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货币培训范文10篇

时间:2023-08-14 17:31:20

数字货币培训

数字货币培训范文篇1

关键词:数字货币;虚拟财产;区块链;司法认定

2020年8月14日,商务部印发《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十点总体方案》,该方案中提到:在京津冀地区、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及中西部具备条件的试点地区开展数字人民币试点,人民银行制定政策保障措施。该方案的,标志着数字货币由私人化走向法定化。这种法定化的数字货币以国家信任作为背书,受到《银行法》等货币法律规范调整,具有法偿性和强制性等货币属性。①但是当大众目光投掷于这一法定数字货币时,却又往往忽略了已经在我国运行了十二年的私人数字货币,它们从诞生之时起,便成为学界争议的焦点。近年来,涉及私人数字货币纠纷的案件又呈现出指数型增长,笔者以“数字货币”为关键词在《中国裁判文书网》上进行检索,可以直观地看到2016年数字货币的案件仅有5件,2017年24件,但到2018年达到142件,2019年更是高达361件。这种爆发式的增长,反映出我国民间存在较多私人数字货币纠纷,但是由于并未明确私人数字货币的法律属性,这就导致司法实务中的同类判决存在诸多差异,引起大众质疑。在法定数字货币布局加快的背景下,如果再未系统地审视当前私人数字货币司法属性认定之桎梏,势必会导致法律适用中的混乱,对司法公信力产生负面影响。基于此,笔者从司法判例切入,深入剖析我国当前实务界对私人数字货币法律属性认知的异同,寻其根、溯其源,以期能打破困境。

一、司法实务中私人“数字货币”法律属性的现状

(一)涉及私人“数字货币”的案件现状。笔者通过检索《中国裁判文书网》,发现涉及数字货币的案件主要集中在民事领域。从2016年起至今,数据显示涉及数字货币的案件总计702件,其中民事案件504件,刑事案件191件,其他类型案件7件。而在刑事案件中私人数字货币因为具有财产性利益,是我国刑法保护的客体,故除个别特殊案件外,对私人数字货币的法律定性没有争议。因此,笔者着重分析的是涉及民事案件中数字货币的定性问题,从检索出的民事案件中再仔细分类,可以看出,私人数字货币案件主要涉及到的关键词为投资、合同、返还、民间借贷、利息、交付等(见图1)。图12016—2019年数字货币民事案件关键词谱从图1中可以看出,数字货币民事案件涉及种类众多,案件各不相同。涉及数字货币纠纷的民事案件类型主要集中于合同、无因管理、不当得利以及物权纠纷。数字货币刑事案件,只需要确定数字货币的财产属性即可,重点仍在于打击犯罪。民事案件中数字货币涉及到物权、债权、知识产权等纠纷,若无法做出明确的数字货币法律属性认定,则会导致裁判结果千差万别,从而影响诉讼当事人的利益。(二)私人“数字货币”属性的认定现状。通过分析当前我国私人数字货币民事案件的现状后,笔者选取四个典型判例,展示当前司法实务中对数字货币属性认定的主要意见:1.不合法的物案例一:在高昌建与刘成宾不当得利纠纷案②中,审理法院认为,比特币是一种P2P形式的数字货币,属网络虚拟货币的一种。判决理由认为根据央行等五部委的《通知》规定,比特币不是货币当局发行,不具有法偿性与强制性等货币属性,并不是真正意义的货币。从性质上看,比特币应当是一种特定的虚拟商品,不具有与货币等同的法律地位,不能且不应作为货币在市场上流通使用,普通民众在自担风险的前提下拥有参与的自由。因此,比特币在我国不受法律保护。法院认为,对于比特币这种不合法的物,其交易亦不受法律保护,原告通过比特币交易平台误将自己的比特币汇入给被告账户,但该种交易行为在我国不受法律保护,其行为所造成的后果属风险自担。2.合法的交易对象案例二:杜守胜、张华合同纠纷一案③中,法院审理认为“杜守胜、张华合同应切实履行。“原告张华与被告杜守胜签订的《数字货币ETH合作协议》系双方真实意思表示,未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合法有效。虽然中国人民银行等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防范比特币风险的通知》中规定各金融机构和支付机构不得以比特币为产品或服务定价,不得买卖或作为中央对手买卖比特币,但并没有禁止其他主体不得对比特币进行交易。因此,张华与被告杜守胜签订的《数字货币ETH合作协议》系双方真实意思表示,且未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应属合法有效。”该判决肯定了数字货币作为合同法上的交易对象,应当受到法律保护,并且明确了《通知》中禁止的主体是金融机构和支付机构,并未对个人进行数字货币的交易进行限制。该判例的说理很充分,却未就数字货币的法律属性进行分析。3.特定领域内可以流通的虚拟商品案例三:陈荣万与王永芬委托合同纠纷案④,该案中,法院认为,网络数码(或电子)虚拟货币虽然不是货币当局发行,但其在特定领域可以流通使用。从本质上看,购买数码(电子)虚拟货币的行为本身是一种投资行为,本案中没有证据证实投资数码(电子)虚拟货币的行为属于国家禁止的投资行为,双方的委托合同不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规定合同无效的情形,故该委托合同不属于无效合同。原告委托被告在网络上购买“世通元”数码货币,通过双方的短信往来,能够证实被告已经完成委托事项,作为具有民事行为能力的原告,对自己的投资行为应当充分予以认识,投资有风险,原告投资产生的后果应由原告自己承担。该案的判决虽然承认了私人“数字货币”在合同法上的正当性,却仍然没有表明它是否具备财产属性。4.禁止流通和交易的虚拟商品案例四:长沙市开福区人民法院出具的判决⑤中认为,合同双方约定比特币的兑换以及兑换后的后果承担的内容违反国家货币政策,并且在中国银行等部门的《通知》中明确了比特币的性质:比特币是一种特定的虚拟商品,不具有与货币等同的法律地位,不能且不应作为货币在市场上流通使用。现阶段,各金融机构和支付机构不得以比特币作为产品或服务定价,不得买卖或作为中央对手买卖比特币,不得直接或间接为客户提供其他与比特币相关的服务,包括为客户提供比特币登记、交易、清算、结算等服务,开展比特币与人民币以及外币的兑换服务等。该观点明确指出比特币作为兑换物的行为,如以比特币定价、计价方式等违反国家货币政策。因此,对于以比特币作为定价标准或兑换物的交易行为,如买卖、结算或作为等价物兑换,很大程度上会被认定为无效。从上述的四个典型案例可以看出,目前法院对比特币性质认定存在较大分歧:既有将私人“数字货币”视为“不合法的物”的民事判决,亦有将私人“数字货币”作为“合法的交易对象”受保护的民事判例,这就导致在当前尚未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情况下,私人“数字货币”属性的认定不一致,导致不同地区、不同层级的法院,对私人“数字货币”相关的法律纠纷产生截然不同的态度,作不同的判决。笔者下面将对私人“数字货币”的本源进行梳理,探究在当前背景下,私人“数字货币”的属性在司法实务中认定的困境,并寻求相应的解决路径,以期能为司法判决提供些许参鉴。

二、司法实务中私人“数字货币”属性的认定困境成因

(一)数字货币笼罩的技术迷雾干扰。困扰司法实务者对数字货币法律属性认定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不知何为数字货币,不懂数字货币的运行逻辑和基本的生成机理,仅仅是以表象的名词来进行解释,这就导致被数字货币笼罩的技术迷雾所干扰,难以作出清晰明确的判断,从而出现对数字货币的定性困难。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际,《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一文拉开了数字货币的帷幕。经过十年的发展,数字货币逐渐融入到普罗大众生活之中。然而,即使数字货币已经潜移默化地存在于周围环境,但是大多数人对它的概念却仍然一知半解。基于此,笔者将对数字货币的本质做出通俗化解释。何为数字货币?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需要知道构成数字货币的底层技术———区块链的含义。“区块链”公开的定义为:一种多方共同维护,使用密码学保证传输和访问安全,能够实现数据一致性、防篡改性、防抵赖的技术。虽然官方定义较为全面,却无法揭示区块链的真正内涵,笔者为了能更加清晰的理解区块链,以概念拆分的方法将区块链拆分为“区块”和“链”,并加以解读。具体来说,数据通过一个个打包的区块进行承载,然后区块与区块之间链接成一条链条。而这个链条的作用是链接先前的区块数据,从而保证所有数据的完整性、防篡改性,区块链这种记录数据的方式被叫做“去中心化”存储。“中心化”是指所有的数据交易,都有一个最终控制的中心系统,“去中心化”,意味着不存在一个最终控制的中心系统,数据是被分开记录存储。区块链的实质可以看作是一个分布式记录数据且去中心化的公开账本。⑥这就好比,一个村子里每个村民有一个账本,记录整个村子里的所有交易信息,且每个账本都放在所有村民能够看到的地方,那么这个村就是一个区块,如果另外一个村子也是那么做的,并且有一条路把两个村子连起来了,两个村的村民都能够看到所有的记账信息,那这个链接就是区块链。这就打破了原来村里账务由财务记录和掌控的传统,避免了村里的财务交易被篡改的可能性,村民能够直接获取相关账簿信息,没有中间第三方的介入,而这就是去中心化。在明晰了区块链的实质之后,便须进一步回答下一个问题,为何网络参与者愿意参与区块链账本的数据记录?对这个问题的回答,能够揭开数字货币的神秘面纱。网络参与者之所以愿意参与区块链账本的数据记录,是因为区块链系统中有一个激励机制,只要参与区块链的记账,就可以获得奖励,而这个奖励便是数字货币。而参与数据记录的行为被称之为“挖矿”,参与挖矿的人被称之为“矿工”。又因数字货币可以最终兑换成各国央行发行的“法币”,于是矿工便有了动力参与挖矿获取数字货币(详见图2)。⑦这也是数字货币生成并运行的背后逻辑。技术服务于社会,却又容易引发滥觞和异化,而作为守护社会最低限度道德的法律如果缺乏相应的技术认知,便容易造成技术的极权而脱离了人道主义。⑧反之,在数字货币潮流不可阻却时,消除技术的迷雾,深入了解技术的本源和逻辑,就能在规范数字货币等技术合法性运行的基础上,守护住司法权威性。(二)政策性文件对私人“数字货币”属性规定不明确。现行关于比特币等私人“数字货币”的政策性文件,主要包括2013年我国央行等五部委《关于防范比特币风险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以及2017年相关部门再次联合的《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以下简称公告)。2013年的《通知》第一款指出“比特币具有没有集中发行方、总量有限、使用不受地域限制和匿名性等四个主要特点。虽然比特币被称为货币,但由于其不是由货币当局发行,不具有法偿性与强制性等货币属性,并不是真正意义的货币。从性质上看,比特币应当是一种特定的虚拟商品,不具有与货币等同的法律地位,不能且不应作为货币在市场上流通使用。”该条虽然否定了私人“数字货币”的“货币属性”,认为其不具有法偿性和强制性,但是却又承认了私人“数字货币”作为一种特定的虚拟商品,具有商品属性,认可其作为非货币形式的流通。第三款“加强对比特币互联网站的管理”、第四款“防范比特币可能产生的洗钱风险”以及第五款“加强对社会公众货币知识的教育及投资风险提示”都只是强调对于私人“数字货币”的监管,避免私人“数字货币”引起的违法行为,但却没有对私人“数字货币”的属性作出细化的分析,这种既否定它的货币属性,却又没有反对它作为虚拟商品在市场自由流通,就很容易对司法实务造成困扰,从而引起一刀切式的裁判。在2017年七部委的《公告》中,第一款规定“代币发行融资是指融资主体通过代币的违规发售、流通,向投资者筹集比特币、以太币等所谓“虚拟货币”,本质上是一种未经批准非法公开融资的行为,涉嫌非法发售代币票券、非法发行证券以及非法集资、金融诈骗、传销等违法犯罪活动。”该规定的实质是打击次代币发行(ICO)进行融资的行为,指出ICO具有违法性。但是整个条款都没有否定私人“数字货币”本身具有违法性,而且第五条规定“代币发行融资与交易存在多重风险,包括虚假资产风险、经营失败风险、投资炒作风险等,投资者须自行承担投资风险,希望广大投资者谨防上当受骗。”从该条文中可以看出,我国政策并没有禁止私人“数字货币”作为非货币属性的流通,只是对于交易风险做出了警示和说明。以上两个政策文件虽然对私人“数字货币”的属性有所提及,但却并没有作出明确规定,从而导致在实务中,法官对私人“数字货币”概念理解出现偏差,要么完全否定它的合法性,从而对涉及私人“数字货币”的案件不予立案或驳回起诉,要么承认部分商品属性,从而作为认定合同有效的依据,这样的理解偏差也是导致同案异判产生的重要成因。(三)私人“数字货币”本身属性存在争议。私人“数字货币”从诞生之日起,就因其技术性,颠覆了学界对传统货币概念的认知,私人“数字货币”的出现是为了对抗金融危机暴露出政府采取通货膨胀手段控制货币价格的现象,是对政府信任下滑和增强民间经济抗风险能力的产物。⑨“实物货币、金属与贵金属货币、纸币、电子货币等是从物理属性来区别货币,法定货币、货币是从信用属性来区别货币。”⑩而基于区块链技术产生的私人“数字货币”从物理属性上来看,它没有实体,是基于哈希函数生成的一串没有规律却有固定长度的数字符号,这与电子货币形式相似,实质却截然不同。从私人“数字货币”的信任属性来看,它是基于匿名性、去中心化和公开分布式记账的方式产生信任基础,与传统货币、网络虚拟货币依靠政府信用背书和公司信用背书相去甚远,这使得当前法学界无法精准地对私人“数字货币”作出定位分析。法学界目前对于私人“数字货币”的概念和内涵存在着诸多的观点和争议,其焦点仍然脱离不开私人“数字货币”的本身属性。但是相比较于其它行业对其货币属性的定性,司法界更加着重于它的司法属性。例如,有部分学者认为,私人“数字货币”虽然不具备货币价值,但是并不影响它作为虚拟财产的流通,根据陈兴良教授的划分,“虚拟财产可以分为账号类、物品类和货币类三类。而虚拟财产的外延大于虚拟货币大于数字货币。”从这个角度出发,私人“数字货币”可以归类到虚拟财产范畴,那么这便可以更好的解释为何在刑事案件中,私人“数字货币”可以不讨论其法律属性,单纯以财产性权益作为保护客体而进行犯罪行为的打击。但是,从前文中对涉及数字货币的案件分析来看,数字货币的案件主要集中于民事领域,对它私法属性的不同解读,就很容易导致不同的裁判结果,故对数字货币私法属性的探讨显得尤为必要。关于数字货币的私法属性,有物权说、债权说、知识产权说。物权说认为数字货币与准物权有共同之处,故而应当承认其具有物权或准物权的权利。輥輯訛而“物权的权利架构更是以物的使用价值作为逻辑脉络展开。按照萨维尼的观点,物权以占有或对物的事实支配为其材料。”輥輰訛在物权体系架构中,物的使用价值始终处于权利架构的核心地位。其主要体现在对物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功能之中。而这种支配、对世、排他的权力也成为了物权异于其他权力的重要点。同时,物可以分为有体物和无体物,数字虽然不具有物理形态,但是它能够反映在虚拟世界之中,且能够被主体所掌握和支配。从这个角度来看,私人数字货币满足物权的特征。债权说则认为,在物权说的语境下,尚不能就数字货币如何在物权或准物权的框架下实现归属和转移等问题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释。有体物的权利发生、转移、消灭,原则上根据法律的规定而得到规范。但对数字货币而言,目前还没有对其权利的发生、转移和消灭予以规范的法律。輥輱訛总之,在物权体系架构中,物的使用价值始终处于权利架构的核心地位。数字货币缺乏使用价值,这也使得数字货币的法律属性与其他无体物存在本质区别,更无法实现类物权式的权利体系建构。輥輲訛故物权说认为,数字货币权利人在行使权利时必须得到网络运营商的技术配合,受到服务器状态的限制,即网络虚拟财产权人不管是基于自己的网络游戏劳动获取的网络虚拟财产輥輳訛,还是基于与网络运营商或者其他网络用户之间的网络虚拟财产买卖合同而获取的网络虚拟财产,其在行使相关网络虚拟财产权利时必须通过与网络服务合同和软件授权使用合同的配合方能实现。网络虚拟财产在行使方式上的特殊性使得其无法脱离债权的类型归属。輥輴訛无论是债权说还是物权说都存在相应的问题,始终无法揭示出数字货币的本质内涵。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二十七条规定“法律对数据、网络虚拟财产的保护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这对数字货币等虚拟财产做出了兜底条款的规定,表明了虽然没有其它法律规定,私人“数字货币”仍然可以根据其虚拟财产的性质受到法律的保护。当然,即使存在这样的条款,仍然有部分学者,从私人“数字货币”的去中心化和隐蔽性出发,否认私人“数字货币”存在的意义,认为其本身没有价值,且能够成为滋生违法犯罪的温床,对此便应采取绝对否定的态度,从而杜绝私人“数字货币”对正常社会秩序和金融秩序的破坏干扰。持有这个观点的司法人员直接否定了私人“数字货币”存在的合法性,例如上文中的案例一,法官直接以私人“数字货币”交易的不合法为由,驳回了原告的起诉。从上文论述中可以看出,私人“数字货币”导致司法争议的成因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其一是数字货币本身笼罩着技术的迷雾,而作为司法工作者难以对其背后的运行逻辑和底层技术做出本质的掌握和了解,因此认知存在天然的偏差;其二是当前出台的政策文件并没有明确对私人“数字货币”的属性进行界定,从而易引起司法实务界的错误解读,产生差异化判例;其三是私人“数字货币”自身存在诸多新型特征,颠覆了传统司法实务者和学者对“货币”、“虚拟财产”概念的认知,引起诸多学术争议,没有形成较为一致的认定意见,导致同案异判。但是,无论是哪一种成因,如果没有办法形成对私人“数字货币”的统一认识,势必会对诸多涉及私人“数字货币”的纠纷案件审判产生困扰,也给审判人员带来较大风险,影响司法公信力和司法权威。

