为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价值提供科学数据保障。

数字医学教育范文篇3

1虚拟仿真技术在基础医学教育中的应用

基础医学教育中的教学方式一般分为理论授课和实验操作两部分。其中理论教学的方式是课堂讲授加传统医学插图,学生大多感觉学习过程枯燥、不好理解、不好记忆。而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可以在虚拟的环境下,将人体各器官的解剖、生理学、病理学的数学模型存在数据库中,利用计算机显示屏上有意识地显示某些细节,学生可以将病人的各种病变部位分开或合在一起观察病变情况,同时可以利用此技术培养学生的人体解剖理论的认知能力。举例来说,目前解剖教学上应用的虚拟仿真人体解剖图的数字化的解剖图谱,利用这一图谱,学习者在虚拟的环境中可以自由地选择、观察、移动虚拟对象,并且虚拟的组织器官还能及时给予学习者感官上的反馈,这样就更容易理解和掌握解剖结构。比较典型的应用实例就是利用“虚拟人”数字化数据集进行三维重建,即“人体数字化解剖学”研究,创立虚拟仿真解剖学,同时提供CT、MRI及PET等方面的断层图像,进行一系列医学临床、教学及研究的虚拟模拟。具体步骤就是利用一台人体虚拟解剖电脑,教师可以讲授人体各部分结构的解剖知识,学生也可以在虚拟的组织和器官间的模拟操作感受触觉反馈,使学生更快地掌握手术要领和技术。学生在课堂上能以三维的形式看到人体数千个解剖结构的形状、位置及器官间的相互空间关系等,学习兴趣和效果显著提高。

2虚拟仿真技术在临床医学教育中的应用

在临床医学教育中,临床实践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临床实践是对医学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加强实践技能训练已成为医学教育改革的重点。虚拟仿真技术引入医学临床实践教学是非常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虚拟仿真技术在临床医学教育中最显著的应用是虚拟手术教学,即通过虚拟临床手术技术让学生在手术之前学习新的手术方法和流程,练习所制定的手术计划,在虚拟仿真手术之后,也能让学生温习或重复全部手术过程,并且能够对学生的临床技能进行一个客观的评定。现今医学院校的学生和教师都不能只是局限于书本的知识,必须不断地学习和提高自己的临床技能,而在实践中常会遇到教育资源有限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行之有效的手段就是利用虚拟仿真技术模拟复制手术场景,让学生不断在虚拟现实场景中进行实践训练。这种应用虚拟仿真技术的临床实践教育方式不仅可以让教师在教学中演示不同策略的手术流程,教授学生应对各种突发情况、避免手术失误、降低手术风险、减少病人损伤、提高手术成功率,而且同时还节约了教育资源,具有零风险、可反复操作等优势,学生可利用它完成手术的各个操作步骤,并对操作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达到更多地积累临床实践技巧和经验的目的。虚拟仿真技术应用于医学临床实践教学能使学生有更多接触临床的经验,可以提高学生临床技能操作的能力、临床综合诊断思维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潜力,使他们能够运用课堂上所学的临床理论知识较快地掌握临床诊疗实践规律,还有利于学生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的养成。

3虚拟仿真技术在远程医学教育中的应用

在远程医学教学中,经常会由于教学设备、试验场地或教学经费等方面的原因,使得一些应该开设的教学内容无法进行。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可以弥补这些方面的不足,学生足不出户便可以学习各种各样的知识,获得与现场学习一样的效果,从而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以往对于一些医学实验,在远程医学教学过程中一般采用电视录像的方式来取代实验课程,学生无法直接参与实验,利用虚拟仿真技术进行虚拟远程医学实验,则可以增加学生动手学习的机会。虚拟仿真技术应用于远程医学教育的基础是基于远程医疗的分支网真医学,即远程呈现医学,它把专家的知识通过通讯网络传输到需要的远程位置,在远程医疗应用领域发挥其独特的优势。网真医学是虚拟仿真技术的一个全新领域,它结合了高清视频、音频和交互式组件(计算机软件和硬件),在网络上创建独特的“面对面”体验的新型技术。使用者可以进入某个共享网络空间的图形环境,以远程控制操作或观察为目的的进行人机通信和交互,用这个方法帮助医生有效地进行手术和诊疗。网真医学应用与远程教育可以确保医学生以更有效的方式进行培训,例如记录操作过程、让学生探讨操作细节并拥有沉浸于运作房间的感觉。医学学生可以进入虚拟的手术是或实验室,在虚拟环境下激励一个完整的操作过程,教师也可以将操作中常见问题反馈给学生,从而提高每个人对某个问题的训练。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可以创建大量的三维人体组织结构,用于医学教学。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把创建的三维医学教学资源应用与远程医学教育,可以使学习者随时随地的学习,是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应用于远程医学教育可以将生动的动态三维场景展现给学习者,提高了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4虚拟仿真技术在医学教育中应用的意义

医学教育注重的是直观、形象、生动,传统的医学教学往往不够生动,难以具体化,难以直接展示人体的结构,疾病发生及发展过程等教学内容,同时又存在着医学教学成本大,不可重复执行的问题,这些弊端对学生更好的掌握医学知识极为不利。为了改善原有医学教学模式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使虚拟仿真技术应用于医学教学中的教学模式意义重大,该教学模式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给学生留下深刻的记忆,也给教师在教学中提供方便,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的目的。

作者:姜燕 李亢 单位:湖北医药学院

参考文献:

[1]赵群,娄岩主编.医学虚拟现实技术及应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4:200-203

[2]王晓,姜燕.计算机技术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J].科技世界,2013(18):15,30

[3]张晗.虚拟现实技术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研[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1:39-43

[4]范敏,戴培山.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引入虚拟现实技术的教改探索[J].科技文汇,2014(10):103-104,111

数字医学教育范文篇4

关键词:神经科学;课程整合;教学改革;数字化教学

整合课程(integrationcurriculum)是针对学科课程存在的知识单一、片面和相互割裂的问题,从课程内容、资源、组织实施等方面将两种或多种以上的学科课程内容融为整体,实现学科知识融通、提升综合应用能力的一种课程形态[1]。课程整合是现代医学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通过整合,课程结构得到优化,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学生可以融合贯通和全面了解医学的知识框架,方便快捷的构建知识体系,为未来的终身学习和主动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2]。现有的课程体系,基础阶段和临床阶段界限分明,割裂了医学知识的整体性,使部分学生对医学教育的模式和内容出现迷茫和误解。同时,有限的学时与激增的专业知识之间的矛盾凸显,学生难以保证充足的自主学习的时间,难以适应培养现代化高素质医学人才的需要[3-4]。本院是民族院校中为数不多的开设有医学专业的院校,多年来临床医学一直采用传统的医学院校教学模式,以学科为中心、大班说教式教学方法实施教学计划。尽管这种教学模式使得学科知识的学习系统、独立且完整,但却忽略了医学教育的人本性和学科间知识的关联性、实践性和实用性[5]。为了顺应世界范围的高等医学教育发展趋势,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有益做法,配合国家卓越医生计划的实施,本院先后派出多名教师参加培训和交流,同时医学教育管理部、医学院和临床医学院多个教研室进行多次交流,于2013年率先在临床医学教学改革班进行试点,改革课程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推进医学基础与临床课程的整合。本院对部分医学课程教学内容尝试整合,制订了医学院课程整合方案,形成了8个教学课程整合模块。分别是人体解剖学课程整合、神经科学课程整合、人体发生学与遗传学课程整合、组织学与病理学课程整合、细胞的化学与生物学课程整合、病理生理学与内科学课程整合、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整合以及实验课程整合。本研究对神经科学课程整合做如下报道。