三、私人“数字货币”属性司法认定困境的解决路径

数字货币培训范文篇2

关键词:数字人民币;法定数字货币;支付结算;商业银行转型

1数字人民币的推行及其特征

数字人民币(DigitalCurrencyElectronicPayment,简称DC/EP)是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数字形式的法定货币,它由人民银行提供兑换,由指定运营机构参与运营,支持账户松耦合功能,旨在替代流通中的纸币。从定义来看,数字人民币有三个特征。一是主要取代现有纸币。即将推出的数字货币是实现“纸钞的数字化替代”,主要取代M0,不涉及M1和M2,行使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等货币职能,以国家信用为基础,具有现钞无限法偿性和法律强制性的特点。二是采用双层运营机制。数字人民币遵循传统的“中央银行-商业银行”运营模式,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发行数字人民币,商业银行按照100%比例缴纳准备金,并受央行委托向公众提供数字人民币存取等服务。三是基于账户松耦合。与传统电子支付与银行账户之间紧耦合的模式不同,数字人民币具有价值特征,不需要账户就可以实现价值转移,像现金一样流通,支持“双离线”支付,实现可控匿名。我国从2014年起成立人民银行专门研究团队正式启动法定数字货币研究工作,对数字货币发行和运行框架、关键技术、发行流通环境、面临的法律问题等进行深入研究。2017年成立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2018年,人民银行正式开启数字人民币项目的开发进程,2019年顶层设计、标准制定、功能研发、联调测试等工作已基本完成。至今,数字人民币已经进入试点测试和场景选择的全新阶段。根据公开信息,多家国有大行开始内测数字钱包,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先后与多家互联网机构达成合作,共同促进数字人民币移动应用的功能创新及场景的落地应用,数字人民币将先行在深圳、苏州、雄安新区、成都及未来的冬奥场景进行试点测试。

2推行数字人民币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从短期来看,现有数字人民币框架一方面将数字人民币应用重点定位于“小额高频”交易场景,对数字人民币钱包设置余额及支付限额,实质控制数字人民币货币流通规模,体现数字人民币是现有货币体系的补充与发展而非主体。另一方面,明确数字人民币作为M0替代暂不计付利息,对于客户来说无法产生直接收益,相对活期存款、定期存款等生息资金具有较高的机会成本,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数字人民币发展。此外,人民银行通过“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双层运营机制等设计,尽可能地保障商业银行在社会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保护更广泛的金融系统运转的持续稳定。但从长期来看,作为数字人民币发行、流通、转移的重要参与者,数字人民币将会对商业银行带来较为深远的影响。

2.1商业银行资金拓展形势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

首先是储蓄和对公存款均可能流失。数字人民币将导致商业银行资金流出增多、流入减少。数字货币实行之后,很有可能会导致民众将银行存款转化为数字货币以方便支付使用,预计将分流部分用于支付结算的活期存款。数字人民币在流通过程中实时结算、无手续费和可以脱离银行账户的特点,很可能对于现有商户收单承接消费资金的模式形成一定替代。其次是存款付息成本面临上升压力。数字人民币对结算类低成本资金的分流,将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存款付息水平上升,短期可能叠加海量客户“尝鲜”集中兑取数字人民币对付息率的冲击。此外是全量资金拓展难度加大。数字人民币推出后,M0、M1、M2均实现电子化,各种形态转化更加便捷,金融产品交易模式更加多样,线上化需求加强。个人客户金融资产流动更加便利,账户资金逐利性增强,对于产品要求也将大大提高,投资理财能力提升面临新挑战。

2.2丰富商业银行贷款审批判断的维度和准确性

随着数字人民币的使用和流通,将会在支付场景中产生维度丰富的大数据。通过将消费大数据与物联网相结合,实现资金数据化和可视化监测,对各行业数据指标进行实时搜集和统计。虽然数字人民币要求可控匿名,只有央行或客户本身在特定情况下才可获知交易信息,但若这些基于场景交易的钱包客户的数据流能为商业银行获取,将极大地推动信息获取质量提升和贷款产品创新。一是贷前通过企业及其供应链上下游信息加工,降低银企信息不对称程度,更有利于小微企业获得必要的金融支持,进而推动普惠金融的发展。二是监控贷款使用流向,及时发现企业经营中的问题,降低贷款违约风险。三是运用交易数据流对个人客户进行精准画像和行为分析,判断客户的真实信用水平和还款意愿,提高审贷、批贷的效率和精准度。

2.3改变商业银行现有客户及账户经营管理模式

数字人民币可以实现点对点的全额实时结算,去中心化的结算模式将打破目前各商业银行拥有的独立且互不相通的支付结算体系。因此,与传统电子支付与银行账户紧耦合的模式不同,数字人民币支付支持账户松耦合功能,使商业银行在进行银行间支付和清算时避开支付清算中心和记账、对账等一系列程序。数字人民币对应的个人三、四类钱包,无需身份证或银行卡认证,不挂接账户即可实现价值转移,银行账户不再是金融交易中必不可少的需要,金融脱媒进一步加剧。增设的数字人民币支付方式将分流从银行账户支付的交易,小额交易一旦被数字人民币替代,将彻底走出现有账户体系,数字钱包取代账户成为客户经营的起点。数字人民币的普及应用或将改变商业银行以账户为基础服务客户的现有经营模式,为未来银行与客户关系带来新的思考。

2.4打破第三方支付机构垄断地位,重塑支付市场格局

数字人民币替代M0的特性,使得数字人民币一旦发行势必将直接走向支付终端。当前第三方支付机构个人客户主要以零钱支付为主,虽然在消费者维度,数字人民币与现有的微信支付、支付宝支付等电子货币等使用感受类似,但数字人民币“支付即结算”体系在效率上要显著优于第三方支付企业“支付和结算”体系。一是安全。数字人民币是法定货币,以国家为信用主体,在安全储蓄方面领先于存放于互联网金融机构的资金。二是便捷。数字人民币具有双离线支付优势,可以实现移动设备无网无电情况下支付,解决了现有电子支付中由于网络故障、服务器过载、程序算法乱码等单一节点问题所导致的支付网络崩溃出错等缺陷。三是免费。数字人民币不收手续费,无交易成本。四是通用。数字人民币由央行背书具有无限法偿性,任何人不能拒绝接受。以上特点将可能使数字人民币对现有零钱支付模式形成替代,夺走现存网络支付市场的份额,为商业银行在支付市场弯道超车提供了宝贵的机遇,为年轻客户、长尾客户的资金回流商业银行体系的提供新途径。数字人民币运行体系的建成,将打造简单便捷、实时、跨区域的支付系统,对于商业银行传统的支付结算业务也将产生影响。从客户端来看,数字人民币跨行转账和取现不再收取手续费,无需人民银行清算,未来有转账需求的客户有可能会优先通过数字人民币电子钱包账户方式完成。从商户端来看,出于成本和便捷性考虑,商户收单可能将偏好优先接受数字人民币的支付,刷卡消费方式将被逐渐取代。

2.5改变零售业务经营逻辑,场景建设成为获客活客的关键

数字人民币是零售型央行数字货币,其应用客群为普通大众,数字人民币的推出将创新传统货币服务形式,变革个人客户生产生活方式和传统商业模式,从而推动商业银行服务体系和个人客户经营方式改变。一是数字人民币对纸币的电子化顺应社会对交易便捷性和成本性的要求,客观上一定程度可以形成脱离线下渠道的资金闭环,个人客户网点到店率将降低。二是由于电子钱包的加入,银行账户和客户资金之间引流链条延长,经营难度进一步加大。要提升不再基于账户的钱包客户对商业银行的综合贡献,用户思维的建立变得更重要。三是数字人民币将拓展支付场景参与主体,基于物联网和5G与数字人民币的融合,具备账户的物将成为除消费者之外参与零售场景的重要主体,将现有“人人交易”的形式扩展为“人物交易”,甚至“物物交易”形式。智能合约将发挥更大作用,提升支付场景金融的效率。

2.6促使商业银行压缩现金业务,加速推进渠道转型

数字货币旨在替代流通中的货币,不依托实物载体,可以预见的是,一旦数字货币全面推广,实物货币将不断地减少,甚至退出市场,将会对银行现金业务造成不小的冲击。一方面,将减少金库运营成本、押运费等纸钞、硬币在储存、运输和回笼等流通环节产生的成本,减轻繁琐的银行日常现金管理工作量,另一方面,将弱化点钞机、ATM等现金机具功能,压缩银行柜台业务,释放现金服务人员,减少银行网点数量,物理网点的传统功能和交易弱化,商业银行服务提供模式将从线下的物理渠道转变为线上开放银行渠道。目前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的转账、缴费等功能将通过数字人民币实现,商业银行各类渠道布局将面临调整。

2.7推动跨境支付便利化和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数字人民币可以实现实时交易,信息验证审批、去中心化、跨系统信息同步,提高国际贸易的便捷性、安全性和透明度。目前的跨境支付体系主要依靠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SocietyforWorldwideInterbankFinancialTelecommunication,简称SWIFT),存在不透明、价格高、耗时长、效率低的问题。在去中心化的分布式账簿技术下,一笔汇款发起后,链条上所有的业务节点均实时同步予以确认,使跨境结算时间由几天提升至秒级,实现数字人民币跨境交易全天候同步交收结算,便利跨境贸易本外币兑换,跨境结算效率的提升将大幅减少银行流动性占用所产生的成本,降低跨境支付的费用。数字人民币的可控匿名,还将解决监管部门对跨境支付交易真实性、合法性的审核问题。这种高效率、低成本的贸易结算技术将冲击商业银行传统的贸易结算业务和跨境支付,倒逼商业银行进行技术升级和制度变革。数字人民币的应用场景包括边贸、跨境电商、“走进来”及“走出去”客户,随着数字人民币跨境个人零售场景的使用者越来越多,境外使用数字人民币的消费者和对应商户不断增加,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就产生了跨境结算需求。数字人民币天然具备跨越国界的优势,数字人民币的使用场景最终将扩展到跨境支付领域,用作人民币与外币的结算清算,并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2.8解决反洗钱业务精准识别和跨机构数据断流痛点

数字人民币的可编程性是其不同于实体货币的重要特征,它数字人民币可控匿名成为可能。虽然数字货币和现钞一样具有匿名性,即若非消费者同意,即使银行和商家相互串通,也不能追踪数字人民币交易历史与使用途径,但数字人民币发行方,即人民银行可追踪数字人民币使用信息。这种数据搜集真实有效、不可篡改的可控性对非法交易、洗钱及恐怖融资等违法行为具有震慑作用,切实维护金融体系稳定。商业银行在反洗钱工作中起基础性的作用,然而目前反洗钱业务存在人工操作依赖程度高、系统处理能力弱的痛点。数字人民币推出后,商业银行可以依托人民银行认证中心、登记中心和大数据分析中心的数据处理能力强化反洗钱工作,提高反洗钱精准度。

3对策建议

3.1紧跟人民银行节奏,增加科技投入和技术储备

在数字人民币研发过程中,为调动商业银行积极性,充分发挥商业银行在IT基础设施投入、技术发展和人才储备等方面的优势,人民银行做到技术中立,没有预设特定技术方法,让各个商业银行选择自己的技术路线,共同参与数字人民币发行流通。商业银行要提升技术效率,取得市场认可,从而在数字人民币的竞争中获得优势。一是紧跟央行数字货币、数字钱包标准,加大研发力度,推动软硬件升级。二是与各相关机构加强合作,在数字人民币发行流通、支付结算、资金监管等多场景搭建应用原型系统,积极组织各方面共同研究技术稳定性和业务适配度,验证核心技术在货币发行和流通领域大规模应用的可行性。三是积极跟进数字人民币各项应用,预备数字人民币在系统方面对接,能在数字人民币推广后第一时间启动相关功能,将“运营机构”定位优势转化为业务优势。

3.2抓住数字人民币发行契机,提升数字化经营能力

数字人民币的发行和运营将带动相关支付设备的升级和支付场景的优化,商业银行应主动抓住机遇,凭借其在二元投放体系中的重要地位,运用大数据、AI、云计算等前沿技术,加快推进传统业务与金融技术融合和数字化升级,提前进行升级转型布局,在以分布式账本技术为核心的新型支付结算体系中占据有利地位。一是数字人民币发行环节需要通过商业银行完成,为激活原有不活跃客户提供良好机会,还可以带来新的活跃客户流量,在建立庞大的客户群体和使用惯性后,通过建立开放平台,依靠多种营销渠道,为客户提供其他金融产品和服务,通过创新吸引更多潜在金融客户。二是商业银行通过托管、发行数字人民币业务,加快产品创新,丰富业务种类,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电子支付平台,改善消费者支付体验,进一步巩固并拓宽客户服务边界,拓展消费金融领域市场份额。三是商业银行要积极跟进数字人民币背景下跨境支付场景应用研究进展,依托数字货币网络,提高境内境外结算支付便捷性和业务竞争力。

3.3全渠道打造数字银行,加快数字人民币支付生态场景建设

数字人民币将成为未来重要的金融基础设施,驱动商业银行数字化变革加速。商业银行应坚持技术和数据“双轮驱动”的数字化打法,探索数字化服务新模式,主动前移银行服务环节,嵌入场景,构建互联互通的生态网络。一是推动数字人民币背景下网点转型,提升物理渠道综合竞争力。综合考虑网点规模、业务性质和客户数量,对网点进行分级分类管理,减少现金设备投放数量,增加数字钱包服务功能,减少出纳、柜员等现金业务相关人员设置,激发队伍活力,释放网点生产力。二是持续创新线上渠道业务模式,借助第三方流量及资源,提前布局数字人民币时代新业务。三是G端、B端、C端协同发展,建生态、搭场景、扩用户。商业银行要重视支付末端的差异化服务及场景建设,深化运用平台思维和企业级架构能力,以更加智能的支付模式和广泛的应用场景吸引消费者。推进G端连接,与政府机构合作推动数字人民币场景建设项目开发。着力B端赋能,搭建场景对接新型资金流动模式,从商户端入手全面升级支付生态圈。强化C端突围,从客户端做大数字人民币钱包市场份额,建立机制打通数字人民币与银行账户的回流通道,为资金存量建立流量基础。

3.4强化风险防控,抓住数字人民币契机提升风险管理水平

数字人民币推广尚缺乏市场经验,且其金融科技特征让与之相关的各类风险易被传播放大,因此商业银行要提高防控风险意识。一是构建多层次、智能化的数字人民币风险管理体系,不断优化后台数据分析、信息传输、风险防控等技术能力。二是谨慎开展数字人民币推广应用,从局部到整体,从小范围到大范围,增加金融科技、大数据分析等技术人才的引进,做好相关培训工作。三是积极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开发数字人民币反欺诈模型,追踪交易信息,完善模型风险预测的准确性,确保符合反洗钱、反恐怖融资等规定。

参考文献

[1]范一飞.中国法定数字货币的理论依据和架构选择[J].中国金融,2016(17).