1神经科学课程整合改革

1.1教学团队的组成及培养神经科学课程教学团队由解剖学、生理学和组织学骨干教师组成,由课程负责人统一管理。教学团队成员相对固定,以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为教学改革支柱,中青年教师为教学改革主力。为提高教学能力,授课教师定期集体备课,深入讨论教学内容,做好不同章节之间的衔接及融合。这不仅使得团队教师教学能力得到培养,而且增强了各教研室之间的管理。此外,学院还定期派团队教师参加各种课程整合教学研讨会,学习兄弟院校的整合经验。1.2课程内容的融合传统的临床医学专业教学模式是以学科为中心开展的,人体解剖学教学中,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作为单独的两门课程,分两个学期讲授,总计划学时180学时。这种教学模式存在着教学周期过长、内容重复、效率低下等弊端。为此,对人体解剖学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把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两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有机整合为一门课程,实行“大局解、小系解”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将理论授课、中国数字人系统示教、标本和模型观察与尸体解剖有机结合,使学生掌握人体解剖学综合性学习思路,总计划学时调整为174学时,课程在第二、第三学期完成。由于学生在第二学期开展的系统解剖学和组织学与胚胎学,以及第三学期开展的生理学课程之间存在教学内容的重复,加之知识的连贯性不够,传统教学模式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我们又将组织学、系统解剖学、生理学、神经系统现代研究方法和神经系统疾病病例分析等5部分整合为神经科学,全面系统阐述神经科学的知识。1.3神经科学课程整合特点传统的医学教学课程中没有神经科学课程,但神经科学向来是医学教学中的难点。其结构、功能复杂,知识点分散在解剖学、组织学和生理学等多个传统课程中,存在教学内容的重复[6]。神经科学课程整合思路是将神经科学从微观到宏观、从形态到机能、从基础到临床等层次进行整合。通过整合可将以往片段化、碎片化的神经科学知识,改变为整体的、综合性的、系统化的知识学习体系,避免了授课过程中的知识重复及脱节的问题。整合后的神经科学课程,讲授知识更加系统完整,有连续性。学生不仅在知识掌握上更加灵活和牢固,也能尽快利用所学基础知识解决临床问题。同时,学生可以融会贯通和全面了解医学的知识框架,为未来的终身学习和自动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除此之外,这种教学模式大幅度减少了重复内容的学习,浓缩了理论授课学时。神经科学课程整合的思路符合临床医学医师资格考试模式和现代医学综合考核及应用能力考核的需要,同时,也符合人类认知的习惯。知识整合框架是将形态与机能整合,基础和临床整合。除此之外,为了消除传统医学教材对课程整合的限制,教学团队编写了《神经科学》自编教材。授课内容增加了神经科学的现代研究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初步科研能力。我们在《神经科学》自编教材中设置神经系统病例诊断分析章节,通过讨论、分析等互助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的能力,符合现代临床医学培养的“早临床、多临床和反复临床”的培养标准。神经科学课程整合避免了授课过程中的知识重复、脱节的问题。这种整合不仅节省了课时,还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整合课程的实践部分是将神经科学形态观察与机能操作相整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1.4教学方法的改革《神经科学》总学时72学时,其中理论48学时,实验24学时,于第二学期开课。授课方式上理论课采用多媒体教学,实验课采用中国数字人系统示教、小组标本模型观察、尸体解剖及动物实验。节约出来的时间主要用于开展PBL教学,将讲授式教学与讨论式教学紧密结合,通过理论讲授使学生掌握理论知识,通过PBL教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学习的能力,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不仅可以巩固知识,还能实现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结合。利用网络教育平台和教务系统APP,加强师生互动,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7]。1.5数字化技术在神经科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数字化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可使抽象问题具体化,静态事物动态化,复杂问题简单化,使教学内容难度降低,教学效果明显提高。如颅的组成和整体观、内囊与背侧丘脑等的位置关系、侧脑室的位置与分布、中枢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等,对这些内容许多学生不能形成立体的认识,要达到理解透、掌握好的程度就非常困难。而以三维立体的形式充分显示人体某局部或器官的立体构象,增强学生的视觉效应,有助于在学生脑海中形成立体概念,进而对这些内容进行彻底的理解和掌握。同时还可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视听两种刺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知识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对组织器官、空间构象、器官毗邻关系的理解,帮助学生形成立体思维的能力。除此之外,数字化技术的引入,打破了传统的神经科学实验教学的时空限制。以往学生的神经科学实验课程只能在解剖学实验室里进行,也只能在规定时间和场所使用解剖学实验教学设备。这不仅限制了学生学习的自由度,也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而我校通过局域网建设,建立了网络学习平台,开放“数字人系统”资源,并通过预留模块提供教学视频和课件,供学生在课前预习或课后复习。学生可通过校园网进入系统进行自主学习,随时观看教学视频和动画演示。因此,在神经科学实验教学过程中,配合中国数字人系统,将传统的解剖实验课和先进的数字虚拟人体技术相结合,可进行对人体结构进行虚拟与真实的对照,快速精准地掌握相关知识,并在课前或课后预习复习。数字化技术在神经科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给学生提供一种新颖的学习环境,不仅能够节约不可再生资源,提高解剖效率,还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了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初步成效和存在的问题

2.1《神经科学》课程整合满意度评价为获取学生对《神经科学》整合课程满意度的评价,课程结束后,给学生发放调查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包括课程内容设置合理、课程安排恰当有条理、内容的科学性及先进性、临床应用内容的增加等5项内容。发放问卷共120份,回收120份,回收率100%。2.2两种教学模式实验考核成绩选取2016级临床医学课程整合班学生和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各60人,根据实验大纲要求,随机从题库中各选取20个题(每题5分),考查两组学生对神经系统章节形态结构和毗邻关系的掌握程度,其中形态结构分值比例占70%,毗邻关系分值比例占30%。3讨论结果显示,《神经科学》课程整合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通过问卷调查和实验考核显示,大部分课程整合组学生对课程内容设置合理、课程安排恰当有条理、内容的科学性及先进性、临床应用内容的增加等5项内容比较满意。神经系统章节实验考核成绩方面,课程整合组均优于对照组。课程整合以后,总学时被精简和压缩,学生有更多的课余时间和发展空间,保证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整合过程着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临床思维能力和科学研究水平,鼓励学生提早接触临床和医学科学研究。学生总体对整合课程认同度、欢迎度和期望值较高,反应教学效果良好,认为学习兴趣得到了提高,拓展了知识视野,有利于科学思维的启发。尽管课程整合模式的开展取得了显著效果,但与国内外其它高校相比,还存在诸多问题。在传统医学教育环境中,教师很难摆脱分科教育的桎梏,缺乏课程整合的理念和对整合课程的宏观认识[8]。

总之,教学团队综合知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神经科学整合课程教学不仅要求教师要有本学科精深的知识和教学水平,还要求有多学科的知识和综合知识的能力,更需要有丰富的临床知识。因此,要进行神经科学基础整合课程教学的改革,培养具有宽广知识结构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是非常迫切的。

数字医学教育范文篇5

1、医学专业教育档案的重要性

由于在医疗专业教育领域的教学过程中,所形成的医学资料不计其数,每一份医学资料对我国医学教育事业都非常重要。比如重要的医学教育档案,类似于课堂医疗事故、实践医疗记录、学术讨论会议记录、案例分析、医疗专业学院费用明细、人事任免等资料。最后就是最重要的档案材料的管理,这些资料包括在医学教育领域的新发现、国外案例的视频与论文、重大医疗事故记录等。以上医学教育过程中的档案资料对专科医学院的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医学专业教育档案的作用

医学专业教育档案记录了医学专科学校在进行日常管理与日常教学过程中的有价值的事情。对这些档案的分析与研究可以让医学院发现自己在教学与实践过程中的经验与不足,并根据研究结果进行改进,为教学提供科学理论的支持。再者,对医疗教学过程的完整记录,可以将医学院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基本课堂情况与专业技术掌握程度完整的分析,为教师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因材施教提供理论支持。

二、医学专科学校教学档案管理中的规范化

我国在医学专科学校的档案管理方面逐渐施行规范化管理,但是在档案管理制度完善的过程中也曾遇到了多种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对我国医疗教育事业有着重要的意义。