[2]宋爽,刘东民.法定数字货币应用场景下的央行和商业银行职能转变[J].银行家,2019(2):87-89.

[3]汤奎,陈仪珏.数字人民币的发行和运营:商业银行的机遇与挑战研究[J].西南金融,2020(11):24-34.

数字货币培训范文篇3

关键词:数字人民币;法定数字货币;支付结算;商业银行转型

1数字人民币的推行及其特征

数字人民币(DigitalCurrencyElectronicPayment,简称DC/EP)是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数字形式的法定货币,它由人民银行提供兑换,由指定运营机构参与运营,支持账户松耦合功能,旨在替代流通中的纸币。从定义来看,数字人民币有三个特征。一是主要取代现有纸币。即将推出的数字货币是实现“纸钞的数字化替代”,主要取代M0,不涉及M1和M2,行使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等货币职能,以国家信用为基础,具有现钞无限法偿性和法律强制性的特点。二是采用双层运营机制。数字人民币遵循传统的“中央银行-商业银行”运营模式,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发行数字人民币,商业银行按照100%比例缴纳准备金,并受央行委托向公众提供数字人民币存取等服务。三是基于账户松耦合。与传统电子支付与银行账户之间紧耦合的模式不同,数字人民币具有价值特征,不需要账户就可以实现价值转移,像现金一样流通,支持“双离线”支付,实现可控匿名。我国从2014年起成立人民银行专门研究团队正式启动法定数字货币研究工作,对数字货币发行和运行框架、关键技术、发行流通环境、面临的法律问题等进行深入研究。2017年成立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2018年,人民银行正式开启数字人民币项目的开发进程,2019年顶层设计、标准制定、功能研发、联调测试等工作已基本完成。至今,数字人民币已经进入试点测试和场景选择的全新阶段。根据公开信息,多家国有大行开始内测数字钱包,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先后与多家互联网机构达成合作,共同促进数字人民币移动应用的功能创新及场景的落地应用,数字人民币将先行在深圳、苏州、雄安新区、成都及未来的冬奥场景进行试点测试。

2推行数字人民币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从短期来看,现有数字人民币框架一方面将数字人民币应用重点定位于“小额高频”交易场景,对数字人民币钱包设置余额及支付限额,实质控制数字人民币货币流通规模,体现数字人民币是现有货币体系的补充与发展而非主体。另一方面,明确数字人民币作为M0替代暂不计付利息,对于客户来说无法产生直接收益,相对活期存款、定期存款等生息资金具有较高的机会成本,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数字人民币发展。此外,人民银行通过“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双层运营机制等设计,尽可能地保障商业银行在社会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保护更广泛的金融系统运转的持续稳定。但从长期来看,作为数字人民币发行、流通、转移的重要参与者,数字人民币将会对商业银行带来较为深远的影响。

2.1商业银行资金拓展形势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

首先是储蓄和对公存款均可能流失。数字人民币将导致商业银行资金流出增多、流入减少。数字货币实行之后,很有可能会导致民众将银行存款转化为数字货币以方便支付使用,预计将分流部分用于支付结算的活期存款。数字人民币在流通过程中实时结算、无手续费和可以脱离银行账户的特点,很可能对于现有商户收单承接消费资金的模式形成一定替代。其次是存款付息成本面临上升压力。数字人民币对结算类低成本资金的分流,将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存款付息水平上升,短期可能叠加海量客户“尝鲜”集中兑取数字人民币对付息率的冲击。此外是全量资金拓展难度加大。数字人民币推出后,M0、M1、M2均实现电子化,各种形态转化更加便捷,金融产品交易模式更加多样,线上化需求加强。个人客户金融资产流动更加便利,账户资金逐利性增强,对于产品要求也将大大提高,投资理财能力提升面临新挑战。

2.2丰富商业银行贷款审批判断的维度和准确性

随着数字人民币的使用和流通,将会在支付场景中产生维度丰富的大数据。通过将消费大数据与物联网相结合,实现资金数据化和可视化监测,对各行业数据指标进行实时搜集和统计。虽然数字人民币要求可控匿名,只有央行或客户本身在特定情况下才可获知交易信息,但若这些基于场景交易的钱包客户的数据流能为商业银行获取,将极大地推动信息获取质量提升和贷款产品创新。一是贷前通过企业及其供应链上下游信息加工,降低银企信息不对称程度,更有利于小微企业获得必要的金融支持,进而推动普惠金融的发展。二是监控贷款使用流向,及时发现企业经营中的问题,降低贷款违约风险。三是运用交易数据流对个人客户进行精准画像和行为分析,判断客户的真实信用水平和还款意愿,提高审贷、批贷的效率和精准度。

2.3改变商业银行现有客户及账户经营管理模式

数字人民币可以实现点对点的全额实时结算,去中心化的结算模式将打破目前各商业银行拥有的独立且互不相通的支付结算体系。因此,与传统电子支付与银行账户紧耦合的模式不同,数字人民币支付支持账户松耦合功能,使商业银行在进行银行间支付和清算时避开支付清算中心和记账、对账等一系列程序。数字人民币对应的个人三、四类钱包,无需身份证或银行卡认证,不挂接账户即可实现价值转移,银行账户不再是金融交易中必不可少的需要,金融脱媒进一步加剧。增设的数字人民币支付方式将分流从银行账户支付的交易,小额交易一旦被数字人民币替代,将彻底走出现有账户体系,数字钱包取代账户成为客户经营的起点。数字人民币的普及应用或将改变商业银行以账户为基础服务客户的现有经营模式,为未来银行与客户关系带来新的思考。

2.4打破第三方支付机构垄断地位,重塑支付市场格局数字人民币替代

M0的特性,使得数字人民币一旦发行势必将直接走向支付终端。当前第三方支付机构个人客户主要以零钱支付为主,虽然在消费者维度,数字人民币与现有的微信支付、支付宝支付等电子货币等使用感受类似,但数字人民币“支付即结算”体系在效率上要显著优于第三方支付企业“支付和结算”体系。一是安全。数字人民币是法定货币,以国家为信用主体,在安全储蓄方面领先于存放于互联网金融机构的资金。二是便捷。数字人民币具有双离线支付优势,可以实现移动设备无网无电情况下支付,解决了现有电子支付中由于网络故障、服务器过载、程序算法乱码等单一节点问题所导致的支付网络崩溃出错等缺陷。三是免费。数字人民币不收手续费,无交易成本。四是通用。数字人民币由央行背书具有无限法偿性,任何人不能拒绝接受。以上特点将可能使数字人民币对现有零钱支付模式形成替代,夺走现存网络支付市场的份额,为商业银行在支付市场弯道超车提供了宝贵的机遇,为年轻客户、长尾客户的资金回流商业银行体系的提供新途径。数字人民币运行体系的建成,将打造简单便捷、实时、跨区域的支付系统,对于商业银行传统的支付结算业务也将产生影响。从客户端来看,数字人民币跨行转账和取现不再收取手续费,无需人民银行清算,未来有转账需求的客户有可能会优先通过数字人民币电子钱包账户方式完成。从商户端来看,出于成本和便捷性考虑,商户收单可能将偏好优先接受数字人民币的支付,刷卡消费方式将被逐渐取代。

2.5改变零售业务经营逻辑,场景建设成为获客活客的关键

数字人民币是零售型央行数字货币,其应用客群为普通大众,数字人民币的推出将创新传统货币服务形式,变革个人客户生产生活方式和传统商业模式,从而推动商业银行服务体系和个人客户经营方式改变。一是数字人民币对纸币的电子化顺应社会对交易便捷性和成本性的要求,客观上一定程度可以形成脱离线下渠道的资金闭环,个人客户网点到店率将降低。二是由于电子钱包的加入,银行账户和客户资金之间引流链条延长,经营难度进一步加大。要提升不再基于账户的钱包客户对商业银行的综合贡献,用户思维的建立变得更重要。三是数字人民币将拓展支付场景参与主体,基于物联网和5G与数字人民币的融合,具备账户的物将成为除消费者之外参与零售场景的重要主体,将现有“人人交易”的形式扩展为“人物交易”,甚至“物物交易”形式。智能合约将发挥更大作用,提升支付场景金融的效率。

2.6促使商业银行压缩现金业务,加速推进渠道转型

数字货币旨在替代流通中的货币,不依托实物载体,可以预见的是,一旦数字货币全面推广,实物货币将不断地减少,甚至退出市场,将会对银行现金业务造成不小的冲击。一方面,将减少金库运营成本、押运费等纸钞、硬币在储存、运输和回笼等流通环节产生的成本,减轻繁琐的银行日常现金管理工作量,另一方面,将弱化点钞机、ATM等现金机具功能,压缩银行柜台业务,释放现金服务人员,减少银行网点数量,物理网点的传统功能和交易弱化,商业银行服务提供模式将从线下的物理渠道转变为线上开放银行渠道。目前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的转账、缴费等功能将通过数字人民币实现,商业银行各类渠道布局将面临调整。

2.7推动跨境支付便利化和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数字人民币可以实现实时交易,信息验证审批、去中心化、跨系统信息同步,提高国际贸易的便捷性、安全性和透明度。目前的跨境支付体系主要依靠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SocietyforWorldwideInterbankFinancialTelecommunication,简称SWIFT),存在不透明、价格高、耗时长、效率低的问题。在去中心化的分布式账簿技术下,一笔汇款发起后,链条上所有的业务节点均实时同步予以确认,使跨境结算时间由几天提升至秒级,实现数字人民币跨境交易全天候同步交收结算,便利跨境贸易本外币兑换,跨境结算效率的提升将大幅减少银行流动性占用所产生的成本,降低跨境支付的费用。数字人民币的可控匿名,还将解决监管部门对跨境支付交易真实性、合法性的审核问题。这种高效率、低成本的贸易结算技术将冲击商业银行传统的贸易结算业务和跨境支付,倒逼商业银行进行技术升级和制度变革。数字人民币的应用场景包括边贸、跨境电商、“走进来”及“走出去”客户,随着数字人民币跨境个人零售场景的使用者越来越多,境外使用数字人民币的消费者和对应商户不断增加,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就产生了跨境结算需求。数字人民币天然具备跨越国界的优势,数字人民币的使用场景最终将扩展到跨境支付领域,用作人民币与外币的结算清算,并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2.8解决反洗钱业务精准识别和跨机构数据断流痛点

数字人民币的可编程性是其不同于实体货币的重要特征,它数字人民币可控匿名成为可能。虽然数字货币和现钞一样具有匿名性,即若非消费者同意,即使银行和商家相互串通,也不能追踪数字人民币交易历史与使用途径,但数字人民币发行方,即人民银行可追踪数字人民币使用信息。这种数据搜集真实有效、不可篡改的可控性对非法交易、洗钱及恐怖融资等违法行为具有震慑作用,切实维护金融体系稳定。商业银行在反洗钱工作中起基础性的作用,然而目前反洗钱业务存在人工操作依赖程度高、系统处理能力弱的痛点。数字人民币推出后,商业银行可以依托人民银行认证中心、登记中心和大数据分析中心的数据处理能力强化反洗钱工作,提高反洗钱精准度。

3对策建议

3.1紧跟人民银行节奏,增加科技投入和技术储备

在数字人民币研发过程中,为调动商业银行积极性,充分发挥商业银行在IT基础设施投入、技术发展和人才储备等方面的优势,人民银行做到技术中立,没有预设特定技术方法,让各个商业银行选择自己的技术路线,共同参与数字人民币发行流通。商业银行要提升技术效率,取得市场认可,从而在数字人民币的竞争中获得优势。一是紧跟央行数字货币、数字钱包标准,加大研发力度,推动软硬件升级。二是与各相关机构加强合作,在数字人民币发行流通、支付结算、资金监管等多场景搭建应用原型系统,积极组织各方面共同研究技术稳定性和业务适配度,验证核心技术在货币发行和流通领域大规模应用的可行性。三是积极跟进数字人民币各项应用,预备数字人民币在系统方面对接,能在数字人民币推广后第一时间启动相关功能,将“运营机构”定位优势转化为业务优势。

3.2抓住数字人民币发行契机,提升数字化经营能力

数字人民币的发行和运营将带动相关支付设备的升级和支付场景的优化,商业银行应主动抓住机遇,凭借其在二元投放体系中的重要地位,运用大数据、AI、云计算等前沿技术,加快推进传统业务与金融技术融合和数字化升级,提前进行升级转型布局,在以分布式账本技术为核心的新型支付结算体系中占据有利地位。一是数字人民币发行环节需要通过商业银行完成,为激活原有不活跃客户提供良好机会,还可以带来新的活跃客户流量,在建立庞大的客户群体和使用惯性后,通过建立开放平台,依靠多种营销渠道,为客户提供其他金融产品和服务,通过创新吸引更多潜在金融客户。二是商业银行通过托管、发行数字人民币业务,加快产品创新,丰富业务种类,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电子支付平台,改善消费者支付体验,进一步巩固并拓宽客户服务边界,拓展消费金融领域市场份额。三是商业银行要积极跟进数字人民币背景下跨境支付场景应用研究进展,依托数字货币网络,提高境内境外结算支付便捷性和业务竞争力。

3.3全渠道打造数字银行,加快数字人民币支付生态场景建设

数字人民币将成为未来重要的金融基础设施,驱动商业银行数字化变革加速。商业银行应坚持技术和数据“双轮驱动”的数字化打法,探索数字化服务新模式,主动前移银行服务环节,嵌入场景,构建互联互通的生态网络。一是推动数字人民币背景下网点转型,提升物理渠道综合竞争力。综合考虑网点规模、业务性质和客户数量,对网点进行分级分类管理,减少现金设备投放数量,增加数字钱包服务功能,减少出纳、柜员等现金业务相关人员设置,激发队伍活力,释放网点生产力。二是持续创新线上渠道业务模式,借助第三方流量及资源,提前布局数字人民币时代新业务。三是G端、B端、C端协同发展,建生态、搭场景、扩用户。商业银行要重视支付末端的差异化服务及场景建设,深化运用平台思维和企业级架构能力,以更加智能的支付模式和广泛的应用场景吸引消费者。推进G端连接,与政府机构合作推动数字人民币场景建设项目开发。着力B端赋能,搭建场景对接新型资金流动模式,从商户端入手全面升级支付生态圈。强化C端突围,从客户端做大数字人民币钱包市场份额,建立机制打通数字人民币与银行账户的回流通道,为资金存量建立流量基础。

3.4强化风险防控,抓住数字人民币契机提升风险管理水平

数字人民币推广尚缺乏市场经验,且其金融科技特征让与之相关的各类风险易被传播放大,因此商业银行要提高防控风险意识。一是构建多层次、智能化的数字人民币风险管理体系,不断优化后台数据分析、信息传输、风险防控等技术能力。二是谨慎开展数字人民币推广应用,从局部到整体,从小范围到大范围,增加金融科技、大数据分析等技术人才的引进,做好相关培训工作。三是积极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开发数字人民币反欺诈模型,追踪交易信息,完善模型风险预测的准确性,确保符合反洗钱、反恐怖融资等规定。

参考文献

[1]范一飞.中国法定数字货币的理论依据和架构选择[J].中国金融,2016(17).