1、医学专科学校教学档案管理中遭遇到的问题

a)档案种类繁多由于医学专业教育机构有着不同的专业划分,师生人数众多,不同专业课程人数不一,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的档案资料的记录与管理面对着众多的困难。其中就包括日常学院管理、教学教务、学生集体突发事件、学生个人教学情况的统计,以及一些学术性讨论和教学经验的总结。其中有些工作是传统医学院校档案管理过程中所没有的,增加了档案管理的难度。b)责任心不够由于在传统档案管理过程中,很多院校负责人及管理人员对档案管理并没有高度的重视。院校负责人认为档案管理作为辅助管理部门不能为学院建设提供经济支持,所以经常忽略档案管理部门。在这种情况下很多档案管理人员认为医学院的档案管理就是简单的记录与管理,意识上的疏忽导致档案记录不全,数据资料丢失情况频发,而无人负责。c)档案管理制度不完善长期以来对医学专业教育领域档案管理的不重视,导致我国医学教育领域没有形成系统的档案管理制度,档案的记录与管理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在后期的统计与分析过程中不能提供足够的数据与理论支持。

2、医学专科学校教学档案管理工作规范化的意义

在医学专业教育领域,档案管理并不同于传统的档案管理,医学领域管理制度的完善为我国医疗事业的提供了无数合格的医疗工作者。首先档案内容的分类管理可以充分利用有限的档案管理资源,避免了统一管理过程中的资源浪费,实现科学化管理。

三、医学专业学校教学档案管理工作规范化的建议与对策

1.学习先进的档案管理方法

档案管理在管理学专业中是一门系统学科,它并不仅仅包括我们传统档案管理过程中的所有内容。在现代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为形成现代档案管理制度与方法提供了足够的技术条件。例如现代化的数字化档案管理大楼,中央式的数字化管理体系。目前此类技术很难全面的应用到医学专科学校的档案管理中,但是,这种档案管理制度是可以被借鉴应用。

2.提高学校负责人对档案管理工作的认识

由于长久以来对档案管理工作的不重视,导致许多医学专科学校主要负责人对档案管理工作疏忽,也造成了相当程度的影响。在教学中对某些医学领域的讨论中的成果的记录,应当及时记录并进行发表,这是对医学事业的贡献。但是,由于缺乏及时、全面的记录,导致这种新的理念无法在广大范围内传播,间接的造成了医学界的损失。所以,作为医学专科学校负责人,应当认识到档案记录与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这不仅仅是对学校,还对社会医疗事业都有着巨大的作用。

3.增加档案管理经费投入

在医学领域和医学专科学校负责人逐渐认识到档案记录与管理的重要性的情况下,档案记录与管理的经费投入都会逐渐的增加,进行自身管理现代化建设,医学院的数字化档案管理中心建设也就成为了可能,最终可以为我国医疗教育事业建立全国范围内的档案管理网络打下基础。

四、总结

数字医学教育范文篇6

关键词:数字化;虚拟人;人体解剖教学;改革

1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医学技术的发展,数字化虚拟人在医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数字化虚拟人不仅对医疗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带来以人体解剖课程为主的医学课程教学的巨大变革。人体解剖学属于医学形态学范畴,是医学院校重要的基础课程,数字化虚拟人以其强大的技术支撑可以满足当前人体解剖教学的需求,因此利用好数字化虚拟人技术,充分发挥其作用和优势,来推进医学课程教学改革,是当前医学课程教学面临的重要任务。

2传统人体解剖教学中的不足

传统的人体解剖课程主要是通过观看解剖图谱,利用简单的教学模型进行教学。人体标本资源紧缺,教师不能随时通过人体标本进行教学。图谱虽然容易获得且教学方便,但是有一个明显的缺点,即缺乏人体组织和器官的结构真实感和立体感,学生难以通过图谱观察来获取清晰科学的认识,从而对解剖知识了解得不够深刻。教学模型虽然克服了图谱立体性不强的缺点,让学生可直观了解人体的组织结构,但模型尺寸、大小比例等失真现象较为常见,难以精确还原人体标本,导致学生观察了解不充分,动手实验能力不足,理论教学充分,而实践教学不足,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差,进而导致教学质量难以提升。随着医学专业学生的不断扩招,人体标本的数量供应远远无法满足当前人体解剖课程的教学和实践需要。如果还是利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则对学生知识储备和临床操作能力的培养造成消极影响[1]。因此,人体解剖课程必须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解决标本不足的问题,切实提升教学质量。

3数字化虚拟人的特点

3.1真实性

数字化虚拟人最大的特点和优势即是对人体的还原度高,具有真实性,可供医学教师和学生进行观摩和实验。数字化虚拟人体解剖系统是将大量人体断面数据信息在计算机里整合并重建成人体的三维立体结构图像,主要运用人体解剖软件将人体数据进行整合计算,在计算机技术和图像处理计算的辅助下,构建三维人体立体数据系统,其结构模型与人体结构精确一致,可供学生进行模拟解剖[2]。

3.2立体性

数字虚拟人技术充分利用三维动画技术,人体结构图可任意分离、可自由组合,解剖结构可任意角度旋转、缩小与放大,便于转变视角和多方位观察结构图,图像清晰,虚拟人体立体且完整,且在细节处添加必要的文字注释,鼠标一点即可学习组织或器官的相关文字注解,从而帮助学生理解人体知识,引导学生更系统地学习解剖知识。

3.3功能强大

将虚拟人体应用于人体解剖课程教学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数字化虚拟人功能强大,在医学教学课程方面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除以上真实性和立体性以外,还具有分离显示功能、透明化功能、染色功能、逐层剥离功能、随手画功能等,极大地方便教师进行教学演示,学生也可通过虚拟人体加深对解剖知识的理解。

4数字化虚拟人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

4.1数字解剖图谱

图谱是解剖学中重要的学习和教学工具,医学图谱产生于中世纪,是通过二维图画的方式来解释人体各个组织和器官的组成,简单易学,直观清晰,易于获得,长期以来是人体解剖学课程学习和教学的基础工具。但其二维表达的方式严重限制图谱作用的发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三维成像技术应用成熟,图像的获取、存储、显示和应用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利用数字化虚拟人技术可制作三维立体的数字化图谱,通过操作计算机,可随时查看数字图谱中的任意解剖结构,解剖结构的解释说明则通过计算机技术存储在其中,鼠标一点即可显示,数字化虚拟人也能显示器官或结构的截面图像,360度观看该解剖结构,便于教师教学,学生也可通过观看虚拟人了解解剖知识,从而弥补二维图谱缺乏解剖结构在人体空间定位的缺陷。在学习解剖之前要对一个人体器官或组织有着充分而深入的了解,如教师要想让学生充分了解某个组织的生长过程,可通过数字化虚拟人制作数字图谱,并辅以计算机模拟动态技术,动态演示某组织发育生长的过程,让学生更直观、更科学地学习人体发育生长的相关知识[3]。

4.2重要器官解剖

实验是人体解剖课程的重要教学内容,数字化图谱有助于帮助学生了解人体各个组织和器官的组成和特点,在了解之后,则要进行解剖实验来锻炼动手能力,因此,在人体解剖课教学中,解剖实践是不可缺少的步骤。但在现实中,可供学生进行解剖实践的大体标本严重匮乏,数字化虚拟人可以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首先利用数字化技术根据需要构建虚拟人,并建立与其配套的虚拟手术器械。利用虚拟手术器械解剖虚拟尸体,并利用操纵杆、手套和其他设备的触觉强力反馈来感知人体组织的不同质感。除了整体性结构以外,还可将某一特定部位或组织剥离出来,对该组织进行细致的模拟解剖。在重要器官的模拟解剖过程中,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要让学生充分了解虚拟人模拟解剖系统的操作流程,以免在解剖中损坏解剖模拟系统;二是如果学生发生错误,该虚拟人系统可随时返回,恢复器官解剖前原样,并支持重新解剖,同时学生可反复进行练习和训练,这是传统标本实验解剖所无法实现的优势。此外,数字化虚拟人还解决了时空的限制,学生通过远程系统也可随时进行解剖模拟训练,无须进入解剖实验室学习,同时也节省了实验器材费用,减少了器材的损耗,降低了解剖教育成本。总体来说,在实验解剖中,与传统解剖教学相比,数字化虚拟人解剖具有优势:一是学生可不限次数对解剖进行反复练习和训练;二是学生训练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三是一定程度上节省了教育成本,减少了器材的日常损耗。