[2]宋爽,刘东民.法定数字货币应用场景下的央行和商业银行职能转变[J].银行家,2019(2):87-89.

[3]汤奎,陈仪珏.数字人民币的发行和运营:商业银行的机遇与挑战研究[J].西南金融,2020(11):24-34.

数字货币培训范文篇4



在我们跨入21世纪之际,由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引发的全球信息化浪潮冲击着传统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网络化、数据化、知识化已成为时代的主旋率,一个新的时代——网络时代开始。网络时代整个社会经济的产生结构和劳动结构发生了改变,整个社会经济成为了与电子商务紧密相连的网络经济。这种全球化的、高速度、低成本、虚拟化的,不断创新的经济模型改变了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经营模式和会计模式,与其紧密相连的审计在网络时代的创新也就成为了必然。

一、审计对象的创新——电子商务审计

以网络为基础的电子商务广义上指通过各类计算机网络进行的一切商业活动。电子商务以及低成本、高效率等特征吸引着大多数企业,企业纷纷通过建立自己的网站或网络服务公司的商业网站,拓展商贸渠道,进行网上交易、网上支付结算,并使信息网络化。企业经营活动和经营活动的信息载体的拓展也就是审计对象的拓展。另外,以电子商务为基础而形成的各种虚拟企业,构成了网络经济中经营主体的一部分,这种新型的经营主体将会被纳为审计对象。因此,网上交易审计,网上支付审计,虚拟企业的审计便构成电子商务审计的具体内容。

(一)网上交易审计。当今为了适应网络、通信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事业单位都在改变自己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方式,相继拓展电子商务业务。电子商务可以扩展市场,增加客户数量,并能记载反映客户对产品的偏好,通过电子商务,企业可以缩短企业运作的周期,降低商务成本。在1999年由Cahers出版公司对400家进行的调查中,52%的拥有千人以上员工的公司把网络世界视作扩大市场份额的最好志气注册会计师在审计客户传统的购产销业务之外,还必须对客户网络进行的交易即网上购销业务进行审计。进行网上交易审计时,要注意到网上交易的无纸质电子凭证、电子单据,不受空间限制,瞬时性等特征。注册会计师人员可以通过客户应用的网络系统中预留的接口,进行终端联机,通过模拟处理,评价网络系统对网上交易处理的安全审查。通过网络传递取得更可靠的审计证据,以对网上交易的完整性、存在性进行认证。从而对企业的网上交易业务的确认、计量、报告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评价。

(二)电子支付审计。电子商务这种新的贸易方式,带动新型的支付方式的形成,电子支付是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子支付方式不同于现金、支票、汇票等纸质票据的支付结算,它是一种适应于网络的,方便、快捷、无纸化的货币结算方式。电子支付方式包括金融交易卡和数字货币。金融交易卡包括以磁卡为媒介的信用卡和IC卡(智能卡),这种交易卡在传统的商务活动中也可以使用。数字货币则是只在网络上流通的无形货币,它是由一组数字构成的特殊信息,包括数字现金、数字支票、数字信用卡。针对电子支付手段的多样性,注册会计师人员在对电子支付进行审计时,首先要审查客户的网上交易是采用哪一种或几种电子支付手段,然后结合各种电子支付手段的特性,实施具体的审计。例如,对数字现金支付方式进行审计,数据金是一连串的数据位,连串的数据位只使用一次。审计人员可以通过网络系统中的中央清算机制审查每一笔交易(也可以进行抽样审查),看是否有相同的数据串被多次使用。还可以通过电子钱包管理器,电子交易记录查看客户银行帐号上的收付往来数字货币帐目、清单和数据。也可以通过网上银行进行往来结算对帐,或向网上银行进行函证。安全控制是网上支付的核心问题,注册会计师应予以重视,通过对客户的网上交易的安全性控制了解了解和审查,防止因欺骗、窃听、冒用和未经授权的篡改等非法行为而致使电子货币资产遭受损失。通过电子支付的审计,以确保客户的电子货币资金资产的安全、真实、正确和完整,这实质是网上交易审计的一部分。

(三)虚拟企业的审计。网络技术的兴起,使得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网络企业、网上企业、国际企业以及以信息资源为主导服务的信息中介服务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地建立和发展起来。这些形式新颖地企业都是虚拟化的,即是虚拟企业,即是虚拟企业。虚拟企业将不同地区的现有资源迅速组合成为一种没有围墙,超越空间的约束,靠电子网络手段联系,统一指标的经营主体,以最快的速度推出高制裁量、低成本的新产品。虚拟企业作为一个以盈利为目的的经营主体,在运作上同普通企业一样,必须进行网上税务注册登记并缴税(虽然目前许多国家暂缓对上网和电子商务征税),通过网络披露虚拟企业的经营业绩、财务状况、电子货币资金流动情况,随着虚拟企业的迅速成长和发展,将会向公众发行股票成为上市公司。这样对虚拟企业的审计也就成为了必然。进行虚拟企业的审计时,要了解虚拟企业经营的网络环境、网络技术设备;结合虚拟企业的边界模糊性、存续即时性、货币计量电子化等特征;运用网络技术和审计方法相融合的手段,对虚拟公司实施网上适时性审计,以实现审计目标。(对虚拟企业适时性审计的具体审计程序还有待探讨)

二、审计技术的创新——会计信息化审计

网络经济时代,网络技术在会计领域的应用与发展,使得会计技术手段从电算化会计跨越到了会计信息化阶段。会计信息化的本质是会计与现代信息技术(主要是网络技术)相融合的一个发展过程。会计信息化系统是一个由人、电子计算机系统、网络系统、数据与程序等有机结合的一个人机交互作用的“智能型”系统。这个系统表现出集成性、简捷性、开放性、多元性、实时性等技术特征,使会计工作的重心从核算转向管理。会计的信息化必将导致会计信息化审计。会计信息化审计的本质是审计与现代信息技术(主要是网络技术)相融合的一个发展过程。其目标是通过审计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评价控制会计信息系统,实施审计监督服务,以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在网络系统中,注册会计师人员通过审计客户的信息接口转换,根据授权,在网上直接调阅客户的会计信息。这些会计信息包括货币形态的信息和非货币形态的信息(如职工的招聘与下岗);数字化信息和图形化信息(如财务分析预测的直线图);现代化信息和未来信息等。通过对这些信息的调阅与审查,注册会计师人员便可以开展多元化的、实时的审计程序。网张世界中,我们所在的校园与纽约的距离并不比相邻的两个寝室更遥远。网络技术的应用,空间已不再是执行审诉的制约因素,这样境外审计、环境审计等就变得更加容易。网络在会计中的应用,会带来诸多安全问题,如篡改数据、信息丢失、黑客入侵、计算机病毒等,在会计信息系统中,安全性是必须考虑的核心问题。会计信息化审计应把网络会计系统的安全审计作为重点。注册会计师人员应在了解企业网络基本情况、安全控制目标、安全控制情况及潜在漏洞等基础上,对企业现存的安全控制措施进行测试。如是否有有效的口令控制,数据是否加密,职能权限的管理是否恰当,是否有持续的供电设备和有关备份设备,对计算机病毒的防范与控制措施是否得当等。在会计信息化审计技术的发展过程中,会计师事务所可以建立自己的网站,将事务所的基本情况、组织结构、业务范围、服务宗旨,客户授权的有关会计信息及对客户实施审计程序后所产生的审计信息全部都纳入会计师事务所的信息网中。会计师事务所可以通过网络获以客户,签定业务约定书,传递和送审计报告等,从而形成开放的信息化审计体系。但为了防止网上泄密和恶意攻击,会计师事务所应将信息网中的信息进行加密,实行签名机制,并设置安全系统如回收设备,防火墙技术等。使得审计职业道德准则中的保密性原则得以遵守。

数字货币培训范文篇5



在我们跨入21世纪之际,由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引发的全球信息化浪潮冲击着传统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网络化、数据化、知识化已成为时代的主旋率,一个新的时代——网络时代开始。网络时代整个社会经济的产生结构和劳动结构发生了改变,整个社会经济成为了与电子商务紧密相连的网络经济。这种全球化的、高速度、低成本、虚拟化的,不断创新的经济模型改变了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经营模式和会计模式,与其紧密相连的审计在网络时代的创新也就成为了必然。

一、审计对象的创新——电子商务审计

以网络为基础的电子商务广义上指通过各类计算机网络进行的一切商业活动。电子商务以及低成本、高效率等特征吸引着大多数企业,企业纷纷通过建立自己的网站或网络服务公司的商业网站,拓展商贸渠道,进行网上交易、网上支付结算,并使信息网络化。企业经营活动和经营活动的信息载体的拓展也就是审计对象的拓展。另外,以电子商务为基础而形成的各种虚拟企业,构成了网络经济中经营主体的一部分,这种新型的经营主体将会被纳为审计对象。因此,网上交易审计,网上支付审计,虚拟企业的审计便构成电子商务审计的具体内容。

(一)网上交易审计。当今为了适应网络、通信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事业单位都在改变自己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方式,相继拓展电子商务业务。电子商务可以扩展市场,增加客户数量,并能记载反映客户对产品的偏好,通过电子商务,企业可以缩短企业运作的周期,降低商务成本。在1999年由Cahers出版公司对400家进行的调查中,52%的拥有千人以上员工的公司把网络世界视作扩大市场份额的最好志气注册会计师在审计客户传统的购产销业务之外,还必须对客户网络进行的交易即网上购销业务进行审计。进行网上交易审计时,要注意到网上交易的无纸质电子凭证、电子单据,不受空间限制,瞬时性等特征。注册会计师人员可以通过客户应用的网络系统中预留的接口,进行终端联机,通过模拟处理,评价网络系统对网上交易处理的安全审查。通过网络传递取得更可靠的审计证据,以对网上交易的完整性、存在性进行认证。从而对企业的网上交易业务的确认、计量、报告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评价。

(二)电子支付审计。电子商务这种新的贸易方式,带动新型的支付方式的形成,电子支付是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子支付方式不同于现金、支票、汇票等纸质票据的支付结算,它是一种适应于网络的,方便、快捷、无纸化的货币结算方式。电子支付方式包括金融交易卡和数字货币。金融交易卡包括以磁卡为媒介的信用卡和IC卡(智能卡),这种交易卡在传统的商务活动中也可以使用。数字货币则是只在网络上流通的无形货币,它是由一组数字构成的特殊信息,包括数字现金、数字支票、数字信用卡。针对电子支付手段的多样性,注册会计师人员在对电子支付进行审计时,首先要审查客户的网上交易是采用哪一种或几种电子支付手段,然后结合各种电子支付手段的特性,实施具体的审计。例如,对数字现金支付方式进行审计,数据金是一连串的数据位,连串的数据位只使用一次。审计人员可以通过网络系统中的中央清算机制审查每一笔交易(也可以进行抽样审查),看是否有相同的数据串被多次使用。还可以通过电子钱包管理器,电子交易记录查看客户银行帐号上的收付往来数字货币帐目、清单和数据。也可以通过网上银行进行往来结算对帐,或向网上银行进行函证。安全控制是网上支付的核心问题,注册会计师应予以重视,通过对客户的网上交易的安全性控制了解了解和审查,防止因欺骗、窃听、冒用和未经授权的篡改等非法行为而致使电子货币资产遭受损失。通过电子支付的审计,以确保客户的电子货币资金资产的安全、真实、正确和完整,这实质是网上交易审计的一部分。

(三)虚拟企业的审计。网络技术的兴起,使得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网络企业、网上企业、国际企业以及以信息资源为主导服务的信息中介服务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地建立和发展起来。这些形式新颖地企业都是虚拟化的,即是虚拟企业,即是虚拟企业。虚拟企业将不同地区的现有资源迅速组合成为一种没有围墙,超越空间的约束,靠电子网络手段联系,统一指标的经营主体,以最快的速度推出高制裁量、低成本的新产品。虚拟企业作为一个以盈利为目的的经营主体,在运作上同普通企业一样,必须进行网上税务注册登记并缴税(虽然目前许多国家暂缓对上网和电子商务征税),通过网络披露虚拟企业的经营业绩、财务状况、电子货币资金流动情况,随着虚拟企业的迅速成长和发展,将会向公众发行股票成为上市公司。这样对虚拟企业的审计也就成为了必然。进行虚拟企业的审计时,要了解虚拟企业经营的网络环境、网络技术设备;结合虚拟企业的边界模糊性、存续即时性、货币计量电子化等特征;运用网络技术和审计方法相融合的手段,对虚拟公司实施网上适时性审计,以实现审计目标。(对虚拟企业适时性审计的具体审计程序还有待探讨)

二、审计技术的创新——会计信息化审计

网络经济时代,网络技术在会计领域的应用与发展,使得会计技术手段从电算化会计跨越到了会计信息化阶段。会计信息化的本质是会计与现代信息技术(主要是网络技术)相融合的一个发展过程。会计信息化系统是一个由人、电子计算机系统、网络系统、数据与程序等有机结合的一个人机交互作用的“智能型”系统。这个系统表现出集成性、简捷性、开放性、多元性、实时性等技术特征,使会计工作的重心从核算转向管理。会计的信息化必将导致会计信息化审计。会计信息化审计的本质是审计与现代信息技术(主要是网络技术)相融合的一个发展过程。其目标是通过审计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评价控制会计信息系统,实施审计监督服务,以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在网络系统中,注册会计师人员通过审计客户的信息接口转换,根据授权,在网上直接调阅客户的会计信息。这些会计信息包括货币形态的信息和非货币形态的信息(如职工的招聘与下岗);数字化信息和图形化信息(如财务分析预测的直线图);现代化信息和未来信息等。通过对这些信息的调阅与审查,注册会计师人员便可以开展多元化的、实时的审计程序。网张世界中,我们所在的校园与纽约的距离并不比相邻的两个寝室更遥远。网络技术的应用,空间已不再是执行审诉的制约因素,这样境外审计、环境审计等就变得更加容易。网络在会计中的应用,会带来诸多安全问题,如篡改数据、信息丢失、黑客入侵、计算机病毒等,在会计信息系统中,安全性是必须考虑的核心问题。会计信息化审计应把网络会计系统的安全审计作为重点。注册会计师人员应在了解企业网络基本情况、安全控制目标、安全控制情况及潜在漏洞等基础上,对企业现存的安全控制措施进行测试。如是否有有效的口令控制,数据是否加密,职能权限的管理是否恰当,是否有持续的供电设备和有关备份设备,对计算机病毒的防范与控制措施是否得当等。在会计信息化审计技术的发展过程中,会计师事务所可以建立自己的网站,将事务所的基本情况、组织结构、业务范围、服务宗旨,客户授权的有关会计信息及对客户实施审计程序后所产生的审计信息全部都纳入会计师事务所的信息网中。会计师事务所可以通过网络获以客户,签定业务约定书,传递和送审计报告等,从而形成开放的信息化审计体系。但为了防止网上泄密和恶意攻击,会计师事务所应将信息网中的信息进行加密,实行签名机制,并设置安全系统如回收设备,防火墙技术等。使得审计职业道德准则中的保密性原则得以遵守。

数字货币培训范文篇6

关键词:大连地区;农产品;电子商务;农村经济

党中央高度重视农村电商的发展,在历年的“一号文件”中多次强调发展农村电商的重要性,为深入推动数字乡村战略和“互联网+农业”发展,国家陆续了多个战略文件规划。2019年,我国农村电商零售额超过3万亿元人民币,将近全国网络零售额的30%,其中农产品将近2700亿,并且处于不断增长之中。但是东北地区的农村电商和华东地区相比还处于落后阶段,大连市作为东北地区的经济重心,其农产品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如何利用自身的优势,整合线上线下资源,切实解决农户在销售农产品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切实推动大连地区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就成为当前最为重要的问题之一。

一、大连地区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推动大连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

首先,电子商务不仅扩大了农产品的销售渠道,而且从生产、加工、仓储、运输到售后都建立了完整的服务体系,给客户带来了优质的服务。电子商务平台可以利用先进的技术带动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提高农业生产和销售等各个行业劳动者的素质,促进他们之间的交流,进一步加速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其次,利用阿里巴巴等电子商务平台还可以带动返乡农民、大学生和农村弱势群体就业。配合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大连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带动东北经济的振兴。最后,促进农村消费水平的提升,中国农村的消费规模不足全国总消费的10%,目前我国农村消费以每年超过500亿的速度增长,处于快速发展期。农产品销售不仅会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水平,还会促进农村消费,拉动农村的内需,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全面改善农村地区的生活水平。

(二)有利于推动大连地区农业的数字化转型

电子商务是21世纪全区经济模式的颠覆性变革,所有传统企业都必须面临的数字化转型。2020年9月末,马云提出当前是最好的创业时期,所有行业都面临数字化的改革,他甚至发出了未来十年将是传统企业的数字化最后十年的警告。他也提出了今天是全球化真正开始的时代,而非受到全球经济冲击被一些人所认为的全球化受到挫折甚至是逆全球化的时代。他的观点事实上非常具有启发性,越是传统经济模式面临困境的时候,经济内在动力越能冲破现实阻力寻找颠覆性创新的方法。互联网将会开启一个新的大航海时代,中小企业将会主导21世纪的全球化,打破传统大企业的垄断,行业将会自发地寻找机会,在不确定的市场环境中建立一个确定的数字化未来。

(三)有利于降低农产品销售和农业生产的成本

电子商务直接对接农户和消费者,给农户和消费者之间搭建了一道直接的桥梁,减少了中间环节,改变了传统农业生产中小农户在面对大市场时竞价能力薄弱、市场对接困难、经营矛盾等突出问题。电子商务将会全面提升农业信息化的水平,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农户可以快速获得市场行情、产品价格、政策法律、国家战略等方面的信息,减少过去因为信息不对称给农民利益带来的损害。同时,电子商务本身和传统营销模式相比,线上营销成本低,基本上不受到场地、营业时间的限制,用户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到快捷的服务,如果产品和描述信息不符,用户还能选择退货,避免了传统产品经营中假冒伪劣现象的发生。而且由于体系的日益完善,采用物流配送的方式远比用户自己到商场购买要价格低廉,而且还能够节约大量的时间成本。目前,我国正在积极谋划数字货币的筹备工作,一旦数字货币全面使用,将会对商品交易模式带来翻天覆地的影响,也会给电子商务的发展带来巨大的便利,进一步降低交易成本。

二、大连地区电子商务发展的现状

(一)农产业在线销售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大连土壤湿度高,地理位置优越,气候条件良好,这给樱桃蓝莓等特色产业的发展带来了较好的机遇。近年来,大连地区的农产品产业规模日益扩大,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全市农产品生产面积超过了26万亩,产量超过22万吨,设施蓝莓、设施桃和设施大樱桃都成为重点产业。销售额保持稳定上涨趋势,以蓝莓和樱桃这些特色农产品为例,现实生活中保持在每公斤60元以上,而且还利用电子商务网络向南方地区销售,有些农业企业甚至开始进行全球化布局,如天立农业公司早在2016年就和澳洲的农业企业签订合作合同,将农产品销往海外。大连市农产品全产业链已经初具规模,如旅顺口农家乐果园,金石滩旅游度假村,金沙滩旅游度假村内都有采摘等项目。依托电子商务平台,大连市增加了团购和买赠等体验服务,产品体验能力不断增强。

(二)水产品电子商务蓬勃发展

近年来大连市电子商务蓬勃发展,农业物联网技术已经充分和电子商务相结合,农业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大连市是全国重要的水产品出口基地,产品远销美国、日本、韩国、加拿大、巴西、德国、荷兰、英国和法国等105个国家地区,当前进出口额40多亿美元,其中美国和日本的出口量最大,出口贸易值近百亿元。依托电子商务平台,大连市的鱼类、贝、虾蟹类和裙带菜类等水产品已经形成了10个系列,几百个品种,在国家市场中有100多个品种。水产品对外出口的企业近50家,出口市场体系已经基本形成,应对发达国家绿色贸易壁垒的技术性手段不断提高。截至2018年年底,大连市名牌农产品企业有13个,位居全省首位。

(三)电子商务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市政府不断制定相关政策,培育电子商务品牌,大连大樱桃和大连苹果已经审批农产品地理标志,在央视七套进行传统在线广告宣传的同时,也与全国近3000家电商建立了合作意向关系。同时将电子商务的发展融入美丽乡村建设当中,探索了“政府+运营商+服务商”信息进村入户服务模式。在农户参与方面也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不但广大农民都逐渐开始使用电子商务平台进行销售,还依托信息入户工程培训了数千农民。在开展农产对接和农业信息化方面也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建立益农信息社超过500家。在物流配送上,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不但启动了中国航空货运平台,而且利用自身优越的地理位置,实现海陆空多种运输方式,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得到了质的飞跃。

三、大连地区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优势和短板

(一)大连地区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优势

首先,产业发展兴旺,如金普新区,除了培养应季樱桃、草莓、苹果之外,还与旅游业充分结合,建设了大量的农业产业观光园,包括向日葵农场、品魏农场等绿色项目。新型专业农业社的经营水平也在日益提高,比如菖乐农业专业合作社的油菜花田是东北地区最大的专业社,休闲旅游产业发展迅速,还建立了村里人农货大集等微信平台,扩大了销售渠道。向日葵农场是大学生创业的典范,主要依托微信群和淘宝店进行营销。其次,政府为电子商务的开展提供了大量的优惠政策和金融扶持,大力支持农业淘宝等项目,如旅顺口区助力大樱桃电子商务发展,每年都举办重大节日活动增加品牌影响力,还同京东、阿里等电商平台展开了充分的合作。最后,大连市农产品有得天独厚的比较优势,区位优势决定了有大量的特色农产品,比如在水产品方面,不但面临挪威、芬兰等发达国家的竞争,而且近年来俄罗斯、越南等国家也后来居上,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地理优势决定了物流产业发达,海陆空运输成本都相对较低。

(二)大连地区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短板

首先,农户的电商发展意识较差。从事农业生产的高学历人才较少,给电子商务的应用带来的一定的困难。尤其在农村地区过度依赖微信群和淘宝店等方式进行销售,对创新的销售方法缺乏认识。其次,电子商务能力较差。大连市农村人口超过全市人口的50%,但是能够具备电子商务能力的人数不足10%,缺乏使用电商平台进行品牌宣传的手段,很多水产品都没有达到美国FDA和日本绿色壁垒的要求,物流配送方面还没有充分将区位优势发挥出来,冷藏冷链建设能力有待提高。信息化建设方面还需要加强,仍然需要探索让电子商务平台作为农户信息普惠渠道的方法,让更多的农民参与进来。

四、大连地区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对策

(一)优化培训体系

第一,要革新理念。农产品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在于观念,善于利用电商平台去培育电子商务主体。除了采用“六个一”、送法下乡、推动订单农业等帮扶方式之外,更应该以乡村为单位,和阿里巴巴等企业合作,展开系统的宣传和培训。第二,要提升农户的电子商务专业素质,尤其是信息获取能力和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力,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让农民都具备电子商务应用的能力。第三,要创新电子商务的思维,根据本地农户的特点打造特色电子商务营销方式,比如利用农村直播热的特点,培训农户进行直播带货等新模式。第四,要向农民普及物理知识、信息化知识、电商知识等,让阿里等平台制定培训课程,结合精准扶贫等政策予以实施。第五,要广泛推动电子商务创业的观念,完善相关支持政策,针对2020年我国大学生和农民工返乡将会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建立系统的培训体系。

(二)利用大连地区的比较优势加强品牌化建设

大连是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城市,相比沈阳和哈尔滨这些传统重工业城市,其轻工业、服务业和对外经贸发展水平都相对较高。由于大连区域位置优越,自然条件多样,背山靠海,风景独特,加之长期以来党和政府一直给予较大的政策支持,其旅游业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给大连市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创造了优越的环境。尽管东北地区的经济近年来还处于整合探索阶段,但是大连地区的经济仍处于不断向好的阶段,产业规模增长较快。因此,要依托地区特色农产品,建立农产品电商品牌,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产品的市场份额。不断利用电商网络平台打造乡土产品、土特产品、特色海产品、生态农产品的品牌。

(三)实现农业的数字化转型

2020年线下传统交易模式受到的冲击极大,而且在未来随时会受到突发状况的影响,导致农产品交易大厅关闭。因此,大连市要全面进行电子商务的数字化转型,利用数字技术重新整合农产品商业模式和农业生产关系。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和机械化的制高点,越是像农产品这样远离数字技术的行业,其被改造的机会越大,而电子商务就是打开农产品数字化的一把钥匙,通过从生产到售后的全面数字化管理,从根本上实现农业的转型升级。在物流配送上,优化物流配送模式,建设良好的物流基础设施、便利的运输条件、确保有数量保障的运输冷藏车,充分利用农村现有的人力资源、车辆和仓储设施,采用加盟合作和网上叫单等方式,降低物流成本。

(四)推动电子商务平台的创新

我国目前呈现京东、淘宝、拼多多三大电商巨头垄断行业的趋势,而且各平台对商户实质上都缺乏有效的监管策略,尤其是拼多多这类平台,虚假信息较多,产品质量较差,给电子商务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困境。同时,电子商务平台为农业信息化提供的支持较少,仍然主要以营销为目的,没有充分整合线上和线下资源,对推动区域特色农产品打造和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帮助较小。因此,需要对电子商务平台进行创新。一方面,强化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整合现有电子商务平台;另一方面,构建起大连农产品的社交电商平台、视频销售平台,团购旅游平台,完善功能模块,紧紧抓住数字货币等前沿领域技术,将区块链技术、社交电商等新思维运用到电子商务当中,比如发展直播电商、旅游电商、社群电商等新型电商活动。

结语

通过对大连地区的农户走访和电子商务应用情况的调查,深入了解该地区电子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基础数据和现实情况,对经济收益、经营模式、物流配送等方面进行分析,深入分析大连地区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模式和比较优势,借助国家“互联网+”行动计划,乡村振兴战略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东风,提出切实可行的创新建议。

参考文献:

[1]高芳杰,李强,翟亮.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研究[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21-25.

[2]刘刚.服务主导逻辑下的农产品电商供应链模式创新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9,(2):5-11.

数字货币培训范文篇7

(一)电子商务的内涵

电子商务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在美国、加拿大等国兴起的一种崭新的企业经营方式。具体讲,电子商务是一种通过网络技术的应用,快速而有效地进行各种商业行为的最新方法。它不仅指基于国际互联网上的交易,而且指所有利用国际互联网、企业内部网和局域网来解决问题、降低成本、增加附加值并创造新的商机的所有商务活动,包括从销售到市场运作以及信息管理在内的众多企业行为。

参与电子商务的实体有4类:顾客(个人消费者或企业集团)、商户(包括销售商、制造商、储运商)、银行(包括发卡行、收单行)及认证中心。尽管互联网上提供的销售、服务多种多样,但就其方式而言,综合归纳起来不外乎两大类,即间接电子商务方式和直接电子商务方式。

1、间接电子商务方式。企业在互联网上开设主页,创建"虚拟商店"、"在线(online)目录",提供供货信息,客户通过电子函件系统向销售商发出订购单,在互联网上完成必要的电子单证信息交换后,销售商(或委托配送中心)以传统的邮寄方式或直接上门送货方式完成产品的交付。这种方式主要适用于实体产品,如消费产品(服装、餐饮、鲜花)等。在这种场合,互联网的使用只是给交易双方提高了时间和财务效率,而在实质上,它和传统的通信或交货渠道如电话、传真或邮寄等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2、直接电子商务方式。主要针对无形货物或服务(指可以数字化的产品),像音乐、软件、图片、VCD等内容的在线(online)订购、付款、交付,或者全球规模的信息服务。在这种场合,互联网是有形交易的一种替代形式,它使交易双方越过地理界线直接进行无缝的电子交易,最适用于远程购物。

电子商务涵盖的范围很广,不仅包括通过因特网、EDI所进行的网络上的商业数据交换和电子交易,还包括政府职能部门提供的电子化服务、电子银行、电子税务、电子邮政、企业协作等等。根据不同的交易对象,电子商务可以分为个人与企业之间(如网上购物)、个人与政府之间(如网上报税)、企业与企业之间(EDI)、企业与政府之间(如网上报关)等多种类型。

(二)电子商务的特点

电子商务是综合运用信息技术,以提高贸易伙伴间商业运作效率为目标,将一次交易全过程中的数据和资料用电子方式实现,在商业的整个运作过程中实现交易无纸化、直接化。电子商务可以使贸易环节中各个商家和厂家更紧密地联系,更快地满足需求,在全球范围内选择贸易伙伴,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利润。

电子商务的发展相对于传统的商务活动而言,是一次质的飞跃,它有许多现行税收体制无法适用的特点,在某种程度上为商家和消费者避税提供了机会。从最根本上说,电子商务有如下特点:

1、电子商务的交易具有无国界性、无地域性。由于互联网是开放的,人们传统贸易中刻意追求的国界概念在互联网下将变得毫无意义,国内贸易和跨国间贸易并无本质上的不同,很多跨国交易甚至可不受海关检查而自由进行,因而网上贸易是突破了地域观念的贸易。

2、电子商务中使用的货币是电子货币(ElectronicMoney,以下简称EM)。EM是一种可转换货币,已经被数字化、电子化,可以迅速转移。从税收的角度看,传统的现金逃税是有限的,因为现金交易数额不可能巨大,然而在EM申由于交易金额巨大,且隐秘、迅速、不易被追踪和监督,因此逃税的可能性空前增加。