4.3建立计算机解剖学教学和实习操作系统

当前不少医学院引进数字化虚拟人,并建立数字化虚拟人数据集,利用计算机建模技术和功能强大的数据库,获取更多例数的人体结构数据集,进行观测和统计;对重要的器官,获取更为细致的数据资料,完善虚拟人数据采集,建立科学完整的数据系统。系统化是数字化虚拟人在人体解剖教学推进中的重要步骤,通过建立数字化虚拟人系统和计算机解剖实操系统,为教学提供可靠的技术和平台支撑[4]。建立数字化虚拟人解剖系统是当前解剖课程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要实现教学方式的突破和教学质量的提升则必须重视数字化虚拟人解剖系统的引进、使用以及建设。

5数字化虚拟人在人体解剖学教学改革中的作用与优势

5.1缓解大体标本资源短缺的现状

解剖课是医学教育体系中的重点课程,随着医学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医疗卫生后备人才增多,标本损耗率不断攀升,解剖课中的重要大体标本严重不足,基本无法满足医学教育的需求。这导致学生无法获取高质量的解剖课程知识,影响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数字化虚拟人则缓解了大体标本资源短缺的问题。首先,数字化虚拟人可供学生进行反复解剖和实践。其次,随着数字虚拟人技术的不断发展,医学系统中的虚拟人不断升级,一方面,数字虚拟人无限接近真实的人体标本,其系统人体数据也更加丰富,虚拟人模型更加精确科学,另一方面,解剖教学、实验过程与真实的人体解剖过程基本一致,解剖过程的还原度越来越高,这大大缓解了大体标本不足的教学困境。因此,在人体解剖课教学中,要注重大体标本解剖教学与数字虚拟人教学的结合,利用二者的优势,在发挥其各自的教学功能的基础上合理分配和利用教学资源,为解剖学教学服务,促进学科发展。

5.2丰富解剖实验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单一历来是人体解剖课程改革的难点,也是导致教学质量难以提升的重要原因之一,数字化虚拟人应用于解剖实验教学可丰富单一枯燥的解剖实验教学模式。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数字化虚拟人可展现完整的断层系列标本,包括头部、颈部、胸部、盆部、四肢等重要的人体断层组织,实验过程可供学生观看,使学生充分了解人体各个部位及组织,获取充足的人体结构知识,为亲自解剖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二是教师可通过操纵计算机来对解剖过程进行模拟演示,通过动画演示,学生可清晰了解到解剖的全过程,并迅速获取解剖过程中的关键点,从而有利于学习水平提高。此外,数字化虚拟人系统具有强大的模拟实验功能,学生在上课过程中可自主参与解剖过程,人人都有机会实验操作,从而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这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提升了解剖实验教学的教学质量。因此,数字化虚拟人的引入大大丰富了解剖实验教学的教学模式,使得教学课堂更加丰富多彩、灵活生动,学生也更加喜爱这种教学形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得以大幅度提升。此外,数字化虚拟人系统还能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考核,这大大改变了传统的考核方式,数字化虚拟人系统提供解剖模拟功能,学生可在系统中进行解剖实操,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能力来综合打分,同时查漏补缺,找到教学中的薄弱之处,从而继续改进教学。

5.3优化解剖实验教学环境

数字化虚拟人应用于解剖课堂教学可优化解剖实验教学环境,一方面,可优化真实的空间环境,常规的解剖实验教学离不开福尔马林等防腐固定处理的大体标本,而福尔马林挥发出强烈的刺激性气味,对教师及学生的呼吸道和视觉器官会产生强烈刺激及损害。在这种环境的实验室教学,教师的教学状态和学生的学习状态都会受到影响,这种环境也限制了实验教学的学习时长,即不具备长期待在实验室学习的条件[5]。而数字化虚拟人可有效解决这个问题,虚拟人是以真实人体横断面影像数据为依据,通过三维重建得来,其位置、形态与真实人体数据一致,不需要化学和医学制剂来维持,安全无毒,不会产生气味,这大大提升了解剖实验教学的安全性,也提升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数字化虚拟人教学同时也提升了教学的人文环境,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的枯燥氛围,通过观看和操作虚拟人解剖过程,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提升,课堂氛围更加活跃,学习的整体环境也得以改善。因此,总体来说,数字化虚拟环境可优化解剖实验教学环境,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5.4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

数字化虚拟人应用于人体解剖课程教学可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数字化虚拟人是以计算机和信息技术为支撑,易于操作,学生可通过电脑、手机等设备登录进入数字化虚拟人系统,这种学习方式深受当前年轻的大学生群体欢迎,并且虚拟人解剖结构可满足全角度、多方位的观看,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化的数字人体解剖系统和科学的实验步骤给学生良好的视野和满足感,从而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学习。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是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主导、学生被动的教学模式,人体解剖课程也不例外,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提出问题,深入思考,主动实践,促进其解剖能力的提升。因此,数字化虚拟人教学的一大优势就是能够以其强大的技术功能和全新的教学方式全面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改变教师和学生的课堂角色定位,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6结语

数字化虚拟人在解剖教学课程中的广泛应用是医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数字化虚拟人可最大程度代替真实人体标本,有效缓解大体标本供应不足给教学带来的困扰,同时以其强大的功能丰富了解剖实验教学模式,也提升了学生学习解剖学的兴趣,改变了传统课堂中学生的角色定位,对于提升解剖课程教育质量、促进人体解剖学科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面对数字化虚拟人发展的态势和医学教学改革理念,要有效利用数字化虚拟人资源,将大标本解剖教学与虚拟人体解剖相结合,克服传统教学的不足,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推动医学教育迈上新台阶,为医学、生命科学等应用研究提供支撑。

参考文献:

[1]陈乔,潘荣斌,胡丽霞,余功,杨清跃,封勇,汪建民,谢斌.基于数字人解剖系统的神经解剖学慕课制作初探[J].卫生职业教育,2018(19).

[2]焦轶,黄学应,李少兵,等.数字化虚拟人支撑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系统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J].四川解剖学杂志,2018(03).

[3]刘阳名,李兵.3D-Body人体解剖学虚拟软件在解剖学教学中的实践[J].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2018(04).

[4]夏青青,王莉,胡兵,等.基于数字人解剖系统进行人体解剖学微课开发的优势分析[J].解剖科学进展,2018(04).

数字医学教育范文篇7

关键词:数字化教学;网络直播;口腔实验教学

大数据时代,如何利用网络组织整合资源,有机组合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口腔实验教学成为我们不得不思考并探索的问题。我们采用了口腔修复学数字化3D虚拟教学,结合线上直播教学,多层面教学对学生的口腔修复实验可进行了改革,探讨更为高效的实验教学方法。

一、教学对象

研究对象为我校2016级口腔专业本科五年制的学生,共81人,其中男生21人,女生60人,年龄分布范围20-23岁;2019年9月-12月,2016级学生进行了可摘局部义齿和固定义齿的口腔实验学习,采用了传统实验课的讲授示教方法;因为防控原因,学生延迟两个月于2020年5月初开学后,进行了口腔修复全口义齿的实验课学习,因为学习时间的减少,无法按正常课时进行教学,采用了口腔修复3D虚拟化教学+线上直播+多层面教学,最后通过临床技能考核和调查问卷考察学生学习效果从而对比两种教学方法的优缺点,探讨更为有效的实验课教学方法。