3、电子商务中的交易人员具有隐匿性。由于缺少对互联网使用者的有效控制,互联网的使用者具有隐匿性、流动,性,通过互联网进行交易的双方,可以隐匿姓名、隐匿居住地;企业只要拥有一台电脑、一个调制解调器、一部电话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改变经营地点,因而对使用者交易活动的地点也难于确定。

4、电子商务中的交易场所是虚拟市场。电子商务是一个通过虚拟手段缩小传统市场的时间和空间界限的场所。互联网上的商店不是一个实体的市场,而是一个虚拟市场。网上的任何一种产品都是触摸不到的。在这样的市场中,看不到传统概念中的商场、店面、销售人员,就连涉及商品交易的手续,包括合同、单证甚至资金等,都以虚拟方式出现。

5、电子商务中的交易信息载体是数字化是无形的。能在互联网上传输的信息大都是二进制的或数字化的信息,这些信息在传输时一般都已被压缩。所以除非将信息下载,并进行转换,否则很难了解所传输的内容。电子支付体系的采用,使货币、账簿也变得电子化、无形化,加大了对交易内容和性质的辨别难度。加上加密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只有具有私人密钥才能破解信息。

反电子商务中的交易商品来源具有模糊性。互联网上大多数站点都设有镜像站点,镜像站点通常是位于其他国家的计算机,其中存贮着与原始站点完全相同的信息。采用镜像的目的是避免互联网上"交通阻塞",使互联网用户访问与之物理位置相对较近的计算机,从而加速信息的交互过程。为此,对网络贸易的消费者而言,他并不知道是哪个国家的计算机为他提供了产品或服务。当然对消费者而言,只要获得所需的产品和服务,它们的来源情况如何是无关紧要的。然而这一特性却加大了税务当局的工作难度。

二、电子商务对税务稽查带来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1、有利于税务稽查实现由"有限稽查"向"全面稽查"转换。目前,税务稽查是根据纳税申报表,发票领、用、存情况,各种财务账簿和报表等信息,来确认稽查对象并实施稽查的。企业提供的涉税信息的充分性和可靠性非常有限。实行电子商务后,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该企业所属行业信息、货物交易情况、银行支付情况、发票稽核情况及其关联企业情况等,促进稽查约有效实施。同时,稽查人员可随时获取法律、法规、条例等信息,甚至可以网上取证。

2、电子商务推动税务稽查的方法和手段走向现代化。税务机关与银行联网,通过"网上银行"、"电子货币"、"电子支票"来收缴查补税款,加快了税款人库时间。传统的查账将被"网上稽查"所代替,通过税务机关与电子商务认证中心、网上银行、海关、工商、外T管理局、法院、公安等部门的联网,共同建立专门的电脑税务稽查与监控网络,研制具有网上追踪统计功能的网上稽查软件,查处电子商务中税收违法案件,从而加强了依法治税的手段和力度。

3、有效降低稽查成本,促进了税务稽查部门的廉政建设。电子商务促进了对纳税人实行电脑化、网络化管理,稽查机关可以要求纳税人以电子邮件形式,把电子账册、电子票据等信息发送到稽查部门,实行网上稽查,避免了目前繁琐的实地稽查和调账稽查,避免了与纳税人接触,更加符合税收的简便和最小征收费原则,也促进了廉政建设。

(二)不利影响

税务机关要进行有效的征管稽查,必须掌握大量有关纳税人应税事实的准确信息,以作为税务机关判断纳税人申报数据准确性的依据。为此;各国税法普遍规定纳税人必须如实记账并保存账簿、记账凭证以及其他与纳税有关的资料若干年,以便税务机关实施以账证追踪审计为主要形式的检查,从法律上奠定了税收征管的基础。

1、在互联网这个独特的环境申,由于订购、支付甚至数字化产品的交付都可通过网上进行,使得无纸化程度越来越高,订单、买卖双方的合同、作为销售凭证的各种票据都以电子形式存在,且电子凭证又可被轻易地修改而不留任何线索、痕迹,导致传统的凭证追踪审计失去基础。

2、互联网贸易的发展刺激了电子支付系统的完善,联机银行与数字现金的出现,便跨国交易的成本降至与国内成本相当的水平,一些资深银行纷纷在网上开通"联机银行"业务,开设在国际避税地。国际避税地也称国际避税港,源自英文TaxHaven,含义是"税务天堂"、"避税乐园"。一般来说,国际避税地就是一国政府或一个地区,为了吸引外国资本流人和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对外国人在本国或本地区投资开设的企业不征税,或者只征收远低于其他国家税率的税,从而向外国投资者提供不承担或少承担国际税负的特殊有利场所。"联机银行"更是成为税收筹划者获取"税收保护"的工具。目前国内银行一直是税务机关的重要信息源,即使税务当局不对纳税人的银行账号进行经常性的检查,潜在的逃税者也会意识到面临的风险。如果信息源为境外等地的银行;则税务当局就很难对支付方的交易进行监控,从而也丧失了对逃税者的一种重要威慑手段。

3、数字现金的使用也应引起重视。从传统方式看,现金货币在逃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数字现金不但具有现金货币的特点,且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进行转账结算,避免了存储、运送大量现金的麻烦,加上数字现金的使用者可采用匿名方式,难以追踪,较之现制。

4、随着计算机加密技术的成熟,纳税人可以使用加密、授权等多种保护方式掩藏交易信息,税务机关既要严格执行法律对纳税人的知识产权和隐私权的保护规定,又要广泛搜集纳税人的交易资料,管理工作的难度越来越大。美国政府要求执法官员拥有进人每一台计算机的"钥匙",但即便如此也无济于事。因随着加密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只有具有企业的"私人钥匙"才能破解其交易信息,但如果责令企业交出"钥匙",又将与法律规定的隐私权保护相悸。如何对网上交易进行监管以确保税收收入及时、足额人库是网上征税的又一难题。

三、税务稽查如何面对电子商务的挑战

(一)完善税务登记制度

实行电子商务后,企业的形态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虚拟企业(网上企业)。因此,必须建立专门的电子商务税务登记制度,要求所有上网单位向税务机关申报网址、电子邮箱号码等上网资料,公司的税务登记号码必须展示在其网站上。实施税务稽查时,稽查人员可以通过查询企业网站,来获取企业的信息是否与申报信息一致,以便及时对企业实行监控。

(二)建立完善税务稽查电子系统

基于税务系统的四级广域网,实施办公自动化与征管信息系统、税务稽查系统、"大面额增值税专用发票防伪稽核系统"、"出口退税用专用税票认证系统"、"丢失被盗增值税专用发票报警系统"、电子邮件等系统的系统集成,实现跨部门、跨地区之间涉税信息的快速传递、发票函件调查和相互协调。

(三)在当前的电子商务发展状况下,必须紧紧围绕银行资金结算这一关键环节展开税务稽查.目前,通过网上银行,大额、实时、跨国资金结算还未实现,电子货币还未推行(即便实行电子货币也需要一个将初始金额装人系统的金融中间人),电子商务法律不健全,电子票据的法律效力还未确立。因此,付款手段不可能发生根本变化。从最近查处的儿起网上偷逃税案件来看,都是从银行账户资金往来情况这一关键环节着手的。

(四)在实际稽查工作中,必须充分利用好新《合同法》这个强有力的武器,以前的法律,一般只承认看得见、摸得着的形式存在的合同。在电子商务时代,"书面合同"还包括看得见却摸不着的"电子邮件"。1999年10月1日开始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况顺应时展要求,正视电子数据交换对《合同法》和《诉讼法》的影响,第一次明确了自然人作为合同当事人的法律地位。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邮件也是合同的书面形式。这就为互联网经济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它的影响是划时代的。在总共428条的新《合同法》中,有两个条文对电子商务有重大影响:《合同法》中,对电子商务影响最重要的是第二条:本法所称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这条规定,第一次确立了自然人作为合同当事人的法律地位。在享有权利的同时,自然人和法人要承担相同的义务。因为新的《合同法》引人了"要约"与"承诺"的概念。当一个人在网站上一个商品的价格服务时(要约),如果另一个人选择确定购买(承诺),那么在法律上就成为正式的合同关系。《合同法》中另一个对电子商务有重大影响的条款是第十一条。该条款对合同"书面形式"的解释为:书面形式是指合同书、信件和数据电文(包括电报、电传、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邮件)等可以有形地表现所载内容的形式。这项条款奠定了新《合同法》在网络时代的"比特法律"地位,网络在国内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得以确立。

(五)加大税务稽查人员的计算机知识和操作方面的培训力度,尤其是要提高稽查人员通过操作财务软件来查看企业各种财务报表的水平。同时,实行财务软件备案制度,企业开始使用财务软件时,必须向当地的税务机关提供财务软件的名称、版本号、超级用户名和密码等信息,经税务机关批准后才能使用。目前,金蝶、用友等财务软件开发商已经开发了基于电子商务的网络财务软件。网络财务是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基于闷络计算技术,将帮助企业实现财务与业务协同,远程报表,报账,查账,审计等远程处理,业务中动态会计核算与在线财务管理,实现集团型企业对分支机构的集中式财务管理,支持电子单据与电子货币,改变财务信息的获取与利用方式,财务数据将从传统的纸质页面数据、初步电算化的磁盘数据发展到网页数据。

(六)加快立法,尤其需要修改《会计法》,确认电子账册和电子票据的法律效力.另一方面,还要考虑电子商务环境下,如何解决增值税专用发票电子化后带来的网上认证和法律效力等问题。从长远来看,必须制定相关的税收法规,明确网络交易的性质、计税依据、征税对象等。在保证鼓励新技术发展的同时,防止税收流失。

数字货币培训范文篇8

(一)电子商务的内涵

电子商务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在美国、加拿大等国兴起的一种崭新的企业经营方式。具体讲,电子商务是一种通过网络技术的应用,快速而有效地进行各种商业行为的最新方法。它不仅指基于国际互联网上的交易,而且指所有利用国际互联网、企业内部网和局域网来解决问题、降低成本、增加附加值并创造新的商机的所有商务活动,包括从销售到市场运作以及信息管理在内的众多企业行为。

参与电子商务的实体有4类:顾客(个人消费者或企业集团)、商户(包括销售商、制造商、储运商)、银行(包括发卡行、收单行)及认证中心。尽管互联网上提供的销售、服务多种多样,但就其方式而言,综合归纳起来不外乎两大类,即间接电子商务方式和直接电子商务方式。

1、间接电子商务方式。企业在互联网上开设主页,创建"虚拟商店"、"在线(online)目录",提供供货信息,客户通过电子函件系统向销售商发出订购单,在互联网上完成必要的电子单证信息交换后,销售商(或委托配送中心)以传统的邮寄方式或直接上门送货方式完成产品的交付。这种方式主要适用于实体产品,如消费产品(服装、餐饮、鲜花)等。在这种场合,互联网的使用只是给交易双方提高了时间和财务效率,而在实质上,它和传统的通信或交货渠道如电话、传真或邮寄等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2、直接电子商务方式。主要针对无形货物或服务(指可以数字化的产品),像音乐、软件、图片、VCD等内容的在线(online)订购、付款、交付,或者全球规模的信息服务。在这种场合,互联网是有形交易的一种替代形式,它使交易双方越过地理界线直接进行无缝的电子交易,最适用于远程购物。

电子商务涵盖的范围很广,不仅包括通过因特网、EDI所进行的网络上的商业数据交换和电子交易,还包括政府职能部门提供的电子化服务、电子银行、电子税务、电子邮政、企业协作等等。根据不同的交易对象,电子商务可以分为个人与企业之间(如网上购物)、个人与政府之间(如网上报税)、企业与企业之间(EDI)、企业与政府之间(如网上报关)等多种类型。

(二)电子商务的特点

电子商务是综合运用信息技术,以提高贸易伙伴间商业运作效率为目标,将一次交易全过程中的数据和资料用电子方式实现,在商业的整个运作过程中实现交易无纸化、直接化。电子商务可以使贸易环节中各个商家和厂家更紧密地联系,更快地满足需求,在全球范围内选择贸易伙伴,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利润。

电子商务的发展相对于传统的商务活动而言,是一次质的飞跃,它有许多现行税收体制无法适用的特点,在某种程度上为商家和消费者避税提供了机会。从最根本上说,电子商务有如下特点:

1、电子商务的交易具有无国界性、无地域性。由于互联网是开放的,人们传统贸易中刻意追求的国界概念在互联网下将变得毫无意义,国内贸易和跨国间贸易并无本质上的不同,很多跨国交易甚至可不受海关检查而自由进行,因而网上贸易是突破了地域观念的贸易。

2、电子商务中使用的货币是电子货币(ElectronicMoney,以下简称EM)。EM是一种可转换货币,已经被数字化、电子化,可以迅速转移。从税收的角度看,传统的现金逃税是有限的,因为现金交易数额不可能巨大,然而在EM申由于交易金额巨大,且隐秘、迅速、不易被追踪和监督,因此逃税的可能性空前增加。

3、电子商务中的交易人员具有隐匿性。由于缺少对互联网使用者的有效控制,互联网的使用者具有隐匿性、流动,性,通过互联网进行交易的双方,可以隐匿姓名、隐匿居住地;企业只要拥有一台电脑、一个调制解调器、一部电话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改变经营地点,因而对使用者交易活动的地点也难于确定。

4、电子商务中的交易场所是虚拟市场。电子商务是一个通过虚拟手段缩小传统市场的时间和空间界限的场所。互联网上的商店不是一个实体的市场,而是一个虚拟市场。网上的任何一种产品都是触摸不到的。在这样的市场中,看不到传统概念中的商场、店面、销售人员,就连涉及商品交易的手续,包括合同、单证甚至资金等,都以虚拟方式出现。

5、电子商务中的交易信息载体是数字化是无形的。能在互联网上传输的信息大都是二进制的或数字化的信息,这些信息在传输时一般都已被压缩。所以除非将信息下载,并进行转换,否则很难了解所传输的内容。电子支付体系的采用,使货币、账簿也变得电子化、无形化,加大了对交易内容和性质的辨别难度。加上加密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只有具有私人密钥才能破解信息。

反电子商务中的交易商品来源具有模糊性。互联网上大多数站点都设有镜像站点,镜像站点通常是位于其他国家的计算机,其中存贮着与原始站点完全相同的信息。采用镜像的目的是避免互联网上"交通阻塞",使互联网用户访问与之物理位置相对较近的计算机,从而加速信息的交互过程。为此,对网络贸易的消费者而言,他并不知道是哪个国家的计算机为他提供了产品或服务。当然对消费者而言,只要获得所需的产品和服务,它们的来源情况如何是无关紧要的。然而这一特性却加大了税务当局的工作难度。

二、电子商务对税务稽查带来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1、有利于税务稽查实现由"有限稽查"向"全面稽查"转换。目前,税务稽查是根据纳税申报表,发票领、用、存情况,各种财务账簿和报表等信息,来确认稽查对象并实施稽查的。企业提供的涉税信息的充分性和可靠性非常有限。实行电子商务后,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该企业所属行业信息、货物交易情况、银行支付情况、发票稽核情况及其关联企业情况等,促进稽查约有效实施。同时,稽查人员可随时获取法律、法规、条例等信息,甚至可以网上取证。

2、电子商务推动税务稽查的方法和手段走向现代化。税务机关与银行联网,通过"网上银行"、"电子货币"、"电子支票"来收缴查补税款,加快了税款人库时间。传统的查账将被"网上稽查"所代替,通过税务机关与电子商务认证中心、网上银行、海关、工商、外T管理局、法院、公安等部门的联网,共同建立专门的电脑税务稽查与监控网络,研制具有网上追踪统计功能的网上稽查软件,查处电子商务中税收违法案件,从而加强了依法治税的手段和力度。

3、有效降低稽查成本,促进了税务稽查部门的廉政建设。电子商务促进了对纳税人实行电脑化、网络化管理,稽查机关可以要求纳税人以电子邮件形式,把电子账册、电子票据等信息发送到稽查部门,实行网上稽查,避免了目前繁琐的实地稽查和调账稽查,避免了与纳税人接触,更加符合税收的简便和最小征收费原则,也促进了廉政建设。

(二)不利影响

税务机关要进行有效的征管稽查,必须掌握大量有关纳税人应税事实的准确信息,以作为税务机关判断纳税人申报数据准确性的依据。为此;各国税法普遍规定纳税人必须如实记账并保存账簿、记账凭证以及其他与纳税有关的资料若干年,以便税务机关实施以账证追踪审计为主要形式的检查,从法律上奠定了税收征管的基础。

1、在互联网这个独特的环境申,由于订购、支付甚至数字化产品的交付都可通过网上进行,使得无纸化程度越来越高,订单、买卖双方的合同、作为销售凭证的各种票据都以电子形式存在,且电子凭证又可被轻易地修改而不留任何线索、痕迹,导致传统的凭证追踪审计失去基础。

2、互联网贸易的发展刺激了电子支付系统的完善,联机银行与数字现金的出现,便跨国交易的成本降至与国内成本相当的水平,一些资深银行纷纷在网上开通"联机银行"业务,开设在国际避税地。国际避税地也称国际避税港,源自英文TaxHaven,含义是"税务天堂"、"避税乐园"。一般来说,国际避税地就是一国政府或一个地区,为了吸引外国资本流人和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对外国人在本国或本地区投资开设的企业不征税,或者只征收远低于其他国家税率的税,从而向外国投资者提供不承担或少承担国际税负的特殊有利场所。"联机银行"更是成为税收筹划者获取"税收保护"的工具。目前国内银行一直是税务机关的重要信息源,即使税务当局不对纳税人的银行账号进行经常性的检查,潜在的逃税者也会意识到面临的风险。如果信息源为境外等地的银行;则税务当局就很难对支付方的交易进行监控,从而也丧失了对逃税者的一种重要威慑手段。

3、数字现金的使用也应引起重视。从传统方式看,现金货币在逃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数字现金不但具有现金货币的特点,且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进行转账结算,避免了存储、运送大量现金的麻烦,加上数字现金的使用者可采用匿名方式,难以追踪,较之现制。

4、随着计算机加密技术的成熟,纳税人可以使用加密、授权等多种保护方式掩藏交易信息,税务机关既要严格执行法律对纳税人的知识产权和隐私权的保护规定,又要广泛搜集纳税人的交易资料,管理工作的难度越来越大。美国政府要求执法官员拥有进人每一台计算机的"钥匙",但即便如此也无济于事。因随着加密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只有具有企业的"私人钥匙"才能破解其交易信息,但如果责令企业交出"钥匙",又将与法律规定的隐私权保护相悸。如何对网上交易进行监管以确保税收收入及时、足额人库是网上征税的又一难题。

三、税务稽查如何面对电子商务的挑战

(一)完善税务登记制度

实行电子商务后,企业的形态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虚拟企业(网上企业)。因此,必须建立专门的电子商务税务登记制度,要求所有上网单位向税务机关申报网址、电子邮箱号码等上网资料,公司的税务登记号码必须展示在其网站上。实施税务稽查时,稽查人员可以通过查询企业网站,来获取企业的信息是否与申报信息一致,以便及时对企业实行监控。

(二)建立完善税务稽查电子系统

基于税务系统的四级广域网,实施办公自动化与征管信息系统、税务稽查系统、"大面额增值税专用发票防伪稽核系统"、"出口退税用专用税票认证系统"、"丢失被盗增值税专用发票报警系统"、电子邮件等系统的系统集成,实现跨部门、跨地区之间涉税信息的快速传递、发票函件调查和相互协调。

(三)在当前的电子商务发展状况下,必须紧紧围绕银行资金结算这一关键环节展开税务稽查.目前,通过网上银行,大额、实时、跨国资金结算还未实现,电子货币还未推行(即便实行电子货币也需要一个将初始金额装人系统的金融中间人),电子商务法律不健全,电子票据的法律效力还未确立。因此,付款手段不可能发生根本变化。从最近查处的儿起网上偷逃税案件来看,都是从银行账户资金往来情况这一关键环节着手的。

(四)在实际稽查工作中,必须充分利用好新《合同法》这个强有力的武器,以前的法律,一般只承认看得见、摸得着的形式存在的合同。在电子商务时代,"书面合同"还包括看得见却摸不着的"电子邮件"。1999年10月1日开始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况顺应时展要求,正视电子数据交换对《合同法》和《诉讼法》的影响,第一次明确了自然人作为合同当事人的法律地位。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邮件也是合同的书面形式。这就为互联网经济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它的影响是划时代的。在总共428条的新《合同法》中,有两个条文对电子商务有重大影响:《合同法》中,对电子商务影响最重要的是第二条:本法所称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这条规定,第一次确立了自然人作为合同当事人的法律地位。在享有权利的同时,自然人和法人要承担相同的义务。因为新的《合同法》引人了"要约"与"承诺"的概念。当一个人在网站上一个商品的价格服务时(要约),如果另一个人选择确定购买(承诺),那么在法律上就成为正式的合同关系。《合同法》中另一个对电子商务有重大影响的条款是第十一条。该条款对合同"书面形式"的解释为:书面形式是指合同书、信件和数据电文(包括电报、电传、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邮件)等可以有形地表现所载内容的形式。这项条款奠定了新《合同法》在网络时代的"比特法律"地位,网络在国内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得以确立。

(五)加大税务稽查人员的计算机知识和操作方面的培训力度,尤其是要提高稽查人员通过操作财务软件来查看企业各种财务报表的水平。同时,实行财务软件备案制度,企业开始使用财务软件时,必须向当地的税务机关提供财务软件的名称、版本号、超级用户名和密码等信息,经税务机关批准后才能使用。目前,金蝶、用友等财务软件开发商已经开发了基于电子商务的网络财务软件。网络财务是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基于闷络计算技术,将帮助企业实现财务与业务协同,远程报表,报账,查账,审计等远程处理,业务中动态会计核算与在线财务管理,实现集团型企业对分支机构的集中式财务管理,支持电子单据与电子货币,改变财务信息的获取与利用方式,财务数据将从传统的纸质页面数据、初步电算化的磁盘数据发展到网页数据。

(六)加快立法,尤其需要修改《会计法》,确认电子账册和电子票据的法律效力.另一方面,还要考虑电子商务环境下,如何解决增值税专用发票电子化后带来的网上认证和法律效力等问题。从长远来看,必须制定相关的税收法规,明确网络交易的性质、计税依据、征税对象等。在保证鼓励新技术发展的同时,防止税收流失。

数字货币培训范文篇9

(一)电子商务的内涵

电子商务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在美国、加拿大等国兴起的一种崭新的经营方式。具体讲,电子商务是一种通过技术的,快速而有效地进行各种商业行为的最新。它不仅指基于国际互联网上的交易,而且指所有利用国际互联网、企业内部网和局域网来解决、降低成本、增加附加值并创造新的商机的所有商务活动,包括从销售到市场运作以及信息管理在内的众多企业行为论文。

参与电子商务的实体有4类:顾客(个人消费者或企业集团)、商户(包括销售商、制造商、储运商)、银行(包括发卡行、收单行)及认证中心。尽管互联网上提供的销售、服务多种多样,但就其方式而言,综合归纳起来不外乎两大类,即间接电子商务方式和直接电子商务方式。

1、间接电子商务方式。企业在互联网上开设主页,创建"虚拟商店"、"在线(online)目录",提供供货信息,客户通过电子函件系统向销售商发出订购单,在互联网上完成必要的电子单证信息交换后,销售商(或委托配送中心)以传统的邮寄方式或直接上门送货方式完成产品的交付。这种方式主要适用于实体产品,如消费产品(服装、餐饮、鲜花)等。在这种场合,互联网的使用只是给交易双方提高了时间和财务效率,而在实质上,它和传统的通信或交货渠道如电话、传真或邮寄等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2、直接电子商务方式。主要针对无形货物或服务(指可以数字化的产品),像、软件、图片、VCD等的在线(online)订购、付款、交付,或者全球规模的信息服务。在这种场合,互联网是有形交易的一种替代形式,它使交易双方越过地理界线直接进行无缝的电子交易,最适用于远程购物。

电子商务涵盖的范围很广,不仅包括通过因特网、EDI所进行的网络上的商业数据交换和电子交易,还包括政府职能部门提供的电子化服务、电子银行、电子税务、电子邮政、企业协作等等。根据不同的交易对象,电子商务可以分为个人与企业之间(如网上购物)、个人与政府之间(如网上报税)、企业与企业之间(EDI)、企业与政府之间(如网上报关)等多种类型。

(二)电子商务的特点

电子商务是综合运用信息技术,以提高贸易伙伴间商业运作效率为目标,将一次交易全过程中的数据和资料用电子方式实现,在商业的整个运作过程中实现交易无纸化、直接化。电子商务可以使贸易环节中各个商家和厂家更紧密地联系,更快地满足需求,在全球范围内选择贸易伙伴,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利润。

电子商务的相对于传统的商务活动而言,是一次质的飞跃,它有许多现行税收体制无法适用的特点,在某种程度上为商家和消费者避税提供了机会。从最根本上说,电子商务有如下特点:

1、电子商务的交易具有无国界性、无地域性。由于互联网是开放的,人们传统贸易中刻意追求的国界概念在互联网下将变得毫无意义,国内贸易和跨国间贸易并无本质上的不同,很多跨国交易甚至可不受海关检查而自由进行,因而网上贸易是突破了地域观念的贸易。

2、电子商务中使用的货币是电子货币(ElectronicMoney,以下简称EM)。EM是一种可转换货币,已经被数字化、电子化,可以迅速转移。从税收的角度看,传统的现金逃税是有限的,因为现金交易数额不可能巨大,然而在EM申由于交易金额巨大,且隐秘、迅速、不易被追踪和监督,因此逃税的可能性空前增加。

3、电子商务中的交易人员具有隐匿性。由于缺少对互联网使用者的有效控制,互联网的使用者具有隐匿性、流动,性,通过互联网进行交易的双方,可以隐匿姓名、隐匿居住地;企业只要拥有一台电脑、一个调制解调器、一部电话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改变经营地点,因而对使用者交易活动的地点也难于确定。

4、电子商务中的交易场所是虚拟市场。电子商务是一个通过虚拟手段缩小传统市场的时间和空间界限的场所。互联网上的商店不是一个实体的市场,而是一个虚拟市场。网上的任何一种产品都是触摸不到的。在这样的市场中,看不到传统概念中的商场、店面、销售人员,就连涉及商品交易的手续,包括合同、单证甚至资金等,都以虚拟方式出现。

5、电子商务中的交易信息载体是数字化是无形的。能在互联网上传输的信息大都是二进制的或数字化的信息,这些信息在传输时一般都已被压缩。所以除非将信息下载,并进行转换,否则很难了解所传输的内容。电子支付体系的采用,使货币、账簿也变得电子化、无形化,加大了对交易内容和性质的辨别难度。加上加密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只有具有私人密钥才能破解信息。

反电子商务中的交易商品来源具有模糊性。互联网上大多数站点都设有镜像站点,镜像站点通常是位于其他国家的机,其中存贮着与原始站点完全相同的信息。采用镜像的目的是避免互联网上"阻塞",使互联网用户访问与之物理位置相对较近的计算机,从而加速信息的交互过程。为此,对网络贸易的消费者而言,他并不知道是哪个国家的计算机为他提供了产品或服务。当然对消费者而言,只要获得所需的产品和服务,它们的来源情况如何是无关紧要的。然而这一特性却加大了税务当局的工作难度。

二、电子商务对税务稽查带来的

(一)积极影响

1、有利于税务稽查实现由"有限稽查"向"全面稽查"转换。,税务稽查是根据纳税申报表,发票领、用、存情况,各种财务账簿和报表等信息,来确认稽查对象并实施稽查的。企业提供的涉税信息的充分性和可靠性非常有限。实行电子商务后,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该企业所属行业信息、货物交易情况、银行支付情况、发票稽核情况及其关联企业情况等,促进稽查约有效实施。同时,稽查人员可随时获取、法规、条例等信息,甚至可以网上取证。

2、电子商务推动税务稽查的方法和手段走向化。税务机关与银行联网,通过"网上银行"、"电子货币"、"电子支票"来收缴查补税款,加快了税款人库时间。传统的查账将被"网上稽查"所代替,通过税务机关与电子商务认证中心、网上银行、海关、工商、外T管理局、法院、公安等部门的联网,共同建立专门的电脑税务稽查与监控网络,研制具有网上追踪统计功能的网上稽查软件,查处电子商务中税收违法案件,从而加强了依法治税的手段和力度。

3、有效降低稽查成本,促进了税务稽查部门的廉政建设。电子商务促进了对纳税人实行电脑化、网络化管理,稽查机关可以要求纳税人以电子邮件形式,把电子账册、电子票据等信息发送到稽查部门,实行网上稽查,避免了目前繁琐的实地稽查和调账稽查,避免了与纳税人接触,更加符合税收的简便和最小征收费原则,也促进了廉政建设。

(二)不利影响

税务机关要进行有效的征管稽查,必须掌握大量有关纳税人应税事实的准确信息,以作为税务机关判断纳税人申报数据准确性的依据。为此;各国税法普遍规定纳税人必须如实记账并保存账簿、记账凭证以及其他与纳税有关的资料若干年,以便税务机关实施以账证追踪审计为主要形式的检查,从法律上奠定了税收征管的基础。

1、在互联网这个独特的环境申,由于订购、支付甚至数字化产品的交付都可通过网上进行,使得无纸化程度越来越高,订单、买卖双方的合同、作为销售凭证的各种票据都以电子形式存在,且电子凭证又可被轻易地修改而不留任何线索、痕迹,导致传统的凭证追踪审计失去基础。

2、互联网贸易的刺激了支付系统的完善,联机银行与数字现金的出现,便跨国交易的成本降至与国内成本相当的水平,一些资深银行纷纷在网上开通"联机银行"业务,开设在国际避税地。国际避税地也称国际避税港,源自TaxHaven,含义是"税务天堂"、"避税乐园".一般来说,国际避税地就是一国政府或一个地区,为了吸引外国资本流人和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对外国人在本国或本地区投资开设的不征税,或者只征收远低于其他国家税率的税,从而向外国投资者提供不承担或少承担国际税负的特殊有利场所。"联机银行"更是成为税收筹划者获取"税收保护"的工具。国内银行一直是税务机关的重要信息源,即使税务当局不对纳税人的银行账号进行经常性的检查,潜在的逃税者也会意识到面临的风险。如果信息源为境外等地的银行;则税务当局就很难对支付方的交易进行监控,从而也丧失了对逃税者的一种重要威慑手段。

3、数字现金的使用也应引起重视。从传统方式看,现金货币在逃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数字现金不但具有现金货币的特点,且可以随时随地通过进行转账结算,避免了存储、运送大量现金的麻烦,加上数字现金的使用者可采用匿名方式,难以追踪,较之现制。