二、方法

(一)准备3D虚拟教学+直播教学的内容。传统全口义齿的内容包括观看录像,无牙合印模的制取及个别托盘的制作,颌位关系的确定和转移,人工牙的排列,全口蜡型的制作;实验课是在每次理论课后对应的学习,分别对应了全口义齿的修复基础,取模、确定颌位关系,转移颌位关系,排牙,平衡合,全口义齿的完成和其他制作方法,CBL讨论,种植支持式全口义齿;传统教学方法基本上是环环相扣,理论和实践相对应;但疫情导致实验课的时间被压缩了一半,在有限的时间内,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所有示教均通过3D虚拟教学,电脑观看具体的示教方法。(二)教师培训。选择8位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统一培训,熟悉3D虚拟教学的教学设备的操作系统,确保教学时能熟练应用,同时熟悉直播教学的操作方法;同时关于全口义齿的实验教学内容进行集体备课,统一规范示教的要求以及考核评分标准。(三)教学实施。将2019年的传统教学作为对照组,其教学方法为:一般传统课将学生分为四组,每组20人,由两名老师同时代教,先统一讲授实验目的、器材、步骤、操作要点细节及注意事项等;然后由两名老师分别带10名学生进行示教,按照统一要求对实验课学生的操作进行打分。将2020年5月的实验教学方案作为实验组,根据全口义齿制作程序,应用数字化3D虚拟技术归纳搜集全口义齿常见或典型病例,进行全口义齿的个性化设计制作方案,利用直播教学分组进行印模制取、个别托盘制作、确定和转移颌位关系等的示教,有机融合理论知识及临床病例,设定3D虚拟情境,为学生提供直观、清晰的画面;同时可在线提问讨论。(四)考核方式。技能考试:按照大纲要求和集体备课制定的标准,对实验课学生完成的作业进行照相和统一的打分,评分比例占实验课总成绩的60%。问卷调查: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评分比例占实验课总成绩的20%(见表1)。

三、结果

(1)技能考核成绩用计量资料`X+S表示,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对比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平均成绩为(87.6±2.5)分,对照组平均成绩为(83.2±3.6)分,统计结果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问卷调查中可以看出学生对实验组的教学方法不反感,且在某些方面可能更优于对照组的传统教学。

四、讨论

(一)目前全球化口腔医学教育的目标。主要涵盖3个方面[1]:1扎实过硬的理论基础;2相关的操作技能;3终身专业学习能力。口腔实验教学的目标是利用实验教学资源提升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最终达到全球化口腔医学教育目标的标准。国内口腔实验教学一直在讨论如何深化口腔实验教学改革[2],构建教与学、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以及课内课外教学有机结合为特点的口腔医学实验教学模式,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其创新潜能,培养其创新能力,强化各种临床技能,提出网络教学、CBL,PBL,多层面教学等,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相对于传统教学中教师讲授示教,学生机械化练习的模式,无疑提升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整合素质和能力。(二)关于口腔修复学数字化。3D虚拟教学1.口腔修复数字化3D虚拟教学的实践虚拟仿真教学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基于数字化软件技术以虚拟3D视觉效果和触觉技术平台的教学模式,能够实现可视化的标准教学演示,一对一的即时指导以及客观统一的实时考核评估。例如,利用数字化口腔虚拟教学评估系统指导牙体预备,通过三维医学影像的虚拟可视化及精准的红外定位技术实时定位器械及牙模的空间位置,可规范化指导学生牙体预备的学习。除此之外,虚拟教学系统具备储存记录及回放功能,可查看分析牙体任意轴面的切削情况及扣分原因,使得教师可对学生进行个性化一对一地指导,根据自身的问题进行自主化练习,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口腔修复教学利用虚拟化仿真技术可实现数字化义齿教学,其中包括数字化印模和模型,修复体计算机辅助设计、修复体快速成型;和数字化教学平台,通常是指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实现口腔种植修复设计方案的虚拟三维图像模拟,通过计算机软件分析评估力学和生物学设计的合理性。2.数字化3D教学与在线教学结合在线教学的最大优势在于真正打破了跨越了时空和资源的限制;沟通更便捷,学习形式交互化、个性化;教学过程更具互动性和自由性;节约了时间、人力物力,使得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学到更多需要的专业。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虚拟教学可进一步深入发展,通过互联网远程教学平台,运用视频、语音等教学软件,模拟接近于真实的虚拟教室,利用学生个体化终端链接进行远程学习和交流,除了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外,最重要的是避免了疫情的传播,提问、探讨方式灵活多样,交互性、实效性强,具有集成讨论社区功能。(三)直播教学。在学生的个体操作部分和实验结果评价部分,其过程可以参考直播教学的方式,老师同学互相不接触但能“面对面”地让学生更为清晰地观摩老师的示教,可利用软件对示教过程进行录制回播,掌握要点和精髓,同时,老师可随机查看每一位同学的操作过程,使得师生的沟通更为简便快捷。(四)关于实验组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的问题。本实验中,实验结果传统教学与实验组教学无统计学差异,可能由于特殊时期,实验组时间有限,无法有效地开展,且关于活动义齿部分,虚拟教学尚无可行的方案实施无法真正体现3D虚拟数字化教学的优势,且学生在短时间内无法适应并利用其优势。文章并不因为实验结果就否认3D虚拟教学和直播教学的优势,相反,可综合传统教学的优势同时利用网络大数据及互联网进行多层面教学,教师集体备课、组织学生集体查阅相关文献,做实验做相关科研设计和分析,启发学生思维,组织学生网上观摩义齿加工流程,提供鼓励学生多看、多想、多问、多沟通,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自主学习兴趣。其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用案例教学法或问题教学法贯穿整个学习过程,通过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并通过案例教学法建立临床思维的标准流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终生学习的能力和素质,逻辑思维更加清晰有条理。CBL通过典型病例的收集,对疾病作出诊断、提出治疗方案,并详细剖析临床过程,对此加深对修复体的适应症、优缺点以及制作重难点等问题的理解和掌握。PBL让学生在寻求问题答案的过程中自主思考,查阅相关文献等来学习掌握知识、发展认知、培养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建立自主学习的逻辑思维能力。"问题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探索、自学、交流的平台,使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创造。

五、结语

应综3D虚拟教学+直播教学不影响特殊时期口腔修复实验课的教学效果,如果开展较好可能能更好地促进教学效果,应综合传统教学的优势,利用3D虚拟教学、直播教学等多层面教学更好地开展特殊时期的口腔修复实验教学。

参考文献:

[1]王春燕,周洪,高歌.基于全球化口腔医学教育目标的实验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2,26(001).

数字医学教育范文篇8

1继续医学教育管理信息化系统的构建

医院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工作主要由以下方面组成:1)职工外出参加学术会议、培训班管理;2)职工外出进修管理;3)职工担任学术组织任职管理;4)院内培训及学术讲座管理;5)技术人员参加临床技能模拟训练管理;6)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管理;7)卫生技术人员参加继续医学教育活动的学分管理。1)~5)项内容以日常审批管理为主,主要对全院人员申请参加继续教育活动的情况进行登记、审批、备案、查询、归档等,其管理要点在于大批量申请表单的审批流转、大量数据的归档与分析。这一特征与OA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功能特征相吻合。医院使用“华天动力”OA办公系统,运用此套系统自定义平台快速搭建个性化功能模块的特点,研发了一个“基于OA办公自动化平台的继续医学教育管理模块”实现继续医学教育日常管理各环节的信息化建设;加上部级CME网上申报及信息反馈系统、广西壮族自治区CME项目申报系统、“华医网”科教管理平台。共同构成了医院继续医学教育管理信息化系统。系统构架如(图1)所示。

2继续医学教育管理信息化系统的管理

2.1借助OA平台建立电子审批表及管理报表。管理员在“华天动力”OA系统—“审批流转模块”搭建符合管理需求的审批表。如:“职工外出参加学术会议、培训班审批表;职工外出进修申请表、学习报告书、考核表;学术任职审批备案表;院级学术讲座、培训审批表;临床技能模拟训练中心公共间使用备案表、技能培训申请表;继续医学教育办班审批表;申请授予继续医学教育Ⅱ类学分审批表”。职工外出参加学术会议、培训班的管理还涉及到年度继续医学教育经费的核算,在OA上设置“科室年度继续医学教育经费核算报表”;职工外出进修管理需要各科室提前做好下一年的进修计划,在OA上设置“科室年度进修计划安排报表”;在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管理环节中,在OA上设置“会议培训预算表”、“会议培训决算表”、“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执行情况调查表”。对于一些非常规的需要请示报告的特殊事务,在OA上设置“继续医学教育一般事务请示报告表”。2.2借助OA平台完善登记、流转、审批、查询等管理环节。电子审批表设置完成后,根据审批环节,设置审批流转流程。个人或学科(专业小组)在发起继续医学教育活动申请时,使用任意一个OA子账户发起申请,借助“华天动力”OA系统文件流转中的任意环节可撤销、退文、前后加签(给任意需要审阅审批表的人)、分发、审批、查询、备案等功能完成各环节的校对和审批任务。同时可将支撑材料上传至附件提交至审批各环节查阅。最终由继续医学教育专职管理员分发到财务科管理员OA上,作为报销凭证,从而实现全程无纸化管理。2.3借助OA平台的“智能报表”功能完善档案电子化管理和数据分析。继续医学教育档案实际上是专业技术人员对继续医学教育活动进行参与的原始记录,需要具备准确且真实反映实际情况的目的[3]。“华天动力”OA系统拥有“智能报表”技术,其内置视图不仅能够把审批单上的数据使用二维表的方式展现出来,还提供报表功能,能够制作各种报表和图表[4]。借助“华天动力”OA系统的智能报表功能对医院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档案实施全程电子化管理,数据保存完整、可随时进行数据分析。2.4借助“华医网”科教管理平台对卫生技术人员继续医学教育学分进行管理。我院使用的是华医网开发的“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平台”。该系统设有卫生技术人员管理端、科室管理端、医院管理端分权限管理,形成以卫生技术人员管理为主线,以继续医学教育活动为脉络的有机整体,实现人员管理、学分管理、项目管理、以及学分数据库及个人信息档案库建设。(如图2所示)它的优势在于信息的录入端设置在信息的产生方,充分利用院内人力资源,采取个人录入—管理员审核或二维码扫码及人脸识别自动录入信息的方式,解决了大量信息长期录入的问题。数据来源更准确,监控到位。使庞大的信息在工作中产生,汇总在一起,医院管理能从中获得“监控、指导、规划、数据库”的价值,更高效、准确、便捷。2.5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信息化管理。在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管理上,我院部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申报和管理使用全国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统一建立的部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网上申报及信息反馈系统;自治区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申报和管理使用“华医网”研发的广西壮族自治区CME项目申报系统。这两套系统的使用使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实现了网上申报、网上专家评审、网上审批[5],在管理上也提供了数据汇总统计、查询、历年数据归档的功能。

3继续医学教育信息化管理的成效

3.1信息化系统管理效率更高。信息化系统构建后,管理人员从繁琐的登记、备案、统计工作中解脱出来,只需要在过程中把控数据真实、完整,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笔者在信息化系统构建前后分别抽取30份的纸质版审批单与电子审批单,对审批完成周期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纸质审批单平均完成审批的周期为7.2天,电子审批单完成的审批周期为2.23天,审批效率提高了69%。3.2信息化系统管理实用性更强。继续医学教育信息化系统使用范围涵盖了全院卫生技术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学科和各专业小组的各层次、类型的继续医学教育活动。在继续医学教育管理专职人员退、改、删、增、查的操图1医学继续教育管理信息化系统构架图作管理下,信息化系统收集的数据更详细、全面、真实,并能有效的利用收集到的数据作出分析,为医院管理提供方便、快捷的参考数据,也为上级管理部门监督检查、了解掌握继续医学教育工作提供准确的数据来源[6]。3.3信息化系统管理提高了职工对管理部门的满意度。在信息系统建设前后分别使用问卷星对全院卫生技术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回收到前后完整的问卷268份,87.27%的问卷认为信息系统建立后效率更高、流程更合理,职工满意度从65.7%上升到了89.7%。3.4信息化系统管理提高了全院开展和参加继续医学教育活动的积极性。我院2017年继续医学教育管理以纸质管理为主,2018年全面实施信息化系统管理。对比2017—2019年全院继续医学教育数据(如表1所示),全院开展和参加继续医学教育活动的积极性有了明显的提高。3.5信息化系统使档案管理更规范。电子化的数据库用于档案管理,克服了纸质档案零散且不规范,手工录入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无法及时反馈信息、分析数据的问题[7]。继续医学教育信息化的系统形成一个搜索引擎,几秒钟的时间就可以调出相关人员的资料和信息,随时随地提供较为详细的数据[8],为档案管理的规范、准确、真实提供了保障。

4结语

综上所述,在继续医学教育管理中使用信息化系统,能够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使医院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实现规范化、流程化、专业化。提高了管理的效率,增加了职工对管理部门的满意度。在管理过程中,能够对继续医学教育数据的规范性、准确性、真实性进行有效控制[6],为管理层制定宏观政策提供准确的数据库。使全院上下更积极投入到继续医学教育活动中来。

参考文献

[1]俞洁,陈敏亚,陈佳钢.医院继续医学教育管理的实践与对策[J].管理观察,2019(30):129-130,133.

[2]章昊,洪文旭.医学继续教育管理工作的实践与探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9,11(35):8-11.

[3]张寅初,张宝帅.PDCA循环在继续医学教育管理中的运用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9,11(17):1-2.

[4]王尚.《华天动力OA系统》体验之文档中心[J].计算机与网络,2017,43(13):39.

[5]郭尚林.继续医学教育信息管理系统应用体会[J].青岛医药卫生,2015,47(5):398-399.

[6]谭向阳.继续医学教育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应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9(7):1-2.

[7]杨麟,何剑.四川省继续医学教育信息化管理现状分析[J].中国数字医学,2015,10(12):62-64.

数字医学教育范文篇9

[关键词]虚拟仿真;口腔医学;教育

虚拟仿真(virtualreality,VR),也称虚拟现实,是指利用计算机将虚拟组件融入现实生活,或通过创建令使用者沉浸其中的虚拟场景,进而提供视、听、触等感官刺激,并以此实现仿真的人机交互[1]。在教育领域,虚拟仿真技术的影响力日益扩大,在医疗培训、航空飞行模拟培训、驾驶模拟培训以及医疗紧急情况培训等领域卓有成效[2]。在医疗卫生领域,虚拟仿真技术越来越多用于临床前培训、技能评估与手术辅助。但目前,国内口腔医学教育仍以传统模型与头模系统为主,这种传统模式对于学生理论知识与技能操作掌握的帮助有很多不足。虚拟仿真技术能够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各种局限,提供模拟现实的学习体验,目前,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探索将虚拟仿真技术应用于口腔医学教育,国内高校开始建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以便更好地提升教学质量与效率[3]。

1虚拟仿真应用于口腔医学教育的优势

目前国内外高校在口腔教育领域广泛使用头模系统,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因其抽象性和时空局限性,不利于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培养临床实践技能和临床思维。虚拟仿真技术因其技术特性,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这些不足。首先,虚拟仿真系统通过计算机创建的虚拟实境,可以再现传统教学模式中难以向学生展现的复杂抽象解剖结构与疾病发展过程。其次,虚拟仿真技术可操作性较强,一个完整的虚拟仿真系统除具备模型、手机和马达等硬件设施,还在软件层面实现了对系统中各种仪器的统筹协作,能够进行准确的实时跟踪反馈。目前,虚拟仿真可以提供多种操作课程供学生学习,包括龋损去除、牙体预备、阻滞麻醉等[1,4,5]。第三,虚拟仿真系统避免了学生操作技能不熟练时临床实习的不安全性。Ziv等[6]证明在传统口腔医学教育项目中适当使用虚拟仿真可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临床操作技能,同时避免伤害患者,减少了临床实习不必要的医患矛盾,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建立[7]。第四,虚拟仿真技术摆脱了传统教学模式对于教师的依赖性,打破了时空局限,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主性有着重要意义。Iwanaga等[8]分享在三维虚拟空间中远程在线讲授外科手术及相关解剖学的经验,并将其与传统的教学方法(即面对面课堂和在线课堂)进行比较,在新冠疫情可能长期存在的背景下,为远程教学提供了创新性的解决方案。