4、随着机加密技术的成熟,纳税人可以使用加密、授权等多种保护方式掩藏交易信息,税务机关既要严格执行对纳税人的知识产权和隐私权的保护规定,又要广泛搜集纳税人的交易资料,管理工作的难度越来越大。美国政府要求执法官员拥有进人每一台计算机的"钥匙",但即便如此也无济于事。因随着加密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只有具有企业的"私人钥匙"才能破解其交易信息,但如果责令企业交出"钥匙",又将与法律规定的隐私权保护相悸。如何对网上交易进行监管以确保税收收入及时、足额人库是网上征税的又一难题。

三、税务稽查如何面对电子商务的挑战

(一)完善税务登记制度

实行电子商务后,企业的形态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虚拟企业(网上企业)。因此,必须建立专门的电子商务税务登记制度,要求所有上网单位向税务机关申报网址、电子邮箱号码等上网资料,公司的税务登记号码必须展示在其网站上。实施税务稽查时,稽查人员可以通过查询企业网站,来获取企业的信息是否与申报信息一致,以便及时对企业实行监控。

(二)建立完善税务稽查电子系统

基于税务系统的四级广域网,实施办公自动化与征管信息系统、税务稽查系统、"大面额增值税专用发票防伪稽核系统"、"出口退税用专用税票认证系统"、"丢失被盗增值税专用发票报警系统"、电子邮件等系统的系统集成,实现跨部门、跨地区之间涉税信息的快速传递、发票函件调查和相互协调。

(三)在当前的电子商务发展状况下,必须紧紧围绕银行资金结算这一关键环节展开税务稽查。目前,通过网上银行,大额、实时、跨国资金结算还未实现,电子货币还未推行(即便实行电子货币也需要一个将初始金额装人系统的中间人),电子商务法律不健全,电子票据的法律效力还未确立。因此,付款手段不可能发生根本变化。从最近查处的儿起网上偷逃税案件来看,都是从银行账户资金往来情况这一关键环节着手的。

(四)在实际稽查工作中,必须充分利用好新《合同法》这个强有力的武器,以前的法律,一般只承认看得见、摸得着的形式存在的合同。在电子商务,"书面合同"还包括看得见却摸不着的"电子邮件".1999年10月1日开始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况顺应时展要求,正视电子数据交换对《合同法》和《诉讼法》的,第一次明确了人作为合同当事人的法律地位。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邮件也是合同的书面形式。这就为互联网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它的影响是划时代的。在总共428条的新《合同法》中,有两个条文对电子商务有重大影响:《合同法》中,对电子商务影响最重要的是第二条:本法所称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这条规定,第一次确立了自然人作为合同当事人的法律地位。在享有权利的同时,自然人和法人要承担相同的义务。因为新的《合同法》引人了"要约"与"承诺"的概念。当一个人在网站上一个商品的价格服务时(要约),如果另一个人选择确定购买(承诺),那么在法律上就成为正式的合同关系。《合同法》中另一个对电子商务有重大影响的条款是第十一条。该条款对合同"书面形式"的解释为:书面形式是指合同书、信件和数据电文(包括电报、电传、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邮件)等可以有形地表现所载的形式。这项条款奠定了新《合同法》在网络时代的"比特法律"地位,网络在国内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得以确立。

(五)加大税务稽查人员的计算机知识和操作方面的培训力度,尤其是要提高稽查人员通过操作财务软件来查看企业各种财务报表的水平。同时,实行财务软件备案制度,企业开始使用财务软件时,必须向当地的税务机关提供财务软件的名称、版本号、超级用户名和密码等信息,经税务机关批准后才能使用。目前,金蝶、用友等财务软件开发商已经开发了基于电子商务的网络财务软件。网络财务是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基于闷络计算技术,将帮助企业实现财务与业务协同,远程报表,报账,查账,审计等远程处理,业务中动态核算与在线财务管理,实现集团型企业对分支机构的集中式财务管理,支持电子单据与电子货币,改变财务信息的获取与利用方式,财务数据将从传统的纸质页面数据、初步电算化的磁盘数据发展到网页数据。

(六)加快立法,尤其需要修改《会计法》,确认电子账册和电子票据的法律效力。另一方面,还要考虑电子商务环境下,如何解决增值税专用发票电子化后带来的网上认证和法律效力等。从长远来看,必须制定相关的税收法规,明确网络交易的性质、计税依据、征税对象等。在保证鼓励新技术发展的同时,防止税收流失。

数字货币培训范文篇10

关键词:薪税服务;薪税师;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外包;纳税筹划

1薪税服务的内涵和发展历程

1.1薪税服务的内涵

薪税服务的内涵界定应从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层面出发,立足于发展型的企业规模和雇佣人员成本,薪税服务涵盖了薪酬和税务及个人所得税两个方面,因此其内涵同样应从人力资源部门和税务部门的实际工作业务进行更加精细的概念范畴确定。在薪税服务这一概念范畴的划定之前,应当优先进行概念的内涵分解。薪税服务最主要、最直接的组成部分包括薪酬和个人所得税。薪酬作为现代企业劳动成果最重要的保障方式及现代社会生产关系的价值体现方式,具有广义和狭义的定义区分。狭义的薪酬指向企业通过事先确定的协议,在雇佣劳动者完成一个周期的工作目标后给予的货币形式的回报。广义的薪酬概念主要发展了多类型的雇佣关系及较为宽泛的工作目标甚至泛化为不具有上限的绩效,同时回报的单位也不是仅限制在货币,而包括股票、期权等劳动成果产出者能够接受的单位形式。个人所得税的概念是基于国家和公民的权利义务关系而产生的,与其他各项税种共同无偿强制征收的为保障国家实现社会管理职能的财政收入。个人所得税作为当今涉及范围最广的税种,通用的依据是所在国公民通过本国所产生的货币形式收入,税收作为国家运行极为重要、必不可少的一环,也承担着促进经济增长的责任。税务管理主要包括税务登记、账簿和凭证管理、纳税申报等方面的管理。

1.2薪税服务的发展历程

聚焦薪税服务在我国的发展历程主要与之关联的因素是我国主流企业规模及人力资源部门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的私人制造业规模逐渐扩大,同时用工成本在人口流通和生产规模的限制之下逐渐占据企业生产成本支出的最大部分,因此开始产生了专门经营外包服务的下游企业,这样将人力资源外包的业务促使用工性质得以标准化,这也是薪税服务在我国产生的初始形态。专门经营人力资源外包业务的企业随着信息化浪潮逐渐转型升级,由于大量具备应对新生技术需求的人员岗位要求企业在用工数据和薪酬管理结构方面能够快速变更和调整,因此薪税服务在我国的信息数字化水平逐渐提升,同时针对不同领域、不同工种的垂直薪酬管理更加细化。在2015年云上数字计算逐步成熟后,HRSaaS等服务形态逐渐替代了原本企业使用的e-HR形态。基于以上数字技术发展和云上信息化水平等技术条件和行业经验的准备,薪税服务行业同样在政策和专业领域逐步规范化。最初是2018年7月,中国商业联合会开始设立复合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薪税服务计划,再到2019年4月开始全面对外引进薪税服务项目(CCPA-ATHE),此后仅过去不到6个月的时间,围绕薪税师的职业评级和职业培训体系就成功取得英国财务会计师工会认证。我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三部委在经过行业多方论证后,于2020年2月正式新增薪税师工种类目,分属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职业大类之下,而相较同类目的其他有所关联的人力资源管理、税务、财务会计等专业,薪税师更加注重具备基础财务会计知识和垂直行业经验的复合型技术人才,进行现代企业薪酬体系和结构框架的规划,同时能够更好地填补当前人力资源部门及财务职能部门存在的需求。具体的业务范围根据薪税师级别的划分涉及企业用工薪资和全体员工个人所得税的统计与核算、规划与调整、支付与申报。此外,根据企业的规模采取针对性的风险防范,具体包括协助企业整体适应所在地区的法律法规,在最大限度地保障决定员工薪资和所得税及时结算的同时,实现云上数字化的发票管理,从而达到全流程运转的高效、合法、合规。

2薪税服务带来的相关变革

本文尝试依据薪税服务的职责范围,从薪税师人才培养、人力资源行业发展、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三个方面的发展需求与发展机遇分析薪税服务带来的变革状况。

2.1变革一:对具备相关专业知识的人才的需求猛增根据艾瑞咨询

2021年的数据报告,我国最近5年薪税服务以超过30%的年复合增长率迅猛发展,截至2021年,薪税服务的市场规模已接近100亿元,如此快速增长的行业规模随之产生的是大量专业高端人才及一般业务职能人才的缺口。有关薪税服务的人才培训同样不能仅限于单向流程化的教培和职业评测机制,而应当迅速根据市场与行业的变化,补充更多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实务操作知识。目前,成熟的理论及评测体系只能保障薪税师作为标准职业的行业认可度,对于高端人才在薪税师岗位上的长期发展,仍然需要更多领头企业及高校相关研究的重视。截至2021年,上海与北京由行业协会牵头的薪税师人才库已初步完备,其目的是加强薪税服务从业人员的属地化后续服务,以提升薪税服务业及从业人员的服务水准和诚信水平。从薪税服务从业人员需要具备的知识体系与行业经验来看,当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需要的专业薪税师不仅是简单满足企业用工的薪酬统计和税务缴纳,还是结合利于企业日常经营所涉及的多元雇佣关系和复杂的薪酬计算场景,能够灵活高效地在结算和申报的基础上实现制度化、跨部门的流程运作,即如何能够不影响企业现有的人力资源管理框架,压缩员工薪酬不同计算方式的汇总和结算时间,保障薪酬能够及时发放,并最大程度地通过一次操作完成信息的同步流转,不仅限于员工的基本薪酬信息、税务信息,还包含匹配不同部门员工制定的绩效目标完成度、不同的考核周期及相应满足的保障基数。在完成这一工作的基础之上,利用数字化的形式与其他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进行数据对接。因此,薪税服务发展对于上述具备专业素质、专业知识的人才需求大大增加,并更加关注人才质量远远大于从业者的数量,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围绕薪税服务的职业化进阶培训和交流活动将会越来越密集。

2.2变革二:对传统的人力资源服务行业提出了更高要求

薪税服务在我国的发展所产生的变革还体现在人力资源服务行业整体的变革上。人力资源服务行业的产生与发展,始终聚焦于如何更快更好地解决针对性企业存在的刚性需求。薪税服务的提出、设立与发展始终围绕企业人员的薪酬和个人所得税两个方面进行,虽然一直是人力资源服务行业所关注的重点,但过去往往将两者的设计与处理综合包含在繁重的人力资源管理中。传统的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往往更重视内部的创新和发展,较少关注与财务部门的协同工作,同时仍有大量人力资源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对基础的财务、税务知识及相关政策缺少了解,而财务部门人员同样不能整体性了解人工组织较高较复杂、人数较多的中大型企业不同部门、不同劳动性质的员工薪酬设计和相关影响因素,这两个方面综合导致了传统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对企业发挥效用的同时,也存在着人员过于庞杂、跨部门协作的高昂的沟通成本。

2.3变革三: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提出了更高要求

对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而言,倘若进一步延续原有的工作模式应对当下新经济环境,依靠人工方式频繁更新处理变动的劳动者与劳动关系,将占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大量工作时间,同时纸质数据在分析和统筹方面亦不具备较好的历时性与共时性,将对企业发挥人力资源的升级优化产生一定的阻碍。在应对大量非正式雇佣关系的用工场景中,传统人力资源部门并不能很好地解决合规发票问题,个体劳动者往往不具备开票条件,从而产生了企业用工成本计算方面的问题。随着国家税收监督制度的完善,开票问题产生的财税风险越发不容忽视。此外,在高速增长的新经济领域,例如美妆直播、生鲜电商、电竞直播等,企业往往由于劳动者的分布存在跨城市经营所面对的不同税收政策,如何协调规划薪税在灵活用工场景下劳动关系的缺失被进一步放大,存在大量劳动者因为地区税收政策问题,基本的劳动保障不能得到满足。针对以上问题,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需要更依赖云上数字化手段连接灵活劳动者,将对员工包括薪税方面的所有信息的管理转移使用数字化软件工具进行。这就需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通过薪税服务厂商针对灵活用工人员进行薪资方面的数据管理,同时发挥薪税服务的功能,涉及社保缴纳和申报个税很方便,通过方完成中间的连接作用,在保障信息集成的同时,也促进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数字转型。

3薪税服务行业的发展现状

在大力扩大内需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真正能够满足企业数字化要求的薪税服务商的数量仍然不够,加之应对用工行业、地区薪税特性,薪税服务市场仍然存有较大增量空间。目前,行业的主流企业主体依然是人力资源外包服务商,还有相当可观的SaaS厂商及以数字技术为导向的科创企业和更新数字薪税软件工具。多元服务提供商所产生的良性行业竞争能够充分挖掘更多垂直领域的细分应用场景,满足更加多元的行业需求,同时促进了有效降低人力资源成本的技术手段发展,从而更好地发挥灵活用工方式形成的人力资源附加价值。在疫情仍未结束的当下,多元的用工关系依然受到市场的欢迎,也进一步刺激越来越多企业转向专业化程度较高、产品较为成熟的薪税服务企业。从艾瑞咨询的报告来看,行业的发展趋势从融资角度趋于集中在具备成熟行业经验和规模与品牌效应的头部企业,例如众合云科、众薪等,而这些企业布局的重点行业也多网络直播、生鲜电商、知识分享等增量较为明显的新经济领域。未来的头部企业将依靠较大规模的合作企业,推出标准化的数字平台。从宏观角度来看,结合2011—2020年的人口统计数据,由于我国人口增长率趋于平缓,越发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直接影响了几乎所有行业的企业单位人力成本,传统用工模式所确立的劳动关系越来越制约企业的发展。但需要注意的是,企业单位人力成本的增加所带来的不只有负面效应,对于薪税服务发展来说,存在如何通过数字技术手段等方式既保证企业生产效率又满足降低成本要求的机遇。这也意味着薪税服务的发展将不再局限在新兴数字产业,未来的趋势将随着数字技术的成熟而更多应用到传统行业中,服务于更广泛的企业和劳动者。通过薪税师人才需求、人力资源管理行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单方面变革,促进全行业的薪税层面完善。薪税服务发展的全行业效应在满足已有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需求的基础上,也能更好地带动初创中小型企业的启动与发展,凭借标准化和数字化的薪税平台,大大降低企业在初始启动阶段的人力资源成本。更重要的是,企业决策者能够根据平台的数据,对一定阶段的人力资源成本进行较为精确的预估,极大地降低了初创企业在人力资源方面存在的风险。针对劳动者而言,随着我国劳动关系及税收监督制度与法律法规的成熟,结合薪税服务的发展,能够在传统就业模式之外,提供更多规范的灵活就业模式,从而进一步促进人才的充分就业,同时保障收入分配的公平性。未来薪税服务的行业发展所涉范围将从新兴数字经济领域逐步扩大到传统经济领域,从扩大、稳定就业市场与保障多元的劳动关系两个方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薪税师教材编委会.薪税师[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20.

[2]朱庆阳,张成,蔡海兰.新时代薪酬管理职业技能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及实施路径分析[J].中国商论,2021(21):130-133.

[3]刘宝.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薪酬管理体系问题与解决方法[J].商场现代化,2021(24):77-79.

[4]中国薪税服务行业研究报告.2021.[C]//艾瑞咨询系列研究报告[R].艾瑞咨询,2021(8):571-620.

[5]中国商业联合会.全国薪酬管理暨薪税师人才库[EB/OL].2021-01-03.

[6]龚晓鸥,余涛,陈波.基于灵活用工的人力资源财务数据生成算法及SAAS平台:CN111652566A[P].2020.

[7]曹玉娟.挖掘新经济领域就业潜力[J].当代广西,2020(7):61.