2虚拟仿真在口腔医学教育中的应用

得益于虚拟仿真技术在口腔教育领域的种种优势,国内外已有许多团队开展了将虚拟仿真技术应用于口腔医学教育的项目[9,10],获得了认可与好评,客观上也证明了该方向的广阔前景。目前口腔医学各个科目教学中虚拟仿真技术都有了一定的应用,现分述之。

2.1口腔解剖生理学

对于牙齿解剖形态与口腔颌面部软硬组织解剖的理解是口腔医学的基础。目前,口腔解剖生理课程主要采用二维图像材料进行教学。天然牙体积小,解剖结构精细,仅用二维图像很难对不同轴面的解剖结构进行标识,虚拟仿真技术可以利用虚拟现实环境,呈现牙齿形态或解剖结构的三维空间图像,借助软件“放大与缩小”、“旋转与移动”等功能,方便对于牙齿细微的解剖标志进行查看[11]。三维空间的教学效果已被证实优于二维平面的教学[12]。Reymus等[13]研究了虚拟仿真技术在牙齿根管形态教学中的应用,其团队比较了3D打印模型与根尖周X线片、根管系统CBCT重建影像、虚拟仿真学习根管系统的教学效果。结果显示,学生们通过CBCT重建影像与虚拟现实学习的效果要优于通过3D打印模型和二维X线片学习的效果,虚拟现实场景下对牙齿解剖学特征的识别和根管结构的理解更深刻,此研究展示了虚拟仿真技术应用于口腔解剖学教学的积极效果。

2.2牙体牙髓病学

牙体牙髓病学是一门实践内容较多的专业,涉及备洞、开髓、根管预备等操作。口腔医学生只有掌握各种操作技巧,才能有效安全地对患者进行椅旁治疗。目前在牙体牙髓病学教学中,塑料牙的使用非常广泛,但其解剖结构的单一限制了学生对于复杂根管系统的认知,这种认知对于根管治疗的训练至关重要[14,15]。另外,离体牙由于卫生与伦理问题,其使用也受到限制。虚拟仿真技术可以利用牙齿的CT扫描数据生成虚拟牙齿模型,作为虚拟的训练牙提供了多样化的根管解剖结构,弥补了传统塑料牙根管大小、形状、位置单一的不足。根管治疗中,确定根管预备质量至关重要,传统教学过程中通过主观性强的目测进行根管预备的评估,Yin等[14]首次尝试开发了一种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自动评分系统,该系统通过与5名牙髓专家的评分进行比较,结果显示系统的评估结果与专家评估结果高度一致,这提示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技能评估在牙体牙髓病学培训中的应用充满前景。

2.3口腔修复学

牙体预备是口腔修复学重要的操作内容,关于牙齿硬度的触觉反馈在临床医生实际操作过程中至关重要,但目前广泛用于口腔修复学临床前培训的塑料牙在硬度上无法与真实牙齿相比拟。Dixon等[16]证明通过牙科模拟器来模拟牙体预备过程中的触觉反馈是有效的。已有众多研究将虚拟仿真技术应用于口腔修复学的牙体预备教学过程中[2,17],通过各类型虚拟仿真牙医培训系统模拟对虚拟患者进行诊断和诊疗规划,以及模拟牙体预备过程中口镜反射、车针更换、高速手机的控制、医师与患者的体位调节。得益于虚拟仿真技术提供的高分辨率的视像、逼真的触觉和音效体验,学生能够在虚拟实境中进行学习,改善其学习体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抽象概念如何形象理解是口腔修复教学过程的另一个难题,得益于数字化技术在口腔修复领域的应用,通过数字化印模技术及模型扫描技术,临床上的任何信息均可转移到虚拟仿真系统当中,各种修复体的制作流程可以得到具体形象的记录,这些具有专业水准的素材来源可以作为临床前教学的资料库[18]。

2.4口腔种植学

随着口腔种植技术的发展与临床口腔种植需求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医学院校将口腔种植课程纳入本科教育[19]。目前国内本科阶段口腔种植学课程主要依靠课堂理论讲解,学生缺少动手机会[20,21]。Kusumoto等[22]采用了一种新型的种植手术模拟系统,该系统包括触觉反馈系统和下颌骨三维CT图像,反馈系统模拟了种植手术过程中骨钻孔的震动与手机的声音,通过触觉反馈装置将一个圆柱形种植体模型植入到颌骨的三维图像中来对种植体植入的全过程进行模拟。Zhang等[21]将虚拟仿真系统与颌骨模型相结合用于下颌种植手术教学,结果显示使用虚拟仿真技术,尤其是结合下颌模型学习的学生表现出了更优秀的理论成绩与操作水平。虚拟仿真技术在操作过程中虽然可以提供画面构建和触觉反馈,但其在视觉、听觉、触觉方面的模拟程度仍有待加强,配合传统模型的虚拟仿真系统有可能弥补此不足。

2.5牙周病学

牙周病学诊疗过程中口腔医生会依靠触觉来进行诊断和外科手术,目前国内口腔院校主要通过教师的模型演示来进行牙周手术教学。相较于其他学科,用于牙周探诊及治疗操作的模拟器要兼顾软硬组织的状况,增加了模拟器开发的难度。伊利诺斯大学芝加哥分校开发了一款专门用于牙周病学操作训练与评估的牙科模拟器,通过触觉模拟器触摸牙齿、牙龈和结石表面,模拟真实的触感[23]。Steinberg等[24]研究证实,基于触觉的牙周模拟器能够提供足够的真实感,可以作为牙周病治疗的教学工具。Luciano等[23]将虚拟现实牙科模拟器用于牙周病学的教学,学生通过在牙齿表面移动VR仪器,在牙根表面感受牙龈边缘与牙周袋的触觉,通过触觉反馈区分不同区域的质感,并定位龈下结石的区域,从而加深对牙周疾病的认识和感知。

2.6口腔颌面外科学

在我国,口腔颌面外科专培的进展较其他专科或亚专科的培训略慢,经验上也相对欠缺,培训制度尚未健全,这促使我们加快专培工作的开展[25]。外科住院医师在做手术前除了要掌握外科操作、解剖学和外科器械的基本知识外,还应进行超额学习,预演手术过程。因此,有必要使用新的技术改革目前的口腔外科教育,虚拟仿真技术也许会是一个选择。Zaragoza-Siqueiros等[26]报道了一种面向正颌手术(OGS)规划的虚拟仿真集成系统,允许临床医生使用专有的虚拟治疗计划软件来进行手术规划,帮助学生了解正颌外科手术的诊断和治疗过程。Sakowitz等[27]在正颌外科教学中引入虚拟仿真患者模型,通过虚拟患者让学生探索正颌手术病例的诊断和治疗计划,同时将他们置于一个基于行动和互动的学习环境,允许其在三维空间平面对虚拟患者的上下颌进行操作,模拟多种颌骨手术,如双侧矢状劈裂截骨术(BSSO)、一段或两段LeFrtoⅠ截骨术。将基于触觉反馈的虚拟仿真系统应用于口腔颌面外科教学,还可进行传统教学模式难以形象展示的其他手术,如拔牙、阻滞麻醉、脓肿切开等[26,28]。

3虚拟仿真技术在口腔医学教育应用的不足

目前,虚拟仿真技术应用于口腔医学教育的研究仍存在局限性,如研究时间过短,无法完全预测各种教学方法的长期效果等。虚拟仿真技术的一个优势是能提供临床情景下的真实反馈,多数研究表明,同步反馈可以减少学生在学习中的记忆需求,使学员的注意力集中于技能操作,从而提高其运动技能的精度。然而,部分研究表明,在操作技能的学习过程中提供的不恰当反馈会使学生对此产生依赖[29],而虚拟仿真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存在提供不恰当反馈的风险[5,30],这些可能的不当反馈是否会使学生产生依赖性,从而对于长期学习效果产生不良影响鲜有研究与讨论。其次,临床真实情况的复杂性使得虚拟仿真系统在教学情景中会与真实情况产生偏差,这种偏差来源于构建的虚拟情景精细程度不足和虚拟病例库的缺乏,同时因其技术特点导致的操作信号的输入与反馈信号传出的点对点靶标模式也不能很好模拟临床真实情景[31]。因此,对于虚拟仿真系统应用于口腔医学教育长期效果的论证、虚拟情景分辨率的提高、虚拟病例库的构建、与人工智能的结合是未来重要的研究方向。

4结语

数字医学教育范文篇10

【关键词】继续医学教育;管理信息系;项目;学分

随着社会发展,人民群众对卫生健康需求日渐提高,继续医学教育作为提升卫技人员专业技术能力的有效途径也越发被重视。传统的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来负责整理、统计各类资料,不仅工作量巨大,统计的数据容易重复或遗漏,且时效性低[1]。伴随新时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具有着高效、便捷、迅速等优势的信息化管理方式逐渐成为管理方式的主流,各省市之间也各自构建自己的继续医学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从而继续医学教育也逐渐开始信息化管理。

1信息化在继续医学教育管理中的应用

1.1功能。继续医学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一般由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管理系统、人员管理系统和学分管理系统组成。能够通过查看项目的举办时间、地点、主讲人、课程内容、天数、学分数以及完成情况等信息,实现对项目的管理[2]。通过查看卫技人员的学习参与情况、学分获得情况、学习内容等信息,实现对管理区域内卫技人员及学分的管理。1.2作用。继续医学教育管理信息系统通过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对项目进行登记、审核、备案和信息反馈,加快了信息交流速度、增加了信息准确程度,极大增强了继续医学教育的管理能力[3]。同时能够及时、准确、动态的查询和统计卫技人员的学习记录、学分记录和学习情况,在线上就可以进行发放和审核学分。使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工作规范化、便捷化,全面提高了管理工作效率[4]。

2中国继续医学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发展的基本情况

2000年,全国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办公室开发建立了部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申报审批系统,用于进行部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申报,各省可通过该系统推荐本地的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经全国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组织专家评审通过后,批准成为部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但由于国家层面仅有项目申报和信息反馈系统,各省份和各项目申报单位仅能在申报部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时使用该系统,无法实现对省级及以下项目及人员、学分的管理功能。因此各省份逐渐建设各自的管理信息系统,以实现对省级及以下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人员、学分的管理[5]。目前各省建设的管理信息平台极大便利了各自区域的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管理,但由于各省之间的管理信息系统由于设计开发思路不同,相互之间不互联互通,形成了信息孤岛,存在卫技人员在不同地区学习后,学习信息不能实时计入学习记录,甚至出现不能计入的情况。不仅如此,由于没有国家统一的管理信息系统,国家层面在需要掌握全国各地情况时,就只能要求各省市逐一上报,想要了解某省某地具体情况时,也只能要求所在地省级管理部门将情况上报,信息收集时手续繁琐,整理起来也非常麻烦,导致效率低下。因此,由国家开发建立管理功能完善、范围覆盖全国的管理信息系统变得十分有必要。

3六省市继续医学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情况

为了解不同省份继续医学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通过对黑龙江省、山西省、四川省、云南省、陕西省和宁夏自治区进行调研,对六省间继续医学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功能进行比较。调研发现,黑龙江省、山西省、云南省不仅管理信息系统功能完善,而且覆盖本地区各级继续医学教育管理机构和医疗机构。他们的管理系统中用户分为省、市政府管理人员、机构管理人员和卫技人员。机构的管理人员可以通过信息系统申报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根据申报的不同层级的项目,由不同层级的政府管理人员组织专家进行评审,批准后项目成为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纳入项目管理系统,同时机构管理人员可从系统查看申报的项目是否获批。机构管理人员在举办项目后,通过填写项目执行情况,申请授予继续医学教育学分。同时,还可以查看本机构内卫技人员学习情况、学分获取情况等信息,实现对本机构卫技人员的继续医学教育管理。政府管理人员可以查看本地区内各机构的项目执行情况、卫技人员学习情况等信息,并对已执行项目进行学分核验和授予。卫技人员可以通过系统,查看自己的学分获取记录等信息。此外,山西的系统在项目评审时,系统会自动抽取与项目申报机构无关的三名专家,对项目进行盲审。在学分授予时具备分析功能,如同一人员在同一时间参加两个项目,则自动删除并提示。在卫技人员在考核两个月前,若学分未达标,平台还会发出的学习提醒。云南的系统在项目申报时会进行分析,同一个学科在一个月内(举办地点相同),所申报的项目不能超于3个,当超过3个时,将弹出提醒。黑龙江、山西、云南真正实现了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对本地区内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申报、审批和管理,也能够实现对卫技人员的继续医学教育学习情况查看、管理及学分发放功能,极大减少了人力成本的浪费。四川省将远程机构、项目和学分的管理也纳入管理系统,省级层面功能比较完善,但市、县之间各自搭建各自的管理系统,地区之间无法共享使用,省里和各市之间信息不互通,在管理中仍有很大不便。而陕西省和宁夏的管理系统还停留在最初功能,仅具备对项目登记、学分记录等功能,在项目管理、学分核验、人员管理时仍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去进行繁琐的工作,严重降低工作效率,且极易出错。

4思考与建议

由于不同省市内情况不同,继续医学教育信息化工作进展也有差异,有些省份没有开发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继续医学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只实现了部分功能,不同省间无法实现信息互通,甚至同省内不同城市间的信息也不互通,导致如有卫技人员异地参加继续医学教育项目,还需要提供证明材料,由所在省的管理人员审核后才能授予,浪费人力同时效性低,也造成极大不便。因此想要解决此类问题,国家应建立覆盖全国的继续医学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对接全国各省数据,将国家、省、市、县各级继续医学教育管理部门的继续医学教育管理人员,作为不同层级的政府管理员,各医疗机构、学协会等的继续医学教育管理人员作为机构管理人员,将所有项目和卫技人员信息录入,实现对继续医学教育人员的全覆盖。在申报项目时,系统会将项目提交上一级的继续医学教育政府管理人员,并根据申报项目内容随机抽取与项目无关的专家进行评审。评审通过后自动归为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并公布,在项目完成后,机构管理人员填写相应信息后,项目自动授予学员学分,实现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便捷化管理。由于系统覆盖全国,卫技人员无论在哪参加学习,学分都会直接授予卫技人员,打破省间屏障,促进教育资源流动,同时淘汰学分卡、学分证书,节约纸张及人力成本。

各机构管理人员能够通过系统查看本机构卫技人员的继续医学教育学习情况,学分获取情况,可以适时进行提醒,并通过系统将本机构的自学情况记录在案,申请授予学分。各级继续医学教育政府管理人员可以看到本区域内卫技人员学习情况,项目举报、开展情况,部级管理人员可以通过系统实现对全国情况的掌握,能够查看全国整体和省、市、区县各地的卫技人员参与继续医学教育情况、不同层级的各类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申报情况、执行情况和分布情况等。从而了解不同地区的继续医学教育工作情况和当地卫技人员实际需求,为政策制定提供大量的数据支撑。

参考文献

[1]杨麟,何剑.四川省继续医学教育信息化管理现状分析[J].中国数字医学,2015,10(12):62-64.

[2]魏慧芸.继续医学教育管理系统(ICME)的应用及体会[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16,38(4):236-237.

[3]谭向阳.继续医学教育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应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9(7):1-2.

[4]黄燕,张小英.继续医学教育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应用[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4(5):856,